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9-05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共10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蒙城县第八中学 孙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被广泛重视。中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化学实验就是一块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实验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的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学生去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至少教材上绝大多数是按验证性实验方式编排的),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新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也可请学生)作概括和总结。概括中当然也常会把新知识联系实际作些知识应用的介绍。传统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化学学科主要的一些既成事实的原理、概念、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传授给学生,并验证其正确无误,促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可以说近几十年来中学化学实验在教材上的编排模式(包括学生实验),都是知识介绍在前,实验验证或实验练习在后,学生做实验主要是所学知识的应用,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时进行的概话、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有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便于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更有效地学习。总结上述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有两大特点:其一,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其二,实验教学模式是以验证性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种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结论的认可,强化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其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做到丝毫不差。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时间和进程。例如在讲到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出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后再

第1页 做几个演示实验给予验证。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角度看,长期和单一地选用这种模式实施实验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以传授和验证知识为主的实验让学生死板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让学生感到灌输知识的乏味和重复,产生厌学情绪,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

1、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中学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是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过去我们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时,往往把实验设计得非常“严肃”、“规范”,实验装置必须选用化学仪器、器皿来装配,瓶瓶罐罐的实验被视为不正规,不科学。实验试剂必须用化学试剂,食品等物质作为试剂则被视作小儿游戏,如酸碱指示剂只能用酚酞、石蕊,而不能用桔子皮汁、紫色卷心菜汁等。于是过去的化学教学实验相对就显得较抽象而枯燥乏味。在国外,有些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就显得较轻松、随意,仪器、试剂有时似乎是信手拈来。例如做一个酸碱反应的实验,教师在上班途中的商店买一瓶柠檬酸和一包小苏打发酵粉就解决了实验的试剂,然后在一辆玩具四轮小车上捆扎一个塑料瓶(废弃的饮料瓶),把试剂放入塑料瓶内再塞上塞子并放置在地上,片刻后由于反应产生了大量气体把瓶塞冲出,产生的反冲力把小车推向前方……这是实验还是游戏?答:都是。目前我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也尽可能地使实验现象尽可能新奇、鲜明,以便提高实验的趣味性。许多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如化学蓝瓶子振荡实验、碘时钟反应、滴水生烟、滴水起火、点火成蛇、会自燃的金属、用化学方法制作小工艺品和学习用品……已成为当今许多中学常见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所以解决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使化学实验走出“学术化”的倾向,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已备受人们的关注。为此,我设计了一些“趣味实验”如“火山爆发”、“魔棒点火”、“烧出的文字或图案”、“一杯几色”、“密写药水”、“白花变成彩色花”、“晴雨花”、“氢气和氧气混合吹肥皂泡点燃爆炸”等。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试验教学的趣味性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其化学原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2、把化学实验生活化,积极创设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情景

化学知识渗透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化学实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联的实际问题,创设开放的实验教学,将会诱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动机。有些实验可以结合社区、化工厂的采访、调查而设置,有些实验可以结合环境测试和保护活动开展。有的实验可以2—5人的小组形式组织活动。有的实验可由学生自选一些材料在课外或家中独自完成。以家庭小实验来说,它就可安排多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例如让学生提纯粗盐,观察蜡烛的燃烧,用鸡蛋壳和醋酸反应,自制净水装置,模拟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探究钢铁的锈蚀的原因和防锈措施,配制并观察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等一系列配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让学生寻找厨房或卫生间中的一些用品做茶水变色、番茄电池、蛋白酶除血渍汗迹等趣味性实验;让学生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自制波尔多液、配制植物营养液等应用性实验;让学生研究铁锈蚀的条件、确定蜡烛的组成元素、研究香烟中尼古丁的毒性、测试自来水中的余氯等探究性实验等等。今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我在化学试验教学中开展

第2页 的“家庭小实验”、“温室效应的模拟”、“假白酒的鉴定”、“真假金银首饰的鉴别”等实验深受学生欢迎。

3、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寻找实验代用品,开放实验室。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实验装备、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得到应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较全面地选用了精密电子天平、数字式测温仪、数字式pH计,不少重点中学还配置了红外光谱仪、紫外和可见光谱仪、气相色谱分析仪、质谱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噪声统计分析仪、双气路大气采样仪等多种现代化、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也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日益现代化的外部条件。使用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可使实验操作省时省力、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实验信息充分共享,使实验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更联系实际,从而拓宽了学生实验的选题范围。条件好的学校将一些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利用一些易得的材料自制教具,使实验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效果更突出。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重做分组实验,或者增做、选做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还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自然现象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富有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又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学习。

二、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超越

实验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设计的方案与教师所设想的不同就否定它;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那种一味模仿教师的结果只能扼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学习的目的。我曾把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大部分改成学生实验来做,由学生充当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解释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论等。教学后发现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均有明显提高。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收集整理资料,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去创新和超越。如“自制的净水器”、“美丽的硫酸铜大晶体”、“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晴雨花”等等一件件透着灵气、凝结心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培养主体意识,重视探究的过程

中学化学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类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学生它不要求像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他们在探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

第3页 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查找资料、阅读参考书、搜集数据、整理信息,这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模拟温室效应”、“彩色喷泉”、“探究酸雨形成”等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堂上做实验后,又让学生在课后调查实际情况,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仅限于得出结果,能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四、增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多年以来,化学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被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可以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不多,用简单的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因而,课改后,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增加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的某一过程,配合思考与分析,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现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学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就必须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自拟实验方法步骤;对同一实验,有基本的内容,也有提高的和带有探究性的部分,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为了顺利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形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指导,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验,给学生作分析示范,组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失误,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页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本书在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方面有四个特点:

一是跟用友、石家庄北方物流等相关企业构建了联合开发、联合运营、联合受益的供应链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二是吸收全国各类高校的先进经验, 不断充实他们的ERP模拟教学实验课程的宽度和深度, 逐步形成了具有单个知识点项目、复合制试点项目、综合性项目、跟企业市场竞争同步的、不断更新的实验项目库并更新并强化了有关实验管理制度。

三是深入分析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单指向性方面的5个局限性的基础上, 以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研究了以ERP模拟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开发管理流程。

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小学新课改的实施和新教材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都清楚,新课改下强调以生为本,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倡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不是光让学生的身体或嘴动起来,还要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而如何做到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就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有计划地推进思考,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总是持积极的态度。当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能从学习中得到一种“乐”趣时,他们的学习态度是极为积极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布置任务。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学会依靠自己来进步和提高。这就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社会的不断发展势必对于我们的教育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教法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改变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及时了解新课改的新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当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坚信实践中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平日里我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好的方法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清楚明白,教师也得到了一种满足感,此时,及时的记录总结反思,慢慢会有自己独创的教法。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距离相对较远的特点,要求教师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英语教学,少用汉语。如在讲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时,尽可能地用英语去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要求和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解答问题,这样不仅会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学生在实践中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英语教学,每个单元几乎都要用一周课的时间来完成,单词、短语、句型、语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尤其作为基础的单词,学生理解、掌握、运用都有个过程。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方法:例如,在教学“How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单元时,主要讲的是人们的出行方式,教师在领读及简单讲解英文单词后,从第一个人开始起有关这个单元的英文名字,如bike,bus,subway,train,ship,plane,by bike,by bus,by subway...并让学生抄写在小卡片上贴在自己的课桌上,在以后的这一周时间里,不论是上课提问、回答问题叫人,还是上交作业、互打招呼都用新名字,学生忘记了,还可以问:“Whats your new English name?”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记忆也相当自然,以此类推,记忆短语、简单句型等等都很适用。

针对几乎每天的学生听写,我们也可以运用以下“新招”。之前对于学生听写的理解是教师布置听写任务,之后教师听学生写,主要是单词、短语、句型。现如今,教育改革突飞猛进,每个班几乎都配备了多媒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影片、录音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听写这一环节,我设定了以下环节。

1.每天每人就当天所学内容,录一段音,可以是对话,可以是段落,要求声音洪亮,发音准确。

2.第二天,任选两个人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在听写本上写出所听到的基本信息。

3.不是收上来教师评判,而是让学生轮流口述内容,大家共同矫正,最后达到完整表述,由录音的学生加以评判。

这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录音这一环节,由于班容量大,有一些学生不认真,抽到他的录音时,由于他准备不充分,发音有误,大家感觉听的是一头雾水,无法辨识。看得出发生此类状况时,该学生会很惭愧。这时我们不要盲目批评,而是要加以鼓励,增强其自信心,我们会发现学生学着跟读、对比发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此外,不用教师评判,让学生轮流回答并合作矫正,教师只是辅助提醒,真是达到了讲练结合的最高境界。

对于英语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每两天给学生一篇作文,让学生写评语,包括:指出习作中的错误及出彩之处,并作简要说明,最后给出两句总体评语。起初,学生找不好错误及精彩之处,也写不好评语,教师可以按组帮助其完成几次,如习作中的错误,可能包括单词书写错误,语义表达错误,语法运用错误等,对其所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至于出彩之处,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但指出之后要作简要说明,这个环节就有点难度,首先得有思路,其次就是涉及很多没学过的单词及表达,那么,他们手中的快译通、字典、词典可就派上用场了,无形之中学生就掌握了不少新单词。此外,学生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想法,还得一遍一遍地多阅读文章,深入了解每一细节,加上做笔记,互相讨论等等才能抓住文章主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渐进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系列论文,课题立项批准号:GS[2013]GHB0180。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2]浅谈创新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氛围又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努力弘扬民主教学,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非常欢迎”、“三个特别允许”的要求,就是非常欢迎提意见、非常欢迎提出独到的见解、非常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特别允许说错、特别允许改错、特别允许保留意见。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建设》一课时,就针对学生上网的问题让学生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的发言能够涉及网络发展的利弊时,笔者就鼓励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同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讨论,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然后,笔者又让学生来讨论怎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笔者都给予鼓励,让全体同学鼓掌支持。这样,整节课学生都热情高涨,在讨论与发言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政治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再创造,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多媒体教学具有声色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特点,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够得到极大地提高,这样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从而最终训练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一课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录像,为00后的学生再现了这一个世纪盛典,然后再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为什么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地回归祖国。学生观看了录像,特别的激动,他们认识到了祖国的强大是一国两制能够顺利施行、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强大后盾。再如,在讲《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一课时,笔者又播放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视频,学生就对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有着直观的认识,从而就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纷纷献计献策。这一节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因此,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把教师的教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重视教学的结果却忽略了教学的过程,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主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型课堂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辩论会、演讲会、竞赛、记者招待会、小品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一起进行探讨,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一课时,笔者就把学生分成了两个小组,要求他们就“社会主义是否能够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辩题进行辩论。两组学生分别查找资料,积极地进行准备。正方的学生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出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反方的学生则用事实说话,论述了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同时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更加发达,工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等。双方学生辩得热火朝天,各说各的理,最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在这整个的辩论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一.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理解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措施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性学习,也称为自主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创新性学习如此重要,所以,历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一般来说.是以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与个性品格统一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

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不少大学生缺乏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2、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出发.一般应选择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探究式。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程序为:创设情境— — 定向自学— — 师生研讨一质疑点拨— — 反馈练习。

(2)讨论式。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考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程序为:指导学习— —提出问题一开展讨论一点拨小结— — 反馈练习。

(3)尝试式。这种结构突出了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实践去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和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 — 自习教材— — 尝试练习— — 教师点拨— — 再次练习。

3、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步骤、程序、途径、手段等等。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提高学习质人才培养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就能够省时、高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质量表现为对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理解的深刻程度和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后的熟练运用程度。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

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特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合目的性。即学习方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目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能否选择适合目的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合规律性。就是学习方法必须符合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合主体性。学习方法是受应用方法的学生自身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结果。只有符合学生的特性、因素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四是合对象性。学习对象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学习对象不同.必然要求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学习方法是否合对象性。也是学习最终能否具有有效性和最佳性的重要和基本条件之一

(3)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课程)具体的学习方法。第二个层次是许多学科或所有学科普遍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质疑学习法、重复学习法、探索学习法、整体学习法、结构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联想学习法、回忆学习法、模仿学习法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它和学习方法相比,是更高一层的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哲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用哲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一方面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前人和他人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用哲学方法去分析、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具体问题,形成新的具有学科特色或个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体会、摸索、探讨、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学生要善于把学习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方法的知识向学习能力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应用”。同时,学习方法不仅因学习对象而异.也因学生不同而异。因此,要求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把一般的方法与自己的特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内在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也不一定是只有上了书本的或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既要参考和借鉴书本及他人的学习方法.也要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新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教师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这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打鱼的本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鱼。同样,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更多的知识。另外,可以开设“学习学”课程或举办此类讲座:还可以经常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研讨会等等,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并能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观念的创新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各类学生中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宣传,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科协、社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制作、调研及相应的竞赛、展示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

与意识,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2.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内容的创新,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理论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篇6

创新能力很重要,但由于从小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导致很多孩子固定了一种思维模式,缺少创新能力和激情。所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母婴专家提出,想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开始。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创新教育也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幼儿年龄尚小,经验缺乏,所以在学习中总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会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都是凭借兴趣去认识事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如利用花坛、走廊、墙角等为孩子设立植物角、动物角、科学角、活动角等,以此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孩子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下面举一个例子,供家长或幼师进行参考:

如在活动角,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红、蓝、黄等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子,让幼儿任凭颜色相互搭配,这样便可以从中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变深、一会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等,显得十分的奇妙,孩子们一下子也会对颜色的变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等到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该及时的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形。之后用配置的颜色对服装进行装饰,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很大,会从中搭配出不同的颜色。而一旦幼儿对自己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这种学习方式当作一种乐趣。

2.珍惜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产生好奇,才会想要思考和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创新或创造能力。如果孩子对你提问一些问题,如“夏天为什么会打雷?冬天不会打雷呢?”类似于这种问题,有些老师或家长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这时候要对孩子的提问表示肯定,不要感到厌烦,否则一旦批评孩子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无论是父母抑或是教师,都应该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并采用“助燃”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创造并寻求答案。

3.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教师应转变创新教育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需求,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师。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下, 要重新树立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方面要重新定位, 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所以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去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创造性的挖掘,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激发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信息、怎样解决疑难问题,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来进行引导、指导、点拨。不能指令性和专断性地对待学生,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制定与学生个性特长相适应的教学方案, 让每个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有所进步, 成绩有所提高, 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第一,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能力以及塑造创新个性的主渠道,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都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 所以教师要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想和创新内容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可以是科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 或者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的展示,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 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环境, 使全班中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增强思维活动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后得出的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范围时, 教师要更加注意的一点是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不能用粗暴的行为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 否则会挫伤学生积极思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设创新环境。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 欢迎跟其他同学或教师做必要的辩论或争论, 对具有独特创新观点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再接再厉, 更上一层楼, 促使他们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第三, 教师要为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奉献力量和精力,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营造必须是方法要灵活, 形式要多样, 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各种活动, 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动耳。如在班内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举办各种知识竞赛, 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 (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 , 开展创新能手的评比, 举办科技板报和手抄报, 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 让开展的各种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力, 使创新思想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学习之中,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三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刍议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他们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司马光》《乌鸦喝水》等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于是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热烈地讨论起来。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见解时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会这样想?”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从而教会学生思考,并从中获得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他们的头脑中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这样,有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也就会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二、以疑启思,鼓励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文中三次出现这么一个词:“克鲁—克哩!”,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三个“克鲁—克哩!”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激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这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异想天开,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如在教学《要下雨了》时,可以抓住“天气很闷”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谁来了“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雨声。放一段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青蛙声、知了声。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像小白兔在做些什么?”一段雷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启发想像,自主创新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一、多媒体教学能形象地再现物理情景,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浮力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泰坦尼克号船在海而上行驶的画面,学生感觉到巨大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感叹浮力之大,同时又能思考到钢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接着撞上冰山后,巨大的轮船沉向了海底的画面,学生不仅思考到是什么让轮船沉到了水里,为下面的浮沉实验做了铺垫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现物理实验的动态变化。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因为实验现象不很明显,学生不是很容易看见现象,感受不到折射光线的偏折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我用多媒体展现了折射光线的行进路径,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慢慢地靠近法线,垂直光线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对漂浮的、上浮的、下沉的、悬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分析,比较抽象,而且上浮和下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太容易观察我就用小球在水中慢慢的上浮和下沉同时显现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的动画画面,让学生感知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是因为浮力和重力的合力大小在物理现象动态变化中感知物理情景,总结物理规律,学到物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物理和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逆向思维、实际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原理,分小组讨论实验,说器材,说实验步骤,说看到的现象;在实验时,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启发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想象是创新精神的起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学生正处于脑子灵活发散思维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自然科学必须要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在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前,先让学生回家看妈妈做饭时水开的现象,这样学生对水的沸腾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把物理和生活也联系在一起了我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组装实验、自己操作、观察得结论在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遵照预习报告,很快组装好实验但也有两组学生胆小不敢点燃酒精灯,在我的鼓励和示范下,实验也很快进行了学生初次独立做实验,很新奇,我就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水数据实验进行10分钟后,学生都已进入状态,认真观察水的情况,当有一只气泡从水底升起来时,就如实记录,待水快完全沸腾时,大家都忙了起来最后,每组同学把实验结果记录交给我,基本都把实验做成功了,学生明白了水沸腾时的现象,而且观察到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的学生提出: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将会怎样呢?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行吗?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子上怎么办?尽管此次实验简单,但学生还是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五、发动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利用课外小实验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生活中让学生寻找物理现象,做好课外物理发现笔记,使学生的有一种成就感课外小实验和生活联系很紧密,很容易把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机会,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

上一篇:关于流下眼泪话题作文下一篇:县领导在创强镇誓师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