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成长(共6篇)
主动成长 篇1
新教师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 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是教育教学的新生力量, 要想使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形成特色,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新教师队伍。那么,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一支谋进步、肯钻研、能力强、善合作、求上进、成长快、业务精的高素质的新教师队伍呢?通过学校科研与师训工作的实践研究, 我们发现这样的一个事实:促使教师主动发展、快速成长, 就能够使新教师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情感, 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 从而拥有快乐的职业人生, 实现理想目标。
1. 规划引航。
对刚刚毕业的新教师, 学校一开始就可让他们制定个人中长期成长与发展规划, 再对中长期规划进行分段细化:可以细化到一年中的每一个学期, 甚至细化到月, 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有怎样的进步, 都应规划在案, 以便分步执行。我们发现有不少新教师, 由于缺乏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主动意识, 没有什么职业理想与追求, 因而也就无所谓事业规划, 只是被动地应付自己的日常工作, 盲目性、随意性太强, 而积极性、主动性又较弱, 其结果是, 多年下来, 还只是庸庸碌碌, 鲜有成长与发展, 更不要说事业的成就感、幸福感与自豪感了。相反, 那些具有高度自我成长与发展要求的新教师, 他们一走上三尺讲台, 就树立了远大理想, 树立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职业情感, 做好了职业规划, 使自己按照规划去一步步实现目标, 最终都业绩不凡、卓有建树, 可见, 规划引航对新教师尤为重要。
2. 满足需求。
对新教师规划中所提到的, 需要学校给予支持与帮助的目标与计划, 学校应该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提供条件, 满足他们切实的、合理的需要。如, 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相对丰富, 而教学经验比较缺乏, 学校就可以利用本校现有优质教师资源或是向高校、名校寻求帮助, 走师徒结对带教的路子, 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 新教师的需要就能够尽量得到满足, 新教师自然会珍惜这样的学习、提升机会, 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3. 校本培训。
除了督促新教师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以外, 我们学校每年、每学期都要针对本校新教师实际, 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实用的校本培训。新教师聆听专家的讲座和报告, 在开阔视界、扩大见闻以及改进育人技巧、教学艺术、课程理念, 实施课题研究等方面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打开了心灵又一扇窗, 新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效果好, 实用性强, 建议学校经常开展这样的培训活动。
4. 取长补短。
新教师、老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提高, 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 可以采取沙龙、论坛等不同形式。
我校从下午第三节课开始, 各教研组一名教师的公开课准时开课。这样的课, 是在观看、学习、点评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推荐的“862”节课之后, “聚焦课堂, 行为跟进”的具体体现。公开课后, 执教者进行说课、反思、重建等环节的“后续”工作;听者要做到提出一个亮点、一个改进的问题等“四个一”。这样, 通过坦诚、友好、热烈的听课、评课, 执教者、听课者都有很大收获:“假如我来上这节课”“如果我重上这节课”的自问、反思与重建, 让每个人, 特别是新教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分享了同伴的教学长处与智慧。同时, 使这一活动与看课、磨课等教学研讨活动同步进行, 把“教学质量年”的目标落到实处, 将“聚焦课堂, 行为跟进”工作向深处与广处推进。
5. 专家引领。
我校邀请了专家学者就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经典诵读等问题, 与新教师进行了零距离交流、座谈与指导。新教师们平时没有时间、没有条件问的许多难题、困惑, 通过与各自领域的专家“面对面”, 得到了满意的解答, 对教育教学起到了指导与帮助作用。
6. 活动展示。
通过一些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助推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这样的做法效果非常好。因为, 有许多新教师出于种种原因, 几乎没有做过公开课———不要说是市级、区级的, 就连校级的也很少。这样, 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如果经常做公开课, 情况就不一样了, 成长与发展自然快得多。上公开课, 必然要更加用心钻研教科书, 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 吸收他人的已有成果, 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再将自己的备课与之整合起来, 之后, 还要接受来自专家、其他学校同行的点评, 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对上课教师各方面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7. 科研助推。
现在, 有不少新教师感到工作疲惫, 压力巨大, 没有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用了很多时间, 投入大量精力, 但收效甚微, 自己没有什么成长与发展, 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这样的教师只是一味地“死教书”, “教死书”, 没有从研究的高度去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如果他们能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情况就会发生根本转变。
我校新教师在三年前参与课题研究的不到五分之一, 也因此, 在统考成绩、评比评奖、职称评审、学校影响等方面, 都暴露了“先天不足”。现在, 新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学校也积极提供条件,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引领新教师围绕学校总课题“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先进文化的策略研究”“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运用整体构建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研究”“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等, 结合自身的专业、学科、特长, 做相关研究。通过研究, 以前从没有搞过真正意义上研究的新教师说, 一味地拼时间, 既教不好书, 也不能使自己成长和发展, 现在看来, 要想二者齐头并进, 非走教育科研之路不可。
8.读书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名师学习, 是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又一“捷径”。我校每年都要拿出书刊专项经费, 供教师自己使用支配, 还为每个年级组、办公室统一订阅了《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学校向全体教师赠送了《教师人文读本》等书;2009年的教师节, 又向新教师赠送了《给新教师的100个建议》、《回到原点》等书。之后, 要求教师畅谈读书收获与体会, 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通过读书学习, 教师们对中外著名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流派、成功做法等了然于胸、心领神会, 指导了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9.同伴带动。
对于成长与发展快的新教师, 学校请他们谈经验、说做法, 使暂时落后的教师从中受到启发, 奋起直追, 迎头赶上。如, 结合自身的体会与做法, 有的教师从“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读什么书”“教师如何读书”等方面说明了读书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作用, 教师们说, 听了报告, 一下子恍然大悟:自己已经有较长时间没有系统读书了, 看来, 是要多读些好书了, 要不然, 真的要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教师们交流的教学方法、班集体管理、后进生转化等问题, 激起了新教师的共鸣。
另外, 多走出去听观摩课、听名师和名家报告, 到名校参观学习, 听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介绍, 感悟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个人的努力上进经历等, 都使新教师主动发展、快速成长, 从而真正喜爱教师这个职业, 在工作中倾情投入, 全力以赴。
主动成长 篇2
健康成长
教学内容:讲授第四课第二框——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2)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认知转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
(2)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3)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3、知识目标
(1)知道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2)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
教学重点: “师生交往新观念”和共筑师生情感桥梁“。教学难点: 探讨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讨法、案例分析法。课时安排:用两课时授完本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分别从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培养学生人格的教师等几个方面展开,比较完整地了解了教师的形象;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教师的高尚的人格,这就是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和以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职业伦理精神。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建立爱生尊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就能与老师心相印、情相容,就能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所以,主动与教师沟通,才能健康成长。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一、师生交往的新观念
展示教材画面(教材P47页)
学生的困惑:是什么使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矛盾状态呢?
教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对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作一了解。活动一:传统师生观——师生角色与交往行为的讨论
(活动目的;通过传统师生观下的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的归纳,反思其中的不足及相应师生交往行为的表现和缺陷。)
活动过程(1)根据表中已列出的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填写出相应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2)根据师生所扮演的角色填写出师生交往中学生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3)概括表中所罗列的内容,思考传统师生观对学生与教师交往的不利影响。注意事项(1)请在表中增添一列“教师角色”。
(2)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权威者”与“遵从者”。
(教材P48页表格复制在下页)(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48页表格如下: 师生角色素描及其对师生交往的影响
教师角色(权威者)
学生角色(遵从者)
学生与教师交往行为 控制者(教学过程)
接受者 钦佩、服从、被动
组织者(教学活动)
被管理者 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 制定者(教学内容)
被领导者 单薄、单调
评判者(学习成绩)
求教的蒙恩者 你讲我听、你问我答 ……
……
…… 教师讲解:
传统“师生关系”的定位就是:为师者,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为生者,是虚心求教的蒙恩者。
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就要有所谓的“师道尊严”:宁可给学生一颗好心,也不给他一张好脸!
因为高高在上,我们就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
……
因为高高在上,我们倡导学生背注释、背笔记、背答案
……
因为高高在上,我们的小学生坐在教师室要乖乖地背手在身后
……
甚至由此衍生的还有学生对老师、老师对教材、教参的迷信和膜拜:做学生的视教师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做老师的一切要以教材、教参为准,而不能有自己丝毫的独立见解
……
因此,正是“权威——遵从”的不对等的师生关系引发了师生交往的重重障碍。由此得出结论:
1、传统师生关系——“权威——遵从”的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板书)
教师讲解: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已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条件,是为教育服务的‘同时,师生关系还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所以,评价师生关系是好是坏,主要看它是否适合于教育的需要。适合教育需要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师生关系,反之,就是不好的师生关系。显然,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不民主性、不平等性、不科学性,已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冲击波式的改变。从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是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惟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形象逐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可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那么,新型的师生观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新型师生观下又如何打开师生交往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新行为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2、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亦师亦友(板书)教师讲解: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紧张型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主要依靠强制手段,方法简单粗暴训斥,学生对老师心怀
不满行为多为抗拒不合作,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厌学。②冷漠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学缺乏热情,只管教,不管学,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也是默然处之,学生对老师则不亲、不热、不爱、不恨,“敬“而远之,教学气氛平淡无奇,教学效果平常。③和谐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主要是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老师敬重、爱戴,教学气氛生动活拨,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早在1918年,陶行知就指出,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罗、如芒刺在背,现在中国教
师之大弊,即在于此。所以他指出:“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陶行知还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学习上是共学关
系,在道德上是互相感化关系。可见,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心理相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一种良好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活动二(教材P49—相关链接)——看图,读故事,谈体会:
想一想: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一中什么关系?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代师生交往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孔子和他的弟子门虽然是师生关系,但他们更象是朋友在一起交流,彼此平等、融洽;这也启示我们:老师是我们的友伴,和老师的交往不仅限于知识的探讨,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我们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学生在书上划出结论)(P48页)
(1)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表现于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于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2)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正是改变了对学生角色的认识,我们就能够发现师生交往的新空间。活动三:(见教材P49页图表)探究讨论——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学生新角色和师生交往的新行为”发表看法。教师新角色 学生新角色 师生交往新行为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的探索者 挑战老师的学问、质疑教师的观点 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求助者 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 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老师的朋友 与教师同忧同乐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学习的主体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发展的主人 共学共进,教学相长 …… …… ……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堂小结:
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亦学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四、本课知识点
(1)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表现于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于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2)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3)“亦师亦友”的主张启示我们:老师是我们的友伴,和老师的交往不仅限于知识的探讨,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我们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只有确立这样的新型师生观,才能打开师生交往的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的新行为。那么,我们怎样有效地和教师交往、沟通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二)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板书)
活动一:师生交往中的烦恼——读图思考问题:(1)你有过这样的烦恼吗?遇到这样的烦 恼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处理的?
(2)处在困惑中时,你主动与老师沟通吗? 教师讲解:
材料中师生交往不良的三个案例都是由于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
象材料中的情况,在中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成人感越来越强,但情感发展还未成熟,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以自己一时的好恶为转移,容易出现片面性。所以,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就容易走极端。那么,中学生该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呢?
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和老师交往,交往就需要和老师沟通。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化解与老师的误会、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教材P50页)
交往是一们艺术,沟通需要方法。改变对老师角色的认识,主动与老师沟通,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
2、交往是门艺术,沟通需要方法(板书)活动二:有效沟通的策略——学会换位思考
(创设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避免或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看图了解情节,讨论思考问题:
①老师是怎么想的?
②这场冲突回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呢?
③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同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回有不同 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换位思考化解师生冲突(板书)
事情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原因。我们在对老师的做法产生不满的情绪时,应该先回忆下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扪(men)心自问:“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无可指责,在这件事中,我的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同学或者影响了自己?是否影响了老师?”然后,再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假如我是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一件事?”尽量全方位地去看问题,体谅老师。这样我们能顺利地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2)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板书)活动三(教材P52页图):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想一想:对同一件事,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分别回产生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会答后教师归纳)教师讲述:
面对老师的批评,不少同学会采用消极的办法对待,这很容易使矛盾加深。而实际上,只要你态度诚恳,注意策略,你会真正地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与理解的。比如:当你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你时,你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当老师误解并指责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老师,而应抱着“有之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对待,过后再找个适当的时机向老师说明。等老师明白事情的原委以后,他不仅会向你道歉,而且还会对你心存感激和信任。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也会吸取教训,用更合适、稳妥的办法起处理问题。我们应该懂得:(见教材P52页——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3)原谅老师的错误(板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普通人,老师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老师希望你原谅他的错误,正如你希望他原谅你的错误一样。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是对他的尊重和爱护。所谓恰当的方式,就是要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情感——不伤害老师,要尽可能在维护老师威信的情况下进行。
3、师生交往礼仪(1)礼貌待师
(2)注意场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适当举例讲述。)(3)勿失分寸
活动四(教材P53页):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表——
需要解决的问题 沟通的方法 重要提示
情景一 指出老师的错误 在维护老师威信的情况下,用恰当的 方式指出,不伤害老师。老师也是普通人,原谅老 师的错误,是尊重老师。
自主作业——主动成长的平台 篇3
一、引领发现,探究主题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业出工不出力,简单重复让作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被动地完成作业,书写质量更是令人担忧。温故却无法知新,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也曾不止一次地强调避免留简单重复性作业,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甚至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也做以具体规定。那么如何设置有效作业,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做自己想做的,自己喜欢做的作业成为任课教师研究的焦点。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一种或几种能力,成为校领导与任课教师研究的重点。通过常规作业检查,进行学生完成作业质量和完成作业态度等方面的调研,再经过与学科组长的座谈,学校决定设置自主作业。
二、探索前行,自主作业
1. 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完成作业能力
在研究初期,我们只是在一部分学生中做实验。先设置分层作业,围绕当天学习的内容设置自主作业,做自主作业的学生放学后,认真阅读当天学习内容,为了拓展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去课外查找资料,到网上搜集信息,再执笔书写时,很多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写,或画,或粘贴,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二天教师在检查作业时,给予图文并茂,设计独特的作业以大力表扬,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走进写自主作业的队伍中来。
2. 探究自主作业主题,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当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围绕课内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拟定自主作业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去搜集,整理资料,去选择确定作业内容。
设计语文学科的作业,教师结合板块教学,和学生共同商议拟定作业主题。六年级下册第一板块为《革命岁月》,师生确定主题后,学生借助对文本的理解,搜集整理课外知识。课外资料的补充,网络资源的享用,使作业设计别具一格。好词佳句的积累,因革命故事油然而生的感慨,既有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内容,又有对所学内容的延伸、拓展,甚至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设计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作业,学生在搜集整理材料中,提炼了一种思想,形成了一种习惯,对于引导学生品格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学期伊始,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教材内容,我校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确定作业主题,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内容,图文并茂的设计,呈现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彰显了诚信、奉献的美好品质。
“心理健康”这一学科作业,在学生剪拼贴画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创设了一种宣传的氛围,学生的保健意识增强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每一份作业都倾注着积极主动,每一次设计都体现了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学生的能力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生。
三、总结提升,深化教改
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作业的领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网络,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统一走向多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体验知识、检验知识,获得了自主完善和自主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此,校领导审时度势,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广大教师积极动笔,抒写自己指导时的“柳暗花明”,书写与学生共议主题时的“山重水复”,感慨于课程改革时的“山花烂漫”,感动于课改探索征程中的苦辣酸甜……如今,我校已有多位教师在校报中发表自己的文章,有七位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文章。
设置自主开放型作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深得学生家长的好评,也得到了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的认可,这使得我们的研究如虎添翼。2012年9月,在吉林省主题教研推广会上,我校的作业改革得到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李元昌教授的高度赞扬,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2012年11月20日,在长春市科研基地校德惠现场会上,我校的改革成果再次得到与会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自主作业,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研究的阵地,为学生搭建了主动成长的平台。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六小学)
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篇4
关键词:成长,主动权,还给
朱庆澜先生在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指出:“小孩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 在家里养活6年, 好似进第一道染缸;6岁进了学堂, 好似进了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 到世界上同人办事, 好似进第三道染缸。”“关键是每道染缸打上‘红底子’, 以后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 就会变成‘大红’‘朱红’, 即使受到不良教育和影响, ‘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如果第一道染缸染上‘黑底子’, 以后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 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 如果以后再受坏的教育和影响, 那自然变成永不脱色的黑青, 永不回头的坏蛋了。”朱老先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一个重要规律, 即“先入为主”的教育在孩子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家庭教育对儿童具有奠基的作用, 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 正确引导, 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 避免让孩子沦为自己的附庸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才, 但孩子毕竟精力有限, 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找准“材”。没有音乐天赋, 偏要孩子学唱歌;四肢僵硬, 动作不协调, 偏要孩子学跳舞, 这势必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最终适得其反。父母可以通过观察, 寻找孩子的天赋, 帮助孩子拥有梦想, 树立理想, 赋予孩子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在为梦想努力时,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鼓励孩子围绕梦想勾画出美好蓝图, 让孩子坚信梦想终会实现。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麻烦不多不少每时都会有。尽管父母在尽全力扫平孩子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碍, 但突如其来的困难还是会让孩子尝到失利的苦水, 心灵受挫。父母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让孩子正视现实, 勇于面对。告诉他们这只是暂时失误, 不是彻底失败, 优秀不会专属某个人, 要想出色就要不断努力, 不断提升。
二、言传身教,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正如朱庆澜老先生所说:“小孩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洁白的纸, 丝会染成什么色, 纸能印出什么形, 这个染色、印图的棒子就是父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用来认知世界的只有感官。这个世界什么样子, 拥有什么事物, 看进眼里的就是了。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 大多情况下可能都是无意识的。然而, 恰恰就是这些无意中的言行却成了孩子学习的范本。有次和母亲谈话, 母亲有些话说的我不高兴, 我随口说了一个不礼貌的字, 我们都没在意, 可偏偏被一旁玩耍的小侄子听进了耳朵, 并在脑中生根发芽。之后的几天, 大人们再和他说话, 他只要不爱听或是不高兴了, 嘴里冒出的就是那个字。为此父母很生气, 不免训导一番。后来父亲略有所思地问他:“你听咱们家谁这么说过?”小侄子没回答。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行为竟然成了小侄子效仿的模本。可见, “榜样”的力量多么强大。
父母和子女天天朝夕相处, 父母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子女的“监督”, 其言行举止很难完全回避子女。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去学习, 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讲文明、懂礼貌, 自己却经常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时, 怎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怎能让孩子心口如一。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用功读书, 就不要做让孩子分心的事, 而应该尽量陪同;如果希望孩子懂礼貌, 就该时时作出表率。
生活中, 有些家长试图用“我生气了”来制服孩子, 实质上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 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 慢慢地会害怕与人相处。不管孩子做了什么, 也不管这件事我们如何不能接受, 都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要让孩子明白, 不是他不好, 也不是为了讨好谁, 是他的某个行为需要改进, 是为了让他做更好的自己, 父母永远爱他。父母要让孩子拥有自信、健康的心理。
三、大胆放手, 适时依靠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父母眼里, 孩子永远是孩子, 永远是需要被照顾的。加之生活水平提高, 一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 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碎了”, 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度照顾的现象比比皆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吃饭, 家长却不放心, 非要一口一口地喂。甚至有些父母替孩子到幼儿园、学校去打扫卫生、擦黑板、参加劳动, 孩子上考场全家压阵。孩子上大学, 父母不远万里护送充当“保镖”“搬运工”等等。而《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里的那些孩子, 他们在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向我们书写着大大的人字。
黄凤、赵文龙, 一个6岁, 一个8岁, 在这天真无邪、本该享受父母宠爱、家庭温暖的年纪, 由于家庭变故, 不得不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当黄凤站在板凳上炒完菜一口一口喂给父亲, 并用稚嫩的声音说出“妈妈走了, 我来照顾你一生”时, 我们有种难言的心痛。当赵文龙做出“既然有这样的妈妈, 我就应该做 (照顾妈妈) 这样的事”的承诺时, 我们泪眼模糊。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 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强。满脸洋溢的笑容, 传递给我们的是乐观与坚定。他们心中没有怨言, 只有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看到这些, 我们还会认定几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吗?
对孩子生活上过度的保护和照顾, 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孩子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 独立意识就会萎缩, 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 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
一个被溺爱的孩子, 内心缺乏真正的关爱, 既不自信又缺乏勇气。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一个被管制太久的孩子, 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听差’, 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 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教育为树人之本, 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人生指导的终身教育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父母一定要染好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缸”。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 2002 (7) .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教学反思 篇5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是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单元(3~4课)中第四课《师友结伴同行》的第二框题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八年级上册主题是交往——“我与他人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第二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校人际交往上,在八年级上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包括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两课,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突出“生生交往”,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突出“师生交往”,其中第一框题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老师,从而产生对老师的敬爱。第二框题讲“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主要学习从师生交往观念的改变到与教师有效沟通的原则、策略。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分为两个目,第一目 “师生交往新观念”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探讨师生关系,通过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探讨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新型的师生观下如何打开师生交往的新空间,形成师生交往新行为。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本框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善于与教师沟通,侧重日常学校生活情境中如何化解与教师的矛盾冲突及交往的基本准则,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策略。
学校的人际交往是学生交往的主要领域,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道德的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因此,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在八年级上册中占重要地位,而第二框题“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又是本课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中生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时代价值的转型。新课程改革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转变,建立在传统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正在被“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观所取代。价值观的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巨大。有些学生认为师生“民主平等”就可以不分场合地对老师“随随便便”,甚至不尊重,导致常常发生课堂与老师顶嘴、冲突的现象。
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转型,主要是从小学时代的“向师型”到初中的“独立型”的转变,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老师的遵从甚至害怕的心理,因此,如何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框主要是从观念和沟通技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②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和沟通的基本准则。
2、能力目标
①能够运用认知转换的方法解释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
②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③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②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主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化解矛盾冲突,重点是换位思考化解师生冲突、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
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篇6
关键词:成长 主动权 还给
朱庆澜先生在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指出:“小孩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6年,好似进第一道染缸;6岁进了学堂,好似进了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世界上同人办事,好似进第三道染缸。” “关键是每道染缸打上‘红底子’,以后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就会变成‘大红’‘朱红’,即使受到不良教育和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如果第一道染缸染上‘黑底子’,以后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如果以后再受坏的教育和影响,那自然变成永不脱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朱老先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先入为主”的教育在孩子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具有奠基的作用,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正确引导,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避免让孩子沦为自己的附庸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才,但孩子毕竟精力有限,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找准“材”。没有音乐天赋,偏要孩子学唱歌;四肢僵硬,动作不协调,偏要孩子学跳舞,这势必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最终适得其反。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寻找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拥有梦想,树立理想,赋予孩子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在为梦想努力时,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鼓励孩子围绕梦想勾画出美好蓝图,让孩子坚信梦想终会实现。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麻烦不多不少每时都会有。尽管父母在尽全力扫平孩子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碍,但突如其来的困难还是会让孩子尝到失利的苦水,心灵受挫。父母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正视现实,勇于面对。告诉他们这只是暂时失误,不是彻底失败,优秀不会专属某个人,要想出色就要不断努力,不断提升。
二、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正如朱庆澜老先生所说:“小孩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洁白的纸,丝会染成什么色,纸能印出什么形,这个染色、印图的棒子就是父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用来认知世界的只有感官。这个世界什么样子,拥有什么事物,看进眼里的就是了。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大多情况下可能都是无意识的。然而,恰恰就是这些无意中的言行却成了孩子学习的范本。有次和母亲谈话,母亲有些话说的我不高兴,我随口说了一个不礼貌的字,我们都没在意,可偏偏被一旁玩耍的小侄子听进了耳朵,并在脑中生根发芽。之后的几天,大人们再和他说话,他只要不爱听或是不高兴了,嘴里冒出的就是那个字。为此父母很生气,不免训导一番。后来父亲略有所思地问他:“你听咱们家谁这么说过?”小侄子没回答。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行为竟然成了小侄子效仿的模本。可见,“榜样”的力量多么强大。
父母和子女天天朝夕相处,父母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子女的“监督”,其言行举止很难完全回避子女。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去学习,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经常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时,怎能赢得孩子的尊敬,怎能让孩子心口如一。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用功读书,就不要做让孩子分心的事,而应该尽量陪同;如果希望孩子懂礼貌,就该时时作出表率。
生活中,有些家长试图用“我生气了”来制服孩子,实质上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慢慢地会害怕与人相处。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也不管这件事我们如何不能接受,都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要让孩子明白,不是他不好,也不是为了讨好谁,是他的某个行为需要改进,是为了让他做更好的自己,父母永远爱他。父母要让孩子拥有自信、健康的心理。
三、大胆放手,适时依靠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永远是需要被照顾的。加之生活水平提高,一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度照顾的现象比比皆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吃饭,家长却不放心,非要一口一口地喂。甚至有些父母替孩子到幼儿园、学校去打扫卫生、擦黑板、参加劳动,孩子上考场全家压阵。孩子上大学,父母不远万里护送充当“保镖”“搬运工”等等。而《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里的那些孩子,他们在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向我们书写着大大的人字。
黄凤、赵文龙,一个6岁,一个8岁,在这天真无邪、本该享受父母宠爱、家庭温暖的年纪,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当黄凤站在板凳上炒完菜一口一口喂给父亲,并用稚嫩的声音说出“妈妈走了,我来照顾你一生”时,我们有种难言的心痛。当赵文龙做出“既然有这样的妈妈,我就应该做(照顾妈妈)这样的事”的承诺时,我们泪眼模糊。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强。满脸洋溢的笑容,传递给我们的是乐观与坚定。他们心中没有怨言,只有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看到这些,我们还会认定几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吗?
对孩子生活上过度的保护和照顾,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孩子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独立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
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内心缺乏真正的关爱,既不自信又缺乏勇气。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一个被管制太久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人生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父母一定要染好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缸”。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2002(7).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1).
【主动成长】推荐阅读: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教案05-18
“被动成长”毁孩子学习主动性11-15
主动生活 主动快乐10-28
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瘤06-26
主动应对10-17
主动探索10-18
主动发展10-20
主动识字01-18
主动阅读05-19
主动作业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