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育(精选12篇)
阅读与教育 篇1
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播速度的快捷, 已显示出网络巨大的发展潜力。先进的网络阅读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既给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也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网络阅读的特点鲜明,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 当下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网络阅读的指导工作, 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阅读教育。
一、网络阅读的特点、阅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 专指网络文化环境中的阅读活动, 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 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
(一) 网络阅读的特点
1. 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以线性文本为主流的传统文献阅读定位相对孤立, 文本隐而不显, 要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费时费力。而网络文献以非线性的交互功能突出了文本的衔接, 大大便利了读者在文本阅读时的转换, 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 为接受信息和应用信息提供了便利。
2. 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读者可以自由交往, 按需而阅, 阅读环境的开放使网上精品信息资源获得了广泛传播的机会。传播面愈广, 使用的人愈多, 其价值就愈大, 效益就愈好。
3. 阅读交流的即时性
网络使文献资源的生产者可直接面对使用者, 减少了中间环节, 因而阅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
4. 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可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相比的, 网络的连通又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主机之间跨越时空限制, 加之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 使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5. 阅读体验的多重性
网络资源是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的“超文本”形式, 它全面调动人的感知能力, 阅读效果因而获得明显改善。
(二) 阅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对大学生人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的阅读方式, 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并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了很大冲击。但网络阅读的影响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网络阅读为教育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天地, 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另一方面, 网络阅读也可能导致阅读的兴趣泛化或情感缺失, 甚至导致阅读注意力、鉴赏力等弱化、退化。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广大读者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找不到阅读的方向, 许多青少年被网络信息垃圾淹没而不能自拔, 而且人们的阅读日益从原来的“研读”“精读”演变成浅阅读甚至是浏览。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当网络把关者、引导者的角色, 指导读者提高网络阅读能力。
阅读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和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增强阅读思维能力、阅读选择能力、阅读评价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当前, 阅读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在指导大学生网络阅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网络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阅读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获取信息、交往、娱乐等带来不少方便,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面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改善, 但网络阅读对大学生也有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心理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网络阅读中他们存在着盲目阅读、逆反阅读、猎奇阅读、恋网阅读等不良行为和现象。
大学生网络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形式和载体的多样化、复杂化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与感官刺激。网络阅读中令人应接不暇的画面, 强烈吸引着大学生, 却很少给他们思考的余地, 使他们失去联想的机会。由声光电所构成的信息快速地打动大学生, 但这些信息却难以构成系统的逻辑体系而在他们头脑中留下长久的记忆。长此以往, 大学生的知识有限增长, 而联想思维能力却不断衰退。二是网络阅读常常使人缺乏对自然的人文关怀精神。数字时代是一种高度物质化、技术化的时代, 逼真的音效和画面只会使人的存在进一步虚拟化, 远离自然, 淡化人群的社会交往。三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馆藏从本馆扩展延伸到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 内容包罗万象, 但是网络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没有经过筛选, 精华与糟粕并存。由于网络存在大量肤浅、无聊的信息, 加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 很容易陷入其中。图书馆应对这种阅读加以引导, 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三、高校图书馆加强阅读教育的措施
面对网络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大学生阅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阅读指导同样适用于网络时代的阅读, 只是由于网络时代阅读的新特点, 这些内容也同样具有了新的内涵。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依托先进的网络阅读平台和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开展阅读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阅读道德和技能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分析和评价, 正确引导和控制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行为,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 净化网络阅读环境
针对不良信息, 图书馆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 教育他们按照国家、学校和图书馆的有关规定, 遵守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相关条例、制度和纪律, 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增强自我约束意识,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腐蚀。另一方面, 图书馆要依靠技术手段, 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网络阅读环境。同时加强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大学生上网情况的检查与控制, 积极巡视, 阻止不规范操作, 及时处理大学生上网的违规行为。
(二) 加强阅读技能指导,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超文本阅读是网络时代阅读的新生事物, 受到年轻一代的极大欢迎。由于网络超文本引入了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关系, 读者可以自由地控制阅读路径, 但是由于选择太多, 读者也常常会陷入“迷航”的处境。迷航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不知道怎样去自己的目的地。针对这些迷航现象, 图书馆馆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指导读者上网时应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好;始终牢记自己的上网目标;必要时使用网站导航;熟悉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注意网络阅读的系统性;加强读者阅读卫生习惯的培养, 避免不正确的阅读姿势, 适时休息等。大学生要把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紧密结合, 在拓宽阅读渠道的同时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包括良好使用信息习惯的养成, 如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 不滥用他人版权所属的信息, 不在网络阅读评价中恶意攻击他人等。
(三) 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正确评价网络资源
网上的资源极其丰富, 却良莠不齐, 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进行筛选整理工作。如同在传统阅读指导下所做的推荐书目和专题书目一样, 网络阅读指导也需要“推荐网站”和“专题网络”资源导航。此外, 还需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 学会阅读中的各种评价标准, 然后创建自己的Web评价标准, 并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与研究课题有关的Web站点。如果说, 做一些“推荐网站集锦”和“专题网站导航”是“授人以鱼”的话, 那么上述的指导则可以称为“授人以渔”, 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目前有许多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就设有网站导航、图书借阅排行榜、推荐网站等, 建立专题和特色数据库。
(四) 举办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及时下载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时事热点与焦点、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等, 过滤垃圾信息, 制成特色数据库,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知识竞答、网络信息咨询、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操作设计竞赛、个人网页大赛、网上阅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图书馆网友沙龙、电子刊物阅读等活动, 展示大学生的能力和个性,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吸引大学生到图书馆的文化环境中来, 以期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五) 开展网络教育服务, 利用校园网, 引导大学生正确阅读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中心和传播场所, 应当为大学生网络教育服务, 让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挥创造性的工具, 而非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建立一个网络导航系统, 有针对性地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链接, 使无序的信息资源有序化, 并提供给大学生读者使用, 以方便他们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避免大学生在网上盲目浏览。在校园网上建立“精品网址中心”, 为读者提供集成化的阅读信息检索界面, 内容包括精选的期刊、图书和报纸等, 对这些信息分别记录其网址, 描述其内容, 介绍检索利用方法, 为大学生提供积极、有益、健康的网站评价信息。图书馆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图书评介”“新书预告”和“读书咨询”等网络板块, 组织有关教师通过网络引导大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 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选择、整合能力及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总之, 网络阅读既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空间, 又使大学生在面对信息爆炸时不知所措。所以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阅读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 及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意识, 建立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健康向上的网络阅读体系,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责编:李瞻
参考文献
[1]熊俊超.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导读[J].图书馆论坛, 2003, (1) .
[2]周英.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4) .
[3]耿玉玲.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06, (2) .
[4]谭泽红.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6, (5) .
[5]大学生网络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9, (1) .
阅读与教育 篇2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读写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配建图书和阅读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枣庄市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方案》制定本校实施意见。以创建教育均衡县为契机,因地制宜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图书角建设,通过学校购买、学生捐献等多种形式,及时更新、充实图书,逐步配齐附件二推荐书目中的图书,完善图书借阅制度,达到《方案》中规定的借阅量。
多渠道营造读书氛围,做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报栏、图书走廊、书吧等的建设。教导处进一步完善师生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读写能力纳入考核。改革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每周至少有1课时的阅读时间,每两周有至少2课时的专门写作时间。政教处、团委采用家长会、开设阅读讲座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识到阅读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定期给家长推荐优秀书目,让家长为孩子积极购买书籍,与学校形成合力,督促孩子阅读。
师生同读共写,切实完成各自既定目标。组织开展教师专题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书不少于5本,每学期撰写教育随笔或读书笔记不少于5篇。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按照规定书目举办1—2次读书专题辅导会,组织开展了读书征文、主题演讲、诗文朗诵、经典诵读等系列读写活动。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量和阅读量,完成推荐书目的阅读。写读书笔记不少于10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写作活动,落实督促与评价。教导处负责全校学生读写活动的规划、督促、评价、考核。通过建立了“晨诵、午读”制度,研发校本课程,保证阅读时间,充实阅读内容等措施,同时结合多元评价体系,纳入综合评价,确保阅读和写作的效果。
情感教育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师生给予最多关注的内容。随着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新的中学语文教材的出台,人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越来越有“人情味”,也越来越有趣了:政治教化的成分少了,情感熏陶的成分多了;工具性质的成分少了,人文关怀的成分多了。一些传统的经典选文,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的清新可人的美文出现在语文教科书里。这是教育界的幸事,更是民族的幸事。可以说,新的语文教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落实情感教育的一方沃土。
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为例,这套教材从2000年秋季起开始启用,2003年秋季又有了第二版。其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个指导思想将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这是以前的语文教材所未予以重视的。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情感呢?我们认为,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儿童看到和了解人们,并用心灵去感觉到他们——这看来是花园中最为幽香的一朵花,它的名字就叫情感教育。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的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在儿童的心灵中培养人的高尚情操,要使他对别人的态度人道化开始。要使这种态度充满一种纯洁、高尚的情感,即尊重人,首先是尊重父母”(苏霍姆林斯基语)。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引导学生关怀人本身,这是情感教育的起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活生生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就是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活教材。以鲁迅先生为例,其经典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药》等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作品中所塑造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华老栓以及夏瑜等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久久难忘。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不妨找准切入点,创设有启发性、激励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调动情感,品味语言,进而体会小说深刻的思想性,这往往要比单纯由教师讲解奏效得多。
比如要分析祥林嫂这个悲剧形象,就可以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然后扣响学生的情感之弦:“在祥林嫂离开人间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中,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会立刻被调动起来,迅速挑选出诸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等句子进行讨论,一个悲惨、凄凉、麻木的人物形象就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声中清晰了起来、鲜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这时,教师不妨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在祥林嫂初到鲁镇和重回鲁镇的肖像描写中,都有‘顺着眼’的描写,这表现了什么?两次描写的内涵是否相同,为什么?”祥林嫂的性格就不难分析归纳出来了。随后,教师可以将问题引向深入:“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先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为什么三次肖像描写都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让学生体会到:多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是为了反映祥林嫂的悲惨人生的几个典型片断,是与人物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每次都要写到人物的眼睛,是因为眼睛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鲁迅曾说“要极俭省地写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是其苦难生活的写照,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吞噬祥林嫂这个弱女子的。至此,作品的主题也就初见端倪了。最后,教师可反问一句,激起更大的波澜:“祥林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小人物,但是这场悲剧中,她自己是否也该负什么责任呢?”学生的思考就会更进一层,认识到祥林嫂的逆来顺受、迷信愚昧也是其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促成因素。她的抗婚、捐门坎等等行为,都烙上了深刻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印记。这样,对祥林嫂悲剧的分析就不只限于从社会方面找原因,也从其个人方面、从其自我意识的丧失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悲剧根源。唯其如此,这样一个几乎全然合乎封建礼教规范的下层妇女的死亡,才能让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汉语文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透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只要穿越时间的隧道,就可领略到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语言美等等无限风光。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情,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快乐难以言表。但“情”是语文教学事业得以长足发展的根,因此学习汉语文的前提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要情深似海”(于漪语)。
光有对本学科的感情还不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穿插艺术,即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中巧妙插入相关内容,以激发兴趣,增强情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穿插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音乐、图画,也可以是表演、实验等等,有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改编。特级教师洪镇涛在上《荷花淀》一文时,就成功运用了改编艺术。他将水生嫂和水生的两段对话进行了变动:第一段,把水生嫂的话改成了泼辣的、不通情理的语气;第二段,把水生嫂的话改成了娇滴滴的语气。洪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彩。学生在笑声中透过语言品味到了水生嫂的性格、情感,体味到了小说对话语言的和谐感、分寸感和情味感。这段“小插曲”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阅读教学中的结课艺术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长期以来的急功近利思想,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将课堂停留在让学生记笔记、做练习上,且美其名曰“复习巩固”。这样做当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在情感教育体系中,我们认为,语文课堂的结课还必须做到:兴味悠远,余音袅袅。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学完了,情节清楚了,人物也分析了,按照传统教学程序,该是总结主题的时候了,一般教师此时可能会跟学生说“请大家归纳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但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程红兵老师却没有这样做。当学生感慨嘘唏、群情激奋之时,他瞅准机会,给学生出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下联是“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然后,请学生各抒己见,写一横批,以揭示文章主题。精巧的对联,再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很快“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等句子就从学生们中间脱口而出,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讲析也到此戛然而止。真是言已尽而意无穷,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另一位教师在讲授《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是这样收束全文的:文章揭示了托(托尔斯泰)翁之墓“最美”的深刻内涵,它不仅美在朴素、自然,更美在它和被葬者伟大人格的和谐统一,美在它里面长眠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文章还揭示了普通蕴含伟大的主旨,表达了精神力量是可以长久地震撼着人们心灵的观念,古今中外,皆为此理。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鼓舞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断探索真理,革故鼎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淫威,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美德,又曾激励多少热血青年把自己的火红青春献给祖国,献给人民。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学习托翁鄙薄名利的高尚情操,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求名,不图利,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正在腾飞的中华民族。这位教师的课堂结语较长,但其中流淌着的激情,怎不让人为之动容呢?当前,我们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已经从智商(IQ)深入到情商(EQ)的时代,作为教师,也应该努力唤醒自己的教育情商。
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4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 审美也不例外, 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入境见形, 从而激起美感, 产生美之愉悦。
(一) 巧妙入境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通过审美感知, 可有效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 教师应该采用易于启动审美主体情感的方式, 以诗歌、绘画、故事、音乐或谈话等导入, 让学生情感开始启动, 自觉地对审美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度, 教师再用自己的激情以适当的方式叩击学生的心扉, 引起他们共鸣, 开启审美之门。
(二) 感觉动情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 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 这种体验既决定于主体是否情绪专一地进入审美活动, 也取决于主体是否准确把握了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情绪因素。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将听觉、视觉、触觉、心觉等多种感觉交错运用去完整地把握审美对象, 多方刺激感官所产生的是多点透视般的立体形式, 单一的感官刺激难以产生理想的审美知觉。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 先播放展现春天美景的课件———田野春耕图、刚刚解冻的溪水、鸟语花香的农家小园, 并辅以音响。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春天信息的,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春天的体验, 了解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 产生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真实感情。
(三) 联想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状貌和形态的感知, 产生了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 于是就能使审美感受由浅层趋于深层, 因此, 当感官被刺激时, 原来的审美体验也随之被调动, 并在新的审美对象的观照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用工笔描绘出一幅荷塘的优美图画, 将月下的莲叶、荷花想象成了风姿绰约的少女, 有不尽的诗意。这时, 我稍加提示, 学生就很自然地想起《爱莲说》中的“花之君子”, 一个是阴柔之美, 一个是阳刚之美, 这便是由联想体验而引起的审美的位移。
(四) 情境悟理
在审美感知中, 思维的主要表现是直觉思维, 它是审美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 对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产生的顿悟。在阅读教学中, 仅让学生感知外在美是不够的, 教师应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学生能对课文各部分意义及其整体意义的直觉思维, 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深化学生的美感。如《白杨礼赞》一课, 作者一唱三叹, 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 外部形态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 这样, 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 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 又进而提示白杨内在的“神美”, 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二、带领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比感知美更高一个层次, 它不仅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 而且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大部分的语文课文都附带着作者的情感, 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折射出作者对于美的认识, 因此, 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该如何把握作者赋予文章的美, 并且进一步挖掘, 使学生能够从文章中吸取作者所创造出的美, 并且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进一步对于作品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如在教《泰坦尼克号》时, 教师先找来VCD光盘播放电影片段, 结合剧本的文字描写感受电影镜头所表现的视觉形象, 让学生更深切地感觉到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 然后采取座谈式的方法, 让学生放开思想, 各抒己见, 为课文及文中的人物“定性”, 最后, 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拓展: (1) 《泰坦尼克号》不光重视写纯真的爱情故事, 更注重其中折射出来的伦理光芒。 (2) 在女主人公罗丝与其母亲之间, 在男主人公杰克和罗丝的未婚夫卡尔之间, 在以身殉职的船员与排挤妇孺的乘客之间, 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鲜明对比, 显示了扬善贬恶、褒真斥假的强大的道德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 它关心人的命运, 它郑重严肃, 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学完本文, 学生着实感受到了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是一种崇高的美, 即壮美。
三、激励学生创造美
由感知美、鉴赏美到创造美,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吸收、加工、输出的反馈过程, 而所谓的“输出”就是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需要在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加之自己的审美理想, 创造出具有发散性、新颖性以及独创性的美来。如我在讲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 让学生结合电视剧《水浒传》写读后感, 大多数学生都是赞扬这位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鲁智深, 而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类似于鲁智深的梁山好汉虽是替天行道、打抱不平, 但也有滥杀无辜的时候, 这些人每天杀人放火抢东西, 喝酒吃肉, 他们只在生产关系领域翻江倒海, 而不搞‘生产力’的革新。如果一个民族不在‘生产力’领域里下工夫, 那么这个民族的前景未免会黯然。”读完这篇习作, 我为之一震。今天的学生已经走出思维禁锢的藩篱, 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判断, 这便是创造美的魅力所在。
只是转型与教育改革的阅读答案 篇5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7.下列言行属于该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
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他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
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C.漂亮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的人。”
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他说:“在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8.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与“意义”分别是区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关键词。
B.“人文世界”是人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人文世界”即“人的世界”。
C.人类介入“自然世界”,构建“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社会价值,完善人生意义的过程。
D.“人文世界”体现出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答案
谈谈小学语文的阅读与情感教育 篇6
向。不少语文教师热衷于追求那些新颖的分析、讲授课文的教法,而不重视把朗读这个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也不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一节课40分钟,被老师泛泛的分析讲解占据着,很少有学生朗读的时间,甚至连一些公开课也是这样,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
原因。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倾向呢?关键是这些教师没有使学生明确进行朗读训练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就清楚地知道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各年级都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朗读则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和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离开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实践,就无从谈起。
二、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朗读,还能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發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由于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能建立起视感和思维、听感和思维的多种联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人就非常重视朗读,诸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是对朗读重要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教育家吕叔湘老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大概是在三十年代,老北大一位叫克拉克夫人的,她教莎士比亚的戏剧。上课了,她就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了几遍之后,她就问:“有什么不懂的吗?”一个学生说:“这个字我不懂。”她就解释,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都解释完了以后,她又问:“你们觉得这部分写得好不好?”有些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接着念。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都觉得这戏写得不错。克拉克夫人的教学,也给我们揭示了一条语文教学的原则,就是要多读,让学生通过多读去理解课文,去体会课文的妙处。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反复朗读,就能理解课文的大意,再加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够读懂课文。学生朗读本身,就包含着理解、体味和欣赏。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比现在流行的“填充式”的提问和老师枯燥乏味的泛泛分析不知要好多少倍。而重分析轻朗读的结果,往往是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把课文的“神韵”赶跑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体现情感教育
一是为学生提供榜样,帮助他们塑造自己。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都很强,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例就充当了对他们进行现身教育的素材。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学生就从中知道了怎样做才算一个诚实的孩子,并且感受到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的光荣。这样,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了熏陶,有了区分善恶、真假、美丑的标准,使自己的言行有了模仿的依据,从而为他们美好的思想品德素养的养成打下了基础。
二是让学生扮演角色,帮助他们切身体验。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自身的表演与感受,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达到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小山羊过桥》一文,让两个学生表演两只小山羊相向过桥互不相让的故事,学生就会从切身体验中明白互相谦让的道理,这就使他们在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又接受了道德情感的教育。
三是运用教具,渲染课堂情感气氛。录像、录音、幻灯等电教手段,能够为学生准备特殊的学习情境。如:教学《锄禾》这首诗,随着放映一位老农民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劳作的图片,学生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父母的艰辛,从而激发他们尊敬父母亲的情感。
四是用艺术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情感世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武器。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在范读和讲解时,语言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有时像小河流水,有时像大海沉吟,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便展现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我们也不能忽视情感教育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必须从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着眼,从语文课情文并茂的特点考虑,小学语文的确蕴含着无限生机,愿所有的语文教师珍惜这片沃土,抓住情感,教书育人。
图画书阅读与儿童生命教育 篇7
关键词:图画书,儿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旨趣, 是一个有着明确价值追求而又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 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凝聚人情味, 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是教育价值完美的体现之一。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 如能从幼儿阶段, 就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 使他们从小就对生命、亲情、关怀、友情等多种在人的生命成长中不可回避的因素有初步认识, 这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图画书因为图文结合, 主要用图讲述故事的特点, 对识字不多的儿童来说是最适合于他们阅读的书籍。同时, 从儿童教育的角度看, 图画书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恰恰是可以用来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材料。
一.认识死亡珍爱生命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何给孩子讲述这个有些严肃甚至冰冷的话题, 令许多家长觉得为难。图画书中有很多涉及死亡主题的作品, 常常以一种温馨、轻松的笔调, 吸引人的画面, 隐于画面、文字中的内蕴, 帮助幼儿认识上述问题。
《爷爷变成了幽灵》中讲述了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突然倒在了大街上, 因为心脏病发作死了, 艾斯本很伤心。可是“这天晚上, 爷爷回来了”, 艾斯本又高兴又惊讶地叫道:“爷爷你又回来了, 你不是死了吗?”“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噢, 我知道了, ”艾斯本说, “你变成了幽灵!”可爱的艾斯本叫起来, 接着艾斯本还让爷爷玩穿墙的游戏, “哇塞, 爷爷!”艾斯本说, “你真的变成了一个幽灵, 这太好玩啊!”死亡这个有些沉重而伤感的话题, 上述对话使得氛围立马变得轻松起来。那爷爷为什么会变成幽灵呢?艾斯本有一本介绍幽灵的书上说:“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 他死后就会变成幽灵。”那爷爷到底忘了什么事呢?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巧妙地通过艾斯本帮爷爷找那件忘记的事, 穿插进了许多温馨而幸福的回忆:爷爷年轻时候的, 和艾斯本在一起的快乐、难忘甚至无聊, 这些甜蜜的回忆冲淡了失去爷爷的痛苦和伤感, 爷爷突然说:“啊, 对了是这件事?”“我想起来了, 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了。”爷爷说着, 不再笑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 我的小艾斯本!”原来爷爷忘记的是对艾斯本说“再见”, 这是让很多读者没有想到的, 令人感动的图画书往往就是在一瞬间打动着你。
此书通过巧妙的构思把艾斯本认识死亡的过程写得细腻极了, 从艾斯本不接受爷爷的死, 和爷爷重新相见, 和爷爷充满温馨的回忆等。在如真如幻的现实和回忆中, 图书向儿童讲述了死亡及如何面对死亡。从本书中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恐惧和痛苦, 更多的是充满温馨的回忆和感动。爷爷虽然离开了, 但爷爷的精神、气息永远活在艾斯本的心里, 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二.感受亲情懂得感动
爱本身是抽象的, 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 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表达爱, 令许多家长觉得有些头痛。图画书往往通能通过温馨的画面和文字、通过字里行间洋溢的脉脉温情与浪漫诗意让孩子受到亲情的滋养和感动。
(英) 安妮塔·婕朗的经典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 讲述快要睡觉了, 小兔子对大兔子 (兔爸爸) 说:“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可猜不出来。”大兔子说。“有这么多。”他用力伸开双臂。大兔子的手臂更长, 它说:“我爱你有这么多。”“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小兔子说。“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大兔子说。小兔子又是倒立, 又是跳, 但他总是比不过大兔子。小兔子困了, 她看着天空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说完, 闭上了眼睛。大兔子低下头亲了亲小兔子, 微笑着轻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作者巧妙地用一大一小两只兔子, 把生命中那种最原始的父子之情浓缩在短短的一段对话里, 爱的表达在书中是如此的具体、形象和生动。对“我有多爱你”的话题, 小兔子和兔爸爸谁都不愿输给谁, 用自己的全力表达着, 但爱如海洋, 博大而深远, 无论怎么表达都觉得不够。通过故事, 孩子可以真切、形象地感受到彼此的爱有多深, 当妈妈和宝宝一起在睡前阅读这样的图画书时, 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呢?
三.亲近自然学会关爱
《给小鸭子让路》是1942年获得凯迪克金奖的经典图画书。书中讲述了一对野鸭夫妇马拉先生和太太为了找个合适的地方居住, 飞呀飞呀飞到波士顿的时候, 累得飞不动了, 那里的公园有个很好的池塘, 池塘里有个小岛, 他们决定在这里过夜。第二天早晨, 他们在池塘底部的泥浆里找到了一些可以充饥的食物, 当他们准备离开这个地方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 来了一只载满游人的船, 人们纷纷朝水里丢花生米, 马拉先生和马拉太太饱餐了一顿, 于是便决定在这个池塘做窝, 他们正高兴终于找到了喜欢的地方安生, 突然一个小男孩飞驰而来的自行车差点把马拉先生压扁, 这个地方养孩子很不安全, 他们决定另外找个地方。终于, 他们在江心岛上找了一个好地方安了家。马拉太太生了八个蛋, 孵出八只小鸭子。一天, 马拉太太带着孩子们穿过城市到公园的池塘去, 她的丈夫在那儿等着她和孩子们。鸭妈妈和孩子们过马路的时候许多汽车来来往往, 太危险了!他们无法过去, 便“嘎嘎”地大叫起来。好心的警察米其尔吹着哨子跑过来, 站在路中央指挥交通, 帮助他们安全地通过了。
这是一本充满了温情与关爱的作品, 《纽约时报》的书评说:“这是一本最仁慈的书。”书中热心肠的警察米其尔让多少人为之感动, 野鸭马拉太太领着孩子们过马路的时候, 鸭妈妈走在最前面, 小鸭子排成一排, 跟在后面, 图画书作者用深褐色、略带那么一点暖暖的暗红色的色调, 画下了一个警察拦下所有车辆, 护送排成一排的鸭子过马路的场景。鸭子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面, 让读者倍感温暖。
四.珍视友谊学会共处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多以自我为中心, 较少主动去结识新朋友, 加上很多家庭都住在高楼里, 可去游玩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更大大减少了他们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因此, 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怎样去认识新朋友。一方面他们很孤独, 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如何交朋友。
图画书《我有友情要出租》讲了一只大猩猩, 觉得自己很孤单, 但不知如何交朋友, 有一天, 他在大树上贴了一片叶子, 上面写着:“我有友情要出租, 一小时五块钱。”这个笨笨、傻傻而又不失可爱的大猩猩, 采取了“出租”的方式, 干脆把自己租出去, 这一来不但有朋友陪着一起玩耍, 而且还有钱赚, 一举两得。刚巧, 小女孩咪咪骑着脚踏车过来了, 正好没有玩伴, 就租下大猩猩陪她玩。咪咪教大猩猩玩踩脚游戏, 玩剪刀石头布, 他们玩得很开心。接下来, 小咪咪每天都要来租友情, 她越玩越开心, 他和猩猩的感情也一天天加深。这一天下午, 大猩猩特地没带装钱的小背包和计时用的沙漏, 反而准备了好吃的饼干, 到大树下等咪咪, 等了好久好久, 咪咪一直没有来。终于, 一部大车子开过来了, 咪咪就坐在上面, 原来咪咪家要搬走了, 特地过来给大猩猩道别。咪咪留下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布娃娃给大猩猩做纪念, 离开了, 留给大猩猩难忘的想念。
孩子的内心就像这个大猩猩多么需要有一个朋友陪着, 咪咪的离去让本书带上一丝伤感。然而, 孩子更能从书中感受到大猩猩和咪咪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大量运用暖色调的图画让大猩猩和咪咪的友情持续加温。书中有一幅图很感人, 大猩猩趴在地上, 左臂枕着下巴, 右手放在头上, 面带笑容, 津津有味地看着小咪咪做作业, 眼神里尽是满足和幸福。拥有朋友的幸福和失去朋友的伤感, 都让孩子们从这本图画书中感受到了, 读过这本书的孩子或许更能感受友谊的珍贵和朋友的重要。
比起认识更多的字, 背熟更多的诗, 图画书对于生命真谛的诠释更为珍贵。读图画书时, 孩子们常常被打动, 或如痴如醉, 欢呼雀跃;或入情入境, 潸然泪下。这就是图画书的魅力。当它把愉悦带给孩子们时, 也就把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 2007, 12.
[2]梅子涵, 方卫平, 朱自强, 彭懿,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8.
[3]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6.03
[4]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浅谈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以境染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篇, 作家们对生活有着深切感受, 这种情感能打动读者心理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文本, 创设一定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之中, 触景生情, 身临其境, 达到情感共鸣。
教师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多种, 如:
1.语言
教学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 它应该是在逻辑、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了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
[ 案例]
《少年闰土》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师讲读完《少年闰土》后, 问:“少年闰土活泼可爱, 和你们现在差不多, 30年后, 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学生积极性很高, 这个说我要当医生, 那个说要做一名教师……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这时, 老师又接着问:“30年后的闰土呢”学生又开始想象, 有的说可能很有钱, 因为他聪明;有的说可能成为一名猎人等。教师不紧不慢地向同学介绍:“将你们想象中的闰土和《故乡》中的闰土比较比较。”自然把学生引向《故乡》, 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2.媒体
要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感环境, 有时还可借助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展现课文情境, 为学生创设鲜活的情境氛围,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 案例]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
人教大纲版第九册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描述的是当年北京人民在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催人泪下的场面, 可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以他们的年龄、阅历, 对此缺乏历史的感性认识, 这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时, 教师可利用录音和录像。配音解说周总理一生的经历、贡献, 并放映当年首都人民在长安街向周总理灵车告别时的实况录像, 播放低沉悲壮的哀乐, 这似乎把学生带到了现场, 有“亲临其境”之感。媒体再现历史情境, 通过视听煽动学生的情感, 让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缓缓流淌。
二、充分挖掘教材, 以读传情
以前的语文课堂, 教师几乎包办一切,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 谈不上阅读、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课上,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多用读代替分析, 代替回答。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读中领悟的方法很多, 下面介绍三种有效的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形式。
1.换词对比朗读
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可以用换同义词的方法, 让学生对比朗读。
[ 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位老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 先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 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要求学生朗读两遍, 然后用换词法来理解“掠”。学生很快得出“掠”可理解为“抢”、“拿”、“夺”等。教师又问:“那作者为什么用‘掠’而不用其他词呢”学生开始思索, 不久略有所悟。此时, 老师提出进行换词对比朗读, 仔细揣摩。通过对比朗读使大多数同学心领神会。有的说:“‘抢’是从别人那儿强行拿走, ‘掠’显得轻松随便。”有的说:“‘掠’字可以看出他们想拿什么便拿什么, 没受到任何反抗。‘掠’字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与霸道。我真恨这些坏东西。”
可见, 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维, 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河流。
2.扮角色朗读
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且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 学生并不是没有感觉重复播放的录音机, 他们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扮角色朗读, 更能激发学生在读中“悟”情, 从而深化学习情感。
[ 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都来当那个种葫芦的人, 读读他心里想的和说的话, 学生一会儿满不在乎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一会儿盯着小葫芦, 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 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对小葫芦和长了虫的叶子不同的态度, 学生读得惟妙惟肖, 体会到那人对小葫芦的喜爱。读到他听了邻居的话后奇怪的疑问时, 教师提问:“种葫芦的人, 你奇怪什么”进行相互对话。自己就在故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 在读文和对话中, 体验了情感。
3.补充想象朗读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既要熟读, 又要精思。假若口到心不到, 即使书读千遍, “其义”也不能“自现”。毫无疑问, “思”须以朗读的材料为依据。为了使学生的“思”更有效, 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课文中的“点”加以“发散”, 即进行补充想象朗读。
[ 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鸟的天堂》中有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生命在颤动。”为了帮助学生领悟这个句子, 先让他们自由读第一句, 接着给出一道填空题:榕树的叶子绿得, 绿得, 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朗读时的体会填空) 。有的说:“榕树的叶子绿得鲜亮, 绿得可爱, 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绿色的小天使。”有的说:“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 绿得可爱, 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有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跃。”等。老师及时总结:“是啊!榕树那翠绿欲滴的色彩让人感觉到了榕树的生机与活力。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细细体味。”由于有了补充想象作为铺垫, 学生再朗读时, 不仅兴趣更浓, 而且入情入景。
三、强调学生个性化感悟、体验, 不能忘记教师的引导
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情感反应, 应该允许并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案例]
《跳水》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位老师教《跳水》一文, 交流阅读感受时, 有的学生从船长身上受到启发, 体会到遇到危险情况时要沉着果断;有的同学从那个孩子的行为体会到做事情要考虑后果, 不能因一时的赌气而不顾危险;有的学生认为事情的起因是水手们开玩笑太过分, 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体会到开玩笑要注意分寸。这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 是值得珍视的可贵体验。
但是也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体验, 而忘记了教师应有的引导。
[ 案例]
《龟兔赛跑》教学
有位教师讲完《龟兔赛跑》后, 让学生续编龟兔赛跑的故事, 有学生想了个让乌龟在第二次赛跑中再次获胜的办法:“请个小乌龟帮忙, 在岔路口把路标转换方向, 使兔子跑错路, 到不了终点。”对这样的“创造性”思维, 对这样的“金点子”, 教师应该从道德品质和思想方法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要珍视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主要指不要简单地否定甚至嘲笑、指责, 并不是说不要引导和指导。如果任凭学生自己体会, 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难以提高, 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用情去学, 投入地学, 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教育 篇9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在语文科目中就相当于一体两面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和积累,而写作则是释放与表达,同时二者又彼此互相增进,其中一方面的成长必然带来另一方面的提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需要大量的词汇累积。想要增加自身的词汇量就需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当自己拥有了巨大的词汇库时,写作就可以不受词汇的限制,就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所想表达的意思了。阅读广泛不仅是量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当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产生质的飞跃。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熟悉掌握不同的写作技法,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便可以借鉴运用,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能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从故事中感受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跟随他们经历人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写作是阅读的深入与实践。通过写作也是测试阅读成果好坏的途径,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能认识到自身写作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同样写作也能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阅读。当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足时,便会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观察作者的写作手法,改变平时阅读囫囵吞枣的习惯,学会吸收优秀文章的精华,借鉴名家的叙事方法,锻炼阅读能力。
二、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教育方式
1.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化的多元化,现如今文学作品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各色各样的小说充斥于网络,使人眼花缭乱。网络文学拥有着庞大的读者团体,受到读者们的追捧,但是如今的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是一种快餐文学,要想提升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经典文学经历多代人的检验,不管在文学内涵上还是写作技法上都极具代表性,具有巨大的参考和学习价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时,可以体会作者精炼的语言,遣词造句上强大的功力以及优美的文笔,耳濡目染之下,也会逐渐提高文学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增加心灵感悟
“要想感动别人,就先感动自己。”作者想要写出一篇感动他人的文章,引起别人的共鸣,就必须自己有所感触,这也要求了写作之人需要具备一颗敏感细致,具有丰富情感的内心。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而应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亲近自然,增加对生活、对自然的体验,有了体验后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更加顺利,更加接近作者的本心,才能在文章中获得到更多的感悟,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便能写下一些深刻的东西,赋予文章灵魂。
3.激发写作创新意识
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趋同现象———文章大多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这样的现状有一部分是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经历少,受到阅历的限制,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不妨分享描写同一事物的多篇名家美文,剖析不同作家写作的思维角度和文章脉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激发他们的思维开放性、发散性。
三、整合教育中所需注意的要点
1.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每个人都带有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理解方式,不可能所有人都理解的一样。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有些学生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许独特,也许荒诞,但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想法充分的尊重。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结论,不能因为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打压其他的想法,而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注意阅读与写作并重发展
阅读与写作同为语文的两大支柱领域,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相辅相成,但不能因为两者的统一性便偏于一方面的发展。只重视阅读而不写作,或者只写作而不阅读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阅读和写作就好比人的两条腿,如果只锻炼其中一条腿不利于人的行走,只有两条腿同时锻炼,并肩作战才能走得更远。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阅读和写作双方面的重视,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厚积薄发,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练习写作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阅读与写作的意义不仅是提升语文素质水平,更是学生体验人生学会表达的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教育,实现两者协同发展,培养拥有文学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小学语文处于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承担着对孩子文学启蒙的重任,而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最主要的两大板块,一直广受重视。语文阅读与作文两大领域,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利用二者的统一性,将它们进行资源整合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美琳.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J].好家长,2015(34).
阅读与教育 篇10
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
阅读可以滋养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思维、丰富儿童的体验、提升儿童的境界。“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研究, 就是要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时刻, 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图书。通过阅读那些精心挑选的书籍, 让儿童明白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合作与竞争和爱心与责任、诚实与谦虚、自由与民主、尊重与宽容、乐观与豁达、勇敢与机智、虔诚与感恩……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 呵护着孩子的童真, 唤醒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 传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普世文明的价值, 引导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倡导阅读过程中, 一些问题一直挡在一线教师面前:有哪些优秀读物可以提供给孩子们, 如何能确保这些书籍是通过更广泛的筛选, 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呢?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 他能够读什么书?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 他应该读什么书?该怎么开展阅读活动?实际上, 每一个儿童永远有他特定的年龄、性格、性别、经验、兴趣与独特的智能。为此, “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组在挑选书籍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质、每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汉语言特点, 以二十余个人类文化主题和核心文明价值来综合分布图书类型, 让小学生通过阅读, 具有爱、诚信、责任、宽容等“成长维生素”, 并分成文学、科学、人文三大类别来推荐, 以达到阅读的“营养平衡”。我们还在师生中广泛进行了“我最喜爱的书籍”调研工作, 聘请专家指导, 形成了每个年龄段的推荐书目。我们坚持以优秀的作品来构筑共同生活, 以儿童的精神成长来确立共同目标, 犹如人们怀着希望在春天播种一般, 我们在努力赋予“儿童阶梯阅读”更为丰富的内涵, 帮助每一个儿童从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书籍。
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
阅读更亲缘于人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特性, 阅读指导应指向于全方位影响儿童整体人格的提升, 启迪他们心灵情操, 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 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人文、人情的教化。同时, 阅读所倚重的乃是潜移默化, 是涵养、是孕育、是启迪, 而不是强迫灌输。所以, 我们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倡导儿童的自主理解, 以他们的“生活世界”为根基, 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和人格品质。
传统的课堂阅读离真正的阅读是那样的遥远, 那仅是在读教材, 不是在读整本书, 而且只有语文的阅读, 没有数学、科学、历史、艺术的阅读, 更缺乏高雅的、精神的、文化的阅读。我们需要让生命在高贵的阅读中延续。于是,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策略。首先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进一步认识阅读的重要意义, 热爱阅读, 率先成为学生的阅读榜样。其次, 在课程设置中, 每周增设一节阅读指导课, 用于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 分享阅读经验, 研讨阅读收获。再次, 力邀著名作家、大学教授为语文教师开设文化讲坛, 拓宽教师阅读课程的视野, 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组还对农村教师进行“共读共生活”的专题培训, 学习故事听读、绘本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指导方法, 通过现场教学、童书介绍、专题报告、影片播放、对话研讨等方式, 多维度展示项目组的研究进展, 有效引发了农村教师更好地通过阅读实现师生精神共生共长的使命感, 为高质量地推进“儿童阶梯阅读”发挥了引领作用。我们正不断探索基于民族、知识、情感、思辨、审美的阅读指导的方法和途径, 使阅读指导更好地适合儿童心灵成长和精神发育。
另外, 我们研发了“儿童阶梯阅读”指导手册《好书伴我成长》, 以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为范本,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阅读心理的需求和母语学习的规律, 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设计相配套的阅读指导和训练内容, 以便师生互动, 开展高效优质的阅读活动。希望阅读指导手册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驿站, 一年, 两年, 六年之后, 成为一笔记录孩子精神成长过程的财富。
为每一所学校营造起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
“儿童阶梯阅读”项目努力为儿童营造起此时此刻最适宜的阅读情境。从组织管理 (开展图书漂流行动) 、课程设置 (开设阅读指导课程) 、教学指导 (引导学生富于探究性的个人阅读或共同阅读) 、制度设计 (给予必要的阅读要求与评价激励) 、活动展示 (搭建多样化的活动平台) 等方面, 给学生以自由阅读所需要的时间、空间与制度的保障, 不断提升阅读的效果。只有儿童拥有了自由的阅读时空和适宜的阅读情境, 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才真正成为可能。
我们组织“图书漂流”行动, 不同学校与班级之间分享图书资源, 保证了孩子们每天都有好书读;倡导“晨诵午读”的生活方式, 师生每天一起用诗歌来“开启”黎明;建好“悦读角”与“悦读墙”, 展示孩子们的读书笔记、读书成长册;开展阅读文化节, 以活动引领阅读, 以活动激发阅读, 以活动促进阅读;走近儿童文学作家, 让孩子们在与作家面对面交流对话中, 激发新的阅读热情;搭建展示的平台, 让诵读、书本剧展演融入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 将情感与审美融注在诗意的表达中。
探析绘本阅读与儿童教育 篇11
1.绘本与图画书
绘本起源于西方,1903年英国女作家创作的《彼得兔的故事》是最早的绘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传入美国后进入了黄金时代。在亚洲,绘本一词源于日本,是对图画书的统称。现代意义的绘本范围已经被缩小,概念更加精细。图画书涵盖了字母书,小人书,漫画书等范围,而绘本只是图画书中的一个类别。绘本通过过简洁的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进行叙事传达,图画的独立性和叙事性是绘本的鲜明特征。
绘本以图画叙述故事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有时甚至不需要文字也能透过图画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雷蒙·布力格的《雪人》是一本无字的绘本,但小读者却可以轻松读懂书中的故事。《雪人》向小读者讲述了男孩与雪人玩耍的故事,传达了浓浓的友情。作者描绘了冬天雪花纷飞的景致,以及雪人穿衣戴帽时憨态可掬又滑稽的形象,还有小男孩与雪人玩耍的兴奋表情,这些画面中丰富动人的细节无不洋溢着欢乐的情感,而这种美好的体验正是文字所无法代替表达的。绘本中雪人带着小男孩飞向天空自由自在的神态,给读者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欢乐与友爱在作者笔下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小读者的心田,这是一本在冬天里可以温暖人心的经典作品。当然,绘本作品中的图画通过文字的连接更能清晰流畅地传达主题。
2.绘本阅读的教育意义
绘本是西方发达国家儿童读物的首选。相对于大量的文字阅读,儿童在低年龄阶段更易接受图片绘画所传达的信息。绘本抓住了这一关键点,以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向儿童讲述故事。孩子们在阅读图画中体验到轻松快乐,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感知能力。绘本阅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们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对图形色彩的审美眼光。绘本阅读对儿童的教育成长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绘本阅读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感知世界的能力。当下儿童教育的一大问题是家长过于注重孩子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想象力与感知力的培养,所以导致了孩子们普遍缺乏创新思维。绘本阅读透过图画开启了儿童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打开自己的心去体验感受生活。《子儿,吐吐》是台湾插画师李瑾伦的绘本作品,她描述了一只贪吃的小猪儿误吞了木瓜籽而担忧肚子里会长出木瓜树的故事。作者围绕着小猪的幻想而展开它与父母朋友丰富有趣的生活情节,既启发了小读者想象力,又让人感受到了儿童思想中童真逗趣一面。儿童天生拥有丰富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他们比大人们更容易体察到大自然中细微的美好。儿童敏感的童心,总是能深刻得感受到春风的温柔,花草的怡然,小鱼畅游的快乐,小鸟飞翔的自由。这种感知生命美好的能力,难能可贵,它们是孩子心底的一道微光,帮助他们面对挫折,陪伴他们成长。学前教育应当注重想象力与感知力的培养与保护,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2)绘本阅读促进了儿童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从儿童的阅读习惯来说,晦涩难懂的知识以图画方式去解读传达更容易被儿童理解。绘本《肚子里的火车站》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肚子里住着的小精灵,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才能呵护胃和胃里的小精灵,使身体健康成长。绘本创作者以机灵古怪的形象来传达健康知识,有趣又令人印象深刻,十分适合儿童来阅读学习。而《好饿的毛毛虫》则通过为小读者讲述了一只毛毛虫从虫卵到孵化,每天吃了各种不同的食物,然后变成了蛹,最后破蛹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的故事。在绘本中作者以鲜艳明快的色彩,穿插了数字和水果的创意,让孩子在阅读中理解了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辨别不同的水果。这本书既好玩又好学。
(3)绘本阅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提升审美眼光。绘本是儿童最早接触的读物,对兴趣的培养有启蒙的意义。在阅读《小黄和小蓝》这本书时孩子们自己也会忍不住拿起纸笔追寻故事中的“小黄点”的脚步进行涂涂画画,一起遨游在色彩的海洋里,去了解书中奇妙的色彩反应故事。绘本阅读可以激发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和兴趣,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丰富有趣的艺术世界。经典的绘本作品常出自艺术家之手,书中的色彩,构图,形象造型等都十分考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同时,现代的绘本除了运用水彩、油画、彩铅等各种绘画材料,还结合了剪纸、拼贴等手法让绘本呈现出立体书的形式,丰富了阅读体验。让儿童多接触阅读经典的绘本作品,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色彩的感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对美的欣赏眼光。
(4)绘本阅读在构建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健康品格的形成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著名教育家罗素认为人的品格是从小开始培养起来的,6岁之前就基本定型了,之后很难再被改变。所以儿童时期的品格塑造十分重要,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以口头的语言或文字向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并不容易被儿童所接受。而绘本创作者将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植入绘本故事中,让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学习到大大小小的道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发挥出了绘本在儿童教育中的优势。在绘本《彩虹色的花》中,花儿将自己的花瓣分给了小鸟,小蚂蚁,小刺猬等动物来帮助大家解决困难与问题。书中的花儿间接地引导孩子们在与周围的伙伴相处时,应该善待他人,学会如何分享与互助,让自己与小伙伴们都获得快乐和成长。绘本不仅是在向儿童讲故事,更是透过一个个故事让孩子理解爱与被爱,学习优秀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著名学者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教授曾表示,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着许多心理压力和困难。想要消除这些压力和困难,儿童就需要找到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绘本阅读是一种十分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想方设法去解决困扰,释放内心的焦虑,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感,道德责任感和对自己的认同。显然,绘本是陪伴辅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好伙伴,无形之中指引孩子,保护孩子,构建了儿童美好的精神世界。
3.绘本现状与问题
目前,绘本在国内尚处于萌芽时期,市场上出现的多是国外的经典绘本作品,本土优秀的原创绘本作品相对较少。原因有很多方面,出版社引进经典绘本作品虽然损失的风险小,但却不利于原创绘本发展。在专业学术领域,关于绘本的研究学术理论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艺术院校中设置独立的绘本创作工作室少之又少,绘本创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薄弱。当然,中国父母在挑选儿童读物时也需要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要重视儿童心理教育。近年来,台湾信谊基金与大陆儿童教育专家人士合作设立了“信谊图画书奖”项目,挖掘出不少优秀原创绘本,促进了原创绘本的发展与推广。纵观国内绘本的现状,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改善。但是绘本阅读对于儿童的必要性,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希望通过业内人士与绘本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能有更多的优秀绘本为儿童教育奉献力量。
阅读与教育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阅读课堂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产生主观体验, 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要把语文教材的价值标准变成学生的内在价值标准, 必须把情感教育作为突破点。目前小学语文课程题材广泛、图文并茂, 合理的想象和情感的体会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通过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 使学生感到身心愉快。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 提高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以人教版教材《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 通过深情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切地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 看到他矫健的身躯, 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 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 越去越远, 和我们永别了!”通过深情的阅读, 展现了首都人民为周总理送行的感人场面,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和失去周总理的沉痛心情。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教学形式日益活泼, 课程内容逐步丰富。但是, 丰富的阅读课堂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掩盖了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缺乏。
三、情感教育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中外名篇佳作, 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的精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文章, 品味情感, 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教师通过和学生情感的交流, 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引发学生共鸣, 提高教学质量。
在阅读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把学生的情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提高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 激活教学过程, 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阅读课堂中教师通过融入情感教育加强情感交流, 激活教学过程。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愉快的学习氛围, 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情下展开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3. 完善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对学生知识的定量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评价, 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阅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感教育的内容和评价, 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引导教师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关注度,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
1.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有待开发,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难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意境的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借助音乐、影片营造氛围, 创造意境, 引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当五位壮士跳崖的最后阶段, 通过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片段, 帮助学生体会五位壮士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和不屈的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2. 品味重点词语, 体会作者的情感。
汉语语言精炼, 通过很短的篇幅就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尤其对于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 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可以创造出美妙的意境。以人教版教材中王安石《泊船瓜洲》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就表现出春意盎然, 意境美不胜收。在学习这首诗时, 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把“绿”字换成别的字, 体会一下更换之后的效果,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绿”字的传神, 帮助学生入景、入情。
3. 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创作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外阅读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 理解文章的感情。以人教版课文《再见了, 亲人》为例, 文章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感人场面。为什么中朝两国人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了解中朝两国共同抵抗美帝国主义侵犯的历史。中朝两国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 战胜了世界上拥有最先进武器的美帝国主义,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阅读与教育】推荐阅读:
阅读《爱心与教育》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09-11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阅读练习及答案05-17
推理与证明——以几何教学为例 拓展阅读4: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07-06
教育阅读07-18
阅读教育方式06-22
创新阅读教育11-25
幼儿早期阅读教育08-18
享受阅读享受教育08-21
教育:阅读的意义09-20
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