衔接管理

2024-09-16

衔接管理(精选12篇)

衔接管理 篇1

自国务院颁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来, 我省编制管理工作已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 在编制管理工作中, 个别地方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 确保编制在实践中的应有效力, 发挥编制机构社会效益最大化,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的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编制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编制管理就是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 优化编制结构, 实现编制资源效益最大化。从目前我省编制管理实效来看, 距实现编制效益最大化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 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编制控制与编制膨胀的矛盾。虽然各级政府和编制管理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严控编制, 但在实践中, 由于种种原因, 仍存在机构设置随意性问题, 人为扩展了政府编制扩容空间。有的超编制配备人员,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有的因人设岗、因人设官、超指数配备领导干部, 导致副职多, 闲职多, 十羊九牧, 人浮于事;有的人员缺乏分类, 混编混岗, 结构混乱。这种“控”“胀”的矛盾仍在困扰着编制管理工作。

二是人治与法治的矛盾。编制管理从法律属性上讲, 应为规范调整管理, 唯有法制才能保证编制管理过程中的严密性和执行中的严肃性。尽管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一再强调“编制就是法规”, 但由于至今尚没有一部关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状态, 实际执行编制管理规定时底气不足, 刚性不强, 甚至出现领导有指示编办就得办的现象。人治的作用凸显, 编制变成了一个虚数、变数。

三是管住与管活的矛盾。编制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在这个动态管理过程中, 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用创新思维、创新思路, 做好新形势下编制管理工作, 不能墨守陈规, 简单地采用撤销、核减、合并等加减运算的方式来对待机构改革工作。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却存在着“一管就死, 一活就乱”的矛盾。这就要求各级编制管理部门, 既要保证编制的稳定性, 又要在总定员不变的前提下, 按照效能原则, 根据形势发展客观需要, 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编制适时进行调整, 实现编制资源优化设置。

二、“三元”衔接是化解编制管理工作各种矛盾的有效思路与途径。

当前, 在编制管理工作中, 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尽管有许多成因,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部门与部门之间, 缺乏衔接, 甚至相互掣肘。为了确保编制在实践中的应有效力, 必须坚持“三元”衔接的管理思路, 即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财政预算部门相互衔接, 共同为执行编制负责, 为维护编制的严肃性负责。

首先, “三元”衔接的管理思路, 是由编制的基本内涵所决定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编制的构成要素, 二是编制管理应该规范哪些组织。从编制的构成层面来探讨, 编制的构成应包括机构设置、机构职能、人员定额、职位配制、人员配备标准等五要素。编制构成的这五要素, 决定“三元”相互衔接是编制管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是由编制的基本内涵所决定的。

其次, “三元”衔接是控制编制的有效手段。管理就是控制, 编制管理工作中之所以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使编制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出现失控现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操作层面上, 编制管理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工资社会保险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处于“各管一段”状态。由此造成了“管编”与“管人”脱节, “管编”与“管财”的脱节。正是由于这种“脱节”才酿成了编制控制与编制膨胀的矛盾。

实行“三元”衔接就是要完善编制管理的链条, 对编制实行封闭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从而把编制落到实处。

三、对实现“三元”衔接的建议与思考。

“三元”衔接是实现编制制度管理化、法制化的重要保证, 要实现“三元”衔接, 对于编制管理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财务预算、社会保险等部门来讲, 必须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 协同一致、共同为落实编制负责。

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编制管理、组织、人事和财务预算、社会保险等工作。“三元”衔接, 衔接的主线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只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共识、才能减少部门之间在落实编制工作中的摩擦, 才能增强“三元”衔接的内在动力。

二是要强化编制意识。我们应该看到, 当前一些地方编制管理比较混乱, 不单纯是因为编制内容买个不够明确, 更重要的是由于编制意识淡薄, 缺乏对编制应有的尊重。我们必须从强化编制意识入手, 增强“三元”衔接的主动性、自觉性。无论是编制管理部门, 还是组织人事部门、财务预算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 都要有全局意识, 都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完善国家政权建设、创建、“两型”社会的高度, 充分认识完善和加强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并且把这种编制意识, 落实体现在部门工作实践中。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贯彻落实编制管理条例, 与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认识到编制决定公务员身份, 编制是设置公务员职位的基础, 编制是录用、任命、转任、聘任公务员的前提。在编制规定的法度内, 做好组织人事工作。财务预算、社会保险部门应把财政预算作为控制编制的一种基本手段, 以机构编制作为财政预算的依据, 以财政预算控制机构编制规模。既要用工资统一发放控制超编进人, 又要通过对预算外资金的有效监督管理, 有效防控有关单位聘用编外人员。实现编制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有效衔接, 用法律和预算手段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三是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 构建“三元”衔接的平台。实现“三元”衔接, 不能仅仅靠意愿、靠理念, 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要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及时化解“管编”与“管人”、“管财”之间的矛盾。要建立科学的人事编制信息系统, 打造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社保等部门信息互联共享的管理平台。为此, 建议在编制法中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录用、任命、转任、聘任公务员的计划, 必须事先报编制管理部门审核, 未经审核不得录用、任命、转任、聘任;公务员因退休、死亡、辞职、辞退等原因离开公务员队伍的, 公务员所在单位应及时向编制部门报告, 以便编制部门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只有这样, 才能将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工资、社保等管理工作有机衔接起来, 形成相互配合、高效便捷、公开透明、规范科学的编制管理体系, 强化相互间的监督约束。

衔接管理 篇2

(试行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项目开发与物业管理,明确房地产开发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责任、权利、义务,有效提高集团开发项目的物业管理水平,提升物业管理对项目开发的品牌效应,树立宝安地产品牌,根据《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界定物业管理公司介入项目开发的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明确集团总部、项目所属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工作衔接、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等具体事项。本办法适用于集团总部及所属各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并在实际操作中予以持续改进、完善。

第二章 规划设计阶段

第三条

项目所属公司在项目市场定位及规划设计阶段,应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前期介入,并参与概念(规划)方案设计评审。

1、项目所属公司应在市场定位及概念(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就物业管理配置方案等方面内容,以书面形式征询物业管理公司意见,物业管理公司须在7天内出具书面的反馈意见给项目所属公司,包括物业管理公司对该项目特殊的要求和建议。主要有如下方案:

(1)小区智能化系统管理方案;

(2)供水、供电标准及方案;(3)各类物业管理用房配置方案;(4)小区给排水系统方案;(5)人工水体、园林景观方案;(6)消防监控中心及设备房配置方案;(7)交通流线及出入口岗亭设置;(8)公共配套设施(含休闲、娱乐等)。

2、项目所属公司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物业管理用房面积、区域管理的划分、小区公共强弱电的布置、设备房面积、设备设施选型(包括电梯、消防、监控、安防系统、空调、给排水、围栏、公共照明及变配电设备设施)等方面内容以书面形式征询物业管理公司意见,物业管理公司须在7天内出具书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给项目所属公司。

第三章 施工建设阶段

第四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并出具书面意见及建议。第五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配合、协助集团和项目所属公司各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提高工程质量,以减少业主入住后对于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

第六条

项目所属公司在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阶段,应通知物业管理公司派遣专业人员参与,以便物业管理公司及时掌握设施设备的技术性能及维护要求。

第七条

大型设备(电梯、水泵、发电机、安防监控、消防系统、变配电、停车场管理系统以及小区智能化系统等)的采购应征询物业管理公司意见,同一项目中,相同功能的设备宜采用同一品牌。

第八条

项目所属公司应组织相关专业施工单位(包括安防、电梯、空调、供电、发电机、给排水、消防、园建、古建等)在工程竣工后,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保养知识的交底和培训。物业管理公司所派遣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持有相关专业的上岗证;物业管理公司应尽量减少经过培训后部分人员的流失,若此部分工作人员流失,应做好接替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四章 项目销售阶段

第九条

在前期介入阶段,物业管理公司应根据项目定位策划报告,编制前期介入服务方案及后期日常物业管理方案,报项目所属公司审核后实施。

第十条

物业管理公司须全力配合项目所属公司的销售,如样板房管理、销售大厅维护、售楼通道、车辆指引、形象展示、物业咨询、服务指引、资料及活动策划等。

第十一条 在项目销售前,项目所属公司应协助物业管理公司在项目所在地成立分公司、完成前期物业管理的招投标工作、签订《前期物业管理合同》,做好物业管理费的备案,并制定《临时管理规约》。《房屋买卖合同》中应明确规定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并与《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和《临时管理规约》相一致。

第十二条 项目所属公司应在项目销售前应组织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和销售代理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定销售策略以及在销售中涉及的物业管理事项。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人员及销售人员的说辞(包括销售统一说辞、物业统一说辞等)应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物业及销售工作人员方可上岗。

销售人员应严格遵守《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相关条款,不得随意承诺。

第十三条 项目所属公司在项目销售前对其进行品牌形象设计时,包括楼栋号、门牌号、导识图、指示牌、道路交通标识、停车场标识等应与物业管理公司沟通,树立与项目相适应的物业管理品牌形象,以保持项目形象的一致性,充分展示集团的品牌形象。

第十四条

在项目销售前物业管理公司应向项目所属公司提交《物业策划方案》与项目所属公司协商确定。《物业策划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物业管理公司在项目销售、施工、竣工、入伙等各阶段需配合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相应的前期配合服务收费测算,并依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物业产品定位等进行物业管理费用测算,制订物业收费标准与物业管理方案。

第十五条

项目所属公司应在销售前将“临时管理规约”、“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向物业买受人予以公示和说明,并要求物业买受人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签署《前期物业服务协议》及出具遵守“临时管理规约”的书面承诺。

第五章 竣工查验阶段

第十六条 项目所属公司在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前,应通知物业管理分公司并要求派遣专业人员一起参加竣工初验。查验过程,应包含验收记录、存在问题整改等书面内容。

第十七条

从竣工验收阶段开始,物业管理公司需建立基础档案、验收档案、动态档案等。

第十八条

项目所属公司在移交物业前,应与物业管理公司、承建单位

联合成立接管验收小组,制定接管验收方案,进一步明确移交(接管)的物业内容明细、查验标准(具体可参照《房屋接管验收标准》)、方式及日程安排,确保物业交付使用前达到《房屋销售合同》约定的标准。

第十九条

项目所属公司须在项目入伙时间提前三十日完成质量自查整改,并将质量自查整改情况形成专题报告报集团项目发展部备案。集团项目发展部在收到专题报告后七日内组织集团相关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完成项目入伙前的专项工程质量检查。

第二十条

各项竣工查验须有物业管理公司全程参与,并逐项逐套验收确认,同时做好查验备案资料。

第六章 交接、入伙、装修阶段

第二十一条

物业交接应符合《物业承接查验办法》的规定,并建立验收记录档案,对不合格项目应有具体整改措施及整改期限,并由开发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三方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协助项目所属公司办理入伙策划,如装修管理、资料准备、设备调试、入住流程、入住百问等。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所属公司应在物业移交前达到如下标准:

1、各类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等全部拆除,施工机具、建筑垃圾拆除并清运完毕,入伙场地、室内和室外公共部分干净整洁,外墙清洁应达标;

2、竣工资料(图纸)和档案资料等已整理完毕;

3、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按户控制,分户计量;

4、小区名称和房屋幢、户号已编排;

5、小区的各项标识,包括楼栋号、门牌号、导识图、指示牌、道路交通标识、停车场标识等已安装完毕;同一系列的地产项目应采用统一的CI标识与形象系统并进行统一设计、制作、安装;

6、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已按规定标准配置到位并具备实际使用条件;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所属公司应及时移交项目入伙的相关资料,物业管理公司应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室及档案管理员,并应妥善管理项目所属公司移交的竣工资料、专业设备的合格证书、操作手册等相应资料。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时,项目所属公司应当向物业管理公司移交下列资料:

1、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网管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

2、住宅区内相关配套建筑物、构筑物及共用设施设备等项目清单、产权归属证明;

3、设施、设备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包括设施设备的合格证明、使用说明以及保修书等;

4、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住宅使用说明书》、《质量保证书》、单项工程承、发包合同及保修责任书);

5、物业清单、房屋业主汇总表及业主基本情况登记表;

6、产权资料:项目批准文件、用地批准文件、建筑开工有关资料、报告、工程竣工验收证书、消防工程验收合格证、综合验收合格证书、用电许可证、供电协议书、用水审批表及供水合同书、电梯使用合格证书、电话、电视网络保养及验收协议等;

7、物业管理所必需的其他资料(如隐蔽工程影像资料)。

第二十五条

项目入伙后,项目所属公司须按照相关的《物业管理条例》中约定的空置房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向物业管理公司支付空置房管理费。空置房包括未售或未移交物业买受人的房屋。同时,物业管理公司需做好相应的保管和维护工作。

第二十六条

在项目销售过程中,项目所属公司为促销楼盘,与业主承诺涉及相关减免物业管理费的问题,项目所属公司应在项目入伙前书面通知物业管理公司,并在项目入伙后支付给物业管理公司。

第二十七条 在物业达到交接验收条件后,项目所属公司应及时与物业管理公司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手续以双方签字的方式进行确认,若未及时办理移交造成项目成品损坏应由项目所属公司负责。物业管理公司应加强成品保护工作,因管理不善造成已移交成品损坏应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

第二十八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按照《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对装修阶段中破坏承重结构、原有功能、外立面、公共配套及搭建构筑物等违规行为的管理工作。否则,集团将追究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的责任。

第七章 保修维修阶段

第二十九条 在项目保修维修阶段,项目所属公司和施工单位须有专人负责保修维修事宜。

第三十条 业主在保修维修期内提出维修申请的,须有具体的书面记录。物业管理公司在接到客户保修期书面维修申请后,须在二日内确认并转交项目所属公司,项目所属公司应在约定时间内安排施工单位进行上门维修。自

发出保修维修申请之日起,修复周期最长不应超过十五日。

第三十一条 对于业主紧急的保修维修事项,物业管理公司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以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因此产生的保修维修费用应由项目所属公司或项目所属公司协商原施工单位予以解决。

第三十二条

施工单位不按合同规定履行保修维修职责的,物业管理公司有权安排第三方进行维修,维修费用和业主的赔偿从施工单位质保金中扣除。物业管理公司在安排第三方维修前,需将维修报价清单报项目所属公司和施工单位确认。施工单位故意不确认的,物业管理公司应及时采取法律认可方式送达施工单位。项目所属公司应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公司做好相关费用的扣除工作,否则相关费用及业主的赔偿由项目所属公司负责。

第三十三条 工程保修维修期内,所有施工单位的质保金一律须经物业管理公司签字盖章确认后,方可报项目所属公司审批、支付。物业公司相关人员在审核相关项目签字时应严格谨慎,不得随意确认。若发生违规签字行为,集团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责。

第三十四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做好竣工入伙项目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的记录及总结(包括各系统运行时的优缺点,各设备品牌的运行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并于次年1月30日前将总结报告上报项目所属公司和集团项目发展部备案。为集团后期项目开发积累设计及采购经验,推动集团标准化建设。

第八章 其它规定

第三十五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于项目开盘前三个月成立物业管理分公司,并开展前期介入和服务工作,其运营成本由项目所属公司负责。

第三十六条 物业管理公司自前期介入至项目竣工入伙,实行酬金制,物业管理公司的全部收入归项目所属公司所有,其间发生的运营管理费用由项目所属公司独自承担,项目所属公司按物业运营管理费用总额的10%支付物业管理酬金(含销售期间物业管理人员奖金)。物业管理的运营管理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开办费、物业管理招投标费用、治安管理费、材料看管费、接管验收费、开荒费、资料印刷费、宣传广告费及配合销售等费用。账务管理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项目所属公司对账务进行监管审计。

第三十七条 项目所属公司须按相关法规要求及项目的实际情况在物业管理区域内配置必要的物业管理用房(包括物业办公室、业委会办公室、员工宿舍、食堂等),并满足项目定位、物业服务标准及物业服务人员配置等相关要求。

第三十八条

项目会所及停车场可根据实际情况,由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经营管理,部分经营收益用于弥补物业管理公司的亏损。项目入伙后,若项目会所是由项目所属公司负责经营的,应按相关规定向物业管理公司支付相应的管理费。

第三十九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维护集团良好的品牌。

第九章 附则

衔接管理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衔接教学;组织;管理

物理学科是一门伴随着实验而进行的学科,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于普通学生,其在心理感受、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们普遍对枯燥的文化课没有兴趣,所以对这类学生的物理教学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物理衔接教学就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一个难题。

一、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物理教学中,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是需要一种顺应和同化的。顺应主要是指“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经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而同化是指“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模式之中”,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扩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中学毕业之后就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而他们在初中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因此,很多时候,学生仅凭着主观感受和想象就能够总结出正确的物理知识,但是,职业学校所涉及的知识相对要抽象,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这就需要职业教师做好物理知识的衔接教学,要进行物理知识的顺应和同化,这也是教师把学生原有的旧知识同现有的新知识进行衔接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当中,教师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清楚,并根据现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导课的方式顺利地实现新旧知识衔接。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

基础教育中的物理教材同职业教育的教材是显然不同的,基础教育的物理教材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很多知识的语言表述非常通俗易懂,而职业学校中学生培养方向是职业技能,也就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所以,面对着两种重点不同的教材,职业学校物理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教材的衔接工作。

职业教育中物理教材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每堂课的知识点内容较多,教材语言严谨简练,表达方式比较抽象和概括,所以理论性相对比较强。对知识的描述也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文字表述是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还有公式表述、图像表述。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表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物理知识的理解。由于职业学生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判断推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空间思维等能力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面对职业学校的新教材時,一时会很难接受。

因为职业学校物理教材具有这种特征,所以需要教师做好物理教材的衔接,而这部分工作也是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完成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物理的直观性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没有想象的简单;物理现象模型的建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材衔接方式,其能够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实验教学,让学生把教材中的公式、图像等用实验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感受。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对于物理知识来说,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方法通常比较直接,而职业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推理和演示。

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演示推理,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减少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比如,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收集、总结、分析、概括等能力,进而为实验的成功收集更多的可用资料,最后,把实验的过程总结出来形成实验报告并上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选题、分析、制订方案、结果分析最后实验报告都会伴随着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拓展了学生物理知识解决的思维和能力。

知识的增长需要稳固的基础,对于职业学校物理知识来说,要想保证学生能够具有长远发展的未来,就要根据学生、教材、教法等的实际情况做好衔接教学,为学生打好稳固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本文只简单地对该部分知识进行了论述,还望对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珍国.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05).

[2]李敏.中职物理教学难点及对策分析[J].职业,2011(02).

如何做好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衔接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部门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利益分配的复杂化以及支出项目的多样化, 经费需求与有限经费供给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如何才能更加合理地分配经费资源, 提升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益, 迫切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逐步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使得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做准、做实、做精, 从而能更好地为各项事业发展服务。另外, 作为事业单位决算也是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 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编制下年度政府预算、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由于预决算脱节, 影响了财政信息的质量, 也影响公共服务和财政绩效的考评。如何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对于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提高领导决策水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预决算有效衔接的因素分析

1. 预算与单位发展目标不匹配。

财务年度预算与单位事业计划、发展规划相对脱节。就大多数单位而言, 财务预算与事业计划基本仅停留在初步关联的层面, 没有详细、可操作性的中长期财务规划, 更没能实现真正的高度融合。一般来说, 每个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在当年末拟定, 而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是上一年度的七、八月份, 导致编制时间与部门预算无法同步, 当然也就不能完全满足单位发展和目标任务的需要。尽管后期也做一些临时调整, 仍导致预算与决算不能有效衔接。

2. 预算分配不公开、不透明、不科学。

预算分配数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相关领导核定, 各相关部门未能主动参与, 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分配指标。各执行部门只能在分配的预算控制数内“随意”执行预算。尤其是对单位财务数据影响的相关部门主动性参与预算工作做的不够, 造成了事后决算与预算差距大, 结果不能反映出工作成效。

3. 预算执行过程管理力度不够大。

目前, 尽管有些单位的财务执行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对于以编制、执行、监控为主线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 对预算执行情况难以实现自动控制, 尤其是对预算指标数据的分析还是通过手工完成, 造成财务信息反馈的相对笼统和滞后, 也就难以反映预算项目的资金全貌。比如, 重点项目支出与日常基本支出经常互窜使用;部分项目上半年不执行或执行缓慢, 导致下半年尤其是年末突击花钱、节日突击花钱的现象时有发生。

4. 财务管理追踪问效力度不大。

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监督机制是提升财务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 对各部门年末预决算执行情况很少进行差异分析, 只要不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 没有被举报的, 一般不作回溯性追究。尤其是对财务运行的既成结果, 很少单位有明确的考核目标, 缺乏统一、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造成了绩效考核与财务运行结果相脱离。另外, 由于财务部门年终工作的重点仅仅放在了决算编报本身, 而没有主动挖掘、应用决算报表反映的预算执行信息, 所以下一年度的预算决算衔接问题很难被顾及到。

三、提升预算与决算有效衔接的对策

1. 要提前计划、优化支出结构。

由于各部门的预算年度编报时间先于单位年度工作计划, 可相应地提前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的编制时间, 以确保上报的部门预算符合单位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单位条件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前提下, 分年度计划在当年预算专项项目中予以安排实施, 力求提高资产收益率。

2. 建立详细、统一的定额标准库。

建立各类财务基础数据库, 如:人员经费定额标准库, 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标准库, 设备定额标准库, 维修定额标准库等。同时遵循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的原则。

3. 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所谓“一体化”管理系统就是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账簿登记、财务报告这几个财务管理链上的节点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有效运转, 使预算资源的供给与分配不脱节;既考虑预算指标的控制, 又要考虑与核算科目的链接控制;既要保证校内报表的编制, 也要保证上报主管部门报表的编制。

4. 建立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就是通过对预算项目与执行效果进行有机联系, 并对其预算绩效做出的评价方案, 旨在提升单位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财务绩效指标体系是一个指标群, 它由预算完成相对数、收支结构比较相对数、资源配置指标组成。该指标群中的指标个体的内容, 各有侧重又需相互联系, 通过相互融合才能反映单位的总体绩效。

第一, 科学合理设置多个绩效指标。主要有收入预算总完成率、非税资金预算完成率、其他资金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总完成率、基本支出预算完成率、项目支出预算完成率;然后参照预算指标分配对绩效指标再分别细化, 得出各执行部门相关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

第二, 认真分析年度财务预算执行和管理状况。通过分析, 要找出预决算需要加强管理的薄弱点, 尤其是对可控差异采取措施消除、对不可控差异尽量削弱。加强对预算绩效指标情况进行奖惩。比如, 对完成不好的部门, 按60%~85%的比例, 核减下年度预算金额;对预算绩效指标完成好的部门, 应给予20%~35%的奖励, 做到公平公正, 以结果服众。

另外, 除了建立考核指标以外, 还需要建立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制、日常预算收支、重大支出项目安排经济责任制等制度。明确决策层、管理层及任务实施者各自的责、权、利, 形成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只有这样, 各级领导和任务实施者当家理财的经济责任意识才会增强, 各项经费预算才会得到更好的保证。

四、结语

综上, 各单位必须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创造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 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创建一整套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真正做到预算、核算、决算系统之间的相互约束, 减少资金支付的随意性, 实现预算编制有处可依, 监控指标全面落实, 决算既能反映、检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也能全面体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娈, 帅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衔接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 2010 (18)

[2]马海国.财务预决算衔接中核算问题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3]吕海蓉.预决算体制发展现状分析[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1 (6)

衔接管理 篇5

六中

张宗超

体育教学目标达成与课堂纪律管理的衔接研究 摘要:沐浴了新课改的阳光雨露后,我们的体育课堂上,学生们活跃了,兴趣浓厚了。但与此同时,我们都面对着这样的新情况:“学生不好管了”,“纪律太乱了”,“学生们开心了,而我们却苦恼了”。新课程下,体育课堂纪律的管理观念、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不断改善,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活”与“乱”,正确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保持整堂课的连续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课堂纪律 管理观念

体育课堂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形式不同,有它独特的风格和手段。体育课堂教学中外界干扰大,学生思想容易分散,难于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纪律管理水平。在新课程下,一个教师即使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体育技能,如果没有较高的课堂纪律管理水平,他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此,新课程下,要想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课堂纪律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道尊严”根深蒂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在传统教学中,上课时东张西望的学生;窃窃私语的学生;玩跑道上煤渣、小石子的学生„„,都会招来老师的大声斥责、批评,甚至怒骂、体罚。究其原因,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要求从教师的权威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施新课程中,体育课堂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该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新课程下体育课堂纪律的管理呢?为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经过学习与实践,我们从基层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谈几点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纪律方面的一些观点、方法。

一、转变观念,目标明确,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一)传统教学中的课堂纪律及原因

传统的体育课堂纪律管理接近于军训和运动训练队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兴趣要求,课堂中学生缺乏活性和自主性。其原因是“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下学生是接受教导的人,处于未知和知之较少的地位,学生必须接受教师的教导,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我们从小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也是:教师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纪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集体生活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过分强调抓纪律,抓规范,就会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要求我们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要求我们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要求我们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要求我们从教师的权威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正确看待“活”与“乱”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老师向西,不敢往东,学生们一个个像木偶士兵一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主导+主体,是权威,学生成了配角。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我都是有切身体会的。上学时,我就是体育课堂中忠实的小兵。上班后,我的教学起步时期也是效仿有嘉。如:我上的第一堂体育课(室内课),我要求学生静悄悄地听我讲,偶尔提出几个问题,但大多也是自问自答了。那段时期的课都差不多,课堂上气氛过于宁静严肃。学生是不乱,但缺乏活性。现在想想,学生们在那种氛围中上体育课,兴趣能被激发和培养出来吗?师生好像是在为了上课而上课。更直白地说,好像学生是在为了我而上体育课,而我呢,好像是为了课的计划、任务而上课,没有考虑到学生。经过新课改的洗礼之后,我的教育理念里陈旧的东西被渐渐更新了。我认识到,纪律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和遵守纪律习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手段。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锻炼,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使身心得到有效发展。因此,是否进行纪律管理,应该以学生是否积极学习为依据,而不能为纪律而纪律。当绝大多数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时,这时,课堂上的“嘈杂”和“混乱”就是一种“活”,这时,就没有必要去为了课堂的“宁静”和“有序”花费更多的工夫,此时去管,可能会适得其反。如:在教学生某个动作时,中学生不会先听先看然后再去做,他们会无意识地跟着老师“乱”做,当教师教完后,可以看到学生们手舞足蹈,乱作一团。旧式的看法是:学生这么乱,纪律不好。而当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去想,(也就是说,假如我现在是学生)我们就会理解学生:他们对教师教的内容很感兴趣,有主动去做的欲望。这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冲动,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内在动机,而把学生纪律整顿好后的练习,则变成了外在规范的约束。这样处理,不仅不利于知识掌握,而且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因此,教师此时不宜立即管理纪律,而是先要做“旁观者”,注意观察和引导。体育课的目的是要学生活动起来,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目的。小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是:在阳光、微风中集体游戏,把在教室内积攒的运动激情爆发出来。我们可以联想一下自己,当我们要去上体育课了会有什么心情?但是,假如学生们盼来的体育课是:像对士兵一样苛刻的要求和严肃紧张的气氛,再加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声嘶力竭的怒吼,学生们还会对体育课积攒那么多热情吗?换做是我们,我们会怎么想„„

笔者为,要把属于学生们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初步掌握一些体育知识(我们体育教师都应该了解,许多体育知识从小学到大学乃至一生,都在不断的重复,不可能说:在某个学习阶段就把某项体育知识、技能完全融会贯通),特别是小学阶段,要通过一些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把体育知识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乐趣,当然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所以说,要辩证的看待学生的“乱”。毛振明教授在《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在上400米跑的课,场地上学生到处三三二二,有的跑的,有的围圈坐的,还有写什么的,而教师只顾站在终点持秒表在测成绩。心生疑虑问了才知道他们正在进行小组学习和小组竞赛。再仔细一观察,学生们有的在商量比赛的战术;有的在纪录、计算小组成绩;有的则在给队友加油;有的则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活动,也有人跑到教师那里去问问题或打探虚实„„。一个貌似松散的教学氛围紧紧地扣在一个教学内容上。课显然没有拘泥于表面的整齐划一,却通过教师的巧妙的教学组织和小组学习法,达到了全体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一致,活而不乱。

二、课堂纪律管理的方法

(一)分组管理

当体育教师辛苦,当体育教师更辛苦,特别是初中新生体。孩子们刚从不同的学校聚集而来,各种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他们仍然盼望着小学时游戏课。他们内心对体育课的的定义就是游戏课。一听说要上体育课,就特别激动、兴奋,难免会出现课堂上纪律混乱的现象。在室外,纪律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如果课堂纪律仅仅是靠教师促成的,还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课堂纪律有很大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所以,我认为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发动“群众的力量”。这是教师促成的纪律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当遵守课堂纪律已经成为周围同学的自觉行为时,集体促成的纪律也就形成了,这样的纪律有较强的稳定性。平时喜欢捣乱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发觉自己的行为和周围同学不一样,他的鬼脸和插嘴迎来的不是大笑或呼应,而是鄙夷和愤怒,他也会静下心来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和集体步调一致。这样的课堂纪律对个别学生问题行为的改造,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新情况层出不穷,时间长了,靠集体力量的约束对某些同学也失去了效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小班化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是普及不了的,这也实际上是纪律不好控制的一个因素。根据这些情况,改变一下传统的体育课堂组织管理形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我是分8组),每组委任一名组长,每次集合、整队都由小组长负责。这样,减轻了教师和体育委员的负担,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权的下放。学生们都争着想当小组长,当然,小组长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可以由老师选举每个小组里表现好的,也可以由小组内部讨论选举。根据自身表现和所管理的小组的表现,小组长定期的更换。另外,小组长也可以在任期内,在本组挑选自己的助手(副组长1-2名),要求和组长是一样的。可以说,每个小组就像一个支部委员会。通过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在给予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遵守纪律的内在动力,初步锻炼了他们组织管理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既要走近学生,又要走进学生

我认为,体育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该进入到学生队伍中间,这样,学生听的会更清楚些。另外,即使是有不认真听的同学也会由于你的走近而集中起注意力。但是,教师走进了学生的队伍,走近了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想要与学生走得更近些,就要主动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去深切了解与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实际上,这是一件比教学还要难的事情。假如教师平时就平易近人,闲暇时喜欢和学生谈谈心,学生就会和你诉说一些不愿意告诉其他老师的事情,甚至这些事情是不愿意告诉父母的。因为你的和蔼可亲,坦诚、直率,使学生把你当成了朋友,同时学生也愿意接受你的思想、你的教诲。这样,对于纪律的管理起到了辅助、促进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呢?由于学生年龄、性格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例如:我们校长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位教师教育一位沉迷于电脑游戏的学生的故事,我深受启发。那名教师的做法就是:

1、和学生找共同语言。就是说,投学生所好,和其经常讨论电脑游戏;

2、通过共同语言搭建好的心灵桥梁,了解了学生的心声;

3、对症下药,帮其进步成长。该学生长大后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好像是把话题扯远了,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我们体育教师要是走近学生,主动与学生找共同语言,就能很明显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重视,这种感觉,学生也会体会到的。与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所有师生之间的矛盾都会迎刃而解,更不用说纪律管理问题了。

(三)刺激学生的自我意识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作为读者,我感慨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得到的启发是:在对待违反纪律的学生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某种方式自己去逐渐认识自己的错误。

当课堂中需要短暂的安静或整齐时,但还是有少数学生没有静下来,这是常见的情况。所以,一次,我对学生们说:“假如老师需要你们安静一下,而你却想要说话,可以,老师允许你说。但是,有个前提条件:要把你的手高高举起,然后你就可以说了,说一句,你就竖起一根手指,直到说够为止,老师不会批评你的。”效果还算不错,每当他们把手举起的时候,好像就没话说了。到后来,他们宁可安静下来,也不高兴举着手。这实际上是自己在提醒自己要遵守纪律,也是一种自律(内部向自己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方法。

(四)任务促成纪律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纪律形式,它的形成是和学生面临的任务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任务的出现而出现,也可能会随着任务的结束而消失,但也有可能会持续。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也有一定的自觉性和可塑性,好胜心一旦被点燃,自觉性一旦被激发,可塑性一旦被利用,同样,他们的自律性也会凸现出来。如有一次,利用篮球做游戏,每个小组一个球,进行近身传球比赛:第一种是转身传;第二种是头上传;第三种是胯下滚;第四种是胯下传;第五种是每名同学选择自己感觉最快的方式;第六种是每组同学选择最快的方式;第七种是男生和女生比;第8种是集体传,老师给计时;第九种是集体循环传。所有这些内容就是用传篮球这个任务把学生牢牢地拴在了一起,每名学生的失误或是不认真都会给自己的集体带来失败。会得到来自集体内部的批评、指责即他律。而每名同学都想自己的小组获胜,就会提高注意力,努力做到不失误,即自律。确实,当任务当前时,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会特别重视,孩子也不例外。只要老师让他们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和意义,他们也会全力以赴,争取有个好结果。

(五)树立榜样

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对象,行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体的标准。“小朋友们,我们看一下,某某同学走的对不对,动作做得好不好,这个小组站的齐不齐,走得齐不齐,这个小组真齐、真静、真快”,等等,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学生:你们应该向老师立的榜样学习。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去找榜样。比如说:“小朋友们,我们看一下,哪位同学纪律最好,哪个小组纪律最好”,等等。很简单也很常用、实用。但是,经常用的话,小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达不到先前的使用效果。所以需要教师交替穿插使用,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创新。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目标及课堂纪律的管理的衔接观念需要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不断改善,要组织学生认识课堂纪律的意义,参与课堂纪律的管理,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课堂组织纪律,正确看待“活”与“乱”,使教学计划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继而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衔接管理 篇6

【关键词】幼小衔接;一年级;课堂管理

前言

课堂管理一直以来就是和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教育多以游戏为主,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没有太多的拘束和要求,而不入小学阶段,孩子们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逐渐学会适应带有一定教师为权威的小学课堂,玩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此时的课堂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太过于单一和拘谨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而太过于懒散的和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模式又会使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错过最佳培养期,所以说课堂管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就如何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的体育课堂进行管理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建立,使学生们开始接触“规矩”

课堂常规的建立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它不仅可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民主的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一板一眼的课堂會让他们不适应,如果在教学开始教师就忽略了课堂常规的建立,让学生们在一个懒散自由无纪律的氛围中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将是一生的影响。课堂需要秩序,学生也需要一个有条不紊,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去学习。教师可就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在礼貌方面、秩序方面、整洁方面和学习方面进行班规的制定,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还没有形成预期常规的概念,出现问题行为时,及时的给予他先行的正确的、积极的、正面的指导和提示,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二、正确应对学生问题行为,创造积极环境鼓励儿童的适应行为

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前,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这是儿童作为一个个体向周围人和世界表达自己的特有方式,是他们期待外界关注而引起的。而这些行为中的“问题”行为:如注意不集中、打人、说话、扰乱课堂秩序等,都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家长和老师忽略掉,而或者被过分关注,如果老师要想让学生发展的好,就应该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技巧,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那些是可以以被人们接受的,那些是被别人接受不了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很多时候是由于一些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有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此时教师应该察觉和分辨引起学生出现这些问题行为的外在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不分原因的给学生施加压力,让学生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教师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首要要考虑的策略就是积极强化策略。选择恰当的时机,语言要真诚并且有意义,教师在改变学生问题行为时应该考虑到这些不被人们接受的行为问题都有其相反的方面,也就是被人接受的那些行为,教师就应该对这些问题行为的相反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和鼓励。例如:学生上课总是喜欢说话,哼哼唧唧,那么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上课期间学生应该注意听讲不能随便说话,并在学生做出一点改变的情况下就要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将这种行为进行积极强化,让学生积极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和生活。

三、教师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地方,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到了学校,一切责任就都是学校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样都不可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都是在外界环境中收到家人的影响而形成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不仅使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也可能会严重的影响家长的判断力。家长会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刚进入学校后不好的表现和难管教的事实,这时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优秀的教师而言,能够与学生家长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关系也是要建立在家长和教师的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在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时,想要获得更多的学生的信息就要和家长经常沟通,要定期组织班会,提供一个和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互相就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进行交谈,共同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正确的引导去积极的改变。同时也可以以书面交流、电子交流的形式,例如简报、家长意见簿、学生表现小档案、电子邮件、家长交流群等形式,积极的建立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共同分享和关注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志红.美国中小学课堂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6.05(2)

[2]蔡青春.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04(1)

[3]尹丽英.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8.04(24)

[4]陈红燕.课堂管理初探-情景与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2)

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衔接问题研究 篇7

一、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于公文与档案的衔接意识不足。实际工作中, 文秘和档案工作人员不是同一个人。从公文生成制发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 要经过好几个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有效的、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这种体制某种程度上却拉大了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的距离。文秘人员档案意识淡薄, 档案人员也很少考虑文秘工作, 致使二者在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脱节之处。目前, 公文的格式和处理办法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

(二) 文书处理工作者缺乏档案管理的意识, 公文质量有待提高。公文是档案的前身, 档案大部分由公文转化而来。公文制发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 同时, 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近年来, 公文数量增加过快, 质量不高, 缺乏有效的控制, 一些单位只注重公文的数量, 忽略公文的质量, 削弱了档案归档的质量, 而档案信息源的利用, 直接影响着职能的转变, 影响着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很多单位的公文格式不符合相关法规提出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要求。这也直接影响了档案的质量。

(三) 只重视档案数量的增加, 忽略质量的提高。公文最终转化为档案, 公文制发决定着公文本身和日后形成档案。但随着现在行政单位工作的大力开展, 其公文越来越多, 造成档案也随之增多。但因为公文数量的迅猛增加, 使得公文质量无法保障, 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只重视档案数量增加, 而不重视质量提高。这些疏忽极有可能影响未来档案信息的利用, 间接影响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完善对策

公文处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想提高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质量, 就必须做到:

(一) 必须实现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只有公文处理实现了规范化和科学化, 才能有效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换句话说, 就是要把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有机融合, 实现“文档一体化”, 以提升档案部门管理文件的事前控制, 对于提高档案质量, 简化档案管理工作程序, 科学、合理地做好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的有效衔接。

(二) 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公文应该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坚决改进文风, 转变工作作风, 尽可能地压缩、削减公文的数量, 这样不仅能有效减轻公文及档案人员的工作压力, 而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确保公文和档案质量的提升。各级公文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确立质量管理观念, 分清各自岗位质量责任;严格遵循公文和档案管理的法规规定, 从公文的收文、登记、阅办、回收等方面严格遵守规范, 公文归档也必须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中有效完成;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以优秀的管理队伍实施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全程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工作程序, 严格执行, 规范办理公文和档案的使用。管理程序一定要科学、细化、简捷且容易操作。

(三) 强化公文立卷归档, 做好公文和档案的转化。公文是档案的重要部分, 公文办理完毕后, 应该由公文部门或者档案员及时整理、归档。公文立卷归档是文秘工作的最后环节, 却是档案工作的开始环节, 并成为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点。各单位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 应由文秘人员集中统一保管并根据立卷的原则和方法, 在档案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 对于文件按照问题分类, 并进行排序、编号、归档等工作。文件收发人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就要注重收集, 关键在于“及时”二字, 及时收集, 及时分类, 切忌拖拉积压。会议文件应在会议结束时及时收集归卷;联合办理的公文, 原件由主办单位收集归档, 协办单位保存复制件或副本。文秘人员平时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文件, 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既方便平时查阅, 又利于年终立卷。

衔接管理 篇8

带着上述问题, 我们深入到我们黄冈市部分中高职院校, 主要是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几个院校进行了初步调查, 结果在对相关师生调研中, 我们发现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大多学校认为, 既然是酒店管理, 就应多开管理方面的课程, 于是乎《管理学概论》、《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纷纷呈现, 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普通教育的学科教育几乎类似。

第二, 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科学。许多中职认为, 酒店管理学生到酒店就应做管理岗位;而高职确认为,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酒店实际需要, 高职酒店大多学生应定位为中层管理岗位, 少数应为基层管理岗位。

第三, 对专业技术课课程, 中高职都认为:该有的一定要有。例如, 《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水管理与酒吧经营》、《宴会管理与设计》、《酒店会议与会展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几个被调研的学校多数老师和学生如是说, 好像中高职这些课程几乎没什么区别。原来是中职生、升入高职的学生, 他们感触最深。

第四, 教材体系之中, 许多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等课程, 区别不是很大。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 中职和高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深度几乎无差别。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分析和研究了产生问题的主要相关原因, 联系旅游酒店行业的人才市场行情, 结合我国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问题, 在此提出几条建议, 供大家参考。

1.基于国家职业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 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然后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全国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2.我们强调在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定位在四星、五星酒店的基层、三星及以下星级酒店的管理层;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四星、五星级酒店的中层和基层管理岗位。当然, 无论是中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初的实习, 我们坚定的主张是:从基层服务员岗位做起, 特别是高职学生, 我们建议学生更要多做几个基层服务员的岗位。因为只有基层做扎实了, 才有更大可能在高星级酒店的管理层做得好。

3.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而言, 他们的公共基础课衔接应参考教育部学科体制下中专、大专的学科基础,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顺势而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这个基本原则应当没错。但是, 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来讲, 毕竟他们的基础不同, 因此他们的公共基础课不同就顺理成章了。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的公共基础课, 一般应包括中专语文、中专数学、中专外语等等。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呢, 我们也就可以接受他们的公共基础课, 应当为大学外语、应用写作、高等数学等等。

4.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 他们的课程衔接最为重要的的是, 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现在专业课上。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定位不同, 中职生应着重培养操作能力;而高职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更应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应的中高职教材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

对中职生而言, 在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还不强时, 应多训练他们的专业基本技能。而像《宴会管理与设计》、《酒店营销策划》、《管理心理学》等课程就可以不开。对于高职生呢, 根据生源大约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中职生多的班级, 中高职课程衔接时, 就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来说, 应侧重于管理方面的内容和技能。第二种情况是高中生居多的班级, 服务技能课时就要安排多一些, 在练好服务技能的同时, 还要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

五、考虑合作酒店的实际情况, 对中高职而言, 不容置疑, 反映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上, 主要是实验实训课程。如果是在五星级酒店实习, 对中职学生来说, 建议企业应将中职生放到一线基层;而对于高职生而言, 第一次教学实习, 多数人放到一线基层、少数人可放基层的管理岗位;毕业实习时, 高职的多数人就放到基层的管理岗位, 少数人可以放到中层岗位试用。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 本文以黄冈市几所中高职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例, 对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进行了实践探索,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谢红霞, 郝美彦.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比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1 (, 01) [1]谢红霞, 郝美彦.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比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1 (, 01)

衔接管理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决算数据,衔接问题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脱节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脱节主要是由于单位的财务管理技术手段不连贯, 无法形成预算与决算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导致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质量下降[1]。具体有如下表现:第一, 在实际的预算与决算工作中, 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指标以及决算指标没有做到口径一致, 例如, 在单位部门的决算工作中, 环境保护费属于单位预算中的事业发展项目, 而在部门决算中属于行政事业类项目[2];第二,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基础不完善, 例如, 事业单位的内部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是以基数加上增长数,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其编制方法主观色彩较强, 对于公用经费的定额测算缺乏合理性, 因此造成事业单位的内部基本支出预算严重的超标[3]。

2.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与决算执行方面的脱节

在实际工作中, 事业单位对于款项的总体运用情况了解不够, 其仅对拨出去的款项数额有着较为直观的了解, 但对其具体用途缺乏跟踪调查, 因此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全过程监管的困难。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对于预算的执行工作以及决算的执行工作的衔接还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 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详细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基本信息, 导致执行方面工作不到位, 难以保证预算数据整体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3.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追踪不够

有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追踪效率地下, 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事业单位对预算以及决算的标准设定的不明确, 如果事业单位对于两者的差异不给出明确的区分, 那么单位的管理人员会认为, 只要在工作中没有严重的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出现, 就已经实现了管理目标;二是事业单位没有指定具体的财务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目标, 以此来对其财务运行结果进行评价, 这就导致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实际结果以及绩效考核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其预算与决算的衔接工作。

二、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衔接的策略探讨

1. 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

第一, 针对上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脱节问题, 首先要保证部门预算及部门决算在指标口径方面的一致性。财务部门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指标口径差异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通过及时的制定出统一规范来保证其动态一致;第二, 在进行事业单位基础支出预算的编制时, 应采取零基预算模式, 在进行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时, 应选择项目认证模式。前者要结合事业单位各个部分的具体职责等具体情况, 要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从零出发, 对事业单位的资金额度进行明确的界定。后者则是要以项目的绩效等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 因此, 要求事业单位以各种规范程序作为基本出发点, 客观的评价项目的绩效。

2. 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财务执行程序

针对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以及决算执行方面的脱节问题, 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优化与整合财政资金的具体分配程序以及运行程序等过程, 除此之外, 要重点观察支出周期, 并且要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预算执行专业控制程序。另外, 事业单位应当充分的实现数据共享, 将有效的衔接国库支付软件和部门预算的编制系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进行集中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协同效应等目标。

3. 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的追踪效率

针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的追踪不够有效这一问题, 事业单位应当不断的加大预算管理实践程序的整体落实力度。具体的解决措施是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并且深入的分析预算以及决算之间存在的差异, 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 及时的进行调节;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目标, 确保实现财务运行实际结果以及绩效考核的有效衔接;再次, 事业单位要对决算报表所反映出现的相关决算信息高度重视, 并在此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下一年度决算以及预算管理计划。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事业单位想要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质量, 就必须要加强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衔接问题, 有效处理此问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相关部门与机构不断的优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 除此之外, 还要对事业单位预算整体执行程序进行严格控制, 以此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整体追踪效率, 确保单位预算管理决算数据衔接问题得以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 2005, (1) :67-69.

[2]蔡红英.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环节的预算管理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0, (1) :10-12.

衔接管理 篇10

1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功能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 是以数字化管理的方式, 对煤矿采掘作业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反馈。该系统在应用过程中, 可依据采区衔接、回采面推进度以及巷道采掘的实际进度要求, 对采掘衔接关系进行及时且有效地评价。在评价中, 遇到问题, 可及时进行反馈并警示。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应用, 不仅在系统中可以实现属性数据和图形的管理方式, 而且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有效地辅助煤矿企业进行决策并管理。

随着煤矿生产的进行, 在矿井中因采掘工作面的推进, 使得矿图上的地理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 会添加相应的新图层, 在此方面该系统必须具备图层添加的扩展功能, 以此来辅助采掘工作面的安全推进。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可分为信息服务子系统、回采管理子系统、掘进管理子系统。系统在显示回采工作面时, 以图形方式进行显示, 同样在显示掘进头的生产进度时, 系统也以图形信息的方式进行显示。这样, 用户便可通过图形的显示直观查询其基本信息, 在掌握具体的生产进度信息时, 可重新添加回采区域图以更新掘进。

2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2.1 系统完备性设计原则

该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功能, 需具备完备、齐全的基本数据处理功能, 包括有数据管理、采集、编辑、查询、分析、转换、绘图、显示、输出等基本功能。

2.2 系统标准化设计原则

在该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设计中, 需符合GIS和MIS的标准和要求, 在设计用户界面时, 应采用操作简易且外观大方的Windows的MDI界面。在系统标准化设计原则中, 图示符号、编码以及数据类型需符合相应的行业规范以及国家标准。

2.3 系统性设计原则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设计, 需将模型子系统、图形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以及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进行结合, 这样在应用系统管理的过程中, 可相互传输相关参数。

2.4 系统实用性和先进性设计原则

基于CAD以及GIS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系统设计不仅要具备信息分析功能, 而且要利用如Power Builder的编程技术进行系统设计, 以此来保证系统设计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2.5 系统可扩充性设计原则

在设计系统时, 需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开放式结构进行系统的设计, 为了完善系统功能, 可进行编程扩充, 同时还可以增加煤矿采掘工作面及巷道的信息, 使系统更具实用化、专业化。

3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

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中采用Map Info7.0和Power Builder8.0两种开发工具, 其中Power Builder8.0作为该系统的主要开发工具, 而Map Info7.0为次, 并辅助以Power Builder8.0来完成系统主线开发。

该系统不仅要具备数据基本的图形、数据处理功能, 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图形数据输入输出功能, 通过DXF文件格式对地图数据进行输入或是输出, 表格以及地图可基于Windows通用输出设备共享功能, 以绘图仪、喷墨或针式打印器的方式进行输出。系统可以将属性信息以数据库、文本文件格式的方式进行输入或输出。

该系统中的图形系统可以根据最新的煤矿开采信息, 对老的图形进行动态修改或自动生成新的图形, 因此该系统的动态性较强。

通过ODBC接口, 数据库设计在SQLServer远程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存放, 以此来使图形系统间数据和网络数据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在信息数据共享的条件下, 计算机自动处理图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该系统在设计针对于用户对象的声音文件播放功能时, 可调用Windows API函数进行设计, 方便于用户从多方位了解并把握信息。

4 结语

目前, 该系统已经在多个煤矿企业中进行投放使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系统的投放运行对于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因此该系统可加大推广使用。

摘要:在煤矿采掘作业中, 煤矿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采掘衔接管理系统是最基础的管理系统, 可分为信息服务子系统、回采管理子系统、掘进管理子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生产管理一体化, 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肖玉宏, 邓新东.基于WebGIS的煤矿采掘衔接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硅谷, 2012, 17:94-95.

衔接管理 篇11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对策

一、旅游管理的职业背景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集中在旅游接待服务、导游服务、旅行社计调、旅游营销、旅游策划等。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各行业都存在着对于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中高级人才,是旅游管理中职、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而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就成为了一项关键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中职高职旅游管理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得有潜质的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深造,还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有效课程衔接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顺利地融入工作岗位,在旅游行业有所成就,这对于今后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由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沟通缺乏,课程衔接不畅,也使得课程过于面向就业而忽视了为学生提供深造的学习方途径和方法,这与教育的公平性相矛盾。同时,由于目前职业教育处于教育的非主流地位、社会地位不高,也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处于生源萎缩的状态。而课程衔接的不顺畅,使得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也使得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受到了阻碍。

三、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

首先,许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明确而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大多与高院校的培养目标极为相似,基本上定位在“高素质专门人才”、“中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上。这种相对混乱的定位所带来的弊端就是课程设置上的衔接不畅,导致接受中职教育之后的学生往往在高职学校中接受的课程与中职院校区别较小,针对性也较弱。其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中职院校由于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文化课的设置的问题。这导致学生一开始比较难以融入高职课堂的文化课学习,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中职与高职的旅游管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不尽科学的问题。中职学生处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年龄,但由于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差,老师一般采取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纯粹以传授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为主,学生也通过死记硬背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专业技能过硬的旅游管理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讲授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并没有的到改善,除去课程内容与中职课程存在部分重复以外,高职院校同样缺乏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最后,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衔接。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通过考试,使用分数来进行量化,并配合听课、操作等一系列的方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与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高、从业技能强的特征不相适应。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学生的职业态度、实践活动与体验等方面的素质被明显忽视。这样不仅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中职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受到了评价方式的制约。

四、我国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对策

首先,政府层面应当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制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运行机制规范中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政策实施。可以建立几个解决课程设置的试点单位,并且通过政府拨款的方式鼓励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探索,同时加强对于试点学校的观察和监督,使得课程设置衔接的探索成果可以在各单位推广。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而出现的不完善甚至师资专业素质不及中职院校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从宏观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不合理的问题,规范各学校的课程设置。结合行业实际改革招考制度,形成适应旅游行业和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选拔机制。其次,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需要在论证课程设置时,组织专业的指导委员会,邀请旅游行业的企业家、旅游管理教育专家、教师等进行讨论,让行业动态融入到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之中,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实现课程大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特别是高职阶段,不但要考虑到行业对于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还应当更加贴合旅游企业和机构的实际,不应当在高职阶段学习大量已经接触过的、重复的专业技术,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得专业知识更加深化,更有益于日后适应岗位工作。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必须对于岗位工作有着深入的认知和研究,多设置实训与技能实践的课程,不能仅仅着眼于专业技能理论的灌输,并且将实习实训真正落实到实处,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实现在岗位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还可以考虑和国家相关行业考试挂钩,例如设置教学和课程内容以适应国家的导游员资格证考试、酒店服务员证考试等。在课程设置时,将这些技能的训练列入实习与实训当中,使得学生可以学有所得。而中职院校在课程方面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大文化课的比例,合理地调整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比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合理地调整专业理论课程与文化课的学习比例,学生就可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快速融入高职课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深造与终身发展。

针对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需要通过学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加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并非一朝一夕,这有待于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学校的大胆改革等多种方式结合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硬件设施较好的中职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相比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更为灵活高效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功能的电子白板代替黑板,配合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演示动画等方式进行轻松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龄的中职学生接受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于课程评价单一而制约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主要依赖于学校开放多种评价机制,使得旅游企业、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第三方可以介入评价,这样不仅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学校人才培养有很大的益处,对于旅游行业发展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崔铁刚,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回顾与展望,教育与职业,2012.5

衔接管理 篇12

关键词:项目管理,中高职衔接,应用研究

随着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上[1]。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中明确要构建“纵向贯通、普职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明确了中高职衔接在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江苏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原”地区,率先试行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目前试点项目类型有“3+3”中职高职衔接、“3+4”中职本科衔接、“3+2”高职本科衔接、“4+0”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种类型。在2012—2015年四年期间,总计建设了1237个现代职教体系项目,其中“3+3”中高职衔接项目为586个,占47.4%。试点项目的设立为职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解决了职业教育“断头桥”的现象,但是由于试点项目学校隶属不同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地域分布分散、项目又处于试行阶段,缺乏现成的经验参考,因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重源头、轻过程、弱结果”

由于受到生源持续下降的影响,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最重视的是项目的招生及转段升学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关注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基本是在对中高职院校原有培养方案的简单拼凑组合,或是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简单的延伸与扩展[1],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同时对中职学生的生源情况、教学现状及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深入调研,缺乏对课程体系开发理念的深入沟通,导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不科学。(2)中高职院校隶属于不同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又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缺乏管理的主从机制。高职院校也不便到中职院校进行教学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检查机制,中职院校也不用向高职院校汇报教学实施情况,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的改进和解决。(3)由于合作项目学校往往在地域分布较为分散,本质上互动交流不便,加上缺乏相应经费的配套资助,导致中高职衔接项目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较少。

(二)组织架构不全、责任主体不明、职责界定不清晰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中高职衔接项目由高职院校负责申报,中职院校配合,前段教学由中职学校负责,后段教学由高职院校负责,整个管理呈主体多元化。由于目前项目处于试点阶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制订相关指导性管理制度及文件[2],各合作院校也没有能够科学组建管理组织架构,导致衔接管理主体不明,职责界定不清。

(三)质量意识淡薄,过程质量保证不到位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中高职衔接项目尚未构建准入退出机制,对质量把控不严,缺乏质量评价机制。中高职院校对衔接项目也尚未构建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和反馈系统的建设几乎空白,导致过程质量无法有效监控。同时质量保证制度呈碎片化分布,不成体系。部分已形成标准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也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四)缺乏有效评价及退出机制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中高职院校尚未构建中高职衔接项目的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缺乏科学的评价,导致项目只增不减,对于一些招生数量明显不足,转段升学率偏低,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不高的项目没有及时建立退出机制,一定程度影响了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社会声誉。

二、中高职衔接采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管理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

中高职衔接项目目前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随着政府强力引导、各合作项目学校的重视,对项目的投入可以在短时间提升[3],但是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指导,项目的管理效益、项目实施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现有的中高职衔接项目管理模式杂乱无章,毫无章法,显然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

(二)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特点具备项目的基本特征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给项目的定义是:项目是为创造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4]。从定义中可以看出,项目的根本特征是其“独特性(或一次性)”,独特性(一次性)是指该项目要完成的工作以前没有做过,没有现成的参照,因为没有现成的参照,所以项目实施过程中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需要跨部门的协调,因此项目的特征又进一步衍生形成了目标的明确性、生命周期性等特征。

中高职衔接项目属于试点项目,首先,将中职高职学校联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属于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里的初次尝试,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高职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协商努力,所以中高职衔接项目具备项目的“独特性(或一次性)”这个根本特征。其次,中高职衔接项目一开始就是确立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而且对完成这个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确立了培养规格和标准,所以符合项目目标的明确性特点。再者,中高职衔接项目实施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需经历几个典型的过程,这几个典型的过程就是项目的生命周期,例如,项目的申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转段升学、项目结束等,这显然符合项目的生命周期性特征。综上所述,中高职衔接项目符合项目的基本特征,具备了采用项目管理的基础。

(三)中高职衔接管理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颁布的2000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项目管理的定义是“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涉及人员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的活动中”[4]。因此项目管理具备如下几个特征:(1)项目管理的对象首先是项目。(2)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是系统论,它将项目看成是一个由若干任务和工作构成的系统,需从系统整体上把握整个项目。(3)项目管理通常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通过组建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运行实施。(4)项目管理团队通常具备临时性,项目组织架构区别于学校固定的组织架构模式。(5)项目管理呈现动态管理模式,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管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需要实时调整。

首先,中高职衔接项目已经明确具备项目的基本特征,所以符合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其次,中高职衔接项目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结尾,三个阶段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又涉及项目招生录取、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转段管理等多个关键节点,符合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适合用系统论的方法实施管理。第三,中高职衔接项目也适用于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是管理团队的核心,通过项目负责人,将各项工作科学分工、落实到人,确保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再者,中高职衔接项目由于其具备“临时性”和“多样性”特征,往往不适用传统的职能式、项目式团队组织架构,因此需构建基于矩阵式管理组织,这也有别于传统的学习组织管理模式。最后,中高职衔接项目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如申报阶段、招生阶段、培养阶段、转段阶段等,每个阶段工作性质不同,管理重点也各不一样,所以需要项目负责人根据管理需要进行实时调整,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所以,中高职衔接项目管理具备了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

三、基于项目管理的中高职衔接管理对策建议

(一)中高职衔接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

项目的组织是为了完成项目活动的预期目标,而对相关资源系统安排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它是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项目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一个好的组织架构平台能为项目组成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进行项目管理首先必须构架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资源支持系统组成及各职责边界。

常见的项目组织架构模式有职能式、项目式、矩阵式[4]。职能式组织架构是目前最普及的,但是中高职衔接项目往往需要跨校、跨部门共同合作,而职能式组织形式往往管理较为僵化、刚性,忽略部门之间的协同和合作,共同的目标意识较为薄弱。项目式组织形式恰恰与职能式相反,它从固定的职能单位剥离出来,形成单独的项目组,解决了职能式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但是中高职衔接项目一般一个学校往往有若干个,每个项目都组建一个独立的项目组,会造成人员、设施的高度重复。由于学校人力资源最为宝贵,所以项目式也不适用。矩阵式组织架构是职能式与项目式的结合体,它即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又弥补两者的不足,中高职衔接项目往往需要由教务、学工、招就等职能部门的参加,同时又需要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所以最适合采用矩阵式组织架构模式。

中高职衔接项目由中高职院校联合组建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设教学管理工作组、招生工作组、学生管理工作组、质量管理工作组,分别由中高职院校的教务处、招就处、学工处、质量办相关人员组建而成,负责项目的教学管理、招生录取、学生管理、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高职院校教务处,中高职学校各教学系部组织项目调研论证,编写项目申报书,由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向项目管理办公室申报中高职衔接项目,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向省厅进行项目材料的报送,项目审批通过后,由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立项文件。中高职衔接项目由项目管理办公室扎口管理,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实施,各教学系部组建专业课程协助组,形成部门内部不同项目和同一项目跨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组织架构体系详见图1所示。

(二)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管理过程

中高职衔接项目管理总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项目的立项、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的结尾。每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多个管理的具体任务,如项目的立项又可以细分为项目的调研论证、项目的申报、项目的审批立项三个具体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其管理的侧重点,而项目的质量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详见图2所示。

1. 项目的立项阶段。

项目立项阶段,首先由中高职院校对拟合作项目进行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中高职院校教学单位联合组建项目开发小组,进行项目申报书的编制。项目申报书编制中最为关键的要点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开发,开发过程需要做认真的调研论证工作,包括行业企业的调研、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中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培养方案的开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实践教学和师资资源的共享性,需要按照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做好转段升学条件的制订。接着,由高职院校按照相关要求向省教育厅进行申报,省教育厅组织论证审批,论证的重点即为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具体还是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展开。最后,省教育厅公布批准试点建设项目,高职院校牵头以学校公文形式向各项目合作学校发布立项建设通知,并公布立项建设经费配套。

2. 项目的计划阶段。

项目立项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团队成员进行项目计划的编制,即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负责人员、经费投入、时间节点进行详细的编制,一般用编写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开展。

3. 项目的实施阶段。

项目的实施就是以项目工作计划为目标,以项目组织架构及界定的职责边界为资源支持,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统筹推进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项目按照进度、计划、质量完成。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实施以招生工作的开展为起点,中高职衔接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协商确定招生计划,中高职学校招生部门协同配合做好招生计划的编制与上报工作,项目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广泛深入的招生宣传工作,确保招生计划的落实。接着,项目进入中职阶段的管理中,由教务部门按照指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院校完成课务的编排,项目负责人优先选择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确保教学质量,并在教学过程建立反馈工作机制,及时汇报教学实施情况。核心课程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成绩录入教务系统,并及时共享给高职院校,同时项目负责人做好成绩分析。在每学期学籍处理结束后,由教务部门及时向高职院校报送学籍异动信息。然后,在转段升学阶段,由中高职衔接工作项目领导小组按照省厅相关文件要求,制订考核方案框架和导向,由项目负责人组建团队设计考核方案,通过转段考核的学生,方可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最后,进入高职阶段的管理中,高职院校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达到毕业标准的予以毕业,按照学校的就业政策,给予其就业的辅导和帮助,帮助其顺利就业。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以项目职能部门为支持,配以适当的项目资助经费,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4. 项目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要按照设定的目标、制定的标准,对工作过程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中高职衔接项目运行控制可以戴明循环和知识创新理论为指导,确保项目的过程质量。

戴明循环(PDCA)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模型,它包括四个循环往复、持续改进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它强调事前的规划和设计,即目标和标准的设计,强调事中的诊断与改进,即对照目标与标准,对实施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及时改进,强调事后的总结反思,寻求质量的提升。

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每个阶段、每个管理任务都要使用戴明循环,不断检测反馈、纠偏改进,确保过程质量符合要求。但是当前的时代是注重创新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更迭变化迅速的时代,戴明循环仅仅是立足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在中高职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乏出现新的问题,必须引入知识创新理论,构建以戴明循环为前台,以知识创新为后台,后台为前台提供支撑,工作与创新同步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人的终生发展需求的现代质量文化。

5. 项目的结尾阶段。

项目的结尾阶段主要是对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为项目的下阶段实施奠定基础。目前中高职衔接项目省教育厅未对其组织评估,尚未构建项目的推出机制,为此项目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中高职院校应联合构建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制订项目的准入和终止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良性化发展。可尝试对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进行赋分(如招生生源质量、转段升学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专业核心课程及格率、师资团队水平、实验实训条件等),按照得分进行排名,设定绿牌、黄牌、红牌合作项目,对绿牌合作项目给予扩大招生计划、增加中职学校试点项目;对于黄牌合作项目,给予预警,中高职院校加强诊断改进,提升项目质量;对与红牌合作项目,则终止该合作项目。同时对绿牌、黄牌、红牌合作项目实行级差经费配套。

在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管理上创新的使用项目管理理论,为项目的运行管理指明了方向,为项目的实践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为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高职衔接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惠玲“.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25-26.

[2]刘瑞琴,鲁毅.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1):11-14.

[3]陆小峰,任海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建设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26):51-54.

上一篇:职业中专英语下一篇:金属结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