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2024-10-05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共11篇)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1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1建筑结构模型在建筑工程教学中应用现状

现在的建筑结构模型基本都是应用在高校中的建筑制图等课程中,这些建筑结构模型大多是由一些相应厂家生产的,但是现存的一些模型大多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运输、制作、安装和结构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厂家在生产建筑结构模型时,经常使用有机玻璃对材料进行替代建筑中的实际材料钢筋,这样生产的模型虽然在外型上看起来没有很大差别,但是实际作用却打了很大的折扣,某些重要内容无法得以体现,如钢筋梁柱之间的锚固、钢筋材料本身的材料特征、钢筋的实际搭建方式等都无法真实呈现出来

其次,只有单纯的硬件模型还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结合配套软件,也就是模型的说明,用来反应模型的具体内容及相关知识的延伸,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技术力量的有限性导致模型反映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厂家并没有提供模型相关说明,制作的模型也大多只是反映了简单的结构构造。单纯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教师自身的水平很大程度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了一些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无法真正体会到模型的作用。如果模型出厂时能够配套相应的说明,结构模型就不仅是用来反映简单的建筑构造,而是对建筑材料、实验、预算、施工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映,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讲解,也就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模型的作用。

2建筑结构模型研制

(1)建筑结构模型设计

研制建筑结构模型,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模型进行设计,下面以一个建筑结构模型为例。模型设计为两层,每层两个方向各为两跨的结构,下层采取一半高度置于土中的设计,来增加其稳定性,从而也方便观看。梁柱断面采用1:2的比例,梁长和柱高都采用缩小比例2:1,从而保证更好地反映相关内容。梁柱锚固处的钢筋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保证整个结构更加稳定,如果梁的挠度过大,则需要采用有机玻璃模板来进行固定。

(2)建筑材料及实验

工程中购买的钢筋,一级小规格的钢材大多是圆盘形式,二级和三级的钢筋大多是直线线材形式,其一般长度为9米。而且钢材表面上也经常有相关标示,如厂家的商标、钢材的规格及直径,这些标示一般是每隔2米出现一次。钢材表面的形式分为光圆和带肋,带肋又分为螺纹肋和月牙肋两种。因此制作模型时对于板筋选用时应选用光圆钢筋,梁处的钢筋应选用螺纹肋,柱筋应选用月牙肋。从厂家购买钢材后应当注意厂家提供的出厂合格证,这为以后的工程验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出厂合格证一般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厂家提供的盖有厂家公章的原始合格证,另外一种是在厂家的原始合格证上也可以加盖经销商的红章。钢筋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使用时应当对其材料进行见证取样检查。取样时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取一定长度的钢筋到检测单位进行检查,并要求其出具相关检测结果报告。检测内容通常分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的检测,前两项为力学性能的检测,后两项为塑性性能的检测。

(3)建筑结构构造施工

在建筑结构构造施工中,钢筋的连接形式主要分为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三种,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前两种更加常用,机械连接形式使用比较少。在进行模型制作时,可以将这三种连接方法在不同部位都出现,从而便于学生对这三种连接形式有直观的认识。可以在板筋的连接中采用绑扎的形式,边柱和角柱可以采用机械连接中的套丝对接连接,中柱中可以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梁筋则采用闪光对焊连接。对于焊接工程也需要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

3建筑结构模型在建筑工程教学中实际应用

建筑施工图纸大多采用的平法标注形式,对于建筑结构模型来说,则可以将图纸和模型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钢筋的布置。比如梁KL1(2A),表示这个梁的编号为KL1,并且该梁有两跨,一端是悬臂,梁的断面是200*600,箍筋为8双肢箍,间距是200MM,加密区的间距是100MM,上部布置2根通长18钢筋,负弯曲处设置5根18钢筋,布置形式分为上下两排进行布置,上排断点为净跨径的1/3,下排断点为净跨径的1/4。腰部设置两根16的抗扭构造的钢筋,下部布置3根通长的20钢筋。另外,梁柱锚固连接处的构造是以平法图集中的规定为要求的,具体选用的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按照此规定要求,柱顶处和梁锚固分别采用其43页非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详图B和44页非抗震KZ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详图B的做法,梁采用57页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弯锚的做法,悬臂端则采用66页各类梁的悬臂端配筋构造详图C的做法。

4结语

建筑结构模型在建筑工程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关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建筑结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认真研制。认识到现存建筑结构模型中的不足之处,尽量采用实物材料进行模型的制作,保证建筑结构模型达到应有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结构模型在建筑工程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2

1.1 调整教学内容, 做到重点突出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要求, 教学内容的深浅要适度,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知识面宽而不深,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删减。将与建筑装饰工程联系很少的内容, 如扭矩、偏心受压构件计算等内容删去, 加强重要知识点的授课学时。突出实用性, 增加了装饰工程的实例内容, 如实际装饰工程中墙改柱的计算与设计。根据目前装饰行业与钢结构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 在课程中增加了钢结构部分的比重, 并选用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适当的引入部分工程案例进行讲解, 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职业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1.2 简化学习过程, 加强知识应用

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重点突出, 对教材中大量的基础理论和公式推导过程进行弱化处理, 重在其结论的应用。

1.3 关注文理差别, 因材施教, 积极引导

考虑文理学生基础差异, 把授课内容划分难度等级, 把基础性的和难道较低的内容划分为“A”级, 稍有难度但必须掌握的划分为“B”级, 把文科生难学, 理科生能懂的内容划分为“C”级, AB级内容要求必须学, “C”级内容要求理科生必学, 文科生选学。由于难度分级制度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 得到了学生的理解与支持, 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1.4 加强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补充新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授课过程中, 注意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假如, 在讲解墙体验算时, 引入由于装修需在墙中开洞的验算实例, 强调装饰不经设计, 不得改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法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演练与分析, 将力学, 结构与装修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学生的思维中潜移默化地将三者融会贯通。

补充大量新鲜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收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鸟巢结构, 国家体育馆--银蛋结构, 奥林匹克游泳中心--水立方结构,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等比较热门的建筑结构处理措施, 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交流, 图文并茂, 效果甚佳。

2.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培养“合格+特长”的高职毕业生, 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来进行。

2.1 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原则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按其性质和内容大致分为操作类、记忆类、理解类和综合类等, 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操作类内容只用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 可采用讲学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并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系统化、直观化,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记忆类内容则可采用逆向教学法、板块式教学法。

2.2 努力探索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向“计算机+大屏幕”模式进行过渡。

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大大增加了教师到学生传递信息量和信息种类, 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 加强相关技术的掌握深度。改革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要求, 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

2.3 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并用。

在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中穿插部分现场教学内容。比如, 在讲梁板结构时, 带领学生到施工工地中参观梁与板中钢筋的绑扎, 现场讲解梁板中受力筋与构造筋的位置与作用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建筑结构中的具体构造及施工方法,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3.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课程的特点, 淡化理论基础知识的笔试, 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且由于知识内容的不同而分阶段性考核, 从单根杆件到结构体系的受力分析, 内力计算, 结构设计与验算, 有浅入深, 由局部到整体加强练习与考核, 考核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各阶段考核结果加权平均, 作为课程考核成绩。

4. 结束语

学习《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 对于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考验。用学生的话说, “很难学, 但又必不可少”, 用老师的话说, “很难教, 但又非得教好”。这就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深化教学改革, 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最终摸索出一套能够为我们所用的方法或途径。

摘要:介绍了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体会, 结合实践详细的论述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考核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尝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志燕祁振悦, 《建筑力学》教学突出中职教育特色, 职教论坛, 2006.7

[2]陈建国, 关于《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技术, 2006.12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3

关键词:建筑制图;建筑CAD;中职学校;项目教学;项目驱动

1 概述

CAD是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缩写。十八大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已经深生产生活中,已然成为社会发展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AutoCAD,学习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应用于图形绘制工作中,成为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能素质。

2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的主体是在中考没有考入高中的落后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初中阶段因各种原因导致学习不佳,理论知识跟不上,具有基礎知识差的普遍特点,面对理论知识多而难的情况,即使很想学,也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学习信心难以树立。但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使中考落榜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梦想,如何学习一技之长,提高自身技能,毕业后才能融入社会,甚至成为某些行业中的佼佼者。

该校综合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情况为建筑工程与施工、工程造价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开设《建筑制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为学生开设《建筑CAD》课程,在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建筑制图》这两门课程后,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识图纸的基础技能,才开设《建筑CAD》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容易将两门课程脱节,学习CAD课程后只是简单的掌握了该软件的基本命令,不能很好的为建筑制图做好辅助工作,使CAD(计算机辅助制图)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发挥就业的导向意识,提高技能的本位理念,成为中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科学规划,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所有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职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的有效结合成为提高学生技能素质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结合

3.1 教学内容的整合

《建筑CAD》是做好图纸绘工作的重要工具,《建筑制图》知识内容是学好《建筑CAD》的基础。课程内容安排上,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以《建筑制图》的内容作为主线,把《建筑CAD》的内容辅助于教学,达到内容的整合效果,便于学生学习理解[1]。

3.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新形势下,按照分离式教学方法讲授《建筑制图》与《建筑CAD》已经难以满足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作为两门课程,分别安排教学,课程开课时间间隔太长,不能达到有效的理论知识结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分为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讲授,即"三段式"教学法;一是认知阶段,二是掌握阶段,三是应用阶段,面对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2]。

认知阶段:以建筑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原理及各章节理论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认知度。要求学生认知与理解要学习的课程。明确认识《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是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在此阶段以加强直观性教学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掌握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清晰生动地讲授相关章节的概念、原理,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完成点、线、面、体的三面投影图、简单建筑构造图的的绘制与识读。

应用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识读与绘制专业建筑施工图是本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将学生利用《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知识独立完成绘制建筑施工图的技能操作,能识别操作中的差错并自行纠正。

3.3 考核方式改革

《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的结合教学把课程考核进行了改革,《建筑制图》与《建筑CAD》作为技术课程,以实践作为考核内容,达到以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考核体系,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3.3.1 德育考核

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常规检查作为道德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上课的评估,学生互评,作业完成等内容反映体现。

3.3.2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主要以制图基本理论知识、空间概念、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符号、线型、尺寸标注、各种图的投影原理,建筑CAD基本知识、CAD基本操作、基本绘图的命令与编辑命令的功能等系统理论知识,采用教考分离方式,实行笔试与上机并用的考试模式。

3.3.3 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即实践。一是学生手绘建设计划的工作业绩,二是与AutoCAD地图绘制施工计划和成就的全面培训,三是评估CAD绘图机运行性能的总结。

4 结束语

当今建筑制图发展的趋势要求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制图中,《建筑CAD》结合《建筑制图》的教学,有利于中职学生掌握绘图的理论,制图标准,学习如何使用电脑辅助设计(CAD)软件,《建筑制图》和《建筑CAD》教学相结合是当前形势下更先进的教学创新模式。我们将贯穿课程的全过程中,最终达到仪器绘图、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三种手段结合使用,促使学生真正达到建筑设计员的素质水平,实现建筑制图与建筑CAD结合课程的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蓓.对《建筑制图》与《建筑CAD》课程相结合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7):108.

[2]李红群.AUTO CAD与建筑制图组合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168.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4

摘要“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面向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设计活动的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目前这门课面临着课时分布集中、授课内容多、实践性强、知识点难理解等问题,亟待教师通过研究和改革实践加以解决。

关键词:建筑结构论文发表

1教学现状概述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两者相互依附、密不可分,所以这门课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设计活动的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探索、设计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技术及工艺参考,是一门专业课中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产物,“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新课面临着缺少教学资料准备、缺少教学经验积累等困难,需要任课老师根据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在摸索中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1.1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本分院艺术类课程都为为期3周到5周不等的阶段课,课程的设置具有特异性。对比见表1。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发现,本课程由于阶段课的性质在课程学时设置时与常规课程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学时较长,可以更深入地讲授专业知识,同时扩展教学知识面,保证了知识体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程跨度短、教学强度大,不利于知识点分散教学,不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与以往的闭卷考试课有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课程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最终作业等组成,无需学生进行闭卷考试。在没有考试这一机制的约束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有保留的;与此同时,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主观因素比重较大,成绩的客观性面临考验。

1.2学生学情现状分析

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第一,自控能力较弱,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第二,学习动机被动或过于现实,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分散、有拖沓现象;第三,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有丰富的社团活动。

2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问卷调查

在“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发起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该班总共有30人,最终20人完成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客观且清晰地反映了上课情况、教学目的,具有启发性。具体问题见表2。

2.2问题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及问卷调查,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1)教学知识点多而杂、教学课时短而集中。根据培养方案的设定,本课程的学时为48个学时(即6个整天),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三大块: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构造及材料。其中,建筑结构体系与学生进行建筑及室内设计学习关系密切;建筑构造与方案细化落实、施工图绘制、节点设计关系密切;材料与室内装饰、设计深化、工程预算关系密切。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相对应的,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短,对学习效率、学习方式要求更高。(2)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易理解。建筑结构与构造的知识点牵涉到许多装修工艺的问题,需要师生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而这门课高强度、短跨度的时间节点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很多在现场演示就能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解释几遍都无法让学生完全明白。(3)缺乏应用,知识点学了就忘。由于缺乏综合性的应用,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知识点学过就忘;在后置课程中对建筑结构与构造无涉及,学生应用率不高,也会逐渐遗忘。

3改革思路及方案

在分析并总结了“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后,应以解决以上问题为主要改革思路。

3.1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再调整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这一问题,应从教学大纲、教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主要的调整方法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多讲甚至反复讲;与专业无关的一笔带过或不讲,做取舍、做筛选。(1)每章设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该能力目标并非以只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为出发点,而是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社会型的人才为最终出发点。(2)优化并进一步细化考评机制,全方位考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同时,细化的考评标准有助于教师给出更客观的成绩。(3)删除无效章节,优化教学内容。如延长建筑结构的课时,把与本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框架结构体系单独拿出来加以更深入细致的讲解。运用实例来论证框架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改良方案,并设计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将墙体构造技术拆分成两天讲解,一天主讲建筑外墙,一天则以室内轻质隔墙为主。这一做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墙体构造的知识点,并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预复习。

3.2模块化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中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要求高、内容枯燥不易理解的工科类课程;而本课程阶段课的性质又意味着上课时间的高度集中性、知识点的高输出性,因此,引入模块教学法有助于丰富上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四大模块: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分组讨论、市场调研。

3.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结构与构造”原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可以替代或者模拟实地参观,以达到教学效果。(1)知识点尽可能图文并茂,用施工视频代替现场操作演示。(2)设置课堂实验。(3)加入模型制作环节可进一步验证理论。(4)市场调研与社会接轨。

3.4应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利用遗忘曲线的规律,鼓励学生在当天课程结束后进行复习,这将大大提高记忆效果。无特殊情况,教师不提供上课课件,要求学生上课带笔记本、相机进行记录。同时,在下一节课设置随堂小测验,测验成绩录入平时成绩。

3.5举例与提问相结合

通过举例与提问相结合的办法,能够非常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模式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寻找符合知识点并贴近生活的新闻、案例,然后搜索素材并呈现给学生,同时或之后抛出问题引起思考,时间允许还可加入分组讨论,最终由教师引出知识点。这种模式既可避免知识点的枯燥乏味,又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步骤可参考图1。

4结语

历时一年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最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这离不开各位教师前辈的帮助支持,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理解。当然,结果虽然令人满意,但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如何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如何更多元地融入实践的内容,还需要笔者一如既往地做创新、去探索。注释①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本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对国内某大学专业课程设置考察而得来。

参考文献

[1]塞瑞B.迪恩,伊丽莎白罗斯哈贝尔,哈弗彼得勒,Bj斯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种教学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2]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猪舍建筑与设备教学设计 篇5

江桥镇中学——曹丽娟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猪的生产与经营》第二章养猪生产技术第六节猪舍的建筑与设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猪舍建筑的分类及特点。

2、猪舍建筑与设施、设备选型配套。

技能目标:掌握猪场的规化设计,设计猪舍平面图。情感目标:学好专业指导牧业生产,为致富家乡做贡献。教学重点:猪场的规化设计。

教学难点:猪舍建筑构造设计要求;猪舍环境调控。教学流程:

一、新课:播放一段养猪短片,把学生引入一个养猪的场景中,感受学习有关养猪方面的内容。

(一)、猪场的规化设计。猪场是猪生长、发育、繁殖的场所,是向社会提供产品的场所,也是人们劳动的场所,一个好的猪场必须满足人、猪两方面的生产和生活的要求。怎样才能建一个好的猪场:

1、选场址,科学规范。

2、布局,按风向和地势从上往下依次排布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种公猪、母猪猪舍放上风头、上地势。(如图)

3、规模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

4、运营方式,自繁自养最好,有利于防疫,还有利于调控市场的猪价,保证猪的健康发展。

5、各种猪舍的建筑形式,规模和布局。要本着有利于生产又减少成本,科学、规范、实用。

(1)常见猪舍的形式为:双列式、单间式。公猪舍多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猪舍之间要有防火间距的设备。(如图平面图和立体图)

(二)、猪舍的建筑要求 :

1、猪舍的墙壁。起支撑的保护的作用,结实保温,下部要做护围,防止拱翻,保证安全,北方还要防寒,南方防潮防暑。

2、猪舍的顶部,要承受雨雪的压力,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要保温防潮隔热。

3、猪舍的窗,采光,种猪的窗在大一些,肥猪的小一些。不能太低,1.2米为宜。

4、猪舍的门,合理方便,宽度1.2米,高度2-2.2。

5、猪舍的地面,承受压力,猪体的散热处,有一定的强度,保温,防潮,防滑,设计成木板床最好。

6、通风换气孔,在墙壁较低处,网格状保护,防止蛇,鼠进入,顶部开设气孔,用风帽保护,防止雨雪进入,有控制装置,保持温度。新鲜空气密度大,处于下层,被猪利用,排出的费气处于上层,由气孔排出,保障猪舍空气新鲜。

(三)、养猪的设备

1、饲料加工设备。

2、仓储设备。

3、消毒设备。

4、供水设备。

5、化验设备。

6、物资运输设备。

7、称重设备。

8、产床。

9、保育栏。

10、料槽或料箱。

二、巩固拓展:小组合作、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每组选一名同学汇报,总结

思考题:建猪场要考虑哪些因素:汇报结果。

三、课堂小结:(两名学生总结)

四、作业:设计一个猪舍的平面图。

板书设计

一、猪场的规化设计。

有利于生产又减少成本,科学、规范、实用。

二、猪舍的建筑要求:

墙壁、棚顶、门窗、地面、通风口

三、养猪的设备:

1、饲料加工设备

2、仓储设备。

3、消毒设备。

4、供水设备。

5、化验设备。

6、运输设备。

7、称重设备。

8、产床。

9、保育栏。

10、料槽或料箱。

《养猪生产技术》

第六节猪舍的建筑与设备教学反思

江桥中学——曹丽娟

我认为本节课上得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养猪视频,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了猪场的整个生产的过程,也看到了相关的建筑和设备,导入新课,猪舍的建筑与设备,重视学习方法,一步一步引进课堂,走进了养猪场,把学生带养猪生产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是身临其境,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全面了解猪场的规化设计,坚持科学、规范、合理、实用的原则,建一个有利于生产又降低成本的猪场。使学生学会建筑猪场,并能掌握具体的要求,购买相关的设备,为养猪做好准备工作。对猪场的整体工作加深认识,丰富专业知识。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6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房屋建筑及其各部分构件的特点,并且需要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地基础。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为工程造价大一的专科学生,分析他们的情况,首先是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他们对于建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即平时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建筑物,这是他们对于建筑的一个认识基础。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本学期进行了教学实践,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下面就对其进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源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建筑物是同学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在同学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原始经验,即源知识,因此便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构件的用途、特点讲解出来。这样就将源知识运用到目标知识的学习中去,形成了知识的迁移。[1]另外,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源知识,再一步一步迁移、深入到目标知识。例如,在讲解墙体时,我首先会告诉学生,在古代,北方墙体的作用除了围护,即给人们提过几个庇护所,根据其气候特点还需要进行保温、隔热,因此,北方房屋墙体常采用厚厚的土墙,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源知识。延伸到现代,土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了,首先是因为它的强度太低,不能建造高楼,不适应于人口密集地区;其次,墙体太厚导致占地面积太大。因此,现在一般采用砖墙,然而370mm厚的外砖墙并不能解决保温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在墙体内部设置保温层。这样由源知识到目标知识的层层铺述,不仅能够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目标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明白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去思考它背后的缘由。

(二)充分地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之中以及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或是回顾先前的知识点,加强同学们对于该知识点的记忆;或是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引发同学们的一些思考。由全班同学一起回答问题与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两种方式相结合。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能够增加课堂的气氛,而个别同学回答则能够提高某些同学的注意力。而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则采用提问题的方式来回顾本堂课的知识点,既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同学们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式,讲授法、实地考察法、识读技能训练。在对建筑各部分构件的特点进行讲授的基础上,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实地考察,给同学们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于这一方面,平时除了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建筑,还利用上课时间带领学生观摩半成品实训楼,半成品实训楼的建筑属于半成品,能够充分展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做法,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另外,本门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识读图纸的能力,而识图图纸的课程训练在以往的安排来说是最后一周集中进行的。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作了一些调整,在学完每一个建筑构件的章节之后就进行了相应的识读练习,比如上完《基础与地下室》这一章,就专门安排了4个课时识读图纸,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了解到学习建筑构件不光要了解它的特点,还要能够在图纸上认得它,识读图纸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项基本技能,为后续的造价算量课程做好了准备。最后,这三种方式需要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讲完一章的内容后,就去半成品实训楼进行实地观摩,然后再进行识读图纸的技能训练,这样的教学完成后就能够让同学们对于建筑构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行改进: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在目标的设置中,缺乏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握。[2]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把握不住重点,觉得通篇都需要掌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教学大纲不熟悉,因此需要反复研究,吃透教学大纲,把握好重难点,并且还要在课堂上时时提醒,让学生知道什么知识点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样能够让学生心中有数,方便他们有重点地去学习。

(二)课堂的引入太干瘪,或是没有引入。导致一般的学生很难快速地进入上课的状态。工科的课程学习听起来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引入的部分能够采用一些有趣的案例或者问题的引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让学生有听下去的欲望,然后再层层引入下面的知识点,就能使得课堂不那么干瘪。

(三)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2]在课堂中,往往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这是由于没有对理论进行实际扩展导致的。对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引入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例如让同学们去发现工程中建筑构造方面出现的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会涉及到如何权衡经济利益与工程质量安全的问题,有的投资方可能为了利益最大化,使得建筑构件的型号或者质量不达标,产生偷工减料的情况,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工作

[3]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利用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非常重要。

(四)缺乏对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引导。在大学课堂中,往往仅仅突出了专业课老师的“专业性”,而忽视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经师”,还应该是“人师”。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心中一直有个误解,就是专业课堂上只能讲专业方面的内容,讲其他的好像就是在浪费时间。然而,学生从高中过度到大学,从被安排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的生活,到一半用来学习一半用来参加各类活动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多时候是十分迷茫的,大学的班主任老师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照顾到那么多学生们的成长。因此,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讲他们应该如何来过好这三年的时光、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变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他们一个好的引导,减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的一种调剂,同时还能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知道这个老师是关心他们的成长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以上便是我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的教学的几点反思,有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有对不足之处的反思。希望通过反复地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不断实践、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郭英.《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94页。[2]傅林.《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7

1.1 课程内容多, 学时少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涉及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工程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 课程内容包含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基础理论、工程量计算、工料分析、竣工结算和工程招投标等, 与前期学习的工程制图、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管理等课程有着较强的联系, 涉及面广, 内容多, 在36个学时内既要完成理论知识的讲授, 又要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时明显偏少。

1.2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具有政策性强的特点, 大部分教材都不能及时地把国家工程造价管理的新规定、新规范编入, 而且教材中的工程实例所采用的材料、施工技术滞后。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所采用的定额具有区域性, 差异较大, 在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而教材缺乏结合当地定额及实际情况的工程案例, 使得后面实践环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1.3 实践教学不足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讲授基本理论和工程量计算方法,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仅仅在课程内容讲授结束后安排一个大作业, 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过的相关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施工管理等都是孤立开设, 教学与实践相互独立, 使得学生对建设工程系统没有整体认识, 对工程案例缺乏学习兴趣, 实践时难以入手, 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训练。

1.4 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编制工程概预算、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的能力, 课程考核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实施。过去主要采用卷面考试、考勤、作业三者相互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进行了探索。

2.1 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内容多, 包括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工程计量方法、竣工结算及工程招投标等方面内容, 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应根据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分清主次和重点难点。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到施工企业工作,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重点讲授工程量计算、施工图预算编制、工料分析、竣工结算以及投标报价, 而对设计概算、竣工决算等只作简单介绍。

2.2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投标报价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不能仅仅满足于学得一些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 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深谙其理、掌握其法。施工图预算、工料分析和投标报价都必须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在讲课时, 教师除了介绍施工图预算各部分分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外, 还必须介绍工程量清单的计算规则, 边讲工程量的算规则, 边让学生计算,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引入经典案例, 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剖析, 把识图、构造、施工、材料、预算等相关内容有机组合, 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编制某一简单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涉及多门学科, 概念多, 理解难度大, 为了在规定的学时数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互动式教学。《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因此, 授课内容的选择和学时的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 哪些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 哪些内容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我们的做法是, 教师在上课之初, 把每章思考题发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对重点内容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就学生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料分析、投标报价编制等, 既提高了授课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案例, 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剖析, 帮助学生对课

(1) 课题来源: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设项目。

程内容的理解。如讲完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和工程量计算方法后, 详细剖析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并要求学生课后编制某一简单建筑工程的施工图预算,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速度快、现场感强、效果好等优点, 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

2.4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在课程考核方面, 应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 我们采用卷面考试、课程大作业和课堂表现三方面综合评定, 卷面考试成绩和课程大作业成绩均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的特点, 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 设置相应题型, 建立试题库, 考试试卷由试题库随机生成。课程大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某小型建筑物的施工图预算, 根据完成质量及面试情况给定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回答问题、教学互动等情况综合评定。通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课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认知活动, 教师要善于创建良好的学习平台, 精心组织和引导,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严景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3:234-235.

[2]黄山, 鲍学英.建筑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 (1) :72-76.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8

【关键词】课程 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预算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0-02

一、《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门课程的开设,对于锻炼学生独立应用工程造价的理论知识和计算规则及方法计算工程造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第一部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建筑工程预算》的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够满足目前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要求,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目前的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有以下几种:

1. 结合工程实际教学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理论联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授该课程时,应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来讲解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方法如下:

①在讲授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教室内的门窗、墙体、柱,梁等结构构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结构构造在建筑物种所处的具体位置,判断构件工程量计算时应该如何取定尺寸。

②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蔽构件,我们还可以采用模型教学,比如基础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基础埋设于地下,而钢筋隐蔽在混凝土中,在讲解这部分工程量计算的时候,很难靠画图或者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工程量的 计算,我们便从实训中心找到这些构件的实物模型,通过模型的展示,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构件的内部构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③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工程实际。多观察各种建筑工程各个分部分项的外形,构造,形象的记忆建筑物的构造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2.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组织课堂讨论

根据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实际工程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时,每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我们就引入一个相应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仔细讲解,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案例讲解完毕,再引入一个类似的案例,并交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计算,在学生分析案例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工程案例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取得结论后,教师再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的解答方式。在每一节内容讲授完毕以后,我们还准备一个融合本节各种知识点的综合案例,进行综合讲解,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开讨论,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内容非常琐碎、繁杂,仅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式授课,只能局限于对分部分项构造的抽象理解,难以使学生直观而具象的理解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授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时,收集、制作各种建筑构造图形和各种表格,做成课件,以图形、图像和表格等方式进行演示,使课堂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以此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4.改革实践教学

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时候,我们往往只采用手算的方式,显然,随着各种预算软件的兴起,仅仅只教授学生手算的方式来編制施工图预算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脚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方式。为此,要进一步加强预算软件的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先编制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文件,让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手工计算的练习。手工计算完成后,再进行上机操作,使用预算软件完成施工图预算的编制,这不仅能够加强学习对预算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使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自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已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及格同学很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同学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造价实践技能,让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9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西职院从上半学期开始对“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培训、指导、比赛、交流和实施。工程造价教研室教学团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过程

1、课程定位

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本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是工程造价员。专业教研室组织成立由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确定课程的技能要求是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进行工程预算、能够使用造价软件。

2、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编制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

(2)能够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

(3)能够熟练使用软件编制造价。

知识目标:

(1)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

(2)掌握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编制;

(3)掌握广联达软件编制工程造价。

素质目标:

(1)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服从项目组长的统一安排,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自己的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能够辅助其他成员完成项目任务;

(2)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规则和定额独立完成造价文件的编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经常进入施工现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

(4)具备独立自学和创新的能力,能够随着规范和定额的更新,通过自学完成造价文件编制,且勇于创新。

3、课程总体设计

构建“学、培、赛、训”四位一体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实现学生两年不断线的课程学习。

“学”:即课内学习,以能力目标为本位,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课程调研,与企业专家设计课程项目,采用实际项目进行工程量清单编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课内学习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

“培”:即技能培训,根据陕西省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消耗量定额和计价办法,按照初级造价员要求,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学生获得初级造价员职业证书。技能培训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

“赛”:即技能比赛,我系每年举行广联达算量大赛,在比赛中选取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软件大赛和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工程造价技能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技能比赛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训”:即综合实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实训考核办法,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分组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或控制价。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4、教学项目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来整体设计学习项目,确定本课程的项目一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量清单编制;项目二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造价编制;项目三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广联达软件造价编制。选取教学楼项目(框架结构)为课外拓展项目,成立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框剪结构)。通过不同结构工程的训练,掌握建筑工程工程清单的编制、工程组价和计价。教学项目设计进度图见表1。

根据设定的实际教学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情景设计,引出项目任务,编制每个任务的子任务,并确定任务的目标要求。

5、教学实施

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1]在全面把握课程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我们将造价基础理论分配到各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中掌握造价理论知识,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更接近工作岗位需求,做到了“课堂上练习的,就是将来工作的内容”[2]。

本课程教学中以校内建筑物作为教学和练习案例,使课程教学更具直观性、实操性和兴趣性。课内项目为我院6号公寓楼项目;课后拓展项目为3号教学楼项目;成立算量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工程算量与计价。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不断循环递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我系每年举办一次工程算量大赛,并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使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

6、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3]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评价占60%,成果评价占40%,充分体现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改革成果

本课程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90%获得初级造价员证。在第五、六届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第一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第二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专业教师。

四、结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转变是前提,从传统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训练的转变;从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4]从传统的问答习题,向任务训练的转变。项目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学习、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

【参考文献】

[1] 李学锋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胡凤菊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AutoCAD》教学评价[J].职业教育研究,(3)111-11.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10

摘 要: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从项目化教学入手,介绍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与改革历程,探讨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指出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建筑施工在建筑专业上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建筑施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建筑设备并按照要求进行建筑施工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我校国家级建筑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一、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遵循浙江省建筑实训课程体系标准为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浙江省新课程改革以及我国建筑行业施工相关规范为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建筑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掌握施工方案拟定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项目设计。该课程根据建筑生产实践和工作能力为突破口,建立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模块,重构建筑施工的学习情境,改革建筑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体系一改传统的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建筑施工工艺与技术应用为载体,以建筑施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建筑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建筑的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施工现场与施工过程当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以下学习项目有:

1、土方工程项目

2、桩基础工程项目

3、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

4、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项目

5、砌体工程项目

6、脚手架工程项目

7、结构安装工程项目8防水工程项目

9、装饰工程项目等。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流程设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整个流程设计以项目化教学为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校《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上述的八个教学环节全部都有,同时在给学生安排项目或者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做到“六要”:要明确工作任务、要明确工作对象、要明确工作方法、要明确劳动组织、要明确工作进度,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项目总体实施。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九大学习项目,12个单元,每个项目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建筑施工技术”在实际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应用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建筑施工员、材料员等5大员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土方工程项目为例,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任务单,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模拟操作填土压实的实训要求。(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符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4~5人,设小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小组评价。(4)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实训材料事先准备好。

课程实施过程如下:(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最简单的填土压实方法,在简单演示和实践操作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入下一个环节。(3)提出问题:提问不是没有目的的,要事先精心设计,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土方填土压实如果换种方法可以操作好吗?”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会阅读书本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土方填土压实进行实践,看学生是否可以完成该项目任务。(6)成果展示与评估:该项目的成果完成后,先自评,然后小组推选最好的成果参加小组评价,最后班级评价。(7)延伸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应用到实际工作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改变传统的“授学”为“导学”,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连续性与考证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确保建筑类课程连续性,学好建筑施工技术以后,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实训提供支撑。尤其是为学生考取“浙江省建筑类五大员”职业资格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按照教学计划,《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建筑施工技术技能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符合实际建筑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实现教学与工作“零距离”对接,教师则通过项目化教学,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一个项目的结束,也就是下一个项目的起点,做好项目衔接,非常的重要。

四、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的教学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改善建筑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的教学与建筑结构论文 篇11

【关键词】建筑学 建筑结构 课程教学 改革创新

建筑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培养优秀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结构课程,其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对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与理解以及确保建筑结构的科学合理性为目的。

一、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建筑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在不断的增加,我国相关的建筑法律规范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但是建筑专业的使用的教材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适当的调整。

2.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一直坚持“建筑是艺术、艺术高于技术”的观念,进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建筑的设计、原理以及物理等课程,没有引起对建筑结构、力学等技术性课程的重视。此外,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例如在对空间进行考虑时,先考虑设计方案,然后才考虑设计的结构。

3.运用的教学评价方式落后

由于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符号和计算公式,在对其进行掌握时,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该课程的考试形式主要运用闭卷方法进行考核,评价具有功利性,不能充分的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学评价方式比较落后。

二、实现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措施

1.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建筑结构课程主要包括了砌体结构、工程抗震、混凝土结构、基础工程以及钢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理论课具有有限性,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因此,教师在进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时,要将建筑结构的概念进行突出,着重于讲解概念设计,而不是对计算内容进行教学,因为很多数值都是定量的,例如弯矩值、配筋率、应力值等。概念设计教学不具有定性特点,对其不需要进行准确的计算。例如在讲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时,着重讲解肋形楼盖板和梁的构造等内容。

2.实现教学方法的立体化

为了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水平,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运用动态仿真、再现动画或者智能模拟的教学方式,来对以往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例如教师在运用再现动画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著名的建筑物再现到学生面前,比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水立方等著名的建筑物,来让学生对建筑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另外,还可以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求知,例如让学生对鸟巢、悉尼歌剧院等建筑的结构形式进行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在经过学生的讨论后,教师对其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对各种建筑结构形式进行概括,对建筑结构与设计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对建筑结构选型和建筑设计方案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3.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受到建筑结构课程课时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例如教师在讲解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双向板肋形楼盖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自学内容进行检验时,可以运用布置课后作业或者提问的方式进行。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建筑结构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动手制作建筑结构模型,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改善教学评价形式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建筑结构课程的考试主要以试卷为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特点,并且忽略了建筑结构课程学习的目标,过分关注定量分析,严重忽略了定性分析。因此,要对教学评价形式进行改善和创新,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例如可以运用开卷考试或者改革题型的形式。其中,在题型方面,多设置一些能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题型,比如概念设计或者结构选型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动手制作的建筑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考核,将成绩融入期末的总成绩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对于学生学习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基础作用。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改革创新策略,旨在能够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光,郭风琪,余志武.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1):113-114.

上一篇:网络编辑辞职申请书下一篇:请听,鱼在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