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精选12篇)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1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 是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根本所在, 是语言的思想内涵;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人们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体验和风俗习惯, 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 所以想要学好一门语言, 前提是先了解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 基于英语文化背景展开英语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发展, 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异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 也是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说, 把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 打破地域限制, 帮助学生消除异域文化语言交流的隔阂,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从局部上说,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 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习。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一) 基础文化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 因此, 其特点是讲究实用性和基础性, 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根据该特点进行, 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基础知识教学, 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 从而为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英语以及英语文化, 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 民族文化观念
语言形成于特点文化环境中, 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特色, 从根本上说,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为思想观念不同。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时, 必须融入有关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 让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观念, 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来分析英语问题。[2]
(三) 本土文化词语
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词汇、语法和语音,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 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内容, 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英语本土文化词汇知识学习。英语本土词汇也就是英语中的“俚语”, 这些词汇往往极具当地文化特色, 富有历史韵味, 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 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必须全面了解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 不能死抱着教材解释不放, 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英语词汇, 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原则
(一) 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时, 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两个基本原则。其中, 科学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学有效, 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 基于新课标思想要求, 科学设计文化导入教学活动, 避免把教师个人主观思想随意添加到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3]实用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要和英语教学有联系, 文化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挑选文化导入材料。
(二) 适度性和相关性
由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教学内容有具体规范, 所以, 英语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根据适度性和相关性要求来确定文化导入内容, 教师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识, 来深入讲解分析, 如果在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 只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关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内容要和教学内容或者扩展知识相关联, 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具体文化环境,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英语词汇。
(三) 阶段性和灵活性
阶段性和灵活性原则主要应用于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中, 我们应当认识到, 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文化导入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依据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 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课堂文化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 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做到因材施教, 保证所有学生异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一) 培养师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识
培养师生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意识是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首先,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 实施英语情境教学, 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交流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分析中西文化, 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点,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深入探究英语词汇知识。其次, 学生应自觉提高异域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平时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积累, 增强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的能力, 同时学会整合归纳所学知识, 构建自身英语知识体系。比如, 在上新标准英语 (外研版) 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带到教室里, 先让学生自己对收藏物品的价值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组讨论, 自由阐述收藏物品的特点, 尤其是分析蕴含的思想文化。这种讨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文化思想观念, 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 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 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 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首先, 教师对教材中词汇的由来进行举例分析, 像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一星期有7天, 还可以挖掘英语单词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 像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 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 教师可以采用影像资料、图片、语境模拟等手段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异域文化,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 (外研版) 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课时,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展示影音、图片等有关材料, 介绍Zhan Tianyou的故事,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 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内容。
最后, 对中西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区别进行深入比较分析,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像单词“dragon”, 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释为“龙”, 但在中国文化里, 它代表着一种头上长着鹿角、全身覆盖着金色鳞片的蛇形吉兽;而在西方文化里, 它代表着无恶不作、到处破坏的凶兽。在学习这种词汇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别不同文化中词语含义的差异, 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2. 英语文化进入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把英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各环节。同时,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识素材, 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要进行旁白解释,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绍,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扩宽学生知识面。[4]
3. 英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
要真正学好英语文化只在课堂上花45分钟学习是远不够的, 教师应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西方传统节日, 像愚人节、圣诞节等, 通过节日活动体验西方文化;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比如推荐学生了解圣经故事等, 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 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 更好了解学习西方文化。[5]
4. 英语文化开展系统教学。
开设“英语角”或者采取选修课形式来实施文化导入教学, 有组织地开展英语文化系统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讲究实用性、基础性, 为此, 教师可以选择像《英美概况》这些书籍资料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概况。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日常生活, 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 从而对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或者开设英语知识讲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实施中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 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根本要求, 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开展合理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我们应当认识到, 文化导入教学不能急于求成,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先明确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 不断改进文化导入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 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摘要:传统中学英语教学基于结构主义理论, 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 当然, 英语教学关注认识英语内部结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同时也要关注语言文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最近几年, 在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思想引导下, 很多中学教师开始重视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元素的积极作用, 并逐渐把西方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基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分析, 根据文化导入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提出具体方法策略来改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中学英语,中西文化,文化导入,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宝林, 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 2011, 12 (10) :243.[1]张宝林, 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 2011, 12 (10) :243.
[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 2011, 10 (12) :30-31.[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 2011, 10 (12) :30-31.
[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5 (12) :35-36.[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5 (12) :35-36.
[4]谢凌云.关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0, 18 (10) :126-127.[4]谢凌云.关于新课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0, 18 (10) :126-127.
[5]王立秋.语言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0 (33) :451-452.[5]王立秋.语言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0 (33) :451-452.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2
徐翎60931P60931P2
2内容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管理已被认为是最高层立次产管理,企业文化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当企业文化演变成一种口号的时候,它已经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了。如果没有清晰的部署,企业文化建设最好不要搞,否则只是白白浪费精力。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异常困难的,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钳制落后的文化,必须用先进的管理来消灭落后的管理,必须用先进的观念来击垮落后的观念。了解员工的思想问题点都发生在哪里,企业进入市场的落脚点应该布局在哪里,据此才能够设计企业文化。关键词: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作用,建设企业文化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调研的目的:通过了解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个人见解,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的分析、诊断,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公司未来的方向。方法:分层抽样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分析如下:
1.你的教育程度:
A.高中及以下B大专及本科C本科以上
63%的员工是大专和本科学历,说明本公司的员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2.你所担任的职位:
A高层管理人员B.中层管理人员C.基层管理人员D.基层员工 67%的被调查者属于D
3.您的年龄:()
A 20-29B 30-39C 40-49D 50-59
39%的处于A阶段, 26%的处于B阶段,说明该公司的员工比较年轻化。
4.您在本公司的工作年限:()
A 1年以下B 1-5年C 5-10年D 10年以上
处于B的员工占29%,处于C的员工占33%说明本公司比较能够留住员工。
5.您是否参加过公司的企业文化培训
A是B否
6.你如何评价公司现有的企业文化,文化氛围如何?
A.优良B.一般C.落后D.不清楚
65%的被调查者接受了培训,56%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现有文化一般。说明本公司还是比较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训的但要改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7.你对公司的远景规划与战略目标了解吗?
A.很了解有规划B.部份了解没规划C.公司有自己没想过D.公司没有这东西
8.你认为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规划、战略目标对员工的工作信心、工作热情、工作效率是否有帮助。
A.很有积极作用B.有些积极作用C.作用不明显,时间不长D.根本没作 79%的员工认为应该让每位员工了解公司战略,其中65%的员工了解公司战略,说明员工关心公司未来发展
9.你认为公司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什么因素最重要?
A 公司凝聚力 B与政府关系 C领导班子的开拓创新能力 D公司规范化
公司凝聚力强、与政府的良好关系、领导班子的开拓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因素
10.上下级是否经常交流意见
A很难沟通B沟通,但不充分C常常充分沟通
认为能够常常充分流通的员工占48.3%,说明上下级之间沟通还应加强
11.部门间的配合情况
A 部门间能够积极配合B部门间不是积极的配合63%员工认为部门间能够积极配合12.哪种人容易受到领导赏识
A工作能力强 B具有实干精神 C 严格执行领导指令 D投领导所好的人 E善于表现自己的人
工作能力强和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最容易受到领导的赏识,说明公司领导是任人唯贤的13.周围同事的工作积极性
A 很高 B 一般
员工认为周围同事都有积极性,而且65.5%的有很高的积极性,说明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是高的14.你认为自己是否得到公司的信任
A得到充分的信任 B基本得到信任C没有得到信任
93.1%的员工认为自己得到公司信任
15.员工在目前在岗位的才能发挥
A充分发挥 B基本得到发挥 C只是部分发挥 D没有得到发挥
只有31%的人在目前岗位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员工的潜能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16.员工对接受挑战的态度
A希望并且有信心 B 希望但没信心 C 无所谓
大部分员工非常希望接受更高的工作挑战且充满信心
17.您对公司建设企业文化有何建议?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企业目标的指引,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
(1).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
(2).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企业文化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外具有一定的引力作用,对内要具有一定凝聚力,总体而言,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具备
1、能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2、能在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
3、使企业员工产生使命感,使企业产生积极的因素。
4、简约明了,令人心悦诚服。
5、能使企业产生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6、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深厚的感情。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强化以人为中心。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
2.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
3.注重个异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
4.不能忽视经济性。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否则企业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就没有生命力。增值开发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第一步:企业内部要组建企业文化战略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并与专业咨询机构合作组建企业文化执行小组;
第二步:调查分析企业现状、行业态势、竞争状况、企业最终目标等,得出企业存在的必要性、企业发展要求;
第三步:科学性、艺术性归纳总结企业远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口号等;
第四步;依据已提炼出的理念层和企业实际需求,设计企业行为规范,包括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规范、生产规范、危机处理规范、典礼、仪式等;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有效探讨
中国分类号:G633.41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文化导入与语言交际的要求相一致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对话的必备工具,沟通则是运用语言的主要路径,可以分为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这两个部分。中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即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而这必须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否则就相当于无效的教学。
(二)文化导入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吻合
事实上,英语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素质水平人才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同时,他们还要能够在面对国际化社会时,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并擅长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所以,新课标改革后的中学英語教学要能够充分重视文化导入,以此来提高中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因此不难看出,文化导入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吻合。
(三)文化导入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
一般而言,传统考试只涉及单词拼写、语法技巧和词组用法等方面,这就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英语高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英语教学和文化导入的一体性,要求英语的教学要能够更加突出英语文化的色彩。这一要求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所体现,因此学生在参加英语高考时,要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作答。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学英语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与学生英语高考的要求相一致。
二、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一)结合教材进行文化导入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英语教材的涉及面十分的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这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导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不断完善文化导入,通过文化导入环节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表达能力。
(二)借助文学作品进行文化导入
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讲评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要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教材中提到的英语文化背景,很多英语教学课堂都是借助文学作品来开展的。中学英语教师要能够擅长采用文学作品是语言和文化完美结合的这一优势进行文化导入,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英语文学作品上,认识到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人文环境、历史发展等内容,在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学英语知识的学习。
(三)在口语教学时进行文化导入
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使用原汁原味的英展示语口语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原汁原味的口语才是英语文化的集中表现。平时,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多阅读一些英文原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场景的纪录片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向学生英语国家文化场景的纪录片之前,教师要能够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解,随后才能让学生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片中设计到的文化知识提问学生,以此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尽量使用地道的英语口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文化导入
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受到教学课堂的充分肯定。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
例如,在进行西方国家的复活节和圣诞节课文讲解时。学生对这两个节日的了解并不是很深,特特别是复活节。就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化导入,为学生展现出这两个节日的由来、食物以及代表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文化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学英语知识的学习。
(五)在探究性学习时进行文化导入
除了上述几种途径之外,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文化导入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关文化背景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来进行文化导入。
例如,在进行中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对童年时期的玩伴由于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最后不再来往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为文化导入做铺垫,提问学生:“如果你是文章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竞争分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开展探究性活动。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教师开始进行文化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当时美国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学生对种族歧视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经过文化导入环节的学习之后,学生的答案与之前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说明文化导入环节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更合理的进行文化导入,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要能够充分看到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并借助英语教材、英语文学作品等优势,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文化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有效的中学英语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成为面对世界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淑君.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0(1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探究 篇4
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 具备英语交涉能力;二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文学信息; 三是通过英语学习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大学生在运用英语的时候, 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甚至还会曲解别人的意思, 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 但是在别人看来就是不礼貌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时候就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交涉的时候也能运用得体, 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1.结合多种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教学内容、文化信息、语言材料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在一起, 丰富教学内容。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 强化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把英语教学跟英语文化教学融合在一起, 重视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 将英语教学融进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中, 充分运用英语教材、英语课堂教学、英语课外活动等现有资源和方式,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对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如对英语口语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练习口语, 还要将英语国家的口语文化应用到其中。
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首先, 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建模拟性的英语交际训练; 其次,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 如英语一角、英语演讲、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和电视剧、英语辩论赛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相同点, 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后,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可以多跟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以后从事工作的意愿,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能力, 组织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锻炼。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学生到外企应聘的情境教学,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在应聘的时候如果学生说“I havejust started to work, have no work experience and am not familiarwith the situation here . (我刚参加工作, 没有工作经验, 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 ”那么老板就会认为应聘者完全没有进取的精神, 就不会被录用。反之, 在中国企业应聘时这样说, 老板反而会觉得应聘者很谦虚, 值得聘用。
3.多运用联系比较法, 强化学生跨文化能力。联系比较是英语教学中颇有效率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多运用联系比较法, 也就是将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做比较, 相联系。有比较, 学生才能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联系才能认识清晰、记忆深刻, 才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敏感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联系比较法, 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本国文化知识跟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找联系, 然后再比较, 让学生自己找出存在的文化差异。另外, 教师还可以从中西方人在语义跟运用这两方面文化的差异入手进行联系比较, 更加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Denis himself does not work hard, however, he isalways red-eyed of other people, s achievements.”这句话对英语国家的人说他们往往会很疑惑, 不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就跟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 在中国我们对嫉妒的表示是“眼红”, 也就是句中的red-eyed ;但是在西方对嫉妒的表示则是“眼绿”, 也就是“green”。如果要表示“我对他那辆漂亮的新车很眼红”在英语中的表达就应该是“I wasabsolutely green (with envy) when I saw his
总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毕竟英语是作为第二语言进入学生的学习范围, 只有在多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英语才能更容易。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不仅仅是传授英语知识给学生, 同时还是传授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学生的中介者。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要掌握, 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摘要:语言的教学过程就是该语言蕴藏文化的传播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口语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英语蕴藏的文化知识。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经验, 简要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5
——论鲁迅小说中的吃人与被吃的问题
文章摘要:
作为小说叙述人的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切透彻的理解。在他的小说中,如何改变国民性,唤醒民众的斗争精神,成为鲁迅最为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情形下,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选准一个突破口,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批判。于是乎,鲁迅以敏锐的眼光,找到了文化堡垒中最顽固的病毒——“吃人”!
关键词:鲁迅吃人被吃灵魂传统礼教伦理纲常科举制度
“吃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汇,它总是和鲁迅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吃人”问题,更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做出的独特发现和惊人概括;所以,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那里,“吃人”便被赋予了非同一般词汇可比的特殊意义:它是“鲁迅文化观中具有一贯性的思想”,也是鲁迅“理想人性思考的一个反题”,更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具有基石意义的内容”。
人类历史上、中国文明史上确实有真的吃人,因为我们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一开始是吃人的,后来到了奴隶社会,吃人的事就少了,但还时有发生,比如说饥荒的时候、战乱的时候、一个城市被包围的时候。我们看《水浒传》里有人肉包子,古代有人肉包子店。
吃人首先是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存在,鲁迅作为医生出身,他也了解吃人的事实,但是更重要的是鲁迅把吃人引申了,引申为精神上的吃人,精神上的迫害,你把人作为奴隶,不从肉体上吃他,难道就不是吃人吗?这还是吃人,他虽然像猪狗一样地活着,但是他丧失了人的自由精神,所以说奴隶社会也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吃人的社会。
鲁迅的许多小说都与吃人有关,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一个疯子的口吻明显地写吃人,《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药》等作品中都隐含着吃人的寓意。那么,在那个血污渍渍的年代,究竟是谁在吃人呢?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自始至终以狂人的变态心理审视历史和现实,通过变形和符号化,把历史和现实的本真形态彻底颠覆,蒸馏出文化星座里的残渣———“吃人”。
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由于长期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浸染,在观念上同样以这套思想来对待他们自身。因而从这个阵营中萌发新的思想时,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而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新的东西拒斥为异端,自觉不自觉地维持着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是“吃人”,不觉醒的广大人民群众,又何尝不是心甘情愿“被人吃”? “奴才心理” “逆来顺受”“从众心态”“天命观”等等,折射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承载的巨大负荷!
我们可以看到:“吃人”不仅具有巨大的同化性,而且还可能具有普适化的全民参与性,在《狂人日记》中“吃”与“被吃”是一张撒下的天罗地网,它不是局部的存在,而是一种谁也逃脱不掉的普遍生存境遇,参与“吃”与“被吃”的有赵贵翁、陈老
五、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甚至还有狂人的“大哥”,就是“狂人”自己,“未必不在无意之中,吃了他妹子的几片肉”,从而参与了“吃人”。
可见,“在吃人的链条上,不仅吃人者‘吃人’,被人吃者也‘吃人’,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吃’或‘被吃’的命运”。
不论是吃人的人,还是被吃的人,本质上都是被家族制度和传统礼教所吞噬。而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无非是它的隐蔽性,害人的行为多以“仁义道德”为掩盖, 正如“狂人”的发现:“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经过研究, 才会明白,“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即便是吃了人, 还要立下堂而皇之的名目来遮羞, 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 给桀纣吃。易牙蒸子得到的是“忠臣”的名节, 儿子顺从父亲而被蒸就是孝子。这种行为的依据就是“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由于长期被礼教所愚弄, 吃人的人没有罪恶感, 被吃的人没有痛苦。没有人怀疑、指责这种罪恶, 人人都认为“从来如此”。妹妹死掉的缘故全在大哥, 妹妹被大哥吃了, 母亲也以为应当的, 母亲甚至也参与其中, 可怀疑的根据是:“大哥说爷娘生病, 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 煮熟了请他吃, 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 整个的自然也吃得。”在忠君孝悌的愚弄下, 父母对失去子女的痛苦, 兄弟对失去手足情的伤感全然不觉。麻木的人群没有正义与是非观念,大哥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 自己的儿子被别人吃掉, 自己又吃掉别人的儿子, 彼此成全, 互不责备。至于那些犯上作乱的“坏人”、“恶人”,“不但该杀, 还当食肉寝皮”。徐锡林、城里的犯人是犯上者, 被看作“坏人”;狼子村荒年里, 抗租抢米者被称为“恶人”。他们的形体被刽子手除掉了, 他们的反抗精神被习惯于“从来如此”的忠臣、顺民吞噬了。这些忠臣、顺民既是礼教弊害甘心情愿的牺牲品, 也是礼教弊害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俑者。他们的双重身份使家族制度与礼教的罪恶得到了几千年的隐蔽。
于是,作者借狂人之口,对伪装得十分巧妙却十分虚无丑陋的文明史和正统意识形态,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嘲笑。彻底将“仁义道德”的伪装剥落, 显露出礼教吃人的幽灵。
和狂人相同的命运,孔乙己也是一个被吃掉的人。孔乙己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读书人,但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
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得折磨下默默死去。
孔乙己是一个可笑的人,我们读《孔乙己》会笑,但是我们笑了之后不会恨他、恼他、讨厌他,我们会同情他。孔乙己是一个被吃者,是被一套制度、被一套游戏规则给吃掉了,具体地说是被走到穷途末路的封建科举制度给吃掉了。科举制度本来是一套非常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初期是极有生命力的,为无数有才华的青年提供了人生的希望。但是任何一套体制都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后来这套体制就僵化了,许多人就日夜背那些八股文,其实没有真正的本事,没有真正的思想,最后就变成孔乙己这种不了解社会、不了解时代,就钻研那个“回”字有四种写法,变成一无所用的人。这样的知识分子于世无补,他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但这个学问跟别人没有关系,跟时代没有关系。
在孔乙己被吃的悲剧中,科举制度固然是始作俑者,社会上的民众亦是帮凶,包括咸亨酒店的老板、伙计及那些酒客。没有人真正关心孔乙己过得怎么样。孔乙己的存在就是给人们取乐的,有他,大家就拿他逗乐,揭他的伤疤、痛处,然后哈哈大笑一场;没他,大家也照常过日子。他用他仅剩的尊严愉悦众人,却在众人的漠不关心中大约死去。哦!不是,还有人关心孔乙己!是谁呢?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为什么关心孔乙己呢?因为孔乙己还欠他19个钱呢。咸亨酒店的老板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世人的麻木不仁、淡漠寡情。孔乙己被吃,是科举制和淡漠的世人共同造就的结果。
《祝福》相较于《狂人日记》、《孔乙己》,还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吃人主题的延续。祥林嫂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贫苦农民,同样是被那样一个社会吃掉的。祥林嫂之死是很凄惨的。那么,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究竟是谁?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鲁镇,这个鲁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压在祥林嫂头上的首先是鲁镇的地主鲁四老爷,鲁四老爷作为鲁镇的知识分子,象征着鲁镇的思想文化状态。鲁镇有一个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向神祭祀,以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所以鲁四老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当他第一次见到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时,眉头一皱一皱的,说明鲁四老爷在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后来祥林嫂再次守寡,又回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暗中告诫仆人,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一直到后来,祥林嫂死后,他还大骂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鲁四老爷在精神上摧残了祥林嫂,他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别人去做的。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摧残,并不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最多只是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小说中明明白白地写道,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之后心情愉快而且白胖了,她在鲁家过得很好,比在原来的家过得好多了。
除了鲁四老爷,鲁镇的其他人在祥林嫂的死亡中也发挥了一些作用。祥林嫂第二次守寡后,迫不得已又回到了鲁镇,还是到鲁四老爷家当仆人,这一次不像先前那么勤快了,但是应该说还能过得下去的,还不错。可是周围的人对她的看
法变了,周围是些什么人呢?主要不是地主,是镇上普通的老百姓,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看不起她,而且把她的痛苦当成自己赏玩的材料,不断地勾引她,强迫她讲述自己悲惨的境遇。这些冷漠、残酷的鲁镇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地不厌其烦地将祥林嫂刚刚结痂的伤疤重新揭开,作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无聊时的谈料,丝毫不顾祥林嫂早已被他们刺得千疮百孔。
小说中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作者“我”。这个“我”是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倾向的,他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来的,“我”是世界的见证人,当祥林嫂临死时,问“我”一个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魂灵,“我”面对她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好回避了。“我”的逃避态度让祥林嫂彻底崩溃了,她已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也没有死的勇气,因为和她一起在鲁四老爷家帮工的柳妈曾经恐吓她:因为生前嫁过两个丈夫,将来到阴间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从鲁四老爷、鲁镇的普通老百姓,还有作者“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从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结束语:
家族忠孝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部分组成,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中, 自觉地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相适应, 在稳固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坚固, 忠臣、顺民、节妇的追求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无数像狂人、孔乙己、祥林嫂这样的人就被封建社会和它的忠臣、顺民们给无情得吞噬了。
参考文献:
郜元宝《鲁迅精读》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孔庆东《正说鲁迅》
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
熊敬忠《“吃人”——— <狂人日记>旧礼教批判的独特视角》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6
[关键词]文化意识;培养;学习
G633.41
英语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还处在基础积累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还不太紧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语言现象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离开文化背景的学习,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带来一系列障碍,影响学生英语进步的速度。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其中,与英语教学联系紧密,影响较大的关于文化的提法有两种:成就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建筑及科技等)和行为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宗教信仰以及社团组织等)。后者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代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从其文化人手,对其进行研究。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其今后的综合性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向其进行西方文化的介绍,另一方面,还应对其进行中式文化的巩固。
中式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穿插有利于学生首先对中国的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对中式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教育的策略
新实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列为课程学习目标之一,较之以往,更突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符合跨文化交流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错误的文化理解所导致的。虽然近十几年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讨论并获得共识,但过去英语教学中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們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通过学习,使高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和外国文化,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充分理解、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利用教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
教材是英语课堂中最有效的资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实施新课标、贯彻新理念,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意味着教师能更有效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英语资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不仅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内容普遍比以往更加丰富生动,呈现方式更灵活多样。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而且会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新教材话题范围广泛,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如涉及到科技、航天、地理、名人、医学、环保、自然、新闻及文化遗产保护等。而且新教材语言真实、地道、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重点突出,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教师必须做到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其文化素养。
2.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培养文化意识
除了熟悉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以外,教师还应在提前备课时,广泛收集资料,以便课堂上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恰当举例、深入浅出、系统条理地讲解课程重点和难点。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动态。这样有助于因材施教,更有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适当取舍,从而使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或看一些与之相关的电影、图片、报道等,使之与教材形成有效的补充。
教材中有关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大多介绍的层面较浅,大部分为介绍文化知识,即介绍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或是我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而对于相关的文化理解、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探讨较少。合理补充和安排相关的课外阅读会增加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学习,培养全面深入的文化意识。
但在选材时要注意选用真实的、原汁原文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要选用原版的英语资料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同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语言水平等因素,让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做到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通过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教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还能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实现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
3.注重差异对比,准确理解文化内涵
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大体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我们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汉语思维形式,在学英语时会无意识的将其迁移到英语中去。对于两种思维的相似之处,这种迁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对于相差较远之处却会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能恰当的指导学生注重对比差异,准确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对英美国家的习俗、风情、世态等作较全面的介绍,全面培养我国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了解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性,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体验和感悟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通过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对比,突显文化差异,从而更直接地刺激学生对差异的敏感程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客观、理性的对待文化差异,有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水平的提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从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不同方面对比不同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不同的文化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要批判地進行吸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保留吸收积极的、精华的部分,使之与汉语文化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将文化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生活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课堂,相对学校课堂而言,学生自主地通过生活进行文化学习与交流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应对外国文化逐渐养成观察、对比的习惯。不论是从课外书籍中、电影中以及自己的旅游经历中,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广其文化知识面,培养其优良的文化素养,来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
四、结束语
文化教育是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对中式文化以及国外文化的了解,并促进其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本文在新课改背景下,重点探讨与分析了,在现有教学水平下如何提升高中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效率展开了讨论,分析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开展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气氛、授课内容、探索性研究以及结合生活等方面探讨了提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总之,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新课程标准很好的反映了这种发展和变化。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实现高中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1987,(3).
[3]陈予冰,王挽澜.高中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式教学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2004,(7):5.
[4] 魏恒建. 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J]. 英语教师. 2011 (10)
[5] 高雪萍. 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J].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11 (31)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7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来看,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教师文化意识和文化教育能力的缺乏
尽管现在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整体的文化意识都有所提高, 但从现状来看, 他们还普遍存在跨文化视野窄的问题。首先, 他们简单地认为外语教学就是单纯语言知识的讲授, 较为注重语言形式, 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其次, 他们普遍对母语文化在文化交际中发挥的作用的认识不够, 教学中对学生母语意识的培养较少, 忽略了母语文化价值与作用的介绍及传播。就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来说, 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 还在于外语技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今天, 可供教师参考的跨文化的资料极为有限。
(二) 文化教学内容有限
除了教师文化意识和文化教育能力的缺乏外,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还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有限, 缺乏统一的体系、大纲及策略指导。语言教学中, 教育者及家长常将文化教学目标和经过语言教学收获的文化成果混淆。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多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 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掌握的程度也不足, 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基础, 进而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 文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从目前情况看, 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不善于创新教学方法, 尤其是不善于根据具体教学目的需要选择各种教学法中最适用的部分。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 教学普遍较为侧重语法、句法和语言交际部分, 却忽视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即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书本知识, 而在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和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等方面重视不够, 方法不得当。此外,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有效实现的途径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实现是英语课程的本质要求,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 但是从跨文化教学现状来看, 依然存在教师文化意识和文化教育能力缺乏、文化教学内容有限以及文化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落实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
(一) 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促进教师自我修养的提升
通过前文相关论述, 我们已经了解到教师跨文化意识的缺乏是阻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进行的重要因素。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旦教师在理念上没有跟上, 那么极有可能导致英语跨文化教学无法顺利进行。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外, 还应树立自我提升、终身学习的理念, 对英语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树立跨文化意识, 讲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 传播外语的文化内涵和形成背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表达, 提升跨文化表达能力。
(二) 合理选择教材, 强化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
针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不足的问题和现状, 笔者建议合理选择教材, 强化跨文化教学,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要素, 同时也是学生接触跨文化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要想有效实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 就应首先从跨文化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出发, 强调基础语言构成的同时, 合理选择文化教学内容, 即这些内容都应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其次, 教材的合理选取, 还应落实到文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上来, 与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在介绍英语这门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 兼顾应用性的原则, 促使语言文化教学材料向真实性、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三) 应用现代信息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鉴于此, 就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 信息手段的应用更是必不可少。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 英语是第二语言, 不管是学习环境, 还是学习条件, 都不具备母语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 可以将英语文化背景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构造出立体的文化背景, 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2]张洁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
[3]张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 2012.
[4]付颖.浅论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群文天地, 2012 (12) .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8
中华民族拥有令人惊羡的5000年文明,也抹不去使人悲凉的100屈辱。自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并顺利获得当时政府的割地赔款后,世界列强掀起对我国肆意欺侮的瓜分狂潮。痛定思痛,究其原因,就是我们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不了解他国文化,不学习他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并逐渐发展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与语文和数学并称为日常教学中的“三大主科”。日常教学时,学生常对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表示出疑惑不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教材BOOK1第16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How old are you,Mrs.Read?”
——“Ah,it’s a secret!”
上文中,当有人问瑞德夫人的年龄时,瑞德夫人回答的是“秘密”。很多同学当时都疑惑:年龄什么时候都成秘密了?
其实,很正常,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方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影响,在文化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这里给大家介绍中西方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几个差异。
第一、讨论话题的具有差异性。在中国大家有一些话题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如:你多大了?你结婚没有啊?你在哪里上班啊?你多少钱一个月?在西方,这些话题并非可以随时随地脱口而出的。这些话题被西方国家的公民认作自己的隐私。西方国家多标榜“公民权利”,在不断宣扬个人自由的时候,也很注意保护公民的隐私。因此,西方国家的公民闲聊时,多是无关紧要的话题,如天气。而中国是一个崇尚“仁义”的国家。“仁者爱人”,故,国人都喜欢去了解对方,并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尤其对于有需要帮助的人,国人更是表现出刨根究底的行为。
第二、回答提问的方式具有差异性。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段对话:
(1)——你没有30岁吧,是吗?
——是的,我没有30岁。/不,我已经30岁了。
(2)——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You're a student,aren’t you?
——Yes,I am./No,I am not.
从(1)我们能看出回答的方式是根据提问者的话语正确与否。如果提问者的话是对的,那么回答就用肯定回答;如果提问者的话是错的,那么回答就用否定回答。这就是中国式回答。
从(2)我们能看出回答的方式是根据回答者的实际情况。不管提问者怎么问,回答者都根据事实来给出肯定或否定回答。这就是英语回答方式。
三、日常外语教学中对文化差异问题的不正确处理方式
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不少与文化差异有关的问题。然而许多情况下,教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首先,一些教师受个人知识水平的影响,会回避对文化差异的讲解。其次,一些教师受教学经验的影响,刻意忽视对文化差异的讨论。
最后,一些教师敬业精神不够,喜欢照本宣科。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时,他们往往按照教参,有就照着读完,没有就只字不提。
四、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既然了解并掌握好文化差异对学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那么正确处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就成为必须。要正确处理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⑴主动出击
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文化差异问题。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应该深刻认识到文化差异问题的讲解对学生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文化差异问题的时候,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逃避,不忽视,不凭喜好,不照本宣科。
⑵被动接受
1.试题改革,在试题中强化对文化差异的考核。在平时的考试测验当中,老师有意的出一些体现文化差异的试题,如:
When having dinner,people in western country always like to use_________________.
A.fingers B.forks and knives C.chopsticks D.nothing
通过试题,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去记住中西文化的差异。
2.背诵材料,死记硬背相关文化。教师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材料归纳整理出来,交给学生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中国的老理儿。
五、总结
了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这个文化涵盖了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外交、民俗等等诸多方面。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人们终身学习也无法穷尽的。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内容的教学应该成为教师有意施教的内容,应该成为显性课程的一部分。我们通过正确处理文化差异问题,让学生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够点的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
摘要: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却出现忽视文化差异的现象。这个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学习者的综合应用素质。要提升我国英语学习者的综合应用素质就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霞.中西文化差异:中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010
[2]李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2006.2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9
在文化问题的争论中, 九十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段经典公案, 它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展, 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当时及今后的发展路径。在中学历史教育中, 新文化运动也向来受到重视, 但是, 由于当时的那场文化大辩论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 触动问题之深刻, 实非教材上几页概括性的文字所能解释清楚, 所以十分有必要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辨析和审视。
近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热大潮涌起, 已成席卷之势, 凡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 都能赚上几分眼球, 这就把中西文化之辩这一新文化运动时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以汉字为例, 最近不少人呼吁恢复繁体字, 认为只有繁体字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附和者也为数不少。遥想九十多年前, 以钱玄同、刘半农为代表的一干新文化干将极力鼓吹取消汉字, 采用西方的字母文字。前后对比, 相去何止万里!为什么竟有这么大的反差, 课堂上的学生常有此问, 作为教师, 又如何回答呢?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崇尚科学、民主的精神, 也有对中国固有文化的自卑感和自信心的缺失, 而且这种文化基因就像种子一样, 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损, 反而愈发成长, 结出种种怪果。
因此,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还有一个重要课题, 就是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驱除已经在国人头脑中扎根的文化自卑感。国家提倡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学历史教育实有不容推脱之重责, 但这一点, 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 在新文化运动章节的教学中, 应该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 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功课。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特点, 其内在生命力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中国近代以来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文化的原因, 但也不能全部归因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为学生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顶峰, 其思想内核与同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相近之处, 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传统文化中的鲜活气息一度消沉, 稍后清王朝的封闭、禁锢政策更使得中国的文化死气沉沉, 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展步伐。直到鸦片战争以后, 在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的打击下, 国人萌生出“变”的意识, 由器物而制度, 由制度而思想文化的顺序逐层深入, 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被认为于中国的沉疴无法奏效, 而思想文化这一社会结构中最稳定也是最深层次的因素被人们发掘出来, 当做挽救中国的最后法宝。正所谓积重难返。当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深重的一批有识之士, 在中西势力对比极其悬殊的事实面前, 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和痛恨, 于是才有了那些现在看来令人震惊的主张和言论, 那是当今的我们根本无法切身体会的。这样的历史背景准备, 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一方面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做好铺垫,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可观的心理评价。这就是历史情境的作用, 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考虑的课堂背景因素。
其次, 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全景。新文化运动争论的双方都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思想者, 他们的思考有可取之处的。虽然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要求除旧立新, 但对“旧”的一面应该辩证地对待。仍以汉字为例, 当时主张废除汉字者如钱玄同声称:“废孔学, 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 尤不可不先废汉文”;鲁迅也认为, 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 “倘若不先除去它, 结果只有自己死”;瞿秋白甚至以为“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这些主张的确令人震惊, 须知文字是文化的血脉所赖, 就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占领区的奴化教育首先要推广日文而消灭汉语一样, 欲亡其国, 先灭其文字, 如果真如上述主张那样, 今日之中国, 还能称为中国吗?因此, 在授课中, 要尽可能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对新文化运动中各派的主张要辩证地看待,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其“新”的一面的描述和肯定。
再次, 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新文化运动对其后中国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 虽然激进派的主张并未全部实现, 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打击却十分巨大。当下的文化倾向, 无论是唯科学论、全盘西化论, 还是传统至上的主张, 都有值得反思之处, 而这些倾向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时就埋下了伏笔, 所以, 追究其身后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还以汉字的问题为例, 当前, 不仅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 对汉字本身质疑的声音仍然时有听闻。有论者认为, 在计算机时代, 汉字的形式和本质, 与计算机编码的原则不相符合;同时, 使用汉字不利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学习, 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落后于西方世界的根源所在。对此种论调, 我们不妨一笑置之, 但其背后的文化推动力量却不容忽视。笔者认为, 在授课中, 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其能自省、自新。
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力, 不妨以“新儒家”思想为钥匙。新儒家思想在台湾、香港和海外汉学界有深厚的基础, 但是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中涉及甚少, 教师可将其精华及其要领授予学生, 有利于启发学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发现其新的生命力。
比如, 新儒家重新解释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核心思想, 在现代条件下, “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 因此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又如由儒家文化开启的资本主义, 即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 在近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这些新颖的思想是这个传统思想与时俱进发挥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指导, 中学生有选择性地接触新儒家思想, 对其树立健康积极的文化观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有争议性的和探讨空间的文化问题是开启学生历史思维的窗口, 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思考, 应尽量避免文化上的形而上学, 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史观对文化问题作辩证考察, 一方面采用文化相对论的方法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只有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重新审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使其具备甄别良莠的眼光, 扬弃各种文化资源, 为我所用。这应当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陈独秀主编.新青年[M].上海:上海群益书社, 1916~1918.
[2]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3.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10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由于人们所处的国家、地域不同,因此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必然会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交际习惯、文化风俗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即面向母语非汉语的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教学对象可以是外国人,可以是华人华侨,也可以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首先还是一种语言教学,目的在于教授母语非汉语的人们准确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其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进行的语文教学,因为在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在语文教学中不会出现的情况。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华人华侨或外族人,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还是出国教授汉语,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
由于交际习惯、文化风俗等的不同,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这些交际问题可能是语言上的,也可能是非语言上的。
语言方面的跨文化交际失误通常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上,即语言系统的失误。这类失误往往是因为教师或学生对于交际语言的不了解,从而在发音、或词汇的选择、或语言的结构上出现偏差,使交际出现问题。
然而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除了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外,非语言因素通常会伴随着语言因素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并影响交际的效果。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和客体语。
体态语即身势语,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进行交际时,对交际表情、交际中的手势使用、及交际时的目光交流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如英美人在交际时喜欢直视对方以表示尊重 ;而美国黑人在交际时则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在美国黑人的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被认为是具有侵略性的。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手势的误用也是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之一。将拇指和食指弯曲,另外三个手指伸直,在美国表示OK,而在突尼斯,这样的手势则表示“I’ll kill you”。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副语言失误,往往指的沉默带来的交际失误。在东方文化中,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是赞许,也可以是抗议,还可以是保留意见 ;而在西方文化中,沉默被认为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因此汉语教师在与西方国家的学生进行交际时,要积极回应对方的话题,避免用沉默的交际方式。
客体语的交际失误主要是由于各国文化对于外貌、衣着、颜色等的不同要求。中国人喜欢红色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但是红色在有些国家被认为是危险的信号,甚至是禁忌。
由此不难看出,在跨文化交际时,无论是语言因素还是非语言因素,都会造成汉语教师与学生的交际失误,这就要求汉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在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汉语教师除了具有全面、准确的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语教师要对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都有所了解,在日常交际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可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样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汉语教师在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将汉文化和其他与汉文化有差异的文化进行对比,要充分了解各种文化中的禁忌,在与学生进行交际时,避免或尽量避免可能会产生交际障碍的言语和行为。
最后,汉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即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何针对不同的交际情形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策略、协调策略和宽容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表现为在教师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于一些敏感话题的进行回避。协调策略即在交际中,交际双方对于交际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协调。宽容策略要求汉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学生在交际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持宽容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只具备全面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为了尽量避免教师和学生在交际时出现跨文化交际失误,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成为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一。
摘要:在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语教师和学生在交际时往往会由于交际习惯、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不同而在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出现许多不可预估的交际问题。这就要求汉语教师除了具有牢固的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作为汉语教师应改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谈企业文化中的诚信教育问题 篇11
[关键词] 诚信 诚信缺失 诚信教育 途径构建
开展诚信教育无论是对私营企业的完善还是对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诚信作为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和价值目标,它不仅是衡量一定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进步水准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开展企业诚信教
育,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后果
综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然而,当人们在追逐和享受现代化运动所带来的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猛然发现,“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给我们也带来了茫然和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我们不可避免地也遭遇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发展中,诚信缺失现象凸显,构成了道德发展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
1.产品质量偏低,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以次充好较为普遍。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败坏了私营企业的形象。
2.私营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其劳资纠纷比其他企业增长快,使企业无法吸引优秀的员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3.财务不透明,私营企业往往做三本账,一本给税务局,用虚减利润的方式偷税漏税;一本给银行,以虚增利润的办法取得贷款;再留一本自己用,在计件工资制条件下可以少付员工报酬,形成了税务信用、贷款信用、财务信用缺失的不良状况。
4.公司治理薄弱,私营企业以家族制居多,企业领导人搞一言堂,订好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管理不规范。
5.赖债、躲债、恶性逃避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使私营企业之间存在大量且长期不能缓解的相互拖欠款,严重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毁合同、打官司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大约有40亿份左右,但合同履约率仅有60%左右,导致私营企业在交往过程中提心吊胆,交易成本大大增加。
7.私营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也是其信用缺失的一种表现。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搞低价倾销等,导致广大消费者对私营企业整体的不信任。
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企业自身的责任,也有诸多的外部原因。首先,政策法规存在缺位问题。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使许多债务企业能够钻法律的空子,乘机逃避债务。同时,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政策、法律、规范和约束不同,使私营企业在市场进入上有很多限制。其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它使企业觉得有机可乘,为私营企业制假、贩假提供了温床。
企业文化构建中诚信教育的缺失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发展基础薄弱。私营企业多是白手起家,没有很殷实的家底,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为了维持生存、谋求发展,往往选择投机取巧。
(2)受利益的驱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尚未形成,商品买卖过程中的主动权仍旧掌握在卖方手中,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销货渠道,利益驱动下的制假贩假就不会停止。
(3)管理水平低。私营企业缺乏管理人才,很难获取及时准确的市场情报,果断的分析与决策更是难上加难,惟有靠不正当竞争等失信手段牟取利益。
(4)竞争实力弱。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各个方面,私营企业都无法与其他类型的大企业抗争,在这种状况下,靠假冒伪劣、投机取巧赚钱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它们的首选。
(5)私营企业的自律性较差。私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制,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企业领导人的权利不受监督,惟利是图是其本性,为了牟利可以不择手段。
综上,私营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失信问题,已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妨碍了私营企业的层次提升,降低了私营企业的社会信誉,进而损害了私营企业的自身利益。广大私营企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加强诚信建设是当务之急。
这些企业发展与道德发展中呈现的矛盾,首先造成了我国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为企业过分注重效益原则而忽视诚信要求,导致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惟利是图等欺诈行为, 不仅严重影响商品经营者的信誉,也势必造成我国商品贸易的成本增加和社会经济效率的降低。其次,也会影响到国际经济秩序和国家形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各种违背诚信的行为发生,都会大大降低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信誉、地位,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将造成外资投入的严重不足,进而加大了外资引进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国家出口商品因受信誉的影响而出现价格下降,有碍于国际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二、诚信的内涵
从伦理学的角度讲,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包涵着“诚”和“信”两方面的意义。从字意上讲,诚是诚实,信是不欺诈,二字可以互通、互义,诚就是信,信就是诚;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另外,也有人认为,“诚”更多的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的是指道德对个体的单向要求,“信”则偏重于道德对社会群体的双向要求;“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化,体现为人的社会化行为。所以,“诚是人之本”、“人无信不立”。诚信长期以来成为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做事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重要内容中,诚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诚信作为资本,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产,它能够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依托有形的资产获得更大的收益。福山先生曾经指出:“社会资本的获得要求人们习惯于懂得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社会资本不可能仅靠个人的遵守来获得,它是建立在普遍的社会德行而非个人的美德之上。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社会资本比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更难以获得。从另一角度来说,正是因为社会资本是基于道德习俗,所以它也同样地难以改变和摧毁。”正是如此,“诚招天下客,信引四方财”、“诚信就是金钱”、“信用就是资本”等成为企业界的座右铭。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证明,经济生活中人们只有重承诺、守信用,经济活动才能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经济才能快速增长。
三、企业诚信教育途径的构建
诚信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的秩序与发展,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社会对公民的诚信素质要求也就越高,诚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范围也就越大。所以,构建科学的公民诚信教育体系,正确引導公民的价值取向,及时化解和消除社会上因利益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是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标本兼治,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诚信体系。治理非诚信现象是标,建立健全诚信制度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社会外在的他律,又要靠人们内心道德信念的自律。从利益方面引导广大公民在经济生活中讲道德诚信,提高公民的自律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强诚信意识、诚信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2.增强员工的诚信责任感。责任是社会个体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能力确认的自己应该承当的职责、义务。诚信责任也是社会要求在企业员工主体意识中的集中体现。
3.在企业党员干部中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和完善干部信用监督约束机制。在私营企业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取信职工的最好方法。领导者以厂为家就能为员工树立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榜样,使企业的诚信理念不走样地传递给职工。所以,以身作则是打造诚信的捷径。
4.重视企业员工诚信意识的培养。要培养私营企业的诚信,需要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培养员工的忠诚,要从源头抓起。招募新员工时,加大道德方面的测试力度,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新员工培训时,加强诚信教育;业绩评估时,考核员工绩效的同时,也要参照他们的道德表现,全方位评判。有了这样的用人—培训—考核的标准,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有责任感的团队。
此外,私营企业应从建立产品诚信、服务诚信、销售诚信和竞争诚信等几个方面一齐努力,把诚信对待客户作为一项不变的企业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认同感,指引企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美]福山.信任彭志华译:社会道德与创造经济繁荣[A].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1
[2][英]迈克尔.阿姆斯特朗:战略化人力资源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307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 篇12
一亲属称谓语对比
中国人很重视亲属的称谓, 言必明长幼, 称必辨男女, 本家成员与外姓亲戚从称谓上一目了然。然而, 英美人并无如此清晰明了之差别, 不仅是本家成员与外姓亲戚在称谓上常常混为一谈, 有时连男女也不分, 如cousin一词。这种差异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既重家庭伦理, 又讲社交礼仪。直到今天, 中国的伦理道德仍然保留着过去的一些痕迹。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崇尚个人价值, 强调表现自我。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人那么严密, 家庭观念也不及中国人那么注重。反映在亲属称谓上, 就是简略概括、不求精确的语言现象。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在交际时非常强调彼此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 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 于是汉文化中出现了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这一现象体现在言语交际上就是亲属称谓常被应用于社交场合, 无论是对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 人们均按年龄、性别称呼对方为大爷、大娘、大哥、大姐等。这些用于社交场合的词语表示的是人们之间亲如一家、情同手足的良好人际关系, 而并非具有某种亲属血缘关系。英美人宗族观念淡薄, 不仅不会用亲属称谓去称呼家族以外的人, 甚至连家族以内的人都很少用。汉文化中用于社交场合的亲属称谓不可用于英语中, 否则会引起人际关系混乱, 导致交际失败。
二社交称谓语对比
1. 社交通称
在英语中, Mr、Mrs、Miss、Ms+surname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通称。在正式场合, 郑重关系或陌生人之间, 不同年龄、身份者之间可普遍使用该称呼形式。在英语中Mr、Mrs、Miss、Ms不与名字 (first name) 连用。在汉语中, 先生、太太、小姐、女士与英语的Mr、Mrs、Miss、Ms在使用形式上有所不同。先生、太太、小姐、女士前既可用姓、姓名, 也可只用名字。先生一词在汉语中还表示其他意思, 如丈夫、老师等, 小姐一词现在于某些场合也有不尊之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 出现了同志、师傅、老板、亲等社交通称, 但都不能一概而论地用来通称所有的人。这种通称形式缺乏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在深层对语言的影响。
2. 职事称谓
在英语中能用作称谓语的职务不多, 而且显示出一定的模糊性, 如President可用来称呼总统、主席、大学校长, 也可用于银行行长等职务的称呼;Director使用范围也非常宽泛, 可用来表示很多不同部门的头, 相当于汉语中的署长、局长、处长、总监、主任等。而汉语中对职务的称呼十分具体到位, 如校长、馆长、院长、厂长、台长、站长等。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 中国文化多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形成汉语中名目繁多、十分具体清楚的职务称谓语。在英语中可用作称谓语的职业也很少, 如doctor、nurse、waiter/waitress等, 而绝大多数职业在汉语中都可用作称谓语。例如老师、律师、工程师、会计等这些在英语中不能称谓的职业在汉语中均可用作称谓。汉语中习惯于把一些具体的职务、职业加在姓之后称呼对方, 像马老师、李律师,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这种文化习惯迁移到英语的交际或学习中去。
3.“老/小+姓”称谓
我国文化从古至今都奉行尊老敬老的传统, 特别是在家庭中老者的地位往往是至高无上的。反映在汉语中不仅有老王、老张等“老+姓”的称谓, 而且还有老先生、老师傅这样的尊称和“姓+老”的称谓, 例如赵老等, 这一称谓形式中表示尊敬的情感色彩更浓于“老+姓”的形式。但在西方文化中, 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的是平等关系, 年轻人以不依赖父母、独立自主为荣, 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从家庭到社会, 老年人都反感别人说自己老。如果把汉语中老张或赵老之类的尊称直译为英语, 被称呼者不仅体会不到其中的尊重, 反而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侮辱,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想象的。“小+姓”在汉语中是上级或长者对下级或年轻人的一种称谓, 该称谓显得亲切、随和, 而英语中则没有这种形式的称谓。
三招呼语对比
英汉招呼语均有一定的格式和说法。问候语与称谓词一起出现的招呼语是英汉两种语言都常使用的形式。英语一般是问候语在前, 称谓词在后。当问候语后的称谓词选用Mr、Mrs、Miss、Ms+姓的时候, 是一种礼貌程度较高的招呼语形式, 往往体现社会距离与权势关系, 常用于年龄、职位、社会地位等不同的对象之间。如雇员对老板说:“Good morning, Mr.White!”, 老板则回答:“Morning!”;而当问候语后的称谓词只用名时, 如“Hi, Richard!”这种招呼语则常用于年龄、社会地位等相当的对象之间。汉语多数情况是称谓词在前, 客套话在后, 如“阿姨, 买菜去啊?”“小田, 上班啊?”“许处长, 您好!”等。这是由于中国人很重视讲话双方的地位和身份, 称谓词往往可以表达这一功能, 打招呼时先选用称谓词, 再说问候语。而英美人不太重视对方的头衔职位, 强调相互平等, 所以在招呼语中把称谓词置后, 问候语显得更为重要。另外, 中国人在某些场合只用称谓语打招呼, 英语中一般没有这种格式的招呼语。例如, 在学校里学生遇见老师尊敬地叫声某某老师就是打招呼了。
四结束语
中英日常用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 熟悉这些文化背景有助于中国学生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高校英语教师应着力开发课堂教学的潜力, 采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利用多种途径模拟目标语文化语境, 将大量的相关目的语文化信息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使学生从中感受中英文化差异对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 适应英语文化环境, 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许余龙编著.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李燕姝.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2)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08-17
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应用论文10-02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论文06-30
外语教学与外语文化08-11
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07-20
外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12-17
高校外语跨文化教学10-26
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06-25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论文12-05
校正外语教学及翻译中的舛讹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