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能力

2024-09-30

数学阅读能力(共12篇)

数学阅读能力 篇1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课外阅读内容, 其包括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小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 认为其可有可无, 然若能在课堂中渗透教学, 对师生的意义确是相当大的.

关键词:课外阅读,数学思想,与中考接轨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在教学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认识概率”时, 有同学在学习课本阅读材料《一类事件概率的计算》中读到这一段话:“这个例子中, ‘OAB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事件不会发生.我们只能说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所以, 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为此该同学很困惑: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 为什么概率为0的事件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呢?当他求助于我时, 虽然当时我知道这一定涉及到数学推理中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的关系, 但对这个问题的实质也是未做过研究, 因此我也不能及时作出解释.由此, 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大漏洞———对教材的钻研还只是着眼于表面, 既不能做到“深入”, 也没能做好“浅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对教材钻研不够, 一味的“拿来主义”,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知识修养”不够.如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激增的时代, 各种新理念、新方法远不是我们在师范学习中所能学习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摈弃以前单一、墨守陈规的方法, 要勤于学习, 孜孜以求, 不断探索和思考, 使自己有广博的文化和教育科学知识, 更要有精湛的学科知识, 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

在数学教学中, 存在这一倾向, 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课堂上, 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 除了布置作业以外, 从不利用教材.课后, 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 直接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 不愿阅读教材, 直到解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 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 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就不能正确对待教材.初中课本上的例题老师们都会做, 以教师本科学历来教授学生绝对是信手拈来.我们总是只满足于对学生数学技能上的教学.但是我们能真正理解教材, 体会编者的用意吗?就前面提到的这一案例来看, 若不深入研究, 如何能领悟到编者设计这一阅读材料的意图呢?特别是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想一想、试一试、数学活动”方面的内容, 更是我们经常忽略之处, 以致于学生问我们之时会感到束手无策.

三、重视阅读内容教学的意义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6册书34章内容中, 每个章节都编排了1~2篇阅读材料.这些或为数学知识的补充, 或为教学内容的引申和总结, 或为数学实践方法的介绍, 细细品读, 发现其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课外知识

以前的课本只重视技能教学, 除了做一些数学题外, 要让学生尝试写一些数学小短文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解题以外的知识, 他们对数学方面的小故事、小趣闻也知之甚少, 加之老师也光是照本宣科, 造成了孩子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的认识.

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书中, 如七上中“商品条形码”、“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小孔成像”, 七下中“基因”、“概率小史”, 八上中“分形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八下中“马尔克广场之谜”等材料都是知识性较强的课外读物;而八上中“证明姨2不是分数”更涉及到了数论证明, “心电图”教会了我们如何计算心率;再有八下中“一类事件概率的计算”则能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概率模型———几何概型, 是课本中所学的古典概型的补充.这些有趣的短文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让其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了解数学史, 进行情感教育

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是每节课必须达成的一个目标.有时我们常写“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其实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 它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过程.在七上的“漫长的历程”、八上的“函数小史”、八下的“欧几里得与《原本》”, 九上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九下的“三角学和它的应用”都是介绍国内外数学发展历程的金典文摘, 对学生情感教育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与中考接轨, 培养善思能力

中考中阅读题的比重增加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巧读善思的能力.有些阅读材料其实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 如八上中“镜面对称”一文中介绍了镜面对称与轴对称之间的关系, 并且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如何通过白球瞄准红球镜中成像击中红球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一方法, 就不难解决下一习题.

如果两面互相垂直的镜子, 你想让击中的白球先后经过两个镜面反射, 然后仍能击中黑球, 那你该怎么瞄准?

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更会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面对中考中的阅读性题目也就不会那么束手无策了.

下面以2012年无锡市数学中考第27题为例加以阐述:如图1,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P1 (x1, y1) 、P2 (x2, y2) , 我们把x1-x2+y1-y2叫做P1、P2两点间的直角距离, 记作d (P1, P2) .

(1) 已知O为坐标原点, 动点P (x, y) 满足d (O, P) =1, 清写出x与y之间满足的关系式, 并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所组成的图形;

(2) 设P0 (x0, y0) 是一定点, Q (x, y) 是直线y=ax+b上的动点, 我们把d (P0, Q) 的最小值叫做P0到直线y=ax+b的直角距离.试求点M (2, 1) 到直线y=x+2的直角距离.

分析:题 (1) 只要对照原题给出的定义, 把原点坐标 (0, 0) 代入就能得出x+y=1, 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如图2所示.

对于题 (2) 则要理解两个定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出d (M, Q) , 二再求出最小值即为所求的直角距离.

第二步考虑最小值, 此处可以用代数的分类法求解, 也可用几何法 (联系数轴) 求出最小值为3.即点M (2, 1) 到直线y=x+2的直角距离为3.

像此类题目我们要在阅读中抓住其本质, 理解其内涵, 那么操作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4.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运用方法解题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 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 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在书本阅读材料中明确介绍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种:分类、归纳、特殊化、转化、类比法.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到数形结合法、整体思想法、换元法等, 学生掌握的都比较好.有些方法学生也会有所了解, 但很少会恰到好处的使用.

以2012年无锡市数学中考第10题为例, 如图3, 以M (-5, 0)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与x轴交于点A、B, P是⊙M上异于A、B的一动点, 直线PA、PB分别交y轴于点C、D, 以CD为直径的⊙N于x轴交于点E、F, 则EF的长是 () .

(C) 等于6 (D) 随点P的位置而变化

本题利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解决.

但在中考有限的时间里, 但凡看到“P是⊙M上异于A、B的一动点”时, 学生多半就没辙了.此时, 要想快速解答选择中的最后一题 (最后一题多半难度较大) , 不妨试试特殊化法.假设∠PAB=45°时, CO=AO=9, BO=DO=1, 则CD=10, ON=4, ⊙N半径EN=5, 求出OE=3, 则EF=6.不妨再用当∠PAB=30°试一试, 可求求得OE=3, 则EF=6.虽然特殊化未必能得到一般性, 但在中考这种紧张的时间状态下, 也不失为发挥学生应变能力的好办法.然而多数同学只会用猜的方法给出答案, 这与平时老师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试想, 平时从不知道特殊化的学生怎会用这一方法?即便有所耳闻, 而未尝试使用, 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名家说过:不懂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老师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而我要说, 不会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老师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是在具体的数学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 教会学生用方法, 也就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标.

5. 促进教师成长, 优化教学效果

从学生层面讲, 阅读材料的学习对他们有诸多益处.而从教师角度来看, 这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如果没有开始学生的提问, 也许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 进而学到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更不会有把六册教材从头至尾重温一遍的经历了.在阅读材料中, 我学会了如何用计算机求一组数的中位数 (MEDIAN) 和众数 (MODE) , 还会简单运用几何画板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了, 这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更直观的感知,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在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的来源, 以此促进学生也能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我想好学是会传染的, 一人好学, 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老师好学, 必然会带动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在学和教的过程中, 又会知不足, 会疑惑, 从而求得新知.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猛进.”所以, 在对未知世界的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带给我们进步.

从以上各方面看, 课外阅读材料的设置必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能扩充师生的知识面, 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 也能促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教学态度.我们在教学中, 纯粹的知识性史料可以让学生自学;涉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建模的读物还应在课本知识教学时配以相应讲解, 并设计同类习题加以巩固.一些属于课堂知识延伸的材料 (如七下的“互逆变形”) 可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不懂的再求助于老师.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 最终都应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技能, 不能是蜻蜓点水、草草而过.这样才会使学生重拾课本, 而不是只把课本当习题本, 才会使课本真正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体.

数学阅读能力 篇2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如下能力:①语言理解能力;②语言转换能力;③语言表述能力;④概括联想能力;⑤有效猜测能力;⑥直觉创新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1.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

2.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除”与“除以”、“包含”与“包含于”、“>”与“<”、“=”与“≈”等等。

3.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4.数学阅读教学往往是听说读写结合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理论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分为信息输入、相互作用、操作训练、信息输出四个阶段”。听、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加工形式,它们都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读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练,不但数学推理的理由常常省略,而且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因此,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证明思想、书写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学生以注解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5.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

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写成“(a+b)×c=a×c+b×c”,可表述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积不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图形“ ”来表示。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二、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或爬黑板,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得以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以良好数学阅读能力为主导的数学自学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数学阅读过程中培养。

4.数学阅读将使数学不再难学,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

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和数学语言水平低,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上显得无能,在听讲方面,接受信息差。而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从而对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经验”等,无不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阅读向来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三、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 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 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 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课内培养

在课内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1.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这些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提供一些信息“亭子灯有36盏,筒形灯比亭子灯的2倍多10盏”,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不止一种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只,生梨的只数是苹果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与“苹果有48只,是生梨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但生梨的只数却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增加4倍”,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4倍;“增加到4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3倍。

4.弄清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许多应用题让学生头痛不已,教师也觉得棘手,埋怨学生就是不开窍,弄不清数量关系,这也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造成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学生不会阅读,自然就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指导学生:

(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在阅读时不仅要特别留心应用题中的事件情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等细节,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估计是我们平常练习时的哪种类型,会涉及到哪些知识,一般是如何解决的,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2)仔细阅读,提炼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个关键数据,还要注意各数据的内在联系、标明单位,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量的关系,提炼信息,读“薄”题目,同时还要能回到原题中去。

(3)总结信息,建立数模

根据前面提炼的信息分析,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示作用,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例如由“„„比„„多„„”等联想到用减法解决,由“一共„„”联想到用加法或乘法解决,将题中的各种已知量用列数量关系式的方式来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

(4)解决数模,回顾检查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3

一、营造氛围,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要想营造氛围,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窗,如布置有趣的数学小知识、读本或画册,推荐好的数学杂志,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为学生刊登有趣的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趣事,使学生感受数学也有许多值得读的知识。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渴求度

新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就为培养阅读能力开辟了一条途径。在数学阅读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循序渐进,在阅读中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阅读课本,用心思考,逐步形成阅读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

1.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阅读要动手

用手动笔圈画,画重点和关键;动手操作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动笔演练尝试验算验证推理读后练,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人脑的阅读文字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

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是一种自主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探索结论,而不是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验证,而是去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自由度。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阅读,才能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能引发对阅读材料的不同发现和表述,提出更有价值的阅读发现,从而获得成功体验。

五、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后总结和反思

教学中,学生读完一章一节后,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同时也要对自己的閱读速度、习惯、方式进行反思,不断地在总结和反思中进步。

数学阅读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阅读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是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

(作者单位 陕西省丹凤师范学校)

数学阅读能力 篇4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的环节, 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 如读后要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或是怎样一幅情节生动的人物故事画, 或是怎样一幅俊秀的山水写意图, 或是怎样一首动人心肠的优美诗句。经过这样的体验、欣赏, 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 进而增强学生立志、发愤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这一环节要把握好度, 防止过度, 影响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 此时的体验欣赏并不是文学的欣赏, 不是目的, 只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一个情感准备, 是一种助推器。

例如, 某省地震发生后, 幸存的灾区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急需从全国各省调运各种救灾物资, 如帐篷、食品、药品棉被、矿泉水等。某市也准备了大量救灾物资准备运送到灾区的各县市。现有飞机、火车、汽车三种运输方式, 现只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这三种运输方式的参考数据如下表, 若这批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50元/小时, 北京至目的地X km。

(1) 如果用W1、W2、W3分别表示使用飞机、火车、汽车运输时的费用总之出 (包括损耗) , 求W1、W2、W3的关系式。

(2) 应采用哪种运输方式才能使运输时的费用总支出最少。

解决这个问题时, 先安排学生概读体会三种运输方式的实际情景, 接着指导学生细读, 边读边做记号, 边读边思考:第一个问题, 三种方式运输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两地路程发生变化时所需费用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可确定为函数模型。第二个问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可确定为不等式模型, 实际问题的解就是对应的符合条件的不等式组的解。在此基础上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获得问题的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 要将读与思结合, 经历一个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的过程。这里“伪”“粗”指问题的背景, 问题的载体。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 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真”“精”指的是该问题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 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材料, 研究的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 为解决问题做好了物质准备。

三、复读得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 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 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 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 让学生思考交流。如, (1) 研究的问题不变, 可否对条件进行加强和削弱, 若能可进行怎样的削弱和加强。 (2) 研究的问题不变, 能否改变思维的角度, 建立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是最优化的方法。 (3) 同一数字模型还能在生活中找出哪些情景呈载, 若能编写出来。 (4) 在此类问题的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什么障碍, 怎样克服? (5) 就其一点能否将自己的体验、收获写成小论文等等。

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 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 从高处回看, 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式, 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 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 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 才会打开学生的发动机。

数学阅读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这本书,我最深刻,最直观的一个印象就是不要把护士这个岗位只当作一个工作,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去做,这样做,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护士。我们应该把护士当中自己热爱的事业,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医院当作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好,才能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名合格护里人员的职责,才能不辜负白衣天使的荣誉,不辜负每一个病患的信任。所以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足够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

细细品读后,我觉得,首先应该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面对利益的诱惑,我们要坚决说不,面对病人的询问,我们要不厌其烦;

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不怕苦累;

时刻保持工作的耐心,心中永远铭记自己的使命。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业务技能的提高,沟通能力的提高,仪容仪表及礼仪的注重。业务技能好比是劳动的工具,也不能把自己的田地耕种好,所以业务技能就是我们立足岗位的根本,只有熟练、精准的业务技能,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沟通能力,同样不能算是一名合格护士的职责,所以不断的提高沟通能力、注重工作态度,不可或缺。同时,我们还应在工作时间内,注重仪容仪表以及工作礼仪、做到不佩戴首饰,不浓妆艳抹,不奇装异服,保持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对每个病患的尊重,才能得到患者发自内心的信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也要学会融入医疗团队。学会与医生,护士及所有的同事沟通配合。一个人再优秀,终究是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出色才能为病患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与同事关系的和谐融洽也能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工作氛围,更加有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对策 篇6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提倡“终生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同时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因为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二、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三、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 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记得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2.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进行归纳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篇7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数学教科书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呢?

1. 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

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 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 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 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 一无所获。

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 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 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 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 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 如果只读不思, 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 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 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 才能读得进, 探得明。

2. 要重视文字与符号以及图形间的互译

学生在阅读数学题后, 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 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与符号以及图形间的互译。如题中的平行、垂直、角平分线、中线、中位线等名词, 它的符号语言是什么, 图形语言是什么, 都要清晰明白。在阅读中要能对照文字, 想象图形, 再联想到数学式子。特别是在函数的学习中更应重视此类阅读的训练, 以提高语言间的互译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 要关注题中的文字与符号以及图形语的互译, 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要学会相互转换。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就要养成找信息的习惯, 在信息的探究中发现问题, 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实和提高自己。

3. 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

所谓概念的回收, 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 起到巩固所学, 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 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 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显得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 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 或借助于数学词典, 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二、要注意课内外优势互补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 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 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 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 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 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只将课外资料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 则是不可取的, 也是非常有害的。

对课本也好, 对课外资料也好, 阅读要有目的。主要是阅读第二天要讲的和当天还没有巩固的地方, 而不是随便翻翻找找。要合理分配好阅读时间, 不能得过且过。某教育家说:“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明天更大的进步。”只有长期坚持有效的阅读, 才能弥补不足, 才能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课内外的阅读, 达到既促进课内的学习, 又丰富了课外精神生活的目的, 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勤于思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 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 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 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在阅读中思考时, 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 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 而出现思维受阻, 失去思考的兴趣, 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 导致读而不思, 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知识和经验在于积累, 能力和方法在于培养。在初中时代, 阅读数学课本能力的提高, 不仅可以促进数学课内的学习, 而且还能迁移到各科的学习中, 是学习成功的经验法宝。阅读能力的提高使人终身受益, 它必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自主探究的关键是会阅读教科书, 能读懂题意、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离开阅读数学教科书, 学习数学就会十分困难。注重阅读数学教科书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习就如虎添翼。本文将简析阅读数学课本, 提高解题能力的方法。

数学阅读能力 篇8

提起阅读, 人们自然会跟语文阅读联系起来, 很少有人说数学教学也需要进行阅读指导。但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后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哎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语言。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 在茫茫教海中, 教师应从“四引”入手, 充分发挥舵手作用, 担当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领航人。

一、引导学生在兴趣中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数学教学中, 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求知欲望。有没有兴趣, 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有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阅读;有兴趣才能有坚持不懈的阅读动力;有兴趣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热情。只要对数学阅读有兴趣, 学生就会要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是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比如在学生阅读之前, 如果能够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 在教学工程问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 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 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 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解答后, 教师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 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 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于是学生产生了好奇, 认知矛盾就产生了:为什么条件变了, 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还能否解答?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 对于这类题目, 学生很有兴趣去探究。因为新知的学习已经成了其自身的需要, 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时, 可以创设这样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矛盾的现象, 设置悬念, 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让学生选择解答,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质疑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 思维逐渐严谨缜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 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 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 教师应适时地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一章节, 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可能提出:这道题应怎样计算?能不能进行简算?可以用学过的定律计算吗?怎样用定律使计算简便?为什么……在一系列问题提出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结合阅读适当点拨。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阅读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防止知识的混淆, 提高辨别能力, 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应用题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 (1) 要修一段长375千米的路, 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 修完全程要多少天? (2) 要修一段长375千米的路, 修了5天, 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 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 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 可让学生反复阅读, 再比较这两题的区别, 理解题目的意思, 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 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成长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条腿, 二者不可偏废。打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课内的阅读教学是圈养, 而课外的自主阅读就是放养。但放养绝不是放任自流。牧者要把羊儿带到水草肥美的地方, 还要看着它们吃饱吃好, 管着它们别打架、别让饿狼伤着。教师的作用类似于牧者:“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 (刘国正语) 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教师要做有心人, 向学生重点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丛书和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期刊、报纸, 作为他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材料, 并要求学生把他学习到的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等知识讲给老师、同学听, 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发现、探索的喜悦。如此的课外阅读学生何累之有?相反还会乐此不疲, 兴趣十足呢!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有了兴趣和习惯, 你不让他读都难, 几天不看书, 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 难受。”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 让作品和学生平等对话, 允许并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 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久而久之, 学生不仅开阔了数学视野, 还使数学课外阅读这一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的自主行为, 形成一种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重大转变,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篇9

对我校学生的数学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65%的学生对数学阅读没有体会, 约90%的学生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或英语的事, 85%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 70%的学生怕阅读, 看到应用题就紧张, 遇到题干较长的题就放弃思考, 只有20%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数学教材进行阅读, 仅有10%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阅读方法指导。这造成学生没有阅读的机会和习惯, 更缺少阅读的方法。

二学生阅读能力薄弱原因

第一, 不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老师在备课时已把课本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度解读, 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示给学生, 不重视学生的阅读,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第二, 对数学阅读的作用认识肤浅。有的老师没有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数学阅读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 认为数学阅读是课后的事。课后阅读可以弥补课堂上未听懂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只要学会解题就可以了, 或者把阅读定位于只满足记住几个定理或公式的层面上。

第三,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缺少计划性、次序性, 懒于或不善于阅读, 重解题轻阅读, 重内容轻形式, 重记忆轻思考。

第四, 阅读不得其法。不少学生不会阅读。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必须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及符号, 不断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和想象, 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如果数学阅读仅按文史阅读的方法进行, 就会忽视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第五, 阅读材料匮乏。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短视行为影响, 学生的阅读材料仅仅局限在数学课本和学校指定的练习册、模拟卷等方面, 内容单一, 使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从入手。

三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重视数学阅读, 对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首先, 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其次, 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理解,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教育教学原理, 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必须重视阅读。再次,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最后,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 提升数学素养。

四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一, 转变阅读观念,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的数学阅读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阅读观念, 如果教师本身就认为学生不具备自己读书的能力, 而不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或教师对阅读的理解有误, 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这就很难要求学生对于阅读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动机。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阅读, 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乐趣, 感受到数学阅读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先帮扶再放手, 学生可先被动再主动。开始阅读时教师先给出阅读提纲和思考题, 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阅读, 然后逐步扩大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的比重, 并让学生看到自己阅读的效果,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对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 加强数学阅读策略的指导, 提高阅读技巧。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阅读策略指导。数学阅读要通读全文、勾画重难点、质问疑点、联想类比、批阅注释。不仅要读, 读后还要写, 先要把书“读厚”, 把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写下来, 把数学的推理和证明过程中的省略部分补充完整。之后, 还要把书“读薄”, 数学阅读时常要求对课文进行概括归纳, 把有关知识的脉络串联起来,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阅读中不断归纳, 提高阅读技巧。

第四, 加强阅读交流,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在阅读学习后, 教师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数学材料的感受体会,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第五, 拓展阅读内容,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 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 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数学美。此外, 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读物及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 对于开阔数学视野,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拓展阅读内容,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从而节省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课堂阅读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1998 (3)

[2]马铭清.刍议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阅读[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S2)

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篇10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严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数学阅读重视不够;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足;学生的数学阅读意识淡薄。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粗读、复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复读与精度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阅读过程。粗读——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大意。粗读的重点在于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可以采用“标记号”的方式辅助阅读。如“_”标出材料中的关键句;“△”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标明难点和疑点。复读——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条理的梳理,留下重要的数学信息。复读在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在脑海里形成对阅读材料的初加工。精读——深入思考,激发灵感。通过精读对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等仔细推敲,理解题意,深入思考、激发灵感、寻找突破点。

2.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就是以“疑”引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设置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以“疑”引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设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进而锻炼其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梯形”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在阅读中感知、体验、思考。学生在阅读交流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1具有什么特征的四边形是梯形?

2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

3梯形有几条底?几条高?

……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识梯形,学习了梯形的概念,深入理解梯形底边上高的含义,感受梯形是有别于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归纳的过程,不仅对知识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观察、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效率。

3.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转换阅读。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阅读材料,通常阅读者要将三种数学语言进行灵活的转化,将阅读内容转化为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指导、训练。

例如:小明身上的钱是小华的五倍,小明如果给小华40元,那么两人的钱就一样多。小明和小华原来各有多少钱?

这个题目的条件并不多,但学生经常会做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题目理解不透,主要是学生对题中条件:“小明如果给小华40元,那么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一知半解。在讲评作业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我们把小华的钱看作1份,那么小明就有这样的5份,他比小华多4份。小明给2份给小华即40元两个人钱就一样多了。小华:40÷2=20(元),小明:20×5=100(元)。

4.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开拓思维,提高阅读的质量。读写结合能强化记忆,如运算率;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等都可以边读边写,帮助记忆。手脑并用能加深理解。通过动手实践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用符号圈画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句子,以强化阅读重点、关键点和难点。例如:在解决一些相关实际问题时遇到求圆锥的实际问题时,应将“圆锥”圈出,以提醒自己在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乘三分之一;遇到单位不统一,应将它们圈划出来,以告诫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应考虑单位的转化,遇到求正方形的面积时,应将“面积”圈出,以提醒自己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边长而不是边长乘4……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阅读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等操作活动,观察、比较、体验,深入理解。如在图形的旋转问题中,可以引导学生剪一个一样大的图形动手旋转。

三、拓展阅读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的数学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内阅读,还要在课外进行阅读延伸。教师要引领他们多阅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如《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小学生数学报》、《少儿数学智多星》以及与数学有关的读物,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阅读能力 篇11

一、拓展内容,激发兴趣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无论阅读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还是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中,我会做出阅读示范,分清主干和枝叶,然后编写好阅读提纲,把握知识要点,分享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从阅读中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慢慢的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如数学万花筒就有一些趣题:

以碗知僧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好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食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这首歌诀的大意是:山上有一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寺庙里,3个和尚合吃一碗饭,4个和尚合分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但让学生感到有趣味、有创新,而且通过解题,有效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读书,会学习,善求知,勤动脑,会创新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阅读,形成习惯

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通过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捋清教材中各块知识的连贯性,理清思路,掌握脉络,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是学生不会读数学书,不知道怎样读懂数学书,那么学生就不能准确、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应变能力差,产生厌学数学的严重后果。也就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如果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能把阅读迁移到数学课堂中来,学生通过阅读就会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8、7、6……这一教学内容时,我提出了退位减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法算减法”。不再呈现例1中小精灵提出的“你是怎样计算的?”这个问题,而是允许学生在算法多样的基础上,掌握这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并在做题过程中加强比较、感悟方法的本质和计算的规律,班上95%以上的学生只要见到十几减8、7、6……的题目,都欢天喜地的边说边做。比如17-9就说10-9=1,1+7=8;见到12-7则说10-7=3,3+2=5,学生做得快又对,高兴极了,他们在直接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实现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掌握了方法,形成了技能。这样做,能让学生在齐读时,集中精力,耳口脑并用,起到读书的作用。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有口无心,孩子细心阅读的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三、创造机会,有效阅读

学习能力指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这一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在语言的运动场上,学生是“运动员”,教师是“教练员”。作为教师,我力求创设语言情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进行语言培养,注重教材中的“想”和怎样“想”,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就是读出来,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行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阅读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阅读“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阅读,分析解题思路,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安静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更有相互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通过读中悟,读后的理解与表达,孩子们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掌握好从现实生活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问题解决,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疑问,阅读课本,从中寻找答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为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架起了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2

1.给学生指定明确的阅读要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一般都是让学生把相关的课本内容看一遍。至于怎么看、看什么,教师并没有明确要求。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到底该怎样阅读,也就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这样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还会养成学生做事漫无目的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提出阅读要求。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才能边思考边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这一课的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个面?(都有6个面)(2)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个顶点?(都有8个顶点)(3)找一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数一数各有几条,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长度,想一想这些棱有什么特点。(4)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的边的长度,想一想这些面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能按照这些具体的问题来阅读,那么基本可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达到阅读数学教材的真正目的。

2.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阅读技巧

有效的阅读技巧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法。比如学生在阅读概念性较强的材料时,教师就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划重点和一些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1)快速阅读,划出重点。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先快速通读材料,大体上对材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把一些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画出来,为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做准备。比如在阅读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要求学生划出定义里的关键词“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明确只有这两个条件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

(2)深入材料,加深理解。学生在初步阅读之后,对材料和知识有了初步理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消化这些知识。还是上述平行四边形的例子,就比如刚才分数意义中的一个整体,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分母和分子所代表的意义是: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

(3)举例说明,升华概念。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归纳而抽象得出。让学生自己去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认识”一课时,每份分得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教师可以分给学生一些小棒,让学生自己去分一分,感悟什么是平均分。这样一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概念,也能在自己动手操作或者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4)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基本上每一课时都有例题,那些例题下面都有答案。如果没有教师指导,大部分学生读完题目之后就去看答案,这种不劳而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况且学生看了答案之后也不能够真正理解题目。在阅读这些数学教材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把答案遮住,先自己去分析问题,尝试着解决问题,最后再去看书上是怎样解答的。这样一来学生就经历了充分的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5)让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阅读收获。数学阅读就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数学理解能力和规范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让学生及时撰写数学日记,为学生提供自己表达阅读成果的机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也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例子,并撰写数学日记。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想统计班级这次期中练习的优秀人数、良好人数、及格人数和不及格人数分别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在预习“扇形统计图”一课后,明白可以将它们制作成扇形统计图,因为扇形统计图能够反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我首先了解本次练习中,全班获得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计算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最后动手制作扇形统计图。我利用圆规画一个圆,根据以上计算数据,将圆分割成若干份,在对应的扇形中写上相应内容和所占的百分比。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出示数据表,如表1所示。

其次,计算各项内容所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优秀(90-100分)人数占全班的百分比:30÷50=0.6=60%;良好(75-89.5分)人数占全班的百分比:17÷50=0.34=34%;及格(60-74.5分)人数占全班的百分比:2÷50=0.04=4%;暂不及格(60分以下)人数占全班的百分比:1÷50=0.02=2%。

再次,根据计算结果制作扇形统计图,如图1所示。

上一篇:有向图理论论文下一篇:视频会议室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