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语

2025-01-08

汉语和英语(共12篇)

汉语和英语 篇1

摘要:本论文中会详细阐述汉语语音系统中声母和辅音的关系、韵母和元音的关系,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元音的异同、辅音的异同。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详细论证, 揭示汉英语音比较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汉语,英语,语音,比较

一、概述

研究语言首先应该选择一个研究视角, 我们可以从语言形态的角度来审视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 汉语就是人类语言中非形态语言的代表, 英语则可以说是形态语言的代表。在语言归属上, 汉语是隶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 而英语则隶属于印欧语系。汉语的文字系统是意音文字, 表意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而英语的文字系统则是一种典型的拼音文字, 由于汉字的特殊构形使很多外国人对学习汉语有畏惧心理。为充分发挥操英语者学习汉语的优势条件, 鼓励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 (特别是初级阶段的教学) 中可以更多的借助于汉语的语音系统——汉语拼音, 暂时撇开汉字形体的干扰, 这样可以拉近两种语言的距离, 减少很多由语言异质性问题带来的学习障碍, 从而使学生对深层次的汉语学习更感兴趣。

二、元音的比较

汉语和英语都有元音和辅音, 英语的元音系统相对简单, 有20个元音, 其中包含12个单元音和8个双元音。按照中国传统根据古代音韵学进行语音研究的习惯, 汉语普通话的音素分为声母和韵母, 声母是指位于音节开头的辅音, 声母基本和辅音相对应。韵母是指音节中位于声母后面的部分, 韵母和元音是由于分析角度不同而得异名, 韵母是从音节结构分析的角度命名, 元音是从音素性质的角度命名, 韵母主要由元音组成, 也有辅音的参与。可以把普通话的39个韵母分成单韵母和复韵母两大类, 单韵母由7个舌面元音、2个舌尖元音和1个卷舌元音构成;复韵母是由13个复合元音韵母和16个鼻韵母构成, 13个复合元音韵母可以分成4个前响复元音韵母、4个中响复元音韵母和5个后响复元音韵母, 16个鼻韵母是由8个前鼻音韵母和8个后鼻音韵母构成。

英语中的12个单元音划分的更细, 根据发音时的舌位变化可以分成4个前元音、3个中元音和5个后元音, 8个双元音也可划分为5个开合双元音和3个集中双元音。“开合双元音”是指两个元音中的第二个元音是一个合口元音[i]或者[u];“集中双元音”是指两个元音中的第二个元音是中元音[ə]。普通话的10个单元音韵母中最常见的7个都是舌面元音。英语的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 而且音的长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但是汉语的每个元音的发音时间久暂是差不多的, 发音时间的长短只是听觉差异而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普通话的复韵母有29个, 数目上比英语的复元音多, 在发音特征上两种语言也有明显差异。普通话的复韵母发音时音素之间的滑动和过度较快, 没有明显的音质间隙, 听起来基本是浑然一体的;而英语双元音的发音过程则有明显不同, 发音时音素之间的滑动和过度较为明显, 有相对独立的音质特征。

英语和普通话中都有三元音, 但是它们的发音曲折表现不同, 普通话三元音的发音过程是弱-强-弱, 只有中间的主要元音发音紧张度较大, 它和前后两个发音较弱的音构成一个音, 例如:iao[iɑu]、uai[uai]。英语中的三元音问题有很大争议, 大多数学者认为英语中的三合元音不是真正的三合元音, 它是由一个双元音增音后形成, 它的发音过程是强-弱-次强的曲折形式, 例如, 一些人认为ie在quiet/'kwaiət/一词中发三元音/aiə/, 此处ie构成一个音节。

普通话韵母有“四呼”的分类 (如表) , 这种分类方法是普通话韵母系统所独有的, 英语中没有。所谓“四呼”是指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开口呼——没有韵头, 韵腹又不是[i]、[u]、[y]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y]的韵母。

三、辅音的比较

英语中有28个辅音, 和英语的元音系统相比, 其辅音系统就要复杂的多。英语的辅音中浊音居多, 清浊对立是英语辅音系统的最大特点。例如:摩擦音中的清音[f]和浊音[v]对立、破擦音中的清音[tr]和浊音[dr]对立。普通话中的辅音基本和音节中的声母相对应, 汉语普通话有22个声母 (含零声母) , 21个辅音声母, 22个辅音。普通话中清辅音占优势, 有17个清辅音, 和英语辅音的清浊对立不同, 普通话清辅音最显著的发音特征是送气与不送气相对立, 例如:舌面不送气音j[tɕ]和送气音q[tɕH]对立、舌尖后不送气音zh[tʂ]和送气音ch[tʂH]对立。普通话只有m[m]、n[n]、l[l]、r[ʐ]、ng[ŋ]5个浊辅音, 其中的ng[ŋ]只能作韵尾, 不能作声母;n[n]既可以作声母也可以作辅音韵尾, 还可以同时出现, 如音节nan和na。

两种语言的辅音都可以按照发音方法进行分类, 这一分类标准方便我们把握英语辅音的清浊对立和普通话辅音的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分布情况, 学习时可以成组记忆。英语中的28个辅音辅音可以分以下六类:爆破音6个、摩擦音10个、破擦音6个、鼻辅音3个、边音1个、半元音2个。普通话中的22个辅音按照发音时形成和排除气流阻碍的方式可以分以下五类:塞音6个、塞擦音6个、擦音6个、鼻音3个、边音1个。上述分类比较使我们对汉英辅音系统有更直观的把握, 有助于我们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相互比较借鉴, 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其中塞音和塞擦音两大类有明显的送气和不送气对立, 鼻音和边音和英语辅音相一致, 普通话中没有半元音, 英语中有不少辅音是普通话中没有的, 教学中应注意学习者的不恰当语音“嫁接”导致的偏误。

在辅音可以出现的位置上, 英语的辅音可以出现在英语单词的任意位置, 如单词daughter和stand都是正确的;而汉语中除了n和ng之外, 其它辅音均只能出现在元音的前面, 如“得到”不能说…。所以普通话的辅音后面总是跟着元音, 在学习这些辅音的时候也是习惯性的附加上一个音来读。如我们学习d[t]、t[tH]辅音时经常附加e[ɤ]这个元音一起读, 称为“呼读音”。而在英语的辅音学习中则没有这个特征, 英语辅音的发音是比较短促、轻重差异明显的, 总体来说“爆破感”较普通话强烈。这使得在学习普通话辅音声母时要主动把这种附加元音的“增音”意识教给学生, 有效地提高音准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毛世桢.对外汉语语音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赵金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3]、林焘, 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汉语和英语 篇2

摘  要:本文讨论了现代英语的时间系统和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系统,并对其略作比较,以便更好地认识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促进世界汉语教学的`进程。本文主要综述了各语言学家对现代英语时间系统中“时”与“体”的问题,以及现代汉语时间系统中“时”与“体”的问题,试图解决语言分界1直存在的分歧,即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时”与“体”的划分分歧,认为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1样,也有“时”的这个范畴。并且把英语和汉语的“体”简单地划分为“进行体”与“完成体”两种,进行比较,认为英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同曲异工。

关键词:语法范畴  语义范畴  时  体  进行体  完成体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the tim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better, promote the process of world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tim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time system of modern English, and simply makes comparison for them.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each linguist study which mainly for modern English time system in “tense ” with “ aspect ”, as well as the tim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in “ tense” with “ aspect”, try to solve the existed diverge in language boundary, namely modern English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in “ tense” with “ aspect” divide divergence, think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also has syntactic category of “tense ” as the modern English has. And it divides simply the “aspec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o “ perfect aspect ”  " continuous aspect ” and “ future aspect ”, compare, it think English and Chinese in very various, is same bent different work actually.

Key Words: syntactic category  semantic domain  tense  aspect

continuous aspect   perfect aspect

★ 浅谈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

★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探析

★ 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论文

★ 12月英语四级翻译答案:汉语演讲比赛

★ 浅析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对应

★ 英语商贸合同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 民族文化特征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体现

★ 英语篇章写作中的词汇衔接

★ 考研英语阅读及翻译部分真题词汇

汉语和英语 篇3

关键词:英语;时态;学习

在我们没有学英语之前,或对英语掌握不深的情况下,讨论这个话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国人认为学好汉语就够了,至于英语,只有那些想出国或想进外企的人才会去学,我们平民老百姓学英语干吗?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不作讨论,我觉得这是由当今形势决定的。那既然形势决定我们要学英语,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研究它,研究为什么同是语言,英语和我们的母语汉语在学习方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今天,我们就要讨论其中重大差别之一——时态。

我先举个例子,汉语里说“吃”,昨天吃,今天吃,明天吃,正在吃,已经吃等,无论你怎么说,都是“吃”这个字。也就是说,汉语里,动词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形式。但在英语里以上的“吃”依次为“ate,eat(s),will eat,am(is,are)eating,have(has)eaten”。“吃”在隨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叫动词的时态。再以“喝”为例,按上述的时间顺序,在英语里依次可说成drank,drink(s),will drink,am(is,are)drinking,have(has)drunk,而在汉语里只需要在以上动词后加上“着,了,过”就把时态给表现出来了,“着”就是进行时态,“了”就是过去时态,“过”就是完成时态。看来英语的时态要比汉语复杂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造句、做题时会有那么多的英语时态方面的错误,下面我们以“do”为例罗列英语中的十六种时态:

当然,以上十六个时态我们并不是都常用,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常用时态(上表中带+的时态)。这么多时态结构怎么能记住呢?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问题不是很大,但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该怎么记忆呢?我有个办法,你可以试一试。

首先,只要是进行时态,必然会出现“be doing”。

其次,只要是完成时态,必然会出现“have,(has,had)done”。

最后,一般时态就是do本身变来变去,只是将来时有点不同。

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可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法,我的方法只供参考。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句来看看具体情境下应用什么时态表达。

(1)光比声音传播速度快。

这句话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和事实,故用一般现在时。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2)去加拿大的航班上午9:15起飞。

表示一个按规定,计划和安排要求发生的动作用一般现在时。

The plane for Canada departs at 9:15 am.

(3)玛丽在这家工厂上过5年班。

叙述某一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继续了一段时间后终止,用一般过去时。

Mary worked in this factory for 5 years.

对比:玛丽在这家工厂已经工作5年了。

动作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用现在完成时。

Mary has worked in this factory for 5 years.

(4)我来这之前在一个汽车厂工作了3年。

表从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过去另一个时间的动作。

I had worked in a car factory for 3 years before I came here.

通过以上5个例句,我们发现英语里各个时态的运用都有很明显的特点,而在汉语里就变得简单多了。

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更应该重视英语时态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熟练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加之借助我们的汉语语法基础,我相信,英语不难攻克。

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结构差异分析 篇4

一、英语和汉语在总体结构和语法上存在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系统的思想意识控制下得以发展的, 不同语言体系有着不同发展环境和思维系统。语法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规则, 是思想意识的结晶, 因此汉语和英语语法的区别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讲究明确具体, 汉语强调模糊抽象

意识和思想具有紧密的关系, 中国人喜欢用比较含蓄的言辞来体现深刻的韵味, 用较为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新鲜事物, 中国语言中多运用暗喻、明喻等方法, 表现出汉语独到的模糊性。而西方语言却恰恰相反, 他们强调语言的明确性、具体性, 表现为动态上以及词语的准确适用上, 每个单句之间的关系特别明确。

2、英语注重形合, 汉语注重意合

经过研究证明, 中国人思维方式是直觉式, 在语言表达上重视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形式, 因此汉语语法灵活多变, 并不是那么死板, 经常只要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也会有所改变。虽然语序对于汉语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汉语语法结构和词序是相对固定的, 以主谓宾为主要结构, 一般中心语在后而修饰词在前。因为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使用的汉语就特别重视用简练的词语描述事物, 表现言简意赅的特点, 并形成灵活多变的结构形式, 在意境上, 人们更加追求用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 表现出深远的韵味和丰富的情感。汉语经常会使用多个短语或者词, 以话题为中心进行语境的描写和渲染。

二、句法和词法构成的差异

句法和词法是语法的结构形式。句法是指句子和短语等范围的变化和构成规律。词法是词性、词形的变化和词顺序的规律。所以语法结构能够从他们句法和词法的变化上找到差异所在。

1、句法

语言之间句法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 详细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特别复杂, 我们仅从句法的特点上进行简单的对比说明。

(1) 主语:英语用名词词语作为句子的主语, 而现代汉语大部分短语和大部分实词都能够作为句子的主语。例如勇敢强于软弱, 是形容词为主语;明天有雨, 是时间作为主语;一丈就是十尺, 是量词作为主语等等, 这些主语都不能应用在英语结构中。

(2) 谓语:英语主要由动词来担任谓语, 而现代汉语中谓语在主语后边, 形容词和动词都能够充当。例如:他能力很强, 是用动词作为谓语;成绩良好, 是用形容词作为谓语;人的人品怎么样?是用代词作为谓语, 这些都不能应用在英语语法结构中。

(3) 兼语句, 通常是指本句话谓语连接的宾语成为下一句话的主语, 例如我推选他当组长, 我欣赏他睿智。他既能做主语也能做宾语, 这种用法经常出现在汉语中, 但英语会选择用介词来代替谓语。

(4) 连谓语:汉语谓语部分是由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谓语组成。例如我打开房门走出来, 就是此类用法。然而在英语语法中, 两个动词间一定要加上表示连接或者方向的中间词。

2、词法

按照吕叔湘、丁声树等专家的看法, 汉语词性可以分为象声词、语助词、连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量词、数词、代词、名词等十类。英语词性也分为十大类:冠词、感叹词、连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从对词性名称看汉语有独特的象声词、语助词和量词, 而英语比较独特的是冠词、感叹词和介词。英语和汉语都比较重视名词, 它是描述事物整体特征, 在构成名词时, 对事物的表达方式是汉语、英语的主要区别。英语事物的名称和另一个事物是没有关系的, 而汉语从宏观出发, 用比较熟悉的事物对名词进行联系和表达。汉语中特殊的是拟声词和量词。赵元任认为量词能够分为九大类, 例如把、张、面等等, 量词的应用更加有利于表达汉语的意境。汉语中量词应用频率较高, 表述特别丰富, 例如一辆车、一头猪、一把剪刀、一口人等, 这些语法都是英语所不具有的。

汉语中比较善于使用虚词, 汉语的结构和表达的意义与虚词的加入, 会产生明显变化, 例如我的妈妈与我和妈妈, 其结构就存在差异, 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词音节的数量对语法形式有一定影响, 即使是单音节也不可以独立使用, 一些双音节后边需要双音节的词联合成为短语使用。古代汉语中使用单音节的情况比较多见, 现代汉语中词句结构的主体是双音节词。例如古语中的目, 现代汉语称之为眼睛等。这些在英语上是难以解释的。英语使用介词较多, 分为复杂介词和简单介词, 简单介词数量就有70多个。另外还有冠词, 冠词是对名词进行限定, 冠词分为不定冠词和定冠词。

三、结束语

英语和汉语语法上的差异, 是不同文化下形成的不同风格。汉语意境朦胧、语法结构复杂, 不同结构的句子可以表达同一思想主题, 而英语语法讲究简单明了。所以, 了解汉语语法就要通过了解它的表达语境分析其内在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文化底蕴, 因此汉语语法要得到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正确区分和把握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差异, 能够利于两种语言的发展, 现代人不要武断的用英语语法去理解汉语语法, 更要尊重各自的特点, 并加以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吴静.试论英汉语法的区别性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03) .

[2]李玢.汉英对比分析下的对外汉语教学量词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 2013 (04) .

汉语和英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之处 篇5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搞不清汉语和英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之处,这个问题虽然有些笼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同学们的困惑。有一些同学背过很多单词后,却发现张口即出错,说不出正确的句子。原因就是对英语句子的特点把握不准,受到汉语的影响过大。每一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省略、倒装、强调等特殊句式,这些句子多用于口语,初看上去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那么搞清楚汉语和英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之处也非常有必要了。作为初学者,我们可以先比较英语和汉语中比较正式的书面语句。我认为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有三点:

一是句子成份的语序不同。语言都要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比较委婉,所以汉语也比较迂回,所以时间、地点、方式等状语,一般出现在句首,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而英语正相反,它比较直接,直奔主题,然后才加上修饰成分,所以朝过一个词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状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尽管偶尔也可以状语前置。例如“今天,我背着姑妈昨天刚送给我的书包去了学校”,译成英语后“Iwenttoschooltodaywiththebagmyauntgavemeyesterday.两个句子中画线部分为句子的中心结构,你看到它们的区别了吗。

二是表达疑问的方法不同。无论是哪种语言,句子都要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功能。英汉两种句子最大的不同在疑问句,汉语一般用加减字词的方式来表达,英语则用改变语序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他妈妈是教师(吗?),一个“吗”字就使句子从陈述句变成了问句,而英语Hismotherisateacher.是陈述句,Ishismotherateacher?把is提到句首变成了一般疑问句。各种句子之间的转换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为此编过七段顺口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小编喔。

三是动词的重要性不同。汉语中几乎所有词性都可以用做谓语,而英语则不同,每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动词来充当。如果没有动词,就要人为地加上一个系动词,比如,“我很高”、“他十二”、“你父母在家”,这些句子中的谓语分别是“高”(形容词tall)、“十二”(数词twelve)、“在家”(介词短语athome),而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我们必须在主语“我”(I)、“他”(He)、“你父母”(Yourparents)后加上系动词“am”,“is”、“are”。当然,系动词远不止这三个,其它象seem,look,sound,get等,也象实义动词一样,有自己的实在意义。所以,请同学们切记:每一个英语句子都要用动词来做谓语。

了解了英语和英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之处,我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把握英语句子的特点并不受汉语的影响。

“怎样又快又准地背过那么多单词?”“有什么好的单词记忆方法?”“单词记忆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几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遇到过,几乎每个英语教师都在研究,几乎每种英语学习辅助产品都以此为卖点,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人的任何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思维特点不同,记忆方法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而记单词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抽卡片、写纸条、记小本、看电视、听录音„„我和我的学生尝试了很多,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形成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做法。

首先,在初一上学期,我会帮助学生掌握读音规则,哪些字母或字母组合常发哪些音,哪些音常由哪些字母或字母组合发出来,达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程度,单词的正确率就不在话下了。

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学期,我仍然以强化学生的读音规则为主要目的。但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我会让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单词的词性。特别是名词和动词,可以分类去记,比如“水果类”、“运动类”等等,这样就可以有意识地扩大词汇量。初二下学期以后,我不再强求学生去按照读音规则记单词,因为随着词汇量的增加,有的同学虽然方法不太科学,但也形成了自己的比较有效的记忆模式。我更多地会让学生们掌握各种词性在句子中的作用,然后用新单词造句,这样词不离句,为单词创设情境,便能加快记忆的速度。

汉语和英语 篇6

[关键词]英语;汉语;双元音;声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1)03-0099-07

[收稿日期]2011-03-20

[作者简介]1.郑鲜日,男(朝鲜族),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系学、二语习得。2.郑晓杰,女,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系学、二语习得。

双元音(diphthong)是一种复元音(compound vowel),又称双母音或二合复元音。在语音学中,指联合的两个元音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两个目标元音之间有平滑的过渡,也就是说,双元音的发音牵涉到两种不同的舌位,并且从其中一种舌位滑动到另一种舌位。特拉斯克(2000)认为二合元音(diphthong)作为单个音节的核心成分,由起始元音以不同的平滑程度过渡到后接元音,通常两个元音性成分中有一个比较突出,有一个比较不突出,比较不突出的一个或是在前的滑音,或是在后的滑音。

根据张金生(2002)的观点,英语的元音系统里共有八个双元音,按照发音时舌位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中双元音(centering diphthongs),发音时舌位的移动方向是舌的中部,包括[iə]、[eə]和[uə]。另一类是闭口双元音(closing diphthongs),在发音过程中,舌位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口腔开启程度由大变小,包括[ei]、[ai]、[ɔi]、[au]和[əu]。汉语中共有9个二合元音韵母,韵腹在前的称作“前响双元音”,分别是ai、ei、ao和ou;发音时,前面的元音清晰响亮,后面的元音轻短模糊;韵腹在后的称作“后响双元音”,分别是ia、ie、ua、uo和üe。

结合英汉双元音的分类,英语的两类双元音都属于前响双元音,汉语普通话的前响双元音为闭口双元音,后响双元音为开口双元音。

元音的对比主要是看发音时舌头在口腔中的高低前后位置和唇形。本文首先利用舌位图对英汉双元音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两种语言中双元音的共振峰和时长模式的特点,以探索其异同。

一、英、汉双元音舌位图对比

发双元音时,舌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舌位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直观且形象地看到发英、汉语双元音过程中舌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如下面的图1、图2所示,舌位图纵向分成前、中、后三个部分,表示舌头的前后位置;横向也等分为三个部分,每两个横向小格为一部分,表示高(合)、半高(半合)、半低(半开)、低(开)四个部分。双元音舌位图是由单元音舌位图发展而成的,但与单元音不同的是发双元音时,舌位是从一个单元音向另一个单元音的滑动,在不到第二个单元音时停止。此外,舌位图可以用来区分相近、相似音。图1完整地描述了英语双元音的发音滑动舌位变化。图2是笔者综合多位学者对汉语普通话双元音发音特点的描述绘制的汉语普通话二合元音的舌位图。文章内容:

如图1和图2所示,英语双元音和汉语普通话双元音的四对相似音中,[ai]和ai、[au]和ao以及[əu]和ou这三对在发音时舌位的滑动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舌的起始位置和收尾位置的高低前后的区别决定了他们音色的差异。英语双元音[ai]和汉语普通话双元音ao在发音时舌位都处于低位,但前者舌位靠中间位置,后者舌位比较靠前;两者口腔开合程度基本一致,都处于低(开)位置。英语双元音[au]和汉语普通话双元音ao的共同特点是口腔由几乎全开的位置到半合与合之间的位置,前者第一目标元音的起始舌位要比后者的靠中间一些。英语双元音[ou]和ou的起始位置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口腔处于半开、半合的位置,舌位靠中,向第二目标元音滑移,区别在于到达第二目标元音时前者舌位比较靠中间位置,后者比较靠后。英语双元音[ei]和汉语普通活双元音ei差别比较大,滑移方向偏差比较大,前者起始舌位比较靠前,后者比较靠前、中的位置,到达第二目标元音时前者舌位靠中,而后者则靠前。

二、RP英语和PTH汉语双元音声学特征对比

英语双元音[ei]、[ai]、[au]、[əu]和汉语普通话二合元音ei、ai、ao、ou外表相近甚至相同,形成对应;在分类上,虽然都属于闭口、前响双元音,但音质并不相同。因此,笔者将对英汉双元音的声学参量进行测量,利用测算所得的共振峰F1值和F2值绘制双元音声学元音图,计算双元音各段,即起始段、过渡段以及收尾段所占总时长的比例来进一步对比分析英汉双元音的异同。

(一)RP英语与PTH汉语双元音声学元音图对比

实验对象:本文的实验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来自英国并已获得大学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男女发音人各五名;第二组是PTH汉语发音人。由于女性PTH汉语双元音共振峰值来自王孟杰和于水源(2005)所做的普通话女声二合元音F1和F2的统计分析,因此,这组只选取五位男性普通话播音员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生成的汉语二合元音进行测量。

实验材料:第一组发音人的实验材料是英语的8个双元音音标,即[ei]、[ai]、[ɔi]、[əu]、[au]、[iə]、[eə]、[uə];第二组发音人的实验材料是PTH汉语当中的8个双元音,即ai、ei、ou、ao、ia、ie、ua、uo。

实验过程:首先,为避免环境对录音精确度的影响,本实验的录音是在高度安静的具有隔音装置的录音棚进行的。采用的录音设备为SonyICD-SX800立体声数码录音棒,频率设置为44.1kHz/16bit,文件格式为WAV格式。录音之前,要求发音人熟悉发音材料,录音时每一个发音人按顺序将实验材料朗读三遍。录音过程中,要求发音人在朗读实验材料时,尽可能保持均匀的语速,双元音之间保持至少1秒的停顿时间,与麦克风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以保证声音的清晰度。录音之后,将所采集音频导入Cool Edit Pro录音软件进行降噪处理,并储存于电脑里以备分析。

其次,将存储在电脑里的音频材料转换到PRAAT语音分析软件上,获取F1、F2值。为确保所提取数值的准确性,笔者还添加了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Bartlomiej Plichta开发的配合PRAAT使用的辅助软件Akustyk forPRAAT。该软件适用于元音研究,可以自动实现对元音声学参数的连续精密测量,获取共振峰

频率、共振峰宽带、持续时间等参数。接下来对两组发音人生成的双元音F1、F2值进行分组记录。根据双元音的发音特点,笔者确定了宽带语图上双元音共振峰的起始点和收尾点。为了使不同发音人发的同一个音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在确定了起始点和收尾点之后,对测得的共振峰数据在时间轴上做了归一化处理。具体方法参照王孟杰、于水源(2005)的研究,对于测得的每一个语音文件的共振峰数据F1和F2,分别按其长度的10%进行分段,将每一个双元音在宽带语图上分成了长度相等的10份,然后分别计算起始段和收尾段的重心,获取经过时间归一化后的起始段和收尾段的F1、F2值。在分析男子的语声时,频率值没定为5000赫兹,分析女子的语声时,频率设定为5500赫兹。

第三,采集双元音的时长数据。语音的长短,在生理上体现为发音历程的长短,在物理上表现为语音信号持续时间的长短。语音音长的测量,一般都是通过语图,根据元音共振峰的变化轨迹来确定它们的起止时间。本文对英语双元音时长的测量主要是参照语图和共振峰的起止点确定的。对双元音内部时长特征的考察,即起始段、过渡段和收尾段的划分和截取,主要通过观察语图,并对滑移段进行反复的分段测量,同时参照声学元音图和共振峰数据列表找到双元音音色变化的两个极点的频率位置,并计算出各段占总时长的比例,并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记录数据,算出其平均值和标准差。本文PTH汉语双元音的时长比例数据参照杨顺安、曹剑芬(1984)和曹剑芬(1991)的研究结果,故笔者只采集了英语发音人生成的RP英语双元音的时长数据。

最后,确定待考察的声学参量数据之后,对比英语发音人和PTH汉语发音人生成的双元音的共振峰数据,绘制出声学元音图、计算时长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英汉双元音声学特征的差异。

实验结果:表1和表2分别按性别给出RP英语双元音和汉语普通话双元音起始段F1、F2的重心值和收尾段F1、F2的重心值。其中,对四对相似双元音进行了配对比较。表中BFl表示起始段共振峰F1,BF2表示起始段共振峰F2,EFl表示收尾段共振峰F1,EF2表示收尾段共振峰F2。下面的图3和图4分别是根据表1和表2所绘制出的男性和女性RP英语与PTH汉语双元音声学图。表1为PR与PTH双元音共振峰标准值对比(男性)。

图中用式样相同的箭头对每一对英汉相似双元音进行了标注。如以上男性英汉双元音共振峰数据表格和声学元音图所示,RP英语双元音[ei]和PTH汉语双元音ei相比,无论是起始段还是收尾段,F2值基本一致,都在1700Hz左右,即舌前后位置基本一致,但起始段和收尾段F1值偏差较大,[ei](BFl=740Hz,EFl=515Hz)的两段共振峰值都分别大于ei(BFl=563Hz,EFl=416Hz)的两段共振峰值,足见发音时[ei]的舌位低而ei的舌位高;两个双元音的滑动轨迹表明PTH汉语双元音ei的滑动不如RP英语双元音[ei]的明显。RP英语双元音[ai](BFl=762Hz,BF2=1246Hz,EFl=525Hz,EF2=2101Hz)和PTH汉语双元音ai(BFl=771Hz,BF2=1329Hz,EFl=502Hz,EF2=1969Hz)相似度很高,起始段和收尾段的共振峰值差不多,即二者发音过程中舌位变化差异不大,经历了基本一致的滑动过程。[au](BFl=930Hz,BF2=1482Hz,EFl=669Hz,EF2=1474Hz)和ao(BFl=664Hz,BF2一]085Hz,EFl=492Hz,EF2=974Hz)二者起始段和收尾段的共振峰数据差异很大,[au]起始段F1值和F2值分别比ao的F1值和F2值高出226Hz和397Hz,[au]收尾段F1值和F2值分别比ao的F1值和F2值高出177Hz和500Hz,表明RP英语双元音[au]在整个发音过程中,舌位都是低于且前于PTH汉语双元音ao的舌位,但在声学元音图上,它们仍然表现出相似的滑动趋势。[əu](BFl=759Hz,BF2=1326Hz)和ou(BFl=538Hz,BF2=1019Hz)起始段的共振峰值相差悬殊,[əu]在发音起始段舌位低且靠前,而ou的起始段舌位相对高且靠后;[əu](EFl=451Hz,EF2=1284Hz)和ou(EFl=433Hz,EF2=1010Hz)收尾段F1共振峰值比较接近,表明这两个双元音在发音结束时,舌前后位置基本一致,但F2值相差了200Hz左右,表明[au]的舌位前于ou;由于ou起始和收尾共振峰数值变化不如[əu]大,足见ou的发音经历的舌位变化不如[əu]的明显。

对比女性英汉双元音共振峰数据表格和声学元音图,可以看出,[ei](BFl=820Hz,BF2=1721Hz)和ei(BFl=775Hz,BF2=2181Hz)相比,它们的起始段F1共振峰值相差不大,F2值相差了400Hz以上,表明二者在发音起始段舌位高低相似,但ei的舌位较为靠前,发音收尾段两个音相差不大。RP英语双元音[ai](BFl=946Hz,BF2=1477Hz.EFl=466Hz.EF2=2690Hz)和PTH汉语双元音ai(BFl=995Hz,BF2=1565Hz,EFl=759Hz,EF2=1992Hz)有着相似的滑动趋势,二者起始段共振峰值极为相似;但收尾段[ai]的Fl值小于ai的F1值,F2值大于ai的F2值,因此二者相比较,[ai]的舌位低且靠前,经历了比PTH汉语双元音ai复杂的滑动过程。RP英语双元音[au](BFl=1017Hz,BF2=1563Hz,EFl=635Hz,EF2=1025Hz)和PTH汉语双元音ao(BFl=903Hz,BF2=1381Hz,EFl=718Hz,EF2=1270Hz)较为相似,[au]起始段F1值和F2值分别比ao的F1值和F2值高出114Hz和182Hz,收尾段[au]的F1值和F2值分别比ao的F1和F2值低83Hz和245Hz,表明RP英语双元音[au]在整个发音过程当中,起始舌位与ao相比低且靠前,收尾舌位与ao相比高且靠后。RP英语双元音[əu](BFl=801Hz,BF2=1455Hz,EFl=435Hz,EF2=1281Hz)和PTH汉语双元音ou(BFl=758Hz,BF2=1389Hz,EFl=561Hz,EF2=1147Hz)相比较,[əu]的起始段Fl、F2值都略大于ou的Fl、F2值,而[əu]收尾段的F1值小于ou的F1值,F2只是略大于ou的F2值,表明发音收尾段[əu]的舌位略显高于PTH汉语的双元音ou。其他英汉双元音在声学元音图上也都占据着自己的位置,体现着不同的发音特点。

综合以上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

论是男性发音人还是女性发音人,对比各相似双元音,RP英语双元音的变化要比PTH汉语双元音的变化复杂,滑动过程跨度较大,主要体现在RP英语双元音F1、F2值变化要比PTH汉语双元音这两个共振峰值变化大。

(二)RP英语双元音和PTH汉语双元音时长数据对比

曹剑芬(1991)指出,二合元音是有规律的.时间域和空间域特性协同变化的动态行为在声学上主要体现为随语言而定的共振峰滑移方式及其相应的时长分布结构。可见对双元音动态特性的考察,共振峰的变化特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时长,尤其是双元音起始段,过渡段和收尾段的比例关系也是考察和研究双元音的一个重要声学参量。本文PTH汉语双元音的时长分布比例参照曹剑芬(1991)和杨顺安、曹剑芬(1984)的研究结果(见表3),其中ei的时长分布在曹剑芬(1991)的研究中,没有涉及,在杨顺安、曹剑芬(1984)的研究中,给出了其归一化后的时长比例;数据结果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了PTH汉语二合元音内部各段的时长分布情况,并根据二合元音的分类,即前响二合元音和后响二合元音,分别算出了两类二合元音的各段时长的平均值和标准差。RP英语双元音的时长由笔者通过对五位男性和五位女性RPS的英语双元音发音进行测量计算而得。最后的RP英语双元音和PTH汉语双元音时长比例对比汇总详见表4。

根据以上数据,杨顺安、曹剑芬(1984)指出PTH汉语的各个双元音,其起始段、过渡段和收尾段的比例是不同的;总体看来,过渡段最长,收尾段其次,起始段最短。过渡段是二合元音(即双元音)复合信息的主要载信者。数据显示PTH汉语双元音都是经历了较长的过渡段之后到达第二目标元音的。四个前响二合元音的过渡段所占比例基本差不多,ai和ao的起始段长于收尾段;ou的起始段短于收尾段。后响二合元音的发音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起始段都要短于其收尾段,且以ia和ua两段比例相差最为悬殊。除了双元音[ɔi]之外,RP英语各个双元音的过渡段时长比例比较相似,都在51%-55%之间;除了[uə]的起始段略大于收尾段之外,其他各个双元音的起始段都小于收尾段。对比相似英汉双元音,发现RP英语双元音[ai]的过渡段略大于PTH汉语ai的过渡段长,说明[ai]与ai相比经历了较长的滑动才到达第二目标元音;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RP英语[ai]的起始段远远小于PTH汉语ai的起始段,而收尾段则略大于PTH汉语ai的收尾段,可见[ai]的发音在听感上要显得长而稳。RP英语双元音[au]和PTH汉语双元音ao各段比例相似,最大的不同是[au]的起始段短于其收尾段,而ao的起始段大于其收尾段。RP英语双元音[əu]和PTH汉语双元音ou都是起始段短,收尾段长,但ou的这两段比例相差悬殊。

三、结论

浅谈英语和汉语的时体系统 篇7

事件是在时间进程中发生、持续和完结的, 事件总是要对应着一定的时间, 也就是说, 事件存在于时间之中。当人们观察事件的具体时间构成 (过去, 现在, 将来) 时, 得到的是“时”的意义。美国语言学家克姆瑞 (Comrie, 1985) 认为英语有三种“时”:“现在时” (present tense) , “过去时” (past tense) 和“将来时” (future tense) [1]。“现在时”所描述的是与说话时刻同时的事件, 一般动词现在时是以动词原形来表示, 只有第三人称单数, 在动词后加“-s”, 如:I work in a bank.“过去时”所描述的是说话时刻之前发生的事件, 以“-ed”加于动词后表示, 如:I walked to the school this morning.“将来时”是描述说话时刻以后要发生的事件, 将来时因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所变化。第一人称, 无论单数复数, 以把“shall”置于动词原形前来表示, 如:I (we) shall go shopping this afternoon.第二及第三人称, 无论单数复数, 则以“will”表示:You (he, they) will teach Mandarin next term.另外, “be going to”用在动词原形前, 时常用来表示将来时:I am going to buy a shirt.以上表明, “时”意义涉及到“过去, 现在, 将来”等含有指示表达性的时间, 所以说“时”具有时间指示功能。

二、“体”系统

“体” (aspect) , 主要用于表示动作和状态的类型以及完成与否、持续与否等情况。它的侧重点不在于表示时间, 但也包含一定的时间信息, 被看作是动词的另一个范畴。克姆瑞 (Comrie, 1976) 对“体”下了以下定义:“体”是观察情状的时间构成的不同方式 (“aspects are 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the 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 of a situation.”) [2]。英语有三种体形式:完成体 (perfective aspect) 、进行体 (progressive aspect) 和完成进行体 (perfective progressive aspect) 。完成体通常指说话之前所发生的事件, 用have+V-ed来表示;进行体描述的是正在进行或持续的事件, 用be+V-ing表示;完成进行体指完成和进行意义的结合, 指的是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过去的事件, 用have been+V-ing表示。

三、“时”和“体”的区别

虽然时和体都与时间有关, 但是表达时间的方式不同。克姆瑞说过, “如果一种语言有时间指向的语法范畴, 我们就会说这种语言是有‘时’的”[2]。“时”具有时间指向功能, 通常和说话的时间有关;“体”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并没有关系, 而是和事件的内部时间构成有关。“时”和“体”的区别在于“时”指事件的外部时间, 而“体”则指事件的内部时间。

四、“时”和“体”的相互作用

以上我们提到了英语有三种时: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英语也有三种体:完成体、进行体和完成进行体。然而, 时和体并不是分离的, 事实上, 时和体在意义上密切相关, 甚至可以说, 它们在英语里的区别只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在术语上方便区分两种不同的意义体现:“时”的词法体现和“体”的句法体现。换句话说, 时与体都与动词动作和时间有关, “时”是运用词法形态变化来体现与动词动作关联的时间, “体”则是运用句法形态变化来体现与时间关联的动词动作。时和体可以自由结合, 以动词work为例, 从下表可看出时和体的相互作用。

五、汉语“无时有体”的地位

张秀认为动态助词“了”是汉语中的过去时标志词[3]。然而, “了”没有时间指向功能, 比如:他吃了饭去上班。在这个句子里, “了”并不表示事件的时间。其二, 当时间副词出现的时候, “了”才可表过去, 现在或将来, 从而得到三个不同语法的句子:昨天他吃了饭去上班。他现在吃了饭去上班。明天他吃了饭去上班。在这三个句子里, “去”无任何形态变化, 不像英语分别用动词的变化来表示。因此, “了”可以出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句子里。所以, “了”不是过去时的标记。汉语不用动词形态的变化来表示事件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也就是说, 汉语没有“时”这一语法范畴, 但语法学家普遍认为, 汉语有“体”的范畴。

汉语的“体”分为完整体和非完整体两大类[4]。完整体揭示的是事件的整体性质, 而非完整体提示的是事件的局部性质。汉语的完整体分为三类:现实体 (用动词后“了”表示) 、经验体 (过) 和短时体 (动词重叠) ;汉语的非完整体也分为三类:起始体 (起来) 、持续体 (在, 着) 和继续体 (下去) 。

1. 现实体。

用动词后“了”表示。根据相关文献, 很多学者认为动词后“了”表示完成, 但我们更同意刘月华把“了”的意义概括为“实现”, 意思是“使成为现实”[5], 故名现实体, 因为“了”并不一定表示该动作已经完成。比如: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 今天晚上就能看完。

2. 经验体。

用表经验的“过”表示。表示曾经有某种经验, 曾进行某一动作或存在某一状态, 但在说话时该动作已不进行或该状态已不存在。例如:杰夫看过中国电影。 (现在杰夫没在看中国电影。)

3. 短时体。

用重叠动词表示, 表达短时的完整事件。语言使用者认为某个事件占据了一个较短的时间或将占据一个较短的时间, 就用短时体的句子来表达。例如:听了这话, 他笑笑说:“好, 就这么办吧。”

4. 持续体。

用“着”或“在”表示, 意指事件在持续之中。一般认为, “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比如:在晚会上, 年轻人唱着、跳着, 高兴极了。应该说, “着”是汉语“持续体”的一种重要标记, 但不是唯一标记。因为如果要强调动作的正在进行, 用“在”、“正在”、“正”更好一些。如:学生们正在考试。而“着”则主要表示在一种动作之后的静止状态, 如:抽屉里放着几封信。

5. 起始体。

用“起来”表示, 表明事件起始并持续, 它的动态性质就表现在直接反映了事件起始的变化。例如:看着看着小说, 他突然大笑起来。

6. 继续体。

用“下去”表示, 表明事件到达某中间点后还将继续持续。例如:他写文章写了一上午, 中午简单地吃了点剩饭, 又继续写下去。

参考文献

[1]Comrie, B.Ten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Comrie, B.Aspec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张秀.汉语动词的“体”和“时制”系统[C].语法论集.中华书局, 1957.

[4]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汉语和英语 篇8

关键词:语义领域转移比较

一、引言

语义转移是由相似和相近联想造成的词义变化, 词由指一事物转指相关的另一事物, 该词的概念外延或词义范围也就发生了变化。汉语“心”和英语“heart”的基本指称义是一样

的, 都是指人体内的一种用于推动血液循环的内脏器官。该基本指称义提到了心脏的基本功能, 并在汉语和英语中都触发了向其他语义领域转移的联想。通过比较, 发现汉英两种语言中

“心”的领域转移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1. heart-broken心碎的

2. kind-hearted好心的

3. set one’s heart at rest放心

这些例子中“心”都不是基本指称义,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却能对应。在汉语和英语字典里与“心”有关的用法存在着相当多的相同之处。下面具体看看“心”的语义转移情况。

二、“心”在汉英语言中语义转移的过程和相同点

“心”的领域转移既有直接的发散性引申, 也有链条式引申。心是五脏之首, 还是思维的器官。人类对“心”的认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

1、“心”作为物理实体在具体层面的语义领域转移

“心”, 本义为心脏, 是作为一个物理实体而存在于人体内的。根据实体的存在特征可引申出一系列与心有关的表达。心脏作为一个实体, 有形状, 有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基于这些易于感知的物理特征, “心”的语义开始逐渐从作为一个器官名称向其他领域转移。

根据心脏的形状, “心”可以用来指心形物, 尤指象征爱情的红心或纸牌上的红桃。

汉语:信纸上画了一颗大大的心。

英语:play a heart (打出红桃牌)

又因为心脏对维持生命有不可或缺的功能, “心”用来借代为最亲近的或心爱的人。

汉语:心腹、心肝、心头肉

英语:sweet heart, dear heart, a heart of oak (果断的人)

2、“心”作为思维器官向抽象层面的语义领域转移

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都曾将心视为思维器官。这使心 (heart) 和灵 (soul) 有相同的意义, 常常互换使用, 与中国的“心灵”之说不谋而合。由此从认知上来说, 心就被映射为思维或想法。其映射的路径和目的域可以有以下一些表现。

2.1、“心”表示精神思维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是非标准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而这种反应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中。

心表示精神与心智:

汉语:操心、用心

英语:heart-rending, learn by heart

心表示思想, 思考, 思维或想法:

汉语:谈心、心计、心得

英语:bare one’s heart, pour out one’s heart

2.2、“心”表示情感, 情绪

由于外界各种刺激会引起心脏相应的反应和心跳相应的变化, 人们一直把心与感情联系在一起。因此心就有了情感、情绪的意义。例如:

表示爱情、爱心、热情:

汉语:心动、心爱

英语:win one’s heart

表示情绪稳定或情绪不安:

汉语:安心、放心

英语:set one’s heart at ease/rest, heart burn

3、“心”在汉英语言中语义转移的不同点

实际上, 受文化、历史、地域、宗教等影响, 人体词语义引申的具体模式和机制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心”一词意义的理解既要基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 又要考虑到中西方地域、宗教和文化等的差异。

“心”在英汉语言语义转移的不同点首先明显地表现在数量上的不同。汉语中表示各种意义“心”的词组比英语多。其次是搭配上的不同。汉语“心”的搭配能力比英语“heart”强。在选择搭配的人体词时英汉语也有所不同。汉语中此类表达中有心肝, 心头等。英语里比较常见的有heart and soul, heart-to-heart。大部分汉语中的表达不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说法, 反之亦然。

三、结论

通过不同语言中人体词语义领域转移的比较, 可以发现各种语言中人体词的语义产生和发展相似的共同规律, 也可以看出汉语人体词的特性。语义转移不是任意而无规则的。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普遍性, 在不同语言里具有同一指称义的词其语义转移模式也必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循。本文通过汉英两种语言中“心”领域转移的个案分析, 发现人体词意义引申是由近及远、由少到多、从具体到抽象发展的。这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当然, 其中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是由文化心理差异造成的。一种语言的文化因素对于语义转移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eed, J.I.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 Press, 2000:302-308.

[2]冯凌宇, 汉语人体词语研究[M], 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003。

[3]高明乐、朱文俊, 汉语“手”和英语“hand”的领域转移比较[J], 外语研究, 2005, (1) 。

[4]齐振海、覃修贵, “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 外语研究, 2004, (6) 。

汉语和英语 篇9

1 幼儿在《方案》和英语同步学习中的语音问题和对策

(1) 《方案》和英语使用的拉丁字母除去ü外基本相同, 但发音却有天壤之别。下面就《方案》中声母m与英语字母M举例 (为以示区别, 下文中以小写字母代表汉语拼音, 大写字母代表英语字母) :m发音为/mō/, M发音为/m/。虽然根据已有研究, 先学习英语者相对更加能够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方案》 (正迁移) , 但是对于已掌握简单汉语的中国大陆地区的幼儿来说, 实际上语感是《方案》发音比英语更加饱满易发, 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呢?首先, 我们应该对m音进行分解, 分解的结果是声母发音/mō/和韵母发音/ō/, 如果就此而言, 幼儿依然会对发音有疑惑。因为声母发音/mō/与m本身发音/mō/重复, 这时不但不能清楚地解释问题, 反而会对幼儿已掌握的汉语发音产生混乱。这时, 我们需要借助不同道具来分别代表《方案》和英语字母的发音, 并且同时向幼儿解释两套不同语言系统的发音问题。

(2) 元音是人类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任何阻碍发出的音, 《方案》中有26个元音 (单元音6个和组合元音20个) , 英语中有5个元音字母。下面就《方案》和英语字母中最为相似的两个元音举例:o和O。o发音为“哦”, O发音为/əʊ/。目前在英语字母教学中, 我们常常使用汉语中的“欧”来引导幼儿发音, 但实际上“欧”音/ou/中的/o/舌位要比/əʊ/中的/ə/舌位偏后。如果简单采用《方案》替代英语发音就会使幼儿在字母学习中埋下隐患, 而元音又是英语字母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音素, 很容易造成幼儿将来英语单词发音不准, 如将row发成“肉”。因此, 我们一定要抓住《方案》和英语字母的发音部位和技巧, 特别要注意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幼儿演示舌位, 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

2 幼儿在《方案》和英语同步学习中的语调问题和对策

(1) 《方案》规定汉语共有四种声调 (轻音除外) , 这四种声调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变化也有详细规定, 如“不”字声调就有两种变调;而英语中每一个字母或单词虽然没有声调规定, 但在发音时有相对严格的重音要求, 如congratulation一词, 重音需放在第四个音节上。在语调问题上, 我们应该采取“分而治之”和“举一反三”的办法。“分而治之”指的是向幼儿强调两种语言的语调特点, 《方案》对于每一个汉字读音声调都有详细规定, 我们应该要求幼儿在学习中严格遵守这些声调及变调, 并且在日常生活使用中强化这一概念。“举一反三”指的是学习《方案》后的幼儿在学习英语时拼读更为快速, 这是因为幼儿能够根据《方案》中的拼读规则来学习英语的发音, 但我们需要在英语中的送气强弱和清浊音方面的学习中应重点解释和引导。

(2) 幼儿在学习《方案》时除注意声调变化之外, 还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注意语调变化, 如汉语中的疑问句、反问句和强调句等。举例如下:“你不知道吗?”和“你难道不知道吗?”两句中语调自始至终应为升调, “你肯定是知道的。”一句中语调应为降调。英语中的调式虽然与汉语有些相似, 但根据说话人及具体情况的不同调式也应有不同。另外, 《方案》作为注音工具只是规定读音, 并没有对语气进行说明,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全按《方案》来说话, 因为我们必然会涉及到重读, 如例句中的“你不知道吗?”中的“你”字应重读。这在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 但常常使用长音或者重复来表示重读。

3 幼儿在《方案》和英语同步学习中的书写问题和对策

(1) 书写不仅是语言的平面化表现, 也是文字的艺术形式, 更涉及到背后的文化内涵。目前我国幼儿汉语拼音在书写中基本遵循英语字母的书写规则, 但也有例外, 如汉语拼音中的ü, 这是《方案》中独特的一个字母, 有时在印刷中用v代替, 同时也可以看出v并不在汉语拼音所用字母之列。另外, 《方案》中并没有大写字母规定, 英语书写则有固定字体, 如手写印刷体、哥特体和安瑟儿体等, 在书写中应注意大小写区别。

(2) 通常来说, 作为注音工具, 《方案》决定了每一个字母都应该在读音中有所体现, 这对于汉语拼音书写来说有着特别积极的作用:幼儿可以根据拼写规则在书写中极易发现多写或者漏写字母。但在英语的拼读规则中, 某些字母只是作为辅助发音或者完全不发音出现在单词中, 使幼儿不容易发现书写错误。我们应该在幼儿的英语学习中要注重字母组合发音的训练, 这不仅仅能加强幼儿对英语语感的训练, 更能够使幼儿在书写中避免失误。

4 幼儿在《方案》和英语同步学习中的其他问题和对策

(1) 在学习《方案》和英语的过程中, 汉语语感已经“先入为主”, 幼儿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一定的汉语知识进行辅助学习, 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我们在汉语拼音教育中更多地是进行启发、引导和纠正。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在幼儿心目中却还是一种未知的、神秘的语言,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借助一些方法和技巧, 比如使用图形、音乐、肢体和颜色等方法来激发幼儿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 保护好幼儿的学习兴趣。

(2) 目前, 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对于幼儿学习英语还颇有争论, 其中争议之一就是过早地开始学习英语可能会对汉语拼音的掌握造成影响, 但英语已经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领域, 客观上幼儿学习英语已不再是“该不该学”的问题, 而是“怎样去学”的问题。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 都不能人为地将幼儿与英语学习割裂开来, 而是应该把汉语拼音和英语在同步学习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另外, 在幼儿同步学习《方案》和英语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环境的刻意选择和营造,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区别两种语言系统, 避免语言混乱。首先, 学习环境指的是外部环境, 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 有目的地选择或营造外部环境都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有效率地学习;其次, 学习环境还包括教育者本身, 例如父亲负责英语启蒙, 母亲负责汉语拼音的启蒙等, 这样对幼儿的同步学习也是有利的。

汉语和英语 篇10

英语与汉语之间积极的交流都给双方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体现在语言学层面上:音系学方面的、形态学方面的、句法学方面的、词汇学方面的。最终,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导致了汉语的英式化和英语的本土化。

一、汉语的英式化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汉语的英式化,自从汉语受到英语英式化的影响开始,就有大批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先看一下汉语英式化的最新趋势。总的来说,汉语英式化广泛地体现在形态学和句法学上的变化,下面将主要分析这些变化。从形态学上讲,传统的汉语复数词缀“们”常常用于人称代词后面,像“你们、我们、他们”,或是表示人物关系的词汇“兄弟们、姐妹们”。其他形式的复数形式,要么不表示出具体的复数形式,要么结合具体的数字,如“三个儿子”。

然而,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大范围地扩大对“们”的使用,“们”出现在很多人物名称后面,如“作家们、学者们、农夫们、朋友们”。这些用法从传统上来说,并不是常见的,而像“委员们、好人们”以往更是很难听到。现如今,这种用法却屡见不鲜。“们”甚至已经衍生到表示非人物性名词的复数,如“动物们、狗儿们、猫儿们”,尽管这些动物复数加“们”的用法并不是很频繁。就如前文中提到的,汉语名词复数要么不明显体现出来,要么在名词前面增加数字,而“们”的广泛使用,打破了这个语法限制,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英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正如上述例子所示,汉语英式化也只是扩大复数词缀“们”的适用范围而已,但只要英语的强大影响力存在,没有人能排除这个范围还会继续扩大。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在汉语中,“地”常常跟在副词后面表示副词词缀,如“慢慢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汉语副词都以“地”结尾。然而在英语中,语法规定副词基本上以“ly”为结尾词缀,受英语影响,汉语副词也开始有明显性的副词词尾标记“地”,所以,很多不需要“地”的副词也被加上了“地”,如“突然地、同时地、首先地”,“突然、同时、首先”本身是副词,不需要加“地”。现在的趋势是,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化汉语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在副词后面加“地”。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地表明,部分国人想通过正式规范的语法来区分不同的词性。结果导致使用“地”成了一种时髦现象,人们可以不受拘束,自由地在所有副词后面添加“地”。

汉语除了词尾受到影响,还有很多方面受到英语的词缀影响,比如“非(-non),反(-anti),副(-vice),后(-post),者(-er/or),主义(-ism),化(-ize/fy)”。这些词素充当着前缀和后缀,直接与词语结合产生意思,比如“非成员、反社会、副总裁、后现代”等。让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后缀“化”,通常指一个行动或状态的变化,跟英语的词缀“-ize/fy”相对应,如“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社会化(socialize)”,这个词缀起初是通过翻译被引进,但是如今却不限于它本来的使用范围,“实用化、人性化、地下化、软化”等词汇都是演化出来的,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刘正谈,1984:90)。

正如上文诸多例子所示,对英语词缀的灵活创新使用,远远扩大了词缀本身的使用范围。中国人发挥创新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缀,也为形态学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句法学角度而言,汉语是主题性语言 (topic-prominen language) ,而英语是主语性语言 (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 。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必须存在一个主语和谓语,主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之前,谓语动词根据主语的单复数而变化。相比之下,汉语句子常常是主题,而非主语主宰整个句子,在对话中,如果主语可以在上下文中推出,主语常常省略不出现。一般而言,在由两句话组成的对话中,只要两句话的主语指的是同一人物或事物,往往只在一句句子的句首出现主语。然而,受到英语的影响,一些国人认为,为了符合语法规则,每句句子都应该有主语。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使用主语的情况大大增加,现代汉语似乎正在从主题型语言慢慢向主谓型语言转变。

除了使用主语的增加,我们注意到,以往在汉语中,句子常常直接把形容词用作谓语动词,如:“这多花真漂亮!”但是受到英语语法要求形容词前加系动词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使用“是”这个词,等同于英语中的系动词“be”。举个例子,过去我们直接说“她很活泼可爱”,现在又有一种说法“她是很活泼可爱”。有些学者认为,增加主语的使用不违反汉语语法却会使主语显得多余,增加“是”的使用,尤其是用在形容词前,却不是汉语千百年来的语法习惯。尽管有很多人不赞同,“是”却不断地被使用(余光中,1981:121)。

论述到此,我们只是略举了几个例子表明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才刚刚开始,英语对汉语造成的影响,无论从句法学还是形态学上,随着国家之间的交流加深,将越走越远,不断发展。

二、英语的本土化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言,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和一个国家联系起来,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从音系学角度看,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当一个中国人阅读或开口讲英语时,从他的发音到语音语调很容易区分出他是否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当一个地区开始使用英语,不管是出于科学、宗教,还是现代化的因素,英语都要进行一段既是语言层面上又是文化层面上的重生。原汁原味的英语有时无法表达另属于其他文化的特性,不得不进行适当的变化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这个过程被称为英语的本土化。在中国使用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到文化层面,都会受到本土化的影响。本土化的英语,无论词汇学上,句法学上,都融合了两种语言的特点。

必须承认,跟其他语言比起来,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种影响的确存在。

在英国主要受欢迎的中国物品为:衣料、茶、水果、瓷器等,对这些物品的喜欢反映在很多英语的外来词,“silk”来自于中文的“si—丝”,“litchi”来自于“lizhi—荔枝”,“ginseng”来自于“renshen—人参”。这种本土化在复合词和复合短语翻译中更明显,如“beancurd—豆腐(豆=bean,腐=curd)”、“teahouse—茶室(茶=tea,室=house)”、“lose face—丢脸(丢=lose,脸=face)”、“paper tiger—纸老虎(纸=paper,老虎=tiger)”、“responsibility system—责任制(责任=responsibility,制=system)”。这些词语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变化,主要来源于媒体的报道。英语的本土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被引入到英语中,并逐渐被英语母语者接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silk(丝绸),tea(茶)”这样的词语;第二类是媒体大量使用的词汇,不仅英语母语者可以理解,非英语母语者也可以理解,如“paper tiger(纸老虎),four 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最后一种是出现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撰写或翻译的书刊中,最后一种不被英语母语者所熟知。

随着本土化的发展,除了翻译中重新创造的外来词,我们发现:删减、拓展、消除词语的意思也是本土化的一个特征。下面是相关的二个例子(赵彤,1995:12-13):

Cadre(官员,干部)

英语中的原意:(1)训练新兵的主要官员或军官;(2)组织并扩大商业,政治团队的经验人士。

中国本土化后的意思: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包括军官。

Laborer (劳动者)

英语中的原意:体力劳动者。

中国本土化后的意思:一个靠体力或脑力工作的自食其力者,常常受到尊重。

英语的本土化,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让外面的世界通过英语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作为其传播工具,不得不对它做出改变。

总的来说,文化接触往往和语言接触是同步的,通常引发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中国的接触,汉语和英语都带来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是语言学层面的,又是文化层面的,即汉语的英式化和英语的本土化。本篇论文只是简要地探讨了语言学领域内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以及汉语母语者使用英语时英语发生的变化。本论文不是聚焦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而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余光中.批判文集.台北:纯文学出版社, 1981.

[2]刘正谈.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和老外说汉语 篇11

我和男朋友手牵着手逛城隍庙,看见一个黑人骑自行车。男朋友觉得很好玩,说:“使劲蹬,使劲蹬。”黑老外风一样骑过我们身边,大声说:“手拉紧,手拉紧。”

我领老爸爬长城,走着走着,看见一个高大的老外坐在台阶上。俺爹跟周围的人说:“看那个老外,没劲爬啦。”结果,老外说:“我歇一会儿,难道不行吗?”

我在小区的露天摊子吃砂锅,挥汗如雨,如痴如醉。一个黑人妇女拖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从我身旁走过。那小孩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我,口水直流。突然,他用标准的南京话冒出来一句:“妈,我要吃砂锅。”我一口粉丝差点没喷出来。

在广州地铁站,我看见一家外國人。妈妈带着女儿,那小女孩长得很漂亮,跟洋娃娃似的。旁边有位大叔用标准英语问:“你从哪里来?”小女孩不耐烦地用汉语回了一句:“美国。”

我去逛街,想拉上同学做伴。她犯懒不肯去,我只好一个人上路。在地铁上,旁边坐着一个颇有“姿色”的外国哥哥。我给同学打电话,气她说:“你不跟我来,叫你抱憾终生。告诉你,坐我旁边的外国哥哥,侧面酷似布拉德•皮特,太养眼了。”放下手机,我发现那个哥哥冲我乐,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发烧。外国哥哥真冲我来了一句:“小姐,你的侧面也很漂亮。”对面坐着的一对情侣当场笑倒,我恨不得跳车。

我去逛夜市,一个很帅的老外在卖毛绒玩具的小摊子前,拿着一个娃娃看了很久。我在他身边挑东西。他拿着一个头很大、身子很小的娃娃,忽然说了一句:“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你有雨伞,我有大头。”然后,掏钱买下娃娃,笑眯眯地走了。

我老家是济南。爸爸和同事去外地出差,到超市买东西时,用济南话讨论。这时,旁边有个美国人用标准的济南话说:“你们是济南的?”老爸他们暴汗,聊了一会儿,发现这个老外是战争时期留在中国的美国人的后代。老爸的同事问他:“你的英文怎么样啊?”老外一拍大腿,说:“英语实在太难学了。”

汉语和英语 篇12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简单句,复合句

1、对比语言学

英语或者外语教学和学习者在教和学这一过程中都普遍认识到, 外语的学习更多时候会采用比较的方法, 即对本族语和外语的比较。事实上, 比较不仅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广泛应用, 它更是深刻认识、研究本族语和外语的一种方法。随着语言学逐渐成为一门及其重要的学科, 对比语言学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应运而生。我国语言学家许余龙 (1992) 曾经对对比语言学下过一个定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 描述他们的异同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领域。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了重要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理论, 那么, 对比语言学应是共时还是历时呢?本文作者认为,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第一, 如果是对某一时期两种语言的对比, 这时根据Saussure的理论, 对比语言学可以视为是共时的;第二, 许余龙给对比语言学下的定义中, 对比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 其实同样根据Saussure历史语言学的理论, 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也可以进行对比, 这时, 对比语言学就成为了历时对比语言学。

那么对比语言学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呢?许余龙 (2003) 曾对对比语言学进行了分类: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 并且随着对比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现在我们能对语言的各个方便进行对比, 因此宏观上我们有了语音对比语言学, 语法对比语言学以及词汇对比学, 微观上我们甚至可以对两种语言的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等等进行对比。所以对比语言学不仅对外语教学和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甚至对于其他领域比如翻译也提供巨大的帮助。

2、汉语和英语基本句法的对比研究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常都会认为语法学习相当困难, 而语法学习中句法可以视为其核心部分。句法分析, 顾名思义, 是以句子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 但英语句法的分析又可以从词、短语、小句、句子等句法单位着手。而从句子的基本结构出发, 结合汉语句子结构对英语句子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从整体上对英语和汉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按结构划分, 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都可以划分为简单句及复合句。简单句中汉语和英语却有很大不同。英语简单句有五种基本类型, 分别为:

主语+不及物动词:The teacher came.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Mary ate an apple.

主语+双宾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Mary gave me a book.

主语+系动词+主语补语:She is tall.

主语+宾补动词+宾语+宾语补语:We made him our manager.

汉语简单句也可从以上五种类型进行划分:

主语+不及物动词:老师来了。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他吃橘子。

主语+双宾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妈妈给我一本书。

主语+系动词+主语补语:我是老师。

主语+宾补动词+宾语+宾语补语:我们选他当班长。

但是汉语中还存在形容词谓语句:田野绿了。和名词谓语句:今天除夕。

英语复合句分类和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复合句包含两个或多个主从结构, 其中一个主从结构为主句, 其余主从结构为从句充当句子主语、宾语、表语、定语和状语成分, 例如:

主语从句:How to get rid of poverty is a big problem.

同位语从句:The fact that most people trust him is easy to understand.

表语从句:John’s problem was that he had to do it at once.

宾语从句:This book will show you how you could use your dictionary correctly.

定语从句:He is a man who has succeeded by his own effort.

状语从句:He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he was ill.

而由and、but等并列连接词连接起来的两个简单句称为并列句, 例如:

You have to be hurry, or you’ll be late for your class.

不同的是, 汉语中并列句也被归入了复合句中。汉语的复合句分为:

并列关系: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和阿姨聊天。

承接关系:他急匆匆喝了一口水又挑了扁担走了。

递进关系:他读过这本书, 甚至倒背如流。

选择关系:你要么和我去看电影, 要么和她去滑冰。

总分关系:人死的意义不同, 要么重于泰山, 要么轻于鸿毛。

转折关系:他年纪很轻, 但是办事很有效率。

假设关系:如果没有一次一次的失败, 哪会有今天的成功呢。

条件关系:只有认真调查研究了, 才有发言权。

因果关系:她妈妈一直在背后支持她, 所以她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目的关系:我们明天需要早点出发去赶飞机。

以上是从简单句和复合句两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型做了最基本的总结和对比。

3、总结

通过上文对英语和汉语简单句以及复合句句型分别进行的总结和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句型的异同一目了然, 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对这两种语言最基本的句型有了初步的掌握。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非常丰富复杂, 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de&W.Dressler, 1981.Introduction toText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

[2]、Chao, Y.R.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许余龙, 2003, 《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拼音英语互助教学下一篇:漳河水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