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2024-10-06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精选9篇)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1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论文摘要]本文从该校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调整教学内容、延长教学课时、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加强师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参考。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京师同文馆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京师同文馆学制8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借鉴京师同文馆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找出差距,逐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制作幻灯片,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功夫才行,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1993,(1):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1):83―86。

[3]吉雪花,庞胜群,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8(3):95―96。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5―77。

[5]郑朝红,张殿清。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8(2):110―112。

[6]魏栩,边丽英。关于计算机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网络与信息,2009,(3):33―33。

[7]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高等理科教育,,(1):86―88。

[8]陈思远,李化明,李广军。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策略研究。科技信息,2008,(18)。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2

环境监测, 就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目标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大气等相关因素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 并分析污染程度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

1.1 根据环境质量状况的标准及时反馈目前环境质量状况, 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1.2 根据污染状况和污染类型, 由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 切断污染源, 解决污染问题。

1.3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 总结环境污染的相关规律, 对于预防污染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4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 制订环境保护措施, 合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节约自然资源。

2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不足

由于生存环境和全球气候的不断化, 各国都开始注意和加强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目前,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有所进展, 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 较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近年, 环境保护更是加大了放射源管理、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有机废气治理、总量削减及控制等工作力度, 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任务更重, 同时对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反应速度及现场应急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1 设备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 需要长期的环境取样和调查工作, 还要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工作。在分析工作过程中, 仪器设备的配备是关键。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目前所用的监测设备普遍存在落后、老化及不足的现象, 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出现精确性的问题甚至无法开展相关工作。

2.2 人才匮乏

环境监测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 因此, 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不断补充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而我国目前环境监测部门中人员普遍呈老化趋势, 缺乏内部竞争力, 使得尖端人才极度缺乏。

2.3 经费不足

监测经费的不足也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业经费的多少直接反应国家对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环境监测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 空气、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 还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 跨区域的监测工作也时有发生, 然而资金短缺问题让很多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经费的不足, 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多数地市缺乏应急监测所需的配套设备及监测车, 使自动监测能力和流动监测能力大大降低。

3 环境监测的问题原因

3.1 环境监测的认识存在一定不足

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 忽略环境的保护工作, 是我国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 环境污染问题相当, 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压力。然而, 人们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力度及技术监督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 监测主管部门尚未对环境监测数据予以太多的重视, 使得环境监测数据无法发挥自身作用, 监测工作也日渐边缘化。

3.2 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对监测经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直接导致对监测经费投入不足, 致使环境监测系统的能力建设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更别说与国际接轨, 部分地区的监测系统由于的经费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基本满足, 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监测任务的开展。事业经费的保障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 无论是监测频率、监测范围还是监测技术及监测速度都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和限制。

3.3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也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度和发展速度。目前, 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 上层环境监测部门对下层监测部门更多的是业务指导关系, 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和监督能力, 无法从“条”的层面直接统筹、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 地方监测部门容易受行政命令干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 环境监测的相关发展建议

4.1 改革管理体制, 加强监督能力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 缺乏对环境监测站的约束力和监督力度, 因此, 必须实行新的管理体制, 促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环境保护系统, 应该实行垂直管制制度, 由地方政府的监管改为由上级环境监测部门直接对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和统一管理, 有利于技术的考评及执行力的监督, 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加强人员能力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对我国环保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必须严格抓好人才引进和人员能力培养工作。对于从业人员, 应该加强业务水平及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定期开展培训课程, 提高全员的工作能力及整体素质。同时, 要采取相应的职能考核制度, 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 确保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能力, 督促从业人员对先进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此外, 还应该加强环境监测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工作, 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议, 对业务技能优秀和工作积极的环境监测站予以表扬和鼓励, 并对先进高效的业务技能进行推广, 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良性发展。

4.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问题, 这一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 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 需要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予以支持, 可将环境监测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经费等费用纳入财政部门年度经费预算, 改善经费匮乏的现状。

摘要:环境监测对于国家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了解环境质量状况, 发现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侧重方向, 为环境管理及环境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就我国目前环境监测现状, 找出不足, 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希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金辉.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现状与思考[J].工程与建设, 2010, (04) .[1]王金辉.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现状与思考[J].工程与建设, 2010, (04) .

[2]李大伟, 李秋霞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0) .[2]李大伟, 李秋霞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0) .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3

关键词:翻译教学 英语专业 现状与教学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面上项目资助〔No.2011MS001〕

引言

毫无疑问,翻译在人类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国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如何在高校英语专业进行翻译教学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日益关注的问题。翻译课是专门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学校在师资队伍、学生现状及教学方面存在着的缺陷,一度使翻译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 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1.1 师资队伍

首先,翻译课程教师情况参差不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并存;两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虽对同一课程有共同的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但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其次,多数高校每学期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但这样的培训项目多是大学英语相关方面的课程培训,鲜有专业教学培训,尤其是翻译教学的培训,造成培训与社会脱轨,无法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

再次,高校教师负担重已是一个普遍问题。据调查,高校教师中很少是仅教学一门课程的,多是身兼数门课程教学任务,更不用提科研及学生工作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很难将过多的精力放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中,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1.2 学生现状

首先,从兴趣而言,翻译课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都表现的兴趣盎然,但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翻译实在是一项既枯燥又难有成效的活动,于是便由兴趣盎然变成了兴趣索然。

其次,从学生基础来看,由于近年来扩大招生,学生基础稍弱。而翻译课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技巧。学生基础英语水平与翻译课的要求之间存在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教学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如基础英语、听力、阅读,大多开设了四个学期;而对于翻译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大多为一个学期,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缺乏权威机构编制的教材,致使多数高校根据现行状况而随机选用教材,缺乏规划及科学性。而多数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进步性。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翻译课教学仍遵循传统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完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句子翻译或是段落翻译;学生作业交上来之后,经教师批改,给出“正确”译文,翻译课的教学便告一段落。

2 方法与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结合翻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翻译教学应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1 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师自身修养

加强翻译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虽有教材,但很多任课老师会撇开教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用一些辅助材料,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侧重点的不同,平时上课时显现不出差异,一旦期末进行综合考评,学生的成绩就会显示出不协调的状况。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在学期之始,对课程的具体讲授达成统一的认识,做到资源共享,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做到及时调整。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扩充英美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加强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学校方面也应提供条件,为翻译课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各种实践技能训练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能力。

2.2 培养学生兴趣和强化基本技能

学生对翻译课的兴趣很快会随着翻译课训练的逐步加深而减少,原因就是翻译课没有立竿见影之效,更不可能只通过上课就可以成为翻译人员。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翻译课和翻译员之间的距离,对自己做好定位。翻译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技巧,而不是专门的职业培训,从而使学生能脚踏实地为自己确定目标,在此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翻译课不是独立的,它与学生的各项基本功都密切相连。因此,要想学好翻译,不是单单掌握一些翻译技能技巧就可以了,还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翻译任课教师可以与基础课任课教师进行协调,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结合翻译的技巧,使学生的各项基本功能协调训练。

2.3 优化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

翻译课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讲授,更应该涉及到翻译理论的讲解。通过翻译理论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学生将增词法、减词法、词类转换、正反译法等各种技巧运用得更加熟练,达到融会贯通之效;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还可加深学生对国内外翻译界成果的学习,进而指导自己平时的翻译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逐渐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向以“学生主动,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转变。翻译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练习中,改学生记录教师的“正确”译文为师生共同讨论译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改“讲授性”课堂为“讨论性”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语

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未来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各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学校应根据校内资源和学生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急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2)

[2]蒋招凤,周彦.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

[3]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4]张晓波.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4

【摘 要】中职旅游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专业实践性强、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等特点。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中职学校应在改革旅游专业教学上下功夫,改变旅游专业就业与现实需要脱节以及学生能力与知识发展不平衡的尴尬境地,从分析旅游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专业教学模式,完善考试评价体系,注重教师培训岗位化,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减少旅游教育人才的流失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关键词】中职旅游 专业教学 学生 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具备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尽快在这一产业中施展才能,引领和促进这一产业走向更大的发展领域和发展平台。而作为培养旅游专业技能人才的诸多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旅游业人才需要趋向缺乏深入分析,教学方式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专业就业与现实需要的脱节以及学生能力与知识发展的不平衡。中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旅游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景点讲解服务与管理、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服务与管理的工作。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中职旅游专业具有专业实践性强、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等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要适应社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要建立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总的来说,近年来,各中职学校都逐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在实践环节作出了努力,但因各个学校对本校各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或受资金、设施、实训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学校根据实践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方案与实际执行错位,实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2.2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很多中职学校将理论教学集中在前两年的四个学期中,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一年,即毕业实习中。有些学校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学生必须取得旅游专业的相关等级证书(如餐厅服务员中级、客房服务员中级)才能毕业。于是,在前两年里,为了应付考证,仅仅集中几周的时间,让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集训。实践表明,这种训练方式不仅缺乏持久性、系统性与长期有效性,反而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学生的长期学习来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大大影响了理论学习效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锻炼而不能胜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2.2.2教学方式不适应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但现实是部分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保守陈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灌输空洞的理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由于学生是从初中过渡到了中职的大门,对包括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文化、现代饭店管理等众多专业性极强、知识面极广的课程难以接受,甚至极易产生排斥心理。近年来,很多学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要着力解决现有的问题。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

2.2.3考试评价体系不完善。旅游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体系,其考评方式必须体现专业特色,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但是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还是以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的形式考试。有些中职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等因素,为了提高考试合格率,把教学要求一再降低。这样的考评方式虽然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但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不相符,也缺乏实践特色和专业特色,最终导致学生对考评的失望和不重视,加剧了高分低能趋势的出现,不利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结合中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 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理论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相对弱的中职学生,教师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上做到: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要意识到“讨论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建立起学习群体,由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习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

3.2 建立专业教学模式

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投入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因此,教师要实行“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利用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旅游课的教学模式要不拘一格,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训练、理论与模拟实训结合在一起,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中职旅游专业要打破“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可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至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另外,学校可结合教学实际,增加阶段岗位实习,即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

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要依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在没有条件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和完善校企合作,从而能够真正完成实训教育的体系化。

3.3 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中学,中职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考评方面也应与普通中学不一样。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中职旅游专业可以适当地采用多种考评方法:

3.3.1注重平时成绩。例如日常作业、上课表现等,把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3.3.2期末考试将理论与情境模拟两种测试方式结合。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3实训考核。将见习实训、旅游旺季实训、阶段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纳入考试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训的重视程度,提高实践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4 注重 教师培训岗位化

安排相应专业对口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企业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中职毕业生。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5

《现代经济》2008年第10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明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而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短板集中体现在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因此,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对于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该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般包括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为主的内资企业;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等。本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现在的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例如,很多应聘人力资源岗位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团队合作的意识也不强。在频繁与人打交道的人力资源岗位上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融入整个团队,从而处处碰壁,无法胜任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再如,一些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基础的销售工作做起。即使愿意从事基层销售工作的学生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销售技巧实战训练(如销售语言、心理培训,销售人员外形设计包装等)而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自然因就业竞争力不强而遭到淘汰。

2、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受到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工商管理类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纵深上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大部分学生虽然按照培养计划大纲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但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会,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投资策划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了。作为偏“文”专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由于没有理工类学生那样拥有一门具体且实用的专业技术,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岗位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常常受到其他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使得工商管理类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要面对本专业同学的竞争。还要接受其他专业同学的挑战。

二、基于人才培养角度的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定位来说,是从事企业管理,策划,咨询,教学和培训,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重“量”不重“质”、教学内容和手段更新慢、高素质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这些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甚至错位的现象。

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处于一种混沌转型期,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淘汰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完全形成。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等专业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细化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进步,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脱离原来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专业时的桎梏。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上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特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再者,学生实践环节缺失。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再加上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人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实践环节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每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实践环节时间比计划要求的大大缩短。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高校要想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得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工作中不可能仅仅是各司其职,独当一面,而必须密切协作,协调管理。这就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就应该树立培养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的可持续学习发展人才。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横向培养,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广泛的接触和学习中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方向,自己的兴趣在哪一方面,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第二步纵向培养,在学生自主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后进行专业的纵向深化培养,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水平,增强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独立工作能力。经过这样两大步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立体知识结构的工商管理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可以在前两年实施工商管理学科大平台教学,主要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后两年在安排专业必修课的同时,提供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和相关辅修专业课供学生自主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该课程体系有助于淡化专业意识、丰富基础知识,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

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开设系列论坛,如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创业设计论坛、经济论坛等。通过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应考虑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课程,如增加情景教育课程。由于管理是一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最后一种知识在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种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积累才能得到。因此,在管理教育中,就要以这种知识为核心,构建管理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培养管理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如,案例教学、职场模拟、小组讨论、团队作业等教学组织形式。在课程设置中,还需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在专业选修课方面逐步形成系列课程,在专业方向模块的基础上设置任学生选择的限选课程,借此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逐步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增加专业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加强专业实习与实践,增强工商管理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硬件上,学校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实验设施的建设,引进高素质的实践环节授课老师,努力使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学生人数增长相匹配。软件方面,在学校的实践课程设置中,不仅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保证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定期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反馈评估,不能因“量”废“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还应该走出校园,密切学生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与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实习锻炼。例如:有志于从事市场营销的准毕业生们不妨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行业的某家领军公司切入,深入研究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等,有目的地培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有心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准毕业生们不妨善用学校的实习安排,尽量争取到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见习,熟悉招聘、考核等日常工作流程,以及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工作技巧。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6

中国汽车品牌只有拥有独立的品牌,才能够拥有足够的主动权,不受外资的限制,因此,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应作出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培养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在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等方面制造差别化。而且更需要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外国汽车企业之所以强大,有重要的一点也在于其独特的新型企业文化,因此,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需要以不断地提高本企业的研发技术为前提,要在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使消费者在消费时,持有良好的购买意愿。

2.激活原先品牌

中国原先一些汽车品牌,如解放、红旗、黄河、东风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一方面要重新进行品牌广告的宣传,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杂志等进行各方面报道,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品牌的企业要对汽车研发技术和轿车车型进行再研究,推出新产品,甚至做到品牌延伸,推出新品牌,因此营销变革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出自己与别人差别,做出自己的特色,汽车产业也不例外。

3.加强技术研发,调整产品结构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这是通过较低的价格来占有市场份额实现的,而且发展大都是低档汽车,长期下去,就会成为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不但在技术研发上,而且在产品结构上都要进行提高。具体来说就是以下两点。

技术研发上,首先企业内部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强化企业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实现企业要求自我进步的良好风气,政府对汽车企业不论在政策环境,还是资金、技术、人员调配要给予支持,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先进的技术经验、管理经验、营销经验及品牌管理方法。

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首先要做好市场细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明确企业市场定位的同时,对企业的品牌价值定位作出判断,再以不同品牌价值的车型去开拓不同的细分市场,迎合消费者自身价值体系的需求。同时创立我们自主汽车知名品牌可以走两条路,一个是先占领中低端市场,以中质低价切入,创出牌子,再向高端市场挺进;另一个是从高端产品做起,直接创建新的高品质品牌,但这一点很困难;再就是在汽车的某个关键核心技术上拥有新的突破,以此为切入,创立自主品牌。

4.发展汽车集约化发展道路

产业集约化的发展,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首先放在整合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上,把现有的主要汽车企业重组为几家集团,几家零部件系统集团公司,便于对技术、资金、人员的管理和利用,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

坚决走专业化分工之路,第一是使整车生产企业退出大部分零部件生产领域;第二是组建零部件生产集团,提高专业化效益;第三是打破地区封锁,按最优采购原则构筑产业链;第四是改变目前整车生产企业直接面对众多零部件供应商的局面,采取模块化生产方式,使主要的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承担整车的所有部件的配套,并负责与二级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以围绕整车企业形成逐级配套,逐级协作的分工体系。

5.选择最优的发展模式

自主品牌建设在目前有多种方式,但都是同样的目的—打造民族强势自主品牌,发展模式有多种选择,选择合适的就是最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自主研发,自主研发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自主研发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带来收益,因此许多有实力的国内本土企业很少依靠自主研发,但这是国家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跨越的,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在自主研发方面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二,联合开发,在合资企业中开展自主品牌建设计划,有利于吸收最先进的汽车技术,这也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出发点,但是在目前合资企业中,这种设想的实施却异常艰难,毕竟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控制,如果外方不同意,中方搞自主开发的难度很大。

第三,设计外包,对于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汽车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最为可行的方式,符合国际分工的要求,但从长远而言,掌握关键汽车技术是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与外包并行的是,本土汽车也要加大关键技术研发。

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自主品牌汽车百花齐放,获得了可喜的业绩,鼓舞了国内汽车工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士气。当然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自主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国家、政府、人民的支持,汽车企业的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都会有很大的改善,届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智,周勇.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陈陆林.中国汽车市场态势分析[J].中国汽车市场,,(5).

[3]周俊,杨沿平.我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自主创新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6).

[4]米春改(中文版),秦小玮(英文版).机械工业运行综述[Z].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7

关键词:见习工程师,职前培训,建筑结构专业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尤其加入W TO之后, 在建筑设计行业不断有具备相当实力的外国设计企业进驻我国市场, 这使得国内各个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需要大量高品质人才加入, 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期望招聘到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工程师。甚至在很多民营设计所出现了“进一个成手挤出一个新手”的现象。然而国内存在相当数量的建筑结构专业 (或相关专业) 的毕业生, 在刚跨出校门后, 短时间内, 还无法胜任实际的设计工作。现存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建筑设计企业需要的人才与高校毕业生的实操水平、心态之间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矛盾。那么企业的需要和见习工程师 (即走进设计企业不满一年, 即将或已经开始设计生涯的毕业生) 的现有水平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差距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1 首先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入世”前“门槛”有所提高, 企业对工程师的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具备很强的责任感。

工程设计行业实行的是终身责任制, 工程师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对曾经设计的工程负责。同时要明确的是工程设计属于服务行业的一支, 工程师的天职是服务社会, 比如在工程师手中不需多时就能出图的上万平米的普通住宅小区, 却要承担着千家万户对住房的期望。设计的目的建造和使用, 建设工程的投资动辄百万、千万、直至上亿。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根据设计委托合同的要求, 在技术上寻求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投资者负责。所以工程师要对工程负责、对投资方负责、对使用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1.2 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工作态度。

包括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规范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同时要注重工程经验的积累, 寻求到力与美的平衡点。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到钢结构, 从石头、木材到钢和玻璃, 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建筑形象一次次的飞跃。工程师要生存, 就需要不断掌握新技术新设计手段。

1.3 具备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要注重团队精神。

结构设计中最繁重的一个环节就是结构分析与计算, 设计企业需要又快又准的工作能手, 对工程师分析和计算方面能力的需求是准确性、精度和速度兼备的。表达能力, 是说明自身意图的能力, 包括语言、文字和绘图等。图纸是工程师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

2 目前见习工程师水平参差不齐、心态很难摆正。现状令人担忧, 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心态和技能方面:

有一些毕业生在没接触设计任务前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 但设计任务一下来, 面对繁重的计算和绘图, 不知从何下手, 心理反差大。还有一些毕业生消极逃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抱着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试图坐想其成, 却耽误了自己。毕业生要改变现状就得放平心态从零开始, 不断学习, 尽快转变观念, 摒弃不良心态。

2.2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大学生严重缺乏理论知识, 上课考试只是追求六十分万岁, 基本体会不到毕业难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日常放松的生活态度, 就造成了知识技能的储备状况确实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2.3 在分析计算和绘图能力方面:

严重缺乏综合分析和计算能力。大学里作业少, 课程设计也不多, 为了完成作业许多学生只是照搬照抄各种课程设计指导或毕业设计指导书, 造成实操能力差。学生自己不会动脑筋做大量重复性工作时不会化繁为简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 绘图能力有待提高。

2.4 在工程经验方面:

毕业生所积累的经验甚少。在校的实践和实习与设计企业的设计任务相差甚远, 有的学校虽然安排毕业生深入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实习, 但大多学生的现状都是以应付或观看为主, 没有确实的操作和担当的任务是得不到一手的实战经验的。

2.5 见习工程师个人能力参差不齐。

有的。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有良好的集体荣誉感。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 并注重个人利益, 无视或轻视他人的贡献, 太过个人英雄主义, 给团队工作造成困难。

学校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够忽视。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缺少特色课程, 很少讲到新技术新设计手段, 不能满足工作实际需要。高校在教学内容上落后, 只讲理论方法没有实操经验的讲解, 课本翻新慢, 内容经久不变, 以至于至今“粘土砖”还是砌体结构课本里篇幅最大的课程。另外, 教授在授课后没有给学生一个答疑的时间, 学生遇到的疑惑无法马上解决, 问题多了就不问了。所以出现大学教育出来的不是合格的工程师, 只能算是及格的毕业生。

3 矛盾的症结是毕业生的能力与设计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如何能消除或减少两者之间的差距呢?很多设计企业采取降低门槛, 从毕业生中挑选成绩好却无经验的录用, 为了让他们马上进入工作, 采取“老人带新人”的模式。虽然这也是种解决的办法, 但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么, 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进行完善而必要的职前培训 (即接触正式设计任务前进行的培训) , 来迅速提高见习工程师的能力。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对见习工程师的职前培训,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黑龙江省纺织工业设计院为例:

进入企业后, 会有专人对见习工程师的各项能力进行考察, 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培训, 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尤其对自觉性较差的见习工程师严格要求, 阶段性下达新的任务和学习指标并进行考核。并开展结构专业业务建设, 请本院资深工程师来介绍工程经验、讲授课程、答疑解惑。充分给见习工程师交流经验的机会, 使得见习工程师在经验方面和理论方面都有所提高。组织员工去参观已落成的项目和在建工程, 了解设计市场。利用出差的机会参观外地的各种设计项目, 开阔眼见。借助纺织监理公司的便利条件, 派见习工程师赴监理现场学习参观, 积累现场经验和强化感观认识, 同时了解施工需要, 可以避免今后设计中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这种职前培训, 使见习工程师快速上岗, 企业也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然而单靠设计企业一方开展职前培训效果是有限的, 我们应该多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够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比如:企业可以联合高校, 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 更系统的开展培训, 可以采取一个企业联合多个高校或者一个高校联合多个企业。企业得到更多实操人才的同时高校也保障了就业率。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培训。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组织可以就职业技能对见习工程师进行培训, 或是对见习工程师的某一方面进行培训。见习工程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得到新知, 比如一些土木“圈子”和“兴趣组”, 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土建人发表言论, 进行交流, 可以解决很多疑惑获得很多新方法。总而言之, 职前培训是必要的, 同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8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现状    对策

高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在我国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可以让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与社会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在了解历史和认清社会的情况下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但是,当前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情况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学校长期忽视历史与社会课程,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枯燥、陈旧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十分枯燥和陈旧,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或按照和尚念经式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感觉枯燥无味,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临阵磨枪,集中背背考题应付考试,而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使得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低下。

(二)学校课时安排较少,进度较为紧张

在大多数高中学校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时大概是每周两课时,课时安排较少,但是,学科本身讲授内容较多。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在每堂课上都讲授很多内容,学生根本无法吸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同时,中学生其他学科的课业负担较重,很多学生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主科的学习上,这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学习巩固的时间,很难形成完整的课程复习体系和规划,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更加不易。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长期未能受到学校重视,导致在任课老师的配备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少教师都是非历史专业出身,有些甚至是理科专业的老师。有些学校更因为历史与社会学科课时较少,在配备任课老师时安排临时代课,这对有效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极为不利。在一些偏远地区的高中学校,历史与社会和地理学科教师合二为一。总之,很多学校是把非专业的“老”“弱”教师安排去上历史与社会课。

二、提高高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对策建议

高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提高高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刻不容缓。作为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要负重自强,找出问题,提出对策,让历史与社会课不再是某些学科的附庸,在当代教学改革大潮中尽显它的风采。

(一)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水平,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将高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生动有趣、丰富广博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采用启发式教育激励学生学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是充满趣味的,尤其是历史方面,不同年代的历史人物所作所为,不同朝代将相人物的传奇经历,都是非常吸引学生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每一个教师都为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低下而苦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将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掉,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历史与社会课的魅力就在于能够给学生提供广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人物的传奇经历中启迪见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判断、自我总结的能力。

(二)加强学校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视,充实学科课程安排

与数学、英语、语文等学科相比,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似乎不及它们重要。但是,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来说,历史与社会学科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这一学科的重视,适当地增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授课课时,扭转对这一学科作为“副科”存在的看法。在课程设置上要尽量科学。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能完善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提高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当前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的教学功底来看,与理想状况相差甚远,这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我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状况,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将教材“背活讲活”。教材,就是指学生和老师所用的教科书,其中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以及配套的读物、影像资料等。每个教师对于教材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将教材理解透彻,“背活讲活”,对于任课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摒弃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课程的趣味性融入整个课程当中,定会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感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收获知识,实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

2.用鲜活的语言表述方式吸引学生。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趣味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推崇,而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属性恰恰可以做到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尽量保持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同时不要忽略课程的时代性,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是学生学好本学科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3.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师资力量。学校要逐渐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在本学科上优先考虑聘任有责任感、学历较高的年轻教师,让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年轻有为的教师队伍引领下,培养出更为出色的青年才俊。

总之,高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既离不开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也离不开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力量。因此,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当积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技能、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注重教学实践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加有为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论文 篇9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和教学建议展开讨论。现状分析从基层、学校、教师、学生方面等进行分析。文中对如何高效进行课堂教学给出了诸多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现状 课堂教学 教学建议、信息,是人类传承文明,把握未来的载体。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太少,不益于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讲,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的收入相对较少,不能拥有个人的家庭电脑,使得农村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唯独只有在学校有机会学习电脑知识。学生是既好奇又充满求知欲的。然而学校不能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广大学生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只是在街头苍尾的网吧产生了第一认识:“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就是上网,就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娱乐的。”于是部分学生沉溺于网吧,美其名日“学习信息技术”。部分学生则不愿学习信息技术,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它失去了兴趣。

2、基层领导不重视,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主体地位

这是制约和影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在农村中小学,许多教育教学管理者和课程实施者对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和作

用在认识上还存在某些偏差,加上普遍中小学缺少专业信息技术教师,致使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效率低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兴新的学科,领导的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不够,总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心理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的。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

3、学校定位不准。

学校或者说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包括某些信息技术教师)把它等同于计算机课程(电脑课程),认为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期末考试上,要尽量少的接触计算机。殊不知,正是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才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4、师资方面

农村中小学中,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小学更是风毛麟角,这些学校的现任教师中,无一人通过正规渠道学过计算机知识,为设立信息技术课程只好委派一般教师兼职,未能把信息技术科上好,上完整。

5、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认识不到位,错误操作,计算机运用能力低。在孩子心目中,信息技术课就是尽情的在游戏世界畅游,当没网络时就埋怨,什么也不能做。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我校微机室现有计算机56台,足够满足大班额班级人手一台计算机。我接手的六年级54名同学,刚开始的计算机课,会有3-4人不感兴趣,大部分同学的开关机方法不当、鼠标操作方法不正确、不知道开网页、不知道在哪里输入网址,字母大小写不知道怎么转换,切换不来输入法等等一些列的问题,但我还发现最大的问

题是不会关机,更别谈开关机的正确顺序了。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心中的苦恼难以言表。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标解读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议

1、小学信息技术课标解读

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所以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关乎学生终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发展。如此重要和关键的信息技术课,我觉得在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走。

2、自己的工作感受及一些不成熟建议。(1)教学感受

在农村学校工作十余年,上信息课三年来,感触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要上好一节信息课不容易。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当他们发现能用电脑创造很多奇迹的时候,他就会强有力的学习,收获一个个小成就。这当中善于问问题、大胆尝试和善于发现的孩子是成长最快的。这些小成就的获得,离不开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所以上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很关键。这里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我接手五、六年级的电脑课,应该如何上?跟着教材,那是不可取的,之前的课程没学着走,肯定跟不上。把老师会的交给他,也太零散了。所以在我的课上,我做了这些事情:第一节课,我带着同学们认识电脑部件和每个部件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电脑正确的开机顺序和关机方法(每节课都在强调,还是有学生没学会);认识鼠标的左右键及功能并操作体验;认识键盘的五大区和一些功能键;键盘右上角指示灯的开关方法。每节课学一个小技能,比如用键盘关机都是两个方法;另外我们用金山打字练习字母键位的指法;一段时间后也接触了五笔字根;还玩过办公软件,比如word画画和编辑文字,电子表格拉数字,画图软件作画,保存文件、查找文件等。在这一系列技能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和收获知识的喜悦,让上课的老师为之感动。

(2)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建议

1、善用比喻,浅显易懂。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专业术语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较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举一些合适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问题就能轻轻松松解决,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高。比如教学《回收站》这一课时,我将“回收站”比喻成“垃圾箱”,让学生说说垃圾箱有什么作用?通过“垃圾箱”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当某个文件不用了,可以把它删除,放到回收站以达到释放磁盘空间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将不该丢的东西也丢掉了,那么可以从“垃圾箱”里找回,同样,电脑也可以将回收站的文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叫做“还原”。通过从“垃圾箱”里找回东西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原”。如果把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心处理后,那么就不可能找回了,同样,当你将回收站的文件删除掉,那么该文件也无法还原了。由于学生对“垃圾箱”非常的熟悉,利用“垃圾箱”和“回收站”之间的共性,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回

收站”的用途了。

2、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一节课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力。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比如教学《图画展览会》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庆祝元旦的活动场面,在活动区有一个小小图画展台,请你动手用电脑画一幅画,放在这个展示台里,让我们的元旦庆祝会更加有意义。学生兴趣高涨,都想一展身手,很快就投入到电脑画创作上了。

3、鼓励创新,开发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少潜能,而在于你有没有将你的潜能发挥出来,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因此,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支点,应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经常会看到,当老师做了示范后,学生的作品大部分都与教师的相同,没有创新。因此,我在课堂上除了示范自己的作品外,还会将学生作品和从资料库收集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到创作时必须有自已的特色,不可千变一律,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时间久了,学生思路开阔了,也勇于探索尝试创新了。比如教学《会当小板报编辑》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各种的报刊及了解如何进行板报设计相关知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小报的主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小板报,最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与点评,并将有特色的小板报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展示区。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体会到只要敢于尝试、大胆尝试就会成功,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将自己内在的潜能都发挥出来。

4、化难为易,游刃有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它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较难的技能分散成几部分进行教学,以减少难度,且避免枯燥乏味。比如打字对于学习信息技术是必备的,如果一开始只注重强调基础的夯实,而不讲究方法,一昧地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对于不懂打字的学生而言,如果一开始就一直让学生练习打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但作为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又不能不学习打字。因此,我在教学打字这部分内容时,我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字形与字体、编辑排版、图片编辑等穿插于打字教学中。我先进行英文字母输入的教学,采用小游戏进行练习,等学生对字母的输入有点熟悉后,再采用教师说字母学生打出字母的比赛活动,然后教学将字母进行颜色设置;再教学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刚开始,让学生用拼音法输入一句名诗,然后对这一句名诗进行字形和字体设置,进行字体的动态效果处理;接着让学生打一小段课文,再对这一小段课文进行编辑排版,最后让学生进行打一篇作文,进行图片插入和格式设置。这些操作技能必须是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的,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5、整合零散,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如在教学《图文并茂的作文》这一课时,学生已学会了《文本编辑》、《字形与字体》和《版式的设置》等技能,但这些知识技能都较为零散,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综合运用,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本优秀作文集,要求他们必须为作文集设置一个封面,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每篇作文进行设置,使作文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最后,我将学生设计的作文集打印出来,供学生欣赏借鉴与参考。这里涉及到输入文字、排版、字体、图片等知识技能,学生必须要会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并将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服务于现实生活,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和应用的需求,学生学得会更起劲,这样也可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分成几课时来完成,切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理解能力,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大担探究、学以致用,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身学习的手段。

上一篇:浅析基于移动平台软件开发中的数据库安全与维护论文下一篇:团委学生会第二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