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共12篇)
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 篇1
一、大学生对外语电影的接受心理分析
所有的艺术形式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娱乐形式, 不管选择何种表现形式, 其目的都是为了给受众提供放松和娱乐。近些年来, 以好莱坞大片为主的英语电影在国内外票房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从投入制作、剧情编排、演员阵容等各方面都迎合了观众的接受心理。而作为青春年少的学生群体, 他们更热衷于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 英语电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娱乐和学习的需求。具体说来, 大学生对英文电影的接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满足了外语学习及爱好者的需求
1.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都要面对外语考试, 英语专业的专四专八, 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考试。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追求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看电影学外语, 这种既轻松又时尚的学习方法, 备受外语教师和学生的推崇。
2. 学生在大学阶段, 思想更加开放,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们在选择电影时, 更关心其蕴涵的价值。而国产电影由于不够成熟, 且在内容、主题思想上有着过多的限制, 对比于流行的外文电影, 其吸引力远远不足, 这也是外文电影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主要原因。
(二) 追逐流行的心理
大学生处于感情丰富、社交活跃的阶段, 他们在相互交流时, 所涉及的多是流行的事物, 如一部热播的好莱坞大片、美剧、韩剧, 或者当红的好莱坞演员等, 都有可能成为谈论的话题。如果别人在相互谈论某一个话题, 而自己一无所知时, 会激发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兴趣, 这也是流行事物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外语电影或电视剧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开来, 也是由于青年人对流行事物的追逐心理。
(三) 容易产生共鸣
共鸣是观众在对电影电视观看并理解的过程中, 对剧中人物的感情与经历感同身受的认同感。
1. 大多数外语电影由于画面感很强, 剧情紧凑, 人物情感刻画比较细腻, 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很容易被情节打动和感染, 无形中产生共鸣。而电影由于其形式的独特性, 与阅读书籍来学习的方法相比, 电影更能使人集中精力, 吸引眼球。在电影中出现的很实用的外文单词、语句等, 都会让学生在观看时不由自主地重复、记忆。
2. 外语电影能很好地展现外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习惯等, 使学生对外语使用的环境背景有了很好的理解。相比于枯燥死板的外语习题、单词本、语法书, 这种学习方法本身更具有实践意义,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工具, 必须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掌握。
(四) 大学生接受心理趋向多元化
每年有许多外语电影流向中国市场, 而其受欢迎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好莱坞大片也有一些学生不太喜欢。外语电影中有许多类别, 如战争片、科幻片、文艺片、剧情片、动画片等, 不同类型的电影都有着喜欢的与不喜欢的学生存在。这说明, 当代大学生的鉴赏兴趣呈现出多元化, 因此, 他们在选择观看外语电影时也各不相同, 不过, 由于群体的共性存在, 对于一些特别流行的电影,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追捧的。
二、外文电影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 提高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由于外语课减少, 自主学习的能力降低, 导致外语成绩提不上去, 四六级考试屡考不过, 因此对外语学习的兴趣极大降低。而电影作为比较特殊的形式, 通过设置完整的故事情节, 将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语言结合在一起, 与单纯的文字形式相比, 趣味性十足, 更能提高观众的印象。当学生通过观赏外语电影, 积极主动地去记忆剧中的单词、词组、句子, 相比于对着单词本、语法书、习题集一遍一遍地做与记来说, 更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提高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 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 对于交流运用和应对考试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 大多数时候学生不知道那些自己认识的单词该怎么用, 或者在使用时根本就想不起来, 这就是词汇运用的能力不够。大多数的外文单词不止一个意思, 且不同意思间完全不相关, 而单纯记忆就很容易记混, 这样的单词记忆就要放在具体语境里。外文电影为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部电影里包含了大量的词汇, 常用的、不常用的、特殊含义的都有, 大学生在观赏电影时不要单纯以娱乐为主, 而要从中学习。不同单词有着不同的用法, 即使意思相近的单词在不同场合也会有礼貌和不礼貌的区分, 学生在这方面应该留意。
(三) 提高大学生的听力水平
听力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 它是建立在对词汇、语法结构、读音的基础上来练习的, 而在练习的过程中, 又能有效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最重要的就是听和说, 而这两方面也是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最困难的。
1. 外语电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听力环境, 因为流行的英文电影大部分都是纯正的英音和美音, 再加上电影本身就是在模拟一种真实的交流环境, 在实践中学习, 对提高听力水平有巨大的意义。
2. 在听力练习中, 掌握语调、连读、爆破音、浊音等技巧是很重要的, 这样才能听清大段语句的细节, 完整的理解听力语句的意思, 例如, gona, wanna, gotta等在听力考试中经常用到。通过看英文电影, 大学生可以对许多词语的用法有一个很好的认知, 掌握单词句子的实用环境, 增强听力意识。
(四) 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
同听力一样, 口语也要靠实践性练习才能有所提高, 而口语是外语运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口语交流是基于听懂、会用且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且许多学习外语的人觉得自己听懂了, 知道怎么说, 但就是说不出口, 这就是实践的问题了。外文电影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口语模版, 在看电影时, 对感兴趣的台词进行重复念诵, 不仅能纠正发音, 提高口语技巧, 还能全面增强外语能力。另外, 在外语电影中会出现许多地道的外语用法, 如课本上难以见到的俚语, 还有许多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等。
(五) 培养语感,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的提高主要在于语感的培养, 语感在所有语言类学习中都是最主要的。在阅读时, 许多学生认识单词, 懂得语法, 但就是不理解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外语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语言, 同样的意思有许多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方法, 而通过观看外语电影, 学生对外语的语感会逐渐增强, 当面对一些难懂的句子时, 可以凭借语感来判断其意思, 并能迅速找到一篇文章的主题。而写作是对语言的书面应用, 写作时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 不能随便去写, 通过语感的培养, 在写作时, 学生会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怎么说, 对于提高外语学习有很明显的效果。
三、如何选择有利于学习的外语电影
当大学生为了提高外语而去选择观看外语电影时, 不能不加选择地去看, 而要有所区别。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 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 一些电影为了票房, 仅仅注重形式而没有内涵, 这样的电影有害无益。具体来说, 要按照以下标准来选择:
1.看影片是否包含大量的对白、台词, 这样可以确保具有足够的词汇量。
2.影片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场景设置要符合实际的交流运用环境。
3.影片演员的发音要地道、标准、清晰。
4.影片反映的价值观要正确, 不偏激, 内容要健康。
5.所选择观看的版本要有双语字幕, 在观看的同时便于学习。
综上所述, 要选择那些题材比较轻松、内容相对简单、对白较多、发音标准的外文电影, 有利于大学生在词汇、口语、听力等各方面进行学习提高。另外, 一些生活类、历史类电影由于更多的包含了外语国家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知识, 有利于了解英语国家, 理解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
四、如何观看外文电影以提高外语学习
(一) 边看边模仿
在观看外文电影时, 尽可能地戴上耳机, 跟着演员的对白说话, 模仿其语气、音调、语速, 在锻炼听力时也能锻炼口语。
(二) 做好记录
在观看影片时, 手边准备一个笔记本, 对于那些不认识而又觉得重要的单词, 可以记录下来, 以后进行强化记忆。或者记下一些经典的对白和台词, 在生活中时常念诵。
(三) 学习电影中的文化和知识
要想掌握一门语言, 必须对其文化背景进行了解, 才能正确地对语言进行运用。好的外文电影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 它能正确地表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等。大学生在看外文电影时, 不仅要学习外语知识, 还要注意其表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 以帮助他们了解知识运用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 对电影剧情进行演绎
大学生在学习之余, 会用大量的时间来组织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过程中, 可以组织外语小品竞赛, 参赛学生选取经典的电影情节进行表演, 或者组织外语配音大赛, 选取一段生动的电影画面, 对里面的对白进行配音。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影响其整个大学阶段的个人发展。
五、结语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电影已经成为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的娱乐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讲, 外语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 它还能极大提高外语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也逐渐对观看外语电影这一教学方法重视起来, 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应用外文电影来辅助教学。选择合适的电影, 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外语学习, 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提高外语学习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芳.浅析如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合理利用英文原声电影教学[J].电子制作, 2013 (08) .
[2]王溱琪.浅谈如何利用英文原声电影提高大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J].海外英语, 2012 (14) .
[3]晁晓旭, 贾蓉蓉, 童亮.浅谈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益处[J].青春岁月, 2013 (11) .
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 篇2
大学生外语学习及其外语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西省在校大学生为例
文章对江西省四所普通高校部分学生用于电子词典等各类电子产品、参加各种外语培训班、各种外语等级考试等方面的外语消费进行了调查并作了详尽的分析.文章还就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以及如何处理好外语学习与娱乐、消遣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作 者:傅福英 吴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刊 名:疯狂英语(教师版)英文刊名:CRAZY ENGLISH TEACHERS年,卷(期):2009“”(6)分类号:H319.3关键词:大学生 外语消费 外语学习
大学新生外语学习转型探析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 自主学习 转型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94-01
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进入大学后,新生在面临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率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总会面临许多困难。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目的差异,决定了在今后的学习环节中,更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与过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方式完全不一样,大学的外语课程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完全淡化,尤其是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而综合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两种教学环境过渡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及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转型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必须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基础教学阶段教师督促学习不同,大学的学习方式完全由学生自身来决定。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规划,是进入大学伊始就应做好的准备,而这种准备,既是思想上的,也是现实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均衡发展,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则要求“听、说、读、写综合运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两者教学目的不同,侧重点不一样,学生所面对的学习方向发生的转移,教师所承担的角色逐渐淡化出学生的学习环境,因此,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以这种能力为主,加强自身学习的不断提高。
2.在学习转型过程中,能够善于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学生学习转型过程中,能够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辅助学习,不受课本内容束缚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面,对于成功的自学能力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引入,尤其是丰富的外语影音学习和理论资料,对于大学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及内容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借助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料来源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网络多媒体凭借自身的大量知识来源,及其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室以外方便地汲取到所需要的知识,尤其是“听、说、译”三方面所需要的资料,完全在网络多媒体的环境中得到。另外,高校外语课本在介绍国外文化、风俗、人情、地理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和缺陷,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尽快更新课本内容,也是学生必须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要求。
3.能够形成团体学习能力,以集体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进步。
养成良好的团体学习习惯,以集体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进步,对于大学新生成功的学习转型,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集体学习,可以以班、小组,或者一个宿舍为小团体,成员相互帮助,互通有无,先进帮助后进,集体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学业难题。尤其是外语学习中所要求的“说”的能力培养,小团体内,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作用。良好的团体学习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成员彼此之间学习上的进步,同时,在完成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整个转型过程中,也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不仅是学习上,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社交上的转型等,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集体意识,社会意识以及价值观上,也是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转型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转型过程中,虽不是参与者,但是作为引路人,对于学生的成功转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1.教师是学生学习转型过程的指导者。
进入大学伊始,很多方面学生都是显出无所适从,在两个差异巨大的环境下进行转型,教师应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外语教学已从中学时的中外语混用过渡到完全的外语单语种教学,听力能力的不足,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很快适应;英语口语能力的欠缺,无法与教师或者同学之间进行外语交流,翻译能力低下,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会有很大的障碍,这都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除完成课堂学业前提下,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学习的剩余部分。课堂讲授总是有限,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不应作为旁观者,而要利用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这种帮助和指导,可以是答疑形式,可以是作业批改形式,也可以是帮助学生完成某项试验,必要时,对于学生的外语学习活动,教师及时组织者,也是参与者。
2.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转型过程中,学生所面的转型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同时也有思想上和生活上,教师不仅仅只扮演学习转型过程的指导者,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转型。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远离亲人和朋友,或多或少会有种落寞的感觉,教师应该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来,结识新的朋友,帮助学生排除精神的负担。教师也应该建立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以往学习生活经历,报告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共同避免出现因不能适应转型过程中的困难而造成的厌学、逃课甚至辍学的情况。
成功的转型,是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前提。学生在转型过程中,应该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调整,既是学习方面的,也是思想和生活方面的。在转型过程中,学生应该善于利用和调动所有的资源,尤其是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外语学习。善于集体协作,共同推进外语的学习。教师在整个转型中应起到指导者的角色,辅助学生进行尽快的转型,同时,也应该在思想和生活上帮助学生来完成。
参考文献:
[1]雷伍峰,浅谈大学英语的多媒体教学,[J], 高等函授学报,2008,(12)
[2]雷伍峰,浅析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多维互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6)
[3]雷伍峰, 对新形势下英语听力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4]王守宏,对大学新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
[5]李冬耘,大学新生外语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1)
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 篇4
1.学习风格的定义及分类。学习风格是一个多维概念,它包含了认知,情感,生理因素,具有独特性,即是学习者喜欢或经常使用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天生的,经常性的,有倾向性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它反映的是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与学习者的理智特征,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特征。学习风格的主要分类有三种: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分为场独立,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审慎型,冲动型等。根据学习者的感知模式分为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动觉学习模式。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理智型与直觉型,思考型与感情型,判断型与感觉型等四类。
2.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及形成原因。影响学习风格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性格,学习动机,成长环境。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即是否具有内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结果。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经历也会对学习风格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有:文化背景,考试制度,教学方法。同时考试制度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格,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下意识的认为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任何人都是有效的,应尽量采取多样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风格。
二、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联系
1.学习风格对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风格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习风格多样化的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但是学习风格对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因为可以通过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可以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成绩提高。
分析如下:成绩排名最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因为学习外语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课堂注意力和课后作业完成率都很低所造成的。因此,内在动机不强使得这部分学生外语学习成绩落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聪明或者缺乏学习能力)。而成绩排名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的学习风格都各有差异,有些更偏视觉场独立外向型学习者,而有些则更偏体验分析内向型学习者,但是总体成绩排名却不相上下,说明学习风格对外语成绩没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发现他们的学习风格更趋于多样化,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相比另外的学生在大多数场合下更能转换运用多种学习模式。剩下大约超过一半的学生,他们成绩中等,每个人虽然都有各自擅长和习惯的外语学习模式,甚至可能在某些科目上表现突出。这部分学生还容易出现学得很辛苦,而成绩总体却上升不大,甚至遇到成绩下降的情况。
同时环境因素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形成具有巨大影响作用,那些来自学习设施落后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更偏向于“视觉型学习者”,常常只能依靠教材,通过阅读,背记等单一渠道学习英语。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受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重点是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这样,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单词,记课文,做练习题,从而学习风格普遍趋于单一。长此以往,他们的视觉学习方式得到了发展,而听觉学习方式被弱化。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明确自己的学习风格,找到自己的不足,是提高外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关键,从而更有可能找到相对应的学习策略。
2.学习策略对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相比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带来的影响能够更直接的反映在外语学习的成绩上。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习习惯以及个人所经历的环境,明确自己原本的学习风格,从而对症下药。比如内向视觉场独立型学习者,可以通过加强听力训练,尽可能的参加讲座,同时尝试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参与更多的小组讨论等策略实现学习风格的多样化,这个过程很长,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跟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大多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常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选择学习策略方面更加清晰,并且能够持续坚持。同时也有部分高年级同学提到,他们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如:口语课,听力课上)感觉很轻松,而到了高年级时却感觉很吃力。这种现象是因为现阶段的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是,大一大二注重语言听说的训练,大三大四注重语言写译的训练,所以外向听觉型学习者在高年级的学习中表现得没有内向视觉分析型学习者突出,成绩出现下滑。而这部分学习者要是能较早的明确自己的学习风格中的劣势,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反,场独立视觉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表现平平,而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如阅读和写作方面会显示出优势的原因也是如此。
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培养 篇5
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培养
【摘 要】动机是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外语学习中一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回顾动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对乡镇中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培养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培养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外语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他们进行外语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乡镇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影响着他们总的学习表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城乡教育资源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基础外语教学工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关于对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Bentham的享乐计算理论,Bentham认为,最有利的行为源于人们对各种后果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的评估。在享乐行为理论的基础上,Freud提出了快乐法则,他认为指导人的行为的应该是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从而把潜意识的满足也包括在快乐之中。Clark L. Hull出版的动机原理一书为动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40 年代,Marchwardt 就开始研究支配语言活动的基本动力,从而把人类的语言活动与动机研究结合起来。而Gardner 与Lambert 自上世纪50 年代末对二语学习动机所进行的研究具有更大的开创性和指导意义。虽然Gardner等人的研究在八十年代末之后,引起了诸多学者的质疑,但是在语言研究领域里对动机研究的关注显然在迅速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桂诗春教授对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的调查研究,揭开了国内动机理论研究的序幕。进入21世纪,国内的动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工作者纷纷从不同的层面对外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然而在目前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成果中,出于种种原因,针对中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而对于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那就更为少见。 二、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培养的意义 乡镇中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由于乡镇中学所处的地理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镇中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依然还存在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外语教学在乡镇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会影响着乡镇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对自己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一旦学生因为自己的外语学习情况而降低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将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很可能也会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产生负面效应。 在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公平”尚未得到最终解决的条件下,乡镇中学生在面临未来的高考等“公平竞争”的时候,未免会有更大的压力,从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果由于学生对自己进行不正确的评估而过早地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那么必将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前途,也不利于其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推动下,教育的国际化也在飞速发展。根据我国政府所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推进教育的国际化,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能力以及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必将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乡镇依然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地,所以乡镇中学生的外语学习情况,对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乃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培养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建议 强烈的外语学习动机是促进乡镇中学生提高外语学习水平、增强外语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在保障,为此,培养乡镇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应该成为乡镇中学外语教学与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明确认识,端正态度。对于外语教师以及外语学习者来说,都应该认识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直接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外语学习,同时也关系着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外语教师有必要时常提醒自己,并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及时总结,扬长避短。 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取向,并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尽可能培养起较为科学、合理的外语学习动机。学生可能出于自己在知识或经验方面的匮乏,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不够全面,因而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也可能会弱化他们的外语学习动机。比如在出国动机方面,一些乡镇中学生出于种种原因而不敢去奢望;在成就动机方面,由于缺乏对人生的整体规划而缺乏正确的认识等等。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以及家长正确认识外语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乡镇中学生的外语学习多数仅源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能让家长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外语学习能够在其他方面―如服务日常生活、服务于社会等―也能使他们受益,无疑会增强他们外语学习的动力。因此,外语教师或相关乡镇中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以及家长创造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帮助乡镇中学生及其家长走出对外语学习理解的误区,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外语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武和平.90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安康学院专项经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YQDRW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子富(1972.04- ),男,陕西安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高职学生性格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篇6
本研究对象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公共管理和移动通信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保留有效问卷98份。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ebecca Oxford于1990年编制的外语学习策略量表。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表1显示在所调查学生中内向不稳定型的学生所占百分比最小,外向稳定型和外向不稳定型的学生所占百分比最大。外向型的学生比内向型学生多。说明90后的学生普遍比较外向,这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现在90后的家庭都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会带孩子外出接触很多新鲜的
根据Oxford对SILL的解释:平均分4.5~5表总是使用该学习策略;3.5~4.4表经常使用该学习策略;2.5~3.4表有时使用该学习策略;1.5~2.4表一般不使用该学习策略;1.0~1.4表一般不使用该学习策略。表2显示,高职学生学习策略的得分处于中等程度。
补偿策略平均值在6种学习策略中平均值最高,说明高职学生普遍使用该学习策略,擅长用该策略来解决学习英语中遇到的问题。这与老师强调凭借语感合理猜测、归纳总结语言知识的不足密切相关。其次是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相对而言高职学生使用较少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标准差最大的是社交策略,说明高职学生在运用这一策略的差异性大;标准差最小的是记忆策略,说明高职学生普遍运用这一策略。这跟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往
表3显示,T检验结果表明内向组和外向组在记忆策略上差异达到显著性(p<0.05),内向组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外向组。而在其他策略方面都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外向组在社交策略上的使用均值大于内向组。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向型学习者比内向型学习者善于交际,因此在社交策略的运用频率上要高。
内向组的平均外语考试成绩大于外向组。大部分的外语考试中考记忆知识的分数较多,比如阅读、语法和作文,这部分知识要靠记忆策略的运用。而外向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力相对弱些。
为了解性格中神经质对高职学生使用外语学习策略的影响情况,根据EPQ-RSC人格调查问卷所得的N值,统计结果见表4。
表5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认知策略的平均值分别为3.388和2.902,元认知策略的平均值分别为3.354和2.978,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上差异显著(p<0.05),高分组在这两种策略的使用水平上高于低分组。也就是说,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在某种意义上是英语学习成绩最好的体现者。考试是对知识输出和输入的测试,要求学习者在考场上把自身的积累知识重复、分组或分类、推理、转化、推断等,对目标语进行理解,从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在考试过程中,需要学习者集中精力在考试题上,同时要对整个考试过程进行自我监控,检查自己对考试题的理解和对已经做完的考试题的检查。由此可见,有效利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能促进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取得理想的英语成绩。因此教师应该帮助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分析、练习、归纳学习重点、合理安排和计划学习、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提高策略的使用效率。
高分组在记忆策略、补偿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上的平均值均高于低分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虽然关系较弱,但也表明这些策略在英语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英语学习者能平衡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有效地发挥这些策略。
大学外语学习策略模式探讨 篇7
1国内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含义概述
虽然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对学习策略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种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总的学习方法或具体的活动技巧 (Stern, 1983)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语言时的做法或想法, 这些做法或想法旨在影响学习者的编码过程 (Wenstein &Mayer, 1986) ;学习策略是学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动,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易于回忆语言的形式及内容 (Chamot, 1987)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 (Oxford, 1989) 。从这几种定义中, 可以看出语言学习策略有如下共同特点: 它是语言学习的具体活动或技巧;它是针对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它涉及语言或非语言的活动;策略运用因人而异。由此看来, 学习策略实际上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获取、贮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 是学习者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 (0’Malley&Chamot, 1990) 。它既是指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指其具体行为。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 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并使他们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
在我国, 文秋芳 (1996) 将学习策略定义为: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 指出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 策略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行动而不是想法, 该行动可以是外部活动, 也可以是内部活动。程晓堂、郑敏 (2002) 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 对学习策略以及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分别进行了定义。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它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的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 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以及学习者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一些认识。认知策略主要是学习者为了更有效地识别、理解、保持和提取信息而采取的策略。认知策略与语言学习材料有直接联系, 往往运用于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也就是说不同的学习者对有些学习活动有不同的认识, 这就是元认知, 在元认知的指导下采取的策略就是元认知策略, 语言学习中经常使用的元认知策略有确定和调整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等。情感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调整、控制自己情感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为了保证交际渠道的畅通、保证信息的传递以及交际遇到困难时设法维持交际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2各类外语学习策略模式综述
2.1Chamot 等人的五步法
(1) 准备 (Preparation) :
激发和了解学习者已经已经使用的学习策略, 并帮助他们利用这些策略完成明确的任务。
(2) 呈现 (Presentation) :
结合一两个学习策略引入新的概念或者语言技能。需要把呈现的学习策略嵌入到语言教学的内容背景中, 但同时要使学习者明确这些策略, 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应列出策略的名称, 解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以及何时使用, 示范这些策略的使用并强调他们的重要性。
(3) 练习 (Practice) :
让学习者使用所教的课程内容和语言技能作为活动材料来练习使用学习策略。如果班级中的学习者语言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 那么练习阶段要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来适应语言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的学习者。
(4) 评价 (Evaluation) :
评价阶段重点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发现在一些学习任务中那些学习策略最适合他们并找出原因, 进而完善他们自己的学习策略体系。激励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自我评价的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和学习策略目录 (learning strategies checklists) 。
(5) 扩展 (Expansion) :
在扩展阶段, 学习者要学会学习策略使用的迁移 (transfer) , 把使用过的学习策略扩展到其他任务中去。可以通过全班讨论 (brainstorming) 的形式分享其他学习者使用特定学习策略的方法, 也可以通过全班讨论来探讨学习策略使用的其他情境, 最后, 教师要指出如何把学习策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其他情境。
2.2Cohen & Weaver 的五步法
(1) 策略准备 (Strategy Preparation) :
学习者对于策略使用不可能是一片空白的, 最可能的情况是, 他们已经发展了一些学习策略, 只是不能系统有效的使用。策略准备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调查学习者已经了解了那些学习策略以及是否能够使用这些策略。
(2) 增强策略意识 (Strategy Awareness-Raising) :
学习者需增强的策略意识主要有:学习过程由那些部分组成;学习者本人总体的学习方式;学习者本人已经使用的以及教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策略的种类;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要承担的责任;用于评估策略使用的方法。
(3) 策略教学 (Strategy Instruction) :
教师要让学习者清楚如何使用某些策略、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以及使用这些策略为什么会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 还应对策略进行解释并举例示范如何使用这些策略。
(4) 策略练习 (Strategy Practice) :
只是了解给定的策略是不够的, 还要给学习者练习这些策略的机会。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强化讨论过的学习策略, 使学习者有时间来练习学习策略同时学习课程的内容。另外, 在学习活动中应明确要练习的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进行前, 学习者要计划他们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要使用的学习策略;在进行学习活动时, 学习者要特别注意他们使用的特定策略;在学习活动结束后, 学习者要报告他们使用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相对效应。
(5) 策略的个性化 (Personalization of Strategies) :
最后, 学习者对他们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进行评价, 并考虑在其他活动中如何使用这些策略。
2.3Oxford 等人的七步法
(1) 语言学习活动:
让学习者做一个语言学习活动, 但不进行任何学习策略训练。
(2) 讨论学习策略的使用:
让学习者讨论他们他们是如何完成学习活动的。对使用了某些有用的学习策略的学习者, 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并让他们谈谈这些策略是如何帮助他们完成学习活动或者在学习活动中起到了什么样的有效作用。
(3) 补充学习策略体系的建议:
教师向学习者建议和演示其他有帮助的学习策略, 并向学习者解释为什么这些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确保学习者意识到这些学习策略使用的基本原理。同时, 让学习者识别他们目前尚未使用的学习策略, 并鼓励学习者探索如何把这些策略加入到他们自己的学习策略体系。
(4) 策略练习:
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结合具体的学习活动练习新介绍的学习策略。
(5) 策略迁移:
教师向学习者演示如何把新学的学习策略迁移到其他学习任务或者活动中去。
(6) 在新任务中练习策略:
提供新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者练习使用新的学习策略, 允许学习者自己选择学习策略来完成语言学习任务。
(7) 评价学习策略的使用:
帮助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作为更负责的自主学习者取得的进步进行评价。
3结语
学习策略训练与大学外语教学的结合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即要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外语教师必须以一种崭新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 掌握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注重和分析学习者良好语言策略的应用,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充实自主学习策略的具体方法, 丰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技巧, 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语言学习者”, 这对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无论选择何种学习策略训练模式都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 但是通过学习策略训练, 学习者会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自信心,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以还是有必要进行的。选择学习策略训练模式首先是要充分了解接受训练的学习者的情况和需求。其次是要考虑时间因素。如果策略训练是在语言课程之内进行, 则要事先安排好时间表。再者, 还需要考虑的是策略训练是纯粹地关于语言学习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习策略训练, 以及哪种形式的策略训练最恰当等等。另外, 无论采用何种策略训练模式, 都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的特点, 还要充分考虑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不能一蹴而就, 要循序渐进的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Cohen.A.D.Strategies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98:33.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语法与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 篇8
在当前外语教学重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法教学有所忽视的大背景下,成人外语教学面临着挑战和压力。传统外语学习中,语法是外语学习者理解所学语言的主要媒介。这种学习媒介的单纯性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成教学生与高校大学生外语学习的差异性。随着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界对传统教学法的质疑,20个世纪70年代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交际教学理念在80年代末开始冲击我国的外语教学,直至90年代初我国的外语教学大纲开始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列为教育目的①②⑤。为适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高校纷纷从人力和物力上投入,师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软硬件得到较好的配置。然而,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则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很难实施在校大学生学习的路子。本文作者在承担成教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曾照搬全日制教学班上运用的方法与策略,结果教学情景异常的尴尬。深思和反省后认识到,成教学生的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在培养其外语交际能力这一教育目标下,应采用适应其特点的施教促学策略。其中,引导成教学生走以语法为轴线,自主学习的路子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 语法在成教学生外语学习中的合理性
成教学生与在校大学生比起来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首先,在外语知识和文化的汲取上,成教学生由于与学校教育环境有较长时间的脱离,对于基于课堂环境的外语交际式学习倍感不适。而在校大学生长期身临课堂交际式外语学习,交际角色较为适应,课堂上易于配合教师运用外语交流。其次,成教学生多有工作和其它事务缠身,学习时间很难保证。而交际式学习的前提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因为其目的是实现语言的流畅性和真实性。这种学习常以内隐的方式习得语法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校大学生才基本具有。另外,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动机。学习外语是想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用,使个人事业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学外语的基本知识、规则和技能。而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基础学习除了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外,还有借助外语学习协同完成对人的教育目的。其职业工具性和功用性在高年级的专业外语学习中体现得才更为明显。
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走以语法为轴线的路子有其必然性,当然也具有合理性。特别是当今语法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提供了重视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避免了过于依赖语言交际运用而带来的思想表达浅陋的不利。其中,认知语法学派的代表Lakoff (1987)、 Taylar (1996)、 Langacher(1999)和Talmy等人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结构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⑩这种把语言形式和语义功能结合,突显人的认知能力和视角的论述,激起众多国内学者与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感和外语教育教学的热情。戴炜栋、任庆梅⑥从语法教学的新视角,着力论述了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语法教学,即外语语法明晰认知的重要性,认为传统语法教学中,学习者仅仅学到了某些语法条目,却不能获得交际能力,是因为没有注重外显知识在学习者获得内隐知识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没有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语法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上,Eve Sweetser③从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中审视和理解语法。George Yule④则把语法结构看成一种有内在规律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概念意义的手段,运用语义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等多种理论阐述了特定语法形式所传达的意义特征。文秋芳、周燕⑨强调重新认识语言的三重功能:交际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思维的工具。因为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关系,缺一不可。她们认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教学普遍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有可能导致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大学生思维的低下。可见,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走以语法为轴线路子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三、 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要求
(一) 外语自主学习的概念
最早开始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Holec (1981)将LA (learner autonomy)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他认为LA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内容进度;选择方法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David Little (1991)也指出LA是一种“进行客观的批判性反思,做出决定和独立行为的能力”,它不是简单的状态和行为,不等于自我导向学习,也不是要求教师放弃所有的主动权和管理权。Dickenson认同 LA是学习者承担包括学什么、怎么学、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材料、进度等责任在内的一种能力,并认为根据文化背景、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应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LA。⑧
(二) 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与在校大学生比起来成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显得更大。从他们外语开始学习之日,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真正地以成教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程度与情况,培养他们主动的学习动机。由于外语学习的成效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有一定的关系,教学中应注意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成教学生施以不同的学习策略,以便帮助他们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相匹配的心理构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地走上外语自主学习之路。
(三) 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要求
为达到外语自主学习目的,成教学生应具有正确的外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外语元认知知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外语学习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如:外语学能、智力、年龄、性别等,但学习者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2)外语学习是个极为复杂的、受学习者控制的认知过程,通过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充分调动学习者多种认知感官,学习效果就会提高。⑧成教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外语学习的主体,他们才会借助教师的启发引导,根据自己的需求,运用适合的策略,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成为自主学习者。
四、语法在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突出语法在成教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中的合理性绝不是倡导重起传统式教学。以交际理念导引外语教学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汉语背景下的外语学习过于依赖不太自然的外语学习环境,其结果可能会陷入为交际而交际的肤浅的形式学习中。对年龄较小的学习者以听说为主的外语学习方式利于习得所学外语的语音及语法能力,对成教学生如此施教可能会丧失支撑他们学习的根本,因为作为体现语言结构的语法不仅是成人认知学习语言的工具,而且是他们监察所学语言正误和运用所学语言的工具。
(一)语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中心成分
语言结构分为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语义结构决定语法结构和语音结构;从听话者的角度来说,语音结构决定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这一点虽然很明白,但过去研究语法的人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视不够的。⑦在语言的结构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中,结构系统(即语法)是中心成分,是结合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在书写体中则是结合文字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语义——语法——语音系统/文字系统。(11)语法系统架起了连接语音和语义系统的桥梁。这就意味着基于语法能力的培养来开启交际能力,借助交际方式(语音和文字)来实践和夯实语法能力,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成教学生自主式外语学习是完全可能的。
(二)成教生外语自主学习的方式与策略
外语习得理论在对年龄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上做的研究有两点能给成教学生外语学习以启示,它们是:(1) 在非本族语学习环境条件下,成人的语法学习一定强于儿童。(2)习得语法能力不如习得语音能力那样较大地受约于年龄。可见,成教学生外语学习不能过分强调交际方式,而针对不同外语水平的成教学生,采取明晰式语法阐释与一定的言语交际练习互相促动,则更利于成教学生的外语学习。
针对外语水平较低的成教学生,施教促学可进行如下分步实施:(1) 教学开始以日常交际语料为主,进行交际引入,譬如:常见场合下的问候语、征询语、传递信息的陈述话语、表抒情感的话语等; (2)学生初步认知接触到的语料后,重点对涉及的语料分别从语音、基本句型和文化习惯等方面进行语法意义差异解释;(3)在学生熟悉语言形式、交际场景和意义后,让其尝试理解和练习类似的语料;(4)指导自主学习时练习的形式和策略,如:自我内心交流式;网上书面交流式,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成教学生在练习中明晰语法结构,在知晓语法结构中自我练习巩固,从而达到对语料的音形义的贯通理解,在互动中提高自我的外语水平。
针对外语水平较高的成教学生,可实施以下步骤:(1)借助不同文体和题材的语料,进行语篇教学,注重宏观内容的把握;(2)针对语篇内蕴含的常见句型结构进行语法分析,明示学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方式,让学生建立起特定句型及其意义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3)让学生自我理解类似语篇结构及其内涵句型结构的特点;(4)指导自我练习方式及策略,如:以写代说,以说代写等自主式语言能力训练方式;听说中的宏观把握与微观推测意义策略,等等。
成教学生只有在理解语言中去运用它,在运用中尝试种种表述形式,充分调动语法的认知、监察和组建语言功能,才能在自主式外语学习中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 篇9
一、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定势
作为语言学习者的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与其语言学习密切相关。心理学认为,心理定势结构主要包含这样几种因素:主体先前的经验;主体的需要和动机;主体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主体的情绪和心境;主体的人格、旨趣和文化素养。[4]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认知定势、情感定势和文化定势。
1. 认知定势
关于外语学习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认知和情感两大变量,[5]其中,认知因素主要涉及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培养。所谓定势认知是指人们按照习惯了的和比较固定的模式思考、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当多次运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成功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倾向于选择这种思维方式,而不做新的尝试。它们制约着学习者对于知识的采集、吸收和应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风格,有的学生偏向于理性思维,有的学生偏向于感性思维,有的学生偏向于技能的学习,有的偏向于文学艺术的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不同的知识、养成不同的能力时,产生不同的结果。
2. 情感定势
根据R.C.Gardner的理论,情感变量指影响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材料的认知和印象的情感特点、学习者对其所产生的反应,以及学习者对语言自身的观点。如移情、自尊、内向性、外向性、压抑性、焦虑、态度、动机等,都会与外语学习产生关系。[6]特别是涉及到诸如大学生这样的成人学习者,其英语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决于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激发。[7]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过度害羞的心理、内向的性格、过度焦虑和胆怯心理及消极的情感则影响语言学习。
3. 文化定势
除此之外,学生作为外语学习的语言习得者、外语的接受主体,他们的语言学习还受一些客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心理学中心理定势结构中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我们应当承认,出生、成长、生活在中国的儿童或成人是以母语(汉语)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人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教养中基本或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世界观、人生观。[8]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第一语言的概念系统的基础上去认识和组织新的信息,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将第一语言的知识、规则直接移用到外语学习中,影响着对外语信号的认知、分析、鉴赏、判断等活动,并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组织教学中言语材料的取舍、文化的取舍及接受态度和程度。比如用母语思维模式或既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外语进行理解和翻译,同样的心理定势效应也存在于他们对文学语言的鉴赏中。
二、正确对待心理定势,建立有效的外语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由此我们发现心理定势具有选择性特征,人们对于投合心理所求便愿接受,反之则淡泊,甚至排斥。其次,心理定势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9]适合的环境、及时的引导都可能导致正迁移的发生。因此,教师的得当指导、得法教授、优美的音调、适合的话语与媒体,都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高校外语教师不仅从外语教学角度要求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应当很好地了解言语活动心理定势的存在特点,正确对待,建立有效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 关注情感效应
情感对思维起着激活升华作用,心理感到温暖,感情会随之变化,思维就活跃,定势就有变化的可能。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教学“情绪场”,使整个教学都弥漫在一种轻松、和谐、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用信心激励学生,用耐心帮扶学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找到学习敏感点,激发思维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外语学习的心理优势。
2.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定势特征和效应,恰当运用不同功能的、生动形象的媒体、情境等外界环境对心理定势的影响,将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中具有同一性能的信息点激活,新旧知识与经验奔汇一处,形成新的知识网置于思维定势的框架上,再等待机遇与更新的知识因子相聚形成更新的知识网,形成更新的定势,由此一点点扩大智能。从而创设可以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课堂语言教学环境。
3. 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要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教材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关系,更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4. 建立积极有效的文化导入模式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知识。一方面,外语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克服自身心理定势对教学的消极影响,客观有效地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有计划地导入文化知识,就文化和具体语境的区别多作辨别和提示。[10]这不但可以促进教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潜在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引起的理解障碍和语用失误,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对语言学习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5. 科学地进行教材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起着一定的目标导向作用。要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光注重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和教学设计是不够的,高校还应及时科学地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材的内容构建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有利于强化探索性学习;二要体现教学的过程性特点,并关注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的自然渗透等因素,从而使教学体系和谐发展。
摘要:作为语言学习者的学生的心理因素与其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研究外语教学法及教学主体学生的心理,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心理定势。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改变心理定势对言语交际环境的被动适应, 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和言语交际环境, 真正达到正确有效的语言习得。
关键词:大学生,外语学习,心理定势,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安德烈耶娃.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3]刘叶红.跨文化交际中心理定势的多维视角研究[MA].长沙理工大学, 2007.
[4]张灵芝.主体创造性思维中的心理定势效应[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5) .
[5]Yashima, T.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Japanese EFL contex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 (86) :54-66.
[6]李冰.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7]常欣等.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 (3) .
[8]王烟生.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 (6) .
[9]刘瑞雪.从个性心理与心理定势谈高校外语教学[J].绥化师专学报, 1996, (4) .
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 篇10
第一, 就业意识属于外语学习的工具型动机, 即用外语做工具达到一定目的, 比如凭借出色外语水平找到一份高水平的工作。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特别是入世以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 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外语越加重视, 不少用人单位对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就业大环境下, 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然后确定各阶段学习目标认真为之付出努力学习外语。如果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想要进入高端企业, 自身必须具有高精尖的实力。此时外语专业学生会因为想要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工作而奋力学习外语, 由此大大的提高外语水平。
第二, 就业意识在外语学习中意义重大, 增强就业意识不仅能使外语专业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而且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激发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 是外语专业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反之, 如果就业意识不强烈, 或者丧失就业意识, 就会使学生变得意志消沉, 从而迷失进取的动力。强烈的就业意识进取心与良好的外语学习效果是相互促进的, 当然调查问卷研究表明也存在就业意识与外语学习效果不一致的情况, 表现在部分学生的就业意识强烈, 但是外语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然而并不能就此否认增强就业意识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这只是说明了就业意识并不能用来代替实际外语学习。
第三, 增强就业意识还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以致用, 实践出真知。而增强就业意识可以是学生有意识的去参与到外语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例如本次调查问卷的研究的结果显示, 就业意识较强烈的外语专业同学, 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参与企业招聘或从事外语方面的兼职, 这使得这类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更高, 与其他学生相比更能把外语灵活的运用到生活情境中来。就大连民族学学院的外语专业学生来看, 就业意识较强烈的外语专业学生更渴望参加外语学院的各种真人外语角活动与外教亲密接触从而了解更多的外语知识, 并且积极参与各类外语竞赛, 这样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促进外语专业学生使外语学以致用, 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 读死书”。
第四, 增强就业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持之以恒学习外语的意志力。众所周知, 外语学习是一种长时间的积累式学习, 是一种“学习持久战”。在外语学习期间中, 外语专业学生们普遍会觉得很疲倦, 认为外语学习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 这使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会没有毅力坚持到底。在这方面, 外语专业学生内心的就业意识就起到了重大作用, 它是外语专业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与枯燥, 去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心理支持。从调查问卷的报告的研究结果来看, 更多的外语专业学生认为树立强烈的就业意识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克服这一点, 因为增强就业意识, 使外语专业学生有了向上的动力和努力的源泉, 从而使得外语专业学生能够坚持不懈的高效率地努力学习外语而不是荒废的“三分钟学习热度”。事实证明, 在调查对象中, 外语学习优异的外语专业同学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就业意识较强烈的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确实普遍比其他就业意识较弱的外语专业学生水平要更高一些。
由对以上四点原因的浅谈可以大致了解增强就业意识对外语专业外语学习确实存在着巨大影响, 而现今高校对宣扬就业意识和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就意识等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到位, 根据从部分报道中参考得出, 大学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 一般大一时是职业生涯设计, 大二、大三开始社会实践, 大四开始进行系统的就业讲座、模拟招聘等, 切实帮助大学生就业。教育专家普遍认为, 如果在大一时, 就向外语专业学生灌输就业理念, 将会造成外语专业学生的心理负担, 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计划。但是, 根据近日所做的问卷调查的研究的结果, 显示这样的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在抽样调查的对象中, 更多的外语专业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和服务应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过程, 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灌输,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提醒外语专业学生当前就业局势的艰难与严峻, 由此激发外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的动力, 提高其外语学习的效率。
总结:通过对“增强就业意识对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影响”的调查问卷的研究, 结果表明增强就业意识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明确外语学习目标, 激发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热情, 推动外语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增强其学习外语的意志力等途径来促进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 大大的加快了外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的高效率与好水平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大连民族学院2010-2013级外语 (含英语, 朝语, 日语等) 专业学生进行关于“就业意识对外语专业学生学习是否具有影响力”的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 就业意识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因素。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越强烈, 则其外语成绩越高;反之学生的就业意识越含糊, 则其外语学习越困难。对此, 本文表示, 外语专业学生应增强就业意识, 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就业意识,外语学习,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高宪礼.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J].青海师专学报, 2001, 3:82-84.
外语学习中学生同伴互助模式分析 篇11
关键词:同伴互助;外语学习;模式;建构主义
作者简介:师莹(1988-),女,山西运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H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53-02
外语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兴起,英语课程已经普及到小学阶段,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外语学习的争论却经久不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体验,认为知识是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1]与此同时,受到一致好评的合作型教学法也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2]而同伴互助恰能将二者的核心点连接起来。基于同伴互助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思考,认为该方法也适用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以期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我国素有相伴而学的传统,“伴读”、“结对子”、“小先生制”在古代教育中已经盛行。而《学记》中也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3]这些现象的背后渗透着同伴互助的理念,只是当时不够系统,也没有专门的称呼。
在国外,这一特殊的学习活动是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儿童的社会体验是个人开展活动、发展内在心理功能以及形成个人文化的前提条件。[1]同伴互助学习实质上就是聚焦于课堂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生生之间互动这一社会活动,从而发挥其所具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同伴互助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74年亚历山大等人共同创作的论文中;而托平教授和伊利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使得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有效学习或教学方式获得了独立地位。[4,5]
二、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师授生受,过度强调“师生”这一学习共同体而忽略了“同伴”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学生之间可以在互动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而且,与师生互动相比,生生互动更有其优势。
1.学习环境更轻松
与跟教师交流相比,跟同学之间的交流会更轻松、更顺畅,因为师生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包括智力、理解力等差异;而与同伴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疑惑;另外,学生之间有着相同的学习背景,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有相似的认知程度,他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疑惑出现的原因,并对其疑惑进行解答。与跟教师见面后询问疑点相比,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时间。有了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之后的学习。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将或多或少的阻碍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2.同伴双方互惠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一个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效率将大大提高。[6]所以,在同伴互助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向搭档讲解难点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对知识进行整理、推导和应用的过程,通过反复的帮助和协作,他们会越来越有社会敏感性,能感觉到他人所期望的行为以及要达到这种期望所要采取的技巧;[7]而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以外的来自于搭档的更多帮助,将同伴的知识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起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消化,及时消除学习中的疑惑,慢慢减少与搭档和班内其他同学间的差距,及时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双方的认知和思辨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同伴之间的互助是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提高着、进步着。
同伴互助留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同时他们各自的观点可以得到重视,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体现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三、同伴互助学习模式
同伴互助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非结构式和系统结构式。[8]前者往往是指学生自发的、未经过任何训练地组合在一起,互相指导、互相帮助的学习行为。而后者是经过训练、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学习行为,它主要包括全班配对学习模式和互惠配对学习模式两种。从学生方面来讲,在未经过正规训练之前,我们也可以得益于非结构式的互惠配对学习模式,即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同伴互助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提供帮助的一方需要在学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优于接受帮助的一方,如此,帮助的行为才能完成。
1.广义上的同伴互助
广义上的同伴互助贯穿到同伴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基本技能、“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基本知识可以从教师课堂上的传授获得,而一些隐形的东西只有通过同伴间的交流才能获得;另外,通过交流同伴间的感情得以促进,避免了因以考试为中心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5]
2.狭义上的同伴互助
狭义上的同伴互助仅指在学习方面的互助,学生的学习只靠自身的反思是不够的,同伴之间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交流学习策略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9]具体到每堂课中,同伴可以在课前、课上、课后分别进行互助、互惠。
(1)课前共同预习。对于外语学习,课前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同伴可以在预习新知识时进行互助。对于遇到的生词,可以随时询问同伴,这样可以减少浪费在查单词上的时间;若遇到都不会的生词,查过字典后同伴之间互相讲一下该词的用法,这样可以更快、更多地记忆新单词。此外,在预习完新课后,同伴可以分工了解该课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在课前进行分享。这样,两者互相督促,学习更有劲头。
(2)课上共同探讨。教师在课上提出思考问题后,同伴之间可以在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讨论,实验证明:群体决策的精确性和创造性会高于个体,通过同伴的讨论,双方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10]而课前未了解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学生只能听教师泛泛而谈,无想法可交流。
(3)课后一起复习。外语学习的课后复习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不论是对单词的记忆,还是对外语文化的了解都是如此。“温故而知新”,这里的“温故”在同伴之间进行会更有益处。同伴之间可以互相讲解一下自己从本课中学得的知识点以及学完本课的感受,这样,在轻松随意的谈话中便对知识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于自己遗漏掉的知识点还可以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此外,外语学习的口语及听力练习也可以在同伴互助中得到提高。平时的交流直接用英语进行,对于自己不会表达的事情要及时查阅,这样日积月累,口语及听力水平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四、同伴互助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及解决办法
同伴互助的积极开展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些习惯于单独学习的优等生可能有排斥同伴互助的倾向;或者有些学生碍于面子不愿与他人谈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之以竞争为导向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学生之间敞开心扉,这些均会造成同伴互助开展的障碍。[7]对于此种现象,作为学生要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要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在相互的交往中共同进步;而作为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同伴互助的优势,积极组织同伴互助实验小组,通过该小组学生成绩的进步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开展同伴互助。
五、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的支架理论以及合作型教学法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共同催生了学生同伴互助的模式,[2]这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能有效遏制两极分化。但要使学生的同伴互助学习发挥更大的功效,则需要我们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尝试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爱民.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视角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3).
[2]Kessler C.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A Teacher''s Resource Book[M].Sydney:Prentice-Hall,2006.
[3]卞孝萱.现代国学大师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左璜,等.国外同伴互助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
2010,(4).
[5]左璜,等.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及研究的主要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8).
[6]杨治良,等.心理实验操作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蔡映辉.高校开展互助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8,(8).
[8]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陈德华.教学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减轻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方法探析 篇12
1 外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
外语学习焦虑通常表现为上课时过分紧张、手心手掌出汗、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或由于紧张而直接听不懂教师说什么、不敢与教师进行眼神交流和互动、总是愿意选择离教师很远的座位上课、不敢或逃避当着众人或者陌生人的面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结结巴巴, 甚至出现回答问题时声音和身体发抖等现象。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以及科学、系统的分析, 不难发现焦虑产生的原因,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 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与外语学习焦虑密切相关。越是缺少自信心的学生越是看重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学习能力或课堂表现的评价, 总是小心翼翼, 瞻前顾后, 久而久之形成的过度紧张或压抑无法释放,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学生想很容易形成焦虑情绪。此外, 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焦虑产生的一种来源, 主要表现在学生和他人的对比及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作对比, 出现差距时所产生的焦虑。
2) 学生对于学好外语的评定标准参差不齐。语言学习天赋、外语测试水平、语法掌握程度、外语讲的地道与否等因素都有可能作为他们评判学好外语与否的审核标准, 但是外语在实践时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复杂, 现实与想象不符时非常容易引发焦虑。
3) 教师没有端正对外语教学的看法。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对话, 在外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扮演着一种绝对权威者的角色, 学生一出错就直接给予纠正, 缺乏循循善诱型的引导, 这种不民主的教师的授课风格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外语的反感和焦虑。
4) 师生之间不能相互理解, 缺少沟通。师生关系处理不好, 教师没有把师生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只关心学生学习方面, 很少关心学生生活及性格特点, 学生因为不赞同某一位外语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理念以及课堂外的一些因素, 而不喜欢英语教师, 进而导致该生外语学习焦虑。
5)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所引起的焦虑。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总是提问一些具有挑战性或学生很少了解的问题而导致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畏惧。据观察发现, 学生在做一些挑战性及综合性评价程度较高的任务, 如单独做报告、演讲或回答问题时, 尤其是在没准备或没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很容易引起焦虑。
6) 日常教学中的外语测试及考试。在实际实践中, 日常测试及考试所引起的焦虑尤为明显, 特别是在听力或口语测试中, 学生在不熟悉或不能把握测试的相关内容或范围时, 导致听力已经放完了或教师已经表达完了, 学生仍弄不清楚说了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由于过分的紧张或压力, 以至于后面的测试内容无法平心静气地继续下去, 从而影响整体的测试结果, 挫伤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2 减轻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方法探究
笔者通过对外语学习焦虑产生原因的系统分析和总结, 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 认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外语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减轻与消除学生外语学习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日常的实践教学总结出了减轻外语学习焦虑的七点方法, 供外语教学者参考。
1) 端正教师对外语教学的态度
教师应该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参与者、语言输入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 意识到学生是主体。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许多研究发现, 语言自信心强的学生焦虑程度普遍偏低, 掌握外语能力偏高。
2) 从转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消极认识到让学生关注外语学习的积极体验
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一些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学习体验, 如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 自己设定特定的情景或饰演电影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角色, 进行鲜活的场景再现。另外, 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习者, 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关心和鼓励, 主动维护其自尊心、自信心, 对于进步采取正面的鼓励和评价;对于外语日常中的各种测试和考试, 教师应该在考试前就打消学生的各种顾虑, 减轻学生的考前压力, 如让学生熟知大纲范围、内容和要求及考试相关题型, 并采用全面、合理、高效快捷、高信度的考试手段, 测出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
3) 运用有效的纠错方法
学生外语学习中出错的情况是最普遍的, 这是语言学习的特点, 教师在纠错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包括纠错的时间、地点, 纠错的及时性与否, 不同性格的学生接受老师纠错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如有的学生内向, 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其错误之处, 会给其外语学习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有的学生外语学习程度不高, 对于比较难的问题, 确实很难回答上来, 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循循善诱, 逐步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4) 通过轻松练习、行为感染、记日记等方法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 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 减少优差生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做一些轻松的练习,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通过赞扬及肯定某些学生外语学习方面具有的良好行为及技能技巧, 鼓励其他同学也这样做, 互取所长, 以一带十, 以十带百。此外, 鼓励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课堂中的重难点, 容易出现或已出现错误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遇到有关外语的小知识点, 随手记下来, 不断积累, 温故而知新。
5) 制定现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程度是联系在一起的, 是指人们能否很好地运用所熟悉和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完成某一项任务, 如日常工作和学习等的自信程度。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果目标定的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旦不能完成目标, 就很有可能降低学生原有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目标定得过低, 学生不用努力就很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长远进步。“跳一跳摘葡萄”, 说的就是合理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制定有阶段、有步骤、有计划的合理的目标, 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 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这样不仅仅可以取得有效进步, 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从而实现更长期、更远大的目标。
6) 进行更多的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会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 且通常往人们期望的方向变。当学生外语学习取得了进步,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 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学生会再接再厉。教师进行的积极的强化, 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7) 创造轻松友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交流方式多样化, 如两人组活动、多人组活动、游戏、模仿、结构化练习等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需要改变原来单一的传授知识模式, 多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游戏, 使课堂活动方式多样化, 如学生两人组、多人组、游戏、模仿等, 将团体活动纳入到教学大纲中去, 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单独行动时的紧张感, 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寓乐于学。
3 结束语
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现象是不能忽视的, 一定要引起教师、父母和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教师平时要多留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 父母要配合教师, 找到学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 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 使他们的课堂焦虑降到最低, 最终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orwitz E K, Horwitz M B, 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 (70) :125-132.
【大学生学习外语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10-29
外语专业大学生06-26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09-01
大学外语教育12-09
大学生学习论文06-04
大学生论文学习总结10-24
大学生党校学习结业论文08-28
大学生实践学习报告(论文)10-18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06-06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论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