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2024-10-08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通用12篇)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1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近年来, 在数学教育领域, 数学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一个基本理念, 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根据这一理念,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重要资源的教材, 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

浙教版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和选材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阅读材料栏目中有选择地介绍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中外数学家故事、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性的或有挑战性数学游戏、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等。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包括了解数学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科学价值, 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加强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观念, 使学生感悟和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本文就如何优化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进行数学文化渗透谈点看法。

一、以数学史料为载体, 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其知识本身, 还存在于它的历史之中。浙教版教材中的数学史料较为丰富, 内容涉及数学家的生平及其成就、数学事件和成果、重要数学方法的起源、经典的历史名题、数学家的轶闻趣事等, 力求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过程。

庞加莱认为:“如果我们希望预知数学的将来, 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数学史料渗透到数学课堂中, 可以让学生产生文化归属感。美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克莱因说:“每一位中学和大学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数学史, 有很多理由, 但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或许是: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种载体, 是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一种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史料的展现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最佳切入口, 探求数学史渗透的最佳方式, 将数学史合理巧妙、恰如其分地渗透, 循序渐进, 丝丝入扣, 将数学史真正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二、以数学应用为触角, 渗透数学文化

初中学生的活动空间比第一、二学段有了较大的扩展,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 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 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就要求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 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

以数学应用为触角的数学文化渗透, 将数学问题赋予生活内涵, 一方面深化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另一方面, 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在问题解决中, 学生感到数学离生活很近, 生活中包含着数学, 数学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 学生通过对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的研究,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与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 实现多元文化下的数学教育目标。

三、以数学游戏为形式, 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家常说数学十分有趣, 可对于儿童来说很难体会深奥的数学中所蕴涵的趣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评价的准则与逻辑, 有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与文化。马丁加德纳曾经对数学游戏的教育价值作了这样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游戏是学生获得数学内容和思想方法的有效方法之一;游戏与数学的结构相似性保证了游戏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经久不衰的兴趣与正确的态度。当然, 课内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 游戏本身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旨在鼓励和推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辅助教学手段。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渗透数学文化

计算机不仅改变了数学领域中什么是重要的, 而且也改变了数学应当如何教。把困难的变成容易, 把不可行的变得可行。《课标》指出:“有条件的地区,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 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手段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形、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

通过优化阅读材料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史中领悟数学的文明灿烂;在数学应用中感受数学的广阔图景;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的无穷乐趣;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中体验数学的神奇魅力。在数学课堂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产生文化共鸣, 受到文化熏陶。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运用阅读材料这一教材资源, 在文化观念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更好的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 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 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

摘要:近年来, 在数学教育领域, 数学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阅读材料是渗透数学文化的好素材, 本文介绍了优化阅读材料教学, 加强数学文化渗透的四种方式——以数学史料为载体、以数学应用为触角、以数学游戏为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关键词:优化,阅读材料,教学,数学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梁绍君, 金家梁.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03 (12) .

[2]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范良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2) .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2

文科阅读资料

诗歌《女神》阅读材料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童年起即接触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中学时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培养起叛逆和反抗的性格。1914年赴日本留学,初人东京第—高等学校预科,后考入福冈帝国大学医科。留学期间,郭沫若阅读了大量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成为他反抗陈规、张扬个性的思想武器,泰戈尔、歌德、惠特曼、海涅、雪莱等人的浪漫主义诗篇则深深地影响了郭沫若诗歌的主题项向、艺术风格乃至整个审美观念。1919年初到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开始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显示出惊人的浪漫主义诗才。1921年与郁达夫、田汉、张资平创立”创造社”并出版诗集《女神》,随后又有诗集《星空》、《前茅》、《恢复》等。1929年以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革命文学,在激烈复杂的斗争形势中积极参与并领导进步的文化和政治活动。四十年代,创作了《屈原》、《孔雀胆》、《虎符》、《南冠草》、《高渐离》等历史题材的话剧,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我党反蒋、抗日的伟大斗争,艺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女神》内容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按诗人创作阶段分为三辑:第一辑收入《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作品;第二辑收入《凤凰涅磐》等五四高潮期的诗作;第三辑收入《死的诱惑》等早期主要诗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女神》背景

《女神》产生的年代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自由民主思潮照亮夜空的时代。人们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重建祖国、复兴民族的希望,开始了崭新的追求。封建传统的旧道德、旧礼教和专制政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一种强烈的反抗、破坏、革新、创造望充溢着整个的“五四”时代,《女神》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孕育而成的,它以鲜明的叛逆立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奏响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地位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贡献

一、形式上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以其独特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 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诗风,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女神》的出现使得中国新诗才真正摆脱了古典和欧化文的束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也使得郭沫若与鲁迅一起,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思想精神——《女神》的时代精神

1.《女神》的反抗精神。

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诗人作为站在新时代的顶峰,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宏的气概,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来临。《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旧时代的逆子,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女神》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五四”的缩影,这一形象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天狗》中诗人自称为气吞日月的“天狗”,又公开宣称“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这种赤裸裸的自我袒露,正是“五四”时代心理、情绪与情感的主体化的真实反映。“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长诗《凤凰涅盘》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那种敢于毁弃旧我、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并不惜与一切共同毁灭的决心与气概。在《女神之再生》中,诗人更加直接胸臆地表现:“我们要去制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2.《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体现了漂泊海外的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五四青年对祖国新生的颂扬。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炉中煤》以煤自喻,将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我为我心爱的人心,/燃到了这般模样。”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诗人向“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连续喊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3.《女神》的进取精神。

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由上观之,诗集《女神》集中地体现出“五四”时期激昂奋进,毁旧促新的时代气息,诗行中迸发出鲜明生动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无怪乎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中评述为“是时代底一个肖子”。

三、《女神》的艺术特色

《女神》的突出之处还表现在其艺术的创新上,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鲜明而富于动感的形象及不羁的形式,无不显示出中国现代新诗的巨大进步。

1.《女神》的自由诗的形式。在形式上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与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的风格相适应。《女神》在总体上是保持着一种自由的形式,诗行与每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也没有统一的规律。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但在特定的某首诗中,都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如《晨兴》中,全诗三节,分三行,句末押相近的韵,这在格律上相对地严谨、整饬。而在《女神》中的大部分诗,都是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相结合,于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和谐、整齐。《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3.《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4.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早在新诗提倡初期,想象力、形象性不足和语言直白是早期的白话诗的共同特点,许多诗是“缺少幻象的作品”,郭沫若是给新诗安上翅膀的第一人。由于受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及中国古典诗歌及古代哲学的影响,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列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构成了一个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所有的一切都在诗人灵动的思绪中流动,大自然被人化了,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雷雨是你血液的飞腾”;诗人笔下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成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中看到“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从而赋予其形象以飞动的色泽:“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不一而足,这一切形成了《女神》形象的特有形式: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

《女神》总述

《女神》所表达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青年--五四青年--的心灵震颤:他们的痛苦、绝望、挣扎、反叛、憧憬和创造。这种心灵的震颤,实质上就是生活中新与旧,美与丑,明与暗,生与死、爱与恨相互冲突而给青年们造成的情感矛盾与生命裂变。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女神》的成功正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这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在交融着叛逆与创造的五四精神冲击下,迸发出强烈的个性自觉和自我超越自我更生意识,以空前豪迈的气度渴望创造崭新的世界、美好的人生。这一“自我”形象不仅是诗人自我,也是“五四”时代青年的自我,更是在斗争烈火中锤炼着裂变着的中华民族自我。这一形象正是《女神》的诗魂。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女神》评价

举炬擂鼓 革故鼎新

———再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钱庆灿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凤凰涅磐·郭沫若

序曲

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著哀哀的歌声飞去,衔著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

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风凛烈的冰天。

天色昏黄了,香木集高了,凤已飞倦了,凰已飞倦了,他们的死期将近了。

凤啄香木,一星星的火点迸飞。

凰扇火星,一缕缕的香烟上腾。

凤又啄,凰又扇,山上的香烟弥散,山上的火光弥满。

夜色已深了,香木已燃了,凤已啄倦了,凰已扇倦了,他们的死期已近了!

啊啊!

哀哀的凤凰!

凤起舞,低昂!

凰唱歌,悲壮!

凤又舞,凰又唱,一群的凡鸟

自天外飞来观葬。

凤歌

即即!即即!即即

即即!即即!即即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宇宙呀,宇宙,你为什麽存在?

你自从那儿来?

你坐在那儿在?

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

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

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拥抱著你的空间

他从那儿来?

你的外边还有些甚麽存在?

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

这被你拥抱著的空间

他从那儿来?

你的当中为甚麽又有生命存在?

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

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

昂头我问天,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低头我问地,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

啊啊!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宾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著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著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狱呀!

你到底为甚麽存在?

我们飞向西方,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我们飞向东方,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南方同意一座坟墓。

我们飞向北方,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只好学著海洋哀哭。

凤歌

足足!足足!足足!

足足!足足!足足!

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

五百年来的眼泪沐漓如烛。

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净的污浊,浇不熄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到底要向那儿安宿?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左也是漶漫,右也是漶漫,前不见灯台,后不见海岸,帆已破,墙已断,楫已飘流,柁已腐烂,倦了的舟子只是在舟中呻唤,怒了的海涛还是在海中泛滥。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

前也是睡眠,后也是睡眠,来得如飘风,去得如轻烟。

来如风,去如烟,眠在后,睡在前,我们只是这睡眠当中的一杀那的风烟。

啊啊!

有甚麽意思?

有甚麽意思?

痴!痴!痴!

只剩些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环绕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贯串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啊啊!

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甘美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光华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欢爱那儿去了?

去了!去了!去了!

一切都已去了,一切要要去了。

我们也要去了,你们也要去了,悲哀呀!烦恼呀!寂寥呀!衰败呀!

啊啊!

火光熊熊了。

香气蓬蓬了。

时期已到了。

死期已到了。

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切!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一切的一切!

请了!请了!

群鸟歌

岩 鹰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

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

孔雀

凤凰,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

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

鸱枭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

哦!是那儿来的鼠肉馨香?

家鸽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

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

鹦鹉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麽?你们死了麽?

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鸡鸣

昕潮涨了,昕潮涨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春潮涨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生潮涨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凤。

凤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光明,我们新鲜,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

一切的一,悠久。

一的一切,悠久。

悠久便是你,悠久便是我。

悠久便是「他」,悠久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欢唱,我们翱翔。

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一切的一,常在欢唱。

一的一切,常在欢唱。

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

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

欢唱在歌唱!

欢唱在欢唱!

只有欢唱!

只有欢唱!

欢唱

欢唱

欢唱

一九二○年一月二十日初稿

一九二八年一月三日改削

鉴赏题例

1、分析《凤凰涅磐》的浪漫主义特征

①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以凤凰新生象征宇宙的新生、世界的新生、中国的新生,把它们和诗人自我的新生融为一体,通过凤凰的新生一体多能地表现出来。

②诗篇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抒写了凤凰自焚追求新生命的全过程,基调高昂而悲壮。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新奇的想象伴着大胆的夸张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③充满了英雄主义基调和传奇色彩。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诗篇借古代历史故事和传说的英雄抒发现世的理想。

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磐”。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磐”,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凤凰在大限到来之时集梧桐枝于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④以自由的形式,抒发了澎湃的激情。诗人主张“绝对自由”。作品正是他诗歌主张的体现。诗歌长达 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二百多行,采用诗剧的形式,诗的气氛随着故事和发展,全诗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舞蹈性,节奏明快而悠扬,句法多变而活泼,完全适于激情澎湃的思想感情的流泻,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

《凤凰涅磐》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的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诗篇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2、分析《凤凰涅磐》的思想

《凤凰涅磐》强烈地表现出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它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夺目的诗篇。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诗中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出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现实的世界已经变的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槁,醴泉已经消歇。四周“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成了“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成了陈腐,失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

②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对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诗中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焚烧了旧我,获得了新生,整个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的“新鲜”、“明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的“生动”、“自由”、“雄浑”、“悠久”。诗人通过凤凰再生,来抒发他对社会的改造的勇气和决心,是他对祖国新生的强烈渴望在诗作中的自然袒露。

③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在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孤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时代青年。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原本是有用的栋梁,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我自从重见天光,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燃到了这般模样!鉴赏题例 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1、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审美意蕴。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

2、分析“女郎”这一意象审美意蕴

“女郎”喻指祖国,“年青” 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把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表现力作者对“五四”时代祖国的赞美,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3、分析《炉中煤》形式特点

本诗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女神之再生》(节选)

女神之一

自从炼就五色彩石 曾把天孔补全,把黑暗驱逐了一半 向那天球外边;

在这优美的世界当中,吹奏起无声的音乐雝融。不知道月儿圆了多少回,照着这生命底音波吹送。

女神之二

可是,我们今天的音调,为什么总是不能和谐? 怕在这宇宙之中,有什么浩劫要再!——

听呀!那喧嚷着的声音,愈见高,愈见逼近!

那是海中的涛声?空中的风声? 可还是——罪恶底交鸣?

女神之三

刚才不是有武夫蛮伯之群 打从这不周山下经过? 说是要去争做什么元首„„ 哦,闹得真是过火!

姊妹们呀,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这五色天球看看要被震破!倦了的太阳只在空中睡眠,全也不吐放些儿炽烈的光波。

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科阅读资料

女神之一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三

姊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 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赏析:

《女神之再生》是诗集《女神》的开篇诗剧,以其浪漫主义雄风独步文坛,这部诗集代表了那个狂飙突进的文艺振兴时代的激情和浪漫的最强音。这里节选的是“女神”的歌吟,象征着建设一个美丽新中国的理想和欲望。

诗人假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开篇,表达了美丽的向往和对于盛世的怀念。在女娲开拓的优美世界中,音乐响彻、花开月圆,生命自由自在,循环往复。

可是,我们今天的音调,为什么总是不能和谐?诗人面对黑暗暴烈的现实,不断地发出质问:刚才不是有武夫蛮伯之群打从这不周山下经过?说是要去争做什么元首„„是时候,军阀混战消磨了这个国家的元气,诗人感叹之余深为不满。

那是不是需要做些什么呢?当然需要的,诗人说狂热高喊要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要改头换面;可是诗人的狂喊呼叫只是在艺术中以高潮的生命感受突破了形式的限制,于世事却无益助。11 江苏省高邮中学08高三语文备课组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3

一、整合知识,数学变得“简单”

小学数学课本后面的阅读材料实际上是教材的重要补充,如果能够将这些阅读材料和要学习的知识点结合起来的话,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从原来的畏惧数学变得喜欢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利用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让他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例如,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材料,我告诉他们:“其实聪明而智慧的古人在很久以前就明白了计算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那就是‘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我让他们在阅读资料之后思考一下,《九章算术》中所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到底是否正确,对他们计算最大公因数是不是有什么启发。通过这样的扩展阅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顿时被激发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将阅读的内容和学习到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起到了整合知识的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使用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后整合知识点,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让他们利用阅读材料化繁为简,让数学学习变得简单起来。

二、编写故事,数学也会“好玩”

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时候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应该经常会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内容来编写一些好玩的故事,并且将它们融入到数学练习之中,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观点,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题变得好玩起来。

例如,在学习“数字与信息”这部分阅读材料的时候,笔者就利用自编的小故事让学生都沉浸在了学习的氛围之中:在数字的王国里,住着很多的数字,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够表达不同的信息。然后我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号码来给学生做示范,告诉他们如邮政编码表示的是邮政方面的信息,电话号码表示的是电信方面的信息,接着让学生举例在数字王国里的号码家族代表的不同信息。学生们都激发了学习兴趣,认真地思考了起来,有的说出生日期,有的说身份证号码,还有的说电影票的座位号码等。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给学生出了一些和号码信息有关的应用题,我将数字信息编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来设置适合的问题情境,用充满情趣的故事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

三、结合实践,数学就在“身边”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而数学又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也经常从阅读材料的内容延展开,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获得知识,并尝试通过实践来解答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一课的时候,课后的阅读材料中有关于经度和纬度的阅读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我给了学生一些经纬度的信息,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在地图上找到这些位置,并且指出这些都是什么地方,此外,我还给学生一些全球著名景点的名称,然后让他们尝试在地图上找到这些位置,并且尝试用经纬度来将这些地方标注出来。在学生们都能够准确地根据经纬度来确定位置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做一个“小小导游”的游戏,然后比一比看谁能够最快最好的解决旅客所提出的问题,找到旅客要去的地方,并且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这样的游戏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用处的,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他们体悟到,原来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独有的乐趣。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探索数学奥秘,感受到数学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气息,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使用各种阅读教材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篇4

一、初中数学阅读材料的作用

1.扩展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

数学阅读材料能够有效辅助教学,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 实现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 在“数字1 与字母x的对话”阅读材料中, 以字母与数字对话的方式为学生介绍了用字母表示数字的作用, 通过这篇阅读材料让学生明白数学发展需要抽象化, 了解了数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学生也理解了数学的内涵和外延, 扩展了知识面。

2.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各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数学学科也不例外, 它与其他学科, 如语文、物理、化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且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更为息息相关。数学阅读材料的应用, 能促使学生分析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以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例如, 数学阅读材料“小孔成像”, 向学生渗透了物理光学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而小孔成像的光路图恰好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这样, 学生就把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同,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所以, 统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而课外数学阅读材料的应用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提供了探索与研究的机会。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 数学阅读材料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那些充满趣味性的阅读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数学阅读材料“马尔克广场之谜”, 讲述了威尼斯的神奇广场———马尔克广场, 人们无法闭着眼睛从广场一端走到距离广场仅有82 米的教堂的正前方, 这个看似令人费解的游戏实则可以用反比例函数知识来解释。学生由于对这个现象好奇, 激发了他们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学习热情, 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5.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许多数学阅读材料都涉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经历一个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能够更好地挖掘知识的内涵, 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如初中阶段学习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

二、初中数学阅读材料的选择

1.选择介绍数学历史故事的阅读材料

那些介绍数学发展历史以及数学家们发现数学规律等故事材料, 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知识的宝库,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例如, 教师可选择“杨辉三角”“勾股数组与费马大定理”“古代漏刻”“费马的失误”“麦比乌斯带”等数学阅读材料, 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的曲折、艰辛以及成功后的快乐, 感悟数学精神, 提高数学素养, 理解数学价值。

2.选择带有数学问题介绍与拓展的阅读材料

选择数学阅读材料时, 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延伸性和扩展性,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知识。如“勾股定理的证明”“尺规作图的不能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几何解法”等阅读材料, 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延伸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教材,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分析、猜想、判断、证明等能力。

3.选择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的阅读材料

科普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区, 扩展学生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如“你知道CT吗”“地球内部的温度”“新建购物中心的吸引力有多大”“人体温度的变化”“瞎转圈的道理”“纳米”等数学阅读材料, 这些内容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际生活问题的理解力, 弄清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本质关系。

4.选择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阅读材料

充满趣味性的数学阅读材料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的奥妙。如“棋盘上的学问”“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等数学阅读材料, 以游戏为载体, 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沉浸在故事的乐趣之中, 也学到了数学知识, 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而引发学生多维思考, 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5.选择与现代信息技术对接的阅读材料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采用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理念, 在选择数学阅读材料时, 应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接,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化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用“在计算机上展开和截断几何体”“在计算机上平移和旋转几何体”“反比例函数与三等分角”等问题, 借助计算机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和图形,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规律,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阅读材料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1.课前阅读

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材料对印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 为使数学阅读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课前导读, 先给学生设置一定问题, 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 对数学阅读材料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例如, 在对有理数的相关问题讲解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如:正数前面有时加“+” (读作“正”) , 这是为什么?可以不加吗?再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之前,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正负号的使用和处理,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数学阅读材料“漫长的历程”, 让学生自主阅读, 使学生对正负号的使用和处理产生一定的认识。

2.课上引用, 设置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为使数学阅读材料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师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修改, 并以此为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例如,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教师可把勾股定理的阅读材料做如下修改:“‘外星人’是否存在?这是世界各国科学家们争相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科学家们曾不断向宇宙中发射地球上人类的形象、问候语言、自然音响、世界名曲等信号, 并尝试着与“他们”通话、建立友谊。我国的数学家们也曾建议用一个数学图形作为人类探寻‘外星人’并与‘外星人’联系的‘语言’, 你们知道是什么图形吗?”从而引入新课———勾股定理的讲解。

3.课尾引用升华, 提升教学内涵

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数学阅读素材, 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巩固, 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把教学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例如, 在学习完“因式分解”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思考问题:先计算a (a+b+c) , (a±b) 2, (a+b) (a-b) ;再分解ab+ac+ad, a2±2ab+b2, a2-b2;最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以上结果的规律, 再对ac+ad+bc+bd进行因式分解, 计算出 (a+b) (b+c) , 进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 理解了多项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

4.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让学生通过阅读、反思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是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很好方法。例如, 在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 我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镜面对称”的数学阅读材料, 并给学生讲解了不同的对称类型, 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课外材料, 如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阔视野。

四、结语

阅读材料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显现, 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 要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加强阅读材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让数学阅读材料有效辅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摘要:初中数学阅读材料的应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但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弱,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因此, 正确选择初中数学阅读材料, 注意阅读材料的历史故事性、延伸性和拓展性、科普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接性, 加强阅读材料在课上和课下各环节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材料,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荣华.浅谈“阅读材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科教育, 2007 (7) .

名著《茶馆》阅读材料 篇5

《茶馆》是一部话剧,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一、情节概括

《茶馆》社会背景是从戊戌维新后写起的,直到抗日胜利,历时近半个世纪。作品通过北京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盛和与有关人物的升沉变化的叙写,侧面反映了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现实,并揭示了黑暗腐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必然要被推翻被埋葬的历史规律。

共三幕话剧,每一幕都承担了一个“埋葬”任务,作者也巧妙的应用了“埋葬三个时代”,刚巧与当时的三个统治时期相一致——中国所经历过的清朝末年、北洋军阀时期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三个时期。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政变后的清朝末年。

剧本通过政变后的一天在茶馆中发生的人和事,体现出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状况:特务、打手任意打人捕人,栽赃诬陷;就连太监都是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甚至荒唐的要娶老婆;帝国主义者在大肆倾销货物、贩卖鸦片、在幕后操纵封建官吏。一些经济上困难的老百姓沦落到卖儿卖女。政治上毫无人身权力还要挨打受辱。这个时代就如剧中人所说的“你完啦!”

剧本的第二幕的开始时,是经过十几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更悲惨的第二个时代,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剧本第二幕反映的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辛亥革命虽然将清朝帝国送进了坟墓,但国家和社会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进步,胜利果实落入了反动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列强趁袁世凯刚死,群龙无首,政局混乱之际,各自支持自己的代理人,大打内战,形成互相乱打、不讲理的局面,而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特务、走狗比早年更加猖狂。与此同时,大批的人在战祸中流离失所,男女难民乞食街头,无辜的学生被抓走。连那曾经生意兴隆的王掌柜,现在也厄运临头。裕泰茶馆“改良”后还没开张,巡警、特务、散兵游勇就接二连三的趁火打劫。这个社会是恶人的天堂,人民的地狱。它与满清一样注定要被埋葬。

第三幕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统治下的北京城里的惨况。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可是前门赶走了狼,后门又进了虎。日本侵略者刚走,国民党就接踵进了北京城。它们经济上已接受“逆产”为名,大肆搜刮人民财产,掠夺民脂民膏;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疯狂反共反人民。中国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剧本以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了以沈处长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水火不相容的阶级矛盾。

剧中的沈处长是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委员、宪兵司令部的处长。它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条凶恶走狗,是一个集官吏、流氓、强盗与医生的恶棍。它作为管理者、强盗,既可以接受秦仲义的“逆产”,又可以抢夺王利发的茶馆;作为流氓,他除了本人花天酒地外,还是“花花联合公司”的董事长,专门经营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买卖青年妇女的勾当。从这个人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如何的黑暗。此外,剧中写了大批特务、打手、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虽然他们的身份职业不同,但无一例外不是统治阶级的走狗和奴才。他们虽然都是社会残渣,但比当时社会上任何善良正直的人生活得都好,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有“出息”。正如“小唐铁嘴”所说“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

在群魔乱舞、鬼蜮横行的同时,广大人民却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灾难深重。学生无端遭受毒打;教师穷得吃不饱肚子;名厨师找不到工作,只好去给人满为患的牢狱里做饭;名艺人混不到饭吃,好东西都失传了。尤其是茶馆主人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这三个同病相怜的老朋友碰在一起,他们一腔悲愤无处发泄,为了哀悼自己的不幸,三个老人异常悲伤地自撒纸钱,自唱葬歌,自奠自葬。作者在让他们埋葬自己的同时,也埋葬了万恶的时代。

在这一幕里,作者除了“埋葬”之外,还通过康顺子、王大栓、周秀华等人投奔游击队等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的光明前景,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其突出之处在于,在与时代“共名”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画,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在当时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它是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二、情节赏析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第一幕中康梁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表演,一方面是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裕泰茶馆老板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在第二、第三幕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抗战中被日本人抢去资产,抗战后国民党当局将其当做“逆产”没收从而陷入彻底破产的境遇,做了一辈子顺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妄图“改良”赶上时代,生意却越来越坏,到最后连“茶馆”也被官僚与骗子联手抢去;在清代“吃皇粮”、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爷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王利发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旧时代的控诉,也是对之唱了一曲“葬歌”,弥漫着一种阴冷凄惨的氛围。这是在1950年代话剧舞台上很少出现的没有亮色的结局。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老舍选取“茶馆”,颇具匠心,他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与专断,发挥了作家熟稔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势。事实上,这是在时代共名笼罩之下,民间话语表现自己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为达到这一目的,“茶馆”这一地点是一个颇具匠心的选择,“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剧本以描写人物为主,老舍对北平口语与旧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如第一幕中松二爷、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冲突的场面,篇幅仅占一页,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发展的层次却写得有声有色。冲突刚起时,兵痞二德子企图以势压人,但并不想真的干架,所以问常四爷在“对谁甩闲话”,被对方呛了一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后,他被掐着短处,下不了台,就要动手打人,不料想对方轻轻“闪过”,他更加没辙,只好虚声恫吓。这时“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二德子,你好威风啊”,马上使他收束,赶紧溜走。这个打手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性格很有层次地表现在纸上。再看松二爷、常四爷面对意外事故的反应,松二爷性格软弱,所以赶紧以大家都是“外场人”来打圆场,常四爱国、梗直、而又粗中有细,所以说话处处不让人,用“英法联军烧了园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冲锋去”,呛得对方没话可讲,但他也不想节外生枝,所以并不主动与对方动手;而只有三句台词的马五爷形象更现出作者的大手笔,他有洋人之势可依,所以一句话就制伏了二德子;以文明人自居,所以教训二德子“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但他制伏二德子并非因为同情常四爷,而是因为打架会惊扰他喝茶,常四爷骂洋人又无意中得罪了他,所以当常四爷要他评理时他冷冷地一句“我还有事,再见”就走过去。短短一页,塑造了四个性格鲜明、心理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人物性格、心理配合得丝丝入扣,委实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茶馆》中这样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冲突的场面;第二幕中王利发与崔久峰对话的场面,第三幕中小刘麻子欺骗王利发的场面等等,无不如此,剧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妖怪式的庞太监、庞四奶奶、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拉皮条兼人贩子的刘麻子、借算命骗取钱财的唐铁嘴等社会渣滓及其后代、民族资本家秦仲义、茶馆老板王利发、早年从事革命晚年心灰意冷拜佛参禅的议员崔久峰,甚至只有一个字“藁(好)!”台词的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等。短短三幕戏,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概括了五十多年的历史,显示出老舍高超的艺术功力与艺术才能。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这种独到的艺术构思与创作胆识,今天看来也是很值得钦佩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以北京裕泰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一幕写一个时代,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5.秦仲义

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三、《茶馆》表现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四、《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人物众多,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关键是衔接得巧妙。在第二幕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为下一个情节做铺垫。例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引出了王淑芬与王利发的口角。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线索既清楚又连贯。《茶馆》中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情。比如松二爷的上场表现封建遗老的败落。刘麻子的出场表现地痞流氓的交易。就是起贯穿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因此,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渐展开。

五、戏剧语言

戏剧的文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老舍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是语言艺术理论家。他论戏剧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讲到语言问题。他对戏剧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性格化。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这就是性格化。性格化对剧作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剧本不像小说那样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语言。人物语言必须符合说话者的身份、经历、地位、性别、年龄特征、个性习惯。老舍写北京市民,由于对人物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十分熟悉,所以通常只有寥寥数语,就让观众不仅了解说话者的身份,而且了解他当时的心态和环境,真所谓是“话到人到”,闻其声如见其人。

老舍对戏剧语言的第二个要求是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意。戏剧语言不能过分文雅。因为小说中的语言还可以容人细细去揣摹、体会,而舞台上的语言要立竿见影发生效果,所以戏剧语言既要俗(通俗易懂)又要富于诗意,才是好语言。老舍自己写的戏剧所用的几乎均是清浅明白、自然流畅的北京人日常语言。别人嫌弃“大白话”,他却“充分地信赖大白话,即使是去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当然,他运用“大白话”时,并非全部照抄,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所以才显得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同时又富有诗的魅力。

老舍对剧本语言的第三个要求是“必须有味道,令人越捉摸越有意思,越有趣”。可是这种生动风趣的语言,在舞台上很难遇到,当时人们只求说得对,而不太要求说得既对又精彩,既正确又风趣。这个特点在老舍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简答题

1、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作者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也不十分懂政治。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作者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2、文章是怎么安排这些小人物与剧情的呢?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作者采用了四个方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连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作者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意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这样安排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有了人还怕无事可说吗?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作者写的更像戏剧。可是作者没有采用,因为那么一来,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作者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3、请试着分析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茶馆》中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秦二爷。

王利发。

⑴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①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②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③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⑵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⑶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松二爷。(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宋恩子、吴祥子。(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4、《茶馆》刻画的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是: ①第一幕: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②第二幕:民国初年。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6

一、以点带面,不失时机地将相关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促进数学教学中德育的落实与加强

职校数学教师中有不少人对数学学科史、经典数学了解不多,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后面设置了相应的阅读材料,使我们认识到数学课不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性和生动性,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面对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对数学课头痛的这些特点,更需要数学教师具有广博的数学知识,风趣的数学语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和现代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都可以结合、渗透到教学中去,如商高定理、祖冲之圆周率、刘徽割圆术、祖暅原理、秦九韶公式等,将其与外国同类成就对比讲授,可以增长志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点拨和补充,把广博的数学学科知识和精湛的专业基础知识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课堂中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主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真正感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想学数学或讨厌学数学,是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觉得数学课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一章中球的体积公式一节时,我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讲了这一公式的发展史。公元50年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数学专著,里面记载了关于球体的计算公式:V=9/16D(D是球的直径),古人采用“周三径一”取π=3,认为立方体内切圆柱体的体积是立方体体积的3/4,圆柱体内切球的体积是圆柱体的3/4,所以立方体内切球的体积是立方体体积的9/16。

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衡曾对这个公式的不确切性作了论述,但未改正,到公元263年,三国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刘徽开始对《九章算术》作注,球体积的不确切性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引入第四种立体:先把立方体自左向右作内切圆柱,再自前而后作内切圆柱。这时,球被包含在两圆柱相交的公共部分中,而与圆柱相切,给它取名“牟合方盖”记为V牟。用水平截面去截这个牟合方盖中的球,球的截面是圆,牟合方盖的截面为正方形,其面积之比为π∶4,于是由截面法原则得V球∶V牟=π∶4,或V球=π/4 V牟。

但刘微终没有求得V牟,从而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又过了大约600年,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暅仍借助于“牟合方盖”,终于发现了“缘幂势即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这便是中学课本中提出的祖暅原理,最终得出了球体体积的正确公式:V球=4/3πr3。

通过对这个公式的发生、发展历程的讲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教科书中每一个定理的来之不易,大部分学生开始对所学的公式、定理问为什么,不明白的就跑阅览室查阅资料,查不到就直接上网获取信息。从古代的《九章算法》、《张丘建算经》到现代的《从数字到星空遨游》、《数学与人类发展史》等,已在某些学生的学习资料中出现。学生由兴趣开始走向自主探讨问题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吗?

三、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013年,我成立了“数学知识趣味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每周的活动时间,学生把个人收集的资料都拿来进行筛选,然后分为数学发展史类、疑难问题解答类、数学家的故事类、数学日常应用类等,互相补充,互相传阅。通过这项工作,学生感受到再创造的乐趣,甚至有些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打印成册,与全班同学共享,一时间报名人数骤增,我的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当一名学生找到一道排列组合应用题时,我们师生用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时间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我放弃了,而学生却没有放弃。第二天,当一位学生把整理好的三张答案纸递到我面前时,我被那密密麻麻的计算过程惊呆了,经过仔细分析,答案是正确的。面对兴奋不已的学生,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用好新教材,就必须具有新的观念与方法,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其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用全新的理念,真正发挥阅读材料的育人功能。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7

现代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使学生切实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如果能深刻挖掘教材中“阅读材料”教学内涵和教育功能, 必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德育、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坐标法与机器证明”、“三角学与天文学”、“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海伦和秦九韶”、“割圆术”……向学生介绍了数学概念、规律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科学家的贡献和生平事迹, 展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联系.数学史的引入, 使原先枯燥的数学、图形、公式因为与历史、生活的联系而变得丰富多彩,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效果.

(2) 渗透数学文化, 培养理性爱国主义和良好个性

数学的德育功能, 最常见的提法是“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句话很对, 但不够.在科学发现上, 把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拿来, 为中国的建设服务, 这才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因此, 教师应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地介绍数学史, 不仅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的数学史, 更要向学生介绍国外的数学成就, 提倡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学生对比当时中国所处的朝代和当时的科学、文化、政治的发展情况, 辩证地看待我国的数学成就:在西方祖暅原理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中, 让学生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3) 通过应用数学,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发展过程充满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比如人们常说的矛盾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事物相互联系、量变到质变、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但是要学生真正领会却很困难.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其他科学, 特别是人文科学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更容易, 更直接.所以, 利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等材料讲述数学的实际应用, 利用“九连环”、“购房中的数学”等材料进行数学建模教学, 以此来领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要比在课堂上讲几个哲学名词有用得多.

(4) 利用材料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材料来突出教材的重点, 突破教材的难点, 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以达到增强双基、巩固知识的目的.

2.“阅读材料”的教学策略

教材中的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紧紧扣住有关教材知识设计的.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 只有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 针对不同材料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才能发挥教科书的最大功效, 才能更好地推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

(1) 课后自读

大部分阅读材料内容通俗易懂,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事先出示自学提纲或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不占用课时.

(2) 课堂导读

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教师提示阅读提纲或思考题, 学生阅读后进行交流、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最后给予归纳、总结.如:材料“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教学,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1) Card (A) 指的是什么? (2) Card (A∪B) =Card (A) +Card (B) 吗? (3) 从这篇材料中你体会到如何解决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方法了吗? (4) 材料中体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5) 你有其他想法吗?再进行交流, 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给予归纳、总结.最后布置49页复习参考题中B组第1题进行检测.

(3) 课堂渗透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部分内容穿插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作为新知识的一部分纳入其知识结构.比如, 结合数学符号funtion讲莱布尼兹、李善兰, 结合数学命名笛卡儿直角坐标系介绍“笛卡儿与解析几何”, 结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讲“三角学与天文学”;或者将材料内容设计成数学问题情景来引入新课题, 设计为课堂教学的范例、习题来巩固知识.

(4) 专题精讲

知识拓展类和实际应用类材料对正文部分内容作补充、拓宽和延伸, 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这些材料内容丰富, 知识性、应用性强, 如果单靠学生自己阅读, 难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 开设专题进行研究.

总之, 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 阅读材料作为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而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 只有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 才能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存文.如何正确处理数学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J].教学与管理, 2004 (3) :59-60.

[2]刘茜.高中数学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的开发[J].中学数学杂志, 2004 (2) :23-25.

[3]李朝权.从新教材《阅读材料》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 2003 (4) :38.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8

新课程课改精神使我领悟到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中阅读材料部分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考虑到了实际教学过程的差异和需求, 我们能够体会编者的用心良苦和材料选择的意图. 对于教材使用者和知识教授者———教师而言, 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往往因为学生层次差异、课程时间限制、考试评价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不得不忽略阅读教材部分的利用. 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 至于学生阅读情况和阅读效果听之任之.

二、使用阅读材料的意义

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介绍, 如不等式章节中的《当代中国杰出数学家———吴文俊》,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章节《解析几何的诞生》; 第二类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章节的《诺贝尔奖金金额》, 双曲线章节的《利用双曲线进行导航》; 第三类是英文数学材料阅读, 如三角函数章节的《Mechanical Vibrations物理机械震动》, 排列组合章节的《Cenetic Code遗传密码排列问题》.“阅读材料”的设置无疑体现了编者试图丰富课程资源, 扩大教材的可读性与内涵, 以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和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技能, 其产生的作用重大, 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

1. 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体现了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上的不同进行选择, 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2. 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规律建立的背景及过程、科学家的贡献和生平事迹, 展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联系. 数学史的引入, 使原先枯燥的数学、图形、公式, 因为与历史、生活的联系而变得丰富多彩,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具有很好的效果.

3. 阅读材料有助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的材料更能吸引学生, 例如《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遗传密码》《诺贝尔奖金金额》等实际应用类材料, 以简练生动的文字展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帮助.

4. 培养英文数学材料的阅读能力, 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 让学生切身体会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和英语交流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阅读材料的处理和使用方法

教材中的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紧扣有关教材知识设计的. 我作为课程的实施者, 总是尽可能以“学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 思考最恰当的使用方法和利用模式, 使“阅读材料”得到有效发挥.

我在使用“阅读材料”的实践过程中, 主要用了以下几种模式和方法:

1. 大部分阅读材料, 内容通俗易懂,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可事先出示自学提纲或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不占用课时.

2. 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组织学生集中学习. 教师提供阅读提纲或思考题, 学生阅读后进行交流、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最后给予归纳、总结.

3. 知识拓展类和实际应用类材料对部分正文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延伸, 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这些材料内容丰富, 知识性、应用性强, 如果单靠学生自己阅读, 难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专题进行研究.

4.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阅读教材进行适当充实,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进而达到学生更广泛学习的目的.

5. 推荐和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材料, 通过网络等其他信息的收集, 锻炼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四、使用阅读材料的实践和案例

1. 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介绍,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介绍涉及不多, 然而了解数学史对于了解一门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 《解析几何的诞生》一文介绍了解析几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以及两位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在创立这门学科过程中的主要贡献; 《中国教学史中的体积计算》则向学生展示了最古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另外可以适时地选择当前学生接触得到, 比较关心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了解数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使命感.

2. 把阅读材料作为课内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设计实际应用性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在数学中把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适当的加工抽象表达成一个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进而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来求解, 这就是数学应用性问题. 通过学习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阅读材料, 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完善认知结构.对这部分内容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和兴趣去研究和探索. 教师可以不拘形式, 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例如针对《诺贝尔奖金金额》一文, 我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假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材料的内容, 并给这些学生提供机会在班级进行10 ~15分钟公开展示和说明.

3. 英文数学材料的阅读, 使学生能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语言学习和数学学习相辅相成. 数学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信息资源的共享离不开语言文学的载体. 英语作为国际化的通用语言,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学生要获取广泛的信息, 阅读英语资料, 并能够进行理解和交流是未来人才必备条件, 这也是新教材的阅读材料有部分英文阅读材料的原因.

4. 教材内的阅读材料有限, 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自己挖掘阅读材料作为课堂的补充和拓展. 培养学生看阅读材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的时候, 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准备补充一些阅读材料.

论数学教学中阅读材料的充分利用 篇9

一、拓展视野,激发好奇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并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正意义,才能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驾驭知识。对于数学教材中大量的的阅读材料,笔者一般是要求学生讲前预习——“看”,讲后再用心阅读一遍——“看”。因为有些阅读材料不但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渗透了德育教育。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理数”学完后安排了数学史话负数,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给出的关于负数的解释比国外使用负数早四百多年,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之处,同时也能从这一材料中知道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比乘除运算法则的研究要早一千多年,了解数学中关于运算的发展历史,开阔了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第十二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节介绍完坐标时安排了笛卡儿与解析几何,通过学生课后阅读,让学生了解了外国数学家笛卡儿的生平,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师掌握解析几何中的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图形的重要思想,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阅读产生联想,培养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入手,因为它比较具体、直接。数学中有的阅读材料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联想。例如,学完“一元二次方程”后,编排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学生通过联想就会对分式方程有个完整的认识,加深了对教材中整式方程的理解。学完生物中的最佳角,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看,大雁迁徙时所排成的人字形的一边与其飞行方向夹角是固定值,以减小空气阻力。植物的叶子在茎上的排布规律,蜂窝的形状所具有的科学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物学科的联系。利用有理数乘法解释翻币问题,材料渗透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将生活知识数学化,把每枚金币的正面写+1,反面写-1,每翻转一次就相当于把原来向上一面的数字乘1,从而,每次将其中的两枚同时翻转,相当于连续乘两次-1,结果为正。在“四边形”一章学完后编排了一个课题学习,教材设计镶嵌图,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地面镶嵌图案,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完“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教材编排了商品市场的均衡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联想,掌握用所学习的函数知识解决商品市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阅读解感释疑之帮助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让学生读阅读材料时,仅仅要求学生把第几页的什么内容读一遍,等学生读完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所以当教师提出要求后,大部分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要求读读而已,只入眼,并未入心,在读的过程中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主动地去体会,去发现所读内容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如果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则会出现另一种效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是教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目的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莫名其妙地读书。所以在读“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很重要,就好比是学生“读”中的指向标,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10

一阅读材料的分布和类型

整套教材中共有38个阅读材料, 见附表。

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功能

1. 实用有趣, 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商品条形码”“读图时代”“镜面对称”“心电图”等内容的设置, 体现了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工具作用, 使学生容易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概括提高, 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整套教材分别在不同的阶段介绍了“分类、归纳、特殊化、转化、类比、统计”等数学思想, 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 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领会数学学习的内涵, 慢慢靠近数学的本质。另外, 还分别对某些知识做了必要的拓展、延伸, 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如:“互逆变形”“用不等式进行估算”“互为有理化因式”等。

3. 介绍数学史和数学轶事, 关注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的内涵除了数学知识本身外, 还存在于数学的历史之中。教材引入了如“漫长的历程”“概率小史”“2不是有理数”“函数小史”“欧几里得与《原本》”等数学史知识;还有一些数学轶事, 如:“丢藩图”“马尔克广场之谜”“著名的反例”等。通过这些阅读材料, 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人类追求真理的漫长历程”, 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学会求真、创新等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4. 引入现代技术, 改变学习方式

教材中“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利用计算机求方差和标准差”这两个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 然后自主动手探究、思考, 通过计算机这一新的计算工具, 便可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 使学习的方式发生很大的变革。

5. 设置疑问, 鼓励合作探究

“互逆变形”“四圆趣题”“勾股定理的证明”等阅读材料中最后的设问, 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探究空间, 同时问题又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相互合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三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和原则

1. 课外自主阅读, 积累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融会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 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数学素养。于是, 教师可以在课外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材料中的那些涉及数学人物、数学史、数学趣闻或轶事等材料, 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积累自身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前后, 都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漫长的历程”, 让学生感受“+”“-”被正式使用以及学会正确处理“不足”问题的漫长历程中数学家们的种种艰辛, 使学生明了我国古代数学家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爱国热情。通过“不是有理数”的阅读,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2. 课上直接引用, 设置教学情境

许多阅读材料只要适当加以修改, 便可以很好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也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情境使用。

案例1:在进行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阅读材料“勾股定理”修改如下, 并作为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这是人类一直想解开的谜。今天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试探寻找“外星人”, 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向宇宙发射了地球上人类的形象、问候语言、自然音响、世界名曲等信号, 尝试与“他们”通话、建立友谊。我们的数学家们也曾建议用一个数学图形, 作为人类探寻“外星人”并与“外星人”联系的“语言”, 你知道是什么图形吗?从而引入新课——勾股定理。

再如:我们可以把“商品的条形码”“利用不等式进行估算”“概率帮你解释实验数据”等修改后直接作为教学情境使用。

3. 课内取疑导思, 开展探究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完全可以按标准的要求, 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取疑导思, 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案例2:在进行七年级5.1《丰富的图形世界》的第2课时的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本章后面的阅读材料“欧拉的发现”做些修改, 再进行探究活动。

第一, 观察下列各个几何体, 并完成表格。

第二, 从上表的计算中, 你发现什么结论?把你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第三, 观察图4, 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第四, 若已知正二十面体的各面是正三角形, 它有30条棱, 请问它有多少个顶点?

再如可以利用七年级第三章的阅读材料“归纳”、八年级第三章的“分形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开展探究活动。这里不再赘述。

4. 课尾引用升华, 提升教学内涵

数学教学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提升教学内涵, 提升的方式可以是问题探究的升华, 也可以是探索后的思想方法的提炼。为达到这个目的,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我们安排了很多有效的素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 在教学的结尾处点石成金, 把教学的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案例3:在七年级第九章第二单元因式分解的单元复习课的结尾, 可以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解决下列问题: (1) 计算:a (b+c+d) =________; (a±b) 2=_________; (a+b) (a-b) =__________。 (2) 分解因式:ab+ac+ad=__________;a2±2ab+b2=___________;a2-b2=___________。 (3) 观察上面的计算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 (4) 你会对ac+ad+bc+bd分解因式吗?先计算 (a+b) (c+d) 的结果, 验证你的想法。 (5) 尝试对下列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ac+bc+3a+3b;x2+ (a+b) x+ab;a2-b2+ac+bc。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多项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运算, 也让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目的和方法。

当然, 还可以安排一定的活动, 提炼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共性, 即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触及数学的本质。如在学习分式问题时, 可以在研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通分、分式的约分以及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类比思想;再如学习多边形的外角和时, 可以直接在小结时应用八年级第七章的阅读材料2 (教材第32页) 加以说明, 并总结提炼特殊化思想。

5. 课后阅读反思, 拓展知识层次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 阅读材料中还有很多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后认真阅读、反思, 这是一种较好的拓展视野和思维的方法, 通过典型问题的启发, 帮助学生处理对方法和技巧要求都很高的问题, 从而使自身的知识层次也得以提高。

如:在八年级第一章“轴对称图形”的前三节学完后, 可以让学生阅读本章结尾的阅读材料“镜面对称”,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同对称类型以及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在学习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后, 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九年级上册第150页的阅读材料“四圆问题”, 让学生感受、领会多圆相切问题中的奥妙以及“分类”数学思想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 我们在具体使用阅读材料时把握好以下原则: (1) 把握阅读材料设置的指导性原则; (2) 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3) 把握知识的难度、宽度的适度性原则; (4) 运用策略的多样性原则; (5)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 笔者认为阅读材料既是课本内容的补充, 又是课本内容的延续, 它对数学教学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绝不可以置之不理。我们要认真领会阅读材料的丰富内涵, 在可以的情况下积极使用, 合理把握呈现时机,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外, 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研究, 从阅读材料在整套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功能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使用策略和原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旨在挖掘教材资源, 发挥教材的潜在功能,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阅读材料,初中数学,策略,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严柳红.课标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 2007 (12)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材料;阅读能力;提高策略

【问题的提出】

在南京某中学办公室里,两个高中英语老师的对话:

教师A:就现在英语的阅读考查难度,仅靠教材,恐怕阅读的难度和广度是不够的。

教师B:是的,最好我们能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那么我们该选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呢?

【问题的分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在强调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要求方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七级);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八级);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九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六级水平应累计达到16万词以上,七级水平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水平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虽然现行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话题、语篇和词汇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但阅读量还不能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而且教材中的题材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为了达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能力目标,教师有必要结合教材的主题补充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同时,指导一定的阅读策略,从而达到拓展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问题的解决】

教师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跳一跳,够得着”的课外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学有所得,不断体验阅读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情感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内驱力。语言学家Rod Ellis认为,“学习者需要专门适应他们的发展阶段的外语学习资料”。

多样的体裁和丰富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增强学生适应各种阅读材料的能力。如:英文小说的缩写本和故事书的简写本,A Tale of Two Cities,Maggies gift,Robinson Crusoe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亚历山大(L.G.A1exander)的New Concept English,这部经典的教材一如既往地向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教材简洁精练,语言地道,由浅入深,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首选。

2.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品味选择有趣味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兴趣是行动的最大内驱力,教育心理学提出: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者才会积极投入其中,认真思考,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必要的知识。

教师可选用如《阅读美国》和《阅读英国》等阅读丛书中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阅读内容。学生在阅读中可领略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家庭、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这些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各种英语报纸、英文杂志也具有内容广泛,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词,从而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21世纪报》(The 21st century)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与时俱进,也是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英语课外阅读在复习与巩固新词、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方式、提高阅读速度与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课内教学所不能取代的。加强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数学阅读材料论文 篇12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 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们都是围绕教材的教育主旨, 突出教学要点而切入教材的.它们有的是对教材的深入, 有的是对难点的注释, 有的是数学史料, 有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针对阅读材料的不同特点, 认真领会编写意图, 明确其教学功能, 并适当挖掘教材外的阅读材料,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数学与体育密不可分的关系, 增强学生对数学在体育中的应用意识.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体育运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1973年美国的应用数学家J.B.开勒发表了赛跑理论, 并用他的理论训练中长跑运动员,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几乎同时, 美国的计算专家艾斯特运用数学、力学并借助计算机研究了当时铁饼投掷世界冠军的投掷技术, 从而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运动训练理论.之后他根据这个理论又提出了改正投掷技术的训练措施, 从而使这位世界冠军在短期内成绩提高了4米, 在一次奥运会的比赛中创造了连破三次世界纪录的辉煌成绩.之后数学在体育训练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 所用到的数学内容也相当深入.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赛跑理论、投掷技术、跳高的起跳点、足球场上的射门与守门、比赛程序的安排、博弈论与决策.以此向学生传达体育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投身体育并不意味着无缘数学.通过对许多适当的体育与数学方面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和思索, 必将引起学生对数学与所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视, 为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意识奠定了心理基石.

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只有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 学生才能把学习数学视为一种乐趣和爱好, 才会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 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激励学习.反过来, 学习上轻松愉快并获得成功, 又将成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习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中.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 如果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学习这些阅读材料, 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概率初步引入时, 可以利用阅读材料《小概率原理》, 在一个有50名同学以上的班级中, 我表示要邀请同一天生日的两名同学依次回答问题, 可以想象, 同学们一定会惊讶不已.出现种种猜想:难道老师预先知道哪两名同学是同一天生日?我们班同学朝夕相处一年多都不知道, 况且一年有365天, 班上只有50人?然后我向学生解释, 学习这一章就可以明白这个预言的可能性超过97%, 这必将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利用阅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适当的认知差异,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 才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 优化数学问题是激发数学思维、提高思维效益的关键, 而创设情境则是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 利用已有阅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激活数学思维的活动.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级数趣题》中的“耗子穿墙”创设教学情境:“今有垣厚5尺, 两鼠相对.大鼠日一尺, 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 小鼠日自半, 问几何日相逢?各穿几何?”必将引起学生由疑而思,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索心理.

上一篇:产蛋鸡饲料配制下一篇:检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