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2024-09-11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篇1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1、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是为“教师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它的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样去讲。而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设计、指引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活动的案例。它是“为学生的设计”,体现的是学生的诉求。它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并求得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教案,强调的是知识点的传授,而较易忽略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对情感的体现与升华;强调的是教师在一节课内的活动内容,而较易忽略学生在这一节课后开展那些活动;强调的是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与时间掌握,而较易忽略应留给学生多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时间与空间;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解读,而较易忽略学生的现状与需求。而导学案,其灵魂则在“导学”二字上,即教师通过对教学环节,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设计、引导,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该课堂要达到系列教学目标。因此,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对教师的作用定格在其发挥的引领作用上,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导演与评判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被定义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教学活动的演员与完成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导学案”的提出与使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它的核心理念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革新与重建,意味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意味着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平台。

2、导学案的内容设计、编写技巧。

①建立一个前提----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构成、水平层次、能力状况、情感体验、行为习惯、心愿诉求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编写出切实有效的导学案,这个“彼”必须做到“知”才行。这点,在我们农村中学尤其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农村中学的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因为每年的小学毕业升初中,成绩一流的学生大都被城里的中学所录取,剩下就近入学的,大都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学生。说这些学生差,未必是在智力上,其实大都是差在知识基础、行为习惯、方法能力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上。“差”是事实。但差到什么程度?什么方面?不调查清楚还真的不行。因为这一切,是我,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导学案、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与起跑线。

②确定一个原则----A.课堂原则。这个小,指的是在这一节课内知识目标设定宜小而不宜大,力争一课时重点一学案。导学案不同于教材,教材有时一节课需要两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而导学案最好是一个课时编写一个导学案,把课文内容重新整合,让学生循序暂进,由易而难,每一节课都感到不是很难而且又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必然由此逐渐增强。

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弊端,基于农村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我们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上课时内容一定不要图条,否则,一节课内容上得很条,但学生无法接受,又有什么效果呢?正因为知识点不多,所以才能为各个教学环节的展开,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也才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展开各种教学活动,从不同方面去调动学生、启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都能理解掌握。

③把握两个要点-------问题的设计与展示的方式。

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其基本模式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小结反思。在前两个环节中,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展开预习,是“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方式。因此,这些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而问题的设计要点

在于:

a、问题应该有针对性,能直指本节课知识的重点或难点。不宜太条太碎,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以的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繁杂,而磨灭学生预习探究的兴趣。

b、问题设计应有挑战性和层次性。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而思考不深不透同样不行,这就是挑战性问题的魅力所在。问题的设计还应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要使优秀的学生从导学案的要求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多层次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c、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才能促进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做到新旧知识,互相衔接。这样,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不至于突兀、生硬;而新知识,一旦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找到相对应的位置,这个新的知识点,也就会因其立体性而容易被掌握下来。

d、问题的表述用语必须有准确性。要让学生一看到问题,就马上明确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要培养的情感态度,要学会的方法策略,要树立的思想意识等。

上一篇:行次潼关题驿后轩,行次潼关题驿后轩许浑,行次潼关题驿后轩的意思,行次潼关下一篇: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统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