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主动

2024-08-16

主体主动(通用10篇)

主体主动 篇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显著标志.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数学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故事引入,设计悬念、问题质疑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精神状态中投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复习”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商场将进价为30元的书包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400个,调查表明,这种书包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20个,如果你是商场经理,结合这一情境,你最想知道什么?你能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一问题?这样设计,意图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创造条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课堂教学的成效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复现已知的学法或相关的知识,通过调动学生耳听、口说、眼看、动脑、动手等感官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再分析,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问、去读、去讲、去写,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评论,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操练时间越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如在进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教学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1.提供问题:

想买一件较贵的物品,但现在又没有那么多的钱该怎么办?

2.设计解决方案:

①向银行贷款,②变相向商家贷款,也就是分期付款.学生比较之下当然觉得第二种方案方便快捷.

3.问题的发展.在肯定方案正确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

如何贷款,分几次,怎样付款才能最合算?

4.问题的深化.得出付款方案,一般情况下商家提供以下三种方案:

一年当中分3次、6次或12次付清.

5.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计算,以此比较得出方法的优劣.

6.教师小结给出合理地解答,得出一般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整个计算过程中一直是学生亲自动手来比较几种方案的优劣,教师只是适时提出一些建议,给予点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记忆也深刻了.

三、变换角色,确保学生体验学习快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的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表现.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学生的再现欲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初中起始年级负数的引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在学校篮球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赢球2个,结果全场赢球6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输球8个,结果全场赢球3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比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话未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大声主张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4)+(+2)=+6,(+5)+(-8)=-3.我马上给予肯定与赞扬,此项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使用不仅是数学计算中的需要,更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一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生活中的例子,在诸多的例子中,可谓七彩纷呈,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四、巧设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将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讲多练,优化练习设计,创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加强一题多解训练.同一问题能够寻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应鼓励学生思维,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或把事先预设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予以鼓励,至于回答正确与否,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清理.提倡一题多想、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开放题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探求的结论广泛、灵活,有很高的创新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数学开放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确立民主教学思想,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去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体主动 篇2

原告陈某起诉被告李某离婚,原告的听力有明显残疾,被告的腿部也明显有残疾。原、被告除了委托律师作为他们的诉讼代理人外,被告还委托了其母亲为她的代理人。审理过程中,法官发现被告被告虽然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几乎没有,智力水平与其年龄不相适应;同时,被告的母亲对被告的智力低下也予以认可,但是拒绝对其智力状况进行鉴定,也不认为其女的民事行为能力存在障碍。原告没有提出异议。为此审判人员对被告的诉讼行为能力是否主动审查,提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法官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问题不应主动进行审查,理由是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异议,对双方认同的`事实予以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第二种意见认为,法官应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主动进行审查。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必要?根据“不告不理”的法理和司法权被动性的原则,法院似乎应当以申请为之,但基于对程序公正的考虑,法院得以职权主动审查。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是:

1、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法官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主动审查符合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3条列举了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由人民法院负责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四种情形,其中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勘验的。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对《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有两种情形,其中第(二)项规定,“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是程序性的问题,法院可以此规定主动审查。

2、从民事行为的效力上来说,法院也应当主动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进行审查。行为能力以权利能力为基础,以意思能力为前提。因此,自然人的行为能力状况决定于其意思能力状况。

在民法上精神病人可分为三种,一是完全不能辩认自己的行为的;二是不能完全辩认自己的行为的;三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前两种精神病人情形依照法律规定可被确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两种精神病人在理性情感上或意志意识上均存在着严重的精神性疾病障碍,其在正常的生产、生活中,必缺乏正常的认识事物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依法独立实施法律民事行为,如痴呆症人、偏执型精神病人、轻度或重度的精神分裂症人等。

而精神病人在诉讼中能否被确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关系到精神病人在诉讼中的各项诉讼活动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即程序是否合法,实体处理是否正当。因此,应首先考虑其是否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程度如何,成为法院依法处理纠纷具有正当性、公正性的前提条件。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患精神病的一方当事人是否具有诉讼行为能力的标准,主要是应看其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患有精神病的一方当事人,由于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不具有相应的诉讼行为能力,就需要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委托其他代理人代为参加诉讼。婚姻法也明确规定,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应为男女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离婚诉讼一方当事人因精神性障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理性方面,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实质

加强主体意识 引导主动参与 篇3

关键词:主体意识;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08-01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学校基础教育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多数时间置身于课堂的环境中,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活跃课堂气氛,乃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要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面向全体同学进行教学。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创新动机,参与课堂

创新不是自发产生的,创造能力要靠逐步培养而形成,所以在教学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能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不上创造。

2、激发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起点。好奇心及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收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①创设故事、游戏的情境,如在教学去餐馆就餐的对话时,我事先准备了牛奶、桔汁、梨汁、香蕉、面包等,上课时把它们陈列出来,讲台便成了餐馆的柜台。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顾客要喝饮料时说:“Could I have some bottles of orange(milk,pear)?”营业员拿出该件商品回答:“OK。”然后问:“How many would you like?”顾客答“Three。”营业员就拿出顾客想要的东西说:“Here you are。”顾客说:“Thank you。”表演完一遍以后,教师再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吃的喝的东西的单词套用句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到台上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表演了数遍之后,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的句型。②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去创新。如在Book2 Uint4 Topic 1 Section B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What kind of animal is our friend?'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nimal friends?对以上问题学生给了我以下的回答:I want to know how many animal breed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I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dogs. I wonder without animals ,what will happen?I wonder how we human beings are getting along with animals.I want to know how to let peopl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animals.........

学生对于有些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的超出了老师的估计。而在这样的问题思考和回答以及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意识也有了充分的发挥。③创设有趣的练习;④创设合作竞争的情境;③创设有趣的练习;④创设合作竞争的情境。

二、利用教材特点,激发兴趣,诱导参与

新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以培养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教材正是突出了以语言使用为教学目标的特点,现有教材信息,形式活泼多样,实用性强,着重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而且设法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饶有趣味的课文,和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表演、歌曲如"London Bridge"等、猜谜、游戏等在教材中频频出现,很适合开朗、活泼、爱美、好奇、好动的中学生性格,组织学生参加诸如Role-Play, Pair-work, Group-work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他们发挥各方面的才能,使他们表现欲得到满足,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气氛由此而轻松活跃。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讲解员、导演角色,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录音、幻灯、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进行视听教学,开展师生对话、学生彼此会话,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文具的名称时,让学生拿出文具盒,教师先拿出一支钢笔,用英语说a pen,然后拿出两支钢笔说two pens,反复说几遍,让学生也拿着钢笔跟老师说,很容易就把钢笔这一单词记住了。又如,在书包里装了铅笔盒,各种颜色的铅笔,各种书本,小刀等等。然后再进行下列各种句型训练:

1.What is in the box?

2.There is/are……in it.

3.Is there a pencil--box in the box?

4.Are there any pencils in the box? What colour are they?这些实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养听说能力,使学生爱讲英语,喜欢上英语课。

三、反馈矫正,强化参与

教师的指导功能不应是满堂面面俱到的讲授,而应该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的引导和启发,尽量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并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把知识真正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所以在新课教学后进行即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调控使正确的得到及时肯定,错误的得到及时纠正,避免误差的积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主体主动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进入到问题情境之中, 自觉地思考问题, 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 我在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 (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 右盘6只) , 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 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 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激发了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 (6十4=10)

(2) 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 (6-4=2)

(3) 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 左盘4只, 右盘有几只? (10-4=6)

其中, 提出第1、2、3个问题的学生人数依次递减, 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其它问题, 共提问题6个, 有两个错误。我再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 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 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在课中或课尾进行。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身上也有尺子!”这句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的情境中。“身上的尺子到底在哪里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发现了谜底:食指宽大约为1厘米, 两臂伸开是自己的身高等。学生在动手量一量的过程中, 了解了身上的尺子在哪里, 从而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 形成了更清晰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表象。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的竞争, 激发雄心壮志, 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

1. 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 将会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 去积极思维, 去大胆实践。如我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 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 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 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 培养了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更鼓励了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 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在学习上学生不仅要赛知识、技能, 还要赛习惯、意志力, 赛学习方法, 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 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教师不应将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历了艰苦努力, 取得了进步, 对他们, 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学生, 教师则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 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 从而让他们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 主动学习, 会听会看。学生要边听边记, 抓住重点, 不仅要听教师讲, 还要听同学发言, 并且注意发现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此外,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 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应带领学生观察, 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会想会说。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教师提出的问题。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情境中, 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1. 教师与学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 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 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 多接触学生, 主动找学生谈心, 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 进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 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 教师不应过分批评指责而应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 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学习英语学生主体主动策略思考 篇5

【关键词】使命责任;英语教学;主体主动

一、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需求师生具备学习者必须主体主动的意识

新的英语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即为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当主动学习。这是我们从一开始涉猎课程标准时就已发现的教学理念与以往所出台的大纲所存有的区别,但在我们实际的英语课程教学中,这理念又往往未曾能够得以深入我们教师的人心。实际教学流程的推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地位总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对于我们一个个比较生龙活虎的学生一进入课堂则像变成了一个个木然的容器,听着老师讲授,读着一篇篇近乎毫无味道而自身又全无感觉的课文,记着一个个近乎抽象的英语单词,做着一条条重复机械的练习,这样的课堂学生是毫无主体地位可言的,学生也学得不是那么十二三分的主动。应当说这样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这给我们所带来的教训应当是十分深刻的。作为我们英语教师应当勇于担当,既要形成自身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又要通过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自己应当成为学习主人,必须主动参与一切英语学习活动的理念。可以这样去说,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从事学习的实践活动不是可以空喊口号而得来的,关键要通过具体的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诸多实践,由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实践时逐步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一定的主动意识。当学生产生一定的主动意识时,教师所引领学生开展的活动学生便逐步的形成主动行为,行为主动的基础上其探究学习的能力则都能或多或少的增强。

二、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需求教师具备教育者必须实施途径的科学

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一般意义上讲我们都以为已经尽了责任,因为平时的教学我们都把所应当教给学生的教给了学生,而且为了学有困难的学生还经常做着死拼硬揪的分外事,生怕学生过不了关而影响其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这就算尽责了吗?事实上这算不上科学的尽责。窃以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担当,应当是教师实施教学流程推进方法的科学。对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怎样的课程内容,笔者总是力求做到应用方法的得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主动。首先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可以这样说,不切实际的定位学生是永远都不能实现主体地位的,学生也根本不能去主动施展自己的学习才华。其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策略问题,目前不少教师在预设时总要考虑课堂教学活动的精彩,但在一定意义上总喜欢去预设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彩,违背了教学必须是学生如何学的精彩的原则。所以,笔者将英语教学的关注点总是放在我们学生的学习精彩上。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去用英语做事情的,那么我们所要学生做的事情就要让学生感兴趣,而要让学生有可操作性,当然能够寓做于乐就更好了。譬如教学Starter Unit 6 Reading grammar and task, Reading的话题ABC Park时,首先让学生去热身,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幅颇具学生家乡特色的公园景色的图片,这图片的呈现笔者并未告诉学生公园的名称,而是让学生用眼睛从英语学习的角度去做事情,即看看图片中是些什么,同学们对这样的图片内容虽然并不感到陌生,但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或者说是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则需要学生去尽己所能发挥充分的想象,并从自己的观赏所得结合学习内容比较好的学习生词。当学生做了相关的前置性而且又带有一定愉悦性的自主欣赏后阅读鉴赏或是训练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则拉得更近了。

三、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需求师生具备教学者必须双方互动的高效

应当说教学涵盖着教与学,教师怎样教,学生又怎样去学,尤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怎样融为一体,实现教与学相互之间的高效互动,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似乎发现在诸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近乎是走不到一块儿,往往是教师引领学生,学生不去恭维,也往往是学生如饥似渴需要的是这,而教师却照本宣科的是那。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没有能够形成高效的互动,课堂给人的印象是一片苍白。如果这样的现象不去加以克服,那么对教学双方都没有多大利益。所以,平时的课堂教学,笔者注意从他人的课堂上借鉴,对自己的课堂尤其注意进行深刻的反思。怎样使得学生在和教师的密切配合下学得十分精彩?我的这堂课学生获取了怎样的精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或者说是克服的现象。譬如教学lntegrated skills,这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紧急求助电话中需用到的关键表达法,并能根据信息转述事故过程。教学时教师首先述说了相关的话题,然后学生则围绕一定的话题放开思路,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还真是了不起,他们所列举的大雪可能带来的问题还确实比较丰富。由于学生在这个时候有了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想,所以,学生在教师播放录音时则比较顺利地明白了主人所遇到的麻烦。那么学生所填写的相关信息表就显得比较详细到位,当学习进行到检验阶段时,由同位置的学生先一起进行自由表演,一人扮演记者,另一人扮演主人接受记者的采访。然后再一对一地在班上进行表演交流,从学生的交流看,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这说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对于其关系是比较默契的。这给我的启示是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在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磨合与教师之间高效互动的关系,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才能达到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燕妮,刘永.自主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关系.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3

主体主动 篇6

1"三个自信"教育的主动性主体的确定

主动性主体指的是"三个自信"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 是"三个自信"教育活动的促进者和践行者, 是"三个自信"理念的传授者和教化者。

主动性主体作为"三个自信"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 对于"三个自信"教育的推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自我提升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确立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再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最终促使"三个自信"的信念真正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生根发芽。

2"三个自信"教育的主动性主体的责任

主动性主体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主体性本身即是一个在目的论视野下的人的主体性建构实现过程。主动性主体的自我提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信息的快速增长就要求主动性主体必须通过终生学习的理念的树立, 通过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的刺激, 以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来优化知识结构, 扩展知识领域, 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动态, 尤其是对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运用技术的熟练掌握运用, 对于"三个自信"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另一方面, 这也是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义务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这就明确了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高校学生的义务是"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完成上述任务, 所以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成为"三个自信"教育的首要主动性主体。另外《工会法》第四条规定了工会工作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包括: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 承担着中国共产党联系广大职工和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 它也成为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之一, 其活动的首要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还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在今天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从法律的角度为工会提出了要求, 必须肩负起对于全体会员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重大责任, 而承担责任的前提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和完善自身, 通过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组织协调的能力, 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 最终"三个自信"教育过程中完成组织、实施的历史使命。

主动性主体再要确立教育原则与选择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与特点, 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基本原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乐学善教原则、专心致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所以这就要求主动性主体要通过教育对象内在需求的深入了解, 对客观现实环境条件综合考虑, 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 切实能够做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依据"三个自信"教育导向性主体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选择运用适当的教育路径和方法, 最终确立操作性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从而切实把"三个自信"教育活动真正地向前推进。

总之, "三个自信"教育的主动性主体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和完善自身, 通过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组织协调的能力, 确立教育原则与选择教育方法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 最终"三个自信"教育过程中完成促进、践行的历史使命。

摘要:"三个自信"重要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认可, 这就需要"三个自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主动性主体是"三个自信"教育活动的促进者和践行者, 对"三个自信"教育的开展承担者重要责任。

关键词:"三个自信"教育,主动性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主体主动 篇7

一、综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查阅各种周刊、杂志,“家园合作”这一词汇无疑成了“高频”的代名词。家园合作,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是家庭(或社区 )与幼儿园之间的一种相互协助 ,共同对幼儿施行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活动。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关于家园合作问题,在幼儿园领域研究内容比较丰富,提出了许多以幼儿园领导家庭对幼儿贯彻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建议与措施,片面化了家园合作的内在含义。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和家庭 (含社区 )都把自己 当做促进 儿童发展 的主题 ,双方积极主 动地相互 了解、相互 配合、相互 支持 ,通过幼儿 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家庭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家长的相互作用也是十分重要且不可规避的。

笔者查阅了许多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关于“家园合作”的优势及对幼儿发展的若干方面发挥的作用已有许多前辈提及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 而对于家园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幼儿园和家庭两者的角色定位普遍认同的是“双主体”定位,即两者都是家园合作的主体,应拥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对于这两个角色的主要代表人“教师”和“家长”本身如何以实际行动把握和思考“平等地位”的实践意义,多数文章只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建议,且多是站在教师(幼儿园)立场展开的。基于此,笔者想通过本次调查,深刻了解家长们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意识,其对“家园合作”的认识,从家长(家庭)的立场,为更好地发挥家庭(含社区)这一主体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对“家园合作”中若干概念的阐释

1.关于 “家园合作 ”意义探寻

陈鹤琴先生早在一九二七年就曾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 必定要两方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是从幼儿教育的复杂性思考幼儿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由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同合作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具细微的任务。”这是从教育划分的层面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对人的培养意义的。家园共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教育有自己的优势, 家庭成员与幼儿之间特有的血缘、亲情、教育方式等,对幼儿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因素不可比拟的。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园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培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此外,良好的家园关系在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幼儿园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良好的家园关系不仅是密切教师、儿童、家长之间关系的纽带,还可以带动三者的共同成长与提高。

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水平,幼儿园和教师不能死守自己原有的活动计划,而要积极主动与家长合作。

2.关于 “家园合作 ”中主要参与双方角色分配问题

关于细化家庭与幼儿园的分工,马卡连柯曾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看,教师是最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 因此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教师和幼儿园应该是家园合作的发起者、协调者及家园合作活动的策划者。而在此,学校凭借其相对更为专业的幼儿教育观念与策略,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建议,发起一定的富含教育目的的需要家长配合参与的家园合作活动。因此,从活动的发起角度来说,学校的领导地位明显高于家庭。

然而,从活动参与角度而言,幼儿园与家庭却不应存在地位差别。不应存在幼儿园领导家庭, 家长被动接受幼儿园安排,只机械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成为教师的“配班”甚至某个活动中孩子的贴身保育员。因此产生了对家庭和幼儿园两者如何沟通联系,保持平等地位的讨论。

三、提高家长主动性的若干措施

莫瑱梅老师指出,家长参与完善班级的教育管理,旨在在老师、家长和学校的管理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协作关系。教师在教育幼儿方面受过专门的训练,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家长有亲身的教子经验,对幼儿的了解较为全面,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沟通信息,交换意见,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实事求是地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建议家长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协助教师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由此出发,可以让家长参与完善幼儿园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家长在切实地参与之中发挥其主动性,从在当前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扮演的参观者、支持者和配合者的角色,转化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志愿者、管理者和决策者。

上海宝山区真华幼儿园提出以下措施: 通过每个班的每学期的工作承诺与家长建立起合作教育的桥梁;为了更多、更快地了解每个孩子,教师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了家访,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做到了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在实验幼儿园成长起来;在家园联系栏里达到爱心的传递, 提供如午休小报、健康提示、五一放假温馨提示等家长所需的信息。

主体主动 篇8

一、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挖掘学生主体能动学习潜能。

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解答问题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 更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构件。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学习活动中需要良好的外在情境和因素的刺激和推动。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促发学生主动能动特性过程中, 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生在适宜教学情境中, 主体能动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教学情境创设作为激发学生能动学习特性的重要抓手, 认真研析教材内容, 紧扣学生认知规律, 创设适宜、融洽、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浓厚教学氛围和良好内在情感等双边条件作用下, 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新知或解答问题的活动。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 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时具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激发初中生的能动学习情感, 教师借助于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 设置了“现在有两个三角形, 它们之间的三个角对应相等, 请问这两个三角形是否是全等三角形?”这一问题情境, 此时, 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带着疑惑和猜疑主动进入到该问题情境的探析和解答中。这样, 学生在矛盾性的教学情境中, 主动探知潜能得到了激发, 同时, 学习新知的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二、活化教学活动方式, 激发学生主体能动学习热情。

方法活, 则教学新。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但少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式呆板,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发, 主体能动特性得不到展现,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效能低下。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树立“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贵在灵活”的理念, 将教学多样性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发学生的“激情”, 增强学生的信心, 让学生在浓厚情感的作用下, 开展学习活动, 展现学习风采。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巩固新知教学活动中, 教师先根据初中生在新知传授环节的表现, 采用问题式教学活动, 向学生设置了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案例。在解答活动中,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解题活动, 在分析解题过程中, 教师采用“互动式”评价教学法, 让学生之间进行解题过程的辨析活动, 阐述解题思路, 指出解题过程的不足, 明晰解题方法与思路, 让学生在互动评价过程中实现学习效能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过程中, 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 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分析、解答活动, 使学生在丰富性、多样性的“活”教活动中, 进行“活”学, 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树立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传授解题方法策略, 奠定学生主体能动学习的基石。

学生能动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 是学生主体能动特性的生动展示和有效展现。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能动解答问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掌握良好的解题技能。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中, 要将解题方法技能的传授作为重要内容和首要保障, 强化学生解题过程的指导, 重视学生解题方法的传授, 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策略和良好的解题习惯, 为主体能动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如在“在△ABC中, AE∶EB=1∶2, EF∥BC, AD∥BC交CE的延长线于D, 求S△AEF∶S△BCE的值.”问题案例教学中, 教师将解题方法策略的教学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 让学生先结合问题案例条件进行探究分析。学生在分析该问题条件中, 认识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构建两个相似的三角形, 然后通过相似边的比, 确定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学生进行解题活动, 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活动, 学生借助解题活动指出, 该类型问题案例的解答一般可以采用“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通过“等量转化, 判定方法以及性质内容”等途径, 实现问题的有效解答。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 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归纳等实践活动, 掌握了类似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策略, 这样就为学生自主开展问题解答活动提供了方法支持, 同时, 也为学生主体特性展现提供了能力保障。

主体主动 篇9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 确立主体意识

1. 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 就要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 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绘画课时, 有一节课讲“构图”, 我举的例子都是些漫画。首先学生们对漫画是相当感兴趣的, 其次有部分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漫画构图的知识, 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练习。通过这堂课, 他们学到不少知识, 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水平线构图, 垂直线、斜线构图, 对称、均衡构图等, 学习和掌握了这些构图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更了解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中竟然有如此的奥妙。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表达出画者不同的思想情感, 从而举一反三, 在欣赏一些名画的过程中也就能体会到构图的巧妙之处。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 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 都是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的。如《夸张有趣的脸》一课中, 为了避免单一的教与学, 我提议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学生自愿组成两组, 每组3人, 另外请一个学生做模特。规则:每组一人上台, 在规定的时间内画模特的脸部, 时间到换人, 以接力的方式在一分钟内完成一幅漫画肖像。在这个游戏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这也是漫画肖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娱乐中体会, 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奠定主体意识

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但是如果要把学生作为“主体”, 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教学环节, 适当补充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外国雕塑欣赏》的时候, 我简单介绍了雕塑的造型是表达雕塑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不局限在单纯的书本作品欣赏, 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雕塑的情感表达。为了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生活中去, 发现美, 创造美, 我提出让他们分组完成雕塑的造型练习。经过小组的讨论, 同学们决定因地制宜, 用自己的肢体来表现出自己的创意, 把自己想象成一尊雕塑, 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活动中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 思想像开闸之水, 创意作品形式多变,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练结合, 增强主体意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 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独立进行设计, 学、练结合。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以辅导为主,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尽情发挥。

如在《夸张有趣的脸》这一节课中, 学生们从来没接触过漫画肖像的画法, 我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漫画肖像的几个要点:夸张、抓住对象特点等。在课堂练习的时候,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只要能根据我讲的要点就可以了, 画的是同班同学。同学们情绪高涨, 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卖力地描绘着。最后的作业总的都还不错, 有的笔法虽然都很稚嫩, 但是都能抓住对象的特点, 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夸张。看了画面, 大体就知道画的是谁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

又如在上《变迁中的家园》时, 请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理想中的家园”。大家在前一节课上欣赏完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之后早就跃跃欲试。既然老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展示自己设计思想的舞台, 他们当然格外卖力, 分组制作出了一个个别致的模型。虽然有些制作得比较粗糙, 但是我想, 如果是经过他们认真设计和创造的, 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四、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 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主体式”教学中, 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 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 学生能进一步提升主体意识。

例如在上完《情感的记录》这课, 我把各组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 大家面对那么新颖和精彩的画面时, 由衷地发出赞叹。但是也有不少的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 有的还上台来指正、修改。在这些评价说理中, 大家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 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必须打破传统的“教”与“学”, 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 提倡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 去主动探索知识, 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和良主编.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石中英.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主体主动 篇10

关键词:数学;主体;模块;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45-01

初中数学着重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之后,进行其核心道理的运用,从而举一反三,有效提升和思考。我们要从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中找出可以通用的东西,并且将这些通用的东西运用到各种题型当中去,从而总结各种有效的规律,在模块化的学习当中,我们去运用知识发现知识体会知识,从而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思考。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构建模块化的基石——理解运用最基本的原理。

1、重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化模块,把握数学本质原理。

从数学例题中概括出来的核心知识,是我们应用最广接触最多的,从其中总结出基本的解题规律,例如我们有效的思考“有理数的计算”这一部分模块,包括基本的运算和混合运算,将这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的解决相关的问题,从中找出我们基本知识的有效运用和思考。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的提升训练。

我们通过分步的方法,将数学中的基本性的原理概括和总结出来,这种模块化往往可以概括出我们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的提升是以基础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综合运用和思考分析,就是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感悟思考,训练学生解题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运用,就是在基础知识能力前提下,进行单项和综合性的训练,有效的提升个人的能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初中数学课两大目标。知识就是“常用广用、普及大众、核心内容”,就是课本教材必修课程;能力就是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知识的模块化构建,整体理解和综合提升——知识的基本运用和贯通。

整体化的数学模块,包括知识点的整体集合,包括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整体集合,这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性运用,也是训练学生融会贯通思维的能力。

1、有效构建知识前后的模块联系。

抓住数学的核心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游刃有余,将前后的知识规律有效的进行结合,在自己的头脑中自发的构建知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建立链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消除畏惧心理,首先解决简单的知识,继而解决相关的复杂知识点,提升解题思路。

例如我们数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悉了元和次的所指以及关系,完全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综合化的运用,这就是模块化的综合性运用,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己探索和分析思考,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去解决其他方程的问题。

教学的模块化整合是从辅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转变,是知识点内在的领会感悟和一线贯之,相比分散学习而言,这有着不可比拟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内在掌握和未来发展,教师做到充分备课,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进程,适时穿插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事半功倍。

三、思维空间的预留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尊重过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思考分析感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老师在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对于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与巩固提升,同时有效的提升效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来达到提升的目的。

老师操作几何画板,学生观察图像的变化。老师首先利用几何画板画出y=x2的图像,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拖动参数k使其变化,画出y=x2+1与y=x2-1的简图。直观感知出k影响了y=x2+k的位置,然后归纳出由y=x2的图像通过上下平移即可得出y=x2+k的图像,总结出y=x2+k与y=x2的图像图像间的联系。

以上的推倒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演示和思考,通过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来推倒出更加有效和可行的方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思考和分析,这样会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和对于数学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水平,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此外,数学课堂知识的练习运用,不是单一知识点的练习,而是知识的综合化运用和练习,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将知识前后联系,能够有效的将知识进行相关的整合和思考,将零碎的知识有效的系统整合,提升我们的综合认知能力。初中数学其本质特点是齐头并进的,而且各个知识点有效的均匀分布,通过我们有效的思考,将知识点有效的互相联系,我们便于系统的把握和思考分析,从而做到由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有效转变,教师做到充分的备课,能够有效的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何 涛,刘晓红.数学创新教育.哈工大出版社,2010-06

[2] 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01

[3] 于 琛 林 群.初中数学继承改革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数学教育编辑部,初中数学创新性备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01

上一篇:管理素材下一篇:彩色血管能量多谱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