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通用12篇)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篇1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某天的体育课上,全班学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跳长绳比赛做着最后的准备。突然,班长的一个失误中断了练习,有些学生纷纷投去异样的眼光,有的甚至说出了一些指责性的话语。当即,向来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的一班之长离开了队伍,独自躲在角落里抽泣起来。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感觉到小学生的德育中太需要挫折教育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挫折教育,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挫折教育也就是抗挫折教育,或者叫“磨难教育”,它是指家长或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教孩子或学生去对待、克服,让他们在困难的环境中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从而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大多养尊处优,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家长要钱就给钱,要穿就买新衣,要吃就买吃,真是含在嘴里都怕化了。试想,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孩子想要有面对困境的机会也难啊,因为一切所谓的挫折都早已被疼爱有加的父母扼杀在最初的萌芽状态了。这便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孩子们娇惯的性情,脆弱的心理,这种直接致使孩子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比较差的后果是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一定的关系的。还有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饭吃,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这样的家长中有绝大部分是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这种强行措施的挫折教育不仅很难生效,往往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另外,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和压力,智育成为压倒一切的教育活动,尽管目前教育界大行素质教育,但不可否定的是学生更多的时间仍被学习文化知识,完成作业习题占据着。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社会也急切希望他们成为栋梁,为国争光。于是,学生在校有教师压着,在家有父母盯着,闲暇时还有亲戚朋友把他们与别人比着、评着。而这一切都必须由一双稚嫩的肩膀去承担,由一颗脆弱的心灵去负载。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然而对于刚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生而言,更迫切地需要在他们人生的初学阶段加强对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教育。
如何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实施挫折教育呢?首先我们必须要认清挫折教育的某些特征:引导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势必需要教育者的引导,但教育者的引导也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性,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有可能遇到困难,所以挫折教育就该通过某些形式在突发时采用特定的方法去实施才有可能出成效,此外挫折教育还应该渗透在生活、学习、交往等多个层面;长期性,挫折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发生的可能性,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由此可见,挫折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决不能急于求成;实践性,挫折教育不应只是一门理论课程,更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挫折实践中体验挫折,认识挫折,承受挫折,克服挫折,从而锻炼和提高自我的受挫力。针对以上四个特点,我认为挫折教育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有些小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怕困难的,但假如遇到许多困难一齐突然袭来时就有可能会退缩。(班主任
)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好学生,教育他们直面困难,不要害怕更不应逃避,要以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去征服它。记得歌德也曾说过:“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气,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这句话无疑是让学生鼓起勇气对待挫折的有力说服词。
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还表现在小学生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有些学生在考试前给自己定下了较高的要求,结果考试成绩一旦不如意便抱头痛哭,有的甚至做出更为偏激的事情。这样的例子说明无论做何事,不能只做成功的打算,不做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耐挫能力,从而在失败后变得十分脆弱和不堪一击。作为小学生,面对挫折应该成为一个强者,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会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再爬起来,在失败时仍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继续向前。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又能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是有才华,有智慧,有能力的个体,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日后敢于直面和解决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可设置一些有一定困难和障碍的情境,也可利用班队会等适宜的场合,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转化情况都是由自己控制的,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这样,学生从小便能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提供的榜样类型有:一,中外名人中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例如,忍辱不屈、发愤著史的司马迁;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张海迪等。二,国内著名同龄人中的模范人物。例如自造逆境、锤炼自己的赖宁。三,学生身边的同学榜样。用学校或班级里战胜挫折的同学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从这些闪光的形象中获取勇气和力量。第四,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耐挫心理、坚强的意志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组织班级参加比赛成绩不理想时,应坦然面对,不要垂头丧气或怒气冲冲、迁怒于学生,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
三、鼓励克服羞怯心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的性格一般各有不同,有的偏外向,有的偏内向,有的则是双重性格。对于一些羞怯胆小的学生教师要特别鼓励他们多交朋友,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培养他们的友谊感、安全感,继而形成稳定和谐的人际环境。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教育本身就不专属于学校或教师,它应该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来实施,那么挫折教育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决策的机会,比如:参与家庭大小事的讨论,解决邻里之间的小纠纷等等。如果孩子在这种解疑、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作为父母还要不忘多加赞赏和鼓励,例如“你处理事情的办法真好,连爸爸妈妈也没想到”。这样,父母放下身份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放手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去解除困扰,时间一长,难道我们还会怕造就不出一个生活的强者吗?当然,社会作为一个大群体更应当关注小学生的挫折教育,不遗余力地配合好学校及家庭,为挫折教育的展开提供优越的条件,创造更佳的机会,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学生的挫折教育,并竭尽所能为这项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要想实施好这一工程,就得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精心安排和组织好各类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开展各种挫折教育,使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儿童成长为心理素质好,能力强,健康的人。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篇2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课堂,挫折教育,素质培养
当前, 我们国家面临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 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所以谁掌握了面向21 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21 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每一名教师普遍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体味到“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竞争压力, 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提升学生课题素养。
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正视挫折, 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能力的教育, 是关于意志品质的教育, 它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教育的共同课题。 21 世纪的世界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而我国要在21 世纪的上半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没有全国人民特别是肩负跨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少年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是不行的。 而这种精神和毅力是从挫折和磨难中提炼出来的。 挫折教育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挫折教育, 注重素质的培养, 是必要和重要的, 应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
一、运用数学史料, 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数学的发展, 凝聚了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从数的产生到无理数的发现, 从解析几何的发明到微积分的问世, 从非欧几何的发现到计算机的产生, 无论是某个概念的建立, 还是某种理论的产生, 每一道难关的攻克, 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取得成功的。 可以说,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 没有挫折, 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大数学家欧拉, 28 岁时就瞎了右眼, 接着, 左眼也视力衰退直到完全失明。 不久, 住室和他的研究成果又彼得堡大火付之一炬, 打击一个接一个, 但他没有倒下, 完全失明后的17 年中, 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无比的毅力, 口述了几十本专著和约400 篇论文。
通过数学史的教育, 要使学生懂得: 在任何时候, 任何条件下, 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 成功当然是好事, 但挫折未必就无益。 挫折具有二重性, 它既可能产生破坏力, 使人一蹶不振, 也可以产生再生力, 使人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训, 变得更坚强、更成熟。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布朗所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 即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挫折还可以产生自我张力, 即容忍、谦让, 不因受到挫折灰心丧气, 而是变得更冷静, 更有耐受力。 因此, 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 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就能将挫折变成再生力, 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
二、暴露思维过程, 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 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 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 做出各种猜想, 然后加以证实,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 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写进去, 只能按“ 定义、公理、定理、例题”的模式编写, 直截了当地给出结果, 而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 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 忽视歧路的剖析, 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 一选就准, 一证就对, 一用就灵, 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魔术师的表演, 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 一要讲述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 二要讲清教师的思维过程。 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 教师要时时处处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 努力揭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 特别是要重视歧路的剖析。 有时教师不仿学学大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 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 险境”, 开设“ 即席答题”课, 对学生提出的难题“ 现想现推”, 给学生一个机会, 看看老师最初的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 更看看遇到挫折后, 老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 逐步寻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 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知识的获取, 素质的提高,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锲而不舍地追求才能完成。 虽然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愉快, 但一贯成功对学生是不利的, 容易使学生滋长骄傲情绪和兴趣降低。 特别是有些好胜心强, 易骄傲自满的学生, 有时他们沉浸于自我欣赏, 偶尔取得成功, 也会错误地认为是自己拥有超群能力的证据, 而盲目骄傲。 一旦受挫, 他们又容易变为自我怀疑和信心不足。 因此, 有必要使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 以锻炼其意志和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以及处理失败的能力——即抗挫能力。
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指出:“ 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 没有困难, 也就没有问题了。”因此, 在数, 学教学中, 教学生解题的同时, 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去战胜挫折, 所以波利亚说: 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 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因此, 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 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通过解题经受一下挫折的磨炼, 所谓“ 难度适中” 就是要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 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 跳”需要勇气和毅力, “ 能摘到桃子”, 则是让学生经过磨炼能体验到成功和愉悦。
班主任应注重思想教育工作 篇3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注重;思想教育
Class wor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education
Wei Kangyu
【Abstract】Ideological work of class teacher education from the star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care for and help students in a positive manner and positive guidance, and gradually develop good habits.
【Key words】the class teacher work; focus; ideological education
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班主任工作可以消除和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凝聚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也可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天真活泼,受父母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因此班主任工作十分重要。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做好班主任工作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正面引导,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一些新的思想,新理念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班主任也要随着这些变化去探索新的工作方法。要和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和遇到的困难,做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作出表率,做新生的榜样,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习惯,也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好方法。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工作,要常抓不懈,坚持始终。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行为习惯,可以激励人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要多方面表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生出现缺点和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认识到为什么错了,并主动改正缺点和错误。不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方法,以免适得其反。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只要学生的思想凝聚在一起,一切事情就会迎韧热解。
另外,组建好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也很关键,要做好学生各方面的工作,只有班主任是绝对不够的,是做不好的。
班主任要下功夫培养好班干部,班干部在班级中是起核心的骨干作用的,是班主任的助手,使学生的榜样,他可以在班主任不在时其它课堂及其它活动过程中不利于积极向上、影响班级整体形象和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给班主任提供信息,以利于班主任不论在什么时候对学生在班上的表现了如指掌,使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对班干部也应加强培养和教育,对工作方法加以指导,教他们如何把学习搞好、工作干好、处理好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教给班干部管理班级的方法。
班主任对班干部和同学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大胆管理学生,同时对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的学生要多帮助、多鼓励和支持,创造条件多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归根到底班主任工作就是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使学生不断形成良好的素养。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一方面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将相由不和到和好这个具体事例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忍辱退让的可贵品质,也要学习廉颇是有自我反思,知错就改的可贵品质。从而促进了良好素养的养成。学生中的小摩擦少了,犯错的也能很快改正自己的错误。有个叫魏攀的学生,纪律差,爱说话,左顾右盼,干扰周围的同学,周围的同学很反感,要求老师调走,可这个学生视力很差,调走吧,会影响他的学习,不调吧,别的学生不答应。结合这课的学习,我就把魏攀叫到我的办公室指出了他的缺点,要求他改正。另外给他周围的学生做思想工作,给他改正的机会,很快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思想教育不能只是枯燥的说教、讲大道理,要因人因事具体对待,要灵活,要解决思想问题,才能使他们和老师同学积极主动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更应注重知识培训 篇4
知识积累是指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把握以及建立涉及感性知识、理性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全面广博的知识体系结构。而人格培训只是对知识选择性吸收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育中更应注重知识培训。
第一,从教育工作的实际操作性来看,知识培训更重要。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知识的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积累知识是学生的任务,更是他们成长必须承担的任务。知识是全方面、多元的概念,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多元知识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而人格培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人出生开始,其父母、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人格培训的职责和任务,并且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成年时就基本定型了,除非遇到重大变故,否则不会应学校教育发生重大改变。在当前社会向信息化、网络化快速转变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在人格培训方面的作用更是日趋弱化,不具备全面培训学生人格的条件,既然如此,在学校教育中就更应注重知识培训,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从学校教育的性质来看,教育对象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美国著名学者比彻曾经说过:“无知是滋生妖魔的温床”。而学生在学校中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自然要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培训。毛泽东能够在领导人民解放事业的过程中,潇洒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科学的判断形势,一次次在的关键时期挽救革命、挽救党,不正是因为他在年青时期广泛猎取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的原因吗。学校较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明显区别,正是因为它是传授知识、学习进步的场所。教师的基本职责“传道、授业、解惑”,不也清楚的表明,教育更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吗?
第三,从知识和人格的逻辑关系来看,知识是塑造人格的基础。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读百卷明是非,路行万里辨曲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何谈人格塑造?只有知识的培训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形成量变到质量变的转化,才能促进人格的升华。所以,知识是基础、关键,人格是目标,是成果。
第四,从社会需要人才的条件来看,掌握知识的程度始终是主要的。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益,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可以被直接量化和评判。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培训才是学生在学校中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更应注重的方面。总之,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明确以培训知识为重点,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为补充,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真正落实到科学发展观把指引的道路上来,真正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办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篇5
最近拜读了刘再复和刘剑梅父女两写的《教育论语》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感觉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父女两对教育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刘剑梅认为“教书就是只管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教人则必须培育学生具有完整的现代人格”;刘再复也认为“教育的本质应当培育高生命质量的现代人格,或者说具有全面优秀人性的完整的现代人格”。教育更应注重人格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教育应该重于知识教育,如果不注意人格的培养,有一天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我们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学生,甚至是大学生、研究生,竟然是人格不健全的人。而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什么可怕的事都有可能干出来的,就像以前的马加爵、刘海洋事件。人格是人的基本,没有了人格,再多的教育也白费,拥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人格教育非常重要,可以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按照良性的正常轨道生活、成长。在青少年期间,人格教育极为重要,如果不注重人格教育和培养,将有可能使其一生埋下危险的隐患。学生到学校学习,在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健全的人格。所以,学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人格的熔炉。人格教育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蔡元培先生也曾说教育乃养成国民人格之事业,一个国家拥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是什么风雨也吹不垮的,甚至还能为全人类谋幸福。相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品质恶劣就会给周边的人和民族带去灾难,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知识对于人格健全的人,就犹如锦上添花,美不胜收;知识对于人格不健全的人,犹如强盗手持火把,徒增危害而已!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促进人格和知识的良性循环。一个心地纯真,用心一致的人,学习起来就自然事半功倍。试想,一个心思混乱,思想恶劣的人又怎么会有学习的心境和动力呢?健全人格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篇6
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应当构建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为主体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教育类型多样,不同类型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尽相同。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社会,从学校到职场、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从校园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跨度变化较大。因此,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赋予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内涵。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当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为主体,从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社会的最重要素养。
核心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大脑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心智操作的过程。职业学校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需要面对和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关系,这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具有理性思维,学生进入职场,面对全新的领域、全新的职业岗位和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需要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理解和掌握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要具有批判思维,现代化社会变化万千,信息量大且获得途径多,如何获取、梳理、选择、传播、使用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做到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正确选择和决定。要具有创新思维,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勇于实践、不惧失败、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要具有合作性思维,学生进入社会、走人职场,就要与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合作是主流,在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复杂的关系之中,要善于与各种人开展合作,主动融入集体之中,具有团队精神,而不是选择对抗与伤害。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学生进入社会也要与自然打交道,需要正确对待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要有节能减排、勤俭节约意识,倡导绿色环保。要有自我管控思维,人在生活中,要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要形成自我管控的思维,管控自己的目标、言行、心理、情绪,不断与自身对话,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而这些恰恰是大多数职校学生所缺乏的,因此,需要强化核心思维培养。
二.核心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它直接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前职校学生大多综合能力不强,制约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因此要加强核心能力培养。人的能力具有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其中最核心的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是为了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进步、技术变化、企业转型、岗位转换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乐学善学,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勤于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认真审视,善于总结经验,适时选择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价、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生存能力是为了使学生珍爱生命,谋求良好的.生存、发展,拥有幸福人生,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正确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坚韧乐观,能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良好的抗挫能力;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动力;具有劳动意识,能尊重劳动,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不断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己创造成功生活。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它主要包括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和运用的专业能力;对于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选择和运用的方法能力;对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社会能力。
三.核心行为。
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在实现行为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或所通过的途径。大部分职校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进入职场,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面临着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职校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教育要让学生理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工作、学习、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相互关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规矩和法律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筑牢法律、纪律、规矩底线,依法办事,远离违法犯罪,勇于和善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具有责任意识,能爱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履职尽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具有道德意识,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热心公益,志愿服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具有廉洁意识,善于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有较高的免疫能力,廉洁从职,远离各种不良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篇7
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的平衡,这是青少年适应能力良好和心理健康的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在生活经验中认识并体验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应逃避应该面对现实,并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克服。因此,对青少年朋友来说,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挫折,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地对待挫折,寻求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策略。因此,对青年朋友来说,不仅要知道什么是挫折?为什么青少年要进行挫折教育?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地对待挫折,寻求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策略。职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从青少年挫折教育发展状态出发,另一方面应以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为重点,充分认识受挫折能力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加强挫折教育
在我国,青少年挫折教育非常缺失,造成了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偏低,承受挫折能力很差,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案例可以证实这一点。2002年8月,浙江省某学校学生高斌感到学习压力大,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想法先后六次采用跳海、服用安眠药等方式自杀被校方休学一年在家休养。2004年4月,重庆实验学校学生丁亭,因受不了老师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跳楼自杀……无数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挫折,选择了犯罪、自杀;因为面临难题不能解决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二)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挫折教育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无法独立解决时,不能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挫折教育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阶段是个“多事之秋”,在此阶段的人们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青少年自身生长发育趋向成熟,加剧了心理的变化;青少年成人感增强,心理出现了闭锁性的特点;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使尚未步入社会生活的青少年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青少年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消除,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冷漠,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弃、逃避和破坏等极端行为。
二、面对青少年受挫后的心理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1)改变情绪法。挫折本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是大坎坷,就是小曲折,现在没有遇到,将来必定会碰到,对此,我们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理智地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既然谁都会遭遇挫折,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挫折也就没有什么可怕,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相反一旦“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反倒会使我们受到锻炼、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清醒、更加实事求是、更加坚强起来。即通过改变孩子受挫的情绪,来改变态度和心情,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树立自信,改变悲观消极的情绪,进而转变态度及行为。
2)倾诉法。倾诉法也叫精神释放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老师或家长倾诉,让青少年自由地表达情感,抒发抱怨,甚至在师爱或父母爱抚下痛哭一场,从而冷静下来,恢复理智。受挫后如果将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机体的正常机能,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渐转化出去。如果教师或家长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对青少年的失衡心理给以适当抚慰,受挫者会在一番倾诉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遇到挫折而产生了不良的情绪,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对不良情绪千万不要让它长期积压在内心,可以采用倾诉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常言说的好:“一个快乐由两人分享,就变成两个快乐;一个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变成半个痛苦。”
3)优势比较法。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受挫后有时难于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以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失控的情绪逐渐转化为平心静气。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就应该是“一不怕,二分析”,所谓“分析”就是认真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所在,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在什么地方跌倒,就从什么地方爬起来”,决不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要全面、深刻、具体地分析,客观地审查和处理问题,寻找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尽可能地消除和切断挫折源,以迅速摆脱遭受挫折时的心理震惊或减弱消极的心理反应,取得心理平衡。
4)成功体验法。如果青少年长期在学习等方面屡遭失败,教师和家长应该设法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改变其受挫心理和自卑感,产生成功欲和胜任感。帮助孩子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激发和推动青少年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须的行动,从而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当较低的目标受挫折无法达到时,可以选取另一种可能成功、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来代替,借此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自信,减轻挫折造成的痛苦,这也是应付挫折的一种积极方法。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篇8
赏识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加以肯定, 让其看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它的核心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的孩子4岁半时,刚学会写“0”,但是写得不圆。我夸奖他说,“你真棒,已经学会写字了。”很显然,孩子得到夸奖后,备受鼓舞,继续练习写数字。我没有批评他说,“你写的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圆”。可以设想一下,孩子假如刚开始学习写字就受到批评,自信心必定倍受打击。值得一提的是,家长普遍对学前儿童实施赏识教育,而对学龄阶段后的孩子,很多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差或某些方面表现不好,则不自觉的采取了批评、责备甚至谩骂的方式对待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备受打击。
挫折教育是让孩子在受教育的成长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从小不怕吃苦,有独立意识,能经受挫折。比如,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让孩子自己系鞋带。一开始,孩子可能觉得困难重重,动作复杂。但是,一旦掌握了系鞋带的技能后,就不觉得系鞋带是很复杂的事情,甚至产生了小小的自信心。再比如,孩子跌倒后,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家长的这种“无所谓”反应,无意中在暗示孩子,跌倒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
从字面上来看,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似乎是冲突的。其实不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赏识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信外,坚强和持之以恒也是成功的必备因素。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坚强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只有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孩子。没有挫折教育,仅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则有可能促成孩子自负和飞扬跋扈的性格;相反,对孩子仅仅实施挫折教育,一味忤逆孩子的意愿,则有可能导致孩子自卑和悲观等负面性格的产生。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主次关系则要因人而异。对于自信满满的孩子来讲,应加大挫折教育的力度,增加孩子抗打击能力,让孩子意识到,挫折是很正常的,挫折是成功的入场券,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经常在网络上或报纸上看到类似的报道:某学生因为考试成绩差,不堪其辱而自杀。我想,这种现象之所以频频发生,一方面,客观上与“唯分数论”的校园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主观上与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抗打击能力差有关。当然,对于自卑的孩子来讲,家长们要在平时加强赏识教育,鼓励孩子多尝试,看到孩子有进步就鼓励,让孩子意识到,我不比别人笨,只要认真去做,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总之,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如同西餐中的刀与叉。一方面,刀与叉配合使用,方能快速而有效的享用西餐,如同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须配合使用,才能教育出心智健康的孩子;另一方面,刀与叉孰重孰轻,决定于西餐的种类,就如同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注重幼儿挫折心理的培养 篇9
在我们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家长送幼儿入园,幼儿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家长便不断地抱怨:“这孩子怎么不愿上幼儿园呢?是不是谁欺侮他了?还是老师批评他了„„”针对幼儿哭闹,不愿入园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不过是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一些令他们不高兴的事,例如:与同伴发生矛盾、不愿午睡,向别人借卷笔刀遭到拒绝,老师批评他了„„。还有的是因为家长没有满足他们买玩具、买衣服等要求。于是,孩子便使出了他(她)们的刹手锏—哭闹不止。家长们便义无反顾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与教师交涉,排除孩子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孰不知这样的顺从和妥协,只会使孩子的心理毫无承受能力,形成软弱、消极、霸道的性格,一旦脱离了大人的庇护,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心理上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这对他们来说将贻害终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就足以证明,我的一位同事,他有一个儿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乖巧懂事,一直是在周围人的夸奖中长大的。一直到考上大学,分配工作都是一帆风顺。后来他得了乙肝,女朋友与他分手了,从此他郁郁寡欢,精神萎靡不振最终导致精神分裂。五十多岁的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看病。正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他才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丧失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幼儿的挫折心理。让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用一种自信、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古罗马哲学家辛尼加早讲了“火以炼金,逆境磨炼人”逆境才能造就英雄,而顺境却埋没豪杰。
培养幼儿挫折心理的关键在于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懂得顺从和娇惯只会害了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见不得孩子吃苦的心理。为家长教
育提供心理学知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按规律办事,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活泼、迅速地成长。
培养幼儿的挫折心理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一、说服法。
通过细致入微的说服教育,可使幼儿明白事理,增强其坚持或抑制某种行为的自觉性。说服法常常是借助一定的材料进行的。例如:小英雄《龙梅和玉荣》的故事就可以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克服困难?怎样做才能克服困难在口头说服时,切记简单粗暴。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都相当有限,因此,时常会表现出与最终目的的相反行为。为此,老师应耐心地进行细致入微的说服和解释,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其坚持良好行为或抑制不良行为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奏效。
二、锻炼法
通过各种实际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称其为锻炼法,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身体锻炼中,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培养幼儿的挫折心理国外这方面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法国幼儿园在大雨天要孩子们撑伞、穿套鞋到雨中行走,以锻炼在雨天的活动能力,日本人主张幼儿穿的衣服要少于成人,甚至在很冷的天让幼儿穿一条短裤到阳光下活动,进行裸体锻炼等等。从三岁起,幼儿就有一种成长、自立的冲动和需要,这阶段的幼儿能帮成人整理床铺、收拾饭桌、刷牙、自己洗脸。四五岁的幼儿能把房间和桌面摆弄整齐;六岁的幼儿可以用吸尘器除尘、施地、扫地等等。
三、激发法。
(一)提出要求。对幼儿提出适当和必要的要求有利于幼儿意志的发展。
(二)奖励和惩罚;奖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恢复信心和力量去克服障碍,取得成功。但奖励不可滥用。只有合适的奖励才会起到激
励作用;惩罚是对个人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目的是强迫一个人抵制有害诱因和克服不良习惯。如:惩罚幼儿违反纪律,是帮助他抑制错误和不良的行为。惩罚应慎用。惩罚只有在引起一个人较强的不愉快、羞愧和后悔的感觉以及改过的愿望时才会有效。惩罚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三)监督
监督对幼儿新的努力来说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经常性的监督可以防止幼儿言行脱节,帮助和提醒他们积极地去实现行动的目标。
班主任工作更应关注教育细节 篇10
戴金辉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课堂教学提倡关注教学细节,班主任工作更应提倡关注教育细节。这是我通过这次班主任培训总结出最真切、最具指导意义的经验之谈。
都记不得具体那一天了,无意之中,我的一位学生也向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叫XX老师,XX老师为什么不理我呢?”
听了这话,我先是一惊,思考片刻后,我引导道:“或许你的声音太小,对方没有听到吧!”
“不会的,他听到了,我声音很响的。”那孩子辩解道。
“那„„或许是老师当时在想什么问题吧。”
“不是,他还看了我一眼,就是不理我。”
“那肯定是„„”我故意停顿了一会儿,等这位孩子问我‘那肯定是什么’时,我才接着说下去,“那肯定是你‘打招呼’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不够对劲的缘故吧!”“这个„„”
孩子没话说了。我又问:“你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地方,用怎么样的语气和那位老师‘打招呼’的?”
当孩子把这些因素一一讲出来之后,我一边帮助分析“老师不理我”的原因(我主要针对学生的不足去寻找理由并加以分析)一边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做到适时、适地用适合的语气“打招呼”。让在场的学生听了以后都感叹:“哦,原来‘打招呼’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打招呼”是件小事!但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契机,其教育效果往往并不比开什么专门的主题班会差!
这个学期,对在学校食堂搭伙的学生,我们学校开始实行统一用餐制。即在学校搭伙的学生统一缴纳饭钱和菜金,有学校食堂统一做饭、烧菜,学生在餐厅里一起统一用餐。低年级的用餐学生得有班主任老师给学生打饭、端菜,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有班主任老师维持秩序,有学生自行排队端菜、打饭。就在这个维持秩序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率先垂范——“排队”这个教育细节:要让学生用餐排队,老师端菜、打饭也必须排队。就因为我率先做到了这一点,得到的结果是:我班里的学生不令也能做到自觉排队用餐的好现象。这真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有几位高年级和我们班在同一个餐厅里用餐的调皮男生,当菜端来后正急着想插队伍打饭的时候,抬眼看到了我正排在队伍后面,他们不好意思地走到了队伍的最末尾。饭打来时,他们还专门走到我的座位旁诚恳地对我说:“戴老师,我真服了你啊!”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细节具体而生动、真实而形象。我们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或者有意之举都将给学生以波澜不惊,也可能是镌刻一辈子!每逢雨天,我和我的同事们就会站在校门口护导孩子们入校、出校。每每看见没打伞的孩子,老师们就会找一名打伞的同学与他结伴而行。一个小小的举动带给孩子的是一份温暖和惊喜。原本不在同一个班里的两个孩子立时成了一对好朋友,无论帮助者还是被帮助者脸上出现的都是一片幸福的笑容。
语文教育应注重语言品味 篇11
我们知道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在谋篇布局之后,首先考虑的应当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其情节,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其人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斟字酌句。他们对语言的运用和选择,常常是煞费苦心地淘洗寻觅每个字、每个词及每个句子。试想在过去的私塾学堂里,老先生闭目端坐,抑扬顿挫之声调,领孩子们反复诵读的情景,不难想象其中也有让孩子们在熟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风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构思、谋篇。多少名人不是在吟咏、品味中成为一代大家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日常教学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的品味。这要比我们平素惯用的教师在讲台上死讲、学生在座位上呆听要强得多。
那么,如何加强语言品味教学呢?
一、表情朗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真意切身临其境。”这些都体现了多读及有感情的读的良效。所谓感情朗读,就是读书要读出语调、节奏、语气等。让文字从其声响表其意,让声音发自心底,传出真情,感染自己,也感染他人。让别人从声音的流动里真切地感觉到语言的立体性、色彩性、情感性,感觉到语言与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读了上句想知道下句,合上书本,余音还在萦绕,内容还在脑海中涌现。
如:读鲁迅的《故乡》第二段“我”渐近故乡时所见的景象,应该用低缓深沉的语调。“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不住悲凉起来了。”然后,突如其来的,沉重而惊讶的读“啊”稍作停顿后,用低沉悲愤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读出“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在品味语言中自然会感受到:深冬的季节,阴晦的天气,呜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美丽富饶的江南正被践踏得没有一丝活气了。“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句反问道出了我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疾苦的忧伤。
二、反复万维语言,自会理解作品
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通过阅读,反复品味语言才能让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结合起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如:读朱自清的《春》文章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两个“不让”突出了百花竞放。“赶趟儿”都开了,繁花似锦。妙哉,语言!好像只有这个词才能衬托出万花娇艳的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称赞,“偷偷”“钻”“嫩嫩”“绿绿”神、态、情、色俱在,噢,春天就是这样来的万物都是为其秉力;春天就是这样美的,万物都为其添彩。运用比拟手法,使“钻”这一动作富于情态;采用定语后置的语序变化,突出景物特征,使行文跳跃、活泼,充满春天蓬勃的气息。而这一感受,是通过对语言的反复玩味后才能饱享的。美哉,语言!
总之,语言需要品味,而品味在于阅读。在感受中思考,在感受中品味,在品味吟咏之间让语言不知不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驾驭使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品味语言的最高境界、最高目的、最大收益。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心情愉悦地理解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自己,难道这不比我们惯用套式来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更有效吗?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 篇12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有位教师为矫正班中学生早恋倾向,对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记得自己上中学时,班里有位可爱的女孩,不知怎么搞的,我心里老是会想到她,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她一眼。”这位教师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让学生们觉得亲切可信,从而对这位教师的建议愿意听取采纳。
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 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
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著名的美即好效应。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他。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过剩”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应力极差。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只是悔时已晚。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史考伯做法。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不会让老师失望。只要换一个角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德育就会收到神奇的效力。
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变堵为疏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上,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生活中常常发现这种现象: 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比如,一个小孩子把手停在一张画上,他的妈妈大声喊到:千万不要把画撕坏了!结果,妈妈话音刚落,画便应声而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当一位母亲从女儿日记中发现女儿早恋时,没有视为洪水猛兽而大惊小怪和横加指责,而是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非常细心地关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与女儿进行谈心,告诉女儿青春期产生对异性的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必须把握好分寸。因为在这个朦胧的年龄很容易干出糊涂事,将会因此抱憾终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心使女儿心悦诚服,幡然醒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孩子把手放到画上时,微笑着对他说:“瞧,宝宝能帮妈妈贴画了。”结果,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如你所愿的把画贴到了墙上。
八、“篮球架效应”——适度要求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篮球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我们给学生树立的目标一要让学生力所能及;二是要不断提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只有不断给学生定出一个“篮球架子”那么高的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具体地说,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注意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
第二、我们要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德育也要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九、米格-25效应 ——整体优化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了很多,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的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的一流。米格-25效应说明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有位老师了解到班里潜伏着一股对卫生值日劳动厌恶和抵触的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当值时缺勤、早退。同时,教师也接受到来自班组学生群体对这种不良行为的不满和批评的信息反馈。于是,教师通过班会课与学生一起明确值日劳动的职责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在班墙报和班会课上开展“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专题讨论,从人格品德和人生价值观的层面去看待值日劳动的思想意义,使“劳动光荣”的心理追求成为班级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主流心理状态;使群体舆论趋向对不良行为的排斥与抵制,原来曾逃避值日劳动的学生厌恶和抵触劳动的情绪受到了群体的批评和制约,在教师的正面导向和群体意识的的压力下,这些同学轻视值日劳动的行为得到了及时的修正。他们一改从前的懒散作风,积极主动做好值日劳动,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可见,对学生个体某些不良行为、不恰当的情绪宣泄,仅靠教师简单的“金刚怒目”式的警示和惩罚,其效果是很有限的,而且容易流于表面化而失去教育意义,甚或由于处理不当,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摩擦。若教师能从心理认识的角度掌握教育的“火候”,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那么,教育效果就一定会大很多。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被孤立,而会尽力使自己趋同于群体融合于群体。集体共同目标和集体荣誉对个体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学生群体给自己提出的生活方向和学习目标,会激发学生个体对集体荣誉和集体行为模式的归属的愿望。对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微妙的感染陶冶作用,形成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激励。而学生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宣泄,也会受到群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同化。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模仿又能唤起各自积极的思想震动,因而促使学生个体对自身思想与行为的自觉监督、调节。所以说,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对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米格-25效应 给我们的启示。
十、责任分散效应——唤醒自我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发现: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责任的意识导致他的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醒认识到他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而如果有许多人面对的话,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产生一种“我不去做,由别人去做”的心理或“看别人会不会做”的观望心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主动性,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改造自己。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社会出发,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因此,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的地位,而不是被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因而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意识,没有完整的精神。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改变用抽象的、无生命的规章、教条教育学生的方式,让学生主体从形式上的参与变为实质上的参与,使他们"获得"、"反思"、"设计",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锻炼他们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自我,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忌事事包办,而要大胆放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约制、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善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比如:打破班干部任用终身制,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聘用一日班长和一日班主任的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避免“责任分散效应”产生的后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责任,个个担风险。或者在开展集体活动时,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协作的专项任务承包制,做到分工协作、责任上肩和风险共担等等。
【班主任应注重挫折教育】推荐阅读:
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小干部09-25
担任班主任工作应07-12
小学班主任应具备“三力”-班主任工作心得05-25
班主任应学会倾听学生07-25
班主任应有的素质培养09-25
班主任应如何选拔班干部08-26
班主任应做到的几个字06-20
班主任应如何与科任教师沟通呢07-19
浅谈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