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2024-06-23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精选10篇)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篇1

笔者在美国交流数年后近日归来, 适逢我校为深入实施精品战略, 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 大张旗鼓地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都是一所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 也是评价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十二五”是我校实现“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也是建设国际先进研究生院的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我校“十一五”期间推广的精品战略, 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趋势, 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将有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为实现我校建设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最近五年来, 我校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潜在的危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要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与美国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相比,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为完善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借鉴国外的优点, 比较研究了中美研究生教学的差异, 并提出了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

1 丰富教学形式, 培养综合能力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固有的诟病, 学生普遍缺乏思辨和批判精神, 通常满足于死记硬背, 且专业知识面非常狭窄。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 虽然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 但大多数的思想仍然不够活跃。所以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将他们培育成能推动国家发展的精英人才, 研究生学习阶段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研究生教学, 主要还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模式,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 入学后均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研究学习、论文撰写及答辩等几个过程, 完成整个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 以往的“一只粉笔式教学”进化到如今的“一个鼠标式教学”, 这只能代表着科技的进步, 教学设施的改善, 可在教学形式上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主要表现为理论学习还是以灌输记忆为主和实习训练还是以程序化学习熟练为主。即使在个别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了课堂讨论等内容, 但对于研究生思辨和批判精神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验研究学习和论文撰写过程中, 大多数研究生在实验技术上依赖学长带学弟的学习模式, 在研究方向上依赖导师给予现成的研究思路, 在课题完成上依赖课题组多年不变的研究方法, 在论文撰写上依赖通用模式而缺少个性的写作手段。

反观美国的研究生教学形式, 则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形式多样化且个性化。在理论课程学习中, 虽然也是课堂教学, 但教学内容更加精炼。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课堂讨论占用了很大的时间比例。特别是课堂讨论紧密结合授课内容, 又兼顾研究生的专业实际, 分组讨论和发言, 需要提前阅读资料做好课前知识贮备, 具有较高的难度, 对学生的思辨力有很强的锻炼作用。同样, 理论课的书面作业, 也不是靠强记就能完成的, 需要阅读大量的图书和论文, 并以论文报告的形式提交。这些形式的理论学习对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 (如表达、分析、归纳、比较、总结和写作) 的锻炼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验研究阶段, 美国研究生的依赖性是非常低的, 通常从课题设计到实验完成及最后的论文写作主要都是一人独立完成的, 当然这期间也会得到同事和导师的帮助。美国的研究生, 许多是跨专业求学, 学习难度很大, 但大多数研究生均能很快适应新的专业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能, 这与美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素质教学成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研究生在技能学习上速度快, 在研究方向上思路宽, 在研究方法上时有创新, 在论文撰写上更是做到了专业性和个性写作的有机结合。

要培养研究生勇于挑战自我和权威的“否定到最后”的思辨和批判精神, 培养研究生勇于创新和独立向上的科研精神, 应正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充分相信研究生的科研潜力, 大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丰富我校研究生的教学形式, 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锻炼, 同时在研究中给予他们更大的探索空间。

2 严格教学考核, 提高培养质量

我校研究生的教学考核模式较为单一。理论学习阶段, 考试成绩是主要的评价标准, 而这一标准又建立在以死记硬背为考察内容的基础上。这种考核方式, 既无助于研究生主动拓展思路、历练专研精神, 又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综合素质考察的教学需求。在实验研究和毕业答辩阶段, 考核标准又只是硬性的论文指标要求和论文答辩会展示, 对实验研究没有阶段性考核, 对论文答辩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质疑式和淘汰式”考核, 这样就势必导致部分研究生失去专研的动力, 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学业, 以取得文凭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自以为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就万事大吉了, 普通的理论学习是难不倒以记忆为特长的我国研究生的。而为了完成论文指标, 自然有铤而走险进行学术造假蒙混过关的。至于最后一关的答辩过场, 又可粉墨登场而皆大欢喜。考核模式的缺陷, 无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 使得我们经常是只见到研究生培养数目的庞大森林, 却罕见那棵棵茁壮成长的挺拔大树。

反观美国的研究生教学考核, 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更加严格且形式多样。理论课程的考核, 正如其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一样, 也几乎门门课程不同, 这其中授课教师具有唯一的决定权。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平常授课中的表现, 如讨论、答辩、报告等决定其分数, 也可以通过书面论文式作业进行考核, 亦可以结合平时和期末的考试综合判定其成绩。并且即使学生通过了理论考试, 在实验研究阶段也不是万事大吉了。特别是博士研究生, 在就读的第一年末期有两次机会的资格考试, 考试内容紧密结合专业, 包括书面课题设计和口头公开答辩两部分, 由本专业的学位会主持考核。只有通过了资格考核, 才能开展博士课题研究工作, 否则直接淘汰退学。笔者多次参加研究生的资格考试, 学位会教授们的问题涉及相当广的知识面, 没有较强的功底很难回答。资格考试的淘汰率一直未低于20%, 十分残酷。这样的考试把好了入门关, 通过的研究生既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又充分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压力, 对后期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美国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则更是难上加难, 学委会重点考查的是学术性, 并不以是否发了几篇文章和指导教授的知名度为评判依据, 只要认为对科学问题研究的不充分或不够准确, 延期的结果是比比皆是。这样的考核又把好了出门关, 使得学生能够潜心做学问, 深入做学问, 而通过答辩的学生则在该领域往往就已初成专家了, 对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培养研究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 培养研究生的“专研”精神而不是“专营”精神, 我们应正视教学考核中的种种问题, 改革考核的模式和环节, 把好入学关和毕业关, 促进研究生的求学, 选拔出真正的高质量人才。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控制教学成效

作为国家首批“211”建设学校, 作为军队仅有的三家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 我校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多年来一直秉承的是严格选拔、阶段考核、综合评定、按期续聘的建设制度。导师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 这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足, 表现为:①师生关系唯一化。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学徒制模式, 使得学生的导师被固定化, 学生缺少再次选择导师和方向的机会, 也使得有学生的导师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而美国采用的学术式培养模式, 学生可以自由转换导师和研究方向, 导师为吸引学生在科研领域也会更加努力;②导师结构唯一化。导师结构还是基本上以指导教授为主导, 缺少团队式辅导结构。大多数导师均采用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科研指导和交流, 有些导师甚至无法保证经常性的这种交流, 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缺少足够的锻炼。而美国采用的团队式导师辅导模式, 虽然有唯一的指导教授, 但在科研指导和学术交流过程中, 更多的是依靠学术团队中的教授、博士后和一批研究生们形成的学术团队来开展辅导的。笔者所在的实验室, 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研究生指导交流会, 即使导师身在国外, 也通过网络视频参加指导, 通过畅所欲言和集思广益, 既锻炼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能力, 又能经思维碰撞获得更多的灵感;③导师水平模式化。我校的导师均是通过固定模式选拔出来的, 如必须发表过几篇文章、得到过几级课题、经过何种学历培养等, 对其学术思想、发展潜力、科研地位、科研条件缺少考核和思考。这样选拔的许多导师在国内外学术界缺乏真正的竞争力, 且不论软实力, 有的导师多年来连开展科研的实验室都没有, 这样如何培养高层次研究生呢?而美国采用的是科研特色式选拔模式, 一旦评为助理教授就可以开始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了, 不再单独从教授们中选拔所谓的研究生导师。而无论是助理教授、副教授还是教授, 均由聘用单位提供实验场所和启动基金, 保障了科研的基本需求。此外, 教授的聘用与发表过几篇文章和得到多少课题无必然关系。笔者所在系的评定委员会在聘用新教授时, 就否决了许多非常成功的科学家的申请, 而是考虑申请者对本学科特色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可能贡献才决定是否聘用。这样的方式充分保证了每个单位即具有科研特色又有强大的发展实力, 这样的科研环境培养出的研究生自然也就特色鲜明和卓越不群了。

除了学术能力之外, 导师的人文精神对引导研究生正视学业和专心科研亦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导师队伍的急速扩大, 许多年轻导师在“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学中缺乏经验, 而更重视满足学术压力的“急于求成”, 这些使得研究生的成长土壤营养不足而严重影响培养效果, 这也是要警示我们的重要现实问题。

4 更新教学理念, 拓展国际合作

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和主要力量, 研究生教育是激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和催化剂, 其开放的勇气、程度、方式和结果, 决定着办学治校的层次和水平, 也决定着科研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 即需要良好的教学模式、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负责的导师队伍, 也需要准确的教学理念来指引。西方诸多发达国家近年均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措施, 如德国制订了“精英大学计划”, 英国出台了“高等教育未来计划”, 日本提出了“COE计划”, 均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战略重点。美国的许多研究生院都办出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际特色, 其根本原因是它们始终坚持研究生教育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的办学宗旨, 把大学看作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场所, 看作是培养科技精英的阵地, 从而使得美国的研究生对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中取得超级大国的地位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2]。而国内名校间联盟发展、“连横”对抗竞争也已初具规模。我校作为军医大学, 虽然在近年精品战略的指引下, 绽放出“创精品、育精英”的办学特色, 在全国和全军的研究生教育界产生了全新的影响。但也可以看到, 还存在制度不足、思想观念跟不上和不适应的现象, 还没有坚定在旧体制、旧方式、旧制度上求新求变的勇气和决心, 还缺乏“允许不成功、反对不作为”的精神动力和胆识气魄。在现有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下, 要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打造“国际会议有声音、国际组织有位置、国际杂志有文章、国际合作有伙伴”的先进学科, 锻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引领学术发展、倾心育人事业的高素质导师队伍, 营造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开设国际化课程的学术环境。

要落实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就应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 整合各种优势资源, 用国际的视野、标准和方式, 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生源结构、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和对外交流等方面, 努力与国际接轨, 从而通过不断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养出能满足和实现国家社会战略意图所需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凡, 冯雄汉, 赵竹青, 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24-128.

[2]田联进.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家特征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 :20-22.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篇2

一、 故事题材和来源不同

(一)以欧洲文学和希腊神话为基础的美国魔幻电影

美国的魔幻电影具备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特征,电影中的情节设置都有着让人过目不忘且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惊情四百年》到《暮光之城》《夜访吸血鬼》;从《哈利波特》到《指环王》;以及从2005年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到《龙骑士》《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都将西方的特征和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欧洲文学史上曾多次出现魔幻电影的主人公和影片主题思想,目前美国的影片在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具备浓郁欧洲文学气息的环境,即美国的魔幻影片中经常出现欧洲文学的影子。[1]欧洲文学来源于“希伯莱—基督文学”和“希腊—罗马文学”,统称为“两希文学”。例如《指环王》里面的中土世界,就代表了荷马史诗中的人神之战,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而在《哈利波特》里面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代表了希伯莱—基督文明。

“两希文学”在电影《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中互相渗透和影响,一会儿对立,一会儿交汇。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中土世界被分割成多个种族,分别有霍比特、精灵、人类、奥克斯、矮人以及树人等,就好像古希腊大神一样被分割,再加上电影中也出现了“龙”,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又例如电影《哈利波特》我们从中认识到了斯莱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劳和格兰芬多这四个魔法学院,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是两个相对的学院,也就体现了“两希文学”的相互对立;同时斯莱特林学院表示的是滑行的蛇,蛇象征着基督教恶魔撒旦;格兰芬多代表半狮半鹰的一种生物,这种生物象征着基督教的耶稣,这就体现出了“两希文学”的再次融合。

(二)以传奇、神魔、志怪小说为基础的中国魔幻电影

中国的魔幻故事,自古代就盛行。唐朝的传奇小说和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都极具魔幻色彩,其中《穆天子传》《山海经》等都属于中国优秀的魔幻题材。古代还有很多优秀的神魔题材的小说作品,例如明朝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宋朝的《太平广记》;清代有李百川的《绿野仙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李汝珍的《镜花缘》。

现在的电影素材大都来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小说,电影《画皮》就改编于《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一段,在原小说中故事叙述很简单,寓意我们要透过外貌看本质。在电影《画皮》中,虽然把原文改编的面目全非,但其寓意却没有发生变化,电影中把简单的道士救人、冤魂害人的故事改编成多角恋的悲惨故事。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和《画壁》片段也被翻拍成了电影《新倩女幽魂》和《画壁》。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曾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上评价说:“聊斋志异虽不同于当时同类小说,但其所记乃神仙孤鬼之事,后叙其冤屈,写法独特,其变幻、志怪之状犹现眼前。”总的来说,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奇经典之作。撇开聊斋故事这一系列的电影,有巨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齐天大圣之大闹天宫》和《西游降魔篇》。[2]

中国的魔幻电影,大都取材于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小说故事,然后稍微地把人物故事和情节设计加以深化和改造,让电影在保留原有故事寓意和魔幻色彩的基础上,再往电影里加入大量的现代元素内涵,也就是说,中国魔幻电影离不开中国的志怪、传奇和神魔小说。

二、 中西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不同魔幻气质

(一)在骑士文化和巫术文化熏陶下的美国魔幻

巫术文化对西方作家的影响非常巨大,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巫术和魔法师。对于西方巫术文化,电影作品通常以恶毒的大型蜘蛛、聪明的精灵和冲天的扫帚形式来展现;魔法师一般指的是智者和老人,这类型的人往往会在主角遇到挫折和迷茫的时候为其指点迷津。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为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骑士精神也被称为“绅士精神”,是西欧民族中象征个人地位和身份的标志。骑士精神是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和比赛追求的高尚精神品质;是妇女向往浪漫气质的精神理想;是人们对外表、礼节和风度的追求。骑士精神使得欧洲人民在性格特征方面,既具备乐于助人、信守承诺、敢于奋斗和牺牲的爽快性格,也附有端庄、优雅的贵族气质。

例如,在电影《纳尼亚传奇》中,半人马将军将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遵守和实施自己的诺言,这种骑士精神就意味着“护教”和“忠君”,也就是说骑士敢于遵守自己的诺言,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君主;同时在电影《指环王》中,护君队伍为了向弗罗多表达自己的忠心,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摧毁魔戒来获取君主的信任。

(二)在侠义文化和仙术文化熏陶下的中国魔幻

在中国,侠义文化有着独特的气息,其文化以敬天为核心,即指的是“替天行道”和“天人合一”,侠义文化在敬天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后就成为了舍生取义以及追求天道。这种侠义文化在中国的魔幻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白蛇传说》中白素贞、许仙和法海的恋情和矛盾,《新倩女幽魂》中宁采臣、小倩和除魔卫道的燕赤霞之间矛盾的“人鬼之恋”,人与狐妖、人与蛇之间有着深情的爱,只是因为人妖殊途的原因让他们终究无法在一起。因此,观众对这些具备侠义精神的道士和降魔者有了很大的意见,会责骂和批判他们多管闲事和不懂得爱情,强烈要求这种没有情感和仁义的降魔者和道士们就应该赶下圣坛,成为平凡之躯。[3]

中国的法术文化被人们推崇和信仰,法术文化来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惧怕,中国人把天崩地裂、日食、地震或者火山爆发等现象都归类为仙人的警告。中国的仙术文化同时对中国的魔幻小说题材电影也有了深刻的影响。就拿《画皮》中的降妖师、狐妖等都被看作仙术文化的经典人物。

(三)中国魔幻电影中角色“自我”的相对缺失

中国电影的制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编剧对剧本的改造十分全面,五千年来传承和熟悉的神话传说也可以改编的有声有色,这也给导演和编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导演一般会把电影的立意选取为对现实的反映上。例如,从一开始《画皮1》的正房和小三的勾心斗角爱情悲剧到《画皮2》面貌与心灵的纠结选择,从《无极》里人们不断的谈论欺骗与诚实的关系到《西游降魔篇》的一念成佛和一念成魔,这些魔幻电影都给人们很大的寓意,让我们自己主动去思考好与坏。中国的魔幻电影是结合自己生活的年代和特点来对电影进行分析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原有简单的故事发展情节和人物价值审判。

在《画皮》这一系列的电影作品中,将蒲松龄文笔下的极具魔幻色彩的小说进行大幅度的改编和想象,最终展现给观众一个个把爱情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悲惨爱情故事。电影《画皮》中小唯为了爱情,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编剧在一定意义上将小唯比作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就是为了给大家展现一个深刻的寓意,即对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如果我们持有偏见、刻薄和无视的态度,最终会使得这类人们走向消极和挫败,也让观众不断去反思和领悟。

三、 中美魔幻电影差异分析

中国电影大片是中国当代人们的心灵净化之地,也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形象。中国和美国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魔幻电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让我们不断去反思民族文化的建设事业,认识和完善民族文化现状,并不断寻求完善自我民族文化的方式和捷径。[4]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为魔幻电影的想象给予灵魂和生命。在魔幻电影中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内容,例如具备鲜明文化民族特点的价值观、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观念等等,让中国的魔幻电影变成有强大号召力的影像巨作。

第二,注重观众的培养和市场的开发。不断研究和发展魔幻电影,让电影产业成为一个关键的经济大户。

第三,在素材中不断发展和现代人审美和精神相符的内容,让电影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第四,尊重魔幻电影,重视魔幻电影的魄力所在,不断发掘魔幻电影的魅力,努力为魔幻电影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素材。

第五,使魔幻电影和现实之间相联系结合,处理好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让现实人生不断超越想象。

结语

中美教育差异对比 篇3

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 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在中国,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查漏补缺, 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 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 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 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

教材:美国的教材浅显, 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地强调夯实基础, 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 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美本科教育之差异 篇4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二个差异是重视方式。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中国大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强调教授——特别是院士和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个“进步”显得何其荒唐!一个不给学生上课的人,还有必要称之为教授吗?

相比之下,美国顶尖大学一旦确立了本科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就没有动摇过。比如,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拥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教学是他们的核心使命。教师如果不上课或者课上得不好,就没有地位。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在学校重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再比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全美最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没有将学校搬迁到市政府免费提供的风景优美的郊区而宁愿待在拥挤的市中心。原因是作为艺术院校,学生必须要接触真实的艺术世界,他们要通过逛街,随时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时尚元素,激发出创作灵感。郊区风景虽美,但不符合他们的教育教学要求。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三个差异是对本科招生的重视程度和对培养质量的监控。

美国所有的顶尖大学,无不对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来说,大学里纯粹从事招生的工作人员有40-50人,少的也有20余人。招生办公室每年要处理来自全球的3.6万多份申请材料,每一份申请都经过严格审读,确保最终获得通过的学生是最适合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此外,美国顶尖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比如,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院校研究处负责对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再比如,芝加哥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而且在毕业前还要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居然达到了30%。

相比之下,依赖单一的高考成绩录取,中国大学已经逐步蜕化甚至丧失了识别人才的基本能力。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篇5

关键词:中美国家,青少年,运动训练

中国与美国是两个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 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要认真分析存在的差异, 取其精华, 为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服务。

一、新时期中美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差异

1. 训练目的的差异

在美国的青少年训练计划中, 主要是强调运动员是第一, 取胜是第二。他们认为, 虽然取得胜利是进行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胜利的前提是不能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始终。

我国在培训运动员的时候, 主要的目的就是一个, 就是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当今世界上每一项的世界纪录都是这一代人类在这个项目的运动能力上的极限,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挑战这个极限。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为国争光是我国青少年运动训练大的主要目标。但是事实上, 训练的目的应该是多元化的, 高水准的运动训练是为国争光, 但同时还要满足一些进行训练满足个人自我成就的心理需求。

2. 训练思路的差异

美国比较推崇比赛训练法, 也可以叫做比赛入门法。他们觉得只练习一些基本的技术, 会让青少年觉得厌倦, 可以教授给运动员比赛的战术, 即使你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技术, 你的伙伴也会在比赛的时候教会你。他们认为先教授技术再是战术的方式存在很多缺点, 主要是这些技术在训练教学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结合比赛, 比如, 孩子们在学习排球中的基本技术就是垫球、传球等, 但是在真正的比赛中运用基本技术是不容易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战术。而且这样的教学是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厌倦心理, 剥夺了孩子们打比赛的欲望。因此, 他们会通过适合运动员年龄的小比赛来传授某项运动的技巧。

我国在体育训练的时候, 主要强调技术的学习, 但是却没有重视怎么样才能取得技术, 也就是怎么在比赛中使用这些技术。而从比赛入手教学, 先重视学的是什么, 再强调具体怎么干。还让孩子们通过实际体验来知道什么是比赛, 比赛要干什么。

3. 运动训练评价的区别

美国训练计划认为, 教练在对训练队员进行评价的时候, 需要把评估的重点放在怎样努力才能比上一次的表现的更好, 而不是跟其他的训练队员进行比较。当青少年学会拿自己与昨天进行比较的时候, 就会有继续战斗的勇气和信心, 也有了训练的动力。

在谈起对青少年训练的评价的时候, 我国很多人都会觉得:“在我国, 评价运动员的主要标准就是他取得的成绩, 因为训练的目的就决定了评价的标准。”事实上, 在对青少年运动训练进行评价的时候, 不知是当前的静态评价, 还要是一种对未来的动态激励, 评价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训练队员的发展。

4. 教练职责的差异

美国人在说道青少年教练员的工作的时候, 他们认为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进行运动训练的时候, 不只是技术和战术方面的教授, 还要帮助青少年运动人员做好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准备。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说, 他们觉得每一个队员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教练员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对他们健康有益的环境。教练员是教学训练的组织者, 担负着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责任, 要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我国的教练员在培训中也明确了他们的职责所在, 也积极强调青少年运动中运动员的主体地位, 要让他们全面发展。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存在很大的偏差, 他们比较注重教练的主体位置, 有的甚至把运动员当做被严格看管的对象。

二、新时期中美青少年运动训练差异引发的思考

1. 运动第一, 比赛第二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学生的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发现孩子的潜能。事实上, 青少年体育训练也是一种教育。因此, 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 要从运动员的本性出发, 不能从社会出发, 要种方式孩子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在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训练理念, 强调育人, 弱化夺标。

2. 比赛入门的教学训练方法

在青少年运动训练中, 不能过分的强调技术, 而不重视战术的运用, 脱离了比赛, 也不能有太多的直接指导, 更不能扼杀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兴趣。由于青少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心理发展还不是特别成熟, 容易产生矛盾的心理。我国传统的训练思路主要是教练示范, 学员机械的学习, 这样做的意义或者为什么这么做, 运动员了解的不多, 容易抹杀青少年的创造性。因此, 可以把比赛入门当做教学训练的引导方法, 这样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

3. 训练目的和评价

要不断壮大我国体育运动人员的队伍, 就要改变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功利化的趋势, 要在青少年的兴趣上加以培养, 要厚积薄发, 不能急功近利。在训练评价的时候不能只看到成绩, 这样容易忽视运动员的自身发展规律, 成人化的训练会减少他们有体育训练的兴趣。要秉承“运动员第一”的理念, 不断弱化对成绩的追求。

总之, 中美两个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制度, 但是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方面的有益经验, 变革训练理念, 让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篮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56-59

[2]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1 (2) :74.75.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篇6

关键词:中国教育,美国教育,差异,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 但远远不是教育强国。美国作为教育强国, 其教育模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实践等方面都较中国更先进。为了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教学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探讨美国教育领先的原因并吸取其优势, 以促进我国成为教育强国。

一、中美教育存在的差异比较

1. 培养观念与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以及对考试的应付。教师的任务自然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美国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非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课程、学制设置都较为灵活, 校外活动、社会活动较多, 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不但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可以培养出与人合作的精神。

2. 教育改革的实现程度。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育改革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本文拿中国21世纪课改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防教育法》的改革力度以及实现程度进行比较。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在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为了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所进行的改革。美国在该法案中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定和保障的作用, 引起了人们对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对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教育机会与资源获取上平等性问题。

中国教育中在城乡差异、东西差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他们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在美国, 由于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影响, 其公共教育事业建设远远在中国之上。近些年来, 美国又将社会教育机会平等提上日程, 不仅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其效果还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学生们自然都获得较为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4. 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方面差异巨大。

在中国, 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正在对教育的跨越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计算机普及率和网络带宽都偏低, 阻碍了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采取了卫星电视双向传递和英特耐特网服务于远程教育两种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了保障, 终身学习也得以实现。

二、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思考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做以下几点思考。

1. 古往今来的考试制度对教育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导致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以应付考试,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2.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多被忽略, 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当前知识, 教学方式也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 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用说形成学习的动机与促进学习迁移了。

3. 我国教育中所采用的统一的编班、统一的课程、统

一的教学进度不能够重视个体与个性的发展, 这种普及教育一方面不利于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 这种传统的“整齐划一”教育观念必须要改变。

4. 在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走过场、形式主义层出不穷, 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本质。

此外, 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实现程度远远不及美国。这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 我国综合国力较弱,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还较

落后, 教育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多媒体教学, 然而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普及公众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手段。所以, 必须要在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同时, 加大教育投资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改革教育体制, 使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结论

本文较全面的对中美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落后与美国不但有其教育观念上、形式上、实践上的原因, 也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的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教育乃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慎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方可成为一个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薛燕华.中美教育比较及我国教育发展之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2]王禄荣.从中美教育比较看新课程[J].天津教育, 2007, (8) .

[3]杨柳.由中美教育之比较看国内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分析 篇7

一、教育内容侧重各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涵盖并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法律、体育、影视、音乐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各个方面。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国家, 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自然差异很大。总的来讲, 中国注重道德品质和政治知识教育, 突出政治性和知识化;美国注重社会管理和规则意识教育, 突出社会性和生活化。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提出的“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的“宣传工作”, 后经时代主题转化而慢慢演化成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教育内容亦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 但始终突出政治性和知识化[1]。目前,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思想道德到爱国主义, 从五千年文明史到党史军史, 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最主要有:其一, 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 在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社会理想, 包括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共产主义运动和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 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内容;二是道德理想, 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 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内容;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及主体性, 这是个人理想, 也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其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努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 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 从而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 中国古典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 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 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2]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根植于我国古典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我国古典思想政治教育。五千年辉煌历史中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经典需要我们传承。当前, 我们主要是通过认真汲取和继承中国古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内核, 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爱国爱家、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中庸、和为贵等为人处世原则, 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进而实现人与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四, 历史及典型教育。通过加强对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宣传教育, 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 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学习民族英雄、革命先烈以身殉国、救亡图存的英雄气概, 学习优秀人物、先进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切实担负起推进改革发展,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伟大责任。

1949年, 美国提出“教育要面向民主, 面向国际、面向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面向”[3]。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紧紧围绕“三个面向”铺开, 始终突出社会性和生活化。最主要有:其一, 公民意识教育。包括美国精神 (美国自诩为公民意识代表) 和宗教信仰等。通过大力宣扬个人奋斗、乐观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美国精神, 美国公民必须爱美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宗教信仰, 比如任何人在加入美国国籍时必须宣誓效忠美国, 新婚夫妇结婚时通过宗教仪式发誓忠于爱情等, 并努力将各种宗教重叠共识部分作为普遍正义而加以宣传, 从而利用宗教来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其二, 政治意识教育。包括英雄主义、美国优越性和反共宣传教育等。大力宣扬保卫美国、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大英雄;鼓吹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是理想制度, 是社会发展的顶峰, 大力推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极力将共产主义渲染为洪水猛兽等等, 大力推销美国的政治意识。其三, 社会规范教育。包括公民的权利义务、品德和法纪教育等。通过大力宣扬个人独立、平等和民主自由, 开展公民权利义务教育;通过大力宣扬信赖、尊重、责任、平等、关怀、公德等所谓的美国品德, 培养具有共同品格的美国好公民;通过大力宣扬美国法律制度、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遵守法纪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违反规则必须付出的代价等, 从而培养遵纪守法的美国好公民。

二、教育目标张弛有别

任何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培育具有符合本国社会要求思想品德的好公民。对比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简而言之, 其最大差异就是中国旨在培育“君子”, 而美国则意在杜绝“小人”。

描绘道德高线, 培育“君子”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中国人历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而美好的, 人之所以变坏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 因此必须加强政治教化, 使之免遭污染而变坏。所以,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突出思想品德培养, 小学一年级就开设有《品德与生活》课, 选人用人首先看人的品德, 治理国家提倡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中国总是提出较高的道德标准、鼓励人们做道德模范,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之弦都绷得很紧。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别划定标准, 要求人们努力践行, 从而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君子”。

划定道德底线, 杜绝“小人”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美国等西方国家则相信“人之初、性本恶”, 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 为了遏制人无限膨胀的欲望, 必须制定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来加以限制。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行为方式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强调遵守法律和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违反法律和规则必须付出的代价。人们只要按规则办事、不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 就一切都OK, 因而思想上显得比较轻松。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较高, 即要求人们努力去做一个在道德境界上的完人、君子。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培养捍卫美国利益、维护世界公平正义大英雄的目标, 但对普罗大众, 并没有要求人人都成为大英雄、成为道德模范, 而是侧重于规则意识教育、培养个人能力, 即防止普通人成为坏人, 因而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和做到。比如校车问题, 在中国也广受关注, 但没有硬性规定, 只能从道义上要求大家礼让校车。而美国交通规则却明确规定:校车在停车上下学生时, 其他车辆必须停车, 包括反向行驶的, 也无论道路宽窄, 而且违者必究。结果是中国有不曾礼让校车的“君子”或“完人”, 而美国也没有几个不让校车的“小人”。

三、教育方式殊途同归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尽管中美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相径庭, 但都培育了大批符合自己需要的各类人才, 教育成效都很不错。如果我们对比中美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显性教育, 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隐性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 很正规、很直接、很突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很正规, 从小学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开设有政治课或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其地位、重要性和数理化一样, 是一门必修课, 考试不及格, 学生不予毕业;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面对面一个讲一个听, 与其说是思想政治教育, 不如说是生活的陶冶和熏陶, 教育方式显得非常直接;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 每次都要求从上到下成立领导小组, 制定实施方案, 召开动员大会, 然后检查受教育者看了多少书、读了多少文章、做了多少学习笔记、写了多少心得体会, 就连看电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要事先讲明目的意义及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性非常突出。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的, 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隐蔽, 甚至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有名词, 也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4]。他们总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 化作比较轻松有趣的话题, 很隐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教育者。其主要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种:向学科方向渗透, 几乎所有学科都开设心理辅导课;向社会服务方向渗透, 通过组织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志愿者、慈善服务等)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向社团和宗教活动渗透, 通过组织具体的社团活动进行团队精神教育, 利用宗教活动诱导人们积极向善;向社会环境方向渗透, 如组织参观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看影视大片和体育赛事等, 一般都事先不作具体要求, 顶多就是事后要求谈谈感想就行了, 因而显得比较轻松、间接而隐蔽[5]。但教育的效果却比较好。影视大片和体育比赛最容易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有人为自己国家队的胜利而彻夜狂欢, 也有人为自己国家队的失败而悲痛欲绝。

四、教育特征泾渭分明

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理历史和国际地位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大的特征就是方向性和内敛性, 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大的特征则是实用性和强势性。

方向性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旗帜十分鲜明、方向极其明确。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大张旗鼓、正大光明地抓思想政治教育, 从不躲躲闪闪。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整个社会都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全国各地、各条战线都有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者 (技术职称也设有政工系列) 在辛勤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内敛性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由于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基本上不抨击他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因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规中矩、文质彬彬, 只有在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攻击时才予以反驳, 表现出极强内敛的特性。

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坦荡, 有时却因为教育目的太过明显, 教育观点过于鲜明而失去了趣味性, 使人产生强迫灌输的感觉并出现逆反心理, 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内敛、如此中规中矩, 却总还要遭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攻击。

实用性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实用, 不讲究名分, 甚至可以说有其实而无其名。在美国, 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有名词, 而是秉承“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把它换成公民教育, 常常通过参观博览会、展览会、音乐会, 观看影视大片、体育赛事以及慈善服务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非常便捷、实用, 而且可操作性强, 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时时刻刻浸润着人们的灵魂,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强势性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甚至垄断地位, 因而在各个方面都显得十分霸气。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张扬和强势, 总是动用广播、报纸、影视及网络等一切传媒手段大规模、大手笔、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总是把美国的一切都描绘得尽善尽美, 把美国人吹嘘为维护公平正义、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同时利用辩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 恶意诋毁和攻击竞争对手的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 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摧毁他认为是“邪恶国家”的政权, 强行推介美国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美国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铺天盖地、无孔不入,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接受或被动接受[6]。

五、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借鉴

美国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笔者以为, 主要可以借鉴以下几方面: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国家应加大投入, 大力兴建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音乐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彻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 要选拔和创作一批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梦的高水平影视大片及音乐作品, 让人民群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去, 我们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样慷慨激昂的音乐作品和《白毛女》这样如泣如诉的歌剧, 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战斗、去斗争, 其影响力超过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今后, 我们也必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 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要在巩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比如组织广大学生、公民参观博览会、展览会、音乐会, 观看比赛、影视大片以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 让受教育者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将显性的硬灌输和隐性的软浸润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发挥宗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宗教信仰自由且多宗教并存的国家, 我们一定要在严厉打击邪教的同时, 充分发挥宗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努力找出各种宗教的重叠共识部分 (如行善积德、济世救人、爱国爱教) 作为普遍正义而加以宣传和传播, 引导尽可能多的人积极向善, 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 (1)

[3]贾士林.中美高校德育实施目标、内容的比较及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6) :221-225

[4]罗贤珊.美国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J].科教纵横, 2009 (1) :112-113

[5]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2 (2) :102-103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篇8

目前,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资源建设, 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仍存在很大不足。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信息化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资源建设的方式也很独特, 全面了解美国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 深入探求形成和影响其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必将对促进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中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网络信息资源快速增长。人们把网络资源与教育应用的结合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

1. 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 自我国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 截至2003年底, 国家已总计投入1000亿元。尽管其中的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信息技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上海为例, 据称上海“校校通”投入的11.6亿资金中80%用于硬件建设) 。但即使如此, 投入教育资源建设的费用也为数不少。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投资建设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 (96-750项目) 、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等项目, 众多省市也投资建设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网站。

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 我国的资源覆盖和建设的途径还存在着区域差异。其次,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现阶段, 各类的教育信息资源和软件数量急剧增加, 资源种类不断丰富, 所以如何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在最近一次的研究调查当中发现有48%的教师认为现有资源数量虽然众多, 但依然存在着分类不科学、资源呈现方式不合理, 导致查找效率不高等问题。再者就是教育资源的应用状况, 在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 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和效果呈现差异明显。最后是资源建设的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以前的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 资源的建设缺乏后续的支持服务是造成资源闲置、建设与应用相脱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总体看来, 我国的教育信息建设的总体状况良好,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及设备配备力度的加强,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全面实施。

2. 美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

美国的教育资源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它内容之多和形式之精。随之而产生的疑问是:究竟是谁建设的这些资源?这些资源中究竟又有哪些内容?下面将主要对美国教育资源的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谁制作和建立了这些教育资源, 二是这些教育资源究竟有哪些东西。

例如: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GEM) 是由美国教育部提出并主要出资, 由著名的锡拉丘兹大学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交换所负责建立和管理的一个项目。项目始于1996年, 自1998年起, 网站开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服务。GEM的目标是为美国的教师、学生和其他教育领域的人士服务, 通过对网络教育有效的管理和组织, 成为美国, 乃至于英语世界中, 人们寻找网络教育资源“一站式, 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门户。GEM本身并不制作和生产教育资源, 也并不拥有任何资源实体, 它通过研究制定了一套资源管理的元数据规范, 采取一种独特的资源认证和管理机制, 以开放性的联盟形式, 吸引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所有机构加入GEM, 并通过“元数据记录库+搜索技术”的技术方式来管理和利用联盟内的所有教育资源。尽管GEM本身并没有任何教育资源实体, 但通过它, 教师和学生能利用资源也许要超过任何一个“实体性”的教育资源网站。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GEM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化。虽然教育资源的内容主题主要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 资源的用户也主要是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 但是, 从对GEM中的教育资源主体单位的分析可见, 在美国参与和投入教育资源建设的单位远不仅仅限于教育部门———如我们通常所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相反, 各类组织、各个行业的机构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小学和政府教育部门直接制作和建设的教育资源只在资源总量中占据很小的一个比例。

通过一些的统计研究, 可以发现那些在GEM中拥有教育资源的非教育性组织并非个别现象, 相反, 各个不同的领域中, 甚至许多看来与教育毫无关联的组织机构热心于教育, 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在美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样本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偶然性, 上述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比例, 但是, 这已经足够说明, 在美国, 上至政府部门下至民间组织, 各行各业无一例外地都对教育怀着一种极大的热情, 并以积极的行动为教育的发展献出自身的力量。当然, 美国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多元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部门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缺位, 虽然教育部门所拥有和建设的资源在总体比例上并不很高, 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内容上, 美国教育机构建设的资源也是美国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主要的教学资源类型包括: (1) 案例。如教案是纽约时报学习网最主要内容之一, 该教育资源网站由著名的纽约时报举办。其教案的鲜明特点在于, 将新闻时事报道与教案相紧密联系。 (2) 活动。如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在线教室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教育资源, 它的目标是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把实验室研究的高科技成果深入浅出地传递给教师和学生。 (3) 科普读物和科普信息。 (4) 互动小软件。互动软件是美国教育资源中比较具有特色的一种资源, 互动软件的形式活泼, 设计新颖, 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 比较直观地揭示一些现象的原理。特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署。 (5) 各类教育项目信息。 (6) 虚拟学校 (virtual schools) 。虚拟学校是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教育资源。它伴随着e-learning学习方式的兴起而产生, e-learning是指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而“虚拟学校”则指主要通过网上传输课程来完善的教育机构。

美国的信息化起步较早, 软件技术水平较高以及经济整体水平发达也是重要的原因。对我国资源建设来说, 主题比较单一, 这也造成了我国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比较灵活, 它充分考虑了各个阶段学习者的特性。此外, 它的资源注重维护, 更新速度快。因为网络教育资源相对于印刷资源来说, 它可以根据现实变化和教学需要不断及时的加以更新;对于一个教育资源网站而言, 内容快速更新对用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 资源建设绝非只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 优秀的资源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与我国的一些教育资源往往偏重一次性投入建设不同, 美国的教育资源不仅注重建设, 而且非常注重资源的维护和更新。再有就是它的网络教育资源与现实社会的资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技术和内容上的标准来规范资源的质量, 促进资源间的共享也是美国网络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对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比较及启示

近些年来, 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工作不断推进, 资源数量也趋于丰富, 资源质量也大有提升, 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资源共享的意识也在逐渐加强, 对资源实效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但在网络资源建设具体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尽管美国和我国在国家制度、经济实力、历史背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 美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特点可以为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通过研究美国教育资源建设宝贵经验, 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不断地改进, 来探索一条稳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更加优化的资源建设道路。

1. 通过国家统一配送和结对共享来扩大网络资源覆盖范围, 增加网络资源建设的途径

在我国, 教育资源覆盖和建设的途径还存在着区域差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统筹购买或自主开发等途径建设资源, 并进行了区域共享。此外, 许多发达区域的教师还积极自建各种独具特色的学科主题资源网。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国家通过农远工程将相关的资源输送过去, 但是那里还是缺乏优质资源, 所以, 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开展优质资源的结对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也可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

此外, 在资源建设途径方面, 除了国家统一配置的资源或资源库外, 各教育部门应该积极自主开发, 建立部门自身的资源库, 再者获取网上开放性教学资源。

2. 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用机制

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它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应用价值, 良好、合理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机制是资源建设有效开展和资源应用有效进行的保障。美国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建设主体为美国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充沛的财力、多样化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当前,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所面临的不少问题, 如资金不足、内容单一、重建设轻维护, 缺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正是由于资源建设主要局限于单一教育部门的原因。在今后的教育资源建设中, 应当在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构建全社会建设教育资源的机制, 努力促进资源建设主体多元化。

首先, 各级教育资源建设部门应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构建资源基础门户网站的基础上, 可以向全社会征集教育资源。

其次, 应当有效利用市场机制, 倡导全社会都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建设当中, 社会的其他机构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 不仅可以回报社会, 还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形象。

最后, 国家的专门组织要在保障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周期上起到监控作用, 争取实现健全可持续的发展的保障机制。

3. 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反馈体系

建设好网络教育资源究竟是好还是差。首先我们只有通过良好的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才能判断。在确立资源建设项目的同时, 就应同时考虑设计资源的评价方案, 根据资源建设目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在资源建设完成后, 应当定期地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可以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结合起来, 客观评价包括使用的实际数据, 如点击次数、下载次数、引用次数等;主观评价则是用户使用资源后的意见反馈。通过两者的结合来确定资源质量和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不断从学习者处得到反馈信息, 调整、修改信息资源的内容, 加强其教育实用性。

4. 重视网络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实现资源共享

如上所述, 现阶段, 各类的教育信息资源和软件数量的急剧增加及资源种类的不断丰富, 如何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2002年,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但是为了适应目前的日益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容量和形式以及资源的分布建设管理需求, 并引起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 针对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规范化的问题, 应切实对其加以修订, 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不合理的现象。

通过标准的制订和实施, 可以实现资源建设的规范性和高效性。标准还是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有效途径。以往各个资源库成为封闭的信息孤岛, 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保证了资源的通用性, 促进了各资源系统之间的共享。

四、结束语

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在不断地推进, 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借鉴美国教育资源的发展特点和先进经验, 有些可以充分地加以吸收利用, 有些则不适合我国, 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我们要在学习美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着眼未来,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5.

[2]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 2005-2-28, (5) .

[3]姜齐平.救救孩子!惊闻微软在国内中小学校打盗版.[DB/OL].http://tech.tom.com/Archive/1121/1793/2003/6/23-58892.html.

[4]李馨, 胡小勇.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2) :55-58.

好学区高房价背后的中美教育差异 篇9

开学在即,去美国上大学甚至是上高中的话题再一次浮出水面,并在多种媒体上得到了广泛讨论。因为儿子在美国上学,我对这一问题也多有观察。在孩子每天快乐的课堂生活之余,我也在思考,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心平气和地比较中美之间的教育,我发现,双方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不同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因素造成的。首先来看众人议论最多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意与独立性。这当然是所有做家长的都期望的。鼓励创造性的教育体制和教师当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创意教育也需要确保孩子们的各种“胡思乱想”能很快得到指导或引导,至少是关注。这就需要教育资源投入程度更高。

儿子在美国读一年级的时候在麻省剑桥市。说来奇怪,这座汇聚了世界上最好的两所大学的城市(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水平在麻省至多算是中等。但即便如此,他所在的班上,20多名孩子也还是配备了正副2名班主任,而他在国内注册过的学校在海淀区即便也算中上等,40多名学生的班级也只有一名班主任。而这两名班主任的累计任务量,比国内的一名班主任只少不多。因为这里留的作业很少,所以班主任完全不需要判作业。从任务中腾出手来的班主任,现在可以带着一年级的学生们去讲故事、唱歌、做实验甚至是观察小虫子。

毫无疑问,更多教育资源的投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让孩子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断给他们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而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在于其有更多的资源让其公民进行更多样化的选择。

美国教育资源多是一个方面,其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资源调配,则是让很多学龄儿童的中产阶级父母能享受教育体制的另一个方面,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美国的学区制度。以我现在所在的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好学区的房价比差的学区要贵一倍以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的物业税要多得多。物业税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地方政府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要将其用于教育和安全事务。学区好的地方,房价往往高,物业税也高,相应的教育得到的投入就更多。

中国的学区情况就很不相同。首先好初中、小学的学区只与具体的学校相关,而不是一个地区;其次,这些好学校的学区房好像总是很少,不少人需要通过关系和赞助费来挤进学校;而那些被称之为学区房的住宅,虽然贵得离谱,其房价收益却与教育事业丝毫不相关。

两者对比,我们会发现,美国的学区资源不但变成了公开的可竞价的市场,杜绝了托关系、讲人情之类的不可预期因素,而且市场的资源可以及时地以物业税的形式来支持教育。而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让作为消费者的父母用脚投票的办法来支持教育发展,让教育只能围绕着真正造福学生,而不是为了教育行政官员的政绩来发展。否则,家长们尽可以选择到别的学区去买房。

论中美小学教育之差异 篇10

一、教学理念

当今, 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 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 (K-12) 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 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 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 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ds, NSES) 。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熟悉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 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 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喜好、受到了什么激励, 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 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1994年, 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指出,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摘要:批判性的思索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究。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 对于儿童时期的教育, 美国小学基础教育总给人一种太过轻松的错觉, 美国人普遍认为应侧重于儿童智力的开发, 美国的小学教育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手段启发儿童的好奇性思维, 从而发掘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以便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因此在美国的小学课堂气氛活跃, 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 老师学生不仅在心理上相对轻松, 连穿着也很随意, 有的学生甚至可以穿睡衣来上课。中国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 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在礼仪之邦的中国, 穿睡衣拖鞋出入公共场合是极为少见的, 传统的中国风俗认为这是一种不雅观的表现, 我们的学校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穿着整洁、得体。

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美国的教育注重广与博, 中国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 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美国小学教育较中国教育显得丰富多彩, 但就知识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条理性方面显得尤其不足。而中国小学教育, 应该借鉴美国不拘一格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学生具有探索发现的精神。

二、办学特色

美国的小学中, 分配固定的老师带某一个年级, 每班人数控制在二十人左右, 每升一个年级, 就会有新的老师代课。而且每次升级就意味着相同年级的同学所在的班级会完全重新排列依次, 所以每位同学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班主任, 与不同的人成为同学, 到了升学毕业时, 几乎每个班的孩子都会互相认识, 并成为朋友。另外的一个特色是美国小学的每个班都设有一个班级妈妈。班级妈妈一般由班上的一位同学的母亲来担任, 其职责包括联系全班同学的家长组织各种活动, 比如通知各位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邀请家长参加的读书会、联欢会等, 让他们带不同的食物或饮料来等。由于国情的限制, 我国的小学教育无法达到西方国家的“小班制”教学, 大部分地区都是采用的“大班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 而且我国的教学通常是被动的, 即所有的学习任务均由教师安排, 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 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 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的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 它有利于学生健康情绪的培养、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中国小学的老师对其自我形象的设定,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知道他是最全知、最有权威且不可侵犯的。学校中最不能允许的是学生不同意老师, 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即刻回答的话, 就会很尴尬。而美国老师最喜欢听到的回答是, “我的想法不同……”如果学生提问, 老师答不上来, 他的回答常常是, “你把我问倒了, 我们回去各自查查资料, 明天看谁有一个比较好的答案。”而且小孩真的会问一些老师不一定答得上来的问题。结果是, 美国学生对老师不但非常尊重, 而且真的很爱。

中国式与美国式的教育, 不能讲哪一个好, 哪一个不好, 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中国学生, 应该让他们多创新, 对于美国学生, 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 这样互相弥补, 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 对天资高的人, 美国教育会好一些, 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 基本上讲, 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比较好的。

四、实践教学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摘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新问题。”然而, 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 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和实验活动却经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新问题解释清楚, 他们就不会去动手, 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 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 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实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 做相同的实验, 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 在美国, 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 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 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 并得出不同的解决新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 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 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三个特征摘要: (1) 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 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 (2) 由于动手操作和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 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 (3) 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摘要:“在学习新课时, 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 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 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 学生再阅读教科书, 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 然后和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 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 学生的独立思索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摘要:“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 教师具体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 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 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 没有关实验的具体解释, 而是一系列新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新问题, 然后, 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索、阅读、设计、观察、记录, 并得出结论。显然,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 访美学者发现, “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 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五、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及考试制度的束缚, 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 (全班按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败)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这种评价方式, 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好名次, 并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 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果是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考试的压力过大, 致使许多学生精疲力竭, 丧失了学习的喜好。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主要就是由这种被动、封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造成的。而美国对学生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看重创新能力。我国有些高才生到美国去读大学或探究生, 学习很努力、认真, 若老师讲了六个要点, 考试时他们决不会改变一个。在我国这样的试卷自然得满分, 可在美国一般只能得C等, 而有些学生只写了一两个要点就能得A等。我们的学生不理解, 老师的回答是值得回味的, “你答的六个要点都是我讲过的, 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我讲过的六点, 那是我思索的, 是已经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新问题的六种方法。有的学生虽然只写了一两个要点, 但那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或通过其他资料获得的, 有创建性。我讲课的目的, 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个要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索, 得出你们自己的答案。”

由此可见, 多年来, 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上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亟待更新。首先, 要更新我国科学课程中的不足摘要:科学课程过分注重学科的逻辑性, 忽视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我国科学课程带有精英主义的性质, 不利于科学的普及。其次, 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研过程和方法的练习, 确立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模式;突出动手操作,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等等。这都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教育决定人民素养的高低, 更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这既是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 又是各国学者、政要乃至普通民众们的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小学教育, 探讨了在不同制度下中美两国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关系、实践教学环节的差异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以达到完善和促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差异,办学特色,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物课堂中的趣味教学下一篇: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