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2024-07-15

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通用16篇)

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

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我班里有一位叫阳阳的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从不与教师或小朋友交流,每天就喜欢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快乐的时候会高声喊叫,生气的时候会就地打滚。我很担忧阳阳的发展,所以格外关注他。在观察中,我发现阳阳除了喜欢在活动室里跑,有时还会在阅读区里停留,常常会把书架上的书搬到地上,然后再放回去,偶尔也会拿起其中一本翻一翻。我意识到这也许是引导阳阳的`契机。

一天,我拿着绘本《和爸爸一样》,故意坐到阳阳身边阅读。不一会儿,我感到他向我投来了好奇的目光,便举起书转向阳阳:“阳阳,你看过这本书吗?”他摇摇头。我连忙说:“那你想看吗?我们一起读这本书好吗?”“好。”这是阳阳第一次认真地回应了我。那天,我和阳阳一起读完了这本绘本,心情如阳光般灿烂。

从此以后,我经常找机会和阳阳一起读书。我发现那些内容幽默、色彩鲜艳、视觉冲击力强的绘本是他的首选,所以我经常会在阅读区投放一些他喜欢的图书,以吸引他去阅读。我除了陪他阅读,还会就书中的内容与他作些简单的交流。开始他的话很少,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地与他交流,只要他能和我互动起来,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我都会给予鼓励。渐渐地,他看的图书越来越多,和我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有时他还会主动问我一些问题。再后来,我就引导阳阳与小朋友一起阅读,就这样,阳阳和小朋友的交流也慢慢地多了起来,并且也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了。

因为阅读,阳阳打开了心扉,愿意向教师倾诉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感受,逐渐建立了自信,融入了集体。这就是我和阳阳的读书故事,它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着最真实的成长记忆。

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如果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具有教育性的环境便能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因此, 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域, 丰富幼儿的活动便十分必要。如何创设教育环境?在我国各地教育资源不均的状态下, 我们很难有统一定论, 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知, 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首先, 学校要保障可以提供大量的图书等资源, 教育环境基础相对较好, 那么接下来教师又该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呢?

1. 利用群体环境激发竞争意识。

幼儿虽然接触社会不多, 但其心理已经对竞争有了初步的认识, 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是一个人安静的进行的事件, 但对于好动不安的孩子, 阅读则显得过于“安静”, 多动且注意力集中能力差的孩子难以长时间进行这一活动。此时教师利用幼儿园或学校这一个有一群孩子的环境, 就可以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 不仅能使其更专注阅读书籍, 更能锻炼其“竞争能力”, 引导其进行良性竞争。例如, 将幼儿分小组进行阅读比赛, 比比谁可以背出更多的诗词或者找出书中图片的更多不同之处, 让幼儿将阅读带入一种竞争状态, 而避开了阅读的乏味感。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一步教师选定三本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 如《少儿百科》、《成语故事大全》、《十万个为什么》, 并将孩子们分成三个人一组, 再给每小组的学生都布置阅读这三本不同图书的任务, 以此保证每一小组内的学生都读到不同的读物, 但小组与小组之间读到的是这三本书;接下来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 并提示他们老师会从中提问并简单的介绍问题;等学生读完老师要求的章节后, 老师要求读《成语故事大全》的所有学生回答书中的问题, 并根据回答正确的数目给予积分, 依此类推。这样, 为幼儿指明阅读方向和方法的同时,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帮助其集中注意力。

2. 利用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激发其兴趣:

初看之下, 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与阅读关系不大, 但正如我们所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利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那么, 就要求老师为孩子创设这种多维的立体的学习环境。譬如幼儿阅读童话的时候, 会很好奇书中所运用的拟声词在真实社会中是怎样的, 如《咕咚》这一小文章, 整篇都围绕“咕咚”这一奇怪的声音给森林动物带来的慌乱, 如果不让幼儿知道咕咚是怎样一种声音, 那么, 对于理解力尚浅显的他们, 这篇妙趣横生的小文就不能带给他们什么阅读的享受, 更何况, 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早已远离山林, 更无法体会文中的情景, 那么此时教师便可以和学生们一起用水和皮球等物体模拟咕咚的声音, 也可以利用其他乐器, 对比“咕咚”声与其他声音的差别,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动物会如此慌乱。也可以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想象。再如幼儿阅读的童话故事有很强的画面感, 虽然很多图书都有配图, 但所表现出来的都离幼儿生活较远, 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读书后凭想象力将故事画在自己的家里自己的身边, 加深幼儿阅读印象和兴趣, 也能对其智力进行开发。

开展各类活动:幼儿天性好动, 呆板的教学往往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 需要趣味性的活动来辅助平时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文体活动的结合, 万不可只偏重幼儿阅读而忽视体育活动, 一味的阅读也会让幼儿产生乏味感, 切记文体结合。

二、积极与幼儿家长配合

我国当代幼儿现状是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工作, 无暇顾及幼儿, 但幼儿成长过程中父母又担任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读书是不仅是为了让幼儿读和明白读了什么, 更是帮助其树立早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读童话是为了让他们相信爱和善良是永恒的美好, 读诗文是为了让他们灵秀, 读成语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如何处世、如何做人, 而不论读什么, 都要让孩子学会去爱。那么, 在教师积极营造阅读环境和氛围的同时, 一定要家长配合。

教师可以和家长提前沟通好, 告诉家长今天在幼儿园或者学校, 教师要求学生读了什么书, 那么幼儿回家后家长可以适当的和孩子探讨书中的人物, 故事以及解答孩子的疑问, 让孩子和家长多一条沟通的渠道。再如, 对于阅读稍有困难的孩子, 老师很难顾及的情况下也需要和家长沟通, 让家长在家中这种轻松自在并且亲切的环境下引导孩子进行阅读。

四川省的一位老师说过:“孩子就如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而老师和父母应如和煦的阳光、甘甜的雨露去温暖、滋润每颗种子, 这些种子就能发芽、生根、茁壮成长。”幼儿面临的学习问题, 不能自己解决时, 老师说创造的学习环境便显得更为重要, 老师应学会整合身边资源和家长配合呵护好祖国的花朵。以上提到的方式仅仅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其实方法还有很多种, 需要各位教师共同探讨, 用心挖掘。

参考文献

[1]高亚琼, 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 2010 (04) ;

教育随笔“命名的力量” 篇3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想推动国际资本流向不发达的国家,这首先就要说服国际投资者,于是他们在纽约举办了一场说明会。

不料,主办者慷慨激昂之后,会场反而陷入沉默。之后有人站起来说:“你们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恐怕没有人会把钱投到‘第三世界投资资金。你们还是赶紧想一个更好的名字吧。”

主办方回去着实想了很久,从“欠发达市场”“第三世界”到当时世界银行自己偏爱的“发展中国家”都被否决了。“我们需要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东西,不能带有负面意味。”他们说。最后他们想到了“新兴市场”,后来出现一个变体,叫做“新兴经济体”。

虽说他们当初的目的是要吸引国际投资者,不过,作为新兴市场的公民,我觉得这比之前的“第三世界”好听多了,而且确实是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

自从有了这个名词,国际资本如同他们希望的那样,开始流向这些国家。1987年超过3000亿美元,10年后,突破了两万亿美元,世界经济格局从此呈现新的面貌。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仍有人谈论,没有人能完满解释一个市场怎样就变成了“新兴”。

读过这篇文章,使我很自然联想到作为班主任、语文老师的我,机智巧妙地玩玩文字游戏,是不是也会收到如此好的教育效果呢?从那以后,我就注意运用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语言来教育学生。比如说课前准备,我以前总是批评谁谁谁没坐好,现在我总是表扬谁谁谁做得真快!表扬好的,其实就在批评不好的,但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明显没有了,坐得慢的也很快向好的看齐,师生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记得有一次,班级一位小姑娘把老师的一盒红油笔拿回了家,她妈妈发现后及时告诉了我,让我严厉批评她这种偷窃行为。但第二天,我不但没批评她,反而表扬她是个“勇敢诚实的小姑娘”并奖励她两块糖果,她喜滋滋地把我给她的“冠名”告诉了家长,她的父母也非常高兴。试想,如果当时我给她戴上“小偷”的帽子,一定会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羞愧自责的阴影,从此抬不起头。班级还有一位男孩总爱撒谎,跟同学闹矛盾、不写作业,从来不如实跟家长说,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几次之后,我把他家长找来当着他的面没有揭露他的谎言,而夸他是个“想象力丰富会编故事”的男孩,他听了反而不好意思,自己检讨了不属实的说辞。现在教育学生时我很注意措辞,尽量选择能振奋人心的语言,比如,张×这节课只溜号两次;刘×一周只跟同学打架一次;王×考试成绩提高了12分……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作为老师要容忍孩子的缺点,运用客观、理智、科学的语言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尤其是语言修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老师责骂、贬低的滋味。

学生的年龄越小,他们对父母、老师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说,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所以班级的各项评比我也都冠有好听的富有正能量的名字,比如“勤俭节约标兵”“进步幅度最大奖”“乐于助人好同桌”“劳动小能手”“宽容大度男子汉”……有时候,有些人需要的很可能就只是一个新名词,从中获得物理学所说的运动开始所必需的那一点动量。在这种情况下,文字游戏如果玩好了,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说到底,谁能完满解释一下人的心理作用机制呢?

榜样的力量教育随笔 篇4

今天,我们班玩起买菜卖菜的区域游戏,孩子们对买卖菜并没有多大的经验,偶尔也是和父母在超市逛逛。只见点点小心翼翼地拉开了衣服,在外套的内口袋里摸出了老师刚刚发的一块钱,拿出钱后他还在内口袋所在的胸前拍了拍。我禁不住暗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小家伙眼睛一眯:“奶奶也是这样做的。”我终于想到,小家伙原来是模仿买菜的奶奶呀!

教育有三种形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长时间是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所以影响他们性格最大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小班的孩子最常做的就是模仿,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孩子们常在与大人和同伴的.相处中耳濡目染地学到些什么。

刚开学,每个孩子在我的眼里都一样,而沉稳内敛的果果却做了件让我刮目相看的事情。那天我帮在午睡间楼上玩积木的孩子们收完玩具后,已经在楼下穿鞋子的果果看见我下楼,就帮我把鞋子拿到楼梯口摆好。虽然鞋子摆反了,但我永永远远地记住了这个美好的小女孩。此后我常常关注她。果果不仅尊重老师还友爱同学。在果果和她的小伙伴同时因为手指受伤时,她还能真挚地去关心同伴,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只有4岁的小女孩竟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这都是果果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优良品质。

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5

新学期开学,重新排了座位,却又一次引来了一些家长的不平衡:中间离老师最近的位置才是VIP座位,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而偏后的、离老师远点的位置.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坐在那儿。一周之内,连续5个家长要求换座位,这让我们的工作陷入了尴尬。

怎么办?周末放学后,我组织家长召开了一个简短的见面会,请家长不要过多干涉幼儿的座位安排,当然,若有幼儿“斜视”“弱视”的情况,可将医学诊断结果提前通知老师,我们一定会适当考虑一一切似乎很顺畅,可这样由老师安排的座位,显然孩子们并不如意:两个原本乖巧的孩子坐在一起,却变得像“斗鸡”一样见面就掐,小矛盾不断:原本“动静搭配”的两个孩子都闹腾了起来:还有一些孩子寻找一切机会要跟好朋友在一起,却冷落了旁座的同伴……可不可以让孩子们每天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和伙伴?我决定尝试一下。

可是,来园短短40分钟,就让我喜忧参半:有的孩子如愿以偿、情绪高涨;有的.却不停抱怨,几近失控。我在展间谈话时组织孩子们讨论:对于今天的晨间活动,你们感觉怎么样?

“老师,你真牛,像刘星的爸爸一样棒。”

“我和一米玩得很快乐,我们好久没在一起玩了。”

“夏军硬是挤到我们身边来,我们希望他和雪菲换个位置。”

“有点太吵了。多多和佘露还打架了。”

真不能小看孩子!虽然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如成人,可是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已经一点都不逊色了。“那怎么办呢?”我继续请孩子们讨论。

孩子们开始一言一语的讨论,制订出一套“座椅守则”:

1.选择原则:尊重先选到座位的朋友。

2.协商原则:想调换座位的孩子,必须通过礼貌协商的途径来换座位.被协商者有权拒绝。

3.团结原则:尝试和自己身边的每个小伙伴做朋友,不能出现排斥某位小朋友的行为和言语。

4.尝试原则:每个孩子在两个月内要尽量能和所有小朋友做过邻居。

5.责任承担原则:违反以上守则三次,两周之内放弃自由选择座椅的权利。

早期阅读的教育随笔 篇6

于是我和我们班的孩子一起创设了一个充满书香氛围的“乐书吧”!里面投放的宝贝书全是家长与孩子们一起精心挑选,制作的!

乐乐是个害羞腼腆的小姑娘,她有着很强的语言表述能力,只是不能很大胆地在别人面前表现。

这一天,乐乐来到乐书吧,她一眼就看到了乐书吧里“每日推荐”上放着的那本曾在我班上获得一等奖的亲子自制书--《美丽的春天》。她兴奋地举着,企图想吸引其他的孩子,可遗憾的是,没有小朋友注意到她,她显得有点失落,三下两下地翻了翻,转身想离开……看到这,我快速地走过去,拿起那本书,一惊一诈地说道:“呀,这本书在这呀,太好啦!”也许是我夸张的声音吸引了她,乐乐转过身来,小声地问道:“老师,你也喜欢看这本书吗?”“是呀,这本书多好看呀,乐乐,你想和我一起看么?”乐乐点了点头,乖巧地在我身边坐了下来,阅读的时候,我不断地用语言引导着乐乐,慢慢地乐乐开讲了,看着她专注的样子,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给乐乐创设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呢?于是她阅读完后,我夸张地鼓了鼓掌“乐乐,你太棒了,真好听!”没想到我的掌声真的吸引了许多的小朋友,他们纷纷围了上来“老师,你们在干嘛呀,什么事情这么开心呀……”我故作神秘地说道:“乐乐给我讲了个很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吧,那就让乐乐给你们讲吧”听到这,小朋友把乐乐围了个水泄不通,纷纷缠着乐乐,“乐乐,你给我们讲讲吧,对呀对呀,给我们讲讲吧”这时我也适时地参与进去“乐乐来一个,乐乐来一个”看着小朋友热情,着急的样子,乐乐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惊慌地看着我,我微笑地看着她,“乐乐你行的,记住声音大一点就会更棒的!”看着我肯定的目光,乐乐开讲了,这一次她讲得更好了:美丽的春天到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柳树也长出了嫩芽,美丽的花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看着乐乐神采飞扬,和小朋友们专注的样子,我不禁为自己的小计策成功,而由衷地笑了,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今后在引导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及时地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更应该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让孩子想说,敢说,大胆说,喜欢说和及时得到应答的环境。

阅读的力量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7

一、唐山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状况分析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唐山农村地区的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总体状况如下:

1. 多数家长对早期阅读比较重视, 家庭教育投资普遍增加。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农村家长对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 对于早期阅读也非常关注, 并加大投资。调查分析显示, 家长认为对孩子帮助最大的项目中, 51.9%的家长选择图书。关于买书原因62.5%的家长认为需要才买。可见多数家长对图书的青睐和对早期阅读的重视。

2. 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环境和利用状况不断改善

早期阅读教育需要一定的家庭环境, 如丰富且科学的图书和存放图书的区角, 常用阅读设施 (写字台、收音机等) 等。调查统计表明, 仅有9.5%的幼儿没有图书, 多数幼儿有几本图书, 有些幼儿图书拥有数量甚至超过20本。从所拥有图书种类上来看, 多数幼儿拥有各种图书。部分幼儿也拥有写字台、收音机和光盘等阅读设施。可见, 当前农村幼儿家庭阅读环境相比过去有所改善。环境利用率的上升,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课外读物总量相对较少, 且存在厚此薄彼现象

与城镇对比研究表明, 农村幼儿拥有的图书总体数量明显少于城镇, 农村幼儿拥有20本以上图书的比例为6.6%, 而城市相应比例为20.7%。农村幼儿家庭购买图书存在厚此薄彼现象, 如多数家长不知道买什么好。93.1%的幼儿家庭拥有拼音识字类图书。而科学常识类图书拥有的家庭为59%, 外语类的为48.6%。可见, 多数农村幼儿家长认为拼音识字类图书对幼儿发展作用更大。有些家长存在错误观念, 将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 因而过分强调识字教育, 而忽视其他阅读内容。也存在只认可看书这种阅读途径而忽视其他阅读途径的观念 (听收音机、讲故事, 看视频动画等) 。

2. 早期阅读设施相对简陋, 且利用率不高

调查分析表明, 农村幼儿57%的家庭没有专门区角存放图书, 44.3%的家庭没有写字台, 可见农村幼儿的早期阅读设施相对简陋, 不利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开展。同时, 对这些早期阅读设施的利用率也不高。孩子平时看电视比看书多, 电脑、手机等多用来玩游戏上网而非阅读。

3. 早期阅读教育实施不够科学, 效果不理想

关于早期阅读的时间安排比较随意, 多数家长根据兴趣什么时候想读就什么时候读, 没能在阅读时间上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在早期阅读的学习方式上, 78.2%的家长知道, 要帮助孩子阅读, 但具体操作与观念不一致, 经常给孩子读书的家长只有28.6%。说明家长的观念比较科学, 但具体操作起来难以与观念保持一致。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原因, 分析得出:有的农村家长时间精力有限 (有的外出工作, 有的种地养殖等闲暇时间有限) ;有的家长知道应帮助孩子阅读, 却不懂得具体操作方法, 只是枯燥单调的念书, 孩子兴趣索然, 家长最终放弃。

三、指导建议

1. 应帮助农村幼儿家长更新观念, 形成对早期阅读的科学认识

早期阅读不能等同于看书识字, 它是幼儿凭借色彩、图像、父母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读物的过程。早期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参与, 家长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发展的特点, 通过各种儿童读物以及其他阅读材料, 让幼儿凭借色彩、图像以及家长形象化的语言讲解, 实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表达和自我建构。

2. 鼓励家长不断学习, 提高个人素质和教育能力

要当好家长, 促进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发展, 家长也必须不断学习, 主动提高个人素质和教育能力。包括多读书、提升个人修养等, 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3. 引导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

(1) 要给孩子提供相应设施。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房间进行阅读, 可以为幼儿订做专门的小书柜、小抽屉, 配备足够的灯光和适合的桌椅;如果条件有限, 也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存放图书的区角。

(2) 要给孩子提供丰富图书。书籍是最好的营养品, 家长应该给孩子准备丰富的、符合孩子发展需要和特点的图书供其阅读。

首先, 图书的选择要依据孩子的年龄, 年龄越小, 图书内容情节越简单。最好选择图文并茂的绘本读物, 其中色彩鲜明的图画、形象逼真的画面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兴趣, 让孩子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其次, 在内容种类上, 应符合幼儿全面发展需要为其选择各种内容的图书 (包括童话寓言类、人物故事类、拼音识字类、科学常识类、音乐类、外语类等) ;还应考虑到不同幼儿的特点和喜好 (如有的幼儿喜欢科学常识类可多为其准备几本) , 要适时给幼儿自己选择图书的权利。

最后, 在图书质量上, 要选择纸质较厚包装牢固印刷优良的图书, 便于幼儿反复阅读。不可随便应付, 购买劣质图书, 影响幼儿阅读能力发展和习惯养成。

4. 帮助家长学会亲子共读, 促进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发展

亲子共读是最适合幼儿的早期阅读方式。多数家长知道要亲子共读, 却不知道怎么具体操作才能提升实效。在此提供几点具体建议:

(1) 为幼儿声情并茂的朗读。专家指出, 培养儿童良好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为儿童朗读。家长应尝试为幼儿朗读, 朗读时注意声情并茂, 该加重语气时加重语气, 辅以动作和表情, 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他们对读书的兴趣。

(2) 让幼儿参与阅读。阅读中, 幼儿不应只是被动地听。要让幼儿参与到阅读中来, 这样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具体做法:可以让幼儿依据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跟读、复述;可以通过书中的主题内容让孩子以绘画、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增强幼儿阅读的趣味性。

(3) 持之以恒, 培养阅读习惯

早期阅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孩子的阅读能力不可能在一天两天中培养出来。要让家长知道, 持之以恒, 是达到阅读效果和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不能急于求成或浅尝辄止, 应有充分的耐心, 去促进孩子的发展, 鼓励孩子微小的进步, 期待孩子潜能的发展。

摘要:早期阅读教育,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 早期阅读教育特别是农村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引发人们普遍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河北唐山农村地区的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状况, 指出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 提出相应指导建议, 以促进本地区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 并希望对我国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进步有所帮助。

关键词:早期阅读,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1.

[2]常瑞芳.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

[3]周念丽.幼儿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

[4]季燕.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知道策略的调查和分析[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沟通的技巧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8

沟通是一门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永恒的话题。沟通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也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做好各项沟通工作呢?下面就来说说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经验。

一、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实行了“两教一保”的编班配置,也就是说一个班级由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组成,三个老师管理着一个班级。三个人的思维、三个人的想法、三个人的做法,在管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分歧。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怎样做到有效的沟通?一是沟通要做到及时。对班级孩子的情况、生活、教学设备等情况及时交流,发现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解决,避免遗忘。把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点。二是沟通要有民主性。班组成员都是班级的管理者,沟通过程中班组成员都要认真倾听,乐于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班级和谐发展。三是沟通要有实效性。班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是为了班级发展的更快更好,沟通要注重实效性,不要为了沟通而沟通,敷衍了事,要开诚布公,敞开心扉,满腔热情。

二、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沟通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受益一生。幼儿教师与幼儿沟通是双向的,不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幼儿教师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提供一个安全、温和、信赖、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平等交流、共同分享。对于新人园的幼儿,他们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差,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倾听幼儿细声的说话,是与孩子最好的交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帮助他们大胆接近教师,达到师生双向沟通的目的。沟通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将幼儿自然地引人交流之中。如:每一次小长假返园时我都会设计一节《开心小汇报》,提前向家长了解幼儿假日里的活动情况,提出问题:“孩子们,假日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到哪里去玩了?”幼儿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说,我细心地听每一个同学的回答,并竖起大姆指赞扬宝贝们玩得开心,说得很好。这一话题引发了幼儿交谈的技能,又提升了谈话的技能,让幼儿表现了满足感。同时,老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幼儿。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双方都共同爱着、关心着的孩子,是为了孩子而交流。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深人地了解家长,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遇到矛盾冲突时,无论家长对老师产生任何的意见和看法时,都应当从为了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家长,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应尽量避免从“不能”“不要”“不行”等消极的角度去评论或建议,要从家长爱孩子的角度,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调一致。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教师应多与家长交流科学,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还要做到对家长一视同仁。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因为,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幼儿之间的沟通

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形式,通过交流与沟通提升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如今的独生子女绝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独霸,不愿意也不会与他人沟通。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环境、设计活动,利用小群体活动或游戏,给幼儿提供交谈的机会,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帮助幼儿发展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两个小组玩传纸球的游戏,每个小组的幼儿都想先传完争第一,于是他们之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各组的幼儿都喊加油。通过这一活动,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谈和沟通,也让幼儿体会到口语沟通的喜悦。

春天的落叶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9

区域活动开始了,我告诉孩子们今天美工区新添了一个内容:画春天。为了帮助幼儿画出春天的特征,我问孩子们:“画什么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春天呢?”孩子们纷纷举手,我特意请了平时腼腆、内向的小宇起来回答问题。

“可以画落叶。”小宇的回答顿时引起哄堂大笑。这个回答太让我们意外了!因为我们正在开展“春天”的主题活动,围绕春天也开展过很多活动了,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回答?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反对:“不对不对,画了落叶就是秋天了!”小宇脸红了。“没关系,再想想,”我耐心地启发他,“春天有很多特征呀!”他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我只好让他坐下:“没关系的,刚才你一定是太紧张了,等想到了再说,好吗?”

如果没有那天的偶尔发现,也许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一天晚上,我独自散步,忽然发现自己竟然踩着一地的落叶,原来是香樟树,竟然真的是在春天落叶!刹那间,我想起了小宇的回答:“可以画落叶。”此时正是满地落叶的场景,他并没有说错啊!秋天等于满地落叶,已经成为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可我们忽略了大自然的丰富性——春天其实也有落叶!

小宇能发现春天的落叶,正说明他是个爱观察的孩子!对于他那样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当众被取笑,即便是没有恶意的,也是一种伤害,他会对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产生怀疑,恐怕以后会更加不自信。我必须做些什么了。

第二天午餐后散步的时候,我特意把孩子们带到那条落叶特别多的`小道上,让他们观察那一地并不比秋天少的香樟树落叶。告诉他们:彭泽宇没有乱说,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哇,你真厉害!”小朋友们纷纷赞叹着,小宇看着落叶,笑了起来。

我继续启发:“为什么人们在画秋天的时候更喜欢画落叶呢?”

“老师,我知道了,因为在秋天的时候落叶的树比现在更多,是吗?”看着小宇闪烁着智慧的眼睛,我点点头。

浅议幼儿阅读教育 篇10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早期阅读教育目标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我国幼教界开始关注幼儿早期阅读问题。但由于对什么是科学的早期阅读教育缺乏足够认识,或因“望子成才”心切而置科学的早期阅读教育于不顾, 出现一些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盲目进行所谓的早期阅读教育的不良倾向。正确的做法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而不是扼杀儿童的天性。

首先,应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最好的老师,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很显然,没有对阅读的兴趣,阅读就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我们摒弃特别注重老师讲、幼儿听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为前提,变幼儿被动学为主动学,引导幼儿阅读图书。

其次,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幼儿个别差异,分层次提出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按美国课程专家瑞夫·泰勒的观点,早期阅读目标应是从孩子兴趣、认知、能力、习惯、态度等方面考虑。那么作为启蒙阶段的幼儿阅读教育更应着眼于人的价值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发展,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还是幼儿园语言教育, 在语言教育中具有独特价值, 因此, 构建目标时必须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二、早期阅读教育两大误区的解读

在研究非常匮乏的状况下,不少人轻易地将“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等同起来,加上诸多商业运作的原因,出现识字课本和识字读物满天飞的现象。毫无疑问,这样的“早期阅读”教育将对幼儿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尽管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对早期阅读研究的不足,因此人们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不得不引起重视。

误区一: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早期阅读”究竟是什么, 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这种观点之所以流行,除了受我国千百年来对“文字”和“神童”盲目崇拜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外 ,还与对早期阅读的错误认识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幼儿经过多次前阅读活动,对汉字的结构、偏旁意义形成初步认识, 或在前书写活动中逐步体验文字符号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习得一些文字,我们并不反对。但问题是应该把谁放在首位,其实,我们应该把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并尽可能使这一指导思想成为阅读教育的指导思想。那些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的做法只会让父母们的虚荣心拨乱孩子成长的航标。因为识字量的多少并不能衡量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高下, 识字量不是早期阅读活动成效的佐证。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早期阅读与小学生正规读写有着本质区别,仅是一种“读写萌发”,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目的而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读写学习的准备。

误区二: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潜能开发。很多人认为早期阅读之所以很有必要,因为可以开发幼儿潜能,其实这种说法隐含了两个观念,其一是幼儿的潜能开发最为重要,其二是提前读写必然导致潜能开发。真正意义上的早期阅读对儿童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这种价值并不体现在“开发幼儿潜能”上,而体现在使幼儿通过接触书面语言获得与书面语言有关的态度、期望、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三、了解本班幼儿在早期阅读方面的现状

在开始探索时, 首先对本班幼儿进行一次现状调查,发现大多幼儿“不会看书”,他们要不把书一下子翻到中间,又一下子翻回到前面,要不把书从后往前翻,没几分钟就不愿意看了。书本的损坏率较高而阅读率很低,具体调查情况统计如下表。

调查表明:大多数幼儿还是喜欢阅读图书的 ,但对怎样阅读、怎样正确翻阅图书、爱护图书还未能掌握。 通过和5位能有序翻书的幼儿交谈了解到,这些孩子家中普遍存有许多幼儿图书,在家里家长教过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平时,家长有空会经常陪他们讲故事、看图书,还教他们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大人讲解时一边翻书,一边指着文字讲,有的还边听故事录音边看图书,所以这些幼儿对阅读已经不陌生,阅读能力较强。但还是有两名幼儿不愿意参加阅读活动,对图书兴趣不高。面对这样的抽测结果,该如何正确引导幼儿走进阅读大门,学会阅读这门艺术呢?我们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时,在阅读活动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活动进行探索和指导。

摘要:阅读兴趣的培养对幼儿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启蒙期,在幼儿时期培养的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将使幼儿受用一生。本篇以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幼儿阅读现状,诸如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不能有效激发幼儿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不正确等。最后提出充分利用读书角,利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引导幼儿正确阅读等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具体建议。

问题孩子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 篇11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示对小怡的不满。进入中班的第一天,她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们还夸她“乖,有进步”。可第二天又开始调皮起来了,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可上星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中班的游戏操,所以带领孩子们在食堂边上的水泥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由于跑的太快,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只见小怡飞快的跑了过去,费力的把她扶起来,一边与她说着什么,一边帮她拍去身上的`灰尘,转身又向食堂的窗口跑去,从挂在窗上的口袋里拿了点餐巾纸,一会儿又跑到小女孩身边,用餐巾纸替小女孩擦去眼泪。没想到他帮助别人时是那样细心,一点都不像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幼儿教师的教学随笔 篇12

支持孩子大胆做事,支持孩子能独立自主地作选择,以及自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失败和过错持宽容的态度。

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家长应多用“你看怎么办”“你的想法是什么”之类的话,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培养孩子交往能力以及应具备的待人接物的态度。

一般孩子都是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但海琪妈妈的担心中还包含了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新同伴感到陌生,缺乏主动交往,或从自我出发而不能接受别人的交往方式,造成同伴误解等忧虑。家长不妨在入小学前对孩子进行这样一些教育:

创造条件让孩子与报同一学校的伙伴交往,互相熟悉、互相关心,使孩子入学时不至于感到孤独。

家长以身示范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与不同的人相互交往的方式,并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引导孩子。

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浅析 篇13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 创设阅读区

在家中布置一个专门供幼儿阅读的舒适惬意又童趣化的阅读空间。在阅读区中除了书外, 还要提供其他纸、笔等绘画材料, 鼓励幼儿通过多渠道反映自己阅读后的体验和感受, 并对幼儿创造性的说、画、涂等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力求使幼儿产生愉快的、自由的阅读心理环境。此外, 家长还要经常为幼儿更换、添置新的图书, 保持对图书的新鲜感, 从而保证幼儿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二) 感受亲子阅读的乐趣

亲子阅读对幼儿而言, 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 亲子阅读的目的是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 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 这对幼儿极其重要, 同时能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此外,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感受那种浓厚的读书气氛, 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阅读活动打好心理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

图书是孩子阅读的依据, 但并不是任何图书都适合孩子阅读。由于各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 孩子的兴趣、需要不同, 为孩子选择的图书应有所区别。孩子年龄较小时, 可以选择一些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形象突出、画面清晰、色彩鲜明的单幅图图书。同时要装订牢固, 纸质较厚, 便于孩子翻阅。年龄稍大时, 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稍微曲折、内容健康向上、人物善恶分明、以动物故事为主的图书。但还是以单幅图为主, 画面要生动活泼, 背景不要过于复杂。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 他们注重整体画面, 不太注意细节。学龄前, 可以选择单页多幅图图书, 图书的故事情节要相对长一些、复杂一些, 但画面仍应清晰鲜明。此外, 还可为他们选择一些知识类故事书, 以拓展知识面, 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读”书

(一) 有序阅读法

幼儿的阅读开始往往是依赖耳朵的“阅读”。幼儿爱听故事, 家长应经常为幼儿讲述故事培养孩子专注的倾听能力。从“听”慢慢过渡到“看”, 从中了解掌握图书的结构, 知道每本书都有封面、页码、封底等。年龄小的孩子还是分不清封面、封底, 家长要懂得运用方法, 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正确的翻书方法。家长可设计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如可把一本书比做一座房子, 封面是前门, 封底是后门, 中间的页码是房子中的小房间。看书时, 要把前门打开, 走进小房间, 小房间里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看完故事要从后门出来, 最后关上门。这种方法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翻书方法。

(二) 观察阅读法

小中班幼儿的阅读主要是观察阅读、理解阅读。幼儿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思考, 家长要引导幼儿将图画符号转译成语言文字符号, 初步了解图画符号与语言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在指导幼儿阅读时, 要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把握画面内容, 并把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幼儿在讲述图画故事后, 往往会兴趣盎然地认读画面故事, 逐步明白图画符号与语言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另外, 在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时, 要注意前一页图画和后一页图画的不同与联系, 帮助幼儿连贯地讲出故事。这时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要求孩子所讲的和图下的文字一字不差, 允许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三) 分享阅读法

分享阅读是指父母与幼儿共同看一本书。在阅读前, 家长可以向幼儿抛出一个问题, 一个谜语或是一个故事的开头, 以激起幼儿的兴趣。当幼儿很想知道答案或结果时, 就可以引导幼儿看图, 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让幼儿猜猜发生了什么事情, 后来怎么样了? 幼儿带着悬念和家长共同看书中的故事, 激发幼儿想看完书、看懂书的兴趣, 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家长选择图书要有目的性, 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尽量运用大书, 这样父母与幼儿可共看一本书, 有利于直观互动, 交流探讨阅读方法和经验。除了为幼儿选择图书外, 还要让幼儿有机会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这样有助于激发其兴趣。有了兴趣, 幼儿就会较长时间地专心阅读。

(四) 游戏阅读法

玩是孩子的天性, 为了让阅读不枯燥, 家长可以在阅读角中准备一些可用于故事表演的材料, 如纱巾、布娃娃、毛绒玩具等, 让它们成为故事中的角色, 叫它们故事中的名字。通过亲子阅读, 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表演, 让孩子在表演中重温阅读内容。如讲完《拔萝卜》的故事后, 家长可以发动家庭成员和孩子进行亲子表演游戏, 鼓励孩子用故事中的语言进行对话, 当阅读变成游戏之后, 孩子的参与是自然而然的, 接受故事的内容变得自然而然。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不可避免地受家长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影响孩子的阅读, 同时也要求家长拓宽视野, 接受新的早期阅读教育理念和方法, 做富有细心、耐心和慧心的引领者, 有效指导幼儿开展阅读活动, 帮助孩子叩开阅读的大门, 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周兢.早期阅读与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4

自主游戏刚结束,就听到女孩A一边哭一边对男孩c说:“我不要你帮忙!”看到一旁的c手里拿着积木愣在那儿,我大概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我搂过哭泣的A,温柔地说:“你是不是想自己收拾玩具,不想c帮忙?”A点点头。然后我转身对c说:“A想自己收拾玩具,你看,A都哭了,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c垂下脑袋,低声说:“对不起。”事情似乎就这样解决了。

然而c低下头沮丧的样子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处理方式有问题,那么究竟哪里有问题呢?我对自己的言行作了剖析。看到A哭泣时,我习惯陛地搂着她、安慰她,却忽略了c的感受。这种以“哭”来定立场的做法显然有所不公。哭的孩子有情绪,不哭的孩子也有情绪,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冲突双方的情绪,才能让孩子信服。

其实,在听到A哭诉时,我虽然嘴上没有说,心里对c有了评判:“别人不用你帮忙,你干吗非要帮忙呢?”我想当然地认为c的做法是多余的,而忽视了他想要帮助他人的意愿和事实。

我问c“你觉得可以怎么做”,看似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其实已经将教师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因为“可以怎么做”的前提是“她已经哭了”,潜台词是“你把她弄哭了你看怎么办吧”。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显然居高临下,没有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只是急于安抚哭泣的孩子、快速处理事件,所以c会沮丧,会感到受伤。我想c的“对不起”并非是心悦诚服的道歉。

如果当时我能够抓住这个契机,既保护c助人为乐的积极陛,又引导孩子们讨论“想帮别人忙但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情况下双方可以怎么做”,那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不久以后,又发生了一件孩子间的冲突事件,这一次我改变了做法。那天午睡后,我正在给一个女孩儿扎辫子,看到建构区里z推了L,然后L用右手抓住z,两人扭在了一起。

我立刻赶过去把两个人拉开,用手臂挡住了“攻击”余波,我说:“我知道你们两个都很生气。对不对?”看到他们停止“进攻”,我心平气和地说:“谁愿意先说因为什么事情这么生气?”z气呼呼地指着L:“他把我的‘基地’撞到了。”L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开汽车。“z声音更大了:“但是你把我的‘基地’撞到了!”L没有说话。我面对L平静地说道:“z说你把他的‘基地’撞到了。”L说:“我是要去加油。”我转头向z复述道:“他说他要去加油。”z说:“我这里不是加油站,是宇宙空间基地,还没有搭好呢。”见L没有说话,我又转述:“他说这不是加油站,是宇宙空间基地。”L说:“哦,那我搞错了吧。”听L这么说,z便说:“我的宇宙空间基地很大,这里是不能开车的,那里可以开车。”z在旁边划了个圈,L就把车子向z划的圈开了过去。接着,两个人就继续游戏。

上述两个中班的男孩因为一方的“汽车”把另一方建构的.“宇宙基地”撞倒而引发冲突。我先是冷静地阻止了两个男孩相互伤害的行为,然后以中立的态度与孩子对话,对双方的情绪表示理解、接纳,使两个男孩的情绪有所缓和。接着,我抛出“因为什么事情这么生气”的问题,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诉求,孩子的不满情绪也在叙述过程中得到宣泄。在两个男孩的对话中,当一方不能马上作出回应时,我便采用重复孩子的话的策略。这种不带评价的重复,一方面让孩子觉得教师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使他们愿意袒露想法;另一方面,可帮助孩子去倾听对方,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空间。值得欣慰的是,后来L说是自己搞错了,尽管没有说“对不起”三个字,z也因此释然。

我的阅读故事 教师随笔 篇15

上小学的时候,我痴迷于那种黑白的连环画小人书。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的只是那种小人书,虽然想读但再无其他课外读物。那个时候,一本小人书只要三角五角,可是我们大多数农村孩子依然买不起,所以也难得有人会买书。那时候,我只要瞧见谁手里有小人书,就四处打听书的主人,然后想方设法借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有时我在课间读,有时我在油灯下读,有时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读,经常的我会与对面的行人撞个满怀,又或者碰上大树,头上起个大包,那个时候的我竟会不觉疼痛,继续读着小人书前行。

读初中的时候,家里的日子也稍稍宽裕了些,我省吃俭用订了一种刊物--《少年文艺》,还买了一些其他的课外读物,只要有时间,我就捧起书来读。我读书,什么也不为,只是喜欢,从心底里喜欢。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读书的缘故,我上学读书时的语文成绩一直优秀。

后来我站在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接着结婚生子,书也就离我渐行渐远,偶尔读读书也只是教学方面的书籍罢了。

直到暑期培训,新教育走进了我们南和,走进了我的视野。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读书的渴望,激起了我加入新教育的冲动。然而种种原因,这艰难的一步始终没有迈出去。而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的师生们已经积极加入,并行动起来,他们的晨诵、午读和暮省,他们的读书活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初见成效。

数次到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学习,数次聆听我们南和主管新教育的王素平老师的讲座后,我们的秘建民校长坚定了走新教育之路的决心,暑期,秘校长在网上为我们全校教师订了许多新教育书籍,特别是薛瑞平的各个系列的图书我尤其喜欢。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了》,再到《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一本本记录薛瑞萍老师带领孩子们成长的真实记录深深吸引了我。如果说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是唤醒,那么,薛瑞萍老师的书就是引领。

我深深的震撼,薛瑞萍所践行的班级阅读和日有所诵,她影响了无数位教师,同时也使广大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我想薛老师所提倡的,难道不就是我所期望走的教育之路吗?

我愿在孩子们心田播种母语,撒下阅读的希望,我愿像薛老师一样播下了阅读的种子,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们天天沐浴着祖国优美文字的芬芳。虽然我的孩子们开学已经二年级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开始加入,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09月,经过几次和家长们沟通,我的新教育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可是网上购书没货,还好,秘校长每个年级都发了一本《日有所诵》,每天的《日有所诵》就由我抄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再抄写在自己的小本上进行背诵,至于故事书么,暂且读孩子们手里的《5分钟小故事》好了!我和孩子们在漫长地等待中,度过了四个多星期,至今我也忘不了,第一次发图书的情形,孩子们欢呼雀跃,那兴奋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给孩子们读了《365夜故事》《中国神话故事》《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还有读了大半的《稻草人》。

虽然我天天给孩子们读书,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读的书也不过那么区区几本而已,一次偶遇教研室的王素平老师,我道出了自己的困惑。王老师热情地鼓励我要坚持把读书活动开展下去,并提出在教室内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自由借阅读书,还给了我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单。我想:是啊!孩子们都三年级了,可以自己阅读啦。我们的秘校长听我说想建立班级图书角,立即表示支持,特地为我们班购置一个图书柜,如今网上订购的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就要来了,我和孩子们现在的心情就像我们班秘永乐在日记中写的“好期待哦”!

我坚信: 阅读是教育底色,是知识根基,是教与学的根本。所以,我要将自己的新教育梦进行到底!

我喜欢读书,虽然读的书并不多。

上小学的时候,我痴迷于那种黑白的连环画小人书。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的只是那种小人书,虽然想读但再无其他课外读物。那个时候,一本小人书只要三角五角,可是我们大多数农村孩子依然买不起,所以也难得有人会买书。那时候,我只要瞧见谁手里有小人书,就四处打听书的主人,然后想方设法借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有时我在课间读,有时我在油灯下读,有时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读,经常的我会与对面的行人撞个满怀,又或者碰上大树,头上起个大包,那个时候的我竟会不觉疼痛,继续读着小人书前行。

读初中的时候,家里的日子也稍稍宽裕了些,我省吃俭用订了一种刊物--《少年文艺》,还买了一些其他的课外读物,只要有时间,我就捧起书来读。我读书,什么也不为,只是喜欢,从心底里喜欢。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读书的缘故,我上学读书时的语文成绩一直优秀。

后来我站在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接着结婚生子,书也就离我渐行渐远,偶尔读读书也只是教学方面的书籍罢了。

直到20暑期培训,新教育走进了我们南和,走进了我的视野。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读书的渴望,激起了我加入新教育的冲动。然而种种原因,这艰难的一步始终没有迈出去。而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的师生们已经积极加入,并行动起来,他们的晨诵、午读和暮省,他们的读书活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初见成效。

数次到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学习,数次聆听我们南和主管新教育的王素平老师的讲座后,我们的秘建民校长坚定了走新教育之路的决心,年暑期,秘校长在网上为我们全校教师订了许多新教育书籍,特别是薛瑞平的各个系列的图书我尤其喜欢。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了》,再到《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一本本记录薛瑞萍老师带领孩子们成长的真实记录深深吸引了我。如果说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是唤醒,那么,薛瑞萍老师的书就是引领。

我深深的震撼,薛瑞萍所践行的班级阅读和日有所诵,她影响了无数位教师,同时也使广大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我想薛老师所提倡的,难道不就是我所期望走的教育之路吗?

我愿在孩子们心田播种母语,撒下阅读的希望,我愿像薛老师一样播下了阅读的种子,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们天天沐浴着祖国优美文字的芬芳。虽然我的孩子们开学已经二年级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开始加入,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013年9月,经过几次和家长们沟通,我的新教育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可是网上购书没货,还好,秘校长每个年级都发了一本《日有所诵》,每天的《日有所诵》就由我抄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再抄写在自己的小本上进行背诵,至于故事书么,暂且读孩子们手里的《5分钟小故事》好了!我和孩子们在漫长地等待中,度过了四个多星期,至今我也忘不了,第一次发图书的情形,孩子们欢呼雀跃,那兴奋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给孩子们读了《365夜故事》《中国神话故事》《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还有读了大半的《稻草人》。

虽然我天天给孩子们读书,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读的书也不过那么区区几本而已,一次偶遇教研室的王素平老师,我道出了自己的困惑。王老师热情地鼓励我要坚持把读书活动开展下去,并提出在教室内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自由借阅读书,还给了我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单。我想:是啊!孩子们都三年级了,可以自己阅读啦。我们的秘校长听我说想建立班级图书角,立即表示支持,特地为我们班购置一个图书柜,如今网上订购的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就要来了,我和孩子们现在的心情就像我们班秘永乐在日记中写的“好期待哦”!

我坚信: 阅读是教育底色,是知识根基,是教与学的根本。所以,我要将自己的新教育梦进行到底!

让阅读充满力量 篇16

明确了阅读目标,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 实现阅读目标。要想实现这些目标,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利用阅读期待来拓展思维空间;二是加强阅读反思以探究思维轨迹, 提高阅读质量;三是通过阅读批判来训练个性思维, 张扬阅读者的个性。

一、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 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 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 阅读是期待产生, 期待实现, 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运动过程。学生从接触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 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 做出猜测, 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 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 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 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 进入角色, 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 力争把作者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 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品读之中, 洋溢于言辞之间, 使之如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 唤起学生的情思,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教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比如语文课的导语, 尤其是新授课的导语, 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亦然, 尤其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 应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情感的涟漪, 达到“课尽情未了”的效果, 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二、阅读反思

所谓“阅读反思”, 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 是对过去阅读历程、阅读效果做出的一种重新审视。阅读反思的目的在于总结成功经验, 反思存在不足, 随时进行拾遗补缺, 纠偏救失, 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与步骤, 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 又有“比较辨别”“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而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 又有“举一反三”的横向联想之思。反思的过程, 就是一个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的过程。阅读反思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 “接受”与“创造”的桥梁。阅读反思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更应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 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 在阅读中,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贵有疑, 学生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结果, 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如:我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我从文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我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我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我触摸到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脉络了吗?我抓住了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核心内容了吗?等等。在课堂上, 我们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到位?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我的思维过程是否与作者的思维过程合拍?学完课文后, 我们让学生自问:通过这篇文章我学到了什么?我真正理解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给了我怎样的影响和教益?我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开拓文本传达的信息?我是否需要再找一些这个作者的其他文章, 进一步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风格?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借鉴?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 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从提问题开始, 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并随时通过检查促使自己对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通过提问这种形式, 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 提高了阅读质量, 拓宽了阅读视野, 整理了阅读思路。学生在反思中学会了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完成了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 它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方式对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发人深思的内容进行品评赏析, 同时, 在品赏过程中进行阅读反思, 在知道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 反思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用增、删、调、换的方法, 在积累词汇、探求词句内涵的过程中, 感悟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传神;用比较、推敲、揣摩的方式加深体验, 感悟语言表达方法的规律;用概括、提炼、找中心句等方式, 触摸作者的思维, 核准文章的内容, 感受文本思想意义上的升华, 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陶冶他们的情感。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三、阅读批判

“阅读批判”一词应该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 (包括文学批评和文章批评) , 含有显优劣、定品位的意思。它一方面是指阅读者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与匡正, 一方面又是指阅读主体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阐释与补充。就是说, 阅读批判固然重点在反面的评判, 但也涵盖正面的评判在内。这跟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欣赏”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阅读思维的轨迹来看, 如果说欣赏性阅读是“入书”, 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 那么批评性阅读则是“出书”, 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阅读欣赏要求读者深入作品, 贴近作者, 阅读批判则要求读者跳出作品, 与作者保持距离。倘若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过近, 就会身陷当局, 为文本所迷, 正如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要评判作品, 进行再创造, 必须跳出文外, 站在山外看庐山, 居高临下, 旁观者清, 方能客观公正地对文本进行评判, 从而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个性体验, 才能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阅读。

从阅读的自然进程来看, “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 也就是说, 我们面对文本, 要经过这样一种阅读历程:感知——领悟——欣赏——评价——创造, 而“阅读批判”属于评价和创造阶段, 是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人生观、价值观, 综合各方面的能力, 调动各方面的经验, 进行再整合再创造的重构过程, 是个性阅读中的最高境界, 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因为就读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来说, 阅读批评比阅读欣赏的程度要深得多。前面说过, 阅读批判不同于侧重审美享受的阅读欣赏, 它要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然而阅读欣赏又是阅读批评的基础, 有了主观印象, 才可能有客观判断。严肃的负责的阅读批评必须以正确的理解和欣赏为前提。如果对文本情意的理解不够准确, 欣赏还不到位, 就是说, 不能先“入书”, 与作者产生共鸣, 那么, 脱离文本或误解文本的阅读批判就必然是乱糟糟的, 没有思路, 没有方法, 没有目标, 这样就很容易忽略文本的本质, 被文字呈现的表象所迷惑。因此,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批评的时候,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 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 逐渐过渡到句段, 最后涵盖全篇。由遣词造句的精练, 到段落之间的衔接, 到布局谋篇的技巧, 都要一一进行落实, 然后才能介入阅读批判。因为科学的阅读批判是冷静的、理智的、不杂情感的、不带成见的, 因而不能让学生在对文本没有全面把握时就乱评一气。

萨特指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 其行为是积极和主动的;物是一种自在的存在, 它是惰性和被动的。如果没有‘自为’的人的发现, ‘自在’之物只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这个哲理启示我们:读物是“自在的存在”, 如果将其束之高阁, 那么读物就毫无价值;读者是“自为的存在”, 文本只有通过读者主动的解构与重构, 才能获得新的生命, 读者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一种再创造, 从而历练自己的创新能力。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不能“只唱赞歌”, 还要开展“阅读批判”, 再生出新的意义, 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此。阅读批判一旦展开, 将会显示出学生最鲜明的个性, 展现出学生各不相同的风采, 彰显出他们与众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 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要避免偏见, 排除主观臆断。比如有学生在学习苏辙的《上疏密韩太尉书》时, 联系到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两句, 认为这篇文章是年轻的苏辙在向上司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是在奉承阿谀领导, 而却忽略了文中交给我们的“文气说”——这篇文章旨在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它的出现,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九百多年来, 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 深受人们喜爱。所以, 当学生的这种“阅读批判”被误导而发生偏差时, 我们就有责任引导他们看到正确的和主要的一面。像这种带偏见的“阅读个性”是不应该在“张扬”之列的。

上一篇:期末初中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活动总结展示图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