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比较与翻译(共5篇)
英汉语篇比较与翻译 篇1
摘要:本文旨在对英汉语篇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英汉语篇的共同点, 英汉思维的差异及英汉语篇的差异, 探索其对翻译的影响, 以此来指导英汉互译的进行。
关键词:英汉语篇,翻译,英汉思维,差异
胡壮麟先生对语篇的定义是: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所谓语篇指完整的话语表达, 通常由多个句子组成, 要求语义上要连贯, 结构上还要衔接有序。翻译的目的就是让目标读者理解一个原本不是为他们而制作的语篇。跨语言的翻译和语内的语篇分析这个过程都包含语篇再生的过程, 语篇的理解直接关系译文的质量。在翻译研究中, 基于语篇的翻译单位探讨不得不审视英汉语篇的差异, 这两种语篇的共性与个性深深地影响了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1. 英汉语篇的基本共同点:
1.1 语义的连贯性:
“完整语义”的语篇必须是一个语义单位, 一个意义单位, 而不是形式单位, 也就是具有意义内容上的“语篇性”, 其保证便是语义的连贯性。
连贯和衔接的关系是衔接是连贯的外在形式, 连贯是衔接的内在意义, 两者统一又不统一。语义连贯是语篇的实质, 种种有形的衔接是其组织形式;单有衔接而无连贯不是语篇, 两者皆备是显性连贯, 有连贯而无衔接是隐性连贯。这种情况英汉语概莫能外, 但又并非彼此对应。即英语的显性连贯译成汉语可能是隐性连贯, 反之亦然。
1.2 思维的逻辑性
连贯的语篇是思维连贯性和逻辑性的体现, 逻辑是形成语篇和理解语篇的根本, 是交流沟通、双语互译的根本保证。逻辑是为人类所共享的主观思维的形式, 也是包括人自身的全部活动在内的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
例如:单个词:蛇 (snake)
如果一个字“蛇”, 没有语境翻译成英语“snake”也没有任何交际意义。如果伴有指称:蛇, 别人会做出惊恐状:蛇!进而做出认可或远离的反应。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语篇, 具备了交际意义。
2. 英汉语篇的差异
2.1 英汉思维的差异
2.1.1 形象与抽象
讲英语的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汉, 而汉民族却擅长形象思维。表现在语言中为:汉语大量使用具体名词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例如: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ain attach to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
“我希望, 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 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国家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望梅止渴”, 用具体的“梅”“渴”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借空想安慰自己”。
2.1.2 综合与分析
中国人倾向天人合一, 整体和谐, 从多归一。西方人则倾向天人各一, 偏重理性从一归多。表现在语言上, 汉语注重整体和谐, 缺乏严格的逻辑性;英语句式构架严整, 行文注重逻辑。
例如:汉语在古典诗歌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动词“直”, “园”为中心, 层层推进, 归纳总结, 句子中心常在后。
再例如
The debate was launched by the Government, which invited anyone with an opinion of the BBC---including ordinary listeners and viewers---to say what was good or bad about the Corporation, and even whether they thought it was worth keeping。
句中使用which, including, whether来连接句子, 使句子逻辑清晰, 形式严整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 由主到次, 递相迭加, 结构复杂。
2.1.3 顺向与逆向
中国人习惯于顺向思维, 而西方人则善于逆向思维。表现在语言上, 汉语描述先因后果, 先假设后求证, 先让步后论证;英语恰恰相反。
例如:It is impossible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中文译文则为“这项发明的价值, 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2.1.4 本体与客体
中国人一方面敬畏自然的力量, 同时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和谐地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所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人讲话喜欢用“我们”“人们”“大家”等开头。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恰恰相反, 他们大多数都是重事实, 喜欢根据事物进行逻辑分析, 所以英语的主语一般不用“人”。因此英语和汉语在造句谋篇时其中心语就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It’s said that Mary was here yesterday.这句话的翻译成汉语“大家说玛丽昨天在这里。”
2.2 英语和汉语语篇的区别
2.2.1 主语与主题
英语把主语放在突出的位置, 每个句子必须有主语, 且只能是名词或者名词性词语。在英语中, 句子的主语是从语法的角度界定的, 即主语是承受某种行为者或发出行为的主体, 谓语就是发出的行为, 主语和谓语从语法上要相统一, 即主语的单复数影响谓语的形式。
如:Tom teaches us English.在这个句子中Tom是发出行为的主体
Our English was taught by Tom.在这个句子中Our English是承受行为的主体
汉语与英语不同的是它却注重突出主题, 不一定每个句子都要有主语, 几乎用什么都可以做主语, 因为汉语中的主语其主要作用是引出一个“话语中心”或“话题”,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讨论或评述, “话语中心”的提出至少树立一个主题, 然后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或陈述或提问, 它们前后之间不存在任何一致关系。如:“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固执?”其中“现在的孩子”就是引出一个话语中心, “怎么就这么固执?”是针对这个话语中心的提问。
“我国的东北冬天特别的冷。”在这句话中“我国的东北”就是一个引出主体, 然后附加评论“冬天特别的冷”。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英语和汉语句子在主语的界定上完全不同, 而且主语与句子其他成分间的关系也是截然不同。
2.2.2 前重心与后重心
从思维模式上看, 西方人重逻辑推理的演绎思维方式, 中国人喜欢先铺陈后总结的归纳思维方式。因此英语的篇章展开多采用的是层层推进式的, 先提出问题, 然后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和评述。汉语的篇章则是先陈述在怎样的背景之下, 因为什么原因, 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 最后结果如何。所以阅读英文文章,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能获得主要信息, 而阅读中文时一定要耐住性子, 因为往往我们想知道的信息很可能在末尾才出现。
比如同样的一件事情英汉语篇的展开完全不同:“在领导的关心下,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 在……我们圆满完成了这学期的所有任务。”英语的版本则是:“We have fully finished all the tasks of this term.Thanks to the leaders……”。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英汉两种篇章的布局思维的差异, 汉语在很多铺设之后才道出核心信息, 而英语则是开门见山, 先点明主要信息, 然后才铺设次要信息。
2.2.3 焦点视与散点视
英语谓语必然是由限定动词来充当, 这个限定动词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关系。句中如果出现其他动词, 那一定采用非限定形式以示它与谓语动词的区别。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 谓语和非谓语都可以用动词, 句中多个动词可随时空顺序、事发先后意义铺陈开来。
例如:Lulled by the gentle motion and soothed by the ripplingmusic of the waves the babies soon fell asleep.
船儿轻轻摇荡, 波声潺潺悦耳, 小孩们很快就进入梦乡。
许多作者也在过去时叙述语境中插入现在时, 使叙述视点由叙述人转到作者, 以便于作者直接发表对事件的评论。以英国作家Elizabeth Gaskell的一段文字为例:
He would bear it all, he said to himself.And he did bear it, but not meekly;that was too much to expect.Real meekness of character is called out by experience of kindness. (Mary Bar ton)
这里末句的现在时标志着语篇由叙述转为作者的评论。
2.2.4 衔接手段对比
英语语法严密, 重形合。各个句子、短语或段落间通常有一定的功能词如:有连词and, but, or, 副词therefore, hence, 代词another, this, that, 关系代词which, that, 关系副词where, when, 还有短语in short, for example等。以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 如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汉语很少使用连接手段, 句子表面看上去松散混乱, 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 句子或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 “打得就打, 打不赢就走, 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 是句子的意思将其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汉语的意合。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英语句子相比结构更加灵活, 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连接词, 其前后的主要联系是根据语义展开。下列英汉对照的译文很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
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
“那是个天气晴朗, 金黄可爱的秋天, 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 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 当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 有的丧失了生命”
综上所述,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因为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在思维上有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 这就造成这两种语言在语篇上的差异。在从事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英汉语篇的共性, 同时在英汉互译时又要充分考虑其个性和不同, 只有这样, 英汉语言的转换才会比较自然, 才会达到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尹富林, 阮玉慧.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3]、熊沐清.论语篇视点[M].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夏娟.翻译实践中语篇连贯的重构[M].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张迪.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M].科技信息2011
[6]、杨自俭.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陈士卿.语篇衔接与连贯在翻译中的应用[M].传媒与艺术
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 篇2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语篇衔接手段的正确运用方法,探讨英汉语言学习者在语篇衔接翻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翻译策略,更好地服务英汉翻译学习者。
关键词: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翻译技巧
一、引言
语篇衔接的研究是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英汉语言存在异同,为了指导实际的语言交际,进行对比研究成为探讨的课题之一。在起初阶段,韩礼德和哈桑提出了语篇衔接概念,并提出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限于篇幅,本文只从照应、替代、省略展开,对英汉语篇衔接进行初步探讨。
二、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照应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指用人称代词(如me , her, them等)及其相应的限定性代词(如her, their等)和名词性所有格(如mine ,hers ,theirs等)所建立的一定语义逻辑关系。人称照应对比分析:
例: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人称代词 “她”指“祥林嫂”,“自己”表示反身意义,指的是“卫老婆子”。汉语中重复出现的代词可省略。
2.指示照应
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等所建立的一定的语言逻辑关系叫作指示照应。以发话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为参照点来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远近(如this ,these ,now和here指近,而that ,those, then和there指远,the指中性)。
3.比较照应
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以及比较级所建立的一定的语言逻辑关系叫作比较照应。总体比较,表示完全相似的形容词有same, identical等,副词有identically等;表示总体相似的形容词有similar ,additional等,副词有similarly, so等;表示不同的形容词有other, different等,副词有otherwise, differently等。具体比较有better, more等比较形容词和量词以及so ,more ,less ,equally等副词。比较照应对比分析:
例: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老舍《骆驼祥子》)
在汉语中,形容词前加个“更”字就能表达形容词的比较级,一目了然。
三、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替代上文中出现过的词组、从句或其他语法结构。替代主要有三种情况: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从句替代。汉语中的替代现象要少于英语。
1.名词性替代
英语中我们常用一个名词代替另一个名词 ,这种现象叫名词性替代。可以充当名词性替代功能的词较多,常见的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关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所有格以及不定代词。
2.动词性替代
用动词do和do so等代替前述动词或动词词组的语言现象叫作动词性替代。
3.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特别是宾语从句,有时可以用so/not来代替,这种情况被称为从句替代。so表示肯定,not表示否定。
四、省略
省略指把语言结构中某个成分省略不提。省略和替代都是避免重复的常用手段,两者常常互相替代使用。有语言学家把省略称为“零位替代”。英汉语言的省略大致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汉语的省略只求表达意,而英语常省略前面出现过的词语。
1.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语法手段。汉语中的动词性省略与英语中的非常相似,但同英语相比,汉语中动词性省略情况较少。汉语更倾向于对动词的重复。
2.名词性省略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谓语省略较少。汉语中省略的大多是主语部分,英语一般不能省略主语。名词性省略对比分析:
例:脱下衣服的时候,他听得外面很热闹,阿Q生平本来最爱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译:While he was taking off his shirt he heard up boisterous outside, and since Ah Q always liked to join in any excitement that was going ,he went out in search of the sound.
例句中省略了主语“他”,但同样情况下英语的主语不能省略。从译文中可看出英语句子在结构上相对工整,每个句子都有主语。
3.小句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是省略的极致,表达简洁。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而所有的语篇衔接手段都服务于文章的整体性。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性和一致性,英语和汉语之间也不例外。本文研究了在英汉语言环境中各种语篇衔接手段的作用和翻译的策略,以便语言学习者正确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更精确地表达语言,从而创造更地道精准的译文。
参考文献:
主位推进模式与英汉语篇翻译 篇3
一、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
每个句子都可划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组成部分。语篇可以看做是一个主位的序列, 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 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 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传递语篇信息。小句主位还有衔接作用, 由于翻译时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层面上, 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 句子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有重要意义, 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可操作性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 不能单纯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 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 语篇翻译必须考虑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
二、主位推进与语篇翻译
当一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 小句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 并推动语篇有序发展, 这种联系和变化即是主位推进。作者选择某一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来组织语篇, 体现了其交际意图, 是译者构建译语语篇时的重要参照, 必须给予关注并设法在译文中予以再现。但是仅仅考虑主位推进还不够, 主位推进所体现出的主、述位的衔接是语篇表层的联系, 而语篇内在的联系体现在语义连贯上。因此, 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还必须考虑到语义的连贯。
三、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语篇翻译实例
3.1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一般译者在译语语篇中能够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因为英译汉时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模式。
例: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彩,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利事之际。)
上文是述位分裂型推进模式。第一句由主位 (studies) 和带有三个信息点的述位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for ability) 构成;第二句中, 上面述位中的三个信息点分别充当已知信息 (即主位) , 从而引出三个实际上并列的新的主述位结构。译者在这里很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结构。
3.2重建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 有效交流必须遵循其特征。译者应随时进行必要调整, 把源语信息用译语的独特结构表达出来。鉴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 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或重构。
例:There is no more difference, but there is just the same kind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ntal operations of a man of science and those of an ordinary person as there is between the operations and methods of a baker or of a butcher who weighs out his goods in common scales and the operations of a chemist who performs a difficult and complex analysis by means of his balance and finely graduated weights. (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和普通人的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别, 这种差别就跟一个面包师或者卖肉者和一个化验师在操作方法上的差别一样。前者用普通的砰称东西的重量, 而后者则用天平和精密砝码进行艰难复杂的分析。其差别不过如此而已。)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差异会体现在主、述位的衔接方式上, 因此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和形式, 才能确定其功能和意义, 然后在译语中作出相应的调整, 建构出规范、地道的译文。上例中译者充分考虑了英汉两种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没有拘泥于原文的主位模式, 而是先根据语法关系对原文进行拆句, 化繁为简, 再按照逻辑事理顺序将原文的语义内容进行重组, 用重新构建的主位推进模式清晰再现了原文的语篇信息结构。
四、总结
翻译实践中应当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语篇中各句的主、述位之间相互衔接, 层层推进, 有序发展, 体现出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 是译者构建译语语篇的重要参照。因此, 翻译时应当尽量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当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导致无法直接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 必须在译语语篇中适当重构以再现原文的语篇信息结构和整体语篇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英汉语篇中人称代词翻译对比研究 篇4
人称代词是最早产生的语篇词汇,也是所有自然语言语篇共有的部分。人称代词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早期人类为认知世界,需要指称身边的万物。所有语言中的人称代词都包含三个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两个数(单数、复数)。所有的语言都有亲属词、一般名词、专有名词和人称代词。“我、你、他”清楚地区分了人称代词隐含的思想,即“我”指的是说话者,“你”指的是听话者,而“他”则指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谈论的对象。人称代词是语言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语言成分,有着其它语言成分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和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同,因此对比英汉人称代词也是语言学研究的课题之一。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倾向于较多使用语法功能词/虚词;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重视上下文意义上的连贯,倾向于较少使用语法功能词/虚词。因而,英语倾向于较多使用人称代词;而汉语倾向于较少使用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单数形式指称说话人本身,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共同的。第一人称如用复数代词表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两个用法:用于包括谈话对方或用于不包括谈话对方。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用于借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具有明显的社交指示功能。1)我们明天去爬青城山,你(们)去不去?(“我/咱们”不包括谈话对方或听话人)2)我/咱们一起出去吧。(“我/咱们”包括谈话对方或听话人)。在汉语言中,日常用语可以将“我们”以“咱们”替换使用,称为共称现象,这样的使用并不影响谈话者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英语第一人称指示语we只有一种形式,不能将“我们”“咱们”的语用意义直接表达出来,但可间接地在let us和它的缩略语let’s之间的差别上反映出来。Let us可能包括听话人,也可能不包括。但Let’s总是包括听话人在内。第二人称指示信息有时可以通过第一人称指示语表达。汉语一般只认为“您”是“你”的敬称。在更亲密的人际关系对话中,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都可以用来借指“你”或“你们”。例子:老师:“我们(=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种指示信息,常给听话人一种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辈、领导之口。英语中的第二人称指示语也有类似的用法,但主要表现在口语中。——Lily and I had diner together today.We went to restaurant.——What did you have?———We had steak and salad.当谈话双方不是面对面进行交谈,如跟熟人打电话在作自我介绍时往往不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而改发第三人称指示信息。书面语中常用第三人称指示语one来代替you。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因此,在言语活动中,它一般不是谈话的参加者。但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在特定的场合中也会用来指说话人或听话人。人称代词作为虚词的一类,使用频率的显著增加,也表明了翻译汉语小说有趋同于原生英语行合的态势。英语和汉语,其人称指示语的选择运用都较为复杂,所传达的指示信息因社交场合、谈话双方关系等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对英汉语言人称代词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语言工作者更准确、全面的把握和运用人称代词,了解其不同的社交功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误用或滥用而令人产生误解,更好地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
在语篇中,常用的翻译策略方式有对应、省略和替代。第一,英语人称代词最主要的汉译转换方式为对应(correspondence)。这种翻译方式几乎在所有的英语人称代词的汉译中都出现了,而且是三种翻译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种。不同格的英语人称代词使用对应这种翻译方式也不同。人称代词主格的大部分使用对应这种翻译方式;人称代词宾格和人称代词属格使用这种翻译方式比较相似。第二,省略(omission)。这种转换方式。英语人称代词汉译过程中省略的情况。不同格的英语人称代词使用省略这种翻译方式也不同。第三,替代(substitution)这种转换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与源语文本特征相关的现只倾向于移植到目标语文本里。英语人称代词的频繁使用是源语文本的特征之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被直接翻译成汉语对应的人称代词。不同格的英语人称代词使用替代这种翻译方式也存在差异。英语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和属格形式在汉译的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式有差异。例子;“they'll shoot me I don't care they'll shoot me in the back of the neck.I don't care down with big brother.They always shoot you in the back of the neck.I don’t care down with big brother.”“他们会枪毙了我。我不在乎他们会从后脑勺枪毙我,我不在乎打倒老大哥。他们总从后脑勺枪毙人,我不在乎打倒老大哥。这个例子中,英语原文有9个人称代词,其中8个直译为汉语人称代词,一个用替代的方式把you译为“人”,处理的比较合理。但这句译文中的翻译腔比较严重,需要修改。译文如能改成“他们会枪毙了我。我不在乎后脑勺中枪,也不在乎打倒老大哥。他们总从后脑勺枪毙人,我不在乎打倒老大哥……”看起来更为流畅。英语人称代词的汉译应该更多采用省略的翻译方式。翻译汉语由于受到源语的影响,多采用对应的方式进行翻译,不仅人称代词数量比原生汉语增多,而且形式上也多采用英汉共有的人称代词来进行对应翻译。
摘要:鉴于人称代词在自然语言中的重要性,语言学界对人称代词的研究向来十分重视,人称代词成为各语言学流派关注的研究问题之一。原生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原生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英汉语人称代词的系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和汉语具有不同的衔接方式,以实现行文的流畅与连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英汉语句法及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的差异,适当增加人称代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习作更加连贯和流畅;其次,翻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应该对英汉人称代词的异同有充分认识。本文通过对英汉语篇中人称代词翻译的研究,指出了翻译汉语呈现出既不同于原生英语又不同于原生汉语的某种中间性。英语人称代词翻译成汉语时的转换类型分为三类:对应(correspondence)省略(omission)和替代(substitution),其中最主要的翻译方式是对应,其次为省略,使用名词和名词短语替代英语人称代词的方式最为少见。对于翻译者和翻译学习者来说,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可以多采用对应的翻译方式,但也应该注意避免连用人称代词的情况。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翻译方式,不宜多采用对应的方式;其次,翻译者应更加注意增加省略和替代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使用,因为这样做会使翻译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更接近原生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
关键词:人称代词,对比研究,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2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9-32.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43-46.
[4]Halliday,M.A.K;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1976.
[5]Ouirk,R,S Greenbaum,G Leech,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3.
[6]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邢福义.说“您们”[J].方言,1996(02):100-106.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篇5
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1.照应。Halliday和Hason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例如:A: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 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和B的共识之中。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译文增添了主语we.
2.省略。省略(ellipsis)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省略是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英语注重形合,在省略时,往往利用其动词变化的时态等方面来实现。但是在汉语中动词并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于英语中根据上下文而省略的动词和形容词,(句子成分,因为省略的也可能是其他成分,不止这两种。)根据汉语的习惯转换为重复或替代。例如:For better or for worse,education in China isn’t what it used to be.。No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n’t (what it used to be)either.后面一句中为了避免重复,省略了表语在翻译成汉语时,我们应将省略的部分还原出来,如下:改善了也罢,变坏了也罢,总之中国的教育和以前不一样了,不仅如此,科技发展也和以前不一样来了。
3.替代。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替代指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中的某部分,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上下文中的替代成分去索引。替代形式与被替代成分之间的这种预设关系使得整个语篇前后衔接起来。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为简练、紧凑、清晰,使新信息更为突出。他们把替代划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分句性替代。替代从量上考察,汉语替代出现的频率低于英语,在多数情况下,当英语使用替代时,汉语则选择使用重复原词(或原词的一部分)和照应。如在名词性英汉互译时,根据语法及行文表达的需要,可采用直译、重复或省略法酌情译之。如:l don’t like white envelopes。I like yellow ones.我不喜欢白信封。我喜欢黄的。“ones”替代了“envelopes”,汉译时,“的”,替代了“信封”,相互照应。
4.连接。汉语为语义型语言,着力考究字与语义及其相关关系,注重内容的意会性,因此汉语总的来说是意会性语言,也就是说段落内的连贯更多的是依靠语义,依靠句子表达的事件的内在联系,内在逻辑联系来实现连贯的。但是英语语篇事件不完全是以自然时间和因果逻辑安排的。因此它必须用语言手段给每个事件定位,使语篇中各事件关系明确、层次分明。因此英语语篇中多使用连词将各种信息连接起来达到语篇的连贯。与其它所有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例如:Then he swam to the shore after spending the whole night in the water. During that time, he covered a distance of eight miles. Early next morning,he saw a light ahead. He knew he was near the shore because the light was high up on the cliffs. 这段话可以清楚看到英语形和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先要理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连词的翻译,有些连词不必翻译,应符合汉语的习惯。参照译文如下:他在海里游了整整一个晚上,游了八英里,才快游到海岸上。到了次日清晨,他才看到前面有光。峭壁上,灯光高照,他意识到他已经靠近海岸了。
5.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接应机制之一,它通过词汇选择、组织和聚合建立衔接关系。语篇在成其为篇的过程中经历了“字——句——段——篇”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汇起到了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没有词汇,整个篇章就无从谈起。词汇衔接手段在各类语篇题材中占所有衔接手段的48%,研究衔接手段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研究词汇,而且研究书面语篇的衔接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研究语篇中的词汇模式,词汇衔接对实现语篇连贯显得尤为重要。
词汇衔接可由词汇重复来实现。词汇重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它既可衔接语篇,又可起到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的修辞效果。不同的是,一般说来,英语原词重复比汉语多,主要原因是英语词汇有曲折形式,而汉语中则没有。(英语同一词汇的重复没有汉语多,汉语喜重复,英语则极力避免同一词汇的重复使用,除非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这样论述与下面例子吻合)。而且,英语中广泛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义词和下义词达到连贯的效果。与之相比,汉语在词汇手段上多使用原词重复。将英语翻译汉语时,往往将原文中的同义词等还原成原词重复。例如: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viet Union have spared no expense to ensure that theother side can not contemplate a first strike. The Russians havedeveloped land-based missiles that trundle about the country ontrucks and railroad cars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locate all of them at the same time.文中三个词the Soviet Union、The Russians、the country属于同义词,都是指苏联,在翻译成汉语时,可以使用原词重复,而不应该机械地翻译成俄国人和这个国家。
三、结语
【英汉语篇比较与翻译】推荐阅读:
英汉语篇对比09-21
英汉语翻译05-24
英汉语对比08-13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10-14
俄汉语言翻译与对比06-15
英汉谓语比较与翻译01-15
英汉语经济新闻01-15
英汉语码转换11-11
英汉颜色词比较与翻译11-11
英汉语标点符号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