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

2024-07-03

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精选4篇)

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 篇1

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

——美国海外研修报告

高一九班 wjq 美国,一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更是让无数人向往前去一探究竟。很幸运的是,这个假期我参加了嘉峪关市酒钢三中举办的第十一届海外研修学习团中的美国团。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与照顾下,我体验到了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美国本土文化、国外认知与礼仪习惯等等珍贵的感受。

家庭篇

国际航班上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差的神奇变化,抵达洛杉矶机场后乘坐大巴车的一个多小时辗转,从当时间中午两点半起踏入美国国土,再到指定地点集合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左右。可真是“艰辛”啊!但是美国妈妈的热情招待冲淡了旅途的疲倦。她热情的介绍给我们家庭中的成员,带领我们参观她家中的照片墙,游泳池等等,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送她的女儿上幼儿园,一起看电影和她家的猫玩耍,相处的很好。

在我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同美国妈妈说起另一个中国地区来美国和我们在一所学校里研学的女生,她告诉我她的住家对她和她的同学非常的冷漠,甚至有时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由,拒绝给她们做晚餐。她听完后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和愤怒,她说:“我认为这种人是没有资格去接待外国来的孩子的,这让我为她感到羞耻!”,然而当她发表完她自己的看法时,她严肃且认真的问我,“那么,当时 的你是怎么做的呢?”我告诉她我当时的想法和如何帮助那位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她很高兴我是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别人。在这件很平常的对话中,我却感受到了美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关注她们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从小培养对事情的应变能力。所以使得美国的孩子大多很有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胜于我们。学校篇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我更多的是紧张而不是激动。在没有翻译器的情况下对口语不好的我来说,独立的一天学校生活以及全英文式教学,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

早上来到学校和学伴打过招呼后便来到了教室,美国学校与中国学校的差距更显现出来。这所高中里学生们上课是根据自己所喜爱的科目来自行选择的,并没有固定的班级与固定老师办公室,每一个老师都在自己相应的教室里。我上的第一节课是科学课一节课是两个小时,来到教室里桌椅并不是有序成行排列的但也不杂乱,上课的人数也并不多大约30个左右的学生。上课前一小时进行了小的测验,他们并不是写试卷什么的而是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在其中登录自己的账号来完成测验的。科学测验中包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天文等一系列学科的题目,可见其课程涉及的广泛程度。在完成测验后,系统会给每位学生整理出错误的题目已经所用的时间,更让学生注重出错的知识点上。我感觉非常的惊讶,惊讶他们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其教育方式的独特。第二个小时我们在课堂上看了一部有关生物的科幻电影,电影中超凡技术让大家不经赞叹,我认为这更是让学生在基础知 识上开发与创造新的东西开阔眼界,让学生更富有创造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并没有上课不准站起来在教室走动、吃东西、说话等等的规则,但大家都很自觉没有老师过多的提醒。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课铃响的那一瞬间,原本说话聊天的同学听到早晨第一节课的铃声后全体起立,转身面相教室后方悬挂的美国国旗行注目礼并且宣誓一直到铃声结束。我的学伴告诉我,不论什么时候他们总会这样做的。那时候的我心中充满的是赞赏,这种全靠自觉并没有强制要求要做的事情却体现了每一位美国公民对祖国的热爱。

现在是西班牙语课时间!今天我们进行了西班牙语考试,然而正是这考试让我又是吃了一惊。每一位同学发到一张特质卡片上画着黑色方块组成的不同几何体,每一个几何体的一边有小的A、B、C、D标识。投影机上投影出题目,学生得出答案后举起手中的牌子,所选选项朝上。老师拿手机用相应软件如同微信中扫一扫一样的,扫一圈每个人的答案,投影仪上显示出全班选项中的所占比例和正确的答案。印象中严肃紧张的考试,在这里充满了乐趣。我也积极参与了进去尝试做题,我想这会是我未来一直能铭记的事情。

下午三点二十分全校学生便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放学后学生们可以回家也可以留校参加社团活动,比如男孩子大多参加运动,女生则排练舞蹈。

转眼到了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将带来的礼物送给我的学伴,我的学伴很惊讶但喜悦却在脸上显现无法掩饰。整节 课她都非常激动的与我谈论关于中国的十二生肖的故事。我告诉她许多关于中国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她非常的感兴趣并且在网上查找了自己的生肖。下课后我找的我的科学课老师并且给了她一份礼物,她很激动的给了我一个拥抱并且祝愿我未来每一天都很幸运。我深刻感受到这里老师与同学的热情,不舍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放学后我们进行了结业典礼,我的学伴用中文给我写了一张祝福语当做惊喜送给我,我们一起听了校长的讲话和学校老师代表的讲话后我们在学伴和老师前用英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演讲。随后颁发了结业证书和校长学伴合影,许多学伴都偷偷的抹眼泪。我们也被这个气氛感染了纷纷热泪盈眶。

游览篇

离开学校的我们却并没有离开美国,我们开启了新的体验方式。我们参观了星光大道、柯达剧院、格里菲斯天文台、盖蒂博物馆、美国最顶尖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游玩了圣塔莫妮卡海滩、好莱坞环球影城、迪士尼世界等景点,深入其中感受其科技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便捷与轻松,自然景观和影视的发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提升了我们的目标!在城市中的游览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美国公民对交通规则的重视,红路灯并不像我国一样遍布每个路口,但只要到路口,人们都会自觉减速礼让行人,同样行人也没有闯红灯的现象。六个车道的单行道即使在上班上学的高峰期也不会出现严重堵车的情况,更是听不到一个汽车喇叭的声音,只有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人们极力把噪音降到最低。在景区中,人们更是有秩序的排 队不拥挤不喧哗,有顺序的进入景区。景区中每一个体验项目,工作人员都会询问团队人数来保证尽量一个团队共同体验游乐项目,可以说是将服务近到极致。

完结篇

在此次美国研修中,我不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更是体验到了中美文化教育的差异性。美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自身的管理与时间安排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他们对规则的重视和彼此对他人的着想更让我们感动。人们常说:“自由与约束是共存的。”用这句话来形容美国社会再正确不过,但我认为这更凌驾于每一个人的高素质与高修养。我知道此次研修,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这个国家里优秀的一面,不过哪一个国家没有做到不好的呢?这些优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世界这么大,你我必须努力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中美小学教育差异 篇2

10级小语2班

罗洋

2010051628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在一个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中,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教育理念,中国和美国由于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教育发展水平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尤其是在作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来看,最为明显。

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影响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差异所在,首先,从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教师来进行探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教师作为教育的承担者,其根本人物是教书育人。广义上而言,教师和教育者是等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两个国家教育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但是就专业知识而言,中美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致之处,都是需要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及其以上的学位,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测试,得到教师资格证书进而入校执教。在中国,一张教师资格证书可以保障你的教书生涯,但是美国大部分州有两类教师证书,即临时或初级证和永久或专业证书。在美国,做教师的前提是至少获得临时证书,如果想要永久的做一名教师,除了任教的经验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高学位意味着一种保障,相信学位较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有所长处。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教师整体的专业知识水平是逊于美国的。

在中美小学老师对于《灰姑娘》这一课的讲解上,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差距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我们在佩服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反思本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同一个故事,美国老师是在不干扰学生的是非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人物立场来看待和判断故事中每一位人物的行为的正确性。而中国的小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判断故事中人物行为正确与否,常常将自己主观的思维方式或传统的对错观加注在学生的身上,更直接的便是直接指出某个人的行为是错误或者正确。就像灰姑娘这个教案中,灰姑娘受到后母的不公正对待,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第一时间来判断后妈是坏人,也许中国的小学教师点到这里即可,而美国的小学教师虽然赞同,可是这并不是他们认同的唯一看法,他们想让学生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一面:“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在中国同样学习《灰姑娘》这一课的学生无法自主体会到的,当然教师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企及到这样深奥的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国小学教师交给学生们的是比较肤浅的思想和知识,而美国的教师便是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更深的一面,这种区别是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的。

教师的专业情感即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真情实感,这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专业情感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也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职业情感由对职业的认识、热爱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业贡献的情感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师是对于专业情感差异还是不明显的,教师之于学生亦师亦友,但是从《灰姑娘》教案来看,对于学生而言,美国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朋友,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寻常交流。但是在中国,教师是为学生所尊重的,教学课堂是严谨的,少有这样轻松对话式的课堂交流,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教师的语言行为盲从,这种现象在中国小学里最为常见。除此外,在美国的学校中,同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习差距很大。但是,所见到得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尊重,没有给人三六九等的感觉。当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老师在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后,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为了规范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六项超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道德标准。可是中国便不是,教师们常常将成绩作为一种衡量尺度,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常常存在一种优生差生的不公正待遇。

再说说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学过程,差异巨大,为什么同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层次感。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套固定的模式,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会根据年段的不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一片阅读的教学,固定的模式:标自然段—分段—归纳段意,然后针对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提问解答,点明中心思想和情感体会。教师照本宣科的引导学生做完这些步骤,那么就算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然而,在美国的灰姑娘教案中,教师根本不会让学生分段落,写段意,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谈话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些看似偏离了课文主题的话语都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那一个关于午夜十二点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的后果的假设,教师这个问题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告诫同学们守时的重要性,这么轻描淡写的一个问题却会在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比起在中国那种一字一句劝告学生守时的重要性真是事半功倍。此外,美国教师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走进课文体会中心思想,又联系实际从课文引入学生的自身,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观察两个教案,其实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来制定的,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由这个灰姑娘的教案,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学教师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以书本为先,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能偏离课本。所以,中国小学教师在总结一堂阅读教学时,启发学生所用的提问都有一个前缀:“根据这篇课文„”或者“由这篇文章得到了„”即使学生有所心得体会,也缺乏自主性和新意。然而,美国教师借课文中的内容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到启示,教师再加以复述总结,可以说这些体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过程与方法的不同直接会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教育总是按部就班,有着严格的教学方案,因此形成了了一套学习课文的模式,而美国则是相对活跃许多,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创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向上发展,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美国教师便予以尊重,争取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而中国的小学生常常将思想局限在书本上,高度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少有遇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脱离教师原本的教学秩序也常常被驳回。

如果说中国的小学教师注重的是对书本的知识和情感的认识活动,那么美国的小学教师就是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审美和情感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缺少自主创新的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透过专业态度差别看中美教育差异 篇3

小时候看电影,总爱问一句:“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当时的教育,好人从里到外决无瑕疵,坏人则一定坏到了底。这种观点也反映在教育上,任何历史人物都离不开忠或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分类。

美国历史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大体上仍有忠与奸之分,但是评价比较灵活。老师们往往要求学生就历史上某个人物或事件作为题材,到图书馆找参考书写论文。

读小学的女儿要写论文,我向她提了个问题:“华盛顿在美国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式的人物,如果你想写一篇论文以反映这位伟大总统的缺点为主,老师会给你不及格吗?”她认真地想了想,回答:“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的论点,老师不会给你不及格。但是图书馆里绝大部分书籍都是描述他的丰功伟绩,如果写他的缺点,大概要翻上几十本书才能找到一些资料。证据不充分,论文很难拿高分。”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写论文,每年写两篇,高中毕业已完成14篇,大学毕业就已完成22篇。写论文是一个根据资料求证的过程。由于长期的训练,美国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习惯。和美国的专业人士讨论工作,他们总是引经据典,以教科书和文献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做法。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专家们也是如此,而不是用资历或职位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和国内专业人士谈话,他们常常提起自己干这一行已经有多少年了,有丰富经验,他们的“正确”是靠经验甚至职务来支持的。

我在国内一家医院观察医生为乳癌病人作乳癌根治切除术。我对一位外科医生朋友提出质疑,他的回答令我惊奇———没有提起手术指证,也没有提起任何文献,只说每个医院都是这样做,外科主任是这么教的,过去外科主任的主任也是这么做的。

而美国的外科医生则支持乳癌手术能少切就少切,连腋下的淋巴结也是能保留就保留,术后再根据病情做化疗或放疗。

这两种手术方式效果差不多,但是后者能极大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 篇4

【摘要】

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中西文化的差异一直为许多人所研究的话题,而其中价值观的差异性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以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观点、方式、方法以及评价作为背景案例,挖掘蕴藏其中的有关于中美价值观在几个层面上的不同之处,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平等与上下等级的差异以及独立自由与保守规矩的差异,并在最后总结所有部分的内容。本文以家庭教育为一个突破口,以一个小的基点审视中美价值观的不同。

【关键字】

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中美

【文献综述】

对于中美价值观观念的差异这一话题,许多学者专家就不同的方面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云南财大的杨文华老师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婚姻家庭价值观比较》一文中表述了在中国男女结婚不仅仅是双方的个人私事,更是家庭集体行为,而离婚是一大失败,而在美国结婚完全是二人的结合,如若不和,他们认为分开是很正常的事情,李才在《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价值观差异》中分析了在商务谈判中中美双方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注重和谐,美国人则更倾向竞争性。在法律方面,美国人更惯用法律手段,而中国人则喜欢私下解决等各种差异。田苗在《浅析文化价值观对中美师生处理冲突的影响》中也表明了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中国学生会尽量避免冲突,而个人主义的美国学生则会维护自身权利。在这里,我发现就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而言,其方法、态度以及结果都是大相径庭的,而其不同的面貌与内在也反映了双方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所以,我将以家庭教育为背景案例,浅谈几点中国与美国人民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即是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 我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才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而中国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它强调了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于集体,二者不同。

在美国,“个人主义”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非常明显。一般而言,父母抚养孩子到18周岁便已经尽到了父母的义务,不会再给孩子更多的经济支持,而是让孩子进入到社会上谋生,或创业,或半工半读,孩子的身份已经算是正式的美国公民,也就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的相互统一。而在此之前,由于美国的教育倾向于个人本位原则,在孩子未满18岁前,父母为孩子设定目标时,会十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父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合作者以及支持者,这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员,而个人具有最高价值,家庭教育中它则是十分被尊重的。而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一抹十分浓厚的色彩。相应的,我们也把中国家庭的教育称之为“群体”教育,强调个人与整个家族集体的血缘纽带,孩子属于家庭,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们的教育操心,长大后也为他们的婚姻和工作前途着急,当上爷爷奶奶后便甘愿承担照看孙子孙女的义务,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们也是以家庭或是家族的利益为核心,希望孩子可以留在身边,并最后集成自己家族的事业,这一套“合情合理”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达到家庭内部的整体合一。

除此之外,在美国基督教的影响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撑下,家庭中形成无孝顺思想的价值观,儿女的一切并非来自父母,而是上帝赐予他们个人的财富,为美国的下一代也会逐渐培养起个人意识。而在中国,人们认为自己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也从小就告诉自己的孩子必须做到孝顺,即顺从他们的意思,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来源,没有父母也就没有孩

子,这也就进一步维系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个人永远属于集体并听从于集体。

二、平等与上下等级

在美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绝对的平等的,从下级可以直呼上级的名字就可见一斑,而在中国,还是分上下级别的,晚辈必须在长辈面前保持谦虚,下级也必须十分尊重上级。这种种价值观上对于平等与否的差异在孩子自小的家庭教育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在美国家庭中,父母所担当的角色相当于中国的“朋友”,是孩子想法与动机的引导者与指路人而绝非主宰者,他们绝不会包揽孩子的事情,因为父母不仅注重孩子的成长,更加看他们的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平等,孩子有自己的交际圈,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绝不干涉,而且不仅如此,当子女懂事后,在家庭中便有了表决权,换句话说,父母与子女间不需要有什么依赖、无法分割的关系,子女尊重他们的父母,但并不认为父母是不可置喙的权威,也许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法想象,不过有如朋友一样,双方完全平等。

而在中国,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情况也远不一样。中国著名学者许良光以家庭成员关系的主线轴把中华传统的家庭模式列为“父子型”,即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尚的,在中国古代也有“父为子纲”的说法,家庭成员必须服从父亲,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家庭而付出。受古代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命令子女必须绝对的服从,就算不愿意,在一般的家庭中子女也得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做,后者意味着绝对的尊严和权威。此外,父母会告诉孩子“长者恒为师”,在家庭里面,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一定得保持谦虚,不可冒犯长者,这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上下等级的差异,但也不可否认在“礼”这一方面做的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国的孩子慢慢长大之后,特别是到了升学阶段,另一种不平等又悄然而至,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得以凸显并成了重点保护,俨然全家的中心人,各种包办与百依百顺,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过分在经济上优待孩子,这其实又造就了一种等级差别,但这也正是中国在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兴价值取向,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父母的权威,只是在另一种概念上的顺从。

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由于古老的历史影响,更偏于上下等级的区别,而美国则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讲究人人平等。

三、保守与放任自由

中美之间价值观的差异还体现在保守与自由上,在中国,人们大都思想比较保守,认为 保守低调行事方能细水长流,而美国确实一个崇尚开放与自由的国家,自由才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当然,这一对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样体现在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方面。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般采用说教的方法教育子女,他们要求孩子守规矩、听话懂事、不惹父母生气。中古父母很注重社会适应性教化,以一种既定的方式培养孩子。他们不希望孩子取走一些不寻常的道路,只要求他们的孩子可以有一个良好的成绩并在将来可以谋得一份好的职业并在顺境中平平稳稳的过一生,不要有什么波澜。这也正是很典型的一种保守型价值观,求得生活的安稳与一成不变,那就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与幸福,就算在家庭教育中子女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特殊想法,家长也会在考虑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后拒绝,并坚持一种更加稳定与保守的人生路线。

而美国的家庭教育则不然,美国的家庭教育旨在把孩子培养成一种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人,父母从孩子小德时候起,即注重对他们的磨练,没有任何的规则。除了最基本的道德共识外,父母不会为孩子描绘任何蓝图,会让他们自由发挥,去在社会的荆棘中摸爬滚打,让他们在受伤与磨砺中成长,并找到自己所认同的人生之路,让孩子最终成为真正的社会人,让他们可以自己承担责任,这是一种自由发展的价值观,美国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展现出自我的特点。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即可看出中美两国人民的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的教育更为保守,讲究稳扎稳打,换句话来讲,中国人民更崇尚一种相对安定保守而拥有尽

量少的未知的价值取向,而美国人民更加自由随意,也更敢于冒险,崇尚的是一种开放自由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为窗口,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两国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且十分明显并值得我们去分析与研究。这其中的差异体现在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与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上下长幼的差别以及美国的崇尚上下级长幼的完全平等,中国人民的保守内敛与美国人民的自由开放。对中美两国价值观的种种差异,是各自国家由于民族及历史原因长期而来所形成的,各有其特点与其优势之处,两国人民也在各自价值观的多重引导下形成了各自民族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美两国人民需要了解各自及对方的价值取向,并在求同存异的思想引导下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也许正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种种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凌艳 国外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 1995(6):60.62

【2】 刘爱民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 《教育论坛》【J】 2007.(8)

【3】 朱永涛 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 北京外国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2

【4】 吴琼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 求实.2000

【5】 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1)

【6】 孙琼如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教书育人》【J】 2002(7)

【7】 杨志华 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8】 黄河清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1)

【9】 邵璇、张晶 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4)

上一篇:桩基检测的方法有哪些下一篇:以语文与我同行为题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