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2024-08-08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共12篇)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1

随着辽宁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 辽宁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既往模式日益受到严峻挑战。以全新视角审视我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既往政策,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我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措施, 成为了我们当前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如何创新辽宁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对辽宁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系到辽宁高校的战略全局, 也是提高辽宁经济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的需要。因此, 辽宁省的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创新思想, 改革人才培养思路, 采用当前世界领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的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

一、辽宁高校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既适应经济全球化, 又促进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 既推动经济发展, 又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先进教育模式, 已经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我们必须建立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设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实施国际化的教育培训手段;国际化教育可以令高校在国际领域展开竞争、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他国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 提升办学水平和声誉, 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今国际化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 为辽宁普通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综上所述, 辽宁省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因。

二、辽宁高校外语人才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建构

(一) 建构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框架

辽宁省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 拟选派优秀外语人才到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以及重大研究项目实践, 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充实外语人才的国际化经历, 提高其专业和国际化技能, 进而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具体内容包括到外国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出版学术著作、参加国家会议、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谈、参加国际组织或学术刊物编委会等;到国外进行短期访问、讲学或是留学, 积极吸纳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方法,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 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 组建我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队伍。

(二) 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辽宁省推进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走出去”战略, 探索与海外高校的新型合作交流形式, 开拓人才的双向国际化教育模式。一方面, 积极拓展与海外院校的合作交流关系, 探索交换学生及合作办学项目及学生的短期交流访学, 探索“1+3”“2+2”“3+2”国际联合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提升高校人才教育的国际性,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辽宁省高等院校与境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进行合作, 派遣优秀学生出国就某项课题进行共同研究, 并由学校联系派学生去跨国企业进行海外实习。由此可以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技术, 并借鉴先进文化成果, 促进辽宁文化事业建设及辽宁经济社会发展。

(三) 多元国际化培养项目

辽宁省的多元国际化培养可以包括诸如校际项目交换、科研实习、参加国际竞赛、海外修学旅行、暑期夏令营等。这些出国交流机会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有一些项目可以减免学生的生活费、住宿费, 或提供部分或全额奖学金。另一方面, 要加强课程的多元国际化体系构建, 吸收、引进先进课程, 丰富国际化课程模块, 加强国际课程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构建, 以强化学生对海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与运用。通过借鉴英美名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与手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有效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并以此为培养综合目标。

三、结语

辽宁省高校建构拔尖外语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国际化教育成为了辽宁高校外语人才供给的源泉。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活动不断促进辽宁高等院校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Felix Maring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Bloomsbury Academic, 2013.

[2]曹德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2011 (3) .

[3]伊继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09 (4) .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2

4月16日上午,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本次会议聚焦“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标准、指南与评价”,以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两大纲领性文件、引领高校外语教学变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目的。来自全国的1800名高校外语教学专家齐聚北京,交流探讨,共同谋划改革发展路径,设计中国外语教育未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同时发布“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TIC),面向国际交流需要,培养中国的国际人才。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 协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

承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2016年,对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方面,随着“十三五”建设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最新的“国家标准”和“教学指南”即将于年内发布,两大文件出台之后,如何在第一时间把脉大势,结合自身院校定位与政策要求,做出科学的、发展性的举措,在“标准”与“指南”的带领下改革和创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也是所有高校都在关心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应势而行,以“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标准、指南与评价”为主题,期待能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结合国家战略探索外语发展之路,为高校外语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简称ETIC)的发布也是本次高端论坛的焦点。在这个“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变革时代,各大企业和机构迫切需要能够承担国际交流任务的“沟通之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培养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化“沟通之才”的任务和挑战。“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以“真实场景、有效沟通”为核心理念,测量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重点考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跨国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校学生及社会人士求职就业提供英语能力的评价与认证。论坛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彭龙校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校长分别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均为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北外、上外、广外作为中国外语类院校中三所标杆性质的领军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外语人才,一直以来也都履行着引领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三位校长分别在致辞中向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肯定本次大规模高端论坛是属于中国外语教育界的一次历史盛会。三位校长在发言中都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谈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确立“开放”理念为国家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地、“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启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如何改革发展才能够满足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成为高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肯定外语教育面临时代机遇的同时,三位校长也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上正在做出的各项努力。三位校长在致辞最后纷纷向本次盛会承办单位成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表示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彭龙校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校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

本次论坛共有一天半的议程,包括主旨报告、专题论坛和专题报告三个阶段。4月16日上午为论坛第一阶段: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和多伦多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江学者Professor Alister Cumming分别围绕“指南”、“标准”与“评价”三大主题词做主旨发言。

王守仁教授主旨报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解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

王守仁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解读,他从对语言的认识切入,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对于语言的认知从根本上决定语言教育的理念,因此这是所有语言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随后,王守仁教授从研制过程、基本原则、大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师发展八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介绍与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调研为基础、以研究为支撑,在研制过程中倡导科学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基本原则。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为国家对外开放、提升国际话语权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指南”考虑到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不同,将培养目标细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强调以英语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指南”指出应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校本评价与其他多样化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共同基础测试与其他多样化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另外,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在教师发展方面,除了指出院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之外,“指南”还强调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孙有中教授主旨报告: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孙有中教授在主旨报告环节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孙有中教授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国标”(本专业基本要求)、“校标”(本校特色要求)及“行标”(社会发展要求)三者关系的认识,指出学校要坚持“坚守专业本色、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和服务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原则。此外,孙有中教授从语言类专业跨学科特性出发,充分强调了外语专业在扎实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提出如何把握跨科学的“度”是外语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孙有中教授从教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国标”进行全面解读。他特别强调了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讲到外语专业类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时,孙有中教授指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具有突出重要性,并对这三种能力进行了具体论述。此外,孙有中教授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充分肯定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教师是一切教育变革与教育创新的推动者,认为教师发展方案制定实施和完善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此外,此次新“国标”最大的差异就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新增了“质量保障”的部分,通过对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来为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最后,孙有中教授对外语类专业的改革路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Professor Alister Cumming主旨报告:How Should Language Proficiency Be Conceptualized for Assessment Purposes? Standards for English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多伦多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江学者Professor Alister Cumming)

Professor Alister Cumming围绕“Standards for English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主题进行主旨报告,他指出语言水平应该根据测评目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界定,他在报告中对于当前国际语言教育领域通用的三种语言水平模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就这三种模型对于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与测评的潜在影响发表观点。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代表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发布“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TIC)。ETIC考试是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背景下推出的一项考试体系。ETIC考试重点考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际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通晓国际规则与协同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设计理念与主旨发言专家的观点高度契合。ETIC考试分为三类:通用、商务、高端,彰显国际人才“分类优秀”的理念。此外,韩宝成教授还介绍了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推出的另一项考试,“中国翻译证书考试”。(韩宝成教授代表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发布“国际人才英语考试”)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3

关键词:国际化;创新型;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教材体系

一、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含义

伴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主要指的是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四种特质:

1.良好的语言能力

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对所有外语专业人才的共同要求。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无论是“国际”化还是“创新型”人才都是空谈。

2.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具备也是对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之一。当然,这个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指外语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包括了对国际规则和国际形势的掌握。

3.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可以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4.国际化视野

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就是要求外语人才必须要了解国际规则,并且参与到国际事务以及国际竞争当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化与政治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国际事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二、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教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外语教育当中,外语教材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外语教材体系的建设不单单是服务于教学,帮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进行较为完整、系统的课堂教学安排,同时还可以起到语言输入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由于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不一的问题,保障了教学的质量。我国当前的外语教材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相关的组织机构也颁布了一些文件,指出了外语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比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明确表示了外语教材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

在进行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体系建设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培养目标。而根据当前《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体系建设应该要明确以下几个培养目标:

(1)学生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学习之后,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为将来在大学中的外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学生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学习时,也需要培养他们国际化的视野,并且让学生对于不同的文化、种族都能具备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当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必须要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训,并且要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所帮助。

2.课程与教材建设

在进行基础教育的时候,除了要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以外,对课程的建设也要格外重视,要积极地调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而在教材建设当中,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设计的特色等,将教材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系列和品种。对于主干教材而言,一定要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建设。其中包括学生语言技能、知识的掌握、学生情感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些都是在教材建设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除此之外,其他品种教材的建设也一定要充分体现国际化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特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当中就明确提到:“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开设不同选修课程,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有帮助。

四、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

按照当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外语学习中各式各样的训练课程,技能的掌握包括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而专业知识则包括外语语言以及相关的文学、历史等方面。在外语学习当中,只有当学生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才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该门语言。除此之外,在进行外语学习的时候,必定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比如外交、法律、经济等。而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于高等教育中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也有着明确的要求。

在大学前两年的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外语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并且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语言学习打下基础。而在后两年的学习中,除了要不断地加强外语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这样才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从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一门语言,以便未来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应用。

2.学术技能的培养

相比基础教育的外语学习,高等教育中的外语学习更加深奥,除了掌握基础知识技能以外,还需要将外语应用在不同专业学科的学习上。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学术技能的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适量地削减外语教学大纲中的技能课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削减外语教学当中的技能课程并不是说要减少相关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行优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当中。

3.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当中,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需要格外重视。这是因为,人文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除了开设专业课程以外,还需要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结语

随着当前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想培养出符合国际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就必须要对教材体系的建设进行优化和改良。然而,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无论是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是相关技能的培养都有所不同。在基礎教育阶段,笔者认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是最重要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培养,还需要注重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并且拥有较为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庄智象,韩天霖,谢宇,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建设[J].外语界,2013(5):45-50.

[2]黄振定,黄艳春.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34(1):61-64.

[3]刘慧云.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刍议[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2):77-78.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4

一、培养目标要明确

就目前我国商务院校培养人才来看, 除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以外, 专门培养的商务外语类的人才并不多。新型商务外语国际化人才是基于21世纪国际化发展下的专门从事于商务翻译类人才。此类人才需同时精通商务知识, 并且具有良好外语交际及沟通能力。目前商务院校培养的人才多数只是注重外语知识的积累与学习, 对外语学习只局限于课本和书籍, 与商务学习结合有限, 学习者实践能力比较薄弱, 基本没有翻译实践机会。外语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有差距, 比如书本上的商务理论和商务情况介绍与实际发展有误差和滞后的情况, 与外语翻译结合在一起时, 翻译往往会出现“汉语式英语”的情况, 对新出现的商务贸易情况, 要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翻译, 若按照表面词义进行翻译, 就会闹出笑话, 甚至耽误军情,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新型商务翻译人才应结合时代要求, 培养符合我国国情和需要, 笔译人才和口译人才并行的双重翻译类人才, 以外语学习为基础, 商务知识为背景的专门外语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基本的商务理论及新型商务贸易和商务常用术语, 到国际商务准则及法律都要熟记于心, 如果是参加特殊商务翻译任务, 也应对目标国家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熟悉和学习,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除了上述提到的商务和外语能力的培养, 对于国际化商务外语翻译人才, 多元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 国际间的商务谈判、医疗救助, 对于口语交流熟练程度要求很高, 如何恰当、准确地表达我方的商务意愿和想法, 都是商务翻译人才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总之, 新型商务翻译国际化外语人才应结合商务、外语、医疗、谈判等多方面需求, 以书本学习为基础, 实践学习为平台, 一专多能, 做到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兼备, 学习杂而精、多而全, 成为全面的商务服务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要转变

商务外语类人才往往在院校学习, 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和枯燥。部分人员没有学习热情和兴趣, 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过去传统的课堂模式与现在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显然格格不入, 单纯的学科教学和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 向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转变, 即商务教育转变和调整, 其中对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定位应重新审视。采取学校教育和商务模拟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新型的商务翻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院校和商务单位联合培养, 相关商务单位提供培养平台, 联合结合建立模拟商务实习基地, 定期让学生到岗实习定岗, 进行相关业务培训, 让学习者到商务相关产业顶岗培训, 商务工作相对保密性强, 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全部从事商务工作, 及时安排他们进行实践学习, 既缓解了外语人才短缺的压力, 也使学习者得到了快速的锻炼, 还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培养模式转变站位应更高, 方法应更灵活, 方式应更多样。努力培养新型商务翻译外语人才就是将培养人才与实际相结合, 可以安排学习者先进行一些一般的外语实践活动, 如加入国际贸易交流, 有计划的、有步骤地进行从笔译到口译的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习者有参与感, 能尽快适应真正实践外语活动, 在实践中查漏补缺,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短期实践一般一周到一个月时间, 可安排在学期末, 完成之后需进行反思教学, 每个学习者都要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分析, 找出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提高。培养模式进行过程中后期还要对预期结果进行走访, 就是对相关从业者所在毕业工作岗位进行走访, 对满意度、工作能力、需要改进措施都是研究的内容。只有将培养和研究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推进人才培养的进程。

三、培养方案要多样

新型商务翻译外语人才既指商务院校学习的商务学习人才, 也指已经在商务岗位上工作的商务人才。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 应由不同的培养方案。就院校学习者来说, 笔译学习和口译学习应同时进行, 外语翻译笔译能力对单词量要求很高, 掌握一定的商务外语词汇, 并不断对新出现的商务术语或商务词汇进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商务术语会包括一些比较特殊的符号语言和缩略语词汇, 区别这些特殊用语, 会大大提升外语翻译效率和准确率;口译多数是和外国商务友国进行合作时或进行商务谈判时用到的语言, 不光学习口语表达的翻译, 还要注重外国文化、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禁忌等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对于外语国家的文化及宗教信仰, 要多了解学习, 尊重他们的习惯, 才能有效进行商务活动, 这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重要方面。

对商务贸易在职者, 这些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商务人才来说, 应充分发挥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 结合工作实际, 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突发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军队当作可邀请经验丰富的商务外语类教师, 进行短期培训, 结合工作实际, 比如近期要执行的商务任务或商务事务, 进行针对性学习。外语翻译注重于实践操作, 学习者和教授者应熟悉当今国际商务动态的发展、商务贸易的出现以及商务走向的形势, 结合外语翻译理论及标准, 运用翻译技巧, 忠实通顺表达出现的商务术语及商务情况。商务外语人员平时训练就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在紧急情况下准确无误传递信息和指令。在职学习者通常较院校学习者经验更丰富, 对于学习内容能够进行有效分析和预估, 在真正承担外语翻译活动时, 能够预先就主题准备充分的材料, 在出现应急事件时, 能够沉着应对, 如在担任商务谈判翻译时, 对出现的常用商务术语和口语交流会更加熟悉和顺畅, 所以针对在职者的商务外语能力培养应更具有针对性, 对他们不熟悉的领域或是形式, 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效果更佳。

新型国际化商务翻译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要更明确, 不依赖书本知识的学习, 培养模式要转变, 实践学习更重要, 培养方案要多样, 院校学习者和在职者学习侧重点要有区别, 只有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执行力的培养, 新型国际化商务翻译外语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服务于我国商务领域, 促进我国商务发展, 为我国成为商务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燕.从实际出发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3:69~70

外语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 篇5

外语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

当今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适应社会的需求的同时,还必须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影响外语市场价值诸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提高.为此,不仅需要广大的外语教育者对目前的.外语教育状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作 者:左春雷 李威 孙金莲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063000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11)分类号:H3关键词:外语人才 培养方向 外语教学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6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是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全球性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全球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章分析了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差异与辩证内涵,总结了20世纪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发展进程,阐释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资源整合上的优势及其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重大影响,指出了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社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语言学习;国际合作

当我们思考最近几十年的世界发展趋势时,头脑里必然会想到两个词:全球化和国际化。全世界的学者都在研究这两大领域,它们与20世纪最后的25年里出现的惊人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变化息息相关。

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辩证内涵

全球化和国际化显然是相互关联的。这两个词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呢?《高等教育全球化》一书得出的结论是:这两个词是不同的概念,而且从根本上讲,两者所描述的过程本身也存在差异,且相互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一方面,全球化可以用一些具体现象进行描述,如周围环境巨大变化的影响、政治和社会冲突的威胁等,这些现象源于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不同民族传统的碰撞,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各国之间合作的加强。同时,受教育群体与全球化密不可分,他们拥有智慧和生产力的源泉。许多新技术、新设备,诸如计算机网络(包括互联网)、视听传输、光缆、喷气式飞机等打破了时空局限,也正在跨越社会监督和调节的界限。除此之外,联合国、世界银行、绿色和平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也促进了全球化进程。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世界公民的问题,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作为世界公民是有风险、权利和义务的。

全球化已成为我们社会、经济和文化空间的显著特点,它可以缩小地区和国家主权界限,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它可以为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和发展服务,为社会贫困人群服务;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一个事实:世界正经历着巨大变革,国际社会应当从整体上研究困扰我们的问题。

另一方面,国际化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反映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规则,并以各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为基础。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促使大学进行新的变革。区别于全球化的是,大学的国际化并不是新鲜事,特别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透着国际主义精神。早在17世纪,跨文化合作的思想在艺术、科学和教育领域就已经产生。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生便可以从博洛尼亚到巴黎、牛津旅行,促使大学教育跨越国界。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开启了大学国际化的新篇章。在20世纪上半叶,殖民国家开始在自己的海外领地创建大学,主要目的是培养殖民管理精英。殖民地获得独立后,新大学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在这一阶段,重新建立的大学不过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尽管它实现了创建满足当地需求的大学的尝试。20世纪中期,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开展国际活动,实现对殖民和后殖民国家的宗主国文化植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呈现出多样性。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产生了激烈对抗,两大阵营为了影响发展中国家而展开竞争,双方政府大力吸引来自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到自己的国家学习。1980年末,苏联接收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几千名大学生。为此,辅导员制定了专门的教育计划并与外国学生一起工作,与此同时,一套教授外国学生俄语的专门体系形成。

20世纪80年代,国际合作获得了新的意义,即非意识形态化。世界经济的重建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成为促进国际合作的主要力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里,国际学生的流动数量增长了300%,全新的国际合作形式出现。今天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除了表现在大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之外,还表现在课程和教学计划的改革、科研领域的合作、开放的远程教育等方面。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显而易见,即资源的整合。国际化可以夯实参与者的知识基础,拓宽科研探索的路径,丰富教学的内容。外国大学生和学者的到来拓宽了本国大学生及教师的文化视野。培养外国大学生甚至可以影响本国的发展,促进本国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同时对个人来说也有重要意义,每个参加国际教育交流的人都会自觉地、下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结识不同的人并与他人共事,理解文化主位和道德形象之间的思维区别,认识到学习动机和知识的缺乏,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换位思考,有能力改变自我认知,透过跨文化视角审视自己的国家。除此之外,也可以帮助学生拥有研究其他文化的深厚知识,掌握在其他社会发挥作用的必要技能(如技能、手艺)。

四、跨越语言障碍促进教育的国际合作

顺利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的条件是什么?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合作存在着经费不足、信息缺乏、教学计划不同等问题,但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还是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不只是与前殖民地合作的问题,还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因此,语言培训是全世界国际项目的主要内容;国际合作的第一个前提是通过教授或学习共同的语言,保证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用外国大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进行教学。

在这方面,西欧国家有语言教育的传统,对外语的掌握情况优于俄罗斯。在《铁幕生涯》一书出版后的10年中,俄罗斯大众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对于普通俄罗斯人来说不是件易事,甚至对于未来的外语教师来说,大学里的语言课也没有囊括现代广播和电视节目等媒体语言,基本上还是19世纪的语言。如果不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语言训练,只要求他们多读书、多看文章,就会导致大学生本身的语言能力不足以支撑他们去阅读足够多的杂志、报纸,或者观看新的电影。当时的俄罗斯亟需非常有效的教授外语的方法。

这种情况在1980年末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一方面,边界开放,人们开始旅行,与外国伙伴开展商业活动,对外语的兴趣有了极大增长。现在青少年儿童已经明白他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外语。另一方面,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我们重视科学发展和跨文化研究。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中心针对外国大学生、教师和专家开展俄语培训活动,每年接纳来自全球40个国家的1000多名大学生,有近60位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为听课者设计了不同水平的俄语教学项目和个性化学习项目。

最近几年,俄罗斯在学习和教授外语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在10年之内的巨大变化有时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还可以将更好的项目介绍给非语言专业的大学生。教授大学生学习语言和阅读文章,是在帮助他们找到通往专业学习的道路,但是他们在书面语的交流和表达自身想法的独特性上仍旧存在问题。而全球化过程要求非语言专业的大学生获得更多外语方面的培训,这就扩大了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范围,从而逐渐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作者简介

Л.А.维尔彼茨卡娅(Людмила Алексеевна Вербицкая)1936年6月1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语言学博士、教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统奖评选委员会成员,科技和教育领域政府委员会成员,俄罗斯大学校长联合会副主席。195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现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并于1994年~2008年担任校长职务,成为该校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维尔彼茨卡娅于1999年开始担任俄罗斯俄语和文学教师协会会长,2003年开始担任俄语和文学教师国际学会主席,2013年10月29日被选举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维尔彼茨卡娅至今共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和著作,她在语音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为俄语语言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7

1 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质

一般来说,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语言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 国际化人才的外语语言素养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加入WTO后, 要参与国际事务及激烈的经济竞争,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活动的国际化, 而国际化的交流活动就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人才。较高的外语综合素质既包括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也包括语言的交流运用能力。扎实的语言功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根本, 也是保证人才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 而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 得体的语言交际方式将有助于人才活动的国际化。其次, 国际化人才还应以外语为载体, 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在知识、信息、教育空前发展的今天, 要想跟上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就需要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沟通, 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文化, 加快新知识的获取, 才能满足国际化给人才带来的更高要求。再有, 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意识, 也是其外语素养的一个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 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社会习俗和道德观等。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影响和制约我们的交流和合作。因此, 对外语国家的文化有较好的掌握、适应, 并能在交际过程中灵活变通即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够保证国际交流的顺利和高效。除此之外, 以外国文化为切入点的国际视野能使人才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 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的运行, 在国际舞台上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2 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质培养

2010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 (董伟, 2010) 的文章。文中指出:“全国范围内, 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 还指出:“仅2008年, 中国海外并购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 这都和国内具有熟练掌握英语的国际化人才的极度缺乏有关。”由此可见, 具有较高外语素养的国际化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发展的瓶颈。而目前, 我省乃至全国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还远远不能适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外语教育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语言技能本身, 如语法、词汇、语音的学习上。这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国际化人才的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远远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求。因此, 探索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突破口, 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 全力培养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具备较高外语能力的国际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2.1 人才培养要与国际接轨

要想培养出具备较高外语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使其具有全球性视野、民族情怀、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并掌握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特点, 那么各个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就要尽量与国际化要求接轨, 努力营造和培养其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竞争的观念下, 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在人才国际化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因此, 高等院校要树立国际化教育的观念, 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 培养其较强的外语交际的能力,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使之适应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国际化的发展。目前, 我省不少高校都在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 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培养、联合办学或国际交流。这些联合培养的方式直接将学生至于国外文化之中, 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坏境, 提高了国际交流能力, 也为其获取了更多的国际教育资源。参与了这些交流的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增强。

2.2 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培养较高外语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高等教育无论是从教学理念上, 还是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都应随之进行主动的调整。曾经的高等院校外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其中包括课程的横向宽度不够, 纵向深度不够, 课程的可选择性上匮乏和国际化课程模块欠缺等等实际问题。而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 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国际化和跨文化的理念为中心, 明确英语学习不能只作为一门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 而是通过语言学习, 熟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以及这个文化背景下涉及的风俗习惯、国际惯例和价值观等。为了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我省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有些高校, 将传统的合班教学改为2+1+x的教学模式, 即将大小班教学相结合, 增加了学生自学、讨论、研究的时间, 教学内容也因教学方法形式的不同而扩充到更广阔的范围。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了国际意义的选修课、双语课, 定期安排外籍教师、有国外经历的国内学者或外资企业的成功人士做文化讲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展了外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3 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还是要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实现的。我省部分高校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响应。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院校进修学习, 组织教师申报各类访学项目,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长短期培训班和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等。但由于受到参与人数或组织时间等的限制, 使得我省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距离高水平和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差距。因此, 作为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 应主动扩大知识面, 掌握语言所设计的其他相关知识;而作为高等学校方面, 一方面应增大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进修或参与课题研究的力度, 另一方面学校应调入和接受有国外学习、研修或工作经历的具有专业教育或工作背景的高水平英语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

河北省处于京津冀重要的经济发展圈内, 培养大批的具有较高外语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推动我省发展为国际化强省的重要后盾。将培养与国际需求相结合, 将高等教育与培养目的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人才, 使高校外语教育能够高水平地、持久地满足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我省的全面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政治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推动河北省经济全面发展为目的, 对国际化人才语言素质中的外语素质进行研究, 并对我省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外语素质,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王博.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8

一般认为,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6种素质: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技术 (业务) 素质、管理素质、语言素质和身体素质[2] 。本文拟从语言的多元论视角探讨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养及其培养途径。

一、当前我国公共外语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 外语教育是最直接受惠的教育领域之一[3]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曾分别于1964年10月和1978年8月制定和下发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和《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 确立了英语为我国的第一外语, 并阐述了加强中小学外语教育, 大力办好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育, 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等内容。三十多年来,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 主要体现在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已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个性化大学英语学习, 切实提高了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然而, 我们今天的外语教育还远远不能适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突出表现在:第一, 我们培养的学生距离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尚存相当的距离,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求;第二, 我们在了解别人上还显得肤浅, 在宣传自己上还相当落后;第三, 我们传授的外语无论在载体上还是被载体上都还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形势 (殷桐生, 2008) 。

二、语言多元论视角下的国际化人才外语素养

1.夯实基础英语教育, 实现人才文化素质和外语基本技能过硬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过去一直以来以应试教育而闻名, 也因培养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高分低能”而饱受批评。为了避免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阶段英语教学的“五世同堂”现象 (王俊, 1996) , 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应通过语言基本技能, 即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并突出英语语言的素质教育功能。教学内容和形式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则,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材料, 注重语言输入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生动性和时代性。将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如基于听和读的口语训练, 基于听说的读写训练等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

2.加强大学双语教学, 实现人才以外语为载体的专业知识储备

语言首先是知识的载体, 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的源头正在于此。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语言能力的需求脱节, 不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 则可以为此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已有研究表明, 在母语中已经习得的概念、知识, 包括专业词汇, 很容易在第二语言中得到深化和发展[4] 。在双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能够提升人才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够提升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知识以外语的形式存储在知识结构中, 是国际化人才外语素养的一大特点。

3.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提升人才跨文化意识

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当中, 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系统、社会风俗、道德观念、思维特征等。文化差异往往是造成隔阂、误解, 从而导致语言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能像所学语言国家的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 (黄波, 等, 2009) 。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交际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所学语言使用者或与所学语言国家的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 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 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

然而, 大学阶段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能仅停留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 否则会与中学的外语素质教育出现内容上的重复, 会造成外语教育资源的浪费。国际化人才作为某一个行业领域的专门人才, 同时大学生作为从事某一门专业学习的人才, 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应将行业文化作为培养的重点。例如:医药行业就存在着其特有的职业文化、学术文化和商务文化。对医药专业的学生进行西方国家医学职业文化、医学学术文化和医学商务文化的教育, 无疑将使这部分学生具备专业领域的国际化视野和交际能力。

此外, 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多元文化教学容易变味为名副其实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 教师一方面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尽力把它所承载的英语文化内涵以及使用该语言时的相关社会文化规约等同时教授给学生, 这一广大英语教师比较熟悉的教育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良好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容易造成人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作为未来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中国人的本族文化教学太少, 导致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都变成了单向、被动的交际者, 即在跨文化交流中多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 或多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 而不能够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 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 (肖龙福, 等, 2010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以英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教学应以“基础结合专业, 传统结合现代”为原则, 培养能够用外语来宣传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才。

三、培养国际化人才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基础外语教育与高校外语教育的定位

基础外语教育与高校外语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和专业特点, 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定位, 基础外语教育应定位为一般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 , 高校外语教育应定位为特殊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 实现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的外语教育。外语教育政策应注意基础外语教育与高校外语教育的有效过渡和衔接, 培养目标为能够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工作和学习的人才。

2.高校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教育属性

基础外语教学和大学外语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兼有工具性, 还是工具性教学兼有人文素质教育, 在外语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论 (蔡基刚, 2010) 。在基础教育阶段, 应主要提倡基础素质教育, 但不能忽略基本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培养。但在大学阶段, 由于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专业, 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适时地转变为“专业素质教育”和“能够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工作和学习”, 即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 其工具性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3.高校外语教育的师资问题

尽管许多专家或有识之士都呼吁大学英语要实现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 但多年来大学基础英语性质一直不能实行有效的转型。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而又复杂的。其中,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现状就不容乐观 (蔡基刚, 2010) 。我国英语专业的师资基本来自英美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等语言类学科, 这些教师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不足, 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开设西方行业文化、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当教师后, 学校提供的进修或深造机会都是从提升学位角度考虑, 而不是从开设专业英语或从学生需要去考虑。因此, 如要实行教学内容的转移, 大批教师将面临再培训的挑战, 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部署、协调和安排。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潘金云, 陈小平.关于北京市国际化人才开发的思考[A].孟秀勤, 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 (首都国际化人才发展论坛文集) [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蒋妙瑞.应运发展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 2008, (5) :5-17.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9

进入90年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大步伐。这种新型社会现象的出现对外语教育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我国, 某种程度上外语教育水平意味着国民素质的高低, 也是对外经济改革开放的需要, 更是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必要手段。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在外语学习者的知识面、思维能力、创造性、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向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为目前外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20年来, 中国的语言学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相结合的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深度不断加深, 题目越来越新。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 注重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的位置之重要自不待言, 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其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其培养模式还是不够完善与彻底。

纵观目前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不难发现不同程度上有以下几个问题点:单纯地追求大学外语专业考试的通过率, 疏忽外语专业所追求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能的教学理念;个别院校学科内涵不很清楚;指定的学科规划不符合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课程设置与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教学管理比较乱, 质量意识不强, 没有具体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 缺乏语言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决定语言交际成功与否的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尤为缺少。使外语人才提高经济全球化意识, 掌握跨文化交际时所需要的应用语言学理论, 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 并建立其创新教学模式是外语教学急需解决的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本研究总体上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实际调查研究法, 对高校的外语课堂进行仔细的调查, 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意识调查, 同时也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的现行外语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调查。之后, 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研究与分析, 考核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是否符合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同时也考察作为国际化外语人才所必备的学生的各种素养与条件。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与分析, 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1) 外语学习者只习得所学目的语的语言基础知识结构, 严重缺乏经济知识以及语言应用能力现象极为严重;2) 在外语课堂中, 多数外语教师仍然采用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陈旧式授课教学法, 缺乏外语教学中必行的“师生互动”型外语教学;3) 国际化外语人才不仅意味着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综合性知识, 而且还要懂得本国的人文科技等综合性知识。但经本研究调查结果发现, 很多外语学习者对这两项中的经济、政治、科技等综合性知识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

三、对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有效的几点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 以服务于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是外语教育发展的策略。为了达到《发展纲要》中所提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法的视角出发, 发现及充分认识到国内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 对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建设提出有效的对策性建议, 最终探索与揭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外语教学模式。

1、改变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角色与理念, 从传送式教学转为释疑式教学

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原则有十种,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为以下:学习者自我发起并全身心投入的学习, 最深入, 也能最持久;当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时, 就会促进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现代社会最有用的学习是洞察学习过程、对实践始终持开放态度, 并内化于自己的知识积累。简而言之, 人本主义主张废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原则, 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 应是学生的学习主导者、课程的合理设计者、策略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帮助者以及监督者, 也要从传送 (transmission) 教学转变为释疑 (interpretation) 教学的连续统一体。

传统的外语教育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学的任务不只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无人管辖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外语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力, 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才能进行终生学习 (lifelong learning) 、持续发展自我学习能力, 这已成为本世纪最好的生存方法与观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的网络化、模块化、个性化,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 (autonomous learning) 能力与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建立创新型外语教学模式才是提高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2、改变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角色与理念, 唤醒和提高主题性意识

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 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足、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被动式授课、语言知识结构比较浅薄、语言运用能力有待于提高以及学习策略意识不够强等现象较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 外语教学的课堂要改变教师为主导的教课模式, 创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采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学习等策略。该方案包括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的交流、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的过程与技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等多种措施。

3、提高团队教研能力

外语教师缺乏扎实的科研能力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现象较为普遍, 直接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应该强调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信息的交流, 从交际学的视点出发进行各种活动、交往、位置互换的课堂教学方式, 从而达到教学活动不再单一、枯燥、机械化, 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多方向性以及相互联系性等的教学方式。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 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法, 明确教学目标及定位, 提高教材质量, 加快高校师资队伍“教研一起抓”的队伍建设等措施。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外语教育建设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最终能够探索与揭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

4、在教育价值观上, 应把“知识接受型”转变为“知识创新型”

外语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就必须接受全新的教育价值观, 尽快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向“知识创新型”的转变。为此, 外语教师不应该把外语教学法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接受知识, 接受多少知识量的问题上, 而是要放在如何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要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管理机制和完善教育体系。

5、在发展观上, 从“单一语言”转变为“复合专业型”

教育发展观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教育事业的具体思路和观点的形成, 它是人们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所起作用认识的思想反映。为适应新的教育思想的要求, 外语专业必须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此, 外语教育机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对外语专业的学科类型、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逐步进行调整和改革, 巩固和完善其培养模式, 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现出有效的策略。

6、建立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新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汉语语言文化规律指导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定将会出现过于受母语影响的负面现象。如何加大研究力度, 搞清中外两国语言文化的特征, 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将是关键技术问题中最大的焦点。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意味着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教育、科学等社会总况,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本族语言的社会总况。通常的外语教育有片面地重视外来语言文化, 却忽略本族语言文化的倾向。通过使外语学习者通晓目的语国家与本族语言的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 让外语学习者发现跨文化交际时存在的特点, 习得与明确目的语国家与本族语言之间的异同点。外语教育应该培养出既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又有能力传播中华文化的人才。

7、积极引进多媒体先进教学法, 促进个性化学习及人文化教学

通常的语言教学只能把几十人不同水平的学生当做均等的对象来进行授课, 很难进行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拥有大量的知识库、资料库等资源, 其信息量极其丰富, 学习材料种类繁多, 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与趣味性进行选择性学习, 调控学习进度和达到目标的学习途径, 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媒体, 不仅能够进行自主发现、探索式学习, 还能促进个性化学习, 使外语学习达到进一步合理化、个性化、人文化。

多媒体课件就是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体,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 利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手段将原来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无声的教材变为有声的、抽象的内容变为具象的, 使听、说、读、写相互配合, 同时进行, 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 多媒体课件还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自主学习, 这样不但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 还能延长教学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仍可继续学习。而交互式的使用更是区别了传统的多媒体的单一演示功能, 真正实现人机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大脑的思考活动, 让多媒体课件成为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延续。

四、今后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高校本科外语课堂进行了观察、并做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 发现了外语教学中现存的几点问题, 提出了几种经济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作为今后的课题, 为进一步促进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发展, 从人本主义的自主学习视角出发, 研究自主学习与国际化外语人才之间的外语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 1998 (4) .

[2]、孙有中, 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堂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界, 2010 (4) .

[3]、鲁苓, 李哲汇.多媒体英语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3) .

[4]、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5]、叶林.素质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 2002 (2)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10

目前省内的很多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专业课和英语的简单叠加, 由于各种的原因, 有的院校纯粹照搬的是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 走的是纯语言或纯文学的老路子, 虽然目前很多院校结合自己所在地域的经济增长特点, 希望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当地人才需求的本土化外语类应用型人才, 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来说很多外语类人才依然不能很好胜任企业的需求。拿商务英语专业举个例子, 据麦可思策划组织的人才需求排序上, 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很多行业都是排名前十的, 但令人奇怪的是商务英语却是一个就业亮起了红灯的专业,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公司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

2应用型外语人才的优化培养

2.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 考虑市场需求, 设立公司企业急需的人才专业。要分析公司企业急需的岗位 (群) 能力要素, 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此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能起到主要的支撑与促进作用。要抛弃落后陈旧的课程, 改造利弊相杂的课程, 增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基础的新课程。正确划分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应用为核心, 以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使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适应性, 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认可度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复合型英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 这一点在课程体系中要有全方位的体现。

2.2 教材改革

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 特别强调与行业企业合用编写教材, 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要求符合行业企业的现状要求与发展需要, 有助于学生未来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可考虑选用或改编用企业培训员工的教材。选择好教学内容后, 需进行重新整合与序化, 设计出基于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组织安排教学, 教、学、做结合, 理论联系实践, 做好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安排。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可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操性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强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力创仿真教学环境, 如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实质上是想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仿真的“真实工作情景”中进行“沉浸性”体验与学习, 强化职业岗位意识,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特别强调工学结合思想, 尽可能做到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2.4 实习基地的建立

校内实训方面, 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有行业企业参与, 能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校外实习方面, 要求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力求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 学生能通过实习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要求学生的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的价值。

2.5 培养模式

复合型。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 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 熟练掌握外语语言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可以涵盖经贸外语、商务外语、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育传播、外事外交等复合型专业。

专业型。此类模式是为培养外语精英人才所设计的。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并非单纯地指外语在金融、科技、电子等行业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外语专业来讲, 不能让学生的努力方向全部一味地追求其与其他学科的复合, 而缺失了应有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方面的学术素养。

双语型。此类模式为主修语种加辅修语种。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 他们普遍要学习第二外语。目前, 英语专业人才相对过剩, 而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等专业人才相对紧缺,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需要大力推进双语专业的培养力度, 提高学生就业灵活性, 避免人才培养过程的滞后性。

总之, 人才结构的培养定要紧紧围绕工学结合, 校企结合, 产学研结合的宗旨, 学校与企业合作,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公司化”、“企业化” 缩短学习与工作的距离, 实现三个转变, 即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核心是尽可能缩短学生毕业到正式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过渡期, 包括适应时间及工作能力两个方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为适应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培养更专业更实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11

关键词:国际化;外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有效的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对外学术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但同时大量资源信息的涌入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外语院校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更多的接触国外资源和信息,对他国文化有着较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度,如何做好外语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际化背景下外语院校学生思想特点

1、政治思想复杂,意识淡化,政治行为冷静务实

国际化的发展加速了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各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习俗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呈现由整齐单一向复杂多样的转变,从理想与单纯走向现实与成熟,外语院校学生由于专业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外"接触较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好外语,开阔视野,但同时由于学生社会经验较少、政治敏感性差,又对外来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导致他们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从而出现偏差,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由于外语类院校女生比例大,对政治敏感度、关注度较低,对他国文化的包容度高,因此在政治行为方面又表现为冷静务实。

2、个人价值凸显,社会责任感淡化

国际化以各种途径将多元文化、大量陌生的价值观念汇集于高校。对所学语言国文化的研究,使外语院校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呈现价值追求的多层次性。在他们身上非功利价值观与功利价值观互为交叉共存,道德选择多样化,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实现自我为主流价值观,价值标准趋向对自己的实用性,有较强的个人功利主义倾向,集体观念及大局观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3、认知创造力强,文化思维前卫,与实践能力不对等

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接受海量信息,他们文化思维前卫,易于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强,喜欢独立思考。同时由于他们多通过网络"浅阅读"获取信息,缺乏深入研究,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信息和知识的判别能力较弱,欠缺理性思辨过程,最终导致是非判断出现偏差。他们往往想得多、说得多,但缺乏明确目标;有热情,有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少;心气高,要求多,实践能力差。

二、国际化背景下外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索

1、科学引导政治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外语院校的学生,他们可以无障碍地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渠道接触国外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因此有效的关注、引导学生,科学的分析重大事件,弘扬主流价值观,扩大科学政治思想在学生中的影响,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多元和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不迷失。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国家主流文化的辐射作用,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达到学生思想上的先进性与主流价值要求的吻合;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增强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2、创新教育模式,两个课堂互助培养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的融入使高校获得了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和经验,同时也在教育理念、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较量。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模式,自觉实践,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发展,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国际化。要紧抓第一课堂阵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研讨、实践、观摩等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并将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入课堂。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自由、独立、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大学校园精神,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效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成为他们思想和行动的自觉选择。

3、占领网络阵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是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表达情感及宣泄情绪的主要媒介,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优势在于能够便捷地捕捉到学生思想状况,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下与学生沟通。通过开辟学校、学院、班级、学生组织、辅导员个人的四级微博、人人网、qq、微信、飞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对话,把政治工作、思想教育融入网络,使思政网络真正体现出方向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原则,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持久助动力。

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思政工作者的国际化水平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要不断提高国际化素养,开拓国际化视野,掌握前沿资讯,有效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科学分析学生思想特点及发展趋势,有的放矢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要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和国际交流学习,创新工作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实效。

5、探索海外交流学生管理机制,选树典型深化思政教育影响

外语院校海外交流项目多,参与学习交流的学生比重大,做好海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外语院校思政工作的一大难点。首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渠道,搭建中外合作办学校方之间、家校之间、与跨境学生之间多管齐下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在重要节日给学生送去祝福和慰问,让海外学子情感上有慰藉,心理上有指导,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其次,建立海外学生党员流动党支部,解决党员继续培训教育问题,持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解决跨境分段式学习带来的影响。最后,选树优秀海外学子典型,让优秀学子成为海外新班级的"党员之友"、"学生带班辅导员"、"心理朋辈顾问"等,顺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在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政治信仰坚定,道德与智力、学识、能力相协调,人生观、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利益相一致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外语院校学生的无障碍涉外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更要全面扎实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发的理解、认识和信念追求,在国际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未来,始终具有坚定理想、科学先进的信念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框架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2]朱振林.大学国际化与国际化大学--黑龙江大学国家化战略前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3).

国际化外语人才论文 篇12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增加外贸收益, 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需人员储备。尽管涉外企业规模和生产的产品不同, 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和定位也不尽相同, 但企业中从事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功能质量对他们业务活动的开展和国外市场开拓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商务人员自身发展规律, 利用层次分析法, 构建该类人员的服务功能科学的评价体系, 全面真实评估其服务功能现状, 分析现状成因, 是探求提高人力素质, 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途径的基础。

二、层次分析法使用的基本步骤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A·L·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首次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评价方法。它通过明确问题, 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各层次要素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 从而得出不同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它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自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这一方法的特点, 是在对复杂问题决策的本质、影响因素, 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 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 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 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 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非常适合于人的定性判断起重要作用的、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2构建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 是提高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评价有效性的基础。针对用人单位对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本身存在的素质方面的问题, 本着评价指标要有方向性、科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设置原则, 建立以社会对高校国际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成才标准, 提高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素质为出发点, 以实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以及企业效益为目的,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建立评价指体系 (如表1) 。该体系包括三层:第一层, 总目标层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A) ;第二层, 准则层 (一级指标) ;第三层, 指标层 (二级指标) 。

二、层次分析法评估体系下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现状

为了客观地使用层次分层法评估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服务功能, 调研企业涉及了省内200余家企业单位, 企业性质包括国有、集体、民营、中外合资、外方独资等类型, 企业员工人数为从30人到3000人不等的大、中和小型企业。企业有山东航空公司、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企业, 同时也有不同行业领域在山东省外向型经济企业中比较有代表性公司。受访员工的岗位包括:外贸专员、跟单员、秘书、翻译、部门经理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不同职位、不同从业年限的人员, 共计500余名, 充分保证了评价数据结果的可参考性。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从业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可以对各层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 采用逐层计算的方法, 由最高层向最低层逐层计算。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 形成判断矩阵。

1.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基本能力B1具体评价结果

采用五级评价, 确定评语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使用所给出的矩阵, 在excel工具表中计算即可。ω1是指第一个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矩阵R1中第一行0.66表示66%所调查人员的跨文化沟通和适应能力评价结果为好, 27.5%的人员评价结果为较好, 4%的人员评价结果为中等, 1.5%的人员评价结果为较差, 1%的人员评价结果为差。矩阵的第二行为人员外语运用能力评价结果, 具体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2.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专业能力B2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才从事商务工作的专业能力是从业核心能力, 一级指标共包含了7个二级指标, 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呈现人员从业核心能力状况, 结果见表3。

3.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管理能力B3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管理能力是对人员的较高能力要求, 该能力能够体现从业人员的提升潜质, 评价结果见表4。

4.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个人品质B4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个人品质是所有从业能力指标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助于从业能力的提升。评价结果见表5

5.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工作绩效B5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工作绩效是所有其他能力在工作中的体现结果, 直接反映了目前企业对从事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工作评价, 见表6。

6.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总目标评价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总目标评价结果是在5个一级指标评价结果上得出的, 具体结果见表7。

总目标评价ω= (0.2, 0.295, 0.25, 0.25, 0.15, 0.105) ω1是指一级指标 (5个能力) 之间的相对权重。

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对山东省部分外向型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服务功能评估结果可以看到, 目前企业对人员的服务功能评价比较理想, 85%的员工得到了企业“较好”和“好”评定, 但也应该看到15%的员工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其中, 近20%员工的专业能力指标未达到企业所需要求, 也就是说,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层次分析法所建立的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具有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性优点, 计算方法简单, 借助该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员工的各项指标能力, 评价结果有助于企业客观准确评价员工的服务功能, 在此基础上, 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 提升员工从业能力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 评价数据也可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依据,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根据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素质特点, 构建出对其从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部分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进行了实例定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 表明了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得出了目前山东省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服务功能现状。

参考文献

[1]耿云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J].科教纵横, 2011, (5) .

[2]梁远信.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2008, (6) .

上一篇:交通经济下一篇:血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