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抗挫折心得教育

2024-10-12

实习生抗挫折心得教育(通用8篇)

实习生抗挫折心得教育 篇1

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抗挫折教育

设计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很多家长把全部身心和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因而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使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受过挫折的学生,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这种焦虑,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更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和心理承受力。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挑战困难,从而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

2.知识与能力:

(1)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2)通过活动,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感受挫折,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一些方法。

3.过程与方法:运用体验法、情景教学法等,通过音乐营造情景,图片展示情景、语言描绘情景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领悟。通过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交流等,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合作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挫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扳手腕比赛

2、请胜利的同学做一个表情动作,请失败的同学也做一个表达你此刻心情的表情

3、小结:伤心、难过、遗憾、失落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挫折”这个话题。(课件出示“挫折”)

二、认识挫折

1、在刚才的暖身活动中,我们有部分同学已感受到了失败,这就是挫折,在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请你把学习中、生活中、人际交往等方面中遭遇的挫折用乌云的形式在心形纸片上画下来。

2、倾心交流:(小组讨论)你遭受过哪个方面的挫折?

遭遇挫折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3、学生代表发言

过渡:同学们,你别小看这些挫折,如果没有解决,藏在心里,那就会越积越多,直接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我们怎样战胜挫折呢?请听故事《两只小兔》(课件出示)

三、战胜挫折

1、故事演示:《坐轮椅的姑娘——自强不息的张海迪》

(1)学生交流、讨论:张海迪是怎样由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当代保尔”、成长为一个名医的?她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2)老师小结: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知难而进,以自信为勇,以自主为舵,借磨难激发自己的潜能,为自己蠃得了精彩的人生。

2、实践园地

(一)根据情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情景一

好体育运动的小军想参加学校篮球队,因为它是市冠军队。小军认为自己反应敏捷,敢打敢冲,足个当运动员的料。满怀希望的他找到教练,不料却被拒绝了,理由是身体单薄,耐力不够。为此,小军感到非常的沮丧。

(1)小军遇到了什么挫折?导致这一挫折的原因是什么?(2)为了进入篮球队,你可以指导小军采取什么方法?(3)如果进不了篮球队,假如你是小军,你将应该怎么办?

3、心灵撞击

(1)搜索引擎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挫折,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生活道路,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从挫折和坎坷中磨砺出来的,请你把搜索好的最崇拜的人在成功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和挫折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2)寻找格言

“当你面对风雨时,不要选择气馁,风雨后的彩虹最为艳丽;当你面对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挫折后的成功更为精彩。”这是某同学用于勉励自己的话语,请你也寻找或自创两条类似的格言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相信它们能给你以直面挫折,笑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心。

过渡:许多人都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你们呢?

四、总结

1、上了今天这堂课,你心里最想对大家说什么?

同学们,挫折和失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巴尔扎克曾说:挫折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希望你能做生活中的强者,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就可以做到“不在失败中倒下,而在挫折中奋起”。没有登不上的山峰,也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流。最后黄老师送大家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一起勇敢的去迎接人生的风雨吧。

请同学们体会歌曲中所蕴涵的道理。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学习。

五、反思:

(一)实施挫折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弄清学生的性格类型,看学生的性格是外向型、内向型,还是抑郁型,要因性格施教。外向型可直言不讳,内向型要旁敲侧击,抑郁型则要讲求策略。

2、要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多创造一些让他们自由交流的机会,要鼓励并帮助学生多交朋友,让孩子遇到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培养孩子的友谊感、依恋感与安全感。

3、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学生参与一些集体决策,教师可以适当把责任下放,如果学生做得较好,要及时鼓励,说些表扬的话。

(二)在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正所谓物极必反,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生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反而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敢前进。

2、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学生,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学生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困难。

3、对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学生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 学生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学生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4、要多为学生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实习生抗挫折心得教育 篇2

1 挫折教育的内涵

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 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的不能实现, 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挫折教育, 也叫抗挫折教育, 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后的恢复力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从童年和青少年开始培养。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 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 重新振奋, 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 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培养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挫折教育包括挫折心理调整教育和挫折心理预防教育。它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合理地设置适宜的挫折情景后, 引导青少年积极地克服困难,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反复拼搏, 最终战胜挫折, 走向成功。

2 学生产生挫折的心理原因

2.1 主客观矛盾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主观指青少年的自我需求, 客观指满足需求的现实条件。主客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青少年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的有限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

2.2 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 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 个性还不够完善, 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好胜过强、思想浪漫、容易偏激, 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 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温床。

3 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教会大多数人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何调适心理冲突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时期, 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生理迅速成熟、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 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违法”等报道;许多调查也表明: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正在增加, 学生中普遍存在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学习不良等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我国的在校中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锻炼和坚强意志的培养, 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4 体育教学与抗挫折教育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 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 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学生的性格类型。体育课上,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 聆听他们的谈吐, 判断学生性格, 根据学生的性格分组, 进行施教。外向型的学生, 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向上, 同时也易骄傲自满, 根据上述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 直言不讳进行说服教育, 可提出较高的要求, 设立更高的目标, 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 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 不服从指挥的毛病。内向型的学生, 则少言寡语, 不善言表, 应采取婉转法, 宜旁敲侧击, 启发诱导, 逐渐渗透, 感化学生;抑郁型的学生, 要讲究策略, 抑郁型心理表现一般为悲观, 悲伤, 失助, 低自尊和绝望, 轻微疲劳, 易怒, 优柔寡断, 回避交往和厌世, 总之抑郁是以压抑占主导的情绪状态, 针对这些学生, 应采取导引法, 引其上路导其上手,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 如足球, 篮球, 排球等集体项目, 参加可增强人们战胜困难, 培养坚强自信心的如游泳, 登山, 射击等项目, 参加可以培养学生果敢意志品质的如跳高、跨栏、击剑、射击等运动项目。

5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5.1 利用环境, 因势利导

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因地制宜,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适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爬山、涉水、远足、野营。或在恶劣的天气进行户外活动, 使他们体验到困难和艰苦, 让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意志, 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5.2 情景创设, 困难磨练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等方法, 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 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置有一定梯度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 让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 使体育教学过程伴随着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5.3 对抗竞争, 承受挫折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游戏、比赛、竞赛等对抗性活动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竞赛、对抗刺激强化,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就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上的各类竞争。另外, 体育课的安排一般在户外进行, 偶遇到各种突发事件, 碰到许多棘手问题, 如何及时地处理好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5.4 典型案例, “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 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 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 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如体育课中例举同班同学在体育比赛竞争中如何克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的;或例举中外著名体育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努力使学生明白,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迎难而上、百折不屈才能学有所成。

6 结束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将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体育教师应该利用好课堂这一良好的契机和场所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更多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水琴.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J].考试周刊, 2008 (19) .

[2]张光明.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7 (03) .

[3]王红福.利用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2) .

抗挫折教育过程的相关机制认识 篇3

摘要:通过对抗挫折教育一系列机制的认识和总结,可以实现教育对象抗挫折能力的提升。通过目的实现心理选择过程控制调整,达成教育对象观念思想管控过程和行为管控过程。引导抗挫折教育对象提升对过程环节差异和导出结果差异的动态体系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其对是非的判定比较和得失转换动态机制的理解。受教育者提升整体可能性判定能力和功效预判能力,可以形成建设性自我辩证否定式思维模式。

关键词:抗挫折教育;心理;价值观;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1001204

抗挫折教育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对有限思想指导下的行为及社会后果的判定与分析,通过对自我思想和行为规律的认识,在主体以往或他人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认识思想细节和行为细节与个体社会生存以及群体关系涉及到的矛盾,并在心理、思想、观念与经济、政治、文化交织的状态下,把握有利于个体和群体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认识和调整。抗挫折教育的相关机制是客观存在于个体身心的与时俱进和此消彼长、牵一发动全身的受教育对象身心感应反应体系与机制,通过认识这些机制,可以为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挫折心理形成的相关消极心理环节和解决挫折心理矛盾找到可行方法。通过抗挫折教育相关机制的研究,可以正确认识挫折心理产生的根源,并引导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围绕生存目的的实现而发生的个体之间或个人与社会组织之间观念或物质交流所产生的矛盾。通过认识和分析涉及到的相关因素与机制,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观念和能力的双向提升以及情感和意志力等方面的调整。抗挫折教育的相关机制主要包括:目的实现的认知能力调整机制、因果关系动态认知体系机制和整体功效认知能力比较体系机制。

一、目的实现的认知能力调整机制

目的实现的认知能力调整机制是个体对目的实现方式方法选择判定后的检验机制,其包含着整个挫折过程的成因以及细节,同时也承载着解决挫折心理矛盾的途径与方法,是使个体避免违背规律的预判的挫折惩罚后果与挫折后的顺应规律对原目的实现方式校正和推动积极效果方向再调整的过程化动态机制。组成环节是:内外心理管控、内外思想管控和内外行为管控。通过抗挫折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被动身心状态,从规律出发全面地把握身心与行为表现,认识斗争与服从、前进与退让等范畴的必要性和分寸尺度感与个体生存发展的关系,并积极把获得的认识付诸实践。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在与不同价值观主体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利于个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标准的规律化判断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矛盾处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提升。

(一)目的实现的心理管控过程

心理管控过程是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复杂社会心理的整体化认识过程,也就是把握社会矛盾解决过程的心理层面因素。挫折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现实自我与外界矛盾的局限或片面认知的反映,抗挫折教育通过帮助教育对象界定挫折矛盾所涉及的特定心理因素,进而来认知心理管控的知识与方法,以达成抗挫折教育目标。这要求受教育者正确区分内外心理,摆脱片面僵化心理设定和主观心理设定,避免自大与自责极端心理,战胜阴暗报复和失落失败心理,形成成熟稳定的理性自我调节和外在心理调节与应用的心理习惯,达到抗挫折教育的理想化效果。不仅如此,人类生存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过程的实现,具有社会历史复杂性,解决挫折出现的心理层面矛盾就是认识和调整不同心理层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的质、量和度,把挫折解决过程中思想矛盾的发生作用点或环节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找到矛盾解决的方法。同时,提升受教育者对不同心理层面的认识及其整体身心当下表现的认识,结合思想行为前因判定和后果的预见与验证过程,引发受挫折者对社会交往过程挫折经验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从而达到降低挫折情绪,提升通达理性的效果。通过区分形式上、心理上和结果上的导致挫折的缘由,取得心理自主的方法细节上的支撑。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挫折心理,会随时空转移而发生效果的转移,把一个时间点、环节点上的果,持续蔓延感染到其他缺乏防范的观念环节,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或正常心理机制变异。因此,抗挫折教育某种意义上是教育者引导受挫折者正确认识和定位挫折形成环节,使其在形式、结果、心理和观念等方面向积极功能的方向转化与调整,防范和避免挫折出现和挫折心理扩大。

(二)观念思想管控过程

挫折是观念局限的挫折,是价值观认知局限和实践使用局限的挫折。这与自我认知的观念标准有关,其水平取决于对时代真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社会习惯、传统、文化、道德、纪律、法律等都会对社会个体产生影响,当然更不会脱离当下的经济政治现实,从而使价值观呈现个性化特征。挫折的解决需要通过认识自我、认识他人,通过认识他人调整自我,找到两者价值观交流的阻碍点,发现共同点,实现沟通,避免挫折。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运用过程,是其概念或理论在现实中以特殊性和偶然性的个体思想和行为体现其普遍性和抽象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体现个体行为的思想依据是否符合规律和符合程度的过程。正确判定这个体现与符合过程触发的相关马克思主义体系相应智慧点,是个体掌握马克思主义智慧全面性程度和水平的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条件下,熟悉和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解决现实矛盾,需要体会和认识具体矛盾解决中的特殊化表现,抗挫折教育应该通过矛盾解决过程使当事人认识到方法找到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特殊针对性应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挫折教育就是克服实践中对矛盾特殊性的忽视和错误应对、建立全面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三)行为管控过程

挫折是行为的外在否定,抗挫折教育是要实现通过认识挫折及其作用规律,实现自我思想发展和行为发展的提升和拓展式的升华。挫折的发生是出现了与当下社会实践规律性认识不一致的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抗挫折教育要避免挫折结果的出现,实际上是消除受挫折对象相对于理性的放任思想以及所导致的不当行为,转变其被动思想指导下的消极行为,实现主动思想指导下的积极行为。行为目的、行为过程与行为结果不是一个单线条的简单机制,因为社会生活是包容一切目的、过程和结果的全面、立体和动态的平台。不同思想水平的社会个体,正确面对和解决各种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关系时,需将思想到行为的自由身心状态提升到自为身心状态。endprint

二、因果关系动态认知体系机制

抗挫折教育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想行为细节对比,分析目的、过程、结果在时间空间、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变化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从而认识目的实现过程的复杂层次性和诸多变化,从失败的教训入手,探索成功的规律,拓展自我认知空间,增强个人思想行为与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的整体共存状态,提高辩证形式的现实理解及其动态变化理解,达到个人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一)是非判定的比较机制

固定地看待对与错,单一地看待事物发展标准,不仅反映了受挫折者看问题的片面性倾向,同时也使得与其发生接触的对方或第三方社会成员对这样的个体得出负面评价的结论,同时,自我也容易被教条局限左右,丧失思考和行动空间。阻止挫折就要防止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外在否定,认识和了解现实外在否定形式和原因就可以把握防止挫折的细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需要和社会价值需要有密切的关系,漫长的历史发展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裁判权拥有者对评判对象有特定的认识角度和态度,主导权社会个体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也使其价值观个性化行业化时代化呈现,所以,不能单一看待和期待评判者有利于受评判者的态度和结果的出现,要对评判者的否定倾向、排斥倾向、怀疑倾向甚至善意或恶意刁难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预先列举穷尽可能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外在判定原则及其形式与方法,进行准备应对,是一种临时应对的“临阵磨枪”;形成随机的认识处理问题矛盾的能力,需要日常培养和锻炼。这样,受评判个体运用是非判定的比较机制,可以减少挫折出现的几率和可能性,同时可以增强自信自如应对社会交往的能力,即使出现挫折也会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能正确应对。

(二)得失转换动态机制

得失转换动态机制总体原则就是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可以表现为即时性的和事后影响去除性的内在转换实现和外在转换实现,受教育者的主观意愿、智力程度、学识水平、努力程度等都会影响自我状态的调整。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认识水平是可以调整的,可分为心理模式调整、价值观模式调整、身体状态模式调整等。纵向自我发展与家族发展、民族发展、时代世界发展等的认识,以及全面性条件下应对当前自我发展关系判定与调整方法的选择都会引发矛盾变化;个体横向改变自我经济政治地位面临的社会竞争状态的认知和动态互动性关联自我判定与调整,也是如此。主体需要对当下思想层面的全面性思想归属及属性进行确认,在系统中的位置定位和状态评判的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其组成环节及调整平衡能力的发现、提升和调整同样重要。把挫折造成的身心矛盾失衡状态,通过对矛盾层面和失衡环节涉及细节的分析来认识其子系统在从属的父系统中的地位。这要对包含容纳他的社会父系统、社会时代趋势性的祖父级系统、呈现真理性规律系统的曾祖父级系统以及全面性的动态互动关系认识进行梳理和分析,实现挫折的心理调整与转化。当然,这过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二是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发展的自觉程度。

(三)方法选择标准的确定机制

可从教育角度和自我认知角度的“分”与“和”,来帮助教育对象认识方法选择的出发点的判定和立意角度。从认识方法的选择及其使用的结果与顺利或挫折出现的关系,进而判定应该采取的矛盾应对方法,结合前面分析的思想过程和矛盾关系机制,以知情信意行或自我个性化行为方式实施所选择方法,成功故可,不成功的挫折解决,需要再次重新进行“事后诸葛”式的教训总结,避免追究问责式的心理误导。对导致出现挫折的方法选择的标准,进行制定过程的逆向回溯式的细节反思工程,找到导致挫折发生的环节,并对这些环节进行调整,实现如下两个方面矛盾的解决:一是挫折出现冲击波的后发效应的解决;二是挫折出现可能导致的智慧提升的机遇把握。方法选择标准的确定机制作用的正确发挥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对挫折矛盾的感性状态和理性状态的正确把握。

三、整体功效认知能力比较体系机制

(一)出发点过程结果比较的关联程度调整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出发点思想和心理的细微状态对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通常说的“法乎上取乎中”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排除效果递减的因素后,心理层次在出发点偏向理性还是感性的游移中,社会性成分和自然属性成分在价值观掩盖下的心理取舍的发生值得关注。这个出发点的构成是在个体价值观主导下的取舍、得失、善恶、荣辱等方面的心理因素的比例化组合,是可以量化和认识的,当然也是可以定质的,重要的是判定它的质量度。这个质量度状态就是引发挫折的思想和心理根源。在这个意义上调整出发点,就可以从源头把握自我身心状态,进而顺达结果,逆而再进行身心调整。认识出发点上的原因细节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关联思考,提高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进行挫折前和出现挫折矛盾的对照,实现对误差因果的判断,排除导致挫折的因素,实现自我观念、身心状态、面临矛盾预备状态的正确调整,推动思想、身心与实践能力的积极发展。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尤其是动态的跟踪式过程性分析,不论是事先预判、预防挫折,还是事后补救、身心调整,都需要对全局和组成整体的细小环节进行破塞通障,这是个体主观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成长程度的体验过程,也是克服挫折心理的过程。

(二)整体可能性判定能力提升和功效预判能力提升机制

解决和预防挫折问题,心理因素与价值观关联的个体差异的动态呈现机制,值得重视。心理状态的质量度调整不仅存在于自我心理状态质量度动态差异变化规律中,也存在于不同外在个体心理状态的质量度差异动态变化的规律之中。这两个规律可以用来认识和把握挫折心理因素及其作用影响的程度,进而认识价值观和行为的联动性相关呈现程度的关系。心理自我觉醒程度影响后发环节的动态关系及其建立和作用状态,静态心理和自我负诱导都可能导致挫折感出现和放大,作为释放压力方式的自悯、释怀、激愤、怒仇等情绪化发泄的积极或消极的调整,是心理自我控制力程度的展示。这个过程出现的挫折即时解决、长期化解决或无法解脱,都与心理自主程度和状态有关。因此,抗挫折教育应引导教育对象积极自主、迅速实现矛盾解决能力的培养。应该认真分析心理质量度及其辩证机制,准确认知面临的诸多矛盾要件和后续影响认识与判断的问题,如:自我评价态度是真实或虚假、自我评价准确或错误、自我认知一元或多元、自我与外界关系认知是联系还是割裂等——这些属于粗线条认识。宏观上看,对自我认知的心理细微程度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发展,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自我心理认知程度的标准调整、实时界定和动态调整也不能进行简单理解,而要个性化分析。

(三)建设性自我否定式思维不断提升调整思想模式

“止于至善”是心理思想行为追求完善的自我调整过程,既是自我寻找最佳心理状态、观念状态、行为状态的动态过程,也是最佳目标实现方法的认识和调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挫折教育就是对“不至善”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进行的适当动态调整,使其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状态。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与时俱进地从人的生存生产出发看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因此,解决挫折心理问题,就是个体对认识真理规律的科学理论的实时跟进与不断自我身心调整问题。自我心理与思想观念和行为调整,是继承民族传统和外来优秀文化、验证外部世界规律与内部身心规律和自我价值观协调统一的长期自我修养过程。心理懒惰、观念僵化和不知正确方法的获取方式,是产生挫折的常见的心理状态、观念状态和行为状态,对应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积极的进取心态,这就需要端正人生观,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此来获取正确的方法。

实习生抗挫折心得教育 篇4

课题可行性论证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25日)的精神,我校在前期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以抗挫折教育为核心的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课题研究,为使课题能够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体验,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可以说,一个青少年的生活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锐地感受到挫折。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抗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抗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前不久,有研究人员对一些地区的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孩子的心理素质呈降低趋势,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经受不起一点点的挫折。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一些小挫折就发生心理扭曲,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个别孩子还因此而逃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一味地为孩子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可在学校和家庭中该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挫折教育?到目前为至,大家都还在探讨中,并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一个人对抗挫折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小挫而胜之,可以为受挫者留下宝贵的经验,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经常应对小挫折的人,往往能在大挫折面前坚韧不拔,而那些毫无挫折经历的人,一次大的挫折就可能使其一蹶不振。

当代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坚强意志、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承受能力较差。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挫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和正确疏导,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尤其是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发展,在他们不断向周围生活环境进行自主探索时,会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矛盾,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时对他们进行抗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及课题创新点(1)研究现状

随着历史的进展,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人们愈加认识到抗挫折教育的重要,以致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一定要下大力气培养下一代抗挫折能力,要让他们经受磨难,让他们承受压力,让他们经受误会。外国有的学校,甚至把学生送入孤岛,老师们离去,让学生学会死里逃生。许多理论家发表了成千上万篇论文,论证“抗挫折能力”、“磨难教育”、“压力教育”、“淬厉教育”、“死里逃生教育”的必要性。在国内抗挫折教育的研究对象,既有针对中小学生的,也有针对大学生和幼儿的。

1、小学阶段:例如,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对小学生耐挫能力进行研究,认为从交往指导的角度看,必须顺应青少年儿童交往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师生交往、亲子交往为重点,要高度重视交往中的情感投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并提高其自我接纳水平。上海闵行区浦江二小探索在农村地区,如何形成从课内到课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泉州第二实验小学认为,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要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要通过说理和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手段,在以往研究学生认知风格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的基础,继续深入地在道德教育领域开展这类研究和探索.继续深入对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研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要通过课堂教学,组织活动,开设心理讲座,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途径进行。龙游县实验小学则以四、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中学阶段:例如,内蒙古二中对中学生耐挫能力进行研究,认为孩子心理耐挫力的培养要有一定的过程,父母应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指导,培养孩子稳定、成熟、开放的心理状态,以立足现实、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3、大学阶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承受力的现状及教育疏导机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成果,《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该书重在回答一个问题:当某一个大学生遭遇某一种类型的挫折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应对这一种类型的挫折?大学生又该如何自我调适?

4、幼儿园阶段:例如,浙江金坛市实验幼儿园开展“挫折教育与幼儿的自主性活动”相结合的研究。旨在引导教师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真正关注幼儿,积极利用挫折因素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充分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增强他们的意识和坚韧的耐受力等,培养他们能吃苦、谦让、合作、能吃亏,具有参与竞争的能力,教育幼儿认识挫折、驾驭挫折、战胜挫折。(2)本课题研究预计有哪些突破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编一套抗挫折教育的校本教材。并结合校本视听课程,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抗挫折教育的视听教材,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

2、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抗挫折教育立体网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抗挫折教育的师资队伍。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开展抗挫折教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阵地。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情境体验、磨难训练、活动竞技、模拟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同时,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自编一套抗挫折教育的校本教材。结合校本视听课程,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抗挫折教育的视听音像教材。

(2)开展抗挫折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品德、语文、数学、音乐等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渗透抗挫折教育,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

(3)以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为主,打造一支抗挫折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实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是十分必要的,它对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确施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是不可缺少的。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辅导老师的培训,建设“心语屋”(心理辅导屋)。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抗挫折教育立体网络。与家长联系,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与教师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在家长学校把耐挫折教育作为重点内容。

2、组织家长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杂志、书刊。

3、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得,探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另外,学校要大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教育的模式逐步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 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学生作为“抗挫折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抗挫折教育要从心理调查工作开始,从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入手。但随着教育的深化,必须认识到“抗挫折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步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为主、治疗为辅。

2、教育的对象逐步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学校环境

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辅助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无论是研究内容、培训课程,还是工作重点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然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教师、学校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身的挫折心理调适能力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将影响到众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抗挫折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也要关注教师,这关系到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大事。同时家庭心理健康、全民心理健康也要日益受到学校重视。

3、教育的领域逐步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生活辅导 目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心理障碍的防治,虽然涉及到学习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但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针对在学习、生活中的“抗挫折教育”辅导尚不普遍。因此,教育的领域要不断拓宽,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样的服务和指导。

4、教育的内容逐步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 “抗挫折教育”课题研究开展初期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但随着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受到重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抗挫折教育”的内容将会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让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因此,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将成为学校“抗挫折教育”的重要内容。

5、教育的方法逐步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

“抗挫折教育”要先从个别辅导入手,而后逐步进行团体辅导与训练。团体辅导注重团体成员的互动,做到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外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都加以应用。因此团体辅导与训练将要成为协助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方法。例如: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压力处理工作坊、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

6、教育的队伍逐步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取决于队伍。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所以必须经过专业培养或专门培训才能胜任。由于这项工作还是新生事物,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学校心理辅导员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学校要重视师资建设,提出培训要求。经过努力,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使学校“抗挫折教育”课题研究更加有效地开展。

五、开展抗挫折教育的条件分析

自2002年起,我校连续四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并开展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三年来,实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成果、论文、教案、优质课在省级、局级评比中有40多人次获奖,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表。每周每班一节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校本课程之一。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考核中,该项工作得到了高度评价。本课题主持人和主要成员都有多年从事教育科研的经验,濮阳市油田第十四小学是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育科研先进学校,主持人杨献坤是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曾完成的课题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重点课题、中原石油勘探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小学生创新学习和心理素质培养研究》,其心理健康教育子课题《小学儿童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研究》《小学生自尊心的培养与研究》《分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等均获2005年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

六、完成本课题的科研手段、研究阶段和成果形式

从2006年9月开始正式展开研究。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兼用调查法、案例法等。整个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收集有关抗挫折教育的资料。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会。

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问卷调查,前测,为心理辅导确定重点。

2、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

⑴实验教师依据研究方案,设计编写心理活动课辅导教材。⑵自拍或选择抗挫折教育的视听教材。

⑶记录研究过程,采集课题有关数据,收集课题资料。⑷开展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活动。

⑸利用“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过程培训和跟踪培训。⑹定期召开“教研论坛”,组织实验教师交流实验体会,推广实验初步成果。

3、总结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

⑴通过研讨、座谈、问卷、测评等形式广泛收集课题信息,对课题进行后测和终结性评价,完善课题档案。⑵完成本方案“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各项研究项目,写出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⑶完善抗挫折教育的校本教材,争取能够出版。

4、经费预算

包括教材印刷费、资料费、调查费等,预计10000元。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2、抗挫折教育的校本教材。

3、抗挫折教育心理活动课课例或课堂实录。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问:王明平(课题论证指导)组

长:杨献坤(校长、课题开发论证)副组长:曹福建(副校长、课题教师、家长培训)

成员:贾

彤(教科室主任、方案设计、教材编写、心理辅导教师)

苏永枝(教导处主任、校本教材的编写、心理辅导教师)

李志华、牛江华(心理辅导教师)

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 篇5

中学时代是一个热你成长的关键时期,它是一个人从依赖、被保护的少儿向独立负责的成人转变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里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积极热情,勇于展示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挫折,而挫折,用心里学家的话来说,是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以一种消极情绪状态,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想做某事,却因为种种阻碍而失败的。

一、原因分析

1、生理方面原因: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人事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从而造成比较重的心里负担。

2、心里方面缺陷

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人事,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嫉妒,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学生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的不公正,有偏见,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胜

任一等,比赛中总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而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同学的肯定,面对这些内心的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学习时心里的极不稳定。

3、学习挫折

由于学习上的失败和偶尔失败而给孩子造成的心里障碍,a.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挫折,这类学生平时成绩突出,在学习正有威信,老师偏爱,家长喜欢,他们对失败往往缺乏必要的心里准备,一旦失误即产生强烈的挫折感,b.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学习挫折,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很想把学习搞上去,但由于基础薄弱或自我控制能力差原因,往往事与愿违,自尊心受挫,他们自卑、抑郁,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4、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得愉快感情体验的途径,但有些孩子却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和恐慌,产生交往挫折。

5、情感挫折

由于父母利益或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使家长和孩子产生沟通的障碍,或是与异性交往又受到老师的批评阻止而产生挫折。

二、对策

逐步培养学生的挫折能力

挫折能毁掉一个学生,从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人生的经历,让人理性,让人产生心灵感,在挫折、困难面前是悲观失望,一蹶不振,还是勇敢的面对,以顽强的意志客服它,或者变换策略,都有赖于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各种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折的能力,对中学生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里上做好准备。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半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里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给人以教益与磨练,中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挫折。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行动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和支配作用,事实证明:意志顽强的人,其抗挫折能力强;而意志薄弱的人,抗挫折能力也弱。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学生只有胸怀远大,才能在

学习,生活中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会在挫折,失败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不已。

《2》要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从小事做起,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努力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4、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负起责任

对学生而言,自己去发现错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行为,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找他谈话的时候,不要说;你犯了怎样的错误,而应该说:你自己反思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让学生亲自体验,自我发现发现错误后,不要推卸责任,这样才能总结教训,反思自己,这样在面对挫折时就不会怨天尤人,抱怨问题无法解决,而是学会用正确的错发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应该负哪些责任,学生在学会为自己做的事负责的同时会感受到应该用自己的肩膀去承受,这样他们的翅膀才会越来越强壮有力,应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他他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该鼓励引导学生敢做敢为,用于承担责任,不给学生逃避责任的机会,一面淡漠学生的责任感。

5、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断的调整

个人的心态目标。

中学生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梦想,对生活、学习抱着很高的期望,但对自己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求胜新切,对困难估计过低,致使困难失败,失败到来时,心灰意冷,痛苦流涕,因此,老师要对哪些争强好胜,但现有水平、能力不高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教育他们客观,冷江的评价自己,做事不要感情用事,学习目标不要定的过高,要循序渐进,要承诺股份考虑前进道路上肯那个遇到的困难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通过其它途径达到目标。

6、注意交流,多方施治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学生会情绪化家长和教师应多找学生沟通,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鼓励他们,给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用自身的行为和行动机器他们潜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别致的系统工程,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是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实习生抗挫折心得教育 篇6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提高抗挫折能力研究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具体可分为需求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损失挫折等等。

在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中专有挫折理论,即研究挫折的内容、特点、形式、原因及解决挫折的方法等问题。该理论认为,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失去对生活的追求,给群体和个人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教益,使人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易辙,或砥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在逆境中奋起。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挫折,善于转败为胜,并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从而成为乐观、坚强的人。从教育的视角看,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甚至可以说,痛苦是快乐之门。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产生挫折感,只是程度不同、结果不同罢了。其中,比较常见的挫折,如学业失败、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恶化、班级地位偏低、个人形象受损等等。那么,该如何面对孩子受到的挫折呢?毫无疑问,父母与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但能否抗挫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本人。尽管许多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但命运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自信,就是心理健康。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由原来的“没有疾病、不虚弱”而转化为“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然而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又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甚至导致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体育运动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消灭文明力量的惯性影响,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非常微妙的快感,满足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使由于工作和劳动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与放松。

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对同伴、对集体和社会的适应力。使人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在严寒、酷暑、高山、高空等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锻炼对自我知觉和自信心的提高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价,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加锻炼的个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有氧素质和应付应激的自我感觉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增加幸福感。

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能力的确信。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促进心境的积极变化

由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是主动参与,并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因而个体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积极、稳定的,或是为了达到积极的状态,改善不稳定的状态而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心境,它与个体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等相关。改善恶劣的心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需要,而体育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情绪状态下,成年女子在一天任何时候进行有氧体育锻炼对心境的改善都有显著的益处。另有研究表明,在平常的条件下,缓解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程度。

四.体育锻炼对体育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的改善

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Lobitz等人的研究指出,进行7周的焦虑控制训练在降低焦虑状态方面与有氧条件性练习一样有效,但身体练习组比焦虑控制组在生理上显著获益,如收缩压和心率降低。Derger等人发现,许多人在游泳后紧张、抑郁、焦虑有很大程度的降低。North等人(1990)对抑郁病人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精神分析技术有目的地让病人进行身体练习,要比休闲活动对各种抑郁病人有更大的好处。

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五.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某些心理缺陷

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人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这一这会活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珍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六.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据基恩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医生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即宣泄疗法来治疗焦虑症,80%的医生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减缓和消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因为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积极情绪状态。因此,抑郁者参与运动显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通过运动的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结论: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能够积极的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1】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n].黄山学院学2006

【2】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

4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作者姓名:彭海英

单位: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地址:秦皇岛市卢龙县邮编:066400

实习生抗挫折心得教育 篇7

1.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外在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例如, 社会伦理道德、社会风气、校风校纪、经济压力、学习压力。社会因素对学生造成的阻碍性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 社会因素所引起的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持久。学生在面临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挫折时, 往往会感到自身的渺小, 觉得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容易产生较大的挫折感。教师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格外注意多方调解, 多管齐下。

1.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的存在是不以学生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相较于社会因素更不可改变, 难以预料的, 是个体难以凭个人能力克服的问题。客观因素造成的挫折具有不可抗性, 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严重。但是客观因素诸如天灾人祸等所造成的挫折并不多见。

1.3、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所造成的挫折多是由学生个人所造成, 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由主观因素所造成的挫折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隐忍力, 认知水平, 社会阅历等有重要关联, 个体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会随着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增长, 价值观念的建立, 心理状态的稳定而减弱, 随着学生自身的特征而改变影响程度。

1.4、人际交往因素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 心理状态并不未定,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上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 或因自私、狭隘而造成被周围朋友孤立, 甚至师生之间的矛盾, 难以沟通。由于人际关系紧张, 产生的挫折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1.5、个人意志品质缺陷

当代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 生活平顺, 没有面临过较大坎坷和挫折, 因此心理脆弱, 经不起较大的考验, 不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一旦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由于自身品质缺陷造成的挫折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2、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体耐力和心理承受度都是一种巨大考验, 通过有计划性的、有目的性的体育教学, 一定能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并且能够沉着的应对挫折。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难以避免要经受挫折的考验, 学生通过挫折积累相应的挫折经验的过程。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便会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产生质的飞跃。而在挫折经历的过程中, 通过积累挫折经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消除对挫折产生的恐惧感。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的抗挫折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良好品质, 形成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3、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抗挫折心理教育的途径

3.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正确的挫折观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 端正生活态度, 在面临挫折时冷静应对, 积极寻求转化挫折的方法和途径。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解决挫折的基础, 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视挫折, 消除对挫折的恐惧感,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及时对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疏导。同时加强学生对挫折的转换能力, 在学生遇到挫折时, 教师应现身说法, 给学生以信心, 帮助学生迎难而上, 积极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走出困境。

3.2、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体育的竞技性是体育活动的标志, 教师应激励学生斗志, 培养学生的强烈斗志, 激励学生奋发拼搏, 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赶超他人, 在竞技中发现竞争的乐趣, 失败是不能避免, 学生在竞技中所面临的挫折可以为学生的积累经验。在竞技中培养良好乐观的心态, 促进学生们以一种平和、进取的心态去参与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 而不是在患得患失中, 致使错失发展机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竞技活动, 加大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 依照高中生的性别、体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

3.3、营造适中的挫折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注重有意设置适当强度的挫折情境, 例如利用自然条件在骄阳下、大雨中、风雪里坚持室外上课, 培养学生战胜艰苦的环境的勇气;利用长跑训练, 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在测验和比赛中失利时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的心态平衡。让学生体验挫折, 并在挫折体验中树立信心。教师所需设置的挫折情境因注重适度原则,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自身需要的品质。应注意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锻炼, 采用灵活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体育教师应避免因涉及的挫折程度过重而使学生产生不适应感和恐惧感。

4、小结

高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抗挫折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设置挫折情境,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应对挫折, 迎难而上,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阚绪国.试析大学生挫折教育[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6, (6) .

[2]江修山, 张桥飞.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06, (2) .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抗挫折教育探讨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挫折教育;抗挫折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如果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及时调整情绪和心态,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措施

1.分析学生性格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法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挫折教育方法,保证挫折教育的效果。例如,对活泼开朗的外向型学生,教师需要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说服学生认识和矫正其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帮助学生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不善言辞的内向型学生,教师需要采取婉转迂回的方式,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感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温暖,积极融入班集体中。

2.创建良好挫折情境,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挫折情境,让学生在挫折环境中磨炼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越野活动时,可以创设如下挫折情境:雨季河水暴涨,学生被困在孤岛中,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借助四根竹竿和一些绳子完成自救。在挫折情境中,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搭建浮桥、拉绳索、编竹排和搭建木梯等,尝试着走出孤岛。在反复的尝试和失败中,学生不仅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而且充分开动脑筋,不畏艰难挑战,真正在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3.注重建立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体育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同时,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多举行体育游戏或者竞技比赛,为学生创造协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从而帮助学生增进友谊,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确保挫折教育效果

在抗挫折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树立榜样的方式,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感染能力,加深学生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学会将挫折转化为前进和成长的动力。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榜样的精神鼓舞中,勇于克服困难。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抗挫折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抗挫折教育的“量”与“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的受到挫折,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体育教学出现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抗挫折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把握抗挫折教育的“量”與“度”,为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体育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挫折,又要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取成功体验,从而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2.注重和家长一起进行抗挫折教育

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在学生遇到挫折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消除挫折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积极的一面,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家长对待挫折的方法和态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注意在遇到挫折时的言行,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表率,这样可以端正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抗挫折教育时,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学生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避免采用粗暴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伤害,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班集体的温暖,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使学生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黎武.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2]于乐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4(4).

[3]王春黎.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J].文理导航:下旬,2013(9).

上一篇:职工持股资金信托合同下一篇:清算转破产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