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行为

2024-08-02

主动行为(精选8篇)

主动行为 篇1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教师应把小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确定为: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大胆突破旧的思维模式, 寻求成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进行自主探索、发现, 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锐气。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引导他们走上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途径。

一、营造教育教学情境

学生在校期间大约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在教师、学生、教室等因素组成的环境中, 师生关系、教师行为、环境布置的优劣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首先, 师生之间应体现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 教师要消除师道尊严、“恨铁不成钢”、“朽木不可雕”等陈旧错误观念,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作为独立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与教师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合作中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其次, 教师的行为要有助于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放开的状态, 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 以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 以工整、精辟的板书指导学生, 以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 以灵活的教学机智组织学生……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第三, 教室环境的布置要体现教育思想, 组织方法要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如开辟“相信我们能行”专栏, 学习之窗里展示优秀作业及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的成果等,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节奏, 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的活动。

二、注重指导学习行为

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要靠教师的关注、指导。为此,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1、发现各种问题, 激发主体参与

我国古代文人郑板桥把“学问”拆成“学”和“问”, 他认为有学无问, 只是一条“钝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样一个问题, 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 价值大不一样, 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问题上。例如:在学习《鸟岛》时, 我设计让学生首先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鸟岛在哪儿?为什么叫鸟岛?鸟儿在鸟岛上干什么?……提得多好啊!二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 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从自己的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 主体参与能力锻炼的过程。

2、引导主动探究, 获取主体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并设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创设机会, 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在学习。如在学习《鸟岛》时, 我巧借绘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表现自己的理解, 学生果然兴趣大增, 读书、思考、想象、绘画、交流, 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学得孜孜不倦、情趣盎然。

3、加强互助合作, 启发主体完善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 每个学生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风格, 而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互补, 能把学习知识、技能和交往能力的锻炼熔为一体, 能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统一起来。小组合作、大组交流为形式的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既优化了学习过程, 又培养了团结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有利于学习主体逐渐趋于完善。

4、增加成功体验, 促进主体发展

一个期待的眼神可能催生一个牛顿。一句激励的话语可能造就一个爱迪生。学生需要信任和宽容、鼓励和关爱、尊重和尊严, 他们需要成功的体验。实践证明:学生每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就会提高一步, 体验成功的喜悦越多, 自信心就越强。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 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主动行为 篇2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教师采用的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加灵活实用的英语是当下小学英语教师应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为此,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改变一切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一、提开放性问题,让每个学生回答问题

以前教师提的都是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教师提的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学生不理解课文内容,就会回答错误,回答错误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因此导致很多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时,应提一些相对较为开放的题目,争取让一组同学同时参与到问题回答当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回答问题的过程,分享正确回答的喜悦。

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Unit 6 At the snack bar时,教师在上课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o can tell me what the snack bar is?”教师先询问什么是snack bar,这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于是有知道答案的学生回答:“A fast food room.”教师发现有学生回答出答案,非常开心,继续引导道:“Who can tell me what do you eat in the snack bar?”这道题目相对来说答案比较开放,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回答出,于是教师选择了靠窗户的两排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分别回答了“bread,hot dog,ice cream,rice,hamburger”等内容。学生回答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教师给予极大的肯定,学生纷纷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二、尊重个体差异,将因材施教落实到人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抓住他们自身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都能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来。在以前,很多教师总是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是优点,而学习差的学生则全部都是缺点,这导致很多学困生心理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检验方法来评价学生。

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Unit 7“How much?”一文时,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数字表达方式及一些基本的量词使用方法,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全体学生去掌握数字的表达方式,且会拿掌握这一方式的时间先后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给学生讲解数字的表达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对数字进行表达,对于一些很快就将这一知识点掌握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但对于其他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如,教师可以让一些喜欢画画的学生画一些图片,画面中可以画若干个蛋糕,然后让班级学生一起用英语回答画面中画了几个蛋糕,当学生回答出来后,教师可以这样表扬:“嗯,你的这幅画画得真好,你看大家都说出了数字的表达方式,相信你也肯定掌握了吧。”再比如,对一些喜欢唱歌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网上学唱一些英语数字歌曲,最后给大家演唱这些英文歌曲,当他们很好地演唱出来后,教师也可以给予相应的表扬。这样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做法,可以让大家迅速掌握所学内容。

三、巧设趣味悬疑,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悬疑特点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问题的探讨,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研究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一文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带来一碗沙拉水果,并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大家看一下我带的是什么东西啊?”很多学生都见过沙拉,因此他们纷纷回答道:“水果沙拉。”教师继续引导:“想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水果吗?”学生看了看,回答道:“苹果、梨、桔子等。”教师继续引导:“大家想吃吗?”学生纷纷回答想吃,教师继续引导:“想吃的话必须先自学课文内容,并将课文中的大体意思表述出来,同时我这里带来了沙拉、碗、水果和一篇制作沙拉的英文说明书,大家尝试着学习并做出来吧。谁先做完且达到要求后,除了可以品尝自己的水果沙拉外,还可以品尝我这碗独特的美味水果沙拉。”于是学生纷纷进行课文及说明书的研究,大部分学生都摸清了制作水果沙拉的基本步骤并成功做出水果沙拉,最后大家一起分享了这美味的水果沙拉。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教师在新时期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研究所学内容,鼓励他们主动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转变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高分高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章云珠.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14(4).

[2]汤立宏.关注关键教育事件,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J].中小学管理,2011(12).

主动负荷互动响应行为分析 篇3

为改善风电等随机电源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并有效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在电网侧配套储能技术以消纳风电的相关研究, 但需要的投资较大, 且大规模的电磁储能和化学储能技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 智能电网技术与需求响应的协作发展推动了电网的智能化。为有效消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利用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 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成为智能电网环境下需求响应机制研究的核心[1,2,3,4]。文献[5]提出了针对风电的用户侧需求响应的3项实施准则, 即成本效益、应用潜力以及削峰能力。文献[6]通过系统负荷的精细分解, 将能够缓解空调负荷高峰问题的用户侧资源定位到制冷空调、冰箱与冰柜3种设备, 并在优先消纳风电的基础上建立需求响应模型。

文献[7-8]指出, 随着居民电力负荷逐渐多样化, 家用电器设备自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新型能量管理系统的发展, 在电力运营商提供一定经济刺激的情况下, 将会产生一类负荷。它能够通过对一种用电设备或设备组进行智能控制, 改变用电时间和负荷大小以配合电力运营商的需求响应策略,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在配套相应储能设备后, 这种负荷能够在某些时段完全脱离电网, 甚至向电网反向输电, 这种负荷可称之为主动负荷。

伴随高峰负荷的日益增长和风电、太阳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高渗透接入, 对具有储能能力的主动负荷与系统用电负荷, 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负荷的互动响应行为研究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针对含电动汽车的居民主动负荷响应系统, 文献[8]建立了联合光伏 (PV) 储能装置和居民主动负荷有效消纳太阳能电力的需求响应模型, 并采用用户需求自消纳因子以定量衡量响应强度。文献[6]通过引入衡量用户负荷主动转移意愿的用户需求比例参数来表征在不同激励与惩罚水平下的响应强度。文献[9]研究风电的渗透接入对需求响应策略的影响。

同时, 智能电网和电力市场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对需求响应行为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文献[10]从发电侧、输电侧以及用户侧抽取了不同的成本效益指标,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需求响应的经济效果进行了评价。文献[11]探讨了需求响应性能评价中的用户基线负荷的计算方法。文献[12]评估了一种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项目在改善用户需求弹性和抑制发电商市场力过大等方面的作用。文献[13]结合储能技术, 评估了需求响应在缓解网络阻塞和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方面的效益。

综上所述, 已开展的需求响应行为分析研究侧重关注需求响应行为的经济特征, 为深入研究和利用需求响应资源, 需要对其响应计划进行优化决策, 并全面、系统评估响应行为特征。因此, 本文基于响应行为时间分布特征和经济效率特征, 建立主动负荷互动响应行为特征分析模式, 基于经济效率优化目标建立响应计划决策模型, 并提取能够表征互动响应行为物理特征的评估指标;最后, 以风电冰蓄能联合系统为案例系统, 进行响应计划优化决策, 分析其响应行为特征, 验证本文提出的响应行为特征分析模式、响应计划决策模型及行为特征评估指标的有效性。

1 主动负荷互动响应行为特征分析模式

主动负荷系统需求响应的最大优势是在保障用户正常用能需求的同时转移用电需求, 实现用电需求和用能需求的解耦, 满足电网对削峰填谷的要求, 同时有效消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本文所指的用电需求是指用户以电能为能源, 通过某种电气设备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以满足自身需求时所需要的电能;用能需求是指用户对其需要的某种能量形式的直接需求量, 例如用户对冷量或热能的直接需求。

主动负荷的响应主要为联合发电与供电侧的互动响应, 其互动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 用户改变自身的用能习惯, 在特定时期内减少用能需求或转移用能需求, 以实现用电负荷削减或转移, 改善系统负荷特性, 降低系统供电成本;第二, 灵活配合风电等分布式能源出力, 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吸纳;第三, 具备一定程度自给供电能力, 减少配电容量和主网电源供给需求, 甚至具备能力向其他系统输送能量 (包括电能、热能、冷气等多种能量形式) 。因此, 本文基于响应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和经济效率特征, 研究响应行为特征的分析模式。

1) 响应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在主动负荷系统中, 用户用能需求可多元化供给, 负荷系统通过互动响应使得用能需求与用电需求呈现新的时间分布特征。

如图1所示, 传统负荷响应模式下, 用户通过较大幅度调整自身的用能习惯来调整用电需求, 在时间上转移用能需求, 即高峰降低用能需求、低谷增加用能需求, 用能需求曲线如图1中曲线1 (虚线) 所示。水平轴表示基准状态, 曲线上凸表示增加用能需求, 曲线下凹表示降低用能需求。主动负荷互动响应模式下, 用户可以避免大幅调整自身的用能习惯, 用能需求的时间分布特征维持相对稳定, 如图1中曲线2 (实线) 所示。此时, 用户原来由高峰转移到低谷的用能需求能够获得多元化供给, 即可由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供应, 如图1中曲线3阴影部分。图1中曲线4和5分别表示负荷系统互动响应和无响应时的用电需求曲线;图1中曲线6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曲线;DRE表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可见, 主动负荷互动响应可在较少调整用能需求时间分布, 甚至提高用电水平的同时, 利用自身需求响应系统, 在吸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整用电需求时间分布, 满足电网削峰填谷的要求。

2) 响应行为的经济效率特征

主动负荷互动响应的目标是给电力用户用能、电力系统运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运行创造高水准的经济效率。即在用户用能习惯转移意愿范围内, 高效满足用户用能需求, 同时经济消纳可再生能源, 并满足电网改善负荷特性、减少配电网容量投资的要求。

如图2所示, 主动负荷系统通过其控制管理中心, 接受各方信息输入, 优化决策响应计划, 实现经济效率, 具体包括: (1)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输入间歇性、波动性的发电出力信息, 主动负荷响应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吸纳, 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性; (2) 用户输入用能满意度水准、用能习惯转移意愿, 主动负荷响应满足用户的用能需求的同时提高用户侧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用户的能源消费支出; (3) 公网系统输入电网削峰填谷的需求, 主动负荷系统响应适时储能、自给供能、向电网反向送能, 改善电网负荷特性,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配电网投资, 提高系统运营的经济性。

主动负荷互动响应行为分析包括两部分核心内容:响应计划决策与响应性能评价。本文第2节基于响应行为经济效率优化建立响应计划决策模型, 实现对响应行为的指导和模拟分析;因响应的经济效率本源来自响应性能的物理特征, 故第3节研究主动负荷互动响应行为的物理特征评估指标。

2 响应计划决策模型

主动负荷系统响应行为的经济效益是推动主动负荷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如何最大化响应效益是响应计划决策模型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主动负荷系统主要有配合光伏发电的电动汽车充电站[14]、配合风电的冰蓄能空调[15]以及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及配套燃料电池和微型热电联产装置 (Micro CHP) 的小区负荷[16]。针对含分布式风电的某沿海地区夏季空调用电高峰突出、夜间负荷低谷期风电出力水平较高、调峰困难的实际问题, 设计风电冰蓄能联合主动负荷系统如图3所示。

冰蓄能空调可以将夜间来自分布式风电或主网的电能通过蓄冰装置转移到高峰时段, 以冷量的形式释放, 在保证用户冷量需求的同时, 削减高峰用电负荷, 并支撑风电经济消纳。本文研究的响应策略是指以设计循环周期 (通常采用一日为循环周期) 的冷负荷及其特点为基础, 对主动负荷系统做出最优化的运行安排, 优化决策的变量包括:制冰机组和常规空调制冷机组的逐时开机功率;吸纳分布式风电后主动负荷系统从电网的逐时购电功率。

以响应行为带给用户、电网和社会环境三方的经济效率最大为目标, 建立目标函数F:

式中:f1为实施需求响应的成本函数;f2为实施需求响应后所带来的减排效益;f3为实施需求响应后所带来的削减高峰备用容量的效益;f4为实施需求响应后所带来的减少深度调峰容量的效益;f5为实施需求响应后所带来的用户购电费用减少效益。

式中:Cdep, air与Cdep, ice分别为常规空调机组和冰蓄能空调机组固定投资折算到每千瓦时的折旧成本;Coprt, air与Coprt, ice分别为其运维成本;Cwind为风电机组折算到每天的单位容量投资成本;Awind为风电装机容量;Pair, i为常规空调的逐时功率;Pice, i为蓄冰空调制冰机组的逐时功率。

减排效益f2等于没有主动负荷系统 (即冷负荷由常规空调机组供应, 且电能均由电网供应) 的治污费用减去主动负荷系统需求响应后的治污费用:

式中:Pcool, i为预测的用户逐时冷负荷需求;Pgrid, i为主网向联合系统供电的逐时负荷;cair为常规空调的能效比;ηgrid为由主网供电时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治污价格。

削减高峰备用容量的效益f3等于没有主动负荷系统时高峰负荷备用成本减去主动负荷系统需求响应后的高峰负荷备用成本:

式中:Pair, i为常规空调的逐时功率;Pice, i为蓄冰空调制冰机组的逐时功率;β1为单位高峰负荷削减所能减少的高峰备用成本;Tpeak为峰时段的时点集合。

减少深度调峰容量的效益f4等于没有主动负荷系统时的低谷负荷所需的深度调峰成本减去主动负荷系统需求响应后的低谷负荷所需的深度调峰成本:

式中:β2为单位低谷负荷增加所能减少的低谷深度调峰成本;Tvalley为谷时段的时点集合。

用户减少的购电费用f5等于没有主动负荷系统时的电费减去主动负荷系统需求响应后的电费:

式中:ppeak, pgentle, pvalley分别为高峰时段、平时段、低谷时段从电网购电的价格;Pcool, i/cair为没有主动负荷系统时, 满足冷负荷Pcool, i逐时所需要的电能, 此时消纳的全部电能均从电网购买;Pgrid, i为利用主动负荷系统进行响应时, 逐时从电网购买的电能;Tgentle为平时段的时点集合。

考虑风电冰蓄能联合系统实际运行特性, 决策模型有如下约束。

1) 冷负荷平衡约束

融冰释冷的冷量与由常规空调直接制冷提供的冷量之和等于用户的逐时冷负荷。

2) 功率约束

蓄冰空调制冰机组和常规空调机组的功率需求小于等于主网和风电机组的功率供应能力。

3) 蓄冰约束

蓄冰设备在融冰释冷同时又由制冰机组进行蓄冰时, 受送冷管线及板式换热器容量限制, 其逐时的总蓄冷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且逐时制冰机组功率同时满足机组和换热器的最大容量约束。

4) 常规空调容量约束

5) 主网供电容量约束

式 (7) —式 (12) 中, cice表示蓄冰空调制冰机组的能效系数;ωi表示蓄冰设备融冰释冷时, 在各个时段的冷量分配系数, 由工作方式和运行策略提前决定;t表示从初始时刻i=0开始到逐时各时段所经过的时段数;Winit为蓄冰设备的初始蓄冰量, Wmin与Wmax分别为蓄冰设备蓄冰量波动允许下、上限;Pwind, i为风电逐时出力预测值;Pexc, max为板式换热器冷量交换的最大功率;Pair, max和Pice, max分别为常规空调机组和制冰机组最大设计功率;Pline, max为主网向主动负荷系统供电容量的最大值。

3 响应行为特征评估指标

针对主动负荷系统实现上述经济效益的全时间过程中呈现的响应行为物理特征变化, 考虑以下三方面特征变化, 建立响应行为特征评估指标, 如图4所示: (1) 主动负荷系统用能需求满足及调整程度, 包括用能需求的供应结构等; (2) 主动负荷系统在配合电网削峰填谷要求下的用电需求调整响应力度; (3) 主动负荷系统支撑吸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和方式。

1) 用户用能需求调整满意度

用户用能需求调整满意度衡量用户对用能需求改变的接受程度。主动负荷系统互动响应可尽量减少对用户用能需求的调整, 改变量越小, 用户的满意度越大。本文对比响应前后用能需求曲线, 采用余弦函数构造在[0, 1]区间内变化的用户用能需求调整满意度指标FCONVE。

式中:EDR (t) 为用户响应后逐时用能需求;E (t) 为用户响应前逐时用能需求。

若互动响应完全没有引起用能需求调整, 则满意度指标为1。

2) 用能需求与用电需求时间分布的相关性

主动负荷系统互动响应可在保留其用能习惯或较少改变用能习惯的同时, 改变用电负荷需求。本文采用皮尔逊积差系数构造互动响应下用能需求和用电需求间的相关性评价指标RP.E。

式中:PDR (t) 为用户响应后逐时用电需求;为响应后用电需求均值、用能需求均值。

无互动响应的负荷系统用能需求与用电需求的时间分布较一致, 两者相关性指标水平较高。

3) 高峰用能需求的电负荷供给率

在无主动负荷系统时, 用户高峰用能需求等于其用电需求;由于主动负荷系统能够存储非电形式的能量, 可以转移用户的用电时间, 即能够在时间上解耦用能需求与用电需求。本文构造高峰用能需求的电负荷供给率指标RE.S, 用以表征高峰时段内用户的用能需求依靠用电满足的比率。

式中:PDR (t) 与EDR (t) 分别为响应后的时段t的用电需求和用能需求。供给率RE.S越低, 表明高峰时段用电需求转移程度越大。

4) 高峰、低谷用电需求调整比重

主动负荷系统互动响应一方面可以减少高峰用电需求, 一方面也会提升低谷用电需求, 存储能量, 以满足用户用能需求。本文构造高峰用电削减比重指标Rpeak.cut和低谷用电需求提升比重指标Rvalley.add, 分别如式 (16) 、式 (17) 所示。

5) 互动响应速率

互动响应的时间越短, 量越大, 其响应速率越快。本文分别用高峰响应速率VDRpeak和低谷响应速率VDRvalley来描述响应过程的速率。其中, 高峰响应速率用高峰用电需求下降量与高峰持续时间之比表示, 如式 (18) 所示;低谷响应速率由低谷用电需求提升量与低谷持续时间之比表示, 如式 (19) 所示。

6) 主动负荷系统逆向供能能力

主动负荷系统可在电网负荷高峰或配电容量不足时, 向电网或者向微电网内其他用户供能。本文定义主动负荷逆向供能能力为响应期内外送能量 (折算成电能) 与总用电量之比, 如下式所示:

式中:PB (t) 为主动负荷系统逆向供能折算成电能的逐时负荷。

7)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支撑水平

主动负荷系统的用电需求特性决定了其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吸纳方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出力优先用于满足主动负荷系统的用能需求, 如果某时刻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出力高于用户的用能需求, 则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余的出力用于满足储能设备的用电需求。本文用由储能设备响应吸纳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占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总出力的比例来衡量主动负荷系统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支撑水平, 如下式所示:

式中:CDR为储能设备响应吸纳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占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总出力的比例;Pstorage (t) 为系统逐时储能功率;PDRE (t) 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逐时发电出力。

8) 主动负荷与DRE配合度

主动负荷系统的用电需求如果能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配合将提高系统运营的经济性。本文采用响应后主动负荷系统用电曲线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曲线的欧氏距离, 构造衡量主动负荷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配合程度指标HCO, 如下式所示:

4 算例分析

4.1 主动负荷系统基础参数

1) 算例中风电冰蓄能联合系统的主要设备选择及配置如表1所示。

2) 算例中, 考虑风电冰蓄能联合主动负荷系统分别为居民用户和商业用户供冷两种情景。其中, 居民用户和商业用户冷负荷预测数据来源于样本用户历史用冷需求实测, 分布式风电预测出力数据来源于该地区典型日风电实测出力, 上述参数按最大值标幺化的曲线如图5所示。

3) 本文采用带精英保留策略的遗传算法求解上述优化决策模型, 算法参数设置为:种群规模为100;迭代次数为200;父代精英数量为5;交叉概率为0.75;变异概率为0.2。决策模型各项参数设置为:Coprt, air=0.1元/ (kW·h) , Coprt, ice=0.2元/ (kW·h) , cair=3.2, cice=3.0, Winit=2 000kW冷量, Wmax=2 200 kW冷量, Cdep, ice=0.1元/ (kW·h) , Cdep, air=0.07元/ (kW·h) , Cwind=0.9元/kW, Pline, max=200 kW, ηgrid=800g/ (kW·h) , pCO2=0.21元/kg, β1=10元/ (MW·h) , β2=50元/ (MW·h) , Wmin=1 900kW冷量, Pexc, max=250 kW冷量, ppeak=1.51元/ (kW·h) , pvalley=0.249 5元/ (kW·h) , pgentle=1.0元/ (kW·h) , Awind=100kW。

4) 所在电网峰谷时段划分为:峰时段10:00—12:00, 16:00—22:00;平时段08:00—09:00, 13:00—15:00;谷时段23:00—次日07:00;峰、平、谷段电价分别为1.5, 1.0, 0.249 5元/kW时, 其中谷段电价为该地区蓄冰电价。

4.2 示例主动负荷系统响应计划决策仿真

利用上文建立的响应计划决策模型对用户响应行为进行仿真分析, 可得常规空调、蓄冰空调逐时开机功率及联合系统从主网的逐时购电功率如图6、图7所示。

4.3 响应行为特征评估分析

居民主动负荷系统和商业主动负荷系统的响应行为特征评估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

通过上述指标对比, 居民区主动负荷系统与商业区主动负荷系统响应行为的特征差异评估如下。

1) 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域供冷站均设计能保障用户的冷负荷需求, 两个主动负荷系统的用能 (用冷) 需求调整满意度FCONVE都为1。但两个系统用电需求的调整力度存在明显差异, 包括: (1) 对于用能需求与用电需求时间分布的相关性指标RP.E, 商业区系统较居民区系统下降多, 表明商业区系统对用电需求时间分布调整力度强于居民区系统的程度。商业区主动负荷系统RP.E由响应前0.925 5下降到0.835 3, 下降9.4%;而居民区主动负荷系统RP.E由响应前0.792 3下降到0.728 3, 下降8.0%。 (2) 商业区系统高峰电负荷供给率指标RE.S低于居民区系统, 且商业区系统高峰负荷削减比例Rpeak.cut和低谷负荷提升比例Rvalley.add均高于居民区系统, 表明了商业区主动负荷系统削峰和填谷响应的程度均强于居民区负荷系统。 (3) 商业区负荷系统的高峰响应速率VDRpeak和低谷响应速率VDRvalley均高于居民区负荷系统, 表明商业区主动负荷系统响应速率快于居民区负荷系统响应速率。

2) 居民区主动负荷系统和商业区主动负荷系统都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程度的配合。而居民区主动负荷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的配合度HCO更高, 达到了41.99%, 高于商业用户的33.79%。表明居民主动负荷系统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的直接吸纳力度大。

5 结语

主动负荷的需求响应能够有效地减少新增装机容量, 提高系统效益, 并有力支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消纳。本文基于主动负荷互动响应的特点分析, 建立了主动负荷互动响应行为分析模式, 同时以风电冰蓄能联合系统为主动负荷系统代表, 构建其响应行为优化决策模型, 并从物理特征的角度提出响应行为特征评估分析指标。分别对联合风电冰蓄能的居民区主动负荷系统和商业区主动负荷系统的响应行为进行案例分析, 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响应计划决策模型和响应行为特征评估指标的有效性和特点, 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解耦响应行为用能需求与用电需求间的关系, 衡量响应行为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

2) 基于响应行为过程中用能需求和用电需求的时间分布特征变化, 考虑用能需求与储能能力, 提取评估指标, 量化衡量响应前后状态的物理特征变化。

3) 融合用户、电网、社会多主体的多目标经济效率需求, 进行响应计划优化决策建模和响应行为的物理特征评估。

摘要:基于主动负荷系统互动需求响应行为的时间过程特征和经济效率特征, 提出主动负荷系统互动响应行为特征分析模式;以主动负荷系统响应行为带给用户、电力系统和社会环境三方的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 建立响应计划决策模型;解耦响应行为的用能需求、用电需求变化情况, 考虑响应行为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主网运行的配合情况, 提出评估主动负荷系统互动响应行为物理特征的指标变量。在某含风电的重空调负荷电网中, 分别对居民区和商业区风电冰蓄能联合供冷主动负荷系统进行了互动响应计划决策和行为特征分析, 验证了所提出的主动负荷响应计划决策模型和响应行为特征评估指标的有效性和特点。

主动行为 篇4

一、加强教育引导,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如今,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引导着越来越多的教师, 在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还不够强, 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 所以现在一些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厌烦学习”到“乐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当中, 感受老师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受到老师的影响, 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逐渐实现学习态度的转变。另外,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而不是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于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及时地给予表扬, 这样在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的同时, 也通过表扬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强化主动学习行为。

二、借助知识运用,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同时,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也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的这一特点, 精心设计出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题目, 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 激发出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主动去探索新的数学方法。例如,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应用题是常见的一种题型, 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历, 自己编制一些数学应用题, 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后, 及时地给予点评,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巨大应用价值, 同时体会独立完成题目的成功与快乐, 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三、重视过程指导,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很多教师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过度地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教师的这种学习效果的评价理念和行为对于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学习行为的诊断性评价, 才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久而久之,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 由于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还普遍比较低, 在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以及为了顺利地突破学习难点, 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教会学生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理清解题的思路, 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例如, 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选择最佳方案”的题目时, 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列出解决方案之外, 最重要的还需要对解同类型题目的思考方法步骤进行总结, 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训练, 从而使学生解决这类题目时游刃有余。

四、创新练习设计, 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 进行练习设计、布置和检查是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技能。当前的数学练习设计现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方说, 练习的形式千篇一律, 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练习的检查核对方式也非常简单,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自主学习。由此看来,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 进行练习设计形式的创新, 尤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练习题目,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平台。例如, 在设计练习时, 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类型的题目, 满足那些数学成绩较好、头脑比较灵活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 激发学生攻克难题的好胜心, 从而达到促进全班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主动行为 篇5

现有网络安全管理的不足

现有网络安全体系基本采取应对式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网络安全对策, 根据需要的功能增加设备或软件。为应对各种日益严重的网络威胁, 配置了大量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灾难恢复等安全设备。这种安全解决方案对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对网络安全管理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因为这些措施都是被动地去解决问题, 网络拥有者无法定义并有效实施自己的安全和管理需求, 只能被动地盲从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些产品从不同的侧面单一的、静态的保护着网络的安全, 缺乏融会贯通的策略管理能力。网络安全不能单靠简单地堆积安全产品, 也不能靠产品的缺省配置, 而要根据网络的需要, 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并灵活配置安全组件, 以实现在达到“整体”和“动态”安全功能的前提下, 使安全集成和性能达到一个良好的集成点。

主动网络安全管理方式总体设计

从上面的讨论中已经说到。现有网络安全体系基本采取应对式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网络安全对策, 都是被动地去解决问题。

这里, 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行为监控的主动网络安全管理方式。

其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网络行为监控器负责监控用户的网络行为, 把监控得到的用户网络行为存入网络行为数据库;在网络行为监控器中, 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 把用户中的网络行为记录下来, 并写入网络行为数据库, 为网络行为分析器的分析提供数据。

网络行为分析器从网络行为数据库中提取出需要的数据, 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 从而发现目前的网络中有哪些潜在的危险行为, 这些危险行为的趋势, 以及这些行为在将来会导致哪些安全问题。网络行为分析器得到这些报警信息后, 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网络管理员, 为网络管理员提供决策信息。

网络行为分析器发送的报警信息, 包括了可能导致木马、病毒、入侵等各种威胁网络的因素。网络管理员根据这些报警信息, 来查询或配置相应的网络设备, 从而把这些网络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是在已经发生网络威胁事件之后再来查询或配置相应的网络设备。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主动网络安全管理方式。

在修改了网络设备的参数后, 还需要相应地修改网络行为监控器中的监控标识, 使网络行为监控器的监控标识与网络管理模块中的管理策略相匹配。

主动网络安全管理方式的技术设计

1 Winpcap工具

winpcap (windows packet capture) 是windows平台下一个免费、公共的网络访问系统, 是针对Win32平台上的抓包和网络分析的一个架构, 为win32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底层的能力。Winpcap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抓包接口, 充分考虑了各种性能和效率的优化, 包括对于NPF内核层次上的过滤器支持, 支持内核态的统计模式等, 还提供了发送数据包的能力。网络行为监控器使用Winpcap采集流过局域网的所有数据包, 并对其进行协议分析, 获取到数据包的起始地址、目的地址等网络行为, 从而实现对局域网内所有电脑上网行为的监控。

2网络行为监控器的组成

网络行为监控器要能够监测网络使用情况, 还要能把发现的危险网络行为记录到网络行为数据库。网络行为监控器主要包括探针 (即网络嗅探器) , 协议分析器。

(1) 探针

采集经过网络行为监控器的所有数据, 获取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并对数据包的网络行为进行初步分类, 将分析结果送到协议分析器;

(2) 协议分析器

对探针初步分析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获取具体的网络行为, 如果数据包与标识匹配成功, 则在网络行为数据库中进行记录;

整个网络行为监控流程如图2所示:

3网络行为分析器的实现方法

(1) 网络行为分析的现状

在当前情况下, 对网络行为的分析主要是通过统计分析网络行为数据库中的数据得到的。但这样的分析主要依赖于网络管理员的经验, 如果网络管理员对上网行为数据库的结构, IP协议等不是很清楚的话, 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

(2) 知识发现

这里提出采用知识发现 (KDD) 的方法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知识发现 (KDD) 是从数据中发现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 是一个反复迭代的人机交互处理过程。该过程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并且很多决策需要由用户提供。从宏观上看, KDD过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数据整理、数据挖掘和结果的解释评估。其工作步骤参见图3。

其中, 数据挖掘 (DM) 是KDD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步骤, 它用专门算法从数据中抽取模式 (patterns) , 就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是KDD最核心的部分。数据挖掘与传统分析工具不同的是数据挖掘使用的是基于发现的方法, 运用模式匹配和其它算法决定数据之间的重要联系。

目前, 在数据挖掘方法中, 统计分析方法、神经元网络、决策树方法, 遗传算法等。决策树是一种常用于预测模型的算法, 它通过将大量数据有目的地分类, 从中找到一些具有价值的、潜在的信息。在网络行为的分析中, 可以选择采用决策树算法。目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有ID3、C4.5算法及CART算法等。

问题与讨论

主动行为 篇6

一、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程体系的确立, 要求教师作出新的课程目标, 而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学和发展为根本”, 这就要求老师在制定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 必须对这一理念进行考虑. 课堂教学要转向学生世界, 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 尊重教育规律的教学理念. 但是如何突出这样一个理念? 就是要学生和老师在活动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能动地投入到这样一个环节内. 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是达到一定目标的基础,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推动教学过程, 就是激活、提升和展开师生交互的过程.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的行为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类型, 具有明确的对象与预期的目标, 表现为:要求与反应、进行个别辅导、肢体接触以及评价与反馈等等. 数学是一门运算的课程, 这就需要老师将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动手进行运算. 但是要注意运算题目的设置要合理, 太难会让学生积极性受挫, 太简单又达不到预期效果. 例如在解方程的时候, 由于学生初步学习会有排斥, 可让学生学习时候用活泼互动的方式来进行, 而且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的时候,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互动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都要让学生能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满足教学设计要求. 数学思维培养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 引导学生采用多个思维模式进行思考. 对于难点教师则要采用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方法,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保证层次分明, 这样可以让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奥妙, 在传统的课堂设计中一般就是教师遵循提问的原则让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写学生就要记, 教师出题考试学生就背的老套方法. 这对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是一个阻碍, 由于数学和其他文史类的知识不同, 所以在教学上制定出有别于其他的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其中师班互动是指教师的行为指向全班的学生群体的互动, 类型一般出现在课堂评价、组织教学、课堂提问以及课堂讲授等过程中. 师班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教师与全班同学进行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为其是教师行为的反应中的一部分, 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行为, 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每名学生可以参与其中. 例如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实践; 让同学用皮筋这些工具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针对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就可以让三名学生把皮筋撑起来. 实在不懂就可以用测量的方法, 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才具有实用性. 老师和全班同学在进行互动的时候, 应该注意不能有等级观念, 就是把自己作为高高在上的老师, 这样的话学生很难和其进行互动. 适当地进行些有意义的语句交流, 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情景设置互动教学讲究的是教的艺术, 通过精心地设置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能真正领悟数学知识并激发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 采用形式要能体现出科学性、趣味性.

三、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习效果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间为了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间的互动, 生生互动也可以按照主体关系分为个体组内互动、组际互动及群体互动等形式. 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来说还是有优势的, 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个阶段的人, 所以在感受或者迷惑的地方都很快就能找到相同点, 从而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个体互动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与同伴相互交流. 组内互动的好处:课堂上各组学生能够在同伴的帮助下发现问题并解决, 其余学生根据讨论实际情况, 吸收优点改正缺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被推动. 可以使各组内成员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收集材料, 分工合作, 陈述我方观点, 抓住对方缺陷等.

另外还有生机互动和师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生机互动就是指学生与多媒体间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多, 将数学知识体现在实践和环境当中, 让学生对其进行探索. 师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是老师利用周边的环境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 其目的就是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 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结语

中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 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针对中学生心理的特点, 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老师需要用更加新颖的方法,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那么中学数学老师不但要和学生进行互动, 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 随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 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教育评价中, 不但要注意外在评价, 还要注重自我评价.只有每一名学生对自己都具有一个全方位评价,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 才是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了素质教育, 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其中主动、互动、能动行为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就对中学数学教学“三动”行为方式进行分析.

主动行为 篇7

中国企业依然存在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盈利能力差、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发展瓶颈。 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模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员工则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执行者。 目前, 国家 “双创”战略的提出给企业实施创新提供了机遇。 然而, 企业激励员工创新不仅需付出较高成本,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 企业并不能确定创新激励政策能否得到员工支持。 另一方面, 员工个体差异性较大, 部分员工可能在企业激励驱动下被动实施创新, 部分员工即使没有企业激励也会主动产生创新行为。 因此, 关于企业激励与员工创新的问题具有典型的博弈特征。

从员工个体视角探究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是企业创新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之一。 如Deci等 (2008) 认为外部激励能够促使员工产生创新动机内化的认同感;张学和等 (2013) 分析了员工迫于上级要求而产生应付或应对性创新的现状;赵斌等 (2012) 认为员工主动创新的关键在于自发性。 还有部分学者从创新动力协同、知识产权制度、知识合作剩余等视角分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认为企业创新应以员工个体创新为行为载体。

综上所述, 本文引入演化博弈理论, 构建以企业和员工为主体的博弈模型, 并在多种情况下分析博弈系统的演化路径和稳定状态, 以期为企业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更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二、基本假设

企业和员工为参与博弈的两个主体, 企业策略为激励A1和不激励A2, 选择概率分别为p和1-p; 员工策略为创新B1和不创新B2, 选择概率分别为q和1-q。本文基于如下假设:

1. 当企业实施激励, 员工选择创新时, 企业需付出成本C1, 如增加员工福利、 实施配套奖励等; 员工需付出成本C2, 如为改进工作流程或挖掘新方法所需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等;企业和员工收益分别为R1和R2, 包括基本收益和超额收益。

2. 当企业实施激励, 员工选择不创新时, 企业付出成本C1而仅获得基本收益;员工未付出额外成本而获得收益R3, 包括基本收益和增加福利等。

3. 当企业不实施激励, 员工选择创新时, 员工付出成本C2, 获得收益R4, 包括基本收益和自我价值提升等;企业未付出额外成本而获得收益R5, 包括基本收益和员工创新带来的效益增长等。

4. 当企业不实施激励, 员工选择不创新时, 双方仅获得基本收益分别为R6和R7。

基于以上假设, 得到双方收益支付矩阵, 如表1 所示。

三、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一) 博弈双方复制动态

根据收益支付矩阵, 得到企业实施激励 (A1) 和不实施激励 (A2)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企业以p和 (1-p) 的概率选择策略A1和A2的平均收益分别为:

同理, 员工选择创新 (B1) 和不创新 (B2)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员工以q和 (1-q) 的概率选择策略B1和B2的平均收益分别为:

整理上述各式, 分别得到企业和员工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二) 演化稳定策略

演化稳定策略表明了群体成员通过该策略得到的收益已为最佳, 不存在突变策略破坏均衡的可能。 令dp/dt=0, 得到p=0, p=1, q0=C1/R1-R5;令dq/dt=0, 得到q=0, q=1, p0=R7+C2-R4/R2-R3-R4+R7。那么, 该博弈系统的五个局部均衡点分别为E1 (0, 0) 、E2 (0, 1) 、 E3 (1, 0) 、E4 (1, 1) 和E5 (p0, q0) 。 根据该博弈模型雅克比矩阵, 计算得到五个均衡点的Det和Tr值如表2 所示。

均衡点满足如下性质:当Det>0且Tr>0时, 为不稳定点;当Det<0时, 为鞍点;当Det>0且Tr<0时, 为稳定点。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八种情况分析企业激励员工创新博弈系统的演化路径和稳定状态, 具体如图1所示。

此时, 系统存在两个稳定点E1和E4。企业从实施激励中获得的收益更多, 但也存在不实施激励的可能, 而员工则根据企业激励情况决定自身创新策略。博弈存在两种均衡:企业激励、员工创新和企业不激励、员工不创新。

此时, 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E1。企业更倾向于实施激励, 而员工无论是否选择创新, 均需要付出比收益所得更高的额外成本, 员工只会选择不创新。

此时, 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E1。企业更倾向于不实施激励, 但期望员工主动创新, 而员工视企业激励与否决定是否创新, 最终双方只能获得基本收益。

此时, 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E1。员工主动创新付出的额外成本过高, 无论企业激励与否均不会选择创新, 而企业期望不实施激励却能够从员工创新中获得收益, 显然企业博弈目标无法实现。

此时, 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E4。企业实施激励能够获得更高收益, 即使企业未实施激励, 员工也能从主动创新中得到足以弥补额外成本的收益。因此, 员工将选择创新, 而企业为追求更高收益也将实施激励。

此时, 系统不存在稳定点。企业更倾向实施激励, 也期望员工主动创新, 而员工选择创新得到的收益难以弥补付出的额外成本, 反而在享受企业激励福利的同时不进行创新所得到的收益更高, 因此员工不会进行创新。

此时, 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E2。企业激励员工创新将付出更高成本, 而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策略, 员工均能够获得高于成本的收益, 且从主动创新中得到的收益更多, 因此员工将主动创新。

此时, 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E2。企业激励员工创新所付出的额外成本不能通过收益实现弥补, 因此企业更倾向于不实施激励, 而员工主动创新将能够获得高于额外付出成本的收益, 此时该博弈系统刚好形成一种稳定状态。如果企业实施激励, 员工反而能从不创新中获得更高收益, 由此双方博弈结束。

四、结论

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 分析了八种情况下企业激励员工创新行为的策略选择问题, 主要得到:第 (1) 种情况系统存在两个稳定点, 即企业激励、员工创新以及企业不激励、员工不创新,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博弈结局;第 (2) (3) (4) 种情况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 即企业不激励、员工不创新, 是不理想的博弈结局, 企业和员工均应努力避免导致该结果发生的条件;第 (5) 种情况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 即企业激励、员工创新, 也是一种良性的博弈结局;第 (6) 种情况系统不存在稳定点;第 (7) (8) 种情况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点, 即企业不激励、员工创新, 此时企业的创新氛围较为压抑, 员工从事创新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自我价值的提升。

摘要:企业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员工创新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在相关研究基础上,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 构建出以企业和员工为主体的博弈模型, 分析了八种情况下该博弈系统的演化路径和稳定状态, 探析了员工主动创新行为的企业激励机理, 为企业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提升员工创新效益提供依据。

关键词:激励,创新,主动创新,演化博弈

参考文献

[1]Deci E L, Ryan R M.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J].Canadian Psychology, 2008 (01) .

[2]张学和, 宋伟, 方世建.成就动机理论视角下的知识型员工个体创新绩效实证研究——基于部分科技型组织的调查数据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4) .

[3]赵斌, 付庆凤, 李新建.科技人员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知识作业难度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03) .

[4]李柏洲, 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01) .

[5]王德应, 刘渐和, 王成军.基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

[6]李翠娟, 徐波.基于知识合作剩余的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12) .

主动行为 篇8

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作为一项重大事项,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分为主动变更和被动变更。主动变更是指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选择与某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审计业务委托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续或终止取决于上市公司本身。被动变更指会计师事务所辞聘和监管诱致性变更。

一、我国上市公司主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受理业务, 不受行政区域、行业的限制;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条规定:“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办理业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根据中注协发布的2010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 截至4月30日, 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129家上市公司出具了2010年度审计报告, 共有162家上市公司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特征, 本文根据搜集的数据来对我国2010年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 (1)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主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 162家上市公司剔除掉由于被动变更的数量, 对111家主动变更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2) ) 本文所用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10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和巨潮资讯公布的2010年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报。

(一) 变更前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变化

表1可见, 在111家变更的公司中, 有54家变更后的会计师事务所比变更前的规规模大、声誉好, 占到49%;有36家变更后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变更前的规模大、声誉好, 占到32%;有21家变更前后的事务所的规模和声誉没有太大变化, 占到19%。由此可见, 公司在变更时, 更倾向于选择规模比较大、声誉较好、知名度高、、专业胜任能力强的事务所, 来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为其财务报告提供更有证明力的保证, 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 变更前后地域性的变化

上市公司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 可能会迫于地方主管部门为了保护本地域会计师事务所利益的压力或是希望本地域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予更多的“帮助”, 而会更倾向于选择上市公司本地域 (指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会计师事务所。而2010年上市公司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 是否还存在对地域性的考虑, 分析如下:

在111家变更的上市公司中, 变更后的事务所和上市公司是同一地域的有3 5家, 占到32%, 但是这35家中有17家变更前后的事务所与上市公司都是同一地域, 也就是说只有18家上市公司在变更时考虑要本地域的会计师事务所, 即15%的上市公司考虑了地域性。

在研究时还发现, 17家上市公司的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在一个地域, 变更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反而不在同一个地域了。这可能由于近几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有关联, 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变大, 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但也大多数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这几所大城市。

由此可见, 地域性不再是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原因, 它们更看重的是事务所的规模、声誉、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它们也清楚, 聘请声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市场反应。

(三) 变更前后审计费用的变化

在111家变更的上市公司中, 扣除16家的公司年报未披露审计费用, 有95年披露了审计收费。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后, 有20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变高了, 比重21%, 而这20家公司有17家变更后的事务所比前任事务所规模更大和声誉更好;有12家公司审计费用变低了, 比重13%, 而这12家公司有7家变更后的事务所比前任事务所规模小, 没有前任的声誉好;有63家公司审计费用变化不大, 比重66%。由此可见,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对审计费用考虑的并不很多, 审计费用的变化还是主要变更前后事务所的规模大小所导致的。

(四) 变更前后审计意见的比较

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别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的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及否定意见。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前后的审计意见的变化一般有三种:一是“缓和”, 是指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低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审计意见;二是“加重”, 是指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高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审计意见;三是“不变”, 是指前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一样。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后, 审计意见缓和的有11家, 占到10%;审计意见加重的6家, 占到5%;审计意见没有变化的有94家, 占到94%。可见,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后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审计意见变化的17家公司中, 有14家是ST或S*ST上市公司。

二、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信息披露时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一)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信息披露时存在的问题

从对我国2010年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中, 还发现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信息披露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未披露实质性信息。虽然有些上市公司披露了变更原因, 但是有些原因比较牵强, 比如所签订的合同到期, 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签, 所以这个理由不算是实质性理由。而在披露实质性信息方面, 很少有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其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分歧、意见分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前任事务所对变更实施的说明或意见申述以及前后事务所的沟通情况。

第二, 公布变更信息的时间滞后。根据证监会规定, 公司解聘或不再续聘事务所由股东大会做出决定。可是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是由董事会做出决定, 已经由新的事务所为公司已经审计一段时间了, 才由股东大会审议。

(二) 完善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的建议

第一, 规范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格式。要求上市公司在向证券监管部门提交报告时, 在报告中明确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实, 披露变更的发起方, 变更的主要原因等。

第二, 提高变更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限定上市公司在年报公布以前, 必须对已经发生的事务所变更事实作出表决, 以符合证监会的基本规定。

第三, 严格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程序。在股东大会批准前, 上市公司不得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 会计师事务所更不得向公司提供审计服务

第四, 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尤其加大对ST或S*ST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防止利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进来达到“购买审计意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衍蘅, 殷德全, 《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来自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证据》, 审计研究2005年2期

上一篇:节能监察机构下一篇:查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