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本科论文

2024-08-04

行政本科论文(通用7篇)

行政本科论文 篇1

行政管理学本科(030302)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日期:2013-03-05] 来源:郑大自考办作者:郑大自考办 [字体:大 中 小]

1.论服务型政府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分析

3.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

4.论公共管理创新的阻力

5.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条件

6.论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特点

7.论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8.论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9.论政府管理创新

10.论诚信政府建设

11.论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2.试论行政诉讼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及作用

13.试论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完善及其途径

14.论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5.试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16.试论行政立法的民主原则及其理论意义

17.建设学习型政府的动力分析

18.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分析

19.论政府危机管理

20.论政府绩效管理

21.论责任政府建设

22.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23.论行政文化建设

24.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

25.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26.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考

27.论政府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28.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的思考

29.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30.论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

31.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

32.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33.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

34.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考

35.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36.论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37.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机制

38.论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39.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

40.论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监督

41.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

42.论行政领导艺术

43.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试析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45.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7.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廉政建设问题

48.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分析

49.健全完善公务员考评机制

50.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

51.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52.论构建诚信政府的途径

53. 论公共管理中的听证制度

54.论绩效考核的方法与应用

55.论双因素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56.试析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57.中外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比较

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

59.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60.公民社会影响政策制定的利弊分析

61.政策执行中的博弈现象分析

62.论公共政策评估的困难与创新

63.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

64.政策变形的成因与对策

65.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66.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67.论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68.当前我国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69. 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70、试析我国养老保险政策

71.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

72.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

73.中国封建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启示

74.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

75.试论《论语》中的管理原则

76.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77.试析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

78.“无为而治”与现代行政管理

79.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述论

80.试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81.杰佛逊人民民主思想分析

82.洛克政治思想分析

83.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分析

84.多中心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85.提升政府执行力的路径

86.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87.行政问责制的对策研究

88.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

89.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90.网络反腐倡廉机制的思考

91.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模式

92.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

9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选择

94.公共决策民主化问题

95.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96.关于“省直管县”改革的思考

97.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98.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能力的提升

99.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

100.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调整

以上论文选题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

毕业论文评比等级标准

优秀:观点正确,并有独到的见解,材料丰富,论证充分、深刻,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良好:观点正确,材料丰富,论证充分,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中等:观点正确,材料较为丰富,论证较为充分,结构紧凑,逻辑较严密,语言通顺。及格:观点基本正确,能对观点作出一定论证,层次清楚,语言通顺。

不及格:观点有严重错误或者论证与结构上有严重缺陷。

2013年郑大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标准论文格式

一: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 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2012年公安管理自考毕业论文格式有什么要求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自考也将在今年进行新的考试。相信要在今年自考的广大群体以进入了金锣弥补的准备当中,小编也会更多的发布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到帮助。

行政本科论文 篇2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秘书,职务观,责任观

本科院校事务众多, 因而对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行政秘书作为全系、全院的“管家”, 肩负着一定的职责, 必须积极开展工作, 才能发挥上传下达作用, 保证高校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 由于行政秘书的工作任务多且繁重, 要求其必须正视工作, 并端正工作态度, 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本科院校行政秘书人员应进一步对职务观、责任观加以深刻阐述, 通过剖析, 可将“职”“责”观深入行政秘书之心。

一、行政秘书树立正确“职”“责”观的重要性

在本科院校发展中, 行政秘书人员为其贡献积极力量。然而, 由于高校行政秘书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事项多且繁杂, 加大工作者的压力, 可能产生不良情绪。所以, 行政秘书必须树立正确的“职”“责”观, 以端正工作态度, 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首先, 正确“职”“责”观的树立, 有助于为行政秘书工作者提供思想指导, 引导其坚定信念, 对本职工作给予高度认同。其次, 正确“职”“责”观的树立, 有助于激发行政秘书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积极与人沟通和交流, 对工作有热忱。由此可见, 行政秘书树立正确的“职”“责”观具有重要性。

二、本科院校行政秘书的职务观

(一) 行政秘书是“管家”。

行政秘书是本科院校的“管家”, 这是行政秘书工作者从事该工作时, 必须树立的正确职务观之一。首先, 行政秘书在院系中主要负责:教职工人事信息的统计、考勤、考核、记录、协助职称评定等工作, 称之为“人事管理员”。其次, 行政秘书对各个院系部门工作加以协调, 有利于促进各院系工作的有序开展, 扮演着“管家”的角色。再次, 行政秘书负责全院系大型活动的安排与统筹工作, 管理和引导活动事项的积极开展。在此过程中, 行政秘书应针对大型活动方案进行拟定, 以保证活动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同时做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方案, 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最后, 行政秘书负责公章管理、来访接待等工作。简言之, 行政秘书对本科院校诸多大小事务加以管理, 成为名副其实的“管家”。

(二) 行政秘书是“委员长”。

首先, 行政秘书需要对全体教职工的生活细节有了解, 及时将突发事件反馈给校领导, 针对系列慰问活动做好预案和时间安排等。其次, 行政秘书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 在上级部门下发相关文件时, 应对系列文件加以总结, 并上传至院校公众平台, 以发挥宣传性作用。最后, 协助办公室主任等开展会务接待工作, 并对会议出席人员做好考勤记录。此外, 行政秘书在会务接待工作中, 还需要负责对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 或是外校来宾进行接待, 安排好其吃住行等各方面的工作, 使来宾能够产生宾至如归之感。

三、本科院校行政秘书的责任观

本科院校行政秘书人员的工作十分繁杂, 身兼数职, 只有树立正确的“职”“责”观, 才能端正工作态度, 激发工作热情, 保证秘书工作深入开展。从行政秘书人员的责任观看, 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 提高思想认识。

行政秘书工作者必须正视秘书工作。在本科院校行政秘书岗位从业人员实践中, 部分人员产生不良情绪, 甚至对行政秘书工作有错误认识, 认为该工作者扮演着“勤杂工”的角色, 致使其在实际工作中, 敷衍了事, 不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 而且工作效率下降, 对本科院校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此, 行政秘书工作者应正视秘书工作, 并付诸行动。首先, 积极从教职工、领导视角着手, 善于利用换位思考, 充分考虑教职工、领导的想法等, 为高校办实事。其次, 在行政秘书工作中, 应对本职工作投入一份热忱, 从内心深处, 对秘书工作融入喜爱之情, 并将积极饱满的情绪带给全校教职工。

(二) 思想与行动并重。

行政秘书在开展工作中, 应做到手脑并用。首先, 在思想方面, 准备记事本, 对当前完成工作事项等相关内容加以记录, 可规避遗漏问题。二是积极与同事沟通, 实现相互帮助, 对于自身职责内外的事务, 都应加以有效处理。三是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策划, 有助于锻炼能力, 同时有助于与他人融为一体, 促进秘书工作有序开展。其次, 在行动方面, 针对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 应善于思考, 以快速做出反应;二是针对各项事务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排序, 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三是针对各类表加以统计, 制定模板和保证表格项目的规整性, 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三) 锻炼协调能力。

本科院校发展中, 行政秘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高校内部复杂多样的关系, 行政秘书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扮演“调解员”的角色, 为工作深入开展扫清障碍。首先, 在办公室内部人员关系协调中, 应将办公室视为“家”, 将同事视为“兄弟姐妹”, 积极与同事沟通和交流, 既能营造和谐的办公室氛围, 又能与同事之间融洽相处, 为行政秘书工作深入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 行政秘书工作者直接为学校领导人员提供服务。一方面, 应做好领导交办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 积极与领导沟通和交流, 实现双向沟通, 不仅能够加强领导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肯定, 而且有利于知领导所想, 对后期秘书工作提供便利。最后, 行政秘书工作者为本科院校的广大教职工而提供服务, 不仅要加强与学校教职工的沟通, 而且应对教职工内部关系加以协调, 营造良好氛围。

(四) 提升自我素质。

就本科院校行政秘书而言, 在工作实践中, 应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 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 应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 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 是行政秘书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推进, 对高校教师综合素养有更高要求。行政秘书工作者只有提高工作胜任能力, 才能与他人积极的沟通, 并深入开展考勤、考核、公文上传等工作。在此过程中, 对行政秘书工作者的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 行政秘书工作者要更好适应工作, 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 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更好为本科院校全校师生而服务。

四、结论

本科院校行政秘书工作岗位具有上传下达的积极作用, 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较高要求。从行政秘书的职务观看, 行政秘书既是高校的“管家”, 又是“委员长”, 对学校各项事务有涉猎。在本科院校行政秘书的责任观方面, 应提高思想认识, 在工作中注重思想与行动并重, 不断锻炼自身沟通协调能力, 同时通过有效的自我学习, 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与素质。行政秘书人员在开展工作中, 必须树立正确的“职”“责”观, 以充分发挥岗位职责作用, 为推动高校有序运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邰红霞.高校教学单位行政秘书岗位职责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12) :73.

[2]梁志华.秘书职业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 2013.

[3]陈礼明.高校院系行政秘书队伍现状与素质提升路径选择--以东莞地区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黄帅.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以负担大学为例[D].复旦大学, 2012.

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说明 篇3

(一)本科课程

1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

本课程1学分,课内学时18学时,开设一学期。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为配合教育部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了解和熟悉电大开放教育新的学习环境,建立与开放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的学习理念,了解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含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介绍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结构、办学形式、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介绍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一般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介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怎样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一般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等等。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其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运行机制等有个系统而科学的认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和军事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

3.行政领导学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行政领导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领导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正确地认识领导活动的现象、矛盾、特点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应用领导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加强知识厚度,为成为成功的领导者,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导论、领导权力与制约、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领导关系与角色、领导战略与决策、领导选才与用人、领导思维与创新、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等。

4.计算机应用基础(本)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45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工学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是电大其他专业必修或选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安全常识等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处理概述,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汉字输入方法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DO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 入网方法。此外设有WPS文字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报表系统两部分选择教学内容,供各地电大根据本地实际选用。

5.公共政策概论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公共政策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应用公共政策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为服务经济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导论、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公共政策评价、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等。

6.政府经济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府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应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外部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转移性支出、政府收入、政府税收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政府债务、政府预算、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等。

7.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具体的制度与规则,培养学生运用行政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合同;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诉讼等。

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系统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区分公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与方法。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本课程是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出发,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揭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特征、管理环节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它与人事制度类课程,特别是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流动、公共部门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管理、公共部门人力招募与选录、公共部门人力培训与开发、公共部门人力使用、公共部门人力激励、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部门人力薪酬管理。

9.城市管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城市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管理的原理、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城市法治、市政职能、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土地与住房、城市消费与生活服务、城市人口与民政管理、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

10.西方行政学说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公共行政学产生前和产生以来的行政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共行政学思想发展范式进行提炼,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学说进行梳理,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主题进行讨论,归纳公共行政学一百多年来的范式演变。通过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掌握西方行政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系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把握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

西方行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行政学产生前的行政思想(19世纪之前);2)行政学形成时期的行政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3)行政学发展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40~60年代);4)行政学繁荣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70年代~现在)。

(二)补修课程

1.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治学原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和方法,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上升成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它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最高层次的思辩。同时,政治学原理#是力图阐明一切政治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共相。《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与政治学、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国家与政府、政党与社团、政治秩序与治理、政治参与与监督、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民主与民主化。

2.公共行政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公共行政学#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也介绍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时,紧密联系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的实践。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书目 篇4

(一)普及读物①

1.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7年版。

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杨光斌,李月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6.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二)名著选读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中】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③

8.【美】戴维·伊思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9.【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这些书籍图书馆不一定全有,或暂时被他人借阅,同学们可找相同书名或相近内容的书目来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由于翻译的作者或翻译的年代不同,同学们可找不同的翻译版本阅读。

行政法本科毕业论文 篇5

摘要:行政强制是行政法上的一项基本的制度,作为一种手段它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理论上对此问题的研究较为混乱,制度实践也表现出诸多困扰和冲突。为应对这种现实,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在历经四次审议后,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1月1日起施行。此法的出台弥补了以前行政强制制度的散、乱、软的问题,但在实践中如何做到尽善尽美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行政强制 实践难题 因应之道

《行政强制法》出台以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但是在行政强制领域中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历时12年,我国的行政强制法终于出台,这部法律肩负着规范行政权力和维护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双重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架性法律,其出台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其以完备的逻辑结构紧扣行政强制的各个方面,兼顾了从实体到程序、从总则到分则、从行政机关实施到法院实施行政强制等特点,并始终将人文精神贯穿其中。但是,该法自实施以来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亟需加以完善。

一、行政强制法的实践难题

我国《行政强制法》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行政强制原则笼统抽象,实践中无法具体实施

《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或者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和整个条文中呈现出来的原则有六项,具体为:平衡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强制法定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救济原则。其中,第五条所确立的比例原则是我国第一次在行政立法中明确确立的原则。比例原则,要求在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上,应在其所追求的目的与所采取的手段进行平衡,采取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此原则源于德国19世纪的警察法学,现在是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欧共体法中一项重要的一般行政法原则和宪法原则。广义的比例原则的内容包括必要性、适当性和比例性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具有不确定的弹性要求。比例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最小损害”原则。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在具体的行政强制实践中,往往是以公益为名,对个人正当权益过分忽视,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目的的正当性当然可以证成手段的正当性。行政强制执行手段带有强制性,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在行政强制执行手段下是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为了尽快实现行政目的,行政机关往往以各种理由运用强制手段提高效率,对于非强制手段会很少适用。所以,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如何操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难题。

(二)落实限制“委托执行”困难重重

《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这条显然是针对多年以来社会上由非行政机关或者不具备资质的人员行使行政强制的“乱象”而制定的,本条禁止了“委托执法”及公务员执法,有利于肃清行政强制中的混乱现象。但是,法律规定禁止其他人员执法和实施强制,而实践中其他人员执法现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扩大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基层执法力量不足,基层执法编制不够,执法任务又很重,因此导致很多执法主要靠其他人员去完成。二是执法重心没有下移到基层,很多执法编制和执法人员都浮在中层和高层,或者是执法贵族化倾向,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执法,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满大街执法。这就是我们基层执法的部分现状。此条过于绝对的表述造成了立法上的尴尬:有些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的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无法亲自实施的,就会导致行政强制的软弱无力。

(三)人民法院执行能力面临挑战

《行政强制法》第十三条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有学者认为,由行政机关自行实施行政强制执行,即由行政机关自己执行自己做出的行政决定,背离基本的正当程序原则。所以,加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可以说是在程序上又为行政强制执行多了一道审查程序,从理论上来看,这有一定的益处。但是,行政强制执行权毕竟是行政权,执行的内容是行政决定,目的是实现行政职能。行政强制执行往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专业性很强的行政强制执行活动。从法院的系统来看,一般由执行庭负责执行,由行政庭负责审查。由于人力和物力的缺乏,往往由行政庭来担任执行庭的部分执行任务,这就必然导致在审查过程中的马虎。另外,行政主体容易形成惰性。我国行政主体自行强制执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法律的授权。如果行政主体没有法律的授权,那么它必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可能为了免责或怕麻烦,有可能将本来可以自行执行的事项统统申请人民法院执行,这不但不能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而且增加了人民法院的负担。反之,属于法院的执行事项,本应立即执行,法院故意不执行或拖延时间,会降低行政效率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最后,人民法院对行政主体提出的申请执行案件,只能进行形式审查,同时由于案件数量的巨大,人民法院作出错误执行裁决并强制执行的情况难以避免。在此,违法的行政强制执行并不是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机关不会因此承担责任,要求法院承担责任,若法院出现司法腐败,相对人的维权途径就更加困难。

二、实践中运用行政强制法的因应之道

鉴于行政强制法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第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现代法治国家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基础上的。行政强制原则笼统抽象,运用行政强制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弱势群体应有包容态度。首先,行政强制原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传统的观念认为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私人利益要向公共利益让路,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必须动态的考量相关利益,做到公私利益兼顾。其次,运用行政强制原则时应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政府的存在基础,在民主政体下,政府只是手段,是达成公民福祉的工具,而非目的。政府的地位决定了它不能剥夺公民的自为的权利,不能以强制手段为政府自己提供扩张权利的机会。当然树立服务意识,也不是一味的要求行政机关迁就公民,在对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给予适当的考虑后,也要适时的运用强制手段,以维护行政权威。再次,强制手段要体现人性化。手段的人性化并不是只讲人情,不讲法治,而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撑下,在法治的大前提下,进行执法手段的更新,更多的关切相对人的现实,真正把相对人当人看。

第二,适当进行扩大解释,维护行政权威。针对《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有些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的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无法亲自实施的,就会导致行政强制的软弱无力的现象,我们认为可以在实践中适当的进行扩大解释。所谓扩大解释,即对法律条文有关词句的含义作出扩展,使其比字面通常理解的含义更广泛、更丰富,当然,这种法律解释不能违背立法原意。第十七条的立法原意是如果可以通过委托来获得行政强制措施权,则意味着不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只需要依据“行政决定”就可以获得一种对公民人身权和重要财产权产生直接影响的权力,这显然有违行政法治的精神,也不符合行政强制法定原则。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执法空白也是大大存在的,如果将职能进行重新配置会对部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产生重大影响,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部门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为了维护行政的权威,有必要对第17条进行扩大解释,以应对执法空白。同时,必须真正解决执法重心下移问题,解决执法重心下移的体制和制度配套问题。还要提高执法装备的技术化、信息化程度,减少对执法人员数量的过分依靠。

第三,合理配置行政强制执行权,加强监督。不同的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是独立的,各国家机关之间是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关系,将不同国家机关的职能混淆起来会造成混乱。《行政强制法》第十三条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此条执行不当,会造成强制执行权的混论,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法律设定的标准问题,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当把握以下两个标准:其一,涉及重大公益、行政行为内容须及时实现的,授权特定的行政机关。如税务机关的强制划拨权等。其二,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授权特定的行政机关。如专利管理机关的强制许可、外汇管理机关的强制收兑等。而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强、各行政机关普遍需要的,如强制拍卖、强制扣缴、强制划拨等,则不宜普遍授权,原则上应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关于代履行和执行罚这种在性质上较温和,不易造成相对人权益的损害的间接强制执行方法可以适当由行政机关执行,以减轻人民法院的负担。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行政强制执行的监督,加强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的监督,并加强各机关自身的内部监督。关于人民法院审查方式上应以形式审查为一般原则,以实质审查为例外。

三、结语

行政本科论文 篇6

关键词:考察写生,资料库

现如今美术类教学单位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传承, 重视留存名师、教授、教学骨干们授课的影像和文字资料, 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打造精品讲堂, 将传统的口耳相传, 手把手教导的贴身教学模式升华转化为不受时空限制的影像资料学习, 力图使历代美术人好的技能和人格魅力能够传承和影响后人。在外出考察采风课程中, 大量采用录音、摄像、制作教学视频等新式手段, 但关注点基本都是集中在教学讲学上, 往往忽视了外出考察采风活动所制定的整套方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留存, 这使整个资料库在方案制定参考资料方面出现缺失的硬伤, 无法提供给新教师系统全面的信息参考。

作为非绘画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 在参与到外出考察采风教学课程的时候, 由于不用操心教学问题, 所以关注点会侧重在教学以外的吃、住、行活动中,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从活动所反馈回来繁琐、冗杂的信息中去芜存真, 有效地记录和整理出详尽又简洁的能补足完善整个资料库的信息?根据实际调研, 本文有以下经验小结以供交流探析。

一、多看多听多记录, 采用最简便的方式和手段

外出期间, 条件有效, 文字记录是最便于流传, 最方便实惠的传承手段。在参与考察采风过程中, 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很好地发挥自身擅长文字整理归纳的能力, 勤记录, 及时整理总结, 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建立外出考察写生课程资料库。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 展开的是不同专业解读的视角, 所记录的课堂笔记里面包含的对事物, 对山水, 对动植物、对整个写生大环境甚至引申开来的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均带有独特的专业特性, 这不仅对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见识非常有帮助, 通过整理后形成调研报告建立此条线路的资料库, 有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安排。

二、整理本次考察采风成本、路线、时间返程安排

由于专业的区别, 各种专业外出考察采风的地域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比如设计类专业考察比较喜欢到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 绘画类喜欢到川西、云贵、西藏等民族文化浓厚或者西安、敦煌、北京等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地方。而不同的教学设计会选择不同的外出写生和考察地点, 由此会带来不同的考察路线、成本等。所以如果以建设资料库的目的来处理, 我们就必须记录详细的路线、时间安排、明细支出等, 具体到小时或分, 交通方式, 站名、每个支出项目、每项支出金额等, 以假定一个从未去过的人看到此资料记录后就知道如何妥善安排考察采风活动为准。

三、记录考察采风必备物品与注意事项

每条线路由于设定安排的时段、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的不同, 导致所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品、生活用品、常用药品等必备物品及注意事项均会有所不同, 但综合起来起码有以下几点是通用的:

(1) 考察采风前应了解并制订好具体的行走路线、时间安排,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途径及时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等基本情况, 此举能保证顺畅、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2) 考察采风前做好必需开支项的成本预算并通告全班同学准备好足够的考察采风经费。

(3) 预订住房, 谈妥房价, 告知对方此行大致的旅程时间安排, 了解当地消费标准, 落实接待方式及具体要求。

(4) 考察采风前收取一定的公共支出经费, 以便支付集体公共开支的差旅、押金等支出。

(5) 考察采风前三天必须召开班级会议, 强调以下内容:

(1) 通告具体行程路线、时间安排、考察采风成本。

(2) 收取一定数额的公共经费, 具体数额由班级同学根据成本预算自行讨论决定。

(3) 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纪律、个人言行教育。强调外出期间的纪律问题, 特别是外出考察采风期间的集体活动必需按时到位, 杜绝迟到, 以免影响教学活动安排, 严禁未经允许私自脱离群体进行活动。

(4) 强调安全防范意识, 不认识的东西不吃不拿, 危险的地域应做好足够的防范措施。如果是当地经常下雨, 有溪流且水流湍急, 部分河段水较深, 就得考虑强调溪边路湿滑, 容易失足落水, 山中的毒虫、毒草较多, 如蜈蚣、蛇、黄蜂、蚊虫、断肠草等, 各方面的安全防范需要经常强调及注意。

(5) 尊重当地人生活习俗, 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住宿旅店如果是竹木楼结构的, 尤重防火、防水, 随手关灯、关水、关煤气, 在楼上走动应轻手轻脚, 不在深夜喧哗、吵闹, 以免影响主人或其它旅客休息, 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6) 灌输培养信任意识, 个人要对本集体有信任感, 对同学对老师信任, 在遇到任何个人无法处理或感觉比较棘手的问题时, 能主动与同学或带队老师沟通, 以便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四、仔细观察记录学生外出考察采风期间精神状态及学习情况

发现及归纳学生外出考察期间的精神状态及学习情况, 有助于掌握提炼规律, 有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外出期间一般开始几天内比较新鲜好奇, 任课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环境及动植物进行考察, 顺便游山玩水, 放松心情, 循序引导学生进入考察采风状态, 随后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采风讲解, 学生同步进行素材收集, 等学生情绪开始烦躁, 有返归意向时, 此时任课教师及时强调和检查教学目标及进度, 加大提升要求, 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后, 预设定返程日期, 到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返回整理素材。

学生考察采风期间的精神状态可以从行为表现、心态、相互之间的互动、想象力、学习生活规律等方面来分析, 根据群体及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 心态是否健康, 相互关系是否融洽、自制力是否在可控范围, 完成教学进度如何, 生活学习是否规律正常等, 可以配合任课教师及时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措施,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实践效果。

五、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 收集整理出每条外出考察采风路线的详细资料

每新开辟一条考察采风路线, 应该站在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上收集整理其特性, 可以从某个专业设定某个时间、路线才会有收获这个角度去衡量路线的价值。如针对花鸟画方向来说, 专业特性决定了它的写生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 需要赶在特定的花期和各类动物活动的季节才有收获, 那么就得了解调查这条线路什么时候哪种植被最茂盛、最有特色, 什么时候有什么昆虫等。山水方向、人物方向的有什么收获, 是否有合适的写生学习状态。环境是否符合考察采风要求, 植被如何, 入画点、素材如何, 生活便利度怎样, 是否有固定生活资源, 消费如何, 环境安全系数如何等, 只有了解过这些才能根据每次考察点的特色制定出考察采风的最佳路线方案。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篇7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学校 指导教师

×××

行政管理本科 2012秋

合肥广播电视大学

2014年12 月8日

目录

一、团队的定义和特点....................................3

二、团队精神的定义和特点................................4

三、注重团队精神培育的意义..............................5

四、培育团队精神的途径..................................5

1、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培养团队精神力量..................6

2、通过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人与体制的最佳组合..............6

3、不断赋予团队精神新的内涵............................6

4、实现企业创新和培育团队精神有机结合..................6

5、团队领导者首先要带头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7

6、提升团队凝聚力......................................7

五、培育团队精神应注意的问题............................8

论团队精神的培育

【内容摘要】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团队精神则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是成功团队身上难以琢磨的特质。本文旨在界定团队及团队精神的概念,探讨团队精神培育的途径,以促进团队建设,弘扬团队精神,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关键词】团队;团队精神;培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企业管理层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而团队的建立和团队精神的培育正是旨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保持组织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一、团队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作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

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如下的特点:

1、目标一致。这一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意境。团队成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共同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以后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一共同目标都会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和方针。

2、目标具体。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具体的目标使得彼此间的沟通更畅通,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3、承担责任。建立一种环境,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责任。

4、关系融洽。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支持,善于沟通,彼此之间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并勇于表达自我。

5、齐心协力。团队成员应为实现团队目标作出共同的承诺,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

6、和谐的领导艺术。团队的领导者要能够做到使对任务的需求、团队的凝聚力以及个人需求达到平衡、和谐。

7、短小精悍。团队的规模不宜过大,应短小精悍,其规模一般不超过10人。

8、技能互补。出色的团队应具有如下技能:A拥有技术专家型人员;B拥有善于解决问题和果断决策的人员;C拥有善于人际交往的人员。各项技能的正确组合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9、行动统一。团队成员必须平等地分担工作任务,并就各自的工作内容取得一致。此外,团队需要在如何制定工作进度、如何开发工作技能、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以及如何作出或修改决策等方面,达成共识。

10、反应迅速。团队应该着眼于未来,视变更为发展的契机,把握机遇,相机而动。

二、团队精神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奉献成为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为工作注入能量。团队精神,也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因此,团队精神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形式载体必须要有制度体系来维护和巩固。比如球队的纪律性和严肃性就是赛场上发挥团队精神的有力保障。简单地说,团队精神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团队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团队成员把团队当成“家”,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奋斗。团队成员极具团队荣誉感,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关系时,团队成员采取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个人服从团队。团队与其成员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共存共荣。

2、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团队精神表现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团队成员彼此间利益共享,相互宽容,彼此信任。在工作上互相协作,在生活上彼此关怀。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凝聚力强,追求团队的整体绩效。

3、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全心投入。团队充 4 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成员参与管理、决策。团队成员在处理团队事物时尽职尽责,充满活力,洋溢热情。

三、注重团队精神培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大大提高,人们的生产和工作方式将趋向集团化,而不再是分散的方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工作,而是要与人交流与合作。从发展的观念看,没有形成团队协作,不可能获得成功。企业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精诚团结,善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工作,发展事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合作,到头来只能是走更多的弯路,影响事业的发展。

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精神力量。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企业内部上下同心,企业各部门相互支持,协调一致。树立合作精神,逐步消除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改变单纯的个人奋斗、追求自我价值行为。将自己融入团队之中,变“单干”为“群干”。在长期的与人协作、配合工作中,增强合作能力。拥有理解他人、包容他人胸怀。在实现团队利益的过程中,展现出自我价值。在中国第二届“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评选揭晓仪式上,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中创软件公司的管理团队荣获“最佳团队奖”,其团队的核心成员之

一、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程建平女士发表了如下观点: “ 在软件行业中,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成功的团队。加强团队建设,造就一支有着共同价值观和奋斗目标,具备很强学习能力的职业化优秀团队,这才是软件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管理的确愈来愈重视“团队”。同群体不同,团队不是某个在一起工作的集体。举一例子:每年在美国篮球大赛结束后,常会从各个优胜队中挑出最优秀的队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赴各地比赛,以制造新一轮高潮,但结果总是令球迷失望——胜少负多。其原因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虽然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篮球种子选手,但是由于他们平时分属不同球队,无法培养团队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出击。由此看来,团队并不是一群人的机械组合。一个真正的团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其成员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能很好合作,追求集体的成功。团队工作代表的是一系列鼓励成员间倾听他人意见并且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习惯改变以适应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

团队和一般群体不同,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成员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之外,同时具有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的绩效源于团队成员个人的贡献同时永远大于团队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而群体中成员没有协同工作的要求,群体的绩效是群体成员个人绩效的总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成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团队精神不等同于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可以使组织保持活力、焕发青春,积极进取。

四、培育团队精神的途径

有这样一个实例,有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常挂在嘴边要弘扬团队精神,自己却不自觉地破坏着团队精神,公司举行的集体活动,他很少参加;其它部门需要配合的工作,会以种种借口反客为主;公司所安排要统一规划的东西,到他那就变成了没有给他足够的发挥空间,以干预他的管理范围为由搁置一边。凡没有经过他批准的东西,他都能以鸡毛蒜皮小错误给予否定,凡经他认可的决定,即是有些错误也可忽略不计。这其实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极端强烈的人,试想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部门领导,他所弘扬的团队精神能影响下属,能说服下属吗?一个公司是否具备很强的战斗力,而不是看这家公司拥有多少高尖人才,而是看这家公司的人才是否具备很好的团队精神。因此,如何培育团队精神,还要注意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1、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培养团队精神力量

在高度智力与谋略对抗的信息化市场竞争中,很容易使不同层级的员工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在企业信息化营销变革战略的市场竞争中;竞争者彼此在运用新闻战,心理战等手段;来瓦解对方的团队的员工士气和竞争意识;在很多情况下,竞争中的失利往往都是这些精神因素的影响。因此信息化条件下营销变革战略的市场竞争不仅需要一种竞争意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攻心伐谋”的承受力、“克敌制胜”的战斗力!

2、通过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人与体制的最佳组合

一个团队竞争力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联合,而实现人与人的最佳组合,不仅需要合理的体制编制,而且需要强烈的竞争意识。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要把人作为竞争力的第一资源。这就要求把关爱员工和培育团队精神统一起来。坚持把培育团队精神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培育团队精神,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执行准备的重要任务。团队精神作为一种企业觉悟,需要建立在人的思想基础之上。我们要以国际化的视野为指导,培养企业的国际营销能力。

坚持在执行过程中行动力的培训,锻造实战中博弈精神;在企业信息化经营的每一个层面上,都需要我们在做好市场竞争准备为前提的各项工作中,不断的锤炼和培养适应市场动态的执行力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企业经常性的工作,是企业执行力生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最佳平台;应当切实把团队精神的培养摆在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从知识、管理、技能、服务等实际工作出发搞好企业培训,把团队精神体现在各种复杂、艰苦的执行过程中,真正地使每个层面的员工有效的掌握企业营销变革战略各个环节流程,信息化条件下各种应变策略,通过训练强健体魄、健全心理、增强素质,始终保持自信、激昂的精神状态。

3、不断赋予团队精神新的内涵

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的特有文化优势有着一以贯之的深刻内涵,如信念、士气、作风等。这些东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不能变。但团队精神的内涵并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变革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团队精神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拓展。因此,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中,仅有“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国际视野”、“系统能力”、“智勇谋略”上去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管理”素质的优秀人才,使企业不同层面的人才在执行技能、知识积累、应变能力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4、实现企业创新和培育团队精神有机结合

企业创新和团队精神,是辩证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企业创新的影响(见《企业创新三大问题》),看不到团队精神的作用;也不能只看到团队精神的作用,看不到企业创新的影响,而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创新的效能。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的意识不断加快,信息化能力逐步增强。企业创新效能的增强,是综合国力的提升的标杆,建立创新性发展的中国战略,是企业新的发展时期的历史使命。在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中,个人能力是团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团队的整合、连续、控制、遵从、协作的一种精神;综观西方200多年的工业化历史和中国近30年的工业发展史;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说的诞生,都把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联系在一起。

企业的国际化、营销变革战略的发展,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形态;人才资源对竞争者彼此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视野的今天,人力资源的因素特别是团队精神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企业市场信息化的经营战略的竞争中,在人与团队的系统能力中;人才的竞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人才是工业化变革以来的基本要素;是企业整体团队领导力、决策力、执行的基础,人才的竞争向信息化的竞争转变就是人才——信息向创新系统的转变;信息化时代的营销变革战略还是竞争者彼此综合能力较量,仅有一个大的团队并不能赢取市场的胜利。企业的竞争是变革战略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包括决策力、领导力、执行力以及人力和人心在内的综合竞争。美国安利、宝洁把他们国内称之为垃圾的产品拿来征服中国市场时它们凭借是包括品牌在内的营销变革战略的实施;从他们每一个不同层级的员工身上都能看到一种团队精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精神的体现;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赢得市场技术含量是一个因素,而营销变革战略的实施深刻改变了市场产品的形态,没有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团队没有整合、连续、控制、遵从、协作的精神是不可能在市场上赢得胜利的。

5、团队领导者首先要带头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

肯迪尼总统曾说,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很多管理者热衷于竞争,嫉妒他人的业绩和才能,恐惧下属的成就超过自己,而事实上没有一个领导者会因为自己的下属做得好、优秀而吃尽苦头。成功的领导者总是力求通过合作来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建立一种互信的领导模式。建立合作规范。一个团队中如果某一个人老是付出而另外一个人老是获得,这就是鞭打快牛,不公平。这种情形下没有可能合作。要想有效的地推动合作,领导者必须订立一个普遍认同的合作规范,采取一种公平的管理原则做事情。建立长久的互动关系。领导者要创造一些持续的机会让团队成员融为一体。比方说一起培训、一起搞竞赛、举行团队的会议、激励的活动等等。要强调长远的利益。领导者要使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未来前景,让大家相信团队可以走到这一步,这时人们不会计较眼前的一些得失,会主动合作达成愿景。信任是赢得合作的一个法则,也是人际关系的中心议题。只有信任下属的领导才能够通过授权而高效的工作。培养职工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要将团队精神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使所有职工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6、提升团队凝聚力

(1)从外部看,当团队遇到威胁时,无论团队内部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什么问题、困难、矛盾,这时团队成员会暂时放弃前嫌,一致应对外来威胁。通常外来威胁越高、造成的影响越大、压力越大,团队所表现出的凝聚力也会越强。当然如果团队成员感到团队根本没有办法应付外来威胁和压力时,就不愿意再去努力了。

(2)从内部看有这样一些因素影响凝聚力的高低:

①团队领导人的风格、类型。领导是团队行为的一种导向和核心,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到凝聚力的高低。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之下团队成员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参与决策,这时积极性高、凝聚力比较强;而在专制、独裁、武断的领导方式下,下属参与的机会比较少,员工的满意 度相应比较低,牢骚满腹,会后私下攻击性的言论也相应增多,凝聚力也会较低;但在放任型的领导方式下,团队成员就像一盘散沙,人心涣散,谈不上集体主义,也谈不上团队的规则,这时更谈不上凝聚力。

②团队的规模。规模越大越容易造成团队的沟通受阻,意见分歧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大规模的团队人员之间的接触相应较少,关系也不顺畅,容易人浮于事、互相扯皮、不负责任、办事拖拉;团队的规模越大产生小团队的可能性就越大,小山头、小派系这时可能就会出现。通常团队的人数应该在10到15个人之间较好。

③团队的目标。团队目标如果跟个人的目标一致,有吸引力、号召力,这时团队成员就愿意合作完成任务,凝聚力会增强;反过来如果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不关联,个人的想法是多挣钱,团队的目标是获得荣誉,这时合作就会少,感情趋于冷淡,凝聚力也就降低。

④奖励方式或激励机制。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有不同的作用:集体奖励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会使成员意识到个人的利益和荣誉与所在团队不可分割;个人奖励可能会增强团队成员间的竞争力,但这样一种方式会导致个人顾个人,在团队内部形成一种压力,协作、凝聚可能会弱化。建议两者都要考虑,承认团队的贡献,也要承认个人成绩。

⑤团队以往达成目标的状况。如果团队一贯有好的表现,过去就能按团队目标很好运行,这时团队成员就会觉得这是一个英雄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感到有荣誉感,所以就会激发团队成员做得更好。通常成功的企业和不成功的企业比较,更容易吸引优秀的员工加入。

五、培育团队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企业文化因素,它要求企业分工合理,将每个员工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配套的措施,使所有员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明确提出奋斗目标。目标是把人们凝集在一起的力量,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目标不能过高过空,让大家感觉到有奔头。

2、建立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使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就无法形成纪律严明、作风硬朗的团队。

3、良好的沟通环境。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和化解领导与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分歧、矛盾。

4、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人人都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将会极大激发员工献身事业的决心。

5、引导参于管理。每个员工都有参于管理的欲望。正确引导和鼓励这种愿望,使他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6、树立全局观念。各个部门管理有机协调,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将个人、部门的追求融入到团队的总体目标中去,最终达到团队的最佳整体效益。

企业中的职工之间的关系,虽谈不到什么生死之交,但一定要做到风雨同行、同舟共济。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出色。

团队精神的培育不是一句口号,一个形式,而是一项大工程。有人说团队精神在企业提倡是一个规章制度问题,在社会上提倡是一个道德问题,在家庭中提倡是一个伦理问题,在学校提倡是一个纪律问题,这说明我们的企业要想弘扬团队精神必须要有相应的条文规定和制度约束,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形式。并且要从上至下来贯彻执行公司的团队纪律规定,特别作为各部门的领头人要身体力行去倡导实践,而决不是一句口号。【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务科检查与反馈下一篇:现代人过春节的十大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