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精选12篇)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篇1
摘要:信息技术课中现代中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意志薄弱、不能吃苦、缺乏抗挫能力等弱点。究其原因, 一方面,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家长们都尽其所能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 尽量不让孩子吃苦。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灌输, 轻视能力培养;重视智力和分数, 轻视人格和意志培养。因此, 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虽然考试成绩较好, 但心胸狭窄, 自制能力、耐挫能力等都较缺乏, 本文就加强挫折教育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挫折,挫折观,心理补偿,受挫环境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笔者以为,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
一般地说,产生挫折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如父母离异、或家人遭遇车货、或家被洪水淹没等等;二是内在的,如想学好但成绩老是上不去等自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无论何种情况都要让学生明白: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不遭遇挫折,要学会走路就得学会摔跤。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是普遍的、正常的。挫折虽令人不快,但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是锻炼人的最好摇篮。能经受挫折考验的人,在学习或工作或生活中,一定是一个百折不挠的强者。只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视失败,调整目标,坚定意志,增强信心,不懈追求,就能战胜挫折、不断进步、走向人生辉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和信息免疫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受挫能力,遇到技术难题,我们要迎难而上,不懈地查找资料,综合研究方能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补偿机制,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
在挫折教育过程中,应尽力提高学生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强化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建立起心理补偿机制,使之冷静而理智地面对挫折。一方面,面对挫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如目标过高就容易遭受挫折,因此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还要有豁达大度的心胸,为人处事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补偿来战胜挫折。自我安慰并非自我原谅,自我原谅常常是对自己的失误进行辩解,是受挫后为自己寻找的合理借口,这是有害无益的;而自我安慰是为了东山再起,冷静思考,改进方法,调整目标,以求再振其鼓、重新发展。遭遇挫折后,还可以把心中的郁闷向亲人、挚友、老师倾吐,以求得指导和帮助;而学校则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引导学生解决受挫后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学生掌握了心理补偿机制,就不会在受挫后手足无措、或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甚或伤害他人等等。
三、供给学生战胜挫折的范例,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
古今中外在挫折、磨难中奋起的事例不可胜数,是取之不尽的形象教材。有年少时学习成绩一般通过努力奋斗成为伟人的,如科学家牛顿读小学时,被同学称为“呆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小时候有人说他是“笨蛋”;作家罗曼·罗兰在读中学时,学习数理课程感到十分吃力,后来不得不改学文科,等等。有生于破落、贫困的家庭却不屈于环境而成为伟人的,如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等等。有从小丧失父母、年少又多病战胜磨难而成为伟人的,如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著名作家老舍,等等。有身残志坚战胜磨难成为伟人的,如大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就成了聋子,大诗人弥尔顿双目失明,大作家塞万提斯在战争中失去了左手,著名文学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肌萎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等。当然,还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总之,在挫折教育中用好典型事例,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四、创设一定的受挫环境,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1994年3月,中国人大附中制定了一套“磨难教育计划”,让初一学生徒步15公里到解放军某部接受内务和军训。1994年7月,中国文化研究会创办了“老三届子女夏令营”,让孩子们沿着父母当年的足迹,走到延安,住一住窑洞,亲身体验田间劳作的艰辛,使他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磨炼意志。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1995年10月,山东淄博师范附小开展了“创造一份艰苦让孩子尝一尝”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离淄博600余里的贫困地区苍山县农村,深入到当地小学生家中,和他们一起做饭,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生活……家庭、学校、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创设一定的受挫环境,让他们在受挫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控力和受挫力。不经历风雨,哪里能见彩虹?“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史记》)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同学们,是强者,就让挫折来磨炼自己吧,就让艰险来考验自己吧!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 (2) 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学生,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 (3) 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 (4) 要多为学生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篇2
来源:e度幼教网 文章作者:
2011-01-05 17:20:19
[标签:家庭教育 孩子受挫 缓解压力] 父母可以常和孩子玩玩怎么办?的游戏,父母提出问题,鼓励引导孩子想出解决办法;不断扩大充实孩子的知识经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面对和战胜挫折提供基矗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应多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
父母可以常和孩子玩玩“怎么办?”的游戏,父母提出问题,鼓励引导孩子想出解决办法;不断扩大充实孩子的知识经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面对和战胜挫折提供基础。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应多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房间、倒垃圾等,培养幼儿自立能力,增强其挫折承受力。
2,在故事中,让孩子认识挫折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父母常给幼儿讲成功者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故事。如,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研制成功了电灯。
3,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不屈不挠的榜样。
4,在生活中,父母可有意创造挫折情境,例如,带孩子徒步郊游、登山等,并约定让孩子自己走或爬,并鼓励他自己坚持到底,以锻炼孩子的韧力和耐力,树立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遇到困难,不急于伸手援助,鼓励孩子多动手勤动脑,对其点滴进步都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5,竞赛-认识输赢。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和竞赛,例如“拍球冠军”等,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找到失败背后的原因,克服困难,最终获得胜利。
提示: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抗挫能力来确定施加压力的强弱。挫折情境应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同时频率不能太高,以保证幼儿身心快乐、健康地成长。
孩子需要“磕磕碰碰”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篇3
【摘要】创新创业需要热情,需要技能,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当前高校不仅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做好挫折教育。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积极将挫折教育应用与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校 挫折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德市科技局课题《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SK02) 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20-01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挫折教育的价值分析
2015年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可是,创新创业教育要如何教才好?目前高校学生中,创新创业之心“不曾有”、创新创业之行“不敢有”、创新创业之念“不再有”的现象普遍存在,归根结底是学生害怕失败,抗挫折力不够强。创新创业需要热情,需要技能,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在接受光明网专访表示,当前高校不仅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做好挫折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中挫折教育现状
2.1研究方面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主要集中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对创业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研究探索还是很少的,散见在几篇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如张克俭的《再析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挫折教育》(2007),唐乘花的《从乔布斯的经历谈创业教育中的挫折教育》(2012),陈亮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加强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2014)等。目前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化的创业挫折教育教学和探究的整体。
2.2学校方面
目前将挫折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的高校较少,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面对创业中的挫折教育。高校挫折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教育范围狭窄。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主要应用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且内容比重不大。在教学时受教师主观意识,随意性较大。②在实践活动中缺乏渗透应用。国外诸多高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挫折教育实践,如“不可能拿满分“的考试试题、修学旅行等,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挫折教育,而国内高校对类似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③挫折教育工作被动。目前高校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个体开展挫折教育,都是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后寻找心理咨询,缺少事前的积极预防干预。
2.3学生方面
当前高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平常备受父母的呵护和宠爱。在脱离父母的监护而步入大学校园阶段,由于缺乏磨练,抗挫折能力不强。即便有战略眼光、创业意识,但在失败困难面前容易退却放弃,导致心理落差甚至产生抑郁、沮丧的情绪,如果不能有效的开通疏导,对大学生的精神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大学生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提升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认识较少,导致在挫折教育中比较被动,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3.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克服:
3.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开设挫折教育课程
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已成气候,但课程的体系化程度有待提升。以大学生关心的创业问题为起点,开设切合大学生实际的创业心理的挫折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化解困惑、克服困难,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机遇挑战,从而培养大学生创业自信。
3.2结合专业教育,渗透挫折教育思想
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课程教育,挫折教育更要融合渗透在专业教育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创业创新元素,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不要一味的选用优秀成功案例,挑选一些从挫折失败后创新的典型案例,如乔布斯创业经历:和失败做朋友、诺基亚:失败的创新者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优秀创业者的品质,接受挫折教育的洗礼。
3.3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加强挫折教育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主要是从实践中磨砺出来的,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发挥挫折教育的优势及其独特功能,让大学生在校园创业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让专业知识转化成创业管理实践,不仅锻炼了创新创业的技能,更增强了面对挫折、对抗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3.4适时关注高危人群,及时提供心理疏导
通过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协作与配合,关心、观察大学生的成长,对于遭受挫折困难的大学生,及时开通疏导,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大学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自我,战胜心理挫折影响,提高对抗挫折的能力。
3.5加强校园创业挫折教育宣传
在校园内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针对面对的一些疑惑进行讲解、讨论,让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更好地促进挫折教育的开展。同时成立兴趣小组,引导大学生自发建立和发展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帮扶队伍,热心的给予周围同学、朋友以安慰、理解和鼓励,增加他们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4.结束语
以大学生关心的创业问题为起点开展挫折教育,化解他们的创业困惑,培养磨砺坚强的意志,自信的人格,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创业中的失败挫折,坚定不移地将创业进行到底,从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包兴敏.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教育探索,2012(12).
[2]杨丽华,吴家荣.浅谈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J].教育探索,2011(8).
谈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篇4
通过指导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抗挫能力的培养,实施正确的抗挫折教育。
1. 探讨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
2. 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挫折的教训经验,形成受挫折不慌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3. 引导孩子掌握抗挫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 准备阶段: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辅以资料收集法。
2. 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
3. 总结阶段:主要用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增强了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2. 增强了心理适应能力。
3.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研究结论
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在学习、生活中经受多次挫折,又能在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下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克服障碍的学生,挫折承受力就比较强。因此,良好的耐挫折教育并不在于尽力保护学生免受挫折,而是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安排适当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炼和开导。当然,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又不能使学生轻而易得,而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障碍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的,否则,所创设的情境达不到磨炼和培养学生耐挫力的效果。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需要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挫折、突变等情况时,能够做到心理和谐,情绪稳定,精神饱满,从而正确地对待、处理和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课程教学基于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问题,我谈谈认识与体会,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1. 挫折教育的含义与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1)挫折教育的含义。
所谓挫折教育,是根据学生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些难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拼搏进取的坚强意志。
(2)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及由于自然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事故等,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有关调查表明:受挫者中有57%是因为学习受挫。学习受挫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等。于是有的学生宁可在外流浪也不肯进学校,甚至个别学生走向极端。
(2)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心理动机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适应能力、自身生理缺陷等,例如,个别有残疾的学生由于不能和同学在一起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就不愿意和别人讲话和交往,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而常常自己躲在角落里暗自伤心。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境,引发挫折感。
2.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优势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体育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身心培养的过程。体育课的优势在于,体育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大于一般的学科,运动时的学生,其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会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感。特别是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学生,教学的热烈氛围会感染他们,使他们主动和同学一起游戏与学习。经常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的性格、人格都会有积极的变化,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又会使性格得以相互影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要求人们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式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树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3.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把握和指导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自我调适及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却是一个难题。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前面我们已作过阐明,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某种运动技术时遇到了困难,如气候不适宜、器材短缺或破旧、人际关系紧张、身体条件差、缺乏自信或对自己估计过高等,因而影响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挫折感。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前提。
(2)进行挫折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
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父母对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因此,父母在遇到困难或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出表率,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和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共管,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困难,及时克服缺
讲究方法,提高队形队列教学的实效性
许桂英
(泉州市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队形队列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辅助教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是指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口令,一定的队形,从事协同一致的动作。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站立及行走姿势和习惯,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并具有英姿焕发的神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所以,在小学强化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玩,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龄特点,导致对这类较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感到乏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进行队形队列训练的兴点,与同学和睦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注意把握挫折的适度性。
对儿童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儿童心理耐受性来说,绝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儿童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在实施挫折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和鼓动工作,激发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要适时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与失败时,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并具体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摆脱困境,获得成功,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标。
4.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儿童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又可以磨炼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处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判断主要取决于父母和教师的判断与理解。为此,家长和教师应首先排除其对挫折的害怕心理,敢于让孩子面对形形色色的挫折,并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提高心理耐受力。
(2)创设情境,言传身教,进行分层挫折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高练习要求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在搬运接力中,教师可创设汶川灾区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带,增强练习的紧张性。又如以“勇敢者的道路”为题材,将障碍跑练习情境化,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磨炼学生的意志。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通过言传身教发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相信不管是一个简单的跑步动作,还是一个复杂的跳跃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震撼,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的教育效能,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问题。
(3)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体育教学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注意对
趣,激发他们的参与训练的意识,调动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就成为体育老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同仁。
一、激发兴趣
在队形、队列训练时,穿插播放节奏鲜明、活泼欢快的乐曲伴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队形、队列美感的体悟,还有利于调节情绪,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掌握队形、队列的动作要领。例如,小学低年级的队列、队形教学,如果过多地重复一种形式,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练习积极性就不高。教师如果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外向型的学生,活泼、乐观、开朗,易骄傲自满,据此,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直言不讳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言表,应采取婉转的方法,循循善诱,以情感化;抑郁型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自卑、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据此,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性的体育运动,经常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学生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为榜样,不畏挫折。生活中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对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应指导孩子将其记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又面临挫折时,他可以唤醒大脑中的记忆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五、结语
人的一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炼是非常必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挫折,在挫折中走向成功。在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任重而道远,体育教师要勇担重任,为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华心著.学校心理辅导[M].新华出版社,1999.
[2]王道俊.王汉谰著.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篇5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广大的`青少年耐挫折的能力让人担心,加大挫折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本文试图在历史学科范围就挫折教育内作一些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关注和研究这一课题.
作 者:邓代福 作者单位:华坪县兴泉中学,云南,华坪,674800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年,卷(期):“”(6)分类号:G63关键词:历史教学 挫折教育
浅谈幼儿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学;挫折教育;方法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很多家长总是抢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幼儿对家长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幼儿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并培养幼儿自己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
例如,有的幼儿在折纸游戏中怎么也折不好纸鹤,于是选择放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耐心地告诉幼儿:“折纸游戏其实很有趣,但也容易遇到困难,那么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办呢?自己多试几次,相信一定会成功的。”通过这种积极的引导,一些原本想放弃的幼儿又重新尝试折纸,当他们通过努力尝试获得成功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增强幼儿战胜挫折的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应该与幼儿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掌握幼儿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有的幼儿过分依赖父母,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手足无措,为了锻炼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战胜挫折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多接触不同的环境,并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流,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有的幼儿在上课时很少主动发言,性格内向,不敢大声说话,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勇于发言的幼儿先回答问题,并鼓励胆小的幼儿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会逐渐变得积极乐观,战胜挫折的自信心也变得日益增强。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挫折教育时,一定要合理把握幼儿的承受能力,不要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恐惧心理,给予幼儿的“挫折”要控制在幼儿的承受范围内,并且鼓励幼儿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让幼儿懂得宽容,学会合作,并增强幼儿战胜挫折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晓芬.让挫折教育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2).
[2]马晓荣.实施挫折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广西教育,2011(13).
[3]白灵娟.对幼儿应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J].乡村科技,2010(04).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篇7
一、真实感知———引导儿童正确认识挫折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我们应客观评价, 并根据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 激励儿童向正确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儿童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 儿童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导致骄傲自满, 不能接受失败;如果我们对儿童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就会增加儿童的心理压力, 使儿童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儿童毛病, 贬低儿童, 对儿童不抱期望, 也同样会伤害儿童的自尊。这样的儿童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 以求避免挫折。总之, 我们对儿童不合理的期望, 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 都会阻碍儿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使原本不应引发挫折感的事件, 即正常的失败或稍加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困难, 都可能对儿童造成挫折。
二、情境磨炼———提高儿童的挫折承受力
情境磨炼, 主要指在儿童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我们随机利用现实的情境, 或有意模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 在这依据“难题”或“情境”中让儿童开动脑筋, 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 完成任务。
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 让儿童逐步经受磨炼。如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儿童走“障碍路”、钻“黑洞”;在生活中勇于接受批评等。当然, 设置的情境应适合儿童的心理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 把握好情境的“难度”和“强度”, 避免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 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须强调的是, 当儿童对难题遭受失败而出现情绪波动时, 不必急急忙忙包办代替, 更不能埋怨和奚落儿童。正确的方法是留在儿童身边给他们一种安全感, 同时鼓励儿童积极尝试, 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必要时给予一些引导。让儿童坚持几项体育活动、让儿童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让儿童参加家务活动等, 远比你的说教更能有效地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三、榜样力量———增强儿童战胜挫折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 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着显著的影响。给儿童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 不仅有助于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 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 对任何成功不仅仅是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 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 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 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四、鼓励保护———改变儿童的受挫意识
儿童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 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我们要鼓励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完成任务、自主战胜困难等, 一旦儿童取得进步后, 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鼓励和赞扬, 强化儿童的行为, 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儿童的神态。成人的鼓励与肯定既能激发儿童追求自主自强, 使儿童的受挫意识得到改变, 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挫折教育在摔跤教学中的应用 篇8
新疆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历史民族地区之一,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之地。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和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造就了新疆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任何一项现代体育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任何一项传统体育也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摔跤是新疆众多少数民族喜爱、擅长的运动项目,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回等民族中广泛流传。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普查工作报告中显示:目前新疆各民族中进行的摔跤项目有23项。
摔跤是新疆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在各种少数民族节日,如锡伯族的“四·一八”节(“西迁节”,节日的由来是纪念历史上锡伯族的迁居活动。在节日进行射箭、摔跤等体育竞技的比赛)、伊斯兰教“开斋节”(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等民族均有欢度开斋节的习俗)期间,除了互致问候、唱歌跳舞等活动外,还要举行赛马、赛骆驼、叼羊、摔跤等活动。还有塔吉克族的“肖公巴哈尔节”、“皮里克节”,蒙古族的“敖包节”……在这些节日中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气氛热烈,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
在摔跤教学中,挫折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挫折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生受到挫折后所采取的正确的引导措施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以达到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不仅要从感性上认识学生的技术行为,而且要从理性上抓住学生心理和学习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摔跤中遭受动作练习失败后产生的情绪反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起个体产生挫折的原因
内在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动作失败或被对手摔倒后,会产生自卑、不自信,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害怕别人嘲笑等心理反应,导致产生挫折感。
外在因素影响:在摔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及同学间的言语属外在因素,学生在动作失败后,同学们的哄笑会导致其挫折感加重,引起其苦恼、失望等不良心理反应。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在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一般来说,挫折容忍力低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消极悲观,颓废沮丧,一撅不振,甚至人格趋于分裂而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挫折容忍力高的人,能忍受重大的挫折,即使大难临头,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保持人格心理的平衡。可见,挫折容忍力无疑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挫折容忍力是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习得的能力之一,可以经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
二、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个体情绪的变化
1. 不良影响
攻击:学生个体在做练习受到挫折后会产生敌视心理,以将心中的不快释放或转移到别人或他物上,以寻求心理平衡。例如某生在接连受到教师训斥后,容易和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打架现象。又如某生在摔跤中,因连遭裁判误判而生气发生砸垫现象,就是一种将不快情绪转移到他人的现象。
固执:这是男生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反应。如某生在摔跤练习动作失败后,在不分析失败原因的情况下,继续反复错误动作的行为。此种行为的特点是个体行为呆板固执,反复错误动作。
冷漠:这种个体表现心理较为复杂,也是学生在受挫折后较为消极的心理。一般女生多出现这种情况。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希望;在动作练习初期因为练习动作失败,从而产生退却、失望等情绪反应。
2. 良性影响
体育教师在摔跤教学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挫折感的产生都属不良影响和不良心理反应。学生学习动作失败后会产生挫折感,但不能否定其在学习中的进取心。个体对目标的重视程度与其挫折感成正比。学生对所学的动作越重视,情绪体验也就越深,挫折感相应就越强。反之,学生对所学动作不重视,在受挫折后所产生的挫折感也就越浅。其实,学生在其学习成长过程中就是不断经过挫折后才达到成功。
挫折产生的良性影响可增加个体反应的力量,尤其是低(小)挫折。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如跳高、跳远等项目,学生在练习时一次不成功,会激起再来一次的欲望。只有在遭到挫折与失败后,不动摇、不妥协,克服重重障碍,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顶峰。但是,那种脱离学生实际与教法应用不得法,使学生一挫到底的现象,却是与成功体育背道而驰的,是不可取的。
在学生产生挫折感后,教师的语言引导很关键。当学生在动作失败后,教师不应立即训斥,使学生挫折感增强,而应当使用恰当的语言分析其错误所在和给予鼓励,使学生视困难轻度化,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建立良好的上课环境也很重要。教师应教育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教育学生不应在别人受挫折后加以嘲笑,使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挫折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教育学生容忍学习中出现的挫折,而且要创设适量的挫折情境,这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健康心理都有很大意义。强调挫折教育并不等于排斥成功体育。
实施挫折教育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家长、学校与社会要相互配合,积极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帮助,还要注意严于律已,身先士卒,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更要重视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内得到教育,在课外得到内化和升华。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体育本身决定了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挫折和失败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何况体育的主要形式就是竞争和游戏,能较为感性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或感受挫折。但如何把握和调适学生受挫后心理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建设,以及科学、合理地实施挫折教育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值得体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2]柳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中国学校体育, 1998, (2) .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篇9
综合以上两点, 笔者认为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在进一步推进减负增效的同时, 必须关注学生受压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受压能力并不是一种先天获得的技能, 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培养后天获得。而对学生后天抗压能力的培养, 又对学生进入社会, 适应社会, 以及中长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一切, 都可以通过系统有步骤地实施挫折教育来完成。
一、挫折教育的含义
挫折教育即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 加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挫折承受力即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 是个体适应挫折、抵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总而言之, 挫折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受挫能力,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目前, 我国青少年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时, 不能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 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 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的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上个世纪末, 我国学者开展了对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研究, 其中发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已呈现降低趋势。现实生活中, 一些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走向犯罪、自杀的道路;一些学生因为面临难题而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高要求使青少年背负巨大的压力, 如果长期存在着心理负担不及时消除, 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冷漠, 产生孤独感、挫败感,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弃、逃避和破坏等极端行为。因此, 学校有意识的进行挫折教育, 加强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 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对于生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青少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却又是意义深远的一项大事。
二、挫折教育的特殊性
1) 度的问题。“过犹不及”, 由于挫折教育的对象是人, 而解决的是人的心理问题。因此注定了其不可能在理论上构建一个精确的模式。因此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度”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部分。在度这个问题上, 会存在两种偏差:一是青少年受挫过重, 会导致他们从一个极端坠入另一个极端, 一下子失掉自信;又或是青少年受挫过轻, 避重就轻地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会助长他们的骄横跋扈的心态,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应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 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 使之既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耐受力, 又不超过每个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度。2) 量的问题。学校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要根据每个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要有系统性和目的性。千万不可盲目跟风, 今天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明天开始筹备拉练赛和劳动周, 且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拉练的路程更长, 劳动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使学生苦不堪言。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的挫折教育是无法达到效果的, 反而使学生产生厌恶感。3) 教育时机问题。教育者究竟在什么时候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效果最好, 这就需要教育者确定一个恰当的教育时机, 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育时机掌握得好, 又采用了有效且适当的教育策略, 这会使挫折教育事半功倍, 且有利于后续教育。
三、发挥教育系统各个要素的作用, 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 各种教育方式、训练和手段必须作用于学生,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 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挫折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因此对于实施挫折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既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可通过以下方式将挫折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第一, 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含量, 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挫折教育。避免了说教式或形式化教育形式。第二, 教育者布置的活动或任务的难度要适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难度。具体的难度指标应是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难度,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逐渐将内化为一种坚韧的意志, 增强受挫能力。第三, 积极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倡导学生积极探进, 勇于探索。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形成应对困难阻碍的积极态度。同时学校也应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从不同的角度来肯定自身的价值。挖掘家庭教育的巨大潜能, 帮助家长正确的教导子女。
(三) 重视社会环境的净化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青少年虽未正式踏入社会, 但仍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人生观, 也没有很强的是非辨别能力, 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大众传煤的引导。因此净化社会环境, 创造祥和、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整体心理氛围对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尤为重要。而发挥着舆论导向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这些主要媒介应本着客观中立的态度给青少年一种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导向。
总之, 教育的根本是为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学生的抗压能力的不同, 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减轻负担, 对于负担的量化标准很难界定, 也很难确实落实于每一个学生。从长远看, 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要面对与学校截然不同而又巨大的社会压力, 如果在职业教育中有意识有步骤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这必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
摘要:职业教育中最关键的核心点是为学生完成学业后尽快步入社会, 进入相关岗位做好准备。除了精湛的技能, 优良的文化素养, 有一点很容易忽视, 那就是学生的抗压能力的培养。关于这块, 在当今职业教育中仍是一个盲点。因此本文从挫折教育的含义, 挫折教育如何实施等方面做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抗压能力,量与度,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德秀.教育心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篇10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品味优美的文字,还可以获得文字背后的历史探究,感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用语言的魅力来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通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挫折教育
学生不太重视教材的内容,认为除了背诵内容外,其他篇目可有可无。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教材知识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战胜挫折。
1.运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授这类课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学习感受为设计重点。如学习《报任安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壮游,继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辩解,史书未成,横遭宫刑,囚禁狱中。司马迁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负重,幽而发愤,最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 屈原放逐 ,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著书立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脚瘫痪,从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心情苦闷,精神绝望,甚至想到死亡,但他终于站了起来,参悟透了生命的价值,成了著名作家。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的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痛苦是所没人愿意报考的大学,然而毕业出来的都是强者”。
成功人物的成功史,几乎无一例外是他们与苦难和厄运斗争的历史,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
2.运用作品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修二中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宦海沉浮,离任回老家途中经过褒禅山,处在人生低谷,仍强调一个“志”,从而达到了非常之观的境界。王安石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挺进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轻易趴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风雨,一个“轻胜”,一个“任”,坦然、旷达胸襟顿出。
各类教材中均有许多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点睛之笔,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二、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随笔、作文,以及感受等方法使之排泄释放不良情绪,并借此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语文教材必修二写作练习:直面挫折。《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课后的练习中对徐悲鸿、霍金的挫折中奋起的事迹的描写,都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写作练习同时也是心理的历练 ,能使学生对人生、挫折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写随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学生在随笔中可抒写畅所欲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题材和体裁的限制。学业上的沉重压力,师生、同学及与父母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在随笔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教师也可通过随笔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挫折教育提供有益的线索。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篇11
一、职高生挫折心理成因
从有关的调查结果看,职高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外界环境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可以从有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外部因素的消极反应。心理学家A·阿得勒认为,外界环境的消极反馈会影响主体对自己的认识。社会对职高生的偏见,认为职高生都是考不取高中,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社会就业方面对文凭的重视给职高生带来的困难等种种现象,面对周围社会环境给职高生的消极评价和消极态度,职高生的挫折心理便油然产生。
2.认识不客观。美国心理学家爱利斯的挫折认为,挫折一般由(A)、挫折认识(B)、挫折反应(C)挫折强度等三个因素构成,在这三个因素中,最主要因素是挫折认识。反应性质和强度,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挫折环境,由于个体的认知不同,因而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会产生挫折反应,而有一些人不这么认为。
3.承受能力不强。一些职高生原来在初中时物理成绩较好,因为某种原因中考时没能发挥好,所以出于无奈来到职业高中,心理无法平衡,产生颓废情绪,提不起精神,物理学习成绩日趋下降。
4.角色转换与适应不良。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环境和活动内容的变化,我们要担负各种不同的角色,并由此产生出不同的角色行为规范和角色心理模式。当角色转换过于迅速突然时,可能会因心理准备不足而出现角色适应不良,诱发严重的挫折心理,对于部分职高生(特别是在初中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完成“初中”到“职高”的角色转换的同时,还发生着“优秀生”到“落后生”,“受宠生”到“失宠生”的属性间转换,而这些变化往往是在他们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于是他们既无法接受和适应新的角色所带来的人际情境,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又不能及时掌握新的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导致他们角色适应中的紧张与混乱,诱发较为严重的挫折心理。
5.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这些职高生都正在青春成长阶段,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逐渐成熟,他们开始萌发强烈追求异性的爱情意识,并构想异性对象的理想模式,另外中等专业学校物理专业与普通高中相比,学习的压力不是太大,因而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恋爱。由于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一些职高生错把同学之间友情当着爱情,将异性相互之间的吸引当着爱情,甚至自作多情、苦恋、暗恋,常常陶醉在一厢情愿的情景中,当他们的幻想破灭后,心理上便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自己对整个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有的学生把恋爱当儿戏,疯狂的投入进去,轻率的退脱出来,表现出极不严肃的态度;有的学生虽然能用较理智的方式克制住自己的行动,不将自己对异性伙伴的需求表现出来,但却不能够理智地控制心中一时的冲动,或隐藏着深深的痛苦和不安的煎熬,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挫折感。
6.思维片面,意志薄弱。有的同学由于思维方式不正确,遇到事情时常常不能够进行客观地分析,容易钻牛角尖,再加上意志薄弱,遇到一点麻烦就痛苦不堪,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7.缺乏训练。学校教育对挫折教育的根本不够重视,没有行之有效的挫折教育训练方法和提高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手段,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只进行“消防”,不注意“预防”,有了问题忙忙忙碌碌一阵子,平常不能够做到时常警钟长鸣,这种现象对职高生遭受挫折以后的思想防治和事故防范极为不利。
二、耐挫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培养职高生耐挫能力的途径是家庭、社会、学校、职高生自己形成的合力。要注意培养父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的想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意识,实行平等、开放、民主的家庭教育形式。学校应尽快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同时加强对职高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度,使职高生增强责任心,保持上进心,提高自信心,稳定自信心。
提高职高生的耐挫能力不仅是被动地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而更应该进行自我主动地教育自己,积极有效地对职高生进行训练。提高职高生耐挫能力的途径方法有:
1.外部环境的调控
1)要排除、减弱或改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使外界环境能客观、公正、宽容地对待职高生。
2)要正确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密切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之间的情感,建立团结、互助、体谅、爱护、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真诚友爱的群体之中。
3)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使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达成共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卫生指导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那些有心理缺陷、遭遇困难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耐挫心理。
2.自我调控
1)科学对待和识别挫折。在生活中每学生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挫折,这是难以避免的,职高生要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挫折对人生并非都是坏事,它能使人经受磨练,增强知识、才干和社会适应能力,当自己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要科学地对待,预先进行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意志,要对挫折和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通过正确的归因会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同时建立起物理成绩与努力之间的明确关系,促进自信心的提高,消除挫折心理。
2)积极参加丰富多采的课余活动。职高生通过参加丰富多采的活动,可以使自己多余的“能量”得到充分而合理的释放,以消除因学习紧张而引起的大脑神经疲劳,解除自己的心理紧张;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会领域和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培养多方面的情趣,从内心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可以帮助自己发展同学之间友爱、协调人际关系,顺利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掌握并适应新的角色行为模式,从而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
3)选择合理的自我调控方式。挫折的自我调控方式,通常的有想象敏锐法、自我暗示法、转移调节法、音乐调节法等。
综上所述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自我调节,作为教育部门的学校来说,特别是物理专业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去面对挫折,并教育他们应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排泄和自我调控。
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篇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当中必须重新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作为教师可以尽可能让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节心理的相关知识技能。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情境教育的同时, 还应对其进行应付挫折情境及免于身心失常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即进行“挫折承受力教育”。体育教学中有更多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 那么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又如何来应对“挫折教育”这一课题呢?体育教学中又如何来实施挫折教育?
一、教学中形成挫折的因素
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 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 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在体育教学中, 我将挫折归为两种: (1) 外部挫折。形成挫折的客观原因是: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 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使其活动的兴趣、需要得不到满足, 所造成的紧张状态或消极的情绪。 (2) 内部挫折:需要的满足和目标不能实现均是自身内部条件的影响所造成的。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 没有运动的基础, 迅速掌握技术动作难度大, 明显落后于他人。因此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 产生自卑、孤独的不良情绪。
二、教学中挫折情境的设置
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如果不考虑学生承受打击的能力, 那么挫折教育不是“隔靴搔痒”, 便是“伤口撒盐”。为此, 要求我们设置障碍时, 要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 主动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如:在800米的教学中, 有部分同学会感到自己耐力不好, 成绩比不上别人, 对耐力跑失去信心, 甚至放弃跑步。通常我在跑步之前就会告诉大家, 耐力跑是一项考验意志力的项目, 在跑步中耐力较差的同学不一定非要追求第一, 只要坚持跑完, 就是一种对自己毅力挑战的胜利。那么如何才能最好地跑完全程呢?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跟着跑在你前面的同学, 并且不能拉开太大的距离。这次的挫折设置中, 我们首先用“不一定要追求第一”来降低挫折对学生的打击程度。第二, 强调这是对自己毅力挑战的胜利, 让学生找到成功体现自身运动能力的希望。第三, 切忌对残缺家庭学生、残疾学生、越轨学生及能力不及的学生随意设置挫折情景, 要把握好学生的人身合法权益的临界点。
三、挫折教育尺度的把握是挫折教育成功的关键, 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 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 表现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我们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必须考虑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要明白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在意志坚定、知难而进的强者面前, 它是一块垫脚石;而在意志消沉、懦弱悲观的弱者面前, 就可能变为不可逾越的万丈深渊。所以, 教师要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和引导, 使学生自觉地在挫折中学习, 对挫折抱有积极的态度, 最终战胜挫折, 是挫折教育的中心工作。比如,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 有的同学身体协调能力较差, 做的动作总是不到位, 跟不上别人的节奏。这时, 我们不能一直坐视不理, 应及时帮助她, 详细地进行示范和讲解, 使其摆脱困难, 在其心里建立永久的战胜挫折的信心。
四、实施挫折教育必须倾注爱心,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不少同学渴望被老师和同学们重视, 但又苦于自己运动能力的限制, 很难在各项活动和比赛中出类拔萃, 而感到苦恼, 总觉得不如别人, 变得意志消沉, 郁郁寡欢, 对什么运动都漠不关心。这时, 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做他的良师益友, 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使他得到实现了目标的成功体验。
五、挫折教育要与成功体育相结合
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要学生达到成功———真正的成功。“吃一堑、长一智”, 只有在遭到挫折与失败后, 不动摇、不妥协, 克服重重障碍,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 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如:在一次篮球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先不讲解原地体前双手左右运球的动作要领, 就让同学们练习, 使同学们难以掌握应该按球的左右两侧上方的重点。在同学们觉得困难之后, 再向他们讲解, 同学们豁然开朗, 深深体会到在挫折后又品尝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不是脱离学生实际, 使学生一挫到底, 这与挫折教育和成功体育的做法都是背道而驰的, 是决不可取的。此外, 实施挫折教育还需要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家长、学校与社会相互配合, 积极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 使学生明白“自讨苦吃”的深刻意义。与此同时, 作为体育教师, 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热情帮助, 并注意严于律己, 身先士卒, 还要重视课内外结合。合理地设置适宜的挫折情境后, 再引导青少年积极地克服困难,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奋发向上, 反复拼搏, 最终战胜挫折, 达到成功的顶峰。使学生在课内得到的教育, 能在课外得到坚持、内化和升华, 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子沙.体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研究论文09-04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06-21
阅读中的家庭教育08-15
家庭教育中的数学辅导06-19
早期家庭教育中的误区07-08
抗挫折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分析05-20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误区06-03
挫折教育与逆境教育09-13
挫折教育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