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精选10篇)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篇1
关键词:
外语能力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了外语能力这一概念,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日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但迄今为止对外语能力的内涵的界定仍不统一,在外语能力培养中往往陷入误区。外语能力受制于众多因素,应该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人手,全方位地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能力。
1.引言
自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之后,不少应用语言学家等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对交际能力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进而提出了外语能力这一概念,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Stem4)。但是迄今为止,对外语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笔者认为Baehman&Palmer对外语能力的阐述较为全面,他们认为:外语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两大部分组成,语言知识包括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结构知识指的是构成语句和语篇所需的知识,主要包括语法知识及语篇结构知识。语用知识指的是能够根据交际意图和环境等因素来正确运用语言所具备的知识,它包括语言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确定(goalseting)能力,即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交际者能够认定、选择和决定完成某种语言运用任务的能力;二是估计衡量(assessment)能力,即根据确定的语言运用任务来估计或衡量自己是否具有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话题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能力。三是策划实施(planning)能力,即根据自己的话题知识和语言知识来策划完成语言运用任务的实施方案的能力。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外语能力进行了界定,普遍认为,外语能力包括知识体系和技能两大内容。知识体系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和交际策略知识等;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是融语法及词汇、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知识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戴曼纯。)。上述有关外语能力界定的阐释对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导外语教学与外语测试等大有裨益。
2.外语能力培养的误区
近20年来,交际语言教学法在我国外语界颇为盛行,专家和外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交际教学法在培养外语能力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探索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对交际教学法的认识缺乏统一性和全面性,往往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些原则而忽视其他一些原则。因而导致了外语教学中外语能力培养的某些误区。
(1)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有不同场合能恰当自如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要说外语,即使是本族语,我们的语言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尽管每一个正常人的日常听说没有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流利地即席发言。实际上,我们用汉语游刃有余地从事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场合并不很多。因此错误地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外语方面具有完美的交际能力会给外语教学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制定出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导致教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对外语教育产生难以企及的期望值,因而损伤教师的外语教学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失望的态度。
(2)认为语言交际能力仅指口语交际能力,认为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运用交际教学法,课堂教学就必须采用小组讨论(groupwork)和对话等形式。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某些见解和主张。他们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教学应当以听说领先,这样势必导致交际能力就是指口语交际能力的较为片面的观点。实际上,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书面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除了采用小组讨论、对话等形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完成阅读、写作等书面语交际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语交际能力。
(3)认为在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没有必要纠正,可以放任自流。这种误解源于对Chomsky的语言习理论、Spair的“语言共性论”以及对中介语理论等的不恰当理解,认为语言错误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具体表现(李宇明)。受其影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语言错误随着日后的不断学习会自然地消失,没有必要进行纠正。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那些使正常交际中断的错误需要适时指明并加以纠正(张兼中。)。
(4)认为交际教学法对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外语交际能力要求过高,我国目前的外语师资水平难以适应。这种误解源于“理想化的本族语者拥有完美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黄和斌)”。实际上,语言交际存在着层阶性、不平衡性和领域差,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交际教学法的认识和了解,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外语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并且编写出与之相适应的外语教材,我们有条件、有能力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3.如何培养外语能力
通过对外语能力的认识和界定,尤其是对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培养外语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外语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的掌握与运用。语言规则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不同层次上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基本词汇是目标语言群体中所有成员都接受和使用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的语篇构建能力。因此外语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灵活地运用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除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补充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对所学规则举一反
三、运用自如。
(2)强调从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
语言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的实践。不少专家学者,如Hatchlo]、Kmshen…等,特别强调语言交际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当然,在课堂上模拟语言交际活动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但是,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交际活动在外语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的需求和我们的教学目标,坚持让学生在外语交际活动中学会外语交际这条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的效率必定会稳步提高。
(3)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和汉文化的对外传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体制、科学技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处事方式等等。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应用。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即把国外的先进文化引进到国内,又把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习者学习和了解目标语文化,同时也要教会学习者如何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多年来,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表达以及用目标语表达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弱点。因此注重文化的了解和表达应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
(4)外语教学应有针对性
尽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外语教学作用的局限,只能培养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交际能力。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过分强调共性和统一,这可能也是导致英语教育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和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和目的,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等等,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外语能力。
(5)强化自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外语教学的时间与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习之后,就能在各种交际场合用外语进行成功的交际。但社会的需求有时却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都具有相当好的外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社会的需求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工具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和归纳语言在不同领域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表达方式、文体风格和语用习惯,使他们具有很快适应不同领域交际需求的能力。
4.结语
外语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的工程,它受制于众多的条件,如外语教学的内部因素和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外部社会系统等等。因此,我们应尽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大胆尝试各种新方法,努力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能力。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篇2
在英语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应该通过英语这座桥梁来实现,而非母语,然而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往往采取填鸭似的满堂灌的汉语教学,这就造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多了一些障碍,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
(1)过分重视语法传授,把英语教学的课堂演绎成了反复练习语法条款的题海战术的战场,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理解、欣赏、感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学了几年的英语,往往是口不能说、耳不能听。
(2)由于受母语表意文字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及汉英翻译时,常常写出很多汉语式的英语句子,或者逐字逐句汉译英,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感悟能力相当匮乏。
(3)由于教师忽略了英语的特殊性,教学存在误区,使得学生感觉英语学习枯燥无味,并且学生体会不到英语学来到底有何用,必然对英语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教师把自己所教的班能通过某种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那么他必然教不好语言。
(4)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从思想深处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以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为目的,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用英语和学生沟通,适当时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并在呈现语言项目时可以让学生先从感性去认识英语,因为没有对语言的感知就谈不上对语言的理解。如在教学铅笔等名词时,可以拿出卡片或实物,反复读这些单词,或师生问答:“What is this?”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明白这些单词的意思,而不需要反复地使用汉语才能理解。
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堂上一定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并把语言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切忌教师一个人讲到底,搞一言堂。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对语言产生一种特殊的直觉———语感。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得越多,这种感觉就会越强,久而久之学生最终会养成一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而非汉语思维,他们学习英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事实证实,往往语感好的学生,英语成绩也好。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 有效地利用录音教学
在现行的教材中,配有许多录音,由英语国家人士朗读,它将书面语转变成口语表达,用于教学能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人以直接、具体、真实之感。当语言进入脑海时,先是感觉印象,而第一感觉往往印象深刻,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用英语怎样表达,首先从听录音开始建立语言印象,逐渐形成语言思维,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句子,先让学生跟着说一遍、两遍或多遍(初步感知),使学生听清听准到自己会说,(由感觉到知觉),再让学生自己读或老师领读几遍(巩固知觉),让他们读出英语的情调来。有效地利用好这些配套录音,能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语言的语音、语调、语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欣赏、感悟能力。
2. 多读
例如晨读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张大嘴读,刻苦操练课文中的经典句子,与句子建立深厚的感情。反复地读、大量地读、快读慢读、疯狂地读,最后以标准的语速、自然的语调充满深情地、得意地说一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为英语是一种有声的语言。
3. 听、说、读领先,进一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全过程,听、说、读、写训练的形式多样,如听英语歌曲、用英语对话、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复述或改写课文、根据教材内容、每个单元安排一个书面表达、用英语写日记等。
4. 创设情境来教学语法
我国著名外语语法学家章兼中经过不断实践研究,认为外语教学的成功离不了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感知。因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由情境决定的,因此语言学习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理解和表达。创设情境学语法,可以改变单纯枯燥的语法知识传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论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篇3
摘要:作为了解目的语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态度以及风俗习惯的纽带与桥梁,文化移情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外语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关注。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文章讨论了移情和文化移情的内涵,随之对于影响文化移情的核心因素做出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三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移情;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者
作者简介:刘静(1978-),女,河南许昌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德云(1966-),男,安徽庐江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H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51-02
著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包括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旨在让外语学习者学会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换位思考,客观地看待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理解并认同目的语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实现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并且促进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文化移情的内涵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Ruben,1976;Samovar & Porter,2001;高永晨,2005;陈二春、袁志明,2008等)展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他们发现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正是文化移情能力。我国学者高永晨(2005)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只要揭示出文化移情的心理机制,就能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律。[1]
1.移情的内涵
移情研究最早始于德国的美学研究。1873年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ker)在其《视觉形成感》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关移情的表述。他称“移情”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即“把情感渗透进审美对象之中”。随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利普斯(Lipps)将移情研究引入心理学领域,并成为盛行于19世纪欧洲大陆的心理美学思潮。而今,移情理论已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各领域的学者对它的涵义也做出了各自的界定。Arnold(2000)认为:“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2]Ruben(1976)认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是指尽量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并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他的思想和感情。”[3]顾嘉祖(2000)认为:“移情界定应分为两个方面,即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是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和反应。两个方面不可偏废。[4]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移情”所做出的界定各有不同,但他们在“移情”的基本特征上普遍达成共识,正如二语习得研究者布朗所说“移情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对方而将自己的人格向对方人格的投射过程(the projection of ones personality into the personality of anoth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m better)”。
2.文化移情的内涵
关于文化移情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他们各自的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Samovar & Porter(2001)认为文化移情涉及两个层面:第一是感情基础层面,首先要肯定自己的积极情感,并且要能以积极的方式驾驭自己的情感,以避免对他人采取偏见和刻板化的态度。第二是认知层面,包括解读和区分自身与他人的思维方式、批判思维、逻辑、意图以及修辞的可能性。[5]我国学者高永晨(2005)将文化移情视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6]袁志明(2008)等人认为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不仅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7]
结合上述学者所做出的界定,笔者认为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有意识地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置身于目的语文化模式之中,从该文化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并体会他人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理解和领悟他人意欲传达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态度以及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
3.阻碍文化移情能力产生的核心因素
消极的文化定势、错误的文化价值观、目的语环境缺失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对文化移情能力的产生都起着阻碍作用。其中,价值取向决定并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态度,所以是阻碍文化移情能力产生的核心因素。以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为例。美国文化极为重视时间观念,认为守时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若美国人赴约,迟到超过10分钟,就应该向对方道歉或解释原因。而知道自己会迟到,则要预先通知对方。换言之,美国人偏好按固定的时间表做事,除非意外,极少变动。这类行为背后反映的正是美国文化对时间高度依赖这一价值取向。相反,中国文化则高度重视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常把时间视为一个周期,且认为时间是个不可控因素,因此习惯于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时间做出弹性的应变和调整。可见,若对中美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差异不了解,交际双方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误会。
因而,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价值取向进行对比,从而更为深刻地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内在根源,进而促进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产生。
二、外语教学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途径
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非外语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而是日积月累、集腋成袭的长期过程。对外语教师而言,他们既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功底,更要熟悉目的语文化,并且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借助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对学生而言,则要求他们不断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并且始终保持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并且善于换位思考。
1.经典影视作品赏析
经典的外语影视作品通常体现并反映了浓厚的目的语文化。通过精心选择并播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外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问并组织小组讨论,或是模拟目的语文化场景,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等形式各异的课堂活动,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最后,外语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思考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达到对目的语文化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移情能力。
2.经典文学作品品读
与影视作品不同的是文学作品,是采用语言文字形象地反映文化的一种艺术作品形式。在目的语文化的表达和体现方面,相较于影视作品,其表现形式更为含蓄、委婉和深邃,因而并非像前者那样能够较为直观地体现出目的语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所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学习目的语文化对于外语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作为一种以更为细腻和深刻的方式反映目的语文化的艺术作品形式,文学作品在培养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方面的作用则是影视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通常将语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常常忽略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色彩,而且也缺乏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意识。美国学者Nunan(1991)就曾引用有关研究证实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似语言问题,实则大多源自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8]因此,通过阅读和鉴赏经典外国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在我国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的广泛关注。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前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事先搜索查找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并罗列出文学作品中的目的语文化因素,并将其设计成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各种问题。随后,在课前将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规定学生课下通过网络、书籍、影视以及音乐作品等多种学习资源查找相关信息。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信息,不仅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展示代表典型目的语文化的文字、图片、录像、音乐以及视频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目的语文化的独特风格和特征。外语教师通过展示或播放这些资料,可以使得学生能更为直观地了解目的语文化。例如,在给学生教授涉及“个人意愿”的阅读内容时,教师可以渗透英汉两种语言对“拒绝请求”在文化上的不同表现。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该说“不”的时候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来搪塞,因为我们的交际模式认为拒绝朋友的邀请或请求常常会导致友谊破裂,因此中国人宁可许诺也不愿直截了当的拒绝。但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却意味着违背诺言,背弃所承担的义务,会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样外语教师通过对比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差别,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跳出其狭隘的自我意识,并扫除他们原本的文化思维定势或偏见,从而达到理解并认同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目的语文化信息的目的。
第三,待上述目标达成后外语教师还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做出更为深入地分析,在客观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体会其意欲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开展多种外语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不应该仅限于有限的课堂之中。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外语课外活动同样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类活动主要包括:外语演讲、歌唱大赛、外语征文等竞赛性质的活动;外语广播、话剧表演、外语板报等传媒活动;外语文化讲座等知识普及活动等。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外语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目的语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克服本土文化偏见,提高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实现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内外的各种机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以了解或接触目的语文化的途径,不断加深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从而克服狭隘的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促使其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外语人才。
三、结语
由于目的语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语言模式和思维方式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大不相同。因而,仅仅学习语言而忽视文化的学习,很难培养出具有开放的思维和多元文化底蕴的国际交流人才。因此,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有必要通过让学习者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来克服因本民族文化所造成的思维定势,通过有效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达到理解并认同目的语文化,最终为有效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6]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19.
[2]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Ruben,B.D.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ing[J].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1976.
[4]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秘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0.
[5]Samovar L.A.& Porter 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4th edition)[M].Cambridge: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1.
[7]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3):138-140.
[8]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91.
文化传授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4
文化传授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交际双方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外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由文化因素产生的.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入手,可以比较清楚地阐述外语教学中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并说明外语教学中文化传授的目的、任务及途径.
作 者:李丽 LI Li 作者单位:雁北师范学院公外教研室,山西,大同,037009刊 名:雁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BEI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1(4)分类号:G05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交际能力 文化传授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篇5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今后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外活动、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并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氛围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初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工作,探讨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从而对教学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它建立在一个人一定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智力活动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遇到的某个问题,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地进行创新,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产生新的设想,并获得成功的思维系统。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的思维发展,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有相应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重视采取相关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成绩、品德等方面,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相关的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和方式,都离不开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正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进行交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适当地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同一信息当中探索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可以利用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情节,创设短小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要丰富,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重视图画、卡片的运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课堂讨论,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多媒体技术集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学习,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主体意识往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会得到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会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一、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熟悉故事发展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和合理的想象,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编,并在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对于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尽量不要查字典,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合作,重视思考和讨论,这样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除了在教学、评价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之外,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学习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技能。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写周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生活进行更为仔细的观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细节,促使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认识周围的人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组织学生表演短剧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完有些课文内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话剧。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习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与方式。因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给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本领与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推荐课外阅读、开办英语角、组织英语演讲或辩论、举办英语晚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与交流形式,能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并产生联想,激发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7.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进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一些稀奇的想法,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而要发挥创新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它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屈秀云.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大江周刊,2012(3).[2]张金华.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外阅读,2010(12).[3]李庆娥.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大观周刊,2011(15).[4]叶萍.试论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英语之友,2011(1).[5]张金华.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外阅读,2010(12).[6]沙晶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11(6).[7]华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之“奇葩”[J].中学英语园地,2011(10).[8]黄显领.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J].考试周刊,2012(46).阅读相关文档:论“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日语口译教学模式初探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节小学英语课的教师无效教学行为观察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实现方式及其问题分析 利用时政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激发兴趣,感悟生活,鼓励创新 论不良师生关系的矫治 关于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如何解答关于“历史意义”的问答题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探析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 谈高校宿舍管理工作 针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篇6
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逐步发展的`同时,应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英语教学应围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培养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作 者:王丛梅 Wang Cong-mei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11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4(11)分类号:H31关键词:听说 阅读 写作 课堂教学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篇7
一、英语专业创新能力的构成
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离不开自己的专业学习, 因此他们的创新必然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为依托, 以自己的知识积累为基础, 以各种能力为物质保证。但是, 作为文科的英语专业与理科不同, 如果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某个专业领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或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见解, 就是不现实的。因此, 有必要区分学习创新与实践创新。“学习创新关注更多的是创新过程。这种创新只是相对于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而言的。实践创新关注更多的是创新结果。这种创新是相对于全人类的文明历史而言的。文科不同于理科, 文科创新更需要厚积薄发, 我们要求学生更多地学习创新。只要他们能对自己未知的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疑问进行批评撰写文章, 他们就是在学习创新” (文秋芳:2002)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创新能力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 创新精神, 即求新、求异精神。求新就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 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欲望;求异是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 产生疑问。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这种创新精神便是对书本知识提出问题, 产生疑问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具备对书本之外但与专业相关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进取之心。 (2) 创造性思维能力, 即具有敏捷的、灵活的、批判的、独创的、探索的和多向性的思维品质。认识事物能从多角度进行批判性的认识, 具备认识的独创性, 不是人云亦云。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 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在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专业知识, 而不仅仅是孤立地学习单词、句型、语法结构等。同时, 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应包括把各门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 (3) 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 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特别要加强的能力便是与人合作的能力。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教育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能力, 而对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关注不够。尤其是文科学生, 很少有机会以团队的形式来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4) 创新人格, 即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具体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 包括事业心、责任心、恒心和毅力。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要实现学习创新, 就必须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在参与团队合作上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责任心、恒心和毅力。
二、英语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 总体规划
(1) 把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主干课程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以研究、探索、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知识。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甚至批判。做到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它要求由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师授课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性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戴炜栋、刘春燕:2004)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符合人自身认知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 (郑艳:2006) 。
(2) 在教师中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而“目前教师应该做的是改变对外语专业办学的传统认识, 外语专业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郑艳:2006) 。“研究性”教学理念符合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2. 实施细则
(1) 探索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 强调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笔者所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为例:专业低年级的《综合英语》和《英语阅读》课程中的文章阅读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自主阅读,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 分析文章, 而不是对答案。教师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自由讨论中得到极大提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变成学习引导者, 学生角色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学习主角, 掌握学习主动性。课堂上这种讨论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使自主学习伴随学生一生, 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专业高年级的《语言学》、《词汇学》、《英美文学选读》、《高级英语》、《高级口译》等课程中侧重对学生专业素养, 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具体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和一定的实践方式来学习课程的内容。笔者所教授的《语言学》和《词汇学》便通过这种方式来教学。学生首先就某一主题查阅大量的资料, 然后形成自己对该主题的认识, 最后通过课堂讨论来充实和调整自己对该主题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效果, 而且激发了阅读课外资料的兴趣。学习真正变成了自主研究性学习, 不是应付课本后的练习题对《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某些文章采取短剧表演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热情。《高级口译》课程采取现场模拟口译的教学方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为例, 《高级口译》课拿出15个课时用于学生模拟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式的嘉宾翻译和陶瓷作品介绍的现场翻译。这类翻译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口译的感性认识及提高口译实践水平的欲望。
(2) 实施教师“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授课本知识而学生则是安静地听讲。“这种教学理念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结果使他们缺乏思想, 缺乏观点, 缺乏创造能力” (何兆熊2003:46) 。“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对所教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学习的结果。笔者所在英语系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增加了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比例和学时, 同时授课不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层次上, 而以“专业研究”为主。例如把《语言学》、《词汇学》和《英美文学选读》的课时由三十调整为四十五。而在教学方式上积极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教师就课程中所涉及内容提出讨论话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 课堂上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完成授课。授课中教师特别就某些可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主题的内容做详细的讨论, 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打下基础。《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该课程中一半的课时 (15课时) 用于学生自主上网查找资料。教师就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实践证明, “研究性”教学理念不是一种高不可测的理论, 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对学生来说不是不可能的事, 只要他们对自己所学领域的知识产生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通过撰写文章的方式把自己对该领域知识的认识和看法表达出来, 就是在创新。
三、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研究的能力。它强调学习创新, 即创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提出看法、见解和批判。这种理念对培养文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针对性, 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当然, 任何一种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对于三本院校, 强调“研究性”教学理念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强调“研究性”学习理念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戴炜栋, 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 2004 (4) :10-17.
[3]何兆熊.办好外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 2003 (2) :46-50.
[4]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外语界, 2006 (3) :4-5.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4) :14-15.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篇8
【关键词】外语院校 非英语专业 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渗透到各行各业,对跨文化和跨区域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多,因此,外语教学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在语言与文字范畴内,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而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植根在本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上,受多年英语文化熏陶,同时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多种文化的比较与交融对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多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
一、专业导向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和目标语国家的人进行无障碍沟通。所以,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应该立足于其专业,把专业领域内的文化交际作为学习的首选。但是在进行目标语文化教学时,要注意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文化教学不是附加在语言教学之上的,文化教学不是分离于语言教学的,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导向。准确地说,目标语的文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反作用。其次,关注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根基作用,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交际中才不会出现失语和文化迷失现象。第三,与母语渐进式的习得过程和英语低龄化起点的学习过程不同的是,目标语的学习从大学阶段展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常识,对目标语国家的人文知识有所积累,因此,目标语的文化积累可以和语言学习同步高效展开。
二、英语文化的中介作用
当今社会,无论哪一学科,哪一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都要以语言为媒介,而英语广泛使用于各类国际会议,服务于各国人民的交流沟通,所以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从一定意义上涉及到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沟通。树立英语语言的中介意识,努力发挥英语文化的桥梁作用对跨文化沟通的成功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种,影响范围广,适用人群大,所以,非英语专业因为受众群体的关系,要实现国际交流就不能忽视英语的中介语地位,建立基于英语文化的沟通平台。同时,因为课程设置的关系,中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有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多年的英语语言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被动地吸收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并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都不能忽视这一影响,把这一学习经历进行去粗取精的正确利用,区分不同文化的影響与作用,在交流中既不受其全盘主宰,更不能忽视其重要的内因联系。
三、本土文化立场
文化立场“是要求基于整合的理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融为一体。”而非英语专业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文化立场的选择上除了关注目标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中介作用,更应关注中国本土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是中国文化对其影响与干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比较文化学习中了解到各国文化的异同,消除文化交流障碍,最终达到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综合培养的目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出现缺失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正向引导与渗透,把外语教学的靶向性教学目标定为目标语国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而从长远看,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匮乏必将导致学生文化学习的狭隘性,理解的偏差性。因此,非英语专业的文化培养要立足本土文化立场。“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中国文化是学生的母语文化,达到其他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共鸣是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在共鸣的基础上才会准确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进而在交流中达到多文化合一的目的。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夸大文化差异,要强调文化的共性,尤其是积极的方面。”基于目标语文化,英语文化,中国文化基础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更要在多种文化中求同存异,让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进一步在文化的碰撞中得以提升交流空间,实现各民族和文化的零距离互动。同时,外语院校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具有学科建设的优势,学生可跨专业选课,教师可跨专业授课,多文化的学习可以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完成,更可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蒙岚.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改进大学英语教材—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2(7).
[2]张炼,彭思祥.多元文化视域下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5).
[3]彭云鹏.论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基础作用[J].河北学刊,2010,30(5).
[4]陆文静.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障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3).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篇9
摘要: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文章中介绍了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现状以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几点方法。
关键字:自我学习能力问题现状解决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
之间经济贸易,人文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这也不断的给我国的英语教育带来新的课题。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
样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1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状
1.1英语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
在当今的英语课堂教育中,从大的方面讲,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进度是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来决定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保持
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封闭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被教师的教案所限制,这种情况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听得够多,细节
上重复的非常仔细,但是学生还是不断地抱怨学不懂,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很严重的。
1.2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未被充分调动
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当今的英语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被极大的注重但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仍旧是被动的参与,主体作用体现的好的同学经常
是接受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准绳来教学,没有充分调动起课堂积极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英
语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几项措施
英语学科实际上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
会一种思维方式,学会一种云沟通的语言工具。
2.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
在中国渊源流畅的教育历史当中,有很长一段时期教师被当做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虽然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在正常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真正主体。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和
教师已经习惯于这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教师机械的说教。课堂的学习气氛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可言,学生也对英语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兴趣,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很窄,知识结构单一,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这是违背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教育初衷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还应当教会给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转变教学方法时不妨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应该是被动的获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并且把所学的新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多加入一些让学生自主活动和实践的安排。比如,目前有些地区采用全英语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的听、说、读、写全部采用英语。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英语生活情景,营造语言环境,用英语思维,容易形成英语语感,这种方法能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对学生的英语自我学习能力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之源,无论在哪个学习时期,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我们的教育将会永远取得不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
在很多情况下,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失,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容易产生畏学甚至厌学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不妨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兴起于七十年代的美国,他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融汇到教学中去,它的主要形式是质异学习小组,教师将全体学生根据学习能力、个人性格、性别等因素分成若干小组,该小组只有小组成功才能使小组的成员达到个人的目的。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按后再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学生之间不断的进行交流,沟通各自的想法。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也真正会把英语当做是一种语言工具。
其次,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价值能够很好的刺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知道:全球化的时代已经临近,贸易往来,信息交互,人文交流等等一系列的现代人类活动无一不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具备高水
平的英语沟通能力才是迈向国际化人才的生存之道。要想将来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全球观并且拥有良好的对外沟通能力,当今国际语言非英语莫属,所以学好英语对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英语。
2.3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但是自主学习不是完全的个人主义,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探索学习方法需要和周围的人之间协同合作,学生有权决定自己怎么学习,学习什么,让他们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学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起初的英语学习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积累语言素材,这个阶段学生看不出实际的效果,往往会容易心浮气躁,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给予鼓励,使学生保持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热情。
2.4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
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是人类自我意识当中一种重要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有利、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的开发挖掘。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符合自主学习的要求。这种过程是学生对问题进行深思的过程,学生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及时发现自身出现的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及时改正。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安排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按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评价来给自己的作文打分,按后全班同学把自己的作文相互交换再互相打分,最后将评分结果在课堂上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谈自己打分的理由和需要改进方面。这种自评互评的英语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作文的水平,又能锻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
3小节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本文只谈了它的问题现状和几点解决办法,实际上这个题目很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各位同行相互探讨解决。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能够通过英语教学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资料
[1]班华.《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6~86
[2]黄振远.《新课程英语教学》.福建出版社.2003.8(2):36~56
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0
摘要:针对新时期中职学校进校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之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探索,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启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我觉得应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具模型进行形象直观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学得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投影基础和几何元素的三面投影图是整个课程的基础,但入门较难,学生不易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难以在脑海中勾画出点、线、面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更不用说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还要保持其固定的标准格式和投影位置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按常规教学方式使用教具模型、教学挂图外,还可利用教室的墙面和地面建立空间投影体系,以桌面、粉笔盒、课本、三角板、铅笔等常见物品作为各类几何元素,利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出一些动态的点、线、面等空间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主动感悟空间投影体系,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物体在这个体系中的三面投影图。
2 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好奇、好动是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独立思维。刀不磨要生锈,脑筋不动不灵活。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学得深刻,想得灵活。例如;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首先,要根据已给的两视图分析物体的形状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此时,可先画出一系列图形来引出思考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他们的形体(或用萝卜切出他们的形体),来证实他们的结论。在学生理解了形体的结构特征以后,再按各组成部分逐个作出第三视图。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相关结构。准确表达出第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 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创新教学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列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例如:在教学生看图的基本要领时,可先画出物体的一个视图。提出问题:根据物体的一个视图,同学们能想象出多少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的答案并阐明理由,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可能的答案。紧接着,画出物体的两个视图,用同样的问题和方法让学生讨论、学习和思考,由教师总结出答案:一般一个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闯形状,有时两个投影也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看图时,应把各投影视图联系起来一起看,才能确定物体的确切形状。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之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向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4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
在创新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螺纹的教学中设问:“从螺纹品种的发展来看,螺纹是否还会有新的发展?”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后,便可以明确创新课题:试想象并设计出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新品种的螺纹。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后,都争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滚珠丝杆中的滚珠换成滚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螺纹之间充人气体或注入液体,合理的结果给予肯定,让学生走上讲台论证“专利”,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广大学生再创造的意识。但如果从螺纹的加工、成本、经济等科学性方面来论结果的话,合理的结果就会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他的“专利”,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如,提出问题:“如果把你发明出的螺纹作为商品推出,是否有人来购买?”引导学生进行加工分析、成本比较等综合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合理的结果,一般是违反螺纹传动原理的,至少说在现阶段的认知理论上是不能接受的。
【论外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推荐阅读: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08-09
外语阅读能力07-15
外语交际能力07-17
隐喻、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07-02
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06-21
试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08-27
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成因及能力培养09-10
论思想政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9-12
试论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