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

2024-06-21

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精选13篇)

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 篇1

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考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

多读、多背、多练。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要尽可能读出作者的语气、轻重和感情,要流利通畅、声情并茂。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上课时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自己尚未弄懂而老师又忽略了的地方,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切忌浅尝辄止,不懂装懂!课后复习尤为重要,通过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像“猴子掰包谷”一样──丢了包谷摘桃子,丢了桃子搬西瓜,丢了西瓜追兔子,丢了兔子空手回──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 篇2

一、精心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 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 围绕课文用一段话引入新课, 对学生起引导激趣作用。解题导入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文章的题目, 不是点明了所写中心, 就是概括了主要内容或者表明了文章的文体。有的可以介绍文章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出师表》时, 可以先介绍“表”的特点和当时三国的形势, 这对于理解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大有裨益。有的可以通过介绍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授《送东阳马生序》时, 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古代人勤奋好学的例子, 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此外, 我们还应该适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于文言文教学, 让学生从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整体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这些手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顺应初中学生心理和能力发展规律

初中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 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概括能力, 以及一定的文史知识和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从儿童时期过渡到青少年时期,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觉得自己长大了、懂事了、走向成熟了。于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 希望得到尊重, 希望有自己的发言权, 希望获得成功的快乐, 喜欢表现自己。

教师把文言文“自读课文”的学习和课堂完完全全地交给学生, 自己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按规律办事, 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而任何事物只要遵守规律、不违背规律, 就会蓬蓬勃勃地发展。“自读课文”是学生大显身手的天地, 学生当然高兴。他们觉得老师尊重他们, 认为他们有能力, 能够自己学习, 这是老师对他们的信任。

三、多维评论, 含英咀华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多数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 值得我们反复琢磨、细细推敲。我们要肯定学生对教材的独特理解, 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纯朴评价, 这些都是阅读再创造的具体内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等蕴含了做人处事的道理的优美文章。此外, 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包含的“人文”因素, 如学生个体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独特理解、个人感悟等, 可借此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如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 有学生认为被官场抛弃的作者能有这份闲情欣赏大自然美景是难能可贵的, 有学生认为这既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又有自己不能尽忠朝廷的抱怨。这些多元评价都是值得肯定的, 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

四、培养自学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师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是为了将来学生不需要教师的帮助, 自己可以在课外博览群书、刻苦钻研, 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或步入社会后, 读书学习会成为他 (她) 生活中的第一需要。

这是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首先必须培养人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喜欢读书的习惯。这个世界变化特别快, 只有了解它、熟悉它, 这个世界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这时广泛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读书还是上互联网, 都要求有较强的阅读或自学能力。

五、方法指导, 强化训练

方法指导是训练的基础, 训练的内容是学生获得的文言基础知识, 练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 练是学生不断积累文言文知识的过程。首先, 要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基本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通假字, 如“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古今异义,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指老婆, 而在文言文中则是指老婆和孩子;词类活用, “陈胜王”中的“王”是“为王”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一词多义, 如“寡人反取病焉”、“则久已矣”中的“病”的意思分别是“辱”和“困窘不堪”。此外, 还要对常见的文言句式进行指导, 让初中学生比较好地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础上挑选一些能体现归类思想的重点语句和句式, 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不断积累丰富初中文言词汇量, 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大有帮助的。

六、教师要做“服务者”而非“管理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担任管理者, 侧重于“传道授业”, 忽视“解惑”。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首先将重点、难点和需掌握的东西都传达给大家, 在学生看来一切足矣, 没有需要再问或者疑惑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接受知识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笔者认为, 教师做“服务者”就是侧重“解惑”的职责。在初期的教学中, 教师是移动的百科全书, 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可以直接寻求帮助, 除非必要,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或是自己的好恶传达给学生, 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和理解, 不能对学生提出纲领性的条条框框以束缚思维;在后期的教学中, 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将从学生那里搜集的信息整理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在总结的时候对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摘要:目前, 学生觉得“学文言文难, 难于上青天”, 文言文教学“少、慢、差、费”, 课堂氛围沉闷。传统教学方式已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 遏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成为当下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工作。

培养语文自学能力 篇3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62-0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学生预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1、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

2、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3、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小学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 当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是唾液,更不知道后逐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讲字的结构,给学生一把钥匙,要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地方法,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般来说,配套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

四、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和剪贴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精妙词句,列出阅读提纲。剪贴优秀作品,并模仿佳作写一些小练笔,这样才能读有所得。同时。做好抽查评讲,表扬做得好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了读写结合,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拓展了知识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紧密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4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并引导他们养成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的习惯。

2.给出自学提示,培养自学能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有限的,学什么、怎么学,这对于小学生自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空喊出来的,而要有一定的学习目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自学,教师必须先让学生弄清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提示。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语文文言文自学能力培养秘笈 篇6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饱,授人以‘渔’一生享”。是的,给予别人一种能力将会给他一生受用无穷。我想,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是看他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金钥匙,也就是说,你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 填鸭式”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上使用的方法,其结果必然是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过去的语文教学只看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这节课我要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学生什么能力以及怎样去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

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

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我便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由于开展了自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例如: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一课,我就要求学生写写班内最有特点的学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检查学生的能力提高如何,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将相和》、《晏子使楚》这些写人的文章,我就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进行写人记事的能力;

学习了《草原》就重点练训学生描写景物特点的能力;学习了《白杨》就重点训练学生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借物喻人的能力;学习了诗歌就培训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的能力就在一节课一节课中逐渐形成了。

课堂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每一节课中增长了知识,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慢慢“入了门”、“上了路”,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独立的实践,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做任何事情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像给学生吃米糊似的,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我便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由于开展了自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例如: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一课,我就要求学生写写班内最有特点的学

生的形象,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表述方式很熟悉,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很快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就展示在我面前:有顽皮好动的男孩子,有勤奋好学的好班长,有乐于助人的同学、、、、、、学生笔下描写的人物细腻生动,他们对于写作也充满了兴趣。再如《再见了,亲人》、《草船借箭》、《桥》等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好人物形象的优秀范文。阅读后,我设计了“记两件小事”的写作训练。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对话形式写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写环境、动作、神态及人物语言的方法写出人物品质,但选材一定要真实。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多读、多写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们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的提高。

多读:1.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用权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2.每星期抽一、二节语文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班坚持每周两篇小作,两周一篇大作,有的同学还坚持写日记。这样,每周动三次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会开、笔头会活、文章会精。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

写作量一大,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我的方法是:一是亲自“下水”二是认真记录;三是面批面改;四是加强评讲。

亲自“下水”:教师跟学生一起作文,是无声的战鼓,最能激励、启发学生。同时能发现写作时,可运用哪些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加以指导;能发现写作时的重、难点加以帮助。

认真记录:学生初稿我都认真记录下优缺点,便于面批,评讲时用。

当面批改:为了使批改更有效,我见缝插针,挤出每堂下课十分钟,面批一、二人,中午上课前面批五、六人,两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且批改效果好。

加强评讲:(1)读好的例文;(2)找出病句、病节抄在小黑板上,全班同学当“小医生”为其“治病”。(3)学生互相评阅。

除了上述所说,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体会最深、感情最真的精品。

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抓预习, 引发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抓预习,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指导学生预习,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 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2.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 学生就会无的放矢, 到处翻翻看看, 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 画出生字难词, 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 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 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 求得透彻的认识。

3.把预习安排在课内, 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 中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的作业较多, 加上第二课堂的开辟, 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 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 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 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 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我在教读《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预习, 要求他们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并根据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只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效果比教师分析串讲好得多。

二.解难点, 增强学习趣味性

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质疑解疑, 对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进行点拨诱导,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 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 学生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解疑, 就是师生共同讨论, 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 进行思考, 开展讨论, 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 教师再作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 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教读《春》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时, 提出了作者是怎样写“春草图”的这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一段后再思考找出答案。一些学生说是写小草的情态, 一些学生说是写草地上儿童的嬉戏……, 虽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作出了回答, 但不正确, 经过老师的启发, 学生终于找出了准确的答案。由此, 学生触类旁通, 读其他四幅图就顺畅多了。

三.多练习, 掌握知识的规律性

自学能力的培养,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 必须让学生在“练”字上多下功夫。只有通过练习, 才能使学生巩固知识, 深化理解, 发展能力。怎样抓好这一关呢?

练习要从严要求。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学生往往会因这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 一定要严格要求, 属于动脑的, 一定要学生老老实实的思考;该动口的, 一定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清清楚楚地说;应动手的, 一定要学生仔仔细细地做。课堂的练习, 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 要独立思考, 不能抄袭, 错误的要改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另外练习要有重点, 注意练习后的讲评。

四.勤阅读, 拓展知识的广泛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 读什么, 怎么读, 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我是这样做的。

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 好奇心强, 他们为了“过把瘾”, 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 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 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 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 课外时间不多。因此, 有必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的书刊特点采用相应的读法, 以达到花较少的时间读较多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很多, 一般来说, 配套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 了解个大概就行了。

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尝试 篇8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一堂课,教师是不遗余力,讲得既全面又细致,可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不知所然。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学生没有进行主体参与。江西省语文中考进行改革,着重表达主观性,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全是课外材料,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迫在眉睫了,语文课堂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

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借鉴目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尝试,初步形成了以"提出问题——自学教材——答疑解惑——讨论归纳——练习反馈"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现概述如下:

1、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自学就是被动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就成为调动学生自学主动性的逻辑起点。

作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结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的导学问题,因此问题要简洁、明了。例如:讲析《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成就采用了自学法。我先提出问题:(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4)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什么样的感情?把握好这几个问题,对本文的内容、主题都能准确地掌握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指导自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自学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

学生自学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全班整体阅读,也可以分成几组讨论,还可观察,表演等等,形式主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定。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鉴于本文故事性强,就可采用表演法,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归纳主题。而在上古文时,则必须采用整体阅读法了,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对照课文注释自学,圈、点、画,认真理解。

学生自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1)指导学生一定要按自学提纲去自学,提纲可用投影、板书等形式显示;(2)教师在课堂上要参与讨论,参与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在指导自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培养他们初步的自学能力。

3、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吸收很大一部分知识,基本能回答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困惑问题。答疑的目的在于扫清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帮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辨和修正能力。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关系,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对比关系,用乐园似的百草园和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生活对比;一种意见认为,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还有的认为,是和谐统一关系,是鲁迅不同生活时期的甜美回忆。对这三种意见,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不能追求答案的一致性,应充分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个别不够合理的答案,则加以诱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正。个别答疑贯穿于学生自学过程中,集体答疑一般放在自学之后进行。

4、讨论、归纳,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肤浅的,需要经过提炼升华,才能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个转变可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来实现。师生共同把学生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加以组织,将知识结构有机的再现于黑板上。所以,教师的板书设计要精心准确,一堂课的内容、重点都要一览无遗。

总结归纳时注意:(1)一定要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切忌一人包办,否则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地给予肯定或鼓励,如点头、微笑、表扬等;(2)提问时,一定要按自学题纲的逻辑顺序进行,否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3)总结归纳的知识基本结构,概括性要强。

5、练习反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后,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加深理解和巩固。这时,教师可通过课后练习的提问,或完成一篇课外阅读,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解答新的问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成为继续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9

首先,要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使其有自我意识。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往往无法正确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教师要通过启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洞察和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语和行为,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不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意识到自己有些时候“不能行”。

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人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动力。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某件事情,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讲,而要侧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训练学生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对思维、时间、策略等的管理。良好的自学能力是保证学生自我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

最后,要教会学生自我反思。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要正确反思为何做错了。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一旦犯错便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这样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犯错”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将所犯之错主动说出来,并承担责任,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对学生要不吝啬“表扬”和“赞赏”,应常常鼓励学生。比如,每当学生解出一道难题,学会一个生僻字和一篇课文时,教师都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鼓励和支持。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攻克难题、闯过难关。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10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要养成自学习惯,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学生在最初没有自学学习习惯,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因而凡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强烈地学习欲望,只有这样,静止的汽车才能打着火。然而第一次的推动不要性急,要慢慢的才符合运动的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做到循序渐进

这种学习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符合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规律,让学生觉得入门不难,从而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肯在语文这一科下功夫,要想取得好的成效,首先应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不可急于求成,进度要得当,如果就一课而言,学生应当先掌握文章的字、词、句,弄清它们的用法和含义,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文中相识,在彼文中做到相知,不可囫囵吞枣。否则,难于消化,日积月累会丧失学习兴趣,懒于涉足语文;反之,学生会在点滴进步中,兴趣大增,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自身眼界开阔,在认识事物时,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同时,也会使学生由对简单字、词、句的理解,扩展到对课文的深入分析,从而掌握文章的要旨,达到“因通一书而后及一书”的效果。

二、做到“熟读精思”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感到头痛的是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熟读精思”。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强调的就是“熟读”,一篇陌生的文章,是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与它相识的,虽无须达到熟读成诵,但却应理解句意,领会作者意图,感受其丰富的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还应做到“精思”,这样才能把文章学得“精透”。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强调了读文章的“精思”的重要,何为精思?魏书生曾打个比方说:“雕塑的艺术,在于取一块石料,把没用的去掉”。在阅读中也应具有此种艺术,拿来一篇文章,把没用的去掉,剩下的就是精读的部分,善于阅读的人是关于略去不必要的阅读部分的人,也是关于在浩瀚的文章海洋中撷取有利于自己的文章的人,所以说“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即读书贵在“熟读精思”,以此为基础,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三、做到“虚心敢疑”

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敢疑的精神,骄傲是前进路途中的大敌,切莫因取得一点点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应谦虚谨慎,虚心求教。被称为“至圣”的孔子都曾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我们这些刚初中的学生,虚心更应是初中生的一种美德,只有虚心才知己不足,才会不断拼搏、进取,才能增长知识,在虚心的基础上,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在阅读中,反复琢磨推敲,深刻地领悟书中的意思时,要敢于纠正出书中的错误,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四、做到“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抓住基础是关键,勤奋思索,虚心学习是必然,为了是收效显著,所以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从一而终不懈地努力,肯下苦功,有恒心就如“水上撑船,一篙不可缓”,否则将一事无成,半途而废。

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初探 篇11

在此期间, 我进一步阅读了有关的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理论著作, 以充实自己的理论储备。在教学中, 进行了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探索,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完善教学模式。本文即是这一年多学习与研究结果的呈现。

一、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定义与结构

1.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定义。

根据“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定义, 结合对语文能力的理解,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可界定为:在语文学习中, 受教育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自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整理知识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结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学科的性质, 根据学科性质和初中生的心智特点, 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相对地说, 包括四种能力, 即熟练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独立的阅读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监控与反思能力。这四种能力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 而是相互交融的, 如阅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熟练掌握工具书的能力, 而运用知识的能力则与其余三者密不可分。

二、以自学为主的阅读课堂模式探索

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终至养成习惯, 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和练习, 将贯串始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组织和启发, 应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对教学过程做出目标明确的安排。注意师、生、教材三者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程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时刻注意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有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指导预习。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预习前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 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指导, 并根据不同的课文, 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明确目标, 提高效率。实验表明, 把学习目的明确地告诉给学生, 学生在行动上会产生强烈的目标指向性, 预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目标要具体, 要分类、分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合适的发展提高的空间。

(2) 开启思维, 促进思考。教师应从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问入手, 设计一些既具有思考价值又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 边读边想, 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在阅读、勾画、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完成, 它能够反映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

在初始阶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填写预习表。预习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填写课题、文体、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二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 又可为教学传递信息, 教师经过归纳、筛选, 再把它融入课堂, 列进教学环节中去, 指导学生学习, 就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2. 自学自悟。

自学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学一篇文章,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读, 去思考, 去领悟。学生自学的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 通读全文, 扫除文字障碍, 理顺文章结构, 把握作者思路。

(2) 依据教师提示, 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 边圈划批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力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疑难, 为第三步交流研讨作准备。

自悟是指学生自学后的表达。一般运用在初步通读之后, 表述有关全文主要内容、重点内容、整体结构、重要因果及其他联系, 以及明显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等。在重点段落的精读之后, 也可以由学生表达阅读收获, 或在教师引导下, 进行针对性表达。自悟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以下是笔者经常使用的几种方式:

预习发布:学生将自己预习的内容 (侧重基础方面) 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发布;

自学感悟:学生将预习的心得体会写成感悟类的文章;

举一反三:学生通过预习逐渐扩大阅读范围, 将相关联的文章一并阅读。

3. 交流研讨。

通过交流研讨, 能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主体性、主动性得以发挥。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以便在下次学习中更努力地完善自己。

(1)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 陈述各自的观点。学生经过充分的自学, 必然产生一种强烈的发言欲。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

(2) 相互辩论。这一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采用“打擂台”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辩论欲望, 来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和灵敏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师生共同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出结论。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进行启发引导, 对学生的发言作出中肯的评价, 并进行纠正、补充、阐发, 或启发学生共同寻求正确的结论或者形成倾向性的结论。

4. 拓展练习。

交流研讨后, 进行必要的训练。这是巩固已得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必由之路, 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较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演练, 并适当布置拓展练习, 进行扩散性思维,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其过程为:

(1) 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的内容,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让学生进行口头回答, 提高学生迅速判断正误的能力以巩固所学知识。

(2) 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的片段仿写。或记叙, 或描写, 或说明, 或议论抒情, 这种训练重在模拟,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3) 适量的课外练习, 培养扩散性思维。既巩固知识, 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选取与课文相同类结构的文章或段落, 设计与本课教学目标一致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这些训练中, 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片段仿写”, 因为课文用的是规范的语言, 最适合学生模仿学习。要求学生按学习重点构思作文 (或者是仿写练习) , 所以不仅要强调多读, 而且要强调多写。不论布置的是何种作文, 均要让学生按照要求当堂构思, 并且要写出构思要点或全文的写作提纲。如学习了《新闻两则》可以引导学生学写最简单的消息, 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可以让学生写写《我的家》, 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让学生写一个印象最深的父亲的背影;也可以围绕一个句子、一个片段进行仿写。

5. 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能力的评价, 评价的形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要善于指导, 使学生能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的过程是否合理、有效, 在学习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 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表达是否准确、得体, 板演、练习或其他课堂作业是否正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 在评价中, 可以从完善激励机制入手, 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 如分数激励、评语激励、评奖激励、成果激励, 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每节课的具体学习中, 这五个环节, 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缺一不可的, 相连的两个环节之间也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如预习指导在开始阶段使用, 学生掌握了其基本思路之后, 就可以省略, 评价可以在自学、交流、拓展练习等各个环节中进行, 总之, 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而设计。

我深知, 在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探索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的一个重要语文教育思想探析.见《中学语文教学

[2]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冯克诚主编.中学教学研究: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钱梦龙著.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三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吕叔湘著.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2

1. 新颖、有趣的导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

不同的课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应有新颖、独特的导语。导语精彩,能很好地抓住学生心理,学生的兴趣点就会非常明显和专注。因此,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应该力求导语形式多样,努力做到堂堂精彩,课课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动的状态。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把能抓住文章主题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很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这些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硬邦邦的,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进行思索,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学贵在疑。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就证明学生没有过多的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会大大削弱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兴趣。可见,课堂设疑,也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进行课堂设疑时,一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三是遵循探究问题的规律,要由浅入深,有主到次,努力做到难易适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文章《詹天佑》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詹天佑杰出贡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詹天做了什么?居庸关和八达岭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面对困难,詹天佑是怎么做的……这些连贯性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去对文章做出探究,同时也会对詹天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时间长了,会制约学生思想的发展,限制学生的观点和主张。因此,现行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薄弱,这时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自学,从某个角度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放眼整体,科学兼顾,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明确提出自学的要求,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自学的步骤。同时要指出自学的内容和所需自行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对一些自读文章进行自学时,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自行扫清文字障碍,并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含义;其次,就是在进行泛读的过程中,要试着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就是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或结合课后问题再进行精读。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一些难以读懂的地方标示出来,或查找资料或咨询老师,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

当然,学生进行自学时,不等于老师对学生“大撒手”,相反,老师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或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学,基于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主动地去学习,又何谈自学呢?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督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会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不可能是一下子养成的,可“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去更改。小学生年龄小,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帮助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生定会终生受益。比如学生的朗读习惯,查字典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等等,都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面对一篇文章,教师不应去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去讲解,可以在解决了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读,试着去理解文意,然后在教师设置问题的前提下,去思考,去进行小组探究,最后在学生们对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释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启发了学生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

参考文献

[1]牟洪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黔西南日报,2009.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3

【关键词】学习方法;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为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②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

二、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主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写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中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上一篇:简历的制作步骤下一篇:离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