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现在也被置于很高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应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首。其实,语文教材本身已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做人以及如何达到人世间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的良种,我们只需播种它,让它在语文课堂这块宽厚的土壤中发芽生长即可。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突出了“向青春举杯”、“珍爱生命”、“我有一个梦想”、“直面人生”等最有意义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最本质的东西,理解作者写作动机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能产生的积极效应,引导学生去同作者的心灵对话,尤其是用文章的华彩章节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敲打学生的灵魂,从而留下深刻烙印,去积极影响他们的作为。
有一位教师上《一碗阳春面》,没有设置过多的环节,只是饱含着深情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结果很多学生听了潸然泪下,很多年之后还印象深刻。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智力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对身边发生的许多“第一次”开始辨别和置疑。对于情操、道德、理想、观念乃至举止等将逐渐形成定势,可谓是塑造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情”字当先,要设法利用课文中生动感人的形象影响他们;用课文中感人至深的情节震撼他们;用课文中真善美的事物感化他们;用课文中揭示出的哲理指导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导入、自学、探究、互动、延伸等各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再多往“道”和“情”上靠一靠;汉语与文学的比重中文学性不妨再加强一些;总结问题讨论和结课中,教师的话再精彩动情一些。要说出学生想说而表达不好的话、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话。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播火者、煽情者。例如《我与地坛》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无论孩子出现怎样的状况,母亲的关爱都会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
教师先让学生轻生声朗诵这一句话,然后让他们谈感受。由于大家进入了情境,纷纷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但笔者觉得高潮不够,情也意犹未尽,于是教师用演讲的口吻说:同学们,是一曲人世间最感人的赞歌!是人间第一情!正因为有这真情的延续,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而这伟人越有成就越没齿难忘他的母亲,就越感到有报不完的恩,同学们谁如果不爱或是不孝敬他的母亲,那么不管他有多么聪明绝顶,他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更不用说伟人!于是赢得了学生的一阵由衷的掌声。
教师这几分钟针对性的情感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人生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正如教育家潘新和所说:“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就是本体的结构的转向,从‘生活’转向‘人’,从‘外部语文学,转向‘内部语文’学,唤‘人’的‘回归’,完成‘人’的旨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语文不仅索然无味,三维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也难以体现。
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珍爱生命”,“直面人生”为主题的情感教育,选择《我与地坛》《最后的常青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以及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等篇目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就每个人的生命属于谁,应如何对待生命,如何认识幸福,如何对待坎坷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最后形成共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它不仅属于自己,它同时也属于父母乃至几代几十位亲人,就宏观来看它还属于祖国和民族。谁也没有权力不珍惜生命。这就必须积极面对人生,顽强塑造人生,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遇到多少坎坷和痛苦磨难,风雨过去后,就会迎来朝阳,就会是幸福的。
吕梅,浙江富阳实验中学教师。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2
论文摘要: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统一起来。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用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审美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这是语文课的突出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学生情感的心理特征,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几点探讨。
1.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借志愿军战士之口,回忆了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亲人话别的感人场面,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啊,请你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几段文字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字里行间渗透了中朝两国人民和作者浓浓的情。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结合对前面内容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感受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种依依难舍的深情。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吟诵,学生完全体味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难舍之意.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身临其境,竟泪如泉涌,有的同学是带着啜泣声朗读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又如《灯光》一课,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西安的结构紧凑,目的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课文情感强烈,内容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教学时,应应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同时。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3.态势语言,传递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那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通过师生间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交流的辅助形式,用以传递师生间的难言之意和难语之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势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学时,教师的态势语,尤其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课文内容的睛雨表。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能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能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共处在和谐、融恰的课堂氛围中,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有些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这就难以使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造成了障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文轻情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图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语文教学,即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改的需要。
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课文特点和儿童特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情感性和审美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作者能把他从实践中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影响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1.初读课文感受美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语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首先满怀激情地朗读作者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从而感悟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
2.细读课文体验美
体验美的过程也是动情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阅读、分析,学生受情感的感染,体验到文章的美,人物心灵的美,意境的美。如教《中彩那天》时,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3—9自然段,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到的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等问题,使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应给与正面引导,注意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3.精读课文理解美
理解文章的美,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也是由情过渡到理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情节和段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包含在其中的情感,才能达到理解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提问:“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里,为什么还会有一次次幻想?”通过学生的讨论,激起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把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熟读精思鉴赏美
有些课文,如文艺性的课文,它的文字精湛、语言优美,学生读完后还回味无穷,有兴趣的学生仍然在鉴赏文章的美。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从愉悦的情感中鉴赏美、享受美。如教《鸟的天堂》时,教师播放了“静态”与“动态”对比的录像、小电影。孩子们看到了静止的大榕树和大榕树上百鸟奋飞、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热闹景象,他们对活动着的鸟形、鸟色、鸟声有了直感,都情不自禁地读着课文,看着鸟飞,听着鸟声,很自然地鼓掌称快,似乎自己也是一只鸟,飞进了鸟的天堂,感受着鸟的天堂的情境美,享受着天堂的幸福、欢快的生活。动态性的电影,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5.生活实践创造美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是随理解课文的过程而逐步深入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教学中,需要教师不仅善于生动形象地描述,还要善于给小学生以理性的指引。例如上例,当学生朗读课文,想像随着千姿百态的鸟儿奋飞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把这棵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于是学生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明确了题目的准确含义、作者选材布局的匠心,教师又可即席命题:“假如我是一只鸟”?让学生畅叙想像思维的成果。这时课堂上活跃、欢腾,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情怀,抒发自己的情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给学生以理性的指导,同时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另外,教师自己要善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要从课文中帮学生寻找和创造美的情境。教师善于寻求美,创设美的情境,并非轻而易举的,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渗透美育的好材料,小学课文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们喜闻乐见。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机地激发儿童的情感,渗透美育,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美育活动日趋重要,美育内容也将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语文教科书》
《山东教育》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3
一、创设浓郁情境氛围,激发积极阅读兴趣
在课伊始,让学生享受一次有意思的“图片旅行”。异国风味浓郁,学生注意力被有效吸引,这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考虑五年级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兴趣,为“英语俱乐部”文本的学习作好有效铺垫。如Enjoy time(享受异国风情,感受异国人文)。
T: Boys and girls, enjoy the nice view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ich country do you know a lot? Share with us, please.
学生在有意思的图片旅行中,拓宽了国际视野,教师创设了浓郁的情境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让“英语俱乐部”文本牢牢成为吸引学生阅读的“磁场”。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引发积极阅读行为
利用文本材料本身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策略自主阅读,从而获取有效的信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行为。
1.主动发散学生思维
T: Its time for us to make new friends. Lets go and meet Jims family. Jim is a lovely boy. His classmate writes a passage about him.
T:Step1,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字)
T: Step2, say something what you have known.
T: Step3, read the passage again,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you dont know yet.
T: Step4, lets answer the questions.
呈现一位新朋友Jim,教师没有急着带领学生读文本,而是先让学生围绕“Jim”进行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阅读的动力,吸引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在听录音中抓住关键词,验证学生自己获得哪些有效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差,从而初步了解Jim的基本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思维的撞碰,相互启发产生智慧的火花,使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解决文中主线问题后,再让学生通过自读这种方式,在阅读时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housewife词义,抓住重点句型理解含义,分组合作完成表格,最后根据板书复述Jim一家的情况。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找单词猜词义,利用图片、选择形式突破文中的难点词组、句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整体概括文章的大意。
T: Now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73. Read the passage, then fill in the forms.
Ss: Work in pairs.
T: Have you finished? Lets check the answers.
Q1: Where is Jims mother from?
Q2: What language does she speak?
Q3: Whats her job?
Ss: She does all the cooking and cleaning. She does not work.
T: Does she have any hobbies? What does she like? She likes writing stories.
( 校对答案,随文识字,教学housewife,story)
Ss: She often talks to her Chinese friends and writes stories about them.
T:How about Jim and his good friend? What does he say? (精读第二段)
教师一连串地提问,环环相扣的思维活动推动学生进入创造的境界,产生思辨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相应的情感投入起推动加强作用。在课堂里,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互相沟通,形成一种情感环流。
三、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诱导强烈阅读活动
阅读还为有效输出“写”提供保障。整堂课,紧紧抓住“在英语俱乐部,介绍自己结交的朋友”为主线,最后,拓展环节以H版块(在The English Club认识的六个来自不同国家的新朋友)再构文本,避免介绍同班同学的信息雷同化,创设新朋友的国籍、年龄、家庭、爱好等信息,通过任意拆开信封获取大量信息,从而达到介绍他人信息的目的,落实到写出朋友的信息。
(1)T: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m?
(2)T: I have six letters here. Every letter has your new friends information. Please choose one. Discuss in groups and write down your passage.
(3)出示范文。T: Look, Jim is my good friend…
(4)小组讨论并完成小作文,师巡视指导。
(5)展示成果。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作文,集体校对。
这样,既基于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又不拘于教材,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结交不同国家朋友的乐趣,让“英语俱乐部”的文本得到创造性的使用。这是学生的课堂,任意拆开一个信封并自由选择一位朋友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选择的快乐,学生会变得更为积极,更加主动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
四、优化小组学习,师生在阅读中情感交融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有效阅读提供了保障。在课堂上,教师采用了两人小组(阅读短文抓关键信息)、多人小组(短文复述)、全班交流(在英语俱乐部介绍结交的新朋友)等合做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置身于合作之中,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伙伴,是知识的导师,是合作活动的主导,仔细观察学生们的对话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收获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师生情感得到交流、交融、升华。
英语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浓郁的异国风情中,激发想要阅读的积极情绪;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思维的碰撞,引发积极的阅读行为,“英语俱乐部”文本得到创造性地使用,不仅仅让学生收获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思想、情感也得到升华,意志也得到磨炼,人的整体素养得到提升。英语阅读是一段奇妙精彩的旅程,为学生创设好奇与期待,教师的“导游”角色在于引,引导学生“胜景”留足,顺势而指,好奇之心留于“游客”,欣欣然而言行之,没有烦躁,只有意犹未尽。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4
1.Review and learn words about the weatherand features of the seasons.
2.Read and understand the poem aboutseasons.
3.Learn about the changes in seasons.
4.Inspire a love for nature.
【教学重难点】
1.Understand the poem and read the poemwith feelings.
2.Find the different beauty of the poem.
【教学准备】
Multimedia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T:Boys and girls, what’s the weather liketoday?
S:It’s cold.
T:What season is it now?
S:It’s winter.
(设计说明:由日常英语导入本课时所学话题———季节。 )
Step2. Think aloud and learn new wordsabout seasons
1.Say something about winter
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inter?
S1:We can make a snowman.
S2:We can go skating and skiing.
S3:We should wear warm clothes.
S4:We should wear gloves and scarves.
S5:It’s cold. There is ice on the road.
…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头脑风暴”,学生自由地用学过的词汇描述冬天, 激活已学的关于冬天话题的语言知识。这项活动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扩大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启发学生思考相关话题,帮助学生归纳已学的语言知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后面将用同样的方法激活学生关于春天、夏天和秋天的话题的语言知识。 )
T:You did a good job. What’s more, thetemperature drops a lot in winter.
(运用课件分别呈现一幅温度计的图片和显示温度 下降的图 片 , 让学生猜 生词temperature和drop的中文含义,同时呈现音标 ,教师领读。 )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相关语境中猜测语义,学习生词,丰富词汇量。后面将用同样的方法呈现和学习描述春天、夏天和秋天所用的生词。 )
T:I like a very famous saying about winter.It was from Percy Bysshe Shelley,a famousEnglish poet. If winter comes,?
S: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T:Wonderful!
(设计说明: 丰富学生的西方文学知识,给学生以文学艺术的熏陶。 )
2. Say something about spring.
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spring?
S1:It’s warm.
S2:It’s sunny.
S3:We can fly kites outside.
S4:We can hear birds sing in the tree.
S5:We can see beautiful flowers everywhere.
S6:We can see trees turn green.
…
T:Well done! We can also see manybeautiful butterflies in the field.
(呈现“蝴 蝶”的图 片 , 领读butterfly,butterflies,呈现音标。 )
T:There may be showers in April. We callthem April showers(四月的绵绵细雨).
(呈现美丽的春雨图片, 领读生词shower,呈现音标。 )
3.Say something about summer.
T: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summer?
S1:It’s very hot.
S2:We can eat ice-cream.
S3:We can go swimming.
S4:We can eat watermelons.
S5:Girls often wear skirts and dresses.
…
T:Excellent! It’s comfortable to sit in theshade under the tree in hot summer. Do you thinkso?
(呈现“阴凉处”图片,领读生词shade,呈现音标。 )
T: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呈现林间小溪的图片。 )
T:We can see quiet streams through theforest.
(领读生词stream, quiet streams, 呈现音标。)
4.Say something about autumn.
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utumn?
S1:It is no longer hot. It gets cool.
S2:We can eat many kinds of fruit.
S3:Tree leaves turn yellow and fall down
…
T:I’m proud of you! You did a good job.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are the farmers doing?
(呈现“秋天农民收获庄稼”的图片。)
T:Farmers are harvesting crops.
(领读生词harvest,crop, 呈现音标和中文含义。 )
T:Read together——— harvest crops.
S:Harvest crops, harvest crops.
T:Can you describe the picture?
(呈现“秋天落叶聚成堆”的图片。 )
S:...
T:Yes. Leaves fall into piles upon theground. Upon means on.
(领读生词pile, upon, 呈现音标和中文含义。)
T:You see. Nature is beautiful. Can you tellme your favourite season and why?
S1:I like...,because ...
S2:I like...,because ...
T:I agree with you. Each season has its ownbeauty.
(呈现四扇打开的窗,窗内是美丽的四季的图片。)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生用前面学到的新旧知识描述季节的特色, 既对前面所学内容起练习作用, 又对后面的阅读起铺垫作用。教师的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
Step3. Read, enjoy and understand thepoem
1.Read and complete the poem.
T:Here is a poem about seasons. But thefirst line of each paragraph is missing. Please readcarefully and complete it using the sentences inthe box.
(Students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irexercise papers.)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每段诗歌的后三句可以判断本段描述的是什么季节, 进而从提供的选项中选出每段诗歌的第一句。前面各个环节的学习为这个活动提供了支架,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阅读活动。 )
2.Match each season with the descriptions.
(设计说明: 所给选项是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与图片的配对练习,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
3.Enjoy the poem and look for the beauty ofthe poem.
T:Let’s watch the flash and say what youfeel. What’s the beauty of the flash?
S:(学生可以用汉语说 :音乐美、图画美、押韵、句子美……)
T:Great. Let’s enjoy the beauty of rhyme,the beauty of imagery and the beauty of words.
(1)Enjoy the beauty of rhyme.
T:Does the poem sound beautiful?Whypoems sound beautiful? Because of the rhymes.Do you know how words rhyme? For example,“snow”rhymes with“grow”. So if the last syllablesof two words make the same sound,we say themrhyme.
Now let’s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fter thetape in a low voice.
T: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loud together byecho.(回音式朗读 ,即重复读每行诗的最后几个单词。 )
(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通过将最后两至三个单词重复一遍的阅读方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
T:Please read the other three paragraphs andfind the rhymes.
T:Wonderful. How clever you are!Now turnyour books at Page 83, and finish Exercise B1.
(2)Enjoy the beauty of imagery
T:Now would you like to close your eyes andlisten to the tape? While listening, what can youimagine in your mind?
S1: fall of snow
S2:forget to grow
S3:far away
S4:sunny day
…
T:What a good job!I’m proud of you!Please read this part by yourselves in your ownway and try to enjoy the beauty of imagery.
(设计说明: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朗读,并且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 )
T:Let’s read aloud and share the beauty ofimagery!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使自己融入诗歌美好的意境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素养。 )
(3)Enjoy the beauty of words.
1T:Now read the third paragraph aloud byyourself and enjoy the beauty of words. Look atthese sentences. Which word is better?
Those ____ (sweet/good) memories ofsummer days,
Are about ____(quiet/noisy) streams andtrees and shade,
And ____(lazy/free) afternoons by a pool,eating ice-cream to feel cool.
S:Sweet memories, quiet streams, lazyafternoons.
T:I agree with you. Let’s read this paragraphaloud and enjoy the beauty of words.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美丽。)
2 T:Now 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spring, and tell me what’s the beauty of thisparagraph.
S:The beauty of words.
T:I think so. What kind of figure of speechis used, do you know?你们知道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S:拟人手法。
T:Yes. Personification,拟人手法。How doyou know?What words make you think so?
S: Forget,play,hide.
T: Excellent! Let’s read this paragraph andenjoy the beauty of the words.
S:...
(4)Introduce reading skills.
T:When we read poems, we should knowsome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tress (重读),pause(停顿),intonation (语调),linking sounds (连读). For example,As the′days are′shorter/andthe′temperature′drops.
(设计说明: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停顿、轻读、重读等感悟情感。 )
(5)Enjoy the last paragraph by themselves.
T:Read the last paragraph———autumn,feelthe beauty by yourselves, and share your ideaswith us.
S1:I like the beautiful rhyme.
S2:I think the words are beautiful.
S3:…
T:I agree with you.
Step4. Practise the poem (read andexperience)
T:Would you like to read the paragraph withexpression (带有感情地)and echo the last two orthree words?
S:Yes.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T:Good Job! Who can tell us what“a newyear”in the last line means?
S1:A new start.
S2:A new hope.
T:Wonderful! I think you understand thepoem very well. Read together———a new start, anew hope!
(设计说明:全文朗读,完整地感悟文本,体验对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享受英语阅读之美。同时, 教师关于“a newyear”的内涵意思的提问 ,既是检查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理解,更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 )
Step5. Homework
1.Read the poem again and try to rememberit.
2.Design a poster in groups.
规则:
1.将信封中的句子拼成另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特别注意诗歌的顺序和句末单词的押韵;
2.通过网络或者到杂志上再找一篇关于季节的英文诗歌,写在海报上;
3.利用贴纸来美化海报;
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与文本对话 篇5
牛 莹
(云师大附中高新一中 650106)
[摘 要]与文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往往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三种形式展开,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与文本对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的“对话”理念,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前者指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后者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没有“阅读对话”的顺利进行,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确实的“教学对话”。所以,笔者认为在探讨阅读教学对话时,关键是要保证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准确而顺利的进行。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就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双方视界更大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意义的过程。通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广大的教师已经从理念上认识到,与文本对话,要改变以往教学文本对话的问题。首先,教师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僵化的材料,而要赋予文本生命。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从修辞语法到写作特点,用纯理性的视角分析文章,支解课文的做法,要从文本整体出发让学生能用心去体会融会了作家生命感受的文章。其次,与文本对话,不能再把文本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要当作是新意义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第三,与文本对话,教师将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成为与学生同等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有关文本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顺利进行。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架空文本、支解文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对话中的教师话语权威还一定程度地阻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关键是要从阅读者入手,分析如何使阅读者有效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效。从与文本对话的阅读者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阅读对话”分为三种形式。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现在,笔者就这三种形式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作为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与文本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和钻研教材时,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如叶圣陶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还没有对文本中关于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内容进行自己的思考,就忙于抄写备课手册或者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或者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文本就照搬教参,这样的与文本对话,到了课堂,自然就成了教参书、编者的“传声筒”,当学生提出与教参书不同的见解和思考时,教师很可能就陷入了无法回答的位置。
我们知道,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提升自我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精神底蕴。所以在教师与文本对话时,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教授者,教师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理解文本。在融入自己思想的这种与文本对话中,“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早已扩大。它是教师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更易于对话的展开。例如,在执教李白的著名诗歌《早发白帝城》时,很多教师根据教参书的观点,多把这首诗讲为抒发诗人急欲东归,轻快愉悦的心情,这层意思诗中是有的。但是,细心思考了这首诗的教师会发现,这首诗写于李白流放得到大赦后,这时作者年岁已高,在诗中除了写其轻快愉悦之感外,应该还有人生易逝的悲凉,文中提到了“猿声”,这在古文化中本就有凄厉悲哀的意思。我们教师在讲解时,如果没有仔细研读文本,必将只读出诗歌浅显的含义,这种阅读教学只做到了浅层次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被淹没了。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首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阅读或诵读课文。我们古语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认真阅读文本,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我们现在很多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教师往往让学生读一遍就开始讲解,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感悟,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要让他们作出喜好的选择、让他们交流感想、让他们表演、介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道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文本的意义。第二,通过认真阅读,教师要努力激活与调集学生本身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授《卖炭翁》时候,教师就要设法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人悲惨的遭遇,激发出对残暴的统治阶层的憎恶和对老人深切的同情,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感。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时,学生会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改编、改造,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激发学生们心灵的火花,这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第四,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提升学生对文本生成性的理解,让学生去体悟,使其内心深处智慧浮出水面,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三、教师、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实际包含两种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
在教师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进行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个人理解。由于阅读主体的差异性,与文本对话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一个角度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把自己的理解或者教参书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如在分析《荷塘月色》时,要加上其表达了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而这些东西我们在文本对话中是无法直接得到的,这种单
一、教条的对话,隔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使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时,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关于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努力按学生自己与文本的真实对话组织课堂教学顺序,引导学生忠实于文本,正确地理解课文。但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偏差,或者大相径庭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当教师的想法和学生产生矛盾时,师生要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彼此敞开心扉,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是在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我的想法与他人想法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在这种对话中,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展露无遗。学生和学生就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要理解一个文本,理解作者与要表述的意义,就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社会状况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要理解一个文本,就必须重新构造这种原始境遇,重建原声世界,使学生在这一世界中,与文本展开对话,以便重构作品的原始面貌和准确地把握作者写作文本的含义。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成功。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是师生双方在积极互动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的碰撞,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升华,只有实现有效的与文本对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吴勇:《让语文课本成为对话的文本》,南京:《师范教育》,2004.5 [3]杨代鹏:《与文本对话的教学尝试》,贵州:《贵州教育》,2005.3 [4]杨亦平:《与文本对话:语文对话教学的成功所在》,内蒙古:《语文学刊》,2005.10 [5]吴卫新:《文本在哭泣》,北京:《中小学管理》,2005.1 [6]金淑丹:《浅谈语文文本对话教学》,吉林:《校长阅刊》,2005.9
作者简介: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一、贯穿全文,引发情感
启发学生寻找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词句,理解文章的脉络,可以引发情感。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题目中的“爱”,从感情的角度出发,既统领全文,突出主题,又意味深长。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发问题:“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从中体会到春雨中杨梅树的可爱,以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可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我”爱家乡的情感。
二、播放媒体,获得情感
环境地域的差异,往往会成为情感体验的障碍。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特点,只知道美,而很难明确地作出“静、清、绿、奇、秀、险”这样的概括。在教学中我播放了教学录像片,化抽象的文字符合为生动直观、色彩艳丽的画面,辅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活动中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道理,从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写在纸上,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三、品词析句,展示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景状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揣摩与品味语言,使教材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月光曲》,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写了他“望了望站在他身边的穷兄妹俩。”正是这个“望了望”的动作,表现了他由同情到动情以至产生了要把最美的音乐献给劳动人民的激情。这激情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不可缺少的情感。通过揣摩“望了望”,人物内心情感得到挖掘,学生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
四、理解内容,深化情感
当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要及时地引导他们带着一定的情感去理解课文,把握内在联系,促使情感深化。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讲到人们在十里街上回忆这一层时,可联系学过的《一夜的工作》《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内容,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周总理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回过头来看今天,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就不难体会出人们那百感交集、悲痛欲绝的心情。学生们对总理的爱戴、崇敬以及因失去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悲伤,怀念的情感也就悠然而生。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课文内容,心弦也被强烈地震撼了。
五、评价人物,升华情感
在学生把握和体验了人物情感之后,应及时通过评价人物形象,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如《小珊迪》塑造了小珊迪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惨遭不幸、孤单无助的形象。小珊迪这么诚实、善良,为什么却过着饱受饥寒的生活?为什么他小小年纪就悲惨死去?小珊迪的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卖火柴——还零钱——念弟弟”进行评价,激发了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恨,情感教育便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六、进入角色,体味情感
对于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分角色表演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教学《狼和小羊》,教师组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扮演小羊的同学要注意“吃惊”“温和”“喊”的语气神态,扮演狼的同学要做出“气冲冲”“龇着牙”“逼近”等凶残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白狼的本性是贪婪残暴,恃强凌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它。
七、观察联想,培养情感
课文的插图往往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看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黄继光》中的一幅插图,画的是黄继光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焰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那一瞬间的壮烈情境。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的细致观察及整个光辉形象的感知,从而把握黄继光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为了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继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此时黄继光心里会想些什么?他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通过联想、观察,让英雄的崇高理想、高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极大地鼓舞、激励、鞭策下一代,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八、指导朗读,陶冶情操
情感具有外显性的特点,它通常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分析、议论、思维等一系列训练,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可以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让师生情、艺术情融汇一股浓浓的“情感流”,流淌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明晰形象,引发情感,领会意境,塑造美的心灵,这也正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所在。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情感教育对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1. 情感教育与情感的区分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心理体验与价值判断,通常我们所说的七情六欲就是指的情感。而情感教育是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内容所传达的种种美好体验,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进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通过课堂,实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使教育教学更加体现人性化。情感教育始终坚持从教中学,从体会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是阅读课内容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正义感,美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一般情感的深化和专门化,根据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情商,对其以后个人发展、家庭和谐、处理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校领导和家长重视,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社会的生存压力也来越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应对压力和失败是青少年应该掌握的技能,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惧、越挫越勇、分析能力。此外,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相互协作的能力在工作越来越被强调,学习互相理解,学习关心体贴他人,从而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再者,面对各种挑战,青少年一个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学会自我激励,努力完善自己的技能,提高和塑造自己的独特点。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少年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缩短,情感塑造上语文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该是健康阳光的、有创造力、有个性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新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柱。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掘学生潜力的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到实处的教育,是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基础知识渗透到对学生情感培养中,有利于学生感情熏陶、个性发展、自我激励。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与情感教育的详细分析
1. 小学语文课堂内容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有:拼音、识字、阅读、写作、词汇五个内容,目标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并且能够进行阅读和在创作。通过小学课堂所学到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阅读,完成对青少年人格、思维、心理的初步塑造。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注意培养他们身上的良好品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课堂为了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开放视野的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对学生多做训练。
2. 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能性
情感与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小学期间,学生的发展空间有无限可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纯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关爱,反过来,学生也会爱戴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的优良载体。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备人文性质和教育性质,包含了祖国千万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门有丰富情感的学科。选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包含了双重性质,既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作用,也承担着情感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有的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对科学文化事业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思念等等,包含了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乐,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接触到了大量的情感素材,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语文阅读课上的文章,编写教材人员投入了情感,写作文章的作家也投入了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投入情感来理解作者传递的情感就无法完成教学,同样,学生不把情感参与进来,也就没有办法体会到老师上课所讲内容的妙处。编写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就决定的语文课的情感性。
三、小结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8
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开展情感维度的解读呢?对阅读文本开展情感维度的解读,实质上就是从情感上着眼,处处留意文本细节,对文本进行发掘、加工、组织与创造,深刻挖掘文本背后渗透的情感内容。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抓住显性词汇
显性词汇是指那些字面意思清晰,情感褒贬明确的字、词等;这些词汇一般能明显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情感,凸显文章的主题等。抓住文本中的显性词汇,就能理解文章大概,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作者的态度、立场等。
比如,NSEFC Book 6 Unit 5的阅读文本“An exciting job”。该文从标题中的exciting开始,具体到文本细节,作者用了很多显性词汇来突出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喜欢。在文章第一段,作者陈述为什么喜欢这份工作的理由时,就用了不少显性词汇(画线部分为显性词汇,下同):I have thegreatestjob in the world;I amnever bored;I don’t mind because dangerexcitesme and makes mefeel alive;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my job is that Ihelp protectordinary people from the volcano.在文本第三段,作者在描述自己目睹火山爆发,跟火山亲密接触的一次经历时写道:It was anabsolutely fantasticsight.在最后一段总结对这份工作的感受时作者是这样写的:I am just asenthusiasticabout my job as the day I first started;I am stillamazed at their beautyas well as their potential to cause great damage.从这些显性词汇中,我们能体会作者对这份工作深深的热爱。这些显性词汇也呼应了文章的标题,这是一份让作者兴奋、有激情的工作。对于这些显性词汇的把握,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得以激发,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对自己有更好的人生规划。
二、围绕文本主旨
“旨”是文章的主旨大意、中心思想、主要论点等,是作者通过材料来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和意图。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借助材料,读者来感受文章主旨,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要阐明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等。所以文本主旨决定着文章的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是主题情感的载体。
NSEFC Book 2 Unit 3的话题是Computers,阅读文本“Who Am I?”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讲述了电脑的诞生、发展与应用。以此为主旨,作者以“有血有肉”的材料给我们形象描述了电脑发展的画面。笔者对课文材料进行梳理,让学生完成表1来更好地领会主旨(斜体部分为参考答案)。
通过表1的填写,学生对电脑的发展与运用有了直观印象。作为人类的好帮手,电脑在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作者虽然在全文用了客观的语言来描述事实,但我们对电脑将来的发展及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作用是赞赏的、充满希望的。基于此解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得以激发,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的价值和作用,并会立志更好地发展和利用科技,造福人类。
三、提炼文本大纲
纲是事物的关键部分,文本大纲是文本的概要,是文本结构性的、核心的和实质性的内容的概述和介绍。纲要凸显纲目和要点,体现文章的篇章结构,起到使人一看就对主题和内容一目了然的作用。
NSEFC Book 4 Unit 2中Using language部分“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的话题是“化学耕作和有机耕作,哪种方式对人类健康更好?”在文本中,作者以事实和证据分析、比较了两种耕作方式的优劣,最后做出总结,并提出建议。此类说明文给人感觉平淡、枯燥、琐碎,因此在教学中让读者提炼文本大纲和要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抛给学生一个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Try to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s or key words.学生经合作探究,提炼出了以下大纲(见表2)。
基于以上文本大纲,读者不仅对文本结构一目了然,并抓住文本要点,而且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即反对化学耕作,支持有机耕作,从而很好地回答了文章标题: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Let’s go organic!在解读中,学生探究、反思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思考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大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挖掘文本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心灵的窗户;标题也是文章的文眼,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标题或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情节发展的线索,或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标题的内涵,抓住文眼,感知全文,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倾向。
NSEFC Book 5 Unit 5中“Heroic teenager receives award”讲的是少年英雄因为懂得一些急救知识而挽救一条生命的故事。标题一目了然,用heroic这一显性词高度赞扬了John这位少年的英雄事迹。这个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文章情节发展的线索,读者基本上可以预测文章将会介绍以下信息:①Who is the heroic teenager?②Why does he receive the award?③What award does he receive?④What can I learn from him?通读全文后,学生发现这位少年在歹徒逃跑、遇难者鲜血淋漓时不顾一切救助他人,感受了他的brave,admirable,bold,fearless,courageous等特征,体会到作者对少年的行为持的是赞赏的态度。此情感捕捉能很好地触动学生心弦,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英雄离自己不远,而且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英雄。
五、设疑文本内容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适时设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设疑诱思,其实质就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一个个兴奋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火花交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
如NSEFC Book 6 Unit 4的阅读文本“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从标题无法看出作者是否表明了态度,只是以问题抛砖引玉,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根据段落大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见表3)。
在对文本进行上述解读后,学生发现地球变暖带来不少好处,如庄稼丰产、动物繁衍等,专家的态度是不需要对上升的这么1℃小题大做:We are making a fuss of the slight global warming.There is no need to take it so seriously at all.但是没人能明确地知晓全球变暖的后果是什么,风险有多大。难道我们就视而不见吗?于是笔者在此处设疑,让学生思考:Does that mean we should do nothing?Or are the risks too great?学生对该问题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得出的结论是:We should do our bit.If we remain indifferent to global warming,we will pay a high price for it in time.学生因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和文本的情感意图。笔者接着让学生思考:What can each one of us do to help prevent global warming?保护地球,人人有责,这样对文本的解读又进了一步,引起学生更深的情感共鸣。在此解读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反思全球大问题,形成国际视野,胸怀大志,立志做一个国际好公民。
六、细品文本意味
文本意味就是在文本解读中,通过领会语言表达的意义,感受语言所呈现的意象,从而体会到寓于语言之中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常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而品味、感悟角色性格或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态度。
NSEFC Book 6 Unit 2 Using language中的阅读文本“I’ve saved the summer”是由美国著名诗人Rod Mckuen写的小诗,里面通过暗喻、意象等手法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笔者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理解诗歌大意后,向学生提问:In what aspects can we appreciate a poem?学生回答:①Rhythm and rhymes(节奏和押韵);②Image(意象);③Emotions(情感)。在让学生通过个体、小组活动感受此诗的节奏,找出押韵词之后,笔者接着提问:Does the poem have images?If so,please find them out.学生思考后回答:The poet compares“summer”with“winter”to show parents’love can give us warmth;“sunlight”with“darkness”to show that parents’love can also give us hope.在此情感上,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What do brave young smiles mean to parents?(Possible answers:They will feel happy because the child is confident and they will appreciate it.However,they will be a little worried because the child is ambitious)
②How can the child find the answers?(Possible answer:By himself and by experiencing life.In spite of this,the parents will offer all his love to support the child till he finds his own love)
通过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意象、真实的情感,学生深刻体会到:Parents offer us unconditional love.正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在这动情的关爱中感受到快乐、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以更大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和幸福。
实践证明,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从情感维度解读文本,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情感和思想得以良好传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教师只有努力关注情感教育,发挥自身的情感教化作用,才能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学生乐于体验,乐于探究,乐于分享。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感受成功,增强自信,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2]40。
摘要:对阅读文本开展情感维度的解读,实质上就是从情感上着眼,处处留意文本细节,对文本进行发掘、加工、组织与创造,深刻挖掘文本背后渗透的情感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感受成功,增强自信,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文本,情感,细节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1. 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领悟课本知识
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要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就要探寻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 才能理解作品, 掌握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 才能产生共鸣, 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 再造作品的情境, 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2.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各种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受到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缺失
1. 重知识讲授, 轻情感激发
语文教育工作者沿袭于传统教学模式, 只重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学生的情感火花难以迸发。也就是把理应内容丰富, 色彩纷呈的阅读教学工作纳入呆板的课堂之中, 目标定位于偏重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目标。教学定位局限于教懂课文, 采用逐段串讲的陈旧的教学方法, 结构剖析多, 写法辨析多, 系统讲授知识点, 使阅读教学成为单一的解剖式的课文分析, 完全忽视情感教育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没有以情动情的去扣击学生的心弦, 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2. 教师讲授多, 学生品读少
课堂教学还是教师讲得太多, 学生读得太少, 尤其是学生自读、品味、领悟的机会太少。教师不注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而读是发展学生想象力, 增进文学鉴赏力, 进行思想情感熏陶的特殊手段。通过“读”和“思”, 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汲取其精华的同时, 情感上获得陶冶, 心灵上获得欢悦。
3. 备课摘抄者多, 动情者少
有的教师备课只想着怎样讲解知识, 怎样训练能力, 怎样操练思维, 而不考虑教材的情感因素。因此, 未能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有的伏案摘抄资料, 较少精心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神韵等, 领悟课文精神, 揭示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帮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的感情。简言之, 动手摘抄者多, 动脑、动口、动心、动情者少, 尤其是将语言文字、思想智能、情趣情感有机结合的更少。
4.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一, 情感教育实施难
我们在教学一部作品时, 必须将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 让文本中的思想与我们这个时代, 这个社会的“现场”相连接, 而不是为文本所提供的时地所限。例如我们在教学一部作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挂图、音乐、录像等教学媒体, 这些教学媒体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应, 引起兴趣和注意, 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
三、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1. 课前教师充分准备
(1) 钻研教材, 挖掘情感内涵
古往今来, 大凡凝结作者创作苦心的文章, 无一不是执著表现作者独具匠心的人生追求, 无一不是包含着作品精美和多义效果的审美情趣。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 是将人类这些精神财富传播给学生。因此, 备课阶段, 面对具体的作品, 教师首先应该对课文的精神内涵仔细揣摩、有所发现, 继而或被美所感染, 或被精神所震撼, 使之融入自己的精神血液, 以求在课堂上引发情感共鸣。
(2) 认真备课, 力图情感内化
为了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以及语言技巧, 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阅读教材, 在朗读中进入角色, 渐入佳境, 从中把握教材, 体会教材的情感因素, 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心应手, 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
2. 课堂师生共同进行
(1)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
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是阅读实践的前提和保证。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同的题材, 不同的文本,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入情。而教师的导课很重要, 我们可以用问题、谈话、讲故事、挂图等进行导入, 使学生有兴趣从而带着心中的渴望去初读课文。
(2) 让学生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引导学生从初读到细读的过程中, 要想方设法, 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描述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一段段曲折的课文情节。
(3) 让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验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文本中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 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定好情感基调, 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获得与作者心灵呼唤的同声, 才能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3. 课外不断延伸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借助语言、文字等手段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的迁移。因为阅读过程本是阅读吸收与阅读表达相统一的过程, 是内化与外化的全程阅读。情感教育不能止于阅读过程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 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不能止于入情得意, 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借外物以迁移, 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
总而言之, 情感教育非常重要。阅读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教师依据教材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不断强化、感受与体验, 使他们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 并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精神洗涤, 享受审美情趣, 感受快乐人生。
参考文献
[1].姚权.概括中心思想与体会思想感情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5.6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训练方法】读写结合,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资料准备】学案
【教程预设】
一、新闻图片导入, 设置情境
(一) 三个情境
1.2013年11月25日早上, 浙江金华一道口的非机动车道上, 一位八旬老人突然踉跄摔倒, 脸部朝下, 爬不起来。正是早高峰, 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多, 路过的人们不敢轻易地搬动扶起老人, 在拨打了120后, 路人陆续地停下来挡在了老人前面, 很有默契地围出一个“安全岛”, 将老人围在中央, 默默守护着, 等待救护车到来……
2.2013 年 9 月, 全班学生自发去长沙市雨花区敬老院慰问老人。 (走近老人, 倾听那遥远的故事)
3.《羊城晚报》上的一则图片新闻“鸭子过马路, 警察护送”。 (以新闻和学生随笔导入, 两张来自于新闻, 一张来自于学生, 既紧扣时代气息, 又贴近学生心理。简单;轻松;亲切;利于导入) 。
问:你从三则图片材料中体悟到怎样的一种情感? (关爱善良同情弱者, 归于心中的悲悯情怀)
二、引出本次训练的主题———悲悯的情怀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 悯是体恤, 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 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 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 另一个人面对着, 心灵忽然受到触动, 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 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 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 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 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 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 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 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
悲悯之心自古传承, 洗涤俗世的铅华, 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 从而影响着你去关爱他人, 进而使你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三、阅读探究, 激活情感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 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一) 渗透悲悯情怀的作品
我们学过的哪些作品中渗透作者这种悲悯的情怀?或者作品中的哪些人物深深地触动你的悲悯之心, 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
1.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白居易时任县尉, 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 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5.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6.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叔叔。
……
(二) 美文阅读
【课预设见后面】
在我们周围, 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 他们不被人重视, 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回忆这篇课文吧, 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阅读两篇文章:
《老王》 (杨绛) (义务教育人教版8年级上册)
《山羊兹拉特》 (〔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三) 合作探究
1.现实生活中,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看。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多少东西, 就联系文本追问:
你关注过身边孤苦伶仃的老人吗?
你与你家楼前做卫生的阿姨或者前来收捡废品的大爷攀谈过吗?
你是否某一天突然对体态蹒跚的爷爷奶奶, 白发渐多的父母的态度温柔了许多呢?
你在是否喂养过或者收养过小动物?对他们是否怀念或者歉疚过吗?
你是否曾经给予了在困境中艰难的人们一份帮助, 现在想起来内心是否有一份甜蜜的回味?
悲悯是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 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
2.如果让你把这丰盈的内心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你将如何来构思?
从下面的两篇文章分析, 关于这一类主题的文章写作, 在素材选取和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素材选取的预设答案】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 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 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 只要我们感受独到, 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 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艺术论》) 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 深入挖掘, 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如《小名》仅就母亲对我的称呼变化就写出了亲情之深厚浓烈。
二是着眼于“真”。如《老王》中送冰、送香油、送鸡蛋等生活中的琐事符合老王的身份, 《山羊兹拉特》中野外没有设置木屋, 而采用躲于草堆中显得非常真实。但总有一些学生写作时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 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 (学生忘带雨具, 老师出手相助) 、病痛中的一片药 (学生高烧难耐, 老师授以良方) 、缺席后的一堂课 (学生卧病在床, 老师排忧解难) 、失败后的一番话 (学生失败沮丧, 老师开导解惑) 、暗夜里的一盏灯 (夜半时分, 孤灯一盏, 老师奋笔疾书, 默默奉献) , 这“五个一”近乎笑话, 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 自己读了也要反胃, 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 文章中的真, 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 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 是一种艺术上的真, 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 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 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如《老王》中的最后一段, 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 以善良回报善良。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 除了自己的思考, 还要多读书, 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 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 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 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写作也是这样。
【写作方法的预设答案】
1.质朴的语言表达
2.曲折的情节
3.细腻的心理感受
4.外貌呈现
5.议论升华
6.夸张美饰对比凸爱
7.矛盾透露
8.节制胜于放纵
9.场面描写:《老王》中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场面。
从情感来说, 羊始终处于常态之中, 但人暂时处于非常态之中, 在羊的引导下, 人回归了常态。作者用小说情感酝酿发展轨迹来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只有当人成为大写的人的时候, 人和羊 (动物) 的相处, 才能构成美好的境界。
随着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 现代人正面临着“情感的暖死亡”, “嗜新症”使人类毫无保留地抛弃一切———不止是物品, 而且包括亲情、友情与故土。
(康得拉·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良知所在, 就系与他如何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所有的人其实是一个整体, 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 它就是为你而鸣。一个人的不幸就是所有人的不幸。
(四) 小结
也许你曾有过亲身帮扶弱小者的经历;
也许你曾经留意过陌生流浪者并为他的命运深深的担忧;
也许你曾经因漠视过陷于困顿中的不幸者而留下了愧疚;
也许你正在因某个作家的视角或者某部作品中的人物引起了思考;
……
那么, 怀着悲悯的情怀提笔而书吧。
如果你写下的是喜悦, 那就让读者陪着你欢笑;如果你写下的是忧愁, 那就让读者陪着你叹息;如果你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 那就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
概括地讲, 就是所写的人和事要能触动人心。
四、随堂训练, 迁移运用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 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 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 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 一个民族, 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 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的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 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 是善的源头, 是善的表现。
怀着悲悯之心, 描绘他们的生活
怀着悲悯之心, 感受他们的痛苦;
怀着悲悯之心, 思考他们的命运;
怀着悲悯之心, 抚慰他们的心灵。
注意运用你学到的方法。 (写完之后, 有学生自己诵读, 与大家分享, 时间够的话可以相互点评。)
【附片段预设】
时光转瞬即逝, 奶奶和老猫也一天天地老去。终于在一个清晨, 老猫趴在奶奶身上不再动弹, 只是望着她, 静静地凝望, 乌黑的眼球里渐渐闪闪发光, 眼眶边的白毛也渐渐湿润。奶奶也红着眼圈, 抚着它着力仰起的头说:“走吧, 走吧, 在那头等我。”老猫舔舐奶奶干枯的手渐渐慢下去。那双孤傲的眼睛缓缓合上。奶奶将老猫葬在了爷爷的坟边, 逢年过节, 也不忘摆上“三牲”。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彭鑫)
从那以后, 姐姐好像变了, 她不敢去爱一样东西, 因为她怕失去。
人类随意的举动就主宰了动物的生死。倘若当时爸妈多一丝悲悯之心, 我和姐姐幼小的心灵也不必承受这一生的愧疚和痛苦啊!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贺周易)
五、写作实践, 心手相应
【参考素材】 (教师收集)
六、类文链接, 强化情感
(这一部分的阅读放在课后完成。)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莫言)
【阅读提示】
文章首先从反面提出论题, 指出“什么是悲悯”。然后, 阐述“什么是大悲悯”。
最后指出作家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大悲悯。
【思考】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受到特殊认知规律的制约,教学的内容应当全部是智能方面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重视讲解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较少牵涉到情感教育。即使是有所牵涉,也是表面上的,学生缺少情感和道德方面的认知,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跟其他的课程进比较,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情感。通过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一些图文并茂和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充满了对亲朋好友、自然界、人民以及祖国的热爱,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悲壮崇高、委婉清丽、淡雅优美等。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讲解语文知识是不行的,还需要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心情平静、活泼愉快地学习时效率最高。因为这样的情绪有利于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思想活跃,联想丰富,注意力集中,易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有可能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小学生的情感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逐渐形成,教育者在对传统教学的重新审视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开发。翻开人类的历史长卷,浏览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们对古今中外的才子,充满仰慕之情。在仰慕和钦佩之余,人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成才呢?有人说,是聪明、智商高,所以成才。宋朝的方仲永,5岁便能作诗,被乡里称为“奇才”。然而其父忽略了对仲永的教育,带他周游四方,长大后的方仲永只是“泯然众人矣”。生活中许多的例子也告诉我们:智商并非能成才。教育心理学表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智慧活动,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渗透的、互补的。情感是非智力因素活动过程中积极而活跃的因素。日常教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突然出现的紧张等不良情绪,则思路闭塞,操作缓慢。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用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上能更加丰富。
二、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素养
对于教师来讲,情感教育的任务非常重大,它需要教师具备一颗敏锐、宽容,博爱的心。爱这种情感是高尚和积极的。教师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心,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美德。可以讲,爱心能够对学生的心田进行滋润的渊源,也是教师任何教学方法、技巧、艺术的前提条件与基础,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就需要热爱和关心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爱渗透进行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反应。教师爱学生,有利于学生求知欲望和智力的激发,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这种作用是感染性和激励性的。从反面来讲,学生得到了教师给予的爱后,会更加相信和尊重教师。鉴于此,教师也会更加爱护和关心学生,长时间这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便形成,这会推动教师更加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为此,教师自身具有的情感素质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保障。
三、如何实施小学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是阅读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教材看,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情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源泉。课文中书写的人、事、物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思,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特有的情绪,调动学生情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提高阅读效率。
(二)写作教学
写作是以书面语言为工具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对他们的写作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记下快乐,进一步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自信心;或记下困难、挫折倾诉心中的不快,使心情变得舒畅。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尤以朗读为重要。朗读时通过读书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倾诉者视觉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三)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体现文本的情感
作为实施情感教学的工作者,语文教师需要有效地应用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语言,在思想认知要素的前提条件下渗透情感要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凭借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进入更进一步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应当懂得应用一节课的结尾与开始部分,在结尾处懂得归纳,在开始部分激情澎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留下深思和回味的空间。
(四)课外活动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由于课外实践活动开放而又活力,在现代教学中很受青睐。对于教学课堂来讲,课外实践活动属于补充与完善,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还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广阔天地。因为课外实践活动是充满活力和开放的,在现代化的教育当中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教师应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有效地统一学生的情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需要多多激励和安排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以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当中能够正确地认知客观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并且有效地统一自身的实际行动和情感。当然,也能够要求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的活动当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小学生的参与观念和创造意识比较强,要求学生参与日常的班级管理,能够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自身属于整个班集体的一部分,进而能够奉献自身的力量,跟班集体当中的每一个个体形成和谐的关系,这不但对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各个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完善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与此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由教书转变为育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语文这门课程充满了情感内涵和思想,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情感教育的实施。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体现情感教学的风格,以净化和感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文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一、抓住主题题眼, 感悟语言形式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小学阶段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 不太好理解和把握。本文借樟树来象征宋庆龄高洁的人格品质, 让学生把握樟树的特点并不难, 难就难在如何将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建立起情感链接。
为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很多教师会从宋庆龄的一些故事入手, 让学生先了解宋庆龄, 走近宋庆龄;通过搜集其生平事迹资料, 感受到她气质的高雅与伟大;等等。但在教学中, 却常常有学生无法深入其中。笔者认为, 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 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宋庆龄建构起伟大的印象, 这本身就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没有学生的自我探究, 情感成了贴上去的标签, 显得空洞无物。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 课堂上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点———樟树入手, 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情感的面———宋庆龄及像宋庆龄一样的人的精神世界。
我特意设计了几个板块:通过学习第3自然段, 感受本文特殊的写法;诵读第4自然段, 感悟樟树的外在美;熟读第5自然段, 品味樟树的内在美;随文练写, 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在课堂伊始阶段, 需要让学生对文章建立一个基本的思路, 情感上有清晰的脉络。关键是要抓好切入点, 既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 又能够使其有探索的热情。
课始, 我以“这是两棵 () 的樟树”为点, 引导学生既感悟课文语言表达的形式, 也感悟其作用。
师:大家找找, 课文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段落, 在哪里?
生:第3自然段。
师:它为什么特别?
生:只有很短的一句话。
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将这么一句话作为自然段而独立存在呢?到底有什么用意呢?我引导学生从句子的关键词入手, 思考:这个关键词代表什么?
学生思考发现, 这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 目的是加以强调, 既强调这是一棵樟树, 又强调这是在点题;从形式上看, 这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再通过引导, 让学生明确文本的思想主旨:这是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这样就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深挖两棵樟树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关键词句分析, 感悟文本的象征意义
教学借物喻人的文章, 重点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的可贵, 然后通过其可贵之处挖掘其“象征点”。那么“物”的象征点又在哪里呢?显然是在文本的关键词句中。
我从关键词句入手, 引导学生理解樟树的可贵包含两个方面:外在的蓬勃, 内在的香气。
我先让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写出有关词语。然后问: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 你是什么心情? (喜欢, 赞美……)
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朗读中, 而后让学生带着情感, 模拟导游介绍两棵樟树, 从外形的角度挖掘樟树的美。
师:人们看到的两棵樟树有什么可贵之处?
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樟树是可贵的, 一年四季都是有香气的。香气永久不散, 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师:为什么说樟树的可贵之处是香气永久不散?从文中找到相关词句。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学生集体朗读相关段落:“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然后从文中找到关键词句, 借此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充满香气, 让虫子怕它;有着自己的风格和馨香;不管何时何地, 即使枝枯叶落, 依然带着自己的馨香。
师:第5自然段是写樟树的, 为何开头没有写樟树而是写其他的树呢?
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突出樟树不怕虫、有香气的特点。我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缘自然段, 体会石榴树和樟树的区别, 通过对比, 加深对樟树内在美的理解。
师: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 用你的话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学生从樟树外在的美谈起, 再到内在的美, 对樟树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并且能够从“可贵之处”来综合阐释:这两棵樟树香气久远, 能够拒虫;一年四季都生机勃勃的;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 她非常喜爱这两棵树。
通过对文本关键词语和段落的挖掘探究, 学生理解了樟树和人之间的联系———正因为樟树的可贵, 宋庆龄才舍不得离开, 她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于是也就可以理解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从这里, 学生就能够体会“树即是人, 人即是树”的一种情感象征, 为下文的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
三、抓住情感线写作, 感悟文本的人文情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看似写樟树, 但重点并非是樟树, 而是要借着宋庆龄故居这个线索, 来赞美歌颂宋庆龄高洁的一生。为此就要让学生找到文本当中的情感线索, 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
我从“崇敬”一词入手, 引导学生挖掘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内在联系, 按照“照片—樟树—故居—宋庆龄—故事—品质”这样一条线索, 实现学生完美的情感探究。
师:两棵樟树具有那么可贵的品质, 所以人们都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瞻仰? (生读第远自然段)
生:怀着崇敬的心情。
师:为什么要崇敬呢?请大家将搜集的资料结合起来, 主要以你感兴趣的宋庆龄的故事为主, 写出你认为的几个主要原因。
学生在写作中, 尽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宋庆龄以及樟树的理解, 有写樟树外形的蓬蓬勃勃的, 有写樟树的象征意义的, 有写樟树的那种内在的香气的, 也有写宋庆龄的高贵品质的。
之后, 我进行情感线的引导, 让学生从思路上重新梳理文本的象征意义:人们一看到照片上的樟树, 就会想起宋庆龄的故居;看到宋庆龄的故居, 就会想到宋庆龄, 想到宋庆龄的故事, 还会想到宋庆龄高贵的品质。
师:这样的写作手法, 就是借物喻人。大家想想, 本文是要借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借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比喻宋庆龄高洁的品质和美德。宋庆龄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芳香四溢, 播撒在人们的心间。
师:宋庆龄除了喜欢樟树这种植物, 她还特别喜欢一种动物, 那就是洁白的鸽子。大家可以试着用借物喻人的写法, 写一写《宋庆龄故居的和平鸽》的文章片段。
通过步步引导, 学生逐渐从文本的“物”体会到情感的“面”, 也就是人物品质, 这样就摈弃了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概念化、标签化, 能够让学生从简单的两棵樟树开始, 一层层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最终达到思想的共鸣, 体会到宋庆龄的伟大之处。
课堂阅读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适宜的方法。但不管怎么样, 让学生发挥主体性, 获得入心的自我体验, 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不能一味地将感情当作一个标签, 粘贴在某一篇课文当中。只有彰显文本的语言魅力, 挖掘文本的内在情感, 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阅读感兴趣, 并且兴致勃勃投入其中, 享受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