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阅读能力

2024-05-21

自学阅读能力(精选12篇)

自学阅读能力 篇1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相同的;有的人是机械地记忆, 被动地接受;有的人则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方法主动探究、思索, 从而获得新的信息。这两种不同方式学习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获得的知识是“死”的, 对于他的学习、生活没有什么帮助;而后者获得的知识是“活”的, 是学习者自己深刻理解的, 能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 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是否具备学习能力, 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都制约着他对知识、信息的获取, 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开发。因而,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在实践中学会创新, 已成为各个学科重要的任务之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尝试创新的任务更为突出。低年级学生是否实现初步自主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从而开发学习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证明, 只要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低年级学生同样能实现初步的自主学习。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指导实践创新,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一读, 想一想,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低年级的课文多是一些浅显、易懂的诗歌、故事。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符合儿童善于幻想的心理特征, 易于为低年级学生接受。但是, 课文中也会出现一些难于理解的句子。这时,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就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开发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首先, 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学生对于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 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现象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学习, 培养其学习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中《落叶》一文, 写到“小虫把落叶当做屋子”“蚂蚁把落叶当做船”“小雨把落叶当做伞”“燕子把落叶当做电报”。对于这些句子, 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想一想:屋子、船、伞、电报在生活中各有什么用处?使学生体会到落叶和屋子、船、伞、电报在功能上的相似之处, 学生也就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意思。

当课文中出现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句子, 教师就训练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想, 以使其逐渐学会这种方法, 指导自己的学习。

其次, 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这也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有些句子含义深刻, 只有处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才能使人体会到它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 就适合指导学生用“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的方法来学习, 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指导,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所以, 读一读、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适合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难点词。

二、读一读、说一说, 指导学生参与实践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遇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组织学生讨论, 或说说自己的见解, 这也是指导学生参与学习, 培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只有理解了, 才能正确表述出来;在表达过程中, 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中《吃山顶上的草》一文。在上这一课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羊能不能吃到山顶上的草?为什么?学生通过读课文, 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能”, 并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学生上课非常活跃。

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乐于表达的特点, 善于引导, 加强训练, 使其乐于参与,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三、读一读, 画一画, 帮助学生尝试创新

古人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加强低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画”开始, 这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这里的“画”包含两层意思。

(1) 画出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低年级课文文质兼美, 课文中常有一些生动、有趣、优美、感人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子, 画下来, 反复诵读, 仔细品味, 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也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 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 根据课文内容, 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图画, 即我手表我想, 这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上, 反过来又对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 读一读, 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适合低年级儿童特点, 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

四、读一读、写一写, 在尝试中形成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很多课文, 都是短小、优美、富有延伸意义的。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 指导学生写一些短小的句子, 既是对所学内容的延伸, 又加强了学生动笔能力的训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 只能使他的知识增多, 而不会有其他的变化;但是,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指导他们自主探究, 在实践中学会创新, 从而, 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学习知识, 获取信息。知识是“死”的, 而能力能使知识变成源头活水。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打好基础, 是每个教师的任务。读是基础, 是实现其他能力的前提。

当然,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会读书, 有很多的指导方法、学习渠道。例如, 读一读、演一演;读一读、做一做;读一读、评一评等, 都可以应用, 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通过参与实践不断创新,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低年级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 并没有形成能力, 一切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师切不可过高地估计学生, 使指导不能落在实处, 而架空于教学之上。

教育, 是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活动,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都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更是任重道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创新, 这是每个教育者不懈的奋斗目标。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中林学校)

自学阅读能力 篇2

佛山市第九小学 黄艳碧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

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阅读中提高自学能力 篇3

一、用好奇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了好奇心,就会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从而乐于接触、认识、探索这种事物,并力求形成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利用好奇心推动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自主钻研、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自然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疑激趣、以境引趣、以读生趣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边读边想,重点在于“想”字,学会设疑、释疑;捕捉文中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关键字、词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利用课文所讲的境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俗话说:“熟能生巧”,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会使学生在多读中激发情思,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地自学课文。如果学生带着最佳的心境自学,并能进行品词品句,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课文内容这不是难事,不仅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更极大地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反复阅读,掌握方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自学方法便是学生开启自学大门的钥匙,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把“自学钥匙”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人物课文教学中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文意边做练习,通过人物外貌描写看特点,理解人物语言描写知特点,分析人物动作描写抓特点,体会人物心理描写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总结人物的特点。在对写事文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文章重点去读课文,了解文中描述的事情经过,读懂课文。让学生抓住描写事情经过的重点词句,不断品评,精读相关段落,弄懂课文。有些课文每个段落内容的写作方法基本相似,就拣出一段作为精讲,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段落,这样做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

不仅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不同的课文时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还要教学生抓住重点词或重点段落,加强理解文章内容,并教会学生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要让学生把学习方法转化成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经常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通过长期反复阅读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百家争鸣,增强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摆脱“一言堂”的思想,形成“多言堂”现象,真正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告诉学生“机会均等”“人人皆可为尧舜”,鼓励学生大胆动脑思考、大声开口讲出来。遇到生字查字典、遇到不懂的词语查词典,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大胆提出心中疑问,再从反复的读书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增长见识、补充必要的知识,对文中一些可讲可不讲的问题,而学生通过自学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把问题变成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桃子,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对在学习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带着成就感去自学的学生会更有动力,这样便能牢固地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四、强化训练、培养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常跟学生讲有一个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自学习惯定为每节课教学的目标,并始终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训练之中,对学生的自学活动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作为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在文学天地里反复实践,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最终使之成为自然。为此,教师要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成功做法,把他们树立成榜样,鼓励其他学生效仿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形成学习风气,进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孟权义.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4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自觉、主动地学, 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好学的兴趣,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具体事例, 如华罗庚、高尔夫、爱迪生、张海迪……许多自学成长的经历, 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从思想上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基础, 以达到鼓动、激励的效果。

兴趣是激励学生的最好老师。学生如果从感性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喜悦, 积极性就会高涨。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兴趣。在我的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 读一些精彩的课文片断, 念一些优秀作文, 有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外书籍和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从书中既获取了知识, 又获得了快乐, 自动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二是增强激励机制。每当学生自学兴趣被激起之后 (自觉读课文、看课外书籍的人越来越多, 佳词丽句积累越来越丰富) , 我就及时表扬, 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不时还在班上交流、竞赛, 看谁读的书多、佳词、精彩片断积累得多, 班上自觉的氛围营造起来, 学生自学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同时, 这也是一种自能习惯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致自知, 达到“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 培养真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一是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带着问题读课文, 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 积极思考;在听课的时候,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生怎样的评价, 使学生有种好奇的心理认真听课, 这样学生就有了种动机,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二是自我探索, 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在预习中, 学生通过初步的探索, 明确了什么地方自己已知道了, 还有哪些地方还不懂, 心中有数。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听课就更认真, 由被动变为主动, 与老师产生共鸣、默契, 积极主动的学习;三是教给学生“圈、点、批、注、记”学习方法。学生在自学课文时既要细心品味课文的脉络、精华, 还要对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或段学会圈、点、批、注、记, 进行认真思考, 反复琢磨, 品出味来, 提升对课文理解的层次, 久而久之, 学会了阅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四是学生在预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设疑, 这是自学能力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 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 思考揣摩有关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样就学得深刻, 便于讨论研讨。当然这样的要求很高, 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做到这点, 但作为教师必须朝这个方面去引导, 逐渐去实践, 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也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延伸。学生在学校得到了老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后, 运用到课外阅读上是非常适用的, 也就是由教师的教会变到了学生的学会, 是课堂的延伸, 也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目前我们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 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课外时间, 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 造成一部分学生课外不读书的坏习惯, 致使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加强课外阅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可以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天地中, 接触各式各样的文章, 让他们见多识广, 有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还可能提高学业成绩。

自学阅读能力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1、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使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让学生能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品读、领悟、积累、探索、创造,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打破过去阅读教学中的诠释化倾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阅读过程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要打破过去单纯接受式的静态阅读模式,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倡导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增进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素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标下更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更自主地阅读、体验、揣摩、欣赏、积累,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阅读兴趣,积极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有“教是为了不教”之说,这些以人为本、相机引导的理论是开展本次研究的核心理论。它启迪我们,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围绕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系列化教材,探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强化个性体验、珍视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途径,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仁教授曾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新课程理念核心内容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实践,并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三、研究目标

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活动规律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开拓阅读领域,探索自能阅读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难点是在“有效”上做文章,创设省时高效、和谐、愉悦、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以培养语感为中心,注重积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探索阅读方法。探索针对语言材料及本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着眼点是学生能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用此方法去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4、探索本年级段儿童的特点与其所喜好的读物,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开拓阅读领域。

5、探索让学生在阅读实际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进而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对象

高二年级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以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

2、个案法:对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3.调查比较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4.系统培训法:对教师分期、分内容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5.经验总结法: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6.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七、研究的程序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2年9月—2011年9月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0年10月

1、组建成立课题组

2、上报《课题申请表》

3、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7月

1、及时收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2、利用测验法及时了解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能力水平,对全体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作出一个阶段性的评估。

3、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反思,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4、继续积极、深入地开展行动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2年月——2011年9月

1、举行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利用讲座、主题发言、座谈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2、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汇编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2、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活动记录、原始资料、各类作品等)

3、课题结题报告。

漫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张星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改进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6

【关键词】 阅读方法 自学能力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32-01

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了。

在新时代中,各种科技知识发展快速,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应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缩小这个差距,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将来独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利用语文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属于工具,只有學好它,学生才能够利用它学习各种知识科技,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课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新时代年轻人的素质。

身为小学的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是时代和祖国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纠正以前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常常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不科学、错误的教学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本,我们应在教学中认识到下面几种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 教学生使用工具书

第一,学生可以熟悉运用字典。查字典在学生学习中是最基本的。小学时,学生就能够掌握使用音节和偏旁来查字,可是,这些只是基本,学生还应当根据句子含义获取词语的含义,老师也应当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新词、新字等的方法。当学生年级不断增加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还应该学习字典的凡例,清楚字典的编著方法,了解字典的不同符号含义。不断提升学生利用字典的能力,降低学生查字的难度。当学生进入高年级时,要培养出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能力,学习积累更多的词语。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使用其它工具书的兴趣。

第二,课文的学习离不开资料的收集,这样才能够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获取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出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当学习《黄河象》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查找黄和祥的图片;当在学习课文《威尼斯小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一些旅游杂志,进而获取对威尼斯更多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可以迎难而上,学习热情高涨,增加了学习的效果。

二、 教学生掌握阅读步骤

学生阅读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只看一遍就认为学懂了,不会逐步深入,所以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十分重要了。通常来说,应当让学生看一遍文章,处理不认识的生词生字;然后,要求学生朗读或默读文章,让学生了解文章所阐述的思想,清楚文章的脉络;其次再要求学生认真深入的细读文章,进一步研究文章的生词生句,将文章分成几个段落,概括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再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以及中心思想等。

三、 教学生对不同文章要用不同方法去阅读

学生应当合理根据课文类型的区别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由于不同作者在写作时会使用不一样的思路以及表达方法等,当教师教会了学生根据课文的不同,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时间,还可以增加学习效率。如读常识性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在对于事物、人物以及生活的描写,这些课文语言较简单、文章段落层次清晰。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根据段落进行研究,让学生了解事物的特点和作用,然后在要求学生根据段落主要内容列出课文提纲,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有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文章大多语言优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体会课文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想要从景物中传递出的感情,最好的阅读办法就是反复多次的阅读。比如《瀑布》、《燕子》、《桂林山水》等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这类课文的重要方法。

对于不同的文章,教师应当使用不同的学习办法,首先能够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其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特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一)教学中,要常常采取教、扶、放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

学生学习时,应当强调老师所发挥出的引导作用,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当合理处理好教扶放这三者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老师应当先教会学生方法,再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实践,老师再进行难点指点,发挥出扶的作用,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预习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把课前、课上、课后连贯起来成为连续不断的教学链条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教学时应当强调“双基”的作用,增强学生能力,课堂时间是无法实现的,要想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到的课堂知识,就应当学生拥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因此应当合理运用好阅读和预习。

将课堂内的学习作为主体,合理利用课前和课后时间,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表现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两个改变,也就是从不了解到了解,然后再将知识进行应用。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再对知识进行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知识,然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培养出自学能力。

自学阅读能力 篇7

一、导趣——让学生激情参与

心理学表明,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是兴趣, 用兴趣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寻求知识, 开阔眼界, 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 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提高学习质量。 如教《少年闰土》这一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 播放课件, 展现海边美丽的景色和所发生的故事:一个晴朗的夜晚, 一轮金黄的圆月下, 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海边沙地走着, 这里瞧瞧, 那里瞧瞧, 他在做什么呢? 原来是帮大人看瓜。 农村学生很少看到大海, 有的第一次看到大海, 就被吸引, 又看到年纪相仿的少年能够帮助大人做事,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和激情。 引导孩子们学习“雪地捕鸟”这一内容时, 我再次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或听到的关于捕鸟的经历, 学生畅所欲言, 把捕鸟的过程说得很详细, 把几个动作描绘得很逼真, 学习热情高涨, 不仅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 加深对闰土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认识, 热情、兴趣、思维、感情等在交流中得以体现, 充分展示个性, 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发展语言能力, 锻炼胆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发挥。

二、导疑——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及多、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遵循这一规律。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要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 我从教材特点, 设计了第一个问题:“小女孩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 学生读完, 多能从书上找出答案说出来, 但这只是表面的回答。 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 从一些关键字眼上理解。 有的学生找到“一向”, 有的学生提出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头发? 为什么忘不了“这是大年夜”?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难道爸爸不疼她吗? ”当学生知道小女孩处于“受冻, 又受欺负”、“挨饿, 又失去欢乐”, “家境极其贫困、又得不到爱抚”时, 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美妙幻觉是怎样一个个破灭的呢? ”让学生找出现实和幻想的差距。 第三个问题:“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 说明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帮助学生理解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层层剖析, 明了问题的方向, 由简到难, 层层深入, 层层“剥笋”, 步步推进, 学生学习就不再难。

三、导思——逐步培养问题能力

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 定会事半功倍, 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 思维积极, 但是有时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并不高, 提出的问题停留在表面, 没有价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逐步提高提问能力。

1.筛选精炼, 明确重点。

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 选出一两个学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知道的、有思考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 在学生深读课文后, 了解三个故事的联系, 我提出质疑:“为什么课题叫《将相和》而不是《蔺相如和廉颇》呢? ”学生感觉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解决, 于是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自学, 边读边悟, 从 “和 “字入手, 了解三个故事就是前果为后因, 一个紧接一个联系起来。 学生说出其中的关系, 各抒己见, 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有的还能正确评价两个人, 但是还不能完全明白用《将相和》作题目的用意。 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读一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话, 为什么秦国不敢进攻赵国, 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接着体会:课文用《将相和 》作题目, 不仅包含课文讲两个人从和 ——不和 ——和的故事内容, 而且暗点文武官员要团结, 治理国家的故事主题, 进一步体会课文要赞扬他们顾大局, 识大体,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

2.从关键语句入手。

如教学《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作者最深的感受。 学生汇报后, 有的说:“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 当人自作聪明时, 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我引导大家针对这句话思考, 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提出“人是万物之灵”是什么意思? “自作聪明”是什么意思, 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 再深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就能自主探究课文是通过写具体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引导感悟到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聪明的, 但是如果自作主张, 自作聪明, 凭主观愿意办事, 就会事与愿违, 好心办坏事。 这样从关键语句入手, 引导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 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 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问难能力、逐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探索, 不断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从传统的课堂走出来, 获取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法, 这样才会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就要把学生从“乐嬉游”引导到学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极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现就我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做法。

1. 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的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老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诱发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疑问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小兴兴安安岭》一文,我首先让学生用喜爱的语气读课题,然然后后引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说说看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什什么么??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了,我最想知道:作者眼中中的的小小兴兴安岭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兴安岭的?从字字里里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这时我随机将学生的提问变变成成自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来解决这些感兴趣的小问题。学学生生高高兴得不得了,那种喜悦是无法言表的。但更重要的的是是激激发起了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读课课文文时,要善于捕捉文中的关键字眼,并反复推敲,才才能能更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以读生趣。

朗读是语文课的主旋律,,让让学学生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的兴兴趣趣去去自学课文。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采用了了““以以读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教学学方方法法。课堂上我采用“深沉的导语拨动情思”,“入情入入境境的的范范读感染情思”、“学生模仿朗读深化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为投入的心境,进行词句品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收到了良好的自学效果。

3. 以评引趣。

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又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你很有自己的见解”、“你真会读书”、“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到位”,等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每个学生信心增强,情趣增长,兴致勃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率大大提高。

二、教给学生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科学的自学方法,使学生的自学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1. 巧设思维情景,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景,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的实践探索中领悟学习方法。如在开学初,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单元的简单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你从文章的结构上发现了什么?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课堂上我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二单元中与第一单元表达方式相似的一些课文,让学生将第一单元所用的学习方法运用于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教师只是适时点拨,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2. 积极主动参与,运用学习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运用自己所获的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探索到学习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朗读、默读、品读、诵读;放手让学生去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说读后的体会、感受,说学懂文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写:写对文章空白的理解,写对人物的评价,写对故事情节的推想;在“放”中让学生从容地进行字句段篇的品读、赏析,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在放手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教师的“扶”、“导”工作。“扶”要(下转32页)(上接35页)扶得精巧,“导”要导在点上。教师要扶在学生的疑处,扶在学生的难处,扶在有困难的学生处。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样知道是这样”,即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叶圣陶有句名言“学习语文是要下大力气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轻易就能养成的,因而我经常去教育学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去强化训练。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自学阅读能力 篇9

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得来的, 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 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 能力必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探讨的深入, 我越来越感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下面谈谈我是如何改进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

一、激发兴趣, 提供自主阅读的氛围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 只是要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机会。只要我们教师创设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 进入学习状态,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我上《国宝———大熊猫》这一篇课文时, 是这样来导入新课的:“世界上有一种动物, 只有我们中国才有, 它, 憨厚可爱、好静温和, 是我国的国宝……”话没说完, 学生立即兴奋地叫起来:“大———熊———猫!”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专题片《国宝———大熊猫》, 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了, 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 立即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前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 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 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研究, 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课前预习研读,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叉吸引, 设疑答疑, 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索,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朗读训练, 培养语言品味的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 声调的抑扬顿挫, 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可见, “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是从朗读训练入手的。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感悟、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加强朗读训练, 可以培养语感, 积累词句, 发展思维, 体会感情, 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 我就采用了“读”的方法, 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 再让学生自由读, 去感受春的气息和美好。在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一句时, 抓住“偷偷”、“钻”这几个字, 同学们感受到了小草可爱的模样, 感受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读到“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这两句时, 让学生抓住“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和“轻悄悄”、“软绵绵”, 读出了人们在草地上活动时的舒服、悠闲的感觉, 从而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四、提出疑问, 培养创新能力

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古人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 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 必先教有疑。

阅读教学中, 我常常采取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 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 边读边思考, 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例如我上杨朔的《画山绣水》, 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时, 还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何要写一个个神奇的传说?品味语言“瞧瞧那漓水, 碧绿碧绿的……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先让学生朗读,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然后让学生品味作者用了什么修辞, 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一来,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边读边思考, 边品边感悟, 从而更好理解桂林山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再如我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让学生体味课文的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心情。

五、讨论交流, 倡导小组合作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 针对教材的关键处, 学生的疑难点, 组织讨论, 可以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课堂“活”起来, “乱”起来, 形成“你说, 我说, 大家说”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深入各组, 参与讨论, 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 引导学生再读书, 在读中解决重难点, 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我上朱自清的《春》, 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归纳;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春草图”, 概括出作者是从特点、顺序、写法和修辞这四方面来写春草的;最后引导学生从这四点入手,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分小组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上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且找到了阅读的方法, 从而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激励评价, 树立自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而且能使师生交流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不采用“读得不错, 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 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 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我都被感动了。”“语音很准确, 吐词很清晰, 读得非常流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的方式。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 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 但思路要换一换”, “这个问题, 答对了一半, 可以得五分, 另一半, 再想想, 答案就会出来了”。评价时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 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 评价中肯, 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七、课堂总结, 巩固成果

学生讨论之后, 由教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设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以备学生讨论中的“不测”, 还要求教师认真当好“学生”, 在课堂上认真听课, 才能对学生的讲课和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教师总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1.对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小结, 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讨论中提出来的疑点进行小结, 使其明确化,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全面理解课文。

八、课外阅读, 提高能力

自学阅读能力 篇10

一、抓住重点, 理解课文

有些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其中的某个重点段落,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相应指导深化, 以“主”带“次”, 让学生理解全篇。如, 《詹天佑》这篇课文的自学可以这样设计:

1. 从解题入手, 抓住重点。出示课题后, 让学生思考:读了课题, 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

2. 从课文的中心词入手, 抓住重点。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中心词是什么?课文围绕中心词写了哪些事?

3. 围绕中心, 讨论交流。

在教学这一课时, 笔者组织学生首先按要求自学课文, 然后分小组讨论, 让学生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时间,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理解了。

二、围绕思路, 理解课文

对写作脉络较为明显的课文, 可以通过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如, 对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1. 审题, 预测思路。

(1) 看了题目, 你认为文章是写什么的? (2) 看了题目, 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 感知课文, 理清思路。通过反复读, 理清文章脉络: (1) 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 品读分析, 理解思路。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之美。在充分朗读中渗入必要的词句分析, 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提升了学生的品味能力。

三、抓住中心, 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心词或中心句, 以此统览全篇, 读懂课文。如, 《草帽计》一课可以这样设计:

1. 初读课文, 理解文章大意。思考:贺龙同志“导演”草帽计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

2. 找出中心词, 通览全篇。

对于贺龙同志“导演”草帽计的前因后果, 可直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词语“神机妙算”, 并理解什么叫“神机妙算”。

3. 细读课文, 抓住主线。

思考: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通过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让学生总结出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通过让学生顺着课文的写作线索去理解, 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轻易而举地掌握了。

4. 反复诵读, 深挖拓展。

有感情的朗读, 组织学生思考: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贺龙同志是什么样的人?通过放开让学生交流, 体味贺龙同志成竹在胸、足智多谋的大将风度。

四、抓住提纲, 理解课文

要求学生列出课文的详细提纲, 并以提纲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在学生讨论评议时给予相应指导。如, 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可以这样安排自学:

1. 初读课文, 组织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和鲁迅先生有关的哪几件事?把握课文内容。

2. 细读课文, 编拟提纲。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课文每一部分的提纲, 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教师从中点拨, 归纳学生反馈的信息, 做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3. 结合提纲,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好的小标题, 从形式上说, 既是这篇文章的“眼睛”, 又与课题有内容联系;从内容上说, 能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概括出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用短语小标题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再用恰当的语言把这些小标题串起来, 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五、树立信心, 培养习惯

1. 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教师要充分放手, 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思想束缚, 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字典, 解决字、词的一些疑点问题, 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 储备知识, 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 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 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 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写周记等。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1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的一种倾向。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更佳。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强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在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时,充分利用挂图及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方法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实践,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而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要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即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我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他各段。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尤其是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这是形成学生过硬自学能力的必要前提。而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因此,我坚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反复练习,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向其他同学介绍他(她)的经验做法,促进全班同学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杜热乡第二牧业寄宿制学校)

快乐识字,妙趣横生/宋美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要达到:“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信息社会,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要想大量阅读,必须做到大量识字。多年来,识字教学历来被认为费时低效、枯燥乏味,学生也厌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我识字的能力,增强识字的效果,一直都困扰着我们。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趣味教学法。以趣导学,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打开学生的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学习汉字。

一、激发兴趣,乐于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教师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生字宝贝”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课堂内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分解部件、编歌谣、顺口溜、猜谜语、小组合作、游戏识字等,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例如教学“尖”字时,我用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上小下大”。让学生自己根据字形编谜面,让大家猜。我们把猜谜引进识字课堂,学生不仅生字学得津津有味,还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留心生活,巩固识字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反复识记,让所学的字经常重现于学生眼前,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只有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处处把字识。

例如,上街去买东西,一路上店铺鳞次栉比,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店铺的招牌、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说明书等,认出自己学过的字,加以巩固,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起去的同伴或亲人,也可以记下字形,回家问家长或老师,最好是查字典解决。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让识字与生活同步。

三、教给方法,轻松识字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湖”和“蝴蝶、蜻蜒”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虫”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虫”字旁表示与“虫”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虫”字旁的汉字了。

运用这种形式识字,能把认识事物和认字联系起来,利于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也易于区分形近字字形的细微差别,既学会了新字,又巩固了旧字。形声字的特点被学生一点一点地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生活实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的乐土。

自学阅读能力 篇12

叶圣陶曾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加强自力锻炼,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解,斗争能自奋,感观能自免的主动境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推动人们探求新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成功的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东方之珠》时,揭示课题后,我出示几个句子: (1) 香港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取名叫“东方之珠”? (2) 香港的三大景观是什么?先让学生读清楚几句话,接着要求学生思考,并从中选一个适于解释题意的句子。学生紧张思考后仍莫衷一是。我告诉他们:只要细心阅读课文,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然后就势导入新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学生怀着浓厚兴趣进入教学轨道。

二、注意教法研究,使学生学会自学

要贯彻以“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的原则,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抛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旧式教法,探究“读、议、讲、练”四步阅读教学法。这体现了教学一篇文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读

读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阅读要求,主要让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读包括初度、细读、精读。

读,整体粗读,初读感知。从整体方面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运用工具书认字,释词解句。

细读,认真熟读,理清思路。顺着作者的思路抓住“部分”的主要词句,阅读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精读,仔细研究,抓住重点。纵观全文,抓住文章的重点段结合主要词句研读意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体会意境,概括中心思想,研究文章特色。

2.议

议就是议论、讨论、交流。议论的内容既可以是阅读思考题,又可以是自己没弄懂的疑难问题。

议论研究,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自由发言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口动脑,自己想、自己说,互相听、争论,形成多向信息交换评价,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集思广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讲

讲是在学生“读议”基础上进行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生既可以讲出自己或小组通过读、议对课文的理解的情况,又可以发表对别人讲解内容的不同意见或补充深化别人的讲解。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深化、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讲解学生不掌握的而又必要的新知识。进行恰当的过渡和精辟的归纳总结,教授系统完整的知识。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重点、调控时间,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设计,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4.练

练是指练习,它培养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良好习惯。

三、注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自学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只重视教法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法的研究,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 教给学生掌握一些单项的学习方法

如,分段的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章好词好句,概括中心思想的地方法,以及朗读、背诵写作等单项的学习方法。

(1)短意合并的方法。如《卧薪尝胆》这篇文章, 第一段讲吴国和越国都想征服对方。第二段讲越国战败,勾践卧薪尝胆,时刻不忘复仇。第三段讲二十多年后,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联系各段段意,就可以概括处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按问题抓住主要内容。如《第八次》这篇课文, (1) 布鲁斯为什么抗击侵略? (2) 布鲁斯抗击接连失败、失去信心是什么原因? (3) 布鲁斯受到什么启发、树立信心? (4) 布鲁斯为什么想到第八次抵抗? (5) 布鲁斯第八次抵抗的结果怎样?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后就能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 教给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不同学习方法

如,写人记叙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活动理解人物:议论文可以从结构入手,编列提纲,最后归纳理解内容,抒情散文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含义、理解思想内容。

3. 教给学生按课后习题自行探索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集中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训练重点,因此,可按课后习题组织阅读教学。

四、注意习惯培养,使学生坚持自学

1. 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通过认真地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有的问题通过读便能理解。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学生问:课文最后一节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第一次加引号,第二次为什么不加引号呢?我让学生反复认真读这两句话,然后请一名朗读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再要求每个学生自己读一句。通过反复读,学生领会到:第一次加引号,表达这是老红军说的话,第二次不加引号,说明这句已经成为“我”的决心。

2. 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的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自学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点点,把一些关键词语、重要句子和疑难的地方标出来。有时还要求学习给文章加上批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经常采用的方法:(1)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3)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上一篇:丙戊酸钠缓释片下一篇:建国前土地改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