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2024-05-18

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共6篇)

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篇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传授知识的全部任务。一个人获取的知识一部分是来自学校, 还有一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学的, 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 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一个课前自学的过程, 所以预习是学生学会自学的过渡阶段。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到真正有效地预习,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呢?

一、教师播一颗“种”, 让“预习”在学生心中生根

1. 指导预习的方法:

由课内走向课外。预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抓起, 但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经验, 也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所以教师要面对面地作专门的指导。在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想办法让学生明白“什么叫预习”“为什么要预习”等, 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 在课堂上留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真正学会预习。

一年级汉语拼音学完之后, 教师就应该逐步指导学生学习预习。指导预习的初始阶段,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 教学生如何进行初步预习, 包括标小节号、画出生字词、朗读课文、标一些简单的记号等。如在预习《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时, 教师应先带着学生标出小节号, 然后指导读课文, 画出生字词语, 在不理解的词语下面画上问号。对于文中涉及到的课外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 还可以让家长配合, 帮助孩子查找资料并读给孩子听。

经过认真预习的学生, 能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在课堂上就能把生字完全掌握。充分预习后, 课文朗读了多遍, 对于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 学生也很快就能背诵出来了。

2. 拓展预习的范围:

由常规走向探究。常规性预习一般是先通读一遍课文, 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初步的印象。疏通文义后, 圈画出课文的生字词, 在不理解的语句旁标上记号, 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 或向别人请教等, 初步理解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经过初步预习后, 让学生再静静思考一下, 自己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思想意义等哪些地方还不太清楚, 在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老师讲或向他人请教。有些问题, 可以直接在书上标记号, 也可以记下来。

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却能体现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强弱、预习效果的好坏及预习习惯的优劣。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 仅仅有常规性预习还不能满足课堂上学生交流的需求, 这就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究性预习。

探究性预习是学生在常规性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读, 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探究意识, 可以是对讲读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如在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提出:“爱因斯坦为什么和小女孩成为了朋友?”“爱因斯坦穿着邋遢, 是一个伟大的人吗?”这些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预习的学生说法多样, 有的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爱因斯坦平易近人”, 有的说“因为小女孩非常可爱, 讨人喜欢, 乐于助人”等等。对于“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个问题, 学生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 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课堂就会愈加精彩, 学生的收获也就会更多。对于有些文章,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去预习, 如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说自己的体验。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搜集资料等方式来了解隐藏在课文背后的有关信息, 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课时, 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 不仅了解了毛泽东的生平, 也了解到了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的艰辛历程以及毛泽东的很多诗词。学生还知道在红军长征途中, 毛泽东不仅写下了《七律·长征》, 还有《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 知道在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这些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上交流起来的时候, 学生会有更强的自豪感, 增添了学习的信心, 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添一把“火”, 让学生的预习动力十足

1. 检查督促添推力。

预习后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安排检查反馈的环节。检查的形式可以由教师提问, 也可以采用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形式, 以此来促使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如在新授古诗《春雨》一课时, 就可以先采用交流的形式, 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预习你对这一课有了哪些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你了解吗?”“这首诗你会读了吗?”这样一交流, 要讲的问题有不少已经解决了。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便于检查预习的问题:“这首诗中有哪些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一首诗的意思学生通过交流就能基本上掌握, 教师只需做适当的补充就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的过程就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过程, 从课堂评价体系来看, 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 交流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自主学习”才有实现的可能, 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

2. 评价预习增动力。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的一个动作, 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我们尤其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 为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 这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蜗牛的奖杯》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同学们见过蜗牛吗?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查找了相关资料, 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准备的学生个个都想到讲台上来介绍, 这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介绍蜗牛后, 教师说:“在很久以前啊, 蜗牛可没有身上这个重重的壳, 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很多学生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 他们能大体上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用各种话语表扬学生:“你是认真读了好几遍课文。”“这些课外知识你懂得真多!”听到这些鼓励的话语学生总会露出笑容, 认真地听课。

预习把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通过预习有所感, 有所悟, 有所得, 更有所问, 学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问的喜悦, 学生就会乐于预习, 教学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篇2

东阿县大桥联校教师路吉山

一、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画出生字新词。2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弄清生字新词在字典里的意思。3再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所在的句、段,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字词的意思。4对要解释的字词的意思进行表述,并在课文中作出批注。

以上四步,在预习阶段,较扎实地完成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培养了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1学生自读预习部分,找出有关理解课文方面的提示或问题。2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用笔在课文中画出,并在旁边加上批注。3检查预习时,让全体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在预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预习更加扎实有效,真正把阅读的权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过程教给学生,使其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篇3

预习,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在语文的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能够做到独立预习课文,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打下基础。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往往是低效的,参差不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时的课堂中逐步渗透预习方法,总结出“五步预习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目的在于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阅读能力。

一、初读课文,“查”字当先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对于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到一篇新课文时,难免会有许多陌生的字词和句子。这个时候,字典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并大声朗读几遍,在正确认读字词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最终做到能正确、流利地通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小学课本中选编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历史题材的文章。要想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查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如果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当年事件发生时的真实状况,对于后续课文学习“哈尔威”船长高大的人物形象是很难理解的。还有许多版本的教材都选用的爱国教育课文《飞夺泸定桥》《梅花魂》等课文,都必须在查找资料、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学习。

查找资料是学习课文之前非常重要的一步,但往往查找资料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教师又不能代替学生包办,所以只能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二读课文,概括大意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概括课文大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有些难,但概括文章大意的过程其实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初读课文的思考,既可以帮助学生考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对于稍难一些的课文,我们可以用“填空式”的方法,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如六年级课文《维护世界和平的孩子》,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文主要讲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对于一些简单的课文,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总结概括,并用书面作业的形式写下来,方便老师检查。

三、再读课文,批注体会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接下来学生就可以进行课文的细读了。在这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勾、划、圈、点等方式对课文进行标记、批注。在实际操作中,我一般会先要求学生找出重点段,并在段前用三角形做上记号;再找出中心句,用横线勾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对难懂的词语进行批注词义,最后,再读重点段,自由品读,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

第三步的学习虽然繁复,但作为预习最重要的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之中,通过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了。

四、四读课文,完成练习

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细读课文后,学生可以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的方式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自行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两道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预习后完成,也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检测环节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做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不嫌麻烦,精心设计检测试题,不可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或者脱离教学目标。

五、五读课文,积累心得

最后一步的学习,可以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在前四步完成后,学生已对课文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对好词佳句的摘记或赏评。当然,赏评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简单的赏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一些简单的对用词、句子等的赏评。除此之外,也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对文中人物的认识理解等。当然,因为课文题材不一样,所以,这一项作业教师可因课文内容而定,不要一以概之。

积累好词佳句和写读书心得,都是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基础。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起来,并将它作为预习作业的一部分,认真检查,督促学生完成。

狠抓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4

1. 预习的重要性。

1.1 自我探索,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而达到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学生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为学生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1.2 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力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难点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3 人人获得练习机会,提高学习素质。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后进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告知全班同学正确的答案;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无法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如何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素质得到了相应提高。

2. 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有具体的指导,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

3. 预习时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为了预习而预习,而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师生、生生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思考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会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领学生逐渐掌握“想”的本领之后,我又遇到了更大的难题:学生不会“问”。在试着让学生预习时对课文提出自己不懂之处时,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是形式上的“提问”,是明知故问的“提问”。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仅仅是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我必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思考及实践,带领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课文进行提问。

4. 预习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

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的,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的,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的。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个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地向学生点明第几个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5 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5.1 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有的学生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5.2 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5.3 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难以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以撞出思想的火花。

5.4 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但预习时不善于思考,或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6. 预习内容的确定要适宜。

6.1 适合学生的起点。

是否精心布置预习,不仅直接关系到预习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学生预习能否持久,直至养成习惯的问题。如果预习内容要求太低,学生就会觉得过于容易,不必预习;反之,预习内容要求太高,学生也会感到难以达到目标,无法预习。只有准确定位学生的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预习的内容难易适宜,才能让学生“思有所悟”、“悟有所获”,才能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欢愉,大大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6.2 适合目标的重点。

有效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篇5

何为“学习方式”?简言之, 就是为获取知识、技能等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传统教学下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靠教师的“满堂灌”“题海战术”、课后“大补”等措施.学生基本上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 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呢?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 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功能, 通过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笔者从预习的作用、方法、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及教学反思方面入手, 认为重视“预习”这一环节的指导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预习的作用

网上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学生中, 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 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 预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使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第二,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听课效率, 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第三, 通过长期的预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二、预习的方法

(一)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想一想接下来该学习的内容

学习重在探索、发现、应用和创新,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预习时先要想一想,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接下来该学习什么, 自己来个“预测”.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思维习惯.

(二) 全面阅读教材, 做一些必要的标注, 尽量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

把即将学习的内容仔细通读一遍, 对于模糊的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标注, 和上节课乃至以前学过的内容有何关联, 是否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做一些必要的复习, 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在阅读教材时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

(三) 体会、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体会、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上好新课做准备.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 抓得也可能不准, 这都没关系.对预习中感到困惑的地方, 要自觉的反思和总结, 找出困惑所在, 是原有知识基础出现状况, 还是理解跟不上.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温习一下, 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 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四) 适当做学习笔记

预习时要适当做些学习笔记, 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 对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 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笔记不追求多, 但要讲求实效.预习是要花一定的时间的, 实际情况下, 预习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时间充裕的话, 就尽量做得细致一些;如果时间真的不允许的话, 就适当粗略一点, 哪怕阅读一遍教材也好, 但贵在坚持, 重在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

三、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预习

学生的课前预习, 我探索使用预习稿这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例题板块中, 提前设计很多小问题, 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 进行解答交流, 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

(一) 在预习稿内容的编写上

1. 根据下节课的有关概念, 编写填空题, 如: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1) 梯形中, _____称为底, _______称为腰.

(2) _______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 等腰梯形是_______图形, _______是它的对称轴.

(4) 等腰梯形_______角相等.

(5) 等腰梯形_______相等.

这种题型难度不高, 但要求学生通读课本, 一般的学生都能完成.通过这种习题达到使学生知道新课内容, 对课本进行通读.

2. 根据课本例题, 安排模仿练习, 让学生试做, 如: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0.5因式分解

(1) 多项式14abx-8ab2x+2ax各项的公因式是_______.

(2) 7ab4+14a2b2-49a3b2=7ab2 (_______) .

(3) 2 (a-b) 3-4 (b-a) 2=2 (a-b) 2 (_______) .

(4) 分解因式:

(1) 15a3b2+5a2b,

(2) -5a2b3+20ab2-5ab.

通过试做练习,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把握住重点, 做到目标明确.

3. 按照课本中推理安排有完整过程的例题, 如: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一元一次不等式

题目:如果不等式4x-3a>-1与不等式2 (x-1) +3>5的解集相同, 请确定a的值.

解 解2 (x-1) +3>5, 得x>2,

∵以上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相同

安排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自身的推理演算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把握住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两年来编写预习稿的经验, 按照以上方法编写学生大多数能够完成, 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本来不怎么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也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了.

(二) 在教材内容处理上

1. 三读例题, 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1) 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 大概了解例题呈示的内容.

(2) 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 把自己认为能够理解的部分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讲给家长听.

(3) 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 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 标注出来.

2. 通过设问, 促进审题,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例如, 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教学时, 我们尝试改变以往教学方法, 采用了如下的“递进式”的提问方法:

题目: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如果甲比乙先走2小时, 那么他们在乙出发2.5小时后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小时, 那么他们在甲出发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1) 你能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2) 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尝试解答.

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并且在做预习时, 还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寻求问题答案, 如上网查询、翻阅资料、与同伴、老师或家长交流讨论等等.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会质疑问难.学生之间通过互问互答, 能者为师, 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且我们设计了数学预习笔记,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预习, 节省上课学习新知识的时间, 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练习时间.预习笔记上要有三项内容:“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问题了吗?我还有什么疑问?”对不同问题的疑点, 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和推断, 把表现突出的一些想法进行全班交流.并且对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扬, 带动那些不会提问或不愿提问的学生.每堂课对学生的预习情况, 上课时候我都要检查, 大多数是上课前全交上来批改, 没时间改就在课堂上先在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把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掉, 还有的问题在讲完课后看是否解决, 若没解决, 就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解决的办法.通过组内展示、交流, 也就是会学的学生带动不会学的学生, 以此来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教学反思

对学生开展课前预习, 必须弄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 刚从小学走过来, 在心理上有自主的渴望, 但他们从小依赖惯了——依赖父母、老师, 一方面有自主的渴望, 另一方面却又惧怕自主.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 我们认为:

(1) 实施课前预习符合课改倡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2) 以发展的观点看课前预习, 实施课前预习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 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 课前预习是需要教师逐步培养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课前预习有很多优点, 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特别是对于教材中阅读性比较强的部分尤其适用, 但也不得不承认, 仍然有一些后进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抄袭甚至不做预习稿, 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落实的.

总的来说, 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好坏与他的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越容易;反之, 接受新知识就越困难.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来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预习又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经过这三四年的实践, 我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进步.我们坚信:只有持之以恒的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他们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篇6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二、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就学生的“学”而言,我们发现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预习不重视、不自觉、不积极、不认真。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好似离开老师的讲就难以读写。因此,我感到,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必要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随着当代知识的迅猛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界应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就更为重要。英语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英语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英语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呢?根据教学体验,笔者认为,抓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大学英语课的预习有全册性预习、单元性预习和单篇性预习三种,一般是单篇性预习。预习做哪些事?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十字预习法”,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所以“十字预习法”实际也是“十字自读法”。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即把握记叙的要素。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知识的特征(包括构造、形状、功能、意义等)。议论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论述的问题(论题)、论据。抒情性课文(包括散文、诗歌),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线索(事、物、景、情、理)。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常用的符号有:框“口”(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标、释义)“*”(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点“…”、角“△”(表示重要词语);线“一一”、“——”(表示重要句子);符号“?”“!”(表示疑问、惊叹);勾“”(表示段落终止)。如预习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这篇课文,开头一段:“我们对他人的判断是根据我们最初遇到他们的七秒钟里所进行的无言交流形成的。”划上了符号,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这是不对的,应改正。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义,弄清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文章结构)、中心思想,弄清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如预习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这篇课文,通过思考“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以及课文内容,便可明确文章的结构为:以环境问题为线索,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文章的结构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若思考清楚了这个问题,学习要求就基本掌握了,上课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

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

联。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

比。这是预习(自读)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题材、人称、主题)、形式(文体结构、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握预习课文的特点,整个理解单元课文。这样,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

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这样,才学得扎实、变被动为主动。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所以,这“十字预习法”并不要求分十步走,能力强的学生,读两三遍课文便基本把十字用上了。重点内容也能掌握了。若花的时间太多,课文理解得很清楚,不用听课了,这就会以“预”代“讲”,失去了“预”意义。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自读)方法,养成预习(自读)习惯,就会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英语能力也就会提高了。如今在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英语已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它不仅是人们交际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国际竞争的“武器”。所以,培养大批英语人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认清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探索新办法、新思路,使大学英语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上一篇:超蒸发冷却系统下一篇:离子注入