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2024-08-06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精选13篇)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1

商业计划书和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佚名转贴:不详

商业计划书是创业者或企业为了实现未来增长战略所制定的详细计划,主要用于向投资方和风险投资商说明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与实施计划,从而取得投资方或风险投资商支持的一份商业计划报告。同时也是展示自己有实现战略和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能力及拥有资源实力的商业计划报告。

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主要侧重于项目本身技术方面的分析,同时也针对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但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一般并不涉及项目实施中管理因素、人的因素和对投资人在利益方面的回报以及回报的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商业计划书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和产业化的模式方面进行详实说明,同时更要在管理团队、经营战略、投资者回报的方式和投资者如何参与未来项目的经营监管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商业计划书对项目的论证比项目可行性论证更加全方位、多视角,换句话讲,商业计划书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它从企业内部的人员、制度、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营销、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即将展开的商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书除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还可以使创业者有计划地开展商业活动,增加成功的几率。特别是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当你处于创业阶段,或者准备开展一项新的经营活动时,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被大量繁杂的工作所困扰。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份完备的商业计划。商业计划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事业的成功:

1、分析你将开展的经营活动的可行性。只有美好的设想是远远不够的,商业计划书对你的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让你知道你的设想是否可以实现;

2、帮助你得到风险投资商的投资,或者其它形式的融资,找到投资方或合作伙伴。只有拥有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才能使你的融资需要成为现实,这对于

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对于你的业务发展来说,商业计划书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了这样一份经营活动的指导文件,将大大节省你的时间,减轻你的压力。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2

一、二者之联系

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都有追求社会生活稳定、和谐有序的目标指向,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关系, 具有共同的正义性、应当和必须的价值追求以及相似的表现形式。

1. 共同的正义性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代表或反映人类共有利益的需求决定了道德的内在精神之一就是正义。道德效力所追求的从行为层面讲, 就是社会个体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从价值层面看就是正义的实现。一旦失去了正义的理想和崇高性, 道德也就失去了它应该有的价值。道德失效也指日可待。正是由于道德的这种内在价值精神, 成为了法律规范制度与实践的价值参考。法律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其正义性, 正义性是法律之为法律的标志, 也是法律得以实现的基本动力。法律效力所追求的就是正义的实现。那种完全独立于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的法律规则、法律制度是不可能有效力的。法哲学研究的先躯——古希腊学者, 是正义论研究的先行者。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亚里士多德就把正义作为法律的基础。他认为法律只是人们互不侵害对方权利的临时保证而已, 而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制度。亚里士多德从正义这个前提出发, 认为法律是正义的具体表现, 法律的好坏是以正义作为评价标准的。人们服从城邦制定的法律, 也就是实现了正义。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公道和正义是法律的目的, 并且是它的准绳。他的“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的名言, 一直成为人们探讨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基点。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述法的概念时就指出:某种存在物是否是法律, 并不是看它是否是出自国家或是否为习俗, 而是看它是否正义、与自然相一致。他把法律的基本特征看成是正义, 而非国家强制性。与一个社会的道义上的观念或实际要求相抵触的法律, 很可能会由于经常受到消极抵制以及在进行监督和约束方面所产生的种种困难而丧失其效力。这样就把法律与道德拉得很近了。可见, 正义性是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共同追求的目标, 也是它们共同的内在本质。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的实现也就标志着正义的实现。

2. 二者都具有强制性和价值性要求

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追求的是对人的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秩序的成功调节。二者有两个基本的要求, 一是强制性, 即所谓必须如此, 它保障的是规则的基本有效性;一是价值性, 即所谓应该如此, 它赋予规则以价值的内涵。从人类早期开始, 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规则:有些规则主要是靠对不服从的惩罚和威胁来维护;另一些则依赖于人们对规则的尊重、负罪感或者自省来维护。“必须”与“应当”是既存于道德中又存于法律中的两个共同的对秩序的追求。实际上, 无论是道德效力还是法律效力, 都既需要产生规则效力的“必须”之强制, 也需要体现价值合理的“应当”。法律效力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 只需要外在的强制性。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必须顺应该社会流行的道德规范的要求, 否则就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 立法者在创制法律时, 必须以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为指导。可以说价值的合理性是法律精神的基础;而道德效力的实现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 只需要价值的引导, 它同样需要一定的社会强制。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在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中, “必须”的实现机制和“应当”的运作原理各有特性。虽然从总体上道德效力体现“应当”的要求, 法律效力体现的是“必须”的要求, 但是从根本上说, 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都必然追求“必须”与“应当”所体现的秩序目标。道德规则区别于其他社会规则的特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它能够造成保障它们效力实现的强大的社会压力;二是它在相当程度上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或与之相连的个人偏好。前者为“必须如此”, 后者是“应当如此”。道德效力也需要有强制力作为保障。道德效力的实现需要依靠社会舆论对道德的履行施加一定的社会压力, 以保证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合理性能够得以实现。

3. 二者效力的基本表现形式都是赋予力和约束力

道德效力的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赋予力和约束力。道德效力是指作为规范形式的道德基于社会秩序的价值定位,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应当执行的作用力。它是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行为个体的理性自制和内在良知为保证的, 表现为赋予人们对违反道德规范的有关行为人进行道德评价和谴责的权利和赋予人们对遵守道德规范、品行高洁的有关行为人进行道德赞誉、支持的权利以及约束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履行其义务或责任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包括赋予力和约束力两个方面, 而不是仅仅指约束力。同样, 法律效力的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赋予力和约束力。法律效力首先是一种“力”, 是一种“作用力”, 这种“作用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 表现为赋予有关主体行使其权利或权力和约束有关主体履行其义务或责任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包括赋予力和约束力两个方面, 而不是仅仅指约束力。二者的表现形式很相似。

二、二者之区别

1. 道德载体和法律载体之不同

无论是道德效力还是法律效力都是一种作用力, 而这种作用力只有通过某个事物才能传送到各个方面, 所运载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这种作用力的事物就是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的载体。道德效力的载体是道德, 而不仅仅是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恶和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 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活动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作为道德效力的载体的道德是作为整体的道德, 其中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秩序三个方面。道德活动既是人们的观念活动, 也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派生出来的用以调节人的交往行为、保证社会秩序的实践活动。道德自身的要素, 如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等构成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个自组织系统——道德系统。

法律效力的载体只能是法律, 而不能是法律派生文件、文书, 不能是民事行为。第一, 法律的作用力是法律的效力, 派生文件的作用力是派生文件、文书的效力。法律的派生文件、文书只能用“效力”来指称, 而不能用“法律效力”来指称。通常所说的派生文件、文书的法律效力——在效力两字前加上法律两字只是强化效力的严肃性而已, 就实质内容而言, 派生文件、文书的效力与派生文件、文书的法律效力两者之间无任何差别。第二, 派生文件、文书的效力范围是特指的、具体的。虽然也可以用“时”、“地”、“人”、“事”来牵强解释, 但与法律的效力范围这种泛指的、抽象的概念相比则相距甚远。法律的效力与派生性文件、文书的效力范围也不能同日而语。法律效力中的法律是指整体的法律, 包括法律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秩序三个方面。许多人把法律效力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效力。而事实是, 法律效力之法律是作为整体的法律, 即作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等法律要素有机结合的一个个具体的法律, 因此法律效力便不能仅仅是法律规范的效力。

2.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之不同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它们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手段。

其一, 产生和表现的形式不同。道德规范源于人所具有的自我完善能力和一定的价值追求, 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养成。它是从一种自发的习惯而开始升华, 最后成为群体的固定行为模式, 从而形成规范。因此, 道德规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 没有明确的、特定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法律规范则不同, 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集团运用国家权力,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的。一般说来, 在现代社会中制定法律规范是有其严格的法定程序的, 在规范的形成中具有最高的严肃性。这对于大陆法系自不必言, 即便是英美法系的判例也是如此。因此, 法律规范一般都存在于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诸如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之中。它有着其明确的、特定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 道德规范属于意识形态, 而法律规范则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其二, 实现的方式不同。道德的基础是自律。因此, 道德规范的实现, 主要是通过教育的作用, 使之逐渐成为人们的观念模式, 升华为内心的崇高信念, 再转化为习惯的行为模式。它的实现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诚然, 道德规范的实现, 也并不排斥他律, 即一定的外在强制性, 这主要是指社会舆论和公众评价的力量。但是, 即使是这种外在强制性, 也必须首先转化为行为人的内心自我强制性, 道德规范才能得以实现。法律规范的实现则完全不同, 它具有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国家强制性。法律也并不排斥自律, 即人们的自觉守法。但法律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他律, 它以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机构、设施保证其实现, 它原则上不允许任何规避法律的行为存在, 它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给以相应的、有力的法律制裁, 以保证其实现。

由此可见,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有着确定不移的界限, 这种界限就在于二者在产生、表现和实现形式上的区别。由于这些形式上的区别, 使得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的载体泾渭分明, 人们便能够简单明了地区分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法律。

3. 效力作用机制之不同

作为规范形式的道德和法律,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能否产生普遍的、应当执行的作用力与各自的维护机制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效力主要是通过人的良心和舆论及风俗习惯的社会权威来加以维护, 而法律效力则主要是通过特殊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

道德效力主要是通过人的良心和舆论及风俗习惯的社会权威这种弱强制力来加以维护。这种弱强制力, 在个人层面是个人的理性自觉、个人的良心机制, 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控制的强制力;在社会层面则是舆论及风俗习惯这种社群压力, 社群压力也是一种强制力, 否则就不能合理解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礼教吃人”现象。社群压力这种弱强制力并无特定的机关来行使, 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公共谴责、他人嘲弄、孤立、谴责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性的、非物理强制性的强制力, 它充分体现了舆论和道义的力量。良心是自我控制的核心。良心的特殊的强制力是社群压力和国家强制力所不可替代的。作为公民个体行为内在的制约力, 良心一经形成便会贯穿在个人意识和行为的始终。个体良心的是非认同和好恶情感对个人的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在行为中, 良心对个体行为具有内控作用, 即道德监督作用。它随时监督行为者按良心的要求做事, 纠正和克服不良的情感。人们常说的“改邪归正”、“良心发现”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行为是道德良知的外在反映。良心不仅是一种知耻心、一种责任意识, 更是人的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 是人行为有德的内在推动力, 对道德效力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相较于高职教育来说,应用型本科是我国教育催生的新的教学事物,在办学质量和招生方面,应用型本科还处于弱势地位,故许多应用型本科在改革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专科办学理念,尽管二者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办学定位上存在着不同,但许多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之间还共享着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因此,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联系,共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内涵区别分析

就许多国外办学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主要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三個层次,各层次人才规格不同,其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也存在许多的不同,尽管各教育层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分,但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二者各有特色。

首先,就人才类型来说,应用型本科将人才培养类型重点主要放在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人才、管理人才、生产人才的培养上,而高职教育则把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养上,主要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其次,就人才知识规格方面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知识系统性的培养,学生知识涉及面大多都较为广泛,但不够深入。而高职教育则与之相反,高职教育在知识教育上较为单一,知识系统也不够全面,但较为注重学生知识涉及的深度。

再次,就素质规格来说,应用型本科学生自身定位较高,注重未来发展。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较为实际,比较注重当前利益。

最后,就能力方面来说,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知识运用方面也比一般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高职教育学校学生由于知识摄取不够系统,动手能力也较为单一。因此,在从业方面,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由上可见,高职教育学校多以培养技能性、实战型较强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者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存在着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应用型本科学生和高职教育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和从业方向的不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是当前教育事业催生的新的教学体系,相较于高职教育,其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还得未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因此,应用型本科应在现有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以往传统的办学经验,处理好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渐适应当前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课程分析

由于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学校在教学课程上存在着不同,尽管二者都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但其类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就学制和学历来说,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以四年制教育为主,学业结束后,由学校统一颁发本科学历证书,不需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而高等教育学校多以三年制教育为主,学业结束后,学校在颁发专科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颁发职业技能证书。

其次,就学科基础和哲学基础来说,应用型本科主要侧重于动脑和技术方面,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则与之相反,他们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学科为主,较为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学校的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往往都比应用型本科学生强,但就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应用型本科学生则有着明显的优势。

最后,在课程上比较来说,两者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分,高职教育一般都与许多大型企业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而应用型本科虽鼓励学生尽量多参与企业实践,但就整体而言,还是多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的课程也被划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两个部分,知识体系相对较为完整。

从课程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其实就是广度和深度的区别。在教育方向上,高职教育就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实用性为主,应用型本科虽然课堂较为系统完善,但学生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都跟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有着莫大的关联。如果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再只是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技术培养或者是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这对学生以后就业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

三、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进行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二者之间的了解和区分,这也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应用型本科许多都是本专共存的模式,本科大多建立在专科的基础上,二者共享学校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图书资源以校企合作,而由于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工学交替,故高职教育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较为熟练,而应用型本科学生主要讲究社会服务,科研创新,学生精神层面相对较为丰富,虽然动手能力比高职教育学校学生稍微逊色,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广,学习能力强。而要想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高职教育和应用本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继承以往好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之间进行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改革创新,在注重学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界需要新的教育发展观念,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我们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我们必须搞清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在继承以往高职教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衡. 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邵波.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3]杨晓燕. 发展本科高职的理论与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严俊. 川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递接机制和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5]鲁武霞,李晓明.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 教育发展研究,2011,19:46-52.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4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侧重于项目的内部条件和技术分析,包括市场前景是否看好、投资回报是否理想、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和先进、资金来源是否落实、项目建设和运行的外部配套条件是否有保障等主要内容,主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项目申请报告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项目的外部性影响进行论述,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分析,主要包括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该项目的外部影响,如该项目对国家经济安全、地区重大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防止行业垄断和保护公共利益等方面会造成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项目申请报告是政府对项目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允许其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篇5

【管理者≠领导者】管理者:是“牧羊犬”,以(权)力服人,以理服人,以利服人。领导者:是“领头羊”,以(魅)力服人,以身正服人,以情感人。管理者:务实者,执行者,执行领导者的战略布署,目的是完成领导者的战略任务,举轻若重。领导者:务虚者,决策者,策划变革,制定战略,把握方向,目的就是推动改革,举重若轻;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者领导靠的是影响力,管理者管理靠的是管理权领导者应能超越现实与制度,管理者是无情与遵照;领导者在队伍前面示范,管理者在队伍中间控制;领导者给出方向做正确的事,管理者寻找方法正确地做事。

从领导学的一般原理来看,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领导具有全局性,管理具有局部性。也就是说.领导侧重于战略,管理侧重于战术。领导活动注重对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体性的计划、协调和控制,而管理则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某项工作的效率。

第二,领导具有超前性,管理具有当前性。领导活动致力于整个组织发展方向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决策和目标的制定等方面,而管理则侧重于当前活动的落实。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而管理则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

第三、领导是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管理则是对事情加以控制。领导以人为导向,管理以事为导向。

第四、领导通常关注意义和价值,关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值得。领导关注做人,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激励和发展。相对应的是,管理通常是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种手段来达到既定的目标,管理注重做事,把事情做得效果既有又有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又快又好。

所以,领导不能等同于管理。领导和管理有很大差异。在具体的工作中,因

为管理过分而领导不力或是领导过分而管理不力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我们应该要正确、科学地处理领导和管理的关系,而不应该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

文献综述与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篇6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是指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

论文

论文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通过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理论、观点与现实问题结合分析,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用来进行科学研 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区别

1、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②正文结构不同 文献综述正文主要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理论、观点。论文主要是现实问题及相关理论,并提出自己解决方案。③论文需要致谢,而文献 综述没必要。

联系

①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 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7

从功能上看, Photoshop可分为图像编辑、图像合成、校色调色及特效制作部分。

图像编辑是图像处理的基础, 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 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象、透视、复制、去除斑点、修补、修饰图像的残损等。这在婚纱摄影、人像处理制作中有非常大的用途。

图像合成则是将几幅图像通过图层操作、工具应用合成完整的、传达明确意义的图像。校色调色是photoshop中深具威力的功能之一, 可方便快捷地对图像的颜色进行明暗、色偏的调整和校正, 包括图像的特效创意和特效字的制作, 如油画、浮雕、石膏画、素描等常用的传统美术技巧都可由photoshop特效完成。

Corel Draw是加拿大Corel软件公司的产品。它是一个基于矢量图的绘图与排版软件。它广泛地应用于商标设计、标志制作、模型绘制、插图描画、排版及分色输出等诸多领域。作为一个强大的绘图软件, 用作商业设计和美术设计的PC机几乎都安装了Corel Draw。Corel Draw界面设计友好, 操作精微细致。提供了一整套绘图工具, 同时也提供了特殊笔刷如压力笔、书写笔、喷洒器等, 便于设计需要, Corel Draw还提供了一整套的图形精确定位和变形控制方案。这给商标、标志等需要准确尺寸的设计带来极大的便利。CorelDraw的实色填充提供了各种模式的调色方案以及专色的应用、渐变、位图、底纹的填充, 颜色变化与操作方式更是别的软件都不能及的。

Corel Draw的文字处理与图像的输出输入构成了排版功能, 支持大部分图像格式的输入与输出。几乎与其它软件可畅行无阻地交换共享文件。所以大部分用PC机进行的美术设计的都可以直接在Corel Draw中排版, 然后分色输出。

2. Photo Shop与Corel Draw两者的联系

做平面设计时Photo Shop和Corel Draw是要结合使用的。一个页面的图往往是在PS中抠图产生的, 调整颜色也是在PS中。而在Corel DRAW中主要是录入一些文字和插图描画。相比于PS, Corel DRAW可以更容易移动文字, 设定字距和行距、图文互斥等, 排版非常方便。

下面举一个实际的案例, 介绍Photo Shop和Corel Draw中钢笔工具相互结合使用的方法, 以及Photo Shop和CorelDraw如何发挥彼此钢笔工具的优势的。

以图1标志为例, 使用的方法是:首先简单地用PhotoShop的魔术棒结合路径来完成钢笔工具的快速抠图。然后再放到Corel Draw里去完成。这样就会有一个矢量的标志。

在Photo Shop中的操作:

(1) 将此标志图片拖到Photo Shop中。由于图中的默认尺寸是非常小的, 只有459*237像素。所以需要将图片放大 (图2) 。方法是图像——图像大小——将默认的72分辨率改成300或者更高, 这里使用了500的分辨率。这样得到了很大的标志图片。然后增加对比度;

(2) 去色, 将饱和度一栏降到最低;

(3) 选择魔法棒, 并将默认32容差 (图3) 改大一点, 取消“连续的”勾选项, 将字进行选中;

(4) 然后再到路径里, 将虚线转换为路径。将其导出AI格式。并导到桌面命名。

在Corel Draw中的操作:

(1) 将在Photo Shop中导出到桌面的文件拖到Corel Draw中;

(2) Corel Draw中出现几个黑点, 如 (图4) ;

(3) 鼠标右键选择颜色工具栏的黑点, 如 (图5) 。

(4) 利用Corel Draw的辅助线和形状工具很轻松地对这些有瑕疵的线条进行更加细致的编辑。如 (图6)

Corel Draw的最大优点是当你需要一条笔直的直线时, 只需要将多余的点选中, 并按删除键, 同时在这条线上右键选择“到直线”。这条线就成为一条笔直的直线。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拉出斜的辅助线。这个在Photo Shop里是做不到的。

3. 实例应用

以使用Corel Draw结合Photo Shop制作喜庆的国庆海报为例, 效果图如图7。

设计步骤如下:

在Photo Shop部分里先画幕布:新建文档23*23cm, 分辨率为200dpi, 随便画个选区----羽化为20至30左右, 填充颜色;同样建立另一个选区----羽化选区, 填充另外一种颜色, 为每一步新建一个图层, 向右边复制, 注意变换方向。制作金色花边圆盘:运用椭圆工具画一个正圆, 缩小并复制几个, 通过填色, 用画笔结合蒙版等工具, 画出高光效果和渐变效果, 图层样式为外发光。

找到架子鼓素材, 把架子鼓图层透明度设置为50%左右, 方便画笔涂抹, 然后把涂抹的这一层放在架子鼓的下面, 然后创建剪切蒙版。

把Coreld RAW里做的文字 (图8) 导出成PNG格式, 然后给它设置图层样式, 添加几个亮光, 剩下的操作就是PS合成效果图。

4. 结语

PHOTOSHOP适合对色彩丰富的位图图像进行加工处理与合成, 缩放失真, CORELDRAW适用于实物造型、标志设计等色彩单一的矢量图形绘制, 及文字排版, 缩放不失真, CORELDRAW更倾向于形状的变化, 无损象素, 适合与图片设计。PHOTOSHOP更倾向于色彩的处理, 更适合于照片处理。CORELDRAW的矢量图形可以设定图像尺寸和分辨率之后转换为位图, 可以在PHOTOSHOP中再次处理颜色效果及饱和度、亮度等。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探讨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款图形处理软件CORELDRAW和PHOTOSHOP所应用的领域、处理图形格式的区别以及这两款软件在应用过程中的联系, 以供教学和实际应用参考。

关键词:CorelDRAW,PhotoShop,图像合成,矢量绘图,钢笔工具

参考文献

[1]卢正明.CorelDRAW12基础与案例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钟彦, 刘春.coreldraw11经典效果100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8.

[3]王珂.新世纪PhotoshopCS2中文版应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8

一、奠基于钢琴的伴奏功能

钢琴伴奏,英文“Accompaning”是陪伴的意思,中文的伴奏,都离不开伴随、陪伴的含意。一个人的伴奏水平,当然依其技艺素养的不同而有高低优劣之别。但钢琴伴奏作为一种工作,在学习、排练、演出中被需要时,则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要因为一个“伴”字就把他理解成跟包的、打下手的,次要的、不重要的。一个好的伴奏工作者应当胸有成竹,懂得自己与合作者的关系,能够以精湛的技艺,富有分寸感的演奏,陪伴,衬托,推动,乃至引领合作者共同完成艺术表现的任务。其实,懂得陪伴、衬托也是对演奏家乐感、技艺、修养、造诣的考验,能够做到真正的如影随行是伴奏的最高境界。可以说钢琴的伴奏功能是艺术指导的诞生地,为艺术指导的诞生举行了奠基礼。艺术指导必须首先就是一个优秀的伴奏艺术家,如此说来干脆就叫钢琴伴奏得了呗,干嘛别出心裁另创新名词呢?这正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驰骋于合作功能

其实,钢琴伴奏在舞台上,并不一味处于陪伴、从属的地位。准确的说伴奏是学习、演出、排练的需要,而不是所有音乐艺术体裁的需要。钢琴这个乐器之王,以其精巧的装置、宏亮的音响、宽广的音域、丰富而又多变的音色、反复多样而又无比辉煌的演奏技巧,为作曲家提供了无尽的表现天地。他不可能闲置钢琴让它处于平淡无为的境地。在欧洲由于艺术歌曲的出现以及室内乐的发展,钢琴在这类作品中的地位被逐渐的提升变得愈发重要,最后成为了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在非艺术歌曲的歌曲或带钢琴伴奏的民乐器乐曲中的前奏、间奏、尾声中,在一切需要的地方钢琴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地协同独唱独奏,把音乐推向艺术表现的顶峰。正确来讲弹钢琴的人是音乐表现的直接参与者和不可或缺的合作者,正如弦乐管乐奏鸣曲中的钢琴完全就是作为二重奏的其中之一出现的。有趣的是在室内乐作品中,作曲家在命名上甚至把钢琴放在第一位,如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等。由此可见钢琴的地位不一般呀!所以在室内乐作品中不能把钢琴仅仅当作伴奏来看待,就像没人会把鳟鱼钢琴五重奏中的钢琴当作是其它四个声部的伴奏一样。弹钢琴的人在演奏室内乐作品时,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同为主奏乐器的心态来和其它乐器交相呼应。艺术歌曲本身也是室内乐作品的一种。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与声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中就是共同构思的,绝不是写好声乐旋律再配的钢琴伴奏。钢琴部分是作曲家通过音乐语言来描绘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他承担着气氛的渲染、情绪的转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音乐职能。在艺术歌曲里,经常一条主要旋律分别穿插出现在钢琴和声乐的两个部分,或者由声乐唱上句再由钢琴演奏下句,少了谁这条旋律都是不完整的。由此说来,在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作品中你很难确定谁主谁从,因为声部之间互为主从的关系是变换不定的。从总体说,在演奏此类作品时弹钢琴的人与其说是从属的伴奏关系,不如说是并列的合作关系更为准确。笔者就读于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时所学专业就叫“CollaborativePiano”(协作钢琴),这种叫法在美国已经非常普遍成熟了。既然伴奏与否是由音乐体裁而定,弹钢琴人的身份也不该被仅仅的定位成钢琴伴奏者。在音乐会的节目单上,我认为最准确的表达应是钢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弹钢琴人的真正功能——合作者。如果说以上的讨论着重于两者的联系和共同点,往下的讨论则应着眼于两者的差别,看看艺术指导这个名称为原有的钢琴伴奏增添了哪些新的内涵。

三、成就于指导功能

艺术指导这个名词来自英文“Coach”,按照英文直译就是教练的意思。在国外,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是有严格界定的。首先,艺术指导可分为声乐艺术指导(Vocal Coach)、器乐或室内乐艺术指导(Instrumental Coach)和歌剧艺术指导(Opera Coach)。根据指导方向的不同,艺术指导所需具备的本领大不相同。首先,他们要有非常扎实的钢琴功底,精通声乐或器乐演唱演奏法。作为声乐和歌剧的艺术指导,需要掌握德、法、意、英、俄五种语言的拼读发音规则,以及各类语言在口语与歌唱当中的区别和特色。其次,也要对和声、复调、曲式、诗词歌赋和作品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了解,以便从多方面人手帮助声乐人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歌剧艺术指导除上述本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戏剧表演功底,以便更好地帮助歌剧演员完成音乐作业。歌剧艺术指导实际上承担着部分指挥和导演的职能。总的看来,艺术指导在教怎么唱和弹之余更多的是在对歌曲、乐曲整体艺术性的一种提升和把握。在国外的音乐学院中,艺术指导跟所有的主课老师地位相同,没有主次之分。尤其是声乐学生,每周不单要上声乐课还要再上一节艺术指导课(Coaching)。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到除声乐技巧以外的很多知识,如语音、背景知识、音乐表现力等等。有了声乐老师和艺术指导的双重保驾护航,不仅从声音技巧上,而且从艺术上共同对学生负责,声乐学生可谓如虎添翼啊!除了为声乐学生教授个别课,艺术指导们还在学校中担任各个语种的艺术歌曲课、语音课、歌剧咏叹调课、器乐奏鸣曲课和室内乐排练课等等。如此说来无论你是哪种艺术指导都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通过把这些知识整合起来直接传达给学生或演唱演奏者,以提高和完善音乐整体的艺术性的这种教学的功能,才是艺术指导最终区别于钢琴伴奏的重要标准!在舞台上,无论你是艺术指导还是钢琴伴奏都将以演奏者的身份,与独唱独奏家或室内乐的其它人合作,真正能体现艺术指导功能的地方是在排练和课堂中。

综上所述,艺术指导是一个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职能是教师,奠基于伴奏功能,驰骋于合作功能,成就于指导功能。在每一个层次上,他都是参与者,不是一个否定另一个,更不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而是像滚雪球那样,在包容与继承中、不断地充实并更新自己,以至于在他集多重功能于一身时,我们已不可能把艺术指导等同于一个演奏钢琴来伴奏的人了。但千真万确的,他还是那个演奏钢琴的人,一个经验丰富的合作者,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一个通过排练施教、又在演出中带动全局的指导者。他是台下的精英,台上的灵魂,生活中的好朋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艺术指导。至此,似乎可以给艺术指导这个称谓作出一个简明的界定:艺术指导——精通协作艺术的钢琴演奏家,他通过排练施教,并在舞台的合作中呈现其指导的结果。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篇9

新闻策划主要是提炼新闻点。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不单指报道策划,它是对新闻新闻传媒生存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报刊、通讯社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进行的运筹和规划;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策划新闻又叫媒介事件和制造新闻,是组织的公关人员利用记者对于新闻的不断需求,而有计划、主动地制造出能够吸引记者报道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目的是引起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使组织的名字经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出现,从而达到提高知名度、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目的。

二、策划新闻与新闻策划的区别

(一)涵义不同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虽然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却差别很大。“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1.“新闻策划”的涵义。“新闻策划”中,“策划”作名词,“新闻”修饰“策划”,合起来讲意思是“关于新闻报道的设计谋划”。进一步说就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新闻是目的,策划是手段。“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报道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新闻活动的行为,仍然属于新闻活动的范畴。

2.“策划新闻”的涵义。“策划新闻”中,“策划”作动词,“新闻”是“策划”这个动作的对象,合起来讲意思是“设计谋划新闻”。进一步说,就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更类似于虚假新闻,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之前,主观地进行制造新闻。

(二)运作不同

由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涵义不同,使得其运作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新闻策划”的运作。新闻策划,既然是围绕新闻设计进行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那么,在运作过程中,应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如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新闻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2.“策划新闻”的运作。策划新闻,既然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那么,在运作中,应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事实基础上,如新闻导演、炒作、造假等。这里,“新闻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策划新闻的运作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是新闻媒体被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借助新闻报道以达到其利益扩张的目的,这一般被认为是新闻炒作而不是真正的新闻策划。

(三)性质不同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新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真假之别。”从中可见,对新闻的定“性”是以真假作为区分,而不是以好坏作为区别。倘若硬要以好坏进行区别,也只能说:唯一的标准就是真假。依照这个标准,不妨也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中的“新闻”作一个定“性”。

1.“新闻策划”的性质。根据“新闻策划”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它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新闻策划”的新闻是真实的,是真新闻。

2.“策划新闻”的性质。根据“策划新闻”的运作分析可知: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真实性,它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显然,“策划新闻”的新闻通常是虚假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新闻。

三、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联系

有学者认为“策划新闻就是于无新闻处觅新闻,多半要靠新闻从业者的经验和智慧嗅出新闻的味道,并加以发掘。它不是主观地制造新闻,而是前瞻性的预见新闻,充分地发掘新闻源的价值。所以可以说,新闻原本是存在的,只不过策划者将其‘挖’出来了而已。因为有些新闻就藏在看似没有新闻价值、很程式化或者很公文化的东西之中。”

制度、流程、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篇10

制度所描述的通常是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问题,具体是企业价值观,使命,期望的体现;而对应该由谁来做、哪个部门或岗位来做,如何来做通常靠定流程来实现。在制度,流程皆存的前提下,是“机制”发挥了影子作用,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游戏规则支配了利益的博弈;制度,流程,机制三者缺一不可。

流程和制度都是企业管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流程强调如何将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输出,强调“如何去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而制度强调不能做什么,强调“做了某一事情的后果的处理方法”。制度更多的是针对局部问题而制定的规则,彼此之间会有重叠,但不存在上下游或者层级的关系。将企业分块的制度堆积起来将覆盖到企业管理与业务运作的每个角落。而流程针对的则是全局,整个企业的价值链可以作为总流程,其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分成诸多子流程。然而,流程和制度又可以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不相互隔离也无法彼此取代。如果制度不能反应流程,就像失去了灵魂,它的执行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制度无法执行时,往往是它所包含的流程有问题。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一个制度或规定是不合理的,而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是它相关的流程与实际情况不符。

虽然流程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它们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当制度的编写具体到了业务的每个步骤,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将业务的前后逻辑和关系都描述清楚了,那也可以称其为流程。当流程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作为管理要求在企业中强制推行,即流程制度化,那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制度。因此,流程与制度的内涵完全没有区别,都是企业的管理文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机制以经营为主题,以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动力和活力问题。制度以管理为主题,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能力和效力问题。

首先,机制与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而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则是“指复杂系统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11

[关键词]法律责任;法律制裁;联系;区别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属于法学基本范畴,也是实现法律运行操作中必须给予充分把握和高度重视的概念,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

在法律责任理论中,到底什么是法律责任,长期以来法学界并没有取得共识,因此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法律责任。本人较同意下面的观点:“法律责任一词在法学中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本义,第二是引申义。采用本义的法律责任一词”[1],通常被用来描述因违法所导致的某种法律后果(违法是原因,责任是后果),这是法律责任最基本的含义,也是最常见的含义¬——称之为一般法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宪政责任都是这种意义上的法律责任。引申义的“法律责任”往往是指与违法行为毫不相干的某些法律后果——称之为特殊法律责任。本来定义上的法律责任,在理论上有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后果说、处罚说、资格说、责难说、义务说等。[2]比较这几种说法,可以将法律责任界定为法律义务,但这种法律义务不同于一般的法律义务,而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义务,是一种新义务。法律义务是法律调查行为的有限性,即由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人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约束。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当事人依法或依约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是社会成员分内应做之事;其二是当事人由于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引起的“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义务,是社会成员“没有做好分内应做之事”而产生的后果,前者可谓“第一性法律义务”,后者可谓“第二性法律义务”。法律责任(本来定义上的法律责任或一般法律责任)法指“第二性法律义务”。不论“第一性法律义务”,还是“第二性法律义务”,既然以法律义务为依据,它的履行自然具有国家强制性——如当事人不履行义务,会导致法律制裁,由强大的公共权力迫使义务人被动的履行义务,但是“第一性法律义务”的国家强制性是潜在的,是应当为,而“第二性法律义务”的国家强制性是显在的,是必须为。因此,法律责任是当事人不履行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而产生的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由国家权力确认,并由国家权力保障其实现。这一新的法律义务(“第二性法律义务”)有别于一般法律义务(“第一性法律义务”)。

法律责任作为违法者因违法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不利后果,包含了法律制裁的可能,但并不等于法律制裁的实现。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3]。法律制裁的目的是恢复被破坏的法律秩序,教育违法者本人,保护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因此,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概念不同。

(二)产生根据不同

法律责任产生的根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是理性约定。法律责任是由于违反一定义务而导致的法律上的负担。这种负担的合理性、正当性问题可以分解为:为什么违背义务必须、必然导致不利负担,即义务必须遵守的另一个侧面,因而法律责任的根据在简约意义上可被歸结为义务为什么必须遵守问题。第二是意志自由。意志自由是人们理性本质的最基本层次,是以知理性与实践理性产生的前提。因而在一定意义上看,意志自由也成了约定之生成的主观前提。意志自由奠定了责任的道义归责性和法律归责性的主观基础。第三是行为选择自由。行为选择自由是在之前二者基础上的新的综合。行为自由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其一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基本性,它是人的本质的基本方面,正是人的选择自由奠定了人的社会本质,在行为选择的实践中,人才能不断地成为更完整的人。其二从现实的个人活动来看,它是在既有约定和意志自由的前提下,直接赋予法律责任以正当性的元素。可以说,是个人理性的选择了被约束,同时在此一般约束下又以自己具体的自由选择行为引发了法律责任以及相应的法律机制。以上三点就是法律责任的产生依据。而法律制裁是国家根据法律责任对违法者的惩罚,是国家运用其物质力量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是国家运用强大的公共权力迫使义务人被动的履行义务,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本应履行的义务,以履行或使违法者承担受惩罚的责任,即追加承受不利后果的新的义务。

(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法律责任作为行为主体因违法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不利后果,包含了法律制裁的可能,但并不等于法律制裁的实现。虽然行为主体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在追究其法律责任时,可视其违法情节、危害程度、主观方面等具体情况,依法减免或从重、加重制裁。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某些主观条件或客观条件,也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不受到法律制裁。例如,超过时效,即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法律责任,比如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就不再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自首或立功,即对于违法之后有立功或者自首表现的人,免除其全部或者部分责任;当事人不起诉,在公法案件中权利方当事人不起诉不受理的情况,如行政赔偿、涉及家庭关系等轻微刑事案件,法律责任的承担与否都取决于当事人的起诉行为。而且即使行为主体的违法行为相同,其要承担法律责任时,国家对其采取的法律制裁措施也有可能不同,这是因为还要具体分析违法的各个具体构成要素。

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联系

(一)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存在依据

法律责任是法律义务的对应内容的主体角色转换,由义务人对他人所负的“第一性法律义务”对应于国家权力。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最后屏障,是国家基于义务不履行“第二性法律义务”或侵权而采取的强制措施。也就是说,义务不履行“第一性法律义务”即侵犯法律权利只是产生法律制裁的可能,只有继续不履行“第二性法律义务”即侵犯国家权利才会使法律制裁成为现实。法律的动作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演变过程,也是国家基础由道义力量到物质力量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由法律义务(“第一性法律义务”)和违法行为为法律责任的客观基础,而法律制裁以法律责任的形式、归结和追究为始终。

(二)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

法律责任以法律义务(“第一性法律义务”)及其不被履行为可能存在的前提和可能发生的依据,以法律制裁的进行为可以推知的后果和可以以来的后盾,或者说,法律责任作为法律制度的核心,分别以义务人对法律义务(“第一性法律义务”)的不履行——违法行为和法律制裁为其首尾,违法行为(即对“第一性法律义务”的不履行)是法律责任的起点,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归宿,其包含了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对法律制裁的认可,而法律制裁是国家根据法律责任对违法者的惩罚,是国家运用其物质力量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其体现的是国家公权力对私权利的限制和干涉。而法律责任体现的是私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私权利对国家的侵害。

总之,没有违法、违约的行为,就不会有法律责任,没有法律责任,就不能实施法律制裁。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参考文献

[1]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J].法学,1997 (5).

[2]魏清沂.法理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111.

[3]杨峥嵘.法学通论[M]北京: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9:22.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篇12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 1) 两者概念不同。这里所说的德育是从狭义方面说的———道德教育, 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 目的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本质不同, 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使受教育者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形成良好的个性, 防治和减少心理疾病, 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活动, 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它侧重满足个体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教育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 却忽视了心理教育部分。因此, 心理教育的提出,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 教育达到的目标不同。道德教育重在通过提供模范人物, 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 模仿先进的行为表现, 从而塑造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行。它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通过教育使学生融入社会集体生活, 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个人需要作为出发点的心理教育,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生学会自信、自强、自立、自尊, 最终实现人生的长远发展, 实现自我价值。

( 3) 教育的侧重点不同。道德教育侧重的是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 它的目的是力图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出真善美和假恶丑, 能树立鲜明的态度, 坚决摒弃邪恶和非正义的事物, 积极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成长问题, 它更倾向于从心理和思想上对其进行干预, 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其克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疏导其内心的种种挫折, 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给他们自身的种种困境, 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 挖掘个人潜能, 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

( 4) 教育的方式与手段不同。道德教育通常大多选择的是说教式、灌输式、榜样示范等传统的方式, 然后通过课堂、大型活动等途径将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 从而营造出一种“人人都应该做, 人人都必须做”的氛围, 让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完全认同它, 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采取的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 利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等形式来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教育者与学生不再是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 而是一种对等的沟通、交流。心理教育需要的是理解、包容, 而不是机械的说教。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 1)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 我国的道德教育都带有很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烙印, 倾向于简单的说教和灌输, 甚至于很多时候就把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画上了等号, 这种模式化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道德观念的渗透和道德心理的培养, 直接导致教的人苦不堪言, 学的人兴趣缺乏, 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达到既定目的。道德教育最终的成效, 其实还受个体内化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青少年心理上的变化也随之在不断加剧, 并出现许多新的情况, 需要凭借一定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的各类问题是前所未有的, 这无疑也加大了他们心理适应的强度。这些是传统道德教育不能很好解决的, 却恰恰是心理教育所关注的。

( 2) 目前我国的教师素质结构导致了两者关系更加密切。受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 我国心理学学科一直不被重视, 近些年才逐渐被大家关注。目前我国师资队伍中, 从事心理教育, 特别是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极少, 绝大多数是从德育教师转过来的, 而且很多是一肩多挑。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我们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从事这方面教育的专业人才也严重不足。因此, 心理教育的重担就不得不落到了广大德育工作者身上。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看,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难以分开的。

总之,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各有不同的着力点, 也有彼此包含不了的内容。它们是两个无法相互取代的领域, 并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摘要:人的行为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 人的心理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本文将从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概念、目标、方法、评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为我们在实际管理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 篇13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

联系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 要

随着人类的诞生就产生了传播的活动,从此,社会越进步,传播的行为就越频繁、越多样,传播成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到现代,传播无处不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传播。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人必须具备内向沟通的特性,才能进行人际沟通。但是,这绝不是说,只有语言作载体,才能进行人际体沟通,也不是说,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具有沟通双方的双重角色、反馈容易而及时、传者与受者双方易于相互理解等特点。

关键词: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 二者区别及联系

目 录

摘 要................................................2

1、什么是人际沟通.....................................4 1.1人际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4 1.2人际沟通的重要性..................................4 1.3人际沟通的灵活性.................................5

2、什么是大众传播.....................................5

3、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主要有.....................6

4、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联系.......................7 参考文献.............................................9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随着人类的诞生就产生了传播的活动,从此,社会越进步,传播的行为就越频繁、越多样,传播成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到现代,传播无处不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传播。本文对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简单阐述与分析。

1、什么是人际沟通

1.1人际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际沟通:第一,人际沟通是其实是一种历程,在一段时间行程内,我们为达到到一种目的,要进行一系列的行为,但是我们这种行为是有意义的,此种行为就是实行人际沟通.第二,这种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沟通历程.在沟通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结果是什么,其意图所传达的理由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其重要性的价值对应出此沟通的”有多重要性“?第三,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要负责任存在.在尚末沟通之前,不能先预测沟通互动后的结果.综上所述,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各类关系,如:亲子关系,互相关心,义务互助,是为了加深彼此间的亲情;夫妻关系,互相疼爱,是为了加深彼此的感情;朋友关系,互相帮助,是为了更加巩固已有这份关系;同事以及师生间,也是为了相处融洽;这就是人际沟通中所讲的”行为目的“.1.2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以上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人际沟通,但是人际沟通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呢,估计这一点,我就不言面喻了,只要你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在人类社会的群体中,那么你每天都要和人际沟通打上一定的交道.正所谓”相识是缘,相处是份.这就是说,你在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中,认识一个人容易,但是能否相处的融洽,这可是一个大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人际关系交往的好与坏:可以看出你在社交活动中是:如鱼得水呢还是处处碰壁.怎样才能健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就需要学会沟通.我现在从大小两方面说明一下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从小处讲,就是从我们老百姓的身边讲起: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他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说白了,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你与家人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只有通过互相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好忌什么,才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不至于碰壁.按照通俗的讲法---好的沟通能力代表着良好的人缘.良好的沟通,你也能发现到对方的优点与缺点,用发现到的检验一下自己,取长补短,从说话到接人待物,都要向着别人可以接受的方面去说去做,当然务必要求尽善尽美,只要让别人能接纳你,这就代表着你成功了.如果给你一选择题:你是选人人喜欢的开屏的孔雀呢,还是人人唯恐躲之不及的刺猬呢,我想大部份人的选择是前者.从大处讲,有关国家,政治,外交方面,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国邦之间友好的相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相原则”,使一直僵

持的会议有了伟大的转机,其宗旨就是互相了解,互进友谊,求同存异,显现出了彼此尊重对方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点,要在下一论节中阐述的).前任国家总理朱镕基曾发表过这样的演讲: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人际沟通和语言艺术.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有道理.现在的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说,没有笑脸莫开店,这个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综上所述,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着尝试着与人沟通.1.3人际沟通的灵活性

这里所说的灵活性是在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各种方式去博得别人的好感,遇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如中国一句俗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交往中,切忌死板,不要用同样的交往方式去交往所有人,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三教九流,人生百态,学会变通,随机而动.但需强调一点,我所讲的,并不是要你非去强求什么.我们前面讲过:”行为目的“.我们做任何事所付出的行动都是为一个目的,一个结果,但我们所讲的都是善意的,只是行为上的公式而已,而不是为达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切记让人感到你与人家交谈存在某些自私的目的,这样对方也会对你敬而远之,结果往往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能都记得: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有二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洲会议(又称万隆会议),会议进入僵持阶段,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些大国也想着做收渔翁之利,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提案,亚洲的整个邦处动态就不会稳定,最后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十项国际关系原则中有五项就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实这几项就体现出了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包容,谦让和互相尊重.那次会议的结果换来的是几十年的安定团结.这里重点讲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会换位思考.成功学非常强调换位思考,用于沟通,则是”不在于别人怎么说,在于我怎么听",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有时在听别人阐述一种观点时,好像是另一个“我”在述说,所以我有时就会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也许她辞不达意,也许她用词不当,也许她语气不好,也许她态度恶劣,但都不影响我理解真正的意思。她是她,我是我,她没有必要,我也不会强求她用我的语法,用我熟悉的词汇,用我习惯的方式来阐述观点.这就是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2、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对多,并不是单指一个人对多个人,而是一个机构、组织、公司或者是个人对社会其他阶层和机构进行传播,而人际沟通却是一对一的,至少是在单位时间内,大众传播是一种手段,而人际沟通则是一种技巧。

大众传播是向一般大众传播信息,人际沟通是个体之间交流,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得到信息的传播。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其次,要使大众传播发挥最大的效果,则需要与人际沟通相配合,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播是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然而,其信息传播对象具有广泛性,信息传播的效率不一定高。在这

种情况下,要是大众传播的传播效率高,就必须有人际沟通的配合。一部分人获得大众传播信息之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能把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开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率,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然而,大众传播又给人际沟通提供了一些传播信息。简单地说吧,比如说,国际上的一条重大新闻肯定会成为人们交谈的热点,大众传播信息在这时又渗透到了人际沟通当中。总的来说,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我们通常理解的大众传播是以模糊的受众为前提的,因为大众传播的宗旨是把信息传播给予尽可能多的受众,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受众之间无差别,所以,出现的情况是,受众对传播者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则比较模糊。而传播的人际传播比较明确自己的传播对象,对象之间通常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人际传播的圈子类似于社区,比较排斥陌生的对象。而大众传播就像是闹市的咖啡馆,总是欢迎新的受众的加入,结果就是它的传播圈子比人际传播扩张的速度要快。

大众传播发展到今天,我们恐怕是首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进入了精确的阶段。我们的收视率调查,我们通过报刊的自办发行获得的详细读者资料,都使传播者掌握了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受众数据。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是为了商业的目的,还是公共服务的需要?如果我们使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来说,那么,能不能说大众传播体现了人类传播的欲望,是浪温主义的表达,反映了理想主义的构想。当然,前提是它更多反映的是传播者的意图和想像。而人际传播则体现了人类传播的隐蔽性,是现实主义的写照。它更多表达的是传播对象的想法。

转场快是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不论是报刊的转达版和分栏,还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串联单,都是在加快我们的阅读速度。现代科技更是使大众传播在传播速度上如虎添翼,结果是速度成为新闻媒介成功的首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几乎无法通读今天的厚报,观众只能拿着遥控器浮躁地搜寻着大量的电视节目。比较起来,人际传播的速度显得缓慢。但是,目前大众传播的方式正在影响人际传播,比如,手机短信的群发功能已经加快了人际传播的速度。

3、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主要有

从传播范围来看,人际传播总会受到空间的影响,受众人数和范围总是有一定限制的;而大众传播可以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受众人数和范围是很难计量。中央电视台每年除夕晚上的春节联欢会之所以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受众人数非常庞大、众口难调的缘故。

从传播速度来看,在较小范围内,一般说来,人际传播要比大众传播快,因为大众传播至少要经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制作和播出几个阶段。但在较大范围内,肯定是大众传播的速度要快于人际传播。而且,现在电视和广播可以使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这样,使信息的发出与受众接受信息同步,也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成了公共关系运用的主要手段。

从传播效果来看,主要表现为:

受众的感觉不同。人际传播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人际沟通中的语言抑扬顿挫,还有辅助性语言如身体动作、表情都可以强化传播信息。而大众传播中的报刊、杂志就缺少这些优势,但电视中的视觉形象又会产生另外的效果。

信息反馈速度不同。人际传播的反馈是同步的,一位领导的报告可以通过观察听众的表情而马上了解效果;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要经过许多环节和较长时间,而且可能会变形。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大众的反馈信息,也是公共关系的任务之一。

传播者调控传播活动的方法不同。人际传播中可以随时调控,调控的方法比较简单。大众传播则不同,一旦传播信息制作完成,如书刊已发行、录像已制成并播出,要进行调控就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调控的方法比较复杂,难度也比较大。

从信息储存的方式看,一般说来,人际传播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而大众传播是可复制、可重复的,也容易比较保存。

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给它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场。而大众传播是一种工具传播,比较间接,不够人性化,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地位不够平等,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大众传播的反馈是为了增加传播的有效性,而人际传播的反馈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或者说这种反馈已经成为了传播的一部分。央视的《面对面》节目可以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有机组合,记者主持人王志和访谈对象的交流包括了质疑和反馈式提问,这些都带有突出的人际传播特征,不同的是,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播放给大批的受众。

4、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联系

二者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都是要传递某种信息,都是要交流,需要人与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都在于面向“人”,于是它们都要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大众传播的过程免不了接触到具体某个或某些人的问题,就需要人际交往的手段来解决。

更多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融合与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按照常规的理解,大众传播是比较透明的和公开的,而人际传播是比较隐蔽的和私下的,但是,当我们看现在特别流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时,就会自然意识到大众传播正在放肆地盗用人际传播的手段来放大个人的隐私,这直接助长了社会的集体偷窥欲。实际上,不仅电视如此,报刊也不甘示弱,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的著作《绝对隐私》开始,出版界也刮起了一股暴露隐私风。

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处处替他人着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

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 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 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 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 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 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 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 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大众媒介渠道可以迅速抵达受众,传播信息既有速度又有广度,切入某一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人际渠道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且在解决接受者对信息抵制或冷漠的问题上比大众媒介更为奏效。

大众传播是占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渠道,人际传播则是大众传播的补充渠道,两者在信息传播当中各有短长:在向人们传达某种信息或切入某一领域方面,大众传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在形成或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方面,人际传播往往具有更强的作用,因此需要将两种传播方式互相协调,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上一篇:压疮书写范文下一篇:开学第一周的日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