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异分析(精选12篇)
中美差异分析 篇1
重视德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东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着手进行德育改革的探索,目的是寻找一条适应时代变化与本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发展之路。在这种背景下,对中美两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揭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环境下德育的普遍规律,对于借鉴与吸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德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德育目标上,美国比较开放,中国相对保守
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学校德育,把德育作为建立社会秩序、强邦富国、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文化传统和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使两国在德育目标上出现差异,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独有的特征。
美国的学校德育目标比较开放。美国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创造新生活的品质。美国强调培养民族精神,强调要做一名有“民主”精神的、勇于开拓的、以当美国人为自豪的美国人,并由此造就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造成美国德育目标较开放的原因:一是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国际化常碰到许多与传统价值观的闭锁性相矛盾的问题。美国的德育力图克服这一闭锁性,体现出开放性的特征。二是发达的经济要求培养的人具有开放性人格和面向全球与全人类的思想特征。三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受到文化侵略和经济压迫的威胁,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四是有较深厚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基础。
我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德育的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贯穿学校德育始终。这是因为:一是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注重社会,注重社会责任,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近代中国备受欺凌,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着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长期斗争所需要突出的民族性传统,救亡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在经济、军事威胁之中,处于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面临着保卫社会主义新生政权的强大压力,因此特别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四是中国的德育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是以唯物史观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南,以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德育的突出特点之一。
二、在德育途径上,美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模式,中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德目主义的模式
当代学校德育在形式上主要有全面主义与德目主义或称直接形式与间接形式之分。全面主义德育不开设道德教育课,德育主要是通过以社会科学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如生活指导、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来实施,从升国旗、学生行为规范、一般校园生活到各种教学乃至服装、纪律,甚至校园布置都是德育的一部分,因此德育是以间接形式表现出来的。德目主义德育则开设专门德育课程,按德育目标编制系统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课堂中详尽讲解,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并努力见之于行动。
美国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不传授德育目标所确立的道德知识内容,而是通过以人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以及道德实践、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等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德育应着重于通过学生的活动,即通过学生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而积极思考、选择与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在美国,道德教育很少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中得到反映,更多的是借助“隐蔽课程”,让学生在某种德育环境中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和教育。学校的职责仅在于通过开设社会人文学科及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道德情景,给学生提供认识、分析和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自我经验和体会来掌握道德原则、规范,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道德品质。显然这种模式对德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学校和教师缺乏良好的德育艺术,组织安排不得力,就易使教育过程呈放任之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再者,德育工作单纯依靠学生自求自得,在实践中很难推行下去,因而其教育方案的实施并不能如愿。
我国德育的实施基本上属于德目主义的模式。其特点是学校以开设独立而系统的道德课,编制学生应该学习的“德目”,引导学生理解和熟记德目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直接的理论“灌输”为主渠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教育内容系统、完整,易于将社会要求全面地传输给受教育者,加快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进程,增强个体与社会协调和沟通的能力。但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其德目内容繁杂,德育方法比较单一,实施过程中过多地偏重于训导式教育,因而易脱离实际,脱离受教者的个体需要。
三、在德育内容上,美国德育政治倾向比较隐蔽,中国德育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
美国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公民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合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从公民教育的目的性可以看出,它既包括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又包括了法制教育。在美国社会,人们一般认为合格的美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教育则力图使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从而为这个国家奋斗。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美国的成就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实现的,实际上主要表现为历史教育。二是道德观、价值观教育。重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导向一直是美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之一。美国高校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高度重视,但目前却没有统一规范内容和管理措施,主要靠各州制定大纲和措施。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就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维护私有制,所以美国高校的德育浸透着个人主义的东西。尽管他们解释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自利,不是贬义词,但他们承认个人主义就是个人的前途、命运要由个人创造、个人奋斗、个人争取,其实质是把个人的前途、命运放在首位。私有制决定了在这个国家里个人主义必定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的灵魂。所以,他们强调的是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三是健康的人格教育。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及个性特征。美国德育专家指出:人的思想乃至行为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心理出现了障碍,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甚至发生疾病的表现。他们认为:学生一些心理深处的问题不可能通过课堂教育,搞各种活动得到解决。有些学生将其埋在心底,精神孤独、抑郁;有些学生则将其烦恼以不正常的行为表现或发泄出来。因此,加强健康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政治思想教育。这种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的特色之一,它要求学生有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能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贡献;具有政治敏感性、洞察力、鉴别力,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政治取向务实积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能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明辨是非。二是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这项内容虽然与美国相似,但其真正的内涵却大不相同。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有社会主义的公德和道德品质;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将个人的利益与祖国的利益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修养水平,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从来不回避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道德教育目标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体现出道德教育目标属性在政治上的现实性。
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应付这些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要从理论上进行不断创新,既要汲取美国德育的优点也要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厚资源。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结合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重大工程,坚持创新,常抓不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校德育的重要保证;发掘大学生先进典型,让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理想情操、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形式;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身处地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
中美差异分析 篇2
文章简介:关键词:中美审计报告比较研究审计市场国际化内容摘要:以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加以比较研究。中国和美国在独立审计规范性质、审计责任和职业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借鉴美国审计报告体系先进的做法,全面改„ 关键词:中美审计报告比较研究审计市场国际化
内容摘要:以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加以比较研究。中国和美国在独立审计规范性质、审计责任和职业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借鉴美国审计报告体系先进的做法,全面改革和完善中国审计报告体系和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将是我们积极迎接审计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措施。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来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编制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完成独立审计业务的标志。由于中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审计模式内容存在着许多差异。主要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审计报告的比较和分析,探求改善和完善中国的审计报告体系和独立审计规范体系。
一、审计环境的比较
1.美国。在20世纪以前,美国独立审计的发展主要是在随资本一起涌入的英国职业会计师的帮助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后,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使美国的法定审计得以确立,独立审计得到飞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强调独立审计是自我管理的职业,政府不加干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实行自我管理的全国性职业组织,该协会制定出了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已达30多万人,其地位很高。
2.中国。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财政部于1979年10月在上海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试点,并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设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恢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目前共有五千余家事务所,大多数仍属于中小型所事务,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目前我国参与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监管的有审计署、证监会、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纪行为,监管部门主要采取警告、暂停执业、撤销等行政方式,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很少、较轻。
二、中美审计报告具体内容和格式上的异同
审计报告是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一般而言,正式立项的审计活动,都是要撰写审计报告。就现阶段而言,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我们发现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美审计报告的相同之处
1.对收件人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的收件人均规定为审计业务的委托人。
2.对报告日期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审计报告日期为CPA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
3.使用的专业术语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在导言段或范围段使用“审计了„„”的专业术语,借以表明CPA签发的审计报告不是复核或编表报告,而是一种保证程度极高的报告;
在意见段使用“我们认为、在所有(或全部)重要方面均公允地反映„„”等专业术语,以说明审计意见不是对事实的绝对保证。
4.对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可增加解释段的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当CPA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认为必要,可以在意见段之后增列解释段,增加对重要事项的说明。
5.对审计意见类型的规定相同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有四种审计意见类型,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
6.对审计范围的规定基本相同。中美审计报告中规定的审计范围,均是指主要的年度会计报告及相关的附表、附注。
7.对发表各种审计意见条件的规定基本相同。
中美审计报告均规定了发表四种审计意见的不同条件。从总体来说基本相同。只不过我国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具体。而美国则规定得较笼统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CPA职业判断能力偏低的现状。
(二)中美审计报告的不同之处
1.对标题规定不同。我国审计报告的标题为“审计报告”,美国审计报告的标题为“独立审计人员报告”。美国审计报告含“独立”字样,籍以区别内部报告及其他类型的报告,我国审计报告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2.对导言段规定不同。美国审计报告的导言段简要说明审计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我国审计报告不设导言段,将导言段的内容并入范围段。正因为我国缺少导言段,才导致我国审计报告(二段式)与国际通行的三段式审计报告存在区别。
3.范围段内容不同。(1)导言段的关系不同。我国审计报告隶属于二段式报告,所以报告的范围段纳入了三段式报告中导言段的内容,即审计范围、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而美国审计报告为三段式报告,故范围段不包含导言段内容。(2)审计依据不同。我国审计报告的审计依据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而美国为公认审计准则。(3)对所实施审计程序的说明详略不同。我国审计报告只是概括说明取得的“合理把握”。就此而言,我国审计报告的范围段没有明确指出审计程序及CPA所负责任的程度,进而增加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4.意见段内容不同。我国审计报告的意见段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美国审计报告则就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表述意见。我国同时规定“三性”是有原因的。首先,我国国情接近于大陆法系,主要通过法规规范会计工作。故借鉴大陆法系的审计准则,规定合法性要求。其次,我国审计准则主要是借鉴国际审计准则,故规定公允性要求。最后,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形比较普遍,而违反一贯性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故规定一贯性要求。
5.对签章规定不同。我国审计报告规定由CPA签名盖章,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并标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而美国审计报告规定由会计事务所合伙人或负责该项审计业务的CPA签名。需标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有关签章的规定便是个人签名、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因此这样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三、审计报告差异产生的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独立审计规范性质的认识不同
为了清楚的说明中国与美国对于独立审计规范性质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这三个地区的会计职业团体与政府的关系;(2)独立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发布方式;
(3)约束力及违反规范的处罚。
表1中美对独立审计规范性质认识的比较
比较对象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关系规范制定与发布方式使用范围约束力对违反规范的惩处 中国CICPA为民间机构,且受财政部监督、指导CICPA制定,并由财政部批准发布CICPA的会员准则必须遵守,指南则参照执行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暂停执业、取消执业资格
美国AICPA为民间组织AICPA制定AICPA的全体会员和其他执业CPA必须遵守准则(指南)和规则中止或开除会籍、吊销资格证书和执业执照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审计规范的实质在于对执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独立审计人员在实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或应当遵守,否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美国独立审计规范的性质在于会计职业界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而其审计规范往往由民间审计机构制定和发布。中国的独立审计规范则兼有自律规范和他律规范的双重性质,独立审计规范的制定与发布,以及违反规范的惩罚,受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制约。
2.对于审计的责任与职业关注认识上的差别
审计观念是指对审计的看法、观点和认识的总和。限于篇幅有限,在这里,笔者将审计观念仅界定为公众对审计独立性的看法。现阶段中国和美国的审计观念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审计的责任和应有的职业关注是规范审计人员执业的行为指南,同时也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根本保障。按照《国际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责任”的定义,“审计责任”应该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舞弊与错误》、《会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及法规的考虑》等要素。现阶段而言,中美关于审计责任与关注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表2审计责任与职业关注比较
比较对象审计责任与职业关注对错误与舞弊的认识
中国审计人员违反职业规范,将会受到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赔偿责任,严重者还会受到刑事责任的处罚。CPA应该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
美国不遵守行为守则可能会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除会籍。对因触犯刑律而被判处一年以上监禁的会员,或因各种税务事项而被定罪的会员,将被自动中止或开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籍。建立同业复核制度。审计师有责任计划和执行审计,以便为财务报表中是否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而引起的重要错报获得合理保证。
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对于审计责任与关注的认识以及对错误与舞弊的认识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中国关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职业关注,在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均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将审计责任划分为行政、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三种不同类型、性质的责任,便于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质量。美国则更强调审计人员的执业自律,而且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一般而言,审计证据必须具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两个特点,其中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表3审计证据差异比较
比较对象关于审计证据的规定
中国CPA可以运用包括检查、观察、监盘、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合等方法,以便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美国CPA可以运用包括实物检查、函证、文件检查、分析性程序、询问客户、重新执行、观察等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美都规定,审计人员在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才能出具审计报告,但是在具体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上,中美法也不尽相同。中国审计证据的方法显然非常丰富,而且结合中国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将监盘法从观察法中单列出来,更加体现出中国审计准则的社会主义特色。关于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中美的表述基本相同,表述均为“充分、适当”。
四、研究结论
中美经济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审计模式,而不同的审计模式又决定了不同的审计报告。而从长远来看,同国际惯例接轨与审计市场国际化是中国独立审计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美国是现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监管经济的水平相对比较先进。因此,充分借鉴美国科学的做法和经验,必将会促进中国审计报告体系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加速中国审计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景诚:《审计报告的国际比较》.经济师[J],2004(9)
2.曾小青:《中美审计报告比较》.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J],2000(1)
3.阿尔文•A•阿伦斯,兰德尔•J•埃尔德:《审计与保证服务整合法》[M],张龙平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中美差异分析 篇3
关键词: 文化交往 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 社会历史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人们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加,这种趋势对我们增加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是件好事。但同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接触的是来自陌生文化和地区,思维习惯、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与我们全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现象。如果你有一个外国朋友夸奖你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你谦虚一下说:“Where,where.”那你的朋友一定会一头雾水。这种由于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造成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美两国的文化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长江、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老文明,形成了神秘而质朴的东方文化,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精神思想之中。中国古老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存在与意识的各个方面,至善至美,带有一种醇厚朴实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浑然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和谐统一的家庭观、天下大同的价值观和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它的特点是内敛沉稳、平静温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就像顾炎武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人普遍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仅是集体的一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中国传统文化大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后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言之,就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当人与人交往时,必然受到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不被社会接受。中国文化代代相传,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例如,见面打招呼,晚辈见到长辈、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以表示尊重。与人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方,另一方则要举止大方、谦卑有礼。
2.美国文化
与中国文化相比,历史相对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英国、法国等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很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美国社会是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其国民有高度热忱,希望通过奋斗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即“美国梦”的文化特征十分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其精华所在。当然,它对美国社会发展是有利的。美国人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因此,在美国,不同辈分、不同职位的人没有差别。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都透漏着平等观念,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法律、政治等无不体现着平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生硬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身份、地位、年龄、资历等,一律以平等的“你好”或者握手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形成初期都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生息的客观条件,是历史文明发展的依托。不同地理环境塑造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最初的可能框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其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整体性与生产方式的固定性,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而不提倡个人表现。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注重互帮互助、相互扶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从始皇帝的大一统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需要利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君主、谨守礼数,以巩固其政治根基,维持社会秩序。传统思想观念延续至今,被大家接受,形成了集体意识,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据主导,儒家伦理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最终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临海的商业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众多的岛屿、土地纵横交错,交通往来不便,整体性很难形成。所以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指个人的价值、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自主、个人的独立。美国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化,而这恰恰是西方思想的传统产物。最早追溯到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后来,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的理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平等,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交往,其中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发展,要了解西方社会,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加强理解与包容,争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单单有助于中美文化交流,还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往来。文化交际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环境中,进行多方面对比,不但可以传播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而且可以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M].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2]杨云.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
[3]骆越红.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M].佳木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中美金融差异的比较分析 篇4
一、中美金融开放度比较
金融开放度 (1) 计算采用姜波克的国际资本数量型指标公式 (2) , 使用世界银行数据库的三个指标之和来表示。
其中FO (金融对外开放度) ;PI (证券投资与GDP比值) ;NIFDI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与GDP的比值) ;NOFDI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出与GDP的比值) 。从1990到2010计算结果如表1、表2:
数据得知, 除了在1991至1997年期间, 中国FO值偏高外, 从证券投资和FDI净流出两项来看, 中国还是比美国低很多。相对美国, 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口径非常小, PI/GDP表示的间接融资占GDP的比值多数年份在1以下, 而美国的这一数值明显更大。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较低。
二、中美金融结构的比较
下面通过对各类金融资产总量与GDP的比值来分析中美两国金融相关比率 (FIR) , 从而来对比中美两国的金融结构差异 (3) 。
(一) 中美两国金融相关比率 (FIR) 相差较大
美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从1990年的274806.3亿美元扩张到2010年的1183059.5亿美元, 扩张了4.3倍, 其FIR从1990年的4.14提高到2010年的8.14提高1倍。而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25.8%, FIR从1990年的1.84上升到2010年的4.08, 提高2倍多, 说明我国经济金融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与美国比, 我国的经济金融化水平依然较低 (图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美联储在线数据库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bank.worldbank.org/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bank.worldbank.org/
(二) 融资多元化程度上中美两国相差较大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 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国的融资途径表现单一 (表3) 。而美国则表现为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特点。
三、中美金融效率的比较
金融效率比较借用周国富 (2007) 宏观金融效率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三个指标包括:储蓄总额/GDP, 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和贷款额/存款额 (4) 。
(一) 从储蓄率来看, 我国高于美国, 金融体系集聚资本的能力强
(二) 从贷款/存款和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两个指标来看
中国的年均贷存比为86%, 美国为326%;而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中国年均为93%, 美国为121%, 其储蓄转化为投资效率较高。 (详见表4)
四、政策建议
(一) 优化金融结构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 提高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扩大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能有效地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整体发展。因此, 第一步是要加大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提升其在融资体系中的比例;第二步是提高债权融资的比重, 多元化融资手段, 逐步降低乃至消除对债券发行量的管制, 改革债券发行的制度, 多元化债券类型;第三步是提高短期债券和商业票据的发行, 大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明晰企业产权分配,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 培育信用资本市场。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earch.worldbank.org/data
(二) 提高金融效率
首先, 要构建市场化的商业化银行体系,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盈利水平。开发银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丰富银行金融产品的种类, 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其次, 要积极推动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培养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格局。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建设, 完善商业银行破产制度和存款保险机制, 提高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最后, 要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如保险公司、抵押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 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中介体系中的比重。
(三) 推进金融创新
首先, 要创新银行业的运营体制, 促进投资银行的发展。包括开发多种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 在内部控制与开拓业务方面充分吸收国际经验;其次, 要丰富基础金融工具的创新, 包括股权类资产、债券类、商业票据类创新, 为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打好基础;最后, 要逐步开拓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包括综合开发债券类衍生工具、资产担保证券工具、外汇类金融衍生工具等, 充分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摘要:本文从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出发, 从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方面比较了中美间存在的金融差异问题, 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差异,比较,中美
参考文献
[1]姜波克.金融开放与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1) .
[2]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 (07) .
[3]赖达鸣.发展银行主导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中美金融体系比较为出发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4]刘峻慈, 尹久.重新审视宏观审慎监管:基于总体流动性的分析[J].武汉金融, 2011 (10) .
[5]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 2011 (01) .
中美教育差异 篇5
夏莹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13年5月25日
【人物小传】
夏莹,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工作,历任副校长、党委书记等,获得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发表和获奖论文26篇,主编、参编教材等12本。【开场】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美国基础教育。
由于工作缘故,我经常有机会接触美国的校长和老师,特别是近些年我的很多学生到美国学习,我们几乎每天交换教育方面的信息。我还曾两次带队到美国考察学习基础教育,第一次是在2000年中,带中学生夏令营;第二次是2012年底,带“高中多样化与创新人才培养”课题培训团。两次都是二十多天,行程紧凑,一路边看边想,收获不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希望能从美国教育发展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看清并推动我们正在逐步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美国基础教育内容很多,在这里我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各位交流。“美式课堂”形式多样,轻松活泼,让人耳目一新。
没有班主任,德育怎么抓
初到美国的人,很快会注意到这里的学校大都没有大门和围墙,校园与街区、社区相融。当然,这只是表象上的差异。走进校园、深入班级,你就会发现,在内核部分,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别很大。先来看美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美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行动,非常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并非通过一些形式上轰轰烈烈的活动或者以教材为载体进行课程教育。对于基本规范,美国老师更讲究“行动”而不提倡“苦口婆心”。让孩子从教训中学会尊重社会法则。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他们毫不让步。我问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中国老师与美国老师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中国老师什么都管,说话经常凶巴巴的。美国老师管得很少,说话和颜悦色。而一旦我们犯错了,如迟交作业,中国老师会说:‘下不为例。’美国老师说:‘这次作业零分。’”
另外一个特点是,美国中小学不设学生处,没有班主任。
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按班上课,每个班都配有班主任,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管理中最关键而最基础的一环。美国学校不设班主任,而是在每个年级配备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老师。学生的品行操守方面的问题,小问题由任课老师解决,大问题由心理辅导员负责。
上次美国行,我接触到瓦萨中学的高二学生戴旭刚,他高一从福建转学过来。他说:“我最喜欢顾问老师,她非常关心我。”我问:“你在国内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不关心你吗?”他想了想说:“当然,班主任老师也很关心我,但他们关心的方式不一样。班主任说你应该这样,你必须那样,美国的顾问老师说我能帮你什么吗?”
在美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注重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比如,处理学生打架问题,心理辅导员找个安静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坐下,平和地说:“说说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他会耐心听完双方陈述。然后开始辅导:“打人违反校规,你得接受惩罚停学三天,明白吗?”“生气的时候,除了动拳头以外,还可以选择什么别的方式宣泄愤怒的情绪?”“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控制一时冲动?”
心理辅导员的辅导诀窍之一,是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永远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后果,让学生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德育,有两个方面值得反思——
一是要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现在,我们该对学生宽容关爱的时候,做得有些不近情理甚至苛刻;该对学生严格教育的时候,有时又底气不足或摇摆不定。老师如此,家长也是这样。
二是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东西,把它从各种生活的体验中、各科知识的蕴藏中抽离出来,依靠单独的诸如政治课、班会课等课程,配备专职的德育教师,设立专门的如政教处、学生处等机构实施德育,结果把德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教师、某一个机构在某一规定时间内的任务。这样的教育主观目的性太强、人为设计的痕迹太明显,学生们往往有防范抵触的心理,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有个学生发给我一条微博笑话,內容是:“上帝缺手机,于是乔布斯去了。上帝缺歌手,于是张国荣去了。上帝缺杀手,于是本·拉登去了。万能的主啊,你缺班主任不?缺的话就把我们班主任带走吧!” 一笑之后,满腹心酸。
教育vs孩子,谁适应谁
近年来,“补课”“重点班”让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都很纠结。听说补课在美国也很盛行,我带着好奇仔细观察了一番。
在中美校长交流中,美国校长都谈道:“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学校通常都通过课后补习或者假期补习为学生补课。”当然,美国学校补课是不收费的,只要学生成绩不达标,学生就要通过补课来提高,所有的经费都由政府支付。按照联邦政府关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近年来,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以“缩小差距”为目标,采取了许多帮扶措施。“择校”问题同样也非常值得关注。
美国教育是多元体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私立学校。全美共有公立学校9.7万所,有5000万学生在公立教育系统内读书;私立学校共有2.8万所,有600万名学生。
考察中,我惊讶地发现,美国的精英教育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学区、每一所学校中。公立学校对本学区的学生是不收费的,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年陆续推出了“特许学校”“磁石学校”,这些学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学术拔尖型学校。即使家境贫寒,如果孩子有很好的天资,一样可以得到特别的培养,保证了教育的公平。
我们去考察的牛津中学是一所公立学校,4年前通过申请转为特许学校。艾伦校长介绍说:“我们每年先在本区报名者中筛选申请学生材料,选中者由学校组织集中考试。我们择优录取,录取率大约20%。现在几乎所有考试,牛津中学在本学区都是第一。学区致力打造它为品牌学校。” 我查阅了资料,美国所有50州都立法规定:必须进行天才教育,让智商超高的2-5%学生进入“天才班”。名牌大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天才班”。
即使不是特许学校,美国的课程安排也给资优生提高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美国的小学实行包班制,中学开始实行跑班制。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上一样的课程,一样的进度,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全校1000个学生,就有1000份不同的课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梅克教授提出了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让教育去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去适应教育。她认为,教育不仅要承认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的差异,而且尊重特殊的差异。真正的教育民主,不是教育平均,而是在个体需求和现实水平的基础上,让每个人都能有所发展。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我们并不陌生,孔子的“因材施教”说古已有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人的差异,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难点。
占有知识,还是生成知识
在美国,并非所有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很好。
几年前,有一本书风靡中国教育界,书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是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任教于一所条件欠佳、雨天甚至教室漏雨的社区学校,一人包揽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学,长达28年。几乎所有从他教室里出来的学生都发生神奇的变化,自信儒雅、多才多艺、成绩出众。上次美国行,我专门拜访了雷夫,听了半天他的课程。此后,也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旁听美国中小学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美国教师授课非常灵活。课桌不是整齐排列的,学生也没有固定的“坐姿”,教师上课教态很轻松。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没有统一模式,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师生讨论、辩论、实验、项目研究等。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用起立。
通常,每堂课教师讲解不多,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在一节有关“美国起源”的历史课上,有这些讨论题:
1、哥伦布为什么想航海去印度?
2、这位探险家在何地登陆?为什么误把“新陆地”称作“Indies”,误将土著美国人叫成“印第安人”?
3、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这与传统的“地球是平面的”观点针锋相对,人们刚开始对他的看法反应如何? 课后作业,分组完成一项:
1、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缩小,用纸模仿制作帆船。
2、以哥伦布的身份写一篇讲话稿,出发前告诉人们你想做些什么,或者回来后告诉人们你做了些什么。
3、用面包、乳酪、纸等材料分别做出船、帆和海员戴的帽子。
4、学唱《克里斯托夫·哥伦布》、《节日之歌》等歌曲。
美国课堂教学不是占有知识,而是要生成知识。课程设计是综合的、多变的,提问和讨论十分活跃。老师传递给学生明确的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中美差异分析 篇6
SUV的全称是Sport Utility Vehicle,即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它具有轿车的舒适性,同时兼顾越野车的越野性能。根据SUV的生产平台、技术以及功能性,通常可以分为越野型、城市型两大类。
由于SUV车型具备“大空间”、“高通过性”、“视野开阔”等产品特点,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新宠、汽车市场增长的主力军。从2007年以来,每年均以高于乘用车市场总体的速度快速增长,2014年,销量突破480万辆。另一方面,作为“SUV”起源国的美国,除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那几年,SUV曾一度消沉外,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又卷土重来,一路高歌,2014年市场份额已经超过轿车。作为全球重要的两大汽车市场,中国和美国的消费者对于SUV的需求及偏好已经对全球SUV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中美两国消费者都对SUV车型非常热衷,但是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他们对SUV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也必然存在差异。本文从产品需求的角度,对中美两国消费者对SUV的需求和偏好进行比较。
1.美国消费者相对中国消费者更加偏好越野型SUV,而中国消费者倾向购买城市型SUV
从全球市场发展来看,城市型SUV是目前全球SUV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它既具有轿车的舒适性,又具有一定的通过性和越野性,能够满足日常家庭的使用。越野型SUV由于其“高油耗”、“较差的舒适性”等“缺点”则逐渐被城市型SUV所蚕食。但美国作为“SUV”的起源国依然对越野型SUV情有独钟,占据近1/3的美国SUV市场,且持续几年均比较稳定。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90%的市场均为城市型SUV,少量的越野型也主要是满足特殊用途使用。从保有来说,美国的家庭对越野型的保有量更加巨大,至今还能从美国街头看到越野型SUV的出现,尤其是在乡村、郊区等人口密度小的地区。美国人对“越野”的偏爱,与他们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SUV,或者更准确的说越野车起源于美国二战时期,第一辆越野车就是如今的“Jeep”。它从一开始就已经给美国民众植入了SUV典型的“越野”形象,并根深蒂固,就如同中国人对三厢轿车的偏爱,“轿子”的印象很难磨灭一样。其次美国地貌广阔,城际间的交通出行也经常依靠私人驾驶,越野型的高通过性、对不同路面的适应性更符合他们的出行使用。此外,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休戚相关,在这个人工费用极其高昂的国家,男人们要负担起力所能及的一切家庭重体力兼技术劳动,是电工、木工、水管工甚至装修队的多面手,而这时,一辆轿车或者欧洲人钟爱的旅行车完全不能胜任运输的工作。因此,SUV车型除了承载日常的使用用途外,甚至还需要承担起运输工具、建材、摩托车、皮划艇等“大玩具”的工作,这都需要一辆强劲的越野型SUV甚至是皮卡。
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与美国消费者车辆购买和使用上最大的区别是:美国因汽车的普及水平高,车辆选择是个人车的概念,因而更加追求车的个性、动力,而中国的汽车普及水平比较低,买车、用车仍属于家庭车的范畴,因而更追求舒适、外观和经济,实际上对“越野性”的要求并不突出。在日常使用中,也更多的是城市道路,上下班、接送孩子、购物,与传统轿车的用途并没有太大差异。之所以现在对SUV车型如此热衷,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众心理”,别人都买SUV,我也需要买SUV。因为城市型SUV既有越野的外观、大空间,又比越野型的更加舒适,相比越野型更能满足中国人的需要。
2.美国消费者偏好大尺寸的SUV,而中国更偏好紧凑型SUV
从尺寸上来说,美国消费者更偏好中型及以上SUV,而中国消费者更喜欢紧凑型SUV,小型SUV这两年增长也较为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功能用途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国消费者更偏好大尺寸,尤其是全尺寸的SUV,虽然受到目前经济、油耗等因素影响,中大型及以上SUV的需求度有所下降,但是大尺寸的SUV依然很重要,主要是其具有实际的使用用途,除了日常使用,还可以承担起运输工具、建材等工作。因而与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大”不同,美国更多是来自于消费者自身对功能用途的需求,而中国更多是“面子”消费,体现我具有这样的实力。此外,源自于美国牛仔文化的背景,也有美国消费者对粗犷、高大风格喜爱的原因。而中国消费者选择SUV实际上在功能使用方面和轿车没有差异,无论从购车动机还是实际用途,可以说大部分SUV用户都是更加喜欢SUV的外形,或从众心理,因而紧凑型SUV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而日渐兴起的小型SUV更让一部分因经济因素而不能购买SUV的消费群体提前实现愿望。
3.美国消费者偏好3.0L以上的大排量SUV,而中国消费者偏好1.6L~2.0L中等排量的SUV车型
与“越野型”、“大尺寸”需求相对应,美国70%以上均为排量2.0L以上,3.0L以上甚至达到40%左右的比重;而中国消费者虽然也偏好“大”,但在节油这件事情上还是很实际的。目前1.6L?2.0L是中国SUV的主销排量,占SUV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随着小型SUV的崛起,更小排量的SUV也迅速增长。排量偏好上存在这么大的差异,与中美两国消费者的使用用途以及使用环境密切相关。首先从用途而言,正如上述所说,中国消费者对SUV的使用与轿车并无明显差异,基本也为日常使用,并不需要多大的动力满足特殊的需求,尤其是小型SUV,更喜欢的是SUV的外形,因而对于动力的要求并不高,更重视经济性。而对于美国消费者,SUV有很多实际的“重体力”工作,因而他们需要一辆动力强劲的车;其次,从使用环境来看,美国相对中国非常宽松,美国的燃油税税率及油价都相对比较低,美国燃油税率30%左右,而对比欧洲发达国家,法、德两国均超过200%;从政策来说,美国没有针对SUV的惩罚性政策,在美国,SUV被划作轻卡,对用户不征收油老虎税,而且私营企业或个体户购买SUV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来抵税;政府会对不满足CAFE标准(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的企业进行罚款,但是对SUV的燃油经济性要求比乘用车要低。而在中国,通过政策手段限制大排量车,各环节都对大排量限定较高的税额,如消费税,排气量在1.5L?2.0L的为5%,而3.0L?4.0L征收消费税25%,4.0L以上40%,并通过燃油限值政策控制大排量,鼓励节能小排量。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7
一、中美社会文化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哈佛学者Kluckholn和Strodtback指出,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即一个民族或社会全体成员对各种社会事物的善恶是非所持有的共识。文化于无形之中左右着社会公众的行为,进而决定着各种社会体制的形成和维护。同时,文化也渗透到各种社会亚文化中。1980 年,荷兰学者Hofstede给出了民族文化特性的四个维度。1988 年,其与Bond又增加了一个维度。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该维度指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程度或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的取舍选择。
美国推崇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和个人意志,个人的行为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理论和显著特征。在中国,人们相互依赖,团结合作,重视共性,遵守集体规范,强调秩序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提倡中庸之道,置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上。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在机构和组织中等级制度和权利不公平分配能被接受的程度。
美国权力距离不明显。美国有较健全的法律制度,政府较少干预经济,人们思想比较开放自由,有多种发展选择。平等观念根深蒂固,乐于协商,下属对上司的依赖性较弱;行政权力分散,追求平等公正,权力均衡,对社会或组织的参与程度高。
中国权力距离大,集权程度较高,等级结构严密,强调人伦关系和礼治秩序。在中国,人们对不平等现象容忍度较大,下属对上司依赖性较强;权力相对集中,组织倾向于多层次结构、高比例监督人员和集中决策。人们比较服从权威,地位和权力被作为激励因素。管理理论的重心在管理者。
3.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该维度指社会成员面对风险、陌生事物或未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态度。
美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较低。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弱,一般不太在乎风险,有相对安全感,对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积极,冒险精神较强,喜欢维持一种宽松的环境,能够容忍叛逆的个人观念和行为,鼓励创新和自我表现,更关注实务而不是原则。
中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较高。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一般不能容忍模棱两可,对风险、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消极,总是不惜代价控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会有许多详细具体的法律条款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信仰和行为。
4.阳刚和阴柔。阳刚和阴柔指社会成员对个人成就及生活品质的看法。
美国倾向于阳刚,强调业绩和成就。人们比较自信,重视个人财富,赞赏决断能力,鼓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拜英雄,推崇优胜劣汰。
中国倾向于阴柔,强调关系和关怀,鼓励人们互相关心和帮助,崇尚关系融洽和为人谦恭,重视生活品质,同情帮助弱者,提倡共同富裕和助人为乐。
5.长短期定位或称儒家力本论。美国属相对短期观社会,着眼于过去和现在,尊重传统,重视自身稳定和履行社会义务,管理者关注企业的盈亏状况和当前利润,对供应商和客户一视同仁。
中国属长期观社会,追求未来回报,注重长远目标、持之以恒、节约和持久关系,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利润率,重视培养人际关系,愿意对相关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更加关注产品市场份额。
二、中美会计文化
所谓会计文化是指企业信息提供者对各种会计争议或会计选择所持的观点。Gray以Hofstede的“文化层面”为基础,指出社会文化影响会计模式的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影响各种社会制度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来实现;二是通过影响会计文化而影响会计制度和实务。1988 年Gray给出了会计文化的四个层面。
1.职业化与法律化。该层面涉及会计职业界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法律的制约。
美国强调职业主义,会计职业团体发达,由其制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因个人主义意识强,尊重个人职业判断,推崇行业自律和自我管制。因权距小,等级观念模糊,强调平等和参与,不倾向于政府依法规干预会计活动,会计职业化程度较高。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人们能从容应对风险和新生事物,不喜欢用僵硬的教条作为行为规范,因此孕育出较高的会计专业意识。
中国则以法律管制为导向,倾向于以法律法规规范会计制度和实务。中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偏低,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和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较差,会计人员往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会计事项处理。
2.统一性与弹性。该层面涉及可比性和一致性。
美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偏重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同一情况可以有较灵活的处理方法,注重人的能动性。会计人员对差异的容忍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中国强调统一性。因崇尚集体主义,推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要求企业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权距大,会计从业人员倾向于服从权威,愿意接受会计规则。因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强,为避免未来可能引起的问题,政府在社会制度中作出详细明确的规定,统一实施,以此来保障公众利益。
3.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该层面是指面对风险或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财务信息提供者对资产计量和收入费用确认方法的选择。
美国倾向于乐观主义,采用乐观、自由度高、愿承担风险的会计方法进行确认与计量,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能直面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胆创新。
中国倾向于稳健主义。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高,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选择时,为避免实际结果不如预期乐观可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或后果,往往以悲观的态度对待可能发生的事项,从而导致低估资产、收益而高估费用。
4.保密与透明。该层面是指财务信息提供者对企业到底应披露多少会计信息这一问题所持有的观点。
美国会计信息透明公开,要求充分清晰地披露大量信息,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关资料,且对广大社会公众负责。
中国集体主义强,权距大,充分披露企业信息的意愿较弱。中国会计准则中要求披露的事项较少,只要求企业对与其管理和融资业务密切相关的团体披露决策所需信息。
三、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探讨
1.会计规范与监管。根据国情,中国仍应明确政府监管的主导地位,由政府制定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充分发挥会计团体自律作用。政府与会计团体相互协调平衡、共同监督,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2.会计从业人员。为保护相关方的利益,国家应适当扩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自主选择空间,并应引入有效机制,培养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
3.财务信息。中国会计专业化程度低,财务报告统一性、财务信息保守性和保密性较强。中国应在全面发展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反映企业非货币性重要信息、未来信息和表外信息,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做到全面、详尽、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保护相关方的利益。
中美学校危机管理的差异分析 篇8
近年来, 学校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这给学校管理和学校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学校危机管理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 美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以此建立了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我国来说, 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为此, 我们要正视自己与美国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在积极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 总结并构建我国学校危机管理体系, 提高学校危机管理的能力, 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构成学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主要从组织行为方面进行阐述, 从学校危机管理的机构、法律、阶段以及沟通机制这四个角度来分析中美学校危机管理的差异。
一、学校危机管理机构的差异
总体上来看, 美国在学校危机管理上处理紧急事务的是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而中国学校危机管理的单位是危机管理小组, 这可以看出美国和中国学校危机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上。
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是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部门, 也是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直接机构和最高权力部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任务主要有:统领地方紧急事务所, 为其提供资金保障, 提供技术支持, 提供业务培训等等。地方的紧急事务管理部门对学校危机管理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例如, 其可以为全国学校危机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为学校提供进行危机处理的各种培训, 为危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等等。学校危机管理小组是危机管理的直接单位, 其危机处理职责是进行学校危机管理的干预, 进行学校危机管理的评价, 进行学校危机管理的沟通等等。
对于学校的危机事件来说, 通常实行分级管理, 而分级管理要有相应的机构参与管理。一级一般就由学校负责, 二级就要由学校以外的救援机构负责。无论哪个级别进行危机管理都要有危机处理的技术人员参与, 他们经过了危机技能的培训, 掌握了危机处理的技能。在美国, 危机管理通常采用“政府主导、地方为主、学校核心”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 美国的这种管理模式, 在管理过程中可以使不同地区在进行危机管理时, 权力分配相互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地方危机管理机构的优势, 有效地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
在我国, 危机管理的核心机构是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各级地方应急管理办公室。而这些机构都是以政府办公厅和办公室的值班室为依托而建立的, 可以说是一个新增的机构, 因此在职能上显得非常有限。只有遇到特大危机事件, 才会由国务院危机处理机构成立临时的危机处理指挥部, 指挥部起统领作用, 其对危机事件进行全面的掌握和指挥。所以, 我国的这种危机处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 我国在学校的危机事件管理中, 具体的执行单位是临时的危机管理小组, 但是危机管理小组都属于临时机构。同时, 临时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范围较小, 成员也不固定, 缺乏必要的危机处理的专业知识, 职责意识薄弱, 任务划分不明确, 并且临时工作小组在工作上没有一定的连续性, 不能对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与此同时, 当危机事件发生后, 临时管理小组要进行危机的沟通, 这样就把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错过了。此外, 临时危机管理小组在立法上存在缺陷, 从而影响危机处理的时效性。
当前, 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的体制还不健全, 危机管理的职责还不明确, 很多学校在危机管理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而政府利用自己的行政职权来对学校危机管理进行干预, 这就使得学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不能发挥自己的权力。因此当学校出现危机时, 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政府, 而不是学校。不过在我国的学校危机管理中, 也有好的一面, 比如可以及时进行人力资源调配等等。
二、学校危机管理法律的差异
对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 我国多趋向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而美国则对危机立法研究较多。可以看出, 美国对学校危机管理的法律建设比较到位, 各种各样的危机立法非常全面, 例如联邦法律、总统令、州法律、地区法律等等, 形成了一套危机处理的法律体系。并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地写出了联邦、州、学校、教师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和责任。如法律规定危机管理的资金支持要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责, 危机管理设备及危机管理的安保人员要由学校负责。
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机构和危机管理计划都要根据法律来建立和制定。学校危机管理机构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建设可以有效地对各种危机事件进行早期发现, 并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遏制。因为危机管理机构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而不是某个管理机构,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 危机管理系统会自动启动, 而不用行政出面。
目前, 我国的学校危机管理法规意识在逐年增强, 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继颁布实施, 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学校基本具备危机管理的应急措施, 但是处理危机事件的法律还不健全。在我国, 各类法规并未把危机事件纳入其中, 而只是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一般来说, 我国学校很难利用法律武器来处理学校的危机事件, 更多的只能依靠上级行政部门来进行处理。另外, 法律职责不明, 当前法律法规对教育部门的责任分工并未作出明确的划分, 当发生学校危机事件后, 找不到相关的责任人。例如,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 要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虽然提出了救护的对象是未成年人, 但是其法律责任人却不明确, 是学校、教师还是其他, 法律并未说清。所以, 目前我国学校危机事件中, 法律对教师责任的规定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三、学校危机管理阶段的差异
在美国, 学校危机管理已经建立了全程管理的模式, 当遇到危机事件时, 学校能针对危机的情况和所处的阶段进行各种危机的处理和救援。从现实来看, 美国学校危机的预防、应对、初期处理等都做得非常的到位。我们可以从美国的联邦、各州、各地区和学校的危机管理计划看出来, 其各个环节和部门都对危机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对于危机管理的培训和演练, 不定期地对师生进行危机预防教育, 增强其危机防御的能力。例如, 美国很多州都组织学校学生进行地震演练, 其中有几个州还专门建立了中美地震联盟。美国西部地区处在地震带上, 所以西部地区各州十分重视地震的防范预演工作, 政府规定在校学生要接受自然灾害教育以及地震到来时的演练。有些学校为了有效预防学校危机事件, 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的演习活动。总之, 美国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有一套完善的计划, 计划涉及危机管理的各个角落, 使得危机管理有条不紊,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校危机管理人员带来了便利, 也减轻了其压力, 节约了危机处理中的时间, 使危机的处理变得简单易行。但是危机的不确定性是其自身的特点, 有时候不可能按照预期的危机处理计划来进行危机的处理, 而是要因地制宜, 根据危机发生的性质、危害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处理方法。美国的危机管理计划虽然完善, 但是有时候却给管理人员造成了束缚, 也给学校危机管理措施的实施带来了麻烦。美国在危机事件后重建工作中做的更加出色, 特别是无形情境的建设。有形情境是指学校中的各种有形资产, 包括建筑、设备、道路等等, 无形资产是指学校的形象、声誉、师生心理等方面。经过学校危机事件的学校, 一般情况都会积极地对师生进行人文关怀。例如, 骇人听闻的弗吉尼亚枪击事件后, 学校立即做出了停课的安排, 并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安抚, 经过一段时间, 在恢复上课, 并且上课的第一天,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抚慰, 以便给学生减轻心灵上的创伤, 教育其遇到危机事件要如何处理、如何应对危机。学校对学生的恐惧和悲伤表示理解, 并且允许学生不参加考试。
在我国, 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机构是不明确的, 所以不能很顺利地实现学校危机的全程管理。第一, 我国传统的教育危机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刺激—反应模式, 所以一些潜在的危机不容易被发现。第二, 在危机管理计划和预防上学校也不能做到位, 缺乏必要的危机管理的指导, 危机事件处理起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当遇到学校危机事件后, 学校只能根据现实情况对学校危机进行摸索解决, 这样就会造成危机管理的资金浪费和成本增大。另外, 我国学校危机演练系统相对落后, 演练也存在缺陷, 演练只是形式主义, 不能真切地包含学校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总体上, 我国在进行学校危机的预防、预警方面还不到位, 演练、宣传等也都做得不够。虽然如此, 在我国处理危机事件的效率还是与美国不相上下的, 我国的临时应急小组, 临时应急指挥部等临时危机管理部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机作出决策, 可以短时间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应急、救援和重建, 效果明显。
在美国, 处理危机事件的理念是, 预防是最好的危机解决的办法, 可以说是重在预防, 花少量的钱预防。从美国处理危机事件的理念上可以看出, 预防工作是学校危机管理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同时, 进行学校危机管理时, 每个管理部门和成员都分工细致、脉络清晰, 从而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危机管理工作。所以, 在学校危机预防、预警等最初处理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我国和美国在学校危机管理上进行对比发现, 我国的的学校危机管理没有计划, 也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执行机构, 学校对危机处理的意识不强, 危机演练也不足, 这使得我国学校危机管理在危机监测、预防、预警等前期工作的缺口较大。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国家, 当学校遇到危机事件, 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调用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同时, 由于危机处理没有既定的规定约束, 可以随时根据危机状况调整危机处理的方案, 从而尽快解决危机。
四、学校危机管理沟通机制的差异
对中美两国的学校危机管理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 其管理模式都是由中央到地方的逐级领导。从横向来看, 美国在学校危机处理上常常借助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私人组织等来协调处理学校危机。而我国在处理学校危机方面则只是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和沟通。
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机构在美国通常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承担。实际上,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确立了学校危机管理的主导地位。而其他的部门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一些非政府机构和组织等在学校危机管理中也起到联系作用, 是学校危机管理的有效补充。在我国, 国务院是学校危机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 然而其专门进行危机管理的机构却不足, 从而导致行政部门在行使权力时, 各司其职, 出现了各自顾各自的现象, 降低了危机管理的效率。此外, 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处理学校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只有在政府的指挥下才能使非政府组织行动起来。
此外, 美国始终都非常重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学校还设立专门的家长协会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学生家长在学校危机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学校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时常常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 非常尊重并会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看法。就这方面而言, 我国与美国相比略显逊色, 我国学校在制定学校危机管理计划时, 并没有与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涉及到家长在学校危机管理中应该担任职责, 但是没有明确家长在危机管理中的具体职责, 所以家长在危机管理上基本没有话语权, 即使家长向学校提出一些危机管理的意见或者想法, 也很少被学校重视和采用。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家长委员会, 但是家长委员会的职责是为学校提供经费和赞助, 而对于学校的危机管理根本不参与, 家长委员会变成一种摆设。有时候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家长交流, 但是家长会每个学期只有一次, 达不到随时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而且家长会虽只是讨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 很少涉及到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2]康青主编, 徐蔚琴等编写.管理沟通教程.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3]孙华.美国大学校园危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3) .
[4]尹晓敏.美国如何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中小学管理, 2007 (4) .
[5]冯润民.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思想教育研究, 2008 (10) .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及其启示 篇9
一、会计文化的内涵
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赋予了不同的理解,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从精神角度进行的阐述, 与之不同, 广义的文化内容更加全面, 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文化涵义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文化, 人们也有不同的理解, 但大多数学者仍然是从广义上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和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等内容。
二、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由于不同国家在历史环境、民族特点、文化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导致不同的国家在会计文化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从而影响着各自在会计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 最终影响各自在会计道路上的发展。
(一) 会计职业管理水平不同。受我国多年来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在价值观方面, 我国崇尚集体主义, 群体价值观突出, 且我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集权程度较高, 权距较大, 这就导致在规范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时, 我国更倾向于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进行规范, 在出台各项会计制度或准则时, 虽然会计制度或准则的制定会考虑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建议, 但主要还是由官方机构制定, 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影响相对较弱;在会计监管方面, 也主要是以政府监督为主的模式, 会计职业管理水平相对较弱。美国则不同, 美国主要崇尚个人主义, 集权程度较低, 权距距离较小, 在制定会计准则时, 会计职业团体主要实行自律发展, 政府干预较少, 其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由民间组织会计职业团体自行制定, 官方较少参与;在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管时, 也主要是以行业自律监督为主, 政府较少进行监督的模式, 可见其民间组织的影响力较大, 会计职业管理水平较高。
(二) 灵活性程度不同。由于受价值观和权距差异影响, 我国在制定相关会计制度时, 会强调高度统一, 会计科目的内容等全国企业都会保持一致, 如无特殊理由, 企业不同时期会计方法都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 给企业自主进行会计处理的空间较小, 同时在制定会计制度时会采取谨慎性态度, 考虑到所有相关事宜, 尽量减少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规避风险。这些都表明我国会计文化统一性较强, 稳定性较强, 规避不确定的意识较强, 灵活性较差。美国则有所差异, 美国强调个人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 在会计方法选择上, 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就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变更, 灵活性较强。同时, 美国在会计活动中也愿意承担风险, 直面不确定因素, 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规避意识较弱。
(三) 信息披露程度不同。受文化环境影响, 中国是一个含蓄、内敛的国家,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透明度较低, 大多数公司都不愿意向外界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 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披露相关的信息, 但对公披露的内容相对较少, 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较低, 信息使用者难以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美国作为开放国家的典型, 在信息披露方面, 信息使用者对其具有更深的意识, 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较高, 且公司也愿意向外界公开相关资料, 其准则对公司信息披露的最低程度也有所要求, 披露的内容也较为详细, 其信息披露程度较高。
(四) 会计人员职业化水平不同。受价值观、权距差异等因素影响, 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 多以会计理论知识为主, 易与会计实务知识脱节, 且以应试教育为主, 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在从事会计工作时, 大多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高, 主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即可, 对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意识不够, 职业化水平较弱。而美国则不同, 在会计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重视与会计实务的联系, 且会计职业在美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大量的经济业务都需要其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判断,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强, 职业化水平较高。
三、美国文化对我国会计文化发展的启示
从前面内容可以发现, 由于我国和美国在会计文化上的差异, 导致在进行会计文化建设时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我国可结合自身国情, 将美国优秀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 促进我国的会计文化发展。
(一)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虽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度方面都在不断进行修订, 但从总体上而言, 其会计管理体制仍未发生实质变化。在对会计活动的控制方面, 我国已有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会计职业团体, 政府监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 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会计活动, 赋予企业对会计活动更多的自主权, 加强行业的自律行为, 提高会计职业团体的影响力, 两者相结合, 各司其职, 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在准则、制度内容方面, 有些内容会存在重合或矛盾的地方, 可建立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 便于会计工作的进一步操作。此外, 在监管方面, 由于注册会计师会对企业报告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 为了减少注册会计师参与舞弊的机会, 可以仿效美国, 逐步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从事审计和非审计业务, 加强监管力度。
(二)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 他们主要是根据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为了提高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需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首先, 在信息披露时间上, 可适当缩短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 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其次, 在披露格式上, 虽然会计准则对此有一定的规定, 但不少公司在披露格式上差异较大, 可进一步制定标准格式, 帮助信息使用者分析不同公司的相关信息, 使其具有可比性;最后, 在披露内容上, 目前我国公司在信息披露时的内容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可通过法律的形式, 细化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 尤其是一些非财务信息,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使信息使用者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公司的整体状况。此外, 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公司的教育等措施, 鼓励公司自愿公开其会计信息。
(三)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约束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对于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 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外, 也不能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 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 让学生了解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于在职的会计人员, 可结合会计人员的身份信息, 对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 若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违背了职业道德, 可在诚信档案中进行记录, 影响会计人员未来的发展, 进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则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于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 除了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相结合, 还需加强其对整个会计文化体系的认识, 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对于其他会计人员, 要从实质上让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得以落实, 不断更新会计知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并且还需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知识的学习, 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受价值观、权距等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使得中国和美国在对会计职业管理水平、会计业务处理的灵活性、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 我国可融合美国的优秀会计文化, 进一步对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会计文化的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我国的会计环境也有所变化。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和美国的文化背景, 对我国和美国的会计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并结合我国国情, 将美国优秀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提出相关的启示内容, 以促进我国的会计文化发展。
关键词:会计文化,价值观,权距
参考文献
[1]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2]畅秀平.中美会计文化比较与启示[J].财会通讯·综合 (上) , 2009.12.
中美主要城市报纸广告的差异分析 篇10
在收集美国主要城市发行的报纸基础上, 英语专业、传媒专业等组成的实践创新团队利用课外时间, 选择相对同性质如经济性质、政治性质、文化性质等国内城市报纸, 如美国夏威夷与中国深圳、美国旧金山与广州、洛杉矶与上海、华盛顿与北京、纽约与南京, 采取两两比较的方法, 探究中美两国主要城市报纸广告差异。分析过程中, 团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每月进行小组交流。
二、中美同性质城市报纸广告比较的内容
(一) 中国深圳、广州和美国夏威夷报纸广告比较
以经济为主的深圳《深圳晚报》与夏威夷《世界日报》比较而言, 《深圳晚报》以文字和图画为主, 开设“昨夜今晨”、“民生热线”、“环球七日”等栏目, 刊登企业信息多、广告公司也多,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世界日报》报纸广告内容则是各行各业的招聘或一些小广告之类, 费用相对于版面广告较为低廉, 就是将众多小面积广告汇集在一起发表, 档次也较低, 色彩简单。中国广州《广州日报》和美国旧金山《旧金山纪事报》在广告色彩上, 《广州日报》的广告设计颜色相对《旧金山纪事报》更具有鲜明性, 增大了受众对其注意力。
(二) 中国上海、北京和美国洛杉矶、华盛顿报纸广告比较
中国上海《上海东方早报》和美国洛杉矶《洛杉矶时报》对比而言, 从报纸的版面和风格来看, 《上海东方早报》的广告通常是整个版面, 并且是多个广告版面分布在报纸版面中, 重要广告往往出现在头版中。《洛杉矶时报》是美国西部最大的日报, 其影响与地位仅次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被称为美国的第三大报。其广告量相对而言较少, 广告也很少出现在整个版面。可见这两份报纸在版面的分布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比较中国北京的《北京晨报》和美国华盛顿《华盛顿邮报》, 前者侧重与学生消费群体, 如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用品, 甚至是一些整容广告, 占据了一定的版面。
(三) 中国南京和美国纽约报纸广告比较
南京《扬子晚报》发行量大, 受到商家青睐, 广告多, 整体以汽车销售、楼盘出售等广告为主体, 缺乏对广告合理的规划、分类和管理。美国《纽约时报》是美国全国性知名报纸, 同样也受商家关注, 具有丰富多样的广告, 增强了它的竞争力。在主题和内容上, 《扬子晚报》广告内容缺乏多样性, 而《纽约时报》突出综合发展。
三、中美同性质城市报纸广告的特点
(一) 中国主要城市报纸广告的特点
中国报纸分为地方性报纸和全国性报纸, 中等以上城市通常都有两份及以上的报纸, 一般是日报和晚报。日报作为党政机关报, 由于创报时间普遍较早, 所以有着较多的读者, 受到广告主的追捧, 但是广告内容、形式以及色彩上有着很严格的筛选, 分配给广告的空间也很有限;而晚报相比而言则起步较晚, 但是不受局限, 风格活泼和灵活, 广告量大, 出现地方性报纸广告发展快的趋势。现代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过去的新闻报道一家独大, 逐渐变为新闻和广告两大块。新闻决定了报纸是否“好看”, 是一份报纸的软指标;而广告则决定了报纸是否“赚钱”, 更像报纸的硬指标, 两者相辅相成。
(二) 美国主要城市报纸广告的特点
美国报业广告种类繁多, 覆盖面广, 发行量大, 集中分为四类:报纸发行地的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等等直接在报纸上做的陈列广告, 非报纸发行地的广告客户在报纸上刊登的全国广告, 新闻广告和分类广告, 分类广告是美国广告中最有特色、也最为庞大, 在美国广告业中占主导地位。[2]
(三) 中美主要城市报纸广告差异的原因
1. 政治因素。
报纸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 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内容也会有所差异。[3]在前期搜查资料中, 我们发现在美国总统选举的时期, 部分广告会刊登与总统选举直接关联的内容, 反映运用政治广告为候选人张目呐喊。在中国, 实际上也有很多类似政治广告的活动, 但是主要是对有关政策法令的宣传等.
2. 经济因素。
经济相对发达, 影响着广告的内容。通过对于中美各主要城市报纸所刊登的广告调查, 中国的广告一般都是各大房地产、药物及食品饮料、家用品、汽车, 广告量最大的还是人民基本需求的物品。而美国报纸上的广告相对比较多的是非必需品类的, 比如:俱乐部、各种高档奢侈品牌等。美国的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比我国的要高很多, 美国人的购买欲望能力相对强, 从而刺激美国市场的消费广告, 促使了更多高档奢侈品广告。我国居民, 由于消费习惯的影响和对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的担心, 相对减少了社会购买力.
3. 文化因素。
中美国家文化的价值、规范和特质在广告中展现不同形式与意蕴。广告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反映, 广告中的插图、标题、及版面形式都带有一定的文化意蕴, 是本地本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等吸引和制造顾客对广告产品的亲切感。必须审视广告的文化定位, 不仅要重迎合各种文化的民族特点, 更要注重适应和满足文化的国际化需要才能真正做出中美优秀的广告, 不断发展中国广告。
4. 生活习惯因素。
历史、自然环境、生理特征等原因,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广告信息解读的方式也不一样, 中美主要城市报纸广告的差异受到中美生活方面的影响。在报纸广告中, 关于中美两国在处理冲突的方式内容上就有明显不同, 中国人是处理的策略一般亲切随和, 退缩, 美国人策略一般是整合, 通过竞争谋求独断权威。这与中国人一向崇尚谦虚谨慎的优良风格和国外大胆新意的生活背景一一相关。
中美主要城市的报纸数不胜数, 其差异也具有无穷大的范畴, 但总而言之, 美国报业开放自由, 系统完善, 创作空间庞大;中国报业则过于理性, 内容严谨且保守, 严重局限了其创作空间。只有中国报业广告突破陈旧的模式, 注入新鲜元素, 中美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倪宁.广告学教程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中美差异分析 篇11
【关键词】传统婚恋观 跨国婚恋 跨文化交际
中美文化承载着各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自身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中美传统婚恋观念的显著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也给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愈来愈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中美传统婚恋观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各自显露了自身的优缺点,并在文化互相渗透的融合中寻求着完善与统一;另一方面,跨国婚恋已成为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却由于婚恋观念的差异,面临着激烈的民族文化冲突。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中美不同民族在婚恋观念上的差异,并提出克服这些差异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们正确地运用到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当中去,形成正确的交际策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美传统婚恋观念差异及原因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美国社会张扬“个性”, 重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而中国社会注重伦理生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中美文化中,传统婚姻观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的差异。
(一)恋爱观差异
1、恋爱目的
中国人恋爱是为了结婚,美国人恋爱是为了恋爱。
许多中国人都熟知这样一句网络语: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由此可见,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谈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美国人把恋爱和结婚分的很开,只要两人相爱,便享受在一起的过程,一切顺其自然。有时候,他们反而惧怕结婚,因为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一旦与意中人步入婚姻殿堂,就要一起为生活中的牛奶和面包发愁,曾经在脑海中完美无缺的人,很可能会将自身的本质弱点暴露无遗,最后导致爱情的终结,所以西方有一句名言家喻户晓:“ 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2、恋爱年龄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恋爱年龄仅停留在一段生命时间。特别是中国女人,热恋时间往往限于十多岁到三十出头期间,这一段年龄非常宝贵,如果到四十岁以后还没有结婚,就被称为“人老珠黄”而很难恋爱了,所以中国女人要趁年轻的时候把自己嫁出去。而美国人却不同,美国人的恋爱期可以是整个人生,就算过了青春期也不着急。许多美国老头老太太,到六七十岁了,还在恋爱找对象,因此出现了所谓的“黄昏恋”。另一方面,美国人开始恋爱的年龄较早,许多人在中学就开始恋爱,而家长老师很少管。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则被视为早恋,家长往往会想办法把孩子拆开。有的家庭孩子上了大学也不允许恋爱,理由是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等毕业后找到工作时才能谈。
3、表达方式
古往今来,中西方人的典型性格就各不相同。中国人崇尚的是一种含蓄美,喜欢言语委婉,形式谦虚低调。西方人与此截然不同。他们个性张扬,说话做事直截了当,不爱拐弯抹角。因此,面对真爱,中西方人表露真情的方式就很不相同。总的来说,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中国含蓄而优雅,美国开放而绅士。
(二)婚姻观差异
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國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注重从一而终,所以都相当谨慎。
1、结婚目的
从传统观念上分析,美国人结婚是为了爱情,而中国人结婚更多的是为了家庭。中国人注重人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结婚绝不是简单的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父母为儿子娶来媳妇, 表面看来是为儿子完婚, 其实是为整个家族娶媳妇。1男子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孝敬父母, 是对家庭应尽的一种义务和责任。相比而言,美国人的观念显得更人性化。由于美国人信奉自由,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他们认为结婚就是两个单独个体的结合, 结婚是为自己,结婚是他们的个人权利而不是义务, 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责任。
2、择偶方式
由于结婚目的的不同,中国婚姻的择偶建立在家庭条件和容貌之上,择偶标准是门当户对。几乎不考虑男女双方是否相爱,而看对方的家庭条件能否匹配得上,身高相貌要能过关。而美国更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美国人的择偶条件是:尊重、信任、兴趣。他们更重视价值观的趋同,性格是否适合、爱好是否相似,而不是外在的身高,相貌,年龄。因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爱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兴了就一拍两散。2”
3、离婚态度
中国传统婚姻的双方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旦结合,则很可能是一辈子,即使夫妻感情已经破裂,迫于社会、家庭施加过来的压力,以及考虑到经济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等,很多夫妻都会选择继续痛苦地生活在一起。相对于中国人对离婚消极回避的态度,美国人如果婚姻出现了裂痕,对离婚会积极很多。由于他们夫妻关系经济与精神上相对的独立性,以及社会文化对离婚的宽容性,面对婚姻中出现的危机,他们会坦然许多。据数据表明,1979年美国离婚率已达到53% , 是美国历史上的离婚高峰。3这显示了中美传统婚恋观在离婚态度上的差异。
(三)家庭观差异
家庭价值观可以说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抱有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它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务的决定。
1、夫妻关系
在中国,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感情生活中,夫妻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经济上物质共享,而且精神上互相支持,甚至不分你我。如果对方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就会以为对方离心离德,甚至是背叛。在美国,夫妻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结合是自由的,是个人的权利,受到法律的规范,父母不敢干涉。美国夫妻双方虽然已经结婚,却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结合非常理性。在结婚前,他们会先作财产公证,以免离婚后与对方的财产互相混淆。他们会尊重对方的隐私,夫妻之间都不过问那么细。美国的丈夫们并不喜欢一味迁就和顺从妻子,而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个性。双方之间不仅在热恋期间会注重仪表,婚后依然如此。4
2、女性责任
中国有一句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说中国古代女性出嫁后要遵循传统的美德,遵守三纲五常,对自己的丈夫绝对忠实,为家庭恪守妇道,投身于家庭,抚养好儿女,服侍好公婆,并做到尽善尽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女人结婚以后,会全身心承担家庭的责任,为家庭、丈夫和孩子奉献,甚至舍弃自己的工作。与中国女性相比,美国女性要轻松得多。美国女人结婚以后,也会认真承担家庭的责任,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做全职太太,当孩子大了以后,会继续工作。受独立文化的教育,美国女人对自身的自由和自我空间是有较多要求的,不会勉强和委屈自己。
(四)传统婚恋观念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1、历史渊源的不同
中国是有 5000 年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国,封建社会长达二三千年之久。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古代的婚姻家庭影响深厚。在儒家文化“大统一”思想的熏陶之下,两个家庭的融合不仅是夫妻二人单纯的结合,而是整个家庭所有成员参与的融合过程,汉代明确的“夫为妻纲” 、 “男外女内” 等伦理道德观念影响至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择偶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择偶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外在条件而不是爱情。
相比中国,美国是个年轻的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多种族,多文化,经济文化程度相对开放,民主自由,独立平等。从一开始就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建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婚姻观念上相对自由、开放、平等。
2、文化认同的不同
中国是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群体,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宽容的人际关系。中国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大多数是以家庭这个小集体的利益为中心。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不是完全平等的,婚姻关系对夫妻双方都是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婚姻已经不属于个人问题,它包含道德,责任,荣誉感等因素,所以中国人在择偶、离婚等方面更多地考虑了家庭因素。
美国社会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个人利益是他们一切活动的目标,美国的家庭价值观中没有类似中国传统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强调自由平等,强调个人权利。
二、中美传统婚恋观念差异的启示
研究中美两国传统婚恋观的差异,主要就是为了使两个国家能从对方的传统婚恋观念的优势特点中获得启示,通过互相学习与融合,取长补短,以寻求中美婚恋观的互补、完善与统一。
在日后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笔者建议中国人的恋爱观念应打破恋爱年龄的限制,尽量排除世俗的偏见,降低婚恋的功利性,以更加宽容的择偶方式去选择婚恋对象;夫妻之间建立情感依赖的同时要树立个体的独立意识,注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在女性责任上,希望部分中国家庭能对女性提出合适的责任要求,同时尊重婚姻中女性应有的工作、自由等权利。当然,笔者也建议美国人学习中国人对婚恋的责任感,对家庭的奉献精神,对离婚的慎重态度等。
此外,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与中西文化互补、中美文化融合密切相关。跨国婚恋夫妻双方在跨国婚恋中要相互理解宽容各自民族文化的差异,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将中美两国包含传统婚恋观在内的民族文化冲突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使中美两国包含婚恋观在内的整体文化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统一的轨道,那么跨国婚恋的顺利实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蔺学才.试析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悲鸽鸽.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形成原因[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3.
[3]朱晓映.中美妇女婚姻与家庭觀念比较[J]. 妇女研究论丛,1998.
[4]桂佳芸.中美家庭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学术探讨,2010,7.
[5]孙建军.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6]杨文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婚姻家庭价值观比较[J].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2004,26(3).
[7]刘彩玲.浅析美国婚恋观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J].伦理学研究,2010(9).
[8]陈硕.中美婚姻伦理比较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方倩.从婚姻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J].文学教育,2013,5.
[10]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中美婚姻观差异[J].边疆经济与
文化,2013,5.
[11]蔺学才.试析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2]裴鸽鸽.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形成原因[J].华北水利水
电大学学报,2013
[13]朱晓映.中美妇女婚姻与家庭观念比较[J].妇女研究论
丛,1998
中美教学价值观的差异及归因分析 篇12
一、教学价值观及其课堂表现形式
国内有关于教学价值观内涵的探讨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上, 如有人认为教学价值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教学属性和教学需要满足之间的认识和看法, 或认为教学价值观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等, 由此形成所谓“需要—属性”论和“主—客体关系”论。[1]我们认为对教学价值观的内涵的探讨既要保留其抽象的哲学高度和深度, 但又不能失去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教学价值观的探讨必须找到其课堂具体表现形式, 才能将观念化为行动从而为行为找到源头。一般认为, 教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 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及课堂教学中对师生关系及其角色定位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从课堂实录看中美教学价值观的差异
(一) 美式课堂实录
我们曾多次走访多位美籍教师的课堂, 发现课堂的许多设计和环节都投射着与中式课堂大相异趣之处。以下是美籍教师Traci的课堂实录。课程名称:英语国家文化与社会;学生:大二;教学目标:了解并体验美国家庭。教课过程: (1) 课堂讲授。一上课, 教师先向大家问候, 然后简短地说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注意到教师始终面带微笑, 亲切从容地用眼睛环视了每一位学生。 (2) 课堂活动。在活动进行之时, 教师时而接受学生的咨询, 时而坐下来加入到某一组的讨论之中。
(二) 中美教学价值观在课堂中的差异比较
我们认为美籍教师这堂课包含了几个宝贵的教学思想:合作、体验和探究。有了以上的参照之后, 我们来看以下的差异比较。
1.课堂教学目标的差异。在美国人的教学价值理念中有一条坚定的信念, 那就是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是无效的。美国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做中学”的方法使学生超越认知领域的局限, 实现对问题本身的生命感受、价值判断和能力的形成。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人们逐渐开始注重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2.课堂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价值观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师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而实现。[2]教师利用教学主题、精选的教学事例, 经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来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对象化, 以此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中美课堂教学内容的差异: (1) 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差异。 (2) 教学内容范围上的差异。 (3) 对课堂内容处理方式的差异。
3.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从总体上看, 中式教学法以讲授法为主, 美式教学法以互动为主。讲授法与讲授法也有不同, 有些人以教授为目的, 而有些人以讲授为中介;有些人把讲授变成了满堂灌, 而有些人使讲授成为一种相互启发。在我们的课堂实录中, 教师在前半部分使用了讲授法, 但其使用的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活动铺路搭桥。中式课堂的讲授法在高校已被演绎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课堂中只有教师主体, 学生成为等待灌输的容器。在美式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合作中交流, 在合作中探究。这一教学法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
4.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差异。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育世界的两大主体, 也衍生出了教学的所有问题, 因为教学首先要建立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师生关系之上。我们在美籍教师的课堂上所感受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地微笑, 主动和每个学生打招呼, 教师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导致课堂的混乱和学生的自大, 相反, 她赢得了学生加倍的尊重、爱戴和坦诚的合作。
三、中美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差异归因
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的角度为价值判断作出归因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并且前人对此已有颇多论述。但对教学价值观的归因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和社会的大环境上, 必须找到影响教学价值观形成的直接因素才能为价值观的改造和发展找到一个切入点。我们认为这些直接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 人的个性差异与教学价值观
个性和价值观尽管有许多重合之处, 但基本上可以作这样的区分, 即把个性看作是一幅画中前景, 而价值观则是画中的背景, 个性是在价值观的背景中生成, 它包含着价值观, 是被选择了价值观的凝聚和外在表现。美国人的个性中有三点是尤其值得一提的:其一, 美国人有着对自由永恒的尊重、认可和期待,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却并不意味着自私自利, 不顾他人, 而是“自由地选择做好其他人希望我做的事”。其二, 美国人不看重想法和理念, 而是珍视行动。其三, 美国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相比之下, 中国人的个性特征也可以归纳为三点:谦虚、恭顺、不争天下先。这三点个性特征所反映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卑有别, 这造就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威、学生听命的倾向, 这一点从课桌的摆设到授课方式皆可见一斑。
(二) 家庭教育与教学价值观
家庭在子女出生之前就为他们预设了由价值观织成的环境中, 在家庭教育方面中美两国存在着突出的差异。美式家庭教育的立足点是教会孩子独立;中式家庭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旦没有教师的指示, 学生感到不是自由, 而是恐慌和茫然。
(三) 教学评价标准与教学价值观
中美教学评价标准上的差异主要在于美式课堂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其评价的标准和主体是多元的;中式课堂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其评价的标准和主体单一。美式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性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方面, 从教的角度看, 教师的教学重在如何组织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并不要求一节课结束时必须完成某一内容或得出某一结论, 因为课堂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成性, 师生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是“论而无果” (open—ended) 。中式教学重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那就是学生把所有希望和美好理想都寄托到未来, 不关心现实生活, 宁可现在受苦受难, 只求将来扬眉吐气。这种影响力使得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
四、对中美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反思和借鉴
教学价值观是一个恒久而新颖的话题, 其恒久性是指它要与教学的存在共始终, 其新颖性在于人们既没有对教学价值观形成一致的看法, 又对价值观如何影响教学行为知之甚少。中国社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董光壁教授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中轴转换”理论, 把社会发展依次分为道德社会、权势社会、经济社会和智力社会四种, 根据这一理论, 美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过渡时期, 中国则处于权势社会向经济社会的转变时期。客观而论, 中美教学价值观各有特色。美国在学生中心价值观的极度发展之后开始向学科中心回收, 中国教学在学科中心价值观发展到极端之后开始向学生中心靠拢。然而“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美国的教学价值观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使我们在新课改中开始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学会合作、关注生活, 帮助学生找回他自己。在借鉴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理论的中介转化, 切忌照搬照抄, 只有把我国知识教学的宝贵经验和美国教学中“做中学”活力相融合, 才能为新课改下的课堂找到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沈小碚, 宋秀红对现代教学价值观的哲学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5) .
[2]Gudmundsdottir, S.Values i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0.
[3]McClelland, David c.The Roots of Consciousness.New Jersey:D.Van Nostrand Company, Princeton, NJ, 1964.
[4]Verkasalo, Markku, Tuomivaara, Paulina, 15-Year-old Pupils'and Their teachers'Value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Values of and Ideal Pupil.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16, 1996.
[5]Veugelers, Wiel.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Values, Ed-ucational Review.
[6][美]克里克山克 (Cruickshank, D.R.) , 贝勒尔 (Bainer, D.L) , 梅特卡夫 (Metcaff, K.K.) 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中美差异分析】推荐阅读: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11-03
中美时间观差异06-14
中美节日的差异11-26
中美家庭差异英12-27
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异10-21
论中美礼貌用语差异06-27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05-10
中美动画电影文化差异06-03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06-23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