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诗词的区别

2024-08-10

诗歌与诗词的区别(精选7篇)

诗歌与诗词的区别 篇1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写作区别

【摘要】网络这一电子传媒的出现,为诗歌的创造和交流提供了除传统的以纸质本文为交流载体之外的新平台,促进了当代新诗的发展。大量网络诗歌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从网络诗歌的界定、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的标志性区别等两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网络诗歌;界定;民间化写作;倾向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①一种观点肯定了网络诗歌的存在,并大力推广网络诗歌的发展,充分认可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意义。1997年学者兼诗人杨晓民在《网络时代的诗歌》一文中,率先在中国大陆将“网络诗歌”这一命题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沿,该文是中国内地最早关于网络时代的诗歌特质和诗歌发展走向的`论文。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网络的开放性、游戏性、参与性与交互性,为诗歌彻底打通走向大众之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网络文学将彻底瓦解现行的诗歌文本,现行的诗歌将悄然隐退,网络诗歌必然崛起。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在场地意义上理解网络诗歌,反对“网络诗歌”这一词语的命名,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命名。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的网络诗歌,诗歌只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电子媒介而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诗歌的本质因为网络这一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谓的网络诗歌更多的是指代有具有网络气息的诗歌。网络并不能催生一种新的诗歌精神。无论诗歌是在纸质文本上刊出发表,还是在网络上张贴发表,评判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标准不会改变。诗人伊沙说:“我以为对诗人而言,不该有‘网络诗歌’这个概念,诗歌以任何载体存在都不能降低它的至高标准——在此一点上,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我,决不妥协。”

②由上面两个关于网络诗歌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网络诗歌下一个定义:网络诗歌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创造、传播和接受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包括网上在线创作以及非在线创作但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可供诗人与网民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切诗歌作品;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特指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手段,即超链接技术制作的超文本(下转第145页)诗歌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诗歌。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广义的网络诗歌。

二、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

网络诗歌区别于传统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新的民间化写作倾向。要分析和讨论网络诗歌,“民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网络诗歌就是一种新的民间诗歌。传统的民间诗歌写作强调的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主要反映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表现的是劳动者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其中最关键的是强调诗歌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网络诗歌与传统的民间诗歌创作在对待这一关键点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但是网络诗歌的民间化写作倾向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新的方式中。

(一)网络诗歌的崇低性特点。

就传统诗歌创作的精神姿态而言,崇高和诗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的文学精神向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由崇高转向崇低。与传统平媒诗歌相比,网络诗歌更多的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解构。很多的网络诗歌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消解神圣、崇尚鄙微的倾向。网络诗歌是一种平民文学,与平民的价值取向有天然的亲近感。这使得入网者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回避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他们倾向于远离那种不现实的崇高,甚至讨厌那种虚伪的崇高。以这样一种心理进入网络诗歌创作,便是以巴赫金的“狂欢化”方式规避传统观念,鄙视主流文化,清除本质主义、直至嘲讽或者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采用非正统的、前卫的、后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世界、社会、生命和生活。如飘云的《我也玩玩诗歌行不行?》:“远看烤箱生紫烟/近看烤鸭挂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这种戏仿经典、解构经典以抵制崇高的网络诗歌写作在网络比比皆是。很明显,这是一首戏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诗作,作者用戏仿的手法来颠覆了崇高的概念。

(二)、网络诗歌语言的口语化。

阅读网络诗歌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大量口语、网络词语迎面而来。网络诗歌的出现是对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挑战。由于创作门槛的无限制,创作队伍的迅速扩大,各种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大面积且迅速的抵达了网络诗歌的创作领地。网络诗歌把诗歌口语化的特色推向了一个高潮。网络诗人在创作时,描写平凡人的生活,讲述平凡人的心情,表达平凡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语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反讽、调侃、幽默,甚至是嬉皮士语言,成了众多网络诗人的语言追求。如张稀稀的《四季歌》:“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夏天来了/小草长高了/秋天来了/小草的叶子黄了/冬天来了/小草啊小草/它不见了。”作者简单的语句描写了一年四季小草的生长状况,从小草的生长透视四季的变迁。贺建飞的《大街上很嘈杂》:“他拿着喊话器/朝马路对面的一群人/喊着什么/对面的人群无动于衷/正欲发火/他突然发现/原来喊话器的开关/忘了打开。”作者的用词取自生活,取材也源自生活,记述的是生活中点滴小事和隐藏的小幽默。

诗歌与诗词的区别 篇2

诗歌教学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情感,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并有利于朗读和背诵的训练。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其音乐性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方面, 尤其是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 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理解诗境和诗意的前提首先是理解诗的语言, 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让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进入儿童的听觉,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 让儿童体验诗中所蕴含和激荡的情感;而且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深入掌握诗歌之美,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诗境, 这对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课标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段) , 列出了70篇的篇目, 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这说明课标更重视通过诵读、积累培养语感。古诗文应该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达到一定的阅读深度。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诗文, 我们在备课时的知识储备是否真正足够?我们是否真正清楚这些概念, 比如:何谓古体诗、词与词牌?近体诗的格律包括哪些方面?何谓押韵?格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几种?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能否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能否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诵读, 是否在创设情境教学时显得语言贫乏, 捉襟见肘?我想即使对关于即便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那样浅显的诗歌教学, 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古文学知识也必须能够居高临下, 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虽然“诗词格律”并不是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重点, 也不是诗歌教学唯一的指导方法, 但是我们绝不应该忽视“诗词格律”对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作用。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 大多是千古锤炼的名句, 不说古代的优秀诗文, 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的读法也迥异于文章阅读, 诗歌所带的美感信息具有含蓄性、朦胧性。要全身心地感受并把握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一般宜取反复推敲、诵读吟咏的熟读法。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同身受, 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读出诗歌语言的味道, 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我们期待着一种自然、生动、绘声绘色的小学语文诗歌阅读课, 而不是单纯依靠多媒体创设意境的乏味的语文课;我们期望看到孩子们充满兴趣、发自内心的热爱诗歌;我们期许师生之间借助诗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 更热切地希望在孩子们稚嫩、美好的心灵中引起与诗歌作者、诗歌意境的共鸣, 真正地继承这种无价的文化财富, 并让它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徐焰著.《诗词格律百题问答》.银河出版社, 2005年7月。

[2]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3]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诗歌鉴赏易混手法的区别 篇3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感恩母亲的诗歌诗词 篇4

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我你拿,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我打

爱吃的饭菜有人给我做,委屈的泪水有人给我擦

不会走路时她一直搀扶我,教我学写字,教我学说话

遇到困难时她一直帮助我,直到我微笑她也乐开花 这个人是谁?

她就是我们的亲爱的——妈妈 这个人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家

这个人给了我们幸福,给了我们牵挂

不管将来我们走到哪 ,无论将来我们做什么

我们永远也不会离开,我们最亲爱的妈妈!

今天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您!妈妈!

是您在我哭泣时一直陪着我。 是您在我困难时一直帮助我。 是您在我生病时急得掉下眼泪。 是您教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妈妈——

谢谢您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

谢谢您让我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了生活的美妙

谢谢您让我去倾听世界——领略歌声的妩媚与妖娆

谢谢您让我去触摸世界——感触亲情的美好,关爱的味道

谢谢您让我去享受世界——享受春暖花开,享受雨落雪飘 妈妈。谢谢您!

清晰记得,每天早晨起床前——我的万分不情愿

而您却早已为我准备好了早餐 清晰记得我偷看电视、偷玩电脑,那种愉快和不安

是您教育我:只有辛勤耕耘,生命之花才会灿烂

清晰记得,您让我背书学习我流露的不情愿、不耐烦

是您给我讲很多故事给了我许多教诲与逆耳忠言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 雨果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妈妈’是最美好的呼唤” 米尔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我要说——

您是港湾,我就是即将回归的小船;

您是大树,我就是树上嫩绿的叶片;

您是月亮,我就是受您照耀的繁星; 您是蓝天,我就是自由翱翔的雨燕。

您的爱,春风一样和煦,清泉一样甘甜。

您的爱,如群星般灿烂,如太阳般温暖

您仿佛大树,我就是小草,您为我遮起一片绿荫;

您仿佛是湖,我就是湖中的鱼,您为我提供广阔的空间;

谢谢您在我失落时给我带来希望; 谢谢您在我寒冷时给我带来温暖; 谢谢您在我迷失时给我指明方向。

植树节的诗歌诗词摘抄 篇5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②:《诸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③:《种柳戏题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④:《观种树》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

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

⑥:《种一棵树吧》

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种一棵树吧,

守望着它,

在春风中发芽,

在夏雨中成长,

在金秋中硕果累累,

在寒冬中孕育希望。

春华秋实,

树长轮,

人添岁。

在必经的路旁种一棵树吧,

不为别人,只为你自己。

你需要畅快地呼吸,

你需要歇脚纳凉,

你需要蓝色天空,

你需要绿色灵感。

没有索取,

只有回报,

这就是绿色的精灵。

⑦:《栽小树》

春风吹,花儿笑,

植树节,来到了。

栽好树,把水浇,

爸爸对我微微笑,

等到明年再来看,

谁栽的小树长得高!

⑧:《植一个生命》

我也无法选择这土地的肥沃与贫瘠 ,

阳光和风雨给了你,从此你就要承受磨砺。

挣扎 ,你把根钻进缝里。

希冀 ,你把梢向着天际。

你或许枯瘦,

你或许丰腴,

历沧桑有多少辛酸。

你却是默默无语,

谁能解你百年千年的屹立 。

⑨:《种下梦想》

我在心里,

种下了梦想即将收获成功 。

你在心里,

种下了希望即将收获幸福 。

我在虹桥,

你在斜桥,

七夕的古诗词和现代诗歌 篇6

放飞一只蝶,只可惜没有翅膀的诚意

你就在我的梦里,还有梦之外

想给你一个深深的吻

吻干你眼里的倦意,还有两点忧伤

想给你一个紧紧的拥抱

把心生成你的情

想给你扒开所有的想念

让羞怯的六月褪去,还有七月的矜持

让我的血色伸进你的胸脯

看着那破碎的阳光

在我们接吻的那一刻,圆润,饱满

脚下,花开的声音

还有云彩做的雨伞

你我就流淌在月光宝盒里,铺开,收拢

我看到了你的泪水,在我的眼里写诗

其实,醉了的诗

风一样轻盈

火一般炽热

在身边更替的时间,在枝头上洁白

请不要让它空白了我们的记忆

节节拔高的想念,只会在夏天充裕

在冬天书写晶莹的等待

精彩在春天,灿烂在秋季

你的声音,设计我的心情

我的爱与,就是你的期盼

让甜甜的风,鹏润天涯

燕剪开八月的过往云烟

渴望,就这样,一直等待到永远

七夕,我不懂浪漫

我取出为你预留的仅存的一片月光

反反复复的洗,晾晒

只为你过滤最柔和的清光

我没有给你海誓的约定,

还有山盟的诗句

我只有一颗为你跳动的心,不怕溺死

不怕殆尽

古诗词鉴赏·元代诗歌 篇7

【中吕】普天乐

滕宾①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梨。黄尘②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双调】清江引

贯云石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注】①滕宾(生卒年不详),一作滕斌,字玉霄,黄冈(今属湖北)人。至大年间(1308-1311)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山为道士。②黄尘:暗用唐代令孤楚《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典故指官场上的风尘。

1. 陶渊明曾作《归去来兮辞》,这两首曲子都提到“去来”二字,但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却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2. 两首曲子中分别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3. 《清江引》的最后一句“醉袍袖舞嫌天地窄”颇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4. 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被后人称之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滕曲“数枝红杏,闹出墙围”却融化前人名句,铸为新曲,你认为此曲中是用“一枝”还是用“数枝”好,请作一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5~8题。

【中吕】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5. 第一首曲子中开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试作简析。

6. 两首元曲在结尾最后一句的处理上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你认为哪一种结尾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7. 概括两首曲子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8. 两首曲子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9~12题。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四)

元好问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注]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金正大八年,蒙古军渡汉水,与金战于禹,金兵败退,后金哀宗自杀,金代告亡。而元好问自此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

9. 首联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10. 清人赵翼评元好问诗“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元好问号遗山)则往往有之”。请指出元好问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11. 诗的最后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12.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3~16题。

梦武昌

揭傒斯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13. 诗中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4. 请谈谈颈联中“遥”字和“乱”字的表达效果。

15. 请分析“白鸥”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7~20题。

汪广洋

人言海鸥白,我爱海鸥闲。

野水际空阔,溪云带往还。

素心终自得,机事不相关。

鹰隼独何物?骞腾狐兔间。

17.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海鸥形象?

18.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9. 试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上一篇:窗外作文初中下一篇:机房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