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文本论文(共12篇)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1
一、立足教材文本, 巧设悬念, 激发阅读动机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其次,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阅读时机.所谓阅读时机, 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产生自我实现的阅读欲望.在课堂实践活动中, 部分教师无法准确地审时度势捕捉阅读时机, 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 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才试图把授课目标和数学教材予以联系, 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阅读时机的确定与教学内容有关.按照常规数学教学, 对于较易理解的, 可以安排在讲授前进行自主阅读, 通过探究求得新知,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对于抽象难解的知识点, 可以安排在授课过程中, 精讲多练, 突破难点;对于系统性强的内容, 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 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例如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 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断:“今天, 咱们进行一场师生大比拼, 你们随便报出一组数字, 老师一看就可以知道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自告奋勇地给老师报数, 老师马上予以回答, 学生屡报, 教师屡次猜对.学生迷惑不解, 好奇心大增, 要老师指导迷津.老师告诉学生:“最厉害的师傅就在数学课本里, 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认真阅读书本, 你们每个人都是猜数高手.”在这样煽情的引导下, 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高涨, 读书效率很高, 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轻而易举.
二、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潜移默化, 形成数学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时, 教师必须根据预设目标及时指导.如果缺少数学阅读指导, 缺少分析思考, 则收效甚微, 学生就会在乏味中失去数学阅读的兴趣.
1.明确阅读目标, 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的时候, 常常会运用一些专业阅读符号, 那么在阅读数学教材时也不例外, 要强调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标清楚重点词、逻辑关系、问题等.
2.设计阅读提纲, 了解阅读效果
要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教材, 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提示, 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拐杖.在设计提纲时, 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情, 使提纲真正成为通向学生自学的桥梁.
3.总结阅读策略, 形成阅读能力
学习是不断改善自我思维的活动, 学习数学新知, 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在一些新知识学习前, 恰当地安排科学有效的数学阅读, 时常能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结构矛盾冲突, 产生学习新知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 常常会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 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使学生突破定式、激活思维, 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听课、讨论、解题的过程中出现疑问或困惑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 从而达到自我释疑;在学习新知后,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的阅读.指导此类阅读,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 同时还要善于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 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理性设计教学流程, 提高数学阅读有效性阅读不能流于形式
阅读是一种心智培养活动, 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环节上多花时间, 先慢后快, 变教师主讲为学生导读导学, 使学生能充分地阅读, 静下心来, 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 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以前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 只是把教材作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习题集, 这就大大削弱了教材的价值.因此, 我们提出“先导学导读”和“后教后联系”, 就是根据不同时间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而放大教材的阅读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先导学导读”即课前预习阅读, 侧重于初步了解学习的内容和探索的过程;“后教后联系”即课中或课后学完后的巩固阅读, 侧重于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及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技能的形成.
四、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 培养学生数学精神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要格外重视在课外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让他们对数学和数学家有新的体验, 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 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数学科普读物和数学名题、游戏中, 愿意与数学交朋友, 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精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消灭负担过重现象不能靠机械化地缩减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 而是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 要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活动的智力生活背景.”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 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学科阅读, 培养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数学学习能力, 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和习惯, 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 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 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强.7~9年级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与表示[D].西南大学, 2009.
[2]丁兴富.教学设计理论和远程教学系统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05) .
[3]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D].山东师范大学, 2000.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2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4、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5、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及对其他人物的描写等。
6、小说中叙述故事情节,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是最基本的叙事方法。倒叙是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叙故事情节。插叙是在顺序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也可以说,倒叙、插叙,是顺叙故事情节中配合使用的叙述方法。
7、小说的题目命题方式多种多样: ①以主要人物形象命题:《我的叔叔于勒》 ②以故事发生的环境命题:《边城》《故乡》 ③以小说主要情节命题:《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范进中举》《董师傅游湖》 ④以小说线索命题:《项链》《药》(情节、结构)⑤以作品主题命题:《洗澡》《子夜》《红与黑》 ⑥以悬念命题: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吸引阅读兴趣)【小说命题角度】
1、理情节:
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
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
①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
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
在这六方面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是理情节、析人物、看环境、明主题,仍然是以三要素为主。
第一课时理情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中低段;文本阅读;影响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也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能力的强弱与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之中,阅读教育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事。数学老师很少去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阅读数学课本),因为大家觉得数学课本的可读内容很少,学生拿着书也不知怎样阅读。但是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没有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另外,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这就使得数学文本阅读理解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小学中低段学生在数学文本阅读中出现的模型题目理解困难、空间位置理解困难、两步骤题目理解困难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数学文本阅读理解情况进行探究。
一、小学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的影响因素
在对小学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理解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小學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是小学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题目中的一些无关条件经常会成为影响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会认为应用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被使用,这就使一些已知条件较多的数学题目成为学生眼中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从一段话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此次阅读的重心。因此从小学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的影响因素来看,学生无法将一些较为杂乱的图片整理成语义清晰的话语的问题,是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小学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研究方法
在对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数学文本阅读能力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数学文本能力进行探究。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的方式,对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数学文本阅读能力进行调查。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进行调查。在对问卷调查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从国内外文献入手,对小学中低段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调查的理论框架进行确定,进而在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的题目进行严格设计。由于在调查问卷中无法查询被试者在解题中的具体想法,我们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研究,同时通过与部分学生进行谈话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收集资料信息。
三、小学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研究
在对小学中低段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语文阅读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来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均呈现出一种逐渐降低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相差不是太大,在这一阶段,语文成绩高的学生,往往数学成绩也相对优秀,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语文成绩也不理想。这就表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偏科现象并不是十分明显,这就印证了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观点,即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从调查问卷的结构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性别问题对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没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调查问卷中的题目主要以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基础应用题为主,因此从问卷结果来看,女生的测试成绩要略高于男生,但是在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女生成绩高于男生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女生的计算错误率要略低于男生。
四、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调整措施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对逆向思维对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产生的影响进行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适当的关注。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学生在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理解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对应用数学的意识进行强化。只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凸显,因此培养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赵天彤.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例谈初中数学文本阅读的指导 篇4
数学学科充满着符号、图形和图表, 数学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数学意义, 交流数学思想.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过程中, 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指导方式.
一、截长补短, 断续结合———精读连续文本
我们把以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数学文本类型叫做数学的“连续文本”, 它的特点是数学信息往往处于句子 (或段落) 中, 需要通过筛选分析信息的特征、背景等基本元素, 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定义、定理、公理及文字问题等, 都是以文字表述的方式呈现.
1.添、删字词, 形成句式
数学文本中经常出现一些专用名词和不完整的句式, 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感觉比较困难.如果恰当地添加或删除某些用词, 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式, 阅读思路就会变得顺畅.
案例1角平分线性质的逆定理.
将命题“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转换成“如果有一个点到一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那么这个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前者是句式的省略写法, 强调精炼, 补全句式后条件、结论清晰, 更加通俗易懂.再配上图形, 把文字表述转化成符号语言, 就更具体直观了.
这一方式不仅没有丧失数学定理具有的严密性、精炼性和科学性, 相反更衬托了数学语言的魅力, 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数学内容.
2.咬文嚼字, 理解句式
要正确理解数学用词在情境下的用意, 就必须仔细推敲, 形成正确思路.在语文教学中, “反义词”使不同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 在数学课堂上适时巧用这些技巧, 效果也非常明显.
案例2非负整数.
正整数集合:{……}.
非负整数集合:{……}.
3.刨根问底, 完善句式
有些数学概念是以字母等符号的表述形式出现.因字母的高度抽象性及学生对这种表示形式的不熟悉, 一方面学生会产生拒绝心理, 另一方面学生会忽略括号内条件所蕴涵的深意, 造成误解.
案例3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形如ax2+bx+c=0 (a≠0, b、c为常数) 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这个概念是以字母等符号的表述形式出现.学生在读此概念时往往不能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另外三种特殊形式挖掘出来.
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概念:抓住二次项系数a≠0的条件, 探究a≠0的含义.这样, 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 ax2=0 (a≠0) , ax2+bx=0 (a≠0, b为常数) , ax2+c=0 (a≠0, c为常数) 三种特殊形式就会浮出水面, 完善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形式,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经纬分明, 突出重点———精读非连续文本
我们把通过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说明等方式呈现的数学内容叫做“非连续文本”.课堂上激活这些“非连续文本”可鲜活数学内容, 优化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追根溯源, 对号入座
简练方便的数学符号给书写、运算、推理提供了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便捷.为帮助学生对符号文本的理解, 笔者引导他们将简约的符号语言翻译成其他的数学文本, 通过转化再来探究问题的本质.
案例4绝对值的理解.
|a|=a, 那么a是 (%) .
A.正数B.负数C.正数和零D.有理数
正确答案为C, 但不少学生错选A.
纠错指导:先用文字语言分别叙述等号左边|a|和等号右边a的含义, 其次联成句式.左边:|a|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右边:a表示一个数;句式|a|=a即为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一个数.
完善句式: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 (学生1) ;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学生2) ;正数或零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学生3) .
2.涂涂画画, 解剖图形
直观、便于观察、富有想象是图形文本的特点, 是视觉语言, 所以, 破译图形文本也是很有必要的.“破译”图形文本,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 “着色”重点观察部分.对一些复杂的图形, 对重点要研究的部分, 用颜色或阴影突出这部分图形, 排除图形其他部分对视觉的干扰.
案例5判断平行四边形.
如图2, 以△ABC的三边AB、BC、AC向外分别作三个等边△ABD、△BCE、△ACF, 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读图指导:把△EDB、△ABC、△EFC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 探究△DBE≌△ABC≌△FEC, 问题即可得到解决.
(3) 动画演示分类状态.许多数学问题涉及动点变化所引起的图形变化,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整个运动状态, 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使学生从最初的“眼观”到“脑观”, 最后到自己动手画.
案例6数形结合求函数关系式.
如图3, 在Rt△PMN中∠P=90°, PM=PN, MN=8cm, 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8cm和2cm, C点和M点重合, BC和MN在一条直线上, 令Rt△PMN不动, 矩形ABCD沿MN所在直线向右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 直到点C与点N重合为止, 设移动x秒后, 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随着矩形的向右运动, 它与三角形重叠图形的几种变化及分界点如图3所示.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会尝试画不同的图代替动画过程进行分类讨论.
3.纵横交错, 破译表格
案例7阅读表格收集信息.
将正偶数按下表进行排列, 则偶数2006应该排在第_行, 第_列.
阅读指导:总体读表:数从第一行到第二行成“∽”形排列, 依次进行.
分栏阅读:第1行:从小到大;第2行:从大到小;第3行:从小到大;第4行:从大到小……
第1列 (首列) :奇数行中没有数, 偶数行中的数是16的倍数;第5列 (尾列) :偶数行中没有数, 奇数行中的数是8的倍数.其他列没有明显特征.
获得认知: (1) 奇数行:从小到大;偶数行:从大到小. (2) 首列和尾列都是8的倍数.
形成反思:若一个数是8的倍数, 那么, 它究竟在第1列还是在第5列呢?再分栏阅读第1列和第5列, 继续寻找……
表格中的“行、列”就是基本组成部分, 从这些部分中排除干扰的行与列 (第2、3、4列) , 重点阅读第1列、第5列.形成反思——是否与行有关系?找到结论:8的奇数倍在第5列, 偶数倍在第1列.整个阅读经历了:整体把握→分栏破译→化分为合, 思维经历了反思、批判, 最后得以顺利解决.
三、主干引领, 整体推进———精读综合文本
数学问题中, 有的题目可能文字、符号、图表等同时出现, 遇到这类问题时, 更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主干”为线, 分、整结合进行阅读.
案例8分类讨论建立函数解析式.
如图4, 在直角梯形ABCD中, AB=BC=10cm, CD=6cm, ∠C=∠D=90°;动点P、Q同时以每秒1cm的速度从B出发, 点P沿着BA、AD、DC运动到点C停止, 点Q沿BC运动到点C停止, 设P、Q同时从点B出发, 经过的时间为t (s) 时, △BPQ的面积为y (cm2) , 求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为理清题目中涉及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笔者引导学生从运动状态、运动后图形变化、所求面积、面积的函数关系式、函数图象五部分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完成, 虽然题目对函数图象没有做要求, 但图象能很好地刻画函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P、Q两点在梯形边上的三种运动状态决定了函数关系式有三种, 体现了分类思想.把三个图象合在一起, 体现了点P、Q运动后△BPQ面积的整个变化过程.每一分支知识单一, 问题解决比较容易.整个读题、解题过程先分后合, 在填表读表中顺利完成.
四、转化形式, 建立联系———深度阅读文本
数学学习中各类文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比较可以建立联系,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正确应用.当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 笔者就让学生探索描述函数几种数学文本之间的内部联系.
案例9数学文本形式的转化.
以行李费问题为例:
情境中同一个函数用了四种数学文本来描述.“表”清楚地将函数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对应起来;“文字描述”有助于以一种有意义和有用的方式表达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图象”则将对应的元素转换成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形式;而“解析表达式”是用简洁有效的数学符号表示出联系每对数对的法则.这四种语言从不同角度探索同一个函数, 它们在解答这一函数关系时具有不同的优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不同的刻画方式, 阅读方式具有了广阔性和灵敏性, 满足了各类学生不同喜好和习惯的需求.在整个函数的学习中, 以此方式指导阅读, 促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教案头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方法指导》,了解小说阅读的常见考点、题型及相应答题步骤。
2、通过背诵掌握小说情节的特点,倒叙、插叙的作用,小说题目、开头、结尾、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常见的写作技巧。
3、通过实战演练积累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考点导航】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 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 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 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1、2008年散文《歌德之勺》(张炜)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2、2009年散文《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
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3、2010年小说《骆驼祥子》(老舍)
19.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 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20.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2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4、2011年小说《审丑》(严歌苓)
19.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21.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5、2012年散文《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
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
21.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走进文本 充分阅读 篇6
从“趣”中切入,引导学生自读。《尊严》一文讲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年轻的哈默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镇长杰克逊大叔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以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篇故事内容简单却极具哲理性的文章。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个中心句,进而体会作者用“尊严”一词作标题的含义,还是很有难度的。因此,我在上课伊始,抓住“尊严”这个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思考围绕“尊严”主要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正因为给了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学生很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为后面的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疑”中延伸,教会学生研读。深刻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尊严的含义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钥匙,开启学生的研读之路。比如:学生在读完第一、二自然段之后,不难发现哈默与其他逃难者有很大不同,第二段首句“例外”一词明显体现出来。思考“從哪些地方体现出哈默的‘例外’,为什么哈默要这样做”这两个问题时,我指导学生用默读的方式,边读边用笔划出体现哈默“例外”的词语或者句子。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集思广益,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找到“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句子。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句子当中的“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分别说明了什么。在这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朗读,学生就会发现“顿时灰暗了”的原因,表明哈默觉得杰克逊大叔不需要劳动,自己因为坚持原则,也就不能得到食物了。而“喉结上下动了动”表明哈默此时此刻其实很饿,但他仍然坚持不劳动就不能接收食物的原则,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哈默是坚持原则、有尊严的人,为解决课文的难点语句打开了一扇门。
等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后,我再让他们带着感情回归整段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时,学生在读哈默和杰克逊的对话时就带着哈默的真诚和坚定,朗读入情、入境,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更加有深度。
从“想”中拓展,鼓励学生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尊严》这篇课文不仅有戏剧性的结局,而且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细节。学生在获得一定的阅读体验后,教师可利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比如: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这位有尊严的年轻人,但是课文并没有直接写出他赞赏哈默的话。这时,我让学生以杰克逊的身份说一说想对哈默说的话。又如: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对中心句的理解,进而设置小练笔,使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表达,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责任编辑 严 芳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7
案例一:
为了吸引顾客, 超市准备用“2盒牛奶, 3盒酸奶”组合, 制成礼盒再销售, 最多可以制成多少礼盒?
商品名称数量
牛奶盒
酸奶24盒
在解题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组合”的意思没有理解清楚, 最终得出错误的答案9 (18÷2=9) 。事实上生活中这种组合搭配的案例数不胜数, 如按不同的人数比例组成调查小组, 玩具装配过程中各零配件的使用数量等等。如果学生对“组合”之意不求甚解, 则会曲解题意。
案例二:
计算:从1500里减去40个35, 再除2.5, 得多少?
错误列式 (1500-35×40) ÷2.5
正确列式:
产生列式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如“除以”与“除”的区别, 没有弄清题目中的和、差、积、商的隶属关系。因此, 正确解答文字题与语文的阅读能力关系很大。
案例三:
胜利机械厂1995年的产值是65万元, 1997年的产值比1995年增长了3倍。1997年的产值是多少万元?
错解:
65×3=195 (万元) 。
答:1997年的产值是195万元。
正解:
答:1997年的产值是260万元。
分析学生错解的原因是学生对“倍数”关系理解不清而造成的把“增长了3倍”与“求一个数的3倍是多少”等同起来, 不知道1997年的产值比1995年增长3倍以后, 是1995年产值的4倍, 因此产生了错误。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认真分析与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虽然计算过程无误, 但是解题思路出现了偏差, 看似一字之差 (如“除”和“除以”) 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马虎”, 而应追根溯源, 挖掘其深层原因。小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较浅, 对于数学习题中的文字信息在理解上较为肤浅, 再加上对一些数学概念认知模糊, 最终会导致其审题不清, 得出错误的答案。因此, 数学教师在加强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 文本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 理解数学内容, 应用数学解题的基本形式, 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特定的内涵性使数学知识变得“抽象”和“多变”起来, 因此, 提高学生数学文本认知与阅读能力是当前课改的新课题。
1. 从教材阅读中提升理解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 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 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 认真思考教材中的叙述或旁注的概念、定理、思考方法、操作方法、问题与要求。如在阅读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 性质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 深刻理解其语意, 并不时提出一些反问, 如:换成其他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 读出字里行间蕴藏的内容, 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 观点和方法。
2. 从习题阅读中拓展知识外延
习题是数学课堂训练的基本形式, 也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题不仅能够让学生熟悉更多的题型, 还能拓展知识外延,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学在生活、在现实中的作用和价值。例如, 教师在讲解四舍五入知识点时, 什么时候该“舍”, 什么时候该“入”需视情景而定, 如货物装箱问题, 即使是剩余了四或比四小, 也是不能“舍”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把货物丢弃。
3. 从数学实践中提升理解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教师还应引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感悟和把握数学文本的内涵, 在学习活动中逐渐纠正认识偏差, 提升理解能力。例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题材, 由于题目中可能会出现封闭和非封闭线路的情况, 涉及两端是否栽树的问题, 因此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往往帮助学生总结公式,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事实上, 学生对题目本身心存很大的疑问, 并不清楚题目本身隐含的条件, 最终导致错误结果。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摆小棒的形式来加深文本理解, 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又如, 在理解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时, 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 通过图形剪接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并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同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8
根据数学文本的特点, 我们将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界定为对数学材料的感知理解, 解释与评价, 反思与整合的能力, 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文本的阅读能力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感知与转换数学文本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体表现为图像、符号、文字三种形式, 数学阅读首先是对这些语言的认知与理解。学生学会对数学文本进行精读能提升学生数学语言感知与理解能力。
在新授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 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首先在阅读时在重点字、词、句处进行圈画, 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在阅读“线段、直线、射线”时让边阅读边在在重点字句“两个端点、一个端点、没有端点、无限长” 画重点标记, 以求区分相近的概念; 在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标注重点词“末尾”, 通过比较理解其含义; 教学倒数的概念的时候找出“乘积为1”、“两个数”、“互为”, 精确理解概念“倒数”是相对两个数来说的, 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述。其次是在数学文本阅读关键处做标注语, 有些需在在文本的空白处补充异同点或易混淆处, 如“角的认识”文本空白处可补充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有些在阅读处可联想其适用范围, 联系实际写作正反例子或实物, 如“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在阅读时还可眼动、手动结合, 多种感官结合帮助理解, 如“垂直与平行”边阅读课本边动手画一画图, 以求更快地理解与解决问题。精读文本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迅速提升数学文本的感知能力。
数形结合, 是训练语言转换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的数学课本常以符号语言或图表语言的形式呈现关系, 我们必须将这种形式转换成文字语言的形式, 加以理解和阐述, 成为有用的数学信息, 以便更好地寻求解决的方案。反之, 有些用文字表述的关系, 需要我们转换成数学公式、符号或图形语言, 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 第11册第13页的问题解决“一个大棚共480m2, 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1 /4, 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阅读中需做三个层次的感知与转换, 首先通过阅读文字, 理解题意, 在“阅读与理解”以填空的形式理清文本表述中的各个量, “分析与解答”通过折纸或画线段图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 实现语言转换, 从中找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回顾与反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再结合线段图同桌互相说一说解题的思路与依据, 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数形结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与表述能力。
二、解释与评价数学文本
数学文本的系统性很强,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与深入, 且数学来源于生活, 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问题解决中, 很多时候需要联想与类比,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沟通文本中新的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化繁为简, 推理演绎, 解释与评价文本。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 让学生猜一猜哪个花坛的面积大一些?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一样吗? 当学生争执不下时, 让学生阅读课本P88, 边读边用 学过的数方格的方法进行计算, 填入表格 中 ( 如右图)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其中的规律, 然后再次阅读, 边读边动手尝试, 试一试可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学生通过不同位置的剪法, 剪拼得出长方形, 紧接着比较自己的方法与书中的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得出剪法可以多种, 但殊途同归, 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高剪开, 都可以将其拼成长方形, 比较平行四边形与剪拼成的长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找出等量关系,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进行联想与类比, 在动手实践验证与综合比较中感受新知的再创造过程, 既体验阅读的快乐, 也发展了推理演绎能力。
三、反思与整合数学文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 “智慧不是别的, 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对数学材料的概括整合能力, 即对数学材料重新组合和调整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是前人高度概括的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必须通过数学活动, 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反思、归纳, 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因此数学阅读的最终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每学完一部分知识, 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通过列表、图示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反思, 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网络。例如, 第九册“多边形的面积” 这一单元,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之后, 安排整理复习, 回忆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 如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 梯形上底为0时就成了三角形, 他们之间都用了转化的方法, 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 通过反思与整合形成知识网络图。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9
关键词:数学,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
在说到阅读时, 很多人认为阅读是语文和英语等学科学习中的学习环节, 和数学学习没有关系。因此,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一般教者的教学重点放在解题训练上, 把自己对教材的阅读代替教师的阅读, 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教学不够重视。许多学生把学数学理解为做题目。
事实上, 不管是语文、英语、还是数学, 阅读教学都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一般的,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读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动口, 动手, 动脑的有机结合, 统一协调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材料, 内容具有直观, 简明, 醒目, 概括性强, 易于比较等特点。它包括:数据表格, 统计图, 函数图像, 示意图, 图解文字, 使用说明书, 地图等。数学中的符号, 公式, 方程式, 图形、图解文字等同样需要阅读才能理解。因此, 数学阅读区别于语文和英语阅读, 这是由它本身的数学特性决定的。在数学阅读中, 学生需要把文本阅读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阅读, 以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理解。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文本有较大的区别。连续文本是由句子组成的, 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文本形式。通过对连续文本的阅读, 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通常用于语文、英语等学科中。非连续性文本组成的最小单位不是句子, 而是由数学符号、公式、字母、表格等组成的, 它的概括性较强, 包括的信息量丰富。学生通过对方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和探究, 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促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由于非连续文本的特点, 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 都引起来重视, 并充分发挥了它的独特作用。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在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时, 教师不能仅仅靠阅读教学中去培养, 而应涵盖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并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数学中的非连续文本的着眼点与语文学科不同, 在阅读过程中, 不仅要掌握文本的含义, 还要结合文本中的数学知识来进行理解, 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使他们具备较强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不仅运用在数学学习中, 在生活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掌握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方式, 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还能给他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例如, 生病时买到的药品, 需要对药品说明书进行阅读;出门旅游时, 需要对旅游指南进行阅读。这些阅读文本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 只有在学习中掌握阅读的正确方法, 才能在生活中进行有效运用。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区别决定了在进行阅读时, 教师要摆脱连续性文本对阅读的束缚, 从文本的特征出发来优化阅读策略, 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提高他们提取信息的能力。由于非连续性文本中包括很多信息,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 要让他们掌握数学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提取, 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信息。非连续文本不是对知识的直接描述, 其中蕴涵的信息需要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和推导、分析, 才能得出其中蕴涵的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非文本阅读指导时, 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挖掘有效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在数学阅读材料中, 除了文字, 还包括很多统计图和表格。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使他们通过分析阅读资料的题目和图示来加深理解。 (1) 标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 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如《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 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标题告诉我们, 文本提供的是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 年各月降水量情况。 (2) 分类、图例。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 如《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 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阅读中, 首先要看纵轴“降水量”, 横轴“月份”, 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3) 读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 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从中得出结论。如《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 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阅读中, 我们会发现在昆明市4 到6 月降水量明显上升, 而青岛市4 到5 月降水量几乎没变。 (4) 解析。图标和文字结合, 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2. 挖进行信息整合, 尝试简单推论。在掌握如何在非连续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后,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让他们在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论。如给学生提供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 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要求学生作出判断: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 年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信息。看图说说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 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指导看懂折线图, 了解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 年各月降水情况。接着要讨论各自从这些文本材料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3. 挖结合生活进行阅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应该是缘于生活的, 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走进生活, 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 学生的学识得到丰富, 运用学过的技能和方法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生活中处处有图示、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 如果学生会具备了较高的读图读表能力, 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10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习的第一关。数学课程目标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尤为重要。我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不断教授学生多种阅读文本方法,培养他们阅读数学文本的习惯,让学生会阅读,乐阅读。
一、教给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
1.从文本中抓关键字、词理解
在一年级上册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对“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跟老师读一遍,给不认识的字“第、位”加上拼音;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体会文字的含义,并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开始学生体会不出重点,也圈不出来,这时我就点拨“:从右边起”,那么老师从左边起行吗?在我的慢慢引导下,学生就圈出了“右”、“第一”、“个位”、“第二”、“十位”这几个关键的词,如“17”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学生能很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将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
2.从文本中抓重点语句理解
青岛版教材中常有这样的对话框“我这样算……”,当学生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理解它的意思,为了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我把“我这样算”这句话中的“我”字就像读语文课文一样有感情地读出来,音高而长,并且重复两遍,此时学生个个积极动脑思考,纷纷举起了手,姜钧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那样算,我这样算,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不一样。”其他的同学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就拍手表扬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一遇到这句话就树立了他们理解文本的信心,积极开动脑筋想方法,寻求一种和其他同学不同的算法,体现了数学课标所倡导的算法多样性。
3.从文本中抓图例理解
教学一年级下册“进位加法”的红点例题“27+6”口算方法时,学生发现个位“7+6”比10大,与信息窗一的不进位加法不同,怎么办呢?发现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我就引导说:“书中的同学分别用小正方体和计数器进行了操作,自己仔细阅读文本中的两个演示图,你明白了什么?看谁先告诉老师?”学生纷纷动手摆小正方体来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大约两分钟后,一个女孩边用手势表示边说“:老师,我知道了,这幅小正方体的图是指把7个和6个小正方体合起来,可以把10个摞成一摞。”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她说:“你真了不起,那么一摞表示什么?”她很快说出“:一摞就是一个十”。接着又有几个孩子说了右图计数器的意思,看了孩子们会自己看图动手操作来理解算理了。紧接着我总结:不管是算式、小正方体和计数器,在加法计算时只要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样,学生对文本中的操作配图就茅塞顿开,对学生理解算理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告诉学生在今后阅读文本时,要细细体会教材中每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从阅读文本中学习知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本方法,阅读文本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多种阅读数学文本的习惯
小学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多种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题目理解,还能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是学生掌握、获得数学知识的金钥匙。
1.边读边写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对数学来讲,更是如此。在阅读时,引导学生运用找一找、圈一圈、写一写等辅助方式,做好标记,画出关键字、重点词,将自己的想法、解题思路及时写下来。手脑并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2.边读边想的习惯
数学语言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数学文本的简洁性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要学会对数学文本用心品读,不仅仅要眼到、口到、手到,更要心到,将之读懂、读透。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想结合,加深理解,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11
一、培训学员的文本研读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的培训对象是全市45周岁以下的初中语文非骨干教师。统计五年来的学员,教龄不足三年的不到10%。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中过度依赖教参,以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教参为例,有“单元教材支配表”“关于阅读”“关于写作”“关于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札记”五大内容。教参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相关的参考资料,但负面的影响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时不研读课文,“唯教参是瞻”,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温儒敏教授指出:“教师要重视和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注意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善于对不同的艺术风格作比较;……感受、体验与思考,在不断阅读中不断积累,也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这比什么都重要。”(《中国教师报》2011年11月23日14版,温儒敏《教师需要个性化阅读》)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培训中必须倡导积极的阅读态度,养成文本细读的习惯。对此,我们在培训中尝试走“教材文本陌生化解读”“陌生文本的教学解读”的路子。
二、教材文本的“陌生化”阅读实践
1.理论依据
“陌生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概念,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在他看来,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这种基于事物内在因素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造成的“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
教师如能发现文本的独特性,教学中便拥有了展现魅力的可能性。
期初说课、期初亮相课测评时,我们都选用了教材文本。在培训过程中,倡导重读、细读教材文本。结合培训期间的观摩学习,通过市内的各种教研活动、基地导师的示范课等,强化学员对教材文本的陌生化阅读。
2.操作方法
(1)阅读引领。推荐学员阅读相关书籍,以他人的见解,启发自己的思考。我们每期都会给学员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在文本研读方面,我们重视三类阅读:一是文学研究者。如孙绍振、钱理群、赖瑞云等教授的书籍;二是优秀语文教师。如陈日亮、王崧舟、程红兵等名师的相关著述,“名师讲语文”系列我们全套购买,放在教室内供学员传阅。三是语文核心期刊。
(2)品鉴名课。多渠道收集名师名课案例。如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没有表演式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腰鼓与黄土高原。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这就直入散文阅读本质——体悟作者的独特情思,欣赏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名师们用精彩的课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备课是将薄书读厚。唯有反复阅读文本,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才能对文本有更深的挖掘,做出自己的解读,上出有个性、有亮点的好课。
(3)课文重读。真正的感悟应该来自自己的阅读发现。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学员进行课文细读,寻幽探胜,读出教参上没有的新发现。
以川端康成《父母的心》为例。我们以小说创作理论为先导:最纯粹的故事包含三个要素——冲突、行动、结局,冲突是三要素中的核心,而行动是冲突的解决之道。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的心》的主要矛盾冲突是:贫富冲突、社会阶层冲突,亲情与利益的冲突。笔者认为对《父母的心》的细读,帮助学员跳出了以往小说教学侧重小说内容要素(情节、人物、主题及结构)的怪圈,而开始重视小说的表达形式,即阅读一篇小说不只看“说什么”,更要看它“怎么说”。
必须强调的是,对教材文本的重新细读,寻找“陌生化”,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解读,必须具有合理性。
3.操作难点
一是相当一部分学员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阅读分析已比较深入,创新发现存在难度。二是某些教师依赖教参的心理还比较强。当然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惰性,不愿意沉潜到字里行间细读品味。于是我们在培训中又做了尝试:选用相对陌生的非教材文本进行解读。
三、“陌生文本”的教学解读与课堂实践
选择陌生的非教材文本作为阅读教学培训的文本素材,要考虑到:1.体验一般阅读与教学阅读;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阅读过程的合理性;3.让惰性没有滋生的土壤。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仔细地进行解读,进而实施阅读教学。
1.文本来源
(1)其他版本教材篇目。江苏省中小学用苏教版教材,我们就适当选用其他版本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研讨的篇目。如沪教版《爸爸的花儿落了》《你一定会听到的》《二十年之后》《黠鼠赋》;浙教版《湖心亭看雪》;鲁教版《孤独之旅》等。
(2)教科研活动用文。我们经常会组织学员参加全市性的教学观摩活动。我们会在观摩前组织好预习工作,发放相关文本供学员研读。在听课与评课的基础上,对文本展开研讨,做到尊重他人又不拘泥于他人的解读与设计。使文本研读的魅力在求同存异中得以彰显。
(3)自选美文。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如陈忠实《家有斑鸠》,主题与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一致,风格与《都市精灵》相近。我们还会选择一些时文,如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我们把解说词作为教学的内容引入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学生的欣赏品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2.操作流程
陌生文本的教学研读,我们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个人文本解读——小组解读交流——个人确定教学内容——小组交流讨论——个人进行教学设计——小组说课交流——修改——推举优秀者上实践课——全班听评课——个人修改并交流——写总结反思。
我们尽可能安排学员在规定的时间、条件下完成这些环节,使学员在个人研读与设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交流探讨中取长补短,在实践课展示和评议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培训期间每个学员至少上一次实践课。五年来,共有159人参加培训,每个学员都经历过这样的训练过程。
3.操作难点
(1)选择合适的文本。语文教材具有凭借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等。于漪老师说,语文教材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沃土。为学员选择可以临时作为教材使用的文章,要考虑教材要素,如是否文质兼美、适合哪个学段、能否体现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等。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美文,建好备选文库。
(2)解读的公允性。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和学生潜意识里都习惯了追求“标准答案”,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参被师生们奉为珪臬。而没有教参的陌生文本,则会让解读变得更具创造性。实践中,学员们都喜欢上了这个过程。交流、碰撞、互补,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四、实践启示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实践中我们遵循如下原则:立足教材;立足文本;关注体验。
从一篇篇教学设计、学习笔记和培训总结中,我们看到了此举对学员的影响。第三期学员周喜悦老师说:“脱产培训,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让我对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更理性的思考。脱产培训,是一场凤凰更生的涅槃,让我的教学生命有了由内到外的提升,变得更为充实和丰盈。”培训班QQ群成了学员探讨交流的平台,即便培训结束,探讨交流还依然进行着。
五年来,我们且行且思,在教学中融入了教师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进而实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脱产培训策略和有效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02/6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 篇12
一、阅读材料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一) 熟视无睹——淡化了资源的承载功能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认为很熟悉教材, 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 至于“你知道吗”这个内容考试不考, 关系不大, 因此视而不见。这学期笔者在本校四年级的学生中做了调查, 除了有一个班的学生表示老师教过这个内容外, 其他五个班的调查很不理想, 有一个班的教师从来没有讲过这个知识。
这样处理的教师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 更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活动、一种数学思想渗透的活动, 这不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中, 也体现在数学教材编写中, 特别是“你知道吗”的教材资源, 它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功能。所以, 忽视“你知道吗”的存在, 淡化它的功能, 那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二) 舍本逐末——扭曲了资源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四上年级在学习“角的度量”后, 安排了一个知识介绍:为了表达方便, 直线、射线和线段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如线段AB、射线CD、直线l等。在学习“垂直与平行”后, 介绍了平行与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在正方形ABCD中, AB与CD平行, 可以记作AB∥CD, AB与BC垂直, 可以记作AB⊥BC……
这两块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的简洁美, 可是有些教师却小题大做, 对第一个内容拼命教学怎样数线段、射线的条数, 对第二个内容却在教如何进行推理, 为什么平行, 为什么垂直……
如此安排, 显得舍本逐末。其实教材安排什么样的数学阅读材料, 都是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 弄清“你知道吗”的编排意图, 在此基础上用好这一课程资源。
(三) 照本宣科——缺少了应有的灵活处理
不少教师往往“趴”在教材上, 把教材看作“圣旨”, 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编排组织教学活动, 丝毫不敢逾越教材之“雷池”半步。
例如:五下年级在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后, 教材安排了一个“完全数”的介绍。有位教师直接读了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就表示这个知识已经介绍过了。其实, 对学生来讲, 他还是不知道具有怎样特征的数是完全数。教材没详细解说, 如果只是为了“教”而“教”, 如此照本宣科, 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其增加学生的迷惑, 不如不教。
(四) 断章摘句——割裂了教材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教师把知识孤立地分成若干块进行教学, 那就是灌输。哪怕学生理解了, 也是片面的理解。作为阅读内容的“你知道吗”所编排的位置与相关的教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上年级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中, 共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 第一块安排在圆周长教学后, 介绍了《周髀算经》、祖冲之和研究的圆周率, 第二块安排在圆面积教学后, 插入了扇形和圆心角的介绍。
有些教师为了表示对这个教材资源的重视, 在上相关教学内容前, 早早地先把两个“你知道吗”先教了。殊不知, 学生学习新知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 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出类似的知识和经验, 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这样才能有助于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 理解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把课堂教学内容与阅读资源统一起来, 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否则, 这样的教学与一锅夹生饭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二、阅读材料利用的策略探寻
以上几大问题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教材资源的使用效果。那么, 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如何更好地发挥“你知道吗”的功能?这课程资源的最佳教学落脚点在哪里?本着“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理念,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寻。
(一) 正本清源分深浅, 摸准安排意图
深入钻研挖掘“你知道吗”, 切实把握它的内涵是使用好这个课程资源的前提。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你知道吗”, 大致可以看出编者是从两个方面去选择的, 一是了解性质的, 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化。如果对“你知道吗”的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入, 势必会影响到教材功能的发挥。针对为扩大学生数学知识面、丰富学生课外知识而开设的一个特别板块, 则只需稍作介绍与渗透, 不必强求学生必须掌握;属于教学技能方面延伸的范畴, 则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四上年级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后, 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线段、射线等, 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具有使用符号的能力。这里, 需要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不需要大费周折地进行教学。再如五年级在“公因数”“公倍数”的教学后, 安排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介绍互质数等, 这些知识点是后续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乃至约分与通分的基础。虽然它们只作为“你知道吗”中补充拓展的内容, 但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其方法技巧。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认真分析“你知道吗”的各自含义, 梳理各种信息, 洞悉其教学功能, 体会编排意图, 并联系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 分清深浅, 予以定位, 并适时施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二) 因势利导作点拨, 把准呈现时机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明确教学意图后, 对于“你知道吗”的教学, 教师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更合理更有效, 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适当把握呈现的时机, 充分体现出“你知道吗”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1. 课堂穿插, 丰富教学内涵
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知道吗”的效能, 确保介绍内容与新授课紧密联系, 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 将它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例如, 在教学三上年级“平行四边形”时,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找平行四边形时就可适时引入教材第40页的“你知道吗”——七巧板。可以让学生找找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还要借此介绍七巧板的一些知识。
此外, 教材中对于“你知道吗”的安排, 有许多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对于这些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如何教学精挑细选的“你知道吗”, 教师不能仅仅考虑教材“用得像不像”, 更要思考如何结合其内容, 找到教学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 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有关的内容, 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又可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课外延伸, 拓展教学内容
对于某些特殊的“你知道吗”, 如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让学生阅读, 或者无法很好地为教学过程服务, 可以放在课外, 但不能弃之不用。如“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内容多, 若再将“分数的发展史”放在课堂上, 可能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教学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上网和查阅有关书籍, 把获得的知识及感想制作成卡片收集起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这样的一个收集资料的活动过程中, 立足于课内, 着眼于课外, 以课内带课外, 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为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帮助, 同时也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张弛有度能变化, 巧布教学环节
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 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 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 使课程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 动静结合, 突出主旨
数学知识的动态展示可以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是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样, 教学“你知道吗”也不应该只是一种静态的“告诉”。如果把“你知道吗”这样的“文本”直白地“告诉”学生, 固然省事, 但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这样的解读只能是一知半解, 这些辛苦所选的教材资源还是被浪费了。根据内容, 教师可以将部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展示,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有时也会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例如:在三上年级“计时工具”一内容中, 也可以安排用图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原始人用“日”“夜”计时到利用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 逐渐演变到后来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来计算时间, 再到用钟表来计算时间, 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图片。还可以继续讨论:你会想办法做一个太阳钟或滴水钟吗?你会想象未来社会最新式的计时方法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对计时工具的历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并且在整合内容中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2. 适度整合, 物尽其用
“你知道吗”不是单纯的资料, 而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你知道吗”的编写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也是对教学理念的一种更新。受教材的启发, 在教学时,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认真地分析, 对“你知道吗”进行信息的增补和删减。
在介绍“完全数”时, 为了帮学生了解什么是完全数, 笔者从网上找了一个史料:古时候, 自然数6是一个备受宠爱的数。为什么6备受人们青睐呢?原来, 6是一个非常“完善”的数, 与它的因数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如此, 不仅让学生知道完全数的由来, 而且知道完全数的特征, 体会数学家们的艰辛与不易, 真正实现教材的多元整合, 让“你知道吗”物尽其用。
3. 渗透思想, 润心无声
“你知道吗”的教学内容绝不是仅以拓展知识为主, 更有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启蒙和熏陶。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 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 使“你知道吗”成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触摸”古今数学家, 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熏陶。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发展历史之外, 更要注重帮助学生体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上关于分数的演变、“古人计时的方法”……都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
【阅读数学文本论文】推荐阅读: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10-08
小学数学的阅读方法论文10-24
小学数学的阅读教学论文05-22
数学阅读指导07-19
数学阅读能力09-30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08-06
数学中的阅读06-15
农村初中数学阅读教学08-04
数学也需阅读08-04
数学绘本阅读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