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

2024-10-12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8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1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8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本文选自的《劝学》,“劝”的意思是,本段主要运用了论证的方法: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9题。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 故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 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给下列字注音。(4分)

锲()镂()爪()穴()

15.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锲而不舍,朽木不折B.蚓无蛇鳝之穴

C.石之铿然有声者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6.指出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不同的用法。(3分)

(1)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

(2)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17.翻译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18.上文主要论证学习需要,并且要有。(2分)

19.上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2分)

A.① ② ③/④ ⑤ ⑥B.① ②/③ ④/⑤ ⑥

C.①/② ③ ④/⑤ ⑥D.① ②/③ ④/⑤/⑥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8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本文选自的《劝学》,“劝”的意思是,本段主要运用了论证的方法: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于之,向他)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C.于其身也(对于)D.小学而大遗(而且)

16.句中相同的字意义也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曰师曰弟子云者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17.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C.学于余(被动句)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介宾结构后置)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五)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19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下列加点字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金,金属)B.非能水也(水,游水)

C.锲而舍之(锲,刻)D.青,取之于蓝(蓝,蓼蓝)

1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虽又槁暴B.智明而行无过

C.君子生非异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下面句子中“而”字表示因果关系的一项()

A.蟹六跪而二螯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登高而招

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古今基本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9.翻译句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14.A

15.A

16.B

17.略

18.荀子,鼓励,比喻论证

(二)14.qièlòuzhǎoxuè

15.C

16.⑴ 古义:指脚和腿。今义:跪下。

⑵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或对事物肯动脑筋。

17.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心思专一的缘故呀!

18.积累恒心

19.B

(三)略

(四)15.D

16.B

17.C

18.(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那(人)与那(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奉承。

(五)15.A

16.D

17.C

18.B

19.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察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2

纵观小学现行多版本教材,文言文的编排情况不容乐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编排了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在每册中均编排了两篇浅近寓言的文言文; 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下册才安排第一篇文言文——《寓言两则》。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排起点大体在第三学段,编排的篇目数量比重较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作为一种定型化的语言形式,沿用了两三千年,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文言文教学,既是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

一、从继承传统语文学习经验的角度看,小学阅读教学大力加强文言文教学是必要的

当代的语文教学以现代文的学习为主,是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发端的,近百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表明,白话文学习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然而,传统语文学习都是文言文诵读,孔子对学生开讲的是《诗》《书》《礼》《易》《春秋》等文言文;元、明、清时代对于蒙童的教育,也是从文言文开始的。现在流传下来的 《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等,都是用文言写成,也是古代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教材。他们在文言文的诵读之中,完成人生的启蒙教育和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

传统语文学习的经验,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 积累而形成的科学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加以批判地继承。诵读,就是这些经验中最突出的一条。它符合汉语的特点,作为单音节文字的汉语,通过文言加工,读起来朗朗上口,悠远绵长。文言文所具有的音韵之美、形式之美、意蕴之美都可以通过诵读来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引入文言文,大力诵读文言文,是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必要方式。

二、从传承中华传统的角度讲,小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是迫切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载体是浩如烟海的文言文典籍。这些典籍中,有博大精深的《论语》《大学》《道德经》,这些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有儒家的《论语》《大学》,道家的《老子》《列子》,也有科学方面的《天工开物》,历史方面的《春秋左传》,更有流传千百年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虽说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纷繁复杂,而且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但唯独文言文始终保持近乎固定的格式。它能让操不同方言者笔谈,更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现代白话文的推行,极大地增加了文化的受众,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这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融入“地球村”的时候,我们不能丢弃自己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由于文言文教育的淡化,我们的很多人有现代的时尚,却缺乏民族的文化根。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国学的需要,经典的复兴也将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的熏陶教育, 才是抓住了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时机。

三、从现代儿童素养的构建角度来讲,文言文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1.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当今信息时代对儿童的素养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从发展异常迅猛的信息世界中认识到: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儿童素养,不仅要有科技素养、创新素养,更需要个人的品德素养,而且品德素养显得更加重要。历史先贤们,在简约、凝练、形象、生动的文言文中,就传达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标准。引导小学生诵读文言文,如同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精神家园的大门,铺开一条高尚人生的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传统道德的精髓,吸收传统道德的营养,古为今用,打好人格素养大厦的基础,为完善人格奠基,为精神家园增添丰富的养料。

2.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自先秦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文言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因为有文言文,才使中华文化得以源源不断的流传下来。诵读文言文,必然会让学生受到熏陶浸染。学生从中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感受文言文中蕴含着的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追寻高价值的道德信仰,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学习文言文,更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文言文有独特的语言模型, 蕴含典故,微言大义,意蕴丰厚,节奏和谐,音韵优美。 让小学生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学习,不仅能增加识字量, 还能增强语感,提高领悟能力,更能让他们说话、作文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增强交流的深度。最近几年,许多高考作文采用文言文形式,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3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注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被使用多年,入选的文言文更是经过时间考验后适合高中生学习要求的经典。但是,部分文章的注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1.望文生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字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现代文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如果不注意时代特征的变化,仅仅就字面的意思加以解释,而且解释的非常简单马虎,将给课文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带来重重困难。

必修四《滕王阁序》中“控蛮荆而引欧越”的教材注解是:“控制南方的荆楚,接引东南的欧越。”这里把“控”理解成了“控制”,这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因为《说文解字》中说:“控,引也。匈奴名引弓控弦。”意思是:控是引的意思,匈奴将拉开弓弦称作“控弦”。因此,“控”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连接,接引”。

2.用今解古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些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必须要回归古义。但是在《劝学》中,还是出现个别用今义去解释古语的现象。

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中,“利足”的课文注释是“脚走得快”,可我们仔细推敲下会发现,这句话是对偶句,因此,“利足”与“能水”是对应的,如果说“能水”的意思是“善于游泳”,“能”是“善于”之意,“水”是词类活用,由名词活用成动词“游泳”的话,那么“利足”要与其形成对偶,则“利”字也必须当情态动词用,而“足”也必然是一个词类活用,因此,解释为“脚走得快”就过于牵强,不仅不符合对偶要求,上下文的意思也不够连贯。所以“利足”解释为“善于走路”更合理。而且《书·周官》中“无以利口乱厥官”中的“利”就是作“善于”解。

3.不符语境

不符合语境就是指在理解时没有按照古汉语的思维,运用古汉语的语法来进行注解,而是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

在必修二《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注解是“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就整句话来说,如果说是意译也说得通。但具体到“得之”二字时,就值得商榷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是名词,在汉语语法中,前面的“得”应该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果是形容词,这句话就缺少谓语,所以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动词,简单地把得翻译成“得到、获得”,就太脱离语境了,此处的“得”最合理的解释是“符合”,“此言得之”即古人的话符合上面的道理啊。

4.忽视破读

破读字是指同一个字形因词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就叫做“破读”。破读字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产生“破读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词义引申引起了词义变化或词性转变。破读现象如不加以注释,学生很容易在字音和词义的理解上产生错误。

《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食、饮”分别理解为“吃、喝”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成“sì、yìn”,古文中相类似的有“箪食壶浆、饮马长江”等等,虽然学生在理解这两个词语上没有障碍,但是如果不把这个语法知识讲清楚,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字词的时候就很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比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我们很容易读为“xíng”。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中对“行”的解释有两种:“一、行步也,适也,往也,去也;二、景迹,又事也,言也。”可见“行”在“行走、到、往”之义上读“xíng”;在“行为、德行”之义上读“xìng”。根据句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应为“品行、德行”之义,故此处“行”应破读为“xìng"。

5.无视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句子中临时用如乙类词,临时具有乙类词的基本功能。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不胜枚举,了解这类现象可以给中学生读懂古书提供很大的便利,可是教材对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却并未提及。《劝学》中“其曲中规”中的“曲”,本为形容词“弯曲的”,在这里处于定语“其”字后,临时用如名词,代表弯曲的弧度;“非能水也”的“水”,本为名词,在这里处于能愿动词“能”后,临时用如动词,意为“会游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本为方位名词,这里与动词连用,非主谓,非前宾,临时用作状语,表“食”与“饮”的处所和方向。故教材对“曲”、“水”、“上”、“下”应该分别注释为:“曲,形容词用如名词,弯曲度;“水,名词用如动词,会游泳;“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教材的编写,包括注释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严谨科学。如若采取回避态度,模棱两可,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字词,造成读错音、会错意的现象,甚至以今释古,曲解文义。笔者认为在兼顾教材编写的简洁性原则的同时,可以在相关文言学习单元后附加延伸阅读和相关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以使学生不论在今后独立阅读古书还是进行古典文化方面深造时都能找到治学良方,少走弯路。

【作者简介】

张海洲(1982.10.20-),男,汉族,江苏人,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

北京版 高一语文 文言文复习 篇4

1、节选自《国语

越语上》。标题是编者加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2、【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3、【昆弟】兄弟。

4、【国子姓】国君的同姓。

5、【共知越国之政】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知,管理。

6、【大夫种】即文种,字少禽,越国大夫。他帮助勾践灭吴,后背勾践杀害。

7、【贾人夏则资皮】 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贾人,商人。资,积蓄、储备。这几句反映了文种的“人才观”。

8、【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9、【四方之忧】指外患。

10、【爪牙之士】指武士。

11、【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12、【苟】如果,假如。

13、【行成于吴】向吴国求和。成,达成协议,讲和。

14、【子胥】伍子胥,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原为楚国人,后辗转事吴。

1、【上党之国】党,所也。上所之国,指当时中原一带的国家。

2、【执仇】结仇,结怨。、3、【中原】这里指原野。4【更】改变。

5、【吊】慰问。

6、【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

7、【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亲自给夫差充当马前卒。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8、【句无】山名。在浙江诸暨南。句,同“勾”。

9、【御儿】古地名,现在浙江嘉兴县境内。

10、【鄞】地名,在今浙江宁波。

11、【姑蔑】古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东北。

12、【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13、【致】招致,召集。

14、【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要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帅,同“率”。二三子,你们。蕃,生息、繁殖。

15、【取】同“娶”。

16、【丈夫】男子。

17、【免】同“娩”。

18、【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三胞胎的,由公家提供乳母。

19、【饩】xi发放,赠送的粮食。

20、【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21、【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22、【支子】庶子,妾所生的儿女。

23、【疾疹】chen4,指患病的人。

24、【贫病者】贫苦和重病的人。

25、【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26、【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27、【魔厉】同“磨砺”。

28、【庙礼之】指在庙堂上句型宴享,以示尊重。

29、【孺子】年轻人。

30、【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31、【歠】同“啜”,给人水喝。

32、【越国亦节矣】意思是,越国已经克制够了。节,克制。

33、【请姑无庸战】请暂时不用打仗。姑,暂且。庸,用。

1、【四封】四境。封,疆界。

2、【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3、【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穿着水犀皮制成的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意思是,兵多装备也好。亿,十万。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4、【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匹夫,平常人。

5、【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共同。

6、【常赏】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下文的“常刑”,是指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7、【用命】服从命令。

8、【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楚。

9、【劝】劝勉,鼓励。

《游侠列传》

11、【高祖】指刘邦。

12、【豪士】有名人物。

13、【庸人】平常的人。

14、【歆】xin 欣喜,悦服。此指自满,炫耀。

15、【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意思是,只怕再碰见那些受过自己好处的人。原因是,他怕那些人感谢他。

16、【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救济人家的困乏,先从贫贱的人开始。振,同“赈”。不赡,不足,衣食缺乏。

17、【衣不完采】衣服上连一处完整的花纹都没有。意思是说衣服破旧。

18、【食不重味】吃饭时没有两样菜。

19、【軥牛】qu 挽軥的牛。軥,车轭两边下伸反曲以夹马颈的部分。

20、【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专为旁人的危急之事奔走,比办自己的私事还着急。

21、【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季布,楚人。为项羽将。项羽败亡后,刘邦以千金购季布头。朱家收留并隐藏季布,后又亲自去洛阳见滕公夏侯婴,托其向刘邦说情。刘邦终于赦免季布,拜为郎中。阴脱,暗中解救。

22、【关】函谷关。

23、【延颈】伸长脖子。形容盼望的样子。

24、【解】xie

25、【轵】zhi 汉置县名

26、【善相人者】擅长观察人的面相断定人的吉凶的人。指下文的许负。

27、【孝文】指汉文帝刘恒。

28、【阴贼】内心狠毒。

29、【慨不快意】即稍有不快,或略一动气。慨,愤慨不平。30、【身】亲自。

31、【以躯借交报仇】用自己的身躯(指不惜牺牲自己)去帮助朋友报仇。借,通“藉”,帮助。交,朋友。

32、【藏命作奸剽攻】藏命,隐藏亡命之徒。作奸,犯法。剽攻,抢劫,掠夺。

33、【铸钱掘冢】铸钱,私铸铜钱。掘冢,偷坟盗墓。

34、【幸】助。

1、【折节为俭】转变操行,节制自己。俭,抑制,约束。

2、【以德报怨】以恩德来报答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

3、【厚施而薄望】多施恩于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

4、【振】救。

5、【睚眦】ya2zi4瞪着眼睛看人的样子。此表示愤怒。

6、【负】依靠,仗恃。

7、【嚼】同“醮”jiao4 喝干杯中酒。

8、【非其任】不是那人喝得了的。

9、【义】此指讲义气。

10、【贼不得】凶手捉不到。

11、【微知】暗中侦察到。

12、【不直】犹言不对。

13、【去】此指放走。

14、【多】赞扬。

15、【箕踞】展开两足而坐,形像簸箕。是一种傲慢不恭的态度。

16、【客】指郭解的门客。

17、【邑屋】村舍。

18、【不修】不周到。

19、【尉史】县尉手下的小吏。专管服徭役事务。20、【是】此,这。

21、【急】亲。

22、【至践更时脱之】轮到那人服徭役的月份可以免了他。践更,汉代伇法明目之一,按期轮番服役。

23、【肉袒】即负荆请罪。解衣露膊,背着荆杖,表示服罪领责之意。

24、【居间】从中调停。

25、【曲听解】勉强听从郭解(的劝解).26、【间】居间。

27、【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是郭解嘱咐仇家的话。

28、【执】谨守,坚持。

29、【县廷】即县衙门。30、【出】出脱,办了。

31、【厌】满意。

32、【严重】非常严重。

33、【为用】为之效力。

34、【请得解客舍养之】意思是愿为郭解分其负担,接郭解隐藏的亡命者到别处去供养之。

35、【茂陵】汉武帝坟墓。

36、【不中訾】不合资产标准。当时家产300万才中眥。“訾”,同“貲”

37、【卫将军】即卫青,以讨伐匈奴有军功封大将军。

38、【上】指皇上。

39、【权】力量。

40、【诸公送者出千余万】同郭解有交往的人出钱给郭解送行,共出了一千多万钱。

41、【杨季主子为县掾yuan】杨季主子,杨季主的儿子。县掾,县廷的助理官。

42、【举徙解】提名迁徙郭解。据上文意思,郭家原来是不愿迁徙的,因杨掾提名,便找卫青说情,而皇上不允,遂不得不迁,故而郭家怨恨杨掾。

43、【关】指函谷关。

1、【骑ji】坐骑。

2、【阙下】犹言京中。

3、【下吏】下诏令于主管该事的官吏。

4、【夏阳】汉县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南。

5、【临晋】汉县名,在今陕西大荔东。

6、【籍少公】人名,姓籍名少公。

7、【冒】冒昧求见。

8、【告】事先告之。

9、【穷指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彻底追查郭解所犯的案,凡是郭解所杀的人,都在大赦以前。依照汉代法律,在大赦以前所犯的罪是可以被赦免的。

10、【使者】指京中派来调查郭解案件的专使。

11、【绝】绝迹不见。

12、【御史大夫公孙弘】御史大夫,朝廷主管监察弹劾的最高长官。公孙弘,在汉武帝尊儒活动中颇受重用。

13、【行权】犹言作威作福。

14、【当大逆无道】判决郭解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名。

15、【敖而无足数者】敖,通“傲”,傲慢无礼。数,称道。

16、【槐里】汉县名。下文西河、临淮、东阳、南阳等均为汉县郡名称。

17、【逡逡qun】谦虚礼貌的样子。

18、【北道】与下文西道、南道、东道,皆泛指东西南北各方。

19、【乡者】犹昔者,以前。乡,同“向”。20、【中人】普通人。

21、【不足采】无可取。

2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大意为,如果一个人以美好的名誉来作为自己的容貌,哪还有衰老终结的时候呢?言外之意是,一个人只有表现出自己的荣誉,才能够得到人们永久的称道和纪念。貌,表现。既,终结。

23、【於戏】同“呜呼”。

《洛阳牡丹记》文言知识整理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黄芍(sháo)药 绯(fēi)桃 磅(páng)礴(bó)瘿(yǐng)木 美恶(â)隔并 旌(jīng)其所异者 潜(qián)溪绯(fēi)鹤翎(líng)红 莲花萼(â)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数缗(mín)鬻(yù)其园 荆(jīng)棘(jí)游遨(áo)衙(yá)校(xiào)花蒂(dì)畦塍(chãng)斫(zhuó)

二、重点实词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匹敌

不见齿 提及,重视。

亦不敢自誉 称赞,赞美

皆不减它出者 不及

谓之果子花 把„„称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考察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不顺

有常之气 普遍的,一般的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钟其美 积聚

斫以卖魏氏 砍

鬻其园 卖

牡丹初不载文字 记载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等级

土人皆取以为薪 柴火

计有若今之异者 猜测,推想

彼必形于篇咏 表现

士庶竞为游遨 争相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形成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藉,以物垫衬。覆,盖。

三、重点虚词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见齿 被(被动句标志)

然虽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 只,仅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不分,不论四、一词多义

者:

1.代词。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2。代词。放在数词后面。“个,样”

例: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边,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代词。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的时候”

例:夫颛臾者,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词尾,相当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表示定语后置,有时与“之”搭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

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

5.指示代词:其中的(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连词

1.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 然而,但是

予甚以为不然 对,正确

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牡丹则不名 称名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表明,显示

皆志其异者 标志(动)人税十数钱 交税,交钱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出青州 向东

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

(三)其他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满,充实

六、古今异义

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使马上不动摇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判断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被动句)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判断句)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状语后置)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判断句)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判断句)

物之常者(定语后置)

姚黄者,千叶黄花(判断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判断句)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省略句)

人有欲阅者(定语后置)

人有数其叶者(定语后置)

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省略句)

彼必形于篇咏(状语后置)

使(之于)马上不动摇(省略句)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定语后置)

八、重点句(翻译)

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2.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3.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4.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5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

....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14.将军战河北(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 又前而为歌曰()..9 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12 箕踞以骂曰()...13 其人居远()14 皆白衣冠以送之()...15 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

..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

..21沛公欲王关中()

于是项伯复夜去()

..23 吾得兄事之()24 日夜望将军至()...25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27 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

..29 素善留侯张良().四.一词多义

1、鄙 :① 越国以鄙远()② 蜀之鄙有二僧()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⑤孔子鄙其小器()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⑦北蛮夷之鄙人()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敝帚自珍()

3、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弃甲曳兵而走()⑥故上兵伐谋()

4、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王粲长于辞赋()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⑤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⑥一言半辞()

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④大行不顾细谨()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⑦终已不顾()

6、见 :①秦王必喜而见臣()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④图穷而匕首见()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⑦汝真女子之见()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⑨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7、举 :①愿举国为内臣()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③杀人如不能举()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⑤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⑧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⑨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

8、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③穷则独善其身()④复前行,欲穷其林()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9、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仿佛若有光()④若入前为寿()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彼与彼年相若也()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援木而求鱼也()

10、胜:①沛公不胜杯杓()②刑人如恐不胜()③何可胜道也哉()④此时无声胜有声()⑤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1、说 :①说尽心中无限事()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③范增说项羽曰()④秦王必说见臣()⑤《师说》()⑥诣太守,说如此()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④味苦而微辛()⑤其文约,其词微()⑥微服私访()⑦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13.许 :①许之()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③时人莫之许也()④潭中与可百许头()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郑既知亡矣()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朝济而夕设版焉()5.唯()君图之 6.进兵北略地()...7.愿足下更虑之()8.以试人,血濡缕()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0.比....诸侯之列()11.愿大王少()假借之1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3.旦...日飨()士卒1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5.君安()与项伯有....故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7.披()帷西向立18.卮酒安足()辞19.窃....()为大王不取也20.会()其怒,不敢献 ..六.特殊句式(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敢与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加彘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

9.(“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要”通“邀”,邀请)12.(“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3.(“蚤”通“早”)

14.(“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古义)眼泪5.(古义)礼品6.(古义)走投无路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5(“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造户籍册或登记)18(使眼色)19(用刀割刺)20(取道)21(称王)(连夜)23(象对待兄长那样)24(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四、一词多义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 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 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 鄙俗

2、敝 :①损害,衰败

②谦词

③疲惫④坏,破旧

3、兵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 武器 ⑤兵器 武器⑥用兵的策略

4、辞 :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 离开⑤审讯审问 ⑥言词、话

5、顾 :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 ④考虑 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

6、见 :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 ⑨偏指动作一方,我

7、举 :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 发动⑤推荐 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 抬起⑨全 都

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

9、若 : 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⑧这、这样

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

11、说 :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

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

13.许 :①(答应)②(处所、地方)③(赞成、同意)④(表示约数)⑤(这样、这么)

五、重点实词、虚词

1.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改变)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这是我的过错。

2、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

1、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我怎么会这样!

9、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

2、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

同他一起去。

7、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8、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9、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动句——

1、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6

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7

在高一学生的阅读教学中, 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以学生为阅读主体,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创新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阅读教学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一改传统阅读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反馈、重考点轻感悟的流弊, 赋阅读教学以新意, 还阅读课堂以活力;它要求我们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有积极活跃的学生参与。而这些又都有赖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开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切都将是蜃楼美景可望而不可即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 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动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如果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 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一书这样叙述: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 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 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不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创新阅读活动强调学生是主体, 教师不是不管, 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教师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 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创新阅读方法, 提升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摆正了师生地位, 教师不妨另辟蹊径, 通过“脑”读、求异、求全、推演、引申、读写等方法, 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 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

(一) “脑”读法———尝试创造

出示课文标题后, 先合上课本, 让学生用脑子“阅读”课文。有些文章, 老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条件, 诸如作家思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 让学生在脑子中假想出课文原作来, 然后对照课文, 比较优劣。构想好的, 问问好在什么地方;构想差的, 想想差在何处。这样先想后读, 以想促读, 以读促想, 可以得到深入研读课文和创造性阅读的双丰收。例如, 我用先想后读的方法教杂文《我若为王》, 就发现许多学生构想时只停留在拥有王权之后如何去享受, 或者如何去治理天下上, 却很少想到去消灭王权思想。学生带着自己的假想去阅读课文, 会很快地确知自己的不足, 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用脑子“阅读”出的文章是一种尝试创造的结晶, 不管其优劣与否, 我们都应鼓励, 特别是对那些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比原作强的学生的假想, 更应给予鼓励。

(二) 求异法———吹毛求疵

求异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 它常表现为认识的独创性, 敢于怀疑和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 善于标新立异。其思维过程为怀疑———否定———新知。怀疑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定论、不迷信“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思维品质, 以便获得突破性的认识。

中学课本上的文章, 一般都是精选的名家名作。对于这些传统佳作, 学生如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 指出其不足, 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注意诱导学生对课文吹毛求疵, 鼓励他们“钻牛角尖”, 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就不会走进死胡同。比如, 学习《庄周买水》, 许多学生就敢于质疑此篇文章选进教材的价值, 认为它只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并不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

(三) 求全法———完善补充

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让学生发现填补, 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 《祝福》里的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问题,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让学生发现填补, 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 推演法———联想拓展

联想力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联想拓展的思维形式,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顺着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作家创作的思路继续联想下去便于学生纵向思维的拓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性文章的阅读活动中。如, 阅读《项链》一文后, 思考路瓦栽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生活。

(五) 引申法———感想启示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在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畅谈感想、阐述启示, 以促使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思维活动的飞跃和生命内涵的提升。如, 在教学《我与地坛》时, 我们可让学生讨论“生命的价值”或“生与死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学生珍惜生命的认识大有好处。

从阅读本质说, 阅读过程是生命的成长过程, 它不单是知识的积累, 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因此, 阅读活动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还应是学生创造自己的生命过程。要想获得这样的阅读价值, 就必须重视“感想启示”法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六) 读写法———另立炉灶

读写法是鼓励学生阅读后思考出不同于课文的立意、不同于课文的构思、写法等, 激励他们标新立异, 开拓新颖的思路。这种方法, 是在原文的诱发下产生新的设想, 这实际上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拓展, 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受原文的启发而有新的构思, 这也是一种另立炉灶的方法。如, 阅读《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要求学生设计出不同于原文的构思来。于是, 有的学生从齐威王喜欢独奏而使“滥竽充数”者夹着尾巴逃跑了而联想到今天的改革;有的则从南郭先生之所以“充”得开, 是由于齐宣王的过失而想到今天领导者的素质等, 都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具有多向性, 表现为思维的纵横辐射。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往往能获得多种知识信息, 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阅读一篇文章, 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那将会获得不同的启发, 产生不同的认识。

建立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创新式阅读, 可以避免学生被动地阅读文本, 促使他们做阅读的主人。这样, 就能够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 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 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于漪, 陈军.智慧的源泉——于老师谈现代文阅读[M].山东教育出版社.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占到了近三分之一,我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总结了一套“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只有学生充分自主预习,才能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积累文言文知识,完成课文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方法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注意有针对性,要讲求实效,根据各类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指导法、分类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等指导方法。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方法指导,在学生自主预习的时候,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巡回指导、点拨,解决学生自主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学会初读、译读、诵读、略读、精读、移读等方法,学会文言文的翻译方法。采用初读:读文断句、正音释义、圈点疑难、查阅资料,复读:初读感知、译读明意、略读概括、诵读感悟等自主预习的方法。

二、自主翻译,合作交流

文言文翻译,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需重视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学生在“自主预习,整体感知”环节,对文言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学生“自主翻译”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翻译、生生合作翻译、师生合作翻译等途径,把文言文课文全部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学生认真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标出难句,做好笔记;小组合作翻译实行优差生搭配分组法,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合作交流做到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翻译,合作交流的方法,采用生生合作翻译师生合作翻译,不管运用哪种模式或合作交流方式,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翻译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认真研读,自主探究,质疑问难,积极思考,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变被动获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赏析课文,抓住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积极感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要善于将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包括对老师讲解的质疑。教师要具有辨别问题的能力、善于把握引导问题时机,这样才能使学生敢问、多问、善问。有的学生想问又不知怎样问,或者根本提不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关键语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去“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学生探究问题同时,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最佳答案,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在“自主合作,答疑解惑”的环节提出来解决;“自主探究,质疑问难”不只是学生行为,而是需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达到共同探究,共同答疑解惑的目的。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四、自主合作,答疑解惑

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时,每个学习小组都研讨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部已经解决,有的问题小组内部无法解决。因此,教师及时组织全班进行“自主合作,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合作,答疑解惑,分享他们研讨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处理好班级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分配;处理好师生合作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师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形成师生和谐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积累,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新课上完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勤归纳,多记诵,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含义,学会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积累,拓展延伸”。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自主积累,拓展延伸”的计划,教给学生“自主积累,拓展延伸”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会摘录、会积累、会拓展。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积累方法,不断积累、长期坚持,真正养成自主积累、自主拓展的良好习惯。

当然,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主阅读”对教师在学习上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科学的指导首先需要教师全面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诸方面的因素;其次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避免盲目性指导过程出现。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自主阅读”,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要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伙伴、意见的倾听者、成果的分享者,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的全过程。

上一篇:心理学招生简章下一篇:优秀诚信学生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