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衔接(精选10篇)
标准衔接 篇1
为了贯彻与落实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教育部颁布 《 关于推进中 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 文件强调了中高职十个方面的有效衔接 , 如 : 专业设置衔接方面 、 课程体系衔接方面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方面等 。 专业设置衔接不仅覆盖了专业结构布局 , 还覆盖了专业教学标准 , 其中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是专业设置衔接的关键所在 。 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了人才培养目标 、 专业教学内容 、 课程体系结构 、 职业能力 、 教学安排等规定性内容 , 它还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学评判和学生 对专业进行 选择的重要依 据 , 更是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进行选聘的主要参考 。 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衔接的制定是实现中职与高职有机相衔接的前提与基础 。
目前,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仍然延续3年在中职学校, 毕业后顺利通过选拔考试在高职学习2年,即所谓的“3+2”模式。由于中高职校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 再加两校之间沟通的不到位, 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缺乏层次,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或文化课断档等现象。 所以,统筹合理安排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标准是当前最迫切的、急需的。
一、确定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框架
在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下, 浙江省部分中高职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 目前中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框架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专业教学标准,另一部分是课程标准。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时, 应充分考虑其框架的衔接。目前,课题组调研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框架如下 页图1所示。 根据职业 岗位 (群 )工作过程分析 ,要强调岗位或岗位(群),是由于设置中高职专业时,面向的职业范围不同, 部分专业是面向岗位,另一部分是面向岗位(群)。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可操作性、 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但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所采用的课程名基本上大同小异, 就连课程体系结构也几乎一样, 在技能操作方面也相似,所开设的课程也重复,授课内容重复率高达80%以上。 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就会只停留在表面, 有些省份明确区分开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标准, 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
(一)中职教育是不是终结性教育
中职学校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这样很多人就会把中职的教育误解成终结性教育, 即 “断头”教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扭曲的。 通过调查分析,浙江省的高职学生基本上是以普高学生为主,中职所占的份额不多,这逐渐让中 职教育成为 “断头”教育。 中职是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 ,虽然两者都 属于职业教育,但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 但很显然中职不是终结,在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下 , 是属于基础 教育。 从浙江省教 育厅的相关 文件来看,以后高职学生的生源是以中职占主导。 比如浙江省“高职统考”慢慢退出高考舞台,这些相关政策正好阐述了该问题。 这里所说的“中高职衔接” 是中职学校的 毕业生通过各 种途径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这也就说明了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
(二)明确规定“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在中高职的什么阶段完成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 但两校的职业阶段的专业教育面向的产业是相一致的。 因此,课程设置不要重叠,教学内容不能重复。 这些都说明了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明确规定“哪些知识、 哪些技能” 何时在中职学校完成,何时在高职院校完成。到底怎样进行系统设计才能算科学、合理呢?按目前来说, 我们是遵循项目的程序和手册来做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警惕———“课程观”, 要打破传统的课程旧观念,不能墨守成规,否则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没法顺利进行。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应如何制定呢? 本课题组走访调研了浙江省内3所财经类高职院校、4所3+2的中职学校、5家职教集团下的企业。 课题组相关成员一致认为专业是我们首要的调研对象, 为了能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 应调研会计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现状、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相应的专 业教学现状以 及学生状况 等。在课题调研阶段告一段落后,咨询资深专家、课程建设专家、中高职一线教师以及课题组调研的资料一起分析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各行各业的单位很多, 但各单位所设的岗位均有不同, 每个岗位分配到的任务也有很大不同, 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业能力要求与单位的性质、工种等密切相关。结合自身岗位所需对应国家职业资格, 最后, 课题组对会计专业归纳出3个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
在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方面, 中高职在技能性方面、 职业性方面以及实用性方面等存在着诸多相同点, 但是在综合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要求这两个方面存在着层次方面的差别。 中职学校的职业能力是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来衡量的, 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是用高技能、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高层次的技术手段、 更有深度的适应性来衡量, 最突出的是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以及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 中高职职业能力的衔接恰好在这一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一)职业能力的衔接
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 复杂程度的差异可对职业能力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 一共可划分3个级别, 如简单 (A级 )、 较简单 (B级 )、 较难 (B+ )、 难 (C级)4个不同的职业能力层次 。 图2就是职业能力衔接图,简单(A级)的职业能力是 中职所有学 生的初级能 力,较简单(B级)的职业能力是中职大部分学 生所具有的高 一层次的能 力,较难(B+)的职业能力是中职极少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到的能力。然而,简单(A级)和较简单(B级)的职业能力对于高职 学生来说已经 具备 , 较难 (B+) 的职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不强制要求具备,难(C级)的职业能力对高职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要在高职院校继续深造才可具备。
( 二 ) 职业岗位 ( 群 ) 的衔接
在职业岗位 ( 群 ) 中 , 适合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岗位有 : 仓管管理员 、 金融机构柜员 、 理财业务员 , 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有 : 中小企业的主办会计 ; 中介机构服务 ( 税务代理和会计咨询服务 )、 资金管理 、 审计助理 、 成本管理 、 担保等金融企业临柜 、 复核 、 内审等岗位 , 既适合中职毕业生又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有 : 一般会计 、 出纳 、 统计 、 文员 、 银行 、 证券 。 虽然高职毕业生也能从事这些工作 , 但在工作的任务分配 、 工作的具体要求 、 工作的目标以及工作的实际内容都存在着差异性 , 中职毕业生只能等上级领导给予任务分配 , 操作简单的工作 , 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要求高技能型 、 高专业领域 。 图3就是中高职职业岗位 ( 群 ) 的衔接图 。
( 三 ) 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在中高职会 计专业的 衔接过程 中 ,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取得1至2个职业资格证书才准予毕业 , 如 : 会计从业资格证 、 会计电算化合格证 、 珠算等级证 、 收银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 高职院校毕业生一般要求初级会计师 、 证券分析师 、 统计师 、 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
四、建设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根据中职和高职各自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会计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高素质劳动者和中、 初级实用性会计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 具有较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在人才水平、 职业能力、 文化素质以及职业面向等这些方面的衔接。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分析职业能力的目标就是需要建立课程体系。因此,在中高职衔接时,课程衔接就成为整个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 课程是中高职教学的灵魂,也是整个核心部分的内容,二者衔接其实等同于课程之间的承接,高职课程是以中职课程为前提和基础, 二者密不可分, 又要互相合作,又要互相分工。
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率考核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所以应解决课程衔接时会出现的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率过高、 实践课程与现实内容严重脱节等实际问题。
通过课题组成员手上现有的资料研究分析发现, 把职业能力先划分成几类,再将分类后的职业能力重组,结合教学方面, 可以重新得到较多的职业能力的课程。最后,也就得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总之,中、高职课程衔接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要求方面都是逐步递进的。 虽然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名大致一样,但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或在深浅度方面都有所差异,如:《统计学》课程,中职学的是基础,而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无论在难度或是深度都在慢慢加深,学生的驾驭能力也跟着逐渐提高。 由此可知,在中职阶段要设置相对应的中职课程,而另一方面,在高职阶段也要设置与它对应的高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Z
摘要:专业教学标准衔接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本文以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衔接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建设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
标准衔接 篇2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
.
.1. 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STBZ]
国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以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德国中高职阶段的课程衔接,是靠在课程上采用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模式,来完善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澳大利亚通过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培训包”将全国中高职的课程衔接起来。英国的具体做法是把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了教学单元的方法,避免了任何重复学习,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不重复,教学衔接适应性好。
在我国,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较晚,比发达国家晚20年左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首次提出“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直至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方向,进一步引领中高职衔接的深化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至此,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开始在国内得到广泛开展,但是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较少。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融合中高职教育的现有资源,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体系,减少两层次之间的教学资源消耗,充分做好两者之间的立交桥工作,打破目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屏障。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最终让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够在我院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
.2.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突出问题 :学校之间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标尺不一
学校开发课程的能力高低不一,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和所能达到的课程目标差异较大;同时,中高职两类学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
2.2教学单元划分问题
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衔接,而课程衔接的关键和难点是教学单元的划分。其教学单元的划分,既可以按内容难易程度为标尺,也可以按技术操作流程为标尺,还可以按项目工作完成因素为标尺,各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所划分的教学单元往往不同,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为课程衔接带来一定的困扰。
2.3专业契合度差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复杂,既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又包括普通高中生。如此便导致了各学院在课程开发时忽略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课程的起点与中职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课程开发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从而导致我们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教学内容上的重叠和断档。与中职衔接的高职开设的专业总体不多,口径也相对宽泛。而目前中高职教材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复现象,有的课程重复率达到了60%。
.3.构建一体化课程标准衔接体系的途径[STBZ]
如果没有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的衔接,将会导致非对口专业的衔接错位,也会导致对口衔接课程的重复。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已迫在眉睫。
3.1搭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高职教育在高新技能知识、管理能力、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質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专业设置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要通过广泛的职业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制定出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
3.2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
只有真正的实现对口衔接的教学一体化,才能使中高职衔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校依据企业相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专业教学标准。要科学划分教学单元,为有效衔接创造条件。
3.3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标准
需要明确与中职所开专业的对应关系,以便于在中职相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研究设计高职的教学,才能做到在人才培养上的逐级递进。专业部分接口,按照国家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当初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要求相一致。
3.4分层确立课程目标 鼓励校本教材开发
如何实现课程衔接,统筹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根据课程实际合理采用课程衔接模式,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分层确立课程目标,以及鼓励校本教材开发来解决。
在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大背景下,宏观统筹是必要和必须的,否则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将毫无保障。但这种宏观统筹,宜在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尺度层面,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譬如,为保存、彰显具体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可鼓励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在完成规定内容教学的同时,辅以具有特色内容的教学,从而既保障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顺利实现,又能尽量避免“千校一面”现象的出现。
总的来说,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中高职课程全面、彻底的衔接,必须保证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 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2期.
[2] 王红梅. 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对口招生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2期.
[3] 姜洪文. “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2年01期.
标准衔接 篇3
澳洲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澳洲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执行与高职课程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衔接,也正是这种衔接,积极地促进了澳洲高职课程教育的生活化以及实用化。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让我们认识到了职业标准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1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均重视学习内容的灵活性
澳洲高职课程安排重视对学习人员的灵活性训练,以培养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以及能力。也注重对人才的灵活性教育,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现实性。澳洲国家职业标准提出相关的工作要求,员工要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对需要职业技能的相关技术要求、有关法规、操作过程进行全面地认识。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重要衔接之处就是对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2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兼顾道德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澳洲高职课程重视对学习人员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求加强对学习人员的思想品德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习人员身体、心理、技能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在高职课程对道德以及能力重视的同时,澳洲国家职业标准也指出,工作人员要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也要不断培养适合本工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兼顾道德与技能素质也是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重要衔接之处。
3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均重视对理论与技能的共同发展
澳洲高职课程在每一个单元都规定了相关的基础能力测试以及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所以澳洲的高职课程考核将实际操作与能力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将人才的发展放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澳洲国家职业标准在工作中也要求员工在培养自身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技能。通过澳洲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我们认识到了澳洲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以及技能的全面把握。重视对理论与技能的共同发展,增强了澳洲高职课程的实践性,也让澳洲国家职业标准的提出更加贴近生活的需要。
4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4.1 从教育实际出发,增强职业人员的工作技能
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安排中对基础课的要求数目较多,对学生的工作技能要求较低,造成了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因此,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习人员工作技能的培养,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出发,不断培养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可以说,国家职业标准的提出更多的是考虑职工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以后的教育课程中,我们要不断认识到教育课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人才的教育培养与职业标准的需要相联系,积极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完美衔接。
4.2 全面发展,兼顾职员的工作素质以及道德素质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重要衔接,让我们认识到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以及职工道德素质的培养,将道德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学习以及培养要求。在日常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具有积极影响的活动,培养职工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提升自身的素质。此外职工也要不断增强对职位认同感,认识到自身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教育机构要不断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职业标准,打破没有目的的教育模式,从实际出发,从国家需要出发,积极培养全面的适合社会发展、符合职业标准的全面人才。
4.3 保障基础,不断加强对职工的基础知识培养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的共同关注让我们认识到基础知识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指标,更是实现自身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我国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要不断深化理解国家职工标准对职工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培养,提升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将基础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及学习指标,积极促进基础知识的全面提升。此外,学校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结构,从国家职业标准出发,增强教学学习的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国家职工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4.4 积极促进国家职业标准与教育结构之间的完美结合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知识和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职业标准的提出是对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也为国家人才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澳洲高职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政策与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让我国认识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澳洲人才的发展以及素质的提升之所以很好地满足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在于国家与教育之间的重要衔接,这正是我国要学习的根本所在。教育是对人员的培养,而人员的素质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员,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教育出发,从国情出发,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要想让国家的发展后备人员充足,就必须促进国家职业标准与教育结构之间的完美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将职业标准的内容明晰化、细致化,这样一来,教育机构会不断按照职业标准的发展要求转化自身的教育方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员工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联系,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作为学习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按照职业标准提升自身的能力,丰富自身的工作内涵,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家人才的发展需要。
标准衔接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中小学英语 衔接
新课标实施后,教育改革进程也持续深入,英语教育不再以初中英语为起点,初中英语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注重对小学英语的过渡,成为学生们在学习小学英语之后,加深英语学习,增强英语水平的有力手段。
一、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不够紧密
当前,小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存在问题,每个地区都使用同类型的的教材,造成教材内容的难度,没有差异,让教学水平的提升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教材中的语音、语法和单词并没有在小学得到良好的教学,而且很多相同的内容在教材中多次重复出现,教材总的阅读和单词的数量增加没有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经常会出现突然增多的情况,很多学校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当中为了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会在学生入学不久进行专门的辅助教育,让学生们尽量缩小彼此的差距。一些学生没有在小学学习中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升入中学之后就会相应地承受相对较多的压力,遇到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学习进度形成负面影响,这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情况发生。
(二)中小学教学方式存在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学生学习并没有什么难度,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会使用一些唱歌、游戏等方式展开教学工作,学生们的好奇心态得到很大满足,学习的热情也就比较高。但是中学的英语教学方式则发生很大变化,教学方式不再是那样简单,会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理论知识的教导之上。因此中学的阴雨会子啊教学的过程中让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难以适应,学生当然也会觉得中学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大大降低,而且学习的任务量也会大幅度增加,需要承担的压力自然加大,这对衔接工作形成一定干扰。
二、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建议
(一)改进教学方法
在开展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方面处理好过渡工作,以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产生巨大影响。英语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过程也更加流畅。为今后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很多科学的英语学习方式都能在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发挥作用,这样是中小学英语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切入点。
在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以字母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发音、字母、音标鞥部门进行理解,教导学生掌握发音字母在音标中的作用和规律,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读音和单词结构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教导学生们对i在重度开音节的发音过程中,要现举一些实际的例子,然后让学生理解其发音为何是/ai/,让学生试着回忆曾经有相同发音情况的单词,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就会回想起曾经学过的单词,如like、kite、nice等。然后教师可以在一旁补充一些更加典型的单词例子,ice、size等,让学生参照学习不久的发音规则,对这些单词的发音进行诵读。教师在一旁发挥引导鼓励的作用,学生不仅顺利读出发音,而且顺利发现这些读音蕴含的规律,让学生的学习信心被激发出来。教师使用类似的教学方法渗透,会让学生学习过程更加简单,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手段。
(二)增强学生持续学习词汇的能力
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随着教学工作的展开下降比较严重,在进入中学之后情况则更加糟糕,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词汇量没有得到有效增加,小学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词汇量失分有限,到了初中之后词汇量的积累就更难。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取比较有力的措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自己学习词汇的能力。可以使用“词块理论”来对学生们开展教学,让学生根据音节记住单词,让学生学会了解规律,了解多义词、同义词,以联想的方式增强记忆特点,比如,学生在学习sunny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单词展开分析,确定其词根sun,然后联想到其发音/son/,随后逐步联想成为一条单词链:daughter-uncle-aunt等,当然有很多中联想方式,也可以从sun的外形进行思考,联想到square-star-heart等。
(三)注重情景创设
情景能够让抽象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教师要熟练掌握在实际教学当中展开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让正常的交际活动在事先创设好的情境当中进行,根据学习的主体确定学习需要设定的英语内容和结构,为未来真正和外国人打交道打下有效基础,这种方式在中小学英语学习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进行Asking the wa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脱离教材,按照实际问题的形式设定相應的对话句型,如Excuse
me!where is the ……?It’s next to/behind/between……等。然后安排一个学生作为“外国游客”,再安排一个学生使用英语为其指路,确认其是去风景胜地或超市等。熟悉这些路线之后就能很好地作答。
总结:要重视当前英语教学理念变化,将学生视为较为的中心,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新的水平,进而增强教学成果。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在升入初中之后顺利展开学习。
【参考文献】
[1]潘秀求.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解析[J].新课程:教研版,2014,25(02):181-181.
[2]郁姣.搭建“衔接”的桥梁走向“广阔”的舞台——新课标下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35(19):215-216.
[3]杨敏.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与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4,35(6):153-153.
标准衔接 篇5
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英语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和中学阶段英语知识难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会对学生实际英语学习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
研究表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一些衔接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进入中学的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喜爱程度发生了18.6%的下降。除此之外,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影响还表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质量分别发生了12.3%、11.5%的降低。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教学方法方面。
就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方法而言,在小学中,由于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教师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也较为简单。教师通常会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融入比赛、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因此教学效果较好。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相关英语能力。因此,在小学与中学衔接的过程中,随着教学方法的变化,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观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2. 英语教材方面。
就新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而言,中学英语教材与小学英语教材之间存在着衔接性问题。例如,小学英语教材中对英语语法的要求较低,在中学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则变成了重点内容。除此之外,与小学英语教材相比,中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生词数量增加幅度较大,学生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3. 教师教学水平方面。
研究表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并非师范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上岗进行英语教学。而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情况来看,95%以上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较高。
4.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中,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并且能够根据词句提示进行对话内容的表演。在小学阶段,新课标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等方面。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是,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读懂包含定量词汇信息的书面材料;能够听懂较为简单的故事和对话。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和中学英语教学要求的显著变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解决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保证英语教学质量,需要应用以下几方面策略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1. 加强对小学英语教材与中学英语教材之间差异的理解。
中小学英语教材之间的差异是引发新课标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衔接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由这方面问题带来的影响,教师需要通过对小学英语教材与中学英语教材的比较,加强对二者内容差异的了解。结合对两种教材中的重复性内容的梳理,合理调整中学英语教学进度,保证二者的良好衔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不同重点内容的了解,提升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对于小学英语中的非重点内容、中学英语中的重点内容,如if句式等语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良好衔接,中学、小学学校应该结合教师再教育、引入专业英语教学人才等多种方式,提升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与中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对英语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的合理交流,提升这两部分英语教学的衔接性。
3.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合理指导。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不适应的部分进行合理指导。例如,学生难以适应中学英语教材中的大量生词,教师应该通过预习以及慢节奏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需要通过合理教学模式的应用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学生持久英语学习兴趣的维持,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结论: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由小学升入中学的过程中,由于英语教材侧重点、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衔接性问题。对此,应该通过加强对两部分教材差异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合理指导等策略的应用,保证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并实现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雁虹.长沙市雨花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标准衔接 篇6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课程开发,课程标准
1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分析
1.1 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高职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 主要有内容标准 (划定工作学习领域) 和表现标准 (规定学生在某工作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
1.2 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进行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 同时也作为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四个重要部分, 它们分别是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比重表, 其中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主体部分为工作要求, 如下图所示。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可将职业资格划分为五个等级, 分别是初级 (五级) 、中级 (四级) 、高级 (三级) 、技师 (二级) 与高级技师 (一级) , 每一等级对于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限定了不同的要求。
1.3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在关系
课程标准最终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老师主要起主导作用, 负责配合学生完成各项目标。不仅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结果, 更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怎样的情感体验, 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截至目前, 相关高职教育的教学文件指出了改变以“知识”为主, 以“技能、态度”为辅的模式, 将其转变为“知识、技能、态度”并重的“双证书”教育模式。
2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忽视国家职业标准
目前, 有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还是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开发基础。在课程设置上, 以学生能够掌握理论与知识为主, 而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 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多体现为应试为主,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 因此会导致社会需求与就业供给二者之间的不平衡, 使其矛盾逐渐加深。
2.2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高于国家职业标准
我国国家职业标准分为五级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 它规范了不同等级从业的人员应具备的不同工作能力。通过工作分析方法, 国家职业标准向我们描述了从业人员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 用人单位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一一呈现出来。目前, 在部分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中, 虽然已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 可是确存在将课程的开发着眼于高等级的职业标准相对应的现象, 也就是所谓的“高层次”对接开发, 这种课程的开发模式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相背离,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 而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太相符合, 导致课程开发没有成功。
2.3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照搬国家职业标准
高职院校在对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 片面地将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自己的课程标准, 用国家职业标准取代课程标准本身就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它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严重缺失, 这种偏差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然而事实上, 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要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而国家职业标准是主要体现在某一个岗位或者某一个职位上的工作要求和规范, 所以是无法照搬照抄的。
2.4 高职课程标准可持续发展性差
高职课程标准应将生源智能特点的差异、职业教育的区域性考虑在内, 对照着职业资格标准, 加修相近专业课程, 扩大职业边缘化或是“职业岗位群”。此外需提高学历层次, 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潜力。但现今, 仍然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着眼点不准确, 盲目扩大自我影响力或者干脆固步自封, 造成课程标准开发出来后, 无法沿用, 往往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就遭到摒弃, 造成资源的缺失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3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高职专业课程
为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做到“毕业即能上岗, 上岗即能操作”,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融入到课程标准之中, 获得基于国家职业标准来开发高职专业课程的方法。
3.1 依托职业标准, 确定专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 以某一技术或职业岗位 (岗位群) 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培养目标, 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目标的开发应该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应等级的能力要求准确定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设置, 不仅能够将“学科本位教育”重知识、轻技能, 重理论、轻实践, 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摆脱, 同时能够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工作需求相结合, 从而使更多的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适应就业岗位, 如下图。
3.2 以职业技能为导向, 确定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专业课程能够准确反映出职业特征, 必须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 如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基本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等要求及通过对不同级别 (初级、中级、高级) 的工作要求进行分解, 经过分析、归类、整合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之中。同时采用不同的模块,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编排。
3.3 依据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标准衔接, 开发专业课程
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需要遵守的职业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 皆是对不同岗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得来的, 这一国家职业标准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从事人员的基本要求。
在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中, 行业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对国家职业标准不断地学习和运用, 更为直接的深入认识、体会这一标准。因此, 在开发高职专业课程过程中, 有必要吸取行业企业经验, 这不仅符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 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就业。
3.4 通过职业标准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
通过职业标准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主要针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训、师资培养、技能考核等环节, 具体表现如下:
⑴通过职业标准进行课程设置的质量控制。该环节要求一定要对开设课程进行反复的调研、论证, 执行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 同时行业专家要参与制定, 避免学时因各种条件受限制而减少。
⑵教学建设这一环节需尽量选择与职业技能考核相配套的教材, 编写实训教材, 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⑶实训教学环节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面, 应按照职业资格考核对考核点和培训点实训条件的基本要求, 建立实训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形成质量控制体系。
⑷师资培养该环节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鼓励教师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人才。
3.5 与职业资格认证融合,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 使课程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 就必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国家职业标准相匹配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⑴校企共同评价。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行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制定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 将实践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相结合, 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作为评定的依据, 校企共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⑵以证代考。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 通过参加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成功获得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可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成绩。
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相应等级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分阶段、分层次的专项目标, 针对不同专项目标, 建立相应专项目标的考核评价方案, 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总之,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指导, 积极谋求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并且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标准来执行, 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麦秋, 王绍良, 贺召平.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 (06) .
[2]郑祖宪.实行产学研结合全面推进高职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06) .
标准衔接 篇7
新课程标准对现代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延续,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英语衔接困难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变化
初高中英语教材跨度较大,初中英语教学只需要学生掌握1500—1700个单词和200—300个词组和固定句式,而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英语教材逐步由基础知识向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转变。
(二)心理因素的变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和考试,学生步入高中后,大部分高一学生都会有“休息一下”的想法,缺乏学习的紧迫感。同时,一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时英语基础并不是很牢固,对高中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三)学习方法的变化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普遍依赖性较强,以反复操练学习和记忆为主,而高中英语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方法。
二、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新的环境与教学模式,对自身的学习方式与态度都要自我调节,要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要重视不同阶段的衔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做好初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衔接
1. 语音。
英语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音标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单词记忆以机械识记为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单词量不断增加,单词记忆应逐步向意义识记转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单词记忆的能力,把音标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生词记忆要坚持将音、形、义、句、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steel—steal, wonder—wander, follow—fellow, flash—flesh, admit—permit, pole—pale等一些词形相差不大、但词义截然不同的单词,教师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在讲解生词时,把另一个词形相近的单词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以加强记忆和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 语法。
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因此,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要围绕“培养能力”这一中心。听写,具备使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有机结合的功用。在进行词、句、段、篇听写中,教师要穿插一些“连锁”或“归纳”听写。如听写wear时,要求学生写出与之相近的词,如:have on, put on, dress等。并用例子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再写出put on, dress的反义词。听写“某人花多少钱做某事”句型时,要求把take, spend, cost, pay, buy等动词的相关句型写出来,有的动词组成的词组较多,如:do, get, have, make, keep等,听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词组都写出。
3. 阅读。
培养高一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首要条件。不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且影响了语感的提高。由于高中阅读语篇的变长,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1)静读。阅读的意思就是用眼去看,用心去理解,通过阅读而产生感知、获取信息,形成印象;产生表象,再升华为抽象思维。(2)猜读。在阅读的文章中,或多或少会含有一定量的生词,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边阅读边翻看词典或单词表,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绊脚石。(3)视读。即用眼睛扫描句中的各个短语,按意群、词组理解句子的意思。目光不能停在一个个单词上,而是要捕捉更大的语言单位。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1.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 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并减少学生对于母语的依赖。出现新单词和陌生词组时, 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来解释, 也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语的句子, 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讲到比尔·盖茨时, 教师可以提问:What made Bill Gates successful?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概括了比尔·盖茨是怎样的一个人:He is clever.He has great dreams-want to be a scientist.He works very hard and he has so many interests-enioy reading, playing bridge and golf.教师还可以继续发问:“If you were Bill Gates, 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money?”“What makes Bill Gates a success?”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让学生过回当“世界首富”的瘾。学生对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很感兴趣, 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2.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高一必修1 Unit 5的一篇阅读课,通过讲述Elias的故事,让学生了解Nelson Mandela,并学习伟人的品质。Using Language中的第二篇阅读文是上文的延续。本课Reading实际上分为两篇文章,第一篇主要讲述了Elias和Mandela的故事;第二篇主要讲述了Elias和Mandela的交往对Elias一生的改变。这一课是前一课的延续,所以学生接受这一课的内容是没有问题的。我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了学习任务,本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这种途径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知识,形成技能。本课通过任务型教学,培养了学生联想、理解、前后联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在衔接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育原则
高一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渡阶段,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进行英语教学。
1. 遵循“交际性”原则。
在学生对话训练时,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2. 遵循“整体性”原则。
高一学生在学课文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炼字词,确定字词在句中的确切含义。
(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高一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变主体为个体,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孟宪英.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标准衔接 篇8
建立科学的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对党建工作实行专项考核, 有利于促进和增强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 以及党员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动态跟踪、专项述职、年终考核等相结合的方式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有助于形成一种压力机制、动力机制, 促使党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形成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氛围, 并且为党组织和党员的考核、奖惩、使用提供依据;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改善党建工作所需要的舆论环境, 调动广大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明确他们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考察、合理分配党务工作者,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当前医院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存在的问题
对341名医院党员进行问卷调查, 70.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对党员的考核标准合理 (13.2%) 或较为合理 (57.1%) , 可见, 大部分党员对医院的党建考核标准较为认可。但仍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较不合理, 2.1%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合理。
2.1 标准的制定难以明确具体
目标设置是党建目标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然而医院党建工作的目标往往包含多方面价值目标, 且较为抽象笼统, 有些目标难以清晰准确地界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等目标如何细化为可操作性的指标, 关系到对目标结果的科学化评估, 如果仅用模糊的语言去分解目标, 则会影响到最终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此外, 指标的权重设置会影响到被考核部门和被考核者的工作重点和资源投向。在能够量化的目标中, 采用哪些指标, 权重如何设置, 关系到党建工作中不同目标任务的重要程度, 关系到医院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2 过程控制与结果应用的缺乏
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首要步骤, 具有基础地位, 但制定目标必须与其它环节相联系。在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中, 往往出现“重目标制定、轻实施控制, 重考核形式、轻考核结果应用”的现象, 把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简单地理解为“制定目标”和“进行考核”两个环节, 缺乏对过程的控制。由于目标是对未来的一种计划, 事物的实际发展是复杂多变的, 如果制定的目标和实际的情况差距较大, 就应当积极地修正目标, 而不是机械地执行目标。[1]同样, 考核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 考核并非“一次性”的工作, 要充分总结各阶段的经验教训, 将考核结果纳入到下一步党建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中去。
2.3 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的长效性动力不够
首先, 激励措施的缺乏、考核结果不能与物质性奖励或干部的选拔任用等相结合, 难免使被考核者失去完成目标的积极性和动力。其次, 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只是一个“抓手”,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院党建工作, 促进医院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才是实行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的根本目的。必须明确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考核结果重在绩效改善, 而非考核本身。
3 建立与内部绩效考核衔接的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标准的对策
3.1 合理设置考核标准的权重
对341名医院党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6.2%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设置各项考核标准的权重”是提高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方式。不同指标对于总目标来说, 其影响大小和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对重要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 较次要的指标赋予较小的权重, 这样的评价结果才较符合真实的状态, 因而, 权重的设置极为关键。要不断细化医院党建工作内容, 使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操作性更强。采用科学的权重确定方法, 如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同时, 在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上要适当参考并引用医院绩效考核标准, 将内部绩效考核标准与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标准有效融合, 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开展各项党建工作, 让医院党建工作与医疗、科研、服务等工作相衔接。
3.2 坚持定量与定性、短期与长期、标准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定量评价依据统计数据, 建立数学模型, 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定性评价是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 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2]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 提高考核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 以每年的一次性集中考核为主, 缺乏平时的工作绩效考核, 且考核多采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工作汇报等简单的考核方法, 难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党建工作进行评价。此外, 在对党建工作进行考核测评时, 不要仅看短期工作的完成情况, 还应从可持续发展和长效性方面评价党建工作和党员。
由于医院有不同的科室部门和专业,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时需要强调个体化原则。兼顾标准化与个体化, 结合各部门、各领域的工作实际, 具体细化评价内容, 使指标和权重能够更好地结合不同专业、不同人群的特点,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更好地推动党建工作发展[3]。
3.3 引入“KPI”方法与“SMART”原则
关键绩效指标法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是目前在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考核方法, 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 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 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评估[4]。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循“SMART”原则:具体 (Specific) 、可度量 (Measurable) 、可实现 (Attainable) 、相关性 (Relevant) 、有时限 (Time-bound) [5]。医院党建目标管理考核需以党建工作为核心, 紧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进行, 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 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类别领域, 制定个性化指标, 通过对指标表现的横向比较、自身纵向比较和对标比较, 建立客观的考核标准, 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
3.4 合理纳入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指标
将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与医院内部绩效考核进行有效衔接, 对于医院党建工作与医院管理相互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合理设置党员年度考核中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所占的比例, 提高“患者满意度”、“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病种难易度”、“临床科研产出和教学质量”、“成本控制和医药费用控制”、“医德医风”等院内绩效考核要素在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标准中的占比, 对照院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合理设置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的指标与权重, 将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与院内绩效考核进行有效的衔接[6]。二是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支部等评比工作要充分考虑其在院内绩效考核中的成绩, 一般来说, 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均应在院内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的个人中产生。三是将支部书记纳入“科绩效考核小组”中, 让支部书记参与各科室的绩效考核工作, 促进党建工作与医院中心工作的衔接。
3.5 考核要突出党建工作的重心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被调查者在对考核方面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时, “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位被认为是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中最应当首要进行考核的指标。因此,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中, 应当注重向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倾斜, 指标的设置和权重的分配应注重这一重要原则的细化, 避免只追求形式, 而忽略了内涵质量考核的根本。
3.6 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 推进党建工作的持续改进
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它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对过去工作的反映, 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估, 及时掌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分析原因, 加强沟通反馈, 重新整合资源、调试目标, 推进党建工作向高阶循环。要有效地应用考核结果来改进工作, 积极寻求考核评估结果与改进工作的有机整合, 使考核结果不仅与被考核者的利益紧密相关, 而且可以对被考核者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 以提高考核的使用价值。同时, 考核评价结果也可以成为衡量工作成绩、评优奖惩以及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3.7 确保考核评价的权威性
考核评价标准一旦确立, 就要认真执行, 坚决落实。杜绝出现合我意的就执行, 不合我意的就不执行, 更不能让执行与不执行、执行得好与执行得不好同等对待的现象存在。必须严肃执行纪律, 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应给予鞭策和惩处。禁止搞平衡, 搞照顾, 走过场, 搞形式, 发挥考核评价标准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 确保考核评价的权威性。
摘要:当前医院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存在着标准的制定难以明确具体、过程控制与结果应用缺乏、党建目标管理考核的长效性动力不够等问题, 需要通过合理设置考核标准权重, 坚持定量与定性、短期与长期、标准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引入“KPI”方法与“SMART”原则, 合理纳入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应突出党建工作重心, 重视考核结果的使用, 确保考核评价的权威性, 建立与内部绩效考核衔接的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进而提高医院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医院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周辉.目标管理方法在机关党建责任制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0.
[2]牛余庆, 王建政.关于建立科学的党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岭南学刊, 2011 (1) :49-56.
[3]王婷.高校学生党建与目标管理的理论契合研究[J].江苏高教, 2013 (2) :124-125.
[4]张新民 (译) .绩效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2.
[5]吴佳莹.SMART原则在医院岗位综合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13 (5) :1-3.
标准衔接 篇9
【关键词】行业标准 衔接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72-02
当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已经建立起一个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主要金融行业的专业群,该专业群成立以来,着力开展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拟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建设为例,探索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核心:与行业标准相衔接
(一)“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提出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金融机构,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行端正、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金融服务意识,了解金融服务规则和相关金融法规,掌握理财规划基本操作流程、证券交易、保险产品和营销等金融知识和技能,能够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单位从事理财咨询、投资策划、金融产品销售及客户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与行业标准相衔接,从而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课程教学不可能覆盖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涉及金融行业的核心内容、最能够接近工作实际和行业要求、最具有典型性、学生学习后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如何选择教材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与金融机构工作岗位挂钩,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如何灵活运用“教、学、做”一体化,如何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何指导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提高实训实习质量;四是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程体系的应用范围,将教学内容建成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这就涉及课程发展问题。
(二)与行业标准相衔接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行业标准如何转化为实际课程问题。金融行业岗位繁多,各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因此行业的标准也会比较复杂。为此,就要从众多的岗位中选取高职毕业生最有可能进入的岗位入手,调查这些岗位的入职标准和入职培训要求,从而总结归纳出这些岗位的行业标准中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技能和最迫切掌握的知识,将技能转化为技能课,将知识转化为理论课。但是有些知识和技能比较零碎,无法单独地分成某门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给予调整,兼顾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
2.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鉴于金融行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课程时会遇到知识的逻辑先后问题,这就涉及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界定基础课程、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必须对金融行业岗位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了解后才能确定覆盖面广的行业通识基础课程,再根据各个金融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知识课程的先后顺序,保证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具有逻辑条理性。
3.符合行业要求的实践育人环境问题。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更要长期关注经济走势和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行情,具备宏观敏锐性和实践性。只有创造良好的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践实训场所才能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培养职业素养和意识。为此,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以技能比赛为核心活动内容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才提供环境和条件支撑。
二、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内容
(一)课证融合,确定从业主干课程
根据课证融合原则来确定从业主干课程,主要为了解决行业标准转化成课程问题。因为高职生学习能力往往不如本科生,在考取从业资格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历届考证通过率都不高,对此可结合相应金融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发展后续知识要求,考虑围绕从业资格证书构建课证主干课程。如鼓励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证;鼓励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学生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和期货从业资格证;鼓励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和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三个专业课证融合的从业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
(二)技能贯穿,围绕主干课程铺设辅助课程和拓展课程
围绕主干课程铺设辅助课程和拓展课程,能够解决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每个学期都设置一门技能课程,让学生从入学就加强技能锻炼,让技能练习始终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表2所示即为各专业开设的技能课程。
根据对金融行业岗位的调研,确定金融类专业群的三门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基础和基础会计。这三门课程所教授的是金融行业通识知识,因此放在第一个学期进行学习。然后围绕从业主干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求设置前置辅助课程和后续拓展课程,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干课程内容并举一反三地深入学习金融知识。例如,为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学习个人理财课程做准备而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学习理财规划师实务课程做准备而开设税务制度课程等。确定好各个课程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恰当地安排授课先后顺序,让学生先了解金融行业的各种概念、产品和基本原理,再通过技能操作练习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从后续专业学习中寻找方法和解答。
(三)仿真实训+第二课堂
仿真实训与第二课堂的设置主要解决符合行业要求的实践育人环境问题。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现代化的实训室,购买了相应的金融实训软件,可以满足金融类专业多个课程的仿真实训要求,在课程一体化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身处仿真化的基层金融岗位进行体验和学习。同时依托学生社团打造第二课堂,通过学校的证券协会定期举办财富沙龙和股票技能大赛,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关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培养出职业素养和宏观敏锐性,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endprint
三、课程体系改革成果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取得了如下方面成果:
第一,形成了系统的金融类专业群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确定了主干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确定主干课程中,涉及从业资格考试的全部采用从业资格考试教材,从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既突出了理论性和实践性,又让学生能够不断熟悉从业考试的题型和考点,为尽早通过从业考试打下基础。
第三,利用学校新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安排“课程一体化”教学。尽量把大部分有实践课时的课程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内新购入的实训软件开展课堂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同时可以进行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在课程考核上突出过程考核,并鼓励以证代考。金融行业强调创新和合作,因此在课程考核当中更多地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和任务,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团队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目前金融类专业课程中有近一半采用这种团队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也占到学生期末成绩的一半以上。对于考证类的课程则采用笔试为主,试题来自从业考题,以期达到以考带练的目的。对于已经通过从业考试的学生则给予免试,以证代考。
综上所述,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以打造符合金融行业标准的教学课程体系为主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其次,在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核心课程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但该校改革的具体成效仍然在观察和统计中,期待其能够有效地缩短毕业生与用人金融企业之间的磨合时间,尽快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和良好评价。
【参考文献】
[1]陈飞飞.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邵书怀.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看法[J].北方经济,2012(2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资助项目(2012JGA367 )
标准衔接 篇10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继续学习专业举例高职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下面研究与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1 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1 职业素养
(1)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信誉, 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2) 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
(3) 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4) 具有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 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1.2 专业知识和技能
(1) 具有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2) 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
(3) 具有正确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绘制简单零件图的能力。
(4) 具有运用PLC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的能力。
(5) 掌握典型机电产品、机电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专业 (技能) 方向———机电设备运行与控制
(1) 能识读机电设备的装配图, 并按照工艺要求完成机电设备组装。
(2) 能识读机电设备的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 并按照工艺要求完成电气部分的连接。
(3) 能初步进行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
专业 (技能) 方向———机电产品装配与维修
(1) 能对机电产品进行常规维护, 完成维护报告。
(2) 能对机电产品进行常见故障诊断, 完成故障诊断报告。
(3) 能对机电产品的常见故障进行排除。
2 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 文化课, 心理健康, 艺术, 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 (技能) 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 其中机电设备运行与控制方向课程为: (1) 液气压传动控制; (2)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3) PLC应用 (含变频器使用) ; (4) 工厂供电; (5) 电气照明。机电产品装配与维修方向: (1) protel; (2) 单片机技术应用; (3) 整机装配; (4) 过程控制与仪表。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重要内容, 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综合实训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实习训练, 放在专业课程学完之后, 集金工实习、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等为一体, 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顶岗实习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 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面巩固、锻炼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升高职院校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学实施
3.1 教学要求
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 大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 合理规划, 集综合项目、任务实践、理论知识于一体, 强化技能训练, 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和知识点,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3.2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要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 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保证教学质量。
4 教学评价
4.1 专业课程的考核
专业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实现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 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 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 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 又要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督导,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4.1.1 过程性考核
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掌握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 (工作) 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进行评价。具体从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参与项目的态度和职业素养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同时, 从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工作任务或项目完成情况、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和节能环保意识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
4.1.2 终结性考核
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期末考试或答辩等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
4.1.3 课程总体评价
根据课程的目标与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终结性考核评价的相关程度, 按比例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4.2 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评价
成立由企业 (兼职) 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 (或班主任) 组成的考核组, 主要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任务完成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摘要: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 内容重复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技能的分析, 从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几个方面研究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