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共11篇)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1
21世纪是信息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强, 因此对翻译这项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标准愈发严格。翻译具体而言, 是使用一种语言科学完整的表达另外一种语言的意义, 同时也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所承载的意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文化进行表达和传承的交际活动。思维是语言的内涵, 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衣。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够依据客观存在而受到认知, 则采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外一种语言的思维与内容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比较汉语与英语的整体差异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 其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 其对世界的主要认知, 不是来源于好奇自然界的奥秘, 而是更加关注现实政治以及伦理道德。儒家思想对于人道关注较多, 重视人生的真理, 而对于天道即自然特性关注的较少。著名的语言学家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知道理论是靠不住的, 因此用‘情’字来调和, 不但言理, 且兼言情, 入情入理, 则凡事不错, 这是中国人思想原则之特征。”然而处在海洋型气候以及地理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英国和美国文化则主要引导其对天文以及地理的兴趣, 从而帮助他们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从自然界里寻求认知的传统。在海洋型气候和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 使他们形成了探亲自然的奥妙, 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1、整体综合性思维和个体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 其主要把天、地以及人与自然放在一整个关系网络之中, 由此来参考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与关联性, 而不是将整体有效的分解开来再进行详细的研究。其普遍具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对于英美人而言, 其更加重视个体方面, 重视分析, 能够透过本质抓住现象, 具有整体意义。
2、直觉性思维与实证性思维
对于中国人而言, 其在思想方面, 更加重视实践经验与整体方面的思考。因此可以借助直觉领悟, 即通过直觉来从总体方面来有效的掌握对象的内在本质以及相关规律。对于直觉思维而言, 其更加强强调对于感性的认知与领悟。由于英美人比较注意对理性认识以及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注意实例证据。其更加推崇结合一系列的实证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究。
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所谓的形象思维, 其主要是指人在头脑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 同时对记忆表象采取加工和改造, 以此来构成全新的表象的这一系列心理过程。对于中国语言而言, 其主要是意象性的语言, 因此文字符号主要包含象形、会意以及形声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更加注意要将意义在语言的外面, “意出言表”这一理念。与此同时, 比较注意在语言的背后所蕴含的“意”与“象”, 采用形象的符号来隐藏深处的含义。英国人与美国人则主要采取“线形”思维方式, 使用缜密的分析与推理。
4、意象方面的英汉用语差异
众所周知, 鉴于英汉这两个民族, 其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含有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这些差异通常会导致两种语言对于相同的词语出现不同的意象。其相关文化意象也包好在语言词汇之中, 蕴藏广阔深邃的内涵, 这充分的展示了各个民族历史文化沉淀以及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对中西方意象方面包含的具体差异以及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 从而确保用词准确, 防止由于意象出现理解错位所导致的错译以及误译等现象的产生。
二、汉语与英语整体差异在英语长句翻译中的具体表现与作用
鉴于汉语与英语之间, 在思维方式方面以及相关表达习惯都存在着许多不同, 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调整语序以及句子的长度。英语长句主要指并列句、复合句或并列复合句。而语序则主要指句子成分上面的相关排列次序, 它主要展现了词语同句子成分之间相互关系, 其主要展现着语言相关使用者的具体逻辑思维以及心理结构层面的模式。同一些以英语作为母语的民族相比,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面, 与其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的地方, 而展现在语序方面, 则在汉语同英语的表达中, 有相似与不同的地方。
1、顺译法
顺译法主要针对一些在叙述层次方面进行依次相联系的相关长句, 其主要采取同句子里所描述的一连串动作依据动作在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又或者直接按照内容方面的逻辑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其同汉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在某一方面上相似。因此面对这种情况, 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依据原文的顺序来翻译, 同时结合具体情况来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关联词。对于英语长句而言, 其首先需要突出句子的重点, 将一些比较重要的话放在明显的位置上。与此同时, 受到时态的影响较大, 英语句子也可以采用动词的相关变化来展示出动作发生的具体先后顺序。分词以及从句在英语句子里使用比较频繁, 拥有比较灵活的用法, 可以前后互换。针对这种状况,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英语句子的各个成分, 拥有比较大的活动余地。相对于英语而言, 汉语在叙事的过程中则可以依照并列结构, 按照各个成分之间的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2、逆译法
对于英语翻译而言, 其长句的表达同汉语表达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英语而言, 有着比较多的修饰成分, 比如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同时处在其能够修饰与限定的中心词语之后, 然而在汉语中, 则将定语与状语放在中心词前面, 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不同, 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
3、分译法
由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 其句子结构都拥有自身的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 在翻译的过程中, 在英文里是一句, 而在汉语里则需要翻译成两句或者多句, 从而保证译文的意思比较清楚准确, 同时文字又干净清爽。特别针对在并列句中, 若其谈论的内容拥有一样的重要性, 或者遇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的情况时, 往往可以将其分裂开来。
Eg: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basically private-enterpris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which consumers largely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by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marketplace for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want most.
分析:上句属于复合句, 主要包含两个定语从句, 分别对“economy”与“goods and services”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与此同时, 第二个定语从句属于第一个定语从句的内嵌句, 因此如果依据之前的顺序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 则会得到比较生硬的译文。针对这种情况, 要采取分译方法。
翻译:美国的经济是以基本的私有企业和市场导向经济为架构的, 在这种经济中, 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通过在市场上为那些他们最想要的货品和服务付费来决定应该生产什么。
4、并句法
在一定情况下, 需要有效地连接英语原文里面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 使其在汉语中能够翻译为一个长度比较合适的句子。对英语原文句子进行合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句子含义的完整性, 从而能够更加形象与有力的表达。对于长度适中而言, 一方面是指翻译的句子不能过长, 需要保证其长度恰到好处, 另一方面要保证翻译文字的长短能同内容多少具有一致性。在当前而言, 对一个句子的内容多少其主要作用的是考察各个部分与方面的关系是否拥有比较亲密或者疏远的关系。
Eg:As he looks, he sees a strange expression come over the face of the hostess.She is staring straight ahead, her muscles contracting slightly.分析:仔细阅读这个句子, 可以得知, 这两个句子的关系比较密切, 因此当面对这种句子比较单薄而关系比较密切时, 则可以考虑并句法。
翻译:就像他所看见的那样, 他发现女主人的脸色异常, 两眼直愣愣地望着前方, 脸上的肌肉有点抽搐。
5、综合法
对于一些英语长句而言, 采用顺译或者逆译以及分译和并译等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困难, 遇到这种时候需要比较仔细的推敲相关句子, 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逻辑之间的关系, 依据主次分明的进行综合性的处理。
三、翻译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协调
首先可以采取附加注释的方式, 这主要是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 鉴于一些语言原本存在的文化现象, 因此需要加上注释才能够表达清楚, 例如在中国有一句成语“邯郸学步”, 如果直接翻译为Handan toddler, 则无法充分的展现出这句成语的意义, 这时需要译者附加注释。
其次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文的文化色彩, 当直接翻译无法使得读者有效理解的前提下, 可以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之上加上恰当的解释性的词语, 从而保证译文能够保留原文语言的具体特征, 与此同时还能够确保译文意义明确, 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意义。
第三鉴于两种语言之间比较大的文化差异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 遇到一些文化意义比较相近的词语以及句子, 其不是用概念和意义比较相近的词语或者句子来表达时, 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选用文化意义相似的词语来代替原文的词语, 从而保存原文的交际意义。
最后针对一些具有较强文化意义的词语, 采用直译的方法无法合理准确的表达文化意义, 这时更换词语, 则容易将译文的文化来强加到原文的文化里, 增加词语太多则不是译文, 而是解说,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选取意译法, 从而挑选译文里其文化意义比较弱的词汇, 来准确的传达出原文里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与信息。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 其交际通常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里来进行的。因此需要重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英汉翻译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采取熟练的译文方式以及良好的语言掌握能力, 才能够使翻译达到预计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 鉴于英语和汉语在思维方面上的差异,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仔细考虑汉语同英语的整体差异, 参考众多因素, 从而保证译文能够尽量的贴近原文, 实现上下文通顺与自然流畅, 同时满足汉语相关行文习惯。针对这种情况, 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能够墨守成规, 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看待, 从而在尊重原本的情况下实现最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屠国元, 肖锦银.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中国翻译, 2006, 9 (2) :110-111.
[2]宋学智, 许钧.民国时期罗曼·罗兰的中国行[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21 (1) :56-58.
[3]张春艳.从理解、表达与复核, 浅谈翻译的基本过程[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03, 11 (6) :76-77.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2
[2009/04/09 | 分类:-| by ]
(一)汉语中有一类词叫做量词,位于数词和名词之间,是用以表示事物单位的词。
汉语量词分为两类:表人或事物的量词叫物量词;表动作或行径的量词叫动量词。
1.物量词汉语物量词可分为三类:
(1)表度量衡的单位,如“尺、里、吨”等。
(2)一般量词,如“个、只、本、间”等。
(3)以事物特征、状况来衡量的量词,如“头、口、杯、发、条” 等。
2.动量词汉语的动量词可分为两类:
(1)专用动量词,如“次、遍、番、阵、顿”等。
(2)借用动量词,一般借用与动作有关的名词,如“刀”(砍一刀),“笔”(写一笔),“星期”(讨论一星期)等。
汉语量词一般要与数词一齐应用,合称数量结构,如:
三斤肉,一头牛,一杯咖啡,一山树,一屋人,一架书,五匹布,两桶水,一块煤,一粒米,一剂药,两行树,一朵花,一线希望,四排房子,三堆鸡蛋
汉语偶然也有不用量词的,这不过在古汉语中出现。如:
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好两块。(《朝花夕拾.琐记》)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在一些成语中,常有不用量词的。如: ’
千言万语,九牛一毛,三人一组,七上八下,三头六臂
一心一意,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表示行政区域划分的名词,如三省,五市,两县。这大概是沿袭旧时四言词组所演变成的,或受到古汉语的影响。(二)英语木油量词。数词(或不定冠词)可直接置于数名词之前表示数量。如:
a(ones)book 一本书 three Workers 三个工人
four rifles 四枝枪 six cars 六辆汽车
five tractors 五部拖沓机 seven lathes 七台车床
eight lamps 八盏灯 ten houses 十栋房屋
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意义上的要求,英语中的可数名 词也可与特别表示量的概念名词连用。这种特别量词,通常是借用了普通名词,具有独立词汇意义。不过在量词和名词之间要有一个介词“of”。如:
a packet of cigarettes 一包纸烟
a company of soldiers 一连士兵
two groups of children 两群小孩
a team of horses 一队马
three heaps of eggs 三堆鸡蛋
four blocks of houses 四排房子
为了方便起见,这里暂且把英语“名词+of+名词”这一形式称为英语特别“量词”。这种特别量词,常借用普通名词,具有独立词汇意义。英语这类“量词”也可以分成三类:
1.以事物特征、状况来衡量的“量词”,如:
a bar of chocolate 一条巧克力
a blanket of snow
一片白雪
a blast of wind 一阵风
a cake of soap 一块肥皂
a coat of paint 一层油漆
a cut of pork 一块肉
a drop of water 一滴水
a speck of dust 一粒灰尘
a sheet of skin 一张皮 2.用以表示抽象名词数量单位的“量词”,如:
an article of food 一种食物
an Item of news 一则新闻
a period of time 一段时间
a bout of fighting 一场战争
a chain of thought 一连串念头
a flash of hope 一线希望
a round of applause 一阵掌声
a scene of great rejoicing 一片欢腾
a shower of criticism 一阵批判
a wisp of smoke 一缕轻烟
a peal of thunder 一阵雷声
a gleam a ray of hope 一线希望
a plot of land 一小块地
3.用以表示一群、群体或集合概念的量词,如:
an army of workers 一大队工人
a batch of new cadres 一批新干部
a body of people 一大组人
a circle of friends 一群盆友
a galaxy of talents 一大批英才
a file of soldiers 一列士兵
a troop of scouts 一队童子军
a mob of gangsters 一伙歹徒
上面是有关人群方面的集体量词。下面举一些其余方面的集 体量词,这些“量词”的用法,都带有活泼的修辞色彩。如:
a bouquet of flowers 一束花
a bunch of grapes 一串葡萄
a night of doves 一群鸽子
a cluster of bees 一群蜜蜂
a little of kittens 一窝小猫
a mountain of books 一大堆书
a Series of articles 一系列文章
a sea of flags 一片旗海
a Set of tools 一套工具
a spate of jokes 一串笑语
(三)在汉英“量词”互译时务必注意:
1.词的搭配不同,如“群”字是最活跃的汉语量词之一,表示“聚在一齐的人或物”。在下列汉语词组里,都用“群”字,但在译成英语词组时,却用不同的字。如:
(1)一群人
a crowd of people 一群观众 a crowd of spectators(2)一群女学生 a group of girl students 一群旁观者 a group of onlookers
(3)一群才子 a galaxy of talents
一群美女 a galaxy of beauties(4)一群欢迎者 a troop of welcomers 一群示威者 a troop of demonstrators
(5)一群影迷 a throng of film fans
一群人 a throng of people(6)一群匪徒 a band of gangsters
一群劫匪 a gang of robbers
(7)一群羊 a flock of sheep 一群鸭 a flock of ducks(8)一群牛 a herd of cattle.
一群马 a herd of horses
(9)一群豺狼 a pack of wolves 一群猎犬 a pack of hounds
(10)一群建筑物 a cluster of buildings
一群海岛 a cluster of islands
为什么汉语的量词“群”,会翻译成那么多不同的英语单词呢?因为“群”字在汉语中是木油修辞色彩的,而在英语中,“群” 介个概念却是具有修辞色彩的。如:“crowd”通常指“无组织和无秩序的人群”;“group”通常指“有一定组织的”;“galaxy"常用于比喻“卓越或知名的人物群”;“troop”常指“正常行进中的群”;“throng”却指“为数众多的挤在一处或向前涌去的群”;“band”有显著的小看色彩,通指强盗、匪徒等的群(帮、伙);“flock”通常指飞鸟家禽、牲口的群,尤指羊群;“herd”通常指大动物的群;“pack”主要指野兽、猎犬等的群;“cluster”指集结物体的群(簇、堆)。(类似的还有swarm,如a swarm of bees等。)反过来说,英语中piece是最活跃的一个“量词”,应用粉广,可与许多不可数名词连用,但他木油什么修辞色彩。但翻译成汉语时却发生修辞色彩,在不同的词组里用不同的汉语量词。
a piece of wood 一块木头
a piece of paper 一张纸
a piece of coal 一块煤
a piece of clothing 一件衣服
a piece of furniture 一件家具
a piece of news 一条新闻
a piece of advice 一项忠告
a piece of information 一则新闻
a piece of poetry 一首诗 a piece of music 一支乐曲
a piece of prose 一篇散文
a piece of good luck 一回好运气
a piece of kindness 一番好意
a piece of folly 一桩蠢事
a piece of chalk 一枝粉笔
2.英语的“量词”还可以有复数形式,如: drops of tears 泪珠
two groups of children 两群小孩
streams of people 川流不息的人
multitudes of islands 大群大群的岛屿
myriads of stars 无数的星星
3.许多英语“量词”可以有其修饰的成分;如: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不断增加的学生;a rising flow of foreign visitors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客;a large gathering of people,一大群人。
但是,英语中经常有酱紫的情况,从结构上看有些形容词(或具有形容词作用的词)是修饰“量词”的,可是从寓意上看却是修饰后面的名词,如:
a new generation 0f people一代新人
a:stagnant pool 0f water 一潭死水
a mere scrap of paper 一纸空文
a rich assortment of goods一批各式各样的货物
a new round of talks 一轮新的谈判。
a thin coat of ice 一层薄冰
翻译这类结构时,注意英汉词序的调整,切不可硬套。
4.英语“名词+of+名词”这一形式,可以表示同位、一切、修饰等关系。因此翻译时务必注意英汉词序,省得误会。如:
(1)表示同位关系 all of them他们大家
four of us我们四个
the city of Beijing北京城
在这些词组里,of可以不译。
(2)表示一切的
in the centre(heart)of Beijing在北京的中心
from the north of China从中国的北方
(3)表示修饰的
a young man of deep reflection沉思熟虑的青年
a man of uncertain temper喜怒无常的人
(4)表示组成的
a lot of trouble许多麻烦
a cup of tea一杯茶
a drop of water一滴水
但是,droplets of water(小水滴)讲的并不是水的量,而是水的模样。这里的of water起修饰droplets的作用。
5.英语在表示某些特定的量的时刻,应用表量的名词(在汉语是量词),其组合方式同汉语数量结构一样。如:
three dozen pencils 三打铅笔
ten-metre yarn 十公尺的纱线
five-kilogram packs 五公斤包装
6.应注意许多名词,从汉语角度看是可数的,在英语中却不可数。例如:news新闻,advice忠告,bread面包,furniture家具,在英语中是不可数的。如要表示“一件”、“一个”等概念,要加“a piece of”等这类短语。如:
a piece of news 一条新闻
a piece of soap 一块肥皂
如要表示“几件”、“几条”等概念时,要加“pieces of”,或者“these articles of”等这类短语。如: two pieces of soap 两块肥皂
these articles of furniture 这几件家具
7.在下列词组里,of左右两个名词从语法上剖析是同位语。因此,可以离别翻译如下:
a red bald of a sun 一轮红日
a great mountain of wave 高山似的波浪
a park of a factory 公园般的工厂
a shell of a man 骨瘦如柴的人
a saint of a man 圣人似的人物
a palace of a house 宫殿似的房屋
a fairyland of a country 仙境似的国土
a whale of a scientist 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但of左右的两个名词,不能随意颠倒。如将a park of a factory改为a factory of a park,那就变成了“工厂似的公园”。
8.有些英语特别“量词”,在某种场地译成汉语时不一定要用量词。如:
That was a auirk of fate.
那是命运的作弄。
a sea of trouble 恨海无边
I detected a flicker of challenge in his eyes.
我觉察到他的眼神霎时间显出异议。
There was a note of pride in his voice.
他说话的口吻带有自豪感。
又如:
a store of oil 粉多石油
a whale of a difference 天壤之别 a whale of a:story 极妙的故事
have a whale of a goodtime 玩得极愉快
9.动量词中译时,需要借助副词或兼类的名词。
give a punch 打一拳
have a rest 休憩一下
have a walk 走一走
fire a shot 放一枪
eat a bite 吃一口
give a kick 踢一脚
Let me have a look. 让我看一看。
For three whole days and nights he did not have a wink of sleep.
他三天三夜没睡一觉。
汉语动量词往往可译为英语同源宾语。如:
sleep a sound sleep 睡了一大觉
dream a sweet dream 做了甜蜜的梦
fight a fight 打一仗
smile a smile 笑一笑
laugh a hearty laugh 放声大笑
die a heroic death 勇敢牺牲了
10.汉语用表示集体的量词时,英语也用相象的集体表量词,但是可数名词应有复数形式。如:
一群猴子
a host of monkeys 一行白鹭 a file of egrets 三盘饺子 three plates of dumplings
一连串问题 a volley of questions 一堆书 a heap of books 1l.汉语中有异常丰富的量词,应用普遍。他不仅是一种重大的修辞手法,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语法意义。我国古代诗人都稀饭用量词来增加语言的体现力。杜甫的绝句,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之涣的诗:“欲穷干旱目,更上一层楼。”也是用量词作对偶的,以增加语言的声色。
现代诗人光未然的诗句:“一江离恨、一江愁”(《海边河畔》),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如滔滔江水那般深,那么多。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用得更多了。有人拿六种期刊120页,共6912个字的不同类文章,进行了一次统计,发明其中仅物量词和动量词就用了1228个。在文学作品中比例就更高了。可见,量词在汉语中应用的频率是相当高的,离开了他,我们说话写文章都会有困难。汉语量词用得恰当,会使语言显得更加活泼形象。如:“开了一树花”,“飘着一缕轻烟”,“还有一线希望”,“写得一手好字”。
但是,汉语量词却是外国学生经常用错的地方。如:“在果园里我们摘了五苹果。”“我们班上一学生病了。”把“我给你一把锄头”说成“我给你一锄头”。又如:把“一只鸟”说成“一条鸟”,把“一张纸”说成“一个纸”。
汉语英译也是中国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粉多英语特别量词富有修辞效果。如:a glimmer of hope,a spatter of rain,a flush of love,an agony of joy等就体现了英语的比喻(metaphor)、拟声(onomatopoeia)、着色(color scheme)、矛盾修饰法(oxymoron)等各种修辞功用。在汉语中,有相当一局部量词,往往务必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英语词来表达。上面举了一个“群”字,现在再举一个“层”字为例。
一层岩石 a layer of rock(指多层中的一层)一层泥土
a layer of clay(earth)一层(薄)云 a veil of cloud(指轻纱似的一层)一层(薄)雾 a veil of mist 一层新油漆 a new coat of paint(指涂层)一层蜡 a coat of wax 一层油 a film of oil(指薄层)一层薄塑料膜 a film of plastic 还可以再举一个“阵”字:
一阵笑声 a burst of laughter(指突然发生)一阵雷声 a burst of thunder 一阵大雨 a flood of rain(强调大批的意义)一阵眼泪 a flood of tears(指泪如泉涌)a burst of tears(指眼泪夺眶而出)一阵咳嗽 a spell of coughing(指一段延续)一阵寒流 a spell of cold Weather 一阵狂怒 a fit of rage(指感情突然发作)一阵失望 a fit of despair 一阵暴雨 a gust of rain(指猛烈而突然发作)一阵狂风 a gust of wind 一阵感冒 a bout of influenza(指疾病的发作)一阵高烧 a bout of high fever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3
关键词:红色 red 内涵 差异
颜色本无国界,也不分领域。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对同一种颜色产生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也赋予了其不同的意义。英语中颜色词众多,本文仅以“red”(红色)为例,举例分析它们在不同领域的意义。
一、“red”与“红”在政治领域的内涵
色的产生是人的思维、感觉和行动的自然反应,它不受生活习惯、民族习性、社会关系等诸方面的制约。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中西方不同民族对其在政治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在所有颜色词中,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词就是“红色”。然而在不同的政治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红色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又不相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里,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红色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红色在传统观念中是高贵的颜色。如象征古代最高权力的故宫,它的城墙是一片红色;在隋代末年隋炀帝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到了明朝,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清朝一品和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分别是红宝石和红花珊瑚;臣子呈上的奏章经皇帝批定后由内阁用朱书批下,这种奏章称为“红本”。而到了近现代,红色富有了革命性的象征,它象征着革命、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叫“红军”,由无产阶级领导建立的政权叫“红色政权”,对那些工农出身、政治思想先进而又有专业技术的人用“又红又专”来形容。因此“红色”成了革命、进步、成功的象征。其实“红”还有另外一种象征意义——囚犯之色。在白色恐怖的时代里,老百姓对“红”的心理感觉是“危险”“坐牢”,“戴上红帽子”意味着坐班房的罪名。直至今日,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公判以后,还要在其胸前所挂的名字上打个大红勾。
在英语国家中,尽管不如中国那样明显,但是也有一些体现。如red tape指繁文缛节,尤指官僚作风;reds under the bed 指共产主义革命分子或激进分子,这归根于早先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better red than dead 这一习语出现于冷战结束时,用于表示美国人民宁可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要死于核战争,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共产党的谩骂。red scare是指美国政府1919年和1920年驱逐在美国定居不久的外国人,害怕他们是共产主义者。因此“red”在英语国家政治领域中的涵义总体来说是负面的。
二、“red”与“红”在经济领域的内涵
红色用于经济方面的例子随处可见,“红利”、“分红”、“满堂红”、“走红”以及股市的“红火”、“大盘一片飚红”;经营性机构为了来年有个好的盈利,会称第一笔盈利叫做“开门红”。红在中国还可以用“赤”字表示,“赤字”和英语中red ink,red figure,in the red的意思一样,意为亏本。 此外,英语国家的商人也非常重视颜色在商品销售中的作用,如红色法拉利跑车,圣诞商品大都以红色包装等。
三、“red”与“红”在文化习俗领域的内涵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颜色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从词源的角度看,红色是血和火的颜色。红色成了喜庆和欢乐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衣服是“朱衣”,车子是“朱轩”,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中国传统婚礼上的新娘穿的是红袄,新郎佩戴的是红花;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前贴的是红色对联;本命年系红色腰带,以达到“去霉运,走好运”的目的,这都是中国的特殊风俗。另外,汉语中红色还表示顺利和成功,比如人们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很受大家欢迎的人叫“红人”。红色在汉语中还有美丽之意,比如“红妆”和“红颜”分别指漂亮的衣服和美丽的女人。
而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色彩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红色是英语民族不太喜欢但很常用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red主要是鲜血(blood)的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源”。一口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了。它象征着残暴、流血,所以red首先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从而产生一种颜色禁忌。从词源的角度看,红色是血和火的颜色,红色成了喜庆和欢乐的象征。 如下面的词汇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handed(刽子手)。还有斗牛,用来激怒斗牛的红布叫red-rag/red-flag,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另外,英语中红色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女主人公因为被认为犯了通奸罪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 字。但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红色也有了褒义的象征,如red letter day指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give somebody a red carpet指给某人隆重接待。
四、结语
通过对英汉颜色词“red”与“红”在不同领域内涵的比较分析,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这个颜色词的用法,这有助于我们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以及误解,保障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英语和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汇丰富多彩,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和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留心关注,细心观察,搜集归类,分析比较。这样既能不断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给我们的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学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唐琳浅论英汉颜色词互译的技巧[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付俊芳英汉“红色”词汇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9):3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4
关键词:主位,述位,异质性
一、引言
主位和述位最初是由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于1939年在他的《功能句子观》1中提出来的。他指出, 在一个句子里, 主位是句子中的先说部分, 述位为句子中的后说部分。经过韩礼德于1985年在他的《功能于法导论》2一书中的重新界定, 主述位理论已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 是语篇分析的一个常用手段。近年来, 主述位理论已经在翻译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学者将这一理论与翻译相结合。但是在翻译实践中, 往往原语和目的语在主述位衔接上不能保持一致。由此可见, 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异质性, 当然主位和述位也不例外, 这主要体现在主述位的推进方面。本文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质性的同时, 尝试性地对解决这种异质性下英汉翻译的主述位不对等现象。
二、英汉语言中主述位异质性及翻译策略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尤其是在表达语法意义的语序方面亦各有不同。例如: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 主语显著语言, 而汉语是意合语言, 主题显著语言。然而, 翻译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异质性直接影响着译文的忠实与否, 所以译者应该熟悉两种语言主述位推进的异质性以便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 正如奈达所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 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遵循每种语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译者不会把一种语言的形态结构强加到另一种语言之上, 而是随时作必要的调整, 把源语的信息用译语独特结构表达出来。3
(一) 形合与意合下的主述位及翻译策略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 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 (如关联词) 将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连接起来, 可见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汉语以意合见长, 也就是说汉语词语或语句的连接是通过语义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具体而言这一差异主要是:汉语句短, 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而英语句长, 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 句子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例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 聪明用功, 成绩优异, 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 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 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译文: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language. (张培基译) 4
显然, 此汉语例句没能给译者提供明显的句法结构, 因为汉语的语法是隐含的, 语际关系也是模糊的。如果再按照原文主位衔接顺序进行翻译的话, 译文就不会具有地道英语的那种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行文严谨等特点, 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的主述位是不同的。译者应根据语义来分析出句子间隐含的逻辑关系, 并构建英文时, 按照形合的习惯, 用必要的连接手段和形式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表现出来。在例一句中, 尽管他们和我都未出现, 但原文的意义十分显豁, 反映了作者清晰的思路, 汉语读者能完全理解, 可是在翻译中, 译者将“they”和“I”都翻译出来, 还在friends之后加who, 这些都是必要的, 能使译文形合意顺,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汉语以意传形而英语则以形表意, 这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之一。形合与意合会导致英汉语在许多方面的不同, 其中就包括主述位的衔接方式。翻译时,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形合与意合特点, 并在译文中作相应的调整。英译汉时, 应破句重组, 化繁为简, 通常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手段。而汉译英时, 应先分析原文语义, 然后用必要的连接手段和形式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表现出来。
(二) 主语显著与主题显著下的主术位及翻译策略
汉语是一种明显的主题显著语言, 汉语的句子强调意义和功能, 构建在意念主轴上, 句首的成分往往是个话题。汉语的主语和谓语不一定具有英语中那么严格的形式关系。英语则是主语显著的语言, 英语句子种形式和功能, 句子建构在主谓主轴上, 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一种形式上的一致关系, 受到英语语法的严格制约。并且英语语言比较注重主语或讨论对象的一致性, 相互照应, 或层层推进, 一般在同一段落的几个小句中不会频繁来回往复地变换视点。当有其他动作的施动者伴随出现时, 常用分词、介词、不定式、动名词或介词等短语, 以及小句中的独立结构等形式来处理。可见汉语小句中的主位衔接功能则不如英语明显。汉语意合铺排的结构形式使篇章段落中的小句的话题和视点常常可以不断往复转换, 形散而意合。
例二: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 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 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译文:Happy death is a joyful thing, bringing happiness to both the writer himself and other people.5
例句是一个典型的汉语主题显著的句子, 其主题是快乐的死亡。句中有三个分句, 有三个主语, 主语的转换是比较频繁的, 但都是围绕话题:快乐的死亡展开的。而译文中用bring表达原文的动词感到和看来, 使得原文的三个分句在译文中共用一个主语, 这比较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句子一气呵成, 自然流畅, 当然这也是说明了英语句子主语显著的特点。
英汉小句结构上线性和发散性间的差异和主位衔接功能的差异要求译者在英汉翻译中要做相应的转化。无论是将英语译成汉语还是将汉语译成英语, 都要把握主谓句与主题句间的转化。例如, 将英语译成汉语时, 首先要把握原句中的主语类型, 然后根据汉语的一般习惯和表达方式确定其在译文中的表现形式。然后再分析原文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信息分布, 在译文中对原文语句作必要的转化处理。
(三) 前端重量与末端重量下的主述位及翻译策略
前端重量与后端重量主要是指句子结构上的“重量”, 而句子结构上的重量不是指语义中心, 则是指构成句子部件的语言线性序列上的组合排列的趋势。金积令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汉语前端重量原则成为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定式, 也成为汉语中左右语序的句法原则”6。可见汉语是前端重量是汉语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 当然这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 例如, 中国人重整体, 偏重综合性分析, 其表现在语言行为上则是先分说各个自己所要表达的笑容, 然后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然而, 英语则是后端重量的语言, 例如, 英语中为了防止语言上的头重脚轻常常用it作形式主语来做句子的语法主语, 而真正的主语则是之后的从句或不定式等。
例三:I hope it is no very cynical asperity not to confess obligations where no benefit has been received, or to be unwilling that the public should consider me as owning that to a Patron, which providence has enabled me to do for myself.
译文:既然本来就没有得到过实惠, 我自然毋需怀感恩之心, 既然是上帝助我独立完成这桩大业, 我自然不愿让公众产生错觉, 似乎我曾受惠于某一赞助人。但愿上面这番话不致被认为太苛刻, 太不近人情。 (辜正坤译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
例句是英语典型的长句, 有简单的主位I hope和一个非常复杂的述位组成。当然可以看出此句子的述位是句子的核心部分, 所以要着重分析。述位部分的真正主语是动词不定式, 但是由于动词不定式比较长而且复杂, 所以选择用it作形式主语来代替真正的主语。这正体现了英语后端重量的原则。而汉语则恰恰相反, 经常讲重要复杂的笑容放置句子前部。由于英汉这一差异, 在翻译时应该调整语序, 重新组织句子结构, 这也意味着句子主述位的改变。这也就是辜正坤译文的好处所在。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 句子结构和句子衔接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翻译需要适当的调整才符合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将主述位理论引进翻译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主述位的不同, 如果理解不当, 译文可能会导致原文的强调信息有所不同。为了提高译文的可信度, 接受性和恰当性, 译者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句子和篇章的结构而死译, 而应该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行文规范来对原文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Mathesius V.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M].Prague:Academia, 1939.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 [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Nida, EA, C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Z].Leiden:E.J.Brill.1969, p3-4.
[4]、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2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p39.
[5]、杨明.汉译英中的主题, 主语与主位[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3.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 成语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先领会文化必将有助于了解这门语言。文化不仅包含了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而且包括世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
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联想起当年的生肖。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渐渐对中国的生肖文化产生了兴趣。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行当年的生肖邮票,以表达对中国农历新年的祝福。
1.中国文化中的“猴”文化。猴年了,先来看看中国的猴文化。长久以来,猴子被中国人视作吉祥物,它的吉祥之意在于与古代爵位之“侯”同音。猴子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可以说是因为吴承恩整理创作的《西游记》,该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一神猴形象。孙悟空勇猛、乐观,却又叛逆,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跟美国电影里的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一样,孙悟空就是说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化身。
2.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猴子被用来形容灵活、聪慧的人,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如果你用“a little monkey”来称赞西方小孩的话,他可能不会高兴。因为在英语中,“little monkey”有“淘气鬼、捣蛋鬼”的含义,而非夸奖“聪明、机灵”的用法。因此在英语中,monkey多与顽皮、淘气的形象有关。
二、汉语和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和习语概况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多具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大多数都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成语往往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汉语成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1.汉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概况。在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的成语。例如,朝三暮四,成语中虽没有“猴”字,说的却是养猴人与猴子的故事,现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以讥讽依附权贵窃取名位之人。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
2.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习语概况。
To monkey around鬼混,胡闹。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monkey around in the factory.
在工厂里胡闹是非常危险的。
Monkey business捣鬼;恶作剧。
You must stop the monkey business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
你要是不想惹麻烦,就不要干那些非法的事。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愚弄、戏弄某人
It is impolite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 in public.
当众愚弄某人是不礼貌的。
Monkey see, monkey do跟风,赶潮流
It is a case of monkey see, monkey do. He does everything that his brother does.
他就是东施效颦,他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上述句子和词组中,monkey大都跟“捣蛋、胡闹、捉弄”的意思相关。
三、汉语和英语成语、习语的异同之处
成语是从古沿用至今,经过提炼积累而来的,很多成语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把中文中的成语和英文中对应的习语排列出来,进行对照分析,不难发现: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大都可以找到出处,英语习语多源于口头流传,很难找到出处。汉语成语在用词上保留着古代书面语的庄重、典雅,英语习语则多具有口头语的用词和结构特点。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用以说明一个道理,英语习语则以小动物和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借寓,阐明一个立论。虽然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却都文字凝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四、汉语成语的翻译技巧——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研究对象
汉语成语,往往源于历史故事,寓意往往不是其字面意义。成语结构紧凑,词序不能任意变换,成分不能随便更换。下面我们就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对象,探讨其翻译技巧。
1.同义习语借用法。有些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在结构、内容和感情色彩上都相符合,有相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借用来翻译。
杀鸡骇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在英语中,有句习语“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字面意思是打狗给狮子看,让狮子知道厉害。但是它要表达的意思跟汉语中的杀鸡骇猴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英语的同义习语进行翻译,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这样更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猴年马月,指期盼的事情遥遥无期。而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说法“Donkey's years”。这里的years其实是来自ears,因为驴的耳朵长,所以donkey's ears就指代很长的时间,后来演变成donkey's years意思不变,也是因为驴的寿命普遍较长。
2.直译法。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前提是直译过去不会引起歧义或造成不解。
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在翻译该成语时,因为成语本身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a monkey with a hat on”,这样,不仅能简单直白地表达汉语成语的意思,而且还能生动逼真地将其神情态度表现出来。
3.意译法。有些成语如果采取直译,外国人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却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同含义的习语,则可采取意译策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将成语的意思传递出来。
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这个短语,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可以借用的同义习语,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很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Undisciplined person”,既能表达清楚汉语成语的内涵,又符合英语的文化及语法特征。
4.增添法。树倒猢狲散: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手忙脚乱”的意思,是译文中增加的成分,增加之后形象生动,译文栩栩如生。
纵观以上汉语成语的英语翻译,不难发现,虽然两种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可能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尤为相近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译入语——英语的文化特征,采取了符合其特点的翻译方法得到的译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翻译汉语成语时,找到英语语言中对等的表达异常重要。
从译入语的文化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主动地辨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更全面地领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复杂影响,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发挥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这是好的译文产生的必然途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但只要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遵循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准确选择翻译策略,可以实现汉语成语的准确、生动翻译。
谈汉英文化差异下的汉语成语翻译 篇6
一、英汉成语差异在汉英文化中的体现
1. 风俗习惯
在成语中最突出的是通过动物表现出来的词, 如a dirty dog指坏小孩;a lone wolf指喜欢独居的人。又如: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 og;噤若寒蝉———a s mute a s a fis h;画蛇添足———p a int the lily;打草惊蛇———wa ke a s le e p ing d og等。
2. 地理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 如“斩草除根”“面如土色”“风调雨顺”等。英国则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水, 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成语, 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
3. 宗教信仰
句子“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这里不能将“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译为“到七重天去了”或“归西了”或“见上帝去了”, 而应译为“非常高兴, 非常愉快, 欢天喜地”。实际上, 这条成语同宗教有关。“七重天”是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最高层。言下之意, 人能身居天国最高层与上帝同处, 自然是非常愉快的。因此, 汉译时要从“愉快”的意义出发。
二、汉语成语的翻译
1. 直译
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成语中保留其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这类成语在英汉互译时并不困难, 因为它们没有深层的含义, 也无不易翻译的典故, 其内容是平铺直叙的。如“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可直译为it ne ve r ra ins b ut it p ours;欺软怕硬———b ully the we a k a nd fe a r the s trong;画饼充饥———d ra w c a ke s to a lla y hung e r;这类成语由于比喻形象、贴切而最容易掌握。
2. 意译
意译指从意义出发, 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现出来, 不注意细节, 译文自然流畅即可。例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lies in love r’s e ye s;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No g re a t los s without s ome s ma ll g a in;衣锦还乡———g o home loa d e d with honours;青黄不接———short of food before the new harvest;神乎其神———miraculous等。
3. 具体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别, 我们在翻译时不得不经常使用具体译法, 也就是具体化 (specification) 的翻译方法。所谓具体化译法, 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或是比较抽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用具体或是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进行翻译, 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的损失, 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效果。例如, 大智若愚 (still waters run deep) , 其中still waters译为“智”取其“深沉”之喻意, deep译为“愚”取其不喧哗, 不自我表现的意思。
4. 借用
由于英汉语文化背景上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有时英汉成语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形象上, 都是相应一致的。英语中的“burn one’s b oa t”和汉语中的“破釜沉舟”的形象和喻义如此相近, 可以用来互译。公元前49年, 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卢比根河时, 下令焚舟, 表示其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当年项羽渡河之后, 让部下破釜沉船, 也是志在必胜。因而, 由此而来的英汉两个成语都可以用来表达同一含义, 即下定决心, 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又如, “Walls ha ve e a rs”和“隔墙有耳”, 在形象和意义上都十分相似。中文的“隔墙有耳”出自《管子·君臣下》, “古者有二言:墙有耳, 伏寇在侧。”“墙有耳者, 微谋外泄之渭也。”英语中, 据说凯瑟琳女王在位时, 在卢浮宫建造了一些特殊的墙。在一个房间的说话声可以在另一房间清楚地听到。那位多疑的女王就是用这种方法获得了不少国家机密和一些人的密谋计划。英语中的“Walls have ears”便由此而来。
5. 加注或解释
加注或解释指那些除字面所指的信息之外的含义, 是指在翻译时因译语中找不到与原语相对应的表达法, 译者作一些补充说明, 对原语成语加以注释, 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其含义, 一些出自典故的成语常用此法。如“东施效颦”———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 hi wa s a fa mous b e a uty in the a nc ie nt king d om of Yue, Dong s hi wa s a n ug ly g irl who trie d to imita te he r wa y whic h is n't orig ina l b ut ra the r tire s ome) 。又如“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This Sima Zha o tric k is ob vious to e ve ry ma n in the s tre e t。 (Note:Sima Zha o wa s a p rime minis te r of We i (220-265) who nurs e d a s e c re t a mb ition to us urp the throne) 。
综上所述, 在对汉语成语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只有在准确、明了地了解英汉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 合理、准确地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具体译法、借用和加注或解释法, 才能有效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各为东西方语言, 不同的地理、人文风俗和文化渊源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形态。在跨文化交际中, 汉语成语翻译尤为困难, 因此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深入研究, 采取恰当的译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成语,直译,意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吕芳.浅谈英汉成语及俗语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吕芳.浅谈英汉成语及俗语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杨军娥.汉语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J].丽水学院学报, 2007.[2]杨军娥.汉语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J].丽水学院学报, 2007.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7
一、关于颜色的英语习语文化内涵与翻译
红色,国人多看作为喜庆,吉祥,成功等褒义较多的词,如“红红火火”“走红”“红人”等。而在英语的习语中,红色(red)常表现为一个偏向贬意的词,如“red revenge”译为血腥复仇,“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译为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rag to a bull”则译为惹人恼火的事物(言行)。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西方文化中,red主要是指血液的颜色,流血则意味着危险和危及生命;加之西方“斗牛”文化的流行,因此红色在英语国家一般象征着血腥、残暴、灾祸、危险等含义。
白色,往往在我国文化中表示禁忌的意思较多的词。我们常说办“白事”,白表示枯竭无血色,因而常象征死亡,凶兆。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因此,在中国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甚至现如今还有人称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白色的摈弃和厌恶。而在西方文化中,根据白色本身的色彩特点,人们认为白色纯洁高雅,常象征着纯真无邪。这一点在西方的婚礼上尤其可以体现。
至于黑色,中西方虽有很多共同的理解,某种程度上都认为黑色带有心情压抑,沮丧甚至悲哀的成分,因而很多关于黑色的英语习语表达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但是英语中又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些这方面的习语却与汉语意思完全不同。如最常见的“black tea“译为红茶,“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败家子的意思,与我们理解的sheep羊没有任何关联,“give sb.a black eye”此处的a black eye也不是如我们汉语想的青眼,即青睐的意思,恰恰相反,它表示把某人打得鼻青眼肿。
二、关于动物的英语习语文化内涵与翻译
关于动物的习语表达,英语习语中的很多表达也与我们千差万别,如果不了解其表达文化内涵和背景,很容易闹出笑话。如“a finishing touch”译为画龙点睛。汉语中的龙往往被赋予神圣的含义,常作为皇权地位的象征。而在英语中,龙却是让人恐惧,残暴的怪物。所以我们眼中的望子成龙译为“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乘龙快婿则是“a son-in-law of high rank”。
同样,还以鱼为例,英语中有如“a big fish”意指大人物、大亨;“a cool fish”是无耻之徒;“a dull fish”表示一个迟钝的人,而“a loose fish”则指“生活放荡的女人”。还有我们常听到的“There are other fish in the sea.”译为天涯何处无芳草。
三、关于植物的英语习语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语习语表达的迥异不仅体现在颜色和动物方面的词汇,跟植物有关的词汇也很多见。如英语中的“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虽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想象其要表达的内涵,但翻译成汉语却为雨后春笋;rest on one’s laurels喻指满足于已得到荣誉,坐享清福。“to polish the apple”表面看来是把苹果擦干净,但其喻义为“谄媚,拍马屁”,因此“apple polisher”翻译为拍马屁的人,即马屁精。下表当中的一些英语习语则是仅在英语表达中才能表现其文化内涵。
在英语学习中,英语习语的表达往往看似简单,但却常常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表达方式和内涵的迥异要求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必须善于查阅和积累,了解英语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切实把握和研究习语的表达意义,进而准确无误的理解和翻译和使用。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而习语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提炼、不断沉淀出的语言精髓,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单个词或者字面上加以推测和理解;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关键词:习语,文化内涵,汉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8
物称表达法是英语常见的一种文风, 尤其常见于书面语。这种表达法往往可以使叙述显得客观, 结构趋于严谨, 语气较为委婉。汉语则较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 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 往往从自我角度来叙述客观事物, 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因而常用人称。“当人称或泛称不言自喻时, 又常常采用隐称——省略人称。” (连淑能, 1993:84)
“英语民族重理性, 重距离意识;汉民族重悟性, 重参与意识。” (蒋坚松, 2002:27-28) 汉语重人称, 英语重物称,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上。本文将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中的第17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为例, 主要从三个方面, 即抽象名词、被动式和非人称代词it或there be或one, 来探讨英语和汉语在使用主语或动词时所表现出来的物称与人称的不同倾向, 从而总结出“物称”与“人称”汉译英转换时的翻译策略。
2探讨《儒林外史》中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本文以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中的第17回为例, 探讨其中汉语“人称”向英语“物称”转换的翻译策略。
2.1表抽象概念的名词作主语
英语常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词作主语, 同时, 又使用本来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其谓语, 这种句式往往带有拟人化的修辞色彩, 言简意赅, 令人回味, 反映了英语民族尊重客观事实的特点和幽默的性格。
1 匡超人呼天抢地, 一面安排装殓。
...and Kuang Chao-ren’s lamentations would have moved heaven and earth as he made ready for the funeral.
潘老爹去世时, 匡超人悲恸大哭。汉语“匡超人”+“呼天抢地”“安排”是典型的“有灵主语”+“有灵动词”搭配, 而杨戴的译本“lamentations”+“would have moved”则是典型的“无灵主语”+“有灵动词”搭配, 运用抽象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注重逻辑思维的倾向。
2 匡超人初时不好问他, 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碌碌, 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Kuang Chao-ren did not like to ask what it was, but a glance at the colorful marginal notes told him that it was a volume of poetry.
匡超人初见景兰江时, 见他“像个生意人模样”, 却又拿出一本书来看, 不好意思问他身份, 于是就自己打量他。同样, 汉语“匡超人”+“偷眼望”是“有灵主语”+“有灵动词”搭配, 而英译“a glance”+“told”则是“无灵主语”+“有灵动词”搭配, 给人模糊跳跃之感, 却又不乏生动。
2.2 被动式
英语的被动句出于客观的需要, 主语以物居多;汉语的被动句带有“主观”的色彩, 主语以“人”居多。出于同样的道理, “英语的被动语态句, 施事十有八九被隐去;汉语的被动语态句, 施事十有八九要表明。” (吴群, 2002:84)
3当下约定日子, 先打发门斗回去。
When a date has been fi xed for his visit, the messengers left.
潘老爹告诉匡超人, 如今进了学, 是个寒士, 得拜见学里老师。现在先与学里门斗约定见面的日子, 以打发他们回去。汉语句子省略了主语“匡超人和门斗”, 因此英语为避免提及施事者, 采用了被动的表达方法。
4 (景兰江道:) “才到这里, 行李还不曾上岸。”
“Just this moment.My luggage hasn’t been carried ashore yet.”
这是景兰江与赵雪斋久违后见面的寒暄。英译以物称“My luggage”作主语, 用被动语态, 突出了景兰江话语想要表达的重点, 即我们才到达这里, 连行李都还未拖上岸。被动式避免提及说话双方都知晓的施动者, 句子表达更简洁有力。用物称主语, 客观色彩更浓厚。
2.3非人称代词it或there be或one
英语中有很多用非人称代词it或there be或one作主语的句子, 用来代替真正的主语或宾语, 以强调时间、空间、自然现象等, 在作汉英转换时用人称主语代替物称主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5 (太公道:) “小儿的事, 劳二位来, 这些须当甚么, 权为一茶之敬。”
(He told them:) “It was very good of you to come to announce my son’s success, and this is just a trifle to spend on tea.”
这是匡超人在被通知进了学之后, 潘老爹为感谢及打发门斗而说的话。原句意为:我们有劳二位门斗来通知我儿进学的事。这两百文钱不算什么, 权当给您的辛苦钱, 给烧碗茶喝而已。杨戴夫妇巧妙地将汉语的人称主语即省掉的“我们”译成了英语的非人称主语it, 用在此语境中, 就使得潘老爹的态度显得客观而恭敬。
6 景兰江道:“赵爷官府来拜的也多, 会不着他也是常事。”
“Many officials call on Dr.Zhao, ”said Jing.“There is nothing extraordinary in Mr.Huang’s not being able to see him.”
杭城领袖支剑锋中了进士, 初次来浙, 其相与杨执中写了一封书子予他, 让他会赵爷。不想当日赵爷不在家。于是景兰江就说了上面一番话。汉语是事作主语, 英译用的是“There is”句型。这种句型也是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 具有明显的物称倾向。这就使得景兰江的话说的更客套, 符合其学者的身份。
7 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依小弟愚见, 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If one can’t have the good-fortune of both, ”said Kuang Chao-ren, “in my humble opinion, it would be better to be Dr.Zhao.”
此句中的“二者”说的是黄公和赵爷, 俩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 但前者中了进士, 却孤身一人;后者虽没中进士, 却子孙满堂。对于做黄公好还是赵爷好的问题, 匡超人发表了他的观点。“二者不可得兼。”这就是一个很客观的陈述。汉语省略了主语“我们”“大家”之类的泛称, 英语则替代的是非人称代词“one”, 冷静客观, 避免了主观臆断, 体现了英语重分析的思维。
3结语
综上所述,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对立所造成的英语物称倾向与汉语人称倾向是英汉语言对比的一大特点。汉语注重主体性叙述, 常用人称表达法, 英语注重客体性描述, 常用物称表达法。因此, 在汉译英中, 用“人称”代替“物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翻译方法, 译者应根据译语表达习惯进行适当地转换, 以期译出忠实、通顺、优美的译文。反之, 在英汉译时, 就要有效地运用“物称”代替“人称”的方法, 使译文表达更地道、更贴切。
参考文献
[1]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吴敬梓著.杨宪益, 戴乃迭译.儒林外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6.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篇9
一、跨文化交际与商务英语翻译
国际商业活动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频繁接触, 并且要克服异国文化的障碍, 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作为全球商务语言, 英语以它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著称, 导致英语以多种形式存在并且具有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国际商务翻译人员要特别注意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以及英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差异, 尽量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语义信息对等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最基本层面的对等, 而原文的文化信息与译文的文化信息的等值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深层面的对等, 因此十分隐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 语言转换时文化信息的丢失、扭曲常常发生。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分析
总体来看, 一般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种因素:地理因素、历史文明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生活习惯的差异等。每年有多达4万多种产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 这些产品中大多数都失败了, 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失败的废墟之上。这些交流失败要么是忽视文化差异, 要么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所造成。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差异的原因, 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这些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有时很难翻译到译文中去。因此, 等值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 所以商标Nike能使英语国家的人联想到胜利和吉祥。但如果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的, 中国消费者便会十分费解, 不知其意。模仿其音节, 并考虑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的特点, 所以译成“耐克”, 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 又包含了克敌的含义。即便如此, Nike所蕴涵的西方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 也不可能像英语国家的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其实已经丢失。
三、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1. 语体相当原则和灵活转化原则
语体相当原则, 是指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以便通过恰当的方法尽量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使译文在措辞、语气、格式等方面尽量保持原文的文体和语言特色;灵活转化原则, 是指在译文中能灵活地提供与原文近似或类似的相关条件, 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 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商务英语主要的特点就是语言正式, 准确严谨。首先体现在选词上, 一些平时出现的词或者词组, 在商务英语中就有其特殊的专业意义, 所以我们要掌握词的多义性, 准确灵活地进行翻译。其次是在具体用词内容方面, 概念要表达准确, 名字和数字一定要做到精确, 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严肃而具体, 不容一点模糊, 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2. 忠实准确原则
忠实准确原则是要求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 准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 实现信息内涵上的对等。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不同的是, 商务英语旨在传递信息, 原文内容绝对不允许出错。所以译者不仅要理解专业词汇和术语, 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选取对等的语言将信息表达出来, 使译文读起来自然、地道。这不仅避免了误解, 可以在语言上更接近原文, 便于理解。
3. 规范一致原则
规范一致原则, 是指译文的语言和行文方式都要符合商务文书的语言规范和行文规范。这里所谓的一致, 即指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译名、概念、有关专业术语等应始终一致, 不可将同一概念或专业术语在翻译中随意变换译名。符合要求, 统一规范是指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概念、名字、术语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统一, 符合规范, 不能像在普通英语中那样把重复出现的词或短语用其同义词替换。这个统一主要依赖于广大译者及权威部门的规定。这样不仅能避免误解, 又可便于读者理解。
四、商务英语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1. 培养跨文化翻译的意识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文化因素不同, 可能我们了解, 也可能我们并不知道, 这就存在一个由于跨文化因素所产生的语种间的差别, 也许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翻译又是另一种意思, 或许是我们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 只有正确地理解交际双方民族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了解他们的价值标准, 才能较好地解决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实现最佳的跨文化交际。
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译者既要熟悉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特点, 又要注意培养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敏感性, 即跨文化意识, 尽量使其中的文化信息得到对等的传递。所以, 对于文化差异因素, 商务英语翻译者必须保持谨慎的心态和必要的敏感性。
2. 遵循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 可以说是指导商务英语翻译最好的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 为了达到文化信息的等值或对等, 应遵循以下原则:忠实准确原则、规范一致原则、语体相当原则和灵活转化原则。
3. 熟悉掌握有关专业术语
商务英语翻译和普通英语翻译有很大的区别。商务英语拥有数量可观的专业词汇, 带有很强的专业性, 并且词义专一, 涉及面广。商务英语翻译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文化、掌握一定翻译技巧外, 还必须掌握商务英语语言特点和有关的专业术语, 避免专业术语词汇普通化。因此, 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质量, 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了解不同商务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动态以及各国在经济交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增强跨文化意识, 才能在翻译时把握和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避免语言翻译失误。
4. 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有时一种文化中的文化信息就很难翻译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所以, 等值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商务英语翻译者应积极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 在表达上力求做到译文和原文的最大程度等值。如果能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 当然是最理想的。若找不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 在翻译时应体现一定的灵活性, 力求寻找表达上的对等语, 让两种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尽可能地接近。
5. 积极面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 商务英语方面的外来词也越来越多, 大量新词汇的涌入或输出恰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过程中, 必须在翻译中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调整。原文指称对象似乎毫无意义, 可能引起读者误解, 译入语“语义过载”而让读者费解。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必定有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使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对应的词语, 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应语, 出现词语空缺。比如“三资企业”、“精神文明”等汉语词语在英语中意义空缺, 其文化负载过重, 翻译时须进行文化调整。
参考文献
[1]HATIM B.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张新红.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帅建林.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等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2) .
[5]CHARLES MITCHELL.国际商业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中英文化差异与高中英语翻译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中英文化 差异 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了解所涉及的语言背后包含的文化特征,对于语言中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要十分清楚。这是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并不具备的一点,也是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深化对于跨文化知识的渗透,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让学生在文本翻译中更加准确与恰当。
一、习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习语中所包含的很多不同的表达习惯。习语是最能够体现一门语言的特征,并且表现出语言背后的文化特点的一种表达方式。习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并且往往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某种观点或者阐述某种现象。正是因为如此,习语的使用才异常广泛,对于习语的翻译也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要点。很多学生在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展开的习语翻译会出现很多错误,有的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正是因为如此,在习语的翻译教学中才应当深化对于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翻译错误的产生,并且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习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由于其较强的稳定性使得习语不可随便乱翻译,文化的差异在习语中的体现也尤为明显。例如,不少学生把“挥金如土”误译为“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应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如,“猫哭老鼠”应译为:to shed crocodile tears.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译好句子,必须要掌握中英文化知识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翻译过程的准确无误。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深化对于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的渗透很有必要,这是让学生对于中英文化差异有更好的认知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单词的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很多单词在理解时不仅要清楚其字面含义,了解其中的引申含义也非常重要,这往往是单词真正会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在剖析单词的引申含义时又不得不谈到单词背后的文化背景,很多单词的引申含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才应当深化对于单词引申含义的挖掘与剖析,并且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对于这些含义有更好的领会。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在英语翻译时做到准确无误。
比如单词peasant的汉语意思为“农民”的意思,但这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通常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中的“乡巴佬,教养不好的、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通常不含这层意思。还有一些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引申含义完全不一样,请看下面两个句子,字面相似,但由于引申意思不同导致整个句子差别很大: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他是最后来的)。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他决不会干那件事)。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范例,让我们意识到单词教学中强化引申含义的挖掘的重要性,这也是翻译教学应当关注的一个要点。
三、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中英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含义上,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这种差异也很明显。大部分学生对于汉语的一些特有的表达方式都非常清楚,但是对于很多英语的典型表达方式却并不是太了解。不仅如此,学生还经常会将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在英语中,这就造成了很多典型错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于英语中的典型表达方式有良好认知,并且要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中英文化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的翻译过程准确恰当,这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中的有些表达法在汉语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项目,不少学生就胡乱套用一些汉语的表达方式,这就会造成各种错误。所以在双语互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英汉各自的地道表达法来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如:“要学好英语很难”,可以译为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well.(形式主语)又如“我想你错了”应当译为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否定转移)这些都是很典型的英语表达方式,深化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认知对于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
结语
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中英文化差异的有效渗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翻译过程的准确恰当。教师要让学生们对于习语中体现的文化差异有良好认知,并且要让学生有效辨析单词的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这些在翻译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要。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的翻译过程准确恰当。
【参考文献】
[1] 郭晶晶. 论翻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张蕴梅.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 考试与评价,2011年11期.
[3] 刘妍.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探究[J]. 新课程(上),2011年07期.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转向 篇11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转向,商务英语翻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对误译进行剖析以期少犯错误是大有必要的。本文作者借鉴有关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理论, 分析认为出现误译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文化差异。本论文结合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和商务文化的实例进行对比研究, 来探索一条商务翻译中重视文化差异、成功实现文化转向最终达到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效果的新途径。
0 引言
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国际交往愈发频繁, 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商务英语翻译课程, 既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变迁, 又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 更切合了教育部的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商务英语中初级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般认为, 狭义的商务英语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使用的、具有行业特征的、属于庄重文体 (frozen style) 性质的英语。笔者认为, 更为广义的商务英语是指任何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下属所有学科的英语。误译是指对原著错误的翻译, 在思想意义上或在文字上背离了原文。通常是由理解或表达不当造成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中英两种文字背后的文化差异。
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翻译教学和实践, 从中抽取商务英语误译的例子, 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例:Traditionally, business simply meant exchange or trade for things wanted or needed, but today it has a more technical definition, which is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sale of goods and service for a profit.原译:传统上, 商务仅指人们所需要的物品的交换或贸易。但是, 今天商务有更为科学的定义, 它是指为了利润而进行货物和劳务的生产、配送和销售的一种活动。
在商务语境下, 原译文存在以下误译: (1) exchange or trade和wanted or needed均为近义词叠用, 这是商务英语常见的一种措辞方式, 比如profit or economic surplus就是指“利润”这一个概念, 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说明。这种情况在商务合同中更为常见; (2) exchange or trade for things wanted or needed译为“人们所需要的物品的交换或贸易”不合原意; (3) service在现代商务语境里面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劳务, 系泛指一切赢利性的服务业务。而且就目前的语言现状来看, 服务尚不宜被“生产、配送和销售”。
改译:传统意义上的商务是指为了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品而进行的交易活动。但是现在商务有了更为科学的定义:商务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的生产、配送和销售活动以及提供的服务业务。
1 中西文化的差异
简单地说, 造成上述例子误译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中英两种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 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1 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龙) 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 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 dragon是罪恶的象征, 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 (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 由此可知, 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 所以, 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 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 因为tiger (老虎)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 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 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 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 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 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 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 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由此可知, 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 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 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1.2 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 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 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 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 美国有“蓝色星期一” (blue Monday) , 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 所以, 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 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 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尽管如此, 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 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 其文化含义是“幸福”, 所以, 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 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 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 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 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 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 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 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 老板发给他“红包”。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 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
1.3 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 在西方, “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 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 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 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九”因为与“久”同音, 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 我国历史中, 皇帝都崇拜“九”, 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 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 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 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 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 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 (连锁店) 。但在我国, “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 是名牌产品, 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 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 在乍得、贝宁等地, 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 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 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 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
2 文化转向的策略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 因此, 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 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转化, 即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 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这里的转化可以有以下策略:
2.1 变通或直译
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 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 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前文例子中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就是最好的例证
2.2 词汇调整
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 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 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 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 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 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 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 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 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 (Dukang) 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 “杜康”作为商标, 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 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 这样, 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 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2.3 语篇等的调整
一篇原文的翻译, 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 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 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 吉祥, 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 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 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 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 不过, 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 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 所以, 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 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 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 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 往往由于文化差异, 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 这时, 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 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 做出适当的调整, 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3 结束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 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知识, 熟悉多种文化, 掌握翻译技巧, 从而完成具有一定目的的商务文化交流。只有在充分重视文化差异、灵活运用文化转向策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瑞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杨真洪.英汉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3, (1) .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推荐阅读: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05-15
英汉语篇比较与翻译08-05
俄汉语言翻译与对比06-15
汉语和英语01-08
英语中汉语借词06-09
英语教学汉语化06-21
汉语式英语论文10-30
国际汉语教师面试英语01-17
英语演讲稿带汉语12-01
EEC初中英语单词(仅汉语)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