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衔接

2024-12-08

方案衔接(共12篇)

方案衔接 篇1

1 衡阳东站概况

衡阳东站位于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 西临衡阳新大学城, 距京广线衡阳车站8公里, 距离东边京珠高速公路10公里, 距离南面的泉南高速8公里, 距北面衡大高速公路7公里, 距西面的岳临高速2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车站总规模面积88294m2, 其中站房建筑面积22128m2, 车站共有正线和到发线11条, 站台9座。设计站厅内最高聚集人数3000人, 站房高峰小时发送旅客数量可达2600人, 属中型铁路旅客车站, 2014年春运期间衡阳东站日均发送旅客达1.3万人次, 日高峰值为1.9万人次。预计到2020年, 节假日高峰期间, 日均发送旅客将达到4万人次。

2 衡阳东站客流分析

目前, 衡阳东站每日办理客运业务的列车98列。从衡阳东站运营四年多以来的客流组成分析来看, 客流主要是以武汉、长沙、岳阳、株洲、郴州、广州、深圳等600公里内中短途当地客流为主, 客流高峰时段主要是在周五16:00至周日晚上10点。从乘客离到车站的时间分析来看, 乘坐高铁出行基本都是在列车到达前60分钟内通过各种城市交通方式集结到车站, 这个比例占总客流的91%。对于到达客流, 一般在到站后30分钟以内, 旅客会选择合适的城市交通方式向目的地开始疏散。因此, 由车站列车到发时刻的安排和旅客进出车站所花时间规律可知, 在旅客列车到达前60分钟和之后30分钟以后, 是旅客在车站停留的时间段 (见表1) 。

此外, 根据2014年春运期间对衡阳东站客流的调查显示, 平均每个旅客陪同接送站的人员为0.22个, 因此在考虑车站交通接驳客流量为最大客流量*1.22。

3 旅客换乘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3.1 经济心理

衡阳在经济上是属于欠发达地区, 2013年人均收入约为2300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旅客更注重换乘方式的经济性, 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人们更愿意选择价格较低的公共交通方式。仅当价格较低的公共交通方式不能满足旅客在时间上的要求时, 这种经济心理才被打破, 在此情况下, 旅客则以牺牲价格的方式来换取时间。

3.2 安全心理

安全是旅客换乘时首先考虑的心理需求,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旅客一定会选择安全系数更高的小汽车或公交车, 而不会选择摩托车或电动车。所以在考虑换乘方案设计时, 必须把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进行考虑。

3.3 快速方便心理

旅客总是希望在车站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 希望在车站不同交通方式衔接时能做到无缝对接。人们总希望有最适合于自己出行习惯和时间需要的列车, 买票和检票不需要排太长的队, 列车能够准时到达和出发, 途中不会发生意外或耽搁, 要求尽可能少的中间环节, 尽可能提高运输速度, 缩短在途时间, 以减少旅行疲劳, 减少额外的费用支出, 快速到达目的地。

3.4 舒适心理

这是旅客出行心理的高级阶段,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客对出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服务、娱乐”等, 都成为旅客选择出行换乘模式的影响因素。

4 衡阳东站不同交通接驳方式的优劣比较

5 衡阳东高铁站客流衔接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来武广高铁运营情况和暑运春运等节假日客流高峰期客流分析来看, 衡阳东站在客流集散交通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出租车管理不到位。在衡阳市区到衡阳东高铁站, 距离在7-16公里之间, 按照衡阳市出租车计费标准, 也就是在15-35元之间, 但是事实上乘客不管是从市区前往高铁车站还是从车站到市区, 价格都是司机一口价, 往往比计费标准高出20-30元, 导致乘客被迫性放弃这种交通衔接方式。

(2) 车站二楼即停即走落客区域长度较短, 且无车道规划, 无法保障车辆与旅客的通行效率与安全, 进而无法满足高铁旅客对便捷性与安全性的高层次需求。此外, 很多私家车或出租车违章长时间停车, 造成乘客换乘的极大不方便。随着私家车的增多, 这种缺陷越发明显。

(3) 高铁站始发终到的城市公交线路城市覆盖面小, 发车时间间隔长, 特别是高铁站与衡阳市各大公交车中转站以及大型汽车中转站的衔接不够, 乘客需要多次中转才能到达, 换乘衔接不够顺畅。

(4) 夜间交通接驳能力不足。衡阳东站在夜间21:00以后有9趟列车, 最晚一趟高速动车为23:01, 但在这个时间点部分城市公交线路以及县市接驳大巴已经停运。

(5) 车站内交通导向标识不够明确, 外来乘客不熟悉车站各个功能区, 造成滞留车站时间增长, 不利于客流疏导。

6 解决衡阳东高铁站客流交通衔接的建议

6.1 完善高铁与公路交通换乘体系

对于衡阳东高铁站客流交通衔接问题, 必须做好交通换乘规划并形成体系, 规划按照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进行一体化总体规划设计, 以求最大程度减少乘客换乘时间和换乘过程中的人车冲突。

首先是做好高铁列车流与公交车流的对接。在衡阳东站始发终到的公交车发车和到达时间应当适时与铁路运行图相对接, 适当增加公交车流密度, 降低乘客出行换乘时间成本, 吸引乘客采用这种集约型交通方式。

其次是做好公交线路的优化。目前在衡阳东站始发的K1、K2、K3、K5、K5、K7等公交线路城市覆盖率不高, 应当适当新开辟公交线路并对原有线路进行优化, 增加换乘覆盖率。特别是对酃湖汽车站、衡阳火车站、华新汽车站、衡阳中心汽车站等换乘量大的公交站点, 要保证公交衔接的连续性, 尽量压缩乘客的换乘时间。

6.2 规范车站交通组织管理

在交通衔接方面, 衡阳东高铁站在完善接驳换乘基础设施的同时, 更需要依靠合理的交通组织、严格的交通管理, 以保障各种交通方式的有序运转及旅客的便捷换乘。针对衡阳东站进站口即停即走落客区及站前广场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 建议优化组织落客区空间, 设置出租车、私家车辆落客区, 并设置隔离护栏, 规范车辆管理, 严格控制车辆在落客区停留时间, 保证落客区车流的通畅。

6.3 规范出租出收费标准

城市的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务水平。建议衡阳市交通局把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出租车严格执行打表计价和税控发票管理, 严肃查处宰客、抢客、拒载、不打表乱收费、拼客等有损城市形象现象, 实施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

7 结语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和衡阳市铁路枢纽地位的不断增强, 衡阳东高铁站客流衔接的问题将越发明显, 如何实现车站范围各种交通方式的快速换乘, 为乘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将是影响高铁客流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衡阳东站客流衔接存在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希望铁路部门能会同相关部门协商解决相应问题。

参考文献

[1]黎东平.基于换乘的轨道枢纽车站衔接交通设计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2]吕慎, 李旭宏.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设施布局效用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 2006.

[3]孙小年, 姜彩良.城市客运交通换乘衔接的综合评价[J].交通标准化, 2005.

[4]吴友梅, 张秀媛.城市轨道交通的公交换乘问题域对策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5.

方案衔接 篇2

一、指导思想: 再过一个月,大班孩子就要迈进小学的大门,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次转折。幼儿入小学是教育过度的关键期,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经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们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仅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将尝试通过教育教学、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方面多途径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将“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即将面临的入学变化,初步体验小学的作息时间及课程模式,减少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神秘感,化解忧虑,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各项准备

2、通过和谐幼小衔接,增加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帮助孩子从身心方面向小学顺利过渡

3、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

三、活动衔接方案:

(一)教育教学方面:

通过“幼小衔接”系列活动的开展,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减少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神秘感,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各项准备。

1、参观小学。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能更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我们将组织他们去体验生活,观看小学的升旗仪式和广播体操;参观小学的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地方,边看边比较与幼儿园的不同;并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怎样举手、怎样做作业的,并组织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我心目中的小学”,使孩子们对小学产生向往,激发他们上小学的愿望。

2、课间衔接,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布置、玩具投放以及教师跟从的密切度等完全不同,孩子们在小学的课间活动与幼儿园“课间”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为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心理基础。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让教师进行拍照,回来组织幼儿讨论、交流,课间十分钟是用来干什么的?有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不对?为什么?

3、请孩子学做小学生每天背着书包来园,并学着整理自己的书包和学习用品,开展整理书包比赛。

(二)班级工作方面:

培养孩子间的相互学习、自主性和决策的能力,建立一个共同探讨的团体。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有安全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1、身体方面的准备:

(1)开展动作敏捷的体育游戏。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步入小学;(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将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每节课 35—40 分钟左右。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玩水、玩火,玩电。

2、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讲故事、社会实践等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懂得,成为一名小学生,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

(2)早睡早起,按时上学。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3)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快睡吧,小田鼠》、《慌慌张张的沙沙》等作品,让幼儿克服动作拖拉、没有条理的不良习惯,养成动作敏捷、有条不紊的习惯。

3、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要认真完成作业等。

(2)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让幼儿克服丢三落

四、缺乏责任心和坚持性的缺点,养成做事有恒心、有耐心的习惯。(3)知识经验的积累: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活动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家长工作方面: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共同配合为孩子入小学做准备。家园同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家长科学地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转变。在家长园地中开辟“家庭教育分享栏”,在上面粘贴幼儿学习内容,让家长鼓励幼儿独立完成,家长则对幼儿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点拨,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的培养中来。

方案衔接 篇3

【摘 要】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和有序性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但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系统内部存在的中、高职不衔接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发挥中、高职的系统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加强中、高职能力培养的层次区分;以共享式实训基地为结合点,整合教学资源,具体实施中、高职衔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61-02

【Abstract】 Only the importance of and against, the vocational problem does not converge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lay in vocational system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can really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Vocational Ability level distinction; to shared training base for the integration point,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vocational convergence.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nvergence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模式

近几年,国内部分省市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院联合探索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两段式结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在这一类型中,现行中职教阶段教育的学制有二种学制形式:劳动技工学校二年制和职业高中为三年制;高职学院学制有两年和三年两种模式,其中以三年制为主。

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

二、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对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有制约

高职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并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相衔接的高职课程,进而形成更高的职业能力。

高职招收中职学生应有多把尺子衡量。中、高职的衔接不仅包括理论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衔接,尤其是职业领域内的实践经验十分重要。因此高职的招生考试应包括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但是现行的招生考试却过分偏重于文化课考核。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新模式建议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开设模块化,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

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二)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阶梯化。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分别定位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包括有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等。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中等技术人才。

(三)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的无缝衔接 。

中、高职共同的办学特色是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三个方面。无论中、高等职业教育都要求在校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至1年的顶岗实习,通常这个环节是在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实现对生产实际的“仿真”教学为主,实现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校外实训基地以使学生进入生产实际领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为真实的工作体验,实现质的转化为主。校外实训基地还有利于实行“预就业”制度,即将顶岗实习和就业连在一起,实习单位即未来的就业单位,使实习生的学习、实习、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一些高职院校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起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一些企业由于受高职院校较强实力的吸引,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建立中、高职共享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综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且有利于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具体实施中、高职的实践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 祝凯,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

[2] 陈果.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思路与对策[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

[3] 旻杨红,等.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

农村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方案研究 篇4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要踏踏实实。高一是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语法难度增大,词汇量增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受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本身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同学都存在英语弱科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同学们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如果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做不好,便容易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两极分化。

高中老师如何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向高中英语学习的过渡呢?首先要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应的衔接方案,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高一英语老师应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环境,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正确的高中英语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农村英语教学条件和教学成绩逐年提高,但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存在“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对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我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发音错误多,不认识音标,不会根据音标拼读单词。

音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入门的关键,也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基础,只有学好音标才能正确地进行单词拼写,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而知其形。现在农村学生的英语词汇拼读普遍未能及时过关,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地记单词,而是用字母拼写形式死记硬背,这样反反复复也记不住单词。

对音标学习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单词发音不准,音节发音错误,学过的单词读错或根本不会读。由于发音不好,很多同学怕被其他同学取笑而不敢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或干脆含混不清地嘟囔几句蒙混过关。初中词汇量小尚且能应付,但高中英语单词量增大,单靠死记硬背很难掌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英语学习非常不利。

2.2 性别差异过于明显,明显女强男弱。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大大优于男生。从学前期开始,这种差异就开始显现,并持续整个学生时代。著名的人类学家M·米德(Mider)发现,几乎在所有的文化背景下,女孩的语言能力都比男孩强[1]。这一现象虽然有一定的生理因素,但与教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有关。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男生由于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教师如果不正确引导他们,最终将导致彻底放弃英语学习,非常可惜。而女生英语成绩较男生相比要好得多。

2.3 不会学英语,存在畏难情绪。

初中英语相对简单,学习起来相对轻松,上高中后课程难度加大,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下降。很多同学上高中后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前会,现在忘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会学英语,没有复习的好习惯。有的同学反映:我初中英语学得挺好,高中英语太难了,我学不好。高中英语词汇量增大,语法知识多,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很高,部分同学出现畏难情绪,心理上排斥对英语的学习。由于词汇量的增大,学生每天都苦于背诵单词,但仍旧记不住,这些因素挫伤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最终出现英语偏科现象。

2.4 语法基础薄弱,单词词性不了解,句子成分不会分析。

初中阶段,英语语法知识学习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语法基础薄弱。很多学生根本不注意单词的词性,一个单词拿来就用,根本不管语法上是否讲得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不会分析,对语法知识更是一知半解,而语法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写作能力。

学生在英语翻译时受汉语的影响,习惯用长句子来表达意思,而长句子往往是复合句,这样涉及主从句之间的人称、时态等问题,涉及许多语法知识,而大多数的学生对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在这个方面出现的错误就很多。

2.5 英语学习氛围差。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大都采用全英文教学,有些学生基础差,上课有如听天书,上课气氛沉闷,师生互动难。学生在上课时能够听到教师流利的英语,但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英语教学的氛围,学校一般都没有外教授课,平时上其他课程时也都采用汉语,整体英语学习氛围差。

英语口语的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平常缺少对英语口语的练习,加上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较差,都不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和锻炼。

3. 农村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方案

农村初中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上述不足,高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3.1 打好初中音标基础,高中加强语音训练。

初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长远发展的观念,将对音标教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平台,扎扎实实地教好音标,让学生学好音标。

高中教师要利用课堂进行语音教学。在进行音标教学时,借鉴马承老师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2]。即在高一的前两周或前一个月要为学生进行音标的补充性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音标教学和语音拼读训练,根据音标拼单词并把语音教学贯穿始终;让发音好的同学领读单词并逐渐普及整个班级;培养学生对错误的正确态度,不怕自己犯错,不取笑别人的错误;对个别发音不准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重视性别差异,因材施教。

男女性别在英语学习中确实存在差异,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是对学习者影响更大的,应该是后天的因素。要消除这些差异,使各自的优势得以最大的发挥和整合,是教育者的任务。

教师要承认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方面的影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女生在学习语言方面的特长,从而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对于男生而言,要充分发挥其抽象思维的优势,在教学中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水平。对于英语弱科男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学唱英文歌,阅读英文原著,或者是与男生聊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赛事,如NBA、世界杯等。

3.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成功的学习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使用英语的机会,教授更好的英语学习方法比直接给予英语知识更重要。

首先,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于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从中找出新的知识点,提出疑问,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对新单词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词性和用法,加强记忆。在预习的同时对学过的知识点加以复习,不至于出现上课时旧知识点遗忘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在课后对学过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复习,归纳总结,做到温故而知新。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在听课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做好笔记,防止在今后复习过程中遗忘重要的知识点。

最后,养成常听、常读、常背的习惯。农村学生英语听力普遍较差,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听力训练,使学生掌握听力技巧,结合口语练习不断提高听力水平。常读包括朗读和阅读,大声朗读英语对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李阳老师的疯狂英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加强阅读训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多看英语杂志和短文。对于一些比较精彩的小短文让学生背诵,在进行口语练习时便可脱口而出,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

3.4 加强语法教学,专项练习与日常练习相结合。

近几年,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法的要求逐次降低。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淡化语法的同时,并没有给语法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结果教学效果受到影响[3]。由于初中阶段对英语语法重要性的忽略或语法在讲解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当,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之后其语法知识薄弱、句法概念不清、语言运用能力差等缺陷便暴露无遗。他们在英文翻译和作文写作时漏洞百出,语法混乱,在阅读理解中遇到长句、难句时不能正确地剖析句型结构,只能逐字翻译,阅读速度下降,甚至出现理解错误。

高中英语教师要重视语法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对学生进行语法专项练习,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精讲精练,突破难点,使学生容易掌握。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碰到语法问题,作为例题来讲解,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活学活用。

3.5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创造和谐英语学习氛围。

兴趣即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同样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从而达到善学、会学。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某位英语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他上的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相对来说,其课堂气氛也就会相对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可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课堂形式多样,有新意,从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外,外部环境的英语氛围对学生也非常重要。学校应增加英语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比如开设英语一角,给学生提供一个英语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形成大家学英语的良好风气。

4. 结语

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对于高中生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几点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衔接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对农村高中英语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加快了农村课程改革的步伐, 在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的同时, 也对农村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 分析了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的不足, 提出了初高中英语衔接的方案, 旨在对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斌.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12) :105.

[2]李玉丽.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音标教学-学马承教学法有感[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 8 (3) :113.

幼小衔接方案 文档 篇5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为了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阎村镇中心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指南》精神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班级:

活动时间:2014年3月—7月,活动时间为一学期。

活动班级:大一班大二班大三班大四班

三、活动目标

㈠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㈡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㈢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2014年2月—3月)

1.以年级为大单位各班为小单位成立幼小衔接接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每个班组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幼小衔接指导策略”科学制定的发难。(见附件1)

2.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自学在各个途径查询资料、培训、讨论、辩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

⑴认真学习《指南》,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任务。

⑵结合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和各班使用的教材,通过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幼小衔接”的工作方法,全面展开“幼小衔接”活动。

⑶大班教师之间分享交流,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互动指导策略的经验进行分享。

3.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⑴在家长会上介绍《幼小衔接计划》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意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能积极有效的配合我们的工作,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⑵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

⑶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2014年3月—7月)

1.开展《我上小学了》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

2.参观小学、体验生活,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

3.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⑴入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⑵身体方面的准备:

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⑶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⑷学习方面的准备:

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保证措施

㈠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㈡落实目标责任制。

将各项工作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确保活动的扎实开展

附件1:

.幼小衔接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入港建议,认为结局幼小衔接问题,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必须进行幼小的双向改革;正确认识儿童发展中学前和小学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前提;明确幼小双方的教育任务,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在衔接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适应工作;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长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等。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幼小教育的平等合作关系,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包括加强有效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等。具体的策略有一下几方面:

1.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进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将在小学中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将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其生活作息时间也有所改变;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这些变化,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

2.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自立,以更好地适应生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还应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到了大班的第二学期,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幼儿的直接辅导。教师在提出活动的要求后,可让幼儿自己去完成,并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后的喜悦。

3.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周围的事物往往会影响儿童对完成当前任务的兴趣,经常会在完成任务时由于周围事物的影响转移注意力而中途放弃,所以逐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可以通过让幼儿做一些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逐步提高。

4.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小巧安全、简洁实用的学习用品;调整好幼儿的作息规律,一般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 点睡,至少保证10 小时的睡眠。

5.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交流。

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教师适时介绍这些场所的作用,观摩小学生上课的情形。例如,看小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小学生如何注意听讲,如何摆放学习用具的。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这些场所的作用,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起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方案衔接 篇6

[关键词]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

1013939/jcnkizgsc201520226

1 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存问题

11 生源结构不衔接

中職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高职院校的生源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的生源结构80%为普通高中生源,大多学校将普通高中生源与中职生源不做区分,两种生源混合成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普高毕业生专业与技能“零起点”的特点制定,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设置比重偏大。而中职毕业生的特点是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强,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影响了中职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及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培养质量。

12 专业设置不衔接

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先提条件。目前,汽修专业存在中高职专业设置错位,很多中职学校不设有汽修专业,有升入高职院校需求的学生只好跨专业升学,也有部分中职学生对中职专业兴趣不大,在升入高职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汽修专业。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影响中职学生高职专业的学习效果。

13 课程体系不衔接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大多各自构建独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对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模式的因素考虑很少,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的脱节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在中高职阶段形成重复。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上与中职缺乏层次上的差别性,尤其在实训或技能训练项目上,基本上是中职训练项目的重复。未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 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

21 文化素养的衔接

中高职不同层次的文化课衔接: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依据能力层次结构不同划分成等级模块,按照多学期、分段式进行,能力要求逐级递升,课程内容难度依次递增。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项目课程的实施提供宽而广的文化基础,同时注意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不断线。

22 职业素质的衔接

中高职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衔接: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主要为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基础,按“必须够用”的原则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汽车维修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中高职课程之间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呈层次递进关系。

23 职业资格技能的衔接

中职阶段进行汽车维修中级工培训,专业核心技能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水平、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高职阶段进行汽车维修高级工培训,专业核心技能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高级水平,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使中高职教育与培训形成一个渐进的框架,使两种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实现衔接。

24 工学结合的衔接

目前大部分中职汽修专业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在专业对口的企业带薪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结束正式就业。而高职大部分采取25+05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5年,最后半年在专业对口的企业带薪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结束正式就业。对于升学的中职学生,适宜采用中高职2+3培养模式,第3年接受高职课程的学习,最后半年参加高职阶段的顶岗实习,实现中高职顶岗实习的衔接。

3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改革

31 中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一体化

依托“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融高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两校一体化管理,采用2+3学年制贯通中高职办学,即前2学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为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后3学年的办学主体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次,采用联办校的形式,高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唐山市路南职业教育中心、滦南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联合办学。两种办学模式共存,实施汽修专业“二三分段”式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32 中高职课程体系一体化

在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实践专家、中职专业教师、高职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走访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中高职汽修专业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充分考虑汽修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一致性以及层次上的差别性,遵循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递进性与整合性,从而形成汽修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33 中高职教学资源一体化

(1)实训基地共享

中高职一体化管理中,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共享整车实训基地、发动机实训基地、底盘实训基地、电气实训基地及“职场课堂”设施设备。联办校的部分实践课程,设置在高职实训基地完成。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中高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避免重复,形成中高职层次递进、内容连续、体系完整的中高职衔接实训教学过程。

(2)中高职教师共享

部分高职教师担任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或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任务,按照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或专业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改善了中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问题,提升了学生中职阶段的培养质量,对中职学生的再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4 学生评价体系一体化

中高职均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评价体系融合学生自评、互评、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综评等评价主体。在评价内容上以项目为评价单元,参照企业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上关注企业兼职教师的权重。按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差异,实现评价标准的衔接。

4 几点思考

41 招生模式对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影响

目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五年一贯制和联合办学基础上的“二三分段”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从整体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技能、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体现了分阶段、分层次的递进性。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另部分汽修专业高职教育的中职生源,一是通过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入读高职,二是中职学生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入读高职,这两种途径的中职升学学生存在专业对口率不高,对专业课程学习困难较大。即使对口入学,也与高中后学生统一编班,按汽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教学,这部分生源还未实施一体化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专业及课程还没有衔接,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如何在中职教育中细分实施中职与中高职衔接两种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研究。

42 加强淘汰机制,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方案衔接 篇7

1 中高职衔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的类型, 涵盖了中高职教育, 二者之间有着基本相同的社会职业角色和职业服务方向。同时对于系统的培养条件和基础, 也都具备。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是不同层次的同类型的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和功能, 差别都非常显著。在对中高职衔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施和制定时, 应对人才系统的培养规律进行遵循。通过对系统所具有的特性, 如有序性和整体性的运用, 采用系统的方法和思想,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确定, 使中高职衔接的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既能实现培养目标, 同时又与职业教育要求相符合。

总体而言, 能促进个体化发展需求, 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适合中高职教育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是对中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其人才培养需要涵盖以下几个特征:

(1) 从本质上讲, 经管类专业人才应具有实际应用能力, 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有关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

(2) 从规格上讲, 经管类人才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有专业的手段和方法, 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

(3) 从职业上讲, 经管类培养的是管理群体的运行者和操作群体的管理者。

(4) 从行为来说, 经管类专业培养不是具有机械模仿能力的劳动者, 而是具备创造性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 中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是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即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 同时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人才。

2 编制中高职衔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2.1 职业能力的层次性原则

职业能力的层次性原则是对培养目标进行确定时, 需要遵循的。具有不同职业能力的层次性, 是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而中高职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基础, 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进行明确的依据。

2.2 可持续发展与就业导向并重的原则

该原则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时, 需要遵循的。以就业为导向, 是中高职教育的方针。因此, 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时, 需要立足于学生核心就业岗位, 对初次就业所需给予最好的满足。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还需要充分考虑职业生涯, 在开始通识课程的同时拓展课程, 并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同时, 将职业资格要求的门槛进一步提高, 通过一些岗位特定能力课程的开设, 更好的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智力。满足学生岗位变动和升迁所需, 使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3 适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对理论教学进行设计时, 需要遵循的。在课程设置时, 突出操作技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是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中职教育的基本属性, 决定了其理论教学是依据适度性标准来安排的, 而并非是依据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组织的。而高职教育的属性, 决定了要对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同时注重, 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

2.4 进阶性原则

该原则是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在中职教育中, 对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比较重视, 但却不重视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经济业务的能力。所以, 在对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 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到多项的设计实训项目。组织实训课程应由训练单项能力转化为多项能力的训练,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巩固中高职教育成效, 对学生在特定的工作情境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 中高职衔接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3.1 对中高职的能力差异进行明确

分析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 明确中高职能力差异所在, 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构建, 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对中高职层次进行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就是教育功能的差别。集中体现在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及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若中职要求的是单一的技能, 那么高职要求的就是一种综合和全面的程度。中职对应的是一个点, 高职对应的是一个面。所以针对经管类专业而言, 高职阶段重点培养的特定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3.2 对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在中高职有效衔接中, 构建课程体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 构建课程体系的主体, 是对构建方式、原则和逻辑起点进行构建。和其他学科逻辑相区别的是, 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 是工作任务、过程和岗位, 并非完全是依据知识体系, 而是在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中高职的层次差别进行考虑, 依据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导向并重的原则, 促进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并更好的完善人格, 使所实施的课程体系能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立足于中高职课程内涵和能力差异, 归纳出经管类课程衔接的主要接口:一是对通识课程的学习进行强化;二是在通用课程能力的基础上, 合理的向外延展中职课程;三是以核心就业岗位所需课程为基础, 并且增加相关的课程, 满足升迁岗位;四是对个性化的课程进行设置, 使学生能对利于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课程进行选择。

3.3 加强通识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发展后劲, 提高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文化素质, 应对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并设计相应的培养策略。引导中职学生对通识类课程进行学习, 将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即可规避对专业课程的重复学习, 同时, 又能提高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促进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

3.4 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是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此为基础, 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学分制框架进行构建, 在课程开发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上, 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内涵。同时, 对“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此平台是由专业平台课程、经管类平台课程、公共平台课程三个具有不同层次, 而又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平台构成。为了能更好的呈现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特殊要求和个性需求, 设置课程属性不仅包括必修课, 同时还要有限选课、选修课, 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 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选择性。

对平台的共性要求, 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且能对人才的基本规格给予保障。公共平台课程能够对中高职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和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体现。经管类平台课程是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规格的共性要求提供保障。模块是对不同岗位群和职业岗位的个别需求进行体现, 由彰显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 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使学生能对某一专业的规律和基本规范更好的了解, 是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目标。能够提供该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为将来更好的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夯实基础。而专业方向课程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主要是将相关的专业知识, 提供给该专业某一领域工作的学生。学生可立足于自身的专长、志向和兴趣, 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选择, 进而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对课程进行拓展的宗旨。对学生的个性需求给予满足, 并且能够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中高职院校一般可提供的拓展课程在10门左右, 只要求学生休完规定的学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前期阶段, 学生可对经管类平台和公共平台课程进行学习, 在后期阶段, 对“志愿+考核”的原则进行遵循,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结合专业方向模块, 通过对所学专业的选择, 实现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

综上所述, “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师为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彰显, 通过有机的结合专业教育、经管类教育和公共教育, 对中高职教学中“够用和实用”的原则进行了遵循,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满足。

4 结语

在中高职经管类专业中, 相比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中高职教育的对接途径, 并对工学结合的教育进行了践行, 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使中高职教育经管了专业的教育定位和教育属性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与中高职教育经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相符合, 即促进了经管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中高职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1) .

[2]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 2013, (03) .

方案衔接 篇8

1 “3+4”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3+4”项目实行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的 “中职3 年+本科4 年”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通过中职3 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 并且成绩达到常州工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 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进行4 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 最后毕业生通过考核应达到数控操作预备技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历证书, 学业优异者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3+4” 是以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 ( 工艺) 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为发展目标。 但目前中职、本科各自属于不同的办学层次, 人才培养目标并不一致, 沿用现有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 必定会出现衔接不当问题, 从而导致管理和人才培养脱节、中高职定位和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叠等, 难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因此, 应制定适合“3+4”模式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传统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承担中职3 年和本科4 年的中职、普通本科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该人才培养方案是分别针对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和高中毕业的本科学生制定的,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不能直接用于中职、本科一贯制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2.1 中职、本科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设置侧重点不统一

中职3 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 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用的上的技能型员工。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为主。在知识结构上, 主要采用能力进阶方式,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化知识, 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 获得相应的技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 年制本科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 重视学生技术开发、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 结合实践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使学生获得综合的技术研究、技术改进等能力。

图1 所示为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中职侧重专业课学习, 本科则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对比较均衡。由图2 也不难看出中职阶段对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本科阶段, 而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则是中职阶段的一倍。

2.2 中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不良, 学习困难重重

在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体制的问题, 虽然在中职、高职、大学之间设立了多种渠道的衔接方式, 可因为中职、高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导致衔接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

中职生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 强化了实践教学, 弱化了理论学习。大学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强化了理论学习, 相对弱化了实践教学。中职学生因理论知识不扎实而被挡在大学门外的比比皆是。 即使有些学生通过努力得到了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 还会面临着学过的技术不能继续提升, 没学过的理论知识需要用到等问题。

3 “3+4”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3+4” 中职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培养模式, 制定了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解决传统分段培养中存在衔接问题, 开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突出各阶段教学特色, 中职、本科优势互补

中职学校实训条件好, 本科院校研究能力强, 在“3+4”的课程设置中, 考虑到中职学校原本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偏重于实践环节, 因此在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上仍然偏重实训环节, 同时为了使学生升入大学后能够适应大学的课程, 适当增加了文化课的学时。 大学本身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 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较高, 因此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 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 突出各阶段优势, 形成互补之势。

在中职学习阶段, 学生需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读图和制图知识, 基本的机械知识, 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 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知识, 数控加工的准高级操作技能, 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识读 (和绘制) 机械加工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的能力;自学和获得信息的能力, 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相应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数控车加工的准高级操作、保养技能;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本科学习阶段, 学生需要具有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机械工程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初步能力;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多种技术和技能, 达到数控设备操作预备技师的水平, 具有使用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2 中职阶段重基础、强技能, 本科阶段重提升、强专业

在课程安排中, 中职阶段由普通中职仅有2 年学习时间 (最后一年顶岗实习) 又变成了3 年, 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于是增加了文化课比例,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安排了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设置了实习环节, 学生通过学习分别在不同的学期获得普车、数控加工的初级、中级证书, 并达到准高级的水平。

由表1 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 因为不是直接3 年毕业后去工作, 而是要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所以文化课的学时明显增加, 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 这也是为进入大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但“3+4”的中职阶段也不等同于高中, 因此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安排了专业课程的学习, 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学时比例基本持平, 体现了“3+4”人才培养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中, 考虑到很多专业理论课到大学后还会开设, 为防止重复教学, 在前三年开设的都是最基本的专业课程, 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数控车工艺与编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应用的课程, 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在前三年进行专业实训、考工足以够用。在前三年, 学生要进行钳工实习、车工实习、数控车实习, 分别获得车工初级证书、数控车初级和中级证书, 达到数控车准高级水平, 这些都是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 教学师资、教学设备非常成熟, 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 也凸显了“3+4”中职学校的优势。

因为有了前三年的中职阶段的学习准备,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获得了熟练的专业技能, 为四年本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四年本科学习中, 进一步学习大学文化课知识, 在专业基础课中, 因为前三年已经学习过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 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就不再重复, 这样就安排了更多的实践实训课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表1 中数据可以看出, 文化课和专业理论分别约占总学时的30%, 集中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40%。 相较于本科教学, “3+4”本科四年教学的实训课时增加了很多,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经过7 年的学习, 在毕业时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而且有熟练的技术, 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时甚至可以获得技师称号, 这样的毕业生不同于以往的纯技术的工人, 也不同于仅有理论的技术员, 他们拥有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

4 小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对接项目培养方案”是为“3+4”学生制定的符合学生特点, 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3+4”人才培养方案是充分研究了中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了区域经济特点和最终培养目标制定的。 培养方案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和开设时间方案都做了调整, 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有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 使学生在7 年的学习中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稳步提升, 最终获得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大学学历, 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12) :141-143.

[2]黄小璜.“3+4”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14 (5) :55-57.

[3]范爱民, 张晓雷, 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1) :55-57.

[4]赵彤, 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11) :25-27.

[5]卞平, 李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2014 (8) :22-25.

方案衔接 篇9

一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推广现状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 自2010年起广东省与浙江省先后开展了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工作, 该工作结合本省工业设计实际, 以行业分类为基础,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形式, 建立起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对接的评价标准, 形成“评价+培养”的人才队伍建设导向。该工作的实施不仅为该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和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而且在提高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实现“地区制造”向“地区创造”转变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以资格证书引导实践教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工业设计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 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形于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是共同构成工业设计教育的培养要素。

1. 构建课程体系, 开发与职业标准衔接的特色教材

第一,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共同探讨职业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 划分学习领域, 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打造特色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第二, 考试形式与考证形式衔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特点, 有效安排专业教学内容, 为考证做好准备。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美学绘画课程和构成设计的知识与基础技能, 第三、四学期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度渗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培训课程, 如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创意设计表现等;第五学期, 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体系, 加强综合工业设计项目训练, 全力做好通过认证考试的准备。在技能考核方式上, 采用职业资格认证中采用的达标式考核体系, 使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

2.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为了更好实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要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第一,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了更好地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形态设计等课程特点及职业技能要求, 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法, 建立3D创新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实践教学体系, 把企业搬进实训室, 把技能鉴定站放入高校, 充分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要采用现场教学、项目驱动、实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掌握工业设计专业的技能, 使学生逐步达到职业岗位的国家培训标准, 为今后鉴定取证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 以赛促训,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创新技能教学与设计大赛相结合, 以设计大赛为契机, 带动创新能力训练, 突出技能培养。在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相衔接的实践中, 我们除按教学计划要求外, 还将设计大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高等院校大赛考评活动扩展训练内容,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工业设计大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 带动创新能力的训练。

第三, 加强企业实践,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调研, 确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联合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企业中真实感受企业的管理与岗位要求, 更重要的是了解真实工作环境的要求, 接受真实工作技能的训练,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结束语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 目的在于真正贯彻“服务社会、服务企业,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根本”的高等教育精神。学校可通过完善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建设实训基地、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师资建设等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所学专业, 通过考取从业资格证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岗位需求融入职业资格上岗证书等级考核以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目的, 使高校通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架起市场需求和工业设计师技能培养的桥梁, 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多层次、高质量、广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度。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设计类行业更趋于专业化、技术化的快速发展, 及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 给工业设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但毕业生就业也给高校办学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将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培训融入高校教育, 满足学生就业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方案衔接 篇10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4”工艺美术环境设计,培养目标

一、引述

2012年, 江苏省率先在省内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开展了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的试点工作。2014年, 经联合申报并获省教育厅批准,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三年制中专工艺美术专业与淮阴师范学院四年制本科环境设计专业试行“3+4”分段培养。按照招生计划, 2014年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34人, 2015年招生40人, 2016年招生40人。

二、“3+4”中高职工艺美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的主要体现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3+4”中高职工艺美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 以全面发展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 以综合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制作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能力,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中职阶段, 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室内设计相关的各类设计软件操作知识及基础理论知识, 了解室内设计相关行业发展的其他知识。本科学段, 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 具备企业策划和项目文案的撰写能力, 外语要达到校内四级水平;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应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的技法与技能进行系统训练, 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使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中职学段, 掌握室内设计与制作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 为本科职业教育阶段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本科学段, 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 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环境设计领域专业技能, 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以及职业持续发展的底蕴。经过中职和本科阶段的学习, 学生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 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

(二) 课程体系的衔接

工艺美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中, 中职阶段有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

衔接课程体系与证书体系, 其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是教育成效的核心保障, “3+4”衔接教育要以本科院校的课程及课程标准为基准。以明确“3”和“4”的清晰界限、合理区分教学内容深度为原则。试点项目环境设计专业, 针对衔接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范表, 详尽地标示出每门课程的“3”和“4”各自的教学内容、“3”和“4”衔接的内容, 按照这样的模式制定的课程标准做到七年一贯制的培养目标。

中职 (工艺美术) 与本科 (环境设计) 衔接的课程体系:

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学段 (室内CAD实训) , 本科学段 (人机工程学、室内设计I、II、III;景观设计I、II、III;环艺综合实训Ⅰ、II;植物造景;材料与构造;展示设计;项目化单元等)

良好的语言能力:中职学段 (语文;英语) , 本科学段 (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英语听说)

良好的心理素质:中职学段 (心理与健康) , 本科学段 (社团活动;青年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人际沟通技巧等选修课)

职业资格认证:中职学段 (Adobe认证PHOTOSHOP、CAD认证, 装饰美工3DMAX认证、室内设计及中级工考证、中职毕业证书) , 本科阶段 (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

此外, 在衔接类本科阶段的课程及课程标准中, 不仅要考虑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要考虑职业技能的培训, 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 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中职和本科职业技能证书也存在衔接问题, 衔接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中职阶段, 已经开展了CAD、PHOTOSHOP、3DMAX、室内设计师等培训, 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 毕业后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些证书仍是必需的上岗证。本科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践教学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 最终要达到准室内和景观设计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 可以报考行业执业资格。因此, 衔接类本科教育职业技能证书和准设计师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

三、总结

因我校开办本专业时间尚短, 目前这些研究结论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 而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因此, 其课程及课程标准也应该是因需而变。所以, “3+4”衔接类本科教育对理论教学的要求是以“够用”和“实用”为度, 是在中职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宽。“3+4”中高职工艺美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盛建, 唐林伟.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 2013 (8) .

方案衔接 篇11

【关键词】“2+3”中高职衔接 汽车造型技术专业 课程衔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吉林省教育厅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在这一背景下,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长春市第一中等专科学校展开校级合作,探索汽车造型技术专业“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针对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操作经验。

一、在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实施“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长汽高专的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属吉林省示范专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办此专业的学校。该专业特点是精准面向汽车造型行业中的模型师岗位,属于高靶向性的职业教育专业。在汽车造型设计团队中,除了设计师之外,油泥模型师和数字模型师是另外两类关键技术岗位。油泥模型主要用于中后期修改和评审,计算机三维模型主要用于加工制造的数据源。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正是以培养这两类人才为核心目标。在这两个领域,长期校企合作的反馈信息显示出企业对学生素质的着眼点在于形体塑造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强弱。而长汽高专的招生机制是以理科生源为主,这类学生在形体感受和艺术素养方面存在先天弱项。长春市第一中等专科学校是吉林省内唯一一所重点艺术类中专,是国家级重点学校、长春市职业特色校,也是长春职业教育的窗口。长汽高专与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对口衔接,合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现有理科生源艺术功底较为薄弱的问题,改善本专业学生生源结构,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这一合作中,长春一中专工艺美术专业主要负责对学生艺术功底的培养,该校在艺术基础能力方面能很好地提供师资和学习环境;当学生完成两年学习后再升入长汽高专,系统地接受汽车理工知识、汽车产品设计、模型制作和数字建模等方面的课程培养。这样一个培养链条,将为两所学校提供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平台。

二、从中职到高职阶段的能力衔接要求

从国内其他院校之间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来看,多数中高职合作往往围绕传统专业来展开,具有专业培养目标相近的问题,导致从中职到高职的能力衔接不明显,大多为相近职业目标的重复和能力递进,而不具有能力互补性,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也难以克服对以前课程的“回炉”教育。而本课题所探讨的中高职衔接,则在这一方面形成鲜明亮点。首先,一中专和长汽高专两个专业的课程相近度非常低,不存在培养目标重复的问题。因为高职阶段的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是确保学生最后就业方向的专业,所以一中专的培养目标是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提供合乎规格的生源,而长汽高专的培养目标才是为企业提供合乎规格的员工,合作机制呈现完全互补的效果。不同于高中生源,在我们的合作中可以做到定制化的基础教育,两校合作的链条呈现一种因需而定的课程体系,全程都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基于这种从基础到专业的培养链条,从中职到高职必然涉及多种能力的衔接诉求,经过探讨和总结,大体为以下三种能力衔接要求。

(一)知识衔接要求

从知识衔接要求来看,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在高职阶段必须开设职业方向的理论课程,如汽车概论、专业英语及大学生两课等。因此,學生在中职阶段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如数学、语文等,以应对在高职阶段的基本学习所需。

(二)技能衔接要求

汽车造型技术在高职阶段面向职业岗位的核心课程是油泥模型制作和数字模型制作两个方向,都是服务于汽车行业的专门化技能。从技能衔接要求来看,学习这些专门技能的基础在于制作简单雕塑的基础动手能力和操作相似软件的基础能力。因此,中职阶段的课程设计思路就要求体现这种技能衔接要求,并以实操水平来评定成绩。

(三)素养衔接要求

如上文所述,为了弥补长汽高专理科生源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先天不足,“2+3”中高职衔接生源的另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在素养方面的自然衔接。在中职阶段,学生应接受专业导论、素描、速写等艺术类基础课程的训练,强化艺术品位和设计科系学生的素养;到了高职阶段,学生要能利用这些素养在汽车设计及表现技法课程中做到突出表现,甚至在整个专业班级中成为能力突出的样板群体,力争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做出模范带头作用。

三、基于能力衔接要求的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亮点。课程设置一定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出发,结合中职与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在中职阶段学习二年,在高职阶段学习三年,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则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衔接设置。本课题所研究的中高职“2+3”衔接培养模式,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合理有序地统筹安排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把中高职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取消了两者的重复课程,将汽车造型技术专业能力的培养扩展到了中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时间更加充裕,这对于汽车造型技术这种学科交叉性专业尤其有利。学生在中职阶段打牢基础,到高职阶段重点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中高职课程的安排就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充分实现了知识和技能体系的互补性和定制性。

(一)知识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文化理论基础课程:《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英语》。课程目标:奠定基本的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建立基础理工科思维和中英文沟通及写作能力。

高职阶段衔接职业理论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专业英语》《汽车概论》。课程目标:培养合格大学生所必备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素养,应对未来职业环境所需的语言沟通、应用能力,建立基本的汽车行业思维,初步掌握汽车设计法规和造型设计概念。

(二)素养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设计和手绘基础课程:《雕塑作品设计》《专业导论与设计概论》《素描》《三大构成》《产品速写基础》。课程目标:初步了解设计学科思想,进行艺术基本功训练,为后续的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高职阶段衔艺术素养课程:《汽车产品设计》《汽车产品表现技法》。课程目标:虽然汽车设计并不是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但模型技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却是对设计的理解能力,简而言之,不需能做,必须能懂。所以这两门课的意义是构建一个合格模型师所必须掌握的设计语言、空间理解力、美学素养。

(三)技能型课程体系

中职阶段设置基础技能课程:《Auto CAD》《Photoshop》《手工造型基础》。课程目标:从学习基础的制图软件和手工制作简单模型开始,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两大培养方向奠定技能基础。

高职阶段衔接职业核心课程:《Catia1-2》《Alias1-3》《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1-3》《汽车概论》。课程目标:根据分方向培养体系和在中职阶段训练的技能基础,学生在两大方向中选择一个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学习。选择数字模型方向的学生选修《Catia》和《Alias》作为主体课,选择油泥模型方向的学生选修《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作为主体课。

【参考文献】

[1]肖飞.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探讨[J].艺术科技,2013(10):18,22.

[2]翁倩,刘阔.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95-97.

[3]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4]陶阳.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职业时空,2015(06):66-67.

方案衔接 篇12

关键词:新能源有轨电车,“三位一体”储能供电,连接社区和地铁,中小城市,IBO模式投资建设

1 城市高效公共交通

成熟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有地铁(Metro)、轻轨(Light Rail)、 有轨电车( Tram) 或现代有轨电车以及快速巴士公交(BRT)四种。

地铁、轻轨两类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是适应组成大城市的骨干公交线路,解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交通难题的有效途径。但它们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很高,绝非大部分城市的经济所能承受。

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巴士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建设成本低、运行速度和运量要比常规道路公交高,但是仍然受车辆和线路条件限制,在人均能耗、尾气排放、占用土地资源等方面存在相当不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限,如模块加长或密度提高。见图1。加拿大渥太华的BRT已经有20年历史,使用了专用封闭道路,定时定班,但是运量并不大。

近20多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型有轨电车,则有诸多性能和运量优势,其建设、维护成本相对地铁轻轨要便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到数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 , 小到十万到几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 , 都能见到这些有轨电车的身影,见图2。它是大中小城市均能适应的一种柔性的轨道交通制式。

2 世界有轨电车或导向电车的发展历程

了解国际上不同形式的有轨电车或导向电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在计划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匹配。

早在200年前,为了增加载重并减小运行阻力,人们就已经开发了轮对在轨道上滚动的马拉车辆。蒸汽机发明后被很快地使用在交通工具上,装置蒸汽机以轮对驱动的轨道车辆在我国被称为小火车,并在100多年前就已在伦敦开行地铁。内燃机发明后除发展了汽车,也被使用在轨道车辆上,目前除了内燃机车,还有部分内燃动车组在城郊以外使用。电机驱动发明后,世界的很多城市出现了有轨电车,形式五花八门,有些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不同形式的有轨电车已经成为城市历史的象征和骄傲。图3是1881年德国柏林的城市有轨电车。一些老式有轨电车仍在某些历史名城或风景胜地使用,已成为游客喜欢乘坐的旅游项目。

在美国旧金山,在海滨渔人码头通向市中心的坡道上运行的有轨电车,自身不带电机,是一种拖缆的有轨电车,其拖缆布置在道路下方,在交叉路口处由滑轮变化缆绳方向,运行时由车上司机通过操纵杆控制伸向道路下的扣夹,扣住或松开缆绳来牵引或停止车辆。游客甚至可以拉住扶手随时在车辆两边上下,是旧金山的重要标志。

在瑞士的一些风景山区,一些有轨电车则利用转向架上的传动齿轮和轨道边上的齿条配合,提供足够的牵引力,确保有轨电车在陡坡线路安全的上下,已有将近百年历史。在日本的一些著名风景山区,另外一种有轨电车则被缆绳直接牵引运行在坡道上下,缆绳的方向也由滑轮变化。

世界上绝大部分有轨电车采用价格便宜,性价比高、维护方便的电机驱动钢轮在钢轨上运行的钢轮钢轨车辆系统。

早期为单个两轴车的有轨电车,后来发展为两辆车联挂。头车有动力转向架,尾车为两轴拖车。我国有多座老城市都曾拥有这样的有轨电车,有些城市还一直保留至今并进行了升级换代,如大连。由于沿街运行、站距不大、旅客乘降方便,有轨电车至今仍然深受欢迎。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达的国家进入快速发展期,不少城市为了克服污染并减小对汽车的依赖,除建设地铁、轻轨外还加大了地面有轨电车的建设力度。有轨电车组成也由两辆增加到三四辆甚至更多。在减小成本和噪声的考虑下,出现了少转向架多车体组成的有轨电车新结构。为方便乘客上下,低地板的现代有轨电车被开发出来,有些甚至采用了中间悬浮车体的技术。这些低地板技术的进步得益于交流传动、小尺寸交流电机与永磁电机技术的发展。

3 有轨电车的新发展

新的现代有轨电车车体的连接形式通常有三种:

一种车体间设置铰接转向架,通常为三个车体四个转向架。中间车体两端为铰接转向架,前后两车体的端部下方为带摇枕转向架。车间贯通道窄长,车内空间利用率低。

第二种则每个车体下一个转向架,通常为偶数个车体。车间贯通道较宽,车内空间利用率较低。

另一种现代有轨电车只配有奇数个车体,中间有车体为悬浮车体没有转向架,车内通道和车间贯通道均宽,车内空间利用率高。图4是这种具有两个悬浮车体和三个带转向架车体的现代有轨电车。

所有的这些现代有轨电车,通常的转向架数量比地铁轻轨车辆少,车辆结构和受力也复杂,但是都能以不同数量的模块化形式,组成不同长度车辆以适应各种运量需求,因此可按客户要求进行扩编。

现代有轨电车虽有诸多技术优势,但是仍有成本高等问题。此外架空供电网或地面三轨供电系统也会产生影响城市景观和安全等问题。

考虑到要减少架空线等供电系统、改善景观,我国多个企业开始研发新一代有轨电车。近年来,株州电力机车厂研制成功储能式的有轨电车,可在停站上下客时进行充电,每次充电可行驶数公里,能满足城市公交的需要。一种最新开发,集太阳能电源、超级电容、高容量电池和再生能源利用“三位一体”技术的新能源有轨电车,目前由中辆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并通过4万多公里运行考核和政府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它采用多种技术,可靠度和舒适度大为提高,适用范围灵活,能以节能环保、较小投资、适中运量、较少维护的优点进入各类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公交系统。由于它的工程综合造价一般为1亿元 /km以下,投资不高,中小城市都能承受。因此新能源有轨电车定位在平民化上,安全、舒适。目前山东和河北均有城市考虑采用,运用在城市范围或高铁车站与商业区的轨道交通上。

4 我国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的未来重要方式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交通拥堵,是制约我国各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问题。

(2)空气污染,是制约我国各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二“瓶颈”问题。

环保部发布《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只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达标城市不足10%。当今,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PM2.5是城市雾霾的真正“元凶”。在北京,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2%以上,空气污染形势严峻,“治霾”之路任重道远。

(3)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大、中等城市公交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现在,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60%,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50% 警戒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4)既有轻轨、有轨电车的供电系统,由于传统的架空接触网影响到城市自然景观,地上第三轨也会影响公众人身安全。因此取消地面轨道交通车辆的接触网或第三轨,采用车载动力电源新技术,也是各国都在着力研究的目标。

(5)城市地铁轻轨工程建设与运营成本高,往往导致政府长期财政补贴,其运用投入无法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匹配,是城市公交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避免重蹈大城市发展中的一些弊端,我国人口100万以下的500多个中小城市,开始考虑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目标,降低能耗水平、建设低碳环保城市,实现中小城市的有轨电车绿色交通。

与大城市相比,我国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规模较低,加快发展仍是中小城市当今的核心任务,绿色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二是,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辐射区域的城市化率,2012年仅为33.9%,远低于全国平均52.57%的水平。有关权威专家在2012年我国新城高峰论坛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弊端日益凸显,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规模以上工业和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小。四是,中小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与众多的大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从现在起到2030年,将是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黄金期。其缘由是基于以下三大历史机遇:一是,大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涨等“城市病”凸显了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二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 2020年 )》的颁布,把扩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通过发展来扩大消费、扩大投资,作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中国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在于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人均GDP已达到1万多美元,而6.8亿农村人口人均劳动生产力很低,要使中国人均GDP从目前的5000多美元进入到1.2万美元以上,关键是使农业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中小城市的二、三产业,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国人均GDP水平。

在如此大规模的中小城市新一轮经济和绿色发展过程中,公共交通的发展是先导。然而,考虑到地铁、轻轨的高额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绝非大部分中小城市经济所能承受,更难与经济次发达的卫星城市或我国众多中小城市实际水平相匹配,因此性价比好运行成本低的有轨电车或现代有轨电车无疑是优选的对象和关键。

5“三位一体”新能源有轨电车 ERT 的开发

在经济、 适用、 可靠的原则下发出的上述新的绿色环保先进的新能源有轨电车系统(New Energy Rail Transit,简称ERT),它采用无污染能源供电,即利用太阳能、夜间储存电能和再生制动电能的“三位一体”储蓄能源供电系统,达到了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要求。

ERT车辆充电后,以储能供电为动力独立运行,无架空线和三轨受电,确保运行安全可靠。一次充电后的运行距离不小于30km, 可采用中间站补充电以延长距离。其最高速度为70 km,动力学鉴定试验表明其性能良好、安全可靠,车内装备性能都能满足乘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要求。

ERT采用新型铰接式车组形式,通常以三节车组成,每节车体中部设一个转向架。两端设有司机室,其转向架为电驱动转向架。中部为拖车,可按客户要求采用中地板或低地板。车辆轴重小于10 t,全车组总载客量大于250人,总重60 t左右。见图5,图6,图7。

6 新能源有轨电车储能方式及其技术特点

ERT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设置在站台或站场,可承担牵引供电的三分之一能量。站场储能装置存储太阳能和夜间低价电能。整车常用制动为再生电制动,产生电能回收至车载储能装置内。ERT车辆一次充满电约需7min,续航里程是超级电容储能式有轨电车的数倍以上。ERT车辆初始加速度不小于0.8m/s2,平均加速度不小于0.5m/s2。在坡长不超过500m的30‰坡道上,空载状态下切除1/2的动力时,可运行至就近车站,并能返回车库。正常空车可以牵引事故空车。

E RT车辆采用再生制动与空气制动相结合,并设停车制动。制动时,优先进行再生制动,最大限度地将能量反馈给车载储能装置,当电制动不足时,空气制动补充以保证制动减速度的要求。

牵引辅助系统由VVVF逆变器、滤波电抗器等组成。设有两套牵引系统,确保回库。

ERT车体网络可由网络机箱、事件记录仪等组成。列车运行时,司机能够查看运行状态、车辆状态等主要信息。通过人机界面对空调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包括空调模式、温度设定等。人机界面内部具有即时故障判别能力,当故障发生时,根据故障诊断规则进行即时提示。

“三位一体”实现了列车供电模式的创新,优先达到利用太阳能、循环利用车辆制动再生能、高效使用低谷时“富余”电能三重目标;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还提升了城市景观。

该车辆的运行信号可按公交车信号系统处理,这样可不设专用信号,由司机按城市交通信号操控运行。在电子系统技术下该有轨电车可享用信号优先权。

7 适应大城市社区和地铁轻轨网络连接的ERT新能源有轨电车

ERT新能源有轨电车工程建设成本,约为1亿元 /km,不足地铁的1/6、 是轻轨的1/3,比既有现代有轨电车要低25 ~35%;日常运营单位能耗成本低,约是现代有轨电车的1/7、地铁的1/14、18m长BRT公交汽车的1/15。能有效降低投资、运营成本,其性价比高。

当采用3辆1组的最小 编组列车,每小时单向输送能力为8000人次; 如采用6 ~ 7辆长编组列车,其运量为公交车的6~ 8倍。如采用有独立路权的快捷轨道线路,最高运行速度可达70km/h,满足城区内半小时、城区间1小时内安全到达的目标,可望成为我国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新骨干系统和重要模式。

ERT新能源有轨电车可以在城区既有街道路面上铺设的轨道上常速运行,沿路上下乘客,与汽车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共用相同道路,没有专门路权,站间距可以在200米内,转弯半径小可以方便进入原有城镇。由于有轨电车是在街道上沿固定的轨道方向运行,不会象目前有的公交汽车那样变道,影响街道上其它机动或非机动车辆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绝大部分城市都可以进入中心城市区,作为地铁轻轨的城区地面网络补充。ERT也可以在新城区的专有道路上快速运行,速度在70公里左右。由于不需架空线和三轨受电,可以进入的城区范围大大增加,因此这种柔性是其它大运量公交方式所不具备的。需要时新能源有轨电车还可以作为中小城市群内的“城际公交”,在旅游城市不影响景观,适应于观光线路的使用。对于没有地铁轻轨系统的中小城市 , ERT新能源有轨电车往往就作为城市的骨干公共交通 , 线路可以方便的穿过市中心区,到达边缘的小城镇。

国外有不少百万到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有轨电车在整个公共交通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如澳大利亚的 墨尔本有250公里长的有轨电车线路,该市的分析表明:一辆有轨电车一年内能减少300000辆次小汽车的出行,大大减小城市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市人口110万有140km线路。波兰的罗兹市人口70万,也有140km线路,它的上西里西亚市有170km有轨电车线路。荷兰海牙人口50万有100km线路。拉脱维亚的里加人口98万有182km线路。德国科隆人口100万有194km线路,杜塞尔多夫市人口60万有145km有轨电车线路。瑞典人口90万的哥德堡有160km有轨电车线路。西班牙的海滨阿里坎特市,人口50万以下,1999年发展旅游开始建设了140km有轨电车线路,经济形成热点。可以说,人口1万大约需要有轨电车2km线路长度。欧盟179个城市,有轨电车的运营里程超过8692km长度线路。

对人口众多、地铁系统发达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 , ERT新能源有轨电车同样适用于在大城市内与轨道交通在地面联网,是既有地铁、轻轨的补充与延伸,它可将居民运送的交通不便的大大小小社区。在市中心外的近郊,ERT新能源有轨电车与市区过来的地铁终点站接驳,起到连网辐射作用,将市民分散到地铁轻轨达到不了郊区的大型社区、卫星城镇、新经济开发区,因此它可以较好的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当然它还可以作为卫星城内部的公共交通。我国的许多大城市由于成片的大型居民社区往往分散在郊区,地铁轻轨很难深入到那里,这就给了ERT新能源有轨电车展示能力的机会。

在刚结束的我国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我国创新的ERT新能源有轨电车良好的综合性能与广泛适应的优点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关注,专家们认为:新能源有轨电车是适应中小城市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公共交通形式。有关专家提出:因为性价比高,在大城市的市郊地铁终端应采用这一类新能源有轨电车方式进行分流,可以方便的解决城市新型社区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难问题。考虑到地铁、轻轨建设和运营成本都很高,绝非大部分城市经济所能承受,更难与经济次发达的卫星城市或我国众多中小城市实际水平相匹配,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在会议发言设想:甚至在大城市内,如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也可考虑规划加密网络的有轨电车,以解决地铁无法顾及的小尺度街区交通疏导问题。

我国有轨电车处在复兴的初期。截至2014年底,我国内地有22座大城市,开通了83条城市地铁、轻轨线,运营里程达2700km长度,而开通有轨电车的8座城市,共有13条线路,总里程只有区区180.3km。

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有轨电车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它对于地铁、轻轨的作用不是简单加法,可能是乘法,因为它能提升网络的连通度和门到门的能力,吸纳开车出行的这部分市民,减小整个城市对汽车的依赖度,减小污染,提高郊区土地价值,因此系统效益高

8 推广新能源有轨电车的IBO模式

目前我国不少新型小区在市区的边缘或远郊地段建设,价格比较便宜。位置通常与城市轻轨或地铁站口间的距离约为6 ~ 10km,可达性差。如果在这6 ~10km之间建设新能源有轨电车快捷通道,将极大改善市民出行,也必将导致房地产升值。以距离地铁口8km的居住人口3万-4万,建筑面积为100万m2的房地产为例,8km的新能源有轨公交线的造价约8亿元,以此推算该房地产每平米只需增值800元即可收回成本;如是建筑面积为200万m2的房地产,则每平米仅需增值400元即可收回成本。这里人口1万的社区大约需要有轨电车线路长度1km-2km。

建议: 中等城市 轨道交通建设可采用由项目总包公司垫资、建设、运营,由政府牵头、联合房地产公司众筹募资的模式,简称为IBO(investment-buildoperate) 模式,即“投资 - 建设 -运营”模式。其具体运作过程为:

(1)由政府牵头、联合房地产公司与项目总包公司,组建联合体。

(2)项目总包公司先期投资建设新能源有轨公交线路。

(3)政府以出让土地的形式,投入总工程款的10 ~ 20%。

(4)由政府、地产公司、项目总包公司,共同评估该地段房地产由于新能源有轨公交线的建设而增值的部分。评估时可选定同类地段相同价格的房地产为参照系,并共同协商如何收取房地产的增值部分。

(5)房地产增值部分的分配:优先支付项目总包公司先期出资和政府10~20%的土地款。其余部分由政府、地产公司、项目总包公司协商分配。

(6)具体有轨电车运用系统采用的检售票务方式,应吸收现有有轨电车城市的运用经验,结合城市的经济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IBO模式既解决了中小城市ERT新能源有轨公交工程建的融资、投资难题,方便市民出行,又能强有力地推动中小城市的绿色发展。

结论

(1)新的采用太阳能、夜间储电和再生制动储电的“三位一体”储蓄能源供电技术的ERT新能源有轨电车,能够满足中小城市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需求。

(2)ERT可以作为中小城市的骨干公共交通 , 形成市区和连接城镇的网络。在独立路权的快捷轨道线路,最高运行速度可达70km/h,以作为距离不长的城镇城际交通方式。

(3)ERT可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共用道路,在城区可以作为地铁轻轨的地面补充来连接社区。在近郊,ERT与地铁终点站接驳连网,将市民辐射到郊区大型社区、卫星城镇、新经济开发区,解决好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变异策略下一篇:动态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