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2024-10-23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共12篇)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1

本科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大学教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其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是对学生4年学习成果的最好检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并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作为培养这一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理论、实践水平及创新能力,是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形势下急需思考的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新技术、新软件、新算法和新产品不断涌现,部分现行教育方法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为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都会反复强调毕业设计的作用和意义,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在主观上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不认同,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老师安排的工作[1]。其次,部分有积极性的学生,在涉足设计工作之初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遇到困难往往畏缩不前、应付了事,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2]。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毕业设计走入良性轨道,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 原因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自1999年以来,随着逐年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学习能力上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而就业的压力又不断增加。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99年招生人数比1998年翻了近一倍,此后每年招生增加近20%,但是就业率却由1998年的100%下降到近几年的90%左右。这些改变,致使高校在毕业设计的要求上有所放松[3],以至于部分学生忽视毕业设计在大学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仅以及格为学习目标,少数人甚至仅用1~2周撰写论文敷衍了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整体水平下滑,进入一个难以跳出的恶性循环。

2)时间难以保证。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学生还面临着就业、考研等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会有多门课程需要重修或补考,或者还需要修读几门课程以达到毕业要求[4]。这些都会占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使毕业设计受到影响,导致论文水平下降。

3)毕业设计题目陈旧。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毕业设计必须跟上这种变化,毕业设计题目需要推陈出新,在突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比重[5],而毕业设计题目陈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

3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建议

3.1 实施导师制,因材施教

本科生在低年级需要完成从中学学习模式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还需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任务。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辅导员和专职、兼职班主任的配合下,再辅以授课教师的定期指导,这一阶段任务可以较好地完成。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后,具备了初步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考虑全部或者部分配备学业指导教师。

所谓部分配备导师是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相结合,为学习成绩排名前30%和后10%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其中,前30%的学生大多要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且有较强的学习热情,但由于经历所限对学习和工作的发展规划不够明确,为这部分学生配备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以期达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这种方法加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柔性机制,通过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这部分本科生高年级开始时,就培养其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打下扎实基础。

学习成绩排名后10%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有人不断鼓励、督促和检查,仅仅依靠辅导员与班主任是无法完成的。由专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管理,加强了指导力度,可以使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不掉队,甚至能够发掘潜力、增强信心,一举摘下后进学生的帽子。

仅仅为部分学生配备学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符合要求的教师数量不足、指导学生的工作量难以统计核算,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备等。总之,这种“抓两头,带中间”为部分学生配备导师的思路,在推动毕业设计整体水平提高的实践中已经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结合创新环境与实践环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有机会参加一些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创新活动,如“五四”杯、数学建模大赛、电子作品竞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立项、答辩、设计、实验和结题,可以初步了解科研工作基本的模式与流程。此外,很多学校已经具有配备先进仪器设备的创新实验环境,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创新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一些高于平时实验课程水平的设计任务。通过这些与理论课相结合的创新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3 结合推荐免试工作,实现本硕毕业设计一体化

每年9月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选基本确定,这批学生是大学生中最“轻松”的群体,也是毕业设计工作中最有发展潜力、可以发掘的学生,这批学生可以从10月份开始即与其硕士指导教师讨论并确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甚至硕士论文题目。硕士指导教师可以提前进入角色,如能使本科和硕士论文内容结合在一起,则既可以使学生直接参加科研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提高论文质量。该类学生今后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科、硕士两个毕业设计,参加到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中,可以提前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环境,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工作,与团队中的人员进行沟通。本科论文与硕士论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本科论文内容多是教师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的,而学生应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再深入做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果。当学生进入硕士阶段,对于所做题目已有较充分的了解,并且由于本科毕业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两个过程均有一定的提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注重基础,本科课程设置在大学前3年半的学习过程中,多数都注重夯实基础,拓宽其今后就业渠道,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如果与科研相结合并注重创新,就必须在某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在过去3年已建立的学习能力与课程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才能在3~4月的毕业设计中很好地完成任务。在选题过程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愿望,使学生做其感兴趣的题目,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可以充分做到将8个月的本科毕业设计与两年半的研究生培养充分结合,我们相信不仅本科毕业设计水平可以上一个新台阶,而且研究生论文水平也会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毕业设计是检验该项任务完成效果的主要手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本科生导师制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分析该模式对促进学生科研综合能力与个性共同发展、营造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习氛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论证该模式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水平方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创新,导师制,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室,2007(7):89-90.

[2]陈德玲,刘东燕,张国实.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8):63-65.

[3]石博强,曲世琳.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6(4):72-73.

[4]罗中明,李永波.以导师制促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提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36-38.

[5]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6):49-51.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2

第一部分 教学工作基本情况

一、学科专业情况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组建于2011年2月。现有教职员工99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6人,副高职称教师30人,博士18人,硕士50人。设有学院办公室、计算机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光信息工程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等五个系部。

计算机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及光信息工程系承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年均在校生约1300人。计算机基础教学部承担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任务。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技术实验室、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等三个专业实验室和一个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二、教学教务情况

在缺少一名教务员、个别专业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全院师生克服困难、互相补位、团结一致,完成了全日制本科生1257人、成教生158人的教务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了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1、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工作圆满完成

(1)一年来我们完成了全校6987名学生,189个自然班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工作,老师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在四个校区开展教学。

(2)四个专业开设专业课程128门,专任教师师均课程开课数为3.5门。

(3)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系克服仪器设备陈旧、待报废仪器设备大量堆积等困难,按大纲要求开设出全部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保障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4)各个专业毕业论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按照大纲要求认真进行。

2、完善各种教学文件资料

(1)按照学校要求,各系分专业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等教学文件。(2)补交了多份教学管理资料,解决了许多遗留问题。例如,10月份补充完成了130多份10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认定表,涉及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3个专业。

(3)各个系部、两办分工合作认真填写《2011年二级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表》,副系主任执笔撰写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报告,以便了解学院的教学运行情况。

3、认真开展教学检查

(1)成立学院层面和系部层面两级教学检查小组,各负其责地开展期初教学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课表时间、地点安排,教材发放,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资料归档情况,发现的个别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统一要求。

(2)在期中教学检查期间,以院系两级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为抓手,狠抓教风、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尽最大的努力。听课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强化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促进了学生考勤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院将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4、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1)积极组织师生座谈会,广泛听取老师、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2)积极开展校内外培训、交流、参观学习活动。组织系部主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管理人员等赴广东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参观学习;组织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到理学院参观广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观化学与化工系的实验室。

(3)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学院获得“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教研论文14篇;申报第十一届校级教学成果奖7项;在2011年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年会暨计算机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夏树发老师的论文“《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实践”获论文二等奖,并在会上演讲交流。

(4)积极动员青年教师参加“精彩一课”的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收获很大。(成立前完成的)

三、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

1、积极做好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1)积极配合设备处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充分利用设备处提供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各专业实验室网站,加大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收集实验室的运行数据,统一档案管理,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可靠资料。

(2)充分合理地使用实验维持费,达到既保证实验开出率100%,又不浪费耗材。提高了固定资产帐物卡相符率、仪器设备完好率、大精仪器使用率、低值耐用品帐物相符率,重点完成淘汰仪器的报废工作,以及损坏仪器的维修工作。

(3)落实实验室管理人员坐班制度,制定各专业实验室安全守则,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2、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1)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校内外培训、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校外高层次实验室的参观学习活动。组织系部主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管理人员等赴广东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参观学习。组织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到理学院参观广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观化学与化工系的实验室。

(2)组织召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专题学习交流研讨会,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等人员参加会议,对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详细布置,责任落实到人,全体实验管理人员积极行动,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

3、积极开展实验建设

(1)积极申报实验室室建设项目,2011年度争取到两个学校投入建设项目:IT技能测评系统和分布式显示教学系统建设(9.895万元)、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实验室建设(69.5万元)。

(2)利用学院启动经费投入60多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室建设(34.636万元)、光电子器件与光电显示实验室建设(23.96万元)。

(3)完成了4个“2009年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工作,其中3个项目获得100分,占学校6个100分项目的一半。

4、加强实验室开放

(1)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课外学术活动提供好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2)广泛发动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递交申报书30余份。

第二部分 教学工作亮点

一、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着力进行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2010版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目标之一就是加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的符合程度,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信学院根据学科特点以及佛山市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学院启动经费投入60多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室建设(34.636万元)、《光电子器件与光电显示》实验室建设(23.96万元),积极申请学校专项经费建设《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实验室》(69.5万元)。2011年主要建设的课程有《电子系统设计》、《ARM技术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网络管理》和《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通过这些课程建设,能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好地满足佛山市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就业和学科专业今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继承和发展一系一品牌的优良传统,学生科技竞赛捷报频传

2011年下半年,学院学生科技竞赛捷报频传!我院学生参与“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等全省、全国很有影响力的科技竞赛中,共14项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国家级8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三、以交叉监考和学院巡考为抓手,严抓考风促学风

考试是指挥棒!考试纪律不严格要求,良好学风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院院务会,征求大家意见,一致同意严抓考风促学风!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交叉监考和学院巡考。虽然这并不是什么新举措、新思路,而且实施起来会加大学院的工作量,会增加教务员排考的难度,但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院还是克服困难,一步一步推进落实,在全体师生之间再次宣讲考场纪律、监考要求、巡考要求,为从严要求监考、参考造好舆论氛围。

四、院系两级领导随机听课,深入实验室,掌握一手资料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学院院领导带头,院系两级领导广泛参与,随机深入课堂,广泛听课,了解一线的教学情况,对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教师备课情况、课堂教学组织情况、课堂授课情况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学院正在广大老师之中征求意见,对一些具体环节进行要求,对不按要求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师或教辅人员将实施一定的惩罚,以提高老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旷课、逃课等违纪行为进行全面监控,严把质量关。

第三部分 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学院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到课率低、学风建设面临考验

汇集院系两级班子听课收集的信息,目前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松、散、懒”,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存在逃课、上课不听讲、抄袭作业、对学习感到厌烦等现象,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黑白颠倒,无心向学。各个专业、各个年级都存在迟到、逃课的现象,特别是毕业班,学风差,到课率低(甚至不到50%),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为了解决问题,这里主要从学院和学校内部、从自身来查找原因。

首先,学生考勤单靠副班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形同虚设,如何加强考勤,将考勤落到实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形成实实在在考勤风格,学风就难以真正好转。

其次,老师只管传授知识,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迟到、缺课、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视而不见,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制度不容忽视,其中学生评教成为主要诱因。现在靠学生给老师打分来评定教学质量优秀奖,有可取之处,但弊端也很明显,部分责任心不够或者追求眼前利益的老师为了避免学生打低分,就尽量讨好学生,迎合学生,教学内容上偷工减料,课堂纪律放任自由,利用部分学生并不好学的弱点,师生相互包庇,共同偷懒。导致发展到学生对严格要求的老师提各种不合理要求,进一步侵蚀认真教学的教师队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如何科学评教,是否有更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取而代之,是目前全院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再者,考试纪律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毕业前补考严肃性不够。许多学生已经把补考当成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不以补考为耻,而且对补考,特别是毕业前补考存很大的侥幸心理,认定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率会在毕业前补考中“大放水”,严重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另外,学生宿舍断电的管理,特别是网络的管理不够严格。学生缺课、上课打瞌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晚上玩得太晚,严重影响了晚上的睡眠,要么早上起不了床,要么勉强跑到课室继续瞌睡。

二、课堂教学(含实验课)教学质量滑坡、需要积极应对

2007年本科水平评估以后,学校虽然每学期都派遣了教学督导,但是督导的听课面和检查深度有限,加上学校没有组织大型的、全面的教学方面的检查,课堂教学质量或多或少出现一些滑坡。

特别是现行的业绩分配方案,教学方面统计的主要是工作数量,对质量如何缺乏明确要求和考核。学生对部分课程教学存在诸多不满但是无处控诉;教学管理部门没有和学生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更深入的实地调查、考察才能有真切的感受。

十二周以后开始的座谈、走访、听课、看课活动,看到了许多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备课上课的老师,也发现了不少备课不足、上课敷衍塞责的现象。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课堂组织管理,不少老师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放纵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的听之任之,助长了学生迟到、缺课的气焰和厌学的情绪。

学院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课程实验师生重视不够。许多学生看到课程实验在课程成绩总评中仅占10%或20%,就错误地认为课程实验不重要,实验课爱来不来,到场了也不积极动手实验,严重影响课程实验的正常开展。当然,部分任课老师没有严格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彻底地改变这种现状。

三、部分专业缺编严重、师资薄弱,人才引进刻不容缓

光信息工程系仅有9位教师和1位实验员,8个专业班级的班主任工作、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再加上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老师的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再有教师工作调动或请病假,将严重影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正常教学活动。而人事处裁定学院处于超编状态,基本冻结了学院的人才引进计划,使光信息专业的老师倍感无助,影响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系师资一直是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高级职称人数少,双师型教师少,教学科研力量薄弱。近三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只晋升一名教授,无人晋升为副高职称。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队伍,保证这支队伍在今天的竞争中拥有优势,在未来仍然有持续的发展后劲。目前,在现有人事分配制度下,有人抱怨体制,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忙于应付,并没有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研究团队来带动和改变现有风气,使老师获得成就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四、实验室建设管理差强人意、仪器设备陈旧落后

实验室建设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各方面管理要求比较规范,2009年建设项目验收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放眼学校,放眼省内兄弟院校,感觉差距还很大、很明显,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实验室、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室和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室三个专业实验室,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共性的问题是仪器设备更新太慢、待报废仪器设备严重堆积,挤占实验室有限的空间。计算机系和电子系几乎都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堆积待报废仪器,有些仪器甚至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

计算机技术实验室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实验,但是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实验本应动手对硬件进行操作,但是由于仪器设备缺乏,实验老师为了保证实验正常开设,只好采取软件模拟的方法来凑数,造成4门课程实验都是由同一位老师在同一仪器上模拟完成,老师苦不堪言,学生对实验也是毫无兴趣,学生甚至趣言“老师,我以后挣了钱,一定先捐钱给计算机技术实验室更新设备,造福学弟学妹!”

电子信息工程系的EDA技术室(致416室)从创立伊始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主要实验设备仪器为国产联想PC机46台,EDA实验开发装置46台,均购置于1999年,现在主要部件及结构已经损坏,不能达到最低使用要求,准备申请报废;由于实验室年久未使用,原实验室内部装修的所有的木板内发现了很多白蚁,对房屋安全和师生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目前该实验室亟待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改造,改造成为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室。

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教学钻研、教学成果总结申报方面有待加强。根据最近一次实验室系列老师教学成果的统计数据,除了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室按要求完成了以外,其它3个实验室都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量水平,甚至有2个实验室一年来教学成果一片空白,不仅影响年终考评,而且影响实验室和学院的形象,需要在下一年和以后的工作中,着手着力进行教研论文写作、自制实验仪器开发、教学成果申报等工作。

五、教学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多数老师都处于单兵作战阶段,申报项目时,临时组织团队,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要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团队名单,而是在课程建设和科研项目中彼此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年轻老师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成长。

六、具体措施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院正在讨论修改《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事故的界定及处理办法》,通过制定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该办法是在学校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的基础上细化、增加条款而得到的,待讨论通过后实施。(具体内容由于还没有最终定稿,暂时不宜提供,请原谅!)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28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 信息专业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4SYJG0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3-01

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信息领域从事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工程素养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于2011年制定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从战略高度科学描绘了基于“天-空-地”立体化、全方位的武陵山片区的通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路,必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个背景,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秉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信息工程专业的综合性改革思路和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举措,助推武陵山片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学校“优化结构,丰富资源,提升质量”的课程建设总思路的指导下,我院全面系统地推出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的各种课程建设举措。

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信息化建设纲要,以通信信息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我校信息类专业 “按大类培养、多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1、增设专业方向课,加强课程群建设。

各专业设置两个以上专业方向,并按专业方向的内涵,增设新的课程群。如通信工程专业下设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与多媒体通信两个专业方向,并于2013年新增物联网专业方向。通过对“通信基础理论”、“无线通信技术”、“宽带通信技术”三个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紧密联系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进一步理顺各个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

2、优化课程模块,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先修可4大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通史选修课模块,增设创新创业课程群,对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区分度不大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大学物理教学中电磁学和光学部分的内容是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理论的基础;高等数学中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在信号与系统及数字信号处理中占及其重要的地位;而概率论、随机过程等工程数学的内容更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基础。为此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建设的尝试,达到整合课程资源、增强知识连贯的目的[2]。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类专业一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专门的校内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如电子电工实习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基地,针对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和程序设计大赛等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专业技术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三部分,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1、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通过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性,建立适应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不同实习内容和层次的专业实践基地;与签约单位共同进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3、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①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对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将教师指导实践创新活动的成果纳入岗位考核与植物、职称晋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获得奖励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选修课程。

②同时,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管提供平台。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基地向本科生开放的政策,形成了校内外多平台多元一体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格局。

③另外,建立项目带动,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通过“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开放项目”等带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科竞赛,近年来都获得不错的成绩,2014年学科竞赛成绩硕果累累,获得第十届湖南省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大赛冠军、ACM程序设计赛亚洲区域赛银牌等竞赛奖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院范围形成了以赛促研、以赛促学的良好学风。

吉首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是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特色专业。通过近年来实施的课程建设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为吉首大学在武陵山区树立了的良好口碑,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类单位从事信息通信领域的各项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永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内容摘要[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3,(2):73-76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4

近几年来,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 各类院校都纷纷开设该类专业, 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 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人才,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方面必须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 唯有如此,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使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地方本科院校及其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在地方师专的基础上, 合并教育学院、职业大学及部分中专等当地院校升格建立的。这类院校其办学层次和类型定位于一般教学型本科院校, 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研制、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些新建院校一般都具有较长的专科办学历史和一定的办学实力, 如襄樊学院的主体部分襄阳师专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但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这类地方性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服务功用、发展方向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由主要培养专科人才向主要培养本科人才转变;由单科性向综合性转变;由服务某行业向服务某区域转变[2]。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历史及现实诸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 这些院校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 无法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地方院校一般都处在地级中小城市, 办学条件有限, 也较难引进优秀人才;地方院校一般由地方政府管理, 办学经费缺乏;地方院校处于二流地位, 生源普遍较差。总之, 这些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是地方院校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般是在应用电子技术等专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或依托原有相近的理科专业 (如物理专业) 发展起来的。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普遍存在经验不足、条件有限、师资匮乏等制约因素。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教学观念亟待更新。大多数地方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之初, 师资主要由物理专业教师等改行充当, 近几年, 新进了部分研究生充实教学第一线。改行教师为非本专业出身,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完整, 对前沿知识缺乏了解;另外, 这些教师原来从事专科教学, 进入本科层次后, 部分教师不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新进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必要的训练, 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功底不厚, 教学效果不佳、科研水平不高, 需要经过若干年的锻炼和培养才能逐渐成熟。同时, 扩招使师资数量不足, 教师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对教学科研的精力投入不足, 并且存在不同学科专业师资结构失衡的问题。

实验条件较差、办学经验不足。与传统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 办学经费有限, 实验设备严重不足, 实验条件简陋, 实验室建设滞后。办学经验缺乏, 课程设置不合理, 简单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严重脱离本校和学生实际, 教学效果不佳。

2 地方本科院校及其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践创新的矛盾

高等教育已走进了大众化教育时代,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任, 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纠正“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也要纠正因为对应用型人才曲解而出现的“重实践, 轻理论”的趋势。有人认为, 既然地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就应该加强实验教学, 大幅度降低理论教学要求;有的人甚至存在一些偏激观点, 认为理论教学作用不大, 实验教学的效果好多了, 试问: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做实验有多大作用, 能够提高他们什么样的能力?又怎么能够进行实践创新呢?没有专业理论基础的实验及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永远只能是小打小敲, 修修补补, 不可能成气候。另外, 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实验条件的局限开设课程本来就很少, 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有一段差距, 并且本科教育毕竟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当然, 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实践创新, 办出地方院校特色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要辩证的看待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关系, 二者不可偏废。

2.2 就业与深造的矛盾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地方院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渠道, 如采用校企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和学生创业、创新基地, 大量压缩理论教学任务, 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创新基地, 甚至有的学生一年级就进入创新实验基地。另一方面, 为了提高学校声誉, 鼓励更多学生参入考研队伍, 当然, 学生考上研究生也是缓解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如何解决学生就业, 同时又不降低理论教学的要求来满足考研学生的需求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3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部分地方高校管理者对学校的发展思路不清晰、定位不明确。一方面, 关注学院升层次、增学位点, 学院升大学, 选用国家级教材、国外经典教材, 进行双语教学, 鼓励学生考研和教师搞科研;另一方面, 面对学生的就业压力, 又极力呼吁“压缩教学任务, 加强实验技能培训”。

3 建议及对策

3.1 重视基础课教学

重视基础课教学, 多层次分类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要求。实施分层次与分类办学, 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变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水平程度,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受到激励, 尊重个性, 发挥特长。不同的层次教学标准不同, 但要把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一、二年级在学好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 加强对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为全体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具有一般本科的共性, 要遵循本科教学的一般规律, 不能降低本科基础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因此, 大学本科教育应该着重基础。强化基础, 拓宽知识面,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 也是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本科院校中,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中心, 提高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已成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

三、四年级进行分流, 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课, 增加专业选修课, 拓宽视野, 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前沿技术, 为日后的深造做好充分准备;其他学生主要是重视实验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 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着力改造和提高原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注重青年教师的培训, 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激励力度, 使他们安心从教, 发挥其所长, 建造一支站在教学科研前沿的业务骨干;营造尊师重教、爱惜人才的文化氛围, 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专业建设等方面来[3]。总之,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设备, 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4]。

3.3 加强学风考风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较差, 少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校后没有做好规划, 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 放松学习, 因此, 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然而, 部分管理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或其他原因, 为了所谓的学校声誉和学生就业等理由, 降低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必须保证多大比例的学生能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以便学生就业。如果不读书或读书不努力的学生都可以毕业, 那么, 上大学的意义又何在, 含辛茹苦的父母花那么多钱, 难道就是为了让孩子取得一张毫无意义和毫无作用的文凭, 学生拿着这个文凭, 怎样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又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呢?这样做恰恰害了学生, 而且对以后的学生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舞弊, 甚至有的学生威胁教师:你敢让我们不及格吗, 小心学校处分你。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学生的前程, 必须加强学风和考风建设, 真正履行高等学校的使命。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先进性, 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因此, 我们应当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观,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对宽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抓好基础课程建设, 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立足信息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总之, 强化基础知识, 拓展专业方向, 以人为本, 质量至上、开放办学、特色发展, 增强人才的市场适应性。

本文中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处于地市州的本科院校。我们既要强调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和“应用型”, 又要重视它的“本科性”。正确处理学生就业与继续深造的关系, 兼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实行分层次与分类教学, 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摘要: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在专业和专业建设内涵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现状, 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对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在不懈追求中探索与创建——评刘克宽《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的选择与构建》[J].泰山学院学报, 2009 (11) , 138-140

[2]谭伟平.地方性院校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与思考[J].http://gjs.hhtc.edu.cn/index.htmx?read-42.html

[3]阮湘元.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1) :64-65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结合我院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综合素质测评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评价标准,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激励的一种机制。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按照社会和时代要求,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三条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则: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业为主、全面发展;定性与定量、记实与评议相结合;公平、公正、公开。

第四条综合素质测评步骤

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程序依次为:学生本人自评、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测评、班主任审核、学院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审定。

二、学院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总支书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团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教务办主任和班主任代表组成。

三、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班主任、班委、团支部委员和普通学生代表组成,成员尽量覆盖每个学生宿舍。

四、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在学生本人自评的基础上,结合每位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测评。

五、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负责本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汇总、审核和上报工作。测评结束后,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负责将测评结果向全班同学公布,并从公布之日起5日内接受同学的质疑并予以答复。学生如对答复有异议,可向学院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申诉,学院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复核并答复。

第五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科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与文体能力、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四部分。

第六条综合素质测评总分的计算方法

总分=思想道德素质分*10%+学科专业素质分*60%+身心素质与文体能力分*15%+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分*15%+附加分。总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第七条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适用范围

一、综合素质测评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及评定各类与贫困资助性质无关的奖学金、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计入学生档案。

第八条综合素质测评每年九月份进行,其考核为上一个学年。

第二章思想道德素质考评

第九条思想道德素质主要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行修养的综合表现情况。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考核学生的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表现情况,由班级测评小组进行综合评价;品行修养主要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集体责任、审美情趣、法纪观念及日常行为等表现情况,由班级测评小组根据学生日常生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第十条思想道德素质评估体系(100分)

一、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分

凡在校本科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者,可得80的基础分。

(一)思想政治要求

1.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立志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而奋斗,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2.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能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态度鲜明正确。

3.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上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

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注重时事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班级、团支部活动积极参与,不无故缺席、迟到、早退。

(二)道德品质要求

1.确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顾全大局,努力为人民服务,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抵制不良风气,见义勇为。

2.诚实守信,勤劳敬业,谦虚谨慎,言行一致。

3.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朴素大方、廉洁奉公、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共财物。

4.仪表、言行优雅、得体,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认真做好寝室卫生,讲究寝室文明,待人接物有礼貌。

5.乐于帮助他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活动。

(三)民主法纪意识要求

1.自觉维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维护公共秩序,学法、懂法,做合格公民。

2.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纪律,关心学校,爱护学校,维护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学习、生活秩序,自觉服从学校的有关要求。

(四)学习目的及态度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2.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讲求实效。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4.遵守学习纪律和考试纪律。

(五)集体主义观念要求

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和社团等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道德素质加分标准(累计不超过20分)

(一)思想政治

1.认真参加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在学习中保持不缺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发言者加1-2分。

2.参加党课学习,取得结业证者加1分。

(二)道德品质

凡有助残扶弱、拾金不昧、无偿献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等行为(有经认定的事迹材料或书面证明

材料),表现突出并受到表扬或社会赞誉者,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加1-3分。

(三)校规校纪

1.敢于制止、检举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并有突出表现者,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可根据其表现加1-3分。

2.模范遵守校规校纪者,学内没有任何违反校院纪律的可加1分。

(四)学习态度

1.遵守课堂纪律,学年内无旷课、迟到、早退可加1分。

2.学习努力且课程成绩排名列班上前三分之一,课程无重修者,可加2分。

3.学习努力且课程成绩有显著上升且无重修者:学习成绩较上学年上升五名以上加3分、上升十名以上加5分。

(五)寝室建设

上一学获得学校“五星级文明宿舍”称号的寝室成员加3分/人次;获得“四星级文明宿舍”的寝室成员加2分/人次,获得“三星级文明宿舍”的寝室成员加1分/人次。

三、思想道德素质扣分标准(无上下限要求)

(一)思想政治

1.有反党、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者扣100分。

2.参加党课学习、政治学习、党团组织生活有迟到、早退、缺席现象者,旷课一学时扣1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党课学习不合格扣2分。

(二)道德品质

1.不关心集体和他人,有损人利己行为和破坏团结的言行并受到班级以上公开批评者扣5分。

2.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待人不礼貌、说话不文明并受到班级以上公开批评者扣1-3分。

3.损坏公物、花草、树木或私自拆装公共设施者,一次扣2-3分。

4.在公共场所或教学区内乱写乱画者,一次扣3分。

5.私自撕毁学校通知、海报、标语等宣传品者,一次扣2-3分。

(三)校规校纪

1.受到学院通报批评者,一次扣3分。

2.受到学校警告处分者一次扣5分,受严重警告处分者一次扣10分,受记过处分者一次扣15分,受留校察看处分以上以及治安处罚者一次扣20分。

3.包庇、姑息他人违法犯罪者,一次扣50分。

(四)学习态度

1.不遵守学习纪律,旷课一学时扣2分(迟到、早退二次计旷课一学时)。

2.重修者,每科扣4分;重修不及格者,每科扣6分;再次重修不及格者,每科扣8分。

3.无故不参加校、院、班所要求参加的会议和社会活动者,一次扣2分。

4.无故不参加公益劳动者,一次扣2分。

(五)寝室建设

宿舍管理和卫生情况不合格或受到学校公寓管理部门或学院通报者,寝室成员一次扣1分。

第三章学科专业素质考评

第十一条学科专业素质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状况。

第十二条学科专业素质考评办法

由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成绩和相关证书打分;学科专业素质的测评,以课程加权平均分为主,满分60分,即学科专业素质分=课程加权平均分×60%。

第十三条学科专业素质分计算方法

一、计算方法:课程加权平均分=(∑(课程成绩×该课程学分))÷(∑课程学分)。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若有重修课程,重修合格课程成绩以60分计,重修不合格的课程成绩,按重修不及格的实际分数计。考试作弊该课程以0分计。课程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的,分别折算为90、80、70、60、50分纳入测评。

二、在测评学内,学生必须按规定修满相应学分。对不能按要求修满相应学分的,应当扣减学科专业素质分。计算方法为:扣减分=N-N×(实修学分数/应修学分数),其中N为课程加权平均分×60%。

第四章身心素质与文体能力考评

第十四条身心素质与文体能力主要考核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参加文体活动的态度与能力等内容。身心素质主要考核学生身心素质达标情况;文体能力主要依据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获奖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态度由班级根据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身心素质与文体能力分(100分)=身体素质分(满分30)+心理素质分(满分10)+文艺活动得分(满分25分)+体育运动得分(满分35)

第十五条身心素质考评办法

一、身体素质分(30分):主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执行。有体育课的学生,身体素质=((∑(课程成绩×该课程学分)÷∑课程学分)×30%;无体育课或免体育课的学生,身体素质分为25分。

二、心理素质分(10分):评价学生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应变水平;在学习、生活中的吃苦精神以及学生在情感、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健康状况。心理素质分由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1.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分)

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②积极参加学院和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5分)

①能与现实环境保持协调;

②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③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④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⑤具有适度的情绪控制、管理与宣泄能力;

第十六条文体能力考评办法

一、文艺活动得分(25分)

(一)文艺活动获奖(15分)

省级以上:一等奖加15分,二等奖加10分,三等奖加8分,优秀奖加5分。

校级:一等奖加5分,二等奖加4分,三等奖加3分,优秀奖加2分。

院级:一等奖加4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优秀奖加1分。

参加不同类别文艺活动获奖的,可累计加分;参加同一类别文艺活动获奖的,按可获得较高加分的项目加分,不累计加分。

(二)积极参加正规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作品展览等文艺活动,每参加一项加1分,累加不超过5分。

(三)发表文学作品、新闻通讯稿件、文艺作品等(5分)

国家级正式出版的刊物加5分;省级正式出版的刊物加4分;校级刊物加2分;院级刊物加1分。

二、体育运动得分(35分)

(一)省级及其以上体育竞赛的参加者加10分,取得第五至八名加25分,第二至四名加30分,第一名加35分。

(二)校级体育竞赛参加者加5分,第五至八名加20分,第二至四名加25分,第一名加30分。

(三)院级体育竞赛取得第二至四名加3分,第一名加5分。

(四)参加不同层次比赛同一竞赛项目的,按可获得较高加分的项目加分;参加多项不同竞赛项目的,可累计加分。

注:本指标体系由班级考评小组直接公开打分,被考评人应出示相应的证件或证明,并由院团总支审核。

第五章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考评

第十七条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及参加科研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在技能培训等方面所掌握的技能情况。

第十八条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考评办法

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分(100分)=实践能力分(30分)+创新与学科竞赛水平分(60分)+专业特长分(10分)

一、实践能力分(30分)

主要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并获省级以上表彰的加30分;校级表彰的加15分;院级表彰的加10分;参加并有合格的社会实践报告加5分。同时获得多级表彰者,按最高级别计分。除暑期社会实践外,参加由校、院组织的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并经证明认定的,每参加一次加2分,累加不超过10分。

二、创新与学科竞赛水平分(60分)

(一)参加科技竞赛获奖(40分)

国家级:三等奖以上,项目主持人加40分,参加人加20分。

省级:一等奖项目主持人加35分,参加人加10分;二等奖项目主持人加30分,参加人加8分;三等奖项目主持人加25分,参加人加7分;优秀奖项目主持人加20分,参加人加5分。

校级:一等奖项目主持人加20分,二等奖项目主持人加15分,三等奖项目主持人加10分,优秀奖项目主持人加5分,获得校级奖励的项目参加人加3分。

院级:一等奖项目主持人加10分,二等奖项目主持人加8分,三等奖项目主持人加5分,优秀奖主持人加3分,获得院级奖励的项目参加人加2分。

注:同时获得多级奖励者,按最高级别计分。

(二)发表学术论文、科普文章(20分)

在核心期刊及以上以第一作者真实姓名发表文章加20分。

三、专业特长分(10分)

本科生英语四级成绩达425分可加5分,六级成绩达425分可加10分;计算机达二级水平者可加5分,达三级水平者可加10分;且只在参加考试并符合成绩要求的学内加分。该项在一、二项已得分基础上加,但一、二、三项总分不超过100分。

第六章附加分

第十九条取得突出成绩受到院级及以上组织表彰的先进个人(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国家级表彰加2分,省部级表彰加1分,校级表彰加0.5分。

第二十条担任社会工作的学生干部考评

担任学生干部一年以上,尽心尽职,根据校团委、院团总支、学生会、班级对学生干部的考核结果审定加分。在校团委、校学生会、全校性学生社团担任学生干部的,由其任职的组织的主管单位提出加分提议,由所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审定加分。院级学生干部由学院团总支负责考核,班干部由班主任负责考核。担任班级学生干部并经考核合格的加0.5分,良加1分,优秀加1.5分;担任院级学生干部并经考核合格的加1分,良加1.5分,优秀加2分;担任校级学生干部并经考核合格的加1.5分,良加2分,优秀加2.5分。担任学生干部不足一学期的,不计分;干满一个学期不足一年的可以减半记分;不履行工作职责,可计0分;兼任多项职务的,以可获得较高加分的某一项考核计分,不累加计分。本项加分须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最终复核和认定。

第二十一条社会工作加分的成员包含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部长、副部长,校社团负责人,校社区团工委负责人,学院团总支委员、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部长、副部长,学生党支部委员、党小组组长,学院团总支助理,班委、团支部成员等。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所有加分项必须有证书或相关部门证明为准并经学院综合测评领导小组认定;所有学生均以教务处公布的考试成绩计算学科专业素质分;同内容性质受多级表彰或多次获奖的除另有说明,按最高分计算,不累计积分;同时担任多项职务者,干部考评得分按最高级别计分。

第二十三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格遵守“三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参加测评人员、测评过程、测评结果公开,接受广大同学监督。

第二十四条凡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其一切评优资格,并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第二十五条本实施办法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6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 本科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46-0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经组织了十一届。从第一届全国只有3个省市40多个队参加,到第十一届全国共有30个赛区、1037所院校、11838支队伍、35514名学生报名参加此项赛事,在规模上达历届之最。这表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越来越被全国高校所重视。我校在该项赛事成绩一直不错,连续三届获奖数量和质量名列前茅。下面谈一谈我校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对电子设计竞赛的认识及我校取得的成绩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该竞赛的特点在于努力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紧密结合。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要求选手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创新。竞赛题目要求既涉及理论设计、实际操作,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和实际涉及制作的能力。因此电子设计竞赛对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改革,特别是对完善与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工程能力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我校近几年在该项赛事成绩非常突出,连续第五年荣获“优秀组织学校”的荣誉。在2013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北京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0项,在参赛的31所北京高校中,我校获奖总数名列第二。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和我们学校重视实践环节,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是分不开的。

2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采取的措施

我校作为一所非“211”高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的成绩,和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2.1 提出“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工科学生为例,我们设定了三种不同的目标定位:一是研究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 20% 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二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 40% 的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三是专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 40% 的学生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业现场应用工程师。为了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四种培养体系。

通过“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既给予能力高的学生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又帮助基础差的同学打牢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制定政策,促进竞赛

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在竞赛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可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该学分是本科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同时所得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或集中实践环节部分的学分。教师指导学生获奖后也可以得到表彰和奖励,并且将其作为教师聘任、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这些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指导学生的热情,推动了我校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学校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水到渠成的。

2.3 积极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实验室,教务处制定实施了《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验室的设备、场地等资源的利用率,规范有序地做好教学实验室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学生通过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可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通过学分的激励,促使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宽广的平台。开放实验室使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科研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前做好准备。

2.4 积极组织素质拓展活动,造就实践创新沃土

学校制定了《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主要途径:学科竞赛、学术论文、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各类认证资格考试、实验室开放项目、科研训练等),并在教学计划中列出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完成4个学分。素质拓展学分是必修学分,学生未能完成,不能毕业。

在“办法”中将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列为学生获得素质拓展学分的重要途径。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竞赛,如2013年我们就组织学生参加了80项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获奖人数。由于学校积极组织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营造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每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

2.5 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不断修改教学大纲,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合理搭配,将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相结合,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目前,在工科专业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已占到1/3。我们还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确立了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观念。

3 结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同时也推动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检验了我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采取的措施是卓有成效的。但改革创新是永无止境,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任务。为此,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小滢,卞雨池.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07-109.

[2]付兴锋.以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27-128.

[3]刘炎.以人为本,分成教学的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9):45-46.

[4]杨奕,徐鹏,彭小峰.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72-175.

[5]肖秀玲.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1(1):75-76.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7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子信息类,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

引言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 其办学宗旨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1]。根据这个目标,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要求培养方案加入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时间短, 在实验教学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存在不足, 制约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限制了培养目标的实施, 缓解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 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2], 强调工程上的应用与实践。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可以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整体实验教学的一个缩影。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探讨仿真技术在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

在新建本科高校中, 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自然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四大类。以F学院为例, 其主要课程分布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前后衔接严密, 存在大量公式推导、数值计算、抽象的理论模型, 使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 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环节来理解抽象化的概念, 并付诸于实践。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时分配如表1, 由其可见F学院对于实验教学的力度较大, 实验学时占到总学时的30%以上。

二、传统实验教学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基于传统的专科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扩展, 实验教学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具有如下特点:

1. 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电子元器件, 操控到实验设备, 对实验过程有感性的认知。

2.实验过程固化, 内容不丰富。

实验参数、实验流程都被固化在实验箱等设备中, 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自主性低, 在完成实验后, 学生通常没有深刻理解实验流程和原理。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多, 价格贵, 实验设备损耗性大。

例如, 实现通信原理中的调制解调实验, 需要一台信号发生器、一个通信电路箱、一台示波器、一个频谱仪等昂贵设备, 并且学生需要独占一套设备, 才能够真正看到从信号发生, 信号调制, 信号传输, 信号解调过程中信号时域和频域的变化, 从而理解这一过程。

4. 所占的实验场地大, 需要为各个专业课建设专用的实验室, 如模/数电路实验室, 单片机实验室, 通信原理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 这些实验场复用难度大, 造成了场地资源的浪费。

由于专科学生数量较少, 其培养要求不高, 使得以上因素在专科教学中尚能接受。但在升本之后, 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和本科生的理论培养之间形成了很大的脱节。

三、仿真实验教学探讨

仿真实验以PC机称为硬件载体, 以仿真算法和仿真程序为软件载体, 主要过程如图3所示, 包括描述实验系统、设置系统条件与参数、根据实验内容建立系统模型、建立仿真模型、根据仿真模型进行仿真编程、核对仿真程序、运行仿真程序、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与处理。

仿真实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参与到了实验的每个步骤, 可以充分利用仿真软件的各个功能, 自主的设计实验参数、实验条件、实验流程, 看到自己想看的, 实现自己所想的。通过在设计模型、实现模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达到前后课程融会贯通的目的。

与传统实验相比, 仿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研究能力, 形成了理论到实践, 实践再到理论的反馈环路。学生除了实验课程外, 还可以通过自己的PC机对实验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学生的实验时间与实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但是, 仿真实验教学的落脚点还是学生要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因此, 传统实验教学部分还是不可或缺, 只是在实验结构和实验课时上, 应当在两者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总结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夯实理论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通过上述探讨可知,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科学合理的规划仿真技术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 使高校的教育也能受益于时代的发展, 并培养出与时代共进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1:34-37.

[2]林其伟.计算机教育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融合的研究[J].福建电脑, 2007, 11:34-35.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8

一、就业形势的变化

该985高校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培养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设有6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工程, 现有在校生2200余人, 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就2004年及其以前的就业情况来看,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全国各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企业单位和中科院、电子部、航天部等所属研究机构, 其薪酬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 2004年及其以前的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被认为是热门专业, 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相对较高。但2004年以后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悄然变化。

注:本表是该985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2004-200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表1是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 (2004-2009年)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 2004-2009年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1) :由2004年的94.33%下降到2009年67.83%, 下降了近30%。由此可见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另外, 由表1看出, 2004-2009年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升学率总体呈攀升的态势

二、影响就业形势变化的因素分析

1. 若干宏观因素。

老就业大户的人才需求规模萎缩,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2004年以前的就业大户主要是电信企业, 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电信业的规模式扩张已经完成, 行业人才需求日趋饱和。尤其是受到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电信行业近几年较大规模地减缩其人才需求, 甚至部分电信企业出现裁员现象;近年全国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都在增加, 再兼之某些用人单位非理性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使得后者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抢占了许多以往本科生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过于苛刻, 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大学生就业不易逾越的壁垒。在人才市场上, 缺乏工作经验或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 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 减少培训成本, 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 其他因素。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行情, 以及更加全面地分析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 本文作者对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综合素质跟踪调查》。该调查通过座谈、采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共对200余学生、十几家单位进行了追踪调查。发放问卷200余张, 收回178张, 有效问卷170张, 调查的有效性符合科学要求。在本次跟踪调查的200余位学生中, 84.86%的毕业生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是满意的, 12.49%的毕业生对自己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68.14%的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 仅18.2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有10.37%的毕业生既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 又认为自己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总体而言, 本次调查的这200余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在调查“你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78.61%的毕业生认为是综合能力, 有67.58%的毕业生认为要具有相关社会经验。

在本次调查的200余位毕业生中, 70.29%的毕业生从事的是技术工作, 29.71%从事管理、营销等其他工作。无论从事的是哪一行业, 98.6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多选修些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外的课程对自己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极有帮助。在调查“你认为学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应加强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 84.75%的毕业生认为是人文素质, 有72.86%的毕业生认为提高动手能力, 68.27%的毕业生认为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在调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学生工作对毕业后的发展有多大意义”这一问题时, 78.62%的毕业生认为很重要, 仅有6.00%的毕业生认为不重要。很多做过学生工作的毕业生都表示:应该利用在校时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做学生工作则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 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结论与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看到, 该985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导致其日益严峻就业形势的直接原因。即,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尚不能充分适应目前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政府、企业等利益关系人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变化。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与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不同利益关系人都对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形势下, 他们更加注重该专业大学毕业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 更加强调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 唯有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在其指导下, 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高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才能真正实现该专业使“学生能够在德育、文化、业务、能力、身心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的本科生培养目标, 从而为国家、社会、企业等利益关系人培养适应其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本科毕业生。我们调查也同时发现,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近年来始终进行着本科教育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不断探索着新形势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这为改善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摘要:依据某985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2004-2009年的就业数据, 并通过座谈、采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 分析了影响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变化的各种因素, 指出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导致其日益严峻就业形势的直接原因。由此, 本文提出, 唯有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构建切实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高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才是改善其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高等教育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江苏高教.2009 (5) :95-98.

[2]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matlab/

[3]化存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招生规模的数学模型[J].工程数学学报.2005, 22 (8) :59-62.

[4]张红艳.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型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2010, 36 (6) :944-948.

[5]江彦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利益关系人的职能与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 (3) :49-52.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9

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教学资源紧张, 师资、设备等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1,2]本文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实际情况, 研究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关措施, 经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因材施教, 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题目是否合适, 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3]选题应该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但指导老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以往的实践证明, 如果选题过于任意, 往往有同学在毕业设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感觉阻力太大而无法完成, 提出更换题目, 大大地影响了设计质量。因此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前, 我们都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制定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对成绩优秀,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可以提高一点难度, 更有利于激发他的创造性;对成绩较差, 动手能力弱的学生, 毕业设计题目难度就不应该太大, 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毕业设计选题难度呈阶梯式分布, 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互相促进。

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方向, 我们广泛收集资料, 使选题紧密联系生产、科研和实验室, 都采取真题真做。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方面能激发他的设计兴趣, 另一方面能使他的工程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循序渐进, 强化管理

毕业设计时间跨度长, 环节多, 在此期间, 学生要经历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就业等, 导致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 应付了事, 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以往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下去, 指导老师没有及时了解学生进度, 学生往往找各种理由推迟各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 到毕业论文答辩前夕才加班加点地赶进度, 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4]

在毕业设计期间, 指导老师不能只通过任务书安排进度, 必须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 全程监控毕业设计进度。面对面指导非常重要, 不仅可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并且有助于老师切实掌握学生的设计过程。整个指导过程通常分为前期的任务布置、中期进度检查及最后的验收答辩三个阶段。在前期阶段, 主要包括选题、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等内容, 指导老师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毕业设计应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设计方案。开题报告不能只上缴一份文档, 必须以当面汇报和问答的方式进行确定;在中期进度检查阶段, 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设计所对应的仿真程序, 并将仿真结果向指导老师当面演示和说明;在验收阶段, 学生应完成毕业设计对应的实物制作, 指导老师应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撰写, 并指导学生做好答辩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指导老师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最多的时期, 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风的养成, 老师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见面, 要善于发现问题, 严格把关, 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按时保质地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表现都应该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实物制作, 提高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系统仿真虽然可以模拟和估算系统性能, 但由于软件仿真都是理想化的条件, 而实际电路的走线布线、元器件及工作环境等对电路的运行都是有影响的。利用仿真程序验证程序的逻辑是否正确, 通过硬件来验证结果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将系统以实物的形式制作出来,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方式, 能激发学生兴趣, 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而且在毕业论文答辩时, 答辩老师可以通过实物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 有利于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评定。

指导老师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物制作的平台, 能方便学生学习和完成实物制作, 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可以将指导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实践与创新项目等比赛及课题与指导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可以在比赛中挑选优秀学生重点培养, 并从课题中提供经费支持, 利用经费购置电子原件, 给有能力完成复杂功能系统设计与制作的学生搭建硬件平台, 有力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四、结语

通过近年来对电子信息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实践, 笔者深切地体会到, 难度适宜的选题、认真扎实地指导、阶段性的验收及实物制作等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以往大部分学生都是将毕业设计当成是最后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 只求通过就好;规范毕业设计各个环节, 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让学生感觉毕业设计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是有切实影响的,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使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极大地提高, 且好的毕业设计作品与教师的课题形成良性循环, 争取到更多的经费支持, 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提供更有力地保障, 从而使本科毕业设计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甘勇, 甘杜芬, 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 2011 (1) :52-54.

[2]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 (2) :49-51.

[3]蔡守华, 周济人.工科院校毕业设计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12 (2) :93-96.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MATLAB,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

0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深入, 对于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此, 出于服务社会所需和自身的发展需要,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该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其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分析专业概念和解决专业理论问题, 强调工程上的应用与实践[1]。

在新建本科高校中, 对于该专业, 其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和电路分析等;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图像处理等[2]。这些课程连续性很强, 都存在大量理论公式推导、数值计算、抽象的物理模型, 使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 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环节来理解抽象化的概念, 并付诸于实践。

但是, 由于新建本科高校本科办学时间短, 在实验场地, 实验设备, 实验资金等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制约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示波器老旧、信号发生器波形失真、通信仿真箱数量不足、频谱分析仪昂贵等, 都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打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应用等能力, 是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培养方案中的难题。

快速发展的仿真软件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工具, MAT-LAB就是其中一款高性能系统仿真软件, 其优异的数值运算能力和图形界面在业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本文以MATLAB仿真软件为例, 举例说明其在电子信息类骨干课程中实验教学培养的重要作用。

1用于线性代数实验教学范例

线性代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其矩阵运算贯穿后续的每门专业课程, 因此, 对于这门课程的吸收理解, 对于后续课程的理论推导具有奠基作用。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是线性代数解决的实践问题其中之一, 利用MATLAB能快速的进行运算。

利用MATLAB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 学生可以不拘泥于繁琐的运算, 而关注算法的本身。

2 用于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范例

《信号与系统》是信号处理领域的入门课程, 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而滤波器的设计是该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滤波器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 滤波器的参数都在实验箱等设备中固化。利用MATLAB软件中的fdatool工具, 学生能够自主的设计滤波器的类型、阶数、结构等参数。

例2:设计一个FIR高通滤波器, 其阶数为59, 采样率为44.1KHz, 其中, Fstop=13.5KHz, Fpass=14KHz。

设计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利用fdatool, 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设计出的滤波器的特性, 加深对滤波器的理解。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 也多是使用该方法设计滤波器。

3 用于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范例

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 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算法, 其计算量小, 能够大大提高傅里叶变换的运算速度。FFT可以用于计算信号的频谱, 该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只能利用信号发生器和昂贵的频谱分析仪来观看信号的频谱, 学生参与度低。如果利用MATLAB的fft函数以及画图功能, 学生只需在电脑上就能够直观的看出信号处理前后的频谱的变化。

例3:有一段声波信号, 采样率为44.1KHz, 在频率10KHz、20KHz处有信号, 利用例2中设计的高通滤波器对该信号进行滤波, 对比滤波前后的频谱。

通过仿真软件, 学生可以看到低于13.5KHz的频率被滤除, 学生还可以修改发出信号所携带的频率, 结合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滤波器设计部分, 设计自己所学要的滤波器类型, 来观看滤波效果, 这样就贯穿了前后的课程内容。

4 用于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教学范例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以通信系统模型为研究对象, 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编码等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3]。伪随机码就是重要的通信编码之一, 具有抗干扰性强, 隐蔽性好等特性, 已经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利用MATLAB编程能够显著加深学生对其自相关、互相关特性的理解。

例4:实现伪随机码PN1, PN2, 计算它们的自相关函数以及互相关函数。

通过图4, 学生可以看出伪随机序列PN1, PN2有着尖锐的自相关特性和较小的互相关特性, 从而理解其应用原理。

5 用于通信原理实验教学范例

通信原理是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 内容涉及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号调制解调等重要数字通信技术[4]。该课程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通过通信仿真箱来进行, 实验步骤和流程固化, 学生能够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少。利用MATLAB, 学生能够自己搭建通信系统, 修改通信流程, 加深对通信系统的理解。

例5:利用例4中生成的伪随机码, 对频率为10KHz的余弦信号进行调制, 对比调制前后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变化。

通过图5、图6, 学生可以看出利用伪随机序列PN1, PN2对余弦信号进行扩频前后, 调制信号的功率谱的显著差别, 从而理解调制这一过程对信号在时域和频域造成的变化。

6 总结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夯实理论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本文以MATLAB仿真软件为例, 以电子信息类主干课程中的实验教学为引子, 探讨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文中范例可知, MATLAB仿真软件能够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 有效弥补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环节投入资源的不足,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引入, 贯穿整个培养阶段。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 还能加深学生对系统课程知识的掌握,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庆国, 陈和平, 吴谨, 张涛, 李文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No.4202:69-72.

[2]王明泉, 王浩全.华北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电子教育学会:2004:4.

[3]邓家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02:111-114.

[4]樊昌信, 曹丽娜.通信原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第六版.2010.7:1-14.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11

摘要: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就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依托学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因时、因地制宜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设立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培育农林大学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电子类专业;物联网

作者简介:胡海根(1977-),男,江西丰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光辉(1970-),男,湖南资兴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YB1125,ZC1128)、浙江农林大学“电路分析”精品课程(201014)、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51-02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诸如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以及从数字农业到感知农业等,无不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此,如何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特色背景,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智力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增设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并加强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林院校大多以农业和生物科学作为它的独特专长。林业科学、植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园林园艺等学科,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1]而作为“非主流”的其他学科,则是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延伸到理工、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等门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其他“非主流”学科则自然成为了“配角”,服务于传统的优势学科。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猛,“非主流”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精准农业中GPS、GIS、实时信息的采集处理等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农业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及控制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承袭于传统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依托农林大学自身强大的学科特色背景。

二、电子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WLAN、Wi-Fi、Wi-Max、WSN、UWB、ZigBee、Blue Tooth、RFID等智能传感信息设备实现了物物相连,并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物联网能按约定的异构互联协议,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环节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的绿野千传(GreenOrbs)则是诸类成功的应用案例。

2.基于实时控制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作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智能温室);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3.基于农林产品的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出来,如:木材检测技术、水果无损检测技术等。

三、电子类专业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现代化农业,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进程中,农业电子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作为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在培育电子信息科技人才方面必然会独具特色。

四、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与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几乎沿袭工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工科院校的基本一致,没有充分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往往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与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先天受到“歧视”,无法与工科院校的同类专业“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造成与现代农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现状,农林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笔者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这是在广东科协论坛第十四期专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作了“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多学科结合的重要性。2011年,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开展碳汇研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精确等方面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林学、生态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交叉融合,这也是我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教与学,使研究性教与学变得切实可行。例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设科研方向的选修课等形式,可使毕业生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相关的农学、林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启动基于林业领域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林业信息化定制班”培养方案,以培养即懂林业业务又懂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受到浙江省各地林业局的热烈欢迎,定制班的建立即能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在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方向选定等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比例。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嵌入式系统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感知农业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小,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甚至,在物联网这一综合性技术中,嵌入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还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显示和处理都包含了大量嵌入式技术和应用。[3]为此,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农林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系统从学科上,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在系统的架构上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因此,靠一两门课程难以讲授其方方面面。[4]而目前,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仅开设了“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DSP技术及应用”等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完全是偏硬件的一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还不能构成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有效支撑。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系统,强调的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因此过分强调硬件系统或是软件系统都有失偏颇。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硬件系统知识,同时还须安排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高级C 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程序设计等内容。

3.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励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方面,适当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例如,第一为基本训练环节;第二为综合训练环节;第三为自由选题环节。第一和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三环节主要针对有兴趣继续往深度和难度发展的同学,由学生自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性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生产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技能与工艺知识的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与工艺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必要时开设相应专题辅导班。总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掘和培养同学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

4.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经过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施与不断实践,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成果丰硕。例如:五年来,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者9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ACM程序设计全国邀请赛二等奖1项,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与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另外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2项。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如何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检测出木材内部情况,以更好保护木质古建筑?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光辉教授指导孙林飞、刘凯等在校本科生研发的“木材无损检测仪”,解决了这一木材研究领域的难题,并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8月,他们带着发明的木材无损检测仪,为故宫和天安门的木柱和木质结构建筑,成功地进行了检测,效果非常理想。

五、结语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在大农业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索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结合点,并结合我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今后的建设方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我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逐渐培育我校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铁风莲.农业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4-85.

[2]现代农业[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5912.htm.

[3]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EB/OL].http://www.5iny.com/shuzi/qiany/2010-

10-20/8438.html.

[4]凌明,王学香,钟锐.电子类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5).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实施《中国制造2025》,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力支撑, 亟需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 构建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题体系。

二、课程开发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坚持“工作工程导向, 岗位能力需求”的原则, 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地匹配起来, 遵循教学规律, 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顺序, 构建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 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场景都紧密相关, 构建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六大模块组成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一)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通过通识教育, 让学生了解人类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 实现整体把握, 培养学生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经络的素养, 实现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 同时掌握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 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专业课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设计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该模块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具有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制图与CAD”、“数字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高频电子线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DSP技术与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EDA技术与应用”和“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与集成技术”等课程。

(三)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即课程设计, 包括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和DA技术课程设计;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如顶岗实习) 以及毕业论文 (设计) 。

(四)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 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实践训练为手段, 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四个模块。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旨在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校内外活动, 如“道德银行”、“绿心行动”、各类文化艺术竞赛等。社会实践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有意义的社团活动, 并利用假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 锻炼适应能力, 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生产实践等。创新创业模块旨在鼓励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开拓进取、求实创新, 努力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并开展各种创业实践。

四、小结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 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地位相适应。湖南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积极探索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构建了“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第二课堂+集中实践性教学”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为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建议和最佳实践参考。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实施《中国制造2025》,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力支撑, 亟需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 构建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题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群慧.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 2013.

[2]王艳春.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82-84.

上一篇:机器人运动下一篇:安全性能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