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基地

2024-10-07

国际人才基地(精选12篇)

国际人才基地 篇1

7月16日,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惠普全球高级副总裁、惠普软件集团总裁汉斯皮特·克莱,副省长夏耕出席仪式。

夏耕在致辞中代表山东省政府对项目的签约表示祝贺。他说,美国惠普公司是全球最大的IT企业,在全球享有盛誉,实力雄厚。山东将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使基地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能。

此次签约的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美元,主要包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软件开发测试及IT资源服务中心、产品演示中心和惠普产业基地等4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培训3000至10000名IT高级软件人才,为大型软件项目提供高可靠测试服务,吸引上下游配套、关联性软件开发和硬件生产类企业入驻,促进当地形成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的集聚优势。

国际人才基地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下面我对服务贸易人才基地建设做个汇报。

一、学校情况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90年,是享誉全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地处重庆市两江新区腹心地带,位于渝北回兴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在籍学生上万名,专任教师467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37%,“双师型”教师达到93%以上。开设有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土木水利六大类19个中职专业、4个“五年制”高职试点专业、4个“3+4”中本分段培养试点专业。现有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示范专业1个,重庆市级重点特色专业4个。学校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每年对外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上万人。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成中德职业培训中心,对教师开展德国教育教学法培训。启动中澳合作项目,率先针对学生开展中澳汽车职场健康与安全培训。毕业生供不应求,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是“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重庆市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重庆市渝北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重庆市特种作业上岗操作证培训基地”、“重庆市两江新区农转城技能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几年,我校年均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1000余人,全力践行“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二、过去三年培训情况

我校与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产业园紧密合作,初见成效:

1、重庆海归创业者人才论坛

2017年3月25日,我们举办以“重庆海归创业者人才论坛”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旨在研究海归人才及初创者的发展战略,共同探讨在渝创业前景。园区邀请四位成功创业人士分享创业经验,解答创业难题。在培训会上百余名海归、企业家及创业者在论坛上畅谈理想、纵论创新创业之路。

参加培训企业有:重庆新利澳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公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华泰德丰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狼卜品牌营销策划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固蓝法兰有限公司、重庆龙润合佳贸易有限公司、重庆碧睿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集美嘉铭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企业管理提升培训班

2016年12月26日,海归服务贸易双创园企业管理提升培训班开班,来自海归服务贸易双创园的近30家名中小微企业家们踊跃参与,培训现场人气鼎盛。

本次培训为期三天,邀请了美国质量协会注册六西格玛黑带大师廖为庆为园区企业开展六西格玛高层管理导入、精益生产以及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课堂上,老师运用鲜活的实例、以生动的授课风格教授企业管理知识,获得了全体学员的热烈欢迎。

3、个人IP与小品牌如何借助社群崛起

2016年10月6日,海归服务贸易双创园关于“个人IP与小品牌如何借助社群崛起”的主题培训课开课,分别围绕“社群时代带来的创业新机遇、社群营销与裂变传播、品牌IP与社群经济”三大主题进行讲解分析。

参加此次活动的企业有重庆碧睿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禄汇福贸易有限公司、重庆红飞友建材有限公司、重庆泛思维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汇恒多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华泰德丰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狼卜品牌营销策划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悦木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4、企业如何做好互联网营销与推广

2016年9月12日,“企业如何做好互联网营销与推广”的培训活动在民融客城市会客厅举办,活动邀请了 “百度认证企业网络营销培训师”何才作为培训讲师,何才针对八点内容进行了分享:

(1)如何让核心关键字排名前三

(2)如何让关键字收录最多,(3)如何在百度发高质量外链,(4)让用户最快找到我们,(5)百度最照顾的行业,(6)好口碑才有好传播,(7)专业的推广需要有专业的战士,(8)会解析数据推广才能长久。

5、室内拓展培训——猎杀计划

2017年8月19号,应各位入驻企业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各创业实体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我们举办室内拓展培训——猎杀计划,特邀拓展培训师为大家进行培训。猎杀计划是以游戏的模式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在游戏中欢乐的学习领导者的思维、观念与意识;强调团队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体会团队之间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合理处理竞争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培训目的:

(1)娱乐放松、调节紧张的工作情绪

(2)体会计划目标与执行,商业策略与战略调整(3)合理处理竞争关心,实现良性循环

三、培训特色 针对培训版块,我校与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产业园深层次合作,主打以专业企业服务和个性化人才培训输出的标准培训配套体系。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优化培训师资力量

针对服务贸易培训的特点,我校与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产业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利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结合一线和本地内外多重优质资源,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组建了一支由专业领域、决策咨询机构、高校等一批优秀一线优秀管理专家组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培训取得实效提供的重要的师资保障。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单位的需求,以友好协商的方式量身定做菜单式培训内容,满足企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达到企业单位组织培训的目标。

3、体验参与式培训

培训中,我们集中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现场观摩考察等环节融为一体,采用适合企业培训学习的“学、做、评、导”一体化的研修培训新模式,打破了以往培训中“重讲授轻互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题轻素质”的弊端,特别是我们高度重视有效现场教学环节的开发,进一步拓宽培训空间,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道,拓展学员视野,促进学员把培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四、未来培训的开展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保留原有的优秀培训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根据培训人员和企业的反馈加大培训体系的建设,改革培训模式,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改进:

1、改革培训模式

未来培训将更深入的结合培训需求,由学员需求出发去搭建师资团队,不是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而是有什么需求寻找什么样的老师。同时对单项课程进行打分评比,淘汰或者减少市场不认可、企业不认可的课程。

2推行培训积分制

培训方以培训积分的方式对各入驻培训企业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单位主管为培训学习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均负有培训下属的职责,通过日常工作对需求者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工作必须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园区互动和交流。

3、注重培训实效

把理论知识学习、核心能力训练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企业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于提高需求者素质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符合本公司实际的可行性培训计划,精选培训内容,精心组织、设计,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健全和完善自身培训评估考核制度,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4、内训与外训相结合

强化各级职务的培训职责,加强内部讲师培训,依靠骨干开展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加强对时代光华培训课程的学习,根据各层面能力提升方向制定学习内容;积极利用社会优秀师资力量,可外请专家学者进入授课,培训资源共享,也可安排不同层面的外派学习,开展提高型的高层次培训;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课程,对课程面较广的可邀请其他兄弟单位相关岗位人员共同参加。

5、集训与自学相结合

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两条腿走路,采取分区域、分层次地进行集中培训,同时,注意引导和激励需求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我们要积极想办法,为需求者提供学习所需的相关专业书籍、报刊及音像教材,创造需求者的自学条件;开展以老带新活动,提倡新的师徒关系,不断完善人才梯队架构。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内容应围绕工作的实践操作选定,积极开展实践操作的指导,不断改进技术和流程,提高服务的标准和质量;开展读书与专题案例讨论活动,及时沟通信息,了解行业动态,达成资源共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瀚海智业 打造国际化孵化基地 篇3

该园区由中关村管委会委托瀚海智业筹建和运营,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硅谷建立的高科技园区,以搭建中美科技、人才、文化的交流平台为宗旨。

其实,10年前,瀚海还是一家纯本土的孵化器公司,如今总部坐落在东城区,其孵化器物业瀚海海运仓大厦,在区内颇负盛名。经过多年的积累,如今瀚海智业已经在北京拥有30万平方米写字楼,5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位于东城区;在国外,孵化器项目已经遍布美国核心创业区,在旧金山、洛杉矶都建立了孵化器园区,甚至伸向了德国、加拿大。

瀚海智业致力于科技创业服务,既帮助中关村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项目,召唤优秀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也为硅谷的企业提供了来自中国的风险投资、项目对接和市场机会。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领导者的眼界,瀚海智业集团董事长王汉光的一句名言是:“瀚海在中关村做强,就只影响北京;在硅谷做强,就能影响美国,乃至影响世界。”这正是瀚海的发展足迹。

跨国园区建设

瀚海硅谷科技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市,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占地25 亩,主要以电子信息为主,入驻率达到90%以上。科技园拥有用于国际交流的信息交互设备设施、配套的软环境功能及硬件设备设施。旨在与国内窗口遥相呼应,为国内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国际化服务,助推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国际化拓展。

第一个海外项目,从考察到最终建园、运营,时间良久,积聚了整个瀚海的智慧和努力。作为走向海外的第一步,瀚海经过慎重的考虑,选择了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美国硅谷,那里聚集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数以万计的创业者、高精尖人才,可以为瀚海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养料。

经历了文化差异、政策环境、渠道不畅等多种障碍,瀚海已经在硅谷立足,园区内已有几十家企业成功入驻。针对其中具有链接海内外市场倾向的企业,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还单独辟出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孵化园,孵化出更多好项目,引入国内。

2013年6月,由瀚海智业集团投资的第二个海外对接窗口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也在美国硅谷开园。作为中国首家高新区和企业联合到世界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最活跃的美国硅谷建立的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科技园区,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进一步为中美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跨境加速。

在王汉光看来,运营孵化器事业任重道远,要想形成品牌效应,真正引领中国孵化器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一定要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让孵化器走向国际。

如今,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瀚海国际的重中之重,目前瀚海在海外先后建立了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瀚海QB3生物医药孵化器、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瀚海加拿大科技园等科技园区。

王汉光认为,未来瀚海希望能够在更多的地方投资建园,并引领中国孵化器走出国门的风潮,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全球孵化的网络,链接海内外的优势资源。

国内、国外两个对接窗口互动

想回国创业,可摸不着门;学到了领先技术,却不知如何在国内“落地”,类似的问题不断困扰着海外留学人员。

瀚海的海外孵化器正在承担链接资源的作用,目前,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入驻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美国当地的中小企业,他们对中国市场比较感兴趣,园区可以为美国企业进入中国服务;另一类是由中国留学生或者海外华人成立的小微企业,针对这类企业,瀚海硅谷科技园单独辟出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孵化园,孵化好项目,并将它们引入国内,从而引导和帮助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为中关村示范区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作为中关村延伸到国外的窗口,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一直在做着引导和帮助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为中关村示范区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等工作,重点吸引高端人才创建企业和国际知名中介机构,鼓励高端人才携优质项目入驻园区,进行项目预孵化,并与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对接。

与此同时,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引入国际知名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展览展示、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为入驻企业和国内中关村示范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国际化创业服务,为中美高新园区提供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合作、国际贸易等双向服务,助推中美企业技术升级和国际化拓展。

据了解,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成立以来,已经带回了3个考察团回国熟悉创业环境,未来,这将成为固定项目,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发展。

集团未来计划用3年时间,立足硅谷,建立3 家海外科技园区,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建设集生物医药、数字娱乐、高分子、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一体化的科技产业集群。与此同时,瀚海智业在加拿大和德国慕尼黑的两个园区目前也基本筹备完毕,准备开园。瀚海智业集团将以美国硅谷为中心辐射全球,以科技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国际化为方向,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专注于科技园区建设的受世人尊重的跨国集团公司。瀚海智业留创园也将在“诚信、敬业、坚毅、创新”的企业精神的影响下,积极搭建国内外文化科技互动交流的桥梁,向着国际化梦想一步步迈进。

重视人才政策振兴工业基地 篇4

一、引进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 最重要的是引进企业家人才。对于企业家人才来讲, 在经济转型中更需要多方面的创造才能。要求企业家人才具备较高的经济及市场的理论水平, 有能力根据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其能够抓住机遇, 把握转型方向, 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挑战。依靠科学技术, 不断更新产品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狠抓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吸引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及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就要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要充分研究国内外一些成功企业的人才战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赖, 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 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对促进城市转型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赢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正受到来自如何提升人力资源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的挑战,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整合学习资源, 抓好企业家引进工作, 营造人才成长的大环境, 为民营企业吸引国内乃至国外优秀人才的加盟提供政策支持, 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先的人才意识。

辽宁省阜新市成功引进了企业家人才, 为阜新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燕维先生系河南省漯河市人, 1989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专业, 高级工程师。1998年, 河南双汇集团与阜新市食品公司、阜新星港食品公司联合组建了阜新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燕维受总部之命, 从中原腹地的河南漯河来到地处塞北的阜新。起步初期的阜新双汇是个仅有员工60余名, 日生产能力只有5吨, 年销售收入不过160万元的小型企业。励精图治的张燕维凭着年轻人的勇敢、企业家的胆识和开拓者的气魄, 开始了艰难跋涉, 在随后的短短8年时间里,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就让阜新双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新双汇累计投资达到2.8亿元, 累计利税2亿多元, 安置就业2400人, 年屠宰百万头生猪生产线带动3万农户养猪, 带动粮食转化30万吨, 为农民增收7亿元。2005年, 阜新双汇销售收入近12个亿, 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阜新双汇的迅猛崛起, 带动了阜新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使食品工业成为阜新在煤炭工业之外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为阜新经济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 立下了汗马功劳。

付出就有回报, 张燕维也收获了诸多荣誉。曾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创业企业家”、“五一”奖章等荣誉。2005年, 他更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

企业家的引进, 不仅带来了一批人才,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大意义。阜新市为人才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给人才搭建了一个能拥有愉悦心情和能够尽量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人才有一种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就感和崇高感。未来阜新市要努力改善城市经济大环境, 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 引进或投资建设一批有一定影响力, 投资回报高, 有潜力的企业。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 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稳定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流失是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逐步衰退, 不宽松的政策环境, 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待遇不高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诸多原因使得大量人才申请外调。“停薪留职”、“停职离岗”、“脱档流失”等等形式繁多的各种“隐性流失”和自动辞职的越来越多, 这样就造成人才素质偏低, 总量年年减少。因此,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 稳定现有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对于现有的技术骨干, 应加大感情投资和思想交流的力度, 为现有人才落实科研经费、科研资料、科研设备, 为现有人才提供必须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现有人才大胆开展科技创新;让优秀人才参与高层决策, 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大胆提拔使用, 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 放手让他们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府应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加大政府支持和经费投入, 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其次,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对在科学成果转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给予重奖, 支持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人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宣传人才的工作实绩和对单位的贡献, 要提高对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人才忧患意识和人才服务意识, 要自觉尊重和爱护人才, 善于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 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阜新市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 建立并实施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知识分子津贴制度”、“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制度”、“专家健康疗养制度”, 以及提高优秀人才的政治、生活、工资福利待遇等多项制度。同时, 出台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层科技人员承担科研课题、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服务、放宽市内人才流动的限制等多项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对于稳定并留住当地人才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人才

注重人才的培养, 这是提高现有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美国的匹茨堡成为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而且已经成为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导向型的城市, 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地的大学, 著名的匹茨堡大学培养了大量现代服务业人才, 而著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培育了匹茨堡的计算机软件业。匹茨堡的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基本都是新兴的, 主要是由外地迁移过来的, 而后由外地人创建的。已经废弃多时的钢铁厂也被夷平兴建了综合娱乐购物中心。与休斯顿不同, 匹茨堡的产业转型是在城市经历严重衰退之后,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市政府, 通过与城市内的工会组织、大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形成共识, 共同推动城市的产业转型。一般来讲, 本地人才较外来人才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应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

首先, 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应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有目的、有计划地输送到专业水平更高的高等学府深造, 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当代科学知识, 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 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其次, 发挥本地大学的作用。如阜新市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线, 坚持以德育人、厚重人品的培养理念, 以培养诚朴求是, 博学笃行,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国家、省部组织的课程统考和教学质量检测及各类大赛中, 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 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广大毕业生以思想文化素养高、基础专业知识扎实、埋头苦干, 富于创新精神,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赢得了社会好评, 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6%以上, 居辽宁省高校前列。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还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突出“三个面向”,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 “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观, 依托学校雄厚办学实力, 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教风学风建设。而且辽工大增设了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转型需要的14个专业, 突出了辽工大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几年来, 共为阜新培养专业人才954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继续发挥其作用,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 地方院校也要相应地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的实际需要, 努力培养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阜新市选拔一些苗子, 放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去, 让他们深入实际去锻炼、成长、成才。如阜新市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636名毕业生回乡创业。而且要扩大教育投资, 改善办学条件, 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去, 引导学生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去发挥才智, 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 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内部人才体系中, 也要创造条件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对人才流动限制很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仅有的人才中也有一部分人学非所用, 在目前的工作岗位难以发挥作用, 这就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因此, 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媒介作用, 正确引导, 通过人才市场化来完成人才在企事业之间的合理流动。

摘要:目前, 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就必须以雄厚的人才资本作保障。人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主体的核心因素, 其最关键是使用全新的理念引进人才、稳住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此, 应进一步强化用科技创新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意识, 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切实把重视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俊良.关于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的思考[J].经济师, 2001, (9) .

国象后备人才基地授予办法 篇5

(2011-03-28 17:06:50)

转载

标签:

杂谈

全国国际象棋基地称号授予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全国国际象棋基地”称号授予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促进国际象棋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调动社会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国际象棋项目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国际象棋基地”(以下简称“国象基地”)称号的授予实行基层申报,地方审核,协会审批、监管的申报、审批、管理制度。

第三条 “国象基地”授予期限为四年。

第四条 “国象基地”分为“国家队训练基地”、“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后备人才基地”三种。授予对象为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授予期内,原则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不多于2个;计划单列市原则上“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只能1个;“后备人才基地”经严格审核,符合条件者不做数量限制;“国家队训练基地”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第五条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全面统筹管理并组织实施“国象基地”称号的授予工作。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棋牌项目管理部门为称号授予工作的地方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授予标准

第七条 被授予“国家队训练基地”的地方或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有专人负责。保证基地在当地具有突出的知名度和地方特色。

(二)当地拥有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等有利于棋手生活和训练之优良的外部环境。

(三)应拥有容纳20至50人训练和比赛的场馆及食宿、身体训练条件;

(四)提供训练和比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符合国际标准的棋钟、棋具、网络和其它训练、比赛器材等)。

(五)每年应有固定经费,保障国家队前往基地训练、比赛所产生的相关费用。

第八条 被授予“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支持国际象棋在当地的发展。

(二)该单位有专人负责国际象棋项目的培训、集训等工作的开展,制定中长期培训或集训计划及相关管理办法。

(三)该单位具备开展国际象棋运动的培训、集训的场地和比赛器材。

(四)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五)该单位具备开展国际象棋普及活动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教练员不少于3人,其中主教练至少有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者国家大师(含)以上称号,并报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批准。

(六)授予期内每年需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举办的各类比赛、集训活动。

(七)有承担省级培训或集训活动的义务。

(八)有向上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的义务。

(九)如被授予单位为大学,授予期内有接纳职业棋手和特长生入学的义务。

(十)授予期内应对每年的培训或集训活动进行宣传,取得较好的宣传力度和普及效果,使其成为地方的特色优势体育项目。

(十一)如被授予单位为中小学,则国际象棋项目应为其校本课程。

第九条被授予“后备人才基地”的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该单位有人负责国际象棋项目的培训、集训等工作的开展,制定中长期培训或集训计划及相关管理办法。

(二)该单位具备开展国际象棋运动的培训、集训的场地和比赛器材。

(三)该单位具备开展国际象棋普及活动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其中教练员或者教师不少于2人。

(四)授予期内每年需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举办的各类比赛、集训活动。

(五)授予期内向省里或者“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输送若干名高水平选手。或者被授予单位为大学的,授予期内接纳若干国际象棋特长生。

(六)授予期内应对每年的培训或集训活动进行宣传,取得较好的宣传力度和普及效果,使其成为地方的特色优势体育项目。

(七)如被授予单位为中小学,则参加培训的学生每周至少有四个小时的国际象棋训练。

第三章 授予程序

第十条“国象基地”的申报程序为:申报单位提出申请;经所在地体育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将申报材料报省(区、市)级棋牌项目管理部门初审;初审合格后由省(区、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将申报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中国国际象棋协会。

须报送材料如下:

(一)加盖单位公章的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理由以及本单位开展国际象棋活动的长期发展规划及当年计划。

(二)单位基本情况介绍及法人代码证书复印件等。

(三)硬件(场地、器材等)情况。

(四)教练员、教师情况,包括数量、专兼职情况、专业技术等级情况及教学、教练经历等。

(五)单位内部国际象棋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及人员情况。

(六)用于开展棋牌训练工作经费情况。

(七)国际象棋高水平选手情况(包括数量、运动技术等级情况)及输送情况(近5年输送省级和国家级训练单位的)。

(八)相关照片或光盘材料。

第十一条 “国象基地”的批准程序为: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在收到全部合格申请材料后三个月内审查申报材料,并组织人员对申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将考察情况和审核意见报协会常委会审批;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批准意见。第十二条 申报单位应积极配合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和地方业务主管部门完成各项考察工作。

第十三条对获批准的申报单位,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正式批复并在中国棋院在线等官方媒体上予以公布,同时负责组织落实授牌工作。

第十四条 对未被批准的单位,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将复函说明理由,并做好指导和鼓励工作。

第四章 运营与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对被授予的“国象基地”须给予国际象棋业务方面如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基地参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及相关支持。第十六条被授予“国象基地”的单位,有权以全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基地”的名义,在本地区依法开展该项目的训练、竞赛及普及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培养国际象棋高水平后备人才。严禁任何单位和任何组织以此名义进行违规违法活动。

第十七条被授予的“国象基地”要完成为国际象棋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的任务。具体任务根据不同基地的硬软件条件,在批准为基地时确定。第十八条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有对被授予的“国象基地”开展项目训练等方面的业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职责。

第十九条 “国象基地”的授予周期内,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对“国象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管理方式包括年检和复查。

年检每年进行一次,由被授予单位按照授予标准的具体内容于当年12月10日前报送本工作情况报告。报告一式三份并须加盖本地区业务主管单位公章和省(区、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公章。

复查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组织,一般在授予周期第四年的第四季度或次年的第一季度进行。

第二十条根据年检情况和复查结果,对开展项目普及推广工作富有成效的优秀“国象基地”,在全国智力运动会期间予以表彰。对开展工作不力、没有成效的“国象基地”,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将及时提醒,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力,且给本项目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经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研究,将撤销该地区“国象基地”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国象基地”称号授予是一项严肃而规范的工作,参与单位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申报,并在获得批准后积极开展国际象棋的各项工作。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中国国际象棋协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试行。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

国际人才基地 篇6

抓实载体,激发兴趣

“在学校,不但能学唱佤歌、学跳佤族舞蹈、学习佤族礼仪,还能学习演奏葫芦丝、巴乌这些乐器,还能了解佤族镖牛祭祀这样的古老风俗,听佤族故事、传说……真是太有趣了!”谈起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岩帅小学五年级的田叶娜同学总有说不完的话。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贯彻落实《决定》中关于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精神,今年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意见。

长期以来,为办有特色高质量的民族教育,沧源县立足民族文化优势,以建设民族文化校园、特色校园和欢乐校园“三园”为目标,以“生生有项目、班班有专攻、校校有特色”为工作思路,以努力让每位学生学写一手好字、基本掌握一种绘画技能、爱好一项体育运动和初步演奏一种乐器的“四个一”活动为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让民族歌舞、民族器乐、民俗常识、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手工艺走进了校园、融入了课堂。同时,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节会搭台、艺体唱戏,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为全面提升艺术教育实验县成效、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夯实基础,建强队伍

“过去,我们接受的都是一些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现在又加强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佤文化的丰富内涵及表现形式,增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勐董中学音乐教师李瑞芳在谈起这几年来参训感受时这样说。

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夯实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基础,队伍建设是关键。为实施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沧源县教育局制定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体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佤山韵”艺术教育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了“佤山韵”艺术教育工作室和艺体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着力在打造艺术特色教育示范校、开发优秀佤文化乡土教材、培养艺体优秀教师和艺体特长生上下功夫。

为不断增强师资力量,沧源县按照“数量不足抓补员,能力不高抓培训”的要求,实行优先招聘艺体专业教师、优先安排艺体教师外出培训和优先表彰艺体教师的“三优先”政策,采取专家授课、网络研修、校本培训的方式,坚持艺体教师每年春、秋“两训”,仅2007年以来,就组织艺体教师培训10期,受训人数超过450人次。通过加强艺体教师的“引、培”工作,艺体教师队伍不断充实,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沧源县坚持“能者为师”,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到校培训师生,既缓解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师资紧缺的问题,又让学生原汁原味地感受和学习到了佤族优秀文化。如,勐来中心校聘请农村民间文艺能人白何、田华、李刚到学校,手把手教学生演奏二胡、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弹唱佤族民歌,聘请乡文化站李详生教学生敲木鼓……

常态推进,务求实效

“以前,我们多半时间都将音、体、美这些‘副科课时让给‘主科教师。现在,这样做可不行,学生特长培养抓不起来,我们在评先推优、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方面都会吃亏!”谈起现在的艺体教育,美术老师赵军说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常态化、长效化是基本要求。为构建民族文化校园、特色校园和欢乐校园,沧源县注重抓好四方面常态化工作。

一是艺体活动常态化。学校坚持开设文艺专栏,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坚持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除组织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外,大张旗鼓地开展一校一特色的佤族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集体体育项目活动;坚持“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把丰富多彩的艺体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坚持一校一首、一班一首特色民歌,充分利用课间或课余时间,开展“每天一歌”活动;坚持结合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校级运动会或艺术节,每年组织一次全县性的体育单项竞赛活动、书画展或文艺晚会;所有学校因地制宜举办不同规模、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传承兴趣小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工、歌舞、器乐和体育项目中体验和学习优秀民族文化。

二是特长生培养常态化。初中学校坚持举办长期稳定的音乐、体育和美术专业训练班,每班规模在 20 人以上,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同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高质量艺体人才打好基础;高中学校专门设立规范的艺体特长班,将招收艺体特长生纳入招生计划。与此同时,注重从普通班学生中培养特长生。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下,沧源县为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体特长生,仅2013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中艺体类学生就占54.8%。

三是管理考核常态化。坚持艺体教师专人专岗,不随意调整艺体教师工作岗位或挤占艺体类学科课时,保证艺体教育质量;将艺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校长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目标管理考核;将艺体教师组织、指导课外艺体活动纳入年度工作量考核,对艺体教师实行“一年三考”,即:每年对两期培训的效果进行现场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考核及考评结果予以公示,并纳入任课教师和学校校长的绩效考核。通过从教学、培训、综合考评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艺体类教育随机、随意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

四是资金投入常态化。除保证音、体、美器材的配置投入外,每年安排资金30多万元,确保了艺体活动的顺利开展。据统计,沧源县已累计投入160多万元艺体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各学校也从公用经费中专门列支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投入,尽可能地改善条件。以县城国门小学为例,仅2013年就投入6.8万元,分步采购添置了一批蜂桶鼓、佤族舞蹈服装、二胡、长笛和葫芦丝,占全年公用经费的8.7%。

重点打造,专业引领

在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不断涌现并经常活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表演舞台上,他们作为表演骨干和文艺团队的专业人才,为宣传、推介、发展沧源优秀民族文化特别是佤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人才产出关键还得靠职业教育。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沧源县以职教中心为平台,开办了佤文化骨干专业班,特设了佤族舞蹈、佤歌、佤族历史、佤族手工艺品制作、佤族民间乐理乐器、佤语等课程,外聘佤文化特殊人才长期到校任教,把课堂搬到旅游景点、宾馆等服务场所,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训机会,从而提升了学生佤文化解说、表演、操作等能力。同时,以每年的“摸你黑狂欢节”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演奏等表演,让学生在这样大型的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学习兴趣,目前,学校已成为培养佤族歌舞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

依托基地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篇7

一、依托实践基地,创新高职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要求

在传统的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建立集教学、实训、生产为一体的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主要概括:以校企合作为前提,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基地建设方式,最终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

1. 校企深层次全面合作是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为了使培养出的人才真正符合市场的需求,校企双方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全面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生产指导与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实践环境,并及时反馈新技术、新设备等信息,使学生跟得上行业技术的发展。

2. 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建设基地

“走出去”是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走出课堂去基地顶岗实习,实现“2+1”订单培养,即前2年在学校培养,最后1年在基地培养;“引进来”是指引进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共管的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将教学、实践、生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能力。

3. 以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为目标,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通过校企深层次全面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为学校解决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解决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解决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等;企业在合作中充分利用了学校人才优势和智力支持,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自身培养了高素质的准员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基地中,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参与真实具体的实践操作,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了专业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综合素质,如工作责任心、时间观念、质量意识、交际能力、适岗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二、依托实践基地,创新高职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1. 加强“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有:骨干教师到企业“充电”或做“访问工程师”,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职院校进修,提高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能力;聘请专家来校讲学指导,教师外出进修以及参加学术研讨活动等,及时跟踪技术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同时,从合作企业中聘请技术能手或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参与课程建设、实训指导、工学结合的教材开发等工作。通过建立这样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高职学生“逻辑思维偏弱、形象思维较强”的智力特点,必须彻底改革“本科压缩饼干式”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紧跟当前市场的发展,删除落后淘汰的知识与技术,并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建设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同时,每个专业都要建设好若干门精品课程,带动其它课程建设,在课程中要融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将教学融入生产中,实现以产促教

将课堂搬到基地,实现两者合一,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接受实训。对于校内基地,以真实性和仿真性实训为主,教师现场示范,学生学做合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实训操作的直观性和教学效果;除教学任务、技能培训外,安排一定的生产任务,将生产工艺融入教学中,以产促教,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的要求。对于校外基地,除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外,要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专业教师和基地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指导工作,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的要求。

以产促教,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以及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基地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时要求个人独立完成生产任务,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采用小组形式承担生产任务,进行小组竞赛,培养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素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3. 实施“2+1”订单人才培养,满足批量人才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金华商务网站异军突起,多家网站列全国行业网站之首,如金华利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5173网站,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网络游戏专业服务提供商,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排名全国第一,先后得到IDG及华登基金的风险投资,首创浙江省吸收国外投资1000多万美元的记录。5173网站所开创的即时、安全、专业的网络游戏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了全面、完善的服务及保障,凭借着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广大网络游戏玩家的支持,公司业务得到了超常规发展。

5173网站业务的快速发展,必将需要一大批精通网络游戏电子商务交易与技术维护的高技能人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获知这一信息后,在金华市开发区领导的牵头与斡旋下,学院与公司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真诚合作,进行“2+1”订单人才培养,即前2年在学校培养,第3年到企业培养。在实施“2+1”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在校企文化交流、师资互派、技术开发、课程建设、设立奖学奖教金等方面全面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上级领导肯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07届和08届二届共100名学生的订单班,其中有54名毕业生被公司正式录用,公司也为二届订单班设立了14万元“5173创业奖学金”,用于订单班优秀学员奖励和在校生创业资助,这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引企入校”共建共享生产实训车间,开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

为了解决传统生产实习无法真正让学生顶岗操作的问题和解决在第6学期安排毕业实习环节进行顶岗操作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培养的问题,在前5个学期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通过引企入校,由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生产实训车间是开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金华南天邮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金华市科技园内一家开发、生产各类电子衡器的专业性很强的公司,目前拥有电子计价秤、电子邮资秤、电子台秤、全电子汽车衡等20多种规格的产品,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该公司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深切体会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知这一信息后,主动与南天邮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电子秤、数字传感器”等生产设备,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

在共建共享的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由企业负责组织电子产品的生产,学校提供人才支撑,全年能提供20个顶岗实习岗位和2个教师“访问工程师”岗位。同时,校企双方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并在师资互聘、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技术开发、学生顶岗等方面全面合作,开展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测试等生产性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企业环境,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做好了铺垫。另外,金华南天邮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还积极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确保“所学即所需”,与学校一起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和建设3门优质核心课程。同时,该生产实训车间还承担企业员工培训,承担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等工种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5. 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后一环。通过健全和完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学生、学生家长、专业教师等各个反馈渠道,做好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通过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途径,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形成良好的校正机制。通过近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如2届“2+1”订单班的毕业生中,已有3人成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充分认可。目前在东晶电子、南天邮电、灵声电子、大维电子等公司的技术骨干中均有我们的毕业生,说明了依托基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依托基地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围绕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主要方式建设实践基地,使校企双方深层次全面合作,共同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依托实践基地这个中心,积极探索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2+1”订单人才培养、“引企入校”共建共享生产实训车间等。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依托基地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的成才,还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6).

[2]童卫军.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企业实践基地模式的人才储备策略 篇8

其实, 不管企业明天的路走向何方, 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难道这就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吗?其实, 无需过度悲观, 对于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激流勇进, 需要回到企业的本质上去看待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肯定是人才, 企业只要拥有人才, 才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激励的竞争潮流中屹立不倒, 因为企业拥有了人才, 就拥有了持续创新的能力, 才能形成连续性的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只要企业拥有持续创新的氛围以及人才, 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那么, 企业如何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及形成企业的创新氛围, 方式方法会有很多, 但是对于企业需求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是这一些列方式方法的前提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解决如何为企业储备所需要的人才。

就目前国内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而言, 由于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 很多企业都没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以及人才发展计划, 即使有这样的储备以及人才发展计划, 但都因为资金、资源的限制, 导致这些计划完全的流于表面,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以上种种, 既然导致了企业员工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 离开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这对企业来说损失就不言儿语了。

以上人才流失的现象, 已经得到了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高层的密切关注, 企业领导以致力于产生这类现象的内在机制研究, 并试图改善这种现状, 在笔者看来, 企业必须依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客户关系网等资源, 建立企业内部的实践基地, 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培育一定的人才, 并将人才进行储备。在接下来的论文中, 笔者将围绕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见解。

一、校企实践基地基本要素分析

1. 管理制度设想

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员工提供集中学习、集中培训、集中交流、集中讨论的一个学习、交流以及提升平台, 因此这个实践基地首先是要为参与人员提供一个安心、顺心、舒心的环境, 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实践基地相关工作的要求, 实践基地的基本规章管理制度必须是建立在柔性管理模式基础上了, 在实践基地的成员彼此之间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 而是团队、伙伴的关系。

2. 组织架构设想

前面已经论述, 实践基地的基本规章管理制度是以柔性管理模式为基础的, 柔性管理要求组织是以人文本, 讲究人性精神的组织, 同时实践基地的组织架构要就是扁平化以及网络化, 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在满足基地所有要求的情况下, 组织架构越简单越好, 依据这条原则, 笔者将企业的组织架构分为几个层级, 也就是“1+2+3+X”模式的实践基地的组织架构设计, 具体说来如下所示。

“1”指的是时间实践基地的组织架构需要配备一个总负责人。这个总负责人主要的工作首先是落实上级部门布置的中心工作任务, 听取基地各职能小组的工作汇报;其次总体把握实践基地发展脉络, 指导各职能小组按时安置按量的完成各项工作;第三与本地区的企业日程生产实际相结合, 确保实践基地的输出结果是能够满足企业的日常需求的;第四负责检查以及督促实践基地各工作小组的实施与总结。

“2”指的是两个发展中心, 即领导力发展中心以及学习力发展中心 (企业成员以班组为单位, 以后的篇幅中针对企业成员都统一用班组成员来替代) 。对于领导力发展中心而言, 首先需要依据企业的相关章程规定, 寻派企业内部员工进入这一中心集中学习, 第二, 针对选拔的人员, 必须要统一的进行一系列的面试笔试环节, 综合测试这类群体的基础知识储备情况, 领导力胜任情况等, 测试既可以自己建立测试系统、开发相应的测试问卷, 也可以依托现有的图书资源进行测试, 如360测试, 职业倾向测试等, 至于采用那种模式进行, 这就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三, 在进过一段时间的测试之后, 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内训师以及外聘专家等都对领导力发展中心的成员的实际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 成员对彼此自己的认识也会更加具体充实, 这样就能够依据测试结果, 将成员分为不同的类别, 针对不同类别成员能力不足之处, 通过基础课程对基本功进行积累沉淀、通过专业课程提升成员的专业能力、通过选修课程, 培育企业成员的业余爱好能力, 从而全面系统性的提升成员的能力。

对于学习力开发中心而言, 基本的操作流程或操作模式都大致一样, 但学习力开发中心主要针对企业内的新成员而言的, 目的在于快速提升企业新成员的各项能力, 大致的操作流程是, 首先在一定期限范围内, 针对企业新进入的成员, 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等一系列条件下, 进入该学习中心, 之后学习力开发中心会对这些成员进行集中的面试笔试, 之后针对这类成员的不足之处, 指派相应的专家 (专家可由企业内部的优秀员工、外聘咨询专家以及高校相关领域的研究转接组成) , 针对成员的不足指出, 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 当然这些课程体系中都必须包含对企业情况、工作流程, 不同职位类别的员工的工作性质等, 此外再结合不同类型员工需要提升的模块, 针对性的进行提升, 为企业配备更对的更实用的人才。

“3”指的是三个职能小组, 即宣传联络小组, 综合事务小组以及虚席策划小组。每个小组都必须有一个小组长以及少量的成员, 笔者认为这三个职能部门小组成员可以设置成动态化的形式, 即依据两个中心的成员组织成立, 这样就能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源, 减少企业成本的输出, 每个职能小组都必须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 在此笔者就以宣传联络小组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宣传联络小组而言, 主要的工作大致包括:首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材料, 扩大影响力, 赢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其次, 利用各种不用的宣传工具, 承办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第三, 负责收集、整理并宣传实践基地的先进事迹以及典型材料, 形成标杆, 使更多的人了解优秀的员工及方法;第四, 做好相关的联谊活动, 增强组织柔性。

“X”是指专家组成员。专家组成员可以三个方面的人才组成, 即企业的优秀员工、高校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及管理咨询类企业相关的人才组成。专家组成员的主要工作及职责大致包括, 首先, 负责相关的问卷 (如:领导力胜任能力问卷、学习力洞察问卷等) 以及课程体系的开发 (如:五项修炼、EXCEL使用技巧等) ;其次, 对两个中心 (领导力发展中心以及学习力开发中心) 的成员建立相应的课程规划, 并在课程规划的范围内对成员进行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讲授;第三, 汇集成果, 并采用不同的版本 (powerpoint、word) 等形式对成果进行输出以及总结。

二、实践基地的操作模式研究

通过以上的步骤以及措施, 对于企业实践基地进行人才储备的外在条件已经基本建立, 建立实践基地的目前在于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以提成企业成员的能力, 为应对以后复杂多变的环境为企业储备一定量的相应的人才, 在笔者开来, 实践基地应以企业的日常实际生产情况为需求, 通过打造平台, 实现实践基地成员学习的无缝化;完善体系, 提升实践基地成员的各项能力;形成标准, 提高实践基地的学习氛围, 通过这三种方式, 全面、系统的为企业储备更多、更优秀以及更专业的各项人才。

1. 打造平台, 实现校企实践基地成员学习的无缝化

平台的构建是实践基地能否有效运作的关键, 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能够将学习培训定期化、常态化, 最终无缝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 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即学习平台、激励平台、沟通平台、推广平台, 每个平台的工作都应该清晰明确化,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就不将每个平台的相关工作规定进行一一论述, 只针对其中可能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阐述, 具体如下所示。

开设特聘专家讲堂:开设专家讲堂是对常规课程的补充和提升。根据班组的不同需要, 辅导员 (班组长) 可以将相关专家请到班组中讲学, 参与班组交流讨论, 为班组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 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私立, 促使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专家讲堂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 实现在线授课与交流。讲堂的特聘专家可以是企业的优秀内训师, 也可以是各领域的技术精英, 资深管理者等。

建设网络虚拟小组:网络虚拟小组是以网络为媒介, 如博客等为平台, 组建以不同学习主题为依据的学习互动小组, 其最大特征是实现跨班组。跨地区的互动学习。拥有相同学习兴趣和需要的不同地区的班组成员可以加入到同一个网络虚拟小组进行互通交流与学习, 满足员工个性化学习需要。

推进OJT学习模式:推行OJT (On the Job Training) 学习模式是学习型班组建设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是指班组长或老员工/内训师 (至少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员工) 通过日常业务和工作, 对班组成员或新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指导的内容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OJT学习模式强调随时随地学习, 如在营业厅班组, 班组长可以根据当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临时性组织OJT学习提案, 在晚班会或者早班会对出现的问题 (典型案例) 进行讲解, 向学习者说明即将学习的事项、重要性、操作要点与步骤, 同时由示范人员亲身操作, 在操作完成后, 让学习者自己 (模拟) 操作一次, 并观察其动作是否正确, 是否依照规范操作。再比如在维护班组, 熟练员工可以现场演示对设备的操作, 学习者在过程中就可以完成OJT日志记录, 现场对不甚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达到现学现用的目的。

无边界组织学习:无边界学习小组是一个相对超前的领域, 对于中国移动这样的既强调基础技术又重视市场导向的大型企业来说, 利用学习型班组示范基地建设这一契机进行一定的实验性尝试, 对于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意义十分重大。

所谓无边界组织是指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组织结构。边界通常有横向、纵向和外部边界三种。横向边界是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的, 纵向边界是由组织层级所产生的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无边界组织研究, 是这一课题的破冰点, 通过某一个课题 (或者某一领域课题) 的研究, 横向打破网络运维、市场营销等专业线条的藩篱, 纵向打破原本组织的层级关系, 邀请其参与到某一学习课题的研究与讨论中来, 本质上无边界学习小组作为一个虚拟型组织存在。

2. 完善体系, 提升实践基地成员的各项能力

依托两个中心以及三个职能小组, 全面提升链各个中心成员的各项能力, 必须要全面、系统以及可实施的体系作为支撑, 才能使实践基地的各项工作相得益彰, 配合有效的进行, 我笔者看来体系应该包括制度体系、课程体系等一系列的内容。

制度体系:制度体系是实践基地日常工作能否有效展开的外在保障, 制度体系建设用包含在实践基地工作的方法面面, 从基地选址规划、建设以及培训等各个内容、环节上都应该有所包含, 因此制度体系不仅仅是一个制度, 是众多制度的综合体, 至于实践基地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哪些要素, 这个需要后期的学者慢慢研究思考, 笔者只能在大的政策方针下进行把握, 大致包括首先要与企业日常生产实际相结合, 其次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三, 要与主流思想相契合。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针对两个中心 (学习力开发中心以及领导力发展中心) 成员而言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 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产业不同, 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有所差异, 在此笔者不可能具体化到那个课程, 但是笔者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为企业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如中国移动针对班组建设而言, 结合第四级班组长的能力的不同, 形成班组长能力的五级标准, 针对班组长所处的每一个等级, 建立一套相应的课程体系, 以此涵盖所有班组长的需求。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放置不同的企业都实用, 因此, 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采用以上的方式进行。

3. 形成标准, 提高实践基地的学习氛围

实践基地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储备未来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因此必须要将实践基地工作模式化发展, 针对不同的环节, 应形成相应的标准, 这样不仅利于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 更能减少时间基地资源的过多过度消耗。笔者开来实践基地的标准形成主要包括测试标准的形成, 开发标准的形成等内容。

测试标准:测试是对实践基地成员的全面认识, 测试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标准, 即领导力现状评测标准以及学习力现状评测标准。

开发标准:开发标准是在测试结果出来之后, 通过面访、专家座谈等形成全面认识班组成员能力现状以及需求现状之后, 依托企业拥有的资源, 结合专家组得出结论, 建立学习力以及领导力开发的不同方式方法, 将这些方式方法规范化处理之后, 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开发标准, 为以后的培训学习减少阻力。在笔者开来开发标准应包括课程内以及课程外的开发, 课程内的主要指通过课程以及实际工作情况在课堂内部讨论解决, 课程外主要是指通过一些正式以及非正式的方式解决成员的需求。

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运作模式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需要众多的人员参与研究, 并结合企业日程生产才能将之应用化, 笔者相信, 以上的操作以及运作方式能力为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储备人才提供一些新观点、新思路。

摘要:21世纪, 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企业人才的竞争, 人才成为了企业的核心阵地, 如何获取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是企业战术所向。笔者以校企实践基地为基础, 以实践基地组织架构为支撑, 以五项修炼为方法, 打造平台, 实现企业员工学习的无缝化;完善体系, 提升企业成员各项能力, 形成标准, 提高企业学习氛围。从而系统性的为企业储备更多、更优秀、更专业的各项人才。

关键词:人才,核心阵地,能力,校企基地

参考文献

[1]关海峰.实践基地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3) .

国际人才基地 篇9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

当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 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校内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基本上是静态的, 要想真正实现动态的实践性教学, 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优势,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一批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校外实习基地[1,2]。

2.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在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机地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到现场参观实习接触到在学校里、在书本上无法见到的大型及新型的仪器设备, 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了感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还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有些甚至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遇见过的问题。为此, 学生们要互相讨论研究, 要向教师、师傅们请教, 要在课内外书本中探问究竟、查找答案等。通过一次次失败后成功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需要。

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桥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熟练的职业技能, 增强了实践能力, 从而扩大知识面, 增加感性认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这种真刀真枪的职业规范化训练, 有助于学生养成耐心、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

4.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直线上升, 2009年毕业生达到了将近600万人。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扩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生要想在这个庞大的人才市场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除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外, 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 对于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用人单位自然会青睐, 必然会挽留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发展, 这样, 实习基地也变成就业基地, 从而扩大学生就业[3]。其次, 大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发现职业兴趣, 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弥补不足;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 大学生还能更清晰地找准定位, 避免盲目择业。另外, 通过实习反馈, 学校还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学校基本建设中, 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也就无法保障学生正常的实习, 其实习效果也就打了折扣。另外, 经费投入不足也影响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合作的稳定性。久而久之, 实习基地也就荒废了。

2. 实践环节在培养计划中所占比重太小且难落实[4]。

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 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比较小。例如:某大学2008年园林专业, 总学分是182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占16学分, 约占总学分的8.7%;某大学林学专业总学分是178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仅占15学分, 占总学分的8.4%。另外, 实习单位不愿承担大学生实习任务, 高校扩招也使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更为稀缺, 实习基地的容量受到限制, 部分学校重视不够, 实习基地建设的内涵流于形式上“挂牌”的多, 真正实际承担实习任务的较少, 也导致一些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离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较大。

3. 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校外基地建设一般考虑解决生产实习问题, 虽然提出“产、学、研”三结合,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难以真正实现三者间的有机结合, 原因在于“用而不建”, 难以调动实习单位的积极性, 大学生到实习单位后, 一般只会安排有关人员介绍情况, 组织学生在厂区参观, 其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工厂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很难体验到实习单位内部的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甚至, 有些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单位, 只能由学生自找门路, 各显神通, 自我联系实习单位, 学校也因此无法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5]。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工作落实、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要不断地积极探索与市场、企业的结合点, 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 使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保证实习基地的良性循环[6]。

1. 领导重视是完善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

实践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 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的必要途径, 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 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要把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摆在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 在思想中重视, 在工作上抓实。要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实践证明, 领导重视, 是搞好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

2. 建立稳固的实习教学基地, 实现校企“双赢”目标。

学校应该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相应的联系机制, 巩固双方合作基础。校企双方以双向技术交流为先导, 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柱, 建立起校企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 形成“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支持、以校企双赢为取向”的合作模式。这样, 不仅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 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落实了对“适销对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而且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架起了桥梁, 构建出了一种有效的就业机制雏形, 使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专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7]。此外, 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技术优势, 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优先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为学生作学术报告,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交流, 不断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机制, 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一批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

参加指导实践的教师, 不但讲授理论知识, 而且要直接面对学生, 解决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仪器和新设备不断出现, 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客观上要求实习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尽快掌握新技术[8]。为此,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心他们的成长, 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另外, 可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实习的做法, 提高实习水平。实践证明, 联合指导实习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 有利于加强实习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 对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学研产育人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

[2]孟婷婷.对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认识[J].文教资料, 2008, (15) .

[3]胡可信, 刘艳新, 王萍等.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群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 2008, (4) .

[4]鲁宏图, 张俊.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甘肃科技, 2008, (11) .

[5]申忠宇, 赵瑾.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S) .

[6]李杰, 王俊, 李翠勤等.建设应用化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河北化工, 2008, (3) .

[7]孟祥宾, 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国际人才基地 篇10

本文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对机械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在总结原有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 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深入开展人才市场调研, 了解当前企业及毕业生情况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以下简称机制专业) 在专业建设初期, 先后走访了哈尔滨市各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及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单位近30家。采取现场访谈、电话调查和座谈等方式, 了解本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用人需求。

1.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最近五年我院机电学院的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机械行业, 主要从事生产实施和生产管理工作, 包括操作加工、设备维护、质量检验、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等岗位。从整体上看, 在接受调查的215人中, 操作加工岗位占23.7%, 设备维护岗位占18.1%, 质量检验岗位占16.7%, 生产管理岗位占13.5%, 营销岗位占13%, 产品设计岗位占7.9%, 其他岗位6.9%。

2.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

企业反馈的意见是:毕业生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 但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还应进一步加强;外语能力、人文素质、组织协调方面, 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企业对本专业岗位需求预测

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是:操作加工、工装工艺、质量检验和设备维护约占60%以上;管理及产品营销约占26%。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多方面能力培养, 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人力资源部门通常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和工程实施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实施技术管理。这类人才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操作加工、设备维护、质量检验等岗位的技术工人, 属于企业一般性的技术人才, 数量很大;二是生产组织、工艺、现场管理的人员, 如“专家型”工人、班组长、基层部门主管等, 是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机制专业要立足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适应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机制人才提出的要求

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标,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东北区域机械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还应通晓外语、企业管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为终身学习、创新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 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沟通能力、适应岗位需求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经营管理协调能力。

2. 机制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企业调研时发现, 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仍停留在“技术工人”阶段, 使得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键岗位人才数量短缺、素质不高的状况, 他们对较高层次的研发、创新等无能为力, 形成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因此,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在获得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高、精、尖、绝等高技能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决单一的培养方向与多样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高职机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院明确了“培养服务于本地区现代制造企业, 掌握识图、绘图、机械材料选用、基本工装设计、机械加工、数控加工、产品设计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 具备产品工装设计与制造, 普通机床、数控设备操作、产品检测、设备维护维修等能力, 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从事产品工装设计、制造加工与检测、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等工作, 具有岗位 (群) 所需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 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三、发挥老工业基地资源优势, 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 近几年黑龙江省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为机制专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2008年以来, 我院机制专业先后与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哈市知名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 建立校外合作基地, 采用“校内培养+企业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创新“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内由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四个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第五个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习, 同时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第六个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 校内教师到生产一线, 同时聘任企业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 学生直接为企业加工产品, 使学生熟悉岗位环境, 了解企业文化, 完成顺利就业的过程。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我们逐步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一线贯穿, 二元结合, 四个层面”的教学模式。即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养成为主线, 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二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四个能力层面上, 通过校内培养、企业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311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我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构建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教学体系。

1. 建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从老工业基地人才需求出发, 建立了由公共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课主要担负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一般能力培养;专业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跨职业、跨岗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根据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按岗位群的要求分解, 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把分属于原不同学科的知识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进行教学。例如机加工实训模块, 学生要完成门轴加工、传动轴加工、锤子钳工加工、钻床夹具加工、千斤顶加工、小板凳焊接等一系列工作任务, 掌握以车、钳、铣三个工种为主的机械加工操作要领, 并能正确使用工量夹具进行零件的加工检测、误差分析。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金工实训中心进行, 由聘请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承担训练任务, 教师现场讲解、指导、总结, 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课程学习, 依托我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 采取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的形式, 学生可以考取高级技能车工、钳工、铣工、焊工证, 使职业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适应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的要求,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机械CAD/CAM应用技术、计算机绘图模块、机械控制基础模块、机械设计基础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数控技术模块等, 配合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为增强学生的工装设计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中, 设置了工装夹具设计和夹具制造、装配与调试实训,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 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内容, 如为培养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加了一些新课程和选修课程, 已开设《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UG应用基础》、《专业英语》、《现代测试技术》等课程。

2.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强化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机械工程素质。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实践教学学时数与理论教学学时数之比达到1.2:1。二是按实验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建立实践训练体系。注重课内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几年来, 我院建立了数控加工基地、金工实训中心、焊接培训基地、工装夹具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与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实习训练要求,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推行双证书制度。依托我院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 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工 (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 ;电工、钳工、车工、铣工、焊工等高级技能证书中的一个。

机制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为此, 我院要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 继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院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的投入, 继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机制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7) .

[2]林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

[3]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M].教育发展研究, 2005, (8) .

[4]王仁成, 毕万新, 何子谦.面向职业岗位群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2) .

国际人才基地 篇11

北京市打造四个金融服务后台的规划,海淀区是其中之一。海淀区应该重点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基金来海淀创业,定位于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企业金融业务咨询、风险管理、金融租赁、风险投资顾问几项业务上。发展金融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战略也是海淀区的发展重点之一。

海淀区有着中国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海淀也应该利用好这珍贵的科技资源。可以尝试在新能源、环保节能、生物产业方面建立一些研发外包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创造的价值是很可观的。发展服务外包业,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加强统筹规划、组织保证

成立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区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及海淀区高新园区管委会为成员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推进海淀区服务外包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系会议的职责是研究制定全区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服务外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可设在海淀区发改委),负责具体协调推进工作。

制定实施《服务业(软件)外包、发展和培训政策》。从行政审批、土地征用、进出口、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制定一揽子促进服务业外包发展的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各个部门的任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土地征用向重点科技创新园区和重点企业倾斜;重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便利。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外包业务。

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入驻

财政政策。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出台的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2008年2月财政部、商务部出台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明确中央财政将从基地平台建设、企业认证、境外展会、跨国并购、税收扶持、人才培训等六个方面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业务发展给予支持。

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服务外包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相关规定可享受财政补贴。服务外包企业为完成特定服务外包项目,聘请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可计入成本。

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平台建设的,给予一定资助。根据企业经营规模、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上缴税收等标准,每年选评10个服务外包先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

信息服务。搭建服务外包交流平台。建立服务外包信息网,加强对服务外包的研究,及时了解服务外包企业需求。利用各类媒体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服务。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质量,帮助服务外包企业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的互联网服务。

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人才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更好地开展行业内信息交流、中介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人才培訓等工作。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重点地区,应该成立区一级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或者产业联盟,将代表海淀区的服务外包企业,以统一形象对外开展国际营销,以团队的能力获取高端外包订单;协调区内企业的关系,避免对外恶性竞争;促进本区企业通过高等级的外包企业国际认证。

鼓励开展多种方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支持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实习项目,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来海淀区服务或创业,建立有突出贡献的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奖励制度。对于为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按有关规定经申报和相应的程序公开确认后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创新学院和实训基地。建议海淀区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创新学院,并成为培训外包服务人员的实训基地,以加快外包人才的培育。

法律措施。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依法保障服务外包企业和员工的合法利益。在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

以市场为导向,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

实行市场细分,瞄准高端市场,与国内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局面,与其他地区采取竞争合作的策略更有利于国内各地区软件外包的发展。大连和海淀在软件外包上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从市场来看,双方的目标市场具有互补性;从产品结构来看,北京高素质研发和管理人员较其他城市更多,因此应该瞄准服务业外包的高端市场。

支持企业强强联合,组成企业联盟,扩大盈利空间。相比较而言,海淀区的外包企业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更不要说和跨国公司抗衡。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提高海淀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间共享资源,与国际产业接轨,逐步加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从而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浅谈侗族大歌人才传承基地 篇12

侗族大歌自2009年9月30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有着千年历史的这一文化瑰宝,从侗乡侗寨,唱到了多彩贵州、CCTV青歌赛、央视春节晚会舞台,唱到了中南海,还漂洋过海唱到了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以其无伴奏多声部的演唱形式,产生了轰动效应,被称为“天籁之音”、“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在国内外演出产生的影响,说明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疯狂席卷,使得侗族文化的保护面临严重挑战。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我们不得不对侗族大歌的保护感到责任重大。谈到保护,在此之前无论在贵州侗族大歌发源地的从江县还是在榕江县,黎平县两县也纷纷采取了侗族大歌进校园,尝试让学校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孵化器。由此可说,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应该建立侗族大歌人才基地。做好保护、传承、存档、组织会演、交流、培训、研究等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能歌善舞的年轻人的外出打工,再加上没有资金投入这项事业,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机构来统一管理,仅靠每年的民族活动来传承,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尽快成立侗族大歌人才传承基地,挽救侗都大歌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建立侗族大歌人才传承基地的重要性

“侗族大歌”是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的总称,包括大歌、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侗族是从古到今就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极为独特,一般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演唱侗族大歌形式至少都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才能完整地演唱,否则不能够演唱出侗族大歌的风味出来。它是侗民族生产、生活、哲理、道德、智慧的载体,传递着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侗族大歌塑造了侗民族以人为善、团结和睦,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对推动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侗族大歌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具有世代相袭的稳定性,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给人以某种制约与塑造,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的功能,对侗族地区保持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2009年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侗族大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观念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党和政府极为重视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举国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贵州省侗族大歌发源他和保护地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精神,保护侗族大歌遗产提供更科学的生态环境,使其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得以世世代代的传承。

上一篇:幼儿园屋顶下一篇:自动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