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

2024-06-30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 篇1

正如有声语言一样, “沉默”也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之一。本质上, “沉默”和言语都是一种符号, 正是有声言语和“沉默”的结合才使得人类交际得到真正的实现。然而,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的国家语言可以反映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价值信仰。“沉默”, 作为非言语交际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们结合语境和社会文化交际标准进行分析, 可以传递丰富的会话含义。因此, 在实际交际中,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严重障碍。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东西方国家“沉默”的不同意义, 探讨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同时, 本文还建议结合英语课堂出现的“沉默”现象辩证地看待课堂“沉默”。

一东西方国家中“沉默”的不同表现

东西方国家关于“沉默”的表现因为文化差异而大相径庭。在Larry.A.Samovar和Richard E.Porter合作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回答“你愿意嫁给我吗?”这个问题时, 如果听话者对此问题表现出“沉默”, 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在英国被理解为不确定, 在日本被理解为接受, 伊博族则更有趣, 如果这位女士继续站在原地不动则表示拒绝, 如果跑远则表示接受。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知, “沉默”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对“沉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中国人崇尚“沉默是金”, 常常运用“沉默”含蓄地与人打交道, 在交际中出现“沉默”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在西方国家, “沉默”被看作交际中非常消极的负面行为。“沉默”的人常被认为“心不在焉, 没有主见, 不能独立思考或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东方国家, 人们对“沉默”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而西方人对“沉默”的态度却比较消极。在东方民族中, 人们认为通过“沉默”可以传递人的内心情感, “沉默”可以表达“生气、同情、赞同、关心”等, “沉默”甚至可以代替语言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中国人强调“慎言”“少言”, 有时“沉默”不语可以表达出对长者或当权者的尊重。然而, 西方人却无法领会这“无声世界的力量”。在中国执教的外教常常抱怨说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国学生课堂上的“沉默”。英国人认为“dumb”不仅仅表达的是“不说话的, 无声音的”而且还是“fool—傻的”。在西方文化中如意大利、阿拉伯尤其是在美国, 他们都高度重视亲朋好友间的有声交流, 正如犹太人的名言所说“One should not be alone, even in heaven”, 因此纵使是片刻的“沉默”或独处都很少见。

“沉默”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意义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还可以表现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做生意, 讲究“以静制动”和“三思而后行”, 认为在商务谈判中间停顿一段保持“沉默”有利于双方冷静思考, 然而一些西方国家代表如美国、法国、德国等认为中方代表对谈判项目毫无兴趣, 缺乏热情, 从而导致双方的误会。当然, 有意识地运用对“沉默”理解的文化差异有时也能实现商务谈判的成功, 因为西方人不知道这种“沉默”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拒绝?是默认?还是犹豫不决?而他们又想尽快打破僵局达到目的, 这样就能迫使他们做出一些让步。

鉴于东西方国家人们在不同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强烈差异的表现和行为, 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而促进不同社会中人们之间会话交际的深入和开展。

二中西文化中“沉默”表现差异的原因

1. 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中, “沉默”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深受道教、佛教及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 从“讷于言, 敏于行”“孔子于乡党, 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食不语, 寝不言”等名言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沉默”的态度。君子说话时的审慎, 主要强调人际交往中语言沟通的方式, 故“沉默”是一种策略性的交际手段, 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不说话, 这种主动“沉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 人们信仰上帝, 注重个人主义, 提倡个性化, 张扬自由发展。正是这种价值观使得西方人倾向于自由地直白地发表言论, 表达独到见解;相反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 不喜欢在交际中保持“沉默”。

2.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是由海尔德·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划分国家文化的维度之一。在集体主义维度中, 人们强调集体主义的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而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社会群体恰恰相反, 人们更重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利益。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最典型的代表, 因此, 在以集体利益为中心的社会交往模式中, 人们为了维护社会和谐融洽的气氛, 即使有分歧, 也不轻易表达, 而常常采用“沉默”来表达。在美国, 个人主义特征表现格外突出, 美国人崇尚自由,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强调个人利益,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敢于直抒己见。正如美国谚语“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肯定言语的力量, 美国人认为, 只有敢于表达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 如果常用“沉默”来服从他人意见, 则是没主见的表现。

3. 编码方式的差异

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对彼此言语及非言语行为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E.T.Hall提出了强交际语境文化和弱交际语境文化的理论, 揭示不同文化对交际环境有不同的依赖程度, 不同文化交际行为的编译过程和方式因而也各异。根据Hall的理论, 在强交际语境文化中, 交际中的信息大多蕴含在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情境中, 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内心世界;而在弱交际语境文化中, 绝大多数信息反映在明显的语言编码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弱交际语境文化, 多数东方国家属于强交际语境文化。正因为以上原因, 在西方人的交际过程中, 语言的作用是主, 交际环境的作用是辅。所以西方人乐于开门见山, 希望通过语言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东方文化中, 人们交际中对语言环境的依赖度超乎寻常, 会话双方需要去意会对方的意图, 讲究心领神会和心照不宣。这实际上是语言编码方式的不同:西方人的模式是基于谈话者——听话者而建立的语言为中心的开门见山型;东方人则是基于作者——读者而建立的心领神会模型。故东西方人在交际中对“沉默”的需求是不同的。

三“沉默”的跨文化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本人从事英语基础教学近十年, 英语课堂上“沉默”现象十分普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都遇到过令人尴尬的“沉默”现象。如对“沉默”缺乏正确了解, 课堂“沉默”便会影响师生间相互交流, 剥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 既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 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分析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并探究相应的对策就显得格外有必要和有意义了。

通过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的形式, 我们得知课堂“沉默”归因为三个方面的因素。 (1) 教师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方式、等待学生回答时间的把握和反馈的语言都会导致学生课堂“沉默”; (2) 学生方面: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参与课堂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学生课堂表现; (3) 文化方面:教师的权威、学生的面子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会导致课堂“沉默”。

而对这些问题, 老师——无论是本国的外语教师还是外籍教师——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首先, 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想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运用一些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如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焦虑,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适时适量的保持“沉默”, 做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其次, 深入了解各种文化差异。通过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从而增进对学生性格以及心理的了解, 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的真正原因:是性格内向所致?语言水平不够?还是受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学生深受“言多必失”“枪打出头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害怕丢脸和随大流的心理。只有多接触东西文化, 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理解师生的课堂“沉默”。再次, 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 降低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中国自古有尊师的传统, 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就会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降低和气氛沉闷。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模式, 引导学生无障碍地进入课堂问题的讨论中,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沉默”的跨文化解读, 笔者希望能帮助跨文化交际者能了解彼此文化中不同的“沉默”含义和语用功能, 思考不同文化中“沉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从而张弛有度、动静相生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此外, 希望能帮助师生在中西语言和文化时刻发生交流碰撞的英语课堂上, 正确利用“沉默”, 促进师生间的课堂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彦艳.中西沉默观与英语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1)

[2]田朝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3]王标.课堂沉默:原因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6 (8)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我国地域性节日的图片和资料。

2.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3..搜集有关“方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说两句话,但这两句话与众不同,你一定要认真听哟,看自己是否明白它的意思。教师用方言讲话,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用方言表演“老师(si),我腿(tei)疼。”“你的鞋(xiai)子呢?”“我投(tei)出去了。”

教师导入新课:前几课,我们了解了祖国各地不同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来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节日文化。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二、新授课

(一)谈方言

1.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方言?(大屏幕出示方言的定义,并指名读)

2.谁能说一说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3.师讲述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话。

4.然后出示书本上的案例:我们班有同学嘲笑新转来的郭化,嫌他说话有口音,太难听。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

师生互动、讨论、小结。

明确:中国各地方言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不能歧视地方方言,对同学的乡音不能嘲笑,要真诚交流、帮助,同时要知道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我们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二)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

1.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对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2.学生汇报。

3.组织学生讨论“方言”的利与弊。(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4.教师小结:乡音,体现了家乡人的亲情,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5.那么推广普通话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

6.教师小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3-

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地域性节日

1.学完了普通话,我们现在就可以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节日?课前,老师留了作业,让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我国不同区域特色性的节日,不知同学们搜集的怎样,现在把小组资料汇总分类一下。

2.小组讨论,汇总资料。

3.(大屏幕出示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

4.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师随机给予表扬、肯定和补充。)

5.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肯定玩儿得很痛快呀!这样做,行不行呢?

这些节日能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不能,地域性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有密切关系。)

6.学生讨论回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不同地域的方言:

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

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

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3

英语教学很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近年来,我国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nnication)的研究使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提高外语人才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该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所以在学英语时,当学生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背景与英语学习中所蕴涵的英美文化背景发生碰撞时。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文化障碍给语言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这种文化差异也影响着外语教学。下面列举文化差异方面的几个实例,说明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例如:“You al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的“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虚心能使人进步。听到别人的赞扬,即使心里高兴,嘴里也总是说:“不行”、“差得远了”之类的话。但听到外籍老师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时总会马上做“No,my Enlish is still far from per-feet,”之类的反应。但是,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在这种场合听到“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ving so”才是他们所希望的。所以,若以自己文化为中心与外国人交往不仅会造成交际失误,而且容易伤害他们的情感产生心理距离。…个美国人在听到中国入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时,他觉得好像受了污辱,似乎他要去一个他不该去的地方。难怪有火说“犯了礼貌错误要比语法错误更难令人宽容”。

英语中的adult books这一词语,从字面上看一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译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思,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的代名词。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样一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

英语的本族人常将chicken比作“懦夫,胆小鬼”。而汉语则用“胆小如鼠”来比喻此意。说英语的本族人在谈到某火贫穷时,会使用“as poor as a church-mouse”来形容,而中国人绝对不会用“穷得像教堂老鼠”作比喻。

例如英语中“peasant”一词与汉语中的“农民”就有着不同含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的,《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定义:“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在汉语中,“农民”指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无任何贬义。

以上各例都说明了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如果不了解语言中蕴涵的文化知识,那么有时就会出现交际失误甚至是错误。所以,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理解融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文化障碍,促进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4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众所周知,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 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这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交流的障碍。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镜象反射,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可以看到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 体现在语言上, 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 文化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人和使用英语国家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 在观察世界, 看待事物思维模式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等也随之存在着差别, 这些差别即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这种障碍对语言使用有很大影响。如果只重视语言本身, 忽视文化因素, 就会导致不符合规范的语用失误。所以, 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学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

文化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 又是其手段。教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一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就会富有情趣, 从宏观悟透语言的本质;将语言深入到文化, 就会自然学会用外语思考,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 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交际习惯方面两种语言所反映

在国际交流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 可能会产生误会, 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 “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 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交往增多, 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 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推出了教学大纲, 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 1987年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发展, 对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这些方面, 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随着我们对英语教学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 1999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 新大纲把原大纲的教学目标从三个层次改为两个层次———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把原大纲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获取信息”改为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这两个改变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重大修改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 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即将出现质的飞跃, 要为正在到来的信息共享的世界知识经济新时代培养更多英语综合素质较高的新一代人。

三、怎样在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学

跨文化教学虽然重要, 但绝不能脱离语言教学, 必须要紧密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换言之, 跨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 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学,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提高自己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二)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后者要为前者服务, 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 教师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 做到精讲多练, 形象生动。

(三) 注重挖掘, 随机讲授。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 涉及什么讲什么, 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 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 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 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

(四) 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 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 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问候、称呼、介绍、致谢、赞扬、告别等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二是某些英汉词汇由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以及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及典故谚语的运用上的差异。三是英汉语言中一些非语言因素蕴涵的文化差异。

(五) 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学。

跨文化教学不但可以在语言教学上进行, 而且可以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例如, 用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并配有字幕的影碟。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直观的感性认识。如有条件, 可以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 或以讲座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域外的社会生活风貌。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为学生们所记忆、领会和掌握。

四、结语

总之,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教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们学会语言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们了解社会文化差异, 使之能更好地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 而文化差异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分析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朱维芳文化差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46-51.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5]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6]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7]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 1987, (3) .

[8]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 1987, (2) .

[9]刘洪飞.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J].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 1999.

[10]吴兵.论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11]陆建非.英语教程文化导入刍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5

随着国际间的竞争、合作与交流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愈加频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教学也必须顺应国际化的大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而言,英语教学必须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文化,培养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最终促成跨文化交际顺畅有效地进行.

作 者:刘妍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母语文化 外语教学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6

例如,在学习“Thank you.”时,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中, “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用于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 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都应道一声“Thank you.”, 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再如,在英美国家,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总要说些赞扬的话,主人则会欣然接受赞扬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往往实话实说,对别人的赞扬表现得十分谦逊。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我们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呢?

一、 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采用具有英语国家文化气息的海报、图片等来装饰教室,在西方节日时可以选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事物来烘托教室的节日文化氛围。另外,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进行阅读,进行课前1分钟“Free talk”等,都可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能够亲身体验英语,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 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同时也要重视对教材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挖掘教材,使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于教学内容。如教师在讲到“Christmas”时,可向学生介绍很多与圣诞节有关的特色食品、活动起源等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 合理的语境教学,积极的引导方式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提供多样性的练习,或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Pair work,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等都能促进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外国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展学生的异国文化知识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穿插图片,播放相关的课文录,像播放原版的英文歌曲和原版的电影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外国人用来交流的语言,表情,手势等都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异国文化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总之,注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与学习涉及中外文化之间的互融与对话,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领略和学习,同时也是对祖国文化的再认识。我们应本着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理念出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民族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既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和观念,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既要求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又要教会他们感受异族文化,学会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中英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 篇7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高职英语教学,问卷调查,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中国加入了WTO后,给国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外语教学改革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深化。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如何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造成的障碍,促进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师生对中英不同文化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希望对外语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二、相关研究

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顺利交流。然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掌握英语国家们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黄建华、陈楚祥曾说:“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他们不仅用不同的符合命名同一事物,而且赋予不同的文化语义,亦即尽管不同语言中的一部分词语所指意义(referentia meaning)对全人类来说是不同的,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其蕴涵意义对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背景来说,可能是不同的。”

而张应强也曾在他的《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中指出,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教育本身起源于文化。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我们界定环境,确定行为规范。文化的传播、冲突和分化在不断进行,所以几乎所有不同时代都要进行文化整合。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差异,并教会学生中英不同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扫清障碍。

三、师生对中英文化的了解偏差

1. 对文化概念的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教师中持非常赞同态度的占80.2%,赞同的占18.7%,而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8.3%,赞同占36.9%。从这两个选项的总和来看,教师和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差异不大,但教师非常赞同的比例与学生相比超出20多个百分点,说明教师的认识更深一些。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记忆。

2. 对东西方人性格特点的理解。

对于美国人的直率,中国人的含蓄,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3.3%,赞同的占22%,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赞同的占19.4%。在这点上,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不大。我们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根本差别是,西方人直接(direct),东方人含蓄(indirect)。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学习与比较,然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3. 对西方重要节日的了解。

对于了解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的日期、由来和意义的叙述,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5%,赞同的22.9%,不了解的占40.4%,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20.9%,赞同的占51.7%。师生间差异性非常显著。对于笔者来说,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都被我们所接受,而且学生的思想也逐渐西化,乐于庆祝西方的一些重大节日,然而他们都很盲目,随波逐流,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不多。教师要尽其所能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融入西方的节日文化中。

4. 关于寒暄的理解。

和陌生人碰面主动打招呼,教师中占31%的人和学生中占34.3%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中国文化对师生都根深蒂固,就连教师都不例外。在西方碰面打招呼是非常正常的事,即使陌生人之间。从理论上来讲,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地接受西方文化还有待时日。

5. 关于英美国家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

对于到英美国家旅游自己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已经够用的叙述,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6.6%,赞同的占14.3%,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7%,赞同的占4.4%。这说明高职院校师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欠缺,尤其是学生可谓匮乏。因此师生都要增强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识,平时从多方面加强积累。

6. 关于价值观方面。

对于用过的东西或不想要的东西,便宜卖朋友或他人,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2.2%,赞同的占20.9%,学生中非常赞成的占3.7%,赞同的占20.5%。师生双方持赞同观点的人都不多。在西方,人们讲究独立、推崇节俭,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之间,经济上也都很独立,所谓亲兄弟明算帐,而在中国,亲朋好友间竭尽全力帮助,可谓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四、如何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1. 增添文化教学内容。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英语课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拓展文化知识的输入面,并重视中英文化比较,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做大型课外作业,充实其文化底蕴。

2. 积累文化学习素材。

对于学习来说,学生是主体,他们的作用无法替代。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收集大量文化知识素材,并把各科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使自己的文化沉淀不断厚实。

3. 创新文化学习形式。

为了避免枯燥,可以采取别具一格的形式让学生们置身于不同的英语文化学习环境中,如举办外教讲座、看英文原版电影、走进国际事物活动场所等,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轻轻松松学好英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教学已受到广大师生重视,但由于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解偏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教学现状还不够理想,本文提出以上建议,希望对师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改进外语教学有所帮助,请广大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楚祥.语词典导论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浅议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词汇教学

1 语言与文化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词汇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文化cultural一词含义极其广泛,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对人生的看法。

2 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数年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对于单词的讲授只注重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认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的学生完成几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的交流,但由于对语言的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

3 中英文化比较以及英语词汇教学

3.1 字面意义和含义

词的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含义。不了解词汇含义,会在语言上犯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 e a s a n 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定义为:“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定义为:“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

3.2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含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吃呢。

3.3 称呼语中的差异

无论哪一个国家,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翻译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就有很大的差异,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交际问题。例如,在称呼教师的问题上,人们习惯直接叫Teacher(老师),或是叫Teacher Liu(刘老师)。而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是一个工作类别的叫法,所以直接称呼对方为Teacher Liu,英语国家的人会理解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Mr Liu或Ms Liu.尽管中国人又觉得不习惯,但是确实是在英语文化氛围中尊重对方的表现。

3.4 其他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Thank you为例,中国的家庭成员之间几乎不用“谢谢”,因为这样客气会使成员间感觉生疏,而英语国家说“Thank you”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节,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3.5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如“公牛”、“雄鸡”、“雌鸡”等。在英语中则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如:cattle(牛),bull(公牛),cow(母牛),calf(牛仔)。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3.6 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感情色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含义,甚至对“颜色”的含义理解恰恰相反。例如我们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里则用blacktea来表示;英语短语black and blue指的是“青一块紫一块”。

4 结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英语词汇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内容。所以,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尤其要注意比较同一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文化内涵,注意讲解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英语词汇不同的文化意义。给学生讲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水平,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M].福州:国外外语教学,1997(2).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英语教学与文化思维差异 篇9

语意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了解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1)话题:中国人口众多,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What’s your income?Where are you livingnow?How much does the new house cost you?Whom do you livewith?等等。然而在西方,人们交往互存戒备,免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或遭到拒答。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2)称谓: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度,不同的辈分得在称呼上反映出来,例如,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无视礼貌,会遭到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父母非但不责怪,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人格平等,家庭和谐。再如,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女性称aunt,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语、受褒奖时的反应及用餐劝吃时的应答等方面,都反映出较大的不同。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 英语教学中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value system),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隶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祟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global precedence)的认知活动,也称具象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以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既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对“教室里有一个学生”这样的句子(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误: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正: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作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推祟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祟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祟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由此在语言上呈现出“I 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在致谢时,英美人自信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谦虚地答“过奖、过奖”,“哪里,哪里”。这一思想在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中也有反映。如,一个老人行动不便,你上前帮助,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但在西方,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因此显得“very angry”。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3)时间取向与时间顺序。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而西方人着眼于未来,有强烈的时间“紧缺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即:英汉哲学在“为道”与“为学”的侧重点不同决定英语语言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客观性在句式上体现为被动语态。汉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决定了英语语言的空间结构。汉语的无标记性体现了汉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浯组句杂乱无章,其中实际是存在着一种内在逻辑。汉学家戴浩一认为:“汉语是话题,———说明的语言,比别的许多语言更一贯地服从时间顺序原则。”这说明汉族人感知世界是与自然完全合拍的,即处于与自然统一的整体结构中,有一种内在的时间顺序逻辑。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时往往受了这一内在影响,在用英语表述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如:“下课后我回家”总是用“After class I went home”,而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class”这种结构。虽然两种句式都正确,但仍可以反映出两种不同时间观念在英浯句式中的差别,英语学习者应对此引起注意,有意识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所学英语句式更地道,更纯正。

3 思维模式与英语教学

英语由小到大,由点到线,汉语相反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等方面,汉语的顺序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的表达顺序恰好相反。如:“2001年4月15日”英语则表达为“April,15,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国人的整体思维,自然与人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由大到小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人则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因此,由小到大,由点到线,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的,线式的。即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中,中听全句西主次,试看句子“我今天在朋友家吃了顿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地点可以被整合到主谓宾之内,而这句话在英语中的顺序是“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今天”或“今天,我吃了顿饭,在朋友家”,其中的主渭结构“我吃了顿饭”不可被分开。

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会引起编译码方式的不同。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出现不同的语言结构,而特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会致使使用该语言的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在英语学习中,可常见“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语言结构,这是一种典型的“chingish”。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但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中的共性部分不必担心,问题在于个性部分。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

4 结语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 篇10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离不开文化,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 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 片面强调机械记忆, 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 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却不会应用, 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应试成绩很高, 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 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 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 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 要完全掌握词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 “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 buildings, or dwelling units.” (地主, 房东)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地主”是“占有土地, 自己不劳动, 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 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 (小农, 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 , 有点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 “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一个褒义词, 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 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 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 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 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 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liberties” (一种政治理论, 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提倡个人自治, 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同样“individualism”不等同于“个人主义”, 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independence) 及自由 (freedom) , 强调“个性”, 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 是贬义词。又如, 对“politician”与“statesman”, 我们都译为“政治家”, 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 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 玩弄权术者) ”, 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 (政治家, 尤指贤明公正的) ”,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 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 “ambitious”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 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 表示“有雄心壮志的”;“aggressive”一词, 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 有开拓精神”。

(二)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 也会非常反感。因此, 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 多穿点衣服, 别感冒了。”“路很滑, 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 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 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 然而在西方, “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 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 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 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 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 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 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 饭桶 (good-for-nothing) 、吃不消 (be unable to stand) 、吃不开 (be unpopular) 、吃老本 (live off one’spast gains) 。

(三) 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 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 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 第二种解释是直译, 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 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 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 “龙”是罪恶的象征, 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 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 “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 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 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同“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 “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 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渗透文化教育,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 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 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 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 1988, (4) .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 1994,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中英文化差异与高中英语翻译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中英文化 差异 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了解所涉及的语言背后包含的文化特征,对于语言中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要十分清楚。这是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并不具备的一点,也是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深化对于跨文化知识的渗透,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让学生在文本翻译中更加准确与恰当。

一、习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习语中所包含的很多不同的表达习惯。习语是最能够体现一门语言的特征,并且表现出语言背后的文化特点的一种表达方式。习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并且往往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某种观点或者阐述某种现象。正是因为如此,习语的使用才异常广泛,对于习语的翻译也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要点。很多学生在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展开的习语翻译会出现很多错误,有的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正是因为如此,在习语的翻译教学中才应当深化对于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翻译错误的产生,并且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习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由于其较强的稳定性使得习语不可随便乱翻译,文化的差异在习语中的体现也尤为明显。例如,不少学生把“挥金如土”误译为“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应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如,“猫哭老鼠”应译为:to shed crocodile tears.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译好句子,必须要掌握中英文化知识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翻译过程的准确无误。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深化对于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的渗透很有必要,这是让学生对于中英文化差异有更好的认知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单词的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很多单词在理解时不仅要清楚其字面含义,了解其中的引申含义也非常重要,这往往是单词真正会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在剖析单词的引申含义时又不得不谈到单词背后的文化背景,很多单词的引申含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才应当深化对于单词引申含义的挖掘与剖析,并且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对于这些含义有更好的领会。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在英语翻译时做到准确无误。

比如单词peasant的汉语意思为“农民”的意思,但这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通常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中的“乡巴佬,教养不好的、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通常不含这层意思。还有一些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引申含义完全不一样,请看下面两个句子,字面相似,但由于引申意思不同导致整个句子差别很大: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他是最后来的)。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他决不会干那件事)。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范例,让我们意识到单词教学中强化引申含义的挖掘的重要性,这也是翻译教学应当关注的一个要点。

三、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中英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含义上,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这种差异也很明显。大部分学生对于汉语的一些特有的表达方式都非常清楚,但是对于很多英语的典型表达方式却并不是太了解。不仅如此,学生还经常会将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在英语中,这就造成了很多典型错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于英语中的典型表达方式有良好认知,并且要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中英文化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的翻译过程准确恰当,这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中的有些表达法在汉语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项目,不少学生就胡乱套用一些汉语的表达方式,这就会造成各种错误。所以在双语互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英汉各自的地道表达法来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如:“要学好英语很难”,可以译为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well.(形式主语)又如“我想你错了”应当译为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否定转移)这些都是很典型的英语表达方式,深化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认知对于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

结语

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中英文化差异的有效渗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翻译过程的准确恰当。教师要让学生们对于习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有良好认知,并且要让学生有效辨析单词的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这些在翻译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要。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的翻译过程准确恰当。

【参考文献】

[1] 郭晶晶. 论翻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张蕴梅.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 考试与评价,2011年11期.

[3] 刘妍.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探究[J]. 新课程(上),2011年07期.

试论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篇12

1 注重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1) 注重文化差异,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激发学生智慧与积极性的催化剂。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试图引导学生走进“异国他乡”, 了解西方的文化特色, 从而认识英语语言起源、发展与演变。例如, 在英语课堂中, 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文化, 从而延伸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特色等, 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与汉语的差异。新奇的异域文化, 让学生们看到了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激发出他们对西方国家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如此一来, 对于英语课程他们也将更有学习的兴趣。

(2) 注重文化差异, 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文化背景的不同, 自然会导致人们的交流习惯与交流方式之不同。中国学生若不了解西方文化, 则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障碍。比如英国人见面寒暄语是聊天气, 因为英国天气总是变幻莫测;美国人热情礼貌, 见面时习惯问好, 如“Hello/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等。而在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习俗, 所以寒暄的方式则多是询问“吃饭了吗?”;但若与英美国人这样寒暄, 他们会误以为要请客吃饭。可见, 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与各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学生们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畅通无阻。

2 初中英语中渗透文化差异教学的具体方法

(1) 广泛阅读, 增长见识。阅读使人明智, 博览群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 拓展视野。而进行广泛的英文阅读, 是丰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广泛阅读, 不仅包括阅读英语文学作品, 还包括英文报刊杂志、英语广播、英文新闻节目等。这些浩瀚的英语作品中, 包含了各个时期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地理风貌、民族习俗、生活惯例、宗教信仰、价值倾向、社会时政、名人轶事等文化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广泛的视听, 学生们会了解到更多有关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知识, 比如各种节日文化、社会礼节方面的差别。有了这些知识的酝酿和积累, 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够应对自如, 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2) 多媒体辅助, 加深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越来越被英语教学所青睐。多媒体有许多优点, 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时, 可以播放纯正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让学生“一饱耳福”, 也可以投放影片、纪录片供学生欣赏, 还可以提供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而这种“声情并茂、五光十色、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 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东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比如西方的建筑、艺术等, 而借助多媒体展示则可以迅速缩短文化差异的距离, 让学生直接“走进”西方国家, 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风情, 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例如学习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 时, 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直观、快速地向学生们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影片断, 如comedy (喜剧片) 、action movie (动作片) 、thriller (恐怖片) 、documentary (纪录片) 等等。同时, 可以将同一类题材的中西电影进行比较, 对比了解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以灾难片为例, 中国电影突出人文性、歌颂真善美,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电影则崇尚科学真理, 这与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紧密相连。这样, 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 还了解到更多关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总之,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可以跨越时空, 将中西方文化汇聚在一起, 供学生们欣赏、比较。

(3) 营造情境, 亲身体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各种英语学习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西方文化。比如在课堂中结合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地道流利的口语和丰富的身体语言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文化情境;也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小的对话情景, 让学生们自编自演自练, 在练习中突出西方文化特点。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 举办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 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 让学生们在“玩乐”中体验和感悟东西文化的异同。

例如教学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 就可以营造活动情境来渗透文化差异。那么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主题party, 如birthday party (生日聚会) 、Halloween party (万圣节派对) 、dancing party (舞会) 等。让学生们进入到party情境中, 亲身体验西方的各种聚会文化。由此, 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活动, 比如开展一个“各国友好交流会”的活动, 由学生们分别“扮演”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代表, 首先进行友好的自我介绍, 然后依次发言陈述“各国”的文化。这样, 学生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与情境中, 真切体验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3 结束语

初中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意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细节中点滴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 逐渐培养起初中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性、鉴别性和认同感, 并以文化教学促进英语学科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孕育着语言, 任何一门语言都根植在丰富的文化之中。要想学好英语, 必须对其语言背后的深厚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因此,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中, 笔者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实际, 分析了注重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并重点提出了在初中英语中文化差异渗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渗透,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丁亚.如何处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J].中学课程辅导, 2012 (12) .

[2]刘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J].科学时代, 2009 (2) .

[3]赵若冲.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上一篇:脾多肽注射液下一篇:基于教材立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