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本科论文(精选11篇)
外语本科论文 篇1
“编出好教材是个苦差事, 编者条件要求很高, 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化等要求也很高, 教学有不同的目标, 不同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要编出受较多师生欢迎的教材是非常困难的” (杨自俭2006:38)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使用的翻译教材百花齐放, 而且这一形势仍然在继续。由于国外翻译理论流派不断引进, 翻译的学科地位日益突出, 作为翻译教学的载体, 翻译教材更是层出不穷。
一、本科翻译教材存在的问题
本科翻译教材多种多样, 利弊兼有。其优点是各种版本的教材可以相互竞争, 优胜劣汰, 促使编者注重教材质量并采取手段提高。缺点是没有统编教材, 难保翻译教学质量。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非统编教材, 都存在着以下问题:
1、翻译理论, 翻译技巧以及翻译实例安排不合理
一方面, 理论与实践脱节。国内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大多是以综合型为基础的教材, 全面覆盖理论, 技巧, 实例等内容, 但相对而言技巧实例较多, 而理论介绍较少。翻译教材以理论为主还是以实践为主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在国内许多大学, 翻译教学实践和理论是分离的。有些理论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导致学生们以实践为主的翻译课程逐渐增多, 忽略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理想的翻译教材模式应该是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翻译理轮基本问题的认识, 例如交际翻译理论, 柰达的功能翻译理论, 文化翻译理论等, 这一点是本科翻译教材中普遍缺少的, 当然在介绍翻译理论时, 也要注意语言通俗易懂, 不可一味使用专业术语。还有通过学习翻译技巧加强学生的翻译技能,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联系, 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 教材中所选实例不合时宜。穆雷 (1999:42) 曾批评某些国家统编翻译教材“内容和译例陈旧, 体例不够多样”。有些教材在引用例子说明翻译技巧的时候, 似乎有张冠李戴之嫌疑, 并没有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有的例子翻译不当, 让读者理解十分困难。另外, 应该适时对译例进行调整。现在的翻译教材重视文学翻译的较多, 而忽视了英语翻译的实用性原则, 这不免会出现内容不全面, 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大多数教材上的例子以文学作品为主, 适当举出一些关于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性较强的例子也是有必要的。
2、句子翻译讲解较多, 忽视语篇翻译
翻看翻译教材, 以句子为单位的实例很多, 基本上一个翻译理论技巧下面就会对应几个例句, 相对而言段落较少。许多翻译需要结合语境进行, 这样才能使句子翻译的更加贴切。有些词语意思较多, 因此孤零零的句子往往让人无从下手, 这也就是“词无本义, 义随人生”的道理。重视语篇翻译, 注重翻译技巧运用, 结合上下文说明原文中的词汇, 句法结构以及惯用法等, 并给出相应的原文背景, 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翻译, 以及这样翻译的妙处。因此在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上更要下工夫, 尤其是词义, 句法的选择。如果在翻译技巧或理论下面引入节选原著和原著背景, 加之教师讲解, 才能更深入的了解段落意思, 结合语境完成翻译。
3、注重说明翻译技巧, 却忽视翻译过程的讲解
翻译教材中很多都是关于翻译技巧的说明, 然后举出相应的译例, 但很少有教材详细描述该例子为什么要这么翻译。有时候让读者似懂非懂, 产生很大的歧义。没有翻译过程的讲解而提出了完美的翻译译文, 这样就难以向读者传达翻译背后的辛酸与欢乐。无法仔细鉴赏译者的妙译和佳译使得读者也无法身临其境体会译文之妙处, 更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4、很多教材直接讲解翻译的应用理论和翻译实践, 并没有涉及中外文化对比
一本合理的教材还应包含英语和中文的对比, 外国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对比, 简要介绍英汉民族在思维和文化中的差异性, 更有助于学生调整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使翻译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中国的谚语, 英美国家的俚语都是体现各国文化最显著的一方面。例如: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可翻译成“一次被火烧, 二次避火苗。或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如若不知中国有此谚语, 也就无从下手, 即使翻译出来也难以使读者理解。另外还有惯用语例如门外汉, 若不理解汉语中这个词语的意思, 很多人都会把它翻译成the man outside the door.但事实上它是指外行人, 所以建议翻译成a layman, 所以这方面的只是建议在教材中提到, 这也是体现教材实用性的一方面。
二、结语
本科翻译教材具有科学性, 规范性, 实用性和适用性四个基本特征。一本合格的翻译教程一定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具一格, 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完美统一, 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特征。在当代如此商业化的市场中, 编写翻译教程仍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教材能够传递课程理念、表达课程内容, 是教学之本和知识之源。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就是翻译教材的编写。但如今市场上所卖教材“百花齐放”, 很多翻译教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弊端, 使院校及学生无法选择。本文指出翻译教材存在的几点问题, 以及教材编写的大致方向, 认为教材编写应该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编写内容应突出教材的知识性和实用性, 翻译理论应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教材,问题弊端,教材编写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刘重德.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束定芳, 张逸岗.从一项调查看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界, 2004 (2) :60-61.
[5]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 2006 (5) :35.
[6]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 2006 (3) :37.
[7]曾剑平.论翻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12 (3) :50-54.
[8]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New York&London:1988.
[9]Nida&Taber.T 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2) :48.
[10]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外语本科论文 篇2
本科外语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以往针对外语专业的改革研究多限于教学层面,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等.本文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出发,反思外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教育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社会三个密不可分的要素,提出21世纪外语专业教育应是以外语为载体,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教育为前提,融能力素质与专业教育为一体的`全面培养人的教育.外语专业教育的出路是告别“语言培训”和“语言教学”,走向“教育”,把落实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视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作 者:郑明秋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 年,卷(期):2005 24(1) 分类号:H35 关键词:本科 外语专业教育 问题 出路外语本科论文 篇3
[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多元化;异质化;转型
一、引言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3具体地说,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外语人才培养向多元化、异质化轉型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
1983年,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智力的结构》一书,他指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多种智力,现代社会是需要多元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60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801996年美国教育界和外语界制订了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沟通,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群,外语课堂教学内容除语言和文化知识外,还包括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其他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和现代科技。22美国5C外语教育政策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多元化培养。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英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2013年10月,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仲伟合教授发表了“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的代表性讲话,他指出,“未来英语类专业的发展,应该强调多元,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129胡文仲教授在“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中指出,从2010年到今后若干年,是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准确定位英语专业的教学,做到培养层次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培养目标多样化。
三、本课题研究方案
以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2012级近40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和江西地方经济发展对英语本科人才的需求,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特色化的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为地方高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具体实施方案:
(一)建立多元化,异质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1.应用型﹑实干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我校目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按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商务外贸方向进行精细化分类培养,即入学前两年进行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达到教育部本科人才质量要求;第三年进行三个方向的方向性对接岗位课程培养,如教育方向的加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继续学习,为培养“优秀教师”奠定基础;翻译方向的加强翻译技巧,翻译事务,导游等方向性课程学习,为培养优秀“导游”﹑优秀“口笔译”翻译人才奠定基础;商务方向的加强外贸函电﹑市场事务﹑外贸单证等课程学习,为培养优秀外贸商务人才奠定基础,最后一年进行职业对接技能培养,即与拟用人单位盒企业进行校内和校外协同实训培养,确保学生学有所用,就业有保障,上岗就能成为行家、能手。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入学英语成绩和兴趣特长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双学位培养,由专门教师实行导师制对接辅导,造就复合应用型人才;从入学开始,选拨优秀学生,在达到英语专业本科语言知识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文科背景的可以选择法律﹑经济﹑汉语言文学等就近学科进行跨专业学习,有理科背景的学生除了学好英语之外,再进行理工科的学习,获得双学位,培养企业欢迎的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深造,指派教师进行对接辅导,为国家培养拔尖型英语人才;根据学生意向和学生学业成绩,选拨优秀学生集中辅导,联系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对接培养,为国家输送拔尖型人才。
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有胆识﹑敢于创新﹑对自主创业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培训,讲解市场和社会需求,把自主创业成功人士请回学校,给他们传授经验,鼓励他们调查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如开办英语培训机构﹑幼儿园﹑民办学校﹑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旅行社等,为社会培养“涉外”型企业家﹑老板。
5.对接地方需求的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决定把有意向从事教育方向的学生进行特色化培养,增加音乐,舞蹈,美术,幽默等特色化教学技能培养,并加强学生的细心﹑耐心等品格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培养特色婴幼儿英语教师,服务地方经济。
(二)改革考试制度,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把单一的考试分值降低,改为小论文﹑读书心得﹑学术论文﹑小发明﹑小创造﹑人生设计﹑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比赛,如英语口语﹑翻译﹑写作﹑英文歌曲﹑讲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职业能力比赛等,计入学生评价体系,把课堂表现,协作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引入评价体系,让学生多元发展。
2.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英语本科人才培养设置基础课程﹑方向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四个体系,从多个层面提升英语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基础课程就是常规的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语言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方向课程就是针对学生职业发展方向设置的深层次提高课程,以翻译方向为例,如翻译理论,翻译实务,中外文学经典译文欣赏等;实践课程就是结合社会实践对接企业行业开设的实践课程,如食品包装翻译,广告词翻译,旅游翻译;拓展课程就是更体现专业特征的ESP课程学习,培养高端英语人才。
nlc202309040254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基础课程采取集中分班授课,方向课程采取小班讨论授课,实践课程采取学校内外教学结合,尤其突出校企合作,拓展课程采取一对一辅导。教学形式有讨论,分组协作,课题辩论,实践报告等多元化教学体系。幕课、微课、混合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各种现代教学技术被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4.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实践平台,模拟区域经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平台,创建校内实训平台,教学平台,商务翻译平台,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提前准备岗位适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联系对口单位,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与江西省翻译协会协同培养翻译专业人才,参与翻译实务;与江西多家旅行社联合协同培养英语专业导游人才;与多家企业建立发展联盟,共同培养商务英语精英人才。
四、结语
通过多元化、异质化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校外语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应用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大提升,外语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外语教育向多元化、异质化的良性方向发展,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1-6.
[2]Gardner,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2nd Edi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93.
[3]江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会展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6):180-182.
[4] 陆效用. 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J]. 外语界,1998(4):22-27.
[5]仲伟合. 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27-133.
[6]胡文仲.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11-117.
作者简介:肖忠华(1977-),男,汉族,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江西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研究。
外语本科论文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具有代表性的3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分别是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大一至大四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 以了解我国体育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法
对3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60份, 有效问卷342份, 有效回收率为85.5%。其中有效的男生占274份, 女生占72份。
1.2.3 访谈法
对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老师及体育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进行访谈, 了解学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外语多元化语种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态度
n=342
n=34
由表1可以看出,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41%左右喜欢英语, 38%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还有59%的学生不喜欢英语, 也就不喜欢英语课。从表2不难看出,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虽然经过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而课堂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学生的英语学习陷入“为英语而英语”和“哑巴英语”的怪圈。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 有70%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或多或少是基础打不好的缘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 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有60%的学生不喜欢英语课了, 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了。但公共外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必修课是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既然是必修课, 就应该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外语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是可行的。
2.2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的课程调查情况
由表3可知, 经过4年的学习 (2年的教学, 2年的自学) , 只有45人, 所占比例为12%的学生认为能够到达考研或找工作的要求, 接近60%的人认为不可能达到要求, 3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由此要令我们深思, 只有12%的比例算是优秀。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自信能把英语学好, 能够达到将来学习工作的需要, 事实不难看出来, 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参加工作, 评职称, 就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英语职称考试, 评职称的其它条件都容易到达, 就是英语卡了不少的人, 有的考了几年才通过, 有不少人干脆放弃英语, 转入学习日语, 通过几个月的培训, 考试就可以通过。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几个月的日语学习就能通过日语的职称考试, 假如在大学学习2年的日语, 毕业后对付日语的考试不是小菜一碟了吗?接近70%的学生希望公共外语必修课能像公共体育必修课一样, 能够有几种语种供学生选择,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外语。而中国-东盟永久落户南宁, 南宁每年都举行的中国-东盟拳王争霸赛、中国-东盟CBO男子篮球邀请赛、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龙舟邀请赛目前已经成为南宁市一张体育名片, 在国内乃至东盟国家影响广泛。东盟国家与广西的交往更为密切, 调查的3所高校都接收不少的东盟国家的留学生, 如此一来,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东盟国家的友人,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希望能够学习东盟国家的语言。
n=342
2.3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课程语种的调查情况
学生对除了英语课之外的外语语种表4显示, 最高的是越南语, 占到74%, 其次是泰语的65.8%, 日语也接近40%,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感兴趣, 一个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也是跟广西的本地方言有关, 壮语跟越南语比较接近, 易学易说。通过学习东盟国家的小语种,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小语种, 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 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 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对小语种的定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除联合国通用语种 (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外的所有语种;而老百姓通常认为英语是通用语种, 其它语种都是非通用语种, 因此小语种的另一种定义就是指英语以外的其它语种。
2.4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课程基本要求的调查情况
n=342
由表5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课程的授课采用方式比较平均, 但对教室的要求是较高, 目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能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考核的方式看, 学生接纳的是考查及能力测评的考核方式, 学生认为这样的考核方式使摆脱应试教育, 进入到素质教育, 这样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5 学生对师资观点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课程授课教师要求, 有150人选择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有121人选择外籍教师, 还有63人选择有留学中国2年以上的留学生, 余下的认可社会上的专业翻译人员, 专业的翻译人员有着更多的社会实践的经验。从学生的选择, 有经验的教师和外籍教师所占比例约为80%。面前在广西高校里, 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有外语系 (学院) , 外语系的二外教师, 在本系里承担的教学任务并不繁重, 对于每周增加2次的教学任务, 并不存在困难。
2.6 访谈教师及领导的观点
n=25
从表6可以看出, 只有占12%老师认为学生经过2年的学习才能达到考研或找工作的要求, 而且大三大四还要努力学习英语的读、写、听、说。占72%的老师认为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 只是能够达到毕业的基本条件 (还有部分学生要参加毕业前的学位英语考试) 。84%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开设其它语种,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能够较活跃。68%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东盟国家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就业, 学生经过6年的英语学习, 掌握了基本的知识, 再学基本的东盟语言, 就比别人占优势。通过对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老师及体育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进行的访谈, 老师们反映英语的课堂不活跃, 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对英语不感兴趣, 必然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学生普遍认为枯燥无味, 使得学生是选择性的逃课。但是, 上课时讲授新的知识, 新的话题 (非英语书本上的知识) , 就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到高点, 课堂就很活跃, 效果良好。对于外语语种多元化课程设置, 开设几门外语语种供学生选择性的学习, 老师和领导们都认可, 是可以考虑的开设公共外语语种多元化的课程。
3 对策与建议
小语种, 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 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未来中国教育应大力改革。改革之一的便是外语课, 不该全国性的单一学英语一种语种, 应该多种语言并学列为中国外语语种。
3.1 开设的可行性
有着良好的大环境影响, 教育的改革在不断的变化, 外语语种的多元化选择性的学习是未来课程设置的一个趋势, 广西有这么好的地理环境优势, 人文优势及社会优势, 我们应该必备一个多元化的理念, 迎接社会的挑战。在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中, 学生约有60%不喜欢英语课, 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设几种语种, 供学生选择的进行学习;开设几种语种课程的多媒体教室或者语音室在目前的高校中, 完全能够满足。对于师资的力量, 体育学院的领导与学校教务处的领导进行沟通, 借助外国语学院 (系) 的二外有经验的老师来给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但请到外籍的教师, 难度普遍较大, 师资方面可以逐步改善。在授课的方式上, 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及建议, 多采用讲座式、探究式或者采用几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授课, 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在课程的考核方面, 课程开设之初, 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共外语的培养要求是初级掌握小语种的日常交往的读、写、听、说, 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科学知识及体育经营管理。
大胆地进行课程的改革, 不断地进行课程的创新,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的课程开设, 在创新的理念中, 逐步改革。
3.2 开设的必要性
3.2.1 地理优势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提出, “我们要有目的地开展外语教学, 要重实效, 不能搞形式主义, 要因地制宜, 不能一刀切。”广西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广西南临北部湾, 面向东南亚, 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 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3.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严峻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为130万人, 然而, 2010年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今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人数为609.72万人,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下, 11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翻了4倍多。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不例外, 人数翻了接近8倍, 不仅师范院校招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河池学院、钦州学院、百色学院等高校也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 再加上几所独立学院, 2009年接近1000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从面前的就业形式看,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不愿意到乡镇的中小学任教, 城市的中小学基本饱和, 如此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依据网站的调查, 体育教育专业近2年在全国的失业率位于倒数的十名内, 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不容乐观。通过对广西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及老师的访谈, 开设外语语种的多元化课程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能让学生能够在就业时增加砝码, 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就业率, 为将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外语的基础。
面对现代化的社会, 学生在校将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将有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课程培养的目标要以国家的目标为指导, 结合地方政府及学校的目标, 有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各自的需要, 自主的进行实践活动, 这样给课程设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不得不趋于多元化。
4 结论
我们要充分利用广西的地理优势, 利用广西高校的有利资源。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的课程, 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学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完善的课程设置,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社会适应能力。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是可行的, 也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针对广西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外语课程设置情况, 分析、讨论实施公共外语语种多元化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并指出开设外语多元化语种需要具备的条件, 并且在多元化语种的培养目标上,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公共外语,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90-93
[2]胡日查.关于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冷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82-84
[3]周晶.娱乐与健康视角下高校女生体育课程设置多元化研究[J].体音美教学, 2009 (3) :188-189
[4]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外语本科论文 篇5
实习要求:了解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习生在备课,编写教案,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考试,听课,评课,教学总结等方面得到全面严格的训练。完成至少四学时的教案编写;讲课4-8学时,除讲课时间外,还应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在班级里进行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等。
实习主要内容及进度安排:
第一周:在校听实习讲座,小组间成员进行试讲评课和总结
第二周:进入实习学校高一年级各班听课、评课,批改作业
第三、四周:听课,备课,评改教案,完善教案,讲课
第五、六周:监考,改卷,评卷,听课
第七、八、九周:听课,评课,完善教案,教学总结
外语本科论文 篇6
关键词:外语院校 计算机 课程体系 技能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28-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教学时,不能不看到社会信息化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提高计算机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高校和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鉴于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不可能适应不同发展形势的需要。本论文依据我校以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办公自动化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打破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各专业统一的模式,开辟一套适用于外语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更注重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的放矢地科学授知。
二、课程体系框架构建
1、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强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2004年,教育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简称白皮书),指导高校把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改革、实验环境的建设等放到教改的核心位置。为了适应和推动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和教指委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重新构建了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规划和建设了计算机技能训练环境,将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和办公自动化教学三者相结合,使我们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真正适合外语院校,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外国语大学,我们要培养的是精通外语,谙熟管理,懂一或两门专业,听说能力强,计算机操作熟练,礼仪知识好,公关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1]。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外语是他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而学习计算机是为了利用这个现代化工具辅助他们的工作。因此,我校对计算机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计算机操作熟练,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学习能够达到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获取、识别、处理和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能够将计算机技术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3、结合社会与学生的需求
对于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今后的发展、就业中计算机是帮助他们处理在专业领域内遇到的问题,抬高工作效率。他们大多数将来是计算机应用人才,更切合实际的是希望把计算机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熟练应用操作它。对于他们来说,需要的是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巧。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的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迫切需求“专业+计算机”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同行业领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为了迎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结合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我们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重新整合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为学生开设了丰富的选课菜单,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求。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教学对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起着基础和先导性的作用。我们根据调研、实践、总结和不断的改进,最终制定了“一年级基础、二三年级提高、四年级达标”[2]的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的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为学生进一步自学计算机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操作技巧训练,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社会需求。
三、大学四年不断线课程体系的实施
根据课程体系框架的整体构建,我们将计算机教学四个层次的培养合理分布在大学四年中逐步实施,使大学计算机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大学四年学习不断线。让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间断地、阶梯式地向前递进。
1、一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
培养目标:
(1)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教材、教师自编实践教材、参考其他教学材料,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2)掌握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培养方式:机房统一授课、突出技能操作,总学时68。
具体措施:
(1)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设为必修课,建成精品课。加强技能操作环节,实行任务驱动、实例引导、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
(2)机房授课、人手一机、多媒体课件、讲练结合,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3)设计每章综合实训、开展第二课堂、举行技能操作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加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老师的教学资源。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反馈等互动。
(5)利用每节课课前5分钟强化学生打字速度,给学生提出月、学期目标。
(6)全天免费开放固定机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上机环境。
大一基础教学作为培养方案的第一阶段,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计算机基本理论水平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将来能否顺利完成其它阶段的学习。
2、二年级为实践教学阶段(I)
培养目标:
(1)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技巧的实训。
(2)加强Internet网上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选修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课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设计方法等。
培养方式:结合基础教学内容,设计2个综合实训,学生在上、下学期完成,6课时/学期。教师对任务进行布置讲解,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构思、设计、寻找素材、组织素材”,通过Internet查找、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出完整的作品并提交。
具体措施:
(1)实行导师制,由实践教师负责指导学生。
(2)教师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并及时反馈结果,对共性问题统一讲解,个别问题单独沟通、指导。
(3)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优秀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按学期设定中、英文打字目标,督促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
外语本科论文 篇7
对于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说, 更切合实际的是希望把计算机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 熟练应用操作它。为了迎合社会需求, 结合“一年级基础教学, 二、三年级选修课教学, 四年级办公自动化教学”的计算机全套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在外语专业本科生计算机教学中深入开展课程建设的研究, 将计算机教学有机融入外语专业学生全套人才培养方案中, 深化外语专业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的计算机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字录入训练和办公软件有效地帮助外语专业本科生夯实专业基础
在“机房授课、讲练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 我们落实了“依据学生专业, 按需教学”的教学方针, 按照专业语种的不同安装不同语言的输入法, 并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方面的训练, 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变为多样,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 操作技能熟练, 动手能力强, 实践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职业人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丰富的计算机选修课弥补外语专业本科生在计算机素养方面的不足
外语专业本科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 为了适应学生专业的需要我们在学生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开设了丰富的计算机类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自由地进行选择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其专业学习。如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就可以选修平面图形设计、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等课程帮助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通过办公自动化课程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既面向专业又直面就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 在工作中能够较好地应用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设备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必备条件。
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以灵活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为基础, 以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自动化硬件设备 (包括数码照相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光盘刻录机、投影仪、碎纸机等) 为重点, 通过多个面向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案例, 模拟实际办公任务的操作过程, 最终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实践操作技能, 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职业人奠定基础。
四、编写应用型教材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定位, 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建设应面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树立以应用为导向、追求实践技能的教材建设思路。在实践中, 注重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为课程配套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实验教材等。我校教师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自动化案例教程》就是满足上述要求的、直接面向应用型定位的优秀教材, 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结合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制作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不但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讲授同一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查找教学资料、按教学内容分块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还大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而这些课件可以永久地保存应用, 为后继课程的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延续了它的教学生命和价值。
五、实验室建设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我中心建有2个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和6个微机实验室为教学提供保障,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我校根据发展需要将进一步整体规划实验室建设, 最终形成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学生技能拓展训练实验室与办公自动化实验室, 为使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达标提供硬件保障。
结束语
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语专业本科生计算机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按需教学, 不但实现学科交融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最后达到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好帮手。希望我们的经验可以为同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唐新力, 邰学群.新课型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外语本科论文 篇8
随着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师的发展愈加重要, 对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提高外语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以及促进外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黄光芬, 2010) 然而, 我国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实现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单一。主要包括各种教师短期培训和进修。二是机会少, 名额有限。外语师资短缺, 课时量大, 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经常参加学习和进修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三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即便能够参加短期的教师培训班, 多数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开展, 教师往往处于附属地位, 被机械地灌输一些现成的外语教学理论, 这种培训对提高外语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职业能力作用不大。四是缺乏长效培养机制。很多高校未将师资培训和教师职业发展制度化。
与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综合大学相比, 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教学资源紧缺。加之, 近十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 青年外语教师占外语教师的比重显著增高, 以辽东学院为例, 目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整个外语学院的29.5%。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外语教学行业, 极其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专门训练;即便有了几年的教学经验, 由于没有机会重新充电, 知识技能不断退化, 这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然而, 我国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使得经验、资历都不高的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显得遥遥无期。如果单纯依靠外部环境对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培训和引导, 而没有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学习, 教师的职业发展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刘芳、夏纪梅, 2011) 因此, 在外语教学资源、财力和人力有限的的条件下, 探究一条基于教师元认知的,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 通过研究、探索和培养教师的元认知能力达到能够促进其职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校本途径迫在眉睫。
二、提高青年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元认知理论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元认知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即认知者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 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元认知从结构上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在具体元认知过程中, 这三个部分界限并不十分清晰, 三部分共同构成人的元认知系统, 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 即元认知能力。 (王亚南, 2004) 教师元认知是指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选择注意能力、知觉、思维以及教学专长的构成与发展阶段等的意识与控制。教师元认知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 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教师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习惯等的知识, 关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水平的知识, 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知识。教师元认知体验是教师对自己具体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教师元认知监控是指教师自己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调节、控制和反馈。这三种教师元认知成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其中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张金桥, 2005)
提高教师的元认知能力与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不谋而合。教师职业发展是指教师 (包括岗前和在职教师) 的持续性才智、经验和心态的提高过程。 (Lange, 1990) Bailey在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elf as Source (2001) 一书中对教师职业发展的理由给予了较全面的阐述。第一, 通过寻求职业发展, 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二, 可以与本领域的迅速发展保持同步;第三, 教师本人可以增加收入和声望, 比如在北美, 教师在职进修拿到证书或文凭会得到加薪;第四, 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不断进取, 教师对教学保持兴趣, 避免出现Diane Larsen Freeman (1998) 称为“deskilling of teaching” (教学技能退化) 的状况。以色列海法大学的Penny Ur (1997) 指出教师的职业发展具备以下特点:始于自我;以个人经验为基础;自我评估;信息输入由参与者完成;知识的个体构建;认知的和情感的并重;协作的;强调个人发展;重视单个教师的作用。
三、培养青年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对策措施
加强青年外语教师的教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就是要使他们学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任务与要求等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并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监控、反馈、调节, 及时地修正教学策略和过程, 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教学目标。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培养及训练教师的教学元认知能力方法如下:
(一) 学习元认知知识。
要培养青年外语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 首先应该掌握外语教学元认知知识。青年教师必须学习有关高等教育学、大学教育心理学、大学教学心理学和大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即关于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教学能力特点、教学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关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大学生学习特点及心理特点的知识;关于大学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等。
(二) 学会对教学的批判反思。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批判反思, 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 是教学元认知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教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理论及教学实战的经验, 批判反思的能力普遍较弱。因此, 提高青年外语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1. 建立个人教学记录及查阅分析制度。
建立青年外语教师的个人教学记录及查阅分析制度, 就是让青年教师在每堂课后, 把自己的教学情况记录下来, 并经常阅读、回顾、分析记录中的情况, 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从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经历及教学特点, 检验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否科学、合理、有效, 并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培养自己的教学元认知能力。
2. 建立青年外语教师教学互听互评制度。
教师间的互听互评, 给青年教师竖起一面镜子, 能够增强青年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水平的自我意识, 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 评价制度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 实现元认知能力的突破。
3. 建立大学生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得好坏, 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呼应, 足以使教师认知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满意, 学生没理由拒绝老师的授课;青年教师只有明确这一点, 方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能力。
(三) 学习高校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训练课程。
青年外语教师的教学元认知能力, 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专家的专门培训课程来培养, 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训练。高校可以定期聘请元认知专家对青年外语教师进行教学元认知能力的学习和培训, 从而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外语教师的教学元认知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 教师是关键。通过对青年外语教师的元认知能力的培训, 有利于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有利于调整教学的策略, 有利于改进教学的状态,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实践, 从而不断提高青年外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学术水平, 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素质发展, 这是一条“低投入, 高效益”的能够促进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 提出从教师元认知的内涵和结构入手, 强调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并探究基于教师元认知的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关键词:青年外语教师,元认知能力,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光芬.高等职业教育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171~173
[2] .刘芳, 夏纪梅.高校英语教师反思性培训实证研究——基于一项全国高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现场的调查[J].外语界, 2011, 4
[3] .王亚南.元认知的结构、功能与开发[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93~98
外语本科论文 篇9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外语思维水平,管理体系研究
一、引言
近些年来,外语思维及思辨问题得到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如澳大利亚的My Read项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ritical Web Reader项目都在研究这个议题,美国研究人员Cassidy提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英国学者Fisher指出语言教学也需要从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转向关注“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表达”,还有其他一些学者构建了如何具体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出现的“思维缺席”严重的现象,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写入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大纲》,之后有许多学者如黄源深,何其莘,文秋芳,李莉文,董元兴,阮全友等广泛关注了这个问题。对思辨能力模型构建,林崇德提出了“三棱结构模型”,文秋芳提出了“层级模型”,还有许多学者从“写作与思维”“翻译与思维”“听力与思维”“阅读与思维”等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思维思辨的能力,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思维及思辨问题。但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力求将主要观点放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宏观前提之下进行探讨,并结合地方院校的教学独特性,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在探索测试学生思维水平层级的前提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可供操作的方法,从本质上解决外语教学的当中学生思辨能力低下的问题。
二、思维能力低下的现状探析
1.术语界定。“critical thinking skill”,国内不少学者将其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秋芳指出了这一翻译的错误,并给出了相应合适的定义,即“高层次思维能力”,后又集中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各研究院的意见,将其翻译为“思辨能力”。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其不能完全代替思维能力,本课题当中所涉及的思维能力涵盖思辨能力。
2.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的原因。首先,从外语学习的特点来说,其中有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方面,比如,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处的基本上都是母语环境,而非目标外语环境,因而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投入非常多的经历进行反复的吸收内化。从思维层面看,外语学习是一个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大于积极思维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进行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常常陷入一种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过程,因而其表象就是学生在综合性分析与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其次,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旨在着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通过对听说读写反复的训练,机械系的操练是学生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因而在这种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的主导下,外语专业的学生常常忽视自己的思维能力而集中精力在模仿与机械操练的过程当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外语专业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
最后,先行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常常忽视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与西方高等院校不同,我国的高等院校对学生在培养方面常常较为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运用程度的培养,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因而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与发展,自然在其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欠缺。
三、构建外语思维水平培养目标管理体系
1.国内外相关思维水平框架体系。目前国内外对思维能力理论框架方面较为有影响力的有“特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林崇德的三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与文秋芳(2008)在借鉴这三类模型基础上所提出的层级模型。
文秋芳将我国的12所高校分为5类,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统计比较,第一类为教育部直属第一梯队,第二类为其余的“211”学校,第三类为省部共建的省属院校,第四类为省属普通高校,第五类为近年内专升本院校。发现: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基本上符合类别的排序,即类别越靠前,学生成绩越高,思辨能力越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思辨能力排在最底层,许多学生到了大学还在受外语成绩不好的困扰,因为很多在中学时外语成绩就是中等,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没有提升上来。
文秋芳在“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当中,侧重研究大学生高层次的思辩能力培养,而本课题侧重基础阶段的学生外语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开发研究,给我国研究大学生外语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构建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导向。
2.本课题所构建的思维水平培养目标管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助于改变当下外语学生“思辨缺席”的现状,因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该体系,由于该体系的可操作性强,因而笔者试图通过该体系解决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
(1)从外语语言的角度确定学生的思维水平层级。首先要从外语语言的角度确定学生的思维水平层级笔者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分成以下水平层次:1)对概念的认识,词汇、语音理解记忆;2)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联想,短语的表达;3)恰当地运用句法手段将不同范畴概念联系在一起,基本上能运用语法正确表达思想;4)熟练地运用句法手段表达思想;5)对概念与概念之间、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进行推论;6)运用多种概念论证一个观点,或用多种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推理。
(2)学生思维水平层级的语言表达体现或学习情况分析。根据以上对学生思维层级的判定,与之相对应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第一层次所对应的是:掌握一定量的外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简易句子的表达;第二层次所对应:掌握一定量的词组,并基本了解它们搭配的理由;第三层次所对应的是:掌握了初浅的句法知识;第四个层次相对应的是:熟练地掌握了句法知识并能恰当的运用;第五个层次与之对应的是:熟练地掌握了从句的表达;第六个层次与之对应的是:学会篇章的构思,连贯的思想表达。
通过对学生思维层次的判定,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3)学生思维水平层级对应的教学方法。层级低的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要贯穿层级高的阶段,词、词组、句子等层面的思维不是独立培养的,而是穿插交织在一起的,在启蒙阶段就有了简单句的表达,但学生不知道这些句子是怎么来的,不知所以然。
第一个层次:区分词的系统意义和所指意义,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外语单词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二个层次:用空间概念或范畴概念去解释词组的隐喻性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记忆词组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三、四个层次:运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句法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运用“交际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四环节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记忆从句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六个层次:用苏格拉底教学思想启开语言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构思篇章的能力,此方法贯穿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思维活动。
因此一旦开始学习外语,学生不能放松对外语单词的积累,对语法结构的理解。只有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夯实,才能达到自由表达思想的程度。懒惰或放松只能造成一定的缺口,想跳又跳不过,不跳又不甘心,缺口大就望而生畏,费时费力,其结果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另外,给学生考试,观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也要从培养思维的角度去命题,题型可多样化,使学生能够经常性地用目标管理去量化自己的外语学习情况,以检测、督促自己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建卿,文秋芳.国外思维能力量具评介及启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报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7:38-42+77.
[2]黄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01:37-43.
[4]刘艳萍,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王海妹.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05:133-136.
外语本科论文 篇10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大学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应用型本科, 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 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这一定位, 纯学术型教师队伍显然无法满足其教学需求。不论是专业教学, 还是公共课程教学, 如何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外语“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首先,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储备丰富的的行业外语知识, 或具有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认证。第二, 对经济、社会常识充分了解, 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工作。第三, 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既能在校园内交往与协调, 又能在企业与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第四, 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 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总而言之, 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决不能局限在学历、职称、资格证书方面, 衡量“双师型”教师的根本准则应该是考查其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
二、大学外语教师“双师型”团队建设现状及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 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外语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极低, 许多高校在教师评聘、师资培养上也未能制定科学而明确的计划。大学外语“双师型”队伍建设不论在概念体系上还是操作层面上都处于明显的混乱无序状态。许多大学外语教师未能及时更新观念, 对“双师型”的理解不全面, 在教学中仍然扮演着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角色, 此类大学外语教师团队显然无法满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外语教学需求。
导致以上现状存在的因素有许多,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师引进的渠道过于单一。近些年来, 国家重点高校, 师范类院校等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引进教师的主要渠道。大多数高校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所引进的教师多为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这类教师有其自身优势, 即外语基本功扎实, 教学经验丰富, 专业研究能力强, 但其劣势也比较明显, 即缺乏其他行业工作经验, 知识广度不够,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 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第二, 教师培养制度不健全。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评聘与研究型高校一致, 多年来一直以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为衡量标准, 缺乏对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科学导向。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重科研、轻实践”, 而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 许多院校培训机制仍不健全, 培训观念落后, 效率低下, 培养经费短缺, 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的。各院校大学外语教师工作任务重, 难以脱离岗位到企业进行培训或实习, 自然无法得到相关行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
第三, 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意识差。与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深刻认识和积极态度不同, 许多公共课教师缺乏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在工作中目光短浅, 急功近利, 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转型的要求认识不足。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发展意识的缺失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大学外语教师团队建设的难度。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素质培养意识。教师团队建设可以将“挑选优秀的双师型学科带头人”作为切入点, 首先树立行业标杆, 培养一部分骨干教师, 进而带动一大批青年教师;另一方面明确教师专业定位, 鼓励其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或考取具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当然, 双证型教师并不等同于双师型教师, 学校应给与教师科学而明确的导向, 避免教师团队整体走向重证书、轻能力的误区。
2、利用校外社会资源,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或独立承担企业、社会的科研项目工作,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鼓励大学外语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公关项目当中, 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
3、积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优化师资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打造一支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大学外语教师团队, 适当引进社会各行业中英语水平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从业人员。
4、建立教学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转变以教师个体为评价对象的模式, 采取以整个教学团队为单位的评价模式, 建立科学、公平、有效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大学外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市场导向下各专业人才外语实践能力提高的首要前提,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大学外语教师转型的指导和帮助, 着力提升其整体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探索出一条具有应用型本科鲜明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外语教学》, 2005 (5) 。
外语本科论文 篇11
一、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现状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党中央“高校强国”的战略思想, 依托边境地区商务贸易的优势和地缘特点, 结合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人才的特殊培养目标, 黑河学院在构建商务外语专业群的实践过程中打破学校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下系别、专业的划分方式的束缚, 逐步形成以商务英语和外贸俄语两个专业为核心的商务外语专业, 及以物流、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旅游管理等为辅助专业的商务外语专业群框架。基本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外语专业知识模块+专门岗位技术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线, 以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实训为手段, 形成以经贸俄语和商务英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二) 组建课程资源库
不同区域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课程资源具有较大差异, 黑河学院在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过程中将课程资源库的组建作为另一项重要任务。课程资源库以现有的经贸俄语 (国家级特色专业) 和商务英语 (校级重点专业) 的相关课程为核心, 借助经济管理系和历史文化旅游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法律等多个专业的相关课程为辅助, 有效整合商务外语专业课程资源, 优化知识结构, 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群现阶段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开放性、经济性和特色性。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尽可能高效利用与商务外语专业教学相关的所有课程资源, 做到知识、技能、空间和途经的多层面开放, 形成课程与课程、专业与专业、校内与公司和企业的共享模式, 并通过多种途经与手段最大化的协调发展, 合作共赢, 从而有效地节省教育开支, 减少资源浪费。商务外语专业群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 充分满足商务外语专业群内及相关、相近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需求。集中课程资源, 避免资源重置现象, 有利于群内不同专业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
(三) 鼓励学生基地实习
商务实习是本科院校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实习主要采取基地集中实习的方式。现已建成的商务外语实习基地有5个, 分布在国内重要商务集中城市, 其中也包括服务黑河市地方经济的黑河市天工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每年大约派出集中实习学生200余人, 每位学生均配备经验丰富的商务外语专业指导教师和公司、企业的一流技术指导人员。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商务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加入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中, 把课堂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商务实践中, 学以致用, 不断积累各种商务经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实习岗位, 黑河学院与公司、企业积极合作, 特聘请杭州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资深商务人士到学校为商务外语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商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商务专业知识与商务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 为学生加入到具体的商务岗位的实习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商务实习促进学生商务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合作, 为学生毕业后服务边境贸易, 发展地方经济作以铺垫, 更好地实现边境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 商务岗位人才培养力度不足
商务外语专业群建设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外语过硬, 商务技能娴熟的复合型人才, 以迎合当今社会各商务岗位高需求与深内涵的综合性特征。黑河学院在商务外语专业群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仍处在初期阶段, 对于商务岗位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 力度不够, 学生在商务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岗位知识欠缺, 专业技术不成熟, 应对商务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商务专业知识与岗位实际操作衔接不流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商务岗位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针对性不强所导致。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与商务领域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融合性不好, 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偏差。除此之外, 商务外语专业群在商务岗位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迁移性培养不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的不断深入, 商务活动更加频繁和活跃, 商务岗位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终身制的岗位也越来越少, 这就需要毕业生具备必要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目前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群在缺少一个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平台, 未能给学生提供相关或相近学科之间的相应岗位互通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一定商务范围内的岗位适应和迁移能力相对较弱。
(二) 群内专业组建不够合理
就目前现状而言, 黑河学院在商务外语专业群的划分方面不够合理, 为了当前商务外语专业群建设的需要, 不得已将一些不太相关的专业牵强地组建到群中来, 这样的做法即无法很好地实现专业资源共享, 又无法促进专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商务外语专业群的良性发展, 也束缚了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思路, 因此, 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 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群还存在经贸俄语和商务英语这两大核心专业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不明显的问题, 弱化了商务外语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本质性的融合, 没能对商务外语专业群和高效运转及和谐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阻碍了教育教学中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在商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发挥。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商务外语专业构建过程中摸索方法, 寻求对策, 逐步完善。
(三) 整体评价机制不健全
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的效果如何, 其核心取决于客观切实可行的并具有指导意义的商务外语专业群评价机制。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群正处于构建的初期阶段,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只停留在构建前计划的标准层面上, 具体表现为商务外语专业群评价周期过长, 以年度为单位。其次, 商务外语专业群评价只有概念化的计分形式的定量评价, 没有体现具体的构建水平和体系标准的定性评价。对于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是否按计划的进展阶段如期进行;现已构建的商务外语专业群基本模式是否达标;商务外语专业群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切合实际;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适应商务岗位需求;现阶段的实施运行是否合格等相关事项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商务外语专业群评价机制来约束和考核。
三、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的改进措施
(一) 增强实习、实训
边境本科院校应依托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按照商务岗位对专业人员的需求进行校内和校外多种岗位实践。校内实践环节重点利用商务外语专业群内的教学设施和场所, 如语言实验室、模拟商务谈判室、国际贸易综合模拟试验室、B2B网络商务平台、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室、国际货运模拟实训室等教学实训软件和场所进行模拟实训。聘请更多企业高级商务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商务岗位专业知识讲座, 并亲临模拟实训现场指导。校外实习环节一方面带领学生参加以黑龙江省内为主辐射全国范围的各种形式的商务会议, 如中俄贸易博览会等,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商务氛围, 体会商务岗位任务, 领会商务活动的内涵, 以他人之鉴寻找自身的不足, 取长补短, 以适应未来商务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 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 为学生争取更多更好地校外商务岗位实习机会, 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训技能的基础上, 做到有的放矢。
(二) 合理组建群内专业
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以适应边境地区社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如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构建成以电子产业和产品为核心的商务外语营销专业;将轩际贸易实务与物流管理相结合, 形成以物流运转为核心的商务外语实务专业。在商务外语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经济、物流、旅游、管理、营销等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和学习。在商务外语专业群组建时应解放思想, 合理组建群内专业, 聚合相关专业, 弱化次相关专业,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商务外语专业基本功和通识的商务知识, 在深度和广度上同时满足边境地区商务岗位的需求。
(三) 完善评价机制
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评价机制的重点是促进商务外语专业群培养出能够胜任边境商务岗位的专业人才, 对商务外语专业群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考核。黑河学院商务外语专业群在现有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应重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商务技能大赛这五大项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制定出一套健全的商务外语专业群评价机制。按学期和课程分类进行商务外语专业群评估和考核。首先, 缩短评估和考核周期, 将原有的以年度为周期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每学期进行一次, 以更好地监督商务外语专业群的构建和运行,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其次, 在原有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客观合理的定性评价体系, 对商务外语专业群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使两种评价体系有机结合, 各司其职, 更好地促进商务外语专业群的合理化教学,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商务外语专业人才。
摘要: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的构建和实施是本科院校为边境贸易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的建设成效将直接影响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本文以黑河学院为例, 对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的初期成果进行总结, 分析初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下一阶段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
参考文献
[1]陈力蔚.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0) .
[2]胡蕙芳.论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3]秦殿军, 郭晓晶.国际商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
[4]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
【外语本科论文】推荐阅读:
本科外语教育08-25
山东大学2012年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考试报名的通知范文08-20
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07-18
外语教师的意识发展论文05-11
外语院校图书馆论文05-14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08-08
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论文05-10
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论文11-12
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 论文06-05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