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精选2篇)
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 篇1
苏轼的诗和词的特点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诗人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在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其中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第一,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十二,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其实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 篇2
【关键词】借代;借代词语;语素义;借代义
修辞学与词汇学的交叉研究集中体现在对“修辞词汇化”现象的探析,以比喻义、借代义等通过辞格实现的词义引申手法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综述了前人关于“借代辞格”、“借代词语”及“词的借代义关系”的探讨,期待从“语素义与借代义的关系”这一角度,对借代义的特点进行新的探索。
一、借代辞格、借代词语及词的借代义
(一)借代
借代指的是作者或说话的人在具体的语境中临时拿一个借体去称代本体,借体所产生的意义是临时性的,有条件的,离开具体语境,该意义便不复存在。陈望道指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以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称叫借代辞。”王希杰认为:“借代,就是借此代彼,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不用,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言语现象,借代不仅能够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提高表达效果,而且对词汇本身的发展变化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借代词语
如果充当借体的语言单位是临时性的词语,在被人们经常地长期使用后,这个临时词语就可能永久性地获得本体的意义,由言语现象转化为语言现象,成为借代词语。如“桑梓”一词,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这样一个由借代修辞而来的借代词就产生了。借代造词法与比喻造词法并称为修辞造词法的两大成员。
现代汉语中的借代词,多是将古汉语中某些词的借代用法固定化而流传下来的。如“丝竹”(指代“音乐”)、“巾帼”(指代“妇女”)、“玉兔”(指代“月亮”)、“烽火”(指代“战争”)、“汗青”(指代“史册”)、“粉黛”(指代“美女”)、“丹青”(指代“绘画”)、“江东”(指代“故乡的父老”)、“戎马”(指代“从军、作战”)、“红娘”(指代“婚姻介绍人”)。使用借代词,能使语言新颖、生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的学者认为,研究词的借代义,确定哪一些词是借代词,这是语义学的任务,而不是修辞学的事情,我们认为这种视野略嫌狭窄,借代词是“修辞词汇化”的直接产物,修辞词汇化不应该只在词汇学领域内进行,同时也应隶属于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三)词的借代义
词的借代义,是指词通过借代的方式,在人们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一种意义,它已经是词本身所具备的意义,而不是词在上下文中获得的临时修辞义,它具有固定性,是人们约定俗成、相习沿用的一种意义。如“干戈”,本是古时打仗用的武器,古人在诗文中拿它指代“战争”(这是以工具代本体),经过长期这样借代使用,“干戈”一词便固定下来“战争”这样一个意义。词的借代义,由于具有固定性,所以在词典里往往作为词的一个义项,多半都有记载。
词的借代义是词通过借代而产生的一个固定的义项,属于词的转义。王力认为:“词义的变迁,和修辞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引起了词义的变迁。”古代典籍中存在大量借代义,较早的如《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孔颖达疏:“壮有妻,妻居室中,故呼妻为室。”蒋绍愚也将借代作为产生词的引申义的一个主要途径。
(四)借代词语与借代义的区别
借代词语与借代义都是运用借代手法产生,但是本质不同。借代词语的出现是解决一个词从无到有的问题,着眼点在造词,基本属于造词法范畴。借代义是已有词在本义或原有义的基础上运用借代方式产生的引申义,它的产生一定要有本义或原义做基础,着眼点在生义,基本属于词义学范畴。借代词语的本义中一定体现借代性质,但具有借代义的词其本义大多不具有借代性质。
二、借代义的产生及特点
词的借代义是通过修辞上的借代手法产生的,都经历了一个运用借代辞格的过程。例如,最初有人用表示吃饭的器具“饭碗”指代“职业”,以后便有人效仿,有时遇到“职业”一词时,便用“饭碗”一词来代替,于是“饭碗”指代“职业”就由临时义逐渐发展为词的借代义。
不过,并非所有的借代修辞用法都能转化为词的义项。借代修辞不是为创造借代义而存在的,借代义只是借代修辞的一个副产品,并非借代修辞的必然结果。而形成借代义的一些借代方式也是借代修辞中所没有的,例如:动作行为代主体(司机、主笔),动作行为代对象(烧烤、铺盖)。
词的借代义的主要特点有二:其一,它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读者不通过上下文就可以明确地知道它是指代的什么,且基本都可以作为义项被词典收录解释。其二,它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如果偶尔使用则不能算作词的借代义。
要指出的是,一个词可能有过几个临时的修辞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淘汰了一些修辞义,一般最终只留下一个意义。这留下的意义就是借代义。比如“红颜”这个词,它的演变过程是,从本义泛指“年青人的红润的脸色”,发展为特指“女子漂亮的容貌”,然后运用以人物特征代人物的借代手法,使“红颜”代美女或男青年,后来“男青年”退位了,只剩下“美女”,借代义就形成了。
三、语素义与借代义的关系探索
我们探索语素义与借代义的关系,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其一,单个语素通过借代用法产生借代义,然后组合成一个词,使这个词也具有了借代义的性质;其二,一个词通过借代用法产生的借代义与其语素义之间存在联系。前者考察从语素义到借代义,后者考察从借代义到语素义。
首先,符淮青曾提出:“有些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由此,我们试推理:语素先通过借代实现借代义,再构成合成词的词义。语素义是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我们认为,如果要解释词的借代义,就要用语素来解释,也即借代义中包含语素义。来看几个例子,“布衣”代平民(“平民”解释为“穿‘布衣’的人”),“纨绔”代富贵人家子弟(“富贵子弟”解释为‘穿‘纨绔’的人’),“干戈”代战争(“战争”解释为“需要动用‘干戈’的斗争”),“口舌”代言语(“言语”解释为“用‘口舌’进行的交谈”),“白骨”代尸体(“尸体”解释为“变作‘白骨’的人身”),等等。
其次,词的借代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词的文化义来实现。吴土艮认为,“借用与所表达的事物有密切关联的另一事物来代替的这种借代手法,在构词、衍义时,选择借体时必然要受汉族的思维方式、心理因素、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支配或影响。选用借体得当方能在语言内部的选择与加工方面使换名变异显著、形象鲜明,在语言外部的适应与调整方面,切合背景、分明倾向,显示出汉民族的特殊性。借代义是词的文化义的一部分。”
汉语里表示借代义的词有的是一个或两个借体做语素,通过借代合成的,由短语凝结转化而成词义,表层是两个语素义相加的短语义,里层则是两个语素融合成词的借代义。
有两个借体的,例如:“分寸”(汉族长度计量单位,代指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另一指代“心”例外)
“斤两”(汉族质量计量单位,代指分量)
“笔墨”(汉族传统书写工具,代指文字或诗文书画等)
“风骚”(中华经典古代文学,代指文学作品)
“干戈”(战争所用武器,代指战争)
有一个借体的,例如:
“变心”(汉族自古以“心”为思想的器官,代指改变原来的爱和忠诚)
我们探索词的借代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人的认知能力而言的,对修辞学与词汇学的交叉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囿于篇幅这里不做更细致的分析,我们将另行著文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推荐阅读:
软文与硬文(广告的区别与联系)06-10
公司治理之制度机制流程与文化区别与联系06-12
如何认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09-09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别与联系08-28
入党介绍人和培养联系人的区别06-11
意境与风格的区别05-15
拉美与南美的区别05-24
协议与合同的区别06-18
诗歌与诗词的区别08-10
信用与征信的区别?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