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问题论文

2024-10-20

一般问题论文(精选12篇)

一般问题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使用的是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法,处理了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个案。首先通过摄入性会谈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资料,然后对搜集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通过与求助者的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方案,逐步开展咨询,最后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孔某,女,21岁,某大学医学院三年级学生,汉族,独生子女。

(二)个人成长史

孔某是家中独生女,其父母均为普通工人,父亲比较严厉,不苟言笑,母亲待人温和,任劳任怨,父母双方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所以,从小学习刻苦认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很少和同学来往,几乎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胆小、内向,不爱说话。进入大学后,依然只是想认真学习,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甚至与舍友的关系也是淡淡的,经常独来独往。后来逐渐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个宿舍一起行动,而自己常常一个人吃饭、看书,就尽量主动去和舍友交往,但是总有一种不被接纳的感觉。后来,与同学调换宿舍,因与新舍友相处不愉快,想调回原宿舍,但是,原宿舍舍友并不欢迎她回来住,觉得孤立无援,心情郁闷。

(三)精神状态

面带愁容,眉头紧锁,服装整洁,情绪略显低落,语言表达清晰,语速稍快,逻辑思维正常,情感表达自如一致,存在认知偏差。

(四)社会功能

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与舍友的关系不融洽,经常独来独往。

二、求助者主诉

孔某主诉:最近三周根本不想待在宿舍,感觉自己与她们根本没法相处,一回宿舍就感到焦虑、郁闷、苦恼、心情压抑。每天晚上,我都在自习教室待到很晚,有时不是在学习,只是在玩手机,只是想晚一点回宿舍,宿舍现在只是我一个睡觉的地方。这个宿舍是我的新宿舍,我原来宿舍里6个人,刚开学的时候,有三个人一起,我和其他两个一起,后来,我和她们因一件小事吵了一架,然后,就她们两个一起,我独自一个人了。在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其他有个宿舍的女生和宿舍的人闹矛盾,而那个女生和我们宿舍那三个一起的女生是好朋友,她们就希望我和那个女生换宿舍。我看那个女生哭的可怜,而且她也保证,如果我住不习惯,可以再换过来。于是我就答应了。到了新宿舍,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她们相处得还可以,偶尔还说几句话。但是,这学期刚刚开学来,她们渐渐就不和我说话了。有时,她们本来有说有笑的,我一回去,她们就立马不说了。于是,上个星期,我就和那女生提出想换回到原来的宿舍,但是她就不同意了。而我原来宿舍的舍友居然还帮那个女生说话,我都哭着求她们了,但她们还是不同意。我越想越气,很后悔当初和那个女生换宿舍,自己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现在,原来宿舍是回不去了,但是,这边新宿舍的舍友也不理我,我不知该怎么办?

三、观察和别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孔某衣着干净整洁,神情落寞,语速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当提及她哭着求原舍让她搬回去而原舍友不同意时,情绪会激动,但是能很快平复。

(二)同学的反映

孔某经常独来独往,不主动与同学相处交流,不爱说话,最近经常眉头紧锁,情绪低落。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59;强迫1.79;抑郁2.10;人际关系2.64;焦虑2.81;敌对1.62;恐怖1.14;偏执1.82;精神病性1.79;其他1.13。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6;E:59;N:73;L:31。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三)病因分析

1. 生物原因:无。

2. 社会原因:

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了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社会支持严重缺乏,未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 心理原因:认知稍有偏差,性格偏内向且不稳定。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目标的确立

1. 具体目标:

学习一些人际交往技巧,积极改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缓解焦虑、抑郁状态,平复情绪。

2.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提升求助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完善求助者的人格特征,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二)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评价时,便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困扰和烦恼。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访谈的过程中,通过与求助者一起找寻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

六、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1.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评估诊断,确定求助者问题,确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签订协议。

2. 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提问。

3. 过程:初次的寒暄后,开始会谈,进行心理测验,根据结果评估诊断后再次进行会谈。

部分对话:

咨:你好,请问有什么能帮助你的呢?

求:我最近不想回宿舍,觉得一回到宿舍就心情压抑,心里就很不舒服,她们都不理我。

咨:你和舍友闹矛盾了吗?

求:没有,她们就是突然不理我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咨:可以详细说一说具体情况吗?

求:刚开学不久,有一天中午,大家都买了饭回宿舍吃,有一个舍友从家里带了一只“叫花鸡”来,给宿舍其他人每人都夹了一块,就是没有夹给我,我当时心里就有点不开心,觉得她是在故意冷落我,但我也没有说什么。晚上的时候,她们本来聚在一起说话,我一回宿舍,她们就立马不说了,各自散开忙别的事,我想她们肯定是在说有关我的什么事。之后,她们就没有主动和我说过话,我也没有主动和她们说话。

咨:你有尝试过主动和她们说话呢?

求:没有。凭什么要我主动啊,她们为什么不主动和我说话,我又没有得罪她们。

咨:你觉得,应该是她们主动和你说话,对吗?

求:嗯,是的。而且,她们一点都不关心我。最近由于我不想回宿舍,每天都在自习教室待到很晚,有时不是在看书,只是在耗时间,尽可能晚一点回去,但是她们没有一个人打个电话或是发条短信问问我在哪,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回宿舍。她们都对我这样了,为什么还要我主动和她们说话啊?

咨:你觉得她们对你的关心不够,所以不愿意主动和她们说话,是吗?

求:嗯,是的。

咨:那你有过主动关心她们?你有主动把你喜欢的食品和宿舍成员分享吗?

求:有过的,但是她们都不吃,说不喜欢吃。其实,我和她们并不熟,也不知道怎么去关心她们,而且她们有朋友关心,不需要我的关心。就算我主动去关心她们,她们也不一定领情。

咨:你和你的舍友并不熟,是什么意思?

求:我是上学期期末刚刚搬到这个宿舍的。其实,我在原来的宿舍里和我原舍友相处的还可以,虽不是什么深交,但是偶尔还会说几句话,不会像现在,一句话都不说。

咨:为什么会调换宿舍呢?

求:我现在新待的宿舍里有一个女孩子,因为一些矛盾,和我现在的舍友闹僵了,她和我的原舍友是好朋友,于是,她就和我提出调宿舍。当时,我的原舍友也在一个劲地劝我和她调换,就当帮帮她。我看她哭得可怜,而且她也说如果住不习惯还可以换回来,所以我就同意了。这学期回校之后,我和新舍友渐渐不讲话了,觉得住得很不舒服,就和那个女生提出再换回来,可那个女生就不同意了,当时我都哭了,可是我的原舍友竟然还帮那个女生说话。我现在特别后悔,当初就不应该同意和她调宿舍。没想到她是个说话不算数人的,出尔反尔。当时还以为自己做了好事,没想到最后是自己倒霉。搞得我现在都不敢做好事了。(情绪激动,语速稍快)

咨:你稍微冷静一下。(停顿了几秒钟)可以谈谈你和你原舍友相处的情况吗?

求:嗯。刚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三个人走的很近,我和其他两个人一起。后来有一天中午我们三个一起去食堂吃饭,她们两个吃好饭后,没有等我也没有和我打招呼就回宿舍了。这其实是一件小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回到宿舍就冲她们发了很大的脾气,还说了一些很难听的气话。之后,就她们两个一起行动,我就独自一个人了。

咨:那你之后有后悔吗?有觉得你做的不对吗?

求:嗯,挺后悔的,其实细想想是一件小事,我没有必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咨:你有和她们当面道歉吗?

求:没有当面道歉,大概一周后,我给她们发了一条道歉短信,她们也没有回我,不知她们看到了没有。

咨:其实在人际相处中,如果自己做错了,勇敢及时地道歉是非常重要的,最好能做到当面道歉,那样,更能显示出你的诚意。在这件事上,你没能做到及时道歉,也没能做到当面道歉,所以,那两个女生疏远你,是有理由的。你和同学班上其他同学相处得怎么样?

求:一般般,见面打个招呼,并没有深交的朋友。班上的女生都是一个宿舍一起行动的,很少有像我这样独自一个人的。每一次看到其他宿舍成员在一起,我就特别羡慕,为什么人家宿舍都能相处的那么好,就是我们宿舍相处不好呢?

咨:那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宿舍氛围是你所期待的?

求:我希望和宿舍里的人能好好相处,不求能深交,只希望她们别不理我,偶尔能说几句话就好。

咨:你觉得你和舍友关系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求:上课的时候,舍友都喜欢往后坐,而我每次上课都喜欢坐在教室的第一、二排,因为这样屏幕看得清楚,老师讲课我也听得清楚。所以,她们会觉得我怪怪的。而且,她们喜欢网购、喜欢看小说,这些我都不喜欢,觉得跟她们格格不入。

(二)咨询阶段

1. 目的:

引导求助者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让其领悟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2.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新舍友不和自己说话,原宿舍也不接纳自己,感到孤立无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中午在宿舍吃饭,舍友分“叫花鸡”时,没有分自己一块,觉得是舍友故意冷落自己。(2)晚上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舍友本来聚在一起说话,见我回来就不说了,各自散开忙别的事,断然认定她们在谈论自己。(3)晚上的时候,舍友没有打电话或发短信问自己在哪儿,就是不关心自己。(4)当自己与舍友冷战不讲话时,认为应该舍友主动和我讲话。(5)自己不应该做好事,做了好事反而自己倒霉。

造成的结果:每天独来独往,羡慕别的宿舍成员能一起活动;不愿意回宿舍,不愿意见到舍友;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1)中午在宿舍吃饭,舍友分“叫花鸡”时,没有分自己一块,觉得是舍友故意冷落自己。其实这不一定是舍友故意而为之,可能是因为不够分了,她又不好意思开口和我说明情况。而且,我刚来这个宿舍不久,我和她们还不是很熟,她们担心鸡的口味我不喜欢,夹给我后我不吃,反而让大家尴尬。所以,很多事情,如果我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情绪体验。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尽量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我可能会看得更全面一点。

(2)晚上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舍友本来聚在一起说话,见我回来就不说了,各自散开忙别的事,断然认定她们在谈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她们也许正好讨论结束了,各自还有事情忙。或者看到我回来,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该洗洗弄弄上床睡觉了。就算真的在谈论我,也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可能永远都是开心的表情,我也不例外。

(3)晚上的时候,舍友没有打电话或发短信问自己在哪儿,就是不关心自己。其实,她们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一定要主动关心自己,她们不发短信不打电话给我,是可以理解的。我很晚都还没有回宿舍,舍友们可能觉得我在自习看书,在用功学习,她们不联系我,是担心影响我看书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安排,舍友有理由尊重我的选择和安排,她们有理由相信我可以合理地安排作息。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平时我也并没有去主动关心她们,却要求她们主动关心我,这个要求其实是不合理的。如果要让舍友主动关心我,我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去主动关心她们。

(4)当自己与舍友冷战不讲话时,认为应该舍友主动和我讲话。舍友和自己不讲话的局面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不开心,才给舍友一种感觉,自己在生她们的气,自己不愿意和她们说话。而且,她们心中也会觉得,为这点小事就生气的我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另外,我又不主动和她们讲话,没有主动去消除她们认为我是不好相处的人这一误会,从而,她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就不再愿意主动和我说话了。要想打破这一僵局,其实重点在我,只要我主动和她们说话,消除她们对我的误解,渐渐让她们了解我,我和她们的关系会好起来的。

(5)认为自己不应该做好事,做了好事反而自己倒霉。做好事是一件美德,当时我同情那个女生,想帮帮她,才与她调换宿舍,讲好住不习惯还可以调回来,可最终她食言了。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有差异,不能做到每个人收到了别人的帮助都会有所回报。如果站在那个女生的角度看,自己与原舍友闹了矛盾,现在和新舍友相处得很好,而且又可以和好朋友住在一个宿舍,要自己再搬回原来的宿舍,心里多少有点不愿意,这一点可以理解。她一定也知道她违背了她当时说的话,心里多多少少会有点惭愧的。但是,我不能因为“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还很多,如果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我一定要去帮忙。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引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自己的个性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与人相处中,缺少对他人的关注,过分关注自己是否被关心被重视,产生了有偏差的人际相处模式;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体验被寝室同学孤立这一事件激发,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的寝室同学,主题为如何主动开口和舍友打招呼,如何主动去关心舍友,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求助者平时和同学交流方式。然后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同学,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求助者就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话语对别人的影响,从而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巩固阶段

回顾咨询中涉及的关于求助者的个性特征,帮助求助者看清自己个性上的不足和长处,帮助求助者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自己评价的过分看重和缺乏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样夸奖别人,怎样和同学谈论共同的话题。最后,还建议她到多看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交往技巧。

七、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在看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自己收获很大,成长很多,书中学到的理论与技巧也会慢慢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较前几次稳定了很多,自信心也有所提升,性格也逐渐开朗。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同学反映孔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一般问题论文 篇2

方法/步骤

在面试的约定的时间到达,最好不要迟到,这样会觉得你这个人特别的没有时间观念,也可以看出你对这份工作的不重视,而且也没有责任心的。这样留下不好的印象,及时你多么有才,相信面试成功的机会不会很大的。

在去面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着装,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对于陌生需要接触的人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面试的时候没有必要穿什么名牌的,但是衣服一定要干净整洁,这样会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

下来就是我们面试的人比较关心的话题了就是工资,不要在刚开始面试的时候就问工资,这样会让人觉得你目光短浅,你需要这份工作不仅是为了工资,还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哦。

在面试的时候,说话一定要注意流畅,相信大家面试的时候都会紧张的,这点很正常的,如果你紧张就尽量放慢语速,这样会显得自己有点自信,不要因为紧张一问三不知的,这样就失败的机会多了。如果实在是紧张,就保持微笑,多听下。

在面试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要谦虚。也许在以前的公司你是很棒、很有工作能力的,但是在你要面对的公司你不过是个新人,如果你滔滔不绝的夸奖自己。这样会让面试官觉得你很自负,是不会很欣赏你的,尽管你说的事实。面试的时候一定要放低姿态。

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篇3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情感问题 ;认知治疗

―、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郑某,女性,24岁,汉族,在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工作。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有一哥哥。自小身体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关系良好,由于比哥哥小七岁,家人都随着来访者的性子。形成一种只顾自己的性格。来访者和家人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上学时朋友不多,比较喜欢独处。工作后,就更没有朋友了。

(三)来访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功能状态:

精神状态:伤感,情绪低落,失落,总觉得生活学习没意思,经常哭泣。自我价值感降低。

身体状况:身体状况不佳,经常失眠,头痛,胃胀,食欲下降,但身体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社会功能:工作能勉强应付,与人交往的兴趣降低。

(四)心理测量结果:

SCL-90:总分115分(分界值为160分),躯体化1.00,抑郁2.46,焦虑2.40,强迫1. 6 (求助者有抑郁问题);

SDS:48分(分界值为53分);

SAS:40分(分界值为50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述:

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人交往的兴趣下降,感到孤独空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对自己很失望,没心情,感觉未来生活一片黑暗。

(二)个人陈述:我在某某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工作。有一次单位抽调计生人员下村,大概是三月份,我认识了现在的男友(他是街道管区书记,三十岁,离异,有一个五六岁的女儿跟他前妻。),他和我不在一处工作,他长得不错,又关心人,做事周全,我依赖他。想留在他那里工作,而他也想将我调到自己身边工作。我是七月份调到他那里的。十月份我们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我告诉家人,父母均不反对。但一进入十二月,男友就说快放寒假了,要接女儿回来过寒假。我开始烦闷,焦虑,坚决反对。威胁男友说如果让我见,我就打她。我让你家鸡犬不宁。但男友还是让他女儿来了。我无法接受,哭啊哭啊。哭掉一卷纸。我狠心放下这段感情却又难以割舍,内心极其矛盾冲突,情绪低落。对工作感到厌倦。一个多月来,没有和男友联系。经常失眠,头痛,胃胀.食欲下降。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身材高挑,匀称,面容娇好,扎着马尾辫。语言沉稳,气质不凡。但眉头紧锁,目光茫然,神情抑郁,长吁短叹。对人有礼貌,说话有条理。

朋友陈述:她各方面条件还可以,人长得也不错,又有能力,为人较真诚。最近段时间,发现好像心情不太好,不爱和大家说话,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母亲陈述:她从小就非常好强,什么都随着她。家里什么活儿也不让他干。我和她爸爸哥哥都惯着她。

四、评估与诊断

(一)、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抑郁、焦虑、睡眠障碍。

(二)、对该求助者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进行判断,该求助者知情意三者协调,有很好的自知力,主动就医求助,无精神病的感知觉和思维的异常症状,排除精神病,属于非精神病性的心理紊乱的一般心理问题。

求助者表现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病程不长,没有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排除抑郁神经症。有焦虑的现实情况,排除焦虑神经症。没有易激惹的症状,并没有感觉想控制或控制不了的情况,因而排除神经衰弱。

按照许又新的神经症的诊断依裾,来访者患病不到三个月1分,自己可以主动摆脱1分,能正常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1分,总分为3分,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

自我认知良好,因此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在一个月左右,半年以下。来访者的痛苦情绪持续1个多月。

3、反映强烈。来访者常常感到孤独、空虚,生活没有意义,感到前途渺茫,自我价值感低。

4、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对学习感到厌倦,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下降, 与人交往的兴趣下降。

5、情绪内容泛化。来访者的情绪低落泛化,对生活感到厭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来访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判别,来访者的心理冲突属于常形,排除神经症的可能。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常形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具有道德性质;变形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联系,涉及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如果心理冲突限于常形,充其量只是心理生理障碍,而不是神经症。来访者的心理冲突时由于放不下过去的感情而造成的,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具有道德性质。

3、身体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4、从测验结果来看,来访者躯体化、抑郁情绪明显。主要症状是,心情低落,失望、兴趣下降,自我评价低。

(四)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①父母对女儿过于溺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妈妈很少管;②男友的女儿就要来了,不想接受与自己一起分享男友的感情。

(2)心理原因:①从小养成较内向,要强的个性。②行为模式上,较多顾自己,不考虑他人感受。

五、双方协商制定咨询方案

(一)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与来访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变情绪低落状态,主动与外界沟通。打开自己的心胸,包容别人,关心别人,关注别人的感受。重新树立自信心,转变不合理认知,提高认知水平。

(2)长期目标及终极目标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关爱家人,增强杜会功能。促进人格成长,促使潜能发挥。

(二)咨询选用的方法与原理

1,支持疗法--通过创设真诚、尊重、温暖的氛围,运用通情达理、解释、安慰、鼓励、指导等技术,给予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支持,使其尽情地渲泄痛苦、抑郁情绪,使一个月以来的压抑心情得到放松。这种疗法不用去分析求治者的潜意识,而主要是支持、帮助求治者去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 2,合理情绪疗法--运用艾利斯的ABC理论,找出来访者头脑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针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促使来访者产生合理的认知、情绪,并建立新的有效行为。这种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她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三)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来访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向咨洵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存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力向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3)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

(3)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而的内容;

(4)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四)咨询时间和费用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共5次。收费标准:每次60元。

六、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

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心理帮助阶段:首先,帮助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其次,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让其了解和识别不合理信念并对行为负责,从而努力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并加以运用。

结束与巩固阶段:将来访者在咨询中建立的合理信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咨询)

1,目的: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收集来访者的症状及其原因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2,方法: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具体化等技术让其尽情倾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确立适当的咨询目标,制定可行的咨询方案。

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木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协助来访者做相关的心理测验,同时了解来访者的成长经历。

(3)了解来访者为什么要进行咨询,想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目的,陈述自己的问题出在里,对咨询的期望是什么。

(4)发现来访者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

(5)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咨询方案。(6)安排日程。

第二阶段〈1次):支持与领悟。

1、使来访者尽情地倾诉心中的烦恼,渲泄不良情绪,咨询师通过倾听,以言语和非言 语的形式表达理解、共情、支持。

2、使用解释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达到认知领悟,明确自已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一阶段的咨询,来访者一吐为快,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初步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固然是由负性生活事件引起,但与自身的人格和认知因索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自己过于自私。因此,自己应负责任。既然选择了当前男友,就意味着选择了其女儿。

第三阶段(2次):帮助与改变。通过前几次的咨询,我感到来访者有很多认知方式和观念是不合理的,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让郑某认识到使自己难过痛苦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她对事件不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第一步:运用理论

1、解释ABC理论,并帮助來访者接受这一理论的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她的情绪问题是由于她现在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2、与来访者共同找出其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无论我对别人好不好,别人都应该对我好”等。

3、辩论:咨询师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来访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使其认识到自己信念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放弃这信念。

4、布置认知家庭作业,鼓励来访者自己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访者有很强的领悟力,并能积极配合咨询师,认真完成家庭作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访者逐渐消除了一些不合理信念,建立起积极的合理的信念,并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心中常有踏实而温暖的感觉。现摘取咨询过程的一段,如下:

来访者:我妈妈什么也不管我,什么也不让我干。

咨询师:相对于你哥哥,妈妈更疼哪一个?

来访者:我哥哥比我大七岁,妈妈当然疼我了!连哥哥也不敢怎么样。

咨询师:你嫂子呢?

来访者:她更不敢了,我根本不理她!

咨询师:她是你嫂子,你也不理吗?

来访者:当然不理了,我想理就理,不想理就不理他们。

咨询师:如果他们让你买东西给他们,你怎么样?

来访者:不可能,我才不会买给他们呢。

咨询师:如果爸爸妈妈让你买东西呢?

来访者:我就说你怎么又让我给您买东西?

咨询师:给侄子、侄女买过东西吗?

来访者:(摇头)没有。

咨询师:如果你结婚,我们都需要哥哥嫂子送的,你怎么处理?来访者:(思索)......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咨询师:你说呢?别人家的小姑是怎么做的呢?

来访者:嗯,我明白了,我以后也像别人一样关心家人。

咨询师:我们在包容关心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第二步:鼓励来访者包容别人,关心别人。关爱家人,悉心体贴家人。扩大交往,主动向亲人、朋友倾诉自己的痛苦,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情,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三步:确立生活目标。敞开胸怀,拥抱家人,包括公公婆婆,拥抱男友的女儿。接纳生活给予的一切。这是帮助来访者走出情绪低落,真正进入健康状态的根本保证。

第四阶段(1次):结束与巩固。

1、总结收获.指出来访者在咨询中取得的成绩、进步,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2、回顾咨询要点,检查咨询目标实现的情况,进一步巩固咨询成果。

七、咨询效果评价

1、来访者自我评估:情绪变得开朗、乐观,头痛减轻,食欲、睡眠良好,只是偶尔失眠,对自己和其他事物有了重新认识,心态平和,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2、咨询师的评估:来访者进步很大,情绪低落明显好转;认知水平显著提高,由于惯性,偶尔还会出现不合理信念,但自己能意识到,并自觉地进行辩论;社会功能增强, 能主动与人交往,并树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3、他人及朋友的评估:家人及朋友都觉得来访者变得比较开朗,跟来访者交流更加顺畅,关系也较之前更加融洽。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44分,躯体化0.08,抑郁1.0,焦虑0.6,强迫0.8; SDS:总粗分35分;

SAS:总粗分28分。

半年后追踪反馈的结果,来访者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良好,和家人相处较好;和男友已经结婚,能够接纳公公婆婆,女儿只是偶尔见。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已;能够更加成熟的对待家人。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

[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笫1版,笫15-17頁、第135- 146页.

再论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问题 篇4

一是允许利息资本化的借款分类与范围。

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看,一项借款其利息能否资本化以及该借款是确认为专门借款还是一般借款,会影响利息资本化的金额。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专门借款应当有明确的用途,通常应有标明专门用途的借款合同;一般借款是指除专门借款以外的其他借款。从企业理财活动筹资来源角度看,企业借款分为银行借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关联方借款和其它借款。从银行贷款管理角度看,银行借款按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按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用途,分为流动资金贷款与固定资金贷款(含专用基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和基本建设贷款)。会计准则及指南对长期借款与一般借款的定义、分类与允许资本化的范围,由于界定粗略,从而给实务操作带来了困难,必须借助其他规章制度来加以理解与判断。

专门借款并不与固定资金借款和长期借款划等号;一般借款也不与流动资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划等号。从准则的精神看,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的区分界线主要在借款合同有无约定用于“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专门用途,着重从形式上进行判断。但在企业银行借款的实务操作中,由于专门借款在银行的审批手续复杂及监管严格,专门借款很难办理或不愿办理,因此一般都办理成一般借款。针对这种情形,注册会计师出于控制审计风险的考虑,可能倾向于按“形式”上的一般借款处理,而不顾其资金的实际用途。这也彰显了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的界定与分类值得商榷。

会计实务中,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外,关联方借款及其他民间借款只要符合利息资本化的条件,其利息是否可以资本化呢?企业会计准则对此没有具体规定,但其它法律法规对企业从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合法化作出了不同的认定。如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6月颁布的《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五条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者擅自从事金融业务活动。”但《合同法》、《公司法》并没有对企业间借贷行为明确禁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如其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另外,会计准则规定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金额须扣除尚未动用部分的投资收益,一般借款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其利息允许资本化,这表明会计准则不反对流动资金借款可用于固定资产构建,固定资金借款也可用于暂时性投资。但这却违反了银监会发布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与《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对《企业会计准则》与其它相关法规的立法冲突,企业关联方借贷与其它民间借贷“合理不合法”困境,会计实务中应如何操作呢?鉴于提供真实、相关、符合标准的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的功能定位,与税法及其他规制尽可能分离,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会计准则无法充当相关法规冲突的仲裁者,也不该为适应其它规制而破坏自身的逻辑结构。依据实质重于形式、配比原则和相关性的质量要求,笔者认为应该允许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资本化,但其借款利率不应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以防利润操纵;免息的一般借款也应按零利息纳入资本化率的计算之中。

二是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的实现条件。

根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六条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该条规定中的“占用”就是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的实现条件。那么它是指“实质性占用”还是“数量上占用”呢?目前存在以下两种观点,观点一:如果不能在一般借款资金和资本支出这两者之间建立直接的、明确的、可跟踪的对应关系,则一般借款利息应当予以费用化处理,不能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中;观点二:不应强调一般借款资金和资本支出两者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关键是看资本支出数量上是否超出专门借款额度而占用了一般借款资金。第一种观点要求资产支出与一般借款建立直接对应关系,如存在企业对借款资金专户存储,并指定用途专门用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置或建造等方面的确凿证据;第二种观点仅从数量上就得出某项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购置或者建造占用了一般借款的结论。第一种观点符合目前银监会与证监会的监管要求,但似乎不符合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立法意图。

证监会2006年11月发布的 《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规定:“要严格区分各类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上市公司应根据其业务情况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谨慎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对于涉及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应由公司董事会审查并做出决议。”此项规定似乎支持资产支出与一般借款两者之间应建立直接的、明确的、可跟踪的对应关系。在实务中,判断一般借款资金和资本支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相当主观的,需运用高度的专业判断,有时候很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在考虑资产支出与一般借款的占用关系时,还需要考虑银监会和贷款银行对贷款用途的监管规定。目前银监会发布的两项贷款管理办法与借款费用资本化有关,《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第九条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固定资产贷款应采用项目贷款方式,即要求企业具有明确的拟投资项目,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并按规定履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法管理程序。因此,在目前的贷款监管法规背景下,如果出现大量的流动资金贷款被用于资本支出,或者固定资产贷款跨项目使用的情况,属于挪用贷款资金。

建筑安装企业会计处理一般问题 篇5

建筑安装企业会计,由于施工周期长的特殊性,一般工程完工结算后,才进行成本收入的结转,对纳税征收没有影响。一般帐务处理程序:

1、收到预付的工程款

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工程款

2、工程发生的费用支出如: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

借:工程施工

贷:库存材料、应付工资、银行存款等

3、工程完工结算后,结转预收账款

借:预收账款--工程款

贷:工程结算收入

4、结转完工成本

借:工程结算成本

贷:工程施工

5、结转收入

借:工程结算收入

贷:本年利润

6、结转成本

借:本年利润

贷:工程结算成本

7、收到预付工程款时,要计提缴纳税金。

二、建安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今年按新的所得税法执行,税率统一为25%。如果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应纳税所得额按收入计算缴纳;如果采用查账征收方式,应纳税所得额按利润计算缴纳。

对建筑企业来说,收到工程预付款是可以挂在预收账款科目上

对建筑企业来说,一般核算成本是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或合同约定的工程量来结转成本 对建筑企业来说,收到工程款,必须马上缴纳营业税和附加,企业所得税可以按工程完工进度结转成本后计算。

一般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 化学平衡常数 疑难问题 电离平衡 溶解平衡 水解平衡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中必考的内容。而平衡常数的运用则是解决与平衡有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如果平衡常数运用得当,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介绍平衡常数在解题和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中的妙用,以便学生学习时可用于借鉴。

一、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应用原理

化学平衡常数:人们为了描述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引入了化学平衡常数,用化学平衡常数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aA+bB?葑cC+dD,在一定温度下,无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如何,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将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代入以下表达式,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定值。

要小些,所以比值K=0.041,K比较小,平衡的转化程度较小,若由Ksp较小的转化为Ksp较大的,K值就会比较大,转化更容易,所以从硫酸钡转化为碳酸钡,需要加入饱和碳酸钠搅拌使之反应充分后,要弃去上层清夜,再加入饱和碳酸钠,重复多次使之全部转化成功。相反过程转化将会比较容易。结合上述平衡常数教学,学生对以上问题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5.难溶物转化为可溶性的络合物。

则Kd越大,该络合物越容易电离,越不稳定。上述K=Ksp/Kd,只要Kd越小(即络合物越稳定),Ksp越大,上述转化就比较容易进行。所以沉淀转化为络合物而溶解的原因,显然就是络合物越稳定,而沉淀物质的Ksp相对较大引起的。

三、善思多用,将平衡常数用活

一般问题论文 篇7

实践能力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可以将实践能力划分为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1. 实践动机。

实践动机是指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实践动机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对于个体的实践活动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2.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平衡、不间断发展状态,其发展水平与人的身心成熟紧密相关。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含下列内容:问题情境的感知、机体运动、交流和一般工具的使用。问题情境的感知即获得周边世界第一手信息。机体运动即个体的意识能够支配自身肢体顺利完成相应的动作。交流指理解或洞察别人或周边环境表达的言语或非言语信息;根据需要运用言语或非言语手段向他人或周边环境传递相关的信息。一般工具的使用指的是个体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工具的规则、技能、技巧等。

3. 专项实践能力因素。

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指个体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专项技能。任何一项具体任务的解决都包含某些专项实践能力因素。首先,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与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就区别而言: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包含着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取向。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个体在诸多实践领域中必须具备的,是在多个实践领域中运用频率较高的那部分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是在某个(些)特定实践情境中为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专门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对个体的实践能力有长远的、全面的和基础性的影响。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则具有具体性和针对性。其次,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与专项实践能力因素还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与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是梯次发展相互提升的关系。尽管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说必须等到个体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发展成熟后,才能开始从事专项实践活动。在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需要从事与之相匹配的专项实践活动,从而使其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和专项实践能力因素都得到强化和提高。

4.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要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与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区别在于:前者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专门技能要素。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指的是当实践者面临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时,在综合考虑自身(包括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匹配关系后,做出行动决定并具体实施的能力要素。

从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关系可以看出一般实践能力的发展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机,促进专项实践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情境实践能力,使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而通过专项实践和情境实践环境能培养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

二、一般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基础教育重知识轻实践,

造成一般实践能力的薄弱,没能达到基础教育的要求,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后继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源于前苏联,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培养国家精英人才,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教师考虑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更轻视动手实践的培养,造成教育面向的是考试而不是社会的需要,学生更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没能理解素质教育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流于形式,使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尤为缺乏。

2. 在大学阶段,

侧重于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大学教育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使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具备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专项实践能力;社会需要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同时还要求有较好的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专项实践能力。这使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注重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专项实践能力发展,对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

3. 大学的一般实践能力培养的基地有限和缺少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积极扩展大学的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大学校园基地容量有限,适合少数学习优秀、性格主动的学生,对广大的学生而言缺乏培养的场所,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实践主动性,毕业后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和工作对一般实践能力的要求,这需要积极开拓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和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

三、加强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对策

1. 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教师观念的转变,

实行素质教育,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以人的发展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人格、智力和身体几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的教育,它们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发展系列:一个是认知系列、一个是技能(行为)系列,一个是情感系列。应试教育仅只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系列,忽视后两个系列的发展,技能(行为)系列更不受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技能(行为)系列,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培养一般实践能力。

2. 大学教育阶段,

开展一般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培养一般实践能力出现的问题,总结规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调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一般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规律性,这就需要开展对一般实践能力研究,利用规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发挥实践主动性,认识自己在一般实践能力上的优点与不足,主动提高社会适应性,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能缩短工作的适应期。

3.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我国的大学教育模式也以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知识得不到实践运用,更不能发展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借助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核心特征是探究性和实践性,即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目的,以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为手段,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对问题的解释,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探究性活动。通过实践能力四个因素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

4. 对于大学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应在充分挖掘校园实践资源基础上,利用广阔的社会实践资源,发展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学校所能提供的校园实践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需求,必须找到培养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出现了许多岗位,可鼓励学生在校外兼职,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不同的实践环境促进一般实践能力的提高。这能发挥学生实践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实践动机,活跃学生思维,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与不足,主动加强知识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学校要规范管理,制定相应制度鼓励学生,改变课时设置,留给学生更多实践时间,并对学生实践跟踪调查,发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改善今后一般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4(2).

恋爱中一般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篇8

陈某,女,24岁,家中独生子女,父母均为普通职工,大专毕业生。

2. 求助者自述

个人陈述:主要是情绪不好。回忆两个月前,经人介绍认识一位正在读研究生的男性,对方愿意和自己建立恋爱关系,但考虑到自己只是个专科学历,有自卑感,十分犹豫不敢继续发展。后悔当初不努力,造成现在的被动。内心着急,又不知从何处下手,心烦意乱,只好上网打发日子。近一个月来,上床迟迟不能入睡,入睡后多梦、易醒,导致情绪很不好、做事也老是走神。

3. 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来访者仪容及衣装服饰均正常,通过对其父母的交流,了解到来访者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听话、性格内向。高中转学后,性情大变,常回家说同学有车接送、有电脑、有手机,要求父母买给她,父母无法满足其要求时就哭闹不去上学,学习成绩下降。高考不理想,本来父母想让她重新再考,她自己不想学习,就上了专科。在大专上学期间,很少与同学交往,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上网聊天上。

4. 评估与诊断

4.1 心理评估

针对求助者的情况咨询师对其进行了心理健康的测试,应用的是SCL一90(心理症状量表),测试结果如下:

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39,标准分46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6,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4.2 鉴别诊断

该来访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易怒、易激惹、自卑、情绪低落、入睡困难、睡眠障碍。对该来访者的评估是:一般心理问题,评估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虽然是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一个多月。从社会功能来看,来访者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5. 病因分析

5.1 生物原因

该来访者经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5.2 社会原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如考学失败、男朋友分手。

5.3 心理原因

5.3.1 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无法与同学攀比就自卑,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就被人看不起。

5.3.2 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哭闹、不上学,没考上理想大学就不好好学习,不知道怎样努力改变。

5.3.3 被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5.3.4 人际关系上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

5.3.5 个性特征:性格较内向,争强好胜。

6. 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气氛下,咨询师与来访者商定了双方认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主要涉及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咨询方法、双方责权、咨询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6.1 咨询目标

6.1.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情绪,消除睡眠障碍,习得良好的行为模式,克服自卑心理,处理好恋爱关系。

6.1.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构建合理认知结构,增强其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6.2 咨询理论与技术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面对研究生男友,担心自己不够优秀配不上,从而焦虑不安,难以抉择是否应该与其继续交往。其原因是其有这样的错误信念:我一直是个失败者,自己能力低没有考上理想的院校,不够优秀因而导致与前男友分手。来访者思维清晰,求助愿望较为强烈,年龄较轻,易于改变不良认知。合理情绪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辅之以放松训练和空椅子技术,缓解其焦虑情绪,解决其内心冲突,改善其精神面貌。

6.3 双方权利和义务

6.3.1 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遵守咨询行业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6.3.2 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明确说明,并且转介给其他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7. 咨询过程

此次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六次咨询,第一阶段是诊断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此阶段主要通过第一次咨询来完成。

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认知,消除焦虑情绪,重树对自我的信心,勇于面对恋爱问题。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第二、三、四、五次咨询完成。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来访者一起寻找其不合理认知,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与不合理认知进行辩论;与来访者共同探讨有效的应对方式,改善行为方式,勇于与同学朋友交往,引导来访者积极地应对与男朋友的恋爱问题。

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来访者能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阶段是通过第六次咨询完成的,鼓励建议来访者将ABC理论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自我成长。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来访者评价

来访者感觉终于找回了自己,睡眠困难、焦虑情绪已经远去,自己变得自信起来,觉得内心很充实、生活很有意义。

8.2 咨询师评价

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达到了预期目标,消除了陈某的焦虑情绪,解决了睡眠问题,改变了原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与研究生男友的恋爱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着手复习打算参加下一年的函授本科考试。

摘要:本案例是来访者因为恋爱中的趋避冲突而引起的焦虑、失眠等一般性心理问题, 其根源是不合理信念和自卑心理。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并辅以放松训练和空椅子技术。经过六次咨询, 来访者的焦虑和自卑心理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趋避式冲突,空椅子技术,合理情绪疗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篇9

王某, 男, 25岁, 汉族, 研究生。父母均为普通工人,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从小性格比较内向, 父母管教很严格, 属于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平时对他要求严格, 总是批评他哪里做得不好, 几乎没有表扬过他, 很少有情感上的交流和关心, 所以从小到大一直很自卑。心理测验的结果表明, 求助者在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上的总粗分为47分, 说明存在焦虑。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的结果显示, 求助者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临界分, 求助者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自信, 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对日常事务不敢兴趣, 近期情绪比较低落, 对学习、生活的兴趣降低, 无精打采。抑郁自评量表 (SDS) 的总粗分为45分, 表明有轻微至轻度的抑郁。

个人史:王某是独生子, 出生后一直在与父母同住。父母平时工作忙, 所以放学后, 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在家, 父母不允许他出去跟小伙伴玩耍, 也很少让同学来家里找他玩。因此, 他从小到大都感觉比较孤独, 个性比较孤僻, 在学校里经常独来独往, 没有什么朋友。平时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学习比较刻苦, 小学、初中、高中成绩都比较优异。考上研究生之后, 交了第一个女朋友, 两人关系一直很好, 直到一个月前, 两个人分手。分手后, 王某非常痛苦, 无心学习, 有一门课不及格, 需要重修, 而且面临着开题、做实验、写毕业论文以及就业找工作等问题, 感觉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失败,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是一个失败的人, 对未来的生活感到绝望, 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烦恼、焦虑、睡眠不好, 食欲不振。

家族史:两系三代无脑器质性疾病史及精神病史。

精神检查:求助者穿着得体, 个头中等, 紧缩眉头, 面色凝重, 不苟言笑, 不敢直视咨询师的眼睛, 情绪低落, 声音低沉, 对咨询师的询问回答切题, 说话速度较慢, 对自己的问题描述清楚, 条理性强, 自知力良好, 有求助欲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二、主诉和个人陈诉

求助者自述一个月前和女朋友分手, 自己非常痛苦, 觉得分手都是自己的错, 以前两人在一起的时候的快乐时光还是很多的, 自己不爱讲话, 女朋友对自己照顾很多, 可能是自己不太会照顾女朋友的心情和感受, 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有时候也会对女朋友控制得比较多, 对女朋友交异性朋友比较在意, 如果给女朋友打电话, 女朋友没有及时回复自己, 自己就会胡思乱想, 觉得女朋友可能要离开她了, 之后就会对女朋友发火、质问, 常常把女朋友弄哭。事情过后, 自己也会冷静下来, 觉得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可是一旦再遇到类似的情况, 自己的情绪还是控制不住。现在他觉得自己的女朋友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 真的不应该那样对她, 可是想再挽回已经不可能了。自己也曾多次尝试再让女朋友回到自己身边来, 但是女朋友非常坚定地告诉自己, 不可能再和好如初了。

由于分手, 自己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 近一个月来, 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 睡眠不好, 几乎每天都要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睡着, 而且睡眠很浅, 比较容易醒, 还常常做噩梦, 食欲不振, 一点都不想吃东西, 感觉几天不吃东西都不觉得饿, 学习成绩下降, 有一门课不及格, 需要重修。自己本来就没有多少朋友, 现在女朋友离开后, 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很孤单, 总是在想以前和女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同时又不断地责怪自己没有好好守护好她。现在看书看不进去, 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觉得分手后自己的人生一片暗淡, 完全失去生活的兴趣, 非常痛苦, 担心自己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 会影响到自己的开题和毕业论文, 为此前来咨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

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反应是由重大的现实刺激 (失恋) 引发的, 持续时间为一个月, 不良情绪没有泛化, 对学习和人际交往有一些影响, 但是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因此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二) 鉴别诊断

(1)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 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 无逻辑思维的混乱,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性症状, 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 与严重心理问题进行鉴别:该求助者症状发生时间在一个月之内, 主要由重大的现实刺激引起, 症状没有泛化, 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可以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 与焦虑症进行鉴别:该求助者虽然也存在焦虑情绪, 但是有明确的焦虑对象, 焦虑的情绪没有泛化, 因此可排除焦虑症。

(4) 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也表现出情绪低落, 但没有自杀、兴趣缺乏、自罪、自责、绝望感、自我评价低等症状, 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四、制定咨询目标

(一) 具体目标

通过咨询发现并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 帮助其建立合理认识, 树立自信, 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 最终目标

能运用所学到的, 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 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

(三) 长远目标

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帮助他实现人格的成长。

五、制定咨询方案

(一) 咨询重点

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事件之所以会引发一个人的痛苦情绪和不良行为, 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 人对事件的认知、认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良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都可以从人对事件的认知看法中找到原因。只有改变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偏差, 重新建立新的认知, 并配合行为治疗给予调整, 原先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才会得到改善, 并重新建立适应性的行为。所以, 本案例中, 求助者之所以感到痛苦、情绪低落, 并伴有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 是因为求助者对失恋的看法有所偏差, 他坚定地认为分手都是自己造成的, 不能接受已经和女朋友分手的事实, 觉得恋爱失败, 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因此, 选择合理情绪疗法、放松疗法等综合性的方法对求助者进行咨询和治疗是比较合适的。

(二) 咨询设置

向求助者描述心理咨询的性质、方法、原理和步骤;咨询师和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和限度等。共同商定每次咨询的时间及其他注意的事项。最终确定咨询频率为每周一次, 每次一个小时。并说明针对本校学生, 不收取任何费用, 以消除其负担。

六、咨询过程及效果评估

(一) 咨询过程

1. 咨询初期:第1-2次, 主要是:

(1) 了解病史及基本资料, 包括求助者的成长史、性格特点、病史、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2) 建立心理治疗联盟:咨询师运用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热情、尊重等参与性会谈技巧, 缓解求助者的紧张情绪, 增强他对咨询师的信任度, 从而更好地配合心理咨询的实施, 建立心理治疗联盟。求助者详细叙述了病史、成长史以及相关信息, 并和咨询师共同商讨并制定了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2. 咨询中期:第3-4次, 每周一次, 每次1个小时, 重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失恋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帮助求助者重建合理的认知, 重新建立自信。

(1) 合理情绪疗法。根据求助者存在的认知偏差, 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师对求助者讲述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并让求助者找出自己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从而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信念和认知是不合理的。恋爱失败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一个失败的人, 因为恋爱只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他之所以会如此认为, 原因在于他一直以来的自卑心理:他本来就对自己不自信, 此次恋情的失败又给了他一次严重的打击, 再加上后来的学习成绩下降, 让他的自信心再度受挫。经过几次论证, 求助者领悟到了:“其实我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并不是一无是处, 我从高中考上大学, 然后考上研究生, 说明我也不比别人差。我这次的恋情失败, 并不表明我在其他方面也是一个失败的人。”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自己列出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信念, 逐一进行分析, 并找出可以代替的合理信念。

(2) 放松训练。针对求助者睡眠不好的问题, 咨询师对其进行了放松训练。进行训练30分钟后, 求助者反映, 情绪放松多了。然后, 咨询师对他进行了放松技术的指导, 使他掌握了正确的放松方法。同时咨询师嘱咐求助者回家后坚持每日睡前进行放松训练, 每次15-20分钟, 体验放松的感觉,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求助者认为这种方法使他比较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精神也放松了许多。

3. 治疗末期:第5-6次, 每两周一次, 每次1个小时。

这个阶段, 咨询师主要的工作是强化求助者的正性行为, 继续巩固已有的疗效, 并做好结束的准备。求助者在最后一次称:“睡眠已有明显改善, 吃饭也有胃口了。整个人精神好多了, 不会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了, 能够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 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了。”

(二) 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6次咨询, 求助者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情绪稳定, 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SAS和SDS测试结果显示, 求助者的焦虑和抑郁分数下降至正常范围, SCL-90测试总粗分96, 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明显下降, 说明求助者已达到所定的具体目标。三个月后电话随访, 求助者称自己现在已经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精神状态也很好, 睡眠和食欲都有所改善, 学习也能够集中注意力了, 顺利地完成了毕业前的相关事情, 并且顺利找到了工作。现在的他能够客观评价自己, 受到挫折也不会一味地否认自己了, 而且他开始积极的寻求人际关系, 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 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 和新的朋友相处不错, 这都给了他自信, 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 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同时, 他也能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 还需要进一步成长, 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积极, 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消极和负面了。

七、小结

本案例是咨询师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疗法帮助求助者走出失恋阴影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本案例的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通过倾听、共情、理解、积极关注等技术收集了求助者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等基本资料, 并让求助者做了心理测试, 再加上咨询师的观察, 从而全面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然后和求助者一起制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 最终确定了一个6次咨询的计划。在整个咨询过程中, 求助者曾经出现过沉默、阻抗等行为, 但是由于在咨询初期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所以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通过6次的咨询, 求助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能够从失恋所带来的打击中走出来, 并学会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重新建立了自信。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08) .

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篇10

人口学资料:童童 (化名) , 女, 22岁, 汉, 未婚, 大四学生。目前身体健康, 生理期正常。

成长史:从小身体健康, 未患过重大身体疾病及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生于企业工人家庭,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无精神病遗传史。性格外向, 人际关系良好。独生女, 从小跟随父母生活, 得到精心呵护。

测试结果:SCL—90测量:人际关系敏感2.00, 焦虑2.10, 饮食睡眠2.43, 三项因子分值高于常模。SAS分:粗分41, 标准分52, 轻度焦虑。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

主诉:失眠, 焦虑, 持续1个月。

童童自述:我在备考, 睡眠不足。中午同学在上网, 偶尔小声说话, 这很影响我睡觉。听到一点声音我都会觉得心烦, 每次都提心掉胆, 怕有人走动或说话。安静时突然出现任何声音, 我就会心跳的特别快, 自己都能听见急速的心跳声。现在中午一躺下就在想:千万不要出声, 就我一个人住多好, 万一没考上怎么办……越想越痛苦, 越想越失眠, 可又控制不住。想的我眉头紧锁, 肌肉紧张, 导致我觉得更加累, 起床的时候疲惫不堪。很想改变这个现状。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身材偏瘦, 意识清楚, 无幻觉、妄想、智力障碍, 自知力完整, 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各种反映基本正常。同学反映:童童性格外向活泼, 目前正在备考, 因此中午大家会尽量保持安静。但这段时间其每天中午起床时都会说根本没睡着, 看她表情也很疲惫。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评估

有焦虑情绪体验;稍有声音就难以入睡, 属现实刺激引起的心理冲突;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持续一个月;有自知力, 主动求助。

2、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主要依据:

根据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来访者主客观世界相统一, 自知力良好, 主动求治, 无逻辑混乱、知觉异常、妄想;知、情、意等部分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性格外向, 与现实表现相一致。排除精神病。

与神经症相鉴别:来访者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符, 属常形冲突, 排除神经症。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来访者主导症状是失眠引起的焦虑情绪, 情绪痛苦仅限于午休失眠时, 没有泛化, 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持续时间一个月。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生物原因:无明显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考研生活事件;宿舍同学作息不一致;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原因:处于紧张的状态, 急于入睡;作息时间不一致问题没有正确认知;沉溺于不良状态中。

六、制定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用放松训练, 缓解其焦虑体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其认清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因素, 转变错误认知。

远期目标:要让来访者在今后遇到焦虑、紧张情况下自行放松, ;运用建立起来的合理观念, 保持良好的心态;自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自助。

七、制定咨询方案

1、方法和原理

方法:针对求助者的情况,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放松训练消除焦虑情绪,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其了解并改变认知中不合理的因素。

原理:放松训练:行为疗法, 指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合理情绪疗法:核心是ABC理论, 只有通过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才能帮助来访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维护心理健康。

2、责任、权利与义务

来访者责任: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商定的作业;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选择或者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 遵守预约时间, 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责任:遵守职业道德、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遵守保密原则, 说明保密例外;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选择合适的来访者;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 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 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 遵守预约时间, 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3、时间和费用

每周一次, 时间约50分钟, 共5次;本校学生咨询不收费。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评估和诊断

第1次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谈话、心理测试

过程:填写登记表;介绍有关注意事项和规则;进行心理测试;与求助者交谈, 探寻心理矛盾和改变意愿;进行初步问题分析和诊断, 并与求助者在认识上达成一致;确定目标。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

第2次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进行肌肉放松。

方法:谈话、放松训练

过程:引导来访者了解由现实刺激造成的失眠属于正常现象, 心理冲突是常形;与求助者一起就失眠焦虑进行深度分析;放松训练:指导其进行肌肉放松性训练, 让来访者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布置作业:阅读《人性的优点》一书, 写读后感。

第3次

目的:进行想象放松;作业的反馈;引导其理解ABC理论。

方法: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想象放松训练:指导其进行想象放松, 让其今后在焦虑时能自行运用此方法;作业反馈:来访者阐述了读书的收获, 了解自己所陷入的误区, 分析了造成痛苦的主要原因;结合作业反馈, 向其介绍ABC理论, 用ABC理论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布置作业:练习放松技术;根据ABC理论和书籍所学, 将自己曾经所持有的错误观点和当下习得的正确观点进行整理。

第三阶段:巩固与总结

第4次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继续消除焦虑情绪。

方法:谈话、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作业反馈:通过自我放松训练, 减少了失眠和负面情绪, 通过理论应用和书籍阅读, 反思, 重构认知;合理情绪疗法:以来访者整理的读书笔记为资料, 巩固其对ABC理论的认识。鼓励其今后遇到困境学着自行调整错误认知。布置咨询作业:放松训练;加深对ABC的理解。

第5次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消除焦虑情绪;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

过程:作业反馈:通过进行自我放松训练, 紧张状况好转;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化解失眠焦虑;对求助者的积极表现做出肯定;对求助者再次进行心理测试;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评估

1、近期目标

本人评估:对现实问题有了新的认知, 失眠所带来的负面焦虑情绪明显得到改善, 很少会有痛苦焦虑的体验。

心理测验:SCL—90的测验:人际关系敏感1.75, 焦虑1.80, 饮食睡眠1.95;SAS测验:粗分36, 标准分43。

咨询师评估:来访者积极配合咨询过程, 减少了失眠痛苦, 面对作息时间不一致问题乐观了许多。

2、远期目标

童童与咨询师达成共识, 今后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遇到类似的情绪会用在咨询过程中所学得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维护健康。

摘要:本案中来访者在考研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咨询师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等治疗技术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参考文献

[1]岳晓东.登天的感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1.

一般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 消防工程 施工问题 地位

根据我国房屋建筑相关规定,10层及以上民用住宅或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即为高层建筑,其结构复杂、消防供水较难,且消防车难以全面处理高层建筑发生的火灾,所以高层建筑的消防主要需要立足于消防自救。而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复杂,施工人员按照图纸施工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消防工程的合格性,又影响着室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地位相当重要。结合本人自身工作,探讨一下在高层消防安装工程中的几点注意问题。

1 工程准备的注意问题

1.1 图纸。图纸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通过,未经审核的图纸,不得作为施工依据。特别注意,设计变更,也应通过审核,并出具文件化的证明。对图纸,工程各相关单位应严格执行图纸自审与会审制度。

1.2 施工单位资质。消防施工单位,除应按照本企业具备的消防施工专业承包资质承包业务外,还应根据本企业的施工技术和条件承包,并应不得越级承包和有资质但无能力承包。

2 高层建筑消防供水系统简介

2.1 管网设置要求。水是最廉价的灭火材料,能扑灭大多数火灾,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得到了普及推广。在高层建筑的消防供水管网系统中,应与生活供水系统严格分离,管网应在竖向和水平方向,均将管网设置成环状,保证各个消防取水点供水可靠。消防引入管不应少于2根,分别从不同部位引入,室外水泵接合器也不少于2个。建筑物高度超过50m时,设竖向分区供水方式。

2.2 消火栓系统。消火栓供水量,应严格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相关规定执行。室内消火栓必须设在易于取水的地方,不得隐藏、伪装、虚设,消防电梯前室应设消火栓。栓口直径宜采用65mm,水带不超过25m,水枪栓口65mm,枪口19mm。消火栓间距不超过30m,充实水柱不少于10m,相邻两个栓口充实水柱应覆盖本层任何部位。消火栓应设启动消防水泵的远程控制按钮,屋顶设置消火栓作为最不利试水点。室内宜小口径胶管消火栓(水喉),用于辅助扑灭初期火势。

2.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民用建筑宜设置闭式系统。根据室内环境要求,设置湿式系统(4~70℃)、干式系统(4℃以下或70℃以上)或预作用系统。预作用系统采用火灾探测器探测火势,系统灵敏,不易出现误操作,对扑灭早期火灾效果更佳,优先选用。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宜与消火栓系统分开设置,如分开有困难必须合为一个系统,也应在信号阀后的自动喷水系统与消火栓系统分离。

3 施工阶段及要注意问题

3.1 主体阶段高层建筑消防系统注意问题。高层建筑消防管网复杂、管径大,在房屋主体工程施工时,应与主体结构施工紧密合作,做好各预留洞口、管线、预埋件在施工过程中的预留预埋。各部位预留预埋根据承包与分包合同,明确预留预埋的责任单位,避免出现大量后期开槽打洞,影响结构安全,同时造成经济、安全责任纠纷。

3.2 安装阶段高层建筑消防系统注意问题。管网在铺设阶段,已进入房屋的装饰装修阶段,这一阶段室内装饰、安装专业施工队伍众多,特别易出现交叉作业,相互之间造成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损坏损失。消防管网试水工作又易造成污染,所以这一阶段,应与总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充分配合,与各施工队伍紧密合作,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纠纷。另外,特别注意安装工作中的各部位设备、材料必须正规渠道采购,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定,同时产品质量经质量监督部门检验合格,方可投入施工。

4 综合调试、验收阶段注意问题

消防工程施工完成后,应针对消防系统各部位进行调试和验收。

4.1 土建专业的防火门、卷帘符合设计要求。

4.2 电气专业的照明和动力线路的绝缘、消防系统控制线路、应急照明设施符合消防要求。

4.3 消防系统喷头、消火栓、水流指示器、报警阀、手动起泵按钮等工作正常,信号指示反馈灵敏。

4.4 排烟系统风机运转正常,风道防火阀设置符合设计要求。

4.5 消防电梯、消防电话、防火卷帘等联动试验正常。

4.6 消防水池、水箱设置满足水量要求,室外水泵接合器、室外消火栓安装就位。

4.7 接入市政给水,在试验压力作用下以上所有消防供水设备、管网无渗水漏水现象,最不利试水点水压满足供水水压需求,超压部分配水点经降压符合承压要求。

4.8 验收合格后,做好与业务的交接、培训工作,交付后立即投入使用。

5 结语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远高于多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涉及房屋消防可靠性和室内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组织施工,与其他专业相互配合紧密,严格根据施工工艺要求控制施工质量,确保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充分发挥应急作用,减少和避免火灾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消防安全技术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石敬炜.建筑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手册[M].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一般问题论文 篇12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税制的碰撞和摩擦已经越来越明显,由避税带来的破坏性也越来越严重。经合组织(OECD)在2013年7月19日发布的《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行动计划》中就指出: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BEPS)问题对政府、个人和企业都有害。对政府而言,它使得政府收入减少,而且不得不用更高的花费来保证税法的遵从;对其他纳税人而言,它使得他们承担了更重的税收负担;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它使跨国企业面临极大的信誉风险。另一方面,它抑制了那些针对国内市场的家族企业和创新型小企业的发展。可喜的是,我国在处理逃税问题上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从而使税务机关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处理避税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避税和逃税这两个概念。逃税是故意的违法行为,或者说是直接违反税法的行为,它表现为不肯缴纳法定到期的应纳税额。避税则是利用税收体制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以降低法律本意上应该缴纳的税款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逃税针对的是已经产生的纳税义务,比如纳税人通过不诚实地报告自己的收入来逃避税收,由于纳税义务并非产生于申报之时,而是产生于获得收入之时,所以纳税人逃税针对的是已经产生的纳税义务。而避税针对的纳税义务从法律上看其实尚未产生,比如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我国股权,在我国税务机关否定设立在避税港的SPV(特殊目的公司)之前,纳税义务并未产生。所以即使是不被接受的避税安排(un⁃acceptable tax avoidance)也不同于逃税。这点从立法者对二者的不同态度也可以看出。对于逃税,法律要求当事人承担滞纳金和罚款,而对于避税行为,法律的要求仅仅是承担利息。

对于避税行为,立法可以采用特殊反避税规则(SAA⁃Rs),比如转让定价规则、资本弱化规则,以及受控外国公司(CFC)规则等等,也可以采取一般反避税规则(GAARs),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虽然有学者担心我国在对避税概念尚没有明确统一之前规定所谓的一般反避税规则欠妥,但笔者认为,避税概念的统一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学者大多只能对其描述而不敢定义,甚至还有学者质疑避税概念究竟存在与否,但这并没有妨碍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法国、德国、加拿大,甚至2010年后的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中明确地规定一般反避税规则。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要做的不是质疑《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存在的必要性,而是应该认真研究该条款。并且,国际上对这一条款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德国的Enno Becker教授认为:在此之前,中国的税务机关是“形式”导向的,关注点在涉税交易的法律形式而非经济实质上。他认为此条款是我国加大对避税安排审查力度的一个信号。

我国的一般反避税规则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以下简称“47条”)规定,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其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20条(以下简称“120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所称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其三,国家税务总局《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第十章“一般反避税管理”。

由于我国法院在税务案件上的消极不作为,而税务机关在处理避税案件时发布的公开文件中又往往只是引用相关规定而很少给出较为细致的论证,这就给我国一般反避税规则的理解和适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也给理论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理解与适用

1.120条对47条“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解释。

《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的“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一出台就受到学者的批评。学者认为,“避税”行为与“合理商业目的”行为是交叉的。47条的规定会导致“合理商业目的”成为避税行为的保护伞,纳税人会更努力地促成哪怕是非常少的“合理商业目的”的实现,以摆脱税务机关的调整。而且这一条款还会使得那些为了公益等非商业目的的企业行为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其结果是一方面无法有效征税,另一方面可能侵害公民自由。

考虑到这些问题,《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20条对“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进行了解释,即“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这样就解决了上面的问题,Enno Becker教授对47条的解读也是认为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表明是“缺乏合理商业目的”(lack of bona fide commercial purpose)的:第一,安排的首要或唯一目的是获得税收利益;第二,安排是人为创造的;第三,纳税人确实从这个安排中获得了税收利益。

国际上关于主观目的的解释也大致如此,如新西兰《2007年的所得税法案》(Income Tax Act 2007)的YA1条指出,避税安排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将避税作为其目的或效果,且这个目的和效果不能是附带的,即须将避税作为主要目的。澳大利亚1981年修改《1936年所得税评估法案》(the Income Tax Assessment Act 1936)时增加的part IVA条款确定了澳大利亚的一般反避税条款,其包含三个要素:①纳税人必须获得了一个税收利益;②这个税收利益必须是来自于这个安排;③纳税人进入这个安排唯一或主要的目的是获得税收利益。

2. 何谓“商业目的”。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对“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解释,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使得“商业目的”概念本身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按照120条的规定,我们只要判断当事人是否是将获得税收利益作为主要目的,即可判断该安排和行为是否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20条的规定看似清楚,实际上并不尽然。将获得税收利益作为安排的唯一目的的情况毕竟比较少,实践中怎么去判断获得税收利益是否是当事人追求的“主要目的”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完全依靠自由裁量将会使得法律的预测性和确定性都受到极大的影响。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商业目的”这个概念上。对于纳税人实施一个安排的目的和动机,我们可以分为三种:税收目的、商业目的、其他目的。由于无论让税务机关证明当事人实施的安排主要目的是避税还是证明当事人缺乏合理商业目的都很困难,可行的做法只能是让税务机关初步证明当事人的行为有避税安排的嫌疑,然后由当事人来证明其目的是商业目的或者其他目的,最后由税务机关判断获得税收利益是否是其主要目的。

首先是税务机关的初步证明责任。应该来说只要税务机关能证明当事人的安排在外观上有避税安排的嫌疑,那么举证责任就转移给当事人一方,即由当事人举证证明自己的安排有合理商业目的或其他目的。

有人可能会质疑当事人证明责任过重,其实这样的质疑并无必要。在税务诉讼中,有能力提供证据证明主张事实的只能是纳税人。纳税人是唯一能够取得并保存可以证明一项扣除或者支出的资料的当事人一方。因此,将举证责任彻底转移到税务机关身上是脱离实际的幻想。《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第九十五条就是如此规定的:税务机关启动一般反避税调查时,应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向企业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企业应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提供资料证明其安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资料,或提供资料不能证明安排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税务机关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实施纳税调整,并向企业送达《特别纳税调查调整通知书》。

其实像这样将主观目的交由纳税人自己证明的做法,在德国税法中也能找到。德国联邦税收程序法典(Fed⁃eral Code of Tax Procedure)(Abgabenordnung)第42条规定了一般反避税规则,但具体的要件却是在司法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法院认为只要纳税人的安排“从一个客观第三人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且“这个安排有减税效果”;而且“这个安排也不能用其他非经济的重要考量来合理化”,那么第四个要件减税目的就将视为满足。换句话说,如果满足前三个条件,则视为当事人主观上有减税目的,当事人就必须自己举证来否认,否则就需要承担不利后果。

其次是由纳税人来证明其安排具有商业目的或者其他目的。这里的“其他目的”,比如公益目的,一般来说比较少,我们还是主要讨论商业目的。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何为“商业目的”。《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第92条(以下简称“92条”)主要列举了四种:滥用税收优惠、滥用税收协定、滥用公司组织形式、利用避税港避税。这个规定其实对说明何为“商业目的”几乎没有意义。必须首先说明的一点是,从保护纳税人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商业目的”应尽量做扩大的解释。需注意:第一,绝对不能将商业目的仅仅解释为追求利润,获得经济效益;第二,不能从是否实际获得经济效益来判断,而应从其动机和目的出发来判断;第三,如果交易中包含多个步骤,不能仅从一个步骤来判断,而应该从整体上判断。只有当一系列交易行为中每一个行为都没有商业目的,或者一系列行为组合在一起整个看来没有商业目的,才可以被认定为是“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因此,可以说只要存在善意的需要(例如设立公司分离高风险业务以降低自身风险),哪怕没有实际的经济效果,也可以认定具有商业目的而否定避税的存在。

美国法院在司法中总结出来的商业目的规则(Busi⁃ness purpose doctrine)也并不是测试一项特定安排的目的是否是避税,而是测试该项安排是否是在缺乏进行一项活动的意图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因此,凡是对纳税人经营活动有积极意义的目的都应该属于商业目的。比如为了开发客户,为了提升公司形象,为了创造较好的经营环境,为了方便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等等都应该属于商业目的的范畴。

印度“沃达丰税案”(Vodafone)在这个问题上作了很好的注解。沃达丰税案案情大致如下:2007年5月,香港国际和记电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和记”)以111.2亿美元的价格把持有开曼群岛CGP Investments(以下简称CGP)的股权转让给英国的沃达丰,CGP持有多个毛里求斯公司的股权,而这些毛里求斯公司共持有印度一家移动公司(以下简称“印度和记”)67%的股权,结果使沃达丰取得了印度和记67%的股权。印度《所得税法》第195节规定如果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需要在印度缴税,那么,支付人(无论任何人)有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印度《所得税法》第163节还规定如果支付人未能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税务机关可以向支付人追缴此笔税款(尽管支付人不是所得的所有人)。印度税务机关认为,根据印度《所得税法》第9节的“透视”(look through)规则,此笔交易应在印度缴税。所以,2007年9月印度税务机关向沃达丰发出了“说明理由通知”,要求其说明不代扣代缴税款的理由。印度“最高法院”在该案中认为:税务机关不应该单独地看交易是否是避税安排,或中间控股公司是否属于为避税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而应该从整体上历史地看待整个交易。在开曼群岛设立的CGP公司虽然没有任何营业业务,但我们不能仅仅因此就否定它的存在,毕竟境外投资者进行跨国投资和本地投资者进行当地投资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跨国公司需要预先设计好撤资的方案,这种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合理的商业目的。

最后是对“主要目的”一词,其实也是对“合理”一词的讨论。一项安排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既含有税收目的,也含有商业目的,如何才能确定税收目的是主要目的就成了一个问题。以前面的“沃达丰税案”为例,虽然我们可以说设计撤资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合理的商业目的,但这个商业目的相对于税收目的的重要性有多大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印度在公司股权转让方面制度完善,相关审批程序简便易行,对外汇输出也没有严厉的管制,那么为了方便撤资这样的商业目的就可能只是附带性的,就可能无法否定税收目的是主要目的。如果条件允许,通过比较纳税人从该项安排中获得的税收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大小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新西兰就有两个案子,Case V20和Case W33。它们涉及的是相同的纳税人和相同方法的避税安排,但是由于后者获得了更大的税收利益,因此后者被认定为属于避税安排,而前者则不属于。

三、《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困惑还是释明?

1. 下位法否定上位法的尴尬。

虽然47条明确规定以“合理商业目的规则”来判断是否为避税安排,但《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的颁布着实动摇了其地位。《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且有学者认为,《办法》第92条的规定,实质上将“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作为启动一般反避税调查的前提要件,而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审查交易是否为避税安排的核心标准。也就是说,一项安排即使“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仍有可能因为满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被认为不属于避税安排。这就相当于否定了47条的规定,但《企业所得税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而《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只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

2. 对92条的解释。

要解决这一困境,就需要对《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进行合理解释。首先要明确《办法》92条第(五)款的“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含义不同于47条。我们知道47条的含义已经由120条作过明确解释,即“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所称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这一解释可以算是法律上的拟制,并非“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本来含义。因此,如果我们把92条的“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解释为其本来含义,就不必为“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并不一定构成避税”这个命题违反47条而苦恼,尤其是如果我们还记得《实施条例》颁布之前学者对47条的诟病就在于他们认为“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并不一定构成避税”的话。但是这样的解释虽然避免了下位法否定上位法的尴尬,但恐怕也并非国税总局的本意,而且实质意义也不大。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是将这一条与前面论述的税务机关初步证明责任联系起来。换句话说,92条的“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仅指税务机关通过表明判断来证明当事人的安排在外观上有避税的嫌疑,即仅仅需要将其作为启动反避税调查的一个前提,所以并不需要做出实质的判断。

3. 对93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解释。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商业目的规则都是国际上为大家熟知的判断一项安排是否为避税安排的规则。一般来讲,实质重于形式是从客观上来判断,商业目的则是从主观上判断。主观上的判断,前文已经讲过,何为客观上的判断呢?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在Cadbury Schweppes案中采纳了Advocate-General提出的几条认定不属于wholly ar⁃tificial arrangement的标准,可以算是客观判断的一个典范。这三条标准是:①子公司真实成立,并且有实体和能力来完成那些减轻税负的服务;②子公司提供的服务必须有真实的本质,子公司不能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职工必须有能力提供服务,而且实际做出这些决定;③子公司的服务从母公司的角度看必须有一定经济价值,否则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付就会被认为是虚假的。以上三个标准都满足,那么这项安排就不是wholly artificial的,就是有经济实质的。国际上有的国家单独采取商业目的规则,如加拿大、瑞士。也有的国家同时采取经济实质规则和商业目的规则,如德国、2010年后的美国。但几乎没有国家单独采取的不包含商业目的规则的经济实质规则,因为无论如何,单独将经济实质作为判断标准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也决不能将93条的规定解释为判断是否为避税安排的最终标准,这样将会使得跨国公司在避税港设立的SPV全部归于无效,这是根本不可能行得通的,而且这也会使得第95条的规定失去意义。

那么我们的判断标准究竟是单独的商业目的规则还是二者兼具呢?虽然采取二者兼具的标准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法律架构上来说,确认两项要件之法律渊源的立法位阶差异却表明,难以将二者作为同等适用的构成要件。在《企业所得税法》47条修改之前,只能是单独的商业判断规则。也即是说,一项安排最终是否构成避税安排还是得由这项安排是否具有商业目的来判断。这样92条和93条的地位只能是解释为税务机关的初步证明责任的内容。具体而言,93条实际上是加重了税务机关的初步证明责任,同时也使得税务机关的初步证明责任更具操作性。93条要求税务机关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审核企业是否存在避税安排,并综合考虑形式、实质、订立的时间、执行的期间等等因素。也就是说要求税务机关从安排的客观方面来初步判断其是否为避税安排。这样相比之前纯粹从外观判断安排是否有避税的嫌疑更加的具有客观性,而且这也为94条估算当事人因避税获得的税收利益做了铺垫。

虽然前面已经明确否定过把93条作为最终判断标准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解释在《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的语境下是否说得通呢?可以的。如果联系95条,我们就会发现认为“93条是判断是否为避税安排的最终标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95条明确规定“企业应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提供资料证明其安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如果93条是最终标准,那么95条的规定将失去意义。

通过93条初步证明纳税人存在避税安排的嫌疑后,就轮到纳税人证明自己的合理商业目的了。如果纳税人不能提出合理商业目的,该安排属避税安排无疑。税务机关按照94条重新定性交易,并由纳税人补缴税款。若当事人能提出合理商业目的,税务机关同样按照94条,根据该项安排的经济实质对交易重新定性,并确定纳税人因此获得的税收利益,并将其与纳税人提出的商业利益进行比较,最终依次判断税收利益是否占主要方面,税收目的是否为主要目的,该安排是否为避税安排。

4. 解释的意义——对47条的释明而非制造困惑。

对《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做上述的解释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消除了该办法作为下位法违反《企业所得税法》这个上位法的困惑,另一方面也使得该《办法》能更好地为47条服务,对47条真正起到了释明的作用。如学者所言,现在新型的避税安排之目的在于从事真正的商业交易,但选择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交易,以满足税法的技术性要求,并因此而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此类交易显然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但却可能存在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之间的背离。根据笔者的解释,最终由税务机关来比较税收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大小,这就可以避免这种新型避税安排带来的风险。

四、结语

上一篇:和谐产业下一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