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式教学法

2024-08-27

主动式教学法(精选12篇)

主动式教学法 篇1

本文研究是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相适应,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为目标,依据CDIO基本理念和校企合作项目,结合一体化课程群设置、主动式项目驱动学习和教学反思等手段,形成一个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CDIO能力培养”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方法。

1 本文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1)基于CDIO的主动式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在课堂中引入企业项目案例的开发与设计,让学生加入一个具体的项目开发流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师人才。

3)构建应用型IT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按照职业领域和岗位需求构建合理化课程群、专业教学团队和CDIO能力培养目标矩阵,及时评价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本文研究的内容或对象

1)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先导主线,以基于CDIO的主动式项目驱动教学为模式,以我校信息学院当前所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课程为研究样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主要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2)CDIO应用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软件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的。

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课堂上的知识点融入到企业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加入一个具体的项目开发流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培养高素质创意型人才。

3 拟达到的目标

1)通过对软件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科学制定CDIO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师人才,从而为兄弟院校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较大提高。在本文研究中,主要以校企合作项目的经典案例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软件项目开发环境,学生在此氛围感觉有东西可做、并能看到自己的实践效果。

3)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大提升,迎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一批与社会接轨的实用人才。

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学生之间个体能力的客观差异,因此教师要合理地把握每个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因地制宜、依“队”而异地评估项目,多层次、多样化、多角度地培养学生。

2)创设软件开发模拟情境,情境设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应该正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力求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生任务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这门课的应用前景,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3)角色转变是关键:CDIO工程教学模式下主动式项目驱动学习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CDIO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

5 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根据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文献。

2)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统计调研与分析,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3)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为项目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4)统计法。收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问卷、试卷、教案等),统计数据。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

6 总结

CDIO理念引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教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很强的实用意义,对相关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构建应用型IT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可有效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教育研究的进展。

摘要:该文的宗旨将CDIO理念融入到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适当降低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按照“实用—够用—能用”的基本原则精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编程小项目,并布置以小组形式完成。并探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新的Java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方面来改革传统的Java语言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CDIO,项目驱动教学法,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志.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主动式项目驱动学习——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2012(4).

[2]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徐春林.CDIO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主动式教学法 篇2

在教学中,我设计的小故事、丰富多采的图片、创设的生活场景,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极大了引发了学习兴趣,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体验礼貌用语重要性的环节中,从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已有经验,体会感受,使学生明理导行。整堂课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内拓展到生活,调动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理念的碰撞。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别具匠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礼貌用语的奇妙。

本节课我主要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本节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多作用,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做的较好的地方。如大大地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各成员间能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激活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等。教师也做到了积极参与,不是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

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 篇3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开放式互动教案;教学方法

与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当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也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一种教学理想。然而总结现阶段高校互动式教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所谓“互动性”概念的理解一般只停留在随堂问答、启发式教学、布置思考题和课堂探讨等方面,仅限于探讨如何在课外布置研究课题、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设疑一解答”工作、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实践和研究。

事实上,无论是专题研讨、辩论演讲、小组学习还是师生问答,就其本质而言都只是既定教案体系的展开,教师的工作只是将学生的随堂提问或者课堂讨论纳入到既有体系中来,课堂上并没有出现什么新的思路和新的问题。严格说来,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放性的”互动式教学,充其量只是一种“封闭性的”互动式教学,而这种做法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由于教案的相对封闭性,无法掩盖教学内容的僵化,难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固然不及实践技术类的课程,但却仍然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新思想和新思念的碰撞每天都在学术界发生,而就算是对于那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每一代青年学子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解读方式。就此而言,虽然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环节显然要强于一言堂式的灌输型教育方式,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教案本身的开放性是本,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是标,如果一切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在为一个封闭的既定教案服务,如果多样的教学形式仍然是在围绕着一成不变的教学大纲起舞,那就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无法真正让大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简言之,“教学目的~互动式教学一达成教学目的”这个过程的起点,也就是教师最初的教学目的在大学的课堂上应该是清楚明白的,毋须通过互动式教学过程再来揭晓答案,否则至少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同样,大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且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反思者和批判者。因此,教学方式的开放和互动归根到底要求教案本身的开放和互动,要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教案的设计中来,从源头上营造一种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氛围。

其次,由于这种传统的交互问答方法在时间和人次上的局限,容易导致一个班的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上出现分化,从而导致尖子生愈发积极,落后生愈发消极的马太效应。

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传统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并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过程,即使只是十多人的小班制专业课程,在一次授课过程中,真正留给每一个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按照“提问一解答一反馈一修正”的完整环节进行互动的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那么,应该多鼓励那些思维比较积极,见解比较独特的学生发言,还是应该多照顾那些思而不得,有待点拨的学生?在这个两难的选择面前,几乎没有人能够提供一种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什么才是合适的“度”,让我们既保护那些积极发言者的热情,又能兼顾那些不愿主动表现者的学习兴趣。在此前提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非但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的作用,而且还可能会使班上的学生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课堂发言的少数主力,要么就会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可见,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从普遍提升学生思维水准和知识结构的目的出发,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并不是由少数学生带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而是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和教师一样成为教案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反思那种徒有其表的封闭式互动教学,从教案这个源头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出发去创造更有意义的师生互动环境。

再次,由于基础理论课本身的抽象和艰深,单凭课堂上的交互式教学很难达到真正深入探讨问题的效果,师生互动容易流于表面,并且往往会在枝节问题上过多纠缠,反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核心和本质。

由于基础理论课所教授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学科大类中最根本、最抽象、最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寻找到师生可以相互沟通的那个“原点”,就成为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前提。而作为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教师毕竟很难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入门者最感困惑和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事先不在教案形成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那么课堂上的互动最终也只是让学生的头脑成为教师门户之见的跑马场而已。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不只应该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更应参与课程教案本身的设计。

那么,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开放式的互动教案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应该从何着手,在实践过程中又会有哪些得失利弊呢?

首先,从教学理念上说,既然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那么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参与到教案的制定工作中来,发挥自己的眼光选取自身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教师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再进行因势利导的分析与指引。就实然层面而言,由于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本身的全息性,先由学生按照指定的参考读物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然后再从其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设计教案,不但不会破坏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还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的放矢,对学生的现实要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正是因为互动式开放教案本身就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设计的,上课时所解答的都是学生自己所希望了解的内容,所以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显得活跃,师生间的互动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互动式的开放教案就是这个“本”,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则只是它的自然结果而已。

其次,就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而言,开放式的互动教案在课堂教学前提供给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大学本科生缺乏足够的学术训练,其提问水准往往也会参差不齐,有些问题只是涉及书本中的遣词用句,有些则是用比较青涩幼稚的方式涉及特别重大的哲学问题,还有一些则是从当下年轻人的现实处境及其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围出发去理解古老的学术思想。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并且准确地找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和可以改进之处,这通常并不是可以在课堂互动的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思索和反思的过程。因此,将制定教案变成一个开放式的互动过程,既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认真分析这些观点和想法之中存在的亮点和问题,从而切中肯綮地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制定教案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较之于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泛泛地回应学生的提问,通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和点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可以努力的方向,无疑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择。而且由于开放式互动教案的准备过程可以做到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将课前和课堂参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消除马太效应,达到促进整个班级学生的共同成长这个目标。

再次,从实现教学相长这个最终目标的角度来看,由师生共同参与生成的开放式互动教案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都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并且保证了交流的深入性和持续性。除了第一次授课之外,在每次上课前都可以要求学生对本讲内容进行自主的阅读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前(视授课教师的备课速度和时间安排而定)将自己理解的本讲疑点和难点等问题提交给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则可以对提交上来的这些问题进行辨析与综合,参照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进度,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筛选和点评,由此形成初步的教案。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教师所认为的教学要点有所遗漏或者误解,也可以因势利导地澄清产生这种误解或者疏漏的原因,促进学生对真正要点的把握。在授课过程之中,以事先指定的某些学生为主导的互动式开放教案可以经受更多学生的检验乃至批评,让整个班级能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自觉性的认识,不仅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授课活动结束之后,还可以由参与制定教案的学生进一步反思整个授课过程,并且就课堂效果和学习心得做出总结,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提出展望,教师也可以以此为依据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判定学生是否真的已经对学过的内容融会贯通,因为真正掌握某种观点的最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在此观点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

浅谈主动教学法 篇4

不时有教师抱怨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打断授课, 一节课要提许多问题, 教师没法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教育先圣孔夫子开创的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形式。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教学形式。孔子为了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 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言。) 这就为学生体现主体地位排除了障碍。当然, 在这里, 孔子也非常巧妙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组织安排了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各抒己见, 然后不失时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吾与点也。” (我赞同点 (曾皙) 呵。) 可以这么说, 孔子的这节课非常成功, 当成为教学活动之典范。现代西方教育中, 孔子的这种课堂模式得到了广泛运用, 而且效果颇佳, 好处多多。遗憾的是, 作为孔子的同邦后继者的我们却没有继承孔子的这一优良传统, 还闹得全国上下猛喊“拯救语文教育!”。真是“捧着金碗去讨饭”, 滑稽又可笑。

在孔子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活动中各个感官都被调动起来, 许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包括表达、思维、辨别、实践等能力。当然, 教师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柯林斯和布朗所列举的教师的6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作用。6种方法是:示范、辅导、支撑和撤退、表达、思考、探索。“这6种教育方法更多地是帮助学生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说教。教师示范、促进、辅导、鼓励学生学习和探索, 同时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向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最后, 教师坚持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 辨别重要的原则, 并将它们用语言和文字表述出来。” (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

这样岂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岂不是处在极被动的位置了吗?这样做, 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确实是一种考验, 因为教师常常会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根本无法预料到学生会提些什么样的问题, 自然觉得被动了。

但我们确实需要, 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过去, 我们的教育、教育者, 说不好听一点, 真的不懂得尊重学生, 或者, 他们根本觉得不用尊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丧失了所有自主权, 他们只会听教师讲, 记教师讲的, 回答教师问的, 写教师叫写的, 做教师叫做的。有一种叫做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相对地似乎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的空间, 可是最终还是被教师预定的条条框框限制着, 学生只不过是游戏中的玩偶。另外, 学生还要听命于父母的意愿, 要屈从于各种考试的压力。实际上, 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 (机器) 。而教师, 则占据了绝对的主动地位。这恰恰与孔子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 更是与当今我们所共同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主流理念相违背。以学生为中心, 只不过是还给学生应有的尊重, 以学生为中心, 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以学生为中心, 最为重要的, 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人”。那么, 我们的教师还强占着那点“主动权”, 还抱着那点可怜的“师道尊严”不放也未免太自私了。

不容忽视的是, 学生有了主动权, 他们想知道什么, 想了解什么, 这各种需求就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满足, 而这种时候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很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 这同时也会大大刺激学生求知、思考的欲望。这一点,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受益匪浅。不仅如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继而把“主动性”延伸到了课堂以外的学习中去。

无疑, 还学生以主动权, 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是大势所趋的事实, 似乎已被许多人所认可。

但是会不会像前面提到的, 学生主动了, 教师就势必转为被动呢?那倒未必。

前面说过, 孔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这是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或许, 孔子所处的时代的知识量、信息量以及课堂内容和形式、人们的思维方式, 等等, 与今天的巨大差距使我们进入这个境界时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但此法 (“主动教学法”) 并非完全不可为。何况让学生具有主动权, 以学生为中心, 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围着学生转”、“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教师与学生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可行的。但教师的角色远非这么简单, 也没有这么容易。因为, 前面说过, 教师会常常因此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么, 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教师怎样避免可能出现的被动, 争取主动, 从而与学生一起“主动”进行教学活动了。

对此我们也不无顾虑, 北大附中副校长王铮说:“老师在校内天天搞基本功比赛, 但学生却不一定需要教师们的这些成果。在某些方面,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远远超过了老师。教师还钻在教材里的时候, 学生已走了很远。时下有一个叫做“充电”的词很流行。教师们, 为了脱离“被动”的“苦海”, 抓紧“充电”去吧!否则将时时遭到学生的“发难”。我们推行素质教育, 教师的“素质”不如学生的“素质”, 那就指不定谁教育谁了。这么说, 并非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成为“全才”, 但熟悉自己专业科目及有关知识, 并不断更新却是应该的。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更是如此。

小学课堂主动教学改进小结 篇5

向化小学龚飞 本学期,随着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我对于平时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开学初自己制定的课堂改进计划,课前都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及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因此,还必须多提问一些“发挥性问题”,让学生不能只用一两个词来回答,必须多进行一些阐述。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使提问和回答真正成为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纽带。否则,再热烈的课堂气氛也掩盖不了所提问题内容苍白这一事实,更别说通过提问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了。

“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不质疑便无问题而言;既无问题而言,也就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了。试想,一个疑问都提不出来的人,又怎能具有创造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就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否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而这一切与当前倡导的课程改革,无疑是完全一致的。

总之,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虚心态度,自己一时不懂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对学生的热爱老师,更热爱真理的举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总之,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就必须高度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小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差生有学习习惯差,不遵守纪律;有单亲家庭,性格内向,自我封闭;更多的是缺乏帮助和辅导造成的。但要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差生中绝大部分还是想把英语学好的,但因自己底子差,有的甚至一摸到书就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我们感到要想转化这些后进生,首先得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力求环节紧凑,学习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积极的参与到各个形式的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通过合作学习,巩固新知,创设更多让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方法是学生基础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平时应注意积累学习方法,并在适当的时候传给学生,使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分散难点,化难为易,使差生感到易学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任务。教师要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容易接受。教师还要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使差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主动式教学法 篇6

一、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法大致兴起于本世纪初,主要通过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学情,进而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创新。这种教学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因而在多学科得到了很好应用。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数学学科成为了多学科交叉的汇聚点。这给了数学教学更广阔的发展余地,相信运用活动教学来进行高中教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范式。

高中数学采用活动教学法具有巨大的学科优势。首先,活动化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该教学法形式多种、活泼,内涵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次,活动化教学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展现。活动化教学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和操作,因而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多样的活动教学中。第三,活动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活动教学法采用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进步的交流机制,同时又能刺激学生个性的形成,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数学活动化教学是活动化教学的理论根源。活动教学法一般分为直观教学和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通过展示幻灯片、卡片、简笔画、挂图、实物、录像等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的一种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则把机械的、抽象的思维训练置换成为有趣的游戏活动,这可以大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教学的诞生都受益于数学教学的启发,一般来说,活动化教学要求依据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原则,借助多媒体、团体讨论、实物模型等等手段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操作能力。因此,该教学法可以为现代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数学教学是一门抽象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理论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如果数学课堂没有活动化思维的注入,这就相当于把学生限定在一个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想要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直观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1。直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运用直观教学法的方式很多,而且能够取得直接的成效。直观教学法可以分为模像直观、语言直观和综合直观。模像直观要求以对实物的直观感受为前提,一般都要展示卡片、简笔画、挂图、实物、录像等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直观。还有一种直观就是语言直观,这种方法通过录音、角色表演等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直观。现代技术的发展,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很多高中数学可以多渠道、多视角的进行综合性的直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可以采用视频动态化教学。瑞士一位教育家指出,为了数学直观教学法产生动态的、活化的效果,不能只使用静止的意象,可以利用电影在视角上的连续性让学生观察运动中的图形。运动中的图形不断的分解和重组,可以让学生直观上理解毕达哥拉斯公理。

举例来说,苏教版A版数学必修中有关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进行分析。该节内容占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因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建立在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学习基础上的。另外,这一节的学习则是希望通过实物模型给予学生直观化的教学效果。该节的学习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但是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判定定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判定定理的运用必须通过实验等手段,才能让学生建立其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段设计出这样的运动图像:放置一块直角梯形塑料板互相平行的一边在桌上,慢慢转动塑料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塑料板另一边和桌面是平行的。但是如果转动直角边,则看不出平衡的感觉。

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有变化,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手段。比如在教学就不一定非要观看实物、卡片,或者非要看录像等等,还可以通过编辑数学公式顺口溜、数学公式诗歌,让课堂呈现更为丰富的直观效果。

2。游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为了避免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呆板化、程序化、僵硬化,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通过猜谜、模仿等等游戏,可以可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本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刺激学生学习,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果教师能够把数学知识内嵌在游戏活动中,或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串联起来,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的调查表明,由于高中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较为强烈,在加上我国教学活动中本有的竞争机制,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竞赛评奖类游戏。因此,可以在教完部分内容后,教师通过相应的问答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奖励。

举苏教版有关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为例,该节的课程设计可以这样:

第一,提出问题:通过演示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直线和平面平行的主要因素是:a.平面外一条线b.平面内一条直线c.这两条直线平行。

第二,讨论问题:谈论若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是否平行?

第三,反思问题:如果直线a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平行,那么a与的位置关系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相。回答结束后,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奖励。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不仅能够把学生外部活动和内部思维进行有效的统一,而且能够通过这种统一式的内外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的科学性,这是课堂走向实践化、活动化的必然结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中贯彻活动化教学理念,否则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饶晓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6期。

[2]陈玲芳,浅谈帮助学生积累怎样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56~61页《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第24期。

[3]杨德广,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J].高教探索;2013年第6期。

主动式教学法 篇7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应该包括主动顺应与主动同化。所谓主动顺应, 就是侧重于知识存在的客观性, 是学习主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 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知识在脑子里扎根着床的过程。主动顺应还包括依靠实验事实和逻辑的力量, 纠正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为知识往纵深方向发展扫清障碍。

所谓主动同化, 则是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来发现规律, 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 以利于知识在被使用时能轻而易举地被提取出来。

简单地说, 主动顺应就是学习主体顺应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而使知识在脑子里扎根的接受知识过程, 而主动同化则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的横向整合过程。没有知识的牢牢扎根就不利于知识的横向整合, 没有知识的横向整合就不利于知识的存贮、提取和运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面对一个个特定的知识点, 如何操作才更为有效呢?

在教授高中化学必修1中氨气的溶解性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 首先引导学生成功完成氨气的喷泉实验, 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和思考形成喷泉的原因, 然后归纳出氨气的色、态、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指出氨气的溶解度及其与水反应的产物, 以及NH3·H2O的不稳定性和弱碱性, 最后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氨气与水反应的可逆性。显然,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非常合理的, 既重视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重视了化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最后还给出正确的结论作参照。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正是教师最值得花心思进行设计之处。

教师:喷泉是怎样形成的?喷泉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在课文中有什么数据支持?

学生:大气压强大于瓶内气压时, 水槽中的液体会被压入瓶内, 从而形成喷泉。喷泉的形成说明了氨气极易溶于水并溶解得很快, 在常温下, 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教师:喷泉呈红色,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 显然, 氨气溶于水生成了碱!

教师: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NH3·H2O, 你能写出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NH3·H2O的电离方程式吗?

学生: (略)

教师:当打开一瓶浓氨水 (补充实验) ,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闻到了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 也说明氨水中NH3与NH3·H2O共存, 显然, 氨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教师:你所写的化学方程式需要修正吗?NH3·H2O是一种弱碱, 你所写的电离方程式需要修正吗?

学生:都要使用可逆符号。

学生: (略)

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 围绕氨气的喷泉实验, 以实验事实作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不断深入地思考, 使认识不断提高——氨气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NH3·H2O→NH3·H2O是一种弱碱→NH3·H2O不稳定→氨气与水的反应和NH3·H2O的电离都是可逆的→氨水中含有多种分子和离子。就这样, 依靠事实和逻辑的力量, 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扎根了,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主动顺应。这样的教学效果, 是那些越俎代庖式讲解和让学生死背结论的教法所无法比拟的。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新知识孤立地存在, 应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梳理, 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如在讨论了喷泉的成因之后, 提出以下问题:“对于氨气喷泉实验的引发, 如果使用单孔塞 (即没有带胶头滴管) , 你能引发喷泉吗?”“你能使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氯化氢等气体做成喷泉实验吗?”而在讨论了氨水的微粒种类之后, 可让学生讨论前面学习了的氯水中的各种微粒。这样, 既强化了新知识, 又复习了旧知识, 既促进有关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又提升对新知识的类比迁移能力。这样的新旧知识的整合, 就是课堂教学知识建构中的主动同化。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帮助, 为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指导, 通过预设有利于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问题来指导他们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高效地学习课本的间接经验知识。

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认识。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之后, 总有不少同学认为硝酸也会与锌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还会认为硝酸不会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后面的铜等金属反应。面对这样的错误, 怎么办呢?事实胜于雄辩!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纠错方法就是实验验证, 学生的主观认识会不得不顺应于客观事实!然而, 在认识得到纠正的同时,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将会被动摇, 这会迫使学习者做出反思, 意识到共性之中的特殊性, 这就为硝酸强氧化性的学习提供了机会, 出现了新的知识生长点。至于这个新的知识生长点是否成熟, 学生是否能顺利地进行知识拓展, 这是时机问题。教师不能在初中介绍酸的通性时就勉强学生进行探究, 因为此时的知识贮备尚未充足。教师可在高中学习了氧化还原知识和离子反应知识之后才提出来, 因为此时的时机已经成熟。由此可见, 学生知识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是一个需要同化与顺应反复协同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迂回曲折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注意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因为, 只有度身定做的教学设计, 才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 知识建构过程包括顺应和同化两个过程, 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学生高效学习学科间接经验知识, 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既要依靠科学事实 (如实验等) 和逻辑推理的力量来促进知识的扎根着床, 又要发挥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等思维的同化作用来促进知识的横向整合, 以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车丽萍.试论智力发展与同化、顺应的关系──皮亚杰基本理论的启示[J].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2)

“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篇8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教育局领导也多次提出, 要将“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 做到“少教多学”,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传统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差距, 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教。信息技术课应该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教学中要强调学习者合作学习, 相互协作, 以弥补原来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差距很大的情况。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当多采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 教为了学, 以教带学, 以教导学, 以教促学, 只有教师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才能保证“互动式”教学有序地紧凑地进行。

在课堂中, 我经常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六名学生为一组, 选出小组长进行组内的分工与协调。然后由我为学生分派总体任务。比如, 我在其中一节课中, 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首先请同学们登陆老师的邮箱, 下载任务附件并进行解压缩, 然后根据任务要求将你们的答案以PPT的形式通过你们自己的邮箱传给老师, 要求准确和快速,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似很简单的一节课, 其实包含了对多种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考查。在任务中我设置了多张图片, 学生需要认识图片中的建筑物, 然后通过互联网的查找, 将此建筑物的简介备注在图片下方, 这是对学生上网操作技能以及对Office软件应用的考查。在此过程中, 小组的分工合作是比较关键的, 在保证准确的同时还要保证速度。在互动和竞争的课堂氛围中,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进而熟练地掌握软件的各种操作, 活跃课堂气氛。

构建互动式的学习课堂,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有利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互动, 采取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考试等形式, 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相互启发, 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情, 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探索新知识, 获取新方法, 获得新体验, 从而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

提倡互动式分组合作学习模式, 也就是围绕学习小组构建“动车组”系统, 同质异组, 异质同组, 组内结对。实现“兵教兵, 兵练兵”。当然, 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教学规律、教学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 假设构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发展思维, 开拓创新, 激励学生探究新知, 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 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评价体系初探 篇9

因此,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建立三个大要素十五个小要素的互动式教学评价体系, 三个大要素分别是科学备课、互动教学和全面拓展, 主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建立上述的教学评价体系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构建理念, “先学后教”。每位教师要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理念, 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 在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大胆地树立“退居二线”、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 “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在实验过程中,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

第二步:自主预习, 师生共备。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自主学习, 有结构地预习, 在充分预习过程中努力完成课程文本所涉及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 让学生认真填写“问题评价表”。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和提炼学生“问题”, 吸收到教学设计中, 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个性化指导计划。真正做到“师生共备”。

第三步:体验生成, 生命课堂。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 突现学生主体性, 面向全体, 尊重差异, 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在体验中感知, 在感知中生成。重视学生潜能开发, 挖掘智力潜力, 提高学生理解事物、感知问题、记忆知识的综合能力。容纳和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 分析错误原因, 科学而理性地给予认真指导, 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评价中树立学生自信, 张扬个性,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成长。使学生“问题”、文本“问题”、教师“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和谐、安全、放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四步:拓展, 合作探究。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后拓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除了完成全部习题性作业以外, 要在如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做深入研究,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后拓展学习。提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机会, 提供加强训练、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平台, 提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拓展中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步:全面评价, 缩小差异。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 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通过适应性评价, 缩小学生差异, 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探究 篇10

1. 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前提

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合作互动上, 而教师的适当引导则是这一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教师在讲授新课前, 给学生作出恰到好处的启发、诱导, 提出新课学习的目标, 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对话之前, 先向学生介绍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 扫清学习新知的“拦路虎”, 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教材八年级 (下册) Unit 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这篇短文时, 可巧设如下几个问题:Have you ever seen any robots?Are these robots just like humans?What can a robot do?Do you like to have your own robot in the future?这样, 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准备状态, 兴趣盎然, 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 创设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氛围。

2. 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权威, 而是学习者中的一员, 是课堂的组织者, 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传授新课时教师要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制定切实的“阶段式”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提出该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探索方法, 然后由学生个人主动探究, 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为下一步的小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小组讨论是合作互动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学习方式, 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纬度之上的。组建学习小组, 一般要考虑同一个学习小组应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 每一个小组一般由四名学习水平各异的学生组成, 每组选出小组长, 每间隔几周又重新组合, 始终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在课堂上, 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 回答本课提出的学习目标, 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回答的形式, 小组长把组内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概括总结出来, 让大家一起进行思考、讨论、对照;最后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以便在组际交流时重新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合作互动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巡视、参与, 控制时间, 必要时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 教师应给予适时的表扬;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错误时, 教师不要过多讲解, 要相信学生, 由他们自行设疑、答疑, 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答案, 而是积极设法引导, 让他们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完成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 组际交流是合作互动教学的关键

小组讨论后, 进行组际交流, 即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这是合作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本知识目标的理解程度, 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 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这样,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就有了较深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调控, 要使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本节课的中心话题, 突出主题。最后, 必要时教师作出解释, 使师生对所学的内容达成共识, 这样, 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 而且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胆怯、害羞等不良心理品质。

如在教学新目标八年级 (下) Unit 3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这篇课文时, 有的小组提出:We don’t like sports, we don’t remember what we were doing when Liu Xiang won the gold medal at 2004 Olympic games.教师通过引导、解答和总结,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们的体质, 如在比赛中获得冠军, 为祖国争光, 也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5. 练习评定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课前已设计好的练习题, 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互评、互议、互批、互改, 对其中出现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 教师则引导启发, 而不是直接讲解,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来解决。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氛围 学生主动参与 篇11

一、学生主动学习教学的建立

学生主动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上,没有主动发展的需求就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主动发展需求的调动激励,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主动发展”是一种由强内因引起的发展状态,其主要特征是主体在很强的内驱力的作用下,自觉地利用存在于客观生存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促进自身的发展。

这一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老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设置者,学习上的引导者,是学习中心的服务者。在此基础上,突出教师的服务功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现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之间的条件反射下的互动,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意识,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新模式,提倡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呢?现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图形的变换中《对称图和对称轴》 的教学案例,谈谈其做法。

二、《对称图和对称轴》教学探讨

(一)教材整体分析

1.本节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内容属于实验几何,教学设计及教学编排是以小学生认知特点安排,继介绍图形的平移之后,引入图形的翻折,进一步渗透以运动的观点分析几何图形的思想,并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有所加强。“对称图和对称轴”教学保持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寻找图形间的异同点,概括本质特征,培养观察、思考、归纳思维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几何知识的性质作准备。图形的对称性是学生以后学习研究图形及函数图像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节的学习将为这种学习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

2.教学内容。画轴对称图形和画出对称图中的对称轴。

3.教学目标。①理解轴对称图形。②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学重点和难点。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有关“对称美”的话题经常会说起,学生对这样的图形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也要注意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动手作图,并辅以说理,使学生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够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基本教学方法

1.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几何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学从观察、归纳入手,引出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常见对称图形的印象,促进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2.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制学具,动手实验,自己发现问题,多动手,多动脑;让每个学生敞开思路,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观察、归纳的能力。

3.生动和形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节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以增大教学的容量,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实施教学概要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本节课有两个概念需学生理解,一个是对称图形,一个是对称轴的画法。在介绍什么是“对称图形”时,给出若干图片让学生注意观察,比较这些图片的特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来自于生活的图形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需抓三个要点:①是一个图形所具有的对称性质;②对称轴;③重合方式。

2.动手实验,发现结论,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在试探和议论中发现新知识。人的思维能力和形式,常常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使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也常常是手脑并用的,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探索问题的实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的能力。

在五年级教学这一内容时,就对称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应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本节课除了教师演示外,还安排学生两个动手操作内容。

操作一: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组织进行验证线段、角是否是对称图形的操作活动。操作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称轴认识,以游戏的方式引入制作墨迹图的活动,展现对称图中对称轴,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这种教学创造了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气氛,以此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3.呈现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1)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对称概念的理解,本节课不是先从概念本身入手,而是通过对一些实物图的观察、猜想,让学生来得出结论,力图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

(2)注意培养的学生学习技能。学生学习几何感到比较吃力的是如何既领会原理又掌握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要通过分类、判断的讨论提炼出解决方法,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促使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步发展成学习的能力。

4.精心设计练习,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当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再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因此本节课安排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坚持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学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的点点滴滴化作学生一次次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充分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篇12

一、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激发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的产生!”教师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引导作用, 准确给自己定位, 还权利于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教师在开课伊始, 就应该因势利导, 巧妙设置孩子们最为喜欢、最为关注的视角情境,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一开始就入境、入心, 投入十二分的热情、百分百的喜欢, 以期收到良好的想象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 我设计了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故事:灰太狼再一次成功地把喜羊羊、沸羊羊、暖羊羊和懒羊羊抓回了狼堡, 眼看小羊们就要被灰太狼放入开水锅了。在这危急关头, 喜羊羊急中生智, 就请灰太狼和红太狼先帮忙解决一些问题。灰太狼不知是喜羊羊的缓兵之计, 就爽快地答应了。喜羊羊问:“我们共有4只羊, 平均分给你们俩, 每只狼吃几只羊?”“2只!”喜羊羊点点头继续问:“要是只有1只羊呢?”“半只!”灰太狼和红太狼齐声抢答。“那么‘半只’用一个数表示该怎么写呢?”这一次灰太狼和红太狼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就在他们思考该如何回答时, 小羊们在喜羊羊的带领下, 又一次逃出了狼堡。像这样, 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故事引入新课, 很自然地完成了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的过渡, 既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 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 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二、巧设疑问引参与, 让学生做“思考者”

设置疑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回答疑问, 能反馈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及时调控。准确适当的提问, 能启发学生,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解决疑问的同时获取新知。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采用了“三步走”的方法精心设疑。第一步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我在黑板上随手写出“123”, 问学生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经过计算, 学生们齐声回答:“能”。第二步我采用“检验”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们先自由说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然后我把这些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任意变换位置。如:918→189、891、198、819、981, 引导学生们算一算变换位置后, 这些数还能被3整除吗?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不管怎么变换位置, 这些数仍然能被3整除!”第三步我利用“激将”的方法设疑:“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 看谁能迅速判断出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经过几轮比赛, 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怎么每次都是老师先判断出来呢?这里面一定有诀窍!不等我提问, 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情绪已经被激起来了。这样巧设疑问引参与, 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震撼, 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艺术构思展魅力、显功效

“做数学小游戏”“开展智力小竞赛”等特殊的教学构思, 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可能性》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抽象的概率知识理解很困难, 于是,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第一环节:在写有“白球”“黄球”的口袋中放入5个白球、5个黄球, 引导学生们边猜边摸:为什么有的同学摸的是黄球, 而有的同学摸的则是白球呢?学生在亲自动手摸的过程中总结出:袋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 任意摸一个, 就可能是白球, 也可能是黄球。第二环节:在袋子中放入10个白球, 让学生们边猜边摸:为什么大家摸到的都是白球, 而不会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呢?学生们通过快乐的摸球游戏, 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袋子里装的全是白球, 任意摸一个, 一定是白球, 不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在摸球游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手、眼、脑一齐参与活动, 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可能性”这一初步的概率知识。由此可见, 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数学实践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上一篇:整合内外下一篇:行政问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