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家庭教育

2024-08-15

阅读中的家庭教育(通用9篇)

阅读中的家庭教育 篇1

笔者主要阐明有关早期阅读的理论问题, 并综合分享阅读、亲子对话、家庭环境创设等影响儿童早期阅读的各种因素, 使它们在家长有意识的利用之下, 有机结合, 共同有效地作用于儿童的早期阅读。

一 儿童早期阅读的概念

早期阅读是指一种“读写萌发”, 是指0~6岁的学前儿童理解儿童读物的一种活动过程, 借助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形象地讲读。对于年龄小的儿童, 阅读不仅可以通过我们平常认为的视觉, 借助口语、听觉甚至是触觉所进行的与阅读有关的任何活动, 都可以算作早期阅读。年幼的儿童学习阅读和书写, 不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 而是一个逐步发展、持续渐进的过程。

二 儿童早期阅读的价值

早期阅读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 因为它对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1. 建立口头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众所周知, 儿童口头语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学龄前阶段。那么, 在幼儿的早期阅读过程中, 他们就会自觉地运用已习得的口语经验, 将书面语言信息与自己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比如, 在认读“妈妈”这两个文字时, 他们就会想起叫“妈妈”的场景, 并调动自己平时叫“妈妈”的语音经验, 将其与相应的文字符号对应。因此, 在学前阶段让幼儿听故事和阅读图画故事书, 对他们的语言和语法敏感性的培养大有益处。

2. 激发学习并欣赏书面语言符号的动机

在学前阶段, 儿童通过成人给他们讲述和朗读书上的内容, 或是阅读自己的、能够随时可以拿到的图书, 或是经常看别人阅读和写字等, 从而逐渐达到与书和成人的良好互动。这就有助于他们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意义, 同时获得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 建立起热爱阅读的情感动机。

3. 获得阅读的基本技能

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 通过成人的指导, 可以学会翻阅读书的一般规则和方式;可以学会看图画, 从中发现人物的表情、动作、背景, 并逐渐将它们串联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幼儿有了这些阅读的基本技能, 会对他们将来的阅读与写作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家庭中儿童早期阅读存在的问题

开展有效的早期阅读活动, 对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但目前在我国多数家庭中进行的早期阅读教育, 还不能使儿童早期阅读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家长对儿童早期阅读缺乏正确认识

有的家长认为, 早期阅读就是孩子的自主阅读, 自己不需要给孩子阅读或是讲故事, 也就是不参与孩子的阅读。有些家长认为看文字才算阅读, 看图画、色彩不算阅读。据调查, 大部分的家长都持这种观点。

2. 家庭中缺乏儿童早期阅读的环境

如今的家庭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 如奥数、英语、写作等, 还有各种特长班, 如唱歌、绘画、钢琴等, 但却很少与自己的孩子交流, 更不要说一起阅读了。同时, 家长对儿童读物也没有进行认真选择, 以致有的图书太过直白乏味, 还有些图书忽略儿童的年龄特点, 从成人视角出发, 让儿童读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的材料。

3. 家长忽视对儿童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

虽然有的家长也认识到了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但却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在指导孩子阅读时, 对他们寄予过高的期望, 并规定了相应的目标与任务, 如果孩子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就免不了对其进行批评与指责。

4. 家长对儿童早期阅读缺乏适宜的指导策略

有些家长虽已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但在进行指导时, 却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以及与之对应的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与成人间的差异, 导致指导的方式针对性差, 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 选择儿童读物时把握不准。如儿童差异化非常强, 接受方式也不同, 必须确保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快乐的、轻松的、游戏化的。

四 家庭中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对策

在分析了家庭中儿童早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后, 家长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教育, 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具体来说,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 转变家长对儿童早期阅读的观念

首先, 家长要学会站在合作的立场考虑问题。家长必须明白, 孩子和自己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发展规律。家长必须尊重孩子, 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顺其自然。

其次, 家长要学会倾听。在早期阅读中开展有效的对话, 家长必须学会放下架子, 在平等的地位上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从而更好地了解儿童。

2. 家长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氛围

儿童从小在家庭中成长,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早期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物质环境方面:首先, 要创设良好的视觉环境。学前儿童阅读的地方, 要光线充足, 符合儿童阅读的采光要求。其次, 要提供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阅读设备。儿童的桌椅、板凳、书架等, 要大小合适, 颜色适宜, 并便于儿童取书、放书和阅读, 并使儿童保持良好的坐姿等。

在心理环境方面:首先, 要在关爱中进行家庭早期阅读。家长对幼儿适宜的爱, 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受到关注、尊重、接纳、赏识和理解的个体, 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 对外界的未知充满兴趣, 这对于幼儿情感的稳定发展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其次, 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有了温馨、和谐、自然的家庭气氛感染, 父母才有可能产生指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动机, 儿童才有可能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3. 家长要把对儿童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重点

首先, 家长要对儿童保持适度的期望值。在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上, 父母的期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适度的期望值, 不要给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以免使儿童感觉自己有压力。家长对儿童的合理要求, 才有可能使儿童对阅读产生欲望, 进而有可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 家长要为儿童树立榜样。在学前阶段, 模仿是儿童的主要特点。因此, 如果父母很享受阅读, 儿童通过模仿, 他们也会逐渐喜欢上阅读。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以身作则, 对培养儿童早期阅读的兴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谓人一生中要接受的必不可少的三方面教育, 而家庭教育作为人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早期阅读而言, 父母可以对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在了解儿童早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 而这正好弥补了幼儿教育机构的缺陷。所以, 家长一定要对早期阅读持有正确的态度, 对家庭在儿童早期阅读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优势有清醒的认识, 对儿童的早期阅读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要:儿童的早期阅读, 对其人生成长、进步会产生重要影响, 是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有效途径。其中家庭在儿童的早期阅读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阐明早期阅读的概念和价值的同时, 剖析了目前家庭中儿童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转变观点、创设环境、培养兴趣、提供指导的策略, 以期达到使家长更好地指导儿童早期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早期阅读,家庭

参考文献

[1]朱从梅、周兢.亲子阅读类型及其对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6 (7) :89~90

[2]朱从梅、杨鲁虹.对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的调查[J].早期教育, 2003 (7) :2~3

[3]周晖、张豹.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发展——横断和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4) :13~14

[4]余珍有、周兢.走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J].早期教育, 2003 (7) :11~12

[5]王崇丽.幼儿早期阅读的家庭指导[J].贵州教育, 2005 (5) :21~22

[6]黄怡然.我国早期阅读相关研究现状的文献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 2000 (1) :51~52

[7]吕艳、周忠晓.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分析[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8 (8) :47~48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2

一、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备课时应理解作者内含的情感,精心设计课前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定下美的基调,使新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审美诱导,学生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等诸种因素,协调地投入审美过程,使阅读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

1.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大凡美感强烈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感情,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教八年级(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有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而闻名于世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将会把我们带到那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的导语句句有情,学生的心也会激情盎然。仿佛早已飞到那令人心驰神往的西双版纳。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被激发出来。

2.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的文章,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教师若能巧妙地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就更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在教《阿里山纪行》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我让大家听一支歌,看谁能听出来这首歌唱的什么地方?”接着放《高山青》的音乐,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相应的意境中,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是啊,台湾是个好地方,那里物产丰富,水清人秀。阿里山林海莽莽,云雾缭绕,姊妹湖波光粼粼,山川、森林、再加上古朴的文化,孕育了美丽如画的阿里山姑娘。同学们愿意到阿里山去看看吗?”这段话创设优美的意境,缩短了学生与阿里山的距离,学生会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阅读课文。

二、领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

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语言因素,指导学生理解内容,把审美教育渗透其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音的抑扬顿挫。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教师如能对学生加以引导,指导阅读,会有助于学生准确恰当地阅读课文,领略音乐美。许多叠音的自然传神也表现了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1.体会句式的和谐美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但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打破了汉语通常的语序,把“园子里、田野里”放在动词“瞧去”的前边,中间又加上逗号,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对象之后也加逗号断句,再用“一大片一大片”重叠之言,把“满是的”放在最后,起了强调作用。这种句式不仅给人音乐美而且让读者感到满眼都是嫩绿的小草。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领略其中的美,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句子并灵活地运用各类句式。

2.品味修辞手法的修辞美。

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从课文中运用的修辞入手来引导学生品味文辞之美。在《绿》中,作者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句,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个事物把梅雨潭之绿的鲜嫩、清亮、柔软、纯净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从分析修辞格的运用入手,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

三、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去认识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塑造了众多具有内在精神美(包括崇高美、机智美、诚实美、语言举止美等)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为人类进步社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工巧匠及具有美的心灵的平凡人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心灵美。比如在教《草》时,一位教师就抓住课文中周副主席亲自尝野菜这个高潮,从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中挖掘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课外阅读也是感悟美的好阵地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要留心一些德育强的作品总是随时找到。一次我在布置课外阅读训练时,找到一篇适合学生实际的文章——《一碗面条》,作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学生和母亲生气,就离家出走,时间久了所带的钱用光,肚中饥饿难忍,在街头乱走,被一好心的卖饭老婆婆看到,老婆婆说:“你饿了吧?吃碗面条吧。”这名学生说没有钱。“你吃吧,不要你钱。”这名学生狼吞虎咽地吃完面条,千恩万谢,说是将来一定报答。老婆婆说:“我给你一碗面条你就千恩万谢,那么,你妈妈做了十几年的饭你是怎么谢的?”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教室里异常安静。当我布置作业时学生十分认真。学生不仅在语文能力方面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在心灵方面产生了巨大震动,好像是第一次领会到母爱:母爱是这样的切近,平时又那样的遥远。几个女生课后和我谈了不少感想。我是班主任,以后我感到班级的工作很好做,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我感到这篇文章帮了大忙。

五、将阅读教学内容感悟升华为写作训练,以巩固审美教育

写作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直接反映学生对社会中人、事物的感悟认识,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对生活感受深的学生,他的文章立意就高、深、远,同时写作实践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悟出人生的冷暖,产生爱憎感情,去用这把尺子量度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次,我教完《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后,我想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本地节日的习作,要求题目自拟。结果我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五六篇立意很深的习作,尽管不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但让我看到了他们习作的曙光。一个学生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题,作品的内容主要记叙清明节这天在小雨纷纷中瞻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的内容。这种立意使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的人生中逐渐形成敬仰先烈、热爱祖国的人生观,而在习作中显示出来,并在作文写作中得到升华。再考究这几名学生,他们都品学兼优。可见,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有利于美好品德的形成。

另外,教师在利用教材渗透美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受到美的熏陶后,可以安排一次读写结合练习,以求巩固和升华。中学语文课本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要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阅读中的家庭教育 篇3

思南县双塘小学 杨秀兰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语文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一、注意导语引入美

开篇导语是学生窥视新课文的窗口,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新课文的引入。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伟大的祖国辽阔,江山如画,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万里大川白浪滔天,祖国处处有着风景迷人的名山秀水。桂林山水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到桂林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于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跟随老师逐步走进桂林那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之中。当然,一节语文课,并非只有开篇使用导语,在各个环节之间,要做到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也要恰当运用好导语。为此,我们也应注意教学环节间的导语引入,要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文章内容也自然理解了。

所以说,精湛的导语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甚至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创设作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重要环节,那些优美的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句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才能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理解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但是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文中的美,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进入作者精心描述的情境之中的表现。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先上学生跟老师反复读,慢慢琢磨,仔细品味,学生渐渐地从“静、清、绿”中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独特美。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时,学生充满了感情,进入了文中“舟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得到了美的熏陶,达到了美的升华。

三、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

一些优美的文章,要想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境,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就要让学生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美。比如《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一课,学生在学完“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这部分内容后,我启发道:“多么奇特的景象啊,如果我们也能躺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享受着阳光、享受着微风、享受着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奇迹,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吧!”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交流发言时他们显得非常踊跃,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躺在死海的波浪,就像睡在儿时的遥篮里,微风就像是妈妈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细浪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妈妈在我耳边唱的摇篮曲,就这样,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觉得此时的我就像是一朵白云,在蓝色的晴空中悠闲地飘呀飘,飘入梦乡„„”这时,学生的想像得到发挥,情感得以激发,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顿感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因此浮想联翩,仿佛身临其境,真正进入文章美的境界。

四、借鉴教材,激发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通过自己积累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篇幅短小,但情节引人入胜。课文通过叙述小主人公麦克用自己的行动——早起帮爸爸挤牛奶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形象,反映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这篇课文语言简洁,脉络分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课后思考题从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很快就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我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理解课文的内容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应让学生去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并且从中受到感染。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课文的哪一个情节最令人感动?为什么?”学生经过再一次的默读之后,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课文的开头最令人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麦克是非常了解他的父亲的,他非常爱他的父亲,他是个懂事的、情感丰富的孩子。有的认为课文中写麦克不断地看钟,生怕错过起床的时间,从而耽误送新年礼物的情节令人感动,因为这可以看出,麦克把送新年礼物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他多么希望父亲收到礼物之后能露出一丝微笑啊!当然,更多的同学认为课文最后一节写得最感人。当父亲从礼物中感受到儿子对他的那一片深情后,带着呜咽声笑了,对儿子所能表达的感谢,只能是紧紧一抱,然而这一抱,却特别能抓住人心,特别使人感动。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为了营造情感高潮,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中情感融为一体,不失时机地总结道:“是啊!老师也认为最后一个情节最使人感动。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尽管屋子里很黑,他们谁也瞧不见彼此的脸,但他们的心却是相通的,他们无需用言语去表达这份爱,一切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完了这番话,我及时捕捉到了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他们似乎都已沉浸在这份情感之中了,有些同学的眼中分明闪烁着泪光。学生在感知内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同时能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因为教这篇课文时正值三八妇女节前夕,于是,我让学生回去也给妈妈一份礼物,然后把经过写成一篇文章——《送给妈妈的惊喜》。事实证明,经过课堂上的感染,生活中的体验,学生当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真情实感,充满着美感。

阅读中的家庭教育 篇4

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随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国内有关科学教育的研究日趋活跃,不同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科学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依然是相对薄弱的。诸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及目标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都因被人们忽视而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这样极易使中小学科学教育脱离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素质教育这一时代的轨道,脱离学生的个性、潜能尽可能得到发展这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理想,脱离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从而与教育的价值、理想相背离。因此,对科学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进而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仅就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作初步探讨。

把科学教育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联系起来,是确立其应有地位的第二个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但是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命运。中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键在科学技术,基础在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正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这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性事业。我们深信,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学和有效的科学教育,中国的强盛、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作为基础教育基本内容的科学教育。如果说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构筑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则为高地的构筑提供坚实的地基,这并不是说基础教育只作为高等教育的升学预备,而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 篇5

1、幼儿图书总量充足

调查表明,城市幼儿的图书拥有量已十分充足。人均50本以上的占19.8%,人均20—40本的占75.3%,没有图书的幼儿不存在。对于购买诸如“图书”之类的学习用品,家长总是非常愿意“慷慨解囊”。

2、幼儿图书内容片面化

学前期的早期阅读并不等于识字教育。在理论上家长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但在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家长首选的还是“智力类”(识字、学数)图书。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家长,有62.1%把购置识字、学数类图书放在首位。其次是“知识”类图书。而孩子喜欢的则是“动画类”图书。因而在购书时家长和孩子往往发生矛盾。家长在为孩子购书时,目的性明确,把书视作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工具,较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书籍所具备的娱乐性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对幼儿的“故事类”图书鲜有选择,仅占3.8%。可见,家长对“书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学习的有效手段重视不够。

3、幼儿阅读环境欠佳

调查发现,幼儿虽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往往是东放一本西搁一册,没有一个固定的图书架和书袋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50%以上,没有阅读角落的幼儿占60%以上。可见,幼儿的家庭阅读的物质环境普遍欠佳。对于精神环境方面,家长的榜样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家长在家里每天坚持阅读书报半小时以上的占35.4%,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阅读”的占21.8%以上。家长与书少有交流,幼儿就难以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幼儿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令人担忧

在调查和观察中,幼儿的阅读兴趣令人担忧。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阅读”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0.1%,而“一般”的要占59.8%。许多幼儿爱“听”家长讲故事,不喜欢自己“阅读”故事,因而每天“缠着家长要求讲故事”,能够自己“一页一页认真仔细翻看”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5%。有些家长为了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用经常购买新书的方法来保持孩子对书的“热度”。很多家长反映,家里的图书要么扔得满地都是,要么每一本书都被涂得乱七八糟,撕得七零八落,令家长“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玩,不喜欢读书。

5、家长指导乏术

早期阅读具备个别化的教育特点,易受兴趣、环境等影响。因此,家长是指导孩子阅读的最好老师。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希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家长只是在孩子“缠得没办法”时给孩子讲个故事聊以应付。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爱不爱看书“无所谓”,认为等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有所改变。调查结果还表明,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较少,每天坚持者寥寥。当与孩子一起阅读时,也只是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技能并不关注或不知道关注,因而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时,家长觉得无可奈何。

6、超前识字教育者众多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也是阅读的社会,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方面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的阶段。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一句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与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①活用现有教材。现行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做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②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到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2.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①阅读材料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必须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富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上的文章,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作品,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包括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能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上都比较容易适应。②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表述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后,可以针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鼓励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并鼓励他们有独到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①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有结论,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②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从而更容易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4.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里说的是广义的阅读。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无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①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②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观察体悟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和教育呢?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篇8

衣晓红

书名:《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 作者:魏书生 体会:

久闻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本学期读了有关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七个一”使孩子们脱胎换骨改变了过去的机械记忆,背书就头疼的现象,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专家魏书生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 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这是:学生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语文教学要取得突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书中我也非常欣赏的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够享受快乐!”。现在让我们也这样想:我正在从事着快乐的事业,也正在享受着快乐!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解静芳

书名:《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作者:吴正宪

我在本学期阅读了吴老师的《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完这本书,书读完了,摘录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经典的内容,写下这篇读后感。人们常常这样描述吴老师: 用心去拥抱事业; 用爱去拥抱生活; 用情去绘画风采。

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常常被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人格以及独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地感染着。吴老师是在用心、用爱与孩子们交流,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尊重和信任。

一、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我觉得吴老师在这点上更值得我自己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永葆童心,做学生的朋友。如果学生喜欢你,那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二、让数学变得容易些 让数学变得容易些,首先教师自己要充分去备课,把“人为的拔高”降低一点,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其次还要不断地整合教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吴老师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在吴老师的经验中,她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意味着学生会发现问题,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有积极性!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作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还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对孩子一生成长最重要的责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是一个极普遍的心理现象,习惯是达到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吴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而且用自己的好习惯来影响学生。我特别欣赏吴老师对学生学会倾听习惯的培养,她在这里做到五点:第一、先让学生听懂。在课堂上多追问:“你听懂了吗?”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第三、教师 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第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学生。第五、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反观自己的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学生学会倾听方面,自己其实也很重视培养,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总之,看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收获甚大,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经验,结合实际,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郭彩芝

书名:《教你如何赏识孩子》 作者:周弘 体会:

前段时间读了周弘老师的《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使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一段是: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 在自己的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怎么上课的?这么简单还不会做。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 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就会大大不同。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对差生我总是粗暴的对待,缺少耐心和赏识之心,结果是差生越来越差,离自己越来越远;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差生,使差生增加了学习的信心。比如我们班的钟志豪同学,上课不太认真,学习较差,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自己没有针对他的优点对他进行引导,而是一味地挖苦他,结果是他越来越差,对学习无所畏。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位学生不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他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我的数学课越来越感兴趣,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慢慢地上来了,几次测验都能在90分以上。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要让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之后,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教师阅读与教育写作 篇9

整理:方心田

关于教师阅读

这个话题分为四个部分谈: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什么,读书的三个核心词,读书的四重境界。

一、教师阅读的意义(为什么读)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起:我做学生就喜欢看课外书、买书、订杂志,做老师喜欢看书写作、带领学生看书写作,做编辑更离不开看书写作,感受到读书的好处。

(一)增长知识,提高素养,丰富生命。

读书是一种消遣,读书是一种旅行;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生命状态。读书不仅使自己有知识,还使自己有文化。读书是男人最好的营养,是女人最好的美容。读书是一种生活历练,一种品德修行,读书可以使自己阅历宽广,学识丰厚,精神充实,内心宁静,气质高雅,思想高贵。(这一点,无论何种职业的人都适用,所谓普适价值)

论据:书香门第、书房常悬挂的木板对联:“箱储卷轴心常逸,腹有诗书气自华”。后一句来自苏东坡诗《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个人图书馆藏书三四万册,2米宽大床上三分之二是书,死前马桶边上摊开线装〈红楼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人类知识的总统。雨果说:书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列夫•托尔斯泰说:书是打开智慧的钥匙。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唯一拥有哲学博士的美国第28任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说: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朱永新先生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教育就意味着读书,二者相辅相成。

(二)提升专业,服务教学,促进写作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就是阅读和本专业相关的书籍,教师指阅读教育教学类、和本学科相关的书籍,也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论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如语文老师阅读文史哲,就是专业阅读。理科老师不仅需要阅读理科方面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也需要阅读非专业的人文社科书籍。因为人文社科书籍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养,丰富生命”,是人生之必需。

非专业阅读也很重要。很多老师往往忽视这一点。现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都知识渊博,老师怎能不加强学习?

一般来说,读书多的老师,其上课水平、教学能力一般也不错,“肚里有货,心里不慌”,其学生成绩当然也与此成正比。

从不读书或很少读书的老师,就如焦渴的土地,是长不出什么好庄稼的。

那些特级教师、名师学者,无不是勤奋读书、学富五车的。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善于写作,不仅写论文,也写随笔、散文等其他文体。

所以说,阅读除了可以提升专业、服务教学,又能激发写作,促进写作。写作反过来又需要加强阅读,通过不断阅读,充电加油,补充养分,才能继续思考,深化思想,推动下一步写作。写作又能锻炼教师思维,提高教师思想,促进教学能力。

阅读与教学、写作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特级教师、名师身上,很明显地体现出读、写、教三位一体的关系。

二、教师阅读的方法(怎么读)

1.泛读

书籍太多,不可能每部都仔细钻研,求精求深,一部分书也可一知半解或消遣随性地读。泛读就是广泛阅读,读书的面要广,品种要多,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从而掌握一般性常识,如过去现在,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文科老师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理科老师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老师都应广泛地阅读,以丰富学识,开拓思路。我认为,对一般性的专业书籍和非专业书籍,以及一些报刊,可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意在读懂大意,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或者快速阅读,只了解大意、思路,或主要观点、主要事实就可,达到“取其精华”的目的。如对当今一些老师写的教育教学书(现在出书比较容易)、一些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类书籍以及小说作品,只要了解内容、把握主题就可以了,没必要字斟句酌。如果字斟句酌,就真的费时费力而不讨好了。当然对于古典名著,比如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还须字字过目,句句入心。这就是下面要讲到的“精读”。2.精读

精读,就是精心、精细地阅读。对本专业的理论书籍和通识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就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分析研究,务求明白透彻,以吸取其中精华,获得真知灼见,绝不能贪多求快,囫囵吞枣,否则读了也等于没读。对一些佳作名篇,也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最有营养的一种读书方法。

3.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读着读着也许就豁然开朗,前后贯通了。这种跳读,其实是最善于读书的。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堪称有经济头脑。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说自己每年至少看300本书,平均每天一本,想必他多是采取了跳读的读书方法。

4.速读

即快速阅读,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陶渊明就常常这样,“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数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5.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与写眉批、做记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随读随写,不仅能积累大量素材,而且能及时捕捉思想火花和写作灵感,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还能增强记忆,提高阅读能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技巧技能。著名的金圣叹批阅《水浒传》、脂砚斋批阅《红楼梦》就是典型的写读。

6.选读

当然,无论用哪种阅读方法,都不能读尽天下书。那么又要注意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有得有失,有取有舍。学会结合自己的业务状况、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时间精力,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选择报刊,进行阅读,如此才能达到开卷有益、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真正享受读书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无论怎么读,都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道重于术。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永远比单纯的技巧方法更重要。思想方法,思想比方法重要。

2.真高于美。真实是一切精神产品的灵魂,特别是历史和教育作品。陶行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美,如果失去了真,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本人就喜欢口述历史、民间写作,如野夫、龙应台、齐邦媛的书,皆因其真实。

三、教师阅读的内容(读什么)

人类书籍犹如浩瀚大海,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呢? 我个人推荐以下书籍(电影),仅供参考。

(一)涵养人文精神的书目 中国古代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四大小说名著

中国近现代经典:严复、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老舍、茅盾、曹禺、巴金、沈从文、徐志摩等人的代表性作品

西方文学名著:卢梭、歌德、巴尔扎克、雨果、莎士比亚、海明威、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索尔伦尼琴等大家的代表作品

西方社科名著:潘恩、哈耶克、罗素、伏尔泰、亚当·斯密、约翰·洛克、爱因斯坦、托克维尔等代表作品

当代优秀著作:陈忠实、贾平凹、余华、阎连科、莫言、王蒙、艾青、顾城、舒婷、白先勇、龙应台、周国平、野夫、钱理群、朱学勤、秦晖、刘军宁、张鸣、傅国涌等人的代表作品

《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 《中学人文读本》丁东主编

《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于漪主编 《科学家论教育》周川选编

《人的现代化》(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自我实现的人》(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宽容》(美)房龙著

《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美)梭罗著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李洪涛著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刘军宁主编

(二)培植教育理论的书目

《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谈话》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伦理学》——杜威 《爱弥儿——论教育》——卢梭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 《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 《童年的秘密》——(意)蒙台梭利 《教育诗》——(苏)马卡连柯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巴西)保罗•弗莱雷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 《陶行知全集》 《蔡元培教育文选》 《教育漫话》——约翰•洛克 《和教师的谈话》——赞可夫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

《人的教育》(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三)积淀教育智慧的书目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李泽厚著、杨斌选编 《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高万祥等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于漪等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内尔诺丁斯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优秀教师的6种核心品质》《优秀教师是这样工作的》——《教师博览》编辑部

朱永新、肖川、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张文质、吴非、叶澜、朱晓曼、窦桂梅 等教育学者的作品。

(四)学习班级管理的书目

《班主任必读:全国著名班主任论工作艺术》,汇聚魏书生、王宝祥、王晓春、万玮、丁如许等12位全国著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之谈。王宝祥主编

《我这样做班主任——李镇西30年班级管理精华》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 张万祥

《班主任兵法》万玮(在《教师博览》《江西教育》开专栏)《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孟繁华主编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选编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其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在日本和全球都引起极大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史无前例地发表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内容讲述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她一生的基础。)

《夏山学校》(英)尼尔(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是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他曾做过实习教师、助理教师、刊物编辑、主编等工作。1915年出版处女作《一个教师的日记》,后出版《问题儿童》《问题父母》《问题教师》等。他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快乐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并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被《纽约时报》称为“天才与圣徒”的作者认为教师要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和公平,成为孩子的榜样。)

(五)丰盈教育心灵的电影

1.人文类:《公民凯恩》《阿甘正传》《美丽心灵》《心灵捕手》《雨人》《返老还童》《海上钢琴师》《香水》《肖申克的救赎》《悲惨世界》《拯救大兵瑞恩》《沉默的羔羊》《辛德勒的名单》《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朗读者》《窃听风暴》《入殓师》《边城》《霸王别姬》《一九四二》

2.教育类:《放牛班的春天》《热血教师》《死亡诗社》《浪潮》《自闭历程》《历史系男生》《修女玛丽亚》《闻香识女人》《让爱传出去》《蒙娜丽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动听》《摇滚学校》《老师的恩惠》《三傻大闹宝莱坞》《天堂电影院》《小孩不笨》《麻辣教师》《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六)高品质的报刊

1.情感智慧类:《读者》《中国国家地理》《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随笔》《读书》《书屋》《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看历史》《炎黄春秋》等。2.教育教学类:《教师博览》《教师月刊》《当代教育家》《未来教育家》《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以及本学科专业性报刊。

四、读书的三个核心词

1.人性: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人类的特性,如自私、残暴、嫉妒、偏狭、阴暗、仇恨等。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鲁迅小说中国民性的丑陋和恶、沈从文作品国民性的美和善、余华《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等中短篇、莫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金瓶梅》

2.人道:了解做人之道,人类应有的情感和态度,如同情、怜悯、宽容、平等。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莫言《蛙》、《水浒》

3.人文:人文主义、西方文学名著、社会科学名著、《红楼梦》

五、读书的四重境界

关于读书的境界,古人有很多总结,比如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读书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生活的能力;而现在的人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境界高下,一目了然。宋代大儒张载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认为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季羡林先生归纳古人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是“红袖添香夜读书”。有红颜知己相伴,挑灯夜读,把盏品茗,美人养眼,美文养性,其乐融融,其情怡悦,令人艳羡。二是“绿满窗前草不除”。因醉心于读书,沉迷书中,忘记了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四季轮回,窗外已是绿草茵茵而不知。这是一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忘我忘物的读书境界,令人敬佩。三是“雪夜闭门读禁书”。天寒地冻,大雪纷纷,四周静寂,独自一人,闭门读书,而且读的是禁书,可以想见读书的心情之切,阅读的放松与惬意,此景此情,乐在其中,味在其里,不足与外人道也。

我认为,读书有四个层次,或者说四重境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好比登山。读书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人们精神充实、素养提高和生活幸福的必由之路。

(一)读什么都是知识。人在无知的时候、消遣的时候读书,读什么都是知识。孩子启蒙入学,学什么都是知识;大人业余看闲书,或行业书、工具书,也是补充知识,让自己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懂一点。博览群书指的就是这样。当然,大家不要仅仅做词典,只做知道分子,要活学活用,做知识分子。

(二)读什么都是专业。分两个层次:

1.书不在多,读对则可。多读书不如读对书,什么叫读对书?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假设你是个语文教师,别忘记你首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那么立足语文老师应该读的语文专业方面的书才是入了门。一个老师将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了,就能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就能够懂得如何去启迪孩子的思维,树立孩子的信心,就能做个优秀的学科教师。2.书不在书,会读则可。会读的人,读什么都是专业。读书如参禅,在佛家眼里,世间万物都是佛。在好的读书人眼里,看什么都是自己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因为你有了专业性的东西做基础,你就有了阅读的自我立场,于是你的眼睛里看到的哲学书不是哲学而是教育,你看到的老子不是老子而是班主任著作,你看到的稻盛和夫的东西不是企业管理而是带班的路径,你看到的圣经教义不是宗教的教条而是教育的情怀,你看到的哪怕是一本普通的小说那也有教育的亮光„„当你的阅读丰富了你的视野的时候,教育就在你的世界里广博了。如鲁迅论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三)读什么都是自我。当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一定的阅读广度、深度,就接近了佛家境界:读什么都是自我,都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在里面。一个优秀的读者不会顺随别人的思维,不是被别人牵着走,他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把所有习得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营养,让那些东西成为构建自我的工具。说到底,一切都是工具,最终是为了构建独立的自我。没有自我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没有自我,没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也就注定了一个人走不远。真正走远的必定是自己的灵魂,所以孔子之后的弟子鲜有超越孔子的,而苏格拉底的徒子徒孙却可以超越他,因为他有个爱自己的老师,但更爱真理的后学。

(四)读什么都是文化。文化是什么?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我理解是“以文化人”。文化是学习得来的,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读书可以变成文化人,而不仅是知识人。当经历了前面三个层次,三重境界,再往前走,就到了“以文化人”的地步,无论读什么都是文化,都是素养,都是气度,都是精神,哪怕是闲书,哪怕是食谱,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有气质,有风度,有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所以,生活中很多人是有知识没文化,修养差,德性差,那是因为书读得不够多、不够好。我们要做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实际就是将文字、文章、书籍化入人的血液、生命里去了,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了。比如,那些德高望重、谦恭温和的大师级人物,乡间古村里百姓敬重、清淡朴素的老先生。

关于教育写作

“教育写作”,顾名思义,写作要和教育有关,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并将其形成书面文字的一种写作活动。包括“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科研”等。我认为“教育写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会跟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对象带来很好的积极影响。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坚持教育写作的教师,真的很容易成为名师或特级教师。我们刊物的很多普通作者,写着写着就出书了,就讲学了,就成了名师了,就评了特级了。

但是,在我们的身边,进行教育写作、热爱教育写作的老师毕竟还是少数,在很多学校,校长也没有能真正重视教育写作,没有很好地、及时地引领老师们从事教育写作,只有少数富有远见的校长投入人力物力,积极做着这方面的引导工作,或者亲自示范,积极投入写作,或以教科室主任为首,以一个带动多个。

这方面的例子我见到很多,比如江苏吴江汾湖实验小学的校长张菊荣,他本来是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出身,非常善于思考,善于写作,在博客上更新很勤快,每年都发表很多篇,但他不是只顾自己一个人做科研,而是在外请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带动学校几十个老师都来写,集体做教学研究,写博客,出校报,投稿发表,渠道很多,他要求教师每人每年都必须出一本书,学校负责印刷,现在成绩非常突出,已经出了200多本土书了。他们的数年坚持,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教师博览》《江苏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刊物都对他们的做法进行了有分量的报道和发表多篇教师的研究成果。这样会写的校长还有一些,他们经常向我们投稿,所以我们很清楚。还有一个局长,也在百忙之中坚持每天读书,每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定期更新博客,他就是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长常生龙。他也是我们刊物的签约作者。

一、教育写作的意义(为什么写)

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我认为教育写作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这里我会借用一些北京师大教授肖川的观点。

(一)教育写作能提升阅读品质

如果你有写作习惯的话,阅读品质就会更高,如果没有写作习惯,可能更多的是泛泛浏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看。如果有写作的需要,你往往会有摘录,就会用心咀嚼,再三琢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怎样构思的,怎样布局谋篇的、剪裁选材的。阅读帮助写作,写作促进阅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教育写作能深化思想认识 好多问题,如果你没有写作的需要和习惯的话,你只会想一想,说一说,好像就过得去。但是如果你要写文章,对这个问题就会觉得资料积累不够,素材积累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素材;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想得很通透,说理还不周严,就要梳理头脑,理清头绪,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探索,最后下笔如有神。所以说,写作会帮助你更好地用心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能力。

(三)教育写作能提高教学能力 1.口头表达能力

教育写作,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就不用说了。大家知道,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种语言,口头语言能够借助于及时的反馈,借助于情境,它往往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完整、规范和精当。如果你经常写作,你就会使得你的口头语言做到非常准确、凝练、规范、完整,这样会使你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品质得到保证。

2.鉴赏能力

究竟怎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如果你有写作习惯的话,有比较高的写作素养的话,你的鉴赏能力就会比较高。写多了,看东西的眼光就厉害了,“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

自己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就比较容易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不好的文章不好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这样把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他的写作能力结合起来教学,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3.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育写作,包含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有叙述性的,有议论性的,有时需要形象思维,有时需要逻辑思维,久而久之的训练,无疑可以使老师这两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这样,对老师的学科教学、学科研究肯定有巨大的益处。

(四)教育写作能提高成就感

写作会使我们特别有成就感,俗话讲“名利双收”,确实如此。这也许有点虚荣,但事实就是如此。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建立在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最低层次的是安全感(职业安全、生命安全、心灵安全);第二个是归属感,被人接纳,被人接受,被人认可,情感有归属;第三个是成就感,事业有成就,工作有回报,汗水有收获,这就是成就感。最后是幸福感,建立在前面三个感之上,幸福是我们对于生命的一种内心体验,幸福是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很富有。读书是精神上的富有,写作也是。当你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记下来的时候,当把你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每一个挫折和反思都记下来的时候,你会因为你的文字而定格,成为永恒,成为美好的回忆。这种感受,会是多么幸福啊!

肖川教授坚定地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一定能够上好课,理由就在于一篇文章和一节课好不好的标准非常类似。我也坚定地这么认为。

二、教育写作的内容(写什么)

1.教学反思: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省与思考 2.教育故事:自己的、他人的(往往是教育通讯)3.读书笔记:读后感、影评、日记等。

三、教育写作的方法(怎么写)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

一线教师的优势就是工作生活在校园,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天天要备课、上课,处理发生的矛盾,理顺和学生的关系,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有触动自己思想、震撼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有一刹那的思想火花,那么请随时记录,储存到你的资料库里。以后说不定就会取出来使用,发挥它的作用。

2.学会选择,培养分析整理,去粗取精的能力

材料多了,不是每个都能写成好文章,那么就要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看看哪些东西有值得挖掘的主题,有值得拓展的深度,是不是有特点、亮点、闪光点,进行科学的选择,以备下一步的使用。

3.学会构思,打好谋篇布局、主题结构的腹稿

文章贵在构思,宛如打仗贵在计谋。构思就是在脑海里调兵遣将,谋篇布局,科学的决策、慎重的布局,决定着这一场战役的胜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写无准备之文,是同一个道理。

4.学会表达,达到文从字顺、情理适当的效果

写作,需要较好的语言功底。当头脑里的一切都准备就绪,接下来就要喷薄而出了,这时你得用合适的字词句一个个地去迎接它们。迎接好了,就是好文章;迎接不好,就是差文章。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就需要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去对应。比如,教育叙事,有故事有情节,就得用稍微生动、立体感强的语言去表达;教育随笔,要事实清楚,观点鲜明,角度新颖,语言可以生动,也可以平实;教育论文,一般而言,论点明确、论据有力,文字平实、表达清晰就可以了。思想本身就很有力量,不需要华丽的包装。

四、教育博客——教育写作的好平台

教育博客,是目前比较流行,非常受老师、专家欢迎的一种教育写作平台。

教育博客以其技术上的低门槛、情感上的人本化、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零成本等优势,以及个人电子出版物的亲和形式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教师乐于在教育博客上记录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乐于反思、学习与自我完善,乐于欣赏自己的才华、成就与发展,使新课程改革引发的学习、交流的需要与教师主体意识融为一体。教育博客是教育工作者的网上家园,是知识管理、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良好平台。

希望大家都来使用博客平台,撰写博客文章,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大路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五、向媒体投稿 介绍几点经验体会。

上一篇:餐饮开业准备流程下一篇:如何当好部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