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文化

2024-06-06

外语文化(精选12篇)

外语文化 篇1

在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关于文化教学的方法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争议。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文化教学,仍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集中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的含义和关系

语言和文化如此相近以至于有时候人们把他们混为一谈。对于我们而言,语言是主要的信号体系之一,通过它,人们可以理解周围世界的含义,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解释和表达文化的工具。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大体上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尽管也有一些是以非语言形式表达的,比如食品、艺术、宗教、音乐和舞蹈。

然而,语言和认知紧密相连的现象,并不意味着著名语言相对论Sapier-Wor假说强烈的想象是正确的。假说认为,由于语言影响思维,遇到有个人语言不同于其他人的语言时,他们必须把不同类型的思想归纳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人说不同的语言,从根本上有不同类型的认知,就像Scovel说的一样,对于这个假说的强烈想象力的支持是很少的。

现代语言学和人类学正向着普遍性和人类享有大量共性的概念上延伸。由于Sapier-Worf的假说来源于一个传统哲学学说,这个学说的行为性多于认知性、描述性多于衍生性,因此就很容易理解当今语言学家对语言相对论感到不适应的原因了。与假说相比,它更强调了每种语言的独特性,一个更相近的理解就是普遍主义者的立场,包括普遍语法的概念。

研究语言而不研究本土的语言文化,脱离文化研究语言就等于退化成研究形式和词汇了。简言之,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十分枯燥无味,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出于各种目的而学习语言的人,文化的讲述就是把他们的生活引入到语言学习中的过程。

对于几乎所有的外语学习者而言,加强对文化的理解会增强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通常学生了解得越多他们就越想了解,了解那些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风俗———这就为恰当使用语言以及与当地人有效的沟通创造了一个重要的语言环境。总而言之,了解文化在建立世界和平和经济合作上是一个迫切的需求。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缓解世界利益冲突是重要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作为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着文化,并且代代相传,就是说,语言以文化的方式传承,而且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文化教学的内容

1.地点

学习者需要有对目标语言物理定位的感觉,就移民而言,显而易见,他们必须要知道所谓地点就是他们所占有并要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们仍然要对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定位。如果我们为外语学习者设计一个大纲,那么就必须选择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主要的目标地区,可以按先后考虑的顺序列出一些涉及到的地区。

在选择目标地区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描述当地人对他们的环境的评价。比如说加拿大是最适合居住的距离美国最近的国家,“北上迁移”正如一个居住在多伦多的人所说的一样,他建议不仅要去北方旅行,而且还要去那些通常人们只是去度假而已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北上迁移”唤起了当地人头脑中的联想:完全脱离它,轻轻松松的度假。“北上迁移”也就成为乡村别墅的代名词,或者可以理解为去乡村居住,也就是说,在人口稀少的北方有度假的设施,生活居住在南方和工业化都市的人们,常常会有一个比城市里公寓更纯朴而且属于自己的更接近自然的村舍或隐居住所。因此加拿大的学者必须要理解当地人所说的“村庄”“去乡村”或“北上迁移”都有一个具体的含义,这个含义不一定要同伦敦或悉尼人的概念相同。这就是加拿大心理地理学的一部份,也是想使自己熟悉社会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者必须知道的,为了获得当地人的地理知识,不排除更多的主观方法,但是就语言学习而言,这种对于物理环境有情感气息的观点,经常和主观的研究路径或地图同样重要。

2.个人习惯与生活方式

在文化教学中,我们已经强调过注意力应该主要集中在人上,他们如何生活,他们有怎样的思想、价值观与行为,因此第二个话题的领域可能从各个方面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与当地人、一个家庭或一小组朋友的私人接触都有助于建立语言生存的现实条件。通过个人交流、拜访或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学习者就能熟悉当地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的频繁接触中,通过观察和询问学习就能够适应该地区的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能逐渐探索当时盛行的思想、价值观、期望、敌对、恐惧以及个人关心的问题等。当然,我们不能用个人或小组的特点去概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点。但是,逐渐了解个人特点,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突破口,从而去进一步了解文化的某个方面。

3.人类与社会

应该引导学习者去识别那些能够反映社会、职业、经济、年龄差异和地域特征的重要群组。如果我们以当地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会理所当然地理解人们对于他们和社会不同群组的关系,或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他们与宗教的联系是多是少、还是没有联系;他们社区是否存在着社会、种族或者地域的偏见;人们彼此之间是和平友好还是恐惧敌对甚至猜疑;他们对邻居感兴趣还是与周围的人互不联系。

4.历史

学习者要把握机会去了解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少数民族历史,应该知道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象征、最显著的趋势、最重大的事件和主要的历史人物以及转折事件,这一切都可以在学校的历史和政治课上学到,但最重要的是要以当地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的历史见解、价值观、政治常识、嗜好及对立观,都能为解读历史文化及语言学习情境中的移情作用奠定基础。

5.社会机构

包括政府体制———中央、地区、地方———教育体系、社会福利、经济制度、军队和警察、地区制度、政党以及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出版社。学习这些应该熟悉他们达到一种与当地人根据自身经历应该得到的常识相当的水平,我们还在寻找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能把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言语群体中普通成员的观念和见解以及根据法律行政经济体制所制定的准确和纪实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6.艺术、音乐、文学以及其他成就

学习者应该有获得和欣赏艺术家、音乐家、作家以及他们作品的能力,有了解其他重要人物和成就的能力,达到与该语言群体成员同等的水平,并且能传承一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这不会妨碍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但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要把语言群体中广泛接受的知识和价值提供给语言学习者,除此之外,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可能对文学、艺术、戏剧或电影有特殊的兴趣,这对于学习特定的文化前景有特别的重要性和鼓舞性。

语言项目中外国文化教学的方案

在当代中国外语学习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最大的需求就是英语,其次是日语和其他欧洲语言,运用这些语言,中国可以进行科技文化和对外贸易交流。这样,外语教学中,就会有人提出运用外国方式取代中国方式来解决中国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广泛的理解去注意外国教学的发展,尤其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发展。

1.明确文化学习

常规的目标文化教学方法是把文化教学融入到外语教学项目中去,受人类学研究的影响,教学范围已经有研究外国文学、历史、地理扩展到研究外国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焦点。

明确文化教学有很多益处,关键的几点是:

(1)时效性。

所有的外国语言都有一定的时限,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用于学习母语及其文化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新的文化是不现实的。外国文化环境通常是学习者触及不到的,因此对于一种新文化,他们很少有足够明显的信息可以通过“假说”的形成和检测阶段(Mcleod, 1980)。把外国文化加入到语言学习中的方法,与经过长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相比,更省时有效。

(2)有效性和流行性。

明确的文化学习能解决学习者由于不熟悉新文化而产生的混淆,除此之外,如果明确了外国文化的内容,就能在任何时候自学了。直到目前,包含一些背景知识及其他文化的参考资料的附加材料还有没有失去有效性和流行性,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参考资料已经出版了。

(3)基础性和框架性。

明确的文化学习为发展外国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明确的外国文化内容以及多种模式为今后发展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了一个框架,以此让老师能帮助学习者探索更多外国文化知识,如果起初没有明确的外国文化内容,这种探索也是不可能的。Loewet al.(1981)强烈认为:文化应该是第二语言课程的中心,他们认为:(a)对于准确交流而言,明确一个单词的文化语境知识是很有必要的。(b)对于与说该语言的当地人积极地相互影响的能力而言,学习目标语言文化的知识是必要的。(c)当学生对目标语言文化深入理解的能力得到扩展和运用时,这种技能和知识就已经获得了。

2.交际语言的教学

教授目标语言的变通方法源于语言教学中的沟通方法,目的是通过聚焦语言运用以达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由于社会语言学家的成就,这种方法被包含社会文化元素的著名思想沟通能力原则所支持着。用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目标文化就会传授得含蓄而不够明确,这种教学范围集中在文化的社会方面或者某个具体领域中,比如说科学。

(1)教授外国文化的特点

实质上,教授外国文化有两个特点,第一点是教授文化的隐晦性,无论是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待问题,我们觉得文化成分被处理得很含蓄,而不是作为语言项目中一个独立的成分那样被描述得很明确。而且在外语教学课堂中采用沟通的方法,语言教师在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隐晦的传授了新文化。和第一个特点相关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学中文化和语言的一体化,教授文化中附加的尝试就是不要求关于组织额外课程元素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教授外国文化没有给出特别的或明确的地点。语言教学的全过程要兼顾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自然的统一集中体现在沟通中语言的运用上。

(2)优势

含蓄或综合的教授语言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聚焦语言教学中的沟通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使文化和语言教学自然结合,换句话说在明确文化学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联系不是人为的,从语言形式是如何传递文化内容和文化怎样影响语言内容的意义上看,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二是正如我们从前所指出的,毫无疑问所有关于外国文化的知识都能被明确描述或阐述为语言课堂中明确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而学习的比例似乎填补了如何教授外国文化中隐晦知识的空缺,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中必需的知识,沟通的方法通过身临其境的运用语言,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外国文化中隐晦知识的机会。三是沟通语言教学,倡导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学中对语言学习者的自主性和沟通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目前,由于外语文化备受关注,学习者必须知道文化的哪些方面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个人需求,明确个人沟通需求,为限定文化教学范围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参考,以至于教授文化这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被设置成一项现实性的语言课程。

(3)问题

毫无疑问,关于隐晦的文化教学趋势仍然有一些不堪一击和值得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理论上的矛盾,并且出现在教学实践中。一是文化的概念,似乎狭隘的定义为沟通语言教学。沟通能力的概念包含着一个社会文化成分,它可以是沟通中社会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合理化,然而在语言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很容易被曲解,换句话说文化对于狭义的小文化是有限的,有一种文化概念缩小的危险,甚至有为文化恰当性的担忧,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二是除了这个范畴还有对文化本质的看法仍然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是由可以追溯到Saussure的语言言语能力和行为的区别而引起的。这里能力就是知识,行为被排除出能力之外,对于语言教育者仍有一个问题:文化是知识还是行为?聚焦沟通能力的比例似乎吸引了我们对理论原则或尝试的注意力,而实践中我们实际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上、名义上、行为上。最近研究表明,文化确实影响了语言行为(Brislin, 1993)。

尽管整体性的特征与对语言文化的不可分离性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如何有目的的综合文化和语言教学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语言和文化自然的结合,文化教学就可能被放置一边自行处理,这样可能导致缺少具体的文化教学成果的假设。

与明确的文化教学相比,沟通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处理确实是一个新的方向。尽管它有局限性,但是对于中国外语教育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国外语教育者必须理解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沟通语言教学的适用性的思想,并且可以谨慎的、批判的、有创造性的运用它们,这是很重要的环节。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种原则学习,强调了为了懂得相互的意思既要理解目标文化又要理解文化的重要性,以跨文化沟通研究为基础的方法似乎包含既简明又隐晦的教授目标文化的特征。

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跨文化沟通研究证明了语言课堂中对文化影响行为的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广义的“大文化”没有被遗忘,而且仍然和从前一样重要。强调语境与文章联系以及平衡说与写的练习,促使了语言教师重新估计文学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意义。外语学习者必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从最普通的到最特殊的,他们最终会在外国语言和文化中发现自己的新生,文学文章能为他们提供特殊的例子和机会。

(1)显著特征

这种明显的趋势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跨文化沟通的全新模式,外语教育利用了教授外国文化现存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既有明确文化学习又有沟通语言教学。

这种发展趋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强调跨文化中不说英语的人与英国本土人有效的沟通并且帮助后者避免误解前者,人们作出了巨大努力去帮助外国学生学习他们所在国的文化。

(2)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引起的争议

既然英语被广泛的用作一种国际语言或一种国内语言,它就有两个其他语言可能没有的特征:一是它与说英语和不说英语的国家都有联系。二是它有几种变体或者社会方言。由于这两个特点,英语必须是文化中间的工具。可以被任何文化所承载。所以英语可以同任何文化一起被教授,语言项目中所教授的文化不必是相对的文化,或者换句话说一个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本质上是与英语有关的,我们可以教授学习者自己国家的文化或者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下面是支持用学习者自己的文化教授英语的实践的主要论述:

(1) 英语是国际交流中必要的手段,然而在许多不说英语的国家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仅有一小部分英语学习者希望与英国本土人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求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严格的表达一种文化,那英语教学就很难达到使学习者认识到英语是一种沟通工具的基本目标了。

(2) 由于英语作为世界先进科技发展的窗口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暗含在说英语的世界文化规范和价值中,有时在那些不说英语的发展中国家中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不只是在中国。但是还有许多其他不说英语的国家都意识到了使他们本族文化被淹没的危险,因此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中为了保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强加了一些限制。

(3) 此外,从个人角度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为那些对英美文化不感兴趣或者甚至不喜欢英语的人所需要,在任何国家中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为了变成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而去学习英语,为了达到用英语而不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去表达思想的目的。

(3)文化教学中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1) 在英语作为外语的项目中语言教育者被赋予了更大的弹性去选择教学内容,因此他们不必在严格的坚持教授所谓“标准英语”,对于应该教授的那些相对文化,他们有自由作出严格的决定,比如说英国文化。

(2) 由于学习者要学的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一种新文化,这样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就能避免或减小,由于运用英语不是把一个人变成一个不同的人,而且一个人对于家族传统的道德和贡献是根本不容改变的,因此这样就可以很安心的教英语了。

(3) 既然在英语作为外语教育中本族语被赋予了优先权,语言被用来表达学习者个人的环境和个人经验的现实性,那么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形式来教授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当然同时这个建议也提出了几个问题:

a.是否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完全否定了英语和盎格鲁美国文化的本原和明确联系呢?换句话说,当英语被用于跨文化交际中时,那些英语的本原文化特征或迹象是否自动变得中立了呢?

b.一种语言不总是与一种文化相联系这是正确的,英语也代表着许多种文化,但是在哪个程度上英语维持着它与盎格鲁美国文化的本原联系,在哪个程度上它能传递一种新的文化。

c.如果学习者是以自身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盎格鲁美国文化去教授英语,那么这些英语学习者如何去明白英国本土人或者那些把英语作为外语去学习并且自身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底蕴的英语学习者。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经反映了文化教学中的问题,根据跨文化沟通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多种学科综合的方法使重新检验文化教学作为知识或者行为的角色成为可能,如何跨文化的运用语言的思想似乎对于中国外语教育者大有用途,但是学习者在中国学习沟通的环境和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据调查,西方国家现存的外语文化的教学方案,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方法建议了同一种处理文化教学上的不同方案,引起这些分歧的原因在于它如何定义文化的角度: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学、历史或地理科学或者技术或者其他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是广义的大文化还是狭义的小文化,文化是否是一种知识或者行为。这种差异的第二个基本原因是:人们理解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性的方法,因此,就是如何处理目标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联系的问题。

结论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团体、个人、地区以及民族的特征,包括艺术、信仰、价值、传统及风俗等。人类用来表达情感彼此沟通的语言也包含在这个广泛的概念中,语言和文化如此紧密相连,以至于在不知道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学习语言是根本不可能的。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不同语言文化的人的沟通日渐频繁,为了使双方能更好的理解彼此,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变得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Brislin, R.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 on Behaviour.Orlando, Fla.:HarourtBrace.1993.

[2]Cook, V.J.“What Should Language TeachingBe about?”ELTJournal.Vol.37, No.3:229-341983.

[3]Davies, A.“CommunicativeCom-petence as Language Use.”Applied Lin-guistics.Vol.10, No.2:157-701989.

[4]H.H.Stern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Press1996.

[5]Herskovits, M.Man and his works NewYork:knopf1948.

[6]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3.

[7]Kramsch, C.“Socialization and lit-eracy in a foreign language: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Theory into Practice26/4.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87.

[8]D.L.and Linder, C. (eds.)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Conference on Pro-fessional Priorities.NewYork:ACTFLMa-terialsCentre, Hastings-on-Hudson.1981.

[9]McLeod, B“.TheRelevanceofAn-thropologytoLanguage Teaching”In Croft, K. (ed.) (1980) ReadingsonEnglishasa Second Language.Cambridge, Mass.:NewburyHouse1980.

[10]Prodromou, L.“What Culture?Which Culture?Cross-cultural Factors in Language Learning.”ELT Journal.Vol.46, No.1:39-491992.

外语文化 篇2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

工作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9月22日~10月25日)

1〃 干事招新:完成对各部门内部成员的组建工作。部长级于9月24日进行第一轮的干事招新。但由于和大一班联会的沟通不足以及部分大一的班干没完全下达通知,宣传不够而面试人数很少。由于没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只借了一个教室,导致六个部门挤在一间教室里招新,总体感觉显得不正式。后于9月27日晚各部长进行扫楼,28日进行补录,干事名单才基本确定。至此,外国语学院珠海校区团委、学生会正式成立起来。

由此,今后在跟班联会有合作,或需要班联会替我们传达消息的时候,必须注意分配人员进行跟进,然后把消息反馈到学生会负责人处。必须保证消息传达到每一个人。且要注意宣传力度。在进行活动之前必须要充分考虑现场情况,做好准备。

2.新成员见面会:9月29日于饭堂进行。先以部门为单位进行部门内部人员认识,再全体学生会成员分别作介绍,进行互相的初步认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是,干事中两级分化的人不少,有的人过于活泼,不懂开会基本的纪律,有的人过于沉默,过于害羞。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跟相关部长提醒过,要注意引导这些干事,也将会通过本月底的拓展尝试改善一下。

3.成立大会:

10月15日 进行。前期准备过程基本顺利,但由于邀请函的问题较迟才完成,导致组织实践负责的签到表完成得过于匆忙。还有,成立大会当天由

Page 1 of 5 Students’ Union of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JNU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

于布场人手不足,临时调派人手,导致现场一片忙乱,没有在预期时间内布置好场地。大会也没在预定时间内开始。在成立大会前,由于疏忽,没有将PPT与大会流程进行最后的核对。还有在成立大会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礼节上的问题,导致个别嘉宾有意见。

这一次算是整个学生会第一次真正准备的一次活动,无论当时任务分配得怎样,到了实际的时候才发现很多没料想到的情况。比如布场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当时只派了学习部去,而且部分干事迟到,导致整个活动的推迟。说明了我们考虑事情还不够缜密,没让人力资源部调派足够人员,下次进行活动,要负责部门

充分考虑布场需要后提前跟人资联系好,不能想当然地办事,必须到现场实际看一下,做好打算。还有,干事的时间观念有待加强,必须要尽快完善考勤制度,以后干事进行学生会活动都必须签到,增强时间观念,保证以后活动的质量。至于在成立大会中犯的礼节性错误,除了客观原因外,主要是主席团经验不足,我们正通过参加其它院的学生会成立大会进行总结学习,吸取教训。

4.培训大会:10月18日。对全体学生会成员进行了关于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礼仪礼节基本的培训以及游戏培训。这次到场人员都比较准时,大部分干事做事都积极,个别做事比较拖沓。还有,由于不熟悉校公物的借用,没能及时借上话筒,所以说话效果一般。最后,在培训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游戏都以部门为单位,没考虑到部门间合作的问题,玩培训游戏时个别部门表现出的部门意识过重。

在即将到来的拓展培训中,必须注意把各部门的人混合,再进行拓展。让他们意识到和其他部门合作的重要性,使他们理解到整个学生会是一个整体,而不单是一个部门。部门内部需要团结,整个学生会更需要合作团结,这正是我们学

Page 2 of 5 Students’ Union of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JNU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

生会必须重视的。考核制度要尽快确定,以保证学生会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醒部长要督促好干事们,杜绝做事拖沓现象产生。

5.财政问题:由于是刚成立,没及时作出对成立大会以及培训会的预算,只能先由购买者垫付,导致在经费报销上出现滞后且混乱的现象。以后每次活动前都必须作好详细的资金预算,确保物资购买,场地租借等的顺利。本次成立大会以及培训会的决算已经完成,且成立大会的资金已拨下来,并还发到人资部购买物资的人手中,由于发票的问题,培训会的资金尚未批下。

6.校运会:10月24,25日进行。文体部负责开幕式以及运动员的组织参与,人资部及宣传部协助。在组织人员训练开幕式队伍的时候出了不少问题:由于没及时做好参加人员的登记工作,参加方阵的人员经常随意迟到,无故缺席。导致训练的进度滞后许多。其次,文体部在对干事进行任务分配时,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次活动应该注意。另外,由于没提前跟人资协商好,导致人资调人十分匆忙,直接影响到为参赛运动员的服务工作。并且我们在观众方面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导致观众人数欠缺,气势不足。到场服务的各部干事虽然态度端正,但是还是经验不够,不能及时积极做好倒水、搀扶等工作。

今后在组织学院学生参加全校活动时一定尽量完善我们的前期以及后勤工作,需要做好参加人员的登记,并随时提醒参加人员参加活动的相关要求。以便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要提前进行开会培训,将错误和疏忽减少的最小,要注意调动好全学院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展开我们的工作。

总体来说,虽然经验不足,虽然很多方面仍需改善提高,但我们学生会正朝着一个逐渐成熟的方向发展。我们看到了培训会上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录的干事,也看到了校运会上冒着烈日为外国语学院运动员服务的我们

Page 3 of 5 Students’ Union of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JNU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

学生会干事的身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今后,我们必将吸收之前的教训,力求做得更好的。

下月工作计划

1.拓展培训:时间:在十月底进行。初步定在10月31日或11月1日(周六日)进行。

目的:是培养学生会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思维。

形式:到校外找相关培训机构拓展或自己设计拓展项目,集体到校外拓展。2.新生合唱比赛: 时间:11月7日。组织实践部负责组织跟进,到十一月七日之前,与外国语学院09班联会成员做好沟通协助,共同组织好09新生杯合唱比赛中院内的各项事宜,必要时,文体部会提供协助。

3.职业规划大赛:时间:11月4日~11月10日。学习部负责组织外院珠海校区的初赛,选定三个名额,再与本部一起挑选出前三名。现在策划已完成,参赛人员也已确定。11月4日进行初步评选,11月10日评选前三名。

4.新生杯辩论赛:已找到主要负责人,让人资部安排人员定期追踪,了解情况。必要时,让学习部协助。

5.外语文化节: 策划由文体部负责,会于11月1日前上交主席审批。初步预定一个大型的对外娱乐活动,一个院内的竞赛,一个院内文体活动或晚会。

十一月中旬,策划批下来后,着手准备。开例会进行任务的分配。

十一月下旬先进行一个院内的竞赛。十二月上旬是大型的校娱乐活动,中旬是院

Page 4 of 5 Students’ Union of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JNU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

内文体活动或晚会。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 篇3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言;文化

对外语教学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记忆宝库, 同时也意味着作为文化之网中的动物的人不得不生存在语言文化之网中, 受到语言文化之网的制约, 语言也因此而成为陷阱和桎梏。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外语是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含有丰富的文化教育的因素。因此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不了语言。

一、语言与文化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它所归属的文化异同,民族色彩。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持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 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外语的文化性

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语言教学以语用为目的,必然会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單的语言形式也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外语的内在文化性是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而外语的外在文化性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它因外语教、学者的思想基础文化阅历、思维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外语教、学者经过对文化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心理过程, 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观点。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和外在文化性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的辩证统一过程,构成了外语文化性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 第一,外语作品的混杂性。外语教材在选材上均贯彻了教学大纲的思想性要求,但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东西,用于泛读的外国原著中除优秀的东西外确有良莠混杂的成份。读外国原著须有正确的思想、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二,中、外文化的对比性。外语的内在文化性一旦显现出来,外域文化与外语学习者所拥有的民族文化之间便产生了对比的过程。第三, 文化因素的育人性。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已不再被单纯地当作人类文明的附带品,而是维系社会形态、关系到社会历史命运的灵魂与支柱的东西。我们对科学文化素质的理解,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要重视外语的文化育人因素。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与途径

1.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每一种语言都能够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如何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外语教学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 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好,并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2.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与途径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 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 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 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而言之,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 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如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雅的外文歌曲等。其次,除专业知识要学习,还要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另外,注重外语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在教育中方法得当,富于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从中摄取不同的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四、结束语

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忽视语域的文化特征,也极易导致“文化冲突”。萨丕尔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习得本国的文化系统;在内化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则的同时,也会内化文化系统中的规范。由此可见,明确语言和言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辨证统一关系, 通过语言学习言语并从言语中学习语言, 进而掌握其中的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主要的文化现象,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将语言纳入文化的大范畴之中。用这种科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兼顾语言与文化的3 种关系: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在传授学生外国语言系统内部规则及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同时,注重对词汇的联想意义、句法以及语域层等深层文化的发掘,将语言教学从文化的外显性转移到文化的内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学习成为一个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领域的“建构过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公槿,丁石庆. 文化语言学[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4.

[2]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外语文化教学的思考 篇4

一、文化及文化价值观理论

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进行界定。人类学从宏观的, 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化, 把文化看作是社会的遗产或者是传统的行为方式的全部总结, 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人而习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心理学派从微观的心理层面研究文化。把文化称为“心灵的程序”, 他们把文化视为个体心理在历史银幕上的总映像, 或者是满足个人心理动机所选择的行为模式;强调文化是一系列可被学得的, 一个民族或群体对世界的感知, 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的思考中建构而成的, 强调人们调整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手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它是社会中所有成员所公认的, 内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一般行为判断标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极有价值的相关理论。Kluckhohn&Strodtbeck提出价值观取向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人性取向即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或善恶兼而有之的选择;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即征服、服从或和谐;时间取向即过去, 现在或将来;活动取向即存在、成为或做和关系取向即个体主义的、附属的或等级五个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他认为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须为某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无限的或任意的, 而是在一系列的选择或价值取向中的变化, 每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 但每个社会和个体对价值取向的偏好不同。Hofstede提出文化维度理论, 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时间取向五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和不同的行为取向。Edward Hall提出高低语境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Hall 提出了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们在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 低语境交际绝大部分的信息由明确编码的语言来完成, 只有少量的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中。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就决定了人们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交际风格和交际策略以及对交际双方期望的不同。因而会话准则也就有所差异。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存在于一切文化当中, 当然只有一种交际 (或低语境或高语境交际) 是在一种文化中占主导。

从外语教学这一特定角度出发, 外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文化”首先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同时, 文化还包含一整套有其自己历史渊源的思想, 一整套支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 它为交际行为提供发生的背景、系统地解释人们的交际行为。外语教学不应忽视学习和研究文化价值观念, 以及充分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宗教、社会制度等。只有了解了一个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 才可以深深地理解人们的行为, 培养跨文化意识。

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深入了解语言中蕴涵的文化价值必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应对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给予充分重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即跨文化意识为目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交际过程中会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外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地介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物质及精神文化, 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和文化观。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和文化的负迁移, 克服文化定型观念, 摒弃文化歧视, 客观的看待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实践不同文化的能力, 从而具备跨文化意识, 得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语言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的框架内进行语言和文化教学。重点讲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及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文化规约, 即不同民族的语用习惯。课堂教学活动设置应与学生的日常交际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文化为主同时兼顾重要的亚文化。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需求差异安排学习内容。教学初期, 教学内容可重点讲解较浅显、易接受的物质文化和交际文化, 进而对语词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可以对语言使用的民族心理及价值观进行深入探讨。采取专门的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讨论、文化欣赏、合作探索、文化表演等方法,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对某个专题进行讲解, 参观文化场景, 班级讨论, 分享文化经历, 目的语交际场景模拟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外国文化, 并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往。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 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每一个民族语言的含义都包含了其文化的价值和精华。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的作用, 只有了解了目的语文化才能更有效地运用外语, 语言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语言意义, 还要分析语言的意义所指的文化价值。深入了解语言中蕴涵的文化价值必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以更好的适应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Kluckhohn, F.R.&Strodbeck, F.L.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M].Evanston, Illinois: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1961.

[2]Hofstede, 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intercul-tural[M].London, HarperCollins, 1994.

外语文化节策划案 篇5

======外语系团工委组织部

活动目的:为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激发广大同学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我校同学外语学习水平,同时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搭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舞台,让同学们欣赏音乐,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提高外文对话的水平,激起大家对外语的兴趣,因此我院团委决定在开学之际举决定举办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第七届外语文化艺术节。

活动主题:歌舞青春,展望未来。

活动形式:各个系组织歌曲大赛,学生可自由组织队伍,队伍人数不限,曲目数不限。

表演要求:1.可独唱,也可团体出现。

2.歌曲积极向上,能充分展示异域文化。

3.演唱者调动现场气氛好。

参赛作品要求:歌曲选择必须是外语歌曲,节目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能反映当代大学生先进思想的正面题材,主题鲜明、赋涵寓意、具有娱乐性。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日——2011年11月24日

外语系前期宣传时间为10月15日—20日

活动地点:开闭幕式:6#203 活动指导老师:各系团工委书记。参与嘉宾:校领导、各系团工委书记。

工作人员:院学生会治保部,女工部,各系学生会干事。

奖品颁发:由院领导在闭幕式上颁发名次奖状并在各系评出一位文艺之星并颁发证书。

准备阶段

表彰准备

1、制作外文歌曲比赛的背景喷画及主题设计。

2、颁奖奖品选定为奖状及其他物品。

3、确定开幕式及闭幕式到场嘉宾名单。

5、确定开幕式及闭幕式领导代表发言。

节目准备

1、各系准备15天,各系把节目筛选好。上报外语系学生会组织部。2、10月25号汇总各参与社团及各系节目并对各系上交获奖名单进行审核确认工作。3、10月26号确定主持人出持词及节目表。4、10月27号各系在6号楼203按出场顺序彩排。

5、科技部于10月23日前完成开场视频制作。于11月23日完成闭幕式视频制作。

宣传方式

1、前期由外语系组织部进行统一宣传工作。

2、后期各系文宣部制作两份大型手画海报对本系的演出进行宣传。

准备工作分配

一、评奖组

由院领导及各系团工委书记(随机抽取)组成。

二、外联组

负责部门:社会实践部、外联部

1、于10月25日前准备好奖状及布置背景所需物品。

2、确定会场布置方案并于10月24日前交给团工委副书记审核。

3、于10月25号制作好请柬,并在10月26号送达各领导及各系老师处。

三、宣传组

负责部门:文宣部、体育部

1、宣传时间为10月15日---20日。

2、制作横幅。

3、于10月19日前文宣部制作两份海报并于10月19日出板子。.

4、活动结束前期,组织部向各系发放评奖通知后,文秘部出两份关于评奖的通知,引起同学关注。

四、后勤组

1、由青年志愿者协会、院学生会治保部、各系学生会干事组成。

2、根据各系各组织人数划分好座位的区域。并维持好场面秩序。

活动流程

一、开幕:

开幕式于2011年11月1日晚20:00在6号楼203教室开始。

1、主持人(英语专业中竞选产生)宣读到场领导嘉宾

2、院领导致开幕词

3、乐队开场

4、舞蹈及健身协会表演舞蹈

5、社团表演

6、大艺团乐器表演

7、英语沙龙唱歌

8、开幕式结束

二、外文歌曲比赛流程

10月15日~10月20日

进行前期准备和宣传工作。

10月27日~10月28日

进行大型宣传,外文话剧,COSPLAY。10月20日~10月24日

各系上报参赛名单。

11月1日

外语文话节开幕式(社团表演

待定)11月4日

一系汇演 11月8日

二系汇演 11月 13日

三系汇演 11月 17日

四系汇演

11月 20日

五系汇演 11月 23日

六系汇演 闭幕式:

时间:11月24日晚上19:00 地点:6号楼203

1、主持人宣读到场领导嘉宾

2、院领导致闭幕词

3、爵士表演

4、街舞队表演

5、颁奖环节

6、领导退场

7、闭幕式结束

当天工作安排

一、彩排(开、闭幕式)

1、组织部、文艺部、科技部、外联部、文宣部晚上19:00全体工作。人员及演员到场,并开始彩排。

2、闭幕式彩排时进行一次颁奖模拟。

二、会场布置 开、闭幕式

1、文宣部于晚上17:00到6号楼203布置背景。

2、志愿者在下午18:30安排观众座位区域。

三、迎宾

1、女工部于19:30在门外引导嘉宾。

2、外联部在各奖项颁发前引导得奖者排好队上台领奖,并协助礼仪队准备颁发的奖状。

四、后台

1、组织部18:30确定所有节目演员到场。

2、文宣部于18:30确定各节目道具齐全。

3、外联部于18:30确认音响师及灯光到位。

五、音乐、视频

科技部于18:00前确定一切节目音乐及PPT可以播放。

七、场下秩序

治保部(10人)、外语系学生会干事(10人)青年志愿者协会(10人)人维持表演时的秩序及引导工作(3班倒)。

六、汇演环节

1、催场组:(外联部)组织即将表演的节目演员集合,准备上台。

2、道具组:(组织部,文艺部,文宣部)组织各节目所需道具的上台及撤离,也包括麦克风管理(上台拿麦,下台还麦)。

3、音乐组:(科技部)控制晚会音乐及灯光。

一、后勤用品:矿泉水

二、舞台用品:晚会背景及横幅

三、表彰奖状奖品:若干 备注:

1、请各观众按自己所属系别、组织分配的区域就座,(开、闭幕式)按一到六系顺序就坐。

2、各系、各组织必须安排负责人管理自己区域的纪律,不得吵闹、随意走动、或提前退场。

3、各系按顺序选择场地依次进行比赛,各系选手抽签决定演唱次序,规定带伴奏,不允许清唱。

4、可邀请我校音乐教师和外籍教师与校领导和学生会主席共同担当评委。

小议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达文化的媒体,语言教学必须包含文化教育。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的交际技能,交际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愈来愈感到外语学习与文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一个总的概念,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查斯顿(K·Chaslain)认为,文化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文化(在英语中,用小写字母开头culture)指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广义的文化(在英语中,用大写字母开头Culture)指的是一个民族及其伟大的代表人物所做出的种种重大的成就与贡献。自古以来,中外学者从各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这说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文化的外延很难明确。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人类知识的总体。英国人类学家Edu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指出“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后来的学者充实了文化的概念,主张文化一方面应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技成果等人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应包括一系列社会生活特征。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总之,文化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差异的体现

1.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不同民族的坐标观念反映到跨文化交际中就会造成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在价值观念中,对于什么是禁忌(taboo),什么是私事(privacy),不同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应特别注意这些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英美、年龄、收入、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要回避。英美国家的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公开地谈论女性的容貌、身段、穿着、打扮,甚至身孕等。这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基本是个禁忌。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尊重。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其首要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个人精神崇拜英雄,全力竞争、努力争先方面。而我们中国人强调集体的作用,尤其是儒家文化,任何突出个人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出风头”,是“个人主义”。

2.生活习俗。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这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还表现在词汇和语义方面。例如,汉语的“龙”和英语的“dragon”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人对自己民族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是封建时代皇帝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是幸运、吉祥的象征。故有“龙的传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成语,另外还有“耍龙灯”、“划龙船”等的纪念形式。而在英语里,“龙”被认为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费赖斯(Charles C·Fries)曾以breakfast 一词为例说明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breakfast 的意义本来很清楚,指早上第一顿饭。但是,他认为如果不了解 breakfast 包括哪些东西,在哪里吃,和谁一起吃,就仍然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的意义。

3.日常交流。人们日常交流中用得最多的是姓名、称呼、问候与感谢,这些方面也是中西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英美人的姓名一般是由“名”和(the first / given / christian name) 和“姓”(the fast / family name或 surname)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正好和我们的汉语姓名相反。如一个叫Robort Brown 的人,他姓Brown, 名为Robert,他们对不熟悉的人用姓氏称呼,熟悉之后用名字,姓氏前须冠以Mr、Mrs、Ms、Miss,或冠以Proressor, Doctor, Judge 一类职务名称,不允许单独使用姓氏称谓。如要单独称呼,以示尊敬,则用Sir(先生),Madaam(女士)。在汉语中,学生称教师为“老师”是极普通和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一称呼也被普遍移植到英语课堂上,“Good morning, teacher”是英语课堂上学生向老师致意的一句十分流行的招呼语。但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作“呼语”,更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一般对老师的称呼是在姓前加Mr或Mrs。事实上“老师”这个词在英语中不论在意义上还是在用法上没有与汉语完全相同的对应词。

英美人在初次见面时常用“How do you do”来打招呼,遇见熟人时打招呼,最常用的话语是“(Good)morning”、“Hi”、“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 isn't it ?”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来和别人搭讪。而在汉语里,相识的朋友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上哪去”、“你来了”、“上班去”、“今年多大了”等。这些中国百姓常用的问候话语,英美人听到后会感到不快。

4.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也叫身势语,是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在许多交际场合中,人们自觉地利用体态语辅助言语传达信息,进行更有效的交际。然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身势语,往往有其明显的地域差别,受其文化传统的制约,为某一民族所特有。例如,在英美国家,人们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以表示尊敬和信任,而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这种保持目光接触是不可接受的。英美人表示不知道,无可奉告,或无可奈何,常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并耸耸肩膀,而中国人,在其传统文化中是没有这个动作的,表达这个意思一般用摆手表示。在英美舞池上,男女相伴,翩翩起舞,才是正常的。中国人在舞会上,同性舞伴起舞,屡见不鲜,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是“同性恋”的举动。体语符号内涵丰富,了解和掌握这些身势语,也是我们学习外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增强文化差异理解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消除文化障碍或者最低限度减少它们的影响,答案只有一个,即教师应更有智慧,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了解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来接受文化差别的客观存在这一事实,并尽可能减低这些差别对学习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外语界已普遍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就是把培养文化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育的宗旨。从而在理论上纠正了以往重语言知识传授,轻交际能力培养的偏向。而要把这一教育观念付诸实践,外语教师就必须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谙熟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文化系统的异同,在教学中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中有意识地揭示直接影响干扰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解释,使学生对语言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明白于心,从而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直觉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预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行为,并能够解决交际中所出现的问题。

2.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词是语言中最小单位,各种文化牲都会在语言中词汇中下印记,特别是一些称之为“文化词汇的词一般都具有联想意义,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等对词语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附加感情色彩上,一种文化中有的事物或要领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有,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指导学生读译英语文章,用英语写作、交谈时,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要指导学生对词汇的分析,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指示意义(denotation)和内涵意义(connotion)。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龙”和“鱼”,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个词的反应,所持的价值观念就完全不同。又如表颜色的词在不同的文化引起的联想是不同的。black(黑)在英汉中都与“不好的、坏的“相联系,但在商业英语中有好的意思,表示“经营一项企业盈利”而则表示“亏损”,blue(蓝)在汉语中代表和平、宁静、肃穆,而在英语中都表示情绪的沮丧和消沉。red(红)在中国文化中表示革命,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表示愤怒。

在英语教学、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汉英句子的结构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例如:①英国人要说I was told┅.时,中国学生往往说者的形象比受施者更为突出,所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②英国人说I met him yesterday时,中国学生往往会说I have met him yesterday. 这是因为中国学生觉得,一种行为与它发生的时间是两回事,应用两个词来表达。而在英国人看来,行为与它所发生的时间是不可分离的。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虽均为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这种差异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汉语句子重意合,而英语句子结构重形合,汉语句法关系主要是靠词序和语意关系来表达,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意而已,而英语语法万分都有其独立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查斯顿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从狭义的文化入手,逐步扩展到广义的文化。广州外语学院桂诗春教授也明确提出狭义文化教学应渗透到外语课中去进行,这主要是靠教师去掌握,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随着我国英语课堂教改的深入,测试格式正经历着从传统的结构知识向交际性测试的过渡。把外语教学重点从简单的词汇意义,句法或语法意义讲解这一层次提高到社会文化意识上来,在语言教学中日益重要。

四、结束语

外语学习与文化因素的关系密不可分,外语学习不仅仅是懂得语法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懂得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注意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赋予语言使用应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文仲.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Learning another Culture[J].英语世界,1991.6/91;12-15.

外语学习与西方文化 篇7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人们由于受美国的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的影响,只强调句法,强调语法层面上的正确性,很少有人顾及在实际情景中语言使用的适宜性,即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人们忽视了从词义到语用,从文化知识到有效交际等问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有外语语言知识,不具备外语语言能力,更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偏离了外语教学的目标,失去了学习外语的意义。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显而易见,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固然重要,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它能使语言知识得以实际运用,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效。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的结晶,更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文化涵盖着承载其内涵的语言,同时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地将自身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如果没有语言,文化就将无法传承;如果没有文化,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换言之,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语言能力;既有交际能力,又有沟通效果的外语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就要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的关系,使学生在学好、熟练掌握遣词造句、基本语法的同时,洞悉西方文化的精髓,了解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构成其人文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音、词汇及语法等纯语言知识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传授文化知识内涵。学习外语的过程,同时也是目的语文化知识习得的过程。只有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也才能学以致用,得体地、有效地完成涉外工作任务。

2.“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及其区别

2.1“语言错误”是在交际时出现了语法方面的不合适或者使用了和标准英语有距离的句子结构或语篇行为。

语言错误的出现大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交际者受自身的语言水平所限制,交际时出现了种种语法错误,如措词问题、词序问题、句型问题、时态问题,等等;第二是交际者在交际时由于心理等因素,如紧张、害羞、遗忘等所出现的语无伦次的语法错误;第三是交际者在交际时由于母语的干扰或者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的一系列语法错误。以上几种语言错误在交际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交际的质量和效果,但往往不会引起交际对方的反感而使得交际能够得以持续。

2.2“文化错误”是在交际时交际的一方使用了“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者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

文化错误的出现也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交际者自身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用自己母语文化知识的习惯无知地触犯了交际对方的隐私或者禁忌的范畴。第二是在交际时交际一方因粗心大意而忽视了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说了或者做出了对方难以接受的语言或行为。第三是交际一方明了对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因种族歧视而故意说了或者做了触犯交际对方的隐私或者禁忌的范畴。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错误,都会严重影响交际双方的情绪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严重冲突,发生大规模群殴,甚至发生战争。

2.3“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的本质区别。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错误是可以得到交际对方的原谅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错误只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技能欠妥或者表达上的不适宜,而交际一方的当事人并无任何恶意。因此,语言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际的效果,但绝对不会引起交际对方的反感而终止交际。相反,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让人更加难以接受,因为交际对方有时会误认为另一方存在主观上的故意,他可能认为你是在有意侮辱,或者故意歧视他的民族或他本人,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融入语言知识的传授中,使两者有机地结合,使语言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背景知识的习得过程。

3.“文化错误”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3.1“文化错误”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宜的。比如称谓上的错误,与外国人打招呼或告别的错误,等等。第二类是文化习俗方面不可接受的错误。比如常常给别人不适当的建议或者以“自贬”来表示谦虚的行为。第三类是不同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比如不同文化的“隐私”和禁忌的范畴的不同:在中国,人们常谈的话题,而在西方国家可能就是隐讳莫及的隐私。第四类是学生对西方文化认识的片面性。他们常常以点带面,把西方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归纳成西方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些文化错误应该首先在态度上认真对待,这样才能有效纠正。

3.2 应对措施。

第一,加强学生对表面上明显的文化特征的识别。比如开车左右舵的区分。第二,通过比较的手段发现两种文化的迥异之处。比如中国的传统疗法“刮痧”在西方引起的强烈反应。第三,通过分析后可以接受的东西。比如有一澳籍越南年轻男子因贩毒于2005年在新加坡被处以绞刑。在运尸飞机抵达墨尔本机场的当天,有数千人在机场点亮蜡烛迎候(其中有其家人,朋友,但大部分是陌生人),他们的痛苦怜悯之情令人难以想象,就连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霍华德也前往教堂吊唁之事,若不经分析中国人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第四,学生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文化。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文化习得也一样。学生应时时处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其文化内涵、领会其文化精髓,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融入其文化之中。

结语

尽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教学理念,但我们还应该反复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强调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润滑作用。如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更好地把文化知识的习得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获,成为既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又有渊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高级外语专门人才,是外语教育者仍然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摘要:本文在“语言与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作为社会和文化成员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理论框架的指导下, 重点探讨从语言系统进而到语言的功能, 从纯语言形式进而到在实际情景中使用语言形式的文化知识的引入, 旨在改变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不重视文化知识渗透的错误倾向, 从而使外语教学更好、更快、更科学地高效发展。

关键词:外语学习,西方文化,关系,区别

参考文献

[1]Andrew D.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Peter Stockwell.Sociolinguistics[M].The Taylor&Francis Group, London, 200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外语文化 篇8

校园外语文化平台通过外语学院成果展厅、浙江大学外语角和浙江大学外语演讲实践基地等3个物质载体, 外语学院巴别论坛、外语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Power of Voice (简称POV) 协会和口译者协会等5个师生团体, 开展一系列外语学习与交流实践活动, 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外语学习氛围, 努力提高师生的外语水平和文化认知, 大力推动浙江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际化办学进程。

1 搭建实体平台, 助推外语文化形成

为了积极打造校园外语文化平台, 外语学院先后建设了外语学院成果展厅、浙江大学外语角和浙江大学外语演讲实践基地等3个师生活动场地。这些场地作为校园外语文化平台的物质载体, 为师生开展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竞赛活动、休闲活动等提供了优良的硬件设备和环境氛围, 在校园外语文化平台的打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语学院成果展厅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 展厅中陈列了自外语学院建院以来的珍贵历史资料, 如历年教师出版的著作、学生自编的刊物、师生的科研成果以及师生在各类竞赛中所取得的证书奖杯等。展厅同时配备了圆桌会议桌椅、投影等设备, 可以用来举行氛围较为自由轻松的小型学术沙龙活动。

浙江大学外语角设在外语学院大楼二楼露台, 占地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浙江大学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而在学校主校区搬迁至紫金港新校区以后, 缺乏一个供师生课外学习交流的场地,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为此, 外语学院经过多方努力在学院二楼露台配备了休闲桌椅、遮阳篷等设备, 形成一个集师生学习、交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每周二、四晚按期举行外语角活动。

浙江大学外语演讲实践基地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 配有无线话筒、有线话筒、舞台灯光、幕布、投影、钢琴等设备, 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参加活动。演讲厅的四周墙壁上张贴着外语学院院徽、院训、名人名言、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活动的情况介绍和图片等。演讲厅主要用于开展各类讲座、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 平均每年举办活动30余场, 总接待人次达6000人次。

2 创建师生团体, 引导外语文化发展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拥有外语学院巴别论坛、浙江大学外语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POV协会和口译者协会等5个师生团体组织, 这些组织借助便利、优良的活动场地优势, 通过开展各自的特色品牌活动, 为全校师生创造了更多的“讲外语、用外语”的机会, 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认可。

外语学院巴别论坛是外语学院为教授、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的能够共同参与学术交流的组织。每次活动由一名教授、一名青年教师和一位学生 (博士、硕士、本科生均可) 做主题发言。巴别论坛所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 一般在学院成果展厅举行, 主要侧重于交流的思想深度和学术含量, 属于专业性质较强的活动, 对于外语专业师生的外语学习与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浙江大学外语协会成立于2000年3月, 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校级学生社团。协会每年承办多项大型活动, 如国际文化节、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等, 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博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协会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 每周二、四晚在外语角举行的活动是外语协会的品牌活动, 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外语交流学习提高的良好平台。协会的其他活动, 如英语语音正音训练讲座、旅美文书书写方法讲座、英语百科知识竞赛、在杭高校中英文主持大赛、英文简历制作大赛等讲座类、竞赛类活动, 也都开展的有声有色, 全方位地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水平;而协会下设的法语分会、德语分会、日语分会、俄语分会, 则根据自身语种的特点, 在协会的统筹下积极开展一系列语言学习活动, 努力活跃校园小语种外语的学习氛围, 扩大小语种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浙江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培训活动、区域性模拟联合国大会, 并选派代表参加国内外各级大型模拟联合国活动。每年12月, 协会主办的泛长三角地区模拟联合国大会场所设在浙江大学外语演讲实践基地。基地所配备的投影仪、电脑、音响、会议桌椅等硬件设备, 为会议提供了较为专业的会议场所, 得到了历届代表的赞许。同时, 协会利用基地外的长廊举行模拟联合国文化展、大会茶点供应等, 使整个基地及周边充满了“联合国大会”的氛围。

浙江大学Power of Voice协会是以提升浙江大学学生英语学习氛围、寻觅和培养浙江大学各类英语精英人才、提高浙江大学全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性协会。通过组织开展新生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功夫训练营、讲座超市、晨读计划、留学生交流圈、POV网络平台等活动, 为广大同学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机会, 活跃校园英语学习氛围。作为一个年轻的社团, POV协会已多次承办、协办浙江大学各类英语赛事、讲座, 活动一般在外语演讲实践基地举行。协会选拔和培养出的大批英语优秀人才逐渐成为学校参与全国和国际英语比赛的核心成员, 协会在校园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共同赞誉。

口译者协会是一个以组织和团结在口译方面有专长或爱好的浙江大学在校生,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应用水平, 普及口译知识, 培养口译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协会每周都会举办内容丰富的活动, 如口译水平训练、名师讲座、经验交流会等, 每年还会举办大型校级比赛“口译之星”风采大赛。浙江大学外语演讲实践基地、浙江大学外语角等场地则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活动场所, 有利于各项活动的及时开展。

3 外语文化平台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

多年来, 外语学院巴别论坛、外语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Power of Voice协会、口译者协会等5个师生团体充分利用外语学院成果展厅、浙江大学外语角和浙江大学外语演讲实践基地等3个活动场地,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师生外语学习、研究活动, 注重对学生外语学习、交流和实践的组织和引导工作。经过长期的培育, 国 (下转第224页) (上接第151页) 际文化节、外语角、模拟联合国、口译大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每日晨读等活动已经成为了校园内知名度颇高的品牌学生活动, 逐步推动了校园外语文化的形成, 学外语、讲外语、听外语、赛外语的氛围日益浓厚, 成为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 浙江大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英语辩论赛、全国英语翻译大赛、中国及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欧莱雅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和活动中均获得了喜人的优异成绩。随着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提高, 社会企业、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聘请我校学生参与各种外语志愿者活动, 如担任北京奥运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女足世界杯、西湖博览会、国际老龄大会、涉外案件调查口译等大型活动的英、日、法、德、俄等外语翻译服务工作。我校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外语水平, 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他们的优异表现, 均受到了活动组织者的高度肯定。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由多种元素组成, 其中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平台建设是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为例, 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体平台建设、师生团体建设入手, 探讨了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平台的形成机制与作用, 从而切实推动高校国际化办学进程。

外语文化 篇9

1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 更是文化的教学。英语教学不仅是借助语言让学生了解西方, 懂得如何和外国人交际, 还要让学生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精髓, 让对方进一步了解中国。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认识等方面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十分严重。

1.1 中西交际上中国文化的落寞

许力生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 即使是使用其中一方的母语为交际媒介 (如英语民族的人与非英语民族的人用英语交往) , 也并不意味着双方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要符合那一方文化的语用适当性。比如到中国来的美国商人在一定程度山应该尊重中国的语用习俗。然而很多情况下, 学生遵从西方文化和礼仪, 即使是在中国校园内和外教打交到时更多顺应对方的社交规则而放弃自我规则。见面会谈论天气而不是问吃过饭了吗。受到赞美时很自然的说“谢谢”而不再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甚至是本民族内部的交际也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上一辈的中国人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等价值观, 而受过英语教育的新一代青年越来越西化, 更加开放和自由。他们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 热衷过圣诞节和情人节, 迷恋看好莱坞大片, 嘴里常唱的是Hip-hop, 并且深他们内心的是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价值观。我们十分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 而向他们传递中国文化的力度却很不够, 使得中国文化显得落寞。电影《刮痧》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赤裸裸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寂寞, 中国传统中医的精髓在西方人眼里却变成了虐待儿童。

1.2 课程设置上中文类课的冷落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 语文课从小学开始到高中为止, 进入大学后除文科相关的专业外一般都不设语文课。并且语文课一直不受学校、学生和老师的重视, 在他们看来, 只要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自然就懂中文。相比之下, 英语课程从小学开始一直延续到博士阶段, 是所有课程中开设时间最长, 最受重视的一门。学生、老师和社会对英语的重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许多领域和场合英语具有至上权利, 如英语四级与学位挂钩, 考研录取有英语底线, 评职称要通过职称外语考试等。这种状况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文化的地位。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讨论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已经弱化了对汉语言的学习。他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 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 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 国人的汉语日渐退化,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1.3 教材配置上缺乏本族文化表达

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而当前的英语教材明显缺乏中国性、民族性。无论是市场上的书店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 我们发现从国外引进的原汁原味的教材、辅助读物和配套视听所占比重很大, 而真正反映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却鲜见。从丛认为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 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 (主要是“理解障碍”) , 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 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英语教材缺少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相关内容, 使得英语语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脱节。在课堂上, 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 很多学生支支吾吾了半天也答不上来。我们也不难理解此现象, 因为教材中很找到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回答“煎饼、油条、包子”。如果让学生介绍爱吃的中国菜, 更是个大难题, 因为诸如鱼香肉 (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or 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腐汤 (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等菜品, 也是教材中很少见的。

2 跨文化交际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的教学应对

我国重视英语的地位,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偏重西方文化有其客观性。强势经济推动着强势文化,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它不仅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母语, 也是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更是100多个国家优先学习的第二语言。因此我们在英语语教学中不自觉地承载大量的西方文化是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但是, 我们应也该看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外国人对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样充满着向往。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导入西方文化外, 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有助于外语学习者传播我们中华民族文化。

2.1 开设一些的中国文化英语课

培养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可行的办法是开设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课程, 即把外语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工具, 是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一种。这种课程既可以作为中英文专业的必修课业也可以作为全校性选修课。在英语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扩大知识面, 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关注本族文化、反思本族文化。这种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学贯中西、精通双语文化的跨文化教师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另外, 可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日常生活背景,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一些口头陈述、角色扮演、面对面的交流等课堂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可以是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 也可以是关于我国的民族和风俗。比如, 可以让学生事先查找相关中英资料然后扮演中国的导游, 向英语国家的旅游者介绍北京名胜古迹、中国的端午节、春节或红楼梦等文学典籍。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到相关文化英语的表达也在实际的操练中训练了口语, 并且这些话题与日常生活相关性很大他们还能从把握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技巧。

2.2 外语教材中增加本土文化内容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这种状况与学生所用教材状况密切相关。学生接触的英语大部分来自课堂, 而教材又是课堂教学的媒介。因此有必要在外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部分内容, 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重视向学生传授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教材中增加相关内容让学生知道用英语谈论耳濡目染的中国事物, 既可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改善学习效果, 也可避免在学生在交际中不知如何用外语准确表达本国文化现象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无知。这样使英语教材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中英文化应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英语教材大部分应反映目的语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导入也应占一部分比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他们不是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 而是不会用英语表达。因此只要对反映中国核心文化的英语有所涉及, 教给学生一些中国文化的翻译技能, 让他们学会自己表达中国文化。注重中国文化的导入, 决不是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 而是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深化。

2.3 提高英语语教师的中西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随着不同国家间沟通和交流的频繁, 社会对外语交际人才的需求增多, 外语教师承担着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因此, 教师不但应具备较高的中西方文化的素养, 还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从而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我们的教师应该改变对文化教学理解的偏差, 在文化导入时不仅要对西方文化背景做相应的介绍, 也要对本族文化作适当的引用。由于长期以来外语教材缺乏对中国文化表达的介绍, 加上之前学者对之重视的不够, 目前许多外语教师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要解决这一问题, 外语教师可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解双重文化的能力以及用外语准确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针对没有配套教材供教师直接使用的这一情况, 外语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注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供教学之用, 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好的资料有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21st Century、CCTV-9、上海外语频道等中国人创办的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实事的英语报刊杂志以及电视频道。

3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立顺应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是满足英语教学服务社会的需要。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以开阔的胸怀接纳多种的文化的同时, 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当前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本土文化缺失现象不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虽然以上几个应对措施实施起来面对诸多难题, 但笔者真切的希望英语教师能够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 也希望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好西方文化, 也学好本民族的文化, 会用英语表达本土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向外国人展示本民族的精粹。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17-21.

[2]张树华."英语热"耗费大量教育资源教学陷怪圈[EB/OL].[2013-3-11].http://news.china.com.cn/2013lianghui/2013-03/11/content_28208256.htm

国情文化语义与外语教学 篇10

词作为语言符号, 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表概念的部分, 另一部分表文化背景信息, 前者是词义的主体, 而后者是词义的附加部分, 但意义却十分重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由于我们对词汇背景的研究工作尚不全面,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母语与所学语言两种语言中概念上等价的词在词汇背景方面的差异, 对这些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把握不准, 因此交际过程中产生语言国情干扰和文化休克, 如许多中国学生不理解在俄语的语句中为什么会有“奶奶睡在炉子上”的表达, 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完全掌握词汇背景。可见, 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兼顾词汇的国情文化语义教学对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词汇背景的理论研究。

词汇背景是语言国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语言国情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俄罗斯两位著名的语言学家韦列夏金和科斯达玛拉夫的观点, 一个词的词义由词汇概念和词汇背景构成, 词汇概念是把现实中的实务、现象加以区别的工具, 它能确定一个词的类别属性, 而词汇背景是词义中所有非概念义素的总和, 它不参与词的分类, 却包含所有的民族文化信息。近些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词汇背景的理论研究,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词汇背景的产生、变化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都有理论论述, 但较少有人从对比角度对两种语言中词汇背景进行分析。而结合外语教学, 对中国学生常常遇到的外语词汇的背景与其概念相同的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尝试, 分析词汇背景的文化国情语义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2. 外语与汉语中概念相同的词汇背景对比。

在两种语言中有许多词所表达的概念义素相同, 但词汇背景却有很大差异, 如, 英语中“plumber”与汉语中“管子工;水暖工;铅管工”所表达的概念义素基本相同, 但自“五角大楼文件”泄密发生后, 白宫就设立了专门的特供机构, “plumber”就用以指调查政府官员泄密的特工。如果学生不知道该词的这一词汇背景知识, 就容易造成对句子、篇章理解的偏差。我们知道, 汉语中的“龙”对中国人来说, 龙是权利、力量、幸福和顺利的象征, 是中国人的庇护之神, 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 而对西方人来说, 龙是残酷、不幸及邪恶的代名词。如果学生对词汇的背景意义没有掌握, 往往会影响正常的交际。又如在俄汉语中的“茶”, 都有相同的义素“花茶”、“一包茶叶”、“泡茶”、“喝茶”, 但与汉语不同, 俄语中“茶”还有一些义素, 如“加糖的茶”、“加牛奶的茶”。正是这些词汇背景影响了中国学生对俄语的理解, 造成了交际的困扰。比如, “别墅”一词, 汉语释义是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而在俄罗斯人眼中, “别墅”也可以解释为在郊外建造的供夏季休息的住所。两者在概念义素上基本相同, 因此当中国学生读到“俄罗斯人夏季每到休息日都去别墅度假”或是“俄罗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别墅”时感到无法理解。因为别墅在中国是优雅舒适漂亮的建筑, 通常比较豪华, 是富有的象征, 更是让平民百姓咂舌羡慕的。相反, 在俄罗斯, 由于地广人稀, 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别墅”, 俄式的别墅通常较小, 建在河边或林地附近, 木质结构, 周围是小菜园, 春天人们来这里种植蔬菜和水果, 夏天来度假和收割, 夏天周末他们常常举家前往, 冬天只是偶尔来检查一下, 一般不用。俄式的别墅可以是自己的, 也可以租用。而在中国很少听说别墅用来出租。如果教师对这一词的背景义素没有讲解给学生, 就会造成他们对语句、篇章的理解产生歧义, 这会直接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背景词汇的国情文化语义教学。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汉语与其他语言中一些常用的词汇, 尽管它们有相同的词汇概念, 但所具有的词汇背景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背景影响中国学生对外语词汇的准确理解, 因此常常把词汇背景偷换或是混淆, 影响了正常的交际。因此, 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概念相同的词汇的同时, 能够把握不同的词汇背景, 这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适应模式 篇11

【关键词】文化适应 模式 教学

文化是一个有内涵而又复杂与丰富的概念。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在文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又互相作用的;要了解语言必须从文化开始,了解文化必须从语言学习开始。实际上,语言学习和了解语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这不仅可以让学习者掌握语音、语法、习语和词汇,还可以了解外语学习者是如何看待事物和世界。懂得他们怎样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习惯、思想、行为等。通过借鉴其模式,结合我国外语教学,了解学习外语规律,推动有利的教学环境,让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心理因素得到克服(韩祥生 2001)。

一、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在上世纪70年代,舒曼J.Schumann 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的习得。文化适应,就是学习者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其主张语言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周谨平 2008)。在这个模式中,文化适应的阶段共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幸福期。学习者在接触到另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而感到兴奋。第二阶段:文化冲击( 戴春燕 1999)。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一种新型文化,从而感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差异侵入到自我意识中而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抗情绪。第三阶段:逐渐恢复期。虽然在文化适应中会一些问题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思乡情绪,但随着时间会得以解决。第四阶段:( 接近) 完全恢复期。通过接收和适应接受新文化,然后在新文化中对自己的新文化身份感到认识或认可(周谨平 2014)。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适应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同化指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而成为目的语社团中的一员。这两种方式都可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同时,他认为社会因素和个人的情感因素是外语学习的过程牵涉到最重要的因素

二、文化适应模式在外语教学中导入的必要性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很多外语教师意识到语言能力是学好外语,进行交的基础,但如果一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并不意味着其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周谨平 2008)。因此提高交际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宗旨和目的。从这个方面讲,交际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和文化能力。但在很长时间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在基础阶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语言学的影响,教师往往偏重于词汇和语法教学,在教学中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和句型训练,让学生掌握了不少语言知识,有了语法功底和表达能力,但实际交际能力很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知道在不同场合说不同话,让学生具备不同社会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

三、加强文化适应在外语教学中的措施

1.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任何语言,都会受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都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人类用来与其他语言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工具。英汉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陈光磊先生主张在整个外语教学中移入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内容,如语义、语用,这包括: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词汇和语义上的不同呈现;这体现词汇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由此,教师教学的任务除了帮助学习者讲解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以外,还要帮助了解其目的语的文化。关于语言材料或文化内容,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阐明不同的社会规约和其所处的交际语境(金辉 2006)。

2.合理利用材料创造好的学习。为了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了解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其实,外语教学的真实材料教材是与学习者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即具有真实性。王宗炎先生对真实性的解释说:材料的语言和文字是纯天然的,不是人为的,如广播,电视节目为教材,就具有真实性的教材。教材的编排极其注重目的语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介绍,利于教师通过语言现象向学生传授外部世界知识。

3.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体验。为了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外语者,教师可才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加有语境的外语课外活动中,如:参加英文话剧表演,读外国名著,参加英语角等;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文化背景、习俗等;通过网络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输入,提供真实的外语交际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四、外语教学中文化适应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实际上,汉英语言在客观上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文化因素方面,如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等七个方面差异进行研究;也有人认为在词汇、语法、语用、颜色词和成语方面存在。不管从哪一方面,教师都需让学生了解其他文化也是为了和其它群体进行很好交流,而不是忘记或轻视自己的文化。

2.要循序渐进对待文化移入。文化适应也应依照外语学习者的交际水平,相对有序的移入与外语教学中的等级同步进行。如果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或接触的文化现象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则可能产生抵触或消极情绪,在早期学习中形成石化现象,这在外语学习中是很危险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Schumann 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其模式理论时,要考虑到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的共同点,也要考虑到我国外语学习者由于社会因素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其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帮助外语学习者克服语言和文化震惊,建立适当的学习动机,缩短与目的语及其社团的社会心理距离(许菊 2000)。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文化适应,培养学生对彼此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文化背景知识,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促进外语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戴春燕.文化适应模式与外语教学[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9.

[2]韩祥生,陈钰.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

[3]金辉,滕玉梅.谈外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与文化定型[J].教育探索.2006.

[4]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2000.

[5]周谨平.论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适应模式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

[6]周谨平.文化适应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建立[J].考试周刊.2008.

作者简介: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 篇12

跨文化交际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等学科基础上, 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涉及其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

1. 跨文化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比较系统的研究起源于美国,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发现其派出海外的外交官外语基础差, 且对所在国家的文化也不了解, 这极大地影响了外交工作的开展。因此, 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外国事务法案》 (Foreign Service Act) , 成立了外交学院, 为其外交人员提供系统的岗前和在岗跨文化交际培训。美国最好的语言学家为其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 其中不乏著名的语言学家George L.Trager和文化学家Edward T.Hall。前者在语言培训方法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独到, 论述精辟, 后者是被公认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 他的经典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被誉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2. 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建立

世界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交流的日益频繁, 跨文化交际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 美国的跨文化培训计划得以在军、政、外交领域和跨国企业逐渐普及。这些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 Leeds-Hurwitz (1988) 认为Gudykunst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 从此, 跨文化交际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如William B.Gudykunst、Judith N.Martin、Michael Paige、Stella Ting-Toomey等研究学者, 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机构, 如美国的跨文化教育、培训和应用研究协会, 跨文化交际国际研究院,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协会, 日本的SIETAR-Japan等机构。学术期刊有美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和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nual。这些机构和期刊的建立为跨文化交际学这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发展平台。

3.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国的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在哈尔滨举行, 这也标志着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有所不同。首先, 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及外语类专业的研究生, 而美国都是由国家、政府主导, 由著名理论学者来执行推进的。其次, 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主要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课题, 主要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而美国的研究课题主要是以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交流为出发点, 服务于这种政治和经济目的。最后, 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和方法相对狭隘、单一, 而美国的研究方法和课题相对来说要丰富些。

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门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载体, 因此, 语言与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实现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 仅掌握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掌握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受到了语言学家, 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的高度重视, 他们更多地借鉴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这使得语言学的跨学科性的特点更加明显。

由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这种密切关系,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把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美国, 来自语言教育领域和跨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合作。美国教育部下属的语言习得高级研究中心主持的外语教学中文教学的研究是影响最大的, 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合作活动。这项研究是以1991年5月在明尼苏达大学举办的主题为“第二语言课程中文化学习的跨学科视角”的研讨会为基础, 由一批著名的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学家和跨文化交际学家共同参与完成, 并出版两本题为Culture as the Core: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的文集, 为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和跨文化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 很多外语教师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 但由于缺乏较成熟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和系统的理论支撑, 这种尝试通常比较随意, 缺乏深入, 且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难以把握, 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 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有张红玲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

四跨文化外语教学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1. 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而且还是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被我国外语教育界普遍认可。在外语教学中增加文化的教学比重已成为热议的外语教育改革话题。跨文化外语教学需要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知识, 是以外语教学为主、辅以文化教学, 还是以跨文化交际教学为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把两者都学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没有系统的跨文化教学理论和成熟的教学模式, 如何把握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就成了难题。

2. 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 但在外语教学中引入什么文化, 怎么教仍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历史上, 我们学习外语是出自实用主义的角度, 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实现“洋为中用”的目的。现在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那么单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我们需要培养既掌握外语又掌握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以满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对外频繁交往的需要。因此, 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外国文化的教育, 而现在的外语教学在文化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文化, 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学界热议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即我国学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 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国外文化的过分推崇, 有些外语类院校对国外文化、节日的掌握程度超过了本国文化, 贬低或忽略了本民族文化。

要避免这种“中国文化失语”想象, 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主题意识, 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本国文化用自己所学的外语知识传播出去, 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效果。

五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展望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外语教学时, 要注意对学生文化进行文化教育, 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对两国文化都有广泛了解和深刻认识的学贯中西的外语人才;用批判的眼光来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 恢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树立起中国文化的独特立场, 从中国人的视角开展研究, 用中国人的身份进行跨文化对话, 发出中国外语人的声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学习的是外国文化, 但最终目的是在汲取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 把本国文化精髓弘扬出去,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 正如我们常说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这是今天外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润清、邓炎昌.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刘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成语故事教学下一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