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本科论文(精选9篇)
一般本科论文 篇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历来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两条主要途径。在课程设置时, 除了常规的理论课时, 任何院校都会考虑实践环节, 其占有相当大比例。在若干个实践环节中, 教育实习或专业实习是最重要的。师范生进行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 以邵阳学院实习模式为例, 在为期40天的实习时间里, 学生要完成的工作包括教学和班主任两项, 除了自己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带队实习之外, 实习学校也有指导老师, 一般为实习生所在班班主任或英语科任老师, 共同帮助管理学生实习。实习过程中, 学生都被安排在规定的小组, 由两三人共同管理一个班级, 所以在实习过程中, 实习学生要实践的不仅仅是知识传布, 还要学会管理、合作、虚心好学。要完成实习工作, 管理工作是贯穿始终的, 整个实习流程中涉及的管理颇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科院校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在实习名单正式出来之前, 如果有特殊原因要求单独实习的同学, 系部会做考虑, 但是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集体实习, 集体实习氛围更好。分组完成之后, 带队指导老师需召集所在组学生进行任务分配, 选好组长或者队长帮助协调组员之间关系, 处理本校指导老师未在现场时的相关事宜。进入实习程序时, 带队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加入另一所中学的生活、学习、教学与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 指导老师接触最多的是学生在听课、备课、试讲和讲课的表现, 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他人的长处, 尤其掌握自己所带班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的实习计划, 帮助中学生提高。只有学生在完全有准备的情况下, 指导老师才能认同其正式授课, 对于试教情况不是很好的学生, 要加强心理教育。实习结束时, 指导老师要对所在组实习学生进行评分, 推选优秀实习生。本科院校老师对实习学生管理是成功实习最基本的保证。
二、实习接收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一般来说, 每个大学都会建立相对稳定的几个实习基地, 但是情况也会因学校而异。有些学校比较重视学校教学效绩, 担心大学生来校实习会打断其正常教学秩序, 对实习学生存有一定的排斥, 但基于上层关系, 又不忍拒绝, 却又无法放手让学生真正承担实习具体工作, 对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会产生阻力。但大部分的实习学校对实习生是持欢迎的态度, 年轻活力的注入会帮助所在学校学生激发热情和朝气。后勤管理对实习学生都会开放绿色通道, 如住宿等基本上都免费提供, 允许延长熄灯时间。实习学生所在科任老师会提前预知他们的课程进度, 而所带班班主任也会将班上的基本情况告知实习学生, 他们会对学生在其所在班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行宏观监控, 既让实习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权, 又会给他们相应任务, 更好地去调节课堂进度和班级管理工作。接受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是实习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实习学生对实习学校学生的管理
实习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管理能力。随着学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 即便是重点中学学生基础也不一定好, 加上很多学校实施分级教学, 允许给实习学生带的班其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此, 要完全实现教学效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不是容易之事, 教学管理中, 要体现因材施教, 吸引学生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而班主任工作中就要充分施以情感教育, 用心去感化学生,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端, 但老师并未曾放弃他, 让其有信心继续前行。实习学生对实习学校学生的管理是成功实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院校实习专管秘书对实习学生材料的管理
实习作为高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其严肃性与规范性是首要的。实习结束后, 实习学生要上交的材料有自己最满意的一份教案, 实习过程记录 (包括听课记录和班主任工作记录) , 实习总结。由于部分学生未参加集体实习, 很多材料有过渡参照其他人的嫌疑, 造成一定的雷同。还有同学因为实习过程中不是特别用心, 实习总结感触不深, 也会拿别人的成果滥竽充数, 造成某个版本泛滥, 实习效果不明显的彰显。所以, 实习材料质量问题管理是一个很大问题, 还有些同学借着单独实习的机会没能及时返校上交材料, 数量上也有参差不齐。材料管理工作是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硬件基础。
五、结语
教育实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针对的是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任重而道远。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成功收场都需要配套的管理工作, 基于老师的任务繁重, 学生基本功等还欠缺, 在实习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但只要我们用心管理, 积极完善各个程序, 实习定会迈入更好的台阶。
摘要:专业教育实习是一般本科院校都必须承担的工作之一, 也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的重要手段, 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问题, 如院校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实习学生对实习学校学生的管理, 本科院校实习专管秘书对实习学生实习材料的管理等。
关键词:一般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永泉.吴颜,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5月:124.
[2]倪秀英.地方性院校英语教育实习模式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年10月:69.
一般本科论文 篇2
操作方法
01
毕业论文印刷品全部印刷在一面,而纸张是A4复印纸。 保证金要求:距上边缘2.54厘米,下边缘2.54厘米,左边距4.17厘米,右边距3.17厘米。 绑定封面左侧的装订。
02
插图中,每个图形应该有一个图片顺序和一个图形标题,图形顺序和图形标题应该位于图形位置下方。 图纸应在描图纸或白纸上用墨水线或电脑画出。
03
文本格式要求,字体:所有一级标题使用第三个黑色问题(不是粗体),居中,逐个上下; 所有第二级和第三级标题使用小粉红色的身体(不是粗体),左对齐第一行缩进2个字符; 第二行在第二行之前是空的,第二行在第二行之后不是空的;
04
一般本科论文 篇3
[关键词]学科建设 核心竞争力 一般地方本科院校
[作者简介]施鲁莎(1957-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盐城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JB8803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28-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新建、合并、升格了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地方本科院校1681所,占高校总数的93.8%,而大部分都为一般地方本科高校。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上的一些高校纷纷向国内进军,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地方本科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与建设的核心。因此,学科建设就成为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
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地方政府,教育改革后由一所或几所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办学经费及人员编制具有地方性,大部分学校生源具有地域性且质量较差。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所属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办学经费既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又取决于当地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力度。一般地方本科院校中当地学生占较大比例,且一般是高考中的第二、第三批录取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2.不少学校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方便。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大都位于地级市,大型机构少,文化学术氛围差,学术水平低,不利于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不易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
3.学生质量存在不足。与重点大学相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功底差之甚远,而与职业院校相比,其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也显不足。
4.学科建设存在劣势。主要表现为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实力不强,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均衡,特色不显著,优势不明显,研究方向尚需提炼,学科团队尚未形成,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力,学术队伍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具有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的人才比例较低,学术研究和整体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较弱,高层次教研、科研项目和成果少。
二、学科建设对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1.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科建设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密切相关,是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科建设水平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重要产品和品牌,对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美誉度)以及学校招生的生源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重视学科建设,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提升,学校也将难以生存与发展。
2.学科建设是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在市场经济下,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成为社会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标准。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样建设起来的学科才有根基和立足点,学科建设的成果才能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培育的人才才有市场。同时,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只有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才能确定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确立学科项目、引进学科带头人、汇聚学术人才团队,学科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学科建设是一般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学科是承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地方高校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也是地方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是地方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水准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根本就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地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工业企业技术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为地方的社会文化繁荣发挥作
用,从而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科竞争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科建设定位不准确。一些院校认为学科建设是为研究生教育服务的,专业建设是为本科生教育服务的,而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注重专业建设,从而忽略了学科建设。
学科是地方本科院校组织中的基本骨架,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术组织、学术队伍、学术研究基地等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组建起来的,其专业与学位点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数量与培养模式等也是围绕学科来考虑的。学科实力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与办学层次的主要指标,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技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当前,一些院校学科建设在指导思想上,重攀比,脱离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学科基础,忽视学科结构与特色,盲目追赶重点院校,定位不准确,随波逐流。
2.学科建设缺少科学论证的总体规划,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1)学科建设发展呈自由、散漫状态,缺少长远目标,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2)盲目发展,学科方向多而杂,无重点,导致科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与优势,反而会出现内耗现象;(3)专业发展盲目,不利于学科群的形成。
3.科研意识不强,整体力量薄弱,激励机制不完善。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突出的问题是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少。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教学型高校,多数教师专注教学,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团队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始。教师搞科研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多是单打独斗,科研成果质量较差,水平较低。学校对科研的管理也不尽合理,教师科研没有工作量,挫伤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教师科研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4.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远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带头人较少,而高学历、高职称,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在社会上或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学者、精英更少,学科梯队的形成具有较大困难,学科梯队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梯队的形成往往需要更大的投入,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5.学科建设的发展不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市场需要。地方高校虽然重视学科建设,但缺乏远见,对现状和传统考虑较多,有的明显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程度不够。学科建设还不能紧贴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对于如何使特色、优势学科面向社会主义市场,在与其他高校、学科的相互竞争中真正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从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提高整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学科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合理、系统、科学地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确定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学科建设目标的准则,一是必须服从于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学校的办学思路一致;二是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同时又要从本学科的实际学术水平、师资条件及发展潜力出发;三是要具有系统性,即有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也有系(院、部、所)的学术建设目标;四是以优势形成特色,以特色保证优势学科建设的发展与建设。
建立学科建设的目标,一是科学地选择和认证学科研究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应选择具有新意、处于科学前沿,或对社会经济建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学科。二是合理组建学术梯队。学术梯队是保证研究方向的相对稳定性,不断提高学科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将学术梯队建设与学科规划结合起来,把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科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三是制定科研工作规划。学术水平是通过科研成果来体现的。因此,应当围绕学科研究的方向制定科研工作规划,积极申报有关项目,有的放矢地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抓好基地建设。
2.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重点学科建设应具有的基本条件是:(1)学科发展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关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意义重大、有特色,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国家、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开发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并有较强的活力;(2)学术队伍较强,学科带头人水平较高,学术骨干素质较好,发展潜力大,发展后劲足,学术队伍结构合理;(3)学科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质量较好,科研经费充足,成果显著;(4)学术环境较好,教学科研设备先进,基本满足需要,能够及时获取学科发展的所需信息,管理制度健全,有较强的相关领域学科与之配合。
3.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要抓住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机会,调整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调整现行优秀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指标,加大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评价与考核力度;(3)建立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机制,促进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4)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校骨干定计划,组建学科团队,实施研究方案。同时,加大激励力度,实现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奖的承诺;(5)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内外一流高校做访问学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和帮助他们参加或承办重要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6)积极推荐他们入选省、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升其知名度。
4.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加大投入,努力实现重大学科建设项目重要教学科研成果的突破。(1)制定令人奋进、富有工作实效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激励政策,营造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2)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为所有研究项目提供基本的研发条件。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注重业绩、扶优汰劣”的原则分类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加大对重点学科和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3)构建以省级、国家级项目为目标的校级科研项目评审立项和滚动资助制度,努力实现省级、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跨越式发展,加大对有发展前途的科技项目的投入扶持力度,实行连续滚动机制,逐步使项目的研发水平达到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的要求;(4)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和平台,不断探索学科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深入持久合作的途径,鼓励专家教授下企业,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形成高校教师到地方企业挂职服务的机制。发动教师到科技园区创办科技型公司,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成为增强教师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地。
[参考文献]
[1]陆为群.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J].江苏高教,2006(1).
[2]陈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J].学术交流,2004(7).
[3]计卫舸.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一般本科论文 篇4
解决口译人才紧缺最直接有效,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学校培养。近年来, 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纷纷开设了口译课, 积极为国家培养口译人才。但是, 由于我国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时间过短, 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很多口译教师对口译理论和教学缺少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口译人才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口译教学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各级院校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和本校实际的学生水平及教学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各高校外语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前, 结合国内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 口译教学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特别是同声传译人才。这一目标主要由高翻学院及综合大学翻译系的研究生阶段来完成;二是培养高级口译人才中的交替传译人才和中级口译人才为目标;三是以普及并提高大学生口译能力, 努力培养初级口译人才为目标定位。
一般本科院校应该把目标定在后两种目标上。换句话说, 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应该存在于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和高要求的职业训练之间的状态, 培养初中级水平的合格译员。
结合自身口译学习和实践经验及几年来口译课程的教学经验来讲, 我发现学
生对口译及口译教学认知有误区, 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一是对口译过分自信, 对口译困难估计不足, 对口译教学的期望过高。他们认为, 只要学一两年的口译课就可以做高级翻译, 甚至同声传译, 可以获得丰厚回报。这部分学生一旦遇到难度和挫折后就很容意受到打击, 影响对口译继续学习的的信心和能力。另外一个极端是对口译有畏惧心理, 认为口译是高不可攀的技能, 是不可翻越的高山, 自己永远学不会, 所以在课上就会表现非常消极, 不敢说, 不去尝试,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基于此种情况, 明确口译教学目标, 培养多层级口译人才势在必行。
一般本科院校外语系按照教育部规定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开展口译方向课。虽然基本的口译理论和技能培训与翻译院系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 由于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课程设置和具体训练的环节上与之有很大的差距。
立足本校实际情况, 立足实际教学设施和水平, 我认为一般本科院校应该确定培养中、初级口译人才的目标, 以培养出应用型口译人才作为口译教学的培养目标, 保证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具备一定的口译技能和语言知识, 能够承担基本的日常, 商务性的交替传译, 联络口译的任务, 为当地的经济走出去做出一定的贡献。
有了这个准确的定位之后, 教师采取合适的授课方式和选取合适的授课材料,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有了这个准确的定位后, 学生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这个准确的定位有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 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当地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 确立明确的口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定位, 选择合适的教学题材,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还有利于学生在口译理论的指导下, 提高自身的口译技能。这样他们既不会好高骛远, 易于受挫, 也不会妄自菲薄, 失去信心, 有利于学生明确方向, 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 课程设置上作出适当调整, 优化课程体系。
1.重视语言基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口译, 是把语言能力逼向极限,
是要调动所有的知识潜能才能够承担的一项任务。没有娴熟的双语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 翻译能力的培养只能是形同空话。因此要加强口译教学, 必须首先在基础阶段结合口译特点加强和改革听、说教学, 打下扎实的语言技能基础。
2.技能训练应是口译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仲伟合教授针对口译教学提出
了四条原则, 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技能性原则, 即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或技巧训练为中心。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 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学生一旦掌握了口译中通用的技能, 通过一定的译前准备工作则可以从事各种题材的口译工作。
3.开设实用知识课程, 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译员光有扎实的语言
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丰富全面的百科知识。一方面要要求学生不断学习, 扩充自己知识, 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支持, 给学生以方便, 借助大学本身的辅修课程、选修课等形式, 可以让他们选修或旁听尽可能多的课程。同时, 考察就业市场的情况, 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要, 列出推荐学生选修的公选课程。
4.结合当地实际, 结合当地经济特长, 开设实用知识课程。在口译教学
中要突出当地特色, 直接针对岗位需求, 而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塑造。特殊情况下, 可以根据社会和当地需求适度开设特定领域的专业课。
第三、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关系, 给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才能知道课堂上学习的技能、理论如何运用才能更好的完成口译任务, 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口译人才的培养是目前社会的需求。各级高校都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 但更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一般本科院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与当地经济, 把培养初、中级, 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口译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 2008.[1]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 2008.
[2]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概念、新趋势[M].香港:开益出版社, 2002.[2]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概念、新趋势[M].香港:开益出版社, 2002.
一般本科论文 篇5
一、教学对象及目的
自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之后, 国内其他本科院校也相继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及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 目前已有62所本科院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大部分本科院校采用如下教学模式:低年级阶段重视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训练, 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高年级阶段重视商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输入与练习。其目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 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商务英语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批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入用人市场后, 他们发现无法将大学中所学知识真正用于具体工作中, 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由于多数本科院校在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后仍继续沿用原有师资, 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及时补充, 而这些教师大都毕业于高校英语专业, 他们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语言教学混为一谈。课堂上更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 语法练习以及对课文的翻译, 仅仅将一些商务的术语给学生翻译一遍, 让学生了解商务活动中相关语言的表达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局限于语言的交流与运用。
2、理论与实际脱节
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学和经济类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 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一个重要分支。ESP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其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之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要考虑到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将要用到的工作环境及能力。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教授商务英语课程的老师多数没有在公司工作的经验, 对于商务英语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再加上教学设施和器材落后, 教师无法将真实的商务活动情境运用到课堂中, 必然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 无法将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
3、教材中知识陈旧, 权威性低
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教材大都是国内学者自编或根据外文原版教材改编的教材。在教材建设上存在以下问题:尽管近十年来商务英语教材大量涌现, 教材内容相对也进行了扩充, 但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商务英语知识还是大都沿用了早期教材中的知识, 更新程度不够,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 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需要长期站在商务英语理论知识前沿并具有足够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士来完成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能够得到商务英语业界同行广泛认可的教材出现, 教材的权威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三、改革措施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商务英语目的性强、专业性强、交际能力要求高等特点, 商务英语教学不再适用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模式, 应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充分显示商务英语的特色。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项目。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所变化, 教师从单纯的指导者转换成引导者和监督者, 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主动学习者。其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2) 交际教学法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语言在职场中自如交际及处理商务事物, 因此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包括英语水平与能力提高的课程还要包括企业管理理念, 和外国人交往、合作等课程。交际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交际能力, 尤其强调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3)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场景, 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形式包括模拟特定的商务环境、小组讨论、课堂游戏、角色扮演、自己动手制作PPT等, 寓教于乐, 提高教学效率, 增加课堂趣味性。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是将英语语言运用到具体的商务情境中, 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具体的商务情境, 学会在不同的商务情境中处理不同的问题。
2、教材的改革
针对高校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中所出现的问题, 笔者总结了几点改革建议:
(1) 市面上所销售的各类商务英语教材中, 为其配备练习册、教师参考书或自学指导的比例较低。教材中不可能包含编者的全部知识、理念以及教学意图, 一本好的教师用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本和贯彻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及商务英语的教学大纲要求。这种现象反映了国内市场对于商务英语教辅资料编写还不成熟, 需要必要的引导。
(2) 随着本专科院校相继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 教材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 不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编写。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他们的起点较低, 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够, 他们所使用的教材应先注重语言的培养, 然后再进行商务知识的灌输;对于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以及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而言, 由于高中时已经打下相对坚实的语言基础, 英语语言的提高速度会快很多, 他们的教材可以更偏重商务知识的灌输, 允许他们在学习商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语言的练习, 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 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应注意材料的趣味性, 语言要生动活泼, 知识覆盖面应广泛, 丰富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课文后的练习应为学生提供大量思考讨论以及实际演练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教材的编写应由浅入深, 由简到难, 教材内容每一章节应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时间安排, 编排与格式应条理清晰。
总之, 商务英语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 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同时, 业界专家学者和管理者应及时发现问题, 积极采取相对措施, 并鼓励各院校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努力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与国际交流的商务精英。
参考文献
[1]张玲娟.任务型教学法在三本独立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 2010, 2.
一般本科论文 篇6
一、现状:专业广泛、布点失衡、供需失调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大多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多年以来, 这类高校不断向老高校看齐, 期望尽早跨入综合高校行列。于是专业数量和专业布点量不断扩张, 以致出现专业设置广泛、区域布点失衡、人才供需失调的严重现象。本文仅对江苏2009年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1.专业设置广泛
2009年, 江苏普通高校共设置本科一级学科70种, 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数的96%;设置本科专业289个, 专业布点2761个, 在校生92.1万人。其中, 工学专业布点996个, 占专业总布点数的36.38%;文科主要集中在管理学, 有469个专业点, 占总数的17.13%。随着服务外包和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地球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又新增设专业点288个。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 不顾自身原有学科专业基础和办学力量, 也不考虑专业设置良性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自身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外在要求, 盲目追求“大”而“全”, 不经过合理论证就盲目上马一些在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被理性淘汰, 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无业可就, 对高校自身发展而言也无竞争力的专业。不少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成了研究型大学的复制品, 缺乏专业特色已成为当今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宋争辉, 2011) 。
2.专业布点失衡
在全省2761个本科专业布点中, 有47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20个, 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布点达61个, 而药物化学、物业管理、投资学、天文学、体育产业管理等84个专业布点仅各有1个。在校生数也向理工类专业严重倾斜, 其中电子信息类规模达到14.6万在校生;其他在校生人数较多的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经济学类、艺术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有19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 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3.69万人, 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3.36万人, 同时, 有54种专业在校生人数不足百人[1]。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 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不去考虑社会需求, 重复设置专业。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不少高校的本科专业表现出严重的趋同性。
3.人才供需失调
江苏高校本科各专业在校生在现有20个行业中, 除了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国际组织3个行业外, 其余17个行业均有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在校生分布在第一、二产业的人数分别为8620人、311944人, 而第三产业竟达57.6万人, 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分别为0.93%、36.51%、62.56%, 第一、二产业本科在校生比例明显低于江苏的产值比例, 第三产业在校生比例则高出产值比例23个百分点。因此, 总体上江苏高校本科教育在第一、二产业不足, 而在第三产业则过于集中[2]。具体地说, 在江苏高校本科专业分布的17个经济行业中,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5个行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规模超出了行业发展需要;而在制造业, 农、林、牧、渔业, 房地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等5个行业, 本科生培养的规模比例明显低于行业产值规模比例, 人才培养规模不足。
二、目标:政府引导、学校主体、社会检验
1.政府引导
政府必须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严格控制雷同专业盲目上马, 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以及是否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作为专业设置审批是否能够通过的核心评价指标, 从而既有利于遏制由于专业设置同质化所造成的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 又可以杜绝对我们国家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地方一般高校在专业发展培育过程中, 除了既存的传统专业外, 更应当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帮助克服同质化倾向, 促使它们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将新专业设置愿景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起来, 通过优化专业结构, 促进特色建设, 以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2.学校主体
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高校的主体性, 以提高专业设置的市场灵敏性和社会适应性。专业自主调控机制的构建, 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 事关高校的未来发展。对于高校自身而言, 一要建立基于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专业设置调控委员会, 由校内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地方重点产业的大型企业专家组成, 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全面谋划、协调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二要建立专业设置调控专家工作委员会, 接受学校专业设置调控委员会领导, 负责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 建设专业储备库, 调研和预测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 最终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该专家工作委员会可在教务处建立常设机构, 具体运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三要设立由政府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参与的专业设置调控咨询委员会, 并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建立咨询专家库, 为专业自主调控提供科学决策咨询。
3.社会检验
专业设置与调控最终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 要由社会来检验, 并且这种检验是一个长期效应的比较。事实上, 随着考生和家长对学业规划的关注, 人们正逐渐改变着过去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不甚了解、对就业方向缺乏思考和规划的盲目状况。他们大多能够认识到, 上大学不仅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更是为了获得职业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他们越来越觉得, 选择专业是关乎今后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一环, 必须谨慎对待。不少考生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就业需求结合起来, 与老师、家长共商自己的学业规划。
三、路径:顺应需求、拟定标准、专家评估
1.顺应需求
如前所述, 在江苏省的20个行业中, 存在着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 人才培养不足与局部过剩并存。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需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需要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资源, 适度扩张发展不足的专业, 压缩过度扩张的专业, 以顺应社会需求。为能更好地顺应社会需求, 一要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发展前景。专业的设置与调控, 要以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优势为基础, 着眼于未来学科专业发展的走向, 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二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专业的设置与调控, 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着眼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体现高校自身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市场产业导向、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情况。三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势。专业的设置与调控, 还要以现有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为依据, 参照社会机构发布的专业评价信息, 如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信息, 分长期、中期和短期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进行综合评估, 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学生近年来就业率和未来5年预测就业率, 学生的就业质量如学生就业、择业的行业和企业状况、起薪点和收入变化、职业迁移状况和个人发展能力等。
2.拟定标准
一个专业是否能够继续开办, 一要看该专业的设置是否适应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二要看师资队伍的教师数量是否满足教学需要, 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专业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是否明显;三要看该专业的整体科研水平, 是否具备承担各级纵向课题的能力, 并有比较显著的成果;四要看教学计划是否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是否清晰,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效果是否良好;五要看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相关措施是否有力, 效果是否明显;六要看该专业经费投入是否落实到位;七要看是否建立并认真落实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八要看是否能够实施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九要看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3]。根据以上专业评估标准, 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发展前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形势等3个重要因素, 可将学校现有专业进行分级, 对于不同级别的专业, 确定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方向。
3.专家评估
专家评估时, 可将学校现有专业分为A、B、C三级。A级专业是指具有学科专业群支撑,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学生就业前景好, 具有发展空间的传统专业和新兴产业专业。这类专业是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学校重点投入、建设的专业, 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对于这类专业, 应以专业群建设为主要方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重点围绕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B级专业是指构不成学科专业体系, 但能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 学生近年就业前景一般, 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日趋饱和的专业。这类专业可归为发展控制类专业。对于这类专业, 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 以“项目式”推进和“模块化”整合的方式,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革新, 教学资源的配置以课程 (群) 和课程体系建设为基本单位, 加大投入。C级专业是指构不成学科专业体系, 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的需要, 学生就业前景暗淡, 从长远性来看, 相关行业、产业处于淘汰或者替代过程中, 已经没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这类专业是需要重点调整和改造的专业, 学校可不再对这类专业进行投入, 而是整合所属课程资源, 在维持现有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通过控制招生规模、调整学生转专业比例和停止招生等方式, 逐步更新或者淘汰这类专业。
四、保障:分析风险、制定预案、整合资源
1.分析风险
要对专业自主设置与调整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在分析学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风险及其成因的基础上, 建立起风险识别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 并据此确定风险级别 (吴 越, 2010) ;同时, 要对专业自主调控中的主要风险进行识别, 并列出识别清单;围绕风险识别清单, 可用模糊分析法等风险管理方法对专业自主调控进行风险分析, 计算出各种风险的大致权重, 从而设计相应的风险预案, 并以此在专业自主调控中进行风险监控, 通过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实现风险控制目标。
2.制定预案
专业设置与调整, 时间跨度长, 且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要有针对性的预案。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外, 高校自身对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更要做详细的论证。要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探索建立基于专业三级分类评估的动态预警和淘汰机制。改革是利益的调整过程, 高校专业自主设置与调整改革, 涉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 专业调整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 制定应对预案还要统一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有关改革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师资和教学条件。专业自主设置与调整改革, 除了要加强学校层面的调查研究, 还要充分发挥“专业设置调控专家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实施。
3.整合资源
整合地方一般高校教学资源, 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源投入机制。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改革以专业为实体进行教学资源投入的机制, 确立以课程 (群) 为教学资源基本配置单位, 降低专业调整成本, 提升专业调整的灵活性[4]。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研究建立专业储备库, 探索如何通过专业渗透、储备师资、储备课程等方式, 构建专业储备机制。要根据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 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动态调整思路, 并在此基础上, 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室及体育设施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焱, 宋旭峰.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R].江苏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研究报告, 2010:15.
[2]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01-27) [2011-1002].http://www.jsjyt.gov.cn/html/zwgk/tjsj/75364.html.
[3]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8-92.
一般本科论文 篇7
(一) 管理类课程的特殊性
管理类学科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训练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课程, 课程知识是对具体的实际经济管理活动共同规律的总结、归纳、概括、提炼、抽象和一般化。产生来源决定了其始终是与市场及非市场主体的活动紧密联系的, 应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应变能力是其应用中最大的特点。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 更要注重理论生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学科中被视为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
(二) 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所选择案例通常是对实际企业商业管理中决策过程的记录, 其中还包括市场机会、企业背景、面临问题、备选方案、决策中的不同意见等相关信息, 目的是通过实际事件的过程再现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由于所选案例是市场中典型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事例, 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完成案例分析仅凭案例所提供的有限信息是完全不够的, 例如哈佛大学教授在布置案例分析作业时, 除案例资料外至少会指定3~5本书籍作为参考资料, 在完成案例作业前必须熟读相关资料, 这样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不得不主动去学习相关理论扩展知识面、查找相关信息以便更好了解企业, 为做出合理决策做好充分准备。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通常所采用的案例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管理事件, 决策的正确性和市场效果已经显现。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对决策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到决策者在根据过去某个时点市场要素进行决策时, 思维的局限性, 通过对优势和缺陷以及决策结果现状分析, 可以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突破理论学习形成的管理思维定式。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模拟实际的管理环境, 案例分析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完成,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 通过小组成员对每个观点的陈述和讨论形成新的观点, 小组成员在分析过程中除了完成个人负责部分外还要和其他小组成员及时沟通, 保证案例分析中理论使用和观点的一致性, 这对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来源于实践且要与所学单元知识相呼应, 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对应该应用何种理论解决问题通常不会存在分歧, 但会发现处理实际问题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理论学习时复杂, 凭借单一的理论应用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这会让他们学会考虑从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考虑问题, 综合企业环境提出最优解决方案, 而不是“纸上谈兵”。
二、一般本科院校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虽然被管理类学科广泛应用, 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但是由于一般本科院校自身存在的某些局限性, 所以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来源较窄, 不能和课程内容很好结合。重点院校师资水平较高, 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从事管理工作的校友群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例如, 哈佛大学每年新编写案例大约350个, 每个案例每年要更新案例内容的30%左右, 其每个案例的编写费用大1万~1.5万美元。而作为企业也以被编入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库为荣, 企业愿意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料, 这使其案例资源更加丰富。但一般本科院校案例来源较少, 也没有固定的大量经费投入到案例资源收集工作中, 往往都是采用已出版的案例书籍作为案例来源, 往往书籍资料落后, 而且质量参差不齐, 与教学内容对应性不高, 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理论基础差, 参与度不强。一般本科院校生源相较于重点院校素质较差, 且自主学习能力不高,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填鸭式教学, 对拓展学习内容、阅读相关书籍的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在分组情况下进行时部分同学参与性不高, 经常只有个别和少数学生完成作业, 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案例教学过程中, 除了案例的选择外, 教师的引导也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 加上教师接触企业机会较少,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基本上依据固定的思维方式, 导致案例的拓展性和学生的创新性不能较好的发挥。
三、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般本科院校相对于重点院校更注重的实践技能, 由于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局限, 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存在问题的判别力、扩展学生针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的目的。
1.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培养方面, 鼓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前的认知实习阶段开始前, 一定要系统地讲授学生在企业实习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及与课程的联系, 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 有助于日后的教学工作展开。在教师培养方面, 鼓励教师去企业脱产培训或兼职, 有了实际的管理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水平, 也会为日后教学案例库的建立积累丰富的资料。
2.加强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在课程设计方面, 应加重实验课程教学比例。在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 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更强。通过实验课在教学中比例的提高, 通过教学过程中企业认知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在更多的实验课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提高应用能力。
3.促进案例资源的知识管理。管理学科中各门课程的理论交叉性较强, 而且相互联系要更紧密。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使用自己的案例, 在分析过程中也主要根据本门课程所讲授的理论展开分析, 导致了学生对所学课程不能融会贯通。一般本科院校在资源来源较少的情况下, 可以对学科案例资源进行知识管理, 建立数据共享的案例知识库, 在教师之间形成资源共享, 估计不同课程教师使用相同案例针对不同理论角度出发对案例展开全面分析, 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兴趣又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又不会因为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过多的加重学生的负担。另外, 可以在案例资源库中开辟校友通道, 欢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校友为案例库提供丰富的资源。
4.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尽量避免“搭便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期末成绩评定办法和案例分析小组考核制度, 控制每组成员人数,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但要依据案例分析结果的质量, 也要考虑案例分析过程中每个人工作量、阅读量、沟通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多方面因素。同时, 在案例分析中要给予同学充分的展示机会, 并且对其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 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强化其参与意识。
摘要:案例教学是管理类学科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但在一般本科院校由于案例来源以及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的限制, 导致其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大大降低。针对目前问题, 文章从一般本科管理类课程一线教师角度出发, 从案例来源拓展、课程设计、考核办法改革、师资培养、案例资源知识管理等角度提出对策, 提升案例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
一般本科论文 篇8
关键词:护生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临床归属感
临床实践作为护理教育计划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护理本科生 (以下简称护生) 由学生向专业护士完成角色转变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由于临床环境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压力密集的场所, 临床实习中产生的压力使护生很难去应用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1]。而在临床环境当中压力主要来自于与护生存在密切联系的团体即实习科室人员。因此, 当护生在一个环境当中感觉不易融入, 没有被接纳时就会产生归属感的缺失, 这会导致护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不佳, 临床实习当中的自我效能不能发挥出来。临床归属感影响个人安全感, 是个体被一个团队接受、包容、尊重, 与这个团队的某种联系, 且个人的专业和价值与这个团队保持和谐的一种经历[2]。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3]。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
因此, 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护生的临床归属感和一般自我效能的研究, 了解护生临床归属感和一般自我效能之间关系, 旨在为提高护理教育质量和发展护理教育事业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吉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时间大于6个月的护理本科实习生。采用问卷调查法, 由研究者统一发放, 共发放问卷190份, 回收应答问卷186份, 男生4人, 女生182人, 年龄 (23.24±1.06) 岁, 应答率97.89%;有效问卷184份, 有效率98.92%。
1.2 研究工具调查内容
1.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由Schwarzer等编制, 中文版由王才康等翻译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有10个项目, 采用1~4级评分, 得分范围为10~40分, 得分越高, 自我效能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为0.87, 本研究中Cronbach a为0.86。
1.2.2 临床归属感量表 (Belongingness scale-clinical placement experience, BS-CPE)
由Tracy Levett-Jones等人于2009年发表, 用来评定护生在临床实习环境当中的归属情况。量表包含自尊 (esteem) 、沟通 (connectedness) 、效能 (efficacy) 3个维度, 34个条目。采用1~5分计分, 得分越高表示临床归属感越高。本研究经原作者授权对BS-CPE量表进行了翻译, 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在0.600以上, 问卷的整体Cronbach a为0.83。经标准化正交旋转之后, 提取3个因素, 提取之后对项目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42.98%, 问卷的KMO值为0.847,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护生临床归属感与其一般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为因变量, 临床归属感各维度为自变量作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护生一般自我效能和临床归属感各维度得分情况
临床归属感得分为 (3.380±0.406) 分, 偏低, 见表1。
2.2 护生一般自我效能与临床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一般自我效能与临床归属感总评及各维度均成显著正相关, 其中与自尊的相关性最大, 相关系数为0.328;与沟通的相关性最小, 相关系数为0.191;与临床归属感及效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8、0.217。
2.3 护生临床归属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一般自我效能为因变量, 自尊、沟通、效能为自变量, 做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建立的方程:临床归属感=10.992+0.308×自尊。自尊能解释一般自我效能总变异度的10.7%, 见表2。
注:F=21.891 (P<0.000) , R2=0.107, 调整R2=0.102
3 讨论
3.1 护生临床归属感与一般自我效能的现况
护生临床归属感总体来说居于中等水平。护生临床归属感均分为 (3.380±0.406) 分, 低于同类研究 (3.450±0.370) 分, 可能的原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及实习计划不同[1]。临床归属感量表是经由澳大利亚Tracy Levett-Jones教授授权翻译使用, 韩国作者亦对其进行了翻译, 翻译者大都根据本国国情对量表进行调整[4,5]。因此, 不同文化氛围会使得分在不同种族的学生中存在差异。本研究调查对象为经过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进入临床生产实习的护生, 而其他研究为一年级即开始边学习边参与临床实习的护生, 后者在临床所处的时间相对较多, 对环境比较熟悉, 因此归属感较本研究略高。临床归属感三个维度当中得分最高为效能维度 (3.600±0.613) 分, 得分最低为沟通维度 (3.170±0.461) 分。说明护生在与临床科室带教老师、其他护士以及医生患者之间沟通能力较弱, 是归属感不高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护生一般自我效能为 (2.450±0.477) 分, 处于中等水平, 低于常模 (2.900±0.530) 分。可能为本次调查的护生实习期间为中期 (4~6) 个月, 还属于学习阶段, 各项能力有待熟练和提升, 对于实践某种能力的自信心还不够[6]。
3.2 护生临床归属感与一般自我效能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护生的临床归属感及各维度与其一般自我效能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由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更进一步证实了临床归属感对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 护生临床归属感越高其一般自我效能就越高。从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来看, 自尊对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 能解释其变异的10.7%。在这里自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的情感, 而演化成为在特定环境中体验归属感的程度。护生对归属感多少的体验, 决定他们的自我概念、自信、韧性、自我效能、学习的动机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决策的程度[7]。缺少归属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压力、焦虑、抑郁、自尊的缺失从而导致认知和沟通方面的障碍。而沟通能力强的护生更容易融入到一个组织当中, 自身应对问题的能力要强一些, 能够接受外部环境的挑战并能积极应对, 其自我效能感得分相对就高[8]。自我效能所反映的是处理某种事情的信心, 当个体在某一团体当中感到被接纳的时候, 其对待实践的自信程度会有所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升。
3.3 提升护生归属感是提高一般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
3.3.1 在临床实习中注重能力的培养
归属感是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 个体在某一环境当中, 只有在感到归属的前提下, 其自身的成就、能力才会显现出来。护生在临床上培养各种能力能够使其在处理复杂的临床问题上, 具备解决问题的自信, 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护理工作, 成为科室当中的一员, 归属感就会提升, 因此更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
3.3.2 增强科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关怀
护士长在为护理实习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氛围, 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 满足护理实习生学习需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9]。护生由熟悉的环境过渡到陌生环境, 被接纳才会使其各项能力发挥出来, 对临床上的学习更加的积极感兴趣, 同时, 自信心会提升, 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带教老师在与护生的接触当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时常鼓励护生, 在成功完成各项操作时能够给予表扬, 在失败时及时的给予鼓励而不是批评, 将有助于护生在临床归属感的提高。
总之, 临床归属感是影响护生一般自我效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护理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护生临床归属感的养成。当护生由一个已知环境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 临床科室人员的接纳会使护生快速地进入护士的角色且完成各项操作更自信、完美。临床归属感是护生其他方面学习、技能提升的前提。在今后的护理临床教育中, 应继续加强对护生归属感的提高, 以期在未来的护理工作岗位上培养出更加优秀, 全方面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Miyoung K, Seong Y P.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of students at clinical practice course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e[J].Asian Nursing Research, 2011, 5 (1) :48-59.
[2]Levett-Jones T, Lathlean J.Belongingness:a prerequisite for nursing students’clinical learning[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08, 8 (2) :103-111.
[3]班杜拉著.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M]//林颖, 王小明, 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1-156.
[4]Levett-Jones T, Lathlean J, Higgins I, et al.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belongingness scale-clinical placement experience: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J].Collegian, 2009, 16 (2) :153-162.
[5]Miyoung K, Dukyoo J.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korean version of belongingness scale-clinical placement experience (BS-CPE) [J].Asian Nursing Research, 2012, 6 (4) :137-142.
[6]陈芳, 鲜于云艳.不同实习阶段护生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9) :17-19.
[7]Levett-Jones T, Lathlean J, Higgins I.Staff–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impact on nursing students’belongingness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9, 15 (6) :316-324.
[8]刘凤鹏, 林平, 李丹.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18) :113-114.
一般本科论文 篇9
一、急功近利, 重科研, 轻教学
在市场经济思维的冲击下, 高校教师的功利色彩在不断增强, 高校内部教师评价取向的天平也向短期效果明显的科研倾斜。众所周知, 教学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 诚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而科研, 一篇论文, 一个项目, 很快就能得到回报, 尤其是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 很多人内心本身就感觉社会地位不如“985”和“211”重点高校的教师, 于是价值理念出现偏差, 认为花大力气搞好教学根本不如拿项目、赚经费、发论文来得实惠, 这就是典型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国家政策导向和个人价值观念转变相结合。例如, 国家将本科院校划分为“985”和“211”等级别, 这在无形中就将高校教师划分了不同等级, 从而会不同程度上引导高校教师, 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教师的价值理念走向。很显然, 一般本科院校教师如果觉得在整个国家高校教师团体中社会地位低下, 就会急功近利转向在自己学校内部去寻求获得个人地位认可的途径, 因此国家的政策导向非常重要。当然, 最根本的还是个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就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 应该抛开等级观念, 绝不能因利势导, 误入歧途。
二、管理模式导致教学和科研分配不均
由于科研对高校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高校功能调整进程中, 科研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来说, 由于其整体科研实力较弱, 从而个人的科研成绩在校内就显得非常突出, 许多一般本科院校为了应对竞争压力, 大力实行科研激励, 并将教师的职称评聘与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紧密挂钩,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两种不可取的极端形式。第一种是本来专心教学、长于教学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要么懈怠教学, 要么转向科研;第二种是长于科研的教师信奉科研至上, 科研压倒一切, 从而忽视教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管理模式, 改革分配制度, 平衡教学和科研资源, 增强教学岗位和教学工作的吸引力, 让专心教学、长于教学的教师安心教学, 让长于科研的教师也能热心教学, 在教学和科研两条路上都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实现自我的超越。
三、科研与教学之间关系失衡
长期以来, 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话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与讨论。李宝斌和许晓东认为现代高校教学和科研已经严重失衡, 值得反思[1]。他们分析认为导致教学和科研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但主要还是由于政府和现代工业两方面的利益驱动导致教学与科研分化严重, 政府一方面急于解决经济、技术和社会问题, 自然会寻求集中的科研中心以操纵和资助科研, 另一方面为了节省资源, 政府也会把科研集中在少数高校。而工业界则更关心科研成果, 不去关心学校的育人使命。在一般本科院校中, 这种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更加显著, 已经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埋下了隐患。这种教学和科研失衡的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政府和现代工业利益驱动以外, 还来源于学校内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掣肘。例如, 学校教务部门肯定坚持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而学校科研部门则认为科研在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方面所做的贡献更大。由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整体资源有限, 从而这种各自的本位主义会导致教务和科研部门在设备经费等安排上出现扯皮。当然, 教师之间也会因为教学与科研的倾向性问题存在一些矛盾, 一些教师专心科研, 不愿承担教学任务, 即使迫于岗位津贴发放的压力承担了教学任务, 也只是应付了事;而在评聘职称的时候, 一心授课的教师又会因为科研偏弱被排除在晋升行列之外。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内外兼治。于内, 教师个人需要重新诠释科研的含义, 重新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不能把科研当作赚钱和晋升的工具, 不能忘记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和培养人才是第一任务, 要有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 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共建[2]。于外, 学校要健全评价机制,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功能, 每个教师都应具备这两个方面的优良素质, 学校在评价教师时, 就应该有机结合这两个方面, 而不是两大系统各自为政, 相互博弈。比如, 可以针对教学与科研失调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 促进其有效地取长补短;也可以对教师实施分类管理, 从而扬长避短, 最终达到教师教学和科研双重角色的和谐统一。
摘要:教学和科研, 是高校教师的两个立足之本, 更是高校赖于生存的两条生命线。当前, 高校教师普遍担任着教学和科研双重角色, 然而在一般本科院校当中, 由于存在价值理念偏差和职称晋升机制不合理等主客观因素, 导致教师在处理教学和科研两个角色的关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需要寻求合适的应对策略来解决, 进而促进一般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携手并进。
关键词:一般本科,教学,科研,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宝斌, 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 2011, (2) :76-81.
【一般本科论文】推荐阅读:
一般问题论文10-20
一般模式论文05-19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06-28
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10-18
本科论文05-27
本科论文09-01
行政本科论文08-26
艺术本科论文05-14
专业本科论文05-19
法学本科论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