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2024-12-15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努力平衡师生的两者关系, 有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而造就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开拓型人才是初中教育的责任。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各方面展开讨论, 进一步阐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预习,启发,教学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是逐句讲解》说过“独创成功的快感”, 并提出学生学习语文要预习, 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都由教师代劳”的做法。由此可知, 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应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使其提升积累知识、积累素材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

一、自学能力的训练首先要加强预习能力的培养

这主要是因为在预习中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预期储备, 在脑海中先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并且还会受到首次阅读的强烈求知欲的推动。而这些因素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而在预习中, 学生若碰到不是非常晦涩难懂的知识, 都是可以利用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的。学生要不仅会查字典, 还要学会利用字典, 充分发挥字典的功能, 利用字典里的资源为自己答疑解惑。

二、要善于培养积累知识、积累素材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他们语文学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尺度。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的可见一斑。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 他们就可以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追究学生之所以不大重视学习语文的原因之一, 便是由于语文教学方式的过于迂腐陈旧,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程式老化和教学结构的老化。从宏观上来看, 不少教师讲语文课还停留在传统语文教学的那套老程式上, 即在语文课的讲授上不按特点安排, 不标明重点, 不攻克难点, 千篇一律, 致使语文教学课堂缺乏应有的那种生机和新鲜的活力。

三、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能力贵在坚持不懈, 贵在持之以恒。这其中, 教师应做到:1.为使学生的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学习计划, 及时通过检测题检验自己的自学成绩。学生一定要做好笔记, 这样可以增强记忆, 积累资料, 选择重点。所做笔记要做到经常翻阅, 对上面所记的东西要勤思、勤用, 不懂的地方要勤问, 促进思考, 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2.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有不少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即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安排适量的时间, 让学生阅读。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和提高其阅读质量都是一个促进。3.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自学能力。

四、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 并逐步推进

第一步, 教师要在学期之初就要求学生养成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 自学生字的能力, 掌握它们的基本意思, 并且能够借助参考书熟悉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常识。还应利用课外参考书和课本中的自读提示在课前弄懂文章的大意, 并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然后, 在课堂上, 通过教师指导, 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从而归纳出中心思想, 提出质疑, 能够凭着课前的自学和课堂讲授的理解复述课文的意思。第二步, 在下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时候要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 并具有把握一般的文章结构的能力, 并能清晰的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根据地说明教材具有的特点, 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第三步, 要求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能独立地写出结构提纲。最后, 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检查训练。这个训练首先由教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 在课堂上, 通常教师会在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的开始之前, 提前教授学生这类课文的学法, 也就是自学的注意事项。以教师教授古诗文为例, 一般在教师教授古诗文单元之前, 会先教授学生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主要包括理清写作背景, 熟悉作者。还要学会抓住古诗文的诗眼, 准确地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全诗的大意。并且通过对古诗文的理解、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感悟出古诗文写作的意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 让学生掌握到自学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接下来的就是放手让学生完成自我检查对古诗文的自学能力。然后根据相应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学表, 从基础到全篇进行全面的、有侧重的自我检查训练。学生通过这个自我检查训练的过程, 可以自行解答文章的一些较明显的问题, 真正做到语文的自学能力。

在现今社会一系列的技术迅猛发展中, 大量的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信息日新月益。初中语文教师所教的知识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然而这也就造成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迫切的需要拉开了差距。所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除了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外, 更重要的还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 并且善于引导学生, 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从而最终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梅, 《浅谈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 2011年第2期

[2].顾艳萍, 《自主开掘自主探索, 浅议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苑教育》2010年13期

[3].韦群英,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演讲》1994年第02期

[4].许柏龄,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06期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2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篇3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5-01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通过对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毫不吝惜地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总结,形成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当然,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出错,但这种错误可以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更正,这种发现和更正会留给学生永久的烙印,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蹈覆辙。

例如,在我的语文课上,几年前,自己几乎是独占整个课堂,满堂课都给学生作细致入微的讲解,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今,我在上课时把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学,上新课时,我不再急于精讲细说课文的内容,而是先就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作适当的点拨。虽然起初的反映并不良好,可过不了几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轻松了,学生学好了。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三、寻求让学生独到的发现个性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自学阶段也应该是学生问题丛生的阶段,教师要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发现,提出自己的困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同游览一座花园,欣赏一处美景,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所到之处,都留下自己的脚印,所看之景,都投入自己的心灵。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以《荷花淀》为例:可以把描写老头子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标画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评点。这样,当课堂上大家交流意见时,同学们也就容易锁定目标,集中注意力,心领神会。教师还要注意利用自学反思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展示,对问题给予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肯定和鼓舞。

四、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自学并非是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完全分离的埋头单干,其实质却是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创造。例如,我每次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出的思考题他们基本完成时),就要从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出学生代表,让他们分别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和老师讲解他们的答案、思路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专门把其中有错误、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正和表扬,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点拨后再去认真总结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独立地做课后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真正形成“自学——自讲——讨论——点拨——总结——自练”的参与型自学模式。

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抓预习, 引发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抓预习,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指导学生预习,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 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2.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 学生就会无的放矢, 到处翻翻看看, 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 画出生字难词, 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 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 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 求得透彻的认识。

3.把预习安排在课内, 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 中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的作业较多, 加上第二课堂的开辟, 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 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 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 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 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我在教读《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预习, 要求他们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并根据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只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效果比教师分析串讲好得多。

二.解难点, 增强学习趣味性

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质疑解疑, 对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进行点拨诱导,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 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 学生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解疑, 就是师生共同讨论, 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 进行思考, 开展讨论, 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 教师再作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 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教读《春》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时, 提出了作者是怎样写“春草图”的这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一段后再思考找出答案。一些学生说是写小草的情态, 一些学生说是写草地上儿童的嬉戏……, 虽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作出了回答, 但不正确, 经过老师的启发, 学生终于找出了准确的答案。由此, 学生触类旁通, 读其他四幅图就顺畅多了。

三.多练习, 掌握知识的规律性

自学能力的培养,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 必须让学生在“练”字上多下功夫。只有通过练习, 才能使学生巩固知识, 深化理解, 发展能力。怎样抓好这一关呢?

练习要从严要求。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学生往往会因这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 一定要严格要求, 属于动脑的, 一定要学生老老实实的思考;该动口的, 一定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清清楚楚地说;应动手的, 一定要学生仔仔细细地做。课堂的练习, 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 要独立思考, 不能抄袭, 错误的要改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另外练习要有重点, 注意练习后的讲评。

四.勤阅读, 拓展知识的广泛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 读什么, 怎么读, 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我是这样做的。

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 好奇心强, 他们为了“过把瘾”, 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 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 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 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 课外时间不多。因此, 有必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的书刊特点采用相应的读法, 以达到花较少的时间读较多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很多, 一般来说, 配套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 了解个大概就行了。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篇5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果。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疑激趣、以境引趣和以读生趣的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例举: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我强调学生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展开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以境引趣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对《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火烧云》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在课堂上,对学生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二、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目的定位,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训练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培养自学的习惯

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使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下了根。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1、激趣入手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第九册课文《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证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通过这一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2、树立信心

从树立自学的信心入手培养学生能力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一种极好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

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及时正确的反馈也可促使学生提高信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所以,我们不要吝啬笔下的分数,不用分数卡学生,而应用分数作动力,激励学生。

3、全面渗透

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可以是预习新课,巩固、复习旧课,形式不一。语文课要使学生掌握这个基础工具,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大量语言实践才能达到。以前,由于缺乏经验,一向采取一问到底的提问教学法,自己还以为这就是有效的教学。其实呢,学生是要一读就懂,一看说明的问题,也来一问一答,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机会。后来,我发现这样做造成了学生随口应答、不认真思考、不仔细读书的不良习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

此后,在语文教学中,我学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从词语或问题本身提供另外知识的方法。我觉得,这也是提供学生一种语言实践同样重要的思考实践的机会。《鸟的天堂》第二段,同样内容,我从下列问题作对比:(1)作者逼近大榕树时看到大榕树是怎样的?(2)作者逼近逼近大榕树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的?显然,第一个问题太呆板,思考性差,学生只要照读课本即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则需要进行一番分析,综合的思考功夫:先写作者总的印象(“真是一棵大榕树”),接着从枝干、根、树枝、绿叶这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中间还穿插“从远处看”的追述。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自己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同时也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4、方法指导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6

一、课前预习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配合,促成互相影响的基础。笔者起初在所任教的班级中调查,很多学生在课前几乎不会预习课文,即使有“预习”也只是象征性地看一遍课文,很少有学生再进一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预习时能从课文中搜取适当的感性知识,并产生一些对问题的粗浅看法,课堂教学中就有了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源泉,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上出现教师在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下听得兴味索然的情形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还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记录下来,上课时可以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实施预习到教师检查预习这个阶段,充分地感知课文。学生在预习、质疑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

二、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有了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加深理解,真正把书读活。我国传统教育就很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孔子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自主的阅读、观察、质疑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維技巧,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问题思维的方向、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钱梦龙老师主张用“曲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说:“‘曲问’,是我相对于‘直问’杜撰的一个词儿。接‘曲问’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不仅角度较新,而且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比较的‘有想头’。经常这样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也要懂得自我“曲问”。

三、积累知识,培养整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积累整理知识的方法,如学习制作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习惯。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就是积累,积累知训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记录,只有笔录下来的才是经久耐用的。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制作各种资料卡片、读书笔记,以提高积累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启发思维,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加强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明确语文自学的要求

初中学生语 文自学大 概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预习 。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课前学习,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课前预习, 主要要做到熟读课文、 了解内容; 查阅工具书、掌握字词;归纳段意、划分层次;思考质疑、勾画批注。

2.分析题目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能“ 透视 ”文章的“ 心灵之处”, 其作用有把握象征意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章线索、 揭示文章中心、 新颖吸引读者、运用修辞方法等。

3. 辨别体裁 。 体裁又称“ 样式”,指各种文章的类别,如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 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掌握文体知识即可,它包括: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4.熟悉作者 , 了解写作背景 。 作者的生活经历、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作品的风格,对作者的了解便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 章的写作 目的和中 心内容。 如杜牧在思想上反对佛教, 《 江南春》 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南朝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5.研读课文 ,思考练习 。 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关键词语、 修辞手法并能着重领会体味。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与老师、同学作交流讨论。

6.能养成常写爱记的习惯 ,记听课笔记、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等。

二、创设语文自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阵地, 应该遵从 “ 自主 、合作 、探究 ” 的教学模式 , 一般以引导自读、置疑问难、组织讨论、归纳明确为活动版块。

1.引导自读 。 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于导”。自己阅读课文和必要的自学材料 (《 语文配套练习》《 教材全解》 等) ,是培养自 学能力的“ 起步”。 教师预先提出自读要求,提出有质量的思考题, 能左右学生注意的方向。

2.置疑问难 。 一是为求得理解而提出问题, 自己问自己,二是鼓励 学生对别 人的意见 、 观点、结论表示怀疑。 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往往会出现牵涉面广、指向性不强、内容笼统、表达不够明确等毛病,但可鼓励学生将这些问题勾画批注到课本上, 以便与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问难解惑。

3. 组织讨论 。 或全班 , 或小组,或同桌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互相切磋、 各抒己见。这种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的“ 填鸭式”注入,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影响的双向交流。

4.归纳掌握 。 师生归纳结论时, 尽量采用课堂讨论时学生使用过的语言, 或从课文中摘录出来的语言,或学生欲言未吐的话。 尽量注意做到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使之便于记忆和运用。

三、加强语文自学训练

1.语文活动训练 。 在课堂里进行自学训练时, 可以多搞些小型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比赛、书写竞赛、纠正错别字比赛、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课文阅读比赛等。而在课外, 还可以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 积累能力 的各种展 示活动,如展示听课笔记、摘抄笔记、 读书笔记、 好词佳句与名言警句本、语文知识杂记本等。教师要注意教给 学生积累 整理知识 的方法,经过语文活动的长期训练,使学生养成习惯。

2.写作训练 。 老师讲过一篇课文,可以选几篇体裁相同、写法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多阅读,再对比, 找异同, 总结此类文章的特点,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类文章的布局特点、 行文方式和基本结构, 特别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在学习了同类文章的前提下,趁热打铁进行写作训练,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多做口头作文训练,“ 仿写”和补充添写练习, 巩固训练。写日记、周记、办墙报、 编手抄报等是较好的练笔任务。 教育心理学表明, 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就是积累, 积累知识 最主要的 是要善于 写作, 只有写作出来的才是经久耐用的。

3.阅读训练 。 叶圣陶先生说 : 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要紧” 的是训练阅读的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要学会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阅读, 学生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广为采撷,利用手中报刊杂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感兴趣的内容,要随时进行收集, 进行摘录、 剪报等,并要学会分类整理。 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 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多, 接触社会更少, 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开设的其它学科当作课外读物来读, 拓宽视野, 如可以从数学中学到语言严密性,从理化中学到科普知识, 从生物中学到生活常识……把从其它学科中学到的新知识, 懂得的道理, 或写成随笔, 或写成日记,或摘录贮存起来,增加积累, 为提高写作能力服务。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8

一、任务驱动, 激发主体思想

任务驱动是一项功能性强, 且可激发学生主体思想的教学方法, 这对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有着极大优势。在这期间, 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 然后让他们在反复的探索和思考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那么, 如何操作这一环节呢?我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为例:在教学前, 我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以下探究任务: (1) 找出文章中的生词,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找出文章中的经典句子。 (2) 分析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背影, 这几次背影又分别是在哪种场合提到的, 具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3) 文章最后提到了背影, 但在文章描述的情境中这个背影只存在于作者心中。作者为什么要单独提到父亲的背影呢?这对文章主题的呈现又起到了哪些作用? (4) 《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 从文体角度看, 《背影》在行文上具有哪些特点? 它和之前的教材文章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上述问题, 如合作探究、查询资料等。最后一个探究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这一体裁的认知。由此可见, 问题之间不但可以互相作用, 形成良好的知识脉络,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系统地梳理全文,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围绕任务驱动来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技巧, 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把问题答准、答对, 而要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掌握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技巧,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具有极大帮助。

二、角色扮演, 转换师生位置

在围绕任务驱动打造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平台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转换师生位置, 让学生在扮演教师这一角色中体验语文的魅力, 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这种指导方法不但有效性强, 而且具备一定的娱乐特征,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可以以周为单位, 每周选择两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教师, 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他们可以讲解一篇学过的课文、古诗、文言文, 也可以讲解一张试卷、一道阅读题、一篇作文, 等等。比如在学完《背影》这篇文章后, 我以“亲情”为主题, 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练习作业, 并要求班级的两名学生在第二天的自习课上围绕作文来讲解。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学情和探索能力, 在初次实施这个方案时, 首先, 我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点拨:在讲解作文时应该注意哪三个要素;在分析一篇散文时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什么样的散文才算是“形散而神不散”, 从而让扮演者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开始讲, 如何讲。其次, 在围绕学过的课文进行第二次讲解时, 除了可以增进扮演者的学习技巧外, 还可以让全体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二次温习, 这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所以, 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 教师要对这一活动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功能和亮点, 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活动并行, 增进学生动力

良好的课堂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长期高效的活动则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 在打造师生位置调换的角色扮演活动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定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让组内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把握其他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继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积分榜, 然后定期考查组内学生的学习情况, 计算出各小组的平均分数, 以两周为单位定期选出进步最快的小组, 并给予一定奖励。这不但增强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且还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期间, 考核小组进步快慢的标准一方面取决于周测验, 另一方面取决于组内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以及他们的学习心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他们的反思意识, 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 除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外, 还有多种活动可供学生操作, 如微课翻转课堂等, 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巧。若想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教师还要对这些方案、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 确保其符合学生能力的发展需要。

总之, 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有助于他们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 并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整理能力和归纳能力。但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坚持不懈、认真对待,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宏旋.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初探[J].学周刊, 2012 (9) .

[2]余炎权.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2) .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9

一、利用问题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前许多初中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较为冗长的课文及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且课本中富有较强趣味性的文章不多,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畏难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思想,没有形成独立思考与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还需设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中利用问题进行引导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里面有覆盆子、何首乌等植物,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没有见过、了解过这些植物,如果有了解的同学可以让他为其他人介绍一下,这样既能将授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增加认知,促进语文的学习。

二、传授自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自学能力

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意识后,教师还需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自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没有分清学习的重点或方法使用不当,导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收获却甚微,学习效率十分低。因此,教师还需在授课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讲授如何正确地自学并尽力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对于生字、生词等应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同时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与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在老师讲解时进行比对,找出差异,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积累经验,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自身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的形成。倘若学习气氛较为紧张,不仅容易给学生带来压力,不利于其学习和能力的进步,甚至还有可能危害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调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欢乐。同时,教师也需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下教师也应与学生多沟通,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怀,这样学生便能敞开心扉,坦诚地表达自己。当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时,就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细微之处来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例如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等,只有将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才能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顺畅。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应当及时地告知学生并帮助其改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实现自学能力的提升。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同时也是其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体现,有助于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五、加强实践,巩固语文自学能力

谈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虽然和所有学科一样, 要向学生传授最基础的知识, 但语文的丰富性, 决定了它的属性。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它的语言又使它比其他学科有了更丰富的感情, 有了表达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在我们生活中不但有工具性, 还有人文性, 它们两者和谐统一, 才能让我们真正感悟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以作为初中语文老师, 我们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为了更加深入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 比如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根据课堂内容, 或者所学知识, 所悟的道理, 让学生结合实际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如, 走入社会, 开展社会调查。也可以走上街头, 阻止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 给他们讲明利害, 从自身的理解, 讲明我们每一个人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等。当然,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分析热播电影、电视剧, 讨论一下那些电影或电视剧受热捧的原因, 然后和学生一起看看片段, 加深理解。比如《爸爸去哪儿》、《1942》这两部电影, 一部是纯娱乐的电影, 一部是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 学生在研究、分析之后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说,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更何况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入社会, 开展社会调查, 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此把枯燥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且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 学生会对语文自然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任何一门教学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当然, 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更是不可缺少。所以,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 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为主体, 不要一讲到底, 填鸭式灌输, 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 钻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一个学生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少。让学生以后做一个能适应社会, 适合工作的人,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会让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用自学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设备, 这才是我们当下除了知识教育之外的另一个教育的重点。所以,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 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激发学生的思维, 创造学生自学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学当成一种习惯。

三、以训练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在教学中的培养固然重要, 但是也要结合一定的练习, 让学生习惯自学, 并从自学中获得乐趣。比如, 我们首先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自学。老师在给学生要求预习的内容时, 要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到中心句, 并分析课文想想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其次是用一些小小的比赛, 比如查字典、校稿子、描写一件小小事物, 这些都能提高学生自学意识, 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再次, 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带学生去郊外写生, 或者写写校园一角。也可以让学生记日记、编辑手抄报等。以上这些训练都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使他们养成自学习惯, 学好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学 能力培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12

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将知识比作黄金,那么,学生自学的能力就犹如是“点金术”,虽然黄金非常珍贵,如果和点金术相比,二者高下立见,相信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呢?培养和提高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哪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

自学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初期学生可能会不习惯,有很大的抗拒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获得是终身受用的财富,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锻炼下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为他们制定一套科学的自学计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有条不紊的安排,使学生的兴趣能够持久,从心理上接受自学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教师可以自己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测题,也可以利用口头提问的方式进行。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和纠正。有进步的就要对其进行表扬,坚定学生自学的信心。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取得成效,或是效果不太好,教师可以及时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但是主要的方向不能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灵活的安排。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做到“三要三不要”,它们分别为:要专不要散,要深不要浅,要久不要松。

在自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新学到的知识很容易遗忘,只有记下来并时常翻看,才能记忆深刻。除此之外,笔记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明确学习的重点。翻看笔记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回放,学生能对其进行再一次的思考和运用,犹如牛的反刍一样,吸收更加细化的营养,拓宽学生的思路,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网络,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记笔记的形式有很多,有的学生习惯直接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有的则习惯把重点内容写在笔记本上,还有的学生喜欢将知识剪贴下来。教师进行了必要的指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的想法很奇特,有的时候会超出教师的预期,带来更好的效果。

二、通过课堂内外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在课堂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就是课堂阅读,有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学生能够在自己阅读中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阅读时间,让他们通过阅读完成教师所指定的目标。在学生的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一些针对性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帮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如果学生阅读后还是无法对文章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继续仔细阅读文章,挖掘文章的内涵,获得真正的对文本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内自学效果,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步骤。课外阅读的范围广泛,不受教材与教师的限制,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从中汲取各种类型的知识,获取在课堂阅读中所无法得到的技能,可以说,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不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教师对学生的指点可以具体为两个方面,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从读什么上来说,教师要对学生阅读的书目和类型进行指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学到的名家作品的片段去读一读全本,也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该作者的其他短文。而怎么读,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讲述和指导。课外阅读不像课内文章那样需要精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范读等。对于大部分的作品而言,浏览和范读都是较为适用的。而对于那些经典作品,则要指导学生进行精读,使学生品味文本,领略其中的思想情感,汲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动笔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对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积累素材,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课外活动有益学生的身心,能够在学生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并不局限于阅读一项,很多类型的活动都能对学生的自学因素进行培养。如讲故事能够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演讲能培养学生的条理性,作文比赛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活动具有丰富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稍加指引,就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步骤

(一)制定自学计划,明白训练的目标

第一阶段的训练是基础知识的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对文章的脉络和思路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能够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比较中发现文章的特点,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的感想。对于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参考书进行自译。

(二)模仿性训练

第二个阶段是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可以在讲新的单元或课文之前向学生展示此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即进行自学的步骤,让学生掌握这个步骤,并在此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该步骤进行自学。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解又能起到示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我们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对学生自学的思维方向进行引导,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可以由学生设定自学目标,也可师生共同制定,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还具备了“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独立性训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自学任务,学生要做的就是完成该任务。学生依靠研究和探讨,并借助参考出获得答案,触发感触,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实现了由“自己走路”到“独立思考”的飞跃。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核心是教师将教学思想进行改变,教师要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为他们创造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平台,继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篇12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其对知识的渴望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可见兴趣在学习当中尤为重要。兴趣可以说是打开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有积极的自学意向和动力。由于之前的应试教育, 导致学生在自学这方面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惰性。学生更依赖于老师上课的传授和自己的课堂笔记。有些学生甚至不能独立的完成课后的习题。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尤为艰难, 但又极其重要。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自学成功的例子。例如, 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自学成才的事迹, 清华大学“馒头神”张立勇自学的事迹等。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事迹得到一些启示。引发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思考。在教学中, 根据实际的教学, 我们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 去观察生活, 然后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东西的一些感触。这样不断的引导学生, 学生便会逐渐的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传授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当中, 事半功倍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无尽的知识海洋中, 学生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学习方法。贝尔纳曾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方法在学习当中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自学的方法。比如, 每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的过程来解决一些生词, 生字。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的一个过程,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概括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得到一个提高。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学会欣赏作者写作的妙处。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样的方法, 学生就会应用到自己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去, 假以时日, 学生通过这种平时的积累, 就会很容易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样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劲头, 学习兴趣还有自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很大的帮助。如果学生处于紧张的课堂氛围下, 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 也会打消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平等自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备课时, 我们应该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发, 做到熟悉学生并且抓住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与学生平等交流。我们是学生的朋友也是他们的引路人, 我们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跟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给予学生肯定, 并且给予学生鼓励。这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很重要。因为, 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是伟大的, 老师的一句肯定或者一个鼓励就像冬日里的阳光能给予他们温暖。另外,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于这种独特的见解我们不能将其扼杀, 而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四、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若成天性, 习惯成自然。”学生在一开始形成的习惯一定要注重培养,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一个学生受用终生。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注重好的自学习惯的培养, 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引导我的学生做到: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和认真检查的习惯, 并且要坚持写教材分析、坚持做读书笔记、坚持写日记、坚持做学习计划的习惯。认真和坚持这两项不仅在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位置, 而且我想如果学生能坚持做这两项, 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会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样习惯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并且能有一个很好的语文习惯。

总之, 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创新、自主、善问的良好空间。我们还要努力的为学生设计对他们自学能力培养的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出众的自学能力, 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更加的得心应手, 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辉煌的明天。

摘要: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与其给人家鱼吃, 还不如教会人家钓鱼的方法。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自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并且以传授科学的自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最终目的。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映.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2010 (19) .

上一篇:古城遗址下一篇:农用车传动轴的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