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结构(精选10篇)
社群结构 篇1
0 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目的在于保证网络资源的投资主体能够在资源配置中以等量投入或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 把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地分配于各种用途, 使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服务和产品[1]。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 用户以自己的心理取向和志趣进行特定的网络活动, 形成互动习惯后便具有某种群体交流结构, 就会产生以大多数人的倾向为基础的群体思维, 用户就会聚合形成或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2], 构建形成社会化群体交互网络。由此, 在当今大数据 (BigData) 时代的信息基础环境下, 信息资源在社会化群体中的配置问题也有了新的转变。
因此结合这样的信息环境, 重新探索社会化群体交互网络的信息资源配置是很有必要的, 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结构洞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1 结构洞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结构洞 (Structural Holes) 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 (Ronald.Burt) 于1992年在其著作《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3]一书中首次提出, 是对社会网络分析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目前, 结构洞理论已经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Burt指出“非冗余的联系人被结构洞所连接, 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 也就是说如果网络中的一个行动者所联结的另外两个行动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时, 该行动者所处的位置就是结构洞。判断结构洞的标准有两个:凝聚性和对等性——凝聚性指如果一个行动者的两个联络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凝聚力加大, 冗余性也增强;对等性指两个行动者与网络中的同一群人之间共享同样的关系。Burt由此推论, 个体的最佳策略是在群体的结构网络中找寻结构洞, 接着跨越结构洞, 使原来没有关系的群体形成联结, 而个体本身成为信息流动的媒介。
2 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洞
2.1 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由于网络传输设备的完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整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流动呈现出移动化、自主化的特点, 导致了信息用户与信息量的突增, 同时信息本身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然而, 这样的改变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一方面, 虽然有海量的信息, 但信息内容的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 反而陷入了“信息过载”的局面;另一方面, 信息资源的分布结构不合理, 信息挖掘深度不够, 大多为原始性信息或二次信息, 且主要集中在新闻、电子邮件、聊天、信息查询等[4]。虽然, 近年来随着信息增值服务的增加, 即增加科技、网上教育、证券交易等专业数据库服务, 但由于普及程度低、下载访问受限等问题, 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所有信息资源配置必须以社会信息需求为依据[5]。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来讲, 网络用户是网络市场的需求方, 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以这些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随着信息社会化程度的深入, 网络用户呈直线上升, 并显示出一定的群体性。用户对信息需求的最大目的是用于决策, 而社会化群体聚合使得用户在进行决策时更容易受群体的影响, 同时由于“信息过载”和信息资源分配不均, 用户没法第一时间获得有用的信息, 决策就更加困难, 因此用户期望在决策时总有某领域的“专家”给予帮助。用户期望信息资源来源具有权威性、信息资源真实有效, 这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社群网络中的结构洞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要素分析
信息资源配置由信息主体资源、信息本体资源和信息表体资源三部分组成[6], 其中信息主体资源 (简称主体) 包括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中介者和利用者。每一个主体由于信息资源配置活动中所进行的信息行为, 包括信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服务等, 构成了社群交互网络。无论是广义的信息资源配置还是狭义的信息资源配置, 在配置过程中所形成的社群网络都普遍存在结构洞。
当社群网络中的某一结点占据结构洞时, 该结点便能同时拥有来自结构洞两边的“异质信息”, 利用信息差, 将所获信息进行提炼、再加工, 再通过合适的信息行为使信息进行分配、流动和重组。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资源的配置没有了计划与市场的严格区分, 所以社群网络中结构洞的占据者也更加灵活。例如, 有关政府信息资源中, 政府是该网络的结构洞的占据者, 作为“桥梁”连接公众与真实信息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 馆员是该网络的结构洞占据者, 结构洞两边的是图书馆资源和用户;在公司公众咨询平台中, 咨询平台是结构洞的占据者, 成为该网络唯一的中心, 连接着网络中其它信息交互结点。
在社会化群体交互网络中, 每一个结点都是潜在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者, 其必要条件是:结点所连的两端或多端存在信息差, 即成为结构洞占据者;结点拥有的信息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满足其他结点的需求。而处于社群交互网络边缘的结点则成为了信息资源配置的接收方。由于网络交互行为的进行, 信息资源随配置活动的进行在网络中流动, 整个社群交互网络的结构也在不断改变, 随之而来信息资源配置主体及结构洞占据者也可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2.3 结构洞对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
根据Burt的观点, 结构洞能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提供机会, 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7]。信息优势是指占据结构洞的行动者能比别人更早、更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更及时地把握信息带来的机会;而控制优势是指结构洞能使其占据者居间协调时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而具有的优势。在进行信息资源配置时, 占据结构洞的结点有机会接触到两类异质的知识来源, 跨越结构洞所获取的知识冗余度很低, 从而形成信息优势, 也正是这种信息优势才让该结点不断地累积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为配置做好相关资源的准备。同时该结点还可以通过配置的不同方式控制有价值的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而获利, 即获得控制优势。
结构洞所处的交互网络自身特点也会影响网络中信息资源的配置。对于群体内部交互网络来说, 结构洞占据者进行着信息资源的配置, 但配置效果和用户需求并不能及时、直接的反馈给结构洞占据者, 对其下一次信息配置活动起不到有效促进, 这类网络如企业内部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对于服务性质的交互网络, 由于结构洞占据者能够及时收到信息资源配置接收者的反馈信息, 从中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 及时改进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方式,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类网络如政府服务网络、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
总的来说, 社会化群体交互网络中嵌入结构洞对信息资源的配置利弊共存。一方面, 在有主导配置结点存在的网络中, 结构洞的存在能提高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 在信息资源自动调节的网络中, 结构洞的存在有时会阻碍信息资源的配置。
3 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流程
信息资源配置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本体资源为纽带、以表体资源为基础[8], 沿着一定的配置流程进行资源配置。虽然每个社群网络结构和所交互的信息内容特点不同, 但每个有结构洞嵌入的社交群体其信息资源配置流程大体相同, 概括提炼出其大致的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
社群网络中的结构洞占据者由于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在整个社群交互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 负责信息资源的配置。若网络中的其余结点能在信息资源配置之前提出自己的需求, 结构洞占据者就可以根据其信息需求进行资源的精准配置, 提高配置效率。但并不是社群网络中的所有结点都能在配置前提出需求, 也不能保证所提需求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所以结构洞占据者只能根据其已经表现出来的其他信息行为或者已有的信息资源配置后的反馈进行资源配置。
对于结构洞占据者来讲, 为了更好的进行信息资源配置也为了稳固自身结构洞占据者的地位, 结构洞占据者需要应用到各种信息处理模块, 其功能如下:
3.1 信息资源搜集
结构洞占据者根据信息资源来源的不同进行收集:将网络中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 同时也从社群成员的信息交流中获取可用于配置的潜在信息资源。这里的信息资源收集同样也包括自身创造出的, 还未在社群网络上、网络上进行传播的未加工的初次信息资源。
3.2 信息资源存储
将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 通过显性信息的序化, 完成信息资源转化中组合化的过程, 即对外化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排序、增减、分类、综合等, 从而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信息资源[9], 这是结构洞信息资源提供的基础。
3.3 用户反馈
通过对反馈信息自动或人工的整理, 提炼出新的信息, 既可以补充成为信息资源收集中, 也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资源价值和用户需求, 为下一次的信息资源的准确配置提供依据, 也是信息更新的重要途径。
对于结构洞占据者一直处于动态变动的社群网络来讲, 其信息资源的处理功能模块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隐性信息资源显性化后的信息资源配置;同时由于社群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没有法律、道德方面的配置义务约束, 结构洞占据者通常情况优先考虑自身利益, 从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一定量的资源配置。
4 实例验证
在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中, 很多时候都容易形成结构洞, 本文从当下网络社交平台使用量最多的“微信”平台入手, 选取其中的一种应用平台及其产生的社群网络来对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洞现象进行近一步阐释。
微信是腾讯公司为手机终端用户打造的一款免费即时网络通讯产品, 于2011年1月推出发展至今, 其用户数量已突破6亿, 在累计经过40余个版本升级后[10], 形成了集多种应用于一体的平台, 其中以服务号、订阅号为代表的公众平台社群网络易形成结构洞。
微信针对企业和拥有一定量粉丝的个人开通了公众平台, 在此平台里有两个侧重点不同应用:服务号与订阅号。服务号针对政府或企业, 如利用航空公司的服务号进行航班查询;订阅号则是针对媒体和个人, 开通此服务后便可以定时向其粉丝推送相关信息。围绕每一个公众平台而聚集起来的用户群体构成了社群网络, 公众平台是这个社群网络的结构洞占据者。信息资源由结构洞占据者发出, 借助RSS技术推送给其余各结点, 以放射状的形式向外传播, 其信息资源配流程如图2所示。
用户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求选择所需的公众平台进行订阅, 建立交互关系。处于中心位置的结构洞占据者, 是所有信息资源唯一的发布者, 也是其余用户发布信息的唯一接收者, 占据着“信息优势”与“控制优势”, 从而进行信息资源的配置。由于公众平台是政府和企业进行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平台, 为了更及时、准确的进行各种信息行为活动达到信息资源配置的目的, 处于中心结点的结构洞占据者还应具备“信息收集、信息存储管理、用户需求管理与反馈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 并借助RSS信息资源精准推送手段, 确保信息资源配置的精准、高效。
5 结束语
在一定的法律、道德约束下, 结构洞的占据者能在社群网络中借助自身的“信息优势、控制优势”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 也是目前社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已经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 一旦在这种社群网络中结构洞的占据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 不愿从整个社群网络的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出发, 则适得其反, 不能达到良好的信息资源配置成果。
参考文献
[1]贾君枝.市场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 :48-51.
[2]胡昌平.基于社会化群体作用的信息聚合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5) :51-56.
[3] (美) 罗纳德·伯特著.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http://search.cnnic.cn.
[5]桂学文, 娄策群.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6]裴成发.信息资源配置及其效度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5 (5) :58-61.
[7]姜鑫.基于“结构洞”视角的组织社会网络内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1) :32-36.
[8]陆萍.基于要素分析的信息资源配置模式[J].图书馆学刊, 2011 (10) :35-37.
[9]王伟军, 刘艳芬等.基于Web2.0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6) :97-101.
[10]http://weixin.qq.com.
社群结构 篇2
作为创意年会“中国孤独者粘会” 的升级版,此次峰会又是企业家、营销界人士的一场社群盛会及一次孤独狂欢。
“移动互联时代,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做不好社群。说一万遍,不如实实在在干一遍,因而我们提出在青岛干一场有创意的社群营销峰会,做一个以‘干’为宗旨的社群,并在青岛来一次500人的社群狂欢。”717社群营销峰会主席王成莹说。
仅一个月时间,这场由营销创新联盟、孤独者联盟、智诚灵动品牌营销机构、掌控传媒等机构联合发起的营销峰会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引发近500人一起探讨、一起创新、一起实践社群营销。
他们是怎么干出来的?
移动互联技术深刻改变了人际关系与链接方式,魅力人格体、粉丝经济、参与感、协同、场景、链接等成为重要的时代标签。
有着强烈社交色彩的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调性、情怀、情感、文化、价值观,形成了一个个既开放又封闭的圈子,这就是现今火热的“社群”。在此背景下,品牌应如何与顾客重构“链接、价值和关系”,如何融入社群中,甚至打造忠实拥趸?“717社群营销峰会”进行了一次从无到有的实践与探索。
6月上旬,经过一个月的筹备,旨在探索社群营销新玩法的“717社群营销峰会”正式启动。该活动由营销创新联盟、孤独者联盟、青岛智诚灵动品牌营销机构、青岛掌控传媒、青岛龙腾世纪广告、得一堂、山东绿树文化传媒、梦部落、太阳雨集团、橡胶谷集团等机构联合发起。
短短一周时间,717社群微信群的人数便达到了500人。群成员涵盖企业家、创业家,负责品牌、营销、传播的企业高管,智业服务机构高管,媒体和新媒体专家,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士,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等精英群体。
众筹模式解决成本难题
社群运营离不开充满创意和激情的策划团队。在717微信群成员增加的同时,717社群营销峰会主席王成莹召集一群热爱社群营销、对网时代品牌营销有想法的好友,在书香萦绕的青岛得一堂开了一次碰头会。经过数次交流,717社群的宗旨最终被定位为“干”。
717社群营销峰会组委会也随即成立,峰会主席王成莹给自己取名“一干先生”,他说,做干群的群主,就要一马当先带头干。组委会还聚集了一批有创意的年轻人,他们负责提供好玩的创意并让它们在社群经营中落地。
经营社群需要很高的成本:人力资源,时间成本,线下活动经费等。起初,组委会对成本有些犯难,但问题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玩社群,就要玩儿点新鲜的。”组委会决定通过众筹的方式来解决成本问题——社群的内容创意与执行,平台的整合与资源配置,线下的费用与设备供应,都通过众筹来实现。
在探讨社群议题的过程中,组委会举行了数次创意茶话会,很多想法在玻璃杯互相碰撞的脆响中灵光闪现。好玩——这是717社群的成员表达过的相同感受。这是一次全新的社群实验,也是青岛及山东地区最新鲜和与众不同的峰会。
717社群众筹倡议发出后,众多群友纷纷为社群供献力量,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提供媒体传播平台,提供赞助礼品……海信电器和国美电器等一线品牌大咖也加入到众筹队伍中,为峰会提供了价值数万元的拍卖产品。山东广播电视台青岛办事处主任牛犇更是慷慨捐赠了出自民间篆刻家马昭璞先生之手的《吉祥如意经》,通过拍卖来众筹活动经费。
活动的场地、设备、物资、经费等,在峰会召开前全部筹集到位。在实践社群新玩法的共同价值目标引领下,717社群营销峰会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水到渠成地众筹成功。
社群不仅要有料,更要好玩。为了把717社群办成一个有料又有趣的群,在经历数次讨论并收集群友的反馈后,717社群在诸多层面进行了创新,定位了几个特点:
1、“360度全接触社群”
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社群体验,所有参与者一起实践社群营销“四步骤”:社群定位,建群,运营,评估精进。
2、“社群精英圈层互动”
集聚500名企业家和品牌营销精英,他们骨子里“孤独”,但热衷于移动互联品牌营销,以线上社群为平台,实践和体验——知识学习、人脉建构、社会地位、休闲娱乐。
3、“共享干货、平台、资源”
社群营销的新思维、新玩法(众筹、打赏、二维码、红包等),都是干货,企业、媒体、新媒体、智业公司、高校研究机构,平台、资源交互激荡。
陶瓷社群营销 篇3
从商业上来讲, 基于社群的营销方式即是通过某种产品或服务, 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 来去体验某种产品或享受某种服务而衍生的商业形态。
事实上, 社群式的营销早在人们还没有接触互联网, 甚至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兴起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从企业开始拥有市场定位的思路开始, 已经锁定了一个个的消费群体, 只不过这种原始的社群营销形式粗放, 用户粘性低、尚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模式, 更谈不上拥有共同目标和忠诚度。
所以说, 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前后, 社群营销经历了线下、线上以及线上和线下互动的不同阶段, 以前碍于互联网技术的局限, 人们只能做线下的社群, 比如陶瓷行业传统的分销商模式, 厂家发展区域分销商, 分销商经营各自区域的用户, 形成金字塔式的传统营销方式。包括其他一切单纯实体经营的商业形态, 都是传统线下社群的一种较为初级的形态。
社群——引爆社交红利 篇4
移动社交媒体的每一次应用更新,都会给社交形式带来新的变化。大型社交网络发展至今,开始显露出更为惊人的力量。有一个独特现象与这一结果相伴相生,即新应用或服务一进入社交网络就即时引爆,就像用户在等待它出现一样。社群这种共性特征群体必然会有共性需求,这种共性需求又对应了一定的市场需要,由此一来,移动社群中的营销就必然存在了。在这样的社群里,营销针对的是更加精准的客户,企业和产品的文化能得到更深入的推广,因为共性需要能更快地聚集忠实粉丝。在社群中一个好的创意,一次好的活动分分钟引爆社交红利,为企业创造可观而持续的利润点。
围绕灵魂人物构建社群的逻辑思维以“罗胖”为中心建立了超级社群,而社群各地还有分社群。其第一次的会员招募原计划是5500人,6个小时就抢光,集资160万元之多,第二期更是有800万元入账,当然这只是其盈利点的冰山一角。
围绕核心产品构建社群的小米,更是通过社群营销让小米手机深入人心,培养了一大批的忠粉、铁粉,让粉丝为他做宣传,场景造势成效可观,让小米成为本土智能手机的翘楚。
围绕软性服务构建社群的大熊会、秋叶PPT。更是通过社群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大熊甚至成了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社群。
移动社群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场景,让企业能在这样的场景里营销,让每一位用户、粉丝都成为产品的宣传员。让营销和成交形成一种裂变式的发展,全方位地引爆了社交红利。
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 篇5
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的确是两码事。建立社群经济其实很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BBS事实上就是一种社群经济——别一听到“社群”就觉得这两个字高大上得不得了,其实就是“社区”——SNS也是一种社群经济。但大多数BBS和SNS都没落了,只有少量还在运作中。我的视野里,早期玩社群玩得极好的乃是豆瓣。
豆瓣是相当不错的社群,它拥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小组,但要说到“社群经济”,还为时过早。豆瓣的商业化道路并不怎么顺畅,移动端更是犯了不少错误,至今它还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另外一个社群近年来开始崛起,那就是知乎。知乎在“社群”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也相当不错,最近据说融到2000万美元,但要说“经济”二字,委实还远了些。
另外一个非常老牌的社群——百度贴吧,最近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宣称要大规模推进企业官方平台,以帮助贴吧这个百度非常成功但又不赚钱的产品踏上商业之路。借助百度的搜索市场份额,百度贴吧大概是中国最大的社群了,一度是个关键词就可以建吧;即便今天审核严格,“目前的百度贴吧拥有10 亿注册用户,近820 万个主题吧,且已经达到日均话题总量过亿,日均浏览量超过27 亿次,月活跃用户数近3 亿的量级,彻底刷新了中文互联网社区的新高度。”——这是百度贴吧在发布会上自己公布的数据。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群。搭建社群者一般隐身幕后:无论是豆瓣、知乎还是贴吧,它们的创建者在互联网圈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普通用户一般不会知道他们是谁。在平台上,存在着大大小小若干个“粉丝经济”。是的,社群经济是由若干个粉丝经济支撑起来的。而一个人的知名度圈起来的用户,再怎么着也只是一个粉丝经济体,极有可能是某个社群平台上的一个部分罢了。
不过话要说回来,无论是社群,还是粉丝,并不代表着哪个进化得更好,无非就是侧重点不同。粉丝经济未必多丢人,社群经济未必多新锐。做粉丝经济对主事者要求高,做社群经济则考验长期的运营能力,都是一门生意。
当产品遇上社群与微商 篇6
在大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 大多数人都绞尽脑汁想把产品卖出去, 而微商就成了既不费时, 又很简单的方式。但为什么它会被质疑, 有专家说它是一个局限渠道, 也是一个逼死的渠道;也有专家说它违背了商业定位的基本原则;还有人说它做的是熟人生意, 没有大的空间;也有人说到了一个要点, 那就是广告刷屏, 腾讯封号, 对于这类微商该封, 而且应该永久封号。对于这些客观也好, 不客观也罢的评论, 暂且先不去辩解。
谈到微商, 那必然要说社群和产品, 三者相互关联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微商产品, 大多数是女性用品、干货鲜果、自制产品等为主。我们也经常听到很多人, 一年销售额上百万, 而笔者的身边就有真实的案例, 虽然不是百万, 但也是几十万。那么, 微商到底好与坏?我们先通过深度的分析, 微商、社群、产品三者关系。
依托载体的分销模式
从行业概念来说, “微商是企业或者个人基于社会化媒体开店的新型电商, 其作用是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会化分销模式。它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商称为B2C微商, 基于朋友圈开店的称为C2C微商。”模式与淘宝一样, 但不同的是微商基于微信“连接一切”的能力, 是现商品的从点到面, 从面到全网的社交分享、熟人推荐与朋友圈展示。严格上来说, 它已经建立了基础完善的交易平台、营销插件、分销体系及个人推广展示的系统组成。早期的微商基本集中在代购, 现在已经涉及了诸多行业, 各种分销机制也已逐步健全。
那么它是不是纯粹的熟人生意呢?其实不然, 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人数多达数千, 少则几百, 那么你确定你熟悉你微信里的所有用户?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认识, 而很多用户购买了产品, 只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微商恰巧满足了它此时此刻的购买需求, 也就是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随心购。付款简单, 微信一转账, 地址发对方, 坐等收货即可。而整个交易完成全凭相互之间的信任, 而用户自发的分享则全然是因为产品质量的动人。卖方与买方之间, 很多人都相互不认识。
在打破传统商业规则的互联网时代, 能够带动产品动销的渠道就说明它已经具备了商业模式的属性。微商虽然不像淘宝是一个统一的平台, 而是遍布全国各地的零散用户, 很少有正规的大型企业, 但无论从它的广度, 还是深度都能达到较深的层面。唯一的缺点就是目前为止, 它只能依附于微信这个封闭式自有媒体平台, 且它在开放式的微博上是做不成的。之于个人销售获利还是可行, 但之于企业, 那么必须规划出更清晰的分销、管理机制。如果未来腾讯不再将微信开放, 或是加大封号力度, 那么微商就真的难以为继, 除非出现微信的替代者。
不是简单的一个群
社群, 原本是社会学与地理学所用的专有词汇, 后来被应用到互联网经济中。广义而言, 它是指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 即可指具象的社会关系, 也可指抽象的社会关系。狭义而言, 它是某一个由人聚集而成的群体, 群内有领袖群主, 比如说跑步社群、白领社群、时尚社群等等。因为社群内大多数都是兴趣、喜好或是精神相同的人, 所以他们之间在购买上有明显的共性。因而在受众高度割裂的时代, 很多企业开始注重对社群的推广, 并尽可能的发动群主进行分享。那么, 这种效果如何呢?从诸多实际案例来说, 这一效果非常明显, 比如一家餐饮店打入了一个高端商业精英群体, 发动群主联合推广, 整个群的消费就被激活了。但客观的说, 目前微商所进行的社群营销, 还不算是概念上的社群, 只能说大部分是一个一个的小规模的人群。但很多都在朝着狭义上的社群发展, 有的群规模也达到千人以上级别。
因而, 社群,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 它是一个聚合度非常高, 消费感染力强、有基本游戏规则的组织。一个成功的社群必须具备合理的维护与管理法则, 更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保证人员长久的凝聚。这个除了看群主的个人影响力外, 还要看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社群的共同目的, 闲散而又毫无规则的微信群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基本都是僵尸群, 也没有太大的价值。
无边际的多样性
什么是产品?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问题, 但在互联网时代, 你不得不革新你对产品的记忆。产品, 除了我们日常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商品, 还有各种实际的服务。而仅电商的发达, 让产品已经变得无边际, 多的令你无法想象。各种奇怪的商品, 各种奇怪的服务都会在互联网上出现, 比如手机号码交易、代办签证等。但不管产品怎么变化,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 对产品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那就是产品必须通过质检, 要有品质保障, 必须通过工商局的检查检疫才能进行市场化销售。这是以前, 现代, 时代已经变了。在互联网上, 你看到很多产品, 它并没有经过这些手续, 也没有标准化, 更没有什么认证, 就直接进行销售了。尤其是微商, 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各种个人手工艺品;各种干货鲜果, 甚至是各种生鲜, 应有尽有。
为什么微商的产品会如此“毫无章法”?没保障, 没标准, 没包装, 对那些标准化的企业来说, 这哪是产品, 分明是散货。但这就是微商的现状, 它极大的激发了商品的多样性, 更为很多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手握商品资源的用户提供了销售的便利。凭借个人信用以及购买用户的分享, 让这些看似“三无”的产品, 变得有心理上的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微商必须依托能够展现个人信用的微商。当然这微商上的产品也不全是好产品, 也不全是不好的产品。但对于非常讲究的消费者以及有重度洁癖的消费者来说, 显然要谨慎购买。它只是给个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但买与不买全然取决于个人。
移动社群学习新常态:微信+微课 篇7
在“互联网+”时代下, 日常使用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 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新闻阅读和个性化学习的群体, 称为“移动社群”。“移动社群”使用“微信”等客户端, 随时随地浏览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 相互分享经验,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不再拘泥于传统集中式培训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方式。
当前教师制作了大量“微课”视频, 平均时长约5至10 分钟, 有着重点突出、问题疑点精准等特点, 正好符合“移动社群”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如何将微课和微信进行有机结合, 展示视频、图文等信息给学生, 并且和学生进行及时交流互动, 如何满足“移动社群”学习新常态?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二、常见微课教学平台优缺点
目前, 教师分享与应用微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在校园网服务器建立专门的微课网站;第二, 将微课放置在社会上普通的视频网站如Youku等;第三, 教师自建学科Moodle平台;第四, 用U盘拷贝给学生。几种实现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1. 在校园网服务器建立专门的微课网站或者教师自己建立学科Moodle平台, 服务器建设和网站维护对于一般科任教师有非常大的技术难度, 他们需要计算机学科教师帮助才能搭建和维护。而且, 学校一般不允许学科教师随意自建栏目及上传资料。这个方法对于普通科任教师来说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
2. 将微课上传至社会上的优酷等视频平台。社会上的视频平台内容鱼龙混杂, 广告繁多。教师的微课视频和其他社会资源混杂在同一个界面, 容易给人造成知识不严肃和随意性的感觉;另外, 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参杂了许多不适合学生观看的广告内容, 造成学习者分心。
3. 拷给学习者。这是最原始效率最低的文件传递方式。只能面对面、一对一进行资源传递, 不能同时惠及众多的学习者。
以上所述方法, 既不能满足教师分享微课资源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微信和微课融合性分析
据统计, 当前中国86% 的手机用户在手机上装有微信客户端, 微信是大家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获取与交流工具。“移动社群”利用微信等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和知识的吸收。笔者所在单位是市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培训对象是中小学教师, 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因此, 可以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 建立相应的微课课程, 展示微课视频图文等资料, 让学员实现个性化学习。
下面, 就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微课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一) 微信平台承载微课视频、图文等多媒体信息
通过微信发布的多媒体信息短小精悍, 正好符合微课对数字化学习内容的要求。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一整套的后台内容管理系统, 通过在微信公众平台注册, 教师可以打造一个自己的订阅号 (或服务号) , 通过这个公众号, 发送编辑好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四个类别的学习内容。学员进入公众号, 通过点击进入教师设计微课菜单进行学习, 也可通过语音、文本与教师交流。
(二) 微信符合微课知识碎片化特点
微课有碎片化学习特点, 一方面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另一方面是知识的碎片化。教学内容主题或关键知识点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组织成为一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向学员展示:专题视频、PPT资料, 图文说明、参考书籍推荐, 优秀作业展示等。由于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 保障学员学习兴趣, 在学习效率上会有所提升[1]。
将碎片化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构成完整学习方法。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文章结构使用了“主菜单- 子菜单”的多层次结构模式, 教师可以将基于主题或知识点的微课进行有机整合到子菜单中, 让学生通过菜单目录的方式, 进入具体课程条目进行学习和交流。另外, 传统课堂中的PPT, 也可以通过微信图文方式呈现在学生客户端, 学员可以通过阅读教师PPT来唤醒课堂教学记忆, 巩固学习效果。教师在微信中可以附上一定的拓展学习资料, 让学员自主选择阅读。由此可以看出, 微信的碎片化自主学习, 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 相互补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三) 微信弥补传统微课缺乏师生互动的短板
师生互动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一个重要环节。微信“自定义关键字回复”功能让教师预设关键字检索条目和回复内容, 学员输入知识点关键字进行检索, 就会返回教师预设的回复内容。目前, 微信公众平台最多可以建立600 条规则, 能完全满足微课课程的需求。另外, 教师可以通过查看留言的方式, 通过微信查看学生提问或者留言, 实时为学生进行答疑回复, 实现最好的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微信公众号构建微课平台的教学实践
(一) 建立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主要面向个人和媒体、使用微信公众平台, 可以向微信用户展示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网页链接等信息。公众平台注册和使用都是免费的。教师可以自行申请的微信公众号为“订阅号”。
首先, 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官网, 按照表格要求填写注册邮箱和设置公众号登录密码, 完成激活。信息通过验证后, 教师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后, 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课程资源。
(二) 建立各门微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在会话界面底部设置自定义菜单, 菜单项目可按不同的课程科目、纲要进行设定, 并可为其设置响应动作。学生通过点击菜单项, 收到你设定的响应, 如收取信息、跳转链接。
微信允许最多创建3 个一级菜单。根据教学需要, 可以将一级菜单定义为“教学动态”、“微课程” 、“教学资源”三个菜单。每个一级菜单下的子菜单最多可创建五个。
以笔者承担的市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为例, 在“ 微课程” 下设立“ 校园网网络管理”、“APP Inventor”、“Storyline”、“3D打印”等不同的课程子菜单;在“教学动态”下, 可以预设“课程通知”、“成绩查询”、“学员答疑”等子菜单;在“教学资源”一级菜单下, 可以预设“源程序下载”、“教程打包下载”、“教程资源链接”等子菜单。
(三) 微课资源的上传及管理
建立了课程菜单后, 就可以上传相应的课程资源了。“素材资源”包括的内容可以有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网页链接等信息。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APP Inventor》为例, 先设置微课的封面, 使用一幅本门课程有代表性的图片, 上传到网站, 并设置标题。
设置好微课的封面后, 下一步分节建设微课详细内容。如需要增加第一节微课, 点击“+”号后, 在主界面进行具体内容的编辑。包括第一节微课的名称, 略缩图, 微课正文。在编辑微课正文的时候, 如需要插入视频, 点击“视频”按钮, 选择本地或者网上视频资源, 即可加入教师之前拍摄好的视频资源了。
按照此方法, 可以增加或删除第二、第三节微课内容。使用这个平台, 教师就非常容易将自己录制好的视频文件, 呈现给学生观看学习了。
如果教师需要增加讲课PPT给学生看, 可以使用图片插入工具, 将做好的PPT课件插入到微信里面。学生使用微信进行观看的时候, 就像在课堂上观看教师投影PPT的效果。而且, 在手机端上观看图片, 清晰度还比投影机播放要高。学生通过浏览PPT, 回忆课堂讲课情景,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 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互动是现代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交流互动正好是微信的一项较强的功能, 学员可以通过回复消息或语音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2]。教师通过公众平台的“自定义关键字回复” 功能设置交互式检索, 学员可以随时输入关键字获取了解自己想学的知识, 实现泛在学习。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 通过公众平台的" 自定义关键字回复功能” , 可设置章节和主要知识点的检索。学员可以通过输入比如“传感器”等关键字, 得有关“传感器”的多图文信息, 查看本知识点内容;输入“调用时间模块案例”, 即可检索到与“时间模块”相关的源程序文件。这样便于重复学习, 实现比传统平台更便捷的互动学习体验。
(五) 学习信息公告
微信公众号群发功能也是教师们日常教学管理的得力助手。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有些信息需要集体通知学员, 比如上课时间提醒、作业完成时间提醒、上课时间地点变动等信息。使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群发功能, 教师就能轻易的进行信息群发了。群发的信息在学生微信客户端上会有小红点标志, 提醒学生有未读的新消息。
五、应用效果分析
使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课建设, 使很多教师开始了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笔者选择了《APP Inventor》《校园网管理与安全》《3D打印技术》等课程进行教学应用尝试, 满足个性化移动学习需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 学员可以在微信信息菜单中, 浏览阅读教师设定的图文、视频等教学信息, 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桎梏, 学员可以按需选取教材章节, 知识关键点进行个性化学习[3]。教师进一步应用微信平台的“回复”和“自定义关键字”等功能实现师生交互和交互式知识检索。
实践证明, 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现有功能基本满足微课移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APP Inventor》微课自2015 年4 月20 日创建起,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管理统计得知一个月以来累计有96 人关注, 基本全部学员都订阅了本课程的微信并进行了阅读学习。在学期将近结束阶段, 对于关键知识点的微信信息检索率进一步攀升 (如下图) 。可见学员乐于阅读和使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
六、结束语
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进行有机整合建设, 是满足当前“移动社群”泛在学习需求的一个新的举措。未来, 使用移动智能设备, 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将会是校园以及社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以预见, 未来的教学将会是集中式培训与课后个性化学习的混合形式。以微信为切入点, 符合公众的使用习惯, 它应用门槛低, 教师和学习者几乎不需要重新学习, 即可分享与学习微课。此外, 智能移动设备因具有便携性特征,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查阅, 与人沟通、笔记记录等, 将会被广泛使用。
基于微信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在国内刚起步, 它的应用将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 为智慧校园环境下的移动社群学习开辟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程超, 李国林, 石秋香.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 (3) :29-33.
[2]刘娟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与成教, 2014, (5) :25-28
社群互动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篇8
社群通常是指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 通过社会等级、领域行为和社会分工而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组织, 社区是社群的行政化概念。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数字电视在社区家庭中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建立以数字互动电视为基础和载体的互动服务平台, 有助于发挥数字互动电视技术优势, 收集、整理社群团体和用户对精神文化娱乐服务的需求, 为居民和社区提供个性化、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娱乐服务。
2 平台总体架构
社群互动服务平台包括社群娱乐服务运营系统、电视交友联谊服务运营系统、社群互助服务运营系统, 支持与第三方服务资源接入平台、数字电视运营服务平台、社群信息管理平台以及电视邮箱、电视短信、视频聊天、电视留言、社群公告板等业务系统的对接, 实现资源整合, 保证用户信息采集、审核、管理、发布的准确性以及各类特色服务能够成功的应用。
平台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总体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平台的数据库以独立建设为主, 并通过数据中心平台的匹配功能, 整合第三方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和企业自有的业务数据信息。同时基于在用户基本信息上构建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支持与地址位置、兴趣爱好等群体特征相关的业务挖掘、业务呈现和业务推荐, 支持分布式数据维护、共享统一的数据。系统可以进行在基于社群信息中心统一数据库下的多重维护。平台数据库系统设计图如图3所示。
3 社群娱乐服务运营系统设计
社群娱乐服务运营系统用于开展社群邮件推送、社群信息发布、社群娱乐产品推荐和社群娱乐产品赠送等业务, 利用第三方服务资源接入平台, 对接第三方服务资源, 经过运营系统的加工整理, 构建绿色、健康、积极向上、丰富的娱乐内容库, 供不同的社群用户使用。运营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娱乐内容可涵盖教育、游戏等, 形式上可以是多样化, 如图片、短片、贺卡、原创音乐、杂志、工具软件等, 支持UGC内容上传、互联网内容接入, 以及第三方内容接入。
为了保障内容合法性, 提供审核机制;对图片、短片等须有内容审核, 审核通过的内容纳入娱乐内容库, 供多方使用。
每个用户均有自己的娱乐内容库, 可源自好友推荐、好友赠送等, 由于机顶盒存在不同的型号和版本, 在使用过程中由平台自动完成机顶盒与工具软件的适配。
为了提高用户对丰富内容的积极性, 提高娱乐服务平台的生命力, 对每个用户进行积分管理, 娱乐内容上传可提高积分, 娱乐内容使用则相应扣除积分, 并提供积分换服务的内容。
4 社群交友联谊服务运营系统设计
社群交友联谊服务运营系统用于开展电视语音留言、电视视频聊天、电视交友公告板、电视交友邮件通知等业务, 运营系统架构如图5所示。
本系统用于开展社群用户信息查询、即时交流、私密留言和在线组织线下活动等服务, 采用实名制认证, 支持电视邮件、电视彩信、视频聊天和语音留言等多种交流方式。包括认证服务, 注册帐号服务, 会话管理服务, 会话服务, 在线状态管理服务, 用户对话服务, 文件传输服务, 数据库服务。实现会员身份的审核、交友信息的发布、交友信息的采集和交友条件的速配, 提供社群交友联谊服务。
5 社群互助服务运营系统设计
社群互助服务运营系统用于开展家政维修求助、日常问题咨询、闲置物品转让、社群团购、公益帮扶、社群居家养老等业务, 运营系统架构如图6所示。
以数字互动电视运营系统为基础, 建立社区公益和公共服务运营系统, 实现社群互助、社群公益帮扶、社区团体互动等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数字互动电视终端, 加入虚拟社群、查看社区成员信息、参与帮助解决社区成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起社区互助活动等。例如利用平台的电视邮件、公益信息公告板等功能, 开展电脑/家电维修求助、日常问题咨询、闲置物品转让、社群公益帮扶信息发布、社群团购等服务, 实现社群内或者社群与社群之间的互帮互助, 构建和谐社群。
6 结束语
社群时代,为自己代言 篇9
21世纪是空前的时代,我们不只是媒体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媒体的创造者,不必花大价钱就可以拥有如同电视台的“频道”发送个人的创意分享,营造观众/读者群。
但你是否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效?
克里斯·布洛根和朱利恩·史密斯深谙此道,他们融合对当下网络最直接的观察和实践,首度提出“影响力方程式”及其六因子这一新概念,旨在帮助人们提高个人影响力,并更切实、有效地指导日常的营销工作。书中立足于翔实的案例分析,拆解6大影响力因子及其作用方式,即影响力=对比度*(触及率+曝光度+表达方式+信任度+共鸣水平)。
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人”。对我们来说,自始至终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与一个具体的人建立关系,以及相对于跟大多数人打交道,更清楚如何与单个人发展出一种优质关系。
做好一名“演员”。“演员”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你听到这个词的直觉反应:在一部电视剧、电影或者戏剧中出演角色的人。当然我想说最迷人的是它的第二层含义:一个过程或一次行动的参与者。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获得影响力,那么,你就必须成为一名参与者。我们做过一些工作,可更多的时候,聚光灯都是落在别人头上,而我们只是充当了他们的“观众”,为自己搭建舞台成为不是听从别人指挥的人。
“观众”面前你在过什么日子。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要被刷屏刷到爆了呢?北京又下雨了,还是又蓝天白云亮瞎双眼?内容没有输赢之分,正如任何一种物种都一直处于进化之中,直到达到独占鳌头的高等地位,又或者彻底灭绝。对比度为0,影响力也为0,所以“观众”的反馈意义就在于,它能敦促你更快、更频繁地创造出更优质的观点。
“舞台”扩建工程。在这个信息饱和的时代,平台更是多到爆棚,如果此时你选择将同样的信息重复发布到不同的平台上,这时的过饱和问题就会被加剧,如果你还对他们设置了同步关联,这样会损伤平台稳步成长的势头。
21世纪的平台的价值在于,借由它可以连接每一个人,且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提升人气最有效的方法是与他人协同合作、群策群力,而在达到峰点位置时,我们同样还需要去提携那些正处于上升期的后来者们,与此同时还要让你的平台看上去是那个最有可能达成对方目的的地方。
适时插入“广告”。又是哪位明星用了某祛痘神器,容光焕发的皮肤如婴儿般,对于这些已经有很多“观众”的前辈,都会被质疑,更何况你这个新人?
曝光度要不重复的存在,简单扼要地传达你的内容,要用读者的语言,找出共同经验,分享真实的感受,切勿自利心过高。该书作者建议,只要你有点子,有话要说,就可以发表在部落格上,一周一两次是恰当的。周日是在部落格张贴文章的好日子,因为人们通常会在周日上网浏览,待的时间较久,而且比较可能发表评论。
在你的“舞台”上让大家都参与讨论,对于你“表演”的评价不论是什么,赞赏也好,指责也罢,对于这些花时间做评论的人,你只需要感谢,做到适可而止地回复就足够了。
编辑:王深圳910825308@qq.com
网络社群组织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10
这就能初步反映出网络社群住址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关系,网络社群组织是由技术与社会成员构建而成,社会管理是由社会成员共同设立,社会管理限制着网络社群组织,网络社群组织平衡着社会管理。
一、网络社群与社会成员的自发秩序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江楼晚眺》中的诗句。此句诗的意思是:晚风吹拂着江面,白浪滚滚,溅起无数水花;在蓝天碧空之上,一群大雁一字排开,向前飞去。白居易大概不会想到,他笔下旖旎的自然景色,竟包含着更为奇妙的科学道理。一群原来为杂乱无章的大雁排成了井然有序的一行,从原来的无序转变成了有序,这就是一种自然组织现象。
这种结构类似于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是一个外延和内涵极为明确的概念,特指竞争的环境下人们的自组织行为。这个行为从某个角度看并不稳定,特别有的时候后以国家为单位,国家本身虽然是历史的沿革,但却是站在更高的视野看也是自发产生的。
以豆瓣网为例,这种自发秩序在往往竞争中产生,网民比拼人气、比拼才华、比拼关注度,因而大家都选择了用影评、书评、时评及各种能代表各种观点的影像图片来刷新自己的页面,这样秩序便出现了,网民们发现了可以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巩固自己在豆瓣网的人气。新秩序是行为主体预期在新规则下的收益高于旧规则下才做出改变旧规则的尝试,一旦在新规则下,行为主体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甚至低于在旧规则下的收益,行为主体就会改变规则,甚至回到旧规则。对新规则的“破坏”来自行为主体自身也可能来自外界的其它因素。豆瓣网曾经历过几次改版,由最初的Web1.0逐渐转向了Web2.0时代,也就是说从门户网站转向了个户网站。
二、网络社群组织与社会交往
曾经天才预言家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已然成真,全世界在各种各样的连接方式的交流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村落,小世界理论的现实性可谓容易的掌握,这个世界正在逐渐缩小着。网络信息化缩紧了我们的生活圈,让网络连接的多方用户端成为更开放、更透明的熟悉的陌生人。
以豆瓣网为例:
A分享心得(书评、影评、乐评、同城活动、小组话题) (778)
B发布共享信息(添加书、电影、音乐、同城)(271)
C添加友邻(148)
D看小组讨论(729)
E参加小组讨论(512)
F朋友们经常上,我也用(89)
G交志趣相投的朋友(422)
H写日记,当博客使用(103)
I参加线上活动(297)
J看看朋友们的情况(196)
经数据统计表明,因为熟识的现实朋友参与网络社交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少(参见图表F项),因此可以推断网络社群组织同社会交往的区别很大,网络社群交往更倾向于一对多,更为自由,超出现实限制方面的问题,而且发展至今,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大方面改善,网民素质有所提高,网络实名制问题不是单单局限于社会犯罪的范围内,实名制在某种方面来看不是监督社会交往的安全问题,而是监督社会交往中的舆论导向。
经数据表明,分享心得的人数占得比例最高,也就是说社会交往中的言论是相对而言最为重要的环节,无论是书评、影评、乐评、同城活动、小组话题,这些都可能会同某些时事政事、社会敏感话题有关,这些问题会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经过煽动而采取一些不理智行为。实名制可以有效预防这种问题的出现,但是相反,实名制也会限制言论自由,甚至更严重者会重蹈从前的跨省逮捕的覆辙,实名制要求了社会交往中的主体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三、网络社群组织与社会应用
1、广告
网络刚刚兴起时,发布一个网站意味着挥金如土,若散财无道很容易投错了钱财,在主流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上,投放旗帜广告更甚昂贵。但最近,所有这些广告都已经降格为网站发布活动中的脚注。宣传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受众的支配时间也更自由,较原始初定的广告更可以成为广而告之的信息发布。
要理解这一系列新的社交网络、社会新闻和搜索引擎的重要性,你首先需要了解为什么它们比传统的广告更加有效。传统的广告严重依赖于一个假设—你在他们能看到你的广告的报纸上花钱,假设那些看到你广告的人将会购买你的产品,假设你花在广告上的钱将转化成了一定的投资回报。缺乏广告开支和销售额的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赌博。网络广告的广泛发布平分了受众忽略的风险,能够将发布的礼仪扩到最大,这是网络广告的最大优势。
2、信息
网络社群组织中的信息发布有很多种,有生活类信息、时政类信息、娱乐信息等,网络社群组织中的信息虽然归类大致同报纸杂志等相同,却更加自由,尽管无规章制度可言,但是较之官方的消息,可以更及时快速的让受众传递,便于生活工作。
3、心理
心理学家曾指出:“人际交往”是人们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网络社群组织的社会人交往的心理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SNS社会网络服务,本质上是帮助人们参与社会互联网服务项目,追根溯源,美国哈佛大学六度空间理论是,“社会关系网络”这个名词与IT没有直接关系,它仅仅指一种社交圈的彼此交叠、相互放大后的关系形态。在六度空间理论中,人们借助关系网向外发展人际关系过程中多是以“熟人找熟人”的方式开展的,收到时间和空间因素限制。而互联网的兴起却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限制,信息开始以更为简单的方式流通起来。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类的社交手段越发多样化, 但所有社交都离不开网络这个技术媒介。无论是私人交往还是群体交流, 在有时间或者空间距离的情况下, 只要依托网络便可以达成双方或者多方的交流交往。交往是社会中人的需求, 是社会管理的必要手段, 网络社群组织作为新的社会互动模式, 对于社会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社群组织,社会管理,豆瓣网,实名制网络交往
参考文献
[1]陈韵博.新一代农民工使用QQ建立的社会网络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10 (08) .
[2]刘旭国, 骆华杰, 王万成.即时通信工具的协议分析与互通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9 (02) .
[3]徐建星.基于QQ的高校师生课后交流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