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教学法(通用12篇)
主动教学法 篇1
教学改革, 最为关键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在众多的教学观念问题中, 最主要的, 实际都是教师与学生, 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教师们。无论怎样改革,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是长期不变的, 恐怕也是不容改变的。我们所要做的是, 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不时有教师抱怨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打断授课, 一节课要提许多问题, 教师没法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教育先圣孔夫子开创的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形式。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教学形式。孔子为了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 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言。) 这就为学生体现主体地位排除了障碍。当然, 在这里, 孔子也非常巧妙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组织安排了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各抒己见, 然后不失时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吾与点也。” (我赞同点 (曾皙) 呵。) 可以这么说, 孔子的这节课非常成功, 当成为教学活动之典范。现代西方教育中, 孔子的这种课堂模式得到了广泛运用, 而且效果颇佳, 好处多多。遗憾的是, 作为孔子的同邦后继者的我们却没有继承孔子的这一优良传统, 还闹得全国上下猛喊“拯救语文教育!”。真是“捧着金碗去讨饭”, 滑稽又可笑。
在孔子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活动中各个感官都被调动起来, 许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包括表达、思维、辨别、实践等能力。当然, 教师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柯林斯和布朗所列举的教师的6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作用。6种方法是:示范、辅导、支撑和撤退、表达、思考、探索。“这6种教育方法更多地是帮助学生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说教。教师示范、促进、辅导、鼓励学生学习和探索, 同时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向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最后, 教师坚持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 辨别重要的原则, 并将它们用语言和文字表述出来。” (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
这样岂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岂不是处在极被动的位置了吗?这样做, 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确实是一种考验, 因为教师常常会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根本无法预料到学生会提些什么样的问题, 自然觉得被动了。
但我们确实需要, 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过去, 我们的教育、教育者, 说不好听一点, 真的不懂得尊重学生, 或者, 他们根本觉得不用尊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丧失了所有自主权, 他们只会听教师讲, 记教师讲的, 回答教师问的, 写教师叫写的, 做教师叫做的。有一种叫做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相对地似乎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的空间, 可是最终还是被教师预定的条条框框限制着, 学生只不过是游戏中的玩偶。另外, 学生还要听命于父母的意愿, 要屈从于各种考试的压力。实际上, 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 (机器) 。而教师, 则占据了绝对的主动地位。这恰恰与孔子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 更是与当今我们所共同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主流理念相违背。以学生为中心, 只不过是还给学生应有的尊重, 以学生为中心, 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以学生为中心, 最为重要的, 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人”。那么, 我们的教师还强占着那点“主动权”, 还抱着那点可怜的“师道尊严”不放也未免太自私了。
不容忽视的是, 学生有了主动权, 他们想知道什么, 想了解什么, 这各种需求就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满足, 而这种时候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很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 这同时也会大大刺激学生求知、思考的欲望。这一点,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受益匪浅。不仅如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继而把“主动性”延伸到了课堂以外的学习中去。
无疑, 还学生以主动权, 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是大势所趋的事实, 似乎已被许多人所认可。
但是会不会像前面提到的, 学生主动了, 教师就势必转为被动呢?那倒未必。
前面说过, 孔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这是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或许, 孔子所处的时代的知识量、信息量以及课堂内容和形式、人们的思维方式, 等等, 与今天的巨大差距使我们进入这个境界时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但此法 (“主动教学法”) 并非完全不可为。何况让学生具有主动权, 以学生为中心, 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围着学生转”、“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教师与学生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可行的。但教师的角色远非这么简单, 也没有这么容易。因为, 前面说过, 教师会常常因此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么, 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教师怎样避免可能出现的被动, 争取主动, 从而与学生一起“主动”进行教学活动了。
对此我们也不无顾虑, 北大附中副校长王铮说:“老师在校内天天搞基本功比赛, 但学生却不一定需要教师们的这些成果。在某些方面,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远远超过了老师。教师还钻在教材里的时候, 学生已走了很远。时下有一个叫做“充电”的词很流行。教师们, 为了脱离“被动”的“苦海”, 抓紧“充电”去吧!否则将时时遭到学生的“发难”。我们推行素质教育, 教师的“素质”不如学生的“素质”, 那就指不定谁教育谁了。这么说, 并非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成为“全才”, 但熟悉自己专业科目及有关知识, 并不断更新却是应该的。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更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 那就是考试, 特别是高考。围绕考试, 中国语文教育的问题真是“就像一堆螃蟹挤在一起, 弄也弄不开, 理不出头绪来”, 诸如教材、教参、大纲、辅导材料、辅助材料、教学方法, 等等等等。如何在每个四十分钟 (或四十五分钟) 里在考试这只“凶猛的老虎”的眼皮底下弄一弄“主动教学法”, 确实是一件充满刺激和挑战的事情。我们不妨一试, 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迎来中国语文教育的曙光也未可知。
主动教学法 篇2
一、教材分析:
从一年级开始,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文明行为(主动问好)的教育。以此提高学生文明、礼仪修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健康人格的更好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了解,发现一年级学生不爱与人交谈,孩子之间缺少沟通,缺少人际交往能力,不爱和老师小朋友主动问好,见到陌生人会藏到家长的身后,还发现有些一年级学生不向老师问好,主要原因是对有些老师不熟悉而心理害怕,并不是不懂礼貌。他们见到来校的客人也不打招呼,原因是没有这个意识,需要老师的指导。为此设计本课,让孩子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礼貌用语,能积极主动的和别人打招呼、问好,成为有礼大方的孩子。让孩子体验在互相问好过程中,给彼此带来的愉快心情,培养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礼貌用语。
2、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请”、“您”、“你好”、“谢谢”“别客气、不用谢ā薄“对不起”А懊还叵怠豹ā“再肌钡鹊取
3、遇到老师、同学、家长、学校来宾等熟人能主动与他们问好。
4、懂得问好的礼节,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会用礼貌用语,主动与他人问好,做有礼貌的好学生。
五、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的能力和礼貌待人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准备“请”、“您”、“你好”、“谢谢”П鹂推、不用谢ā“对不起”没关系ā“再肌钡瓤ㄆ。
3、儿歌《咱们从小讲礼貌》。
4、故事《请假》《老师您好》。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上每节课之前,老师和同学都要有礼貌地问好,这表示我们之间的相互尊重,我们再来试一试。(师生起立,互相问好。)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郝、小希、小罐吗?他们和我们一样,又开始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生活。你看,小郝、小希、小罐来了,我们跟他们问个好,好吗?(互相问好)
过渡:同学们,平时我们不仅要向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问好,还要学会主动向学校的其他老师、、同学、家长、熟人、到我们学校来参观的老师们、等人问好。
(二)创设情境,学会问好。
出示课件:(小明进校园的幻灯)
1、小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他每天有爸爸妈妈送到学校,你们看,小明来了。大家仔细看,小明哪儿做得好,哪儿做的不好?
2、学生观察、回答。
3、谁来演一演早晨进校时小朋友正确的做法?
4、学生表演。表演得好的同学获得一颗“礼仪之星”
(三)学习如何问好
1、听故事《请假》《老师您好》。
听了两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
小结: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自觉使用礼貌用语,让我们文明礼貌之花开满在我们的生活中,愿你们从小做个讲礼貌的孩子。
2、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哪些文明礼貌用语吗?哪些礼仪仪表用语吗?(指名说)
1)出示词卡:1、你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2、微笑,鞠躬,握手,鼓掌
2)齐读礼貌用语。
3)知道了礼貌用语,我们能做到在适当的场合中去使用它吗?
情景表演:
1、校内遇到老师、客人。
2、进出校门及上下楼梯遇见老师。
3、下课了,和老师道谢。
4、放学和老师、同学道别。
5、进办公室问老师。
6、上学与回家能主动跟家长打招呼。
7、不小心撞到同学
4)接下来我们还要了解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使用礼貌用语。
课件出示:
(1)早上出门上学向家长说“。”
(2)家里、学校来了客人说:“()”,接待热情周到,与客人告别要使用“()”等礼貌用语。
(3)回到家里向父母说“()”
(4)当你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
(5)在汽车上,见了老人让座说“()”
(6)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手接,并要说()。
(7)在学校不打架闹事,不损坏公物,不讲()。
小结: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真光荣,老师奖励小红花给你们。
(四)议一议。
出示不讲礼貌的行为课件:
组织学生讨论,辨别是非并让学生讨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五)讲一讲。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六)玩一玩。
和朋友问好的方法有很多种。想试一试别的方法吗?我们都来玩一玩。
学生齐玩游戏:拉拉勾,点点头,握握手,抱一抱,点点鼻子。
小结:我们有了这么多方法,就可以认识越来越多的朋友。
(七)读一读儿歌。
咱们从小讲礼貌
小朋友,要牢记,您好,再见,没关系。
谢谢、请、对不起,礼貌用语记心里。
讲文明、懂礼貌,人人见了都夸你。
(八)看看做做。
1)上下楼梯见老师主动让行
2)主动与家长打招呼
3)进办公室喊报告
4)下课谢谢老师
(九)自我评估。
1、上学到学校后遇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
2、遇到长辈能主动问好并与他们交流。
3、知道与不同的人打不同的招呼。
4、在学校遇到客人能主动点头问好打招呼。
(十)总结。
我们知道,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我们讲究文明礼仪首先从问好开始,主动向别人“问好”,是一种修养,一种友爱,一种欣赏,一种自尊的表现。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讲究礼貌,互相问好。
(十一)作业。
创设教学氛围 学生主动参与 篇3
一、学生主动学习教学的建立
学生主动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上,没有主动发展的需求就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主动发展需求的调动激励,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主动发展”是一种由强内因引起的发展状态,其主要特征是主体在很强的内驱力的作用下,自觉地利用存在于客观生存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促进自身的发展。
这一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老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设置者,学习上的引导者,是学习中心的服务者。在此基础上,突出教师的服务功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现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之间的条件反射下的互动,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意识,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新模式,提倡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呢?现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图形的变换中《对称图和对称轴》 的教学案例,谈谈其做法。
二、《对称图和对称轴》教学探讨
(一)教材整体分析
1.本节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内容属于实验几何,教学设计及教学编排是以小学生认知特点安排,继介绍图形的平移之后,引入图形的翻折,进一步渗透以运动的观点分析几何图形的思想,并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有所加强。“对称图和对称轴”教学保持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寻找图形间的异同点,概括本质特征,培养观察、思考、归纳思维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几何知识的性质作准备。图形的对称性是学生以后学习研究图形及函数图像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节的学习将为这种学习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
2.教学内容。画轴对称图形和画出对称图中的对称轴。
3.教学目标。①理解轴对称图形。②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学重点和难点。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有关“对称美”的话题经常会说起,学生对这样的图形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也要注意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动手作图,并辅以说理,使学生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够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基本教学方法
1.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几何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学从观察、归纳入手,引出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常见对称图形的印象,促进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2.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制学具,动手实验,自己发现问题,多动手,多动脑;让每个学生敞开思路,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观察、归纳的能力。
3.生动和形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节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以增大教学的容量,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实施教学概要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本节课有两个概念需学生理解,一个是对称图形,一个是对称轴的画法。在介绍什么是“对称图形”时,给出若干图片让学生注意观察,比较这些图片的特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来自于生活的图形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需抓三个要点:①是一个图形所具有的对称性质;②对称轴;③重合方式。
2.动手实验,发现结论,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在试探和议论中发现新知识。人的思维能力和形式,常常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使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也常常是手脑并用的,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探索问题的实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的能力。
在五年级教学这一内容时,就对称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应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本节课除了教师演示外,还安排学生两个动手操作内容。
操作一: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组织进行验证线段、角是否是对称图形的操作活动。操作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称轴认识,以游戏的方式引入制作墨迹图的活动,展现对称图中对称轴,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这种教学创造了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气氛,以此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3.呈现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1)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对称概念的理解,本节课不是先从概念本身入手,而是通过对一些实物图的观察、猜想,让学生来得出结论,力图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
(2)注意培养的学生学习技能。学生学习几何感到比较吃力的是如何既领会原理又掌握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要通过分类、判断的讨论提炼出解决方法,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促使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步发展成学习的能力。
4.精心设计练习,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当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再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因此本节课安排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坚持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学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的点点滴滴化作学生一次次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充分发展。
主动教学法 篇4
我尝试着打破这一固定模式。
(1) 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课旨” (教学目标) 。解读这样的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一个点或者一个层面上, 更不应该教条化。我们应该多角度地、继承性地分析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文势充畅, 波澜层叠, 形成步步进逼的情势, 最后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雷霆震空般有力, 不容辩驳。这正是前面作者运用铺陈手法所产生的效果。因此, 本课教学设计, 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了解本文的艺术魅力;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铺陈的作用。课后作业的布置, 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在课后自我的空间里, 更深地品味这篇文章的魅力, 揣摩这种手法的妙处;二是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妙处, 真正地做到, 古文与作文的结合;真正地做到, 学以致用。我把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作为重要的目标。
(2) 有一个统摄全局的“课眼” (“突破口”) 。我以李商隐的《贾生》导入课文。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 借贾谊的遭遇,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 夜半倾谈的情节, 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 尚且如此, 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过秦论》按时间顺序, 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 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以2/3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叙述的篇幅很长而评论部分很短, 这与一般的议论文特色不一样。所以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 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正确区分史论与一般议论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是这一堂课教学的难点。
(3) 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课序”。如何让观点来统率材料?我提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直指的对象应该是秦始皇, 那么文章为什么不直接从秦始皇开始写, 而是从秦孝公写起, 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及至始皇?就秦王朝的这一历史史实, 按贾谊的观点, 你会怎样选取材料来论证?同样不施仁义, 作者又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秦攻时所向披靡, 守时溃不成军?在第四部分“了解贾谊写《过秦论》的用意, 进一步体会如何让观点来统率材料”时, 我提问:贾谊写《过秦论》的用意何在?为表达文章的这一主旨, 作者在内容上做了怎样的安排?在此, 稍作点拨,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到第五部分“了解史论的特点, 能正确处理叙与议的关系”, 就水到渠成了。清晰合理的“课序”正是教者清晰思路的反映。
同时, 我有几处思考如下:
(1) 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的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在教学中, 把准文体特点, 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倾心陶醉, 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昧。《过秦论》的遣词造句特别灵巧而富有神韵, 语句简短, 多四字句或四字短语, 多对称, 整散相间长短错落, 节奏明快, 音韵谐调, 朗朗上口, 容易记诵。欣赏古代散文语言, 当然要以了解语义为前提, 在欣赏之前, 先要下一点苦工夫去“啃”, 有如登名山赏无限风光, 登山是吃力的, 但是不花力气就谈不上欣赏。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一遍一遍诵读, 就是一遍一遍欣赏。语言的妙处, 有许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再好的赏析文章, 也不能把所有的妙处都讲个透彻。自己诵读, 有自己的联想, 自己的想象, 诵读者的神思在自己参与创造的艺术天地里翱翔, 这才会感到亲切, 感到会心的愉悦。《过秦论》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 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 成为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当然, 这种美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 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去走进作品, 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 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 更深入地产生共鸣, 产生向往, 浸润其中, 涵泳体味。
(2) 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的问中发展他们的思维。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的体验空间, 并期望通过讨论这一形式, 能在学生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但是, 为什么不再解放一点, 让学生在主动的问中发展他们的思维?比如“同类举例”, 新旧联系, 以李白的《越中览古》为例, 让学生更深地感悟、理解“铺陈”这一手法。阅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节诗, 让学生理解“铺陈”的作用。又为什么不让学生在主动的问中理解呢?学生提出的问题, 恐怕有许多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得到了解放, 学生也得到了解放。而且,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老师要做的是针对学生的疑问, 共同感受, 并在此基础上, 因势利导, 精心设计, 巧妙引导, 提升高度, 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但它确实又是有难度的, 故而在教学中, 如何降低难度, 自然带入艺术的境界, 是需要多考虑一些的。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都必须有一个前提, 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 必须是主动的, 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 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 采用哪些方法, 就必须在这个前提下去选择。诚如《过秦论》的作者“铺陈、渲染”, 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 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 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 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 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 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撼。我想, 学生也许会深深地意识到,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的语言。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 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 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 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 可以发问的自由, 不仅孩子们可以从畏难情绪转折到快乐的、跃跃欲试的状态, 我们也定然会在他们的问题里, 有更新的“发现”, 所以让他们在我们的惠风中自由的飞吧。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教学反思 篇5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是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单元(3~4课)中第四课《师友结伴同行》的第二框题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八年级上册主题是交往——“我与他人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第二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校人际交往上,在八年级上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包括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两课,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突出“生生交往”,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突出“师生交往”,其中第一框题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老师,从而产生对老师的敬爱。第二框题讲“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主要学习从师生交往观念的改变到与教师有效沟通的原则、策略。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分为两个目,第一目 “师生交往新观念”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探讨师生关系,通过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探讨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新型的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的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新行为。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本框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善于与教师沟通,侧重日常学校生活情境中如何化解与教师的矛盾冲突及交往的基本准则,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策略。
学校的人际交往是学生交往的主要领域,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道德的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因此,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在八年级上册中占重要地位,而第二框题“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又是本课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中生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时代价值的转型。新课程改革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转变,建立在传统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正在被“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观所取代。价值观的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巨大。有些学生认为师生“民主平等”就可以不分场合地对老师“随随便便”,甚至不尊重,导致常常发生课堂与老师顶嘴、冲突的现象。
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转型,主要是从小学时代的“向师型”到初中的“独立型”的转变,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老师的遵从甚至害怕的心理,因此,如何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框主要是从观念和沟通技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②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和沟通的基本准则。
2、能力目标
①能够运用认知转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
②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③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②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主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化解矛盾冲突,重点是换位思考化解师生冲突、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
借成语教学促主动学习 篇6
概念认知与研究背景
所谓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愉悦的体验。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要组成部分,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寥寥数字,往往包涵了奇异的生活风尚、动人的神话传说、沧桑的历史故事、睿智的圣贤哲思,用字凝练而内涵丰富,很多成语还蕴含有强烈的情感倾向,褒贬分明,颇能引起世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成语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丰富学识,积淀人格
作为汉语文化的瑰宝,成语以其源远流长、凝练浓缩、涵盖面广等特征而长盛不衰。可以说,每一个成语都包括了“形、韵、神”三个层次:“形”是指成语的规范使用;“韵”是指成语的文学化表达与接受;“神”是指透过字词折射的浩瀚的历史文化。因此,学习成语不仅要了解它的意思,更要从中感悟到它所承载的民族道德准则、生活智慧及情感态度等,以此丰富学生的学识,并逐渐沉淀为学生的人格。
例如:在研习《崤之战》时,当接触到“厉兵秣马”“见微知著”等成语,笔者尝试组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它们的词义、起源、用法,继而让学生思考探究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等。针对“见微知著”一词,学生联系文本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秦军浩浩荡荡肆无忌惮地在周朝都城里纵横驰骋,有人惊慌失措,有人围观看热闹,而年少的王孙满却能从一细节窥见貌似强大的秦军,不过是有勇无谋的莽夫,由此断定秦军此战必败。见微知著的眼力,令人叹服。见微知著,是中国人最为叹服的智慧之一;拥有这一智慧,就善于把握事物的征兆,善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就时时处处显得游刃有余。”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好地激发出来了;而最终的见地,也集中折射了学生主动思考后的生成智慧和人格积淀。
多重解读,促进创新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一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发展自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允许学生“七嘴八舌”,对某一现象或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合理即可存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能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善于质疑问难的特质,才会逐渐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成语,有许多成语经过长时间的推演,古今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演变,甚至有的成语本义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就是一个较好的教学契机,可以合理利用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创新教学范例。比如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但随着人们读书观念的变化,其语义发生了变化,现在多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带有贬义色彩。这一类的成语还有很多。同时,成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是内涵丰富,变化多样。比如“精卫填海”原来常用作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报仇,可谓中性词;而现在则比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带有褒义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对成语进行多重解读,让学生大胆地“异想天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和解读。相信学生是乐意尝试的。在笔者进行的教学实验中,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先后推出了《黔驴技无穷》《宁为瓦全,不为玉碎》《肉食者未必鄙》《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坐井观天”后传》等一系列充满奇思妙想的趣文。因可以畅所欲言而感兴趣,因怀有兴趣而愿意主动去学;通过倡导多重解读成语,笔者引导学生有效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当努力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积极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现实中,有许多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然而,由于“坐享其成”的惰性使然,主动学习往往被视为一种负担而舍弃。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成语给学生创设活跃思维的情境,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促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尤其是借助容易被误用的成语来创设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比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文不加点”等一些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成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理当成为学生自发的愿望和自觉的意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契机,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以使学习真正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借助成语实施有效教学,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思路。
更新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参与 篇7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课内外学习条件, 并在方法层次上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教师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 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所要追求的全新目标。教师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 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注重情感沟通, 营造参与的氛围
1. 应缩短师生距离。
教师可以主动走下讲台接近后面的学生, 还可以激励学生走上讲台, 参与教学, 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 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 给予学生安全感。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 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安全, 回答问题不论对错, 都不会影响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 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 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3.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随机调节问题的难度。同时, 当学生失败时, 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 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创造。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对完成教学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当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享受, 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总之, 激发学生兴趣, 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四、教给参与方法, 赋予参与的能力
1. 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创造条件, 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同时要精简教师活动量, 加大学生活动量, 给学生创造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去读、听、议、想、演、练。这样在形式各异的“动”法中, 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活动中, 进而激活整个课堂,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中, 在探索中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2.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
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 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 而且使学生本身主动而自信。
3.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篇8
一、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而又活泼的教学情境,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谓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的情境。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普及,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 用屏幕展示出形象逼真、颜色鲜艳的动态画面。根据小学生对事物认真的特点, 这样的鲜活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把心智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圆, 从不同的形状中发现圆的存在, 以及探索圆的各种妙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也常常要注重于生活的联系性。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或者与教材相关的日常生活情境与课堂知识进行联系教学。如自行车车轮的圆形, 圆形的饮料瓶、杯子、门的形状各异的手柄都包含着圆等等。课堂教学也可以设置具有悬念的情境, 让学生带着疑问随着老师的指令开始课堂知识的学习。这既能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接受课堂知识, 用课堂知识解决自己的疑问,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师应该以积极的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 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在课堂上要肯定学生、激励学生, 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展开学习, 以强烈的求知欲聆听教师的讲解, 以有效的方法解决知识性问题, 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可以从灵活有趣的课堂导入开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教师强制让他们坐下并停止自己的小动作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教师不妨尝试以有趣的小故事开始自己的课堂教学, 或者摆出有关本课教学内容的模型, 这样学生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也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在课堂上, 营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主动对知识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讲解, 遇到精辟性的问题教师在解答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表扬;在课堂提问的环节, 遇到回答得好的同学教师应该及时发出“某某讲得真好”“这个同学的想法很新颖”“看来你对这个问题掌握得不错”等肯定性的鼓励话语。如果遇到答题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则应该有更多的耐心, 语言不能伤到学生的自尊心, 提醒他“不要紧张, 慢慢说”等。即便有人答错了题, 教师也不能说“你是错的”“真笨”等消极性的话语, 而是应该及时让学生坐下, 通过自己的讲解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 并给他思考的时间。教师的鼓励和尊重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教师要在课前精心查阅资料、组织教材, 设计好让学生思考与动手的环节, 给他们充分的参与课堂的机会。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或者面积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实践思考题:养鸡场的张大爷买了16米长的铁丝网, 他该怎样建这个鸡圈才可以让鸡圈的面积最大呢?这道题可以通过计算, 但是如果通过计算来解答, 就没有数学的趣味效果。所以, 鼓励学生首先采用画图、观察等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提出存在的可能性, 而后再通过计算, 来寻求正确的答案, 并帮助张大爷设计建鸡圈的方案。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就用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三角形或者圆的求面积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 教师应该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 让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教师则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也应该改变以往教学当中课堂讲授方式, 走到学生当中去, 聆听他们的意见, 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也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结束语:数学注重的是抽象思维, 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则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材, 创设灵活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使得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形象中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重点, 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出发, 积极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把课堂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 并学会举一反三。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9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 以便能回答教师的提问, 这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筋疲力尽的劳动, 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为此,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让学生在读中学, 玩中学, 做中学, 听中学, 在思考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自己掌握着一把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主动学习呢?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 他 (她) 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也就越高, 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大。一个对历史学习毫无兴趣的人, 是根本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更不会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了。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 力求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去“学”
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阅读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 如果都由教师教给学生不但不现实, 而且也不可能。终身教育更需要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而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自己编写学案, 指导学生读书,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己编写学习提纲, 养成自学习惯。现在历史教学提倡的教案、学案、巩固案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2. 问题法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问题法是在学习中对所学习的内容, 提出相关的问题, 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进行阅读、探究。问题法能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探求欲望, 唤起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教材有关问题的质疑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他们积极探索的勇气和精于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归类法也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
归类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归成类, 可以把分散的知识归纳在一起, 便于学生系统掌握, 便于整体掌握,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归类法在阶段学习结束后, 在复习中用得最广、最好、最有效。
当然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方法虽多, 但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因人而异, 要分层指导。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只有培养创新意识, 确立开拓进取的信念, 人类社会才会前进, 才能发展。
学生在自觉学习时, 他 (她) 的思维始终是积极的,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这种独立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历史课中找回他们的自尊、自信、勇气和力量, 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创造, 什么是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要求。
四、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志
初探构建主动体育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创造性思维
“主动体育”教学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在学校中, 体育课堂则是实施“主动体育”的重要渠道。那么, 怎样在体育课堂中实施“主动体育”呢?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扮演好指挥员和战斗员的角色, 才能够拉近师生感情, 增强学生的兴趣, 实现师生互动, 使教与学相互促进, 增强教学效果。从事体育教学多年来, 笔者曾尝试过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师生协同“作战”, 增进师生情谊。如在上拔河课中, 笔者努力当好指挥员和战斗员, 一边指挥学生摆好阵形和姿势, 自己又充当队伍中一员, 与学生一起“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默契的配合激发了学生的投入热情。二是男女学生混合练习, 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学生练习三人板鞋游戏中, 将男女学生进行混合练习, 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他们步伐协调性和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指导示范动作要到位, 现场解疑答惑要尽力, 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兴趣。在上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讲解动作过程中常有学生提问, 我都耐心地讲解, 并设法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例子给予举例答复。
二、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 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学生间的学习差异,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与生活相关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也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本课为例, 课前, 我让学生观察绳子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想一想:“还有什么用途?”我认为, 来源于生活中的物, 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大家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 如:报纸、可乐瓶、绳子、酒瓶、玩具、旧自行车胎等等, 可以一物多用, 比如说纸, 整张可以顶风跑, 可以折飞机进行投掷, 团起来可以作垒球用, 另外还可以作道具等……利用生活中资源进行体育练习。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校的素质教育模式是“爱国·素质·创造”。创造性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学校开展了创造性教育的体育活动课, 体育活动课一般以练习、游戏和各项运动来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实践内容, 即那些不需要教师进行系统教学或教学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掌握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 应以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规律, 以及运动中意志、注意、情绪等心理变化规律为主进行设计, 以分组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来进行。
四、建立民主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必须相互尊重。教师决不能讽刺、挖苦、体罚和侮辱学生。只有懂得尊重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 也具有不同个性。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始终以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学生。记得一次体育课上, 我凭着主观臆断, 认为一个学生捣乱, 严厉地批评了他。而这名学生由于受到冤枉, 很不服气, 当场骂骂咧咧。事后, 我经过调查, 发现的确是自己的判断错误。
五、创设合作探究情境
学生自主性就是主张尊重学生的自立性和自发性, 强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使强制性死板的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给学生一个球,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游戏;给学生一系列障碍物, 如栏架等, 让学生自己设计和排列障碍物, 使越过障碍的时间最少。
总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教学要改革, 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参与课堂教学, 参与教学评价, 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为培养新世纪的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映民.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整体改革.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一、改进探索材料,引发主动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他们所使用的探索材料是否恰当是关键。我认为提供给学生的探索材料起步不能过高,应便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材通过在直观图形上面画出阴影部分分别表示34、68、912,让学生直接观察,这样学生虽然参与观察概括,但参与的程度上还是比较被动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对此材料作了改进。先发给每位学生四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每位学生把每张纸条通过折叠和用笔画分别用阴影表示出34、68、912、612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三张所画出的阴影的大小是相等的,即34=68=912,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这三张所画的阴影大小相等,而另一张所画的阴影与这三张不相等,即612与另外三个分数不相等。学生从中产生了疑问,激发了求知欲。此刻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对照直观材料分析分子与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又如在教“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预先发给每位学生如下图所示的,印有不同颜色的纸片:
先让学生分别写出各种颜色所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写出:“绿色占12、红色占14、 黄色占18、白色占18”。这时教师提出:把其中不同的两种颜色所含的分数加起来,有几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并想一想:每个加法算式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不一会儿写出以下四个算式:“12+14、12+18、14+18、18+18”,而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图上的颜色所占部分,通过划线、对折等操作活动,探究出结果。这时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你们再想一想,以上几个分数做加法时,觉得最容易的是哪一个算式?”目的是使学生区分出“18+18”最容易。因为它是过去己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知识,而其他几个则是“异分母分数相加”,并重点提出“12+14=34”的结果是怎样得出来的,再次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说理,从中得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先要通分的道理,即“12+14=24+14=34。
由此看来,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探索材料,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围绕着教学重点,参与探索性的学习。
二、遵循认知规律,引发主动参与
新知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并对原有认知加以组合发展以及重新建构的过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教师除了要认真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学过程作出合理设计。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处理:
第一步,让学生复习两步计算式题,出示以下6道题:
100-90÷2 90+100×2 (100-90) ÷2
100×90÷2 2×(90+100) 100-90+2
先让学生说出以上6题的运算顺序,口答计算结果,并指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同时把这6题的3个数“100、90、2”板书在黑板上。第二步,教师把“100”擦去写上“300和3”,然后请学生根据“300、3、90、2”4个数编出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编出的各类型的式题展示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再参与讨论,评断对错,作出分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作出判断,有对有错的,有括号与无括号的,有同步计算的如“300÷3+90×2”,“(300-90) ×(3+2)”;不能同步计算的如“ “300-(90×2+3)”;还有括号多余的,如“(300+2) -(90×3)”。第四步,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编这三步计算式题为最快,使学生能对照开始的6道两步计算式题,把原式中的“100”都换成“300÷3”,就能很快地编出相应的6道三步计算式题。这一讨论过程使学生又认识到三步计算与两步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教学,学生在参加编题,辨析分类,相互讨论中,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的知识建构步步为营,整堂课是简捷高效的。
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篇12
一、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总会将学校所学到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与家人进行分享,而家人也会给予学生高度的肯定与实质回馈。在本教学方案中,有一项活动是找家人、教师、同学分享自己制作的未来名片,并请他们填写建议或回馈[1]。这种亲师生的鼓励互动,在无形间鼓舞学生朝着梦想前进,也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未来志愿是有被认同的、有被支持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让他可以在实现自己未来志愿的过程,继续坚持下去[2]。
通过课外小说、漫画、电影DVD等,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翻阅,也可以带回家自行观看。学生在观看书籍或电影时,多少都能对未来想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外,继续接触未来想象议题,进行潜在课程。学生具有决定最有价值的未来之能力,能制定实现未来志愿的计划,并具备执行的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懂得要先具备前瞻性思考能力预测未来趋势,透过批判性思考与价值澄清的分析,决定出最能展现社会价值的志愿,成为世界公民,并且制定计划努力执行。真正做“能够创造有价值的未来”这个学习目标。学生们一开始都很快的想到自己以后的志愿,但是当学生要去思考这个工作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他们先是愣住,接下来开始很认真去思考并厘清这个未来志愿具有怎么样的社会价值。一旦想出来后,会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志愿感到很开心,也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社会价值。他们也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原来不用等到长大就可以当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着重点,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同时,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在启发式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语文、获取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取语文知识能力作为根本任务[3]。
三、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习是知与做相统一的主动行为。倡导教师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开展课堂并设置学习任务,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在经过认真思考后能用掌握知识和经验等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感悟。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断发展,是一个语文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认知结构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进化[4]。
四、加大对课外阅读教育投入经费
对于加大投入教育经费,经调查除了教材和工具书外,其它课外资源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利用率非常低,这就要求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部分课外资源进行融合式教学外,还要呼吁学校、家庭对课外阅读引起重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
【主动教学法】推荐阅读:
主动式教学法08-27
主动性教学07-23
主动互助教学模式06-17
主动参与教学相长09-02
主动教学模式的反思08-13
《主动发展是根本》的教学反思10-28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06-01
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07-28
在参与式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