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阅读的意义(精选11篇)
教育:阅读的意义 篇1
论经典文献阅读对本科师范教育的意义教育论文
一、经典文献阅读的意义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素质。自建国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师范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培养、培训并向社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的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师范教育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教师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文献被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是历史及文化的载体,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献书籍更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所在。“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是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伟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文献阅读的对于学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切风光尽在险峰,要想视野开阔,见识高远,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读书的好习惯。在当今终身教育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一纸文凭已远远不能代表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全部,再也没有一劳永逸,只有暂逸永劳。永不止步才是未来的教师们应有的治学态度。第三,激活学生的思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应是开设阅读的最高宗旨,引领学生畅翔在思想的海洋中,与古今思想巨人对话,从而不断增进其思想层次。
二、收集整理教育的困境
中国的本科师范教育,处在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之中。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及中等教育虽然在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还尚待改善,但在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两基方面无不是处在世界领先水平。而我们的本科师范教育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实在是分不清楚重点,抓不住关键,不得要领。所谓的师范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无非就是看谁步跑得快,听谁歌唱得好,以及谁的字写得好,谁的画画得好,也就是所谓的德智体美综合全面发展了。结果是学校每次开展各项活动,都是熟悉的旧面孔,跑、唱、写、画的专项人才会越来越好,而那些没有参与的人则越来越冷淡。而这无疑是背离了我们为发展学生教育综合素质而举行各项活动的初衷。事实上,在大学这个“囊括大典,兼容并包”的自由氛围中,无论是将来从事何种学科的师范教育学生,学习都应该开始于苏格拉底式的哲思:认识你自己。在明确自己个人定位之后,按照自己制定好的计划,有步骤的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职业需要的各种素质,从而为以后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基础。可以说,大学是“熏”出来的,熏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经典文献阅读能够熏出学生厚重坚实的文化底蕴,热爱思考、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以及独树一帜,不随波逐流的思维境界。
三、对文献阅读课程开设的建议
如何高效、有效地阅读文献是未来教师必备的科研技能,也是文献阅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一些学校采取的课程的形式是教师布置阅读书目,课上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师简要点评的形式。能够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学生人数较多,使部分同学缺乏发言机会,也就降低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减弱了同学们自觉主动读书的欲望。第二,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降低了课堂效率。第三,阅读水平有限,缺乏教师指导。有些经典专著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及时的沟通,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进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读书方法,以及补充一些必要的参考信息。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采用“足球式”教学方法,促进思想火花的碰撞交流。
在每次课堂谈论之前,教师应明确阅读中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供学生参考。每个同学的发言最好能够主题集中,可以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同学们的指导下各抒己见,激活思维,从而热爱思考,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第二,小组合作,互帮互促。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宿舍或自由结合等方式组成小组进行学习。每次老师布置任务后,比如读一本专著或是留一个问题后,以小组的形式定期碰头,小组成员彼此交流读书过程中的所感所想,通过交流加深和扩展自己的思考,梳理自己的思维并能激发自己的灵感等,以便下一步更好的进行专研阅读。每个小组约四人,组员轮流做代表,在课堂上就可以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探讨,以代表为主发表本组专研成就,其他组员可以及时做有针对性的补充。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与教师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及合作质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有了教师的指点迷津,启发诱导,以及具体的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有方向,有目标,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加快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通过文献阅读课程学习师范专业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科研方法,可以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平时考核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态度、合作意识、对前沿知识和科研方法的学习掌握情况等方面,期末考核对象是对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最后的课程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加权平均的结果。
教育:阅读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阅读课堂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产生主观体验, 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要把语文教材的价值标准变成学生的内在价值标准, 必须把情感教育作为突破点。目前小学语文课程题材广泛、图文并茂, 合理的想象和情感的体会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通过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 使学生感到身心愉快。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 提高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以人教版教材《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 通过深情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切地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 看到他矫健的身躯, 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 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 越去越远, 和我们永别了!”通过深情的阅读, 展现了首都人民为周总理送行的感人场面,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和失去周总理的沉痛心情。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教学形式日益活泼, 课程内容逐步丰富。但是, 丰富的阅读课堂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掩盖了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缺乏。
三、情感教育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中外名篇佳作, 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的精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文章, 品味情感, 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教师通过和学生情感的交流, 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引发学生共鸣, 提高教学质量。
在阅读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把学生的情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提高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 激活教学过程, 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阅读课堂中教师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加强情感交流, 激活教学过程。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愉快的学习氛围, 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情下展开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3. 完善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对学生知识的定量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评价, 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感教育的内容和评价, 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引导教师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关注度,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
1.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有待开发,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难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意境的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借助音乐、影片营造氛围, 创造意境, 引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当五位壮士跳崖的最后阶段, 通过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片段, 帮助学生体会五位壮士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和不屈的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2. 品味重点词语, 体会作者的情感。
汉语语言精炼, 通过很短的篇幅就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尤其对于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 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可以创造出美妙的意境。以人教版教材中王安石《泊船瓜洲》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就表现出春意盎然, 意境美不胜收。在学习这首诗时, 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把“绿”字换成别的字, 体会一下更换之后的效果,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绿”字的传神, 帮助学生入景、入情。
3. 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创作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外阅读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 理解文章的感情。以人教版课文《再见了, 亲人》为例, 文章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感人场面。为什么中朝两国人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了解中朝两国共同抵抗美帝国主义侵犯的历史。中朝两国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 战胜了世界上拥有最先进武器的美帝国主义,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育:阅读的意义 篇3
【关键词】元认知 英语阅读
一、引言
阅读理解,无论是在高考中的比分,还是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都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大量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获取外界信息、增强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可以说在缺少语言教学实际环境的我国英语教学中,是高效率进行英语教学的首选捷径。然而多种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尤其是与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智力水平的高低,就是元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进元认知策略,通过元认知训练,唤起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智力水平,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二、元认知的内涵及其在阅读中的作用
元认知(metacofnition)是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快成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对象。元认知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实施的控制。它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两大部分内容:即个体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等与认知有关的知识以及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伴随着智力活动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简单而言,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cognition of cognition)( Carrell, 1989),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对人们的智力、思维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的功能,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水平。
另外,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y)是学习策略中一种高层次的执行技巧,它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纪康丽,2002),在英语学习中体现为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获得、理解、保持和应用,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基础,它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字词识别,句子理解,直到课文意义的建构,包含着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对文字材料所表达的信息进行预期及解码的过程,它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过程都离不开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参与和应用,更离不开他们依据所读的上下文而进行的假设、预测、验证、确定等大量而复杂的逻辑理解活动,特别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元认知活动。在此过程中,阅读理解监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学生必须把自己的阅读过程作为意识对象,积极地加以监控,并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补救策略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来说,阅读中常见的元认知活动包括建立阅读目标、根据目标调整阅读速度和策略、评价阅读材料、补救理解失误、评估理解水平等。因此,一个有效的阅读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
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1.教师利用元认知技能施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元认知技能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培养。例如在牛津英语每单元的Reading教学过程中,笔者总会设计一些与文章中心和线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应用多种阅读方法,即略读、查读等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会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主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重新认知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学习方式,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语法、知识点的学习,使学习过程变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而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或课堂活动,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文章并能主动投入阅读文章,从而顺利地完成语篇阅读的教学。
另外,由于学生本身并没有元认知概念的自觉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实施情况、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在学习实践中计划的微调,并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持续引领学生主动反思。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分析总结,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总结,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结合学习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管理、监控和评价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2.学生利用元认知策略阅读。对学生而言,元认知就是对学习过程中的计划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日程,多实践勤反思。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元认知意识,但是依旧需要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训练以提升元认知意识。
一方面,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对文章内容进行提问,挖掘文章的主题、关键词,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发现文章的出彩之处;也可以通过作者的态度、主人公的情感、事件的发展、价值观的体现等多方面来把握文章的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深意,自己也会有新的收获;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意图来唤起自己对价值观的理解、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文化的理解,以此升华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多角度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让具有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得。endprint
另一方面,学生应主动运用阅读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恰当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阅读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极大的提升了自信心。经过长期反复的元认知策略的的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熟练地运用多种方法,或自我提问、或划线标记、或预测文章内容。长期训练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水平设立阅读计划,寻找符合自己水平的英语读物进行高效阅读,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规划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3.营造有助于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学习环境。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来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这是建立在长期反复训练的基础上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训练上要经常交互提醒。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坚持元认知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学生也应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能力。其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为学生提供简单、易于理解的课文材料,而学生也表现得很适应课堂能够理解所阅读的每字每句。当阅读到学生不熟悉的文章时,往往会帮助学生先梳理文中的字词。然而一些对第二语言的研究结果(如Block等人的研究,1986)也表明,熟练的第二语言阅读者在阅读中并没有理解他们所阅读课文的每一个单词或结构,他们之所以获得阅读的成功主要是他们能决定他们在阅读中能忽视哪一方面的问题及他们可以解决哪一方面问题。因此,在阅读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营造一个鼓励学生选择策略、使用策略的环境,使学生愿意去学习更多的策略、更多得使用策略,而不是事事都为学生作好学习上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结语
元认知理论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个年轻的新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与研究,并把它运用于教学实际,创设元认知环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自省,唤起学生的元认知意识。以元认知来促学生自主学生,使之真正成为独立、高效的高级学习者。
参考文献:
[1]Carrell,P.L. ,et al. Metacognitive Srategy Traiing for ESL Reading [J].TESOL Quarterly,Vol.23,1989(04).
[2]纪康丽.外语学习中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03).
[3]于萍,王荣媛,李鹏.论元认知与英语阅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5(03).
[4]Block,Ellen."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ers."[J].TESOL Quarterly.1986(20).
[5]杨小虎,张文鹏.元认知与外语阅读理解[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生命的意义阅读附答案 篇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命的意义 罗家伦
人生的意义在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价值。宇宙间的生命,既是如此的多,何以只是人类的生命,才有特别的意义?想解答这个问题,是属于价值哲学的研究。
人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创造人生的价值。因为人类能够反省,所以他能对宇宙的整个系统,求得认识;更能从宇宙的整个系统之中,认识其本身价值之所在。
人类的生命,虽然限制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之中,但是他能够扩大经验的范围,不受环境的束缚;能够离开现实的环境而创造理想的意境。其他动物则不能如此。
例如蛙在井中,则以井为其唯一的天地;离开了井,它便一无认识。人类则不然,其意境所托,可以另辟天地。只有人才能把世上的事事物物,分析观察,整理成一个系统,探讨彼此间的关系,以求得存在于这个系统内的原理,并且能综合各种原理,以推寻生命的究竟。说到人类能创造价值一层,对于生命的意义,尤其重要。
一方面他固须接受前人对于人生已定了的价值表,一方面更须自己重新定出价值表来,不断地根据这种新的启示,鼓励自己和领导大家从事于创造事业和完成使命。如此,不但个人的生命,不致等闲消失,并且把整个人类生命的意义提高。古圣先哲,终生的努力,就在于此。这是旁的生命所不能做,而为人类生命所能独到的。所以说宇宙间的生命虽是无量数,唯有人类的生命才有特殊的意义。
生命不断地变,但必须求得当中不变的真理。我们人类虽每天吸收动植矿物的滋养成分,以促进身体上新陈代谢的变化,但是生命当中所包含的真理,决不因生理上的变化而稍移易。世界上人与人相处,彼此之间全赖有人格的认识。所谓人格,就是一贯的自我。他应当是根据我们对于宇宙系统的研究与反省所得到的精确认识,而向着完满的意境前进,向着真善美的世界发展的。他须努力使生命格外美满和谐,使个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协调。他更须佐以渊博的知识,培以丰富纯正的感情,从事于促成生命系统的完善。这种好的人格才真是一贯的;因为是一贯的,所以是经得起困苦艰难,决不会随着变幻的外界现象而转移的。有了这种人格,然后在整个宇宙的生命系统当中,人的生命才可立定一个适当的地位。
生命之价值,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乃能决定。吾人之生,决定要有一种作为。生命虽易过去,但有一点不灭,那就是以生命所换来永不磨灭的事业。孔子虽死,他的伦理教训,仍然存在;秦始皇虽死,他为中国立下的大一统规模,依然存在;拿破仑已死,他的法典,仍然存在。生命虽暂,而以生命换来的事业,是不会磨灭的;其事业的精神,也永远会由后人继承了去发扬光大。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乐。管、乐生在数百年前,其遗留的事业精神,诸葛亮继承着去发扬光大。左宗棠平新疆,以“新亮”自居,也就是隐然以诸葛亮自承。所以生命之易消逝,不足为忧;所忧者当在这有限的生命,能否换来无限光荣的事业。若是苟且偷生,闲居待死,就是活到九十或百岁,仍与人类社会无关。生命千万不可浪费,浪费生命是最可惜的事。
所以人生在世,不要因生命之数量过多及其容易消逝而轻视生命,不要因生命之时常变动而随波逐流,终至侮辱生命。我们须得对人生的价值有认识,对人格能维持其一贯性;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加紧地去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这样,才不是偷生,才不是枉生!
1.下列对人“生命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能认识人生的价值,为人类作出贡献,自我反省,努力认识宇宙的整个系统,并从中认识其自身价值之所在。
B.人虽然局限在一定的时空之中,但他能够让经验发扬光大,不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开辟新的天地,创造理想意境。
C.人能对世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分析观察,整理成系统,探讨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存在于这个系统内的原理。
D.人能每天吸收动植矿物的滋养成分,以促进身体上新陈代谢的变化,使个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协调。
2.下列关于“生命之价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虽然逝去,但他的伦理学说、教化人的思想却永远留存于世其“生命之价值”显而易见。 B.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保卫了炎黄子孙,保卫了中华国土,其“生命之价值”昭然。
C.拿破仑以生命换来的事业,没有被磨灭;事业的精神也永远留传,其“生命之价值”不容忽视。
D.诸葛亮继承管仲、乐毅数百年前遗留的事业精神且使之发扬光大,其“生命之价值”不言而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命有特别的意义。关乎这一问题的研究,属于价值哲学研究的范畴。
B.本文举“蛙”的例子,旨在说明凡是人就能对事物分析观察,整理成系统,探讨彼此间的关系,综合各种原理,以推寻生命的究竟。
C.作者用左宗棠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生命容易消逝,如果苟且偷生,就是活得再长,还是没有生命的“价值”或“意义”。 D.文章最后谆谆告诫人们:不要轻视生命,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玷辱生命;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人文的意义阅读题及答案 篇5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人文的意义楼宇烈①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带来了很多问题。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当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机械工业时代,人们就提出来:人不要沦为机器的奴隶。现时我们已经跨越了机械时代,到了信息时代,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危机,就是我们很可能成为信息的奴隶。这一切也就是哲学上讲的 “异化”。人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和创造物所制约,而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异化”总是与物质生活联系在一起,它促使人们的物欲不断膨胀。“以史为鉴”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根本的问题是要把握人类的精神。
②科学家的人文修养对他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者,首先要有很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还需要有合作的精神。对于一个人来讲,最大的束缚就是名缰利锁。如果能够冲破名缰利锁,他就能够眼界开阔,心胸豁达,也能和别人合作默契。北大校长马寅初曾撰联:“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开阔的胸襟,必定要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底蕴才有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教育里,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治学态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瞧,我知识多广博,我多能耐”。这就是所谓“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最根本的当然是“为己之学”,实际上也就是“为人之道”。人如何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完美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是看你自己,关键是修养的问题。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外因还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④我觉得素质教育中很有必要加入一些人文学科的内容。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史、哲。文既包括文学,也包括艺术,甚至还包括语言;史当然是指历史了;哲,广义上讲也包含了宗教。所以,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哲学都属于人文学科,是以培养做人为目的的。我们现在加强文化教育,增加了人文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现象上的东西。人文的意义不是要人们多学一点历史知识,会背诵几句唐诗、宋词,而是要从中体味人生,陶冶性情。人生既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生命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人类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我们可以改造世界、创造未来,可以把人送上天;可是自然一发威,我们又无法抵御。所以我们要通过人文来体味人类的伟大与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树立与天地共生共存、与古代圣贤并肩并进的志气,这才是根本的。
8.下列观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3分)
A.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可能面临非常大的危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要把握住人类的精神。
B.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异化” 是与物质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促使人们的物欲不断膨胀。
C.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异化”使得人越来越被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和创造物所制约,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D.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很可能成为信息的奴隶,这一切也就是哲学上讲的 “异化”。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只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就一定能和别人合作默契。
B.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不同的,古之学者为了别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今之学者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
C.自然科学的研究者,要想冲破名缰利锁,人文修养对他的科学研究也是有一点帮助的。
D.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完美的人,虽然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关键,但也离不开外因的作用。
10.纵观全文,为什么“我觉得素质教育中很有必要加入一些人文学科的内容”?(3分)
试题答案:
【答案】
8.C
9.D
10.
(1)人文学科,是以培养做人为目的的;
(2)可以体味人生,陶冶性情。
(3)体通过人文来味人类的伟大与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树立与天地共生共存、与古代圣贤并肩并进的志气。(3分,答对一点得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C原文“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当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A.“只要……就一定能”太武断 B.古之学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提升自己” C.不是“一点”而是“很大”。
教育:阅读的意义 篇6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就被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中,通过经典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所谓“经典”是指能够影响大众的,经得起历史文化沉淀的,可直入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它是有巨大的文化和人文价值的。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字和思想的符号和根本。它似吹进人们心田的徐徐清风,似山间的潺潺山泉,似茫茫夜空上那颗最亮的北斗星,那样令人欣喜。经典文章和古诗词是有所不同的。从纵向看,经典文章可以是当代文学大师的鼎力新作,也可是千年之前,就已问世的惊天巨著;从横向望,经典文章不仅仅是诗,是词,也可以是散文。是小说,以及一切可以令我们振聋发聩的文字。“经典阅读”教学与“古诗词阅读”教学更有所区别,炯然不同。在新的时代,以课本为主要内容的阅读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精神的圣地如此狭小,已至于再也装不下那养育心智的广柔大地,展开想象与联想的高远苍穹。“经典”阅读教学即立足于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经典”阅读教学是一个具有“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特点的新课程体系。“经典”阅读教学提倡诵读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佳作,这些最适宜的养份直接吸进学生的生命深处,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经典”阅读教学首先应排除与当代生活过于对立的篇目,它是开放的,也是多元的,它不仅包括古香古色的唐诗、宋词、元曲、传统京剧唱词、成语典故、千古名联、灯谜、童谣、四大名著、《论语》、《孔子》、《孟子》、《老子》、《周易》、《增广贤文》、《孙子兵法》、《朱子家训》等,还包括近代与现代的《繁星春水》、《鲁滨孙飘流记》、《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等。
其次,“经典”阅读内容犹如一条深水静流的大河,穿过漫漫岁月的同时,不断吸纳着鲜活的时代溪流,让学生们高扬时代的风帆,引领着中华民族幼苗的思想向前,同时净化着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感悟着人生。如最近被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浅移默化地都会了少年儿童生存不仅需要勤劳、善良,还需要勇气、力量和智慧,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再次,“经典”阅读教学犹如文化领域的格桑花,绽放着思想与精神美丽高贵的灵魂,因为通过“经典”诵读,学生们可回顾千年,感悟于圣贤。岳飞写的那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满江红》不断拨动学生们的心弦,时刻提醒学生们要象先人一样勇敢,一样视祖国为自己的母亲,时刻保护它,爱护它。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闪烁着光芒,放弃镭的专利更让人们知道了什么叫人格高贵,心底无私,大爱无疆。通过“经典”诵读,我们的少年像革命先辈一样拥有了一颗自强中华的决心。少年周恩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肺腑之言;毛泽东豪迈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些话语使我们的少年更加坚定祖国独立,会从心中升起一股股强烈的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警醒了神州大地上的少年,使他们增强了爱国责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誓在神州大地上绽放起生命的光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忠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需要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我们的少年可在“经典”阅读中贪婪地汲取精神与道德的双重力量。
总之,通过“经典”诵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我们的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的发展,而且无论何时,他们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不会精神虚无,不会被异化,不会甘愿为人奴隶。他们心中永远会装着祖国和人民,始终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那么,“经典”阅读教学如何把学生引进语文的殿堂呢?
一、教材中“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学
由于“经典”课文选入教科书中的内容大部分课文都只是原著中的一个节选部分,作者也有较强的知名度,他所创作的名作也极有可能包括其它著作。“经典”课文的故事,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也大致都有原型或真实的存在。所以,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应进行拓展式教学。
(一)向文本拓展阅读教学
向文本拓展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作者、主人公、体裁或单元训练点等引进相关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阅读,从而达到扩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的目的。
(二)向生活拓展“经典”教学
节假日,寒暑假让学生去大自然,生活中去寻找美,感受美。可去寻找有关美的图片,照反映美的照片,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去旅游,亲身经历一番。
二、课外“经典”阅读指导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只有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得到“经典”的浸润,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得到发展,创造力得到培养,以及完成人格的完善教育。
(一)、为学生创造“经典”阅读人文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经典”阅读的人文环境。“经典”阅读教学的人文环境包括二个部分,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经典阅读的指导和检测,其次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阅读的条件。
1、重视对学生经典阅读的指导和检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或指导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要求。不过,学习计划很容易制订,但是惰性没有克服,订再多的计划都没有用。那么,怎样克服自身的惰性呢?唯有“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让我们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发挥“经典”的神奇力量吧!首先,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先完成浅显的任务,先布置每周摘抄佳句评比,以成就感激发学生自读“经典”文章的兴趣;其次,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并根据文章内容与自身特长选择如下阅读方法:朗读、默读、复述、精读、略读、浏览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再次,教师应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自读自悟、总结讨论等方式,巩固和实践课内知识,提高课外阅读水平,发展学生阅读能力。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经典”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以促进完成一定的阅读的“量”。
2、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自我阅读的条件
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长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如果少小时不抓紧时间学习,什么时候才能挤出时间来换取更大的收获呢?少小时的时间就这么多,而且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得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阅读的条件。
在校园中每一处都可展示经典,这一处有唐诗,那一处有宋词;前方有成语典故,后面藏千古名联,有时还窜出个个灯谜。这可让校园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生命中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充满了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诵读成了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二)落实“海量诵读新经典”
只有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落实“海量诵读新经典”,可以有效地保证阅读的质与量。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读遍天下书,希望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也能养心养气。我们只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适时鼓励,激发其阅读兴趣,总会有所收获的。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读经典名著,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张楠楠
数学阅读的特点和意义 篇7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
1.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或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
2. 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比较抽象,因此阅读并理解数学材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将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3. 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数学阅读的意义
1. 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及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 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能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数学教科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教材,而且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工具书。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适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让他们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关键点的同时,有效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群文阅读”选文的意义 篇8
“群文阅读”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文。选文的有效实施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有效的选文面前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方法,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主体阅读为中心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和新课标倡导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是不谋而合的。“群文阅读”的有效选文,将会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的效率。
从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说,接触丰富多彩的“群文”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愉悦心情,树立志向,学会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阅读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不能自己去“沧海寻珠”,他们希望有人为他们“海底寻宝”。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去粗取精,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并且拿到课堂上,让他们去体会,去展示,去思考,这对他们是一件幸运的事。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想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就得指导学生有效地读,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效果的交流。这种广泛占有材料下的阅读交流,是学生面对选文,胸有成竹,口吐莲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基础。阅读的材料有同有异,有深有浅,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情要抒。选文的高度决定了学生交流的角度和深度。
从“群文阅读”的选文要求上看,“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是: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有人说,“群文阅读”就是对一组文章加以阅读,其实不然。将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根据一个主题,从课外拉进几篇文章,进行组合式阅读,这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也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有效阅读。所以,“群文阅读”的选文要多角度、多层次、有目的、有梯度地进行。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是作为一个导向性的阅读,要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要求义务教育九年“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传统的单篇教学、课内外阅读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加大课堂容量,提高阅读效率,提倡“群文阅读”。在师生面前,浩瀚的书海、广泛的阅读材料让人眼花缭乱,那里既有适合学生品尝的“美味佳肴”,也有不应沾染的“杂草毒草”,所以“群文阅读”的选文意义凸显。
国内外实践表明,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存在的障碍比较明显,比如阅读方法不够系统,阅读内容远离生活,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疲于应付等。“群文阅读”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突围”,选好文章,选对文章,在“群文阅读”这一大容量、快节奏的阅读教学方式上更好地不断求索,不断创新。如果我们的选文确实做到了符合课堂实际,丰富课堂内容,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阅读方向,这将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群文阅读”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阅读教学效率急需提高的前提下提出的。“群文阅读”的选文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中最慎重的环节,我们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将阅读选文与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积极研究,努力找到“群文阅读”快速选文的好方法,调动师生“群文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群文阅读”模式,使“群文阅读”更便捷、更有效地在课堂上开展,从而达到深入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育:阅读的意义 篇9
(2)来一次天文知识的学习。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太阳和月亮究竟代表着什么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和其他天体的关系是什么,宇宙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尽管地球很大但是也很渺小,借助最近对嫦娥一号探月的好奇和欣喜,多掌握一些天文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嫦娥一号探月的天文意义。
(3)来一次航天知识的温习。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分哪些类别,人造卫星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运行轨道是什么,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是什么时候,人造卫星的用途是什么,中国的人造卫星历史渊源怎么样,温习这些人造卫星知识,会从航天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实现嫦娥一号探月。
(4)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和月亮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和作品,月亮已经变成了和人休戚相关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具有灵性的天体,感念月亮附加的文化,会让我们对月亮更加充满诗意地敬仰,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月亮的人文属性对我们的人性有很大的启迪。
(5) 。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对功名的`忙碌追求,我们已经习惯于平视和俯视我们前方的路,但是,我们惟独不习惯仰望星空,一个不善于仰望星空的人,往往缺乏一颗包容和清凉的心,更缺乏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感,也因此让我们产生了迷失感和迷茫感,不懂得星空深邃的美,就很难真正理解事业和人生,换个步伐前进,那就仰望星空吧。
(6)来一次对浪费能源的思考。人类热衷于探索月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能源已经十分有限,然而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一是月球上可接收到丰富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丰富,尤其是富含核聚变燃料氦-3,将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和廉价的燃料资源,既然如此,节约地球能源就显得更为迫切。
(7)嫦娥一号探月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过程,只有用科学武装我们的大脑,我们才不会落后,更是我们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狂想的过程,还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多从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来看待探月,我们不但能够收获科学素养,还收获了理性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感悟,这也许比一味的叫好和激动更有意义。(摘自-10-27 红网 作者:魏青,略有改动)
(1)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浩瀚( ) 深邃 ( ) 矿藏( )
(2)本文从哪些方面谈了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3)本文采用的结构是什么?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4)结合第(5)段内容和前后文,划横线处应补写的一句话是 。
(5)作者说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让我们从与月亮有关的传说、诗句开始,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吧!
①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②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6)阅读相关链接,结合第(5)段,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
【相关链接】
仰望星空
温家宝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我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1)hàn suì cáng (2)收获科学素养,收获了理性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感悟;
(3)采用并列式结构(或排比结构),其好处是使文章层次清晰,有条理,给人一目了然的印象;
(4)来一次对星空的仰望;
(5)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
(6)示例:仰望星空,我们才能摆脱诱惑迷茫,拥有宽容博大之心,对宇宙和生命充满敬畏,才能更好地去求索真理,追求正义,才能真正理解事业和人生。
给人生加个意义阅读训练题 篇10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大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扣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1.给人生加个意义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你认为要给人生加的这个意义是什么?(2分)
2.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作者对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思索的结果。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分)
3.人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2分)
4.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老师和教育不断向我们批发人生的补充版,这补充版指的是什么?(1分)
课外阅读的意义分析及方法指导 篇11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语文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点点地积累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
再从语言语教学现状看,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少,获取信息少,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传知,更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三)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何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认真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求知欲望旺盛,却又阅历少、见识浅,极易受花哨文字的诱惑,猎奇心理更加突出,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有面的铺开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年读书活动提供的文章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3.指导做读书笔记。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笔者所任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笔记,且规定凡上阅览室都必须带笔记本,认真做好记录,对摘录的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
4.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怎样写,明确应达到的水准,教师应作通盘考虑。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总之,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语文课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周密计划,精心指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丰富。
【教育:阅读的意义】推荐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05-30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09-28
教育的新生阅读答案07-21
群文阅读中的情感教育07-22
中职教育中的数学阅读08-09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11-07
阅读中的家庭教育08-15
爱的教育阅读心得650字11-03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05-20
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